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红塑坊纸雕作品——老北京的吆喝(四)
很幸运,我们在祖国60岁生日之际再度欣赏到了红塑坊所制作的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系列纸雕作品—老北京的吆喝(四)。这既是红塑坊献给祖国60岁生日的礼物,也是送给纸艺网所有网友的中秋佳品!赏月的同时不要忘记来自红塑坊的中秋问候哦!
更多红塑坊精美纸艺作品欣赏:
红塑坊纸雕作品——老北京的吆喝(三)
红塑坊纸雕作品——老北京的吆喝(二)
红塑坊民间艺人纸雕
哲理图—红塑坊纸雕作品
红塑坊纸雕作品——老北京的吆喝
红塑坊纸雕作品欣赏
红塑坊纸雕作品—吉祥图
红塑坊金陵十二钗 纸雕精品
红塑坊纸雕新作欣赏
红塑坊纸雕作品
二 : 红塑坊纸雕塑作品——老北京的吆喝(十四)
时光荏苒,城市的发展将许多值得回忆的事物都留在了改建与拆迁的尘土中,其中就包括有老北京的胡同。与老北京的胡同相伴的特色文化就是老北京的吆喝声,当胡同不再时,老北京的吆喝声也没有了用武之地,只是那令人感动的回忆永远的留在了我们心中,红塑坊“老北京的吆喝”纸雕塑系列将我们重新带回到老北京的胡同口,再次用心去感受来吆喝声的悠扬。
纸雕塑老北京的吆喝—换取灯儿的
纸雕塑老北京的吆喝—占课的
纸雕塑老北京的吆喝—卖石榴花儿的
纸雕塑老北京的吆喝—卖膏药看病的
纸雕塑老北京的吆喝—卖花样儿的
纸雕塑老北京的吆喝—卖潮银子的
纸雕塑老北京的吆喝—修脚的
原文地址:
红塑坊空间地址:http://i.zhidiy.com/?21
三 : 老北京的吃喝---周家望(简介)
内容提要:《老北京de吃喝》是一套介绍老北京生活习俗的丛书,主要讲述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人在穿戴、吃喝、居住、出行、玩乐、商市等方面的情况。书中既有系统全面的概述,也有具体的描述和作者的见闻。它不是研究性的专著,也不是资料性的集录,而是阅读性很强的通俗读物。老北京吃饭的花样那真是五花八门,可以说照顾到不同阶层的需要,有那能让人摆谱的大饭馆,有那特别经济实惠的小饭馆,更有价格极端便宜、能让人不花太多钱也能填饱肚子的小饭摊,这就出来几种特殊的吃法。
有一种吃法,俗话叫做吃瞪眼儿食的。掌柜的走街串巷,把各肉铺剃下来卖不出去的下脚料收购了,然后回去加工,主要是把各种肉切得大小一致了,然后倒到大锅里煮,再加上花椒大料各种调味品,那一开锅,满街香,这时就有人过来围着锅看着,挑自己想要的那一块儿肉。
要想吃更实惠的东西,也有,叫折箩。专门有人到大饭馆去收剩饭,然后剁两刀白菜炖在一起再加工,虽然味道不差,可毕竟吃折箩这事儿不太体面,于是就有了一种吃法叫两头瞧。
北京人好礼儿讲面儿,特别是旗人,这家里来了客人,是断不能让人家空着肚子离开家门的。清朝灭亡后,旗人没了铁杆庄稼、又没有一技之长,很多人卖房子卖地维持生活,再像过去那样到饭庄叫桌菜来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呢?北京城很流行了一阵盒子铺,为这些潦倒旗人在家请客提供了方便。
那盒子铺卖很多下酒的冷荤,像什么酱肘子、酱鸭、炸鱼等等,这边架子上有很多红漆描金的圆盒子,顾客挑四样或八样冷荤食品,装在圆盒子里带回家,经济实惠,很流行过一阵儿。
都说民以食为天,咱这一日三餐谁也离不了。老北京的饭馆里最不缺的就是人情味,有高档的、奢华到了极致,那追求的是皇家气派,有的便宜简单的,那叫个便利实惠。
老北京的夜生活也有24小时店
北京人现在想吃点宵夜都会首先想什么簋街,吃火锅、麻辣烫、除了价格便宜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营业时间长,很多都是24小时营业,非常受欢迎,可是您知道吗?上个世纪初,这种24小时营业的饭馆就已经出现在北京城了。
