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捧的淘宝大C

发布时间:2017-12-30 所属栏目:中国传统文化

一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捧的淘宝大C

在大V出没的年代,我们谈谈大C。大C就是大C2C卖家。

没有人不承认淘宝就是一个江湖,淘宝十年,有关淘宝店的传奇故事数不胜数,被媒体和消费者众口相传。

而新生代的淘宝用户们,基本上没机会对那些“大卖家”从草根卖家开始起步的艰辛历史有所了解。如今,你能叫出名字的大C卖家(规模较大的C2C卖家,信誉值一般都达到金皇冠以上)有几个?

2010年之前,在很多人没有看准的时候,淘宝网的火爆催生了一大批淘宝皇冠大卖家,俗称“大C”。而自2008年淘宝商城组建以后,不少大卖家开始逐渐的失去光环。2010年左右,这些大C们就遭遇了一场危机,随着知名品牌入驻淘宝商城(现在的“天猫”)他们开始感受到销售压力重重,也逐渐的开始调整经营策略。

据当时的媒体公开报道,不少有代表性的大C卖家们危机意识已经很明显,他们开始从品类数量、销售策略上改变,深耕自己的店铺,由粗放式卖货到精细化运营等,一边羡慕着B2C的资源优势,一边极力维护着C2C阵营的用户。如今的竞争格局,已经和三年前大不相同。消费者市场的蛋糕就这么大,流量下滑、同行的倒掉,都成为大C卖家们焦虑的源头。

来看看钛媒体作者、合作伙伴,《卖家刊》的分析,经钛媒体重新编辑。

淘宝大C,一个无法复制的时代符号。

柠檬绿茶、小也香水、心蓝T透、天使之城、七格格都是其中的代表。这些从零开始的传奇卖家,经历了无数的风云变幻,在电商发展之中,往往踩上某一个关键点,就挺过了下一段路,一旦错过就会掉队甚至消失。我们现在所见的成功淘品牌如韩都衣舍、裂帛、茵曼,无一不是次次踩准发展关键点的高手。这条路,很残酷但却无法视而不见。

2013年9月初,杭州地区11家4皇冠—2金冠信誉值的大C卖家以及数位电商营销专家悉数到访了《卖家》杂志的会议室。

经过讨论我们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忧虑是“今年流量相比去年跌的厉害”。这其中虽然有刚刚过去的淡季原因,但这并不是主要因素。在交谈中,卖家代表们表示已经隐隐感受到即将面临的危机,一个对大C而言又一个命途攸关的关口。

事实上,凶险的竞争环境已经在涌动,此次若大C们依然无法把握机会,可以预见的是,明年必定又将会有一批大C掉队、死去。

难关“三重门”

去年开始,淘宝一再声明将支持“小而美”,事实也证明这不是一句空口号。而在和11位大C的交流中,我们总结了现阶段淘宝正在形成的难关。

首先,随着淘宝UV增长趋缓,意味着留住流量是未来流量政策的一大方向。每一个小卖家背后都有自己的粉丝,如果小卖家的展现机会变少,一个小卖家的离开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淘宝用户流失。因此,淘宝给小卖家更多的展现已经在今年的运营方向上有所体现。

就如今来看,淘宝流量的很大一部分依然留在集市,但是集市的卖家远远大于天猫数量,因此可以说即使淘宝UV不断增长,落在每一个C店卖家身上的流量是远少于天猫卖家的。从理论上来看,C店卖家的竞争成本永远不会再回到渠道红利时期的情形,卖家必须有心理准备。

其次,流量的碎片化越来越凶猛是未来的大趋势。即使淘宝这个单一渠道,也显示了这样的背景。截至目前,淘宝渠道的流量入口已经有约70个,预计年底会达到100个,明年年底可能突破200个。而淘宝的UV是不可能以相同的倍数增长,因此流量变得碎片化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这种变化,卖家已经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需要做的只能是扩展团队,带着十八般武器去竞争。这就涉及到管理效率上的问题,如果大C不能做好应对,依然以松散的组织去面对,甚至如很多夫妻店一样随性地管理,只是吃老顾客的老本,获取新顾客能力十分低下,那么必定会温水煮青蛙一般慢慢被淘汰。

另外一个不能不提的趋势,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带来的革命。无论是人的购物习惯改变,还是浏览习惯的变化,以及微博、微信、微淘的“三微”为代表的流量一直是淘宝和卖家们急需的流量源泉。但卖家需要考虑的是渠道的不同引流特征,做好规划。

淘宝针对流量渠道的产品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值得一提的是“微淘”,该产品目前是淘宝内精准的流量渠道,更是淘宝重点打造的新产品。目前,微淘已经是公认的淘宝难得的免费流量洼地,大C卖家们似乎还能从微淘看到一丝希望。

大C的出路:基于平台练“内功”

不少大C卖家的规模,几近相当于中等规模的民营企业,未来的命运基本上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弯道超车,要么出局。坐以待毙肯定是所有卖家不愿意面对的,行业趋势的变革靠一个店铺无法阻挡,但《卖家刊》相信,压力和挑战中必然有机会,或许未来才是大C们再次苦练“内功”的竞争阶段:

1)彻底告别粗放式管理

上述十一家到访的卖家中,不乏相当知名的金冠大C。他们中大都是夫妻店起家,而且销售额增长停滞。但仍有一家2金冠店铺带来了好消息,称他们的流量不降反升,而且销售额相比去年达到60—80%的增长。究其原因,是店铺在内功上对以往做了完全的颠覆。

该店老板(经本人要求匿名)原本是夫妻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规律可言,但在今年调整了管理战略,邀请来一家知名企业的高层加盟,进行管理结构和供应链上的优化,成功转型为具有成熟公司化管理的店铺。

相比起来,现在不少大C店的经营依然粗暴:新品上新周期不固定、运营不成系统等。卖家们面对流量和销量纵跌的变局最多想到的是,多去报名上活动,促销打折,较少从自身找原因,回归店铺深耕运营。要彻底解决管理顽疾,需要大C自己从自身效率突破,细化到每个经营细节中,并且愿意扩展团队,去尝试每一个渠道,最终找到几条合适自己的路,这是目前很多卖家所欠缺的能力。

就拿看似简单的客服绩效管理来说,有的卖家深谙客服服务的专业化和亲切感对促进消费者下单的重要性,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知识培训、接待服务,更需要细致到将接待人数、服务质量、客服响应时长、中差评处理等多种维度。有的大C卖家通常的做法是,店铺人员少,店主/亲戚就亲自上阵当客服,不与工作表现直接挂钩,这就非常难规范化管理。

短期来看,似乎不会造成多少影响,但是小细节的缺失养成习惯,就会造成店铺处处留漏洞,积累的问题会严重掣肘店铺的发展。管理上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滴水穿石却是真理,持续并专注的执行会位店铺转型带来惊喜。

2)顺势而为,经营碎片化流量

很多大C的曾经依靠上活动、打折促销争取了很多老顾客,然后随着流量越来越稀薄,老客户资源成为了他们最后的王牌。但过分依赖老顾客,侧面说明了店铺获取新顾客的能力很弱,缺乏竞争力,而老顾客也大都不一定是死忠粉,就存在很强的流失可能性。

随着淘内流量的碎片化,卖家所能应对的唯一方式就是每一个碎片化流量入口,都有专员负责。而且每一个入口都去尝试,留下ROI最好的通道。如果人力有限,也至少得有5个稳定的流量来源。对于卖家来说,首先关注一点是勇于尝试做加法,然后勇于淘汰做减法,从而保持在竞争力能够强势延续。只有不断地尝试和找到自己的运营方式,才会避免在不断的竞争中僵化而被淘汰。

3)进军天猫不是良策,可能是“品牌化”误区

访谈中,各家大C们似乎还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天猫商城已经让不少C2C卖家看到了品牌的号召力,而看到其他大C注册品牌入驻天猫后,自己也去盲目效仿。

“我们也进军天猫,是不是就能摇身一变抢B2C的蛋糕了?” 一位卖家透露了最初的想法。不少卖家觉得,似乎注册个品牌就能在天猫上摇身一变。而实际上,“品牌”往往只是套了个壳,本质上做的还是2C的模式。

如何看待“品牌”效应,似乎是大C卖家们未来应该冷静思考的问题。

首先,天猫也在尝试做减法,对消费者和店铺不断进行升级。天猫商城,不是为低价质劣的品牌所准备的游戏场,也不欢迎只喜欢低价的消费者。因此,很多大C打出品牌化战略的出发点就与之相悖,在天猫上从零开始竞争,折戟沉沙的风险很大。

对于大C们来说,进军天猫其实跟集市是完全不同的思路,包括品牌管理、运营思路、甚至粉丝的质量,一切都是新的尝试。典型的例子就是七格格,其C店早已不是重心所在。

在到访的11位卖家中,唯一保持增长的卖家店铺对《卖家刊》说,他们也在尝试进军天猫。先前复制C店的模式一直不见起色,因此今年开始推翻重来,打造了一只定价高出现有商品十倍的品牌,经营理念上从零开始,一切同C店区别开来。且不说最终效果如何,但区别于现有C店低价跑量的经营思路,是符合天猫长期的发展趋势的。

【本文原载于《卖家》杂志10月刊,卖家刊微信号:maijiakan】

二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流量

没有流量的站长可以在一百个网友面前极尽丢脸之能事,还兼洋洋得意——只要其中没有被他忽悠过的广告主。

我已经记不清到底是什么时候只关注流量了,十年前,所有的网站都在关系每天吸引多[www.61k.com)少人来,到我这个网站花了多少时间,而不是每天挣了多少钱,这显然是对流量的误解。

而现在,如果我问什么对网站最重要,几乎所有的站长都会回答:“流量”,如果再问第二重要,得到的回答依然是“流量”,追求流量是几乎所有网站盈利手段,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和站长只追求流量呢?在《浪潮之巅》一书中卢松松看到了雅虎的例子,我觉得可以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流量 淘客吧

那些年……

那些年要从雅虎的商业模式成功说起,在美国,一个商家吸引一个新客户的成本高达10美元,传统广告业是按每一千次显示收钱的,比如报纸的发行量为100万份,那么广告公司就得付给报纸50万美元,电视、杂志上做广告也是如此。报纸的定费是小头,广告费才是大头,有些报纸甚至是免费的。

杨致远完全照搬了报纸的商业模式,即免费服务,然后用广告养活自己并发展,而换到互联网行业,就变成了“网站流量”。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网站流量严重不足,即使今天,雅虎首页的广告版块也供不应求。因此把流量做上去成了雅虎的首要目的。

要想让网站流量提高,关键是要有好的内容,能吸引用户。雅虎在很长时间里就是这样做的,一心一意把自己办成互联网上最好的媒体,这显然是一条正确的路。

你就耐心等待,我追到你的那一天吧。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流量 淘客吧

1996年到2006年,随着流量的增长,雅虎的营业额增长了260倍,从2000万增长到60多亿。所有互联网公司都看到了流量的重要性,并很快复制了雅虎的商业模式。但是这些二三流公司却没有一个像雅虎那样盈利,当时大家都还没有意识到“不是所有的流量都是平等的”。

在广告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讲究门当户对,即一流的品牌必须在一流的媒体上投放广告,即使一个二流媒体有着同样的受众群,一流的公司也不会在上面做广告,因为那样会影响自己的品牌。这种结果导致2000年前除了雅虎外,几乎没有上面公司挣到品牌广告的钱。至今,像宝洁公司虽然每年花70多亿做品牌广告,但从未在二流网站上花过一分钱。

