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别了司徒雷登-李茗公:别不了的司徒雷登

发布时间:2018-03-03 所属栏目:别了司徒雷登什么意思

一 : 李茗公:别不了的司徒雷登

安息吧,司徒雷登!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北大也有可能欢迎您魂归燕园,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都不会忘记您!

司徒雷登在北大留影 资料图

本文摘自:共识网,作者:李茗公,原题:李茗公:祭奠司徒雷登

我正要去买鲜花,看到西湖边上坐着一个老人,守着两竹筐刚成熟的莲篷,就改变了主意:用莲蓬祭奠司徒雷登,更意味深长。

我曾是个狂热的红卫兵,对毛泽东的无限崇拜“溶化在血液里”,特别敬仰那篇喜笑怒骂的《别了,司徒雷登》。在学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里,我和表哥分别扮演尼克松和蒋介石,把他们丑化得愚蠢透顶,让极度贫困的乡亲们笑得前仰后合。大家不叫我李茗公而叫尼克松,不叫他朱好礼而叫蒋光头。40多年后,我还清楚记得辱骂司徒雷登的唱词:“解放军百万雄师打过长江,吓坏了美国大使司徒雷登。他妄想和我国继续建交,耍诡计搞阴谋恶贯满盈。为帮助蒋介石他赖在南京,想不到照妖镜下露了原形!”

后来研究历史,我知道了司徒雷登对中国教育与和平事业的特殊贡献,也明白了那些唱词的漏洞百出,因此产生了深深的愧疚。

《别了,司徒雷登》谈“中国人有骨气”时举例说:“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但闻一多被杀害前的《最后一次讲演》却赞扬说:“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别了,司徒雷登》和《最后一次演讲》都收入中学课本,闻一多赞扬司徒雷登的话却被删了。九泉之下闻一多作何感想?

知道司徒雷登安葬杭州后,我就决定要去墓前祭奠,向他鞠躬道歉!然而到了杭州,打听许多人却不知道墓址:宾馆总台、卖莲蓬老人和交警都不知道,出租车司机给许多熟人打电话,仍问不出子丑寅卯,拉着我绕了一圈又一圈,最后仍沮丧地把我送回宾馆。

不成问题的问题成了问题,我立即请众网友帮助搜索!消息纷至沓来:司徒雷登墓在杭州郊区半山镇水洪庙安贤园公墓,服务热线0571-88141111。

太偏远了!此时距我离开杭州的车次仅有三个多小时,但我必须去祭奠。我被司徒雷登痴爱中国的真相感动着,区区163元车费、烈日下两个多小时奔波,又算得了什么!

的哥小王万分感慨地说:从初中课本里知道司徒雷登,却不知道他父母、弟弟都葬在杭州;不知道他母亲创办杭州弘道女中,不知道他弟弟是之江大学校长,不知道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司徒雷登率领燕大师生走上街头游行,领头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免遭日寇骚扰,司徒雷登这才让学校悬挂美国国旗。燕大不仅为沦陷区学生提供了继续求学之处,还成为沟通沦陷区与解放区及大后方的秘密通道。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对日宣战,日本宪兵第二天就逮捕司徒雷登,他坐牢时间长达3年零8个月,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后才获释,赢得了“身陷囹圄,临危不惧,忠贞不贰,亮节高风”的赞誉。

李茗公:别不了的司徒雷登_别了 司徒雷登

二 : 《别了,司徒雷登》读后感

《别了,司徒雷登》读后感

《别了,司徒雷登》读后感

国庆六十周年就要到了,重新阅读一下已故领袖毛泽东主席1949年的文章使人振奋,从元旦社论《将革命进行到底》读起似乎历史的轨迹,时代的车轮就是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前进着,如果说第一卷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十九年前对中国革命充满了乐观主义和必胜信心的话,第四卷里最后几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与他半生极其辉煌的戎马生涯和政治上的巨大成功交相辉映。这一段时期毛主席文笔挥洒自如、潇潇洒洒读起来让人提神解气,最后五篇评白皮书系列看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别了,司徒雷登》读后感

图1 1949年演出的相关《白皮书》街头“活报剧”

六十年前的今天,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写的一篇《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选集》第1380页,人民出版社1967年11月横排袖珍本,一卷本)是“评白皮书”系列五篇文章:《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四日)、《别了,司徒雷登》(八月十八日)、《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八月二十八日)、《“友谊”,还是侵略》(八月三十日)和《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九月十六日)中的其中一篇。那一段时间毛泽东一定特别繁忙,象人民新政权的筹备和建立、解放军南下的战况、解放后的地方省市政权人选……一个多月里毛泽东亲自为新华社撰写评论的“评白皮书”系列文章五篇在《毛选》第四卷里的最后几篇是尾声,也是一个新事业的开始,这个新的事业走过弯路,至今也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进行中。