今天安定门外的外馆斜街一派现代景象,而这条街存在的年头可久远了,上个世纪初,这条街上有些大车店,去蒙古一带做生意的人多数会在这里歇脚,第二天天不亮就带着商队出发,所以这条街上就有了这么一个24小时营业的小饭馆。甭管客人几点来,都能吃到热热乎乎的饭菜,而且这店里饭菜可口还干净卫生,因此,那些风餐露宿的商队很喜欢到这里吃饭,并直接管它叫做了“鸡鸣馆”,也就是开张比谁都早的意思,真正的店铺名字则早被人们忘记了。
老北京城另有一处一天到晚热闹得不行的地方,那就是前门火车站。很有些旅客是夜里下火车的,这刚下车的人要想吃上口热乎饭,就直奔了前门外的昼夜不歇的各种饭馆,其中有名的一个是位于大栅栏和廊坊二条之间的一家馆子,叫做“南恒顺”。为什么说它有名呢?因为当时社会上有传言,说是光绪皇帝曾经在这儿吃过饭。
据说这光绪皇帝不知道到饭馆里吃饭要交钱,这身上也没有带银子,您想啊,他一个皇帝,在哪里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哪知道这社会上的行情。
可这皇帝并不傻,他抬头看见别的顾客吃完饭就交钱,觉得很希奇,就问店家那些顾客在干吗呢?伙计不知道这是位皇帝,可看着来人衣冠楚楚,所以并不敢怠慢,就告诉他吃了饭当然要付帐给店家,这光绪才明白过来,可这兜里确实拿不出钱来,于是告诉人家回头来付帐。
那时人们做买卖讲究一团和气,所以店家也没有难为这位没穿龙袍的皇帝,让他吃完饭走了。这光绪当然也没辜负了人家的信任,后来还是派人把钱还上了事。这之后,大家就不再叫这店家的正经名字,而是给了他一个绰号:“一条龙”。
当然了,这“一条龙”也不全靠民间传说在老北京竞争激烈的餐饮业中站住脚,而是凭着服务周到取胜。您想啊,那时北京城里昼夜营业的饭馆并不多,很多刚从火车上下来的外乡人,需要在这种随时都开业的馆子里歇歇脚,填饱肚子再去找地方住宿。而一条龙离火车站这么近,不知为多少旅客提供了这种方便。
早给人忘干净了的二荤铺
除了那些有钱人爱进的大饭馆外,北京城里还有很多价廉物美的小饭馆、小饭铺,他们为老百姓提供了方便、可心的服务,以自己经济实惠的饭菜,赢得顾客的心。跟您说一种老北京独有的小饭铺,叫“二荤铺”。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以为是摆在路边的小摊呢。
其实,这二荤铺是一种茶馆,当然是面向低收入阶层的,大家来了可以先喝茶,这茶当然不是什么上等好茶,但是喝茶时的礼仪人家伙计一点都没有省。这二荤铺供应的都是些家常便饭,而且,它还允许顾客自己带来饭菜来进行加工,饭馆挣一点加工费,客人不用花太多钱,就能吃得舒舒服服的。想想今天的餐馆动不动就加收百分之多少的这费那费,还真有点让人生气,想带点酒水还要备受限制,可恶。
隆福寺一带,过去白魁老号对面,曾经有一家很受欢迎的二荤铺,这家店铺真正的名字没什么人叫,大家都管它叫灶温。为什么叫灶温呢?因为这店里,有一排大灶,专门为客人准备的。来的客人自己可以带来现成的饭菜,拿到灶上热着吃。当然灶温也提供一些家常菜,而它自己的拿手绝活是做面条,据说这种面叫一窝丝,今天是已经见不到了,既然叫一窝丝,想必那面条是又细又筋道了,常有人从对面的白魁馆子里买一碗羊肉汤,然后拿到灶温来就面吃。羡慕吧,可惜吃不着了。
所有图片均来自“老北京的生活”一书的插图,原作者是李滨声先生。这本介绍老北京的书,收集了金受申先生在30年代末写做的文章,介绍了清末民初当时北京的风俗与生活,对研究老北京是非常珍贵的文献,很多民俗已经为今天的人们不了解,只有少数老年人还能依稀记得。书中的插图洗练传神,寥寥几笔就反映出当时生活的原韵,没有那个年代亲身经历和生活积累的人是画不出如此作品的。发到这里让喜爱老北京的人重温一下老北京生活,勾起一些过去难忘的回忆。
北京过去立春要吃春饼,现在仍然保留这种习俗。
过去在街市上卖粘豆糕的摊位很多,一般都是回民做的,干净卫生。现在只有牛街有售,其他地方售卖的都不地道。.
