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有些建议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教育孩子其实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发展,大人们开始觉得他们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布娃娃当然比真的娃娃好带;相反,父母这种期望孩子好管的心态,会成为家庭教育中明显的负担。
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回应、评价和要求仍旧是极为重要的。学业的问题开始逐渐显现,父母是否能帮助孩子建立对学业的责任心和必要的学习习惯,将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学习生活。正因为学习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孩子会从学习中建立一定程度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那些每天对孩子喊着“你给我好好学习” 的父母,用催逼的方式破坏了孩子的责任心,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在这方面吃苦头的父母比比皆是。相反,那些能让孩子对知识产生兴趣,能让孩子在努力中品尝到自我价值的父母,则可说是给了孩子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幼儿教育
孩子逐渐进入青少年期,父母在孩子生活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开始被老师、同龄人、公众人物等取代。但是,父母作为应答者依旧发挥着格外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梦想是否得到了鼓励和支持,孩子是否能在学业之外拥有自己的空间,都与父母作为应答者的表现密切相关。亲子关系是否和谐,父母是否能够通过恰当的方式给予孩子合理的建议,将会影响到孩子能否顺利地成长。幼儿亲子
这个时期的孩子在感情和理性方面都尚未成熟,易于冲动的他们因为缺乏必要的经验而容易选择一些过激的做法。他们面临异性的诱惑、同性的竞争、自我性格的构建等主要的问题,在生活中摸索并尝试建立令他们满意的自我,就仿佛矿工在黑暗中淘金。他们的探索有可能失败,他们的冲动有可能走火,他们的伤痛需要抚慰。遗憾的是,他们的父母虽然依旧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可是在精神方面,父母并不在场。悲剧不时在发生,许多人一生都不能抚平少年时期留下的心理创伤。成长的疼痛、心路历程的落寞和挣扎,让很多懂得心理学的人发誓:自己以后一定要做“在场”的父母。幼儿教育
总之,在很长时间里,孩子通过父母的要求来要求自己,通过父母的评价来自我认识,通过父母的允许来规划自己的生活,通过和父母互动,构建和发展与父母的关系。孩子在与父母的各种“互动”中,建立了最初的信任感、安全感、价值观,以及爱和归属感。同时,他们从父母的态度中,形成了对待自己的立场和方式,包括自我评价、自我安慰与调节、看待自己的方式,以及对待欲望、物质、压力等各种事物的态度等。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而言,这些都是十分关键的。亲子网
幼儿教育小编总结:总之,尽管教育子女需要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技能,但是父母自身的素质、修养和境界永远是教育的前提。那些为了孩子的将来而奋斗的人,那些为了孩子而更严格地要求、提升自己的人,他们的行为是明智的,也是高贵的。
二 : 「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
[隔代教育]「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网友虫可语冰对[隔代教育]「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给出的答复:
简单来说,通常隔代教养所导致的问题,其最根源的原因在于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用承担教育失败的风险,因此他们会更加享受当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而忽视未来良好习惯思维方式的养成,甚至刻意疏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我们的父母为什么会更宠着我们的孩子,最主要的就是他们很大的可能性在孩子独立成熟后已经不在人世,至少也可以安全的做一个旁观者,而所有恶果则由父母承担……至少在中国,孩子工作买房结婚生子,父母还是会有很多支持和互动的,不可能到了大学毕业就可以甩手不管的啊,到时候各种糟心不顺,身边最亲密还是亲生的父母啊。
我这样说有点残酷,说实话,我有时对自己的 孩子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这种心态,只要他喜欢我,我做一些让他不愉快的事情,何必呢,但是一想到他长大后,遇到失败和挫折,会将其归咎于我对他的放纵,我就会十分焦虑,不得不说服自己去做对孩子真正有利的事情,而这恰恰我们父母辈所可以轻易回避思考的问题。
当然,我无意给给所有爷爷奶奶都贴上这样的标签,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真到了那个年纪和场景,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请务必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问题。
顺便说一下,我们自己也不要在享受了上一代的付出,却只知道抱怨,为了孩子就是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
至于上一代人的观念的落后或者各种不正确,其实不大好评价,也许我们老了,我们也会这样被嫌弃批判,适度理解一下吧。
网友匿名用户对[隔代教育]「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给出的答复:
亲身实例。后文有更新0527。
我的先生就是隔代养大的,而我们的孩子现在也正面临着隔代抚养的状况,真是业力轮回。
正因为他自己是隔代养大的,所以他不认为把孩子交给他的父母有什么问题,我一直在争取自己带孩子的权利,他却坚决不同意,说我没有能力带好。
先生的经历:
他父母生他的时候,正赶上恢复高考后的几年,都考上了大学,只好把哺乳期的他丢给了农村的爷爷奶奶,公公一直回忆起回家看孩子的场景:爷爷奶奶在田里干活,田埂上铺一个草席,孩子坐在草席上哇哇大哭,屎泡着麻花,汽水瓶倒在一边混着尿。
公公说他至今为这个场景心如刀绞。
现在公婆因为当年的学习已经获得了不错的事业,但按 @yolfilm 的说法,他们的儿子目前“透支”了他们的“银行存款”。
他学习很争气,传说中的学霸。以前当同学时所有人都感觉他是非常Nice的一个人,谦和有礼,乐于奉献,人高大帅气,家庭条件不错,专一上进,看着是非常好的一个男同学。
1.但随着年龄增大,各种症状都出来了,轻度抑郁症,强迫型行为,在国外需要看心理医生。
2.因为被农村的老人带大,缺乏对各种美和艺术的鉴赏能力,听任何音乐都会烦躁,觉得绘画摄影都是装逼,更拒绝碰触哲学宗教等话题。
3.与爷爷奶奶的感情更为亲近,他在国外会经常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却从不给父母电话。爷爷生病他说着就会哭。
4.极度容易被他人情绪左右。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知道父母的期望是让他多读书,他就拼命读书,不健身不交友没有任何社会经验,读了一个博士又申请另一个博士。他欠缺的父母的关注和爱,幼年被“抛弃”的经历,导致幼年的他潜意识里觉得“是我不够好”,爸爸妈妈才“不要”我。
5.三观非常之偏执,完全不像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出来的人文素养。
孩子的经历:
孩子一岁前是我亲自带的,单位产假较长,虽不算科学育儿但我也算尽心。
上班后因为我出差频繁,有连续项目的时候就交给爷爷奶奶,没有项目的时候就我带。所以是一半一半的时间在身边一直到两岁8个月。
也算是勉强达到了3岁前都由父母亲自抚养的最低要求。
然后先生出国,两地分居我又经常出差,只能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带。
后来我就发现孩子有些和从前不一样了,说几个例子
