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题鹤林寺僧舍李涉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李端阅读答案鉴赏
题鹤林寺僧舍李涉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李端阅读答案鉴赏
题鹤林寺僧舍
[唐]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
[唐]李端
野寺寻花春已迟,背岩唯有两三枝。
学优网http://www.gkstk.com/明朝携酒犹堪赏,为报春风且莫吹。【题鹤林寺僧舍李涉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李端阅读答案鉴赏】题鹤林寺僧舍李涉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李端阅读答案鉴赏。
[注]①鹤林寺:今江苏省镇南郊著名古寺,汤文宗时李涉贬官南方曾游。
8.请指出两首诗运用的手法有什么不同,并作简要分析。(4分)
9.两首诗表现的感情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阅读答案鉴赏
8.(4分)①李涉诗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写自己终日醉生梦死、带着勉强情绪登山赏春是抑,写自己#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 end#偶过鹤林寺与僧谈话、偷来平生难得的闲暇是扬。【题鹤林寺僧舍李涉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李端阅读答案鉴赏】文章题鹤林寺僧舍李涉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李端阅读答案鉴赏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②李端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春末意兴盎然地寻得山寺旁两三枝难得的野花、央求春风切莫吹落这野花是实写,想像明天携酒重赏这野花是虚写。(每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9.(4分)相同:两首诗都表现了春末游寺的快乐。李涉诗表现的是逢僧谈话、难得清闲的快乐,李端诗表现的是寻得佳花、爱惜难舍的快乐。(2分,观点1分,分析1分)不同:李涉诗还表现了惜春与怀才不遇的惆怅。【题鹤林寺僧舍李涉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李端阅读答案鉴赏】阅读答案。终日醉梦、勉强登山、慨叹清闲难得透露着惆怅情绪。(2分,观点1分,分析1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 : 题鹤林寺僧舍阅读答案
题鹤林寺①僧舍
[唐]李 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
[唐]李 端
野寺寻花春已迟,背岩唯有两三枝。
明朝携酒犹堪赏,为报春风且莫吹。
[注]①鹤林寺:今江苏省镇南郊著名古寺,汤文宗时李涉贬官南方曾游。
8.请指出两首诗运用的手法有什么不同,并作简要分析。(4分)
9.两首诗表现的感情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三 : 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阅读答案附赏析
宿甘露寺僧舍
宋·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释】
①甘露僧舍: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唐文宗大和年间,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②松声万壑(hè):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山沟。
③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1)诗评家说,本诗中“放入”二字显得很有气魄,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很有特点,请选择其中的一点作出评论。(4分)
参考答案:
(1)同意,她使通常的开窗欣赏景色的行为转化为拥抱江河的壮举,表现了作者的胸襟和气魄,使整首诗的格调显得豪迈高昂。
(2)用到的技巧有:嘘写,弥漫山巅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千峰在侧,沉雄悲壮的松涛,就在窗下轰响,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却将读者带人了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中。夸张,后两句,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壮观浪涛,领略那拍天而来的大江气势,索性打开窗扉,放长江如室内,这种夸张的艺术手法所造了一种豪壮之美。其余还有如寄情于景等。只要言之成理就可酌情给分。
【解说】
在很多歌颂长江的作品中,这首诗的描写不同寻常。诗人夜晚投宿紧临长江的甘露寺,枕边好像萦(yíng)绕着水气云雾,耳边也响着长江的波涛声。要看银山一样的大波浪,打开窗子,惊天的波涛便迎面扑来。
