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在美国是主流投资理念吗?

发布时间:2018-02-06 所属栏目:巴菲特投资有限公司

一 :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在美国是主流投资理念吗?

[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在美国是主流投资理念吗?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在美国的投资机构中和普通股民中的影响力如何?价值投资理念在美国是否是主流的投资理念?
下面就看看www.61k.com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Vivian[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在美国是主流投资理念吗?给出的答复:
我能稍微反驳下上面那个分类么。。

“价值投资”的意思是基于能够体现“Value“的这一类投资因素来选择股票。而“Value”这个投资因素的平行概念应该是 “Growth” 以及“Momentum”等。所以更好的分类方式如下。

传统的投资组合选股票的主流策略主要分为以:
1Value Investing
顾名思义按照股票的应有价值投资,按照某些反应价值的比率选择便宜的股票。比如,市净率=股票价格/每股净资产(净资产值的账面价值)。市盈率小的说明这个股票便宜,值得投资。
2GrowthInvesting
按股票一年的增长率来投资。比如某个公司一年的盈利增长率,或者预测的未来增长率,买入增长率高的股票,卖出增长率低的股票。
3MomentumInvesting
按照短期的趋势来投资,比如有的股票连着连三个月,每个月都上涨,就持有这种股票,而卖出每个月都下跌的股票。当然后来发展的也有更短的。

而巴菲特老人家支持的价值投资其实和传统的不大一样,算是(1)和(2)理念的合体和改良吧。。即根据“内在价值”投资。这个“内在价值”的估计方法各有差异,但主流的方法有一个核心,就是“现在的价值”=“未来每年的现金流的现值的总和。其实这可以说是所有资产估值的核心。

巴菲特策略难点:
这个策略的难点至少有一个难点在于预测。预测什么的真的很难啊!一般股民根本难以预测,而分析师们分析得再全面,其实有时也不及跟CEO讲讲话。。Wall Street Journal提到过今年的一篇论文
“Inside the ‘Black Box’of Sell-Side FinancialAnalysts”
(http://www.61k.comaccess/Library/20130300_Brown-Call-Clement-Sharp.pdf)
其中有两点很有意思:
1)分析师承认和高管打电话是盈利预测的重要来源,能接触到高管的分析师更受欢迎
2)如果某个分析师给出的预测远低于华尔街平均水平,会失去接触到高管的机会(。。。)

这种带调查性质的论文我还是持保留态度的(所以欢迎真人现身拍砖),但不管怎么说,都出现了这样的论文,至少表面这种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的。

就算有了较为准确的预测,还要考虑如何得到调整后的稳定值,考虑用什么折现率折现等等,何况就历史数据来看预测误差还很大,所以更多人用的,其实还是根据比率来。。又回到上面说的第一种value investing了。另一个热门比率的是市盈率,既股票价格/每股盈利(每股盈利大约等于公司盈利),这个值越小一般回报率越高。我知道的价值投资的基金,一般是在创立的时候根据现有的价值指数(比如这个:Russell 1000 Value Index)的权重作为参考,定下投资组合以及每个股票的基准权重,再定期根据一些因素来调整现有股票的权重,或者增减股票。
(以上一段来自我那混业界的教授,算二手信息,所以欢迎拍砖)

说道市盈率,差点忘记丢出这张图了!
纵轴是市盈率,横轴是来年的收益率。简单的说就是“低市盈率的股票很可能来年的收益率高”这一现象的历史数据支持。当然这真只是个简单粗暴的分析,仅供观赏。。拒绝拍砖。。纵轴是市盈率,横轴是来年的收益率。简单的说就是“低市盈率的股票很可能来年的收益率高”这一现象的历史数据支持。当然这真只是个简单粗暴的分析,仅供观赏。。拒绝拍砖。。

---------------------------------------------------------------------------------------------------------------------------------------------
在传统分类之外的:
High Frequency Trading
既高频交易。高频交易纯碎是靠速度取胜。这种快速的买入卖出,靠人肯定是做不到的,所以高频交易又叫算法交易(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算法交易下面的一种),靠的是计算机,还是计算性能超级高的大型计算机,通过程序来执行快速的买入和卖出。高频交易是一大类,其中的策略是各种各样的,上面有人提到的利用bid-askspread赚钱只是一种。而各种算法具体是怎样的,赚钱的策略到底是怎样的,大家都是不会告诉别人的,都自己闷头赚钱去了。。反正现在最新的应该是程序读新闻吧,这也是为什么现在street上喜欢招计算机牛人特别是machinelearning这一块的牛人吧。
(趣闻一则,之前Twitter上有个假新闻说白宫被炸,结果不到一分钟股市狂跌140点,请戳这里:Tweet Retreat: Did high frequency reading crash themarket?)

那个什么,国内特热门的技术分析。。我觉得在美国好像不算主流,但是不排除这个可以和HighFrequency Trading结合起来用但我等土人不知道。至于Information Trading,这个明文上是禁止的,但是。。还是有的。
---------------------------------------------------------------------------------------------------------------------------------------------
数据:
关于数据,实在找不到价值投资的数据,如果问到了再来update吧。但是价值投资更多是一种理念,应该很难找到具体数据。

High Frequency Trading的数据倒可以找到,2009年占股票总交易量的66%,慢慢在下降,今年的数据是50%,同时回报率也下降了。(请戳这里:High-Frequency Trading Less Profitable, Less Prevalent)因为是高频交易,其实交易量的比率没有太大意义。但至少说明了,之前的高频交易更热门,但是金融危机之后没那么热门了,而且高频交易这事,干的人多了就会没那么赚钱。

PS:曾经有个很流行的说法把high dividedstock叫做widow-and-orphan stock。。也就是说很多不喜欢高风险的股民会选一些发很多股利的股票。至于另外的普通股民,应该也和中国的一样,有自己的千奇百怪的投资标准吧。。

PS2:我觉得看巴菲特写的书对投资没太大用处。。他说的都是对的,也都是他一直坚持的,但是太空了。要是高频交易的牛人出来写一个“那些年我们用过的算法”,估计我还会买一本。

PS3:其实我讲了这么多废话,可总结为上面@garhom的一句话,哈哈哈,不好意思最后才指出来。


网友匿名用户[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在美国是主流投资理念吗?给出的答复:
唔,又被批评了...表示接受。这个问题是上班跑程序的时候用手机答的,很欠思考。回答的来源是CFA三级的教材和一本叫<Value: the four cornerstones of corporate finance>的书(此书讲价值投资,非常值得一读),但是回去查阅了两本书之后发现我貌似记忆有点岔了,在此纠正:

<Value>中把投资者分为两类:trader和intrinsic value的投资者,后者细分下去的value(对应growth)投资应该就是楼主所说的巴菲特型价值投资吧。

书中统计,按照总投资来分,trader和intrinsic的比例大约是11:3,但每次交易数额大约是20:1。书中观点还是那句话:股价的短期波动是trader造成的,但是长期的上涨还是下跌主要还是由intrinsic投资者决定。

而导致我记混的应该是下列这张表(截取自CFA三级NOTES):


私自把这张表和上面的分类混到一起去了,导致了不负责任的回答...觉得非常不好意思。


网友李太白[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在美国是主流投资理念吗?给出的答复:
总之,你们当中具有较多商业知识的人,也许会奇怪我为什么会写这样一篇文章。随着更多的人加入价值投资的行列,市场价格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差额就会缩小。我只能告诉你,自从本?格雷厄姆和戴维?多德出版《证券分析》一书以来,这一秘密已经公诸于世50年了。但是,在我们实践这些原理的35年中,从未发现价值投资已蔚然成风。在人性中,似乎有某种化简为繁的倾向。在过去30年间,学术界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与价值投资的教导背道而驰的。这种情况还会继续下去。在人们环游地球以后,“平面地球协会”的观点依旧大行其道。在市场价格与价值之间仍然会有巨大的差异,而那些理解了格雷厄姆和多德的投资者,仍将继续兴旺发达。
——《格雷厄姆.多德式的超级投资者》 1984 沃伦.巴菲特
个人认为,在2013年的今天老巴的这一段话任然适用。


