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光聚合技术与应用-应用号就要来了,来回顾一下Web技术是如何一步步与Native App融合的

发布时间:2017-12-11 所属栏目:业界

一 : 应用号就要来了,来回顾一下Web技术是如何一步步与Native App融合的

按:作者刘鑫,APICloud CEO。

应用号就要来了,来回顾一下Web技术是如何一步步与Native App融合的

如果说以前的微信公众号还是一个媒体化的平台,那么2016年的公众号会有一种新的形态,叫应用号。应用号预示着比公众号更强大的功能、更优质的体验以及更丰富的服务。应用号的出现是微信产品的一次重大升级,无论是为了体现用户价值观?还是追求产品商业化?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我不想过多讨论,而是更愿意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一些其中Web技术的发展。

微信做为一款超级App,有着巨大的入口流量,需要不断的产生动态的内容,Web技术在微信中一直发挥中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公众号还是标准Web技术+简单桥接扩展,那么在应用号中,Web技术将依靠更强大的Web执行容器在微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可以来看看在微信中Web与Native技术的结合过程,从嵌入系统Webview, 到X5增强浏览器引擎,到功能扩展的JS-SDK,再到刚刚发布的weUI,再到应用号。微信团队一直推进着Web技术在Native App中融合与发展。

随着移动设备的快速更新换代,以HTML5为代表的Web技术在NativeApp中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一方面是Native App开发团队在保证功能和性能的同时,需要提高开发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是App用户在满足需求和体验的同时,需要更快地获取动态的内容;这些都需要Web技术在App开发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和价值。但这种价值绝对不能称为脱离或颠覆。在今天,更多的是“融合”!

我从06年开始做了10年浏览器引擎和跨平台App引擎。见证了这10年来,Web技术在Native App中不断的应用和发展。从功能机到智能机,从k-java到移动App,从WebBrowser到Webkit,我们可以将Web技术在Native App中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内置、嵌入、桥接、混合、融合。

应用号就要来了,来回顾一下Web技术是如何一步步与Native App融合的

|  内置自定义Web容器时代

2010年之前,那时还是feature phone为主流的时代,硬件配置低,系统功能弱,手机应用以内置为主。但SP业务已得到长足的发展,用户需要动态获取内容来满足资讯和娱乐的需求。这个时期Web技术在Native应用中的使用方式是Native应用开发商与浏览器厂商合作,在应用中内置某个厂商的浏览器引擎,作为Web的执行容器。应用从服务器端动态下载web文件,解压后交给Web容器离线运行。内容和功能都很简单,通常就是图片+文字的排版,以及按键交互。形式如图书、杂志、小游戏以及小工具等。这类需求也驱动了当时一些主流浏览器厂商去思考浏览器的在传统价值以外的作用,并积极参与到W3C Widget规范的制订。这一时期也是移动浏览器厂商的黄金时代。

| 嵌入系统Webview时代

2010年,Android系统在国内兴起,iPhone也逐渐普及,以Android和iOS为主的原生应用生态系统开始不断的培养用户到AppStore下载应用,以及以独立App作为入口的使用习惯。这一时期App开发需求也逐渐增长,但是竞争还不算激烈。客户可以接受原生的开发成本和周期。应用开发商利润丰厚,开发者纷纷开始学习Android和iOS App开发。系统自带浏览器的功能和性能已经超过当时的第三方浏览器。在App中通过嵌入系统Webview来展示本地或服务器端的界面已经比较常见。这一时期Web技术的应用以内容展示为主,所能完成的功能被限制在标准浏览器支持的范围内。而传统浏览器厂商依靠Lisence收费的商业模式终结,并且逐渐淡出市场。

| Webview的桥接扩展时代

2011年, Android和iOS在手机系统中逐渐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App开发需求迅速增长,竞争加剧,原生开发人员供不应求,客户开始考虑成本和周期,开发商开始考虑效率和利润。开发者开始思考Webview在展示内容之外是否还可以完成部分App功能。由于系统内置的都是Webkit引擎,支持标准的Web技术,并且支持开放扩展。国内外以Phone Gap为代表的厂商开始了对Webview的桥接扩展,并且形成一套完整的调用机制,在JS中可以任意调用原生接口。