走街串巷有卖杂面的挑子,现在杂面在饭馆里都很少见,已经失传多年了。
饭庄上菜,肘子要当客人面划破拆碎,就像现在有的烤鸭店,让顾客过目后在片开。
“瞪眼食“专指马肉铺的规矩。贩子把煮熟的马肉放在锅边汤中,食者环锅而坐,举着筷子在锅中夹肉,蘸着酱油送入口中。卖肉者见他吃一块肉,就在案板上码一个铜钱,吃完计数付价。无论多少人吃肉,多双筷子乱举,售者打码子绝不会错。,
卖猪头肉的分成城郊两派,城派背红柜子,切的肉像纸一样薄。郊区派背白柜子,专讲切块。火烧白面烙成,双面不焦,香软适口,夹着猪头肉吃很配套。现在失传,不知与陕西的肉夹馍和河间的驴肉火烧相比哪个好?
果挑是下街的卖水果小贩,分为”京挑“、”乡挑“、”山背子“三种。
果摊露天售卖,开支挑费小,但是风吹日晒,水果易腐烂。售卖者都是把好的放在上面,打包也要掺杂使假。
五十年代前,老北京人把卖水果的店铺统称为”果局子“。早年果局子做的是名誉字号,各有存货,自办窖货,不卖劣果,不欺顾客。
北方人喝茶,茶具不厌其大,煮水必令大沸,提壶浇地听其有噗声,方认为是开水。茶叶则求有其色,味苦为佳。
每逢茶庄有新茶到来,必于柜台上罗列许多盖碗,每碗旁放与碗中相同茶叶样品,供顾客品尝。凡自认为能辨识佳劣的人物,都负手踱至柜前,匍身就碗,仔细赏味,舌吸唇击,啧啧有声。
.老北京人认为来到大酒缸,如不在酒缸上喝酒,便减了兴致。华灯初上,北风如吼,三五素心,据缸而饮,足抵十年尘梦。
将江米洗净,拌上切成小丁的火腿,填进鸭腹腔内清蒸,可为饭菜。可为点心,均有清远的滋味。
.夏天吃荷叶鸡,清淡解腻,有一种清香风味。笋鸡切成长块,先用酱油浸泡,后用料酒、葱姜蒜丝一拌,用炒米粉裹好,外包荷叶,上锅蒸熟,冷食热吃均可。
.鳜鱼肥嫩在三月,因没有刺很受食者欢迎。清蒸鳜鱼全凭口蘑、脂油提味。西来顺的清蒸鳜鱼用螃蟹提味,另有一番滋味。
北京的家常菜是饭馆里没有的,风味特殊,经济实惠。如:萝卜丝汤、熬白菜、豆芽炒白菜、炒黄瓜丁、炒麻豆腐、炒三香菜、炒雪里红、炒胡萝卜酱、炒咸什锦、炒酱瓜丝、芥末墩、辣菜等等。
凡到茶酒馆喝酒,目的在聊天。茶馆卖酒规模都小,不预备小菜,门前有零卖羊头肉、驴肉、酱牛肉的.