能挣到的钱越来越少

对流量的片面追求,导致整个互联网广告总收入没有提高的情况下,流量的增加只能导致每一千次流量能挣到的钱越来越少。各个网站在亏损后,不是去提高内容的质量,而是更加疯狂地插入广告,并且发明了弹出式广告,试图从不打的广告市场分到相对大的一份,这样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包括巴菲特在内的个别投资大师发现这话总趋势越来越背离经济学原理,但是他们的声音在互联网泡沫中轻微的听不到。

雅虎开始的发展还很理性,可是到后面,也加入到疯狂者的行列,我们没有看到2000年前雅虎在技术上有什么投入、创新,反倒是看到很多疯狂的收购。如1999年,雅虎以50亿美元买下了Broadcast.com公司,该公司以后每年只为雅虎创造2000万美元的产值,更不用说利润了。

雅虎对网络泡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它没有烧投资者的钱,但无数小网络公司都是靠烧钱在维持的,直到互联网泡沫应声而灭,雅虎的市值蒸发了90%。

所谓的流量,就是……

雅虎通过增加流量提高营业额的做法是对的,但是对整个互联网的狂热不是雅虎能够控制的,大量片面追求流量的公司、网站出现,使得流量变得很不值钱,而且差点毁了整个互联网开放和免费的模式。直到现在,中国依旧如此……

所谓流量就是:“让这个网站,因为有了我,会有一点点差别。”作为一名普通站长,我已经记不清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了。

三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初音未来(ミク)演唱会

2010初音ミク39感谢祭演唱会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初音未来(ミク)演唱会


2010年3月9日(Hatsune Miku 39's GivingDay)晚间世嘉公司举办的一场名为“初音之日” (Miku's Day)的(www.61k.com)初音未来感谢祭3D影像演唱会,2500张演唱会门票被瞬抢一空,演唱日当晚更有超过3万名忠实拥簇者通过付费网络直播观看。

初音ミク2011东京演唱会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初音未来(ミク)演唱会

继2010年“初音未来之日”感谢祭演唱会大获成功之后,2011年再次举办了一场演唱会(Miku HatsuneLive Party 2011 39's LIVE in TOKYO )与2010年的透明屏幕所呈现的3D效果不同,2011年的舞台外形像一台电视机或者一个盒子,呈出的影像能够与现场光,雾等完美配合,现出景深效果,更具立体感。美中不足是“盒子”里面全黑,无背景,甚至看不出舞台地板。

初音ミク2011美国洛杉矶演唱会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初音未来(ミク)演唱会

2011年7月2日(美国时间),(MIKUNOPOLIS in LOSANGELES)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初音演唱会圆满落幕!由于再次由SEGA负责影像担当,并且以2010年的初音感谢祭为基础,所以全息投影技术得以回归!相对于2010年初音感谢祭,登场角色依然为初音、双子和巡音,共演唱了24首歌曲,而初音的换装则都为新服饰!这次洛杉矶初音演唱会,其预售票2周之内就全部卖完,到场人数也多达6000人,现场的美国初音迷们气氛也十分火热,不愧是风靡世界的虚拟偶像~

初音ミク2011札幌演唱会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初音未来(ミク)演唱会

由日本多媒体游戏公司5pb.主办,原定在2011年5月3日举行的《初音未来2011札幌演唱会LIVE》(MikuHatsune Live Party 2011 39's LIVE inSAPPORO),受早前东日本大地震影响而延期至八月十六日、十七日公演两天,是次LIVE除日本札幌现场外也同时在全日本十四间戏院同步直播,而且主办方面更强调演出效果会比东京场来得精彩,绝没不入场的理由了!而今次的演唱会除了在日本全国15间影场直播之外,香港的MCL戏院及台湾的威秀影城亦会现场直播这次演唱会。

初音ミク2011新加坡演唱会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初音未来(ミク)演唱会

AFA11于2011年11月11日在新加坡的桑泰克议会大厅(SUNTEC ConventionHall)初次举办了初音未来3D演唱会(HATSUNE MIKU LIVE PARTY in Singapore2011)这也是初音未来演唱会首次登陆日本以外的亚洲市场。

初音ミク2012大感谢祭演唱会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初音未来(ミク)演唱会

SEGA与MAGES.共同举办的《未来之日大感谢祭》于2012年3月8日-9日举行。届时将举办多场活动,并,已经决定在NICONICO与日本全国各地的电影院进行现场直播。
今年3月8,9日晚上18点,日本虚拟歌姬初音未来将在东京举行大感谢祭演唱会。这一次两场连开的超大规模演唱会还将在中国上海大舞台与日本进行零时差的现场连线同步直播。首次登陆中国的初音未来两天的演出曲目将完全不同,8日将带来「初音未来LiveParty2012MIKUPA♪」9日将是「初音未来演唱会最后的未来之日感谢祭」。除了初音未来,镜音铃,镜音连,巡音流歌也将在舞台上一展歌喉。这将是第一次面向中国FANS的官方活动,希望能在3月8日、9日的演唱会直播现场,感受到更多中国FANS的热情!!







四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苏富比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苏富比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苏富比

虽然今天还有不少人在乐死不疲得讨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泡沫”问题,但谁也无法否认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艺术品市场快速发展的成果。虽然比起国际老牌的拍卖公司,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起步最少晚了两百年,但就如同中国GDP的发展速度一样,艺术品市场的发展速度颇有后来居上的感觉,法国Artprice发布的《2011艺术市场趋势报告》中显示,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占据了全球41.4%的交易总额,中国在艺术市场的统治力彰显无遗,而内地与香港,谁会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中心,则是1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当下的市场来看,未来艺术品交易中心转向大陆,特别是转向北京已经成为了1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内地市场的不断挖掘,苏富比、佳士得对于内地优势已经越发减少,当然在拍卖的经验和专业,包括全球的品牌影响力上还有不少的差距,但内地广大的藏家资源和不断涌入的新买家则焕发了更大的活力。比较之下,文_看艺术编辑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苏富比苏富比、佳士得在古董上的优势依然是内地市场所无法撼动的,百年的经营和品牌的光环在古董市场显露无疑。像“玫茵堂”这种境外藏家还是会选择有百年经验的苏富比、佳士得,“洋和尚”在古董市场的专业能力让人不服不行,显然这方面内地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查税风波”让人们的眉头更加皱起,无疑会让艺术品市场的走向更加的不明朗。就像李苏桥先生所说,短期内肯定会对艺术品市场造成阵痛,在小编看来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当代艺术板块,而拍卖公司最头疼的也是苏富比和佳士得。不少买家在海外买完作品之后通过运输公司运回国内,这些报关的运输公司无疑就成为了海关的突破口,现在传闻四起,小编也是云里雾里,只是认为查税风波会加速交易中心向大陆的转移,但是不少艺术博览会的组织者和画廊的经营者要“一把鼻涕一把泪”了,此次事件到底影响如何,还有待观察,诸君静待事情的发展吧。

风向标作用不再

香港苏富比2012春拍

成交率:87%

总成交:HKD2,464,855,830

书画占总成交额18.6%

古董珍玩:37.6%

油画当代艺术(除东南亚艺术外):18.6%

其它:25.2%

香港苏富比2011秋拍

成交率:86%

总成交:HKD3,209,721,000

书画占:22%

古董珍玩:29%

油画当代艺术(除东南亚艺术外):21%

其它:28%

在香港苏富比、佳士得的拍场,显然古董珍玩类的拍品所占比重更大,而书画始终保持在300到400件左右,市场不好的时候如此,市场火爆,近乎供不应求的情况之下亦如此,且大部分书画拍品的估价都纷纷采取低估价策略。

香港艺术市场同样伴随大陆市场崛起

提起作为艺术品市场主体的拍卖业,即使是对市场一无所知的普通大众大多也能叫上苏富比、佳士得这两家公司的名字,能被不少人用“寡头”一词来形容,自然是有其独到的地方。这两家公司分别成立于1741年和1766年,掐指算来也有将近250年的历史,人们常说的百年老店大抵也不过如此了。在这两百多年的艺术品市场发展中,一度九成左右的全球文物拍卖总额足以让这两家公司的名字成为“拍卖”的代名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维持着美国与欧洲双雄争霸的局面,直到上世纪末尾亚洲拍卖业崭露头角。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产业也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避免的就对艺术品市场的统治力进行了再分配。亚洲收藏家和买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一掷千金的豪气将亚洲,特别是将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提升到了其他市场望尘莫及的水瓶。据Artprice统计的数据,就去年而言,中国连续第二年登上了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冠军的宝座,虽然中国市场艺术品的交易量仅占到了全球总量的10.8%,但交易额47.9亿美元却占到了全球的41.4%。在中国如此强劲的增长之下,不仅内地本土的拍卖业蓬勃发展,同样使香港成为了苏富比、佳士得继纽约和伦敦之后的第3大市场,可以预见的是虽然纽约和伦敦的市场依保持着老牌公司特有的气场和活力,但不可否认他们的市场份额正在一点点流失,2011年苏富比和佳士得总成交额占到了全球的47%,这与2010年的73%相去甚远,显然亚洲各拍卖行的崛起,特别是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崛起分流了拍卖市场的不少业务。凭借着亚洲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苏富比、佳士得在香港的业务比重也日益增加。以刚刚结束春拍的香港苏富比为例,在中国拍卖也刚刚起步的九十年代,当时的亚洲、特别是中国还没有形成像现在对艺术品如此求贤若渴的环境,1996年当时香港苏富比上拍了750件拍品,成交482件,总成交额则达到了6140.97万港币。其中中国近现代书画182件,成交率78%,成交1360.15万港币。瓷器、玉器则上拍了305件拍品,成交4042.88万港币,成交率则只有53.7%。虽然6000多万港币在今天看来近乎不值一提,想必一幅出处来源清晰的齐白石、张大千精品便不止这个价钱,但在当时无疑是1个天文数字,1994年,北京翰海的收场拍卖也只有3000多万人民币而已,按照当时的汇率,人民币比起港币似乎还要低了不少。结束20世纪进入千禧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看依旧是风平浪静,2000年中国嘉德春拍上拍1190件拍品,成交700件,成交额5137.43万人民币。同年香港苏富比2000年春拍上拍550件拍品,成交301件,成交额1.67亿港币。进入2005年,这个年份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说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原本波澜不惊的艺术市场因为保利、匡时、西泠这些新公司的成立而产生了一丝波澜,这些如今的龙头公司,当年的拍坛新人,在成立之初就冲击着拍坛旧有的格局,给市场带来了极大的活力。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内地的拍卖行情一路走高,果然是有了竞争才有动力。加上2003年的“非典”等原因,“非典”后重启的艺术市场,书画版块呈现跳跃式的市场增长,无疑不反映着人们对于艺术品旺盛的市场需求。中国嘉德2005年春季拍卖会,上拍5449件,成交4359件,总成交额则达到了6亿人民币,短短五年时间,成交额从5000万飙升到6亿,十倍的增长无疑说明了这个市场的活力。同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上拍525件,成交418件,成交额4.48亿港币,同样有了1个较大的提高。