应用号就要来了,来回顾一下Web技术是如何一步步与Native App融合的

这种桥接扩展主要集中于设备功能,提供的是一种能力,但是更多具体的映射还需要开发者自己来完成。由于没有涉及窗口系统、交互响应、动画效果,事件管理以及应用生命周期管理等的扩展,所以虽然开发出的App基本功能可以满足需求,但是性能和体验太差。此时通过Webview+桥接扩展的方式,原生工程师和Web工程师一起协作已经可以完成一款 App的开发了。这一时期标准Web技术(HTML,CSS,JS)和桥接扩展机制在移动App中的使用趋势也造成了一批传统的使用非标准web技术(自定义XML标签和JS语法)的移动中间件厂商的消亡。

| 移动应用开发平台的Hybrid App时代

从2012年开始,App创业火爆,App需求持续增长,有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和行业结合:LBS,IoT,O2O,社交、视频等等。一方面是使用HTML+CSS进行界面布局存在Dom树更新及单层渲染的性能问题,而且标准JavaScript规范支持的能力非常有限,需要大量的扩展来满足行业需求;另一方面是原生开发模式成本高、效率低,行业呼唤更高效的跨平台开发模式。

这一时期,国内外跨平台技术也是层出不穷,不断涌现出新的产品,但我们可以其他们分为两类:

一类是继续坚持使用HTML+CSS进行界面布局,通过对页面渲染进行优化和对标准JS进行原生扩展来实现跨平台App开发。

另一类是放弃使用HTML+CSS的界面布局,选择一种第三方的中间语言(如JS,C#等)来映射成Android和iOS的系统调用,从而实现跨平台。这种方式的界面布局需要通过中间语言组合系统UI组件来完成,目前看渲染性能是比HTML+CSS的方式要好些,但这样也失去了HTML+CSS布局的标准性和灵活便捷。

应用号就要来了,来回顾一下Web技术是如何一步步与Native App融合的

本文探讨的主要是Web技术在App中的发展过程,不可能没有HTML和CSS,所以这里我们将集中讨论第一类的跨平台产品(Web+Native混合)。像ReactNative虽然他所选择的第三方语言是JS,但是他也可以选择其他语言,由于HTML和CSS已经不是其界面布局的方式,所以我认为其已经脱离了标准的Web的技术,这里不再过多讨论。

此时国内HTML5也逐渐火热,大量的Web程序员期待进入Native App的开发领域。此时,面向Web工程师的移动应用开发平台(Web+Native混合)开始出现,提供了一站式的跨平台App开发和管理服务,形成了一种新的Web技术与Native App相结合的模式。

应用号就要来了,来回顾一下Web技术是如何一步步与Native App融合的

HybridApp是一个以Web技术为主的Native App开发模式,开发者不需要具备任何的Native技能,使用标准的web技术,通过调用平台的扩展API,就可以开发出独立的跨平台App。并且能保证App的功能、性能和体验。

Hybrid App引擎需要在桥接扩展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功能,如:

1.    MVC架构;

2.    应用生命周期和统一事件管理;

3.    优化交互响应、动画效果、数据缓存等;

4.    Web界面与Native组件的混合渲染;

5.    丰富的独立功能模块与聚合开放平台API;

6.    对主流HTML编辑器进行扩展来支持App开发;

7.    App安全机制及Web代码全包加密;

这一时期出现了优秀跨平台App引擎,如APICloud DeepEngine,通过Deep Engine在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的同时,可以开发出满足客户需要和用户运行体验的商用App。基于APICloud,客户也开发出了安装量过千万的主流优质应用。

| 基于SuperWebview的融合时代

进入2016年,虽然Hybrid App已经被行业广泛认可,但是目前Native还仍是主流的开发模式,大多数优质App都是原生的。如何能在这些Native App中使用Web技术?如何能在这些主流App中使用Web技术完成部分功能的同时,又能保证App的性能和体验?如何能让Native工程师和Web工程师能更好的协作?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只是嵌入一个系统Webview,或引入一套桥接扩展机制,而是需要一个功能强大完整的超级Webview,并且是为每一个应用根据实际配置动态生成专属的SDK。这种超级Webview应具备的如下功能:

1.    功能强大,具备MVC架构和性能优化;

2.    聚合API,支持扩展模块和开放平台服务;

3.    动态生成,根据配置,为每个应用动态生成专属的SDK;

4.    云修复,实现应用内更新功能。

方便协作,保持Web和Native开发的独立性,降低融合成本,提高效率。

应用号就要来了,来回顾一下Web技术是如何一步步与Native App融合的

我们在2016年开年推出了SuperWebview,SuperWebview 的出现也是希望能够加速Web技术在Native App中的融合,并且在优质的Native App、甚至超级App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够大幅缩短迭代周期,支持功能的动态增加。由Web技术实现部分的功能更新无需再反复提交AppStore审核。用户也无需重新下载安装。

开发一款App,到底谁当主角?是Native+Web,还是Web+Native?那要看谁更适合当主角,谁当主角才能把戏演好。一部好戏不能只有一个主角,配合互补才能演出好戏。

NativeApp伴随着移动设备而生,Web技术也是自出生就与Native App互补和共存。我们在在做从未想过“颠覆”,只是想提供一种实实在在的高效的App开发方式,让Web技术和NativeApp能够更好地融合,发挥出各自应有的优势和价值。

超越源于融合!

【作者介绍】刘鑫,APICloud CEO,专注于跨平台APP研究,APICloud是云端一体移动应用开发平台。

二 :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与应用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

1. 引言

人类观察到的世界是一个三维世界,尽可能准确和完备地获取客观世界的三维信息才能尽可能准确和完备地刻画和再现客观世界。(www.61k.com)对三维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技术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把握能力,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体现人类智慧的一个重要标志。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三维数字化技术的逐步成熟,三维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以各种不同的风貌与特色进入到各个不同领域之中[1]:在工业界,它已成为设计进程中的一环,凡产品设计、模具开发等,无一不与三维数字化测量有着紧密的结合;虚拟现实技术需要大量景物的三维彩色模型数据,以用于国防、模拟训练、科学试验;大量应用的三坐标测量机和医学上广泛应用的CT机和MRI核磁共振仪器,也属于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典型应用;文化艺术数字化保存(意大利的古代铜像数字化、中国的古代佛像数字化、古文物数字化保存)、3D动画的模型建构(电影如侏罗纪公园、太空战士)、医学研究中的牙齿、骨头扫描,甚至人类学的考古研究等,都可运用三维扫描仪快速地将模型扫描、建构;而随着宽频与计算机速度的提升,Web 3D的网络虚拟世界将更为普及,更带动了三维数字化扫描技术推广到商品的电子商务、产品简报、电玩动画等,这一切都表明未来的世界是三维的世界。

目前,有很多种方法可用来获取目标物体的三维形状数据,光学三维测量技术(Optiacl Three-dimensional Measurement Techniques)因为其“非接触”与“全场”的特点,是目前工程应用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三维数据采集方法。光学三维测量技术是二十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所催生的丰富多彩的诸多实用技术之一,它是以现代光学为基础,融光电子学、计算机图像处理、图形学、信号处理等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现代测量技术。它把光学图像当作检测和传递信息的手段或载体加以利用,其目的是从图像中提取有用的信号,完成三维实体模型的重构。随着激光技术、精密计量光栅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图像处理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不断推出的高性能微处理器、大容量存储器和低成本的数字图像传感设备、高分辨率的彩色图像显示系统等硬件设施的使用,不仅为光学测量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能,而且为其应用前景的拓宽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2.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

2.1三维测量技术 [2]

三维测量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与应用

当前,已经被实际应用的三维测量技术被分为两大类:即接触式测量(Contact Method)与非接触式测量(Non-contact Method),具体分类如图1所示[3]。[www.61k.com)

图1三维测量技术的分类

a)接触式测量

接触式测量又称为机械测量,即利用探针直接接触被测物体的表面以获取其三维坐标数据。坐标测量机(Coordinate Measuring Machine,CMM)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可与CAD/CAM/CAE系统以在线工作方式集成在一起,形成实物仿形制造系统。机械接触式测量技术已非常成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度,随着光电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出现了综合接触与非接触优点的光电探测触头。

