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老北京立春的习俗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8-02-25 所属栏目:处暑

一 : 老北京立春的习俗有哪些

导语:老北京立春的习俗有哪些?老北京是如何迎接立春的?今天跟大家普及一下吧!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立春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立春的习俗 老北京立春的习俗有哪些

古人将立春定为二十四个节气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www.61k.com。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开始之意。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之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故民间有“春打六九头”之语。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礼记· 月令》和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二十四个节气的记载。在汉代以前曾多次变革历法,那时曾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示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民国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此后立春日,仅作为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很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庆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等习俗。

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

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宫后要赏赐群臣,以施惠兆民。到东汉时,正式产生了迎春礼俗和民间的服饰、饮食习俗。在唐宋代时,立春日宰臣以下都入朝称贺。到明清两代时,是立春文化的盛行时期,清代称立春的贺节习俗为“拜春”,其迎春的礼仪形式称为“行春”。在这些迎春活动中,“服饰”与“打牛”是很重要的习俗之一。明清时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员,都必须将官服穿戴整齐,到“东郊”的东直门外五里的“春场”去迎春,即按规定的仪仗,使用制作好的春牛、芒神、柳鞭等举行迎春礼仪,然后进宫朝贺并接受赏赐。

打牛仪式由县府执行,在旧县志上有详细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东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庆丰年。民之男女携儿女看春,俟土牛过,各以豆麻撒之,谓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指传统中统管农事的地神,亦称春天之神)圣,鞭土牛(用泥土塑造的一个牛状物,亦称春牛)毕,民争土块归置牲圈取畜养蓄息地。是日喜晴厌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说的是,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前,称为“立牛”,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来应早些备耕;“耕夫”立在牛后,则表示春令迟到;若人牛并行,则春令适中。立春日当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于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吏民击鼓,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给下属与农民轮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随后,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入牲圈,象征槽头兴旺。据说当天如天晴,万民高兴;若遇阴天下雨,则表示晦气不利,预示这一年年景不佳。

民间迎春活动亦很热闹。立春日时,城内四合院还有乡下农家院里要高挂“春幡”,各家门框上都要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如“一门欢笑春风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丰年,八方献瑞”,“春风得意,六合同春”等联语,院内屋内墙上也贴满“迎春”、“宜春”以及“福”字,院里一片红彤彤的景色,显得春意浓浓,也象征着吉祥。大人孩子要换上洁净的新装,妇女们脸上抹上胭脂粉,头上插上写着有“春”字、“福”字的红绒花,或用彩色绫罗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鸟等图样,用簪子插在发髻上,也有的用红纸剪刻个雄鸡形状的剪纸贴在屋门上,因鸡与“吉”谐音,有吉祥如意之意。“剪绮裁红妙春色,宫梅殿柳识天情。瑶筐彩燕先呈瑞,金缕晨鸡未学鸣。”这首古诗正写出春色满院,欢乐迎春的情景。

另外,有些村镇立春日还举办“迎春会”,常找个十多岁的少年化装成一个官老爷,身穿纸宫服,头戴纸帽,脚蹬纸靴,骑着个牛,前往祭祀坛,带领百姓祈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沿途敲锣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来。

旧京时还有农家找一男童,穿青衣戴青帽,站在田野中,然后众农家敲着锣鼓,从田野里将小孩拜迎回来,叫做“迎春”。至今也有农家写些“迎春接福”或“春到家兴旺”等红条幅贴在墙上,并摆上果品或春盘,恭候春的到来。因这些迎春礼仪、装饰、服饰及打牛等活动,故立春也被称为“打春”。

立春又叫做“报春”。现在农村中仍有这个古老的习俗,即由一个人在立春日手敲着小锣鼓,唱着迎春的赞词,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在红纸印的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的图画,人们称其为“春帖子”。送春牛图,其意在催促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农时,莫误大好春光。这种送春牛图之俗,在《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

在老北京时,民间居室墙上也常贴着春牛图及二十四节气文图并茂的年画,可见报春之俗在皇宫与城乡自古就很盛行。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之俗,一个“咬”字道出节令的众多食俗。

春盘、春饼是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食,称为春盘。杜甫《立春》诗曰:“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周密《武林旧事》载:“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翠柳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

春盘晋代已有,那时称“五辛盘”。五辛广义讲是指五种辛辣(葱、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盘,服食五辛可杀菌祛寒。那时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于一个盘内。到唐宋时,吃春盘、春饼之风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饼赐予百官近臣,宋人陈元靓撰《岁时广记》称:“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以酒赐近臣。”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精致。至清代时,皇帝也以春饼、春盘赏赐大臣近侍,受赐者感涕不尽。

这种吃春盘、春饼之俗,传向民间,更以食饼制菜并相互馈赠为乐。清代的《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载:“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且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这正是清末民国时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饼应景咬春之节俗,至今北京仍传承着此食俗,俗话有“打春吃春饼”之语。