.野茶馆是京郊行路人休憩的地方,矮矮几间土房,支着芦箔的天棚,荆条花障上生者牵牛花,砌土坯为桌凳,沙煲的茶壶,黄沙的茶碗,沏出浓浓的苦茶。与乡村野老谈一年收成,话一话桑麻,眼见蓝天白云,耳听蛙鼓蝉鸣,才是野茶馆的本色。
.清茶馆专以卖茶为主,同时提供给各行手艺人找工作。文人雅士到这里来设”棋社“、”迷社“、”诗社“。
火锅在北京旧家冬日是一种天伦享乐、极尽联欢的食品。除去什锦火锅、三鲜火锅、白肉火锅外,以涮羊肉火锅最受欢迎。
.秋季是吃螃蟹的时候,普通食蟹方法就是清蒸,放上大块的姜,吃时蘸姜汁醋,喝烧酒,解其奇寒。也有用花椒盐水煮熟的,滋味深入。
.甜瓜俗称”香瓜“,是京市夏日食品。最早的”白羊犄角蜜“已经断种,较佳品种有:”旱三白“是最多最佳的;”蛤蟆酥“红镶绿皮,俗称”老头乐“;皮露黄点的”面猴“型如矮瓜,为甜瓜最后上市的品种。
.夏季最清淡食品的要数荷叶粥了。用粳米熬粥,等粳米开花,粥汤微腻,以”二苍“一张,将离蒂处硬筋折断,盖于锅中粥皮之上,随即将粥锅端下,加锅盖焖妥。如要加白糖,要在未盖荷叶前放入,方能甜香合一。(二苍:嫩荷叶无荷香清味,老荷叶味苦,熬荷叶粥必须用适中之”二苍“荷叶)
夏日贩瓜的分为瓜挑和瓜车两种,挑贩的为京人,瓜好,但是生了不管换。车贩大都是乡间人,来自自家瓜田的较多。
.夏日傍晚,西瓜摊大肆活跃,摊贩手持去边蕉扇,一边驱蝇,一面高唱:”快又打唻,瓤有高啊,好高的瓤唻,一个大钱唻。”
夏日吃西瓜,以冰镇为妙。一般人家无钱买冰,欲食凉瓜只能以篮盛瓜,用绳吊于井中,图其阴凉。吃时取出,比冰镇的不伤脾胃。
旧京食品“雪花落“可以与冰激凌媲美,夏日街头,到处可以听到”冰激凌——雪花酪——贱买多盛拉主道”的吆喝声。
.西瓜汁的做法:选甜度高水头大的西瓜,去籽拧汁,放入冰中镇凉。或将西瓜汁放入砂锅煮沸,再用冰块镇凉。
北京老酸梅汤摊贩,于冰桶上直插月牙戟,悬水牌写:冰镇熟水梅汤“字样。售货者手执两枚铜碗,两碗相叠,大指小指卡住下碗,二指三指挑动上碗,频频相敲,有断有续,发出”得儿铮——铮“的声音,听来异常清凉,名为”打冰盏儿“。
.旧京夏日饮料,以酸梅汤为主,必须用熟水,沸腾后泡入酸梅,滤去渣滓,加以蔗糖,等其自凉后,加入桂花木樨,在罐外围以碎冰。酸而不烈,甜而不腻,冰而不钻牙床。
专卖给穷苦人喝的酸梅汤,偷工减料,用杏干加糖精,生水泡制。
春天到饭馆里吃春饼,一人可以要一个”炒杂拌盖被窝“的菜,系用杂样鲜生菜炒成,上盖黄菜,外要一碟熟肉,便可以美美吃一顿春饼。
旧时北京可不止是些吆喝和拉洋车的,其实当年最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就是请客吃饭!北京城早些年的繁华造就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老饭馆,不过我还是尽量挑现在留下来的老字号来开始我们的故事吧。
先说说广和居的故事。
它是老北京开办时间最长的几家饭馆之一,一般都是些文人士大夫的最,这些人吃了酒好写个诗,酒兴大发还没准就往墙上写,人家老板都笑呵呵得不言语,因为这就是最好的广告。
话说有这么一位做到尚书的何大人一家三代,都是广和居的常客,当然,他不是自己一个人吃,而是常常在广和居办酒席。当年大家吃了饭不是立刻就结帐,都是在传统的三大节,也就是端午、中秋、除夕三个日子结帐。何尚书的儿子是当时有名的大书法家,有一雅好,爱请客,结果经常到了该结帐的时候,就还不上帐来了,怎么办呢?他也不说不还,而是写一张欠条、接着再去广和居吃饭。
这广和居的老板很幽默,见大书法家还不上帐来,也不急、从来不会拿着欠条到何府上去讨债,而是把这欠条当收藏品攒着,送到装裱店裱了挂在店里,人们传开了,争相到广和居来看书法家的欠条展览,这人气那叫一个旺!
咱们再说说什刹海,就在什刹海的边上,曾经有个大饭庄,叫做会贤堂,人家老板会做生意,先是充分打起这片天然湖泊的主意,用水里产的鲜藕啊、菱角啊作成了冰四鲜吸引顾客,又在自己店堂门前,安排了更吸引人的项目,两个大活人。
会贤堂是个二层楼的饭馆,那时候客人来了不一定喜欢上二楼,有了这个键谭,大家就爱上二楼了,因为键谭还有绝活,他可以和二楼的客人互动。
会贤堂前还有一个名人,人送绰号“鸟孙”,他弄一大笼子的麻雀,客人来了、卖给客人。您说了,这麻雀买了干吗啊?没听说有人养麻雀玩儿的啊?那会贤堂的客人买麻雀,可不是为了养着玩儿的。
客人买了鸟,临吃饭前,把那鸟顺窗户放出去,鸟儿在天空中一飞,既做了善事放了生,又别有一番情趣,很受客人的欢迎,鸟孙的买卖红火,也增添了会贤堂的吸引力。
其实,这鸟孙做的是无本生意——他的那些麻雀也不用自己怎么精心照料,麻雀卖完了,他就拿个网子到郊外去捕,一抓就是几大笼子,钱就这么轻轻松松的赚来了,当然,今天的各位老板已无法效仿,至少我知道的北京——麻雀已经事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了,谁还敢去拿啊!
