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民歌,回答问题。(8分)怨歌行①汉乐府民歌新裂②齐纨素,

发布时间:2018-05-02 所属栏目:惶恐滩

一 : 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民歌,回答问题。(8分)怨歌行①汉乐府民歌新裂②齐纨素,

61阅读/ www.61k.net

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民歌,回答问题。 (8分)
怨歌行
汉乐府民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①选自《相和歌.楚调曲》。②“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③飙:biāo急风。
④捐:抛弃。⑤箧笥:qièsì箱子。
小题1:“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这一句诗有何寓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2:“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是怎样抒情的?请简要赏析。 (4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小题1:以团扇比喻女子,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可随时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2分)表达了女子蒙受恩宠时的满足,同时也说明女子只不过是供男子的欢娱之物,表达了女子被玩弄的悲哀和辛酸。(2分)
小题2:运用比喻、象征的艺术手法,语义双关。“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喻爱恋炽热。(2分)团扇在夏季受主人宠爱,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表达了女子担心好景不长,朝不保夕的心理。(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整体感知诗歌大意基础上,结合着关键词加以理解。“出入君怀袖”写出了扇子与君的亲密关系,“动摇微风发”写扇子给人以惬意感,从整首诗歌大意可知,诗人在此以团扇比喻女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爱慕与满足;从“出入君怀袖”和结尾一句的关键词“弃”“绝”可体会出,女子被玩弄的悲哀和辛酸。故答题时,可结合上下句加以体会。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这句诗的关键词来分析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常恐”即经常担忧;“秋节至”为语意双关,既指秋季的到来,也以秋季的凄凉来暗示容颜已逝,由“夺”可体会出 “凉飙”与“炎热”各自的象征意义;由此可体会出诗人通过一些意象词来表达内心的担忧。


考点: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栊小薄耙薄扒薄斑省钡裙攀宀玫氖枰彩艄盘迨9盘迨唤捕哉蹋涸辖献杂伞9盘迨姆⒄构旒#骸妒贰恰焊场豪指航媳背窀琛ò彩琛帐任娜宋逖允拼墓欧纭⑿吕指?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六读: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
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
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快速浏览

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二、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三、结合注释

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四、“对症下药”

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二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①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②。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所作。①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②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
(1)首联数字的运用很巧妙,请分别分析其作用。
答:
(2)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8分)(1)(4分)七千里极言被贬路途之远,二毛人写自己垂垂老矣,十八滩写滩多险大,一叶身写孤独凄苦;首联用数字形象地表述出诗人的艰难处境。
(2)(4分)劲风鼓帆,如腹怀胎,水急船快送客远去;雨水暴涨,载舟前行,消减了水流石上的波纹。诗人由悲泣忧愤转为达观惬意。


考点: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六读: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
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
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三 :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草杨基嫩碧柔香远更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草
杨基
嫩碧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小题1:从诗歌体裁来看,此诗是。(1分)
小题2: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3分)
小题3: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小题1:(七言)律诗
小题2:首联描绘了春草的生机勃勃,照应诗题。引出第二联的“恨”“愁”之情,并形成反衬(以乐衬哀)。(没点1分)
小题3:尾联表达了诗人淡淡的闲愁。尾联通过平川十里、牛羊缓移、晚风习习、笛声悠扬等景象,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诗人先前的“旧恨”“新愁”,在这恬静的田园旋律中渐渐消融,可在逐渐获得的闲适心情中,过去的愁绪难以全部散去。(总答感情2分,分析2分,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明白诗歌的体裁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 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 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 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 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小题2:
试题分析:首联从实处着笔。春天来了,到处是嫩绿的芳草,散发出阵阵幽香,极目远眺,“更行更远还生”。看到春草马上便引起了 诗人的无尽情思:“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他愁的是什么呢?原来是六朝旧恨与南浦新愁,一句吊古,一句伤别,愁不同而缘由一也。首联描绘了春草的生机勃勃,照应诗题。引出第二联的“恨”“愁”之情,并形成反衬(以乐衬哀)。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三联又回到眼前的春景,在迷离的草色中,春草和野花幻化成了旧时的歌扇和舞裙。“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当年的繁华到哪里去了?“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六朝旧梦已完全逝去,代之以一幅“渔舟唱晚”般的田园风光:十里平川,暮归的牛羊,悠 闲的牧人,悠扬的笛声,“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颇合此境。各种旧恨新愁也都随之烟消云散。春草是报春的使者,更是诗人寄托羁旅乡愁,离情别绪.春草诗纯以状物取胜,即便是诗中略有抒情,所抒发的也是一缕淡淡的闲愁.。尾联表达了诗人淡淡的闲愁。尾联通过平川十里、牛羊缓移、晚风习习、笛声悠扬等景象,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诗人先前的“旧恨”“新愁”,在这恬静的田园旋律中渐渐消融,可在逐渐获得的闲适心情中,过去的愁绪难以全部散去。


考点: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六读: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
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
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四 :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问题。代春怨刘方平①朝日残莺伴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代春怨
刘方平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注】①刘方平(758年前后在世),今河南洛阳人,隐居不仕,善画山水。作者写此诗时,唐朝西部战争连绵不断。②金屋:极为华丽的居室,这里指嫔妃们住的宫殿。③春欲晚:明媚的春天即将过去。
(1)《春怨》中无一“怨”字却句句写“怨”,请分析这首诗是怎样写“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都用了象征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河北省模拟题

(1)首句写景。碧纱窗上,日影消失,伤怨之情,油然而生。渲染一种幽寂的气氛,表现了女主人公孤独寂寞的情怀。第二句正面抒发怨情。虽居豪华的金屋,但内心郁闷哀伤,只有以泪洗面,其落寞凄苦不言而喻。第三句描写了空寂的环境,大好的春光将尽。触景伤怀!第四句写她不愿开门去看那满地落花,表明主人公深沉的怨恨,把怨情推向了高潮,使主题更加突出。(意对即可)
(2)《代春怨》:“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象征着那些怨妇们终日西望的情景,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春怨》: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日落”“黄昏”“春欲晚”“梨花满地”等象征诗中人的命运,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意对即可)


考点: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六读: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
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
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本文标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民歌,回答问题。(8分)怨歌行①汉乐府民歌新裂②齐纨素,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493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