1949年8月5日,就在司徒雷登一行抵达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珍珠港的当天,美国国务院发表了一部中美关系问题白皮书。
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白皮书主要为美国政府脱卸责任,塑造和平天使的形象:
一,在国内平息国会中反对党派和美国公众就总统对华政策失败而发出的指责,为自己辩护;
二,揭露蒋介石政府过去几年与美国的实际关系,以表明国民党政府的倒台主要责任不在美国政府方面,而是由于国民党本身的无能;

三,推卸美国政府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责任,在世界上重塑和平爱好者的形象。

可以想象老蒋看了这痛骂蒋介石腐败无能的白皮书之后,一定是怒从胸中起恶向胆边生暴跳如雷,娘希匹!美国佬真不上路,平时口口声声的朋友朋友,我蒋某现在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之时不拉兄弟一把,竟然做出这种落井下石的勾当!把自己洗刷的干干净净,一盆脏水都往我蒋某人的头上泼!

有人会觉得司徒雷登这人很冤,回美国的途中,美国政府发表了一个白皮书推卸责任;毛泽东写《别了,司徒雷登》拿他开涮,不过毛泽东并没有把美国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算到司徒雷登的头上。中间部分根本没有提及司徒雷登,没有他的什么事情,除了整篇文章的开始提到和结尾轻松的调侃了这位司徒雷登以外,正文中毛泽东还笑称艾奇逊是“一位可爱的洋大人”,“是不拿薪水上义务课的好教员”,既然白皮书是反面教材,艾奇逊也就是反面教员了。司徒雷登离开中国时的职务是美国驻华大使,是执行政策的官员,不是制定政策的核心人物,在这篇文章里其实司徒雷登只是一个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代名词。回忆一下历史上被毛泽东点过名的基本上都有了名气,譬如在中国的古灵精怪有多少?白骨精就被毛泽东点过名的现在知名度就很高。司徒雷登也应该感到荣幸,要不人们还误以为司徒氏先生是炎黄子孙纯真的本地人了。读着此文颇有趣应该说很长中国人民志气,透过司徒雷登挟起皮包走路,实指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这很灭美帝国主义的威风。

《别了,司徒雷登》读后感

图21949年5月外国人登船离开上海

文章的开头:“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为适宜。”毛泽东直截了当点中要害讥讽了,“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白皮书的细小把戏。

《别了,司徒雷登》读后感

图31949年5月撤离的外国人行李等待装船

时间已经过去六十年了,历史对我们还有很大的启发,已故领袖毛泽东主席分析、揭露、提醒过的核心思想,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过时,也没有因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而变化,甚至于相当的相似之处,有体会如下:

1,第七、八、九自然段:原来美国的所谓“国际责任”和“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就是干涉中国。干涉就叫做担负国际责任,干涉就叫做对华友好,不干涉是不行的。美国政府对中国的做法至今没有变,甚至于目前在全球还是“干涉就叫做担负国际责任”。远的不说,讲近十年,蒋介石虽然不在了可是台湾还在,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如何?只要美国对华提出一些过份要求时,“台湾问题”就出现了。而且条件苛刻了要台湾出钱,美国才肯出武器。遇到经济危机了它说我需要钱,你不买我的国债那我又要对台出售武器了……他们干涉别国内政的“国际责任”没有变。

2,“丢掉幻想”是文章中提醒多次没有过时的中心思想。改革开放初期不少人有这种想法,冷战敌对的状况缓和了可以和资本主义世界和平共处、携手共进了。当你拿热面孔贴人家冷屁股的时候,他们如何反映?海南上空撞你飞机,毛泽东在世的话早把它打下来了,岂容它降落到我们的机场?导弹炸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搞反恐它有双重标准。
也包括其它一些国家,奥运会火炬在世界传递时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一些所谓的“民主国家”就是当年八国联军名单里的火烧圆明园强盗!在他们眼里这个破衣烂衫的“东方瘪三”现在玩大了--即使毛泽东在世时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亚非拉贫民区里的丐帮头目,今天这个“东亚病夫”西装革履的抖起来了!居然办起奥运会举着奥运圣火满世界的跑开了!穿燕尾服的绅士倒相形见拙心里酸溜溜的……就像鲁迅笔下赵四爷扇了阿Q一嘴巴道:“你也配姓赵?”它们根本不希望有一个强大的中国出现后与他平起平坐。丢掉幻想走自己的路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3,第十三自然段:“美国确实有科学,有技术,……美国有很多钱……送是可以的,要有条件。什么条件呢?就是跟我走。”的确美国科学技术发达,很有“钱”。他们肯给我们吗?不会!对中国人民来说还是老样子,改革开放不是尝试引进先进技术吗?给了多少高端科技?连计算机技术它都借口“一旦用于战略”有损美国利益。

4,毛泽东[www.61k.com]说的“封锁……开新店……捞一把……对美国存有幻想”没有过时。现在不是在提倡“自主创新”吗?不就是人家始终在高科技上封锁着中国吗?“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从两弹一星到神舟系列的上太空--载人--太空行走……都是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结果。