1.他1岁多时就能自己吃饭,我是放手鼓励型。而等我回了爷爷奶奶家看孩子,需要大人端着碗满屋子追着喂,威逼利诱,饭热了冷了热。爷爷奶奶还特高兴的说,他爸爸小时候也是一顿饭吃两个小时。
2.有天他突然挥舞着拳头喊:杀!死!小!日!本!我大惊,问是谁教的,他说是爷爷。
3.学会了不良习气。才三岁就知道向爷爷的下属要红包要生日礼物,半夜支使司机叔叔去给他买糖。我知道后非常生气,跟他说不可以这样。但家里的大人都觉得他能干。
4.物质极大丰富之后不懂珍惜,对任何食物衣服玩具都没有兴趣,因为他手一指,爷爷奶奶马上刷卡。
5.爱跳广场舞。每天跟着奶奶混舞场,什么江南死呆,爱情买卖,什么俗学什么。
6.他有明显的被抛弃感。有次搂着我眼泪汪汪的说,别人都有爸爸妈妈,我只有爷爷奶奶。还不停问我什么时候带他去国外找爸爸。
7.被压抑的天性导致脾气暴躁。长辈不会跟他讲道理,他做了错事只会呵斥,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失去了自主选择和辨别的权利。
8.在孩子面前诋毁母亲,不让孩子和我视频。
所以我下了决心,哪怕辞职,哪怕离婚,也不能把孩子再交给他的父母带成和先生一样的样子了。
虽然他家的各种条件看上去很美,但我知道孩子长大后面对社会面对婚姻,都会陷入一代代的轮回。
因为一直关注武志红等一些精神分析学派的文章(不要看到这里就开始喷,看黑体字),他们无比强调母亲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甚至会说婴儿时期母亲如果没有满足孩子的全能自恋,孩子长大人格会变态会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很惶恐,也做了大量的访问,也咨询过心理医生,被祖辈抚养的和被父母抚养的样本,在成年后有什么不同。
答案是:武志红说到的母亲,并不特指血缘上的母亲,其实是一个“依恋对象”,这个依恋对象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亲人甚至无血缘关系的收养者。而孩子的成长质量,取决于这个依恋关系的质量。
所以很多人是被祖父母抚养长大的,只要这个抚养者人格健全身心健康乐观,孩子隔代抚养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一样能成为健康健全的人。唯一的问题就是,成年后和父母的关系不亲近。如果父母决定了让别人代养孩子,那么就不要有一天腆着脸来指责孩子跟自己不亲,或是向孩子索取报偿。这样会让孩子内心天人交战,道德感和潜意识内耗严重。
而很多被父母亲自带大的孩子,由于父母本身的魅力人性缺失,也可能成为传说中的“熊孩子”。
所以不能说父母亲带一定比祖辈带要优秀,但总体来说,年轻父母会比祖父母更容易亲近,受教育水平更高,思维更活跃open。
为这件事苦恼至深,甚至去问过禅师。他说的是另一个思路:这个是孩子自己的业力所致,他处在一个由你们所有人的业力裹挟的巨大的漩涡中,你一个人是撼不动的。
我想这个巨大的漩涡,不仅仅存在我们家,也是社会的城镇化、经济发展、价值观、舆论导向等等共同组成的,有哪个父母愿意缺席孩子的成长?我们已经选了熊掌,却还想要几条鱼。
欠下的终有一天会卷土而来,打你个劈头盖脸。
——————————————————————————
0527补充及答疑:
大家不用看我的纸上谈兵,以及我的未雨绸缪。下面的评论倒是给我启发很大,许多亲历者说出了隔代抚养的不同结果,建议大家也看看参考一下。
有的因为祖父母是豁达乐观内心有爱的老人,获得了健康的人生
有的因为祖父母缺乏耐心及冷淡,成年后抗拒亲密关系,总觉得和人隔着一层玻璃
也有的是父母亲自抚育,却因为年轻父母的急躁吼骂,而成年后依然和世界关系不好
也正印证了我上页的结论。
后面的某些评论也说出了我没有吐露的背景,却被你们猜中了。
1.有人说,祖父母是把亏欠儿子的东西补偿给孙子。中!公婆经常唏嘘的回忆先生的童年多么苦,他们多亏欠了他了,“所以我要把所有儿子童年没有的东西,统统都给孙子。”
但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要去背负上两代遗憾的人生吗?
2.有几个评论说,这是拿着孩子向父母献媚。中!先生总觉得自己不在国内,老人空虚寂寞,觉得他们对孩子特别上心。而我向婆婆提出我想把孩子带在身边的时候,婆婆是这么回答我的:“他在我身边多好玩,他走了我每天太无聊了。”潜台词我还没说出,因为孙子在,公公才每天都火急火燎的回家。因为他们的中年危机,孩子不仅用来向父母献媚,也用来向丈夫献媚。
我不会“为了孩子 ”离婚,同样,我也不会“为了孩子”不离婚,即使我爱孩子胜过生命。也许我会换一个薪酬较低但时间自由的工作,也是为了我自己的人生节奏。这一切都应该是我心甘情愿的、均衡的选择。
我还想补充下,当年为什么我公公坚持决定要把孩子要回身边。
先生和奶奶一直睡到小学三四年级。
直到有天,公公发现儿子满嘴dirty,而且谈话的内容全是村东的寡-妇怎么了,村西的狗剩家又怎么了,能把整个村子每家的八卦全嚼一遍,活脱脱一个村妇。
他要求孩子不能再和长辈睡了。公公说:让他和我们睡,他每天死活不愿意,抱着门框嚎啕大哭,然后我就揍了他一顿。打了几天就愿意了,后来就习惯了。
公公意识到教育问题当然是及时的,但我也看到了一个没处理好的分离焦虑的孩子。如果当初可以用更为人性和温和渐进的方式,会不会更好?如果有一个如评论里那样儒雅豁达的祖父母,我相信公公也是会放心的。
下面也有人质疑:你列举的那些都是小事,孩子还小,谁不是这样过来的,妈妈你太焦虑了。
是的,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不同,对世界的要求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有人觉得孩子在香港街头拉个便便没什么了不起的,有人会觉得这种事自己永远做不出来。
无法评价孰好孰坏,每个人看对方都有病奇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长得还过得去,心理没什么问题。我纵然在父母双全的家庭长大,也有我的伤疤哪,而且也问题不小。当知道满世界都是病友,就会宽容许多。
至于心理学派的纠纷与相轻,我不懂。但是任何门派都无法证明自己的正确,科学就是在不断证伪不断接近真理之中前进,那些海豹肢的孩子,那些X光的受害者,行为心理学鼻祖华生打造的孩子们,都是科学试错的代价,哪天当今的武当心理学、少林心理学、崆峒派心理学被唾弃为垃圾,写入百年后的趣闻野史中,也不奇怪。自称为正确、正统、永恒的东西,都形迹可疑。
我母亲生前是研究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心理医生,我看了大量的熊孩子背后的家庭故事,每个高烧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化脓的家庭。
不为了养儿防老,不为了给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不灌输给他“成功”的标准,不逼着他传宗接代,不逼着他当个孝子。这样真的很难吗?是的,真的很难。
当有天孩子向你出柜的时候,你不是大惊失色逼他形婚,而是能轻轻告诉他:你高兴就好。
谁养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养,有没有把爱和关心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孩子,成为他一生和这个操蛋的世界死磕的滋养源泉。
这句漂亮话我会说,你也会说,病友们都会说。
但知行合一,永远是这世界最大的难题。
这辈子过不了关,下辈子删档重来~~~
网友蒙面大侠对[隔代教育]「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给出的答复:
隔代教养的影响未必不好;
与父母亲自教养本质是一样的——取决于教养人;
但有不能忽视副作用——孩子与教养人更亲近,不是亲身父母。
「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看了很多回答、评论,其中有一类属于自己没有亲身体会过的,请你们想想:
——你们知道为何和你们类似的回答和评论,占总数的比例并不大?
——因为绝大部分没有亲身经历的朋友,知道自己不该胡乱评价自己不了解的事情。
言归正传
一、首先通过实例来看
对于很多就是隔代教养长大的朋友,你会发现绝大部分都认为自己身上存在的某些问题与隔代教养直接相关,自己的孩子坚决不再隔代教养;少部分认为自己挺好,老人教养得挺好,但如果自己的孩子还是希望自己亲自教养。
——当然,也可能还有些没有问题的朋友没有来回答,但仅这些实例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至于具体影响是什么?先回答题主问题,最后再来展开。
二、简单的分析和逻辑推理,不需要心理学各种流派武林秘籍
老人的知识、理念要比父母更晚于时代,指望他们超出同龄人和同时代未免不现实,不是不可能,具体分析;
老人能陪你孩子成长的时间不如父母更久,正常情况下老人会在父母前去世...三、额外的问题
首先,风险偏大;而且关键是风险不受父母控制——你愿意把孩子的未来交给别人(哪怕是你的父母)么?