尽管三坐标测量机获得物体表面点的坐标数据相对精度很高,但本身仍存在很多限制:扫描速度受到机械运动的限制,测量速度慢,且测量前需要规划测量路径;对软质材料测量效果不好,对测头不能触及的表面无法测量,如内孔,对一些边缘、尖角等几何特征的区域亦无法测量;使用接触式测头需补偿测头直径,且由于触头会磨损,需经常矫正以维持精度;测量仪器复杂,对环境要求很高,必须防震,防尘,恒温等;价格昂贵。因此,难以满足当今高效率、高精度,大型面形的检测需要[4]。

b) 非接触测量法

非接触式三维测量不需要与待测物体接触,可以远距离非破坏性地对待测物体进行测量。图2[5]给出的是非接触式三维测量技术中常用的三种电磁波谱。

三维测量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与应用

微波适合于大尺度三维测量领域,采用三角测量原理(如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或者利用飞行时间法(Time-of-flight,简称TOF,如传统的雷达技术)获取物体的三维信息。[www.61k.com)由于微波波长较长,衍射形成的爱里斑(Airy Pattern)半径较大,角度分辨率低,不能满足工业制造技术的要求,常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超声波受到波长的限制,分辨率也不高,但由于可以穿透介质,可以实现零件材料内部的三维无损检测探伤,在工业检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需要耦合介质,限制超声探伤的应用范围。

与微波和超声波相比,光波波长短,在300nm(紫外)到3μm(红外)范围内的光学三维传感器的角度分辨率和深度分辨率比微波和超声波高103到104数量级,主要通过三角法或者飞行时间法获得物体的深度信息,在三维测量领域运用的最多[5]。

2.2光学三维测量技术

由于计算机视觉与图像检测这一新兴学科的兴起和发展对物体面形的三维检测技术的研究近年来集中于非接触的光学三维测量方面。常用的光学三维测量基本原理有3种:飞行时间法、干涉法和三角法(见图2)。

a)飞行时间法

飞行时间测量法可以分为脉冲测距法和相位差测距法。脉冲测距法是由测量仪器发出一个短脉冲信号,该信号由被测物体反射返回,在经过了两倍的被测距离后被传感器接收。通过测量同一脉冲信号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间隔t,即可算得被测距离值L=c*t/2,c是光速。相位差测距法是测距仪对激光进行调制,通过测量调制光波往返被测物体一次所产生的相位

三维测量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与应用

延迟来确定被测距离的,原理如图3所示。(www.61k.com]

[6]

图3 飞行时间法原理

飞行时间法主要优点是:具轴的光源和反射波束保证不存在阴影和盲区;对被测物体的表面性质无限制;不需要拍摄图像和作图像处理。主要缺点是:装置复杂,欲形成距离图像,需要逐点测量,因而速度慢,从原理上就无法实现实时的深度图像。这种方法的一般分辨力可达毫米级。曾经报道的与单光子相关的时间技术,在1m的范围内深度的重现性可达13μm。与此相似的另一个技术是光渡越全息照相术,它使用短而暂时的相或非常短的光脉冲来产生一个具有“繁衍性”的光波阵面的运动图像,并利用数字重建技术,可达到6.5μm的深度分辨力。

激光雷达三维成像系统就是采用相位差测距法实现三维测量的,该系统根据相位法测距原理,用激光雷达获取三维视觉信息。发射、接收及扫描光学系统的全新设计,保证了激光雷达的空间分辨力极大的信噪比,并且具有部分光学自动增益补偿的功能。然而随着距离的逐渐增大,由于返回信号的信噪比降低,均方误差随之增大,但在整个测距范围3m到30m内,测距均方误差小于80mm。

b)干涉法

干涉形状测量的思想就是条纹通过灵敏度矩阵的变化而形成的。这种矩阵将物体的几何形状同被测的光学相位相联系。矩阵包括三个变量:波长、折射率、照明和观察方向。由此产生三种测量方法:双频或多频干涉法,折射率变化法以及两种光源干涉法[7]。通过获得干涉信息以获得三维图像的方法这种系统要求有远心摄像系统和能用多个激光频率连续照射物体的可变激光光源,从而可使用N个波长的激光产生干涉,N的范围可通过傅立叶算法来确定再利用频率域与空间域之间的傅立叶变换关系确定深度用N频干涉法测量深度有一个重要特征,即能够以超乎想象的准确度对顶蜂返回位置进行定位,然后通过对顶峰返回位[6]

