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随风而逝-随风而逝

发布时间:2017-12-26 所属栏目:随风而逝剑灵

一 : 随风而逝

  仰望夜空,想起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不要气馁,仰望天空,她会赐予你勇气和力量。”曾经以为这该就是天地的精华之言了吧,可是当信仰变成幻想,灵魂依附于一片空地的时候,我却再也找不到往日的激情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活的阴霾已经顺理成章地把我带到成人的行列,现实也总是一而再地提醒着我:你已不再只是爸妈的小孩。可是当挫折强迫我必须接受成人世界的规则时,我却只是一味地想逃。在这样的世界里,扼杀了太多的美好,比如真诚,比如简单。我拼命挣扎想要回到往日的轨迹。却只能像断翅的蝴蝶慢慢跌入无尽的深渊。

  回首过往的青春,我痛得直不起腰来。

  成长,让我放弃了可以年少轻狂的此岸,艰难地在波涛汹涌中游近彼岸,可以选择吗?现实又一次提醒我不能。我只好悠悠地过着,面无表情地做芸芸众生。可是我终归是一个现实的逃避者,服从它却不肯认同他。我被困在现实的囚笼里,做恭顺的奴隶,学着麻木,学着伪善,却执拗地不肯将灵魂出卖给他,最后连肉体也被他吞噬。

  我变成一颗尘埃,没有直上云霄的能力,也没有彻底坠入谷底的勇气,被悬在天上,上不去也下不来,只能受命运摆布,飘荡在半空。

  好友说我们总在高估自己的疼痛,总是找借口给自己可以忧伤的理由,然后放纵,然后疯狂。其实现实并不需要你的多愁善感。有时苦难的我们以为这是我们可以承受的极限,可是发现当更悲痛的事情来临时,我们依然坚强地挺过来了。当生活的暴风雨过去,我们抬起头微笑着仰望太阳,虽然泪流满面,却斗志昂扬,愈战愈勇。

  在最悲伤的时候,也要有最美的笑容。这该是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吧。此时此刻,当月光揭露我的矛盾,记忆、成长、还有幸福,我一边哭泣,一边笑靥如花。终于明白眼泪有时并不意味着悲伤,而是淡然,是参透生命真谛的豁达,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坦坦荡荡。

  天空已微亮,陪伴我整夜的星空也渐渐隐去,生活依然要继续。

 

二 : 随风而逝

--记查尔斯顿之行

《飘》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美国经典名著和电影。里面的女主人公郝思嘉,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1861-1865年)南方奴隶主的女儿。战乱使她的生活瞬间从天堂沦入地狱,但面对剧变,她迸发出了男人都无法比拟的勇敢和顽强。

郝思嘉漂亮得令人窒息,并善于利用自己的美貌改善境遇;她聪明,甚至有些狡狯;她自恋、自私,同时又善良、有同情心;她有强大的生存能力,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她为了爱不顾一切,勇于为懦弱的爱人遮风挡雨;她参不透自己的心,享受着白瑞德无边的爱,还贪恋卫斯理不可靠的情。

就是这样1个生动、多面的女人,从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笔下走出,又在同名电影里被费雯丽演活了。总记得郝思嘉面对烦恼、困难时狮子甩鬃一样的潇洒态度,她说,“明天又是崭新的。”

这部作品的名字在中文里被译成《飘》,原文则是《GoneWiththeWind》,可直译为“随风而逝”。对郝思嘉来说,青春、爱情乃至女儿的生命都随风而逝了,但她从未放弃过希望。米切尔作为美国南方人,通过“随风而逝”表达的感伤,一定程度上还是对南北战争前南方奴隶主无忧无虑富足生活的怀恋。而电影里战前情节的明快、欢乐色调,在战后沉重、紧张气氛的对比之下,也不由得令(www.61k.com]人产生往日不再重来的唏嘘和感叹。

听说,查尔斯顿(Charleston)曾是白人奴隶主的天堂,至今保留着战前南方城市的风貌,是追寻“南方记忆”的最佳去处,为《飘》写续篇《斯嘉丽》(Scarlett)的女作家里普利(AlexandraRipley)就曾从查尔斯顿获取灵感。于是,怀着对美国南方历史、人文的强烈好奇心,2010年9月4日,我们向查尔斯顿出发了。

随风而逝
查尔斯顿街景(Broad Road)

约5小时车程后,抵达查尔斯顿。在宾馆稍事休息,我们前往海湾(Harbor)附近的一家“游客中心”(VisitorsCentre),在那儿购买了乘船游览海湾以及乘马车(Carriage)游览市容的票,计划利用1个下午的短暂时光,从海陆2个角度欣赏这个城市。

中午1:30,准时登船。乘船游弋在洁净、蔚蓝的海面上,最大的享受是穿过透明的空气,远眺岸上那座梦幻城市的美景。那些十八、十九世纪风格各异的迷人建筑,已成为“石头记载的历史”,诉说着查尔斯顿当年的富有、气派和繁华。