孩子很可能与老人建立起更亲密的关系,作为父母能接受么?退一步讲:父母不带自己的孩子,以后孩子成家后,升级作为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榜样在哪里?怎么指导和帮助新父母?相信不是“迫不得已”,绝大部分人是不愿意选择这条路的——所谓“迫不得已”也是看具体情况分析,别人又怎么能切身体会呐,所以就不要随意评说他人是非了。
——然而,各自面对“迫不得已”的选择的差异,很大程度上表现了ta对这类问题的态度,同时也是ta的教育观念的直接体现,只是这不是对错问题。
四、究竟有哪些影响?
看过回答和评论中绝大部分例子,典型如 @风之彩:
总是无法和父母建立特别亲密的联系。越长大越发现难以和别人建立亲密联系。很是苦恼主要有两点:
难以和父母建立起特别亲密的关系,总体而言比较平淡;成年后也难以和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个人观点:
首先,这不是隔代教养造成的(不是直接因果关系),而是在处理分离焦虑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让孩子有被父母抛弃的感觉等。换句话说,就算不是隔代教养,也可能有类似的问题;
然而,是不是隔代教养更容易导致这样的问题呢?——是的,可能性更大。以我个人为例(我幸运,早就安然度过了,就不匿了):
我不是隔代教育,更糟糕——到处寄养,最后连个可以信任、依赖的对象都没有。
幸亏老天爷眷顾,我还在小学就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一直尽量避免副作用,结果还算幸运。
就我而言:
因为没有能够全心信任、依赖的亲人也就不习惯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从小到大有很多好朋友、小伙伴,但是转学、毕业就不再主动联系对方);因为从小寄养在不同环境,很不喜欢去亲戚家串门(因为不是自己的父母带去),更不习惯在串门时的各种日常社交行为,比如闲聊(因为没有榜样)——相当不擅长日常社交;因为觉得自己做得不好而被父母嫌弃,一直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好——我还幸运,没有那么明显的缺乏安全感表现,后来只是习惯了倒也收获不小,纯属意外;影响我性格最明显的则是缺乏勇气——在父母身边时间不多,但父母的要求多而缺少鼓励(与隔代等关系不大),面对别人的肯定和即将到来的成功、荣誉等,会退缩;不喜欢也不习惯成为人群中的焦点、被别人注意,所以放弃和错过了很多机会。
其实很明显能看出,不能说是隔代教养造成的,因为正常的普通家庭也可能会有以上问题。
只不过隔代教养过程中,难免有“交出去”“接回来”这样的两个转换过程。
——于是,埋下了那能把很多很多人粉碎的炸弹:
一方面,难以与父母建立起非常亲密的感情,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无条件的爱,难以无条件的信任和依赖自己的父母;
另一方面,则要面对自己给自己的道德压力: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听父母的话、报答父母有类似经历的朋友,应该能对我上面这一段相当有体会——那是一种撕裂一切的力量!
尤其父母还有那么一点“强迫症”的话——简直是能让你发毒誓要剔骨还父/母的痛!——记得哪咤的故事吧?比哪吒还惨,爱恨交织。
----------------------------------------------------------
说一个我这么多年的秘密,作为收尾:
我从小在感情上没有任何可以放心依赖、信任的对象,直到小学2、3年级过了一段相对稳定的生活,在大姑妈(父亲的大姐)家,由在读初中的大姐姐带着我(大姑妈大姑爹工作非常忙,经常不在)——那是我最顽皮、最开心的时光,是我最像一个正常小孩一样无拘无束成长的时光。
姐姐为我做了很多很多,就不具体说了——我从小的记忆中“姐姐”两个字比“妈妈”还重要。
但是,我从小就知道姐姐会离开我——她会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而我还是要一个人去面对这个世界,面对一切。
所以,我很小就在做准备——我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成年以后,一直不敢成家。
不仅是因为对自己在家庭生活方面没信心——我这样没有什么留恋又没有家庭生活经验的人,就不要去祸害别人了。
更重要的是,我内心最深处知道:其实我一直想找一个合理的理由,比如死于意外,这样就能无牵无挂的有一个了断。甚至在内心更深的地方暗暗的希望:这样也许是对我的父母的最好的报复吧——他们会难过么?也许他们根本不在意吧。
直到后来遇到了很好很好的她,而我也破天荒人生第一次鼓起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终于结婚了。
记得婚礼结束,见到好多年没见的大姐姐(其实是我一直不主动联系),我终于忍不住,抱着姐姐的肩膀哭了,好久好久,但什么也没说。
----------------------------------------------------------
总之相比身边认识的、不认识听说过的种种故事,我的情况还好。
对这一切,我只能说:我真是太幸运了,居然没有太不正常。
最后,致所有父母和准备成为父母的朋友,无论隔代教养与否:
——为了孩子,父母愿意对抗一切,甚至整个世界!那种无条件的爱,是依赖和信任的支点,是你的孩子有勇气去面对一切挑战的根源!
——保持独立人格的前提下,给你的孩子充分的爱、信任和勇气作为他们面对这样的奇葩世界的力量源泉!
网友蒙面大侠对[隔代教育]「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给出的答复:
同意yolfilm和未知人的说法。
我补充一点观点。
首先,我反对隔代教养。
除了两位上面说过的内容。
我自己切身的体会就是。养育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人作为对于自己童年那段已经忘记和模糊不清的部分,重新认识的过程。在看着这个生命成长过程之中,我认识到很多自己潜意识之中的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么几件事情是碰不得的。这往往是童年时候一系列经历所造成的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有的条件反射。有些人可能吃不了某些东西,有些人可能看不了某些事情的发生,有些人可能不能被人说某些事情。这往往在旁人看来没什么。但是,本人就会被极大的触动。有时候这些被触动的情绪则会影响到自己身边最亲密的人。导致夫妻感情,或者与亲子关系的各种问题的出现。
而投入的去养育孩子,会让人更有机会发现自己内心的各种局限性。让自己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进而有机会去改进和优化。这个认识过程只有通过亲自投入到养育中才会发现。而且可能是人生最后一次改变自己心理积疾的机会。等孩子20多岁了。自己已经40,50的时候。在跑去问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说:为什么我孩子不愿意听我的,我的妻子或者丈夫和我不亲密。到那个时候。很多问题只能改善,但很难根治了。
所以,我常会和我身边的让孩子给长辈带的朋友说:不要错失当父母的义务。
另外,我还想说的。
作为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动机必须是:我想要和我的妻子为一个生命付出。让她传承我们的一切。
切不可以是:我爸妈一直想要抱孙子。
如果是后者。你可能潜意识里面还不一定爱你的妻子。只是找一个人完成任务来消解你来自父辈带来的压力而已。那样对妻子,对孩子都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而且,接下来会有一系列的连带动机。诸如:“我是爸爸了。所以我应该表现出爱孩子”但其实对孩子不是打心里喜欢。“我是老公了,所以要表现出爱老婆”等等。由于这些背后没有实质内在的动力。而是外在舆论或者外在加给的角色压力。可持续性都有限。好一点的就会有七年之痒。糟糕的可能怀着孩子就开始闹离婚了。
至于老一辈教育的各种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我也在其他的回答里面解答过。有兴趣可以看
自己带孩子,还是交给父母带?