网友蒙面大侠[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在美国是主流投资理念吗?给出的答复:
是主流的投资理念,却不是主流的投资模式。

知易行难。


网友王小星[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在美国是主流投资理念吗?给出的答复:
最近学了一些,这么说吧,给那些没有深入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和股票价值与市场价格,还有投资方对股票预期什么含义的人,你讲这些都没用,他们宁愿用什么恐怖的人工演绎算法来预测股票走势,也不愿意去看交易额的多少,机构投资着的动向,或者是公司财报什么的,宁愿相信那些股评专家讲解给你的什么曲线分析,也不愿意自己好好去看看股票过去的表现和公司业绩以及公司政策,因为他们觉得每天赚10%都是少的,最好一个月能翻倍最好了。

什么?你说的是中国股市?那就没办法了,只能紧盯机构投资者了,当然你也盯不住。


网友Bruce[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在美国是主流投资理念吗?给出的答复:
在股票投资领域是主流理念。


网友王俊杰[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在美国是主流投资理念吗?给出的答复:
不是,主流是量化投资!


网友周天逸[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在美国是主流投资理念吗?给出的答复:
从媒体报道上看似乎是。
但是实际上不是。因为没有“价值投资”,那是个噱头

二 : 价投楷模巴菲特,也是个奇葩?

陆宝投资 总裁刘红

上周奇葩说的辩题是:《应该向父母出柜吗?》,本来对这个辩题我是不懂的,但既然是对人性的讨论,加之这期还有高晓松的友情归队,所以我兴趣盎然。[www.61k.com]没想,这竟然是一场堪称经典极其精彩的辩论。尤其马薇薇最后的王炸—幸存者谬误之说,实在漂亮极了!

幸存者谬误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大意是人们很容易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周玄毅在他博文里的举例很妙,他这样写到: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误区的存在,是由于记不清来源的一则小故事。有位智者拜访一座神庙,祭司带他观赏了很多颂扬神迹的壁画,主题都是困境中求神保佑最终得救。在洋洋得意地展示完这一切之后,神庙的主人以事实胜于雄辩的气魄问他,是否还会怀疑神灵的伟大。这位智者的回答是:这些当然都很好,可是那些没有得救的人,又在哪里呢?你看,在这个故事里,一般人想到的是:无数案例证明,祈求神灵可以逢凶化吉;而智者想到的则是:“祈求神灵可以逢凶化吉”这个观点之所以有那么多正面的论据,只是因为凡是不能逢凶化吉的反例,我们根本就见不着。前一种思维误区,就是典型的陷入幸存者谬误而不自知。后一种思路,则是清晰地意识到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其实都是经过了“存在”或者说“生存”这道关闸筛选之后的产物。愚昧与智慧,只在这一线之间。

最近这段时间,大概由于陆续公告的1825家上市公司预告的中报业绩数据严重低于我的预期,所以我在本该特别忙碌的7月竟然有了比同期更多的读书时间。这周我重读纪念版的《巴菲特传》,边读边思考,发现如果以幸存者谬误为主题,巴菲特绝对可以堪称奇葩中奇葩。

书中其中有一段是描写《说谎者的扑克牌》的作者迈克尔.刘易斯对巴菲特的大肆攻击:刘易斯认为巴菲特只不过是一个世纪大骗子,巴菲特无论在投资还是道德伦理上都有很多缺陷,迈克尔.刘易斯借用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巴菲特事业上的成功只是扔硬币时运气好罢了。他认为巴菲特给无知的读者造成了一种假象。

除了刘易斯外,1992年的《商业周刊》也猛烈抨击过巴菲特在投资中犯下的一连串错误,比如巴菲特对富国银行以及所罗门的投资失败。更有甚者,有一期的《华尔街日报》还从修正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巴菲特精心构思的年度报告是为了躲避“严峻的问题”,他用自己的形象使得股票浮在半空中,他的成功完全是因为他的交际圈比平常人大而已。更有意思的是,和当今国内文风类似的是,在这篇檄文的最后,记者还针对巴菲特有情妇一事大肆渲染,暗示巴菲特的传奇形象完全是欺世盗名。

呵呵,看到这里,我想或许有些国内的投资者会感到有些意外,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股神巴菲特?

是的,我想告知各位的是,不仅诸如以上这些最强媒体,巴菲特还遭遇过来自美国一流经济学家的“约架”。比如斯坦福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威廉.F.夏普(对,那个著名的夏普指标就是这哥们搞的),就认为巴菲特只是一个“三西格玛事件”,即夏普老师认为巴菲特只是一个在统计学上极小且可以被忽略不计的概率。而两个月前刚刚去世的著名美国经济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新古典综合学派代表人物,被誉为“经济学最后一位通才”的保罗.A.萨缪尔森也曾向巴菲特挑战,萨缪尔森将巴菲特的成功归因于他的情报收集,他曾这样评论巴菲特:“同样,经验告诉我,像沃伦.巴菲特这样有能力赚大钱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因为他们不仅需要知道哪些是本质要素,而且要知道哪些新信息值得花大钱去买。这样的超级明星可是花钱如流水的,当你开始关注他们时,他们的花费早已是天文数字了。”

搞笑的是,话虽如此说,当萨缪尔森在参议院发布如上讲话后不久,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竟然开始大量买进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并拒绝对自己的行为发表评论。与萨缪尔森类似的还有加州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阿门.阿尔钦,他一边认为巴菲特的成功完全来自于他特殊的有利地位,而不是自身具有高人一筹的竞争力,一边心安理得买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

当然,所有这些约架都不如1984年巴菲特与迈克尔.C.詹森教授(同样,詹森指标也被常用)在哥伦比亚大学面对面的“撕X”大战精彩,当詹森教授表达了对异端股市投资者的鄙视后,表示必须要提倡有效市场理论的“科学性”。詹森教授的话为巴菲特提供了一个求之不得的开场白,之后那段著名的“全国掷币比赛”的段子,我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就不用我再重复了吧。

也许很多中国的读者会感到小意外,原来世界首富竟然也被如此虐心过,竟然也有情妇问题?哈哈,是的,巴菲特一直高举价值投资的旗帜,巴菲特也一直是“妇女之友”,但是,他的所作所为,从来都是光明磊落的。他一生最爱的人只有他的第一任妻子苏珊,但是,你懂的,对于与一个价值观甚至人生观都不同的人在一起生活25年,本来就是件无比痛苦的事,只是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心只想赚大钱的巴菲特并未感知到苏珊的痛苦而已,所以当45岁的苏珊突然离开丈夫离开家逃离没有关爱的婚姻生活,跑去旧金山时,巴菲特该是多么的绝望和崩溃。当巴菲特痛哭询问苏珊为何要离开家为何会感到孤单时,太了解巴菲特的苏珊反过来安慰他,说她的离开只是“两人关系的一种建设性调整”。而被不良媒体污蔑为情妇的年轻的艾丝翠,虽然之前只是个在咖啡屋工作的女招待,被巴菲特的朋友们误认为她只不过是个保姆和厨子的女人,恰是苏珊为巴菲特留意安排的,因为苏珊知道,生活能力缺乏的巴菲特离不开女人的照顾。仅此而已,我认为这种超现实主义的关系并无不妥,因为没有任何人受到伤害。苏珊去世后2年,巴菲特在76岁生日时正式迎娶了已经陪伴他28年的艾丝翠。我一直有个感觉,巴菲特2006年宣布捐款和迎娶第二任妻子,都与苏珊的遗愿密切相关,毕竟,长久以来,只有苏珊才是巴菲特内心的精神依靠和宁静港湾。