查尔斯顿建于1670年,以当时英格兰国王查尔斯二世的名字命名。英王批准在这里开拓北美最初的殖民地之一,应是看中了它作为天然良港的前景和优越的气候条件。我们来这里时已是9月初,但天气仍然散发着盛夏的气息,阳光充裕,据说冬天也很温和。事实上,查尔斯顿后来的发展的确归功于港口贸易和农业种植两方面。

所谓“贸易”,不仅指当地向欧洲出口各种农产品以及印第安人的鹿皮,还包括大量进口和交易黑奴。那时候,奴隶贸易船装载着从西部非洲掳来的黑人穿越大西洋,在查尔斯顿靠岸、“卸货”。这个港口从而成为著名的奴隶贸易港,市内的奴隶市场(SlaveMart)远近闻名。查尔斯顿的大种植园依靠剥削奴隶的血汗,种植水稻、靛蓝、棉花等农作物并出口,聚敛了巨额财富,而水稻、靛蓝的种植技术白人还是从黑人那里学来的。

据历史记载,北美黑奴贸易始于第1个英国殖民地詹姆斯顿。1609年,首批二十个黑人被荷兰人运到詹姆斯顿,随后转卖给英国殖民者,此后逐步兴起大规模的黑奴贸易。在奴隶制下,黑人完全变成了1种"会说话的工具",他们可以像牲口一样被随意买卖、转让和出租。南部殖民地黑奴一生备受种植园主的剥削和凌辱,常常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繁重的体力劳动致使许多黑人早早就丧失了生命。直到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以北部的胜利结束,2个多世纪的奴隶制方被废除。

随风而逝
                     查尔斯顿的奴隶市场

乘马车游览,我们穿行在一条条窄窄的街巷间,近距离感受这个城市的风韵,仿佛行走在梦境里一样,有1种时空倒错之感。除了分属于不同教派的众多教堂,查尔斯顿最有特色的建筑是那些奢华、舒适的大宅。它们现已被开辟为“住宅博物馆”(HouseMuseum),供游人参观游览。住宅大都涂刷成乳白、淡黄或者红褪色,每幢约有两、三层,修有柱廊环绕的露台,外面树立着古香古色的路灯。这里的天气如此温煦,在昏昏欲睡的午后或者天色幽蓝的傍晚,奴隶主们应是在这些露台上度过惬意、闲适的时光,享受不知今昔何昔的安逸生活。  

乘马车游览前,我们在集市街(MarketStreet)逛了一会儿。这里的集市已经有200多年历史,绵延整个一条街,现在已不再是市民交易的地方了,而主要面向旅游者。集市上,用秸杆、叶子编织的东西是当地特产,既有篮子等日用品,也有玫瑰花等装饰品。黑人很多,1个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中年黑人,站在集市门口,面前地上摆着自己制作的各种工艺品。不必租用里面的摊位,应可以省下些钱。

随风而逝
                   查尔斯顿的集市厅(MarketHall)

不怪我觉得这里满眼都是黑人,据说黑人几乎占了查尔斯顿12余万人口中的一半。当地黑人被称为“哥拉”人(Gullah),其词源可能是“安哥拉”。他们来自于西南非洲的安哥拉,至今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俗习惯,不过已经找不到回乡的路了。

第二天,在返回达勒姆的路上,我们顺便去了一趟米德尔顿种植园(MiddletonPlantation)。因为匆忙,我们只在大门外转了转,向里面望了望。在我的脑海里,《飘》的情节不断与这里的景致叠映在一起。少女时代的郝思嘉与她的姐妹们曾经就是在这样的大园子里嬉戏,我仿佛听到了她们忙着去邻家大宅子参加聚会时唧唧喳喳的说话声和大裙子拖地的悉悉窣窣声。种植园门口,有一株几百年的老橡树,它一定见证了历史的沧海桑田和个人的命运变迁,我们在树下照相、留念。

随风而逝
                    米德尔顿种植园

查尔斯顿是1个城市博物馆,它浓缩了美国历史画卷中色彩最浓烈的一幕。很多东西随风而逝了,也有很多东西沉淀了下来,保留在史书、建筑和文学作品中,也保留在人们的记忆、心灵里。

三 : 随风而动(12)

随风而动(12)

十二、挂鱼

正当权先生站在那座山高路远、游客不多的芝兰谷的峰顶发其幽古之情的时候,他想起的那个老同学迎伍正沿着宜昌公交8路车的终点站——西坝的葛洲坝电厂、也就是三峡总部大楼门前的十字路口,不紧不慢的独自向着大江(也就是长江)方向走去,那里专门留有一条不宽的人行道,下坡就是葛洲坝泄洪闸的下流,每天都有二三十个和迎伍的年龄相仿、头发斑白但精神不错的老爷子在水流有些湍急的江边挂鱼。

