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扬州个园阅读答案-《扬州个园》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18-04-19 所属栏目:扬州个园阅读答案

一 : 《扬州个园》阅读答案

《扬州个园》阅读答案

《扬州个园》阅读答案的参考答案

扬州的个园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圆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景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问题:你认为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扬州个园的特点?

答案: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二 : 《扬州的个园》阅读答案

《扬州的个园》阅读答案

(12分)(1)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靖、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之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植翠竹,盖取东坡诗意:“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的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2)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十二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3)“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夏山”。【《扬州的个园》阅读答案】。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香飘,苍翠生凉。

(4)①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②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③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④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势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⑤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⑥“秋高气爽#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 end#”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扬州的个园》阅读答案】。

(5)步下秋山,透过“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难面有一面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栗。

7.为什么扬州个园取名为“个园”?(2分)

8.“个园”的特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9.选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2分)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10.作者在介绍个园的特点时,用了那几个表示位置变化的词?这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2分)

学优网http://www.gkstk.com/

12.选出下列几个句中引号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2分)

A.整个“春山”与竹林相映成趣。 B.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

C.“秋高气爽”是诗情画意顿时溢出。【《扬州的个园》阅读答案】。 D.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

13.概括选文第(5)段的内容。(2分)

参考答案:

5. 园中植翠竹,又因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

6.以 四季假山堆叠精巧而著名

7.总 — 分

8. 步入个园大门;绕过宜雨轩;转过鹤亭步下秋山。按空间顺序写

9. C

10.介绍个园中冬景的特点

三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①江苏扬州个园,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⑦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③“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④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绷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⑤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为什么扬州的个园取名为“个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概括说明扬州个园特点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结构形式是(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
4.分析第四段的层次,用“‖”划分在原文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介绍个园时,用了哪几个表示位置变化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介绍个园,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写的。
7.本文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的语句主要在哪一段,请选择。(   )
A.第④段
B.第①段
C.第②段
D.第⑤段
8.第③段中“春”“夏”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因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个”字。
2.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3.A
4.……是“秋山”。‖秋山全用……杰作。‖看此山……
5.步入 绕过 转过 步下
6.空间
7.A
8.表特殊含义


考点:

考点名称:说明文阅读说明文:
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明过程和事理的,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

说明文类别划分:
一、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1.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2.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因此,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
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
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二、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或知识小品文)。


三、根据说明文的体系不同,还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中国石拱桥》)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1.总分式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①总——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②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
③分——总。

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如《向沙漠进军》。

3.分清说明文结构的方法

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不同:

1.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国石拱桥》。语文课本上的《恐龙》《海底世界》等等。

2.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敬畏自然》。同程序说明文一样,写作事理说明文也需要遵遁三个原则:
①了解事理。可以通过亲自观察研究或是查阅资料来了解事物的道理。只有自己先弄懂了道理,才可能向别人介绍;
②安排写作顺序。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首先是逻辑顺序(事物的因果、递进等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逻辑顺序不但要运用在段落关系上,句子之间也要按照这种顺序来写;
③选用合适的使用方法。

说明文阅读步骤及技巧:
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掌握为说明对象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和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还需要掌握文章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另外说明文阅读中也会考察说明文的结构形式,如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
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说”的。
三读”:
(一)、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
而作者传达的这个知识,就是说明,也就是说明文的中心思想。方法主要有三点:

1.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点。
俗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
2.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点。
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
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
(二)、读精细——细部研讨方法点

要想把事物事理说清说透,就肯定离不开说明方法。
因此阅读说明文,就应当抓住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联系和作用,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
(三)、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

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说”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课文所不可或缺的。

说明文阅读结构思路:
(一)、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1、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
(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
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
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
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答题时语言要规范: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
答题三步走:
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
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
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
答题格式:
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文写作:
说明的目的在于“以知益人”,它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精确性、明晰性、条理性。要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
2.要选好说明角度
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同一事物,就会发现,它的特征不止一个。事物特征的多样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
3.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要能把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准确、清楚地说明,还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它的固有特征,选取合理的顺序来进行剖释。
所谓合理,是指在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符合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便于说清楚,也容易使人看明白的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构成部分的组合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说明;
(2)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
(3)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先总体后局部来进行说明;
(4)以说明科学实验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实验本身的顺序进行说明。
最后指出,合理的顺序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多实践、勤总结积累。
4.要恰当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
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有利于把事物(或事理)介绍清楚、剖释生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概括说明;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引用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图表说明;形象说明等等。
选用哪种方法要从需要出发,还要看作者本人的写作习惯,但大都是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对介绍事物(或事理)的认识和理解。
5.要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考点名称:标点符号标点符号:
书面上用于表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类:
点号、标号、符号三大类
点号:
其作用在于: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
①句号( 。)
②问号( ?)
③感叹号( !)
④逗号( ,)
⑤顿号( 、)
⑥分号( ;)
⑦冒号( :)

标号:
其作用在于: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
①引号(“ ”)
②括号〔( ) [ ] { } 〕
③破折号( ── )
④省略号(……)
⑤着重号( .)
⑥书名号(《 》〈 〉)
⑦间隔号(·)
⑧连接号( — )
⑨专名号( ____ )

符号:
①注释号( * )
②隐讳号(×)
③虚缺号(□)
④斜线号( / )
⑤标识号(▲或●)
⑥代替号(~)
⑦连珠号(……)
⑧箭头号( →)