====================================================================
另外,我还想强调一下,我是全职爸爸。我们家里的收入并不高。我也见到过各种双职工自己带孩子的方法。我觉得:办法只要去想,总还是有的。我和我妻子情愿在物质增长上,选择走得慢一点。我觉得孩子的头7年是极其黄金的。当她在身,心,灵都成型之后。未来的大方向基本就确定了。一旦错了。掉头的代价是极大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先把孩子甩给老人,自己赚够钱。然后再把孩子送好学校,送出国。对于这种方法,我的感受是:当方向错了。再怎么使劲跑,都是不会跑到对的世界里去的。
在自己带孩子的过程中,我也参加了几次心理培训类的课。也结识了几位心理咨询师。自己也有在学习和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之中,我有意识到,我们作为父母,如果这个角色的缺失。然后让其它人来补位。会带来的各种的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带来的效果是远不如父母自己带孩子的。
而且在看到过的各种案例里面。采用这种方法带孩子的家庭,产生问题的可能。是大过于自己带孩子的。而最常见的就是各种的沟通不良。其中有一个父亲遇到的问题就是。他无论骂孩子,还是打孩子还是试图讨好自己的孩子,鼓励自己的孩子。他儿子的反应只有一个:反正我做什么都是错的。你爱要我做啥就做啥吧。
我看这个案例的时候,真的是蛮触目惊心的。因为类似这样的。或重或轻的关系还有很多。而且,还在我身边的人也有这样的状况,他们还浑然不觉。
网友匿名用户对[隔代教育]「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给出的答复:
突然好想回答这个问题呀!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隔代教养~七岁之前我都是跟着爸爸妈妈,但是七岁那年,妈妈生病,去世了,家里来了个新妈妈,爸爸工作也调动了,于是我跟着爷爷奶奶过了两年。后来,家里一切都稳定了,爸爸就接我回家了~但是,跟着爷爷奶奶的这两年是我记忆中最温暖明媚的日子。
我爷爷奶奶都是很传统的中国农民,我爷爷六岁就成了孤儿,先是跟着哥哥寄居在族人门下,后来分家后又跟着哥哥嫂子一起生活,嫂子非常苛刻,然后我爷爷13岁就出来干活,我爷爷从小没读过书,但是却爱看书,写的一手好字,大概是因为爱看书的原因吧~在我眼里,我爷爷是我见过的老人里思想最为开明的,又很通情达理~是个非常好的老人。我奶奶也是个苦命的人,她是作为遗腹子被带到别人加去的,据说小时候挨了不少打,但是我奶奶性格非常坚韧,勤劳又直爽。我爷爷大我奶奶五岁,在爷爷和奶奶结婚后,爷爷还去奶奶家生活了七年,抚养大奶奶的弟弟妹妹,然后才回到自己家。
关于爷爷奶奶的这些事都是奶奶去世后爷爷讲给我听的,对我而言,爷爷奶奶就是我的生命之源,是我无论受多大打击还能对这个世界抱有温暖的最大支柱!
我觉得自己性格里很多温暖的因素都来自于爷爷奶奶,比如我的新妈妈,她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好妈妈,好妻子,但是我爷爷奶奶没有说过她一句坏话,也常常教育我要尊重她。我记得回家后爸爸和新妈妈经常吵架,翻天覆地那种,每次我惶恐过后都会哭着给我爷爷打电话,我爷爷都告诉我,爸妈的事他们自己处理,不要想太多,最后都加一句不要说新妈妈的坏话!新妈妈还带了个弟弟来我们家,那个孩子从小就被宠坏了,很多坏毛病,和我在很多方面格格不入,但是我爷爷奶奶从来都是一视同仁,从没给过那个弟弟脸色看。有一次我和弟弟吵架,其实是我自己也有点任性,得理不饶人,我跑到外面大哭,对我妈妈在世前的朋友指责我弟弟和新妈妈。奶奶找到我后,“啪”的一巴掌,说我不该说我妈妈坏话,不该不让着弟弟。我爷爷奶奶很宠着我,但是在我和弟弟发生争执或是和后妈吵架时,他们从来都是教导我要尊重后妈,要让着弟弟。这一点,让我此生都敬重两位老人。
妈妈去世后的那一年,我经常动不动就哭泣,尤其是人多,别人一问起的时候,眼泪啪啪就掉下来了,任人见了都会觉得这是个可怜的小白菜!有一次,在我又在很多不那么熟的人面前掉眼泪后,爷爷带着我去乡间漫步,跟我讲,世间一切皆有情,妈妈去世了,但是她的灵魂还在这个世上,我总是掉眼泪,她也能感知到的。而且爷爷告诉我要坚强,不能随便在不熟的人面前掉眼泪。或许小孩子都很懂事吧,我爸爸骂我,我听不进去,我妈妈那边的亲戚同情我,怜悯我,我不需要,但是我爷爷简单的几句话,却让一个孩子感到了莫大的安慰和支持!
和爷爷奶奶在乡下的日子,经济不富裕,但是爷爷奶奶对我的照顾却是无微不至。记得母亲刚去世那一年,我跟着爸爸的时候,衣服大了,小了,脏了都没人管,我爸爸如果某一天突然发觉我没衣服穿了,就很随意的去商场买一套对当时的我来说并不那么合身的衣服。所以我七八岁的时候都是长袖长裤甩来甩去的~但是跟着爷爷奶奶就不一样了,爷爷奶奶会在我袜子破第一洞后,第二天天不亮就赶集给我买新袜子!爷爷奶奶给我买的衣服都很土很乡,但是却从来没让我缺过一天。
在乡下,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我爷爷奶奶从来不阻止我,任我漫乡遍野疯跑打闹~我喜欢养蚕,我奶奶给我找隔年的蚕种,给我采桑叶。我有很多的十万个为什么,我爷爷都是耐心解答,从来不像我爸爸,不苟言笑,不许我玩,稍不顺心就对我进行人身攻击。我爷爷还教我识谱,尽管我没学会,但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却冲淡了很多丧母的痛苦!
我爷爷还教了我很多,都是些很朴素的做人的道理,这些是我那个身为教师的父亲再多的言教都达不到的~有时候我甚至觉得,父亲教育我20年,不抵爷爷奶奶给我温暖那两年~对于一个小孩来说,对她的爱,再缜密的教育理论和再丰厚的物质条件都不及在成长岁月里给予她内心的温暖与肯定!
去年九月份,奶奶去世了,爷爷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在这世界上,但是爷爷奶奶在我成长岁月里带来的温暖和光亮却会让我对这个世界一直热爱下去!
网友蒙面大侠对[隔代教育]「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给出的答复:
记忆里我原本是个性格内向自闭的孩子。硬是被话痨的爷爷奶奶给带成了话痨。直到很大的时候都患有“冷场恐惧症”“自来熟”“快热”等症状。
基本上是放养的。完全不要求我学业,但我们从小学到初中每晚上就是如下对话:
奶奶/爷爷(眉飞色舞地):来,我们看“楚留香”/“鹿鼎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神医喜来乐”/“情深深雨朦朦”吧!
我(正气凛然地):【不行,我得先写完作业!】
再后来我就发展到尽量把作业在学校写完不带回家来,再后来就是写作业神速,再后来就是变成了学霸。这一切最原始的原因,都是因为我【不想错过和爷爷奶奶一起看电视的时间。】
他们不喜欢喝牛奶,怎么说补钙也不喜欢喝。我只能每天看电视的时候,热牛奶逼爷爷奶奶喝,不然就关电视。结果他们竟培养起每天一盒奶的习惯。每天边看电视边对干牛奶的场景现在想想都好笑。
后来喜欢看中央六台每周六的引进电影,记得那晚看“沉默的羔羊”,硬是把我、我爷爷、我奶奶都给吓呆了,结果三个人挤在一张床上睡了一晚。
现在想来,【老年人其实心态和小孩子更接近,我们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最重要的一点,因为从小不断施用的巴普洛夫法带来的正反馈(学习和看电视建立起的条件反射),我一直都认为【学习是件无上快乐令人兴奋的事】[1],这是我一直受益匪浅的。
要是当年给我的”虎爹虎妈“带,上述应该都不会发生,我应该现在也不一样。
但不知为何,我觉得特别特别特别幸运。[2]
--------------------------------------------------------
[1] 电视看太多对小孩子是有弊端的,更深层的学习的快乐应来自学习本身。
[2] 教育是个大话题,以上只基于个人经历。样本数=1.