译文:
云雾弥漫在枕边,山峰环绕在近旁,
躺在床上倾听松涛阵阵,无数山谷像在呼啸哀歌。
如果要看冲天巨浪拍起,
只要打开窗子,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
【赏析】
甘露寺居山临江,林木苍翠,风景秀丽,是镇江的一大名胜。【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阅读答案附赏析】。诗人不写甘露寺的白日美景,而用工细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第一句从所感之气着墨。诗人自繁华的京城来到幽僻的古寺,这里没有九酝八珍、华屋锦被,只有粗茶淡饭、陋室布衾。骤然变化了的环境,他不适应,难以入眠。夜深了,天凉了。山间的雾气袭进屋来,如轻纱,似薄绡,缥缥缈缈,遮掩了层峦迭嶂。第二句从所闻之声下笔,写山寺下面,深谷纵横,苍松郁郁;晚风吹来,松涛阵阵,如哀如怨,如泣如诉。“枕中”“床底”,点明诗人已经就寝,紧扣诗题“宿”字。“万壑哀”,语出杜甫《诸将五首》之五:“巫峡清秋万壑哀”。曾公亮诗中的这一“哀”字,恰切地摹写了风吹松林所发出的低沉悲壮的声音。用“千”写“峰”,用“万”写“壑”,极尽形容,从纵向描写北固山奇险变幻、充满生机的景象。这两句写近景,对仗工稳,用笔细腻,文字跌宕生姿。
三、四句写远景。诗人来到甘露寺原是为了住宿歇息的,可寺外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和不尽江流的喧哗声,搅扰着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眠。诗人情绪激动了,索性披衣起床,打开窗户,迎风伫立,凭栏远眺。【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阅读答案附赏析】。天空没有月色星光,地上熄了万家灯火。周围的一切都被黑暗吞噬,看不见山,看不见树,也看不见远处的城廓。只有横躺在北固山下的长江,这条水的巨龙,力的怪神在没日没夜、无休无止地掀起惊天的狂澜,发出动地的长吟,不甘沉默,永无睡意。诗人虽然看不清,但能想象出它那汹涌澎湃的壮阔气象。于是掉转诗笔,将描写对象由千峰、万壑转向长江、巨浪,开拓出一个奇丽广阔的新境界。“银山拍天浪”是写得很精彩的景语,气势警拔,形象生动,层层修饰,词约义丰。“银山”从色、形、质等多方面细致入微地刻画波涛的光彩、巨大以及沉重感。“拍天”则状波峰的突兀和高峻,使人感到惊心动魄,惶惶不安。不用“玉山”而写“银山”,用词是雕琢的。银是仅次于金的贵重金属,色白而灿烂。用鲜亮的词把平凡的波涛写得十分美好,格外显豁,寄寓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开窗放入大江来”,从横向展现了长江挟风劫雷奔腾而来的雄姿壮采。“放入”可说是再平常不过的词了,“开窗”不是看到大江,而是“放入大江”,当诗人把它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时,就产生了不平常的效应,化死景为活景,变平淡为神奇,使人眼界一新。同时又塑造了一个气魄非凡、伟力无穷的“开闸引流”的巨人形象。最后一句振起全诗,豪迈而奔放,是传神之笔。把长江的洪波巨浪写得如此壮美,如此撼人心魄,在古今诗词中是并不多见的。
中国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一向是亲和的。此诗写居于寺中,但觉枕中云气缭绕,似乎门前千峰都在向自己靠近,甚至万壑松声就像生于床底。前两句极雄壮,却也有惊险之感。但诗人好像觉得还不过瘾,于是要打开窗户,去迎接如排山而来的银浪。这些向诗人靠近的自然景物并不是挤压过来,而是受到诗人心灵的召唤,换句话说,就是“万物皆备于我”,被诗人所欣赏。动极之景和静极之心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非常生动。这,或许与诗人居于僧寺之中,因而思与境谐,身在景外不无关系。【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阅读答案附赏析】。
中国诗人非常喜欢从窗中揽景。如下面这些句子:“云生天地间,风出窗户里”(郭璞);“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树”(谢朓);“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沈佺期);“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苏轼);“向来万里急,今在一窗间”(陈与义)。这种内外通流,小中见大,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写法,实际上表现了中国人的空间意识。《老子》里不是说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吗?由此生发开去,就不仅是自然空间的从有限到无限,而是反映了一种人格精神的张扬。陶潜《饮酒》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正是从“东篱”之下感受到自己与宇宙精神的相融相合。从这个意义来看,曾公亮的这首诗给我们的感受,就决不仅仅是写景生动了。
本文标题:宿甘露寺僧舍阅读答案-题鹤林寺僧舍李涉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李端阅读答案鉴赏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