人都是复杂的,巴菲特也有两面性。这一点从巴菲特与凯瑟琳.格雷厄姆的相识和相知可以看出来。当刚买下《华盛顿邮报》10%股份的巴菲特写信给格雷厄姆夫人时,凯瑟琳对巴菲特是不安的。但是巴菲特是谁啊,不仅有迷人的微笑,三寸不烂之舌,更有好为人师的耐心和细腻。谁能想到,巴菲特每次去华盛顿凯瑟琳那富丽堂皇的家时,带去的会是一大堆公司的年报,不仅如此,巴菲特还一字一句教凯瑟琳阅读,甚至为鼓励凯瑟琳多读年报,还会为她特意配图添文。真的,我觉得这世上也只有巴菲特才能以如此奇葩的方式“搞定”凯瑟琳了。呵呵,以至于后来凯瑟琳排除异议,力荐巴菲特入主董事会并把巴菲特当作“最贴心的朋友”都不过是顺其自然的结果罢了。除了凯瑟琳,巴菲特还有好多不同寻常的女性朋友,好在作为“妇女之友”巴菲特的太太,苏珊不仅不吃醋,还因此感到很轻松。哈哈~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无论好的还是坏的,世人对巴菲特对价值投资有太多太多的误解。当他在一路奋进一路实践中,各种不理解各种嘲讽从未停止;当他成为世界首富,并于2006年宣布捐出自己80%的财产(当时合计370亿美元)给慈善事业后,世人才终于真正接受巴菲特的正能量,对他除了赞美还是赞美。

从18年前第一次知道巴菲特到如今,我从未停止过对巴菲特和对价值投资的思考。我曾经自己做了张表,记录巴菲特的财富增长曲线。21岁1万;25岁14万;34岁400万;37岁1000万;40岁2500万;47岁7000万……76岁460亿;78岁580亿;84岁637亿(2014年)这简直是一张完美到令人窒息的复利图,但是我更相信,这同时也是一张几乎无法超越的曲线!是的,27.75%的年化收益率,在满大街牛逼哄哄的人眼里,算个鸟,只是,64年不懈的坚持,你可有这耐心?可有这本事?

啰嗦以上这些,我是希望能让对价值投资感兴趣的朋友们了解,价值投资并不是传统主流学派,也谈不上高大上。每年的巴菲特股东年会上,都一定有一个问答是巴菲特或芒格力劝年轻人别在商科院学金融浪费时间,他们的表达和认知确实是真知灼见。因为价值投资是朴素的,原生态的(原教旨),甚至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

价值投资到底该怎么做?我觉得借用巴菲特的几句话就能说清楚。

其一:“我宁愿要一个投资规模仅为1000万美元而投资回报率高达15%的企业,也不愿经营一个规模大到10亿美元而投资回报率仅为5%的企业。”

其二:巴菲特问我:你觉得这件事做成的可能性有多大?我说,挺大的,50%吧。巴菲特说:那为什么你不背着一个打开概率为50%的降落伞从飞机上往下跳呢?

其三:第一,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原则。

很多人对价值投资并不真正理解,对巴菲特更是歪曲理解。我曾听过国内的基金经理评论巴菲特,说他并不是靠炒股发财的,而是靠坐庄,靠直接收购公司发财的,说巴菲特做出初步收购决策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之说纯属扯淡。我每次听到类似评论都觉得很无语,我想说,其实巴菲特早已公开过伯克希尔的收购标准,巴菲特的原文如下:“我们迫切地想从企业负责人或其代表处听到,他们的企业符合以下全部的标准:(1)大型收购(税前利润至少为7500万美元,除非该企业很契合我们的现有业务部门之一。)(2)已证实的持续盈利能力(我们对未来预期不感兴趣,也不感冒业绩突然好起来的企业。)(3)企业的股本回报率良好,同时债务很少或没有。(4)管理层称职(我们没有能力填补这方面的人手)(5)业务模式简单(如果存在大量的技术,我们将无法理解它。)(6)一个明确的报价(我们不会在价格未知的情况下讨论交易,以免浪费我们和卖家的时间。)如此清晰的收购标准,加之美国的法律体系和公司制度保障,5分钟说买的或许只有巴菲特能做到(老前辈六七十年的穆迪手册可不是白看的,各行业各公司的数据早已熟记于胸啊)但是若说不买,我想大多数真正的价值投资者用5分钟来判断,时间基本够了。

另外,我还想和各位分享的是,这6条标准的拟定,其实充分揭示了价值投资的内涵和底蕴,看似简单而直白,实则严苛而挑剔。前段时间我帮一个做创投的朋友去调研了几家企业,坦率说,调研完后我简直不寒而栗,如此“垃圾”的公司,在我的投资评价级别里只能备注为“扔掉”的公司,竟然还能吸引到各路专家们趋之若鹜的投钱?朋友后来说,是你太挑剔,这样的公司,能抢到股权已经很不容易了。我晕,好吧,静待以后见分晓。

巴菲特的一切,来得并不容易。可以说,异常艰辛!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巴菲特和芒格在1974年因为蓝带公司被怀疑有暗箱操作而接受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将近两年的调查和折磨;又有多少人能理解1977年巴菲特遭遇《信使快报》起诉巴菲特企图垄断,又一次站到联邦法庭的被告席上时,他的内心会有多么痛苦;接连不断的伤害,导致《布法罗晚报》到1982年税前总损失已高达1200万美元,连睿智的芒格都已经受不了,抱怨《晚报》的损失会成为永远都无法填满的无底洞时,不屈不挠的巴菲特,依然在一个人战斗(2014年,陆宝团队前往奥马哈朝圣后,曾到访布法罗,还收集了一份如今已改名的《布法罗新闻报》,以作纪念)。

巴菲特的内心到底有多强大?以至于当所罗门公司爆发危机后,明明可以事不关己的巴菲特在连芒格都朝他厉声吼:“你要是接手,简直就是疯了!”的时候,依然选择了担当!当面对联邦检查官奥伯迈尔的询问时,巴菲特侃侃而谈,说起了他的长期投资哲学—对待公司就像对待合伙人一样,就像他在职业生涯早期和风云变幻的80年代的做法一样,他从不从公司中榨取利润,而是与它们风雨同舟。奥伯迈尔起初坚持认为事实不容否认,足够给所罗门定罪,但他在经过无数调查后,于5月最终宣布不予起诉所罗门公司,众多高官都对巴菲特法外开恩,在我看来是合情合理且合法的。

在巴菲特漫长的投资生涯中,真正牛逼的大战,我最欣赏的有两个。一是1969年他果断着手解散合伙企业,逃顶成功后,于1974年发出抄底呐喊:“现在是发财的时候了!”(1968年-1974年,美国股票平均价格下跌了70%,其中1972年的记录显示,他当时的1亿投资金额里,只有1700万的股票,其他都是债券)。二是1987年10月美国股灾,仅著名的黑色星期一当天,道琼斯指数就急挫22.6%,股神巴菲特是在10月12日就几乎把所有股票都卖了的(留了3只永久持有的股票,就这样,也损失了3.42亿)……至于2008年金融风暴时巴菲特的精彩表现,大家耳熟能详,不必我啰嗦。

杰出的价值投资者的确是珍稀的,罕见的,可是巴菲特绝不是“幸存者谬误”的存在,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只不过,巴菲特还真是个奇葩,10岁开始初尝投资,26岁组建7人亲友团从10.5万元开始经营合伙私募;经历过无数次所投企业的罢工,经历过各种被听证被起诉被调查;拒绝过无数加薪请求,拒绝过无数捐款邀请,脑门上被贴过诸如超级抠门、冷血冷漠、靠女人靠关系、异类骗子等等标签……他的所有经历,他的所有遇见,他的所有磨练,都非常人所有。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巴菲特或许将是本世纪甚至未来更久远时代里通过价值投资成为世界首富的唯一的最伟大的投资家。

谨以此文向我心中的英雄致敬!!