网友青未了对[隔代教育]「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给出的答复:
写在前面:我认为隔代教养可行,但是必须是在「老一辈有足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能够接受新事物,不墨守成规,并且父母有足够的智慧用以弥补自己教育的不足」的前提下进行。当然,符合情况的家庭,少之又少啊。
此文真是深切反映我对这种教育的不满,并且只是出自一位十四岁的青少年之手,如有偏激之处,还望多指点改正。
————————————————————————————————————————————
我自己就是「隔代教养」长大的,所以在这里给题主提供一下我的例子,虽然可能是个例,但是希望有用。
今年我十五岁(生日还没到呢),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隔代教养」(姥姥姥爷,就是外公外婆带大的),一直到现在(高一),目测这种现状会一直持续到高三结束。
隔代教养,说说我的感受,就是「孤独」。
我可能天资还算不错,从小学开始成绩就挺优秀,于是在小学时期我就成了大人不用操心的那种小孩。不可避免老人也有虚荣心,每次把我带出去玩,跟别人聊天时,就夸我成绩好,而且还是变着相夸:「这孩子是真聪明。我从来就没管过她,她就是能次次考第一。」在我那个乡镇小学读书时,我从他们身上知道的唯一一点就是「你最厉害」,什么事都顺着我。
而父母呢?我所能记忆起来的是时不时会打电话跟我聊一聊天,有何「教育」可言?难道是他们执意要给我买的竞赛书体现了对我的关心?
就这么没心没肺地生活到了初中,在一个二流城市的最好初中学习,虽然成绩尚可,但终于难返过往辉煌,仅仅是年级前二十而已。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小学没电脑玩,到了初中突然给我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就死劲玩,回家先玩电脑再做作业(因此患上了拖延症)。在此生活境遇下,我外婆外公竟无丝毫察觉(因为我每次都拿着一大堆作业去电脑桌,说那个地方才适合做作业),反倒一直对父母抱怨学校作业太多,父母也不知所以然,一直鼓励我要跟上节奏,我也只能在内心呵呵两声。
突然初二某一天,我玩着玩着就觉得:「这游戏真没意思,有什么好玩的。」放下电脑开始学习,考了第一次全年级第一。于是我就知道我天资真的还不错,只是一定要静下心。
而我的外公外婆呢,从「一直苦口婆心教导我要努力」,到「你看努力还是有用吧早就告诉你要努力」,从此回复显摆状态。有时我非常讨厌他们的这种嘴脸,但是毕竟是长辈,我也不好说什么。
至于父母,我唯一看清了他们的一件事,就是「虚假」。
父母回家,我心无波澜,他们就已经很不高兴了。晚上叫我出去玩,我不跟他们一起去,说我要复习。
(在这里我想谈一谈对「有没有想我啊?」这种问句的质疑。这仅仅反映了问者的情感需求,并强烈表示出希望得到肯定回答的迫切愿望。唉,我就是看不惯这一点。老大不小了,还有这种需求。对这种问句我通常直接无视。)
这个时候,我亲爱的爸爸,一直强调自己不看中学习成绩的爸爸,狠狠地打了我的头一下,大喊:「你能复习出个年级第一吗?」
你们不知道我当初心中的恨,从此我就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而且他们永远都不会走到我心里。我承诺了,做到了。
最可笑的是,当我考了年级第一时,他们跟我说,名次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心生活。
有一次我问他们了解我多少,而他们竟然连我最爱吃什么都说不出来。我还能说什么呢?
初中的成绩出类拔萃,被保送进了现在的高中。高一我又迷上了玩手机,也养成了晚睡的坏习惯。不过从此我就发现我无论晚上睡多长时间,早上起来一定精神抖擞。很开心,于是每晚都熬到很晚。
可是我们租的房子里,我的房间能透光,每天外公外婆都要监视我。这是最令我反感的一点。看我零点还不睡,就喊「快点睡」,再不听,就把电闸拉了。我呵呵一笑:手机还有手电筒呢。
忘了说,我的初一和高一成绩均只属于中上等。由于初中的经历,我高中打算做一个实验,就是在前一段时间内学习故意不考好,看看他们的反应怎样。
父亲只会买大本的教辅,这是他从小学到现在,除了打人唯一会做的事。不过没关系,我也不看。
母亲则打着知心好友的名义,想深入我的生活。但是我上文的承诺注定了她做的这一切,「皆是徒劳」。
这个星期,他们生气了,一个星期都没给我打电话,想让我意识到父母的重要性。
可是呢?在这一个星期里,没有他们电话的侵扰,我真是吃嘛嘛香,适值健美操比赛,我是我们班的教练,天天带着同学训练,累并快乐着。跟同学的关系也近了不少,我的生活更丰富多彩了。
(所以有时候我会感谢上天,幸亏它赐予我一副不算太丑的容貌和不错的身材,还有因为爱运动而健美的身体,还有先天的禀赋。还有那些真正用正确的方式关注我,爱我的人。)
最后还是他们先沉不住气,给我打了电话。
他们在我生命中起的作用,没有我同学的一半。我在初中有一个最好的异性朋友,他成绩比我还好,总是能在生活中给我指导和帮助,目前也是高中同学,关系依旧很不错。果然代沟总是存在。
最后说说生活方面的影响。
外公外婆上厕所确实不关门。
每次我从超市买完东西回来,他们总要问我多少钱,完了还长叹一声:「这都能买xx斤米了,够我门全家人吃xx天了。」
每次看到我拿着手机就认为我在玩手机,戴耳机就是在听歌。我父母也是这样想。
我出去玩,必问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
我说他们看电视影响我学习,他们说是你自己不用心。
不讲卫生,没有遵纪守法意识。
由于外公受过wg时期的迫害,从此我只要发表一下我对领导人的不同看法,他就会呵斥我。
关于父母:
哦,点头之交罢了。
网友匿名用户对[隔代教育]「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给出的答复:
看了yo叔的答案,我是赞同的,但是我要分享的是不同的结果!
我家在农村。现在,当我回想关于小时候的事情的时候,脑子完全被我爷爷的影像所占据。并不是因为我父母在我小时候外出务工,相反的是,我们是住在一起的。在我看来,我父母是在没有做好为人父母准备的时候生下我的。在我的童年中,我并没有感觉到父母的关爱,反而充斥着浓浓的苛责声。由于村子很小,我在十岁的时候就外出求学了,我不知道其他与我同龄的人会有什么感觉,我只知道,几乎在每个夜晚我都会感觉到一种绝望的孤独。我发烧到40度的时候,他们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怎么那么不会照顾自己,那语气给我一种我又拖累了他们的感觉。
我爷爷是个木匠,篾匠,泥瓦匠。在我印象中,就没有他不会的技艺。在家里人都出去劳作只剩我一个的时候,也只有他不会嫌我是个包袱,会扛着我一起走,顺便用路边的小竹子给我编一个小玩意,而我就跟这个小玩意一起看着他劳动一下午!在村子有人来收购山上的一种果实的时候,他会带着我去山上找这些东西,给我专门制作一个小竹篓,他的归他的,我的归我的。那次我赚了两块钱,这应该就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了!当年我爸酒醉发酒疯的时,基本上把家里能砸的都砸了,还拿着柴刀准备出门。当时爷爷就直接把柴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那种气势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
爷爷在我十一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他对于家人不善言辞,但是他用行动教会了我怎么去独立,什么是责任,怎么去做好自己。我无法想象如果我的童年没有他的话,我现在会是怎么样!