三维测量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与应用

置进行插值来确定高度值。(www.61k.com]

全息干涉测量是把干涉测量与全息照相结合起来,通过干涉条纹有效地把位相变化情况记录下来,对任意形状物体及其表面作动态三维立体图像摄影,并经图像重叠产生干涉测量,可分为实测法和双重暴光法。计算机全息干涉测量是用计算机数据模型直接显示三维零件的全息图,作为被测标准零件的波面,再与实际零件表面相干,即可检测出实际零件误差[6]。

利用频移的双外差干涉是一种高准确度的深度测量技术。研究显示在100m的测量范围内分辨力达到0.1mm。干涉法的优点是不存在三角法中的遮挡问题。利用相移干涉技术测量分辨力可优于10nm;将相移分析技术、干涉技术和外差技术综合起来,再配以精密的光学装置,测量误差可达到一个条纹的1/10000。激光跟踪式系统也采用干涉原理测量距离,用两个高准确度的角度编码器来确定垂直角度和水平角度。激光跟踪系统是一种扫描系统,通常用来跟踪光学传感器或机器人的位置[6]。

c)三角法

光学三角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光学三维测量技术,以传统的三角测量为基础,通过待测点相对于光学基准线偏移产生的角度变化计算该点的深度信息。根据具体照明方式的不同,光学三角法可分为两大类:被动三角法和基于结构光的主动三角法。双目视觉是典型的被动三维测量技术,它的优点在于其适应性强,可以在多种条件下灵活地测量物体的立体信息,缺点是需要大量的相关匹配运算以及较为复杂的空间几何参数的校准等问题,测量精度低,计算量较大,不适于精密计量,常用于三维目标的识别、理解以及位形分析等场合,在航空领域应用较多。主动三维测量技术根据三维面形对于结构光场的调制方式不同,可分为时间调制和空间调制两大类,飞行时间法是典型的时间调制方法,激光逐点扫描法、光切法和光栅投射法是典型的空间调制方法[8]。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提供了各种原理不同的测量方法,以适应工程中不同测量精度、分辨率、测量范围的要求。可根据环境、对象等特定因素之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一般来说,一种测量方法中可以实现的分辨率范围及其能够测量的物面尺度大小是有限的,从而限制了适用范围。如果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对物体的测量,则必须在测量系统中集成多种测量方法。三角测量法等需要图像传感器的介入,同时又属于图像测量的范畴,因而也会利用图像分析法的一些理论。利用多种信息融合来处理三维数据的获取问题,即多感知源的信息融合,这样可使问题简化,同时可提高处理结果的准确性、灵活性。 [6]

三维测量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与应用

3.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的应用

3.1逆向工程

逆向工程是一种新的制造手段和系统,通过对已有样件或模型的内外轮廓进行精确测量,获得其三维数据,配合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曲面重建,并在线精度分析、评价构造效果,重构CAD模型,生成IGES或STL数据,或者生成数控加工NC代码,据此进行快速成型或CNC数控加工,从而大大缩短产品或模具的开发制造周期。[www.61k.com)利用光学三维测量技术生成的虚拟模型可以实现快速响应设计制造,3D光学数字化系统与 CAD/CAM/CAE以及RP&M集成可以构成基于虚拟模型的快速响应的设计和制造系统,主要优点包括:实际物体的准确和完整的模型;提供原始CAD文件格式;曲面造型和参数实体模型;在设计和制造中节省投入的时间和资金[9]。

最为著名的非接触测量设备要数德国GOM公司的ATOS系列三维测量仪[10]。典型的范例如图4所示,(a)用ATOS光学测量系统测量Beetle设计车模,(b)获得其三维数据,(c)建立多边形网格曲面模型,利用(d)快速成型系统或(e)数控铣床直接加工出车模。

(a)Measuring&digitizing (b)Flat shaded display of (c)Polygonized data

Of the car model

the digitized data

(d)Rapid Prototyping Part (e)Milled in Ureol, based on

based on the digitized data the digitized data

图4光学测量技术与CAD/CAM/CAE结合实例

三维测量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与应用

图5所示是基于条纹投影的三维成像系统-逆向工程实例。(www.61k.com)