5,毛泽东六十年提到的闻一多、朱自清等知识分子。六十年后中国知识分子同样拍案而起,2008年美国次债海啸蔓延全球,年底,美国政府提出用开动印钞机大量印纸币的办法来摆脱经济危机,其实质是嫁祸于其它债权国,引起大批海归派的谴责……这些都证明了毛泽东思想并没有过时。

6,关于对司徒雷登个人看法:他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实际成了马歇尔系统中的一枚棋子,身在官场身不由己。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了,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在南京坐着不动,我觉得比起苏联老大哥使馆与国民政府一起迁都广州要好。希望开设新店如果指的是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22年后就没有尼克松、基辛格他们的事做了。司徒雷登既然是美国对华政策上的一枚棋子,他开设新店是没有希望的。抗日时期因不同意与日本合作,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可以看出他的人品。啊!不多说了也许成了“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中的其中之一了。

《别了,司徒雷登》读后感

图41949年5月解放军占领南京后,

外国人登上USS President Wilsn号离开上海

结尾部分的三个自然段大意: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们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别了,司徒雷登》读后感

图31949年美军撤离中国

毛泽东在尾段文章中的“挟起皮包走路”一句,在解放后的歌曲中写成“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中国一百多年来倍受外侮的屈辱,在毛泽东讥讽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诙谐调侃口吻中宣告结束。读完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使一个饱尝西方列强欺凌的中华民族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三 : 《别了,司徒雷登》:《别了,司徒雷登》-简介,《别了,司徒雷登》-《

《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1949年为批驳美国政府发表的《中国和美国关系》的白皮书,为新华社撰写的五篇评论文章中的第二篇,深刻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实质及其失败的必然性。

别了 司徒雷登_《别了,司徒雷登》 -简单介绍

《别了,司徒雷登》:《别了,司徒雷登》-简介,《别了,司徒雷登》-《中国和美国的关系》_别了 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

《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是毛泽东1949年为批驳美国政府发表的中美关系白皮书,为新华社撰写的五篇评论文章中的第二篇。

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国民党政府逃往广州,这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但美国及西方一些外交使团仍滞留南京,采取观望态度,伺机摸共产党的底。7月,美国驻华大使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灰溜溜地离开南京回国。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在这之前不久,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给杜鲁门总统写了一封信。在白皮书及艾奇逊的信中,都公开暴露出美国政府“出钱出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的阴谋。面对这一形势,稍微有头脑的人都会认清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但当时的自由主义者和民主个人主义者却仍存在着糊涂认识,甚至对美国怀有各式各样的幻想,这当然是十分危险的,于革命事业是十分有害的。针对这一情况,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了社论《别了,司徒雷登》,深刻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实质及其失败的必然性,让那些有糊涂观念的人警醒。

在这篇评论里,毛泽东指出,司徒雷登从中国离开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美国之所以要大规模地出钱出枪出顾问帮助蒋介石打内战,是由它的侵略政策决定的,中国是亚洲的重心,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它的了,但是由于中国人民、美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反对,美国又不敢直接大规模的出兵干涉中国,只好选择国民党作它的打手,可惜这个打手不争气,被中国人民打败了。

毛泽东指出,美国的科学技术抓在资本家手里,美国的民主政治是资产阶级独裁统治的别名,美国的金钱只愿意送给蒋介石和第五纵队。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并不怕美国的封锁,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www.61k.com)别了 司徒雷登_《别了,司徒雷登》 -《中国和美国的关系》

1949年8 月5日,就在司徒雷登一行抵达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珍珠港的当天,美国国务院就中美关系问题发表了一部重点介绍从1944年到1949年期间美国对华关系的报告书,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着重1944~1949年时期》。

这部报告书(即白皮书)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征得了杜鲁门总统的同意后,组织国务院工作人员编纂的。全书包括正文八章,附件八章,外加收录在内的《艾奇逊致杜鲁门总统的信》及《中美关系大事纪年表》,共一千零五十四页,约一百多万字。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用五分之一的内容,介绍了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五十年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美国对中国局势的看法及政府的对华政策。其余五分之四的篇幅等于是文件汇编,收集了近二百篇美国政府官方发表过或未发表过的、与对华关系有关的文件。其中既有美国总统有关的演说词、与国民党政府往来的函件及电报、声明,以及几乎所有与中国有关的条约、协议、法案,也有相关的会谈纪要、任命、国民党和共产党发表的社论、声明和文告等,还有相当一部分美国派驻中国的特使及大使给国务院写的例行报告。

与白皮书同时见之于公众的还有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杜鲁门总统的一封信。从这封信中,人们轻而易举地就可了解到美国国务院发表白皮书的用心所在。