从风向标到参考性不大

2005年开启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第1个跳跃式的增长,随着市场的进1步开放,大陆艺术品市场与香港市场联系得越发紧密。苏富比、佳士得作为国际大公司,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吸引了不少买家纷纷前往香港参拍。内地人前往香港参拍,而港台不少藏家买家和艺术品经济人也来到大陆拍场购买艺术品,加上内地艺术品市场建立以来,采取了与国际接轨的春秋大拍制,所以每季最早举行拍卖的苏富比就被人们当作了每年市场行情的风向标。苏富比每年的春秋两季大拍牵动着内地不少拍坛大佬的心,拍得好,预示着市场买气依旧,需求旺盛,则接下来内地的拍卖自然也就红红火火。拍场上你争我夺,再出现几个“天价”级别的拍品,无疑就更加激发人们的肾上腺素了。假如苏富比拍得不好或者一般,内地的拍场就会纷纷采取措施,降低估价,减少拍品数量等工作就会陆续展开,买东西的藏家似乎也会格外谨慎,“追涨不追跌”这一国人在股票市场充分发扬的风格,也在艺术品市场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2010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更是进入了1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不管用词准确与否,当年在媒体上占尽版面都是“亿元时代”的字样,这个颇为“唬人”的词语最早出自何处,小编无从考证,但却清晰的告诉人们当年的市场是如何的火爆。由于市场的火爆,内地拍卖的规模不断扩大,香港拍场对于内地拍场的参考性就变得可有可无了。与大陆拍场书画占到了近乎7成的统治地位不同,在香港苏富比、佳士得的拍场,显然古董珍玩类的拍品所占比重更大,而书画始终保持在300到400件左右,市场不好的时候如此,市场火爆,近乎供不应求的情况之下亦如此,且大部分书画拍品的估价都纷纷采取低估价策略,这与大陆拍场的发展模式显然已不再合拍,孰优孰略暂且不提,苏富比拍场对于内地的风向标作用日益减少却是事实,毕竟苏富比走的是全球路线,古董珍玩作为能够在国际平台流通的艺术品显然更受他们的重视,另外就买家群体来说,香港苏富比有一批台湾、香港甚至东南亚地区的固定藏家,只在香港苏富比买东西,而且比例不小,所以因为买家群体的区别,香港与内地的市场必然也有很大的不同,香港苏富比春拍就显得参考性不大了。

大陆掌握了中国书画的话语权

虽然2011年秋北京地区的拍卖份额下降,但其优势拍卖项目——中国书画拍卖仍保持着绝对优势。这一季度有49.44%的中国书画作品在京津塘地区上拍,上拍量达98,084件,比2010年秋拍及2011年春拍分别增加20,871件和25,679件;成交量为39,025件,比上季度增加了1,449件,但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950件;

2011年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国书画部分成交额中有65.11%在京津塘地区产生,成交总额为165.36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加18.37亿元人民币,但比上季度减少21.41亿元人民币。可以看出,京津塘地区中国书画品类不但在量上占据优势,高价精品同样多出于此地区。

苏富比春拍书画褒贬不一

对于内地的人来说,大多数人关注的目光都在苏富比春拍的中国书画和现当代艺术之上。此次春拍香港苏富比共推出了342件中国书画精品,成交量为315件,成交率为92.11%。虽然说是受了去年秋季拍卖调整的影响,今年苏富比拍卖的拍品价格有意识的做了低估,但就近几年来来看,在书画版块上苏富比一直奉行的也是低估价,大多数价格起拍为四五年前的价格,唯有一些私人藏的专场受藏家要求会有一些比较高的估价出现。此次春拍总体成交情况不错,据一些买家说原本打算买的一些东西,由于竞价的激烈最后都没拍到,不少拍品超过了心理价位的10倍。拔得书画头筹的是作品时齐白石《溪桥柳岸、海棠秀石》金笺山水花卉屏风一对,以7,010万港元的高价成交,超过拍卖前1,500万至2,000万港元的估价3倍之多。此幅作品写于齐白石扬名东瀛之时,画成后被日本藏家妥善保存数十载。此幅双金屏风分绘山水、花卉,展示了一代大师齐白石广泛的驾驭能力,为在华日籍兽医渡边满太郎所请而创作,渡边逝世后,日本汉学家、中国美术专题研究学者、齐白石专著作者杉村勇造于1975年为其的裱注,以六页纸装成手卷,记载了屏风画来历,详细描述了屏风流转缘由,实属难得之精品。除了齐白石《溪桥柳岸、海棠秀石》以外,徐悲鸿、傅抱石、张大千、黄宾虹等人的一系列作品也拍出了相对不错的成绩,一些日本私人藏与美国私人藏的拍品都有不俗的表现。在书画之中,颇受人们非议的是张宗宪先生“云海阁”几件藏品,这些书画藏品中有些以低于市场估价的水平成交,让人唏嘘不已。近几年来香港苏富比每季拍卖中都有部分张宗宪先生的藏品上拍,例如去年春季拍卖,几幅张宗宪藏品的高估价导致成交状况不甚理想,也在拍后引起了人们的一些争议。就此次拍卖所上的六幅作品来看,估价与去年春季相比低了不少,但成交情况并没有太大改善。比如此次图录的封面作品齐白石《云龙图》,估价在1,200万至1,800万港元,而最终成交价为1,298万港元,去除佣金之后却低于拍前估价。另外林风眠的《说长道短》,估价为180万至250万港元,最终成交价仅为182万港元,去除佣金依然低于估价。总体来说这六幅作品要么是在估价之下成交,要么仅比估价略高一线,成交情况依旧不尽如人意。近几年张宗宪的藏品不仅在香港屡屡现身拍场,内地不少拍卖公司也竞相追逐,但就市场的反应来看,显然买家对于藏品的出手意愿并不高,在名家收藏和性价比之间,不少人还是选择了性价比,名人收藏的光环在这几年陆续的拍卖中想必也消耗得差不多了。与香港拍场仅将书画作为拍场的1大门类不同,中国书画以超过七成的比例牢牢地占据了艺术品市场的统治地位,无论是上拍数量还是成交额都是香港拍场所无法比拟的。今次香港苏富比齐白石《溪桥柳岸、海棠秀石》虽然成交不错,但仍比正常行情下低了三成左右,想必此套作品如果拿到大陆来拍,会有1个更好的价格出现。

中国书画占据了内地市场的主体

书画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门类,在国内有着极大的收藏购买群体,自然是拍卖行业的主攻方向,在这方面内地公司体现得要比香港拍场更加明显。近年来的艺术市场中国书画一直被看好,特别是在近两年的春秋大拍之上不断有大的行情出现。中国嘉德2010春拍会上,中国近现代书画首次突破单件价格亿元大关——张大千《爱痕湖》以1.008亿元刷新纪录,成为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的里程碑。2010年北京保利5周年春拍中,北宋黄庭坚的《砥柱铭》以4.368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创下中国艺术品成交世界新纪录。王蒙的《秋山萧寺图》立轴以13,664万成交。北京保利2011年春拍,元王蒙《稚川移居图》以4.025亿元成交,成为史上第二高价的古代书画作品。2011年,嘉德春拍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创近现代书画世界纪录。从大方向上来说,这是国民经济持续繁荣的结果,但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内在艺术价值越来越被藏家和一些投资人所认可。当国民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时候,大众的鉴赏水平也在提高,日益富裕起来的国民开始追求1种精神上的艺术享受,这就成为了中国书画市场发展的原动力。近年来在股市低迷,房地产调控的背景之下,资本风险高,利润难以控制,不少人就把目光转向了艺术品投资市场,从而使艺术品投资备受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成立的艺术品基金等金融机构涉足艺术品市场,他们反映迅速,出手大方,大额资金连续进入市场,首先选择的对象就是中国书画。这些机构以及职业投资人的大量资金涌入艺术品市场,这几年市场行情一路走高,与这些资金的涌入是分不开的。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家都是在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的大师,他们或以复古为革新,或变古通今,或加以改良,代表的是近百年来中国画最辉煌的成就。然后他们的作品价位放在国际上来比较的话,会与西方绘画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从去年的市场来看,已有不少大师的价值能够与西方绘画的艺术大师相媲美,例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人凭借近年来拍场出现的一系列高价位拍品成功晋身世界艺术大师俱乐部,据Artprice的报告,张大千和齐白石以5.50亿美元和5.10亿美元力压安迪沃霍尔成为了201110大艺术家排行榜的前两位,而徐悲鸿、吴冠中、傅抱石、李可染则分列第5位、第6位、第7位和第10位,10大排行榜,中国艺术家占据了6位,中国书画的市场潜力可见一斑。

要登上世界舞台,路还很长

虽然这一连串的数据十分吸引人,也让人有1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但也应清晰的认识到,中国书画市场的发展还远远没有站在世界舞台之上,你可以想象张大千5.50亿美元成交额的背后,举牌购买的应该都是黑头发、黄皮肤的华人,完全是靠华人藏家的一己之力将这些艺术家推到了如此高的程度。其实并非要把中国书画变成1种世界艺术市场中的硬通货,这样为了流通而去收藏,就失去了收藏的真意,与其说是收藏,倒不如说是投资了。将书画推上世界艺术市场舞台,在于1种文化的传播,在于世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就现在的艺术品门类来说,虽然在国内的市场行情表现一般,但古董珍玩却是最早踏入世界舞台,并且站稳脚跟的中国传统艺术品门类。香港苏富比作为一家国际性的大公司,决定了他走的路线不可能像内地公司一般以书画作为主体,而是选择了古董珍玩作为拍卖的主攻方向。

内地公司胜在资源优势

除了此原因之外,在香港的地域和资源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香港苏富比、佳士得的发展。想必在布局亚洲之初,苏富比、佳士得也不是没想过进军大陆,只是由于大陆相关法规的原因而无奈放弃。海外资源最早是香港苏富比、佳士得这类国际性大公司所独有的资源,但近几年随着内地艺术品市场的飞速发展,藏家的收藏品味和选择越来越高,非精品不要,非生货不要的口味转变逐渐将大陆拍卖“逼”出海外进行海外征集,近年来保利、嘉德、匡时、朵云轩等公司纷纷开始境外征集,今年保利更是声势浩大的举行了16国征集。所以原本属于苏富比、佳士得的海外资源优势正在日益缩小,僧多粥少的局面不仅在国内越发凸显,在海外也日渐凸显。面对内地公司来势汹汹的海外征集,显然苏富比、佳士得方面也颇为棘手,从今年春拍的书画质量来看,比起去年略有降低,征集难,显然不是内地拍卖公司所独有的问题,用“成也香港,败也香港”形容起来,也许更为贴切。随着大陆一些列高价位拍品的拍出,中国书画类拍品的话语权完全是在国内藏家和拍卖公司手中,前文中提到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天价”拍品,奠定了内地在中国书画领域的基础。而在内地北京、上海是拍卖的2大中心城市,根据雅昌艺术网的数据,北京在书画方面略有优势,从去年的数据来看,由于北京以往几年积累的艺术学术以及市场资源和完善的艺术产业链,可以预见这一地区艺术品市场龙头地位难以撼动,而且随着这一地区的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推动、政府支持以及金融资本的逐渐加入会进1步加强这一地区艺术产业链。

张宗宪品牌光环褪色

从近现代书画来看,今年回调的趋势还是很明显的,高价位作品成交减少,即使是齐白石的屏风拍出了七千多万港币的高价,但平心而论这幅作品如果放在大陆来拍,冲击八九千万不成问题。另外1个特点就是名家收藏光环的褪色,经过这几年市场的发展,名家收藏作品的高溢价逐渐显露出来,从此次苏富比春拍可见一斑。

对于今春苏富比春拍所展示的市场行情,颜明老师的见解很具有代表性,认为近现代书画的行情回调明显,可见去年世界经济爆发的欧债危机和引起的一系列市场调整对苏富比这种国际型的拍卖公司影响较大,大买家亲自到场不多,多为“手下”现身拍场,进而出手比较谨慎。另外针对苏富比的“张宗宪先生专场”,颜老师也有自己的见解。