陆宝投资,刘红

20150719

本话题在雪球有38条讨论,点击查看。

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http://xueqiu.com/xz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三 : 巴菲特投资--怎样评估企业价值

对于未来一年的股市走势、利率以及经济动态,我们不做任何预测。我们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预测。

我们深信对股票或债券价格所做的短期预测根本是没有用的,预测本身只能够让你更了解预测者,但对于了解未来却毫无帮助。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在股票投资中很少出现昏招,这与他注重实地调查、认真阅读财务年报、不听信各种消息传播有很大关系。

他说,股票投资当然要分析市场,但分析市场并不等于预测市场。股市运作当然有它的内在规律,但这种规律目前还无法认识,

股市本身也在顽固地拒绝人们预测它。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人具有预测股市、预测个股的能力。正因如此,他从来就不去预测经济走势、股市走势、个股走势,

而只关心股票的内在价值如何。他相信,

即使目前的股价大大背离其内在价值,也总有一天会向内在价值回归的。

反观我国股市,一方面,几乎所有投资者都喜欢根据各种消息来决定股票买卖;另一方面,根据各种消息来买卖股票,又最容易

出现失误。所以,股市越火暴,投资者

就越关心巴菲特对中国股市的看法。因为他们相信,巴菲特是全球唯一的“股神”,他的眼光和观点必然与众不同,他的股评也

“最权威”。与此同时,巴菲特从来就

没有写过一本股票投资方面的书,他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评价更是微乎其微,堪称“物以稀为贵”。

确实,巴菲特上一次是在1995年和他的朋友比尔·盖茨一起在中国作短暂停留的,直到12年后的2007年,他才重新踏上这块全球经

济增长最快的热土。不过,他的观点

表明,其实他根本就不相信任何股评。

他说,如果在股市上真的有所谓内幕消息,这些人又怎么可能舍得把这种珍贵而绝密的消息传出来呢?比如一家公司收购另一家

公司,只要消息一公布,这两家公司

的股价都会大幅度上涨的。如果这种内幕确有其事,相关人员也不可能透露出来的——他为什么不自己先大量买入这些股票,

好好地赚一笔呢?

巴菲特在做股票分析、投资决策时,从来不听其他人分析,而是亲自调查,阅读报表,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作为专业投资者,每天都有人向他推荐各种各样的股票,他收到的材料更是应有尽有,可是他基本上对此置之不理,婉言拒绝这些材料。

有一次,一位陌生女士打电话给巴菲特,热心向他推荐某只股票,认为这只股票很有投资价值,她马上就会把相关资料寄过来。

巴菲特在电话里明确告诉对方:请不

要寄资料过来,因为他根本不相信任何分析文章。他说,总体来看这些资料都是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的推介,只谈优点不谈缺点,

所以不值得相信。作为专业投资者,

他必须亲自调查才能加以确信,不可能看了一两篇文章,听了一两句好话就信以为真的。

1950年,巴菲特第一次读到他的老师格雷厄姆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从此养成了喜欢阅读财务年报的好习惯。在他的办公室里,

188个抽屉里装满了上市公司年报,

他不断用最新资料更新着旧信息,以此来掌握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管理这些年报的人被巴菲特称为他“唯一”的“调查助理”,

除此以外他不相信任何股评材料。

为什么会这样呢?巴菲特认为,市场和预测是两回事,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而预测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当股市将来的发展和过去

的内外部环境完全一致时,这种预测

才具有某种关联。但股市发展所处的环境和以前相比又怎么可能完全一样呢?

所以他说,他“终生都在观察企业”。一旦在年报中找不到所需资料,他就会亲自出去调查,像记者采访一样挖掘细节,

从而掌握到别人不愿意透露、而他又希望得到

的真实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巴菲特之所以把伯克希尔公司总部一直放在他的家乡,而不是华尔街,就有一种与华尔街“保持一段距离”的意思在内。

他牢牢记住老师格雷厄姆所说的这句话,“离华尔街越远,你就越会怀疑那些所谓的股市预测或时机”,从而始终保持一

份清醒的头脑。

【投资心法】不相信任何股评、不受信息干扰,只相信自己的调查研究,是巴菲特创造出别人无法望其项背的投资业绩的

真正秘诀。“狂沙吹尽始到金”,说的就是这个

道理。

尽可能多地阅读。拿我来说,我在10岁的时候就把我在奥马哈公立图书馆里能找到的投资方面的书都读完了,很多书我读

了两遍。你要把各种思想装进你的脑子里,随着

时间的推移,分辨出哪些是合理的。一旦你做到这样了,你就该下水(尝试了)……越早开始阅读越好。我在19岁的时候

读了一本书,形成了我基本的投资思维方式。

我现在76岁了,做的事情就是基于我19岁时从那本书得来的同样的思维方式。阅读,然后小规模地亲身实践。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特别喜欢阅读。广泛的阅读,培养了他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而独立思考,又是他在股票投资中越战越勇的秘密武器。

他认为,股票市场波动无常,只有在广泛阅读基础上的独立思考,才能保证在混乱的局势中不至于迷失自我,才能看清市

场走向。

巴菲特的阅读范围很广,但重点是上市公司的财务年报。他在投资某只股票时,不但要尽可能多地阅读有关这只股票的资

料,重点是财务年报,而且还要阅读这只股票所在行业尤其是它的竞争对手的财务年报。可想而知,他的阅读量有多大了。

他说,他每年要阅读成千上万份公司年报,每年累计的阅读量超过1万份。他每天读年报,就像别人读报纸一样津津有味。

在投资中石油股票前,他就是读了2002年、2003年的年报,然后才决定投资亿美元给中石油股票的。

他特别强调,作出这一决定的理由,仅仅是阅读了中石油的年报,当时并没有见过中石油公司管理层,也没有见过分析家

们写的关于中石油公司的分析报告。

巴菲特认为,买入股票时“你必须知道你买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巴菲特说,唯一的途径就是酷爱读书和读年报。

他说,阅读每份公司年报的侧重点和方法是不一样的,但从根本上说,主要是看公司的内在价值。他认为,正确的股票投资,

就是要寻找到内在价值被低估的公司,然后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无论什么因素,包括外部宏观形势如何改变,都不能动摇这一做法。

从这一点来看,巴菲特并不是“神”,实在是一位忠实的价值投资者。

有一次,在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一位23岁的小伙子请教巴菲特,说自己很有上进心,也有一点资本,

他想问的是未来50年到100年内,最好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巴菲特回答说,最好的投资机会在阅读中,要尽可能多地阅读。

他的意思很明确:如果你不阅读各种资料,尤其是公司财务年报,你就不知道这只股票是不是值得投资。

即使最好的投资机会出现了,哪怕就在你眼前,你也抓不住,因为你不具备识别投资机会的能力。

他介绍说,他大概每天要用4~5个小时来阅读,他在洛里默·戴维森书中学到的东西比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更多。

他和芒格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赚到过钱,这些方法都是在三四十年之前不敢想像的。

这就是说,通过阅读能够积累思想,关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证券,而不可能有一种固定模式一劳永逸。很重要的一点是,

通过阅读能够避免那种可能造成灾难性的投资行为和模式,避免投资倾家荡产。

他举例说,RTC就是一个很好的赚大钱的机会。一笔几十亿美元的房地产买卖,作为卖家的政府对这笔买卖的经济效

益并不是很关心,政府只想着去尽快完成买卖;而买家却是很在意经济效益和投资价值的。这种关注的不对称,

会从中孕育极好的投资机会。虽然你有时候会觉得缺乏这样的机会,但实际上你一辈子中总会遇到这种机会的。

【投资心法】做任何一项投资决策都要独立思考,把为什么要买这只股票的理由一条条写下来,然后再做决定。

独立思考的前提,就是认真阅读这家公司年报。

我可以理性地预期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现金流量。但是谁能够准确预期10大网络公司未来25年里的现金流量呢?