例如在谈到抗战胜利后美国政府派马歇尔使华的原因时,艾奇逊指出:“我们当时的政策是基于2个目的,1个目的是在政府能趋于稳定并沿着民主的途径进步的条件下,使中国得到和平;另1个目的是协助国民党政府尽可能在中国广大的地区上建立其权威。事实证明,第1个目的由于双方都不愿意它成功,以致是不能实现的。在中共方面,他们拒不接受将削弱他们一贯坚持的目的——全中国共产主义化——之自由的条件;在国民党方面,他们不顾美国军事代表的屡次忠告,仍然抱着武力摧毁共产党的幻想。”

在信中,艾奇逊把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其自身的无能,以及听不进美国的意见:“从1945年一直到1948年初秋,国民政府在人力和军事上较其对手具有显著的优势。的确,在那一时期之内,很大一部分由于我们在运输、武装和补给上给予他们的部队的援助,他们遂能推广其控制及于华北和满洲的大部分。到马歇尔将军于1947年初离开中国时,国民党在军事的成就上和领域的扩张上,显然是登峰造极的。然而其后一年半的事实显示,他们貌似强大的力量是虚幻的,他们的胜利建立在沙上。……国民党曾于1946年不顾马歇尔元帅的警告发动了1个雄心勃勃的军事行动。马歇尔警告说,这种行动不仅会遭致失败,而且会使中国陷入经济的混乱,最后并将摧毁国民政府。……没有1个对军事情况的估计,比这更完全地为后来发生的事实所证实。”

由此可见,美国国务院发表中美关系白皮书主要是出于3个方面的考虑:

其一,对内平息国会中反对党派和美国公众就总统对华政策失败而发出的指责,为自己辩护;

其二,揭露蒋介石政府过去几年与美国的实际关系,以表明国民党政府的倒台主要责任不在美国政府方面,而是由于国民党本身的无能;

其三,推卸美国政府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责任,对外重塑和平爱好者的形象。

别了 司徒雷登_《别了,司徒雷登》 -各方反应

白皮书一经问世,便在中美关系史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甚至包括那些美国政府内部与国务院在对华政策问题上意见相左的人,都对白皮书的发表做出了异乎寻常的强烈反应。

中国共产党面对白皮书的反映

白皮书里关于对中国共产党的指责完全是歪曲事实的,特别是司徒雷登有关中共方面的片面的报告更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8月12日,即在白皮书发表的一星期后,新华社以《无可奈何的供状——评美国关于中国问题的白皮书》为题,发表了第一篇评论文章。紧接着,在从8月14日到9 月16日1个月的时间里,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又亲笔撰写了五篇评论文章,以新华社社论的形式陆续公开发表,对白皮书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与批判。

关于为什么要围绕白皮书展开讨论的问题,毛泽东在他的第四篇评论文章《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中做了明确的阐述:“现在全世界都讨论中国革命和美国的白皮书,这件事不是偶然的,它表示了中国革命在整个世界历史上的伟大意义。

就中国人来说,我们的革命是基本上胜利了,但是很久以来还没有获得一次机会来详尽地展开讨论这个革命和内外各方面的相互关系。这种讨论是必需的,现在并已找到了机会,这就是讨论美国的白皮书。过去关于这种讨论之所以没有获得机会,是因为革命还没有得到基本上的胜利,中外反动派将大城市和人民解放军隔绝了,再则革命的发展还没有使几个矛盾的侧面充分暴露的缘故。现在不同了,大半个中国已被解放,各个内外矛盾的侧面都已充分地暴露出来,恰好美国发表了白皮书,这个讨论的机会就找到了。”

毛泽东认为,通过对白皮书的讨论,人们可以对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一百年来的中外关系、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力量的相互关系、国民党和中国人民的关系、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各界民主人士在反帝国主义斗争中应取的态度、自由主义者或所谓民主个人主义者在整个对内对外关系中应取的态度等,有1个全面的、清醒的认识。因此,白皮书的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一件好事。

可见,毛泽东在对白皮书进行批判时,更多的是把它作为1个反面教材,引导那些对美国仍然抱有幻想的人透过现象看本质,去认识美国当权者向国民党提供多达21亿美元的援助,支持其打内战,导致中国老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真实面目,从而一方面争取更多的中间派人士对革命和对共产党的支持,一方面进1步激发解放区广大军民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意志和决心。

别了 司徒雷登_《别了,司徒雷登》 -文章对司徒雷登的评价

《别了,司徒雷登》全文共三千多字,其中涉及司徒雷登的文字有三段,字数不足五百,约占全文的六分之一。

第一段在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8月5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是1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1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驻在中国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刻,这个责任可不小。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为适宜。”
毛泽东在这里着重论述了美国之所以挑选8月5日这一天发表白皮书的原因,并指出司徒雷登是美国政府的代表,虽一向以中国人民的朋友自居,却一直在执行着美国政府的侵略政策。