近现代书画回调明显

看:刚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你有什么看法?颜:从书画上来说,春拍香港苏富比成交为4.68亿港币,而在去年行情数字则为7.38亿港币,两者之间相差了不少。而且在高价位的拍品上也有不小的差距,去年千万元级别的作品有16件,而今年春拍好像只有5件。看:是相差的比较远,香港苏富比今年的回调态势还是十分明显的。颜:是,今年回调的趋势还是很明显的,但并不能说拍得不好。总成交额和千万元级作品的减少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上次我们提到拍卖公司应该缩量,其实这次香港苏富比的拍卖已经在刻意的缩量,大件拍品的数量相对去年有所减少,这也是总成交额下降的原因之一。但在中间价位的一些拍品,其实拍得还是很好的,有的几十万起拍至几百万成交,这种例子比比皆是。看:高价位的做拍得如何?颜:就拿最贵的那幅齐白石的屏风来说,这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作品,也许是市场中绝无仅有的一套作品。更难得的是来源清晰,流传有序可查,是很精美的一件作品。但这幅作品六千多万港币落槌,加上佣金也只有7000万港币左右,我认为这个价格没有到位。如果是放在去年春拍,这幅作品冲击一下八九千万,甚至更高,我认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名家收藏光环褪色

看:像是这次图录封面的云龙好像也拍得不到位,这张还是张宗宪先生的藏品,属于名家收藏。颜:这是1个相当明显的问题,张宗宪的品牌效应现在看来是褪色不少。我们内地的拍卖公司这几年来对张宗宪的藏品趋之若鹜,一直想开发这一块,但现在看来就海外市场而言,张宗宪品牌的光环已经褪色不少。就拿封面的这幅云龙图来讲,估价1200万港币,这是一幅很少的题材,由上款可知是送给曹锟的作品。结果拍场未到估价1100多万落槌,加上佣金仅只比估价高了一线。另一幅白描观音的中堂,估价1500万到2500万港币,也是低于估价成交的这品。好像还有一幅齐白石花卉流拍了。即使是成交了也大多是在估价左右徘徊,并没有出现买家竞相竞拍的情况。看:从去年春拍来看,当时行情那么好,张宗宪先生藏品因为估价过高,好像成交的也不好。颜:这次的张宗宪作品我觉得估价还算合理,不算高。像那幅白描观音,有着许多次的出版,而齐白石的云龙还作为图录的封面进行了重点宣传,可谓是宣传方面下了不少不少的功夫,但拍得结果相当不如人意。这说明1个问题,买家们对于张宗宪的品牌已经有些兴趣索然了,也是审美疲劳了吧。

苏富比、佳士得保有古董的优势

看:就这次春拍的情况,香港苏富比的指标性还有么?颜:应该说指标性作用不是很大。现在香港苏富比和内地拍场的形势已经有了1个很大的区别。苏富比的特点是量非常少,他还有1个相对较为稳固的买家客户群体,他们只去苏富比购买而不去其他公司。所以他拍得再好,对于内地的行情也不会有太大的效应,香港苏富比有他自己的特殊性,很多东南亚、台湾或者香港的买家是他们独有的买家资源。看:内地与香港相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颜:香港苏富比这些国际公司的优势在于他们有多作品都是我们所说的生货,在海外征集上他们肯定还是很有优势的。一些国外藏家要出货,肯定首选还是他们,特别是在瓷杂方面,这个优势体现得更加明显,短时间内苏富比、佳士得在瓷杂古董方面的优势是无法撼动的,他们掌握了全球的藏家资源,但我们的市场中还不断的有新买家出现,其实这几年香港苏富比、佳士得拍场的成功与内地这些不断涌现的新买家分不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拍卖市场的中心肯定会移到大陆的北京,这个趋势是没办法改变的,话语权也会逐渐移过来,这个话语权包括了当代艺术、近现代书画和古代书画。调整的秋季,这个

中档拍品行情颇高

与以往的市场表现不同,今番苏富比春拍的定价一改往日低估价的习惯,不少拍品的定价都只是比市场行价略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示了苏富比和买家对于市场行情的担忧。在行情正常的往日,即使苏富比的价格保持在四五年前的水平,最后的成交也能有1个不俗的结果,但面对今年调整的态势,显然提高估价也是1种应对的举措。

祁文杰祁老师对于今年苏富比春拍最大的感受就是定价与往常有很大区别。另外虽然个别高价位的拍品成交情况不如往年,但祁老师对于中挡拍品的成交很是肯定,认为拍得出乎意料的好。对于本场拍卖,祁老师原本也定下了不少目标,但由于人们的竞价激烈,一件也没买到,可见苏富比到底是苏富比。

苏富比定价比往年略高

看:从成交情况来看,香港苏富比的春拍比往年有了一定的下滑,你怎么看这场拍卖?祁:就中国近现代书画来讲,我认为拍得还是挺好的,特别是一些作品拍得价格都挺高。当然大件的东西比起往年有点回落,但这次整场拍卖确实拍得比我预期的要好很多。在以前的市场行情当中,一些高价位拍品的冲击力度都很猛,竞价激烈程度让人咋舌,这在今年香港苏富比的春拍中确实体现的不是很明显,对于这点我同意,几千万、过亿的重量作品表现比较差一些,毕竟那么大件的标的,买家群体本身也不大,他们出手谨慎,这种观望的心态我觉得很正常。但是很多中等价位的拍品,特别是几十万、几百万的作品还是消化的不错。看:这也是市场行情的1种调整吧?祁:这次没有以前行情飙的那么高,其实我倒觉得挺正常。其实今年一部分的拍品,苏富比的定价也不算很低,这跟以前有些不同。在以往的拍卖当中,苏富比的定价是偏低的,可这次拍卖的定价却比较高。当然不是说偏高,只是比他以往的策略要高一些。定价变高了,在拍卖的时候可能就不那么容易出去了,毕竟买家也会慎重一些。就像以前行情好,1000万的作品我定三百到四百万,但最好成绩一定会冲上去的,可现在行情不好,1000的作品卖家就开始担心冲不上,所以定在了800万估价,这是今年的1个现象。其实比起能不能卖,拍后的回款问题更加重要。看:这几年苏富比在甄选拍品上颇为迎合内地买家口味,但这次现场观感,内地买家观望的气氛却比较浓。祁:对于这一点我同意,国内买家观望的气氛是比以前要浓厚一些,但现场确实还是有不少人再买,只是大家追高的意愿不太强烈而已。像是陈佩秋、张大千的作品都拍得挺不错。拍卖结束之后,买家之间谈起来都决定市场还是挺有力度的,当然像是白描观音这种大件拍品没有很高价成交,他的定价1500万真的不算很低。但一些像黄宾虹定价350到550万的作品,最后也750万成交了,黄永玉45万卖到了111万,这些价格都很不得了。吴冠中有1种流标的作品,我觉得应该定在300万左右,可却定在了600万,所以流拍也不是很意外,当然如果行情好,600万也会有人买的。张大千荷花定50到70万,最后180万落槌,所以你说行情不好,但从苏富比这一场感觉,我觉得应该不算弱。我当时也想买东西,但最后一张都没买到,价格超出了预期。

内地拍卖与香港拍卖不同

看:内地公司与苏富比、佳士得这种国际化公司相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祁:现在在拍场上买中国艺术品的人大多是内地的买家,但香港毕竟在国际化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会吸引很多人来香港参拍。像苏富比和佳士得都是业内的老牌公司,肯定是有它一定的优势。针对拍卖的做法来说,内地与这2个公司也有着本质的不同。苏富比会限制拍品的数量,不会做得很大,行情好的时候是一本书,300到350件左右,如果行情一般,也是200到300件左右,一直保持在这样1个平均数量上,不会有大的浮动。而国内行情好的时候,8本书2000件作品都不出奇,这与苏富比的做法比较,我认为苏富比的风格更加能够让买家集中精力,这也是他们甄选比较严谨的一点。佳士得可能比苏富比的数量更多一些,但也不会太离谱。当然现在与十年、八年前的市场不同了,嘉德、保利也都有能力去寻找一些好的拍品。看:古董的话语权在苏富比、佳士得这边,那我们可以说书画的话语权是在内地的公司么?祁:因为国内人都喜欢书画这个东西,对于中国书画,毕竟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文化和文字在里面,外国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更别说拿捏作品的真假了。古董相对外国人比较容易掌握,可能更受他们欢迎一些。其实画与古董是完全不同的,书画更能体现作者个人风格一些,所以中国人收藏书画的比例肯定是最大的,作品量大,买家群体也大,内地的资源肯定要丰富一些。

香港市场的最大优势是免税

香港最大的优势就是税务的宽松,零关税吸引了不少的买家前往购买。但高额的佣金在一定层面上抵消了零关税的优势,苏富比20%的佣金比例可以说是困扰不少买家的因素之一。今年大陆买家赴港观望得气氛比较浓,除去观望的因素之外,回款问题也是1个重要因素,在未拿到回款的情况下,出手难免谨慎。

对于今次苏富比春拍,我们也专门采访了著名藏家朱绍良老师,朱老师认为今次苏富比春拍最大的亮点在于瓷杂板块。虽然朱老师的兴趣主要在古代绘画之上,但那件稀世珍品汝窑的出现也让朱老师大为惊喜。对于今次书画的市场的表现,朱老师认为成交缩水是在意料之中,与纽约苏富比春拍的火爆形成了鲜明对比,可见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认识更加深入了。

纽约香港冰火两重天

看:这次香港苏富比的春拍,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朱:回落,市场在逐步的调整。这次的拍卖与之前的市场相比有了1个很大的落差,你仔细分析一下数据,像齐白石、张大千这些大师级别的作品都呈现了回调的趋势,比起去年有了不小的调整。今年书画整体上拍的数量和之前拍卖相比相差不大,但价格从7点多亿变成了4点多亿,只相当于之前的60%左右。看:三月份纽约苏富比的春拍,好像回调没有这么明显。朱:是,即使同是书画市场的行情,但纽约苏富比和香港苏富比的情况就是冰火两重天了,纽约那边的行情火的不得了。那么几件书画总估价不到600万美元,结果拍出了3500多万美元的成绩,所以相比之下香港估价3亿多港币,最后4点多亿的成交额就显然不那么让人满意了。两者比较之下你能得出1个结论,现在近现代书画的市场已经很显然处于横盘回落了,那幅齐白石的屏风加上佣金7000多万港币还是不错的,但如果拿到内地来拍,相信可能会突破亿元大关,这是相当有可能的。看:对于书画,内地的优势还是高一些吧?朱:是,这是肯定的,一些东西拿回内地来拍,肯定比在香港会有1个好的结果。其实总的来看,香港苏富比这次的书画拍品质量是相当一般的,并没有什么可以亮眼的作品出现。作为收藏家来说可买可不买,甚至完全没有必要买。但对于现在市场中比较多的以艺术品作为生意的行家、买家,甚至投机家来说,还是有不少作品可以购买,虽然整体的质量确实很一般。像纽约苏富比拍卖的时候,很多藏家不辞辛苦,不远万里飞到纽约,他们到了纽约之后一看,保证金太高,那怎么办,他们就拼牌,大家去拼牌来买东西,就这种情况下还拍了3500万美元,如果随便买的话我相信4500万、5000万美元是挡不住的,说明大家购买力是没问题。