网友蒙面大侠对[隔代教育]「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给出的答复:
隔代只能“养”,但是“教”,估计就困难了。祖父母大多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培养”的范围,也多数止于生活习惯,关于思想和性格的塑造,就无法苛求了。即使是同辈人中杰出的知识分子,那也是是有时代的局限性的。
我出生于1990年,家乡小城市,我们和周围的家庭也都比较注重教育,这是前提,讲讲我看到的情况吧。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60年代出生,祖父母的话,30年代吧。上一代都是多子女家庭,所以,听话,顺从,善解人意,愿意为家庭和兄弟姐妹牺牲,算是上一辈人在父母眼中特别优秀的品质了,这在那个时代很正确。但是隔代培养会出现哪些问题呢,我们这一代人,也就是他们的孙辈,随着社会环境变迁,竞争更激烈对个体的要求也越高,更需要的是自我实现(不是自私自利啊,而是提高自身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迫在眉睫而且需要更多的精力)这样的祖辈带这样的孩子,很可能导致孩子自我意识不完善,遇事只求不起冲突的局面(这正是他们的父辈最需要的品质),而忽略自身建设,意识不到社会对新一代年轻人的新要求,流于平庸。
这一代人还喜欢分里孙、外孙,孙子、孙女,这些概念在新时代已经淡化了,如果后代几个小孩一起由奶奶带,可能会导致“外孙”和“孙女”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独立人格的形成直接受到陈规陋习的影响。女孩子会受到影响她们终生发展的思想暗示,她们不是男人,不如男人,长大以后会更倾向于传统的靠男人而不是自己奋斗。
再说我们的父母这一代,最显著的观念是什么,读书改变命运。不是说读书不再改变命运了,而是现在的扩招时代不再是他们所在的七八十年代,那时候有大学没大学云泥之别,而现在的孩子需要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学习还需要打造学习以外的独特竞争力。如果说他们的父母以养活了他们非常多的子女没有遗弃为荣,那么他们就以不惜一切送了自己的孩子上大学为荣。他们造成的不让早恋和逼迫相亲的局面现在正在显现恶果。
而新一代的孩子身处网络时代,接触到的信息纷繁复杂,所以思想上的交流比什么都重要,成绩不再是唯一标准。唯分数论导致的大学生心里性格缺陷的社会问题也在逐步显现,中学生压力过大导致大学的堕落滋生,也是这一代的教育问题。而我们的父母一代不见得能准确洞察这些问题,继续这样教育我们的孩子,忽略心灵建设,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比如和异性的交往要引导而不是围追堵截所谓的早恋,这些随时代发展观念变化比较强的问题,祖父母是没法和孩子交流的。
再则,现在的家庭层次,应该是首位夫妻关系,其次三口一家,其余的人过多干扰都是破坏小家庭凝聚力。孩子在自己父母身上学习人的沟通和相处之道,年轻父母社会性较强,孩子也接触更多新事物新思想。祖父母喜欢在孙辈面前数落子辈,比如,你怎样怎样,这毛病真像你爸之类的,损害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我是分割线..............................
新时代的父母,和上面两代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给孩子广阔的发展空间,除了原则性和人格塑造的事情要严格规定以外,应该给孩子更大的发现自我和追求自我的空间,协助而不是主导孩子的成长。这一点以上每一代的父母都做得不够好。
一定要教孩子爱祖父母,可以周末带过去多互动,但祖父母带孩子,要么就是无原则的宠,要么就是灌输陈旧观念,所以非常非常不建议非婴幼儿期的孩子和祖父母住在一起,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和祖父母的感情,注意,这里祖父母只是客体。传统美德是要有,但是父母自己教为宜,不要让祖父母的思想影响对孩子的思想塑造起统治作用,不然你的孩子思想会偏陈旧,发展受到掣肘。
网友蒙面大侠对[隔代教育]「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给出的答复:
我个人觉得在不同阶段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依照埃里克森的八大发展阶段来说:
(一)、童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二)、青春期阶段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三)、成年阶段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 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由此可见,在不同时期所学到的东西,所教育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可能有些跑题,不过隔代教养,我们应该知道他们老人家所教的是什么,怎么教,时代的不同,会造成一定的偏差,不过有些类似于全球公认的知识,老人也是可以教给孩子的,还有一些人生的经历,做事的技巧,有很多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个影响要看老人家的情况。关于孩子,我们应该按照人生不同阶段所需来学,对于某些教育来说,从小开始早教,学很多知识,从小能背很多书籍就可以让家长到处吹,我觉得还不如送给老人家呢,老人开心,小孩子也开心,多好!!
网友婵婵对[隔代教育]「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给出的答复:
看到很多人都拿个人成长经历来表达对隔代教养的看法,我个人认为这些都不具有普适性。我以前也是个很反对隔代教育的妈妈,所以坚持全职带娃三年。但是现在,我的观点有些变化。
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时,解答这个问题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理想的,一个是现实的。理想的情况当然是能规避所有的风险和不爽,前景一派大好。现实的情况就是说得多好,做起来能达到说的一半就不错了。
关于隔代教养,无论好坏,也无论是在北上广深还是广大农村,这在当下中国都是件无法避免的事情。哪怕你再反对,等你有了孩子,你就知道有个信得过的人,同时还是有点经验的人来帮把手是件多么幸福的事。这也就是很多妈妈明明非常讨厌婆婆,也坚持要婆婆住在自己家里帮忙看孩子。当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就算每对父母都希望避免隔代教养,他们也没多少力气去实施。当然,如果不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只图自己吃喝玩乐而把孩子完全交给老人教养的父母,他们也不值得在这里浪费口舌讨论。
另外,隔代教养,到底是把孩子完全交给老人养育,包括和他们睡一张床上,还是只是白天交给老人,由老人接送放学,晚上和周末由父母看管,这需要在时间上和程度上做个简单的区分。不然,就会一棒子抹煞所有为孙辈的成长付出辛劳的中国老人的汗水与忍耐,也完全没考虑到一个家庭要维持经济运营必须有所牺牲的现实情况。
基于中国这个变态的社会对女性寄于极大的厚望,又要她们赚钱获取经济独立(才能有发言权)又要她们能当个贤妻良母,所以在中国大部分的情况是前一种,老人负责孩子的白天,父母负责孩子的晚上和周末。如果可以从孩子出生就顺利进展到这一步,我认为,隔代教育没有多大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一直都在,而且也不会明显减弱。
但是绝大部分在隔代教育上渐渐变成了由老人负责主要教育的问题出在孩子出生后头一年的养育上。就是说,如果孩子一出生,父母,尤其是妈妈不主动承担起孩子各种吃喝拉撒睡的任务,给亲子关系铺好路,而正好又有一个老人可以把这些事情都给做了,这个孩子到一岁时就会把老人当成主要依附者,而不是自己的妈妈。这时,老人一旦提出想回老家,孩子就会自然地被一起带走。就算老人不回老家,父母如果继续不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那么即使他们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情,他们就会继续犯懒,更加不愿意管孩子的事情。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必将与父母在情感上疏远。这种疏远对亲子关系而言几乎是致命的,这才出现许多人严重抵制隔代教养。
就一个家庭而言,如果老人的精神状态是健康乐观有担待的,那他们的子女也差不到哪里去,这样的家庭里出生的孩子,即使老人多帮了点了,孩子也不会被老人教成小霸王。相反,如果老人本身人格和见识都有问题,他们的子女也将遗传一些很不好的性格,那么同样这些也会影响到孩子。所以也并不是说由父母带的孩子就一定多好多好。
但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年轻人比老人更适合,并不是因为他们比老人更会带孩子,而是一方面自己弄出来的孩子,自己来带这本来就是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年轻人比老人更善于接受新事物和自我反省,这些才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因素。
我的结论是,隔代教育无法避免。如果想避免由隔代教育带来的不利因素,父母一定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与孩子相处,并且多主动学习,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网友伯伦对[隔代教育]「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给出的答复:
隔代教育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没得选择的问题。
从现在到将来的30多年间,无数的屌丝还是得由他们的爷爷奶奶带大,因为他们的父母还得起早摸黑上班还房贷,当然有些父母是在享受城市的灯红酒绿。
什么时候,辞职在家养育下一代的女性(男性)可以得到社会的尊重,再来谈这个问题。
网友yolfilm对[隔代教育]「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给出的答复:
-
在知乎上的一个问题里( 鱼和熊掌如何抉择?)讨论串中,被询问到了这个问题。
一查知乎,果然有一个被人忽视,一个答案都没有的旧问题。
分享一点我的意见。
一、
首先,我是非常反对隔代教养的。
理由就一点「时代不同」。
现在的时代,不比从前,孩子动不动就得在家窝到二十岁不止,读完大学、读研究所,弄到二十好几,还不能离巢独立,所以,现在的家长,得被逼著去参与孩子的全部的青春期、青年期。
那时间,实在太长太长了。太多讨人厌的过程。
「隔代教养」的最大问题,就是祖辈们的年龄放在那里,老人家带孙子,能帮个三年四年,了不起了,很难得的,可以把孩子带到八岁十岁,甚至十四、五岁。
放在古代,孩子十六岁就该讨媳妇了,可现在呢,你还得把他管上,叫他不能想异性,把书好好读,禁闭他的天性,逼他学习,那时,该死的青春叛逆期就找上门来了。
等孩子开始反叛,天不怕地不怕,整天跟你斗的时候……,
你就会发现,是该从「银行取钱」的时候了。
二、
什么叫「银行取钱」?