如果你说你不能准确预期,你就不可能知道这些网络公司的价值,那么你就是在瞎猜而不是在投资。对于网络企业,

我知道自己不太了解,一旦我们不能了解,我们就不会随便投资。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影响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因素多种多样,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没有人也不可能有人会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来得到结果。

所以巴菲特认为,在对企业内在价值评估的时候,越简单的方法越有效。这一点很像谈恋爱,恋爱是不能用脑子的,

而应该用心来体会。衡量一家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大体上也是如此。

巴菲特是正宗商学院毕业生,他对学院派的那套理论非常了解,也非常反感。他说:“(商学院)

重视复杂的过程而忽视简单的过程,但是,简单的过程却更有效。”

这一观点在我国投资者中最不容易得到认同。那么,巴菲特的观点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呢?

他认为,在对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时,整体预测出错的概率,与每一个影响因素预测出错的概率,两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当多项不确定影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时,整体预测出错的概率非常大。

这就是我国的一句老话:“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要精确评价某个数据,

准确度达到85%就非常了不起了。面对公司未来的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可以说谁都无法达到这样准确的预测率。

可是,即使这样“准确”的预测率,

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用具体数字来说:如果决定整体预测结果的影响因素有4个,每个因素的预测结果准确率都能达到85%,

那么其整体预测准确率也不过只有85%×85%×85%×85%=,其差错率为1-=。可以说,的差错率不会比任何一种根据经验

“简单估测”的结果准确率更高。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真正建立在经验估计基础之上,预测结果总能达到“七不离八”的地步,

比这种所谓“准确”的预测要强得多。更何况,评价公司价值的影响因素绝不仅仅只有4个。影响因素越多,误差就越大。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财务报告中坦言道,他对上市公司价值评估的方法是现金流量贴现率;而且,

他只评价那些业务简单、他能够理解并且可以预测、具有持续竞争优势、长期稳定的现金流。

概括地说,这种简单的评估方法包括以下3项内容:

首先,使用最简单的长期现金流定义。

这个定义就是所有者权益,相当于上市公司财务年报中的“公司收益+折旧等非现金支出-维护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本支出”。

其次,使用最简单的贴现率。

最简单的贴现率,一般参照长期国债利率。

最后,寻找最简单的明星企业。

明星企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它们能够给股东以长期、稳定的获利回报。明星企业的典型特征是,

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和经济商誉。

【投资心法】评估企业内在价值的方法,越简单往往越有效。这就像田间施肥一样,通过各种数学模型和电脑计算得到的化肥施用量,

不会比老农凭经验施肥更合理、更简单。

把内在价值放在第一位

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为评估投资和企业的相对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逻辑手段。内在价值可以简单地定义如下:

它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生命中可以产

生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认为,股票是具有“内在价值”的,而巴菲特则很好地继承并完善了这一观点。他认为,

投资股票就是因为它具有内在价值,所以才值得投资。

格雷厄姆说,证券分析家们似乎总是在关注股票的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但我们不得不承认,

股票虽然有内在价值,可是这却是一个非常难以把握的概念。

一般来说,它必须以一组事实为依据,才能有别于受到人为操纵、心理因素干扰的市场价格。这组“事实”包括公司资产、

收益、股息、明确的发展前景等。

巴菲特对股票内在价值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他在1996年给伯克希尔公司股东的一封信中说:

“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为评估投资和企业的相

对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逻辑手段。内在价值可以简单地定义如下:它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生命中可以产

生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

巴菲特阐释说,大家一定要注意股票内在价值和账面价值两者之间的区别:账面价值表明过去的累计投入,

而内在价值表明的是未来预计所得;账面价值是一个会计概念,

内在价值是一个经济概念。

他说,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两者区别。如果你有两个小孩,你用相同的钱让他们都读到大学毕业,

那么这两个孩子的账面价值是相等的;可是,两个孩子都读到

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他们将来的前途完全一样。这表明,他们的内在价值是不同的,甚至会有天壤之别。

股票投资也是这样。财务投入相同的公司,内在价值会有巨大差别。所以,作为投资者来说,必须擦亮眼睛,

仔细测算公司的内在价值,从而作为你股票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

那么,怎样来估算股票内在价值呢?巴菲特说,最正确的估值模型是约翰·伯尔·威廉姆斯1942年在《投资价值理论》

一书中提出的计算公式。简单地说就是:任何股票、债券、

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在资产的整个剩余使用寿命期间预期能够产生的、以适当的利率贴现的现金流入和流出。

这个计算公式对股票、债券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不过对于债券来说,由于它有一个息票和到期日的关系,

所以比较容易确定未来现金流量。而对于股票来说,则需要自己估计

“息票”,并且充分考虑管理层的经营水平高低对“息票”产生的直接影响。

巴菲特认为,一般的评估标准如股利收益率、市盈率、市价净值比、成长率等等,都与价值评估没有关系,

除非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企业未来现金流入流出的一些线索。

最典型的是,如果某个项目的前期现金投入超过了项目建成后资金产生的现金流量贴现值,这样的成长率反

而会摧毁企业内在价值,根本不是某些股评家嘴里所说的那种

“成长型”、“价值型”股票。

评估股票内在价值的最大难题,在于它必须根据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情况来进行,而这种未来业务发展是动态的、

不确定的,而且预测时间又长,所以很难精确。

从这个角度看,内在价值的评估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而且它只能是一种估计值,不可能非常精确。

即使是估计值,还要根据利率变化和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作相应修正。

更不用说,每个人即使根据完全相同的一组事实来进行估测,所得到的结果也总是有差别的。巴菲特悄悄说,

正因如此,伯克希尔公司从来不公布对某只股票内在价值的评估值。因为说实话,他和芒格两个人的估测结果也总是不同。

不过,大致准确的价值评估所构成的区间范围,对股票投资决策仍然能起到应有作用。

【投资心法】评估企业价值主要是预测其内在价值,即未来能够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应当注意的是,

企业价值的预测值不但不可能精确,而且每个人的预测值都会不同。

尽管账面价值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我们还是要给大家报告伯克希尔公司的账面价值,因为至今账面价值仍然

是对伯克希尔公司内在价值大致的跟踪方法,尽管少报了许多。换言之,在任何一个年度里,账面价值的变化

比率很可能会合乎逻辑地与当年内在价值的变化比率十分接近。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每股盈利额能够持续不断地增长,那么相应地,表现在这家公司账面上的每股价

值也会持续不断地增长。与此同时,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从长期来看,股票价格也一定随之回归到其内在价值上来。

这就是说,投资者把资金投向于这样的公司,将来一定会得到相应的获利回报。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6年年报中指出:“尽管账面价值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我们还是要给大家报告伯克希尔

公司的账面价值,因为至今账面价值仍然是对伯克希尔公司内在价值大致的跟踪方法,尽管少报了许多。”这段话

说得非常明确,其中至少能得到两点信息:

一是巴菲特说账面价值不能说明“全部问题”,而没有说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这表明它至少还能说明“一部分问题”。

巴菲特认为,“在任何一个年度里,账面价值的变化比率很可能会合乎逻辑地与当年内在价值的变化比率十分接近。”

这就是说,只要没有在财务核算上做假,账面价值基本上还是能大致反映企业内在价值的。

二是伯克希尔公司在账面价值上的数据是比较保守的,“少报了许多”。

这种稳健、保守的原则,既符合巴菲特个人的一贯风格,也符合会计基本假设的稳健性要求。因而,这样的账面价值不

但是可信的,而且是保守的。

从美国股市100年来的发展历史看,就能很好地证明上述第一点,即股票价格与公司净资产比率都是围绕长期平均值

上下波动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1969年提出了公司股票市场价值与净资产价值的比率

(或用股价与每股净资产价值的比率来表示)的Q指标。

美国学者通过对100年来美国股市的相关数据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Q的平均值表现出令人惊奇的稳定性;

尽管在某个短期内Q可能会偏离其长期平均值,但长期来看一定会回归其平均值。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巴菲特提出的价值投资者要关注这只股票的账面价值是否能稳定增长的观点,实践证明是合理而正确的。

不过要注意的是:账面价值并不等于账面利润。

账面利润数据的来源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容易受人为操纵;而账面价值的内涵要比账面利润广泛得多,按下葫芦浮起瓢,

人为操纵很不容易,所以相对来说可信度也高得多。

在一次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有人问巴菲特怎样通过财务年报来衡量一个公司的价值,衡量一家公司的管理水平?