香港市场相对大陆还是成熟一些

看:书画交易的中心,现在已经转移到了大陆吧?朱:其

实只要有好的作品出现,不存在交易中心往哪里转的问题,即使在1个犄角旮旯的地方,好的作品一样能拍出好的价钱。现在咨询这么发达,只有你东西够好,够真,肯定会有大批的人蜂拥而至去购买的。看:相对大陆而言,香港市场有什么优势?朱:香港最大的优势就是税务上比较宽松。但也有个最大的劣势,就是香港苏富比买家的佣金比例太高,有20%。这个是困扰很多买家的因素之一。比如我在大陆购买,只交10%到12%左右的佣金就行,与之相比20%的买家佣金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在这种高佣金的情况之下,香港苏富比还能保持1个很高的成交率其实是有一定原因的。苏富比每次上拍的数量不多,只有三百多件,海内外买家远道而来总要争一争,很少有人愿意空手而归,其实这也是苏富比在高佣金情况下为了保证成交的1种策略。香港市场比起大陆还是比较成熟的,要说市场中心完全转移到大陆也完全不可能,毕竟香港这里的游戏规则还是比较规范的。但书画的话语权肯定是在大陆的,包括近现代书画和古代书画,纽约苏富比那件宋帝的作品,拿到大陆来拍肯定不止那个价钱。看:香港苏富比这次拍场观望气氛很浓吧?朱:这也是这次拍卖最大的1个特点,大家还是都在观望。很多人组团去了香港,但是在现场却没有参与竞拍。并不是因为高额保证金的问题,这都可以解决,可以拼牌,主要还是为了来看看今年的气氛。另外就是回款问题了,他们在去年成交的作品很多都没有拿到钱,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又怎么会继续拿钱出来买东西?这都是1个很严重的问题。

香港的优势在于古董珍玩

玫茵堂珍藏

成交额:HKD306,980,000

成交率:75.00%

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

成交额:HKD168,777,500

成交率:51.96%

儒雅清蕴(二)──水松石山房藏珍玩专场

成交额:HKD67,372,800

成交率:83.95%

格物怡情—私人雅藏珍玩御器

成交额:HKD20,699,500

成交率:63.51%

古董的话语权在香港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仅管这些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特别是内地的艺术品市场一直飞速发展,短短几年间便发挥了自身的巨大优势,将书画的话语权牢牢的抓在了手中,但古董珍玩,特别是瓷器的话语权依旧牢牢的抓在了香港苏富比、佳士得这类国际性的大公司手中。今年香港苏富比拍卖,瓷器板块是最为抢眼的板块,因为一件传世的汝窑器而备受各方关注。总成交额为7.72亿港元,远远超过原本6.486亿港元的估价,艺术精品的频频涌现,使得瓷器板块一举突破往日的低调。当中必须要着重点出的,就是中国瓷器及工艺品的“天青宝色──日本珍藏北宋汝瓷”专场拍出的极为罕见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此件器物经过现场8名买家的激烈争夺,最终由匿名买家电话竞投拍下,以2.786亿港元的高价成交,刷新了之前香港蘇富比于2008年4月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季拍卖中的“逸翠凝芳-日本藏宋瓷及古画”专场以6,753万港元拍出的“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槌瓶”的宋瓷世界拍卖纪录,超过拍卖前估价的三倍。此件青釉葵花洗是距今有约900年历史的汝窑烧制的、唯一存世之葵花六瓣形的盆洗。这件拍品成交之后,人们都在猜测电话另一端的买家到底是何方神圣。先是坊间流传为大亨刘銮雄,最近又有消息否定了此项传闻,只是听说是台湾马家出手买了此件珍品。这件汝窑器选择在香港上拍而不是大陆,本身就是对香港苏富比这种国际公司瓷器专业能力的1种肯定。能够成功拍出这件稀世珍品对于香港苏富比而言也是1种幸福,更加奠定了其在瓷器市场牢不可破的地位。另外欧洲最精炼的中国御制瓷器私人收藏的“玫茵堂珍藏中国御制瓷器,”也拍出了总成交额3亿700万港元的骄人成绩,其中明宣德青花暗花“海水游龙”图高足盌以1亿1,270万港元的高价成交,突破了近两倍的估价。如果将此批拍品放在内地拍卖,以近几年大陆不愠不火的瓷器市场而言,不会比香港苏富比拍得更好。当然,据藏家们的直接感受,这次香港苏富比瓷器的拍卖显然也出乎了人们意料,受到去年突然转冷的市场影响,近现代书画这类市场扛鼎的门类也难免受到市场波及,因而对此次瓷器拍卖并不看好,但显然人们过于担忧了。当然像汝窑这种“天价”的出现,并不能代表今年的市场行情会有1个大的涨幅,毕竟宋瓷的存世量极为稀少,且大部分为馆藏,市场中可谓是百年难得一见。今次出现,人们必然趋之如骛,若此番与珍品错失,只怕难有再见的机会了,所以只能当做1个个例来看,不会影响整个瓷器市场的走势。

“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在今次苏富比春拍当中最为抢眼,现场竞投气氛炙热,共有8位买家历时15分钟竞价,从低价4000万港币开始,经过34口叫价后以2.7亿港币成交,刷新了汝窑的成交记录。这件汝窑精品足以使苏富比在古董市场的话语权更加稳固,在原本就保有巨大优势的古董板块上进1步拉大与大陆的距离。

内地与港澳在缩小差距

瓷器在世界艺术舞台上起舞的时间要比中国的拍卖历史久远的多,在国人尚不知拍卖为何物的时候,瓷器就出现在了国外的拍卖场上,所以就运作的专业性和公关能力而言,大陆与香港确实有着不小的差距,这是怎么也无法回避的。虽然现在不少公司都在展开海外征集,但征集的对象依旧是以华人为主,抛开成见的尤伦斯不说,内地的拍卖公司很难接触到“玫茵堂”这种收藏家的门槛。这些欧洲的藏家,相比短短二十年间崛起的内地拍卖市场和公司,更加愿意将自己的拍品交给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国际大公司来处理,这对内地而言是1种无奈,但更加是1种鞭策和反思。诚然,短短二十年时间,内地的艺术品市场有着飞一般的发展速度,但过快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随着拍卖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很少回去挖掘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市场过于浮躁了。在春季合刊中,包铭山老师曾说要关闭70%的拍卖公司,缩减70%的拍品量,其重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拍品数量。数量少了,拍卖公司和买家才会将更大的精力放在挖掘拍品的艺术之上,这个市场才会有意思收藏的味道,而不完全是投资。另一方面来讲,小编也不止一次听到或者看到,瓷器领域研究的专业水平和严谨程度要优于内地的专家,内地专业能力跟不上也是1个老大难的问题。先不去评判内地专家是否不如“洋和尚”,仅前阵子故宫众多专家接连走眼,不管是无意还是为了利益刻意为之,这都给我们提了1个醒,只有学术研究和市场价值都统一了,艺术品才能找回其本身真正的价值。就日常所见所感,其实内地瓷器的藏家并不少,虽然大多属于“草根”藏家,但也不难看出瓷器收藏在内地有着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从长远来看,内地缩小与国际大公司之间的还是有可能的。从去年内地市场瓷器秋拍来看,总上拍量为15,975件,成交量为5,561件,成交总额为38.33亿元人民币,较上季度减少了9.59亿元人民币,行情疲软就显得略微有些复杂,可以归结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多年调整下积累问题的集中体现。相较于中国书画大规模的流通量来说,瓷器存世精品数量有限,换手率并不高,经常成交一件之后数年见无缘见到。所以通常佳器难求,偶尔有重要藏品出现,价格也过高,收藏群体活跃度相对低。同时由于造假技术不断提升,对拍品的传承和出处有诸多要求,许多没有传承和出处的瓷器受到市场冷遇,造成流标的结局。同时,许多名家旧藏或传承有序的拍品又由于委托人的坚持,估价偏高导致流标。香港苏富比在瓷器上的优势短时间内很难去超越,不仅是专业,更多的藏家提到了1个规范和正规,就拿绝不姑息拖欠款的问题就有着不小的魄力,坊间一直流传着1个调侃“苏富比每年都会告1个买家”,虽然是笑话,但也说明了苏富比对于行业规则的严谨。所以即便艺术品市场交易中心转移到了北京、上海,苏富比与佳士得身上还是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对于古董市场,苏富比的优势是内地短时间内无法撼动的,对于今次大放异彩的古董市场,我刊简短采访了著名藏家朱绍良老师和东正拍卖的郑建生郑总,除了对今次出现的汝窑感叹之外,郑总也分析了内地与香港古董市场的区别,认为在高端拍品上苏富比具有无可置疑的优势,但在中端市场内地也有自己的优势。

看:对苏富比的瓷杂版块怎么看?

郑:拍得很好,这让我感觉今年的市场要比想象中好不少。从苏富比的这个玫茵堂专拍来看,在拍卖或自荐我们预计能有40%的成交率已经算不错了,因为他们的价位还是不低的,但最后结果却拍出了70%的成交率,是出乎意料的好。朱:就像今年年初和你们说的一样,我说今年会有意外的惊喜,果不其然,苏富比春拍瓷器拍得非常好。那件汝窑的珍品,还有宣德的一件杯子都拍出了高价。汝窑这种珍品20年都没有面试,它的这个价格拍得还不算太高,但已经很不错了,与现在的冷淡的瓷杂市场相比有很大的反差。

看:在瓷杂上,苏富比、佳士得很有优势吧?

郑:首先苏富比、佳士得这种国际性的大公司在运作和专业上肯定要比大陆的拍卖公司成熟一些,历史悠久,在行业内的品牌力量也要强大得多。另外就他们的买家来说相对也要比大陆的买家成熟得多。在他们的拍品目录里,特别是高端的一些拍品,早在七八十年代就有了出处著录,有些甚至在民国期间就有记录,这些东西自然是国内比不了的,可信度肯定要高一些。朱:是,这是肯定的,汝窑这件拍品放在香港苏富比拍卖,本身就是对公司专业能力的1种肯定。汝窑这件拍品太珍贵了,一生当中很难再碰到这么一件汝窑的瓷器。作为收藏家来讲,如果你买了一件汝窑,那在瓷器收藏家里你就是佼佼者,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就像收藏宋画的刘益谦,为什么他势头很猛?因为他奠定了宋画在市场中的价格和拍卖地位,因为他拥有了重要的宋画。

看:与书画相比,苏富比在瓷器版块肯定是话语权在握吧?

郑:其实我并不这么认为,这要分情况来看。就一些高端的拍品,比如这次这件汝窑来讲,苏富比肯定是相对成熟一些也更专业一些,他们毕竟历史要更为悠久一些,积攒的全球客户也相对多一些。但千八百万的瓷器,国内的公司和市场行情并不差。甚至可以说一些中档的拍品,国内还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看:为何国内市场会在瓷器中端市场占据优势呢?

郑:这些中档的拍品,在苏富比和佳士得买家手中基本都持有了,他们属于数十年前就从事瓷杂收藏的人。中档的拍品自然早已持有。而国内的市场则不同,特别是这几年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有许多新买家进入市场,这些买家手中有钱,有购买艺术品的欲望,但毕竟经验上处于薄弱环节。这些人进入市场肯定要从中端市场,甚至是从低端市场开始入手。那些高端的东西,他们是动不了的,所以在中端市场,内地有1个更为庞大的买家群体。

看:瓷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内地市场为何这部分比较薄弱?