就是你和孩子的感情,有没有积累?父母子女,得有各式各样的共同生活过程,有积累,才有情感厚度,才能经得起折腾,在孩子「荷尔蒙」作怪,整个身体天翻地覆,自已都管束不了自已时,你和孩子的情感,若有「丰富的储蓄」,这时候才能拿出来「大量支出」。
若是「隔代教养」,孩子一跟你吵架,背著袋袋,装两件内裤,把门一摔。
「我回我奶家去!」
那时,你想死的心都有了。
三、
隔代教养,我再说件不好听的话,因为爷奶年纪大了,不太计较,常会在孩子作些大剌剌的行为,比如整天穿著内衣,上厕所、洗澡,门也不关。和孩子共枕睡觉,等等等等。
有一派的教育学者认为,很容易会产生同性恋,或是性倒错的精神发展。
当然,我冒险说出这一点来,定有许多同性恋朋友会勃然大怒。
请容我多说两句,这是某一派人的说法,也许错,但作为父母,若是知道了这样的说法,不可能不担心。也许有人认为同性恋一类的性别认同问题,是天生带来的基因,但不可否认,也有一部份人认为是後天生活环境的影响。
我认识太多的同性恋朋友,尤其是男同学,一问起来,都是奶奶养大的。
「从小被年老女性抚养长大,对女性失去兴趣……」。
当然,容我再说解一次,这是某派人的说法。
四、
「隔代教养」还有一个大问题,是祖父母除非长寿,除非早生早育,不然孙辈总有送终的一天,若是刚好发生在孙辈重要的人生关头,比如高中,国中升学期间,「隔代教养」所深植的情感,常会因为离世,在孙辈身上,打下非常沉痛的烙印。
甚至会在很长一段时间,让孩子无法振作。
这也是隔代教养的大问题。毕竟,正常的父母教养,发生父母离世的机率,总是比较低的。
说结论吧。
总之,我认知中的「隔代教养」,也许是爹娘帮孩子,祖辈为父母辈的无私奉献,叫父母一辈省心省力。但归根究底,我认为那些被省下的玩意儿,总有一天还要找上门来。把你作为一个父母,所逃下的债务,慢慢一点一滴要回去。
教育孩子,没有想像中的捷径。
迟早你都要挑起自己那份义务。
-
网友张小元对[隔代教育]「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给出的答复:
终于看到一个我能答的题。今天太晚,先占位,明天补上。顺便赞yo叔,说出了我的心声。
20140524晚
------------------------------------------------------
原来以为这是一个小众的问题,今早看到这么多答案被震惊了——那啥,我建议大家还是尽量早睡。自从我坚持改正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感觉自己身体健康了很多,精神状态更佳,皮肤也变好。本人25岁,供参考。
看到很多答案说得很好,几乎说中了我想说的全部。但是既然占了位子,还是想稍微说一下。我大致浏览了一下楼内的回答,基本没有和我经历相同的。我自从记事时就跟着姥姥姥爷一起生活,直到如今我工作近两年,是的,我还是住在姥爷家。我周围的同龄人被老人养大的很多,但像我这样工作了之后还和老人住,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据我所知只有我自己。
老人有更多的空闲,更多的耐心来照顾孩子,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直到现在我早晨吃鸡蛋还是姥爷给我剥好,哈。这点我就不赘言了,总之幸福指数绝对爆表。下面我说几个我觉得弊端的地方。
(1)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上学时期的我,只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笨笨的,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直到工作了之后,和同龄人交流才发现,很多人际交往能力都是由父母来教的。年青一代的父母会教会孩子“分享,宽容”等等,而老人往往更关心吃饱穿暖,对于这方面会忽视。
(2)与父母感情的欠缺。我爸妈一直埋怨我不亲他们,事实上的确是这样。我可以花很多钱给他们买很昂贵的礼物,但是我没法像对我姥爷那样发自内心的亲昵。想想看,仅仅是周末或是假期见面聊天吃饭打牌,真的没法和二十多年的天长日久朝夕相处的感情相比。
(3)被绑在家里。我毕业之后之所以选择考家乡的公务员,包括初恋男友要我一起出国我也拒绝,很大一方面原因也是因为想回来好好孝顺老人(当然也跟我能力欠缺吃不了苦有关)。我一直在算和我姥爷相处的时间也只有区区十年二十年,还得看运气。所以每一天相处都是上天恩赐。我愿意倾尽所有为我姥爷付出。这种感情是在我的同龄人身上没有共鸣的,他们的父母尚年富力强,他们可以放心大胆去闯。我很羡慕,但我也很知足。
说了很多隔代教养的缺陷,我也暗自想过绝对不能再让自己的孩子给父母带。但就我个人成长而言,我是深深充满感恩的。如果说别人家小孩幸福指数为100,我想我得是120甚至150.最后贴出来前一阵写的日记分享下。
“姥爷端着一碗煮熟的花生黄豆大枣过来,问我“在稀饭里给你加上点吧?”我摇头,姥爷就说“你尝尝这个枣”,喂了我一个枣吃,我觉得还蛮好吃的,点点头。姥爷就又拿了颗花生喂我说“这个也很好吃”,我又点点头。姥爷就说“那就不差尝尝黄豆了”,又给我拈了一颗豆子喂我。 看我吃下去之后,姥爷乘胜追击挖了一勺直接放进我嘴边,我只好直接张口吃。然后姥爷就很高兴地说“那我给你放稀饭里吃!”我就说“好吧那只要一点点哦”,一边比划出一个指头。姥爷开心地笑,学着我比划一个指头,说“就加一点点”,然后就回头给我做稀饭了。从头到尾我就倚着床头看书,连起身都没。”
注:本人女,25,工作两年。 O(∩_∩)O
网友蒙面大侠对[隔代教育]「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给出的答复:
我从小和爷爷奶奶住在农村,因为某些原因父母到我念初二的时候才从外地回来。现在回想起那段日子,真的是最快乐的时候。
《板桥家书》中有:“天寒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饱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不可避免地会想起儿时冬天的夜晚奶奶端着一个搪瓷杯吃炒米的热乎劲了。将浸泡过一晚上的糯米洒在锅中,轻轻翻炒,看着米粒咯嘣地在里面蹦来蹦去到金黄色,便可以盛起来装在玻璃罐中,满满地吃上几个月。晚上肚子饿的时候,用勺子舀上几勺置入大搪瓷杯,加上一点白糖,用开水冲,“呲”的米粒瞬间变得饱满,将其一颗一颗地用舌头压在嘴里,甜糯滋味沿着舌头就一路小跑开来。吃完了米,再将剩下的汤水喝了,风再大的冬夜也没觉得过冷。