从第二段开始,在连续14个自然段中,毛泽东再也没提“司徒雷登”这4个字,而是将矛头直接转向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开始一桩桩、一件件地揭发抗战胜利后美国如何出钱出枪,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事实,对艾奇逊致杜鲁门信中的观点展开进1步的批判,从而教育人们认清美帝国主义的真相,不要再对美国抱有幻想。直到全文快结束时,为了扣住文章的题目,毛泽东才重新将话锋转回司徒雷登身上,写道:“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1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们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唤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毛泽东用这两段生动的文字既直白而形象地描绘出了司徒雷登离华时的尴尬与无奈,也影射和讽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同时还明确地表达出了中国共产党对司徒雷登个人的看法,达到了“一石三鸟”的目的。

别了 司徒雷登_《别了,司徒雷登》 -批判对象

毛泽东发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的时间是1949年的8月18日,而就在2个月前,当毛泽东得知司徒雷登打算到北京拜见中共领导人,以便共同探讨新时期的中美关系时,还宣称他“会被作为许多中共人士的老朋友而受到欢迎”。为什么在短短2个月之后,司徒雷登在中共眼中的形象就全变了呢?答案很明显:司徒雷登其实是在替美国政府担骂名。

因此,可以说,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并不是针对司徒雷登个人的,与其它几篇评论白皮书的文章一样,它的真正的批判对象是美国政府,以及白皮书的炮制人——美国国务卿艾奇逊。

当然,凭着司徒雷登是内战时期的驻华大使,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再加上他个人与蒋介石非同寻常的关系,即使毛泽东对他进行更为严厉的批判,对他来说也不冤枉。但毛泽东对他还算是比较客气的,因为司徒雷登个人毕竟对中国还是有感情的,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是有贡献的。毛泽东其实也明白,司徒雷登最终未能北上,责任并不在他个人。

许多事实表明,共产党的领袖们对司徒雷登一贯给予了比较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就在司徒雷登离开中国之前,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和叶剑英在与到北京访问的原国民党粤军元老陈铭枢谈话时,不仅对司徒雷登在日本占领时期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及数十年来在中国从事教育工作的成就表示赞扬,还对他寄予了“最重要之希望”。从国与国之间的长远利益考虑,中共领导人表示“希望今后美国不再援助蒋介石在中国之反动政府;希望美国能按照罗斯福总统、史迪威将军和华莱士先生的方式制定其政策。如果美国将来能这样对待中国,中国自然会以同样友好回报。而这一切之实现就有赖于司徒先生回国的努力了。”

周恩来也曾对司徒雷登的历史功过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于司徒雷登个人的问题,我们必须既评估个人品德亦衡量权力影响。当然,他是帝国主义的代表——执行其政策的政府人员。但是他在被日本人拘禁时期所表现的个人品德是值得钦佩的。”

当然,由于美国总统杜鲁门最终否决了司徒雷登的北京之行,不仅使司徒雷登满怀着遗憾离开中国,也使美国失去了与中共建立正常关系的机会,加上白皮书中曝光了许多司徒雷登写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其中不乏他对中共的评价和看法,这对中共领导人的伤害也是不轻的,所以才有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以及“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这样的说法。

或许正是考虑到司徒雷登对中国的感情,考虑到他在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上还是比较务实的,所以毛泽东才会除了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对他略加讥讽外,并没有把美国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算到他的头上。

别了 司徒雷登_《别了,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

《别了,司徒雷登》:《别了,司徒雷登》-简介,《别了,司徒雷登》-《中国和美国的关系》_别了 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墓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1876年6月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904年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1906年,司徒雷登的独生子杰克也在杭州出生。1908年,应南京金陵神学院聘请,司徒雷登携妻儿离杭赴任。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1962年9月,司徒雷登在华盛顿悄然去世。2008年11月17日上午,根据司徒雷登先生的遗愿,其骨灰被安放在杭州半山安贤园。

别了 司徒雷登_《别了,司徒雷登》 -原文

——正文:

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八日

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是1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1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为适宜。

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战争,组成了美国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侵略政策的1个重大的部分。美国侵略政策的对象有好几个部分。欧洲部分,亚洲部分,美洲部分,这3个是主要的部分。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是1个具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国,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它的了。美帝国主义的亚洲战线巩固了,它即可集中力量向欧洲进攻。美帝国主义在美洲的战线,它是认为比较地巩固的。这些就是美国侵略者的整个如意算盘。

可是,一则美国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战争;二则欧洲人民的觉悟,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兴起,特别是苏联这个空前强大的和平堡垒耸立在欧亚两洲之间,顽强地抵抗着美国的侵略政策,使美国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吸引住了;三则,这是主要的,中国人民的觉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这样,就迫使美帝国主义的当权集团不能采取大规模地直接地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而采取了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