朱:海外藏家来讲,他们囤货的时间早,好的瓷器杂项大多在他们手中。不像书画包含了许多内涵他们不懂,瓷器的理解相对直观,而老外对瓷器的研究甚至要比我们国人精深很多。就像1935年故宫去伦敦办展览,当时有一件汝窑的水仙盆。拿到哪儿之后达韦德一眼就看出是假的,说是雍正朝仿的,虽然是宫里传世的东西,但是雍正仿的,乾隆错断为了汝窑。由此可见老外比我们的研究要深入的多,达韦德当时提出的证据一是缺少开片,二是颜色与传统汝窑相比过嫩,第三就是器型臆造了。还有就像最早发现元青花的也不是中国人,二是外国人,龙泉窑研究最精深的则是日本人,他的堂号就叫龙泉。中国瓷器市场面临1个问题,买家有眼力没文化,有文化的没眼力,所以话语权掌握在海外,也就不奇怪了。

当代艺术的话语权回归内地

今年苏富比春拍现当代艺术这一部分的表现还是比较稳健,当代亚洲艺术专场的总成交额超过2.11亿港元,成就了当代亚洲艺术历来第二高的总成交额,这个成绩不差,但是如果没有受到海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估计结果会比现在好得多,所以当代艺术市场还是潜力无限,在苏富比现场虽然买气很足,但是如果主力买家系数到场,会不会有更好的成绩呢。

没有尤伦斯的苏富比,钟爱张晓刚和

赵无极张晓刚凭借1993年作《血缘—大家庭:全家福2号》成为了现当代艺术专场的第一名。这张作品在开拍之前,曾经预言会入围张晓刚作品拍卖纪录的前三甲,不过现在只是打入了十强而已。没有了尤伦斯的苏富比,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张晓刚。阿特姐姐,曾经在2011年把艺术发现奖颁给了赵无极,因为发现很贵。而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赵无极和朱德群的作品光芒四射,将之前大力宣传的“写实主义”和“摄影”遮盖掉了,最初大力宣扬有国际背景的《独坐》估价在600万到800万之间,最终却只在600万落槌。写实主义和苏富比还是有些水土不服啊。

年轻人,你很“猛”啊!

苏富比上拍的年轻艺术家贾霭力的《苍白的不止是你》,因最后550万的落槌价格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在采访圈内人士的时候,大家大多数都是笑一笑说,毕竟这幅作品的尺寸很大啊。让人无形中感到这是在为这幅画的真实成交提供论据,看来虽然这幅作品很大,但是针对这幅作品的争议也不小。不过只要钱是真的,这就足够了。而这次王兴伟和张恩利的作品突破了百万,也引起了不少的关注,不过大家普遍认为2个人的作品卖得其实并不贵,张恩利的《标准房》的成交价其实也只是1个正常水平而已,优秀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还是在获得藏家们的认可。

一线艺术家你们也在流拍?

王广义、张培力、顾德新、毛旭辉、杨少斌、张晓刚、刘炜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出现了流拍,这只能说明不管是不是大牌,如果达不到藏家的要求,藏家们也会不买账。一线的艺术家的名头在,但是藏家对于所购买的艺术品的要求也在。艺术品也是1个以购买者为主体的消费市场,并且藏家们的审美水准不断提升,选择的作品也很理性,一场拍卖会的结果还是取决于上拍作品的质量,大名头并不代表一切。

亲!运费增加了呦!

如果内地藏家在苏富比拍卖会上买了1000万的作品,运回大陆就需要交300万的税,如果之前合计买了一个亿的作品,就需要补缴3000万的税款,听着都肝颤。这件事情发生之前我们明明都还在为6%的税率欢呼,苏富比还做了1个艺术空间,这样一来为以前的私人洽购提供了好场地。程寿康说这个空间主要卖有一定市场、成名的艺术家的作品,不会以发掘新人为主要方向,不会给画廊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不知道各位画廊主的感想如何?不过这些都是后话,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真不知道这个空间会不会吸引到更多的内地藏家去购买。当

代艺术的话语权,内移大陆

05年到现在,中国当代油画在外来资本的进入和本土资本的支撑下,价格节节攀升,当代油画在短短的7年之内缔造了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神话。但是08年、09年金融危机袭来时,当代油画遭遇了寒流,艺术市场萧条,当代艺术惨象横生,一片萧条。经过两年盘整的当代艺术市场又逐渐恢复生机,在2011年春拍,很多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表现抢眼。当代油画的投资回报率也吸引了很多闲置资金的进入,据世界艺术市场权威网站Artprice统计,自2004年以来,中国当代油画的增长率高达2000%。而Artprice在FIAC开幕前夕,公布了2010/2011年度当代艺术市场报告。这份报告包含了超过8一个国家的艺术市场走势,分析了最畅销的个体艺术家对市场投机的抵抗力。得出了艺术市场的头条事件,是市场中心从西方转移到了东方。而中国已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市场,在《当代艺术家拍卖成绩500强》中总成交额的前十名艺术家,有一半来自于中国。曾梵志名列第二,张晓刚名列第四,陈逸飞名列第五,王沂东名列第七,周春芽名列第十。其他排名靠前的中国艺术家还包括刘小东刘野、蔡国强、张培力。如果不是内地藏家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国的艺术家在榜单的位置也不会这么靠前。不过世界艺术品交易的中心从西方转移到了东方,中国成为最大的艺术市场,而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权移向大陆。以前购买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是风姿楚楚的尤伦斯男爵和瑞士藏家希克,不过如今似乎淡出人们的视野,与之相反是国内藏家们的气势滔滔,出手阔绰、目的明确、理智冷静的在拍场上举牌。早期被西方买家挑选的艺术家不再占据市场的主体地位,国内藏家的介入,在市场上的交易品类开始改变,形成了一股新的力量。而“民生系”和“泰康系”的力量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藏家唐炬也表示,“当代艺术的话语权回到中国人手上,这是1个价值回归的过程”。在他看来,“有些符号性,或者迎合西方品味,甚至西方片面推动的作品,慢慢淡出中国人的视线,买家不会再以特别高的热情去竞逐,出现一些作品流标、冷场的情况。”中国现当代艺术的话语权,移交内地,各位内地的ladysandgentlemen,你们赢了。

苏富比的拍品新鲜感减弱

尤其是欧美传递的信息并不明确,投资遇到了困难,所以藏家相对谨慎,再加之苏富比是春拍第一棒,大家更多的会持观望态度。通过我和一些藏家的交流,有些人可能觉得苏富比这次提供的拍品的可买度并不是很高。

今年翰海油画雕塑的征集工作,基本上都是陈俊锋和翰海的同事们做的,今年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在苏富比的成绩虽然免不了争议,不过陈俊锋认为这样的成绩还是正常的,贾霭力20多平的作品落槌价为550万,按照单位平米计算,这个价格并不高,而对于大家普遍反映的估价过高的问题,陈俊锋认为过高估价的确会减低藏家的兴趣。海希望能翰海希望作品能与藏家的生活发生联系,而不仅仅是拥有。毕竟有能力拥有动辄上千万的作品的藏家是少数。

苏富比这次提供的拍品的可买度并不是很高

看:对于这次苏富比的拍卖,上拍的作品怎么样?陈:有一些是重复出现的作品,有一些可能在私下交易了很多次,所以新鲜感减弱了。当代部分基本上是7、8件作品拉动了最后的总成交额,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中赵无极、朱德群的作品成交价格也贡献了半壁江山,由几位藏家买走了高价的作品,总体来看成交还算稳定。看:有人认为85、89时期的作品,难再起烽烟,你怎么看?陈:收藏85、89时期作品的藏家,往往有建立美术馆的需求、会对美术史进行宏观梳理,而对于新进场的藏家来讲,他们还有很多的选择,比如70、80或者更年轻的,老一辈的艺术家,而且他们的很多作品在目前的市场中相对便宜。

贾霭力作品按单位平米计算,比画廊

价格低看:贾霭力在苏富比的价格,很多人认为夸张。陈:可能就单价来看,550万港币落锤的成绩给人感觉很震撼。但是从尺幅上来说,20多平米的作品卖到这个价格,按照单位平米的价格来计算,其实比在画廊中的作品还要低一些。买这件作品的藏家还是有前瞻眼光的,在别人都没有出手的时候,他能把贾霭力非常重要的作品收入囊中,而且创造了70后艺术家的高价位。这次翰海也有一张贾蔼力2008年的《疯景》,是贾蔼力较有代表性的系列,这幅作品的市场表现也是值得期待的。我觉得70后的艺术家正值个人创作状态最好的时候,并且也得到了越来越多藏家的认可,翰海对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一直是大力关注,这次春拍我们征集到了部分代表性艺术家作品,并专门将70后艺术家作品以专题的形式推出,表明了我们对这一市场潮流的预期。可能这个专场的交易额并不会太高,但是我们花费的精力很大,从年龄最长的尹朝阳开始,加上屠宏涛、贾霭力、韦嘉、陈可、王亚彬、秦琦、李青等艺术家,他们作为70后的典型代表,其思维和表达方式和80后有所不同,80后艺术家的作品总体倾向于轻松。70后延续了60年代艺术家的沉重感,而且这些艺术家作品在观念之外的绘画感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典型的面貌。当然也有些很优秀的70后艺术家也在我们的考虑中,但是因为春拍征集已经截止,所以我们会争取今后合作的机会,更加全面的展现他们这代的风貌。

写实主义成绩平稳

看:20世纪中国艺术这一板块,写实作品的拍卖情况怎样。陈:王沂东、李贵君的拍卖价格相对平稳,但拍卖的结果往往有很多不确定性,比如我们的一位客人,原本想买写实作品的,但是在门口和朋友聊了几句话,结果进门后他关注的拍完了,所以拍卖是会有偶然因素对价格产生影响。现场的气氛也会对拍卖有较大的影响,即便在国内,短时间内写实绘画再攀新高也不容易,除了有特别的作品出现。藏家也越来越专业,一般作品很难有激烈的竞价,但好的作品会有超常的价格。

翰海春拍前辈艺术家的纸上精品是亮点

看:翰海今年春拍准备的如何?陈:翰海这次不但推出了70后艺术家版块,而且在写实和当代部分都有名家的精彩之作,另外前辈艺术家的纸上精品也会是1个亮点。罗中立八九十年代的作品有三张,分别是“大巴山”系列、“故乡组曲”系列和早期照相写实主义的《凉山人》,还有陈丹青1983年的《拉萨市集》,可买性非常强。另外这场很多拍品的性价比非常好,我们有张方力钧的大尺幅作品,人物众多,估价仅为200-280万,是艺术家04、05年那个时期的代表之作。还有周春芽的小桃花,07年为五彩基金所作,虽然尺幅不大,但是异常精彩,整个画面色彩与用笔非常的有激情。我们的估价很低,但是我们相信藏家的眼光,相信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前辈艺术家的水彩和素描版块,虽然尺幅虽然不大但为画家的用心之作,而且价位非常合理,还有多次出版著录的萧淑芳1946年所作油画《瓶梨花》,萧淑芳先生的传世油画作品非常的少,且尺寸不大,这张来源清晰、传承有序,在市场非常罕见,是早期油画的重要之作。

主力买家缺席影响85、89的成绩

现在市场很透明,信息获取速度很快,关键还是拍卖行提供的作品适不宜自己的客人,会不会激发起藏家的购藏欲望。买家对藏品要求,更准确的是买家对藏品的需求多样化。确实也对各家拍卖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拍卖业年纪最小的主管,谢扬在苏富比拍卖的时候,也在现场,面对85和89年作品的市场冷静,她坦言主力藏家的缺席的确影响了最后的拍卖成果。不过苏富比当代艺术的表现还是很稳定,买气很不错,今年的匡时在布局上,既不乏稀缺珍贵的美术馆级作品,也在不同价位的作品上做了很多慎重且有建设性的选择。在这次匡时春拍经典板块推出的作品,不知道能否赢得市场。

藏家需求的多元化,给拍卖行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看:从这次苏富比春拍来看,你觉得买气怎么样,大陆买家还追捧苏富比吗?谢:苏富比春拍时,我在现场,参与竞拍买家不少,买气也不错。苏富比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国际性拍卖行,不论是大陆还是世界其他地区对苏富比的品牌认知度是非常高的。不过用追捧这个词不太合适。毕竟现在市场的透明度很高,信息获取速度很快,买家在购买作品的时候都会做足功课,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作品。