所谓挂鱼,与长江中的那些传统小渔船下滚钩其实是两回事,就是和一般的钓鱼差不多,一根两米长的鱼竿上安一个手动车盘,车盘上卷着重磅的粗渔线,渔线上拴着由三个大钩绑成锚状形式的组合鱼钩,不断的抛入江中;然后一边上提,一边卷着车盘收线,上提时如果那些逆流而上的鱼儿侥幸被滚钩所挂住就是成功,有些守株待兔的意思。

只是成功与否不靠什么技巧,全凭运气,大部分时间那些挂鱼者都是空手而归、无功而返,就权当自己锻炼身体;但如果每天坚持的话,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也会搞个两三条、四五条地道的长江鱼饱饱口福,收获多了,家里的冰箱放不下,还可以就地卖钱,迎伍就曾经在那里买过几次,比他的老同学念时带着远方来宜的客人跑到西坝鱼街吃的那些江鲶要真开得多。

闲着无事,那个被一些原来初一六班的同班女同学说成是男同学中长得“最高、最棒的”迎伍就蹲在江边的岩石上看着那些挂鱼者一次次的把滚钩抛进江中,又一次次的满怀希望的将鱼线提起,虽然是一次次的一无所获,可是他们总是毫不气馁的将那些简单而单调的动作重复一遍又一遍,甚至一日复一日。其实,多年以前,迎伍也曾经有过挂魚的经历,那是1991年的故事,他所参与建设的隔河岩电站大坝已基本建成,因大坝内部的接缝灌浆等工序还没最后完成,所以还不能下闸蓄水,大坝上游的清江水还需通过导流底孔泄到坝下,于是,导流孔的渠道里就聚集了不少泅(qiu)上水(宜昌话:逆流而上)、想回到原来的江段完成繁殖任务的大鱼。(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经常会看见有人在渠道两边挂魚,两三斤重的草鱼、白鲢见过,十多斤的胡子鲶也见过,自然撩得人心痒,于是,迎伍和同宿舍住的三人都决定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很快就做成了挂鱼用的全套工具,开始幻想着每天都有香喷喷的清江鱼可以用来下酒的美好生活。迎伍是在自己不当班的时候第一个出马的,从中午一直干到下午四点,终于挂起来一条记花鱼(宜昌话:桂花鱼),只是稍小了一点,只有二两重,感觉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加之自己的耐心也较差,他就索性放弃了继续挂鱼的努力。

好在和迎伍同住的两个同事还很有信心,虽然去挂过很多次都是空手而归,但很有耐性,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一天,被他们撞大运似的挂起来一条两三斤多重的白鲢,大摇大摆的提着鱼走进了施工处大院的时候,引起不小的轰动。在得意洋洋的接受了大家的称赞和羡慕的眼光之后,找了一个带有家属的老职工家进行烹制,那种浓郁的鱼香在大院里弥漫开来,真的很令人垂涎欲滴。

然后那条被烹调好的鲢鱼就被隆重的盛在碗里、端进迎伍他们三人所住的宿舍去。只是在从烹饪地点到他们宿舍的那个过程中,很多施工处的同事都说尝尝清江鱼的味道如何,低头不见抬头见,不好意思不答应,虽说是一人只是一筷子,可是架不住人多筷子也多,等鱼碗真正端到迎伍他们宿舍的时候,后半片已不见了,另外半个鱼身也被无数双筷子眼疾手快的夹去了一大块,到最后将鱼碗好不容易端进迎伍他们宿舍的时候,基本上只剩下那条鲢鱼的鱼头、骨架和半碗汤水了。

这样的场景在当时的前方工地上很常见,都是大老爷们,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集体生活比比皆是。只是迎伍不适应那种既要耐得性子、又要受得住时间的挂鱼事业,早早的就退出了,其他同宿舍的两个同事又兴致勃勃的去挂过几次鱼,均毫无收获,慢慢的也就没有了信心,那套挂鱼的渔具就放在宿舍里无人照料,后来被隔壁住的同事借走,又被隔壁的隔壁借走,最后不知弄到哪里去了,挂鱼业务也就彻底结束了。

望着那些坐在西坝大江边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把鱼竿抛向江中,单调而又一成不变的一次又一次的将鱼线提起,一次次的落空后又一次次的抛撒希望的老爷子们,那个走南闯北见过不少世面的迎伍倒是从这司空见惯的挂鱼动作中悟出一个道理:成功者很容易被人关注,却不知有多少失败者在成功以前就已经偃旗息鼓地默默退出;都知道那些首富、土豪和巨商腰缠万贯、风光无限,却不知在他们所从事的行业里,曾经有多少人半途而废、血本无归,就和迎武当年的那套挂鱼的渔具一样,早就不知到哪儿去了!