说到春饼,过去讲究的人家到锅饼铺去买。听老人们讲,民国初时,北京西单报子街有一家叫“宝元斋”的蒸锅铺,那儿烙的春饼质料地道,手艺精湛,在京城首屈一指,买回家来稍加热,夹上羊角葱丝,抹上六必居的甜面酱,夹上“合子菜”,来碗小米粥一吃,那真是一顿节令美食。

如今,春饼随时可在家庭中自制,用温水烫面烙制或蒸制,形状可大如团扇,可小如碗碟,一公斤面粉约可烙出十六合(两页为一合)。烙时每张饼上的一面抹些香油,则吃时很容易揭开。除必备有葱丝、甜面酱外,其他菜可据一家人爱好,可多可少,生熟兼有,荤素齐全。其中热菜应必有炒粉丝、豆芽,摊黄菜(鸡蛋),炒韭菜,有豆腐干则最好。这种菜俗称“合菜”(即古称春盘),食春盘、春饼,老北京最讲究一定要卷成筒状,从头吃到尾,俗语叫“有头有尾”。立春日,阖家围桌食之,其乐无穷。

炸春卷,亦是古代装在春盘内的传统节令食品。《岁时广记》云:“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以肉或素做馅……名曰探官蚕。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后来蚕字音谐转化为卷,即如今常吃的“春卷”。古时常用椿树的嫩芽为馅,元代用羊肉为馅,现今则多以猪肉、豆芽、韭菜、韭黄等为馅,外焦内香,是很好的春令食品。

咬春之俗还有嚼吃萝卜。《燕京岁时记》中云:“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萝卜古时称芦菔,苏东坡有诗云:“芦菔根尚含晓露,秋来霜雪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旧时药典认为,萝卜根叶皆可生、熟、当菜当饭而食,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常食萝卜不但可解春困,还有助于软化血管,降血脂稳血压,可解酒、理气等,具有营养、健身、祛病之功。这也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时嚼吃萝卜的本来用意吧。北方人多爱吃生萝卜,尤以心里美和小红萝卜为最佳。旧京时,以南苑大红门的萝卜最受欢迎,有“大红门的萝卜叫京门”之俗语。

老北京时,卖萝卜的小贩和农民常挑担或推着排子车串胡同叫卖:“水萝卜哎,又脆又甜哟!”主妇们出院门挑好萝卜后,小贩用小快刀先咔吧一刀将心里美一刀去顶,再飞快几刀旋开萝卜皮,不切断再将红萝卜芯按方格样儿横竖几刀切成方形条状,整个萝卜被切得好像一朵盛开的红牡丹花,非常好看。拿回家掰开,全家人嘎巴、嘎巴咬着吃,那可真是又脆又甜又有点辣的极水灵的好春令食品哟。

老北京立春的习俗有哪些

二 : 小雪节气的习俗有那些,小雪节气的养生知识

小雪节气食谱推荐

小雪 【小雪】小雪节气的习俗有那些,小雪节气的养生知识

这个节气之后,寒风到处“钻”,寒气袭人,此时食疗比药疗更有功效,寒冷干燥的室内,大多数人感到口鼻干燥,好像要冒火了,这时候建议大家可以多喝点热汤,比如白菜豆腐汤、菠菜豆腐汤、羊肉白萝卜汤等,既暖和又能滋补津液。

益智仁粥取益智仁15克,糯米150克,精盐适量。将淘洗干净的糯米放入沙锅里,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煮粥,待粥快好时调入益智仁末、精盐,稍煮片刻即可。有温脾胃、暖肾阳的功效。

板栗猪肉净锅置于火上,注入油,待油烧至七成热时,下板栗,油炸进皮,约三分钟后捞起待用。将锅内油滗去留底油40克,葱、肉块炒出香味,再加鸡汤,大火上烧开,打去浮沫,改用小火慢煨至肉五成熟时,下板栗、精瓠酱油,烧至肉、板栗酥烂时即可。适用于脾虚食少、肺热燥咳、气管炎等症。

木耳冬瓜三鲜汤取冬瓜150克,水发木耳150克,海米15克,鸡蛋1个,食盐、水淀粉、味精、麻油适量。锅内加鲜汤上火烧开,下海米、木耳煮沸5分钟,再将冬瓜放入,开锅后撒入食盐、淀粉,起锅前倒入蛋皮,淋上麻油几成。达到生津除烦,清胃涤肠,滋补强身的功效。

小雪 【小雪】小雪节气的习俗有那些,小雪节气的养生知识

小雪节气的养生知识

小雪 【小雪】小雪节气的习俗有那些,小雪节气的养生知识

从小雪开始,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自然界阴盛阳衰,阴邪最易伤人元气。当人体受到寒流的突然袭击时,人体内便会产生“能源危机”。所谓“能源危机”,是指受到寒冷气温的影响,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物的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流失过多;而冬季是人体“藏”的时候,需要在体内储存一定的能量,为来年的“春生夏长”做好准备。因此,冬季保证人体热能的供给尤为重要。