图5条纹投影的三维成像系统实例

此外,大量光学三维测量系统的软件包中,也集成有诸如边界元方法(EBM)、有限元方法(FEM)等以CAE(计算机辅助工程)子模块,或提供有专业以CAE系统的兼容接口,为工程中的各种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事实上,光学三维测量技术在逆向工程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最具市场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

3.2三维人体测量

作为服装人体工学的重要分支,人体测量是保障服装业设计与生产的基础性工作。随着计算机、自动化以及通讯技术在服装业中的广泛应用,人体测量技术在精度、速度以及数据的存储与传输方式上都要随之变革以满足服装数字化设计生产的需要。三维人体测量是以光学测量为基础,使用视觉设备来捕获物体外形,然后通过系统软件来提取扫描数据。其工作流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1)通过机械运动的光源照射扫描物体;2)CCD摄像头探测来自被扫描物体的反射图像;3)通过反射图像计算人体表面特定点到摄像头的距离;4)通过软件系统转换距离数据产生三维图像[11]。

图6为美国Cyberware的全身三维扫描系统,它采用激光光源,由激光二级管发射一束激光到被扫描体表面,使用一个镜面组合从两个位置同时取景。从一个角度取景时,激光条纹因物体的形状而产生形变,传感器记录这些形变,产生人体的数字图像。其最大的特点是识别并获取身体表面色彩信息,这使得它的测量姿态更加灵活,因此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三维测量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与应用

图6 全身三维扫描系统

3.3医学图像三维表面重建

现代医疗诊断常常需要借助一些辅助设备为诊断提供可靠的、完整的信息,因此,人体组织与器官的三维成像技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www.61k.com]目前常用的光学三维测量方法,主要有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和超声等,通过这些数字化设备得到人体断层二维图像,在计算机中重建成三维图像数据,并在屏幕上显示人体器官的立体视图。医生可以将重构出的器官图像进行旋转、缩放等操作,使医生能够更充分地了解病情的性质及其周围组织的三维结构关系,从而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制定正确的手术方案[12]。

光学三维测量还广泛用于研究面部软组织形态和对称性,比较牙齿的差异,以及外科、骨科用于脊柱及侧凸的检测,假牙假肢的量身定做,具体实例如图7所示。

(a)球状关节 (b)臀骨 (c)膝部

图7 生物医学成像实例

除此之外,光学三维测量技术还可以用于虚拟现实(提供虚拟现实系统所需要的大量三维模型数据,展示三维景像,模拟未知环境和模型);文物保护(三维彩色数字化技术能以

不损伤物体的手段,获得文物的三维信息和表面色彩、纹理,便于长期保存、再现)等诸多

三维测量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与应用

领域。(www.61k.com)

4. 总结与展望

光学三维信息获取技术有多种,每种方法各有其产生背景和适用范围,各有优缺点。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辅助设计、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工业、国防、医学、影视业、广告等各个领域,人们经常需要能迅速地获得物体表面的三维信息,将其转变成计算机能直接处理的数据。如何将现实世界的立体彩色信息输入计算机的问题是光学三维测量技术的研究重点,无论何时,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三维信息获取技术将显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寅著. 三维扫描仪与逆向工程关键技术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2]孙贤斌. 三维信息获取技术中定标与图形包含问题的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2010.

[3]何海涛. 复杂面形的光学三维测相关技术研究[D]. 上海大学博士论文, 2005.

[4] 郝煜栋, 赵洋, 李达成. 光学投影式二维形貌测量技术综述[J]. 光学技术, 1998.

[5] 邵双运.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与应用[J]. 现代仪器, 2008.

[6]苑慧娟. 彩色条纹组合编码三维测量技术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博士论文, 2006.

[7]曲睿. 基于彩色编码方法实现物体的三维轮廓测量[D].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8.

[8] 周利民, 胡德洲, 卢秉恒. 激光扫描三角法测量精度因素的分析与研究[J]. 计量学报, 1998.

[9]袁平. 逆向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应用[D].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2.

[10] 南亮亮, 刘伟军. 逆向工程三维测量和数据处理[A]. 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二)[C], 2007.