追求大牌,更主要的是追求价值

看:在苏富比的整体成交额中,是被几件高价拍品拉动的,拍卖公司追求大牌对市场生态来讲,今年匡时的拍卖是如何布局的?谢:拍卖本来就不同于一级市场,越是稀缺,珍贵的作品越适合在拍卖上出现。拍卖提供公平公开的竞价平台,拍卖行的高价拍品在总成交额上占的大比重也很正常。追求大牌是一方面,主要是追求价值。今年匡时油画雕塑部分的布局也是如此,既不乏稀缺珍贵的美术馆级作品,也在不同价位的作品上做了很多慎重且有建设性的选择。

我个人喜欢刘野的一张早期小作

看:当代部分展出的拍品,哪些对你有吸引力、觉得很新鲜特别想买呢?谢:当代部分由很多优秀的作品,单纯从个人喜好来讲也没有太极端的情感投射,如果非要选一件,我个人喜欢流拍的一张刘野的早期小作品,不新鲜,但很有吸引力。看:匡时在春拍中有没有新的尝试呢?谢:尝试是多方面的,是从整个部门运营角度上的尝试,目前都还在进行中,至于结果只能在未来的时间里一一来实践并印证了。看:在这次春拍中,有很多低于估价成交或者底价成交的作品,匡时的估价是什么情况?谢:估价只是1个方面,想必苏富比在拍卖之前也做足了功课去以何种价格呈现作品。每个公司估价大方向都相同,主要还是以作品在市场上的需求估量价格来判定的。看:20世纪中国艺术中,你觉得写实主义拍的如何?谢:拍卖行的前期招商和后期成交结果有很多必然性和偶然性,但就苏富比写实部分的结果来看,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

主力买家缺席对85、89的成交结果

有影响看:85、89这部分的市场经过梳理后,难有烽烟再起,一些一线艺术家的作品也流拍很多,这是为什么?你觉得今年的哪1类板块有好成绩?谢:85,89系列的主要还是以美术馆和专业收藏家作为主力买家,今年主力买家的缺席对拍卖结果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关键还是作品,一线艺术家的重要作品也取得了好的成绩,看事情还是一分为二的看比较客观。板块上没有明显分隔,落实到单件作品看成绩吧。看:79年的贾霭力最后550万落锤,是不是太突飞猛进了,很多买家都不敢买一飞冲天的艺术家?谢:存在即合理,市场结果已经给了最好的答案了,市场有需求,价格就有表现,贾蔼力的作品一直在一级市场难以购得,喜欢他作品的藏家也很多,表现在二级市场上的争抢已经说明问题了。看:现在关于艺术品进出口关税的问题,闹得沸沸扬扬,会不会对今年的拍卖有影响?谢:影响肯定会有,大家从即将来临拍卖大潮便可得到答案,拭目以待吧。

贾霭力的作品绝对是真实成交

如果有一部分购买艺术品的有钱人,仅仅是因为喜欢钱,那么他们购买艺术品,就是希望以后会有人争抢再以高价转手,高价位是争出来的,如果作品没有稀缺性,需求没有扩大,所以就不会争夺,这种现象在85、89年的作品这一板块表现的非常明显。

李苏桥在观看完苏富比拍卖后写的观感,在微博上被广大粉丝们转发,最后那句关于7年市场史的总结说喜欢钱的比喜欢艺术的人多,也是颇受关注,不过究竟从苏富比拍卖中我们得到了什么信号呢?且听李苏桥为我们细细道来

拍卖会不一定有大藏家在现场

看:这次去苏富比看拍卖的人多吗?李:我认为一场拍卖会的买气,不能单纯从到现场的人数去界定。在国外的拍卖会比如在纽约、伦敦的拍卖会现场的人可能并不多,卡塔尔公主、皮诺这些国际顶级的藏家不一定在现场,他们会委托经纪人在拍卖会上竞拍,买到他们喜欢的东西,所以,在现场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大藏家是否在关心这场拍卖会,有没有参与其中。有的人认为,今年去看苏富比拍卖的人并不多,但是我也想反问一下究竟谁没有去呢?我们看到余德耀、陈俊辉在现场,大陆民生的何炬星、万达的郭庆祥、湖南广电的龙总、四方美术馆的朱彤、还有策展人蒋再鸣都在现场,台湾的陈筱君女士和香港的黄先生在现场。看:在苏富比上拍的作品中,有能激起你购买欲望的新鲜作品吗?李:从20世纪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来看,其实对于熟悉艺术品可交易品类的人来说,已经没有什么作品有新鲜感了,从05年到现在大约七个年头,作品频繁换手、作品在画廊或者拍卖公司中频繁曝光,画廊的经纪人、拍卖公司的人、顾问都在不遗余力的发掘可交易的品类。因此从事艺术市场交易活动7年的人,他们已经不会在纯艺术方面,感受到作品带来的惊讶感了。

有西方买家委托我500万买贾霭力

的作品看:你觉得张晓刚的全家福2号,那幅作品怎么样?李:我觉得那幅作品的价偏低,如果放在1个好的时代或者是1个疯狂的时代,这幅作品的最后的成交价格一定会更高。看:贾霭力的作品成绩是拍场的偶然现象吗?李:贾霭力绝对是真实成交。道理很简单,如果我有1000万的预算,我不会去买贾霭力的作品,如果我有一亿,那么我可能会去买贾霭力的作品,1亿的收藏投资计划,允许购买贾霭力的作品,毕竟他在年轻艺术家当中有一席之地,并且这么大的尺幅,也是物有所值。我手里的西方的牌子可以举500万,这幅作品的成交是真实的,并且在1年半到2年之间大家就会知道,购买这件作品的藏家究竟是谁,这位藏家在场上还买了很多很重要的东西,很理性也很明确。收藏是需要钱的,有的媒体人可能1个年赚五万人民币,他认识的最有钱的人,所有财产加起来可能只有1个亿,他们无法去理解富人的消费观点,那怎么去猜想超级富翁的消费能力呢?如果这幅作品是机构购买的,那就更没问题了,至于以后贾霭力的作品会不会继续有这样的价格,那就是另1个情况,取决于后来接手的人,如果后来接手的四5个人很抠门,那么价格可能会有回落。

当代艺术的第二浪,真浪还是假浪?

看:在苏富比拍卖中,张恩利的作品成绩也不错,你觉得哪个板块发展前景会很好呢?李:我觉得不管是贾霭力、张恩利或者王兴伟,他们目前的价格验证了,当代艺术第1个浪潮已经结束,正在形成第二个浪潮。不过客观的来说,我觉得张恩利的作品一点也不贵,并且仅凭一、二百万的价格就谈第二个浪潮的兴起,为时过早,很多问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至于浪不浪的问题,有的是真浪,内心浪,但是有的是装浪,有的人只是披着传统的外衣,骨子里面却一点都不传统,对西方的卑躬屈膝,完全投降,这个根本浪不起来,只是依靠一些词汇的驾驭来表达,生拉硬拽,这个没什么意义。我在学术上很同情他们,在精神上敬佩他们。他们很可怜真正的浪人没来之前,他们就装一把。

没有新的藏家进入争夺,当代艺术

难再起波澜看:为什么说85、89这部分的市场经过梳理后,难有烽烟再起,?李:任何商品在市场上受追捧,是由于他的稀缺性,在05年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批购买当代艺术的收藏群体,但是现在,并没有新的藏家介入,还是那几个人在玩,而重要的作品这些藏家已经人手一件了。

苏富比进入一级市场,也有可能赔钱

看:苏富比开设了艺术空间后365天都在赚钱。李:其实这是件好事,毕竟之前的私人洽购业务就占到他们业务的百分之二十,但是我们也要去为别人考虑,,毕竟香港的租金那么贵、保险那么贵,所以365天也可能在赔钱啊。不过他们作为1个大的拍卖行,艺术空间的美术教育、艺术推广会有自己的优势。看:程寿康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空间的方向在于经营有一定市场名头的艺术家,不会去做对于艺术家的发现、培养推广这种工作。李:程先生是个好同志,不过这么说是给拍卖公司贴金了。他是作为大公司的1个发言官来说的这些话,和中国的发言官差不多,我并不会因为他说了那些话而更加尊敬他。

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查税”风波占据了各种艺术媒体的头条,甚至一些圈外媒体也在连续报道这个事。对于此次事件,最早是由豆瓣上的艺术圈名人“一杯生普洱”曝光,进而被网媒广泛传播,迅速传遍了整个圈子。截至今日,尚未有官方消息通报查税的具体事件进程,但这一事件对艺术圈产生的影响却是毋庸置疑的。随着2012春季拍卖的展开,在此时掀起“查税”风波无疑会对接下来的市场产生不小的影响,特别是对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境外公司。由于苏富比的春拍已经结束,如何交割作品在此上不讨论,接下来的佳士得拍卖无疑将受到严峻的考验。在如今的艺术品市场之中,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便是现当代艺术板块,不少内地藏家都在苏富比、佳士得购买了大量的现当代艺术油画,这些作品肯定是要通过货运公司来运入境内。所以“查税风波”也是以IFAS艺术运输公司的高层被控制,北京诺亚艺术品运输公司的负责人和部门经理被海关请去协助调查而拉开帷幕的,诺亚艺术品运输公司和IFAS艺术运输公司都是很多国内藏家在海外购买作品,特别是在拍卖会上购买作品首选的运输公司,据称海关已经掌握了诺亚艺术品运输公司800名客户名单,这一系列消息的传出必然会打击会对苏富比、佳士得的现当代油画艺术造成严重的打击。从长期的市场发展来看,这对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好处,但从眼前看来,这无疑加速了拍卖市场的重心转向大陆的进程,对于内地的拍卖公司而言还是利大于弊的。但对于国内各大当代艺术博览会乃至画廊营业者来说,相比会是“一把鼻涕一把泪”。了对于“查税风波”的报道,前几天《东方早报·艺术评论》有一篇报道叙述的颇为深入,遂节选如下,其中涉及的报关税务知识,有很好的普法效果,真的给小编扫了下盲。

……而此前两天,一篇名为《最近艺术市场海外进口的查税风波》从网上流出,署名为“一杯生普洱”的作者爆料称:“4月6日,IFAS艺术运输公司的高层被控制。它是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当年的指定运输商,也是很多中国藏家购买艺术品的首选运输公司,据说被扣下的还包括尤伦斯基金会的藏品,因为这个公司一直是UCCA(编者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指定运输商。”此外,“北京诺亚艺术品运输公司的负责人和部门经理被海关请去协助调查。而诺亚艺术品运输公司是很多国内藏家在海外购买作品,特别是在拍卖会上购买作品首选的运输公司。”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2012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2012年起3类艺术品进口关税税率由12%降至6%(暂行一年)。尽管如此,在计入17%的增值税后,进口艺术品的税赋负担依然沉重。涉及进口艺术品交易的主体如画廊、拍卖行、国际运输公司、经纪人,以及含销售行为的展览会往往各显神通,开发不同方法避税或减少纳税额,此类行业“潜规则”已实行多年,彼此心照不宣,不料却被一场来势汹汹的查税风波捅破了窗户纸。一时间,所有收藏国际当代艺术品或者在香港拍卖会上收藏作品的藏家人人自危。原因是他们收藏的作品都主要委托上面谈到的公司进口,而显然在进口税收上有很大的漏洞。一位接近海关的人士向《艺术评论》证实,北京海关目前正进行调查,此事牵连甚广,调查结果快的话会在数月后公布但目前进展无法告知外界。