初中语文常考的标点符号的用法:
(1)引号。
①表示文中直接引用的话。引用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直接引用对所引用的原话不能作任何修改,间接引用即所谓的“转述”,可以在文字上有所变动,就不用引号。引用成语、谚语等,用不用引号都可以,以不用为常。
②重要的或特定含义的词语,也可以用引号。引号一般用双引号。引文之内又有引文,就用单引号,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再用双引号,依次类推。后引号和点号连用的时候,如果引文是完整照录别人的话,引文末尾的点号就放在后引号之前,如果是作为引文者文句的一部分,点号就放在后引号之后。

(2)破折号。
①表示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例如:象梦一样,我踏上了联邦德国的旅途,到了海涅的故乡——莱茵河畔的杜赛尔多夫。
②还可以表示语意的转折、跃进,或语音的中断、延长。
例如: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转折)
“团结——批评——团结”,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方针。(跃进)
“嘟——”火车进了站。(延长)
③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也用破折号。
例如: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科学: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
④破折号还可以用在文章的副标题之前。实际上也是一种注释性用法。
例如:网络文学的第一声号角——痞子蔡和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注意:如果解释说明的话插在句子中间,就可以在前面后面各用一个,这叫双用。
例如: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象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巴金《灯》)

(3)省略号。
①表示文中省略了的话。
②表示沉默、语言中断、断断续续、欲言又止等。 考点名称:表达方式表达方式:
是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
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
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延用至今。表达方式分类:
表达方式由“表达”和“方式”合成。
表达是动词,意思就是“表示思想和情感”。方式:是名词,意思是指“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我们常说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但是,生活中,“表达”的范围很广,例如绘画、音乐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表达方式就不同,体育更是与众不同,它用身体的运动直接表达锻炼和竞赛的文化含义所谓“表达方式”是人类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就文章的写作方法而言,主要有以下5种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
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
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表达方式与写作手法:
(1) 表达方式分为叙述(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2) 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3)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4) 表达方式只有五种,写作手法却有很多种。
写作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乐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借物喻人、先扬后抑、先抑后扬等。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1)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
(2)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例:下列语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②在苍茫的大海上,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如果我们不理解表达方式这一术语的含义,就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很可能第①句答出设问而不是议论,第②句答出比喻而不是描写。

表达方式常见题型:

1、内容主旨题解题指导

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首词的内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题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的大致意思。
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的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
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的词语组合。
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本诗可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理解。诗句中结尾句不是描写,而是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参考答案】这首词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和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和美好的景象,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2、情感思绪题解题指导

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题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
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到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不难看出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
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
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自出门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3、表达技巧题解题指导

阅读王勃《蜀中九日登高》,试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解题指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典雅、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
二看有没有用修辞(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反问、设问等)。
三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如托物言志、动静结合、侧面烘托、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对比映衬、联想想象、描摹心理、刻画细节、白描勾勒等)。
头脑中有了这几个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
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两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了反问。
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了方向,自然也就有话可说了。
解答时要注意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如果思路不是很清晰,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在诗歌鉴赏题中常用的解题思路:

诗词鉴赏的主要内容是:
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于是简答题,受字数限制,因此考生在解答时必须做到审清题目要求,准确概括要点。答题时要注意:

1、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这方面的考查目的是看看考生是否真正读懂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赏析,必须结合原诗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要脱离原诗空泛而谈,否则难以说明考生是读懂了诗歌。

2、点面结合。
如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可以在概括表述的同时,适当展开对个别诗联的简析。

3、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相结合。
如果是对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往往两者是结合在一起来进行表达的,很难孤立地回答其中一项内容,也就是说,当要求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中的一项时,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两方面一起来回答。

4、要用规范的术语。
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尽量用上面提到的那些名词术语来解答。

常见表达方式的作用: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a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c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a人物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的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b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 于景,烘托...的气氛,衬托了人物...的性格
c心理描写:细致的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变化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考点名称:说明顺序说明顺序:
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正确的顺序能正确地理清文章思路,能帮助读者理解,在说明文等叙述性较强的文体中,说明顺序更是必不可少的。说明文不同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技术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比如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做胎――掐丝――烧制――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时间顺序来说明的。

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 ,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如课本中的《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3.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递进,或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
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
如课本中的《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都是运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物的。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如何理清说明顺序:
一、是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或由前到后,或由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由中间到四周,或按东西南北方位顺序。
例如,《故宫博物院》就是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

二、是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说明文语段中往往借助一定的词句表明层次和顺序,连接内容,组织材料。各种顺序在语言上都有一定的标志。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加顺利地分析说明顺序。
要学会通过文章全篇的首尾部分;
每一自然段的首尾部分;
文中的设问句、过渡句以及领起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来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
我们强调整体理解,说明性文字的整体理解只要抓住了标题,抓住了关键句,就可以做到了。事实上,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等。所以,把握这些语言“标志”,可顺利地理清说明顺序。在梳理文章内容、了解说明顺序的过程中,应尽量利用原文的字、词、句,因为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较为简练准确的。
例如,《苏州园林》开头两段总说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就分别从各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第3-9段分说苏州园林的具体特征,其中第3-6段分说始终紧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并分别对应第2段总说中的四个“讲究”,第7-9段分说,则从细部紧扣苏州园林的特征。

三、是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有时一篇文章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方式揉合起来,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有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石拱桥的发展。
至于像《桥之美》和《说“屏”》这样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的顺序,显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了,也不外乎弄清楚结构。
《桥之美》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画家眼里的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四个具体的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说“屏”》中,作者从屏风的作用、屏风的分类、屏风的设置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倘如一定要说道个什么说明顺序,看来这两篇也就是逻辑顺序无疑了。
本文标题:扬州个园阅读答案-《扬州个园》阅读答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401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