四 : 随风而动(11)

随风而动(11)

随风而动(11)

十一、芝兰谷

对于他的那位远在河北的老同学建设年过花甲才开始学吹单簧管,身在王昭君的故乡秭归芝兰谷的游客中心前的平坝上无聊的踱来踱去的权先生唇边露出一丝微笑,他想告诉他的那个老同学:建设,这样的文艺范早在年轻的时候,我就已经玩过了呢。

早上吃过肥肠面,权先生和几个人乘车从宜昌出发,沿着翻坝公路到达秭归茅坪,然后再开上一段爬坡山路,便到了距离中心城区72公里的芝兰谷景区。因为屈原在《离骚》中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所以这里就被说成是那个古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植兰养蕙之地。其实在权先生的眼里,那不过就是一条长达10公里的人烟罕见的深山峡谷而已,风景不错,山峰腾空跃起千米,绝壁喷白,青山拥翠,峰柱如林,就构成了一道美轮美奂的风景长卷。除了空气清新,权先生站在劈山而建成海拔1300米的游客中心,感觉到的就是万籁俱寂,还有高处不胜寒,心想如果在这里拉一曲《空山鸟语》倒是很贴切的。

权先生在宜昌四中读初中的时候就已经会拉二胡了,那时的四中是综合中学,初高中都有,是高一二班的田昌华点拨他的,学的很认真,而且拉的很正规,什么华彦钧的《二泉映月》、《听松》,刘天华的《良宵》、黄怀海的《江河水》和《赛马》都拉过,现在几十年过去,还能拉得有板有眼,班上当时有不少男同学都听过。记得有喜生、亚平、远节等等。(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芝兰谷是一个新开发不久的高海拔的地质景区,放眼望去,重峦叠嶂的山峰烘托出群山耸峙,峡谷幽深,绝壁险峻,峰柱宏伟的特点,景区游览就是沿着人工开凿的便道、基本上是在大山的脊梁上攀爬。沿着长满青苔的山石旁拾级而上,时而在光秃秃的山脊上暴晒,时而又穿行于幽静的树林之中,鸟叫和草丛中的小动物一直相伴左右,权先生突然有一种《西游记》中“大王派我来巡山”的奇怪想法,却也意识到自己的一些过往真的也有些妖孽。

其实,权先生的文艺基因全有赖于他父亲所赐,民国时期,有些文艺范的他的父亲花了四十八个现大洋托人从广州买了一把意大利小提琴。且不说四十八个现大洋在当年本身就价值不菲,就是说整条三新横路(现在的四新横路)上也就只有他家有小提琴,算不算得上是有些另类?反正,权先生和他哥哥学拉小提琴就是他父亲亲自教授的。

权先生的父亲显然对小提琴的练习很熟悉,知道小提琴练习曲的学习顺序是从沃尔法特到开塞,再到马扎斯、克莱采尔、大顿特、帕格尼尼,按照从易到难、从低到高的顺序练习的,不像他的老同学念时后来知道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市文工团招收的新学员,扔一本舞剧《白毛女》或者《红色娘子军》的总谱就让他们自己到福绥路的工人文化宫(当时的市文工团驻地)的葡萄架下练去。权先生记得他那时常拉意大利人开塞(又被译为凯塞)的练习曲,一共35课,因为后来没人指导,只拉到十一课就拉不下去了,再后来,那把小提琴不知什么时候就被他的哥哥给弄不见了,不然的话,如今也是一把老琴了,自己也许也是个音乐界的大咖。

人的爱好除了家庭熏陶,环境和条件、以及时尚流行也很重要,权先生读中学的那个时候,正是风行一时的无线电热,就跟着同校高三二班的聂新建学过无线电知识,什么三极管、二极管、电容电阻,从矿石收音机到后来的电子管电视机,他都能手到擒拿。有趣的是,权先生还学过绘画,素描是按照一本德国《艺术解剖学》临摩的。后来在谈恋爱的时候,还装模作样的让那几任女朋友都当过模特儿,那些年,女孩子还不那么崇拜物质,对于一个颜值不错、还很有文艺范的小伙子的崇拜就和周星驰说的那样:“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权先生现在的家庭影集里还留有一张1972年在西陵公园(现在的儿童公园)温室(当时俗称玻璃房子,位置在现在的海盗船附近)旁边照的自己拉小提琴的照片,千万别以为他是为照相而摆造形,也不要以为他是和照相馆里面那样只是把小提琴当做道具,当时为他拍照的林志强知道,他那个时候拉的正是开塞的第七课。

站在芝兰谷峰顶看风景的权先生又想起了一个可以证明自己当时很有文艺天赋的老同学,那就是当年宜昌四中初一六班的迎伍。

本文标题:随风而逝-随风而逝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943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