高征税无奈生计

在海关公布调查结果前,关于这次查税事件的起因说法不一。京、沪不少拍卖公司高层都对突如其来的查处感到疑惑,北京某拍卖行负责人说:“4月13日,我到IFAS在北京的库房查看场地,见到那里的运行一切正常。这场查税风波或许是同行竞争者反水告发引起的,主要针对境外的拍卖公司,他们与货运公司一起协助客户恶意逃税。”根据中国海关的规定,艺术品被计入2007版《统计商品名录》中的第二十一大类。97章“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对艺术品进行相应的税号归类。97011010为油画、粉画及其他手绘画原件;97020000为雕版画、印制画、石印画的原本;97030000为各种材料制的雕塑品原件;97040000为邮票、印花税票、邮戳印记、首日封、邮政信笺(印有邮票的纸品)及类似品;97050000为具有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解剖学、历史学、考古学、古生物学、人种学或钱币学意义的收集品及珍藏品;97060000为超过一百年的古物。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同一张油画也会因为画框的属性被计上不同的税号,原因是“已装框的油画、粉画及其他绘画、版画、拼贴画及类似装饰板,如果框架的种类及价值与作品相称,应与作品一并归类。如果框架的种类及价值与作品不相称,应分别归类”。……收藏界人士李苏桥认为,经历查税门,艺术品市场短期会有小阵痛,中期行业会有法可循,长期依然会爆发。如果税收结构不调整,中国无法迅速出位成真正的艺术品交易轴心国,美术馆建设则是梦话。

“南通土鸡何须北京买”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联合国公布的从香港进口到中国内地的艺术品(含所有的门类)总额为1270万欧元,而据中国政府统计,当年从香港进口的仅为170万欧元。消息源“一杯生普洱”在文章中说,“关于目前这个查税的风波主要集中在艺术品的进口上。也有人认为这次查税风波是国内拍卖公司和香港拍卖公司博弈的结果,甚至不排除是国内拍卖公司的功劳。这种说法缺乏证据,但是可以知道的是,随着人民币升值,很多中国收藏家开始收藏海外艺术,或者大批中国当代艺术回流。前者的影响是很多海外画廊开始进驻亚洲,后者则让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公司赚到饱。”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这样1种说法,“佳士得北京和上海的办事处都被海关查过。”佳士得北京办事处工作人员告诉《艺术评论》,“我们应有关当局要求配合其对第三方的调查,目前佳士得正依法提供所需协助。”一位常年往返于纽约和上海的华裔收藏家李先生向记者透露,前几天和几位朋友在一起吃饭,他们因为在境外买过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次也有人被约谈过。他说:“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到境外去买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就好比是‘到纽约买南通的土鸡’,是脑子出了问题,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以后不再做这样的事情了。”李先生有一位医生朋友,业余喜欢作画,曾携一幅自己的作品欲从纽约入关却被海关要求交税。这位医生回应:“如果你有兴趣,我就50美元卖给你。”海关于是放行。为避免进出境的麻烦,李先生从不将完整的作品带进中国,而是选择在纽约画到半成品的状态,然后带到国内完成。“一杯生普洱”在文章中还谈到,“前段时间查某艺术家的所得税,现在查收藏家的进口税,估计税务问题以后是常态问题,虽然我们还不知道这个税务问题是否与意识形态有关,或根本就是控制工具。”李先生的说法与之有不谋而合之处,他说:“在香港拍卖行拍出的一些作品,是由客户定制的,其中的一些创作形象暗合并满足了西方对当代中国的解读和价值观念。”业内人士指出,香港某些拍卖行为了笼络国内大客户,会想办法帮助客户处理拍品入境,少缴或避开关税。李先生告诉《艺术评论》:“拍卖行和运输公司要对艺术品出境收取很高的打包费、保险费,有的接近于拍卖买方佣金的15%,所以当然要在其他方面能省则省。”

画廊业夹缝生存

去年底,在国务院下发《关于2012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自2012年起,将油画、粉画及其他手绘画原件,雕版画、印制画、石印画的原本,各种材料制的雕塑品原件的进口关税税率由12%降至6%(暂行1年)”后,相关人士就预计,政策调整对境外高端艺术品在国内进行交易将产生积极影响,仅北京市2012年的艺术品交易额就将递增至30亿至50亿元。新加坡MOCA美术馆负责人、林大艺术中心北京画廊经理张莉娸早前在接受《艺术评论》采访时表示“根据新政策,2012年的总成本应该下降不少”。但令她担心的是,尽管艺术中心的展览作品不必收增值税,但半年的期限,给操作几个国家的巡展带来很大难度和经营成本的抬升。在这场查税风波中,UCCA是惟一被点名的展览机构。文章称“据说被扣下的还包括尤伦斯基金会的藏品,因为这个公司一直是UCCA的指定运输商”。UCCA一位高级管理人员向《艺术评论》表示,被暂扣在海关的并非尤伦斯基金会的藏品,而是原定于4月15日开幕的“纽约客摄影展”的十余张来自美国的摄影作品。由于作品滞留海关,展览只得推迟开幕。该人士证实IFAS是UCCA的运输公司,但称与UCCA合作的并不限于这家公司。曾任尤伦斯艺术基金会主任的费大为告诉记者,2007年UCCA曾与中国对外展览公司合作,举办《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展览。当时由于来自海外展品数量较多,需要国家的相关批文,也曾因为批文较慢导致展品被扣海关。由于海外作品仅作展览用,只要办理临时进出境手续,无需支付高额的税收。相比美术馆或学术交流性质的艺术展览,国内画廊业主对进口关税的敏感程度更高。4月17日当《艺术评论》拨通佩斯画廊总监冷林的电话后,对方表示不便于发表评论而谢绝采访。2009年就有传闻称北京佩斯考虑移至香港,此次查税事件是否会成为迁址的催化剂,不免使人产生联想。目前,许多台湾知名画廊如林舍画廊、耿画廊或亚洲艺术中心均有代理大陆艺术家作品,台湾画廊会在大陆开立分支机构进行销售,有些画廊甚至邀请台湾艺术家赴大陆创作,其原因都是为了避免高额的进口关税和增值税。据北京邦文当代艺术投资学术研究部总监赵孝萱观察,刚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场面冷清、观众人数稀稀落落,境外画廊在奥运和世博期间涌现的对大陆艺术市场的热情也随着盛会的结束停留在当初的幻想上。“大陆地区的高关税反而促进了香港和新加坡艺博会交易的活跃。”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汪宇(化名)曾爱好美术,在经历下海经商掘金成功后,他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当代艺术的创作和经营上。几年前在北京宋庄举办了展览并创立了一家当代艺术画廊,代理本土和西欧艺术家的作品。2008年创立后不久即遭遇金融危机,支撑到2011年,销售情况仍不理想。他告诉《艺术评论》,去年下半年起,他开始筹措在港建立画廊,将北京现有的场地设为仓库。目前,汪宇在香港的画廊已开始运营。“与国内相比,这里完全是不同的世界,受众更开放,对艺术的理解更多元,香港零关税的政策对销售外国艺术家的作品有很大帮助,德国艺术家的几笔业务目前正在谈。”在港开业已五个月的他对未来颇有信心:“5月份香港艺术博览会就要开幕了,这一届我没有报上名,但我的画廊就在香港展览中心附近,参观人流能为画廊带来更多人气。”

“海外回流”或遭截流?

尽管此次的查税风波中没有提到国内的拍卖行,但近些年来愈演愈烈的“海外回流”拍品很难不被提及和反思。2009年秋,北京保利仲夏精品拍卖会上,由500幅精品组成的“客从远方来”海外回流中国书画就包括了张大千《五福图》、齐白石《蚕》、吴昌硕《石鼓文》等。同年,匡时也举办了“海外重要私人收藏明清扇面专场”和“海外回流近现代书画专场”。曾创下中国近现代书画纪录的张大千《爱痕湖》也是嘉德于2010年春拍前从美国学者手中征集而来的……“海外回流”俨然已成为许多拍卖公司的金字招牌。今年1月,北京匡时拍卖董事长接受《艺术评论》采访时曾表示:“从国外征集一件拍品,假设一万元底价,关税12%等于1200元,在此基础上再加上17%的增值税就是1904元,所有税额总共3104元。如此拍卖行佣金还不够缴税,等于白干。对于海外的艺术品征集,拍卖行一般要求委托方自己运回国内送拍,但可以在海外把合同签好,因为不愿意牵扯到法律责任,且海关涉及个人随身携带的物品不交税,所以拍卖公司不承担进口税赋,只收佣金。海关的这笔税其实收得很少,要么低价报关,要么私自携带。”《艺术评论》查询海关相关资料了解到,超过100年的古物无需缴纳关税,但依旧有17%的增值税;而油画、粉画及其他手绘画必须按照相关规定缴纳6%~14%的关税以及17%的增值税。

扫盲贴:

以降价后的艺术品进口关税最低6%计算,假设一件1万美元的油画运抵上海,运费为1000美元,保险费为100美元,海关核定的货物完税价格(即CIF价)为上述三者相加之和,即111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9930元,进口关税为69930×6%=4195.8元。另外,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艺术品还需缴纳17%的增值税。增值税组成计税价格=(进口关税+CIF)/1-消费税税率(艺术品进口不涉及消费税,该项为0),那么增值税组成计税价格为(4195.8元+69930元)/1=74125.8元。以该数字为基础,应纳增值税额=增值税组成计税价格×17%,即74125.8元×17%=12601.386元。应纳增值税额与进口关税之和,即12601.386元+4195.8元=16797.186元,

五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看的《恒生世界》

传说中,享誉业界的金融IT行业杂志《恒生世界》到底是一本怎样的杂志呢?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看的《恒生世界》

【1995,呱呱坠地】

1995年,恒生公司创立,《恒生世界》随即呱呱坠地。那时候,它还只是一张薄薄的报纸,是传播企业文化的内部刊物。创刊号提出了“持之以恒、生生不息”的企业精神,这个精神已成为恒生公司的基因,并将一直延续下去。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看的《恒生世界》

【2008,新的出发】

2008年,《恒生世界》由报纸改版成杂志。08年是奥运年,在杂志封面创意上采用了一些奥运元素,比如下面两期的卷轴和火炬。真是充满时代气息的封面呀。杂志内容上也多与奥运维稳,后奥运时代的金融创新有关。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看的《恒生世界》

【2009-2010华(www.61k.com]丽变身】

2009年开始,杂志在尺寸大小上进行调整,奠定了《恒生世界》目前依然保存的经典尺寸,并且设计了新的杂志名称LOGO。

下面这期的“蝴蝶效应”封面是这两年中小编最中意的,非常巧妙地阐释了“网络与交易”的主题,画面神秘、高科技的赶脚有没有?!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看的《恒生世界》

【2011——至今,新的飞跃】

从2011年第二期开始,《恒生世界》又重新改版了,下面是改版后的封面,是不是耳目一新的感觉?

2012年,《恒生世界》杂志的第4个年头,每期发行量破万,收到很多客户的好评。编辑部的美眉们立志要把杂志做成最专业的金融IT行业杂志。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看的《恒生世界》

这一年,第一届券商创新大会召开,恒生电子证券峰会在黄山召开,创新成为行业关键词。杂志推出了“证券创新专刊”。“变”是创新的精髓,大家用心品鉴下当期封面哦,黄山云雾风景变幻成太极的形状,太极在中国文化里蕴含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精神,也就是“变”和“创新”的精神。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看的《恒生世界》

2013年初,编辑部就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互联网金融以万夫不可阻挡之气势汹涌而来,策划“互联网金融来了”相关主题。2014年第二期又推出了“互联网金融Ⅱ”。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看的《恒生世界》

欲浏览杂志电子版,请戳

本文标题: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捧的淘宝大C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606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