我想,我爸妈这辈人应该是不会做这些东西的。
小时候湖边铺着许多苋菜,暗红色的茎干,倒卵形的叶子,花瓣如一小囊。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讲,他曾经在马齿苋上抓了一知了,结果发现是哑巴,觉得无趣极了,便扯了两片花瓣盖在知了的眼睛上。我爷爷会带着我,到地里去弄些苋菜回,吃那一筷子清炒苋菜,清酸味现在想起来还能让我两腮直流口水。
忙于工作的父母,是不太可能会带我到地里采菜的。
到了夏天,池塘里、田地里、河里田螺便开始繁盛了。爷爷会带我去搜捕那些躲在角落里的黑乎乎的小螺蛳。一次在水田泥巴里摸了一天,我提溜着一网子的田螺往回走,走在家中才发现螺蛳只剩下几个非常大的还安分的在网中蹲着,其余的因为网眼太大全给掉了,想着一路田埂上那些再次自由的田螺,我气得直蹬脚,爷爷笑得拢不了嘴。
还记得夏天每次奶奶在集上割两斤五花肉回的时候,最上面的本应用来熬油的肉皮被奶奶给削掉之后,便被我抢了过来,用小刀切成一片一片的。猪肉冰凉而润滑,油脂贴着刀刃慢慢渗出。吃过午饭后我便趿双拖鞋,抗着竹竿,提溜着那几片用袋子装起的猪肉,拖着一个用绿色尼龙绳子编织而成的捞鱼网,朝着村里的那个最大的池塘走去,用这样简单的物件钓龙虾,每次都会有饱满的收获。
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将了两种小龙虾的做法,一曰“带壳用酒炙黄捞起,加清酱、米醋煨之,用碗闷”;二曰“用炒鱼法,可用韭配。或加冬购芥菜。”这样吃太没劲了,简直是糟蹋了小龙虾。要用大火爆炒,加上辣椒,红红辣辣的小龙虾才好看好吃嘛。吃的时候用嘴用力一吸,连同汁水一起入嘴,让人浑身激灵。当爷爷奶奶都吃完饭的时候,只有我还在桌上掰着小龙虾专心地猛吸。爷爷说:“看你这个馋像,真好(去声)吃!”我都没空理他了。
现在每次回去我爸总还是会到处找别人家腌制的酸萝卜,每次装一大袋子放车里,气味蔓延着,酸臭味让我妈只想呕吐。小时候爷爷腌制过酸萝卜的“萝卜缸”还在老房子里摆着,缸身斑驳。“萝卜缸”是我取的名字,圆圆鼓鼓的肚子,实在是太像萝卜了。小时候揭开盖在萝卜缸上面的木板,从缸里掏出水灵灵的萝卜,一股酸香味很快的就让口水流出。用清凉的井水冲洗,生着就能吃,嘎嘣脆,水分足,味道鲜。切酸萝卜的时候萝卜会很主动的“嚓”一声裂开。这一声饱满脆嫩,听声音就能想见刀下物的脆声,接着一刀刀地切成丝,撒上两个红辣椒丝,在锅里翻炒,就这一盘菜,爷爷能吃三碗饭。
又想起小时候,爷爷奶奶家那口井。奶奶对我说,井水是最好的,冬天水暖夏天水凉,从来都不冻手。冬天奶奶蹲在井旁边洗菜的时候,我就在她旁边为她摇水,哗啦哗啦一阵阵的,我特意地感受一下,水真的是暖的。可是还是看到了奶奶手上裂开的口子,红肿的冻疮,我想那双手年轻的时候也应该是如柔荑一般吧。
冬天风在外面呼呼地吹,树枝窸窣的声音都能传到我耳里,我早上赖床,不愿意自己起来,等着奶奶给我穿衣服。她在弄好了早餐之后总是把手放到热水里暖一会再来给我穿衣服,直到很久之后才意识到,弄完早餐之后的手应该是很凉的,而奶奶是不愿意在给我穿衣服的时候把我冰着了。那瘦削的指头,突出的骨节,还带着温度,我现在还能记起。
我念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爷爷中风,奶奶一个人照顾我爷爷和我。爷爷有时夜尿,奶奶就给他夜壶,在爷爷尿完之后奶奶接过尿壶出门倒掉。农村家里没有厕所,只有晚上出门倒了。我爷爷总说不要出去了,外面冷。我奶奶说,没事,在屋里有味,怕你闻着睡不着。支气管炎在冬天是最容易犯的,奶奶有严重的支气管炎,冬天的时候一整天都会听到咳嗽声,奶奶离不开那个装着热水的搪瓷缸,热水舒缓着她的气管,能暂时缓解一下。晚上我和我奶奶睡一起,她咳嗽的时候总会用被子捂着,生怕吵到了我。听着她的咳嗽,我觉得内脏似乎都被牵动了。想着自己每次咳嗽的时候奶奶总会拍着自己的背,今年过年的时候该给奶奶带一个保温杯回去了。
现在过年回到家里,我总会问奶奶在家冷不?她总是笑着说,不冷,你看我晚上还用这个买的取暖器呢。其实我知道奶奶舍不得电费,很少用取暖器,取暖器上的标签现在还没有取下来。
现在每次出门,背着包包的时候,总想会有人给我递上两个暖和的鸡蛋,回头一看,空空的什么都没有。
我们又拿什么才能去温暖他们?
补充:
我想说的就是,所谓的隔代教育,其中还包括着那一辈人最切实的生活的影响,而在这些切实的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一些回响可能能让你在若干年后能还依然留有最美好和温暖的回忆,让你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一个能在冷漠的碎片中还守护着那颗小火苗并依然昂头地走下去的人。这就是对我成长的影响。
网友vczh对[隔代教育]「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给出的答复:
这主要看爷爷辈们的文化水平。小时候我一两年时间就是住在外婆家里的,她年轻的时候是小学的校长,外公又是中大毕业,所以这么下来也没发生什么问题。
网友苔青对[隔代教育]「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给出的答复:
我一直觉得人老了大致分两类,一类看开看透了世情,变得祥和宽容豁达睿智,返璞归真重获赤子之心的也是这类;另一类大概是人生的不如意郁结于心,比起为人还算好的中青年时代,晚年得失心反而重起来,变得狭隘乖戾情绪化不理智。
前者的话,我觉得可以放心把孩子交给他们帮着带,祖辈的慈爱照拂能极大丰富孩子的情感和心灵。老话说君子抱孙不抱儿,旧时父亲因为担任教育的责任需要严厉,但母亲却是真正的慈母。可现在这种单纯的慈母已经少见了,母亲和父亲一样,都更倾向于「教育」孩子,更多为孩子的前途打算,甚至「教育妈妈」严格起来更甚于不太过问家事的父亲(这里不是批评教育妈妈,只是说现象)。而孩子除了被培养被教育,实实在在是需要朴素自然的爱的浸润的,祖辈的爱通常更温暖从容更不「功利」,真正是润物细无声。(就像@周敦圻的日常而诗意的答案)
有这样的祖父母,唯一需要担心的是,父母