再说这个东兴楼,它的做法就更有意思,要说它的店面那真叫开在了天子脚下,离紫禁城没几步路,一抬头就能看见皇上他们家的大院门,这周围住着的人那都是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东兴楼就把自己望高档次上装扮,餐具上用的是银勺、银碗、象牙筷子,桌椅板凳则讲究用什么紫檀花梨,在这个基础上,东兴楼的店堂布置更有新意。
东兴楼开办的年代,正是二十世纪初、清朝即将灭亡的前期,很有些西方的时髦玩意儿涌进了北京城,这沙发当然是其中之一。连反对变法的老佛爷都觉得西方的这些玩意做得有意思,下面这些所谓贵族当然也喜欢赶赶时髦。东兴楼的沙发则迎合了这些老顾客的心理,着实为自己的买卖增色不少。
东兴楼虽然店名里有个楼字,可店面却没有什么二层楼,据说这店主人本来是要建起楼来,连木料、石料都是照着这个标准准备的,这时那些有头有脸的人就来跟掌柜的谈了,说你也不瞅瞅着这周围住的都是谁,我们都没敢给自己家里建个楼,你想干吗啊?想把我们比下去,连带着把皇上也比下去?这掌柜的一听,给吓着了,赶紧叫工匠们建成平房了事。
东兴楼的装修好、用的器皿贵重,做掌柜的心里还是有不塌实的地方,为什么呢?这东西要是丢一件的话,这笔买卖不就白做了,于是,他们想出了个主意,在店里专门安排了一个不用端茶倒水的茶房。
这茶房有个名字,叫撂高儿,他所处的位置很特殊,是在饭馆视线最好的地方,能够看清饭馆里的动静。他的角色有点像今天的保安人员,负责整个饭馆的安全工作,既防小偷来偷客人,也防客人拿走饭馆里的贵重物品。
西长安街外的同和居,可真给建了一排小楼。当时北京城里有规定,东华门、西华门三里左近,不准建楼,以免平民百姓俯瞰紫禁城里的一切,而这同和居的后面,刚好在规定的范围之外,所以同和居盖了这么一排楼,这有什么好处呢?等慈禧往返颐和园的时候,凤辇要经过阜城门大街,坐在这小楼上,就可以看见那浩浩荡荡的队伍,而每逢此时,这同和居的二层雅间,早早就被人订了去,看皇家仪仗。
主人留下财,小二来敛财
那会儿没有“顾客就是上帝”这句时髦话,但是,做生意的人都知道顾客就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所以,为了揽住自己的老主顾,这饭庄老板们可是煞费苦心。旧时中国人最重视端午、中秋和过年。一到三大节底下,各大饭庄就忙活开了,摆上酒席请老主顾来吃上一顿,这桌菜必是饭庄上的拿手绝活儿,这老主顾平时没吃过,这才透着饭庄子把老主顾当自己人儿的亲热劲儿。
掌柜的一看这位客人喜欢吃某道菜,就安排后厨再做一份,然后包好了,等客人吃好饭,带回家去。当然了,遇到主顾自己或家里的老人过生日,饭馆里自会派人给人家送一份寿桃寿面,表示一下心意,成本不高,花销不多,可那是什么感觉啊!您想想,这样的饭馆您能不常去吗?
过去的大饭馆,都时兴免费为客人送菜。绝对不会像今天的洋快餐嫌弃您订的少了,打死不给您送。那会儿不管您是老主顾还是新主顾,到饭馆里订了菜,人家一准在约定好的时间把菜送到您的家里,而且还像模像样地帮着主顾把饭菜摆好,临走还撩下句话,让您吃好饭不用收拾桌子、更不用洗碗,他们再来收碗筷。羡慕吧,这好事今天的餐馆绝对做不到喽!