美国的海陆空军已经在中国参加了战争。青岛、上海和台湾,有美国的海军基地。北平、天津、唐山、秦皇岛、青岛、上海、南京都驻过美国的军队。美国的空军控制了全中国,并从空中拍摄了全中国战略要地的军用地图。在北平附近的安平镇,在长春附近的九台,在唐山,在胶东半岛,美国的军队或军事人员曾经和人民解放军接触过,被人民解放军俘虏过多次。陈纳德航空队曾经广泛地参战。美国的空军除替蒋介石运兵外,又炸沉了起义的重庆号巡洋舰。所有这些,都是直接参战的行动,只是还没有公开宣布作战,并且规模还不算大,而以大规模地出钱出枪出顾问人员帮助蒋介石打内战为主要的侵略方式。

美国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是被中国和全世界的客观形势所决定的,并不是美帝国主义的当权派----杜鲁门、马歇尔系统不想直接侵略中国。在助蒋作战的开头,又曾演过一出美国出面调处国共两党争端的文明戏,企图软化中国共产党和欺骗中国人民,不战而控制全中国。和谈失败了,欺骗不行了,战争揭幕了。

对于美国怀着幻想的善忘的自由主义者或所谓“民主个人主义”者们,请你们看一看艾奇逊的话:“和平来到之际,美国在中国碰到了3种可能的选择:(一)它可以一干二净地撤退;(二)它可以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干涉,帮助国民党毁灭共产党;(三)它可以帮助国民党把他们的权力在中国最大可能的地区里面建立起来,同时却努力促成双方的妥协来避免内战。”

为什么不采取第1个政策呢?艾奇逊说:“我相信当时的美国民意认为,第1种选择等于叫我们不要坚决努力地先做一番补救工作,就把我们的国际责任,把我们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统统放弃。”原来美国的所谓“国际责任”和“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就是干涉中国。干涉就叫做担负国际责任,干涉就叫做对华友好,不干涉是不行的。艾奇逊在这里强奸了美国的民意,这是华尔街的“民意”,不是美国的民意。

为什么不采取第二个政策呢?艾奇逊说:“第二种供选择的政策,从理论上来看,以及回顾起来,虽然都似乎是令人神往,却是完全行不通的。战前的十年里,国民党已经毁灭不了共产党。现在是战后了,国民党是削弱了,意志消沉了,失去了民心,这在前文已经有了说明。在那些从日本手里收复过来的地区里,国民党文武官员的行为一下子就断送了人民对国民党的支持,断送了它的威信。可是共产党却比以往无论什么时候都强盛,整个华北差不多都被他们控制了。从国民党军队后来所表现的不中用的惨况看来,也许只有靠美国的武力才可以把共产党打跑。对于这样庞大的责任,无论是叫我们的军队在一九四五年承担,或者是在以后来承担,美国人民显然都不会批准。我们因此采取了第3种供选择的政策......”

好办法,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毁灭共产党”,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完成美国的“国际责任”,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

国民党腐败无能,“意志消沉了,失去了民心”,还是要出钱出枪叫它打仗。直接出兵干涉,在“理论上”是妥当的。单就美国统治者来说,“回顾起来”,也是妥当的。因为这样做起来实在有兴趣。“似乎是令人神往”。但是在事实上是不行的,“美国人民显然都不会批准”。不是我们----杜鲁门、马歇尔、艾奇逊等人的帝国主义系统----不想干,干是很想的,只是因为中国的形势,美国的形势,还有整个国际的形势(这点艾奇逊没有说)不许可,不得已而求其次,采取了第三条路。

那些认为“不要国际援助也可以胜利”的中国人听着,艾奇逊在给你们上课了。艾奇逊是不拿薪水上义务课的好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无隐讳地说出了全篇的真理。美国之所以没有大量出兵进攻中国,不是因为美国政府不愿意,而是因为美国政府有顾虑。第一顾虑中国人民反对它,它怕陷在泥潭里拔不出去。第二顾虑美国人民反对它,因此不敢下动员令。第三顾虑苏联和欧洲的人民以及各国的人民反对它,它将冒天下之大不韪。艾奇逊的可爱的坦白性是有限度的,这第3个顾虑他不愿意说。这是因为他怕在苏联面前丢脸,他怕已经失败了但是还要装做好像没有失败的样子的欧洲马歇尔计划陷入全盘崩溃的惨境。

那些近视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听着,艾奇逊在给你们上课了,艾奇逊是你们的好教员。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道德,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不是吗?你们能在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里找到一丝一毫的仁义道德吗?