巴菲特回答说,他投资了那么多家股票,绝大多数都没有见过公司管理层。他了解这只股票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年报,

而且是大量阅读,即不只是读一份年报,而是许多份,凡是能够接触到的公开资料都读。他说,通过阅读公司年报你

会了解到许多东西,其中包括公司管理层的许多事。

他说,当年一季度他买入了50亿美元股票,都是这样操作的。当然,如果要买下整个上市公司做法就不同了。

他举例说,他读了一家石油公司的年报后,就发现这里面怎么也找不到有关石油勘探成本的内容,他认为这在某种

程度上表明这家公司的诚信有问题。他很在乎这个,认为投资者把钱交给他们一年了,管理层如果都不愿意

对投资者说些什么,是很说不过去的。

从中容易看出,阅读报表不但能计算出这只股票的账面价值,还能看出这家公司及其管理层有关“诚信”、

“精明而聪明”等许多方面的问题,为投资者是否值得投资这只股票提供参考依据。

【投资心法】上市公司的账面价值比盈利水平更能真实反映股票的内在价值。从短期看,账面价值有可能偏离真实价值,

但从长期看一定会非常接近于真实价值的。

对公司经营管理业绩的最佳衡量标准,是取得较高的营业用权益资本收益率(没有不合理的财务杠杆、会计操纵),

而不是每股收益的增加。我们认为,如果管理层和金融分析师们将最关注的焦点不是放在每股收益及其年度变化上的话,

公司股东以及社会公众就能更好地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评估企业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股东权益报酬率,这也是衡量上市公司价值增值能力的最好指标。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多次重申自己喜欢的公司标准,他认为,只要没有在会计核算上弄虚作假,

那么在没有负债或允许少量负债的情况下,良好的股东权益报酬率最能判断一个公司内在价值的高低。

对比这一点不难发现,绝大多数中国投资者看一家上市公司的好坏,目光都是聚焦在每股盈利水平是否会持续增长上的。

显然,这和巴菲特的衡量标准截然不同。

巴菲特为什么要用股东权益报酬率作为衡量标准呢?原来,这个指标更能反映公司管理层利用股东投入的资本实现了

怎样的经营效率——股东权益报酬率高,表明公司股东权益在高速增长;相应地,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和股票价格也会随之稳定增长。

巴菲特用1988年《财富》杂志上刊登的有关资料证明,只有持续的赢利能力,才是衡量明星企业的真正标准。

他自己就是集中投资于股东权益报酬率高的股票,才取得巨大成功的。

他说,根据《财富》杂志1988年出版的投资人手册,在美国500大制造业、500大服务业公司中,只有6家公司在过去的10年

中股东权益报酬率超过30%,其中最高的一家也不过只有。

1977~1986年间,在这1000家最好的大公司中,只有25家能够达到以下业绩优良的双重标准:连续10年平均股东权益报酬

率达到20%;并且没有哪一年低于15%。

要知道,这些企业可都是美国股票市场上的超级明星企业股。在这25家公司中,有24家公司的表现超过了标准普尔500指数。

巴菲特的这一观点是始终如一的。

有一次,在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有人提问怎样来评价伯克希尔公司本身的内在价值?巴菲特回答说,评价伯克希尔公司的价值,

方法和其他公司一样,笼统地说,就是用未来一定时期内能够产生现金流的一个合适的利率来进行折现。

请特别注意巴菲特接下来的一段补充。他说,除了这种办法以外,也可以把伯克希尔公司所拥有的每一项业务,

按照其业务价值一项一项地进行估计。不过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把每个项目的利润加起来就行了,而是要把着重点

放在这些利润再投资的能力大小上来。

例如,1965年伯克希尔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纺织,那时候的股价是12美元,这并不表明它的内在价值就是12美元,

因为它所产生的现金还在用于再投资。

巴菲特认为,评价公司内在价值的方法大体就是如此,但每个人评价的结果会不同。就是他和芒格按照这种方法来进行评价,

结果也会不同的。

这时候他的助手芒格补充说,就股票投资而言,伯克希尔公司是极端杰出的。如果你要从资产负债表上来判断伯克希尔公司

的内在价值,这只是最初级的一步。伯克希尔公司杰出的投资业绩之所以会延续这么多年,“我觉得是因为有了这个在10岁

的时候就阅读了所有有关投资的书,最后变成了一个学习机器的人。如果不是他一直不断地在学习,我们的投资业绩就会比

现在逊色很多。在伯克希尔,我们有一个极其好学的人在管事。”

这就是巴菲特,一个不断好学的人,以股东权益报酬率作为衡量公司内在价值的标准,从而不断挖掘出超级明星企业的投资者。

【投资心法】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一方面要善于用这个指标来衡量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而不是只看利润高低、股价涨跌;

另一方面,要学会把自己的资金投向于这样的公司。

在生活中,如果你正确地选择了你的英雄,你就是幸运的。我建议你们所有的人尽可能挑选出几个英雄。没有什么能比得上

正确选择自己的英雄更为重要。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说,买股票要选择自己的“英雄”股票,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了。那么,怎样评估并找到这样的“英雄”股票呢?

他认为,这种股票有几种类别,具有消费垄断性是其中之一。

巴菲特有一个偶像是名叫Eddie的球童。这位球童的特别之处,不是他个人长得怎么样,也不是在拎球棒方面有什么特异功能,

而是有这样一个特点:他先后加入过白袜队、布鲁克林道奇队、纽约洋基队,虽然他们不是第一次打入世界大赛就是蝉联冠军,

但Eddie由于给这些球场上的最当红明星拎球棒,因此沾光不少,收入颇丰。

巴菲特从中得到启示说,同样是拎球棒,给谁拎可大不一样。由此他悟出一个道理:买股票也要买英雄股票,这样才能得到更

丰厚的获利回报。

巴菲特认为,英雄股票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经济商誉和某种消费垄断性。怎样寻找这样的股票,是他的工作重点之一。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同样的商品成千上万,可是每个消费者都喜欢盯着自己常用的少数几个品牌,

而对其他品牌不屑一顾。为什么?就是因为消费者对这些品牌有着商誉意识。反过来也可以说,这些品牌对这些消费者有了

某种“消费垄断性”。

研究表明,决定消费垄断性的因素主要有:企业便利的地理位置、彬彬有礼的员工、便捷的送货服务、让人满意的产品、

持久诱人的广告、消费者认为合适的价格、某种秘方和专利等等。

显然,某种产品或某个企业一旦具有消费垄断性,就会财源滚滚而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件普普通通的商品,

消费者专门盯着你这个品牌买,对其他品牌不闻不问,导致你的产品供不应求,你还用担心市场销售和利润吗?

巴菲特说,要检验某家企业是否具有消费垄断性,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如果竞争者不考虑赚钱的因素,能够在多大

程度上对这家企业产生破坏力?