除了那些有钱人爱进的大饭馆外,北京城里还有很多价廉物美的小饭馆、小饭铺,他们为老百姓提供了方便、可心的服务,以自己经济实惠的饭菜,赢得顾客的心。先跟您说一种老北京独有的小饭铺,叫二荤铺。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我也误会了,以为是摆在路边的小摊呢。
其实,这二荤铺是一种茶馆,当然是面向低收入阶层的,大家来了可以先喝茶,这茶当然不是什么上等好茶,但是喝茶时的礼仪人家伙计一点都没有省。这二荤铺供应的都是些家常便饭,而且,它还允许顾客自己带来饭菜来进行加工,饭馆挣一点加工费,客人不用花太多钱,就能吃得舒舒服服的。想想今天的餐馆动不动就加收百分之多少的这费那费,还真有点让人生气,想带点酒水还要备受限制,可恶。
隆福寺一带,过去白魁老号对面,曾经有一家很受欢迎的二荤铺,这家店铺真正的名字没什么人叫,大家都管它叫灶温,为什么叫灶温呢?因为这店里,有一排大灶,专门为客人准备的。来的客人自己可以带来现成的饭菜,拿到灶上热着吃。当然灶温也提供一些家常菜,而它自己的拿手绝活是做面条,据说这种面叫一窝丝,今天是已经见不到了,既然叫一窝丝,想必那面条是又细又筋道了,常有人从对面的白魁馆子里买一碗羊肉汤,然后拿到灶温来就面吃。羡慕吧,可惜吃不着了。
大汉奸吃饭也得叫号
现在很多生意好的饭馆,都是叫号。其实老北京城里早就用这种的方式做生意了,您千万别以为是今天才有的。那会儿到饭点儿的时候,很多饭馆门前会有很多人等座,有的店家就想出了主意,给大家发号,有空位时顾客再按号入场,
西城的安儿胡同,有这么个小饭铺,陈设很简陋、饭桌只几张、甚至没什么店名,主要的菜品就是烤牛肉,而且吃烤肉的客人还不一定能坐下来。这饭铺名声那就大了。很多人会坐着人力车,从南北城地往这里赶,这些人上车前给人力车夫撩下句话:安儿胡同、吃烤肉去,这车夫就知道这位乘客去的是哪里了。
一到吃饭的时候,这饭铺门口就围满了人,干嘛呢?等座儿呢。
安儿胡同的这家烤肉铺,是姓宛的两个兄弟开的买卖,老大管把门、老二管切肉和算帐。据说当时看老二算帐是一种享受,因为他手里麻利地切着肉,抬头看着要结帐的那桌客人,然后就一笔一笔地给人报出应付的帐来,又快又准。
而把门的老大那也是尽职尽责,门口等座的人来了,先是发给人一个号,然后就让人在一边等着,里面结帐走一桌客人,老大就叫一桌新客人进,而且严格规定过号不候、童叟无欺,如果叫到您、您没在那等着,您回来还得重新领号。
话说日伪时期,大汉奸王克敏的宠妾小阿凤最喜欢吃这安儿胡同的烤肉,这天,王克敏就带着小阿凤来到了这家烤肉铺,气派那叫一个大,可烤肉铺老大照样发给他们一个号,并没有因为这位主顾的派头而特殊照顾。
这小阿凤嫌站在铺外头不舒服,就钻回了汽车等位子,那知这老大叫到了他们的号,喊了几声见没人应,就招呼下一位等位的客人进了屋。小阿凤在车里等了一会,就又下车去看看是不是轮着自己了,老大认号不认人,说您这号过了、得重新叫号。
小阿凤这在汉奸府里跋扈惯了,哪受得了这个,一听就急了,可人家烤肉铺的老大说了,这是我们这儿的规矩,来的客人这么多,照顾您就是对别人的不公平,我们不能坏了规矩。王克敏觉得太没面子,那个脸立刻就黑下来来了,要让手下砸场子,现场那叫一个乱!