美国确实有科学,有技术,可惜抓在资本家手里,不抓在人民手里,其用处就是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杀人。美国也有“民主政治”,可惜只是资产阶级1个阶级的独裁统治的别名。美国有很多钱,可惜只愿意送给极端腐败的蒋介石反动派。现在和将来据说很愿意送些给它在中国的第五纵队,但是不愿意送给一般的书生气十足的不识抬举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当然更加不愿意送给共产党。送是可以的,要有条件。什么条件呢?就是跟我走。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1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都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跑、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1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四 : 别了,司徒雷登课件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课文,是精读课文《短新闻 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 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还有两篇作品分别是中国 报告文学三大里程碑之一的《包身工》和记录中国航天事业辉 煌发展的《飞向太空的航程》。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快速获得信息,如何在 新闻中解读事件的真相,感悟生活的内涵成为语文教学的又 一重大任务。本单元四篇作品不仅传递着新鲜、真实的信息, 同时更彰显人文性的厚度,他们以饱满的情感、纵横的历史 经验,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是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 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完美结合的典范。

1、学习积累新闻文体的相关基本知 识,通过快速阅读 掌握新闻事实, 2、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感悟 借助细节、对比等手法展现出的作 者的骄傲与自豪。 3、阅读文本,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产 生情感共鸣,完成潜移默化的德育 教育目标。

1、学习新闻类作品的特点 和本文的写作特色。 2、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 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且让这 种能力的生成在教师的指导 和点拨下实现。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含蓄地表达情感的手法。

1、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和训 练,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他们对新 闻类作品比较熟悉,学习此类作品容易让 他们获得心灵共鸣,产生获取知识的满足 感。为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流于表面化、 肤浅化,教学过程由浅人深,由已知过渡 到未知成为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目的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全学生思考与探 究的能力,达到水到渠自成的教学效果。

2.教法指导

①阅读法:先速读,后精读。
新大纲要求学生的速读应达到每分钟600字。本文约1000 字,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读完,并概述本则新闻的要点。 这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并提高概括能力。

②提问法: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适时的 点拨,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究文本的真意。同时 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个性化解读方式。 ③情景创设法:用视频、图片、课堂语言等构建情景,创 设氛围,将学生紧紧包围在其中,让学生体会我们不仅在 阅读一篇作品,更是在阅读华夏民族的自强史,从而激发 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①讨论法: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让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集 体的智慧,采 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②圈点阅读法:教师应该适当地指导学生如何阅 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边读边圈点画

线 的良好阅读习惯,这其实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③课外阅读材料辅助法:以教材为基础,延伸阅读 与之相关的资料,学生在这样的阅读实践中,拓宽 了知识面,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同时可以根据个 人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情景导人 新闻知识介绍与积累
速读文本,筛选信息 精读文本,涵咏情感