冬季多晒太阳,对身体也是有好处的。我国传统的医学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在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人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冬天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阳气、通经脉的作用。

小雪节气要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寒能力。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医认为,冬季应该早睡晚起,最好不要迟于22点休息。如果超过1点还不休息,人的免疫力容易下降,加之小雪节气后气温下降明显,太晚休息更易生病。

养生专家提醒,人们之所以感觉身体发冷,多是阳气不足。中医有“动则生阳”的说法,因此建议市民多做一些锻炼,以室内运动为好,如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不要太剧烈,以免伤了气血。饭后最好散散步,不要吃了饭就躺下或坐下。

这个季节的白菜、萝卜都是当季食物,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而且,白萝卜能清火降气、消食,非常适合在这个节气里食用。

小雪 【小雪】小雪节气的习俗有那些,小雪节气的养生知识

小雪节气的习俗有那些

小雪 【小雪】小雪节气的习俗有那些,小雪节气的养生知识

进入小雪节气,意味着气温持续走低,天气寒冷,降水状态由雨变成雪。民间关于小雪的习俗有哪些,接下来进行分析:

民间小雪节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受到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干燥的影响,此时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在小雪过后,农村居民会开始制作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在南方有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乾粮。乌鱼群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另外还有旗鱼、沙鱼等。

小雪前后,土家族群众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在“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中,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

小雪 【小雪】小雪节气的习俗有那些,小雪节气的养生知识

小雪是什么意思

小雪 【小雪】小雪节气的习俗有那些,小雪节气的养生知识

小雪节气,东亚地区已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地区常有低压或低槽,东移时会有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我国东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强冷空气影响时,常伴有入冬第一次降雪。

中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展现了初冬的场景。小雪节气中说的“小雪”与日常天气预报所说的“小雪”意义不同,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而天气预报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强度较小的雪。气象学上把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等于或大于1000米,地面积雪深度在3厘米以下,24小时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间的降雪称为“小雪”。

“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小雪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三 : 处暑节气的习俗有那些,处暑节气的养生知识

处暑节气的习俗有那些

处暑 【处暑】处暑节气的习俗有那些,处暑节气的养生知识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民间有很多关于处暑节气的习俗。

出游迎秋

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处暑 【处暑】处暑节气的习俗有那些,处暑节气的养生知识

处暑节气的养生知识

处暑 【处暑】处暑节气的习俗有那些,处暑节气的养生知识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是人所周之的。但历代医家和养生家对睡眠养生的重视就很少有人通晓,其实,科学的摄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规律及方法。

中医的睡眠理论从唯物的形神统一出发,认为睡眠、清醒是人体寤与寐之间阴阳动静统一的功能状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包括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昼夜阴阳消长决定人体寤寐。由于天体日月的运转,自然界处于阴阳消长变化之中,其表现为昼夜的交替出现,昼为阳,夜为阴。而人体的阴阳之气也随着消长而变化,于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

二、睡眠的生理基础是营卫运行;人的寤寐变化是以人体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气)、卫气(卫气是行于脉外,具有保卫功能的气)的运行为基础,其中以卫气运行最为相关。《灵枢·卫气行》曰:“卫气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夜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而《灵枢·营卫生会》也有相同得说法:“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处暑 【处暑】处暑节气的习俗有那些,处暑节气的养生知识

处暑节气食谱推荐

处暑 【处暑】处暑节气的习俗有那些,处暑节气的养生知识

处暑节气一到,大家能感觉夏季的热气退却不少,多了几分凉凉的秋意,所以处暑饮食就要为秋天的到来做好准备了。

芝麻菠菜

配料:鲜菠菜500克,熟芝麻15克,盐、香油、味精各适量。

做法:菠菜去根洗净,在开水锅中滚烫一下,捞出浸入凉水中,凉后捞出淋干水分,切成段,放入盘内,分别加入盐、味精、香油,搅拌均匀,再将芝麻撒在菠菜上即可。

功效:补肝益肾,开胸润燥。

青椒豆腐

配料:豆腐1块,青椒3个,香菜10克,香油、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豆腐用开水烫透,捞出晾凉,切成1厘米见方小丁。青椒用开水焯一下,切碎,香菜切末。将豆腐、青椒、香菜及香油、盐、味精等搅拌均匀,盛入盘内即可。

功效:益气宽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对胃口不开,食欲不振者尤其适合。

处暑 【处暑】处暑节气的习俗有那些,处暑节气的养生知识

处暑是什么意思

处暑 【处暑】处暑节气的习俗有那些,处暑节气的养生知识

公历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申月是秋季的第一个月份,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本文标题:春节的习俗有哪些-老北京立春的习俗有哪些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979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