正闹着,从烤肉铺子里走出了一位结了帐的客人,冲着王克敏就走了过来,说:“咱大东亚共荣圈讲究的就是一个秩序,您这么折腾可有点不大对劲。您瞧我,赔着日本宪兵队的队长来吃烤肉,不也是等着叫号的吗?”这王克敏一下子就楞住了,原来这说话的是位有名的文化汉奸,耍笔杆子的出身,王克敏可不想得罪他,于是拉着小阿凤离开了安儿胡同,一场风波就这样收了场。
老北京的夜生活也有24小时店
北京人现在想吃点宵夜都会首先想什么簋街,吃火锅、麻辣烫、除了价格便宜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营业时间长,很多都是24小时营业,非常受欢迎,可是您知道吗?上个世纪初,这种24小时营业的饭馆就已经出现在北京城了。
今天安定门外的外馆斜街一派现代景象,而这条街存在的年头可久远了,上个世纪初,这条街上有些大车店,去蒙古一带做生意的人多数会在这里歇脚,第二天天不亮就带着商队出发,所以这条街上就有了这么一个24小时营业的小饭馆。甭管客人几点来,都能吃到热热乎乎的饭菜,而且这店里饭菜可口还干净卫生,因此,那些风餐露宿的商队很喜欢到这里吃饭,并直接管它叫做了“鸡鸣馆”,也就是开张比谁都早的意思,真正的店铺名字则早被人们忘记了。
老北京城另有一处一天到晚热闹得不行的地方,那就是前门火车站,很有些旅客是夜里下火车的,这刚下车的人要想吃上口热乎饭,就直奔了前门外的昼夜不歇的各种饭馆,其中有名的一个是位于大栅栏和廊坊二条之间的一家馆子,叫做“南恒顺”。为什么说它有名呢?因为当时社会上有传言,说是光绪皇帝曾经在这儿吃过饭。
据说这光绪皇帝不知道到饭馆里吃饭要交钱,这身上也没有带银子,您想啊,他一个皇帝,在哪里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哪知道这社会上的行情。
可这皇帝并不傻,他抬头看见别的顾客吃完饭就交钱,觉得很希奇,就问店家那些顾客在干吗呢?伙计不知道这是位皇帝,可看着来人衣冠楚楚,所以并不敢怠慢,就告诉他吃了饭当然要付帐给店家,这光绪才明白过来,可这兜里确实拿不出钱来,于是告诉人家回头来付帐。
那时人们做买卖讲究一团和气,所以店家也没有难为这位没穿龙袍的皇帝,让他吃完饭走了。这光绪当然也没辜负了人家的信任,后来还是派人把钱还上了事。这之后,大家就不再叫这店家的正经名字,而是给了他一个绰号:“一条龙”。
当然了,这“一条龙”也不全靠民间传说在老北京竞争激烈的餐饮业中站住脚,而是凭着服务周到取胜。您想啊,那时北京城里昼夜营业的饭馆并不多,很多刚从火车上下来的外乡人,需要在这种随时都开业的馆子里歇歇脚,填饱肚子再去找地方住宿。而一条龙离火车站这么近,不知为多少旅客提供了这种方便。
老北京吃的花样和风情
老北京吃饭的花样那真是五花八门,可以说照顾到不同阶层的需要,有那能让人摆谱的大饭馆,有那特别经济实惠的小饭馆,更有价格极端便宜、能让人不花太多钱也能填饱肚子的小饭摊,这就出来几种特殊的吃法。
有一种吃法,俗话叫做吃瞪眼儿食的。掌柜的走街串巷,把各肉铺剃下来卖不出去的下脚料收购了,然后回去加工,主要是把各种肉切得大小一致了,然后倒到大锅里煮,再加上花椒大料各种调味品,那一开锅,满街香,这时就有人过来围着锅看着,挑自己想要的那一块儿肉。
要想吃更实惠的东西,也有,叫折箩。专门有人到大饭馆去收剩饭,然后剁两刀白菜炖在一起再加工,虽然味道不差,可毕竟吃折箩这事儿不太体面,于是就有了一种吃法叫两头瞧。
北京人好礼儿讲面儿,特别是旗人,这家里来了客人,是断不能让人家空着肚子离开家门的。清朝灭亡后,旗人没了铁杆庄稼、又没有一技之长,很多人卖房子卖地维持生活,再像过去那样到饭庄叫桌菜来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呢?北京城很流行了一阵盒子铺,为这些潦倒旗人在家请客提供了方便。
那盒子铺卖很多下酒的冷荤,像什么酱肘子、酱鸭、炸鱼等等,这边架子上有很多红漆描金的圆盒子,顾客挑四样或八样冷荤食品,装在圆盒子里带回家,经济实惠,很流行过一阵儿。
老北京的饭馆里最不缺的就是人情味,有高档的、奢华到了极致,那追求的是皇家气派,有的便宜简单的,那叫个便利实惠。都说民以食为天,咱这一日三餐谁也离不了,而我们今天讲述的这老饭馆里发生的故事,则让我们可以重新感受到那个时代北京城的生活气息。