例如可口可乐公司。在全球,每个超级市场、饭店、电影院、旅馆、运动场甚至路边小摊贩都在卖可口可乐,

这时候如果再冒出另一家同行企业想挤占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能证明可口可乐具有消费垄断性。

投资股票,就要投资这样的企业。

现在的问题是,具有消费垄断性的股票一般来说股价已经居高不下了,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巴菲特认为,这时候投资者要做的是,

要寻找一种还没有被大家所公认的这种股票,等待时机,获取丰厚回报。

巴菲特介绍说,识别这种股票的方法是:一般而言,这样的企业之所以具有消费垄断性、能够获取丰厚利润,

关键在于它们的财富表现方式主要是无形资产,而不是土地、厂房、设备。因为土地、厂房、设备这些固定资产

会以费用或成本的形式抵扣企业利润,土地、厂房、设备越多,折旧额就越大,企业盈利空间就会因此而受限制。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具有消费垄断性的企业,产品技术性含量通常不高,如可口可乐公司、万宝路香烟、

箭牌口香糖的产品,它们都不需要很先进的设备和厂房,没有必要经常进行设备更新和厂房改造,为此能省下许

多固定资产投资。而且,这种产品的消费垄断性会一直存在下去,也就是说,消费者用惯了这个品牌会一直用下去,

心甘情愿地为企业贡献利润。

另外,以无形资产方式存在的消费垄断性企业,一般都有很大的现金流量,几乎没什么负债。现金充足、没有负债,

就会促使它们有足够的能力去投资其他盈利性项目和企业,并且从这些盈利的投资项目中分一杯羹,反过来又扩大了

自身盈利空间。

【投资心法】消费垄断性企业获取财富的主要手段是无形资产,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有充足的现金流,很少或没有负债。

所有这些,都能保证它有一个稳定的价值增长速度。

我对自己合伙公司的经营理念来自于为格雷厄姆工作的经历。我从他的经营模式中得到一些启发。我只是对其中某些

事情做了变动,但这个经营模式不是我最先想到的。这一点从未得到认可。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谋。”这句话看起来是对人说的,其实对人、对事都一样,股票投资也是如此。巴菲特在投资股票时,

就特别注重这家公司是否讲求商业道德。

1973年,巴菲特买入华盛顿邮报公司股票时,华盛顿邮报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华盛顿邮报》(占50%)、

《新闻周刊》杂志(占25%左右)、三家电视台和一家广播电台(占25%左右),此外,还有可以从

《国际先驱论坛报》50%股份中得到的利润分成。

自从华盛顿邮报收购了《国际先驱论坛报》后,它就很快超过了主要竞争对手《华盛顿星报》。1981年,

《华盛顿星报》停刊,从而使得《华盛顿邮报》实际上成为美国首都华盛顿唯一一家处于垄断地位的纸质媒体。

巴菲特大量购买华盛顿邮报股票,当然与它所处的消费垄断性有关,因为在巴菲特看来,有了这种垄断地位,

就能获取“过桥费”收入。除此以外,他更看重的,是这家公司的商业道德。

20世纪70年代早期,《华盛顿邮报》面临一系列问题:首先是1973、1974年的股价狂跌;其次是带来无限烦恼的

“水门事件”;接下来是1975年此起彼伏的工人罢工,出版业务一度处于瘫痪状态。在这其中,最关键的是

《华盛顿邮报》1972、1973年由于报道水门事件,受到来自美国总统尼克松政府的严厉指责,导致股票价格不断下跌。

在面对要不要揭露事实真相时,当时的华盛顿邮报公司董事长格雷厄姆女士冒着很大风险当机立断:

作为媒体一定要维护自己的独立性。

就在华盛顿邮报B股发行两天后,该报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刊登了两名记者从一位自称“咽喉深处”

的匿名人士那里采访而来的报道,公开了美国五角大楼文件并跟踪报道水门事件,从而直接导致尼克松总统于1974年下台。

这两位记者因为这篇报道而获得1973年的普利策奖,《华盛顿邮报》也因此获得崇高声誉,被人们当作媒体独立性的象征。

读者也许还记得,1998年初,第一个报道美国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性丑闻事件的,也正是《华盛顿邮报》。

从现在的公开报道看,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已经要求有关机构注销华盛顿邮报公司所属两家电视台的营业执照,

甚至要一并注销《华盛顿邮报》的营业执照。当然,最后阴谋并没有得逞。

水门事件的发生对美国经济是一个巨大打击,工人罢工更使华盛顿邮报的经营一片混乱。

而正是在此之前的1973、1974年,巴菲特先后投资了1062万美元、以每股美元的发行价

(后来由于股票拆分,股价调整为4美元),购买了《华盛顿邮报》12%的B股,相当于总股本的10%。

作为《华盛顿邮报》的一位新董事,巴菲特在这关键时刻每天都在报社出谋划策。由于他主持董事会的财务委员会工作,

所以在财务方面提出的建议,对华盛顿邮报公司走上正确轨道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尤其是他提出华盛顿邮报回购股票的建议,虽然这种做法现在已经司空见惯,可是在当时还鲜为人知,

所以大家都唯恐出错。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通过各种数据向董事会成员说明当时的股价是如何低于公司内在价值,

回购股票不仅能让公司长期获益,甚至能在短期内见到效果。

后来,董事会采纳了他的建议,从1975年到1992年间一共回购了发行在外的43%的股票,平均成本为每股60美元。

这表明,华盛顿邮报只用现在市值10%的价格就获得了40%多的股份(到2000年回购数量达到一半)。

这样,华盛顿邮报的投资者所拥有的股票价值,实际上就已经达到真实资产的2倍了。

通过投资华盛顿邮报,巴菲特最初投入的1062万美元到1985年就增长到5亿美元,到2003年更是增长到了亿美元。

在这30年间,伯克希尔公司一共在这上面获利亿美元,投资收益率高达128倍。

【投资心法】投资股票不可能不怀有感情色彩。理性、正直的投资者必定会偏向于那些经营正当、有正义感、

讲求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事实上,这样的公司经营也更稳健。

投资必须是理性的,如果你不能理解它,就不要做。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估测时,千万不要陶醉于美好的幻想。要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

估值越保守,投资就越可靠。

巴菲特认为,由于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前景不稳定,因而从长远来看,现金流量的数量和时间都难以确定。

这时候唯一正确的办法是“就低不就高”。许多投资者的投资失败,原因就在于原来的过高估计偏离了现实。

巴菲特引用《伊索寓言》中的一句名言说,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意思是说:一鸟在手,尽管只有一只鸟,

可它已经牢牢掌握在你手中,是看得见的“现实惠”。树林里虽然有两只鸟,但这两只鸟究竟能不能被你抓住,

能抓住几只还不知道,有可能是两只,也可能是一只,也许连一只也抓不住。在估计战绩时,你千万不能做过

于乐观的估计,否则希望越大失望也就会越大。

如果把这些小鸟理解为投资,那么投资者在买入股票时就有必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一是你有多大的把握确定树林

里有小鸟?二是这些小鸟在什么时候、会有多少只小鸟出现?三是无风险利率是多少(通常以美国长期国债利率为参考)?

