61阅读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发布时间:2017-12-18 所属栏目: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一 :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内容: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 25×4 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

125×8×40=(□×□)×□

(3)计算:

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 68×125×8

4×39×25

(5)对比练习:

4×25+16×25

4×25×16×25

(25+15) ×4

(25×15)×4

46×25

(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

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二 :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江苏省太仓市新区第二小学 金芝 邮编:2154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题,及60-61页“想想做做”的第1-5题。
设计思路
对于乘法定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定律和运用乘法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的,应该说这样的思路是符合当今新教学理念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率,并运用乘法结合率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率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揭示课题
师: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生:因为纽扣扣错了,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板书:a+b=b+a a+b+c=a+(b+c)
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猜测验证,教学新知
(1)教学乘法交换率。
师:(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师: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看看哪个小组能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设计意图: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
交流。
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2×4=4×2,0×13=13×0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4个小组,每个组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4×8=32,也可以用8×4=32。这就说明4乘8等于8乘4。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让刚才说乘法没有交换律的学生发言。)
生:我开始以为乘法和加法不一样,可是,我用数举例后发现乘法也有交换律,比如200×8=8×200。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谁能用字母来表示呢?
生:a×b=b×a (板书)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
师:最近学校要开展冬季三项比赛,每个班的学生都在练习,看!这是老师在校园里看到的景象。(出示图片:踢毽子)
师:你能看图把下面的等式填写完整吗?
3×5=( )×( )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率。
[设计意图:出示例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学习,体现了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
(2)教学乘法结合率。
生4:我们发现乘法也有结合律。如:(3×2)×4=3×(2×4)。
生5: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
师:我们一起来证明一下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出示例题2。
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见比赛?
小组讨论,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1: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
(23×5)×6=115×6=690(人)
生2: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
23×(5×6)=23×30=690(人)
师:你会把上面的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23×5)×6=  ×(  ×  )
师: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我觉得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可以直接口算出答案。
师:非常好,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可以根据运算定律来简便计算,这样能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感受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为下面学习试一试部分奠定基础。]
师:请同学们也写几组这样的等式,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结论: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师:你说得很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生:我把加法结合律里的“加”换成“乘”,把“和”换成“积”,其余的不变。
生:我还发明了一种好的记忆方法,用手势表示。(边说边演示)用三个手指代表三个数,其中两个手指*在一起,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第三个手指*过来表示“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等于“先把后两个手指*在一起,再把第一个手指*过来”。
师:这个记忆方法确实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师: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板书:(a×b)×c=a×(b×c)
[设计意图: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人总结规律时的想法,不仅帮助学生规范了数学语言,而且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3)教学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现在看看同学们有没有掌握呢?出示试一试上的习题。(1)23×15×2 (2)5×37×2
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做,并能说出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请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师:运用了乘法的运算率,计算时你有什么体会?
生1:感觉简便了。
生2:计算的时候节约了时间,也不会算错了。
……
[设计意图:新授了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之后,直接教学试一试的内容,让学生自己体会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对计算的简便之处,有利于以后计算时能快速运用。]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师: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习中有没有得到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帮助?
生:我们验算乘法时就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基本练习。想想做做的第1~3题。
发展练习。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式子。
8×6×9=( )
[设计意图:练习的层次鲜明,目标明确; 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四、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作业:p60~61第4、5

三 : 第七单元 第4课时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规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了哪些运算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吗?
乘法有类似的运算规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律。
二、猜测验证,探索规律。
1.大胆猜测。
谈话:猜一猜乘法有哪些运算规律?
这些运算规律是怎样的吗?
2.出示p61例1的插图。请你结合这副图来解释乘法中有怎样的运算规律?
学生结合图解释。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提问: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人?
指出:得数相同,建立等式
提问:(1)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2)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3)你能用字母公式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指出: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2、出示例2,独立列式解答
(1)你是怎样列式的?
(2)你能把上面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3)观察等式两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你能有字母公式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5)指出: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三、巩固规律,运用理解
1、第62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填写理由。
2、第62页第1题
分组计算,引导比较:这两题哪道计算比较简便?那么另外一题你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也使计算简便吗?怎样解决?
学生发现只要将原本不简便的题目改成可以简便计算的题目,然后再计算。
3.教学“试一试”。
先判断按照原来的计算情况这两题的计算简便吗?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这两题吗?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评讲时提问:①哪两个数可以相乘?为什么要把这两数相乘?②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小结:连乘时,如果有两个数乘得的积是整十、整百,可以把这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就比较简便。
4、第62页上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指名交流。
5、第63页上的第6题
齐读题目,说明:你现在知道原来我们为什么用交换乘数位置再乘的方法来验算的原因了吧。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呢?
五、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课前思考:
1、例题的教学可以仿照加法交换律进行。先引导学生根据乘法意义填写等式,并列举更多的同类等式,积累感性认识,进而探索、发现规律,再逐步抽象、概括出乘法交换律。
2、有了学习前面三个运算律的经验,在学习乘法结合律时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先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发现其相同与不同点,并列出相应的等式;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进而抽象成字母表达式,理解乘法结合律。
3、在做“试一试”中的题目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交流。重点讨论先算哪两个数想乘,为什么要先把这两个数想乘。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课后反思:
1、学生在具有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感觉比较容易,而且理解的较好。并能把两者进行比较找到其中的相同和不同。
2、练习中个别学生没有很好的记:25*4=100,125*8=1000 24*5=120,因此很简单的计算还是有学生错。下节课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教后反思:
这课在教学的时候感觉比较顺,学生很容易接受。在作业中发现,类似于想想做做第1题最后1题的题目,学生做不好,往往是只写了一种运算律,或者是两种都写到了,但写成了“乘法交换结合律”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有必要的示范与提醒。
我发现学生在做“想想做做”第三题时,好多学生都用简便方法计算了,我设想如果把这道题目放到课一开始,让四个小组各做一道,通过比赛的输赢,导入新课,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教后反思:
乘法的运算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了前面的加法的运算律作为基础学生学起来比较得法,并且通过比较其中的异同,学生更能进一步理解.这一点和邵老师的感受是相同的.
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经过交换律和结合律变换过的式子学生似乎不是很清晰地能够辨认出来,常常只看到表面的东西,类似看到小括号就认定是运用了乘法的结合律。而简便计算的结果与我们课前预测的情况要糟一些,学生在计算中还是出现了许多错误,类似25乘4,45乘2,35乘2这样的计算依旧不是十分熟练。也有很多学生在简便计算时不能很快地发现某两个数先乘比较简便。今天是第一节新课,看来需要熟能生巧。

本文标题: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009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