四 : 购把瘾:谁说赔本赚吆喝 我们要做起步即盈利的京东
记者最近从刚上线的3C产品垂直门户网站购把瘾http://www.gou81.com了解到购把瘾的核心战略从优势的MP3/MP4产品销售为起点,涵盖即通讯产品,电脑产品,产品范围,消费类电子产品,试水3C的销售,不断扩大自身核心竞争力,值得现在电商的思考。
挑战京东,服务第一价格第二。
购把瘾和京东一样选择3C产品,即通讯产品(Communication)、电脑产品(Computer)、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
京东要的口碑是做最低价格,购把瘾要的口碑是做最好的服务。在京东无止境的追求最低价与快速服务的同时带来是对服务的贬值,忽略用户多产品附加需求,京东是成功了,众人皆知,低价京东。但用户问题跟随而来,我怎么相信你不是把退货的后的东西寄我,我怎么相信你寄给的哦的电源会不会有电源线。
起步即盈利,优势渠道产品先行。
购把瘾CEO说:购把瘾是企业,企业要盈利要生存,靠的是提升服务。一味的强调价格而忽略用户的要求,是不可取的,我们要的是平衡点。。
记者了解到,购把瘾之前试水mp3mp4销售广告宣传也相对较大,不仅在QQ网站、各大IT门户网站投放各种广告,同时自身网站经常主办各种促销活动。据内部人士透露,MP3/MP4一天就能带来了300多个定单,这让我们看到了IT产品的B2C市场潜力。从MP3/MP4产品定价来看,价格并不低,都在200元以上,最高的也有800多元,由于产品都非常新颖独特,很多新客户都得纷纷预定喜欢的产品.
从赢利角度来看,购把瘾商城此次试水基本上是薄利进行销售,以足够的成本占领MP3/MP4市场,粘住一批具有购买能力,追求时尚的发烧友购物群体,从而发展成购把瘾的忠实会员,握住用户资源,推出其它相关用品起到积极作用,希望购把瘾在未来取得娇人成绩。
五 : 老北京的吆喝
老北京的吆喝
1、卖西瓜的吆喝:“斗大的西瓜,船儿大的块哎!”
“吃来呗弄一块尝,这冰人儿的西瓜脆沙瓤儿;三角的牙儿,船那么大的块儿,冰糖的瓤儿;八月中秋月饼的馅儿,芭蕉叶轰不走那蜜蜂在这儿错搭了窝;沙着你的口甜呐,俩大子儿??”
“吃来呗闹块咧,哎杀着你的口儿甜咧,两个大子儿咧,吃来呗闹块尝啊。(www.61k.com)”
“我的西瓜赛砂糖!真正是旱秧脆沙瓤。一子儿一块不要谎,你们要不信请尝尝!(白)你们吃啊!”
2、卖雪花酪(土制冰淇凌)的吆喝:“你要喝,我就盛,解暑代凉的冰激凌!”
“冰儿镇的凌嘞雪花酪,让你喝来你就喝,熟水白糖桂花多!”
3、卖切糕的吆喝“小枣——切糕”
4、卖瓜子的吆喝“五香——瓜子”;
5、卖鲤鱼的吆喝“活鲜——鲤鱼”;
6、卖糖三角的吆喝“三角——炸焦”;
7、卖驴肉的吆喝“香烂——驴肉”
8、卖饽饽的吆喝“硬面儿——饽饽!”
9、卖菜的吆喝“香菜辣蓁椒哇,沟葱嫩芹菜来,扁豆茄子黄瓜、架冬瓜买大海茄、买萝卜、红萝卜、卞萝卜、嫩芽的香椿啊、蒜来好韭菜呀。” “香菜、芹菜辣蓁椒、茄子扁豆嫩蒜苗、好大的黄瓜你们谁要,一个铜子儿拿两条!”
“香菜呃辣青椒茄子扁豆硬蒜苗,顶花的黄瓜白花的藕呃,卖扁豆西红柿挂霜的架冬瓜呃,饶香菜嘞韭菜嘞,卖栗子味的面老倭瓜呃,卖马蔺韭菜嘞,卖萝卜胡萝卜便萝卜香椿嘞,涮儿的韭菜嘞??”
10、卖馄饨的吆喝“馄饨喂--开锅!”
11、算卦的吆喝“ 算灵卦!”
12、乞丐的吆喝“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13、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小玩艺儿赛活的。”
14、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15、卖糖葫芦的吆喝“葫芦儿--冰塔儿”
16、磨剪刀的吆喝“磨剪子嘞!”
本文标题:老北京的吆喝-红塑坊纸雕作品——老北京的吆喝(四)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