巴菲特说,在这3个问题中,前面2个问题并没有具体数值,如果要确定具体数值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愚蠢的。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要在对公司经营情况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得出一个虽然有

误差、但仍然可信的区间范围。

当然,有时候即使得到这样一个估值区间,也不能给你带来实际帮助。因为在许多时候,哪怕是最聪明的投资者,

都无法确定树林里到底会出现几只小鸟,至少你没有任何证据能够加以证明。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这时候的投资就

只能属于投机——投资回报率高低纯粹是碰运气而已。

巴菲特举例说,在伯克希尔公司,他们从来就没有想从无数个没有经过内在价值评估的公司中寻找到幸运者。

因为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还没有聪明到这个地步”。

相反,他们总是坚持不懈地试图回答上述《伊索寓言》中的3个问题,试着通过比较保守的估计,

来确定公司内在价值的大致范围,从而增强投资这些股票的自信心。

正因为要增强这种确定性,所以他们才专门选择那些经营方式、业绩比较稳定的公司作为自己的投资对象。

因为在这些股票身上,无论是评估内在价值还是确定投资回报,都会把握更大。

【投资心法】评估价值的方法一定要有些保守,因为公司发展前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要懂得一个简单道理: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估值越保守,你的投资就可能越安全。

四 : 什么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

条条道路通罗马,价值投资是其中一条道路。本帖无意向谁兜售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我沉迷于巴菲特的成功,巴菲特的理念核心是什么呢?有些人全盘接受巴菲特理念,有些人不屑于巴菲特的理念。也许我们更应该从巴菲特成功的地方理性的思考,激荡出更多的投资思考,也许这是投资成功的核心之处。

。www.61k.com”

巴菲特法则是沃伦?巴菲特42年成功投资生涯一直秉持的不二法则,核心精髓包括价值投资、边际安全原则、集中投资组合、长期持有股权等,秉持巴菲特法则的投资者如凯恩斯(Keynesian)、芒格(Monger)等都获得超越大盘的投资回报。考虑到美国股市在过去20年增长10倍的大牛市背景下,仍然有90%的投资者未能盈利的严峻事实,长期获得超越大盘的投资回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历史证明巴菲特法则是投资界的黄金法则。

然而,尽管巴菲特法则为广大投资界人士所熟知,但成功应用巴菲特法则获得成功的人还是凤毛麟角。其原因到底何在?巴菲特法则执行的最大难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类本性的理解与超越,二是对投资价值判断的专业性。前者涉及人类心理的奥秘,后者涉及对股票背后商业运营的洞察力。任何投资市场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在推动,因而对他们心理的研究是洞察投资市场的独特视角。

直觉判断与四大错觉思维

“我和查理还没学会如何解决公司的难题,我们的成功在于我们集中力量于我们能跨越的一尺栅栏上,而不是发现了跨越七尺栅栏的方法。”巴菲特还坚持投资于自己所熟悉的行业,他承认自己不投资于高科技公司的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理解和评价它们

心理学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人类的直觉,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心灵活动有其自身原因,而理性却无法知晓。”人类的思维、记忆、态度都是同时在两个水平上运行的,一个是有意识和有意图的,另一个是无意识和自动的。我们的所知比我们知道自己所知的还要多。

直觉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基因优化的结果,是人类反应及处理问题时的心理捷径。股市中恐惧、贪婪、乐观、悲观等情绪均是无意识的自动的直觉反映,是人类的本性。为什么人们会疯狂地追涨(贪婪)、杀跌(恐惧)?为什么股市不断重演非理性繁荣与非理性萧条的循环?就是因为直觉和本性的原因。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直觉判断一方面节省了人类的心智资源,另一方面也为人类带来了错觉思维。由于直觉存在敏感性、即时性、既定模式反应等特征,直觉在进行判断与决策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从而使人们产生了事后聪明偏见、过度敏感效应、信念固着现象、过度自信倾向等错误思维,这在股市投资决策中充分反映了出来。

事后聪明偏见

所谓事后聪明偏见是指人们往往倾向于利用事件发生之后的结果去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过程。“事后诸葛亮”就是指这一现象。人们往往会忽视事后理解的天然优势,而进一步贬低事前决策的复杂性与难度。事后聪明偏见是普遍存在的,是人性的一部分,这一错觉思维使人们倾向于高估自身的能力,而低估他人的能力。

巴菲特在投资中尽量避免犯这样的错误,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对伯克夏?哈撒韦的投资(当年主要以纺织业为主)给了巴菲特非常大的教训,20世纪80年代他被迫将持续亏损的纺织业务关闭。这形成了巴菲特非常重要的投资准则,即投资于保持一贯经营原则的公司,避开陷入困境的公司。不要高估自己,指望自己比该公司的经营者做得更好,能够扭亏为盈。“我和查理还没学会如何解决公司的难题,”巴菲特承认,“但是我们学会了如何避开难题,我们的成功在于我们集中力量于我们能跨越的一尺栅栏上,而不是发现了跨越七尺栅栏的方法。”

条条道路通罗马,价值投资是其中一条道路。本帖无意向谁兜售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我沉迷于巴菲特的成功,巴菲特的理念核心是什么呢?有些人全盘接受巴菲特理念,有些人不屑于巴菲特的理念。也许我们更应该从巴菲特成功的地方理性的思考,激荡出更多的投资思考,也许这是投资成功的核心之处。

巴菲特法则是沃伦?巴菲特42年成功投资生涯一直秉持的不二法则,核心精髓包括价值投资、边际安全原则、集中投资组合、长期持有股权等,秉持巴菲特法则的投资者如凯恩斯(Keynesian)、芒格(Monger)等都获得超越大盘的投资回报。考虑到美国股市在过去20年增长10倍的大牛市背景下,仍然有90%的投资者未能盈利的严峻事实,长期获得超越大盘的投资回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历史证明巴菲特法则是投资界的黄金法则。

然而,尽管巴菲特法则为广大投资界人士所熟知,但成功应用巴菲特法则获得成功的人还是凤毛麟角。其原因到底何在?巴菲特法则执行的最大难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类本性的理解与超越,二是对投资价值判断的专业性。前者涉及人类心理的奥秘,后者涉及对股票背后商业运营的洞察力。任何投资市场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在推动,因而对他们心理的研究是洞察投资市场的独特视角。

直觉判断与四大错觉思维

“我和查理还没学会如何解决公司的难题,我们的成功在于我们集中力量于我们能跨越的一尺栅栏上,而不是发现了跨越七尺栅栏的方法。”巴菲特还坚持投资于自己所熟悉的行业,他承认自己不投资于高科技公司的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理解和评价它们

心理学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人类的直觉,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心灵活动有其自身原因,而理性却无法知晓。”人类的思维、记忆、态度都是同时在两个水平上运行的,一个是有意识和有意图的,另一个是无意识和自动的。我们的所知比我们知道自己所知的还要多。

直觉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基因优化的结果,是人类反应及处理问题时的心理捷径。股市中恐惧、贪婪、乐观、悲观等情绪均是无意识的自动的直觉反映,是人类的本性。为什么人们会疯狂地追涨(贪婪)、杀跌(恐惧)?为什么股市不断重演非理性繁荣与非理性萧条的循环?就是因为直觉和本性的原因。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直觉判断一方面节省了人类的心智资源,另一方面也为人类带来了错觉思维。由于直觉存在敏感性、即时性、既定模式反应等特征,直觉在进行判断与决策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从而使人们产生了事后聪明偏见、过度敏感效应、信念固着现象、过度自信倾向等错误思维,这在股市投资决策中充分反映了出来。

事后聪明偏见

所谓事后聪明偏见是指人们往往倾向于利用事件发生之后的结果去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过程。“事后诸葛亮”就是指这一现象。人们往往会忽视事后理解的天然优势,而进一步贬低事前决策的复杂性与难度。事后聪明偏见是普遍存在的,是人性的一部分,这一错觉思维使人们倾向于高估自身的能力,而低估他人的能力。

巴菲特在投资中尽量避免犯这样的错误,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对伯克夏?哈撒韦的投资(当年主要以纺织业为主)给了巴菲特非常大的教训,20世纪80年代他被迫将持续亏损的纺织业务关闭。这形成了巴菲特非常重要的投资准则,即投资于保持一贯经营原则的公司,避开陷入困境的公司。不要高估自己,指望自己比该公司的经营者做得更好,能够扭亏为盈。“我和查理还没学会如何解决公司的难题,”巴菲特承认,“但是我们学会了如何避开难题,我们的成功在于我们集中力量于我们能跨越的一尺栅栏上,而不是发现了跨越七尺栅栏的方法。”

本文标题: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在美国是主流投资理念吗?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805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