五 : 《别了,司徒雷登》

【目的要求】
1.联系时代背景,把握全文主旨,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2.学习文中运用的正反对比论证、引证法和例证法,体会语言的严密性、讽刺性与形象性。
【课文解析】
1.注音释义
①业已(已经)
②如意算盘(比喻只从好的一方面着想的打算。)
③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 不韪:过头;不对。冒犯世界上最大的错误。)
④茕茕孑立,形影相吊(qióng 茕茕: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吊:慰问。孤单无靠,只有自己和身体和自己的影子相伴相慰。)
⑤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民众不怕死,怎么用死使他们害怕呢。)
2.内容主旨
题目“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题面明言司徒雷登离开中国,题底隐寓美帝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题目揭示的是1种现象,题底蕴含的是它的本质。全文的论述,就是由题面到题底,逐层深入,逐层生发,逐层体现的。语意双关使题目生动、形象、醒目,主谓倒装,更增强其表达效果,它尖锐地嘲讽了司徒雷登的滚出中国和美国对华侵略政策的彻底失败,也洋溢着对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自豪和欢欣。
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南京国民党政府南逃广州,这标志着国民党政府的垮台。当时美国及西方的一些外交使团仍然留在南京,持观望姿态,为的是摸中国共产党的底,为美国寻找机会。7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离开南京回国。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给杜鲁门总统写了一封信。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白皮书与艾奇逊的信公开暴露了美国政府“出钱出枪”帮蒋介石打内战,“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阴谋,这已从反面教育了人们进1步认请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可是,当时一些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仍对美国抱有幻想,这对于革命的事业是极其有害的。
毛主席为新华社写的这篇评论。就是为了揭露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实质及其失败的必然性,同时也批评了当时那些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错误认识。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全文共十八个自然段,可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指出司徒雷登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其人的特点是:“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其实质是借“爱”中国之名,行侵略中国之实。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揭露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实质。又分为2个层次。
第②~⑤段,正面揭露其侵略政策的实质。
第②段,指出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实质是“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战争”。接着通过对美国侵略政策的3个主要部分的分析,指出美国对华的侵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侵略政策的1个重大的部分”。
第③段,分析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论述美国为何不采取“大规模地直接地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
第④段,用大量事实论证美国虽然没有“公开宣布作战”,但已经“直接参战”,并采用了“大规模地出钱出枪出顾问人员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侵略方式。
第⑤段,对第②~④段作一小结,进1步指出美帝国主义采取这种侵略方式的原因;即“是被中国和全世界的客观形势所决定的”,揭示了美帝国主义所处的孤立地位。
第⑥~⑩段,从反面驳斥艾奇逊的论调。
第⑥段,摆出艾奇逊提出的“美国在中国碰到了3种可能的选择”。
第⑦段,论述美国“为什么不采取第1个政策”。
第⑧段,论述美国“为什么不采取第二个政策”,只能采取第3个政策。
第⑨、⑩段,模拟艾奇逊的语言,暴露美帝国主义“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心态后无可奈何的困境。
第三部分(第 11— 17 段),教育我国部分知识分子。
第 11 段,直呼让那些认为“不要国际援助也可以胜利”的中国人听着。第 12 段,直呼让“那些近视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听着。指出他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道德,“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了。教育他们应丢掉幻想。
第 13 段,揭露美国政府的阶级本性和对中国的态度。“美国确实有科学、有技术”,“有很多钱”,但都掌握在资本家手里,“美国也有‘民主政治’”,“可惜只是资产阶级1个阶级的独裁统治的别名”。
第 14 段,颂扬了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的英雄气概。
第 15 段,激励全国人民不要害怕眼前的困难,要树立建国的勇气。
第 16 17 段,再次把锋芒指向司徒雷登和白皮书,再次表达了团结教育对美国抱有幻想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愿望。
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呼应题目,表达了对胜利的欢欣和对敌人的蔑视。
3.写作特点
①严密的论证。
本文的中心论点由两部分构成,一方面是揭露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实质,另一方面是教育国内一部分知识分子丢掉幻想、准备斗争。这两方面紧密联系,揭露实质为说服教育提供了依据,而说服教育又是揭露实质的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和说服力量。
②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第14段中,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有例证法:如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有引证法:有正面的引用,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有反面引用,文章里多处引用艾奇逊的言论,让他来作反面教员。
③语言具有严密性、讽刺性与形象性。
A.语言的严密性。如“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句中“业已”“快到”“尚未到”几个词语对“日子”进行了严格的限定,突出了美国政府在发表白皮书的时间上是作了精心选择的,从而揭露了美国政府想掩盖其彻底失败面目的用心。
B.语言的讽刺性。如第9段的“好办法”一语,既写出了艾奇逊在穷途末路之际抓住了一棵救命草(第3种选择)时的心理状态,又写出了作者嘲弄与蔑视。
C.语言的形象性。如第13段,写“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这“洒”字把美国侵略者的险恶用心刻画了出来。又如第16段,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着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
【重点语段研读】
第14自然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这一段中,所谓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是指旧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坚持中间道路的一部分人。他们大多数受过现代资本主义的教育,向往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寄希望于美国的支持,建立资产阶级的国家。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和美国侵华野心的暴露,大多数民主个人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下,改变了原来的认识,变成了坚定的爱国者,如闻一多、朱自清,他们“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但“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的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下面写到“伯夷”,伯夷在武王灭殷后,宁肯饿死不食周粟,从形式上看,伯夷也是个“有骨气”的人。但他维护的是昏庸腐败的殷王朝,他不能对周武王的进步行为给予支持,是“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的表现,他的行为是不值得称颂的。
第18自然段,“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在“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时,司徒雷登并没有马上走,他曾“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的,意思是说司徒雷登所代表的美国政府并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他们曾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也会象国民党政府一样听他们的话,但是他们的最终下场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起皮包走路”。所以说,司徒雷登的“走”象征着美国对华政策的彻底失败,宣告了美国“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阴谋彻底破产。因此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很好,很好”的令人欢欣鼓舞的事。
再说“白皮书”来了,在第1段中已明确指出白皮书是“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的美国国务院公开发表的文件。当时美国的执政党是以杜鲁门为总统的民主党,杜鲁门的在华惨败遭到了在野的共和党的指责,民主党为了脱卸责任,在文件中作出许多辩解,虽然不乏对事实的歪曲,对中国人民的污蔑,但客观上暴露了美国在华侵略的目的与手段,成了一份不打自招的侵华罪行的自供状,因此这个时候白皮书“来了”,对全世界面前暴露了其侵华,反华的真相,无论是从揭露美帝国主义狼子野心方面,还是从教育全中国人民,特别是教育那些“自由主义者”方面,当然都是“很好,很好”的事。
这篇文章以一“走”,一“来”结束,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题目和文章开头的照应。并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说“很好,很好”,指出这是两件“值得庆祝的”事,其欢欣之情已谥于言表。
【解题指导】
一、见【课文解析】1 内容主旨。第3自然段。
二、见【课文解析】1 内容主旨。第1自然段。
三、见【课文解析】3 写作特点②多种论证方法的结合运用。
四、见【课文解析】3 写作特点③语言的形象性。
五、这篇文章写于1949年8月18日,当时正是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毛泽东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就是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1949年时美国曾彻底失败了。但是,今天的美国又在鼓吹美国的“民主”与“人权”,企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进行颠覆,使一部分善良的人们受到迷惑。今天重温这篇文章,让我们记取历史教训,提高警惕,“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吧。
本文标题:别了司徒雷登-李茗公:别不了的司徒雷登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618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