[11]孙可可. 自然着装状态下非接触式人体测量技术的研究[D]. 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7.

[12] 张尤赛, 陈福民. 三维医学图像的体绘制技术综述[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

三 : LinkedIn应推原创内容 与内容聚合网区别开来

LinkedIn应推原创内容 与内容聚合网区别开来

LinkedIn行政编辑丹·罗斯(Dan Roth)

腾讯科技讯(无忌)北京时间3月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著名财经网站MarketWatch专栏作家乔恩·弗莱德曼(Jon Friedman)周三撰文指出,虽然LinkedIn已经成立编辑部门,并推出了新闻服务,但是该公司应当大力发展原创内容,让自己与老牌内容聚合网站区别开来。以下为文章内容摘要:

去年,资深财经记者丹·罗斯(Dan Roth)曾在新闻产业掀起一阵轩然大波,因为他辞去了老东家时代公司(Time Inc.)的职务,加盟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并成为这家网站的首位行政编辑。

在一些人称赞罗斯能力的同时,他们也把罗斯这种激进的跳槽行为,看做是互联网正在把报纸和杂志踩在脚下的另外一个信号。大家或许多LinkedIn有所了解,这家社交网站也被认为是求职者的Facebook。但是或许没有人知道,LinkedIn已经拥有了一个编辑部门,更不用说其称之为“今日LinkedIn”(LinkedIn Today)的新闻部门。

不同与招聘网站Monster.com等竞争对手,LinkedIn聚合了各种各样来源的内容,并聪明的为每一位用户构建了一个社区。罗斯说,“我们正进行着一些大胆的尝试。”(当用户点击LinkedIn首页上的“新闻”标题,便能够寻找到LinkedIn的内容。)

这一举措正在产生回报。LinkedIn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已有超过30万个独立域名在网站中使用“Share”按钮,把内容传递到LinkedIn平台上。2011年第四季度,来自LinkedIn向出版商网站的推荐比上一季度增长了45%以上。

LinkedIn向用户提供了非常有趣的混杂内容。举例来说,本周二造成,当点击LinkedIn网站的“新闻”,会显示出以下有趣的故事:来自fastcompany.com网站的《你的事业能够回击对手的6种途径》;来自inc.com网站的《幸福感让大脑更好的工作》;来自Mashable.com的《获奥斯卡最佳社交名人和最佳Twitter消息的是……》。

罗斯和他的同事依赖于一种算法来选择新闻。LinkedIn的数据科学家们已经创造了无数的方法来发现内容。通过这一算法,“今日LinkedIn”上95%的故事都来自于“通过这种算法提取出的1.5亿用户的投票结果。”

什么样的故事最吸引眼球?突发新闻,贯穿于各种主题,如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逝世。这样的新闻在短期将变得非常火爆。此外,LinkedIn还对民意调查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罗斯强调,“我们正通过定制故事来打造社区。”他说,“通过共享故事的做法,我们能够让用户了解其他用户的想法。”

在科技博客All Things Digital编辑皮特·卡夫卡(Peter Kafka)报道罗斯加盟LinkedIn这一新闻时,卡夫卡就曾指出,“LinkedIn也有着让自己成为一家媒体公司的野心。”

除希望在社交媒体市场有所作为之外,LinkedIn也不希望一直生存在Facebook这家社交媒体巨擎的阴影下。LinkedIn已经创办了自己的社交媒体业务。该公司的高层认识到,LinkedIn决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成立内容聚合部门来进一步向用户提供服务。

LinkedIn在向用户提供内容上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不过最终,该公司仍希望能够与谷歌、雅虎和AOL等内容聚合服务提供商有所区别。想要避免与谷歌等内容聚合服务提供商提供相同的服务,LinkedIn就必须步子迈的更大一些,应当向用户提供原创内容,特别是评论文章,让自己变得更加独立。通过聘用激进的作家,或是在1.5亿用户中进行挖掘,LinkedIn就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科技产业的变化非常迅速,LinkedIn必须努力让自己的编辑产品看上去更加的独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LinkedIn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本文标题:光聚合技术与应用-应用号就要来了,来回顾一下Web技术是如何一步步与Native App融合的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032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