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艾窝窝的历史传说
艾窝窝 -历史传说艾窝窝关于艾窝窝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古已有之,源于北京;另一说是由维吾尔族穆斯林带入清宫,后流传至北京民间。两种说法孰是孰非,或二者之间尚有什么联系,还应该由专家学者作进一步的研究。这里我们不妨将两种说法一并列出,供对此有兴趣的读者参考。二 : 姜太公的出生地在哪?历史与传说
姜太公的出生地在哪?
与传说
姜太公姓姜或吕氏,名望、尚,字子牙,号飞熊,炎帝神农皇帝51世孙,伯夷36世孙。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齐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八月初三日出生于今山东省日照市;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陵冢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距离文王陵1公里;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姜太公祠内设有衣冠冢。
姜太公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关于姜太公的出生地,文献记载不一,主要是东海说和河内说。
《孟子·离娄上》说:“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高诱注《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河内人也。”《后汉书·郡国三》注引《博物记》云:“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水经注·汶水》云:“(汶水)又北过淳于县西,故夏后氏之斟灌国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曰淳于国。”《水经注·齐乘》云:“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水经注》引太公庙碑文曰:“太公望,河内汲人。”究竟何说为确,据史籍和当代有关专家的考辨,认为东海说根据较为确凿。东吕乡当为姜太公出生地。古代吕、莒本为一字,莒为周代国名,即为现在山东省莒县。东吕乡、东吕里在莒城东面,今属山东省日照市。汉张华《博物志》明确标出:“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西汉的“海曲’则为现在的“日照”。今人杨伯峻对姜太公里籍作了具体的考辨。他说:“阎若璩《四书释地续》云:‘后汉琅邪国海曲县,刘昭引《博物记注》云: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又于清河国广川县棘津城,辨其当在琅邪海曲,此城殊非。余谓海曲故城,《通典》称在莒县东,则当日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即是其家。汉崔瑗、晋卢无忌立《齐太公碑》以为汲县人者,误。”(《孟子译注·离娄上》)所论有据、甚确。就是说,姜太公的出生地当今山东省东部黄海之滨的日照、莒县一带,亦正是司马迁所说的“东海上人’之义。据齐国国都,当今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史记记载姜太公出生地为现今日照市。据姜太公分支后裔卢氏宗亲世界研究会(含韩国等国外卢氏)史记记载,姜太公出生地为山东日照市。当今中国研究姜太公的最高权威之一,中国国防大学著名教授,姜太公后裔姜国柱先生,经多年研究考证,确认姜太公出生地为山东省日照市。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四千年前,日照市两城镇(距市区十八公里),是亚洲最大的城市。这是美国考古专家组同山东大学在实地联合考察半年之久得出的结论。作为一代伟人姜太公出生在这样的文化发达地区,应更合乎情理。经综合考证分析认为,姜太公出生地应为山东省日照市。
三 : 再考刘秀走国的传说与历史
原文地址:再考刘秀走国的传说与历史作者:学者梁勇梁 勇
王莽赶刘秀的传说,在河北各地流传很广。甚至在各地留下了很多与此相关的地名、村庄、墓冢、庙祠、名胜。从西部太行山区平山县的滚龙沟、北马冢,井陉县的刘秀洞,到东部平原的安平县圣姑庙、南宫市的留诗村、正定县的凌透村、高邑县的千秋台,等等,不胜枚举。
但是,传说这种口头文学,毕竟不是信史。老百姓世代口传的这些东西,有些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更多的是演义、误传、杜撰和附会。因此,这些传说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地名、名胜,就需要辨伪。
一、不是王莽赶刘秀,而是王朗赶刘秀
从两汉之际的历史进程看,“王莽赶刘秀”,是一个伪历史命题。因为王莽的新朝从来没有在大河南北赶过刘秀,而是刘秀兄弟辅佐更始帝刘玄,推翻了王莽的新朝。
地皇四年(23年)九月,刘玄的各路大军在关中地区各路武装支持下,攻克长安。关中人民攻入王莽宫中,商人杜吴砍死王莽,校尉宾就割下王莽首级,至此,王莽政权彻底覆灭了。
当年十月,更始帝刘玄建都洛阳,遣使巡抚各郡国,消除王莽残余。刘秀向更始帝刘玄请求,持节巡行河北。
刘玄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行大司马事,镇抚河北诸州郡。
西汉王室后裔、赵缪王之子刘林建议刘秀决黄河水,消灭河北的赤眉起义军。刘秀没采纳,刘林就拥立邯郸卜者王郎为天子。王郎自称汉成帝之子刘子舆,以天子之名遣使传檄河北郡县,围剿刘秀。拉开历史上“王郎赶刘秀”的序幕。
刘秀在与王郎征战中,从最初的游击战,转向攻城略地,
更始二年(公元24年)农历五月,刘秀军队攻克邯郸,杀掉伪皇帝王郎。王郎赶刘秀的闹剧,最后却成了刘秀灭王郎的一段历史。
公元25年农历六月,刘秀在鄗城(河北柏乡县北)南千秋亭五成陌设置坛场。即“汉”皇帝位,建元建武,大赦天下,改鄗为高邑。
所以,我给柏乡县编制《旅游规划》的时候,我给它定位“光武中兴之地,牡丹文化之乡”。柏乡县鄗城是东汉发祥地,东都洛阳的祖根。
二、刘秀不曾进过太行山。
王朗赶刘秀的这段历史,在《后汉书》的《光(www.61k.com]武帝纪》、耿纯、马武、邳彤、耿弇、郭皇后、王霸、王郎、真定王刘扬、邓晨、冯异、任光等传记以及《资治通鉴》等文献中都有记载,而且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下简称《全文》)之《全后汉文》收录的相关文献中,也有涉及。根据这些文献中记载的刘秀巡狩河北的背景、涉及到的人物活动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情况分析,刘秀在刘秀建立东汉之前以及东汉之初,根本不可能进入太行山。其证据如下:
其一,刘秀从进入河北、被王郎追赶、建立根据地、与真定王刘扬外甥女联姻、反击王郎,到建立东汉,南下灭刘玄,这个历史过程中,太行山都是各路盗匪割据之地。
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真定刘都密谋起义。
天凤四年(公元17年),河北新市(今正定县新城铺)人王凤、王匡率领河北饥民起义,据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号称“绿林军”,迅速发展到五万多人。
此后,河北中南部与河南、山东交界地区,先后出现数十部农民起义军。“或以山川土地为名,或以军容强盛为号”[1]。“各令部曲,众合数百万人”[2]。其中,涉及到河北农民起义军有铜马、五校、城头子路、檀乡、大彤、大枪、尤来、青犊、五幡、五楼诸部。
铜马军,《后汉书》记载,铜马军以山东人荒秃、上淮况为领袖,起于山东,众达数十万人。涉及河北魏郡、清河、巨鹿、信都、常山、中山,遍及河北中南部。
五校,据《后汉书·杜茂传》和《王梁传》、《耿弇传》及《光武帝纪》记载,五校,以高扈为领袖,主要活动在河北中部,最盛时人数达20多万,曾出兵攻占上谷,后在巨鹿、真定、信都、赵国等地活动。
大枪、尤来、青犊、五幡
《后汉书·光武帝纪》和《耿弇传》记载,尤来、大枪、五幡、青犊诸部,曾北常山郡,在元氏、容城、安次征战。
绵蔓部
绵蔓县位于真定国西部,治所在今鹿泉市南北故城一带。刘秀征战河北时,绵蔓一带活动着一股武装。在刘秀建立东汉后,真定王刘杨“欲以惑众,欲绵蔓贼交通”[3],后被刘秀大将耿纯诛灭。这些占据太行山的各路匪盗和起义军,一直到刘秀建立东汉才陆续出兵剿灭,有的被招抚。但在刘秀走国之时,这里匪盗横行,刘秀对付王郎尚难立足,他是不可能到这山里去找死的。所以,太行山区的所谓刘秀的遗址,刘秀洞,都和河北曲阳、井陉、邢台等地的窦建德及其妻子墓一样,全都是民间附会而已,毫无历史依据。
其二,刘秀在河北转战一年半,建立东汉。从他北上邯郸、真定、渔阳,到南下躲避,饶阳避寒,信都(今冀州)安身,再到南征北战,鄗城即位,所有记载中,决无他进入太行山的任何记载。
在《后汉书》、《资治通鉴》涉及的帝纪、相关人物传记中,记载的刘秀走国的逃窜、避难,招抚、安身的故事很多,而且不少故事都有细节的记载,甚至有详细的地名、人物、时间。但决无一处涉及刘秀进入太行山。
譬如《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刘秀匆匆逃出蓟城,一路“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4],昼夜兼程,风采露宿,次日到饶阳,刘秀官属皆饥饿不堪,于是诈称是王郎的使者,到传舍就食。“传吏方进食,从者饥,争夺之。”引起传舍官吏怀疑,传吏谎称邯郸将军到,刘秀及其官属大惊失色。而刘秀自知难以脱身,便机智应对,声称“请邯郸将军入”。这才稳住传吏,使其从属得以解决温饱。
到下博城西,遇一位白衣老人指点“信都郡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刘秀急忙驰奔信都(今河北冀县)。信都太守任光不肯归附王郎,带领都尉李忠坚守信都,迎接刘秀一行。
任光,南阳宛城人,是刘秀同乡,王莽时当过啬夫、郡县吏,后随更始帝光禄勋刘赐为偏将军,与刘秀一起参加昆阳之战。更始帝建都洛阳后,拜信都太守,“及王郎起,郡国皆降之,光独不肯,遂与都尉李忠、令万修、功曹阮况、五官掾郭唐等同心固守”[5]。王郎的使者持檄到太守府禀报任光时,被任光斩杀于市,并告诫百姓,动员四千人固守城垣。
闻刘秀前来,欣喜万分,“吏民皆称万岁,即时开门,与李忠、万修率官属迎谒”[6] 。
刘秀在信都,采纳任光的建议,利用当时河北农民起义军城头子、力子都部的名义出击,传檄各地,称“大司马刘公将城头子路、力子都兵百万,从东南方来,击诸反虏”[7]。吏民得到檄文,纷纷转告。刘秀借此声势,与任光等将领,趁夜进击堂阳(今河北新河西北),“使骑各持炬火,弥漫泽中,光炎烛天地,举城莫不震惊惶怖,其夜即降”[8]。接着,攻占贳县(今辛集市西南)、下曲阳(今晋州市故城)等地,“众稍合,乐附者至有数万人”[9]刘秀终于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基地。
从这些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刘秀最狼狈的时期,就是从蓟城难逃过程中。到了信都得到任光支持之后,虽然势力仍然不强,但已经有了根据地,基本上结束了四处逃亡的时代。因此,不可能跑到太行山躲避王郎的追杀。
三、传说与历史的契合与差异
民间关于刘秀走国的许多传说,虽然大部分来自民间演义、攀附,但是有些内容带有一些历史真实的背景。甚至有些故事细节与正史有关。但是,由于历代的戏剧、说唱艺术的演义,民间会把一些历史故事张冠李戴,附会出许多同一事件地物。譬如,在河北中部滹沱河沿岸很多州县,古代有多处“麦饭亭”的纪念建筑,关于其来历传说不一,但都与刘秀有关。
一说“刘秀走国”逃难至此,有当地老人送麦饭。刘秀称帝后为纪念这位老人恩德建此亭。也有的说是因大将冯异给刘秀送麦饭而得名。《后汉书·冯异传》载:刘秀遭广阳王刘接追剿,星夜南逃,逃到饶阳县无蒌亭,“时天寒冽,从皆饥疲,冯异上豆粥”。次日至南宫,遇大风雨,刘秀乘车进入道旁空舍,“冯异抱薪,邓禹焚火,冯异又进麦饭”,后渡河至信都(今冀州)。这个传说与史实非常接近。只是正定、晋州的麦饭亭显然不是正史记载的地方。
还有,在正定县滹沱河畔,有村名“凌透”。据说刘秀被王郎兵追击,到滹沱河边,人马困乏,危在旦夕。结果滹沱河冰冻封河,刘秀的兵马履冰而过,当刘秀渡河后冰凌即裂透,阻止了王郎追兵。此事在《后汉书·王霸传》中,有详细的记载。只是正史记载此次渡河地点在下曲阳(今晋州)而非真定。
据《王霸传》记载:刘秀从蓟城率部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10]。南面又是滹沱河。“及至滹沱河,候吏白河水流驶。无船可济。”“官属大惧”。刘秀令大将王霸亲自查看。王霸唯恐惊吓众多官属,返回之后诡称曰:“冰坚可渡。管属皆喜。……比至河,河冰亦合。乃令王霸护渡。未毕数骑,而冰解。”事后,刘秀对王霸说:“安吾众得济免者,卿之力也”[11]。
由此,才在王霸护卫之下,有惊无险地渡过了滹沱河。
这一事件,在后世的许多名人诗词中都有反映。如唐代胡曾在《渡滹沱河》诗中写道:“光武经营业未兴, 王郎兵革暂凭陵。须知后汉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南宋的忠臣宰相文天祥,被俘后,经滹沱河,写下了《渡滹沱河》二 首,其中写道:“过了长江与大河,横流数仞绝滹沱。萧王旧事今何在? 回首中天感慨多。”
刘秀在河北建立了东汉王朝,必然在河北大地上留下了很多遗址和故事,关于刘秀的传说自然事出有因。但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传说,毕竟不是信史。我们一些民俗研究者由于缺少历史学的功力,往往把民间传说当成历史。而且大肆鼓吹,甚至鼓噪着开发旅游项目。其结果只能是误传历史,贻害后人。面对这些为文化的旅游项目,建议有关部门要邀请历史学界的专家学者进行严肃的考证,还原历史本真,维护历史的真相。
[1] 《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上》李贤注。
[2] 《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上》。
[3] 《后汉书》卷21《耿纯传》
[4] 《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上》。
[5] 《后汉书》卷21《任光传》
[6] 同上
[7] 《后汉书》卷21 《任光传》
[8] 同上
[9] 同上
[10] 《后汉书》卷50《王霸传》。
[11] 《后汉书》卷 50《王霸传》。
本文标题:权力的游戏历史与传说-艾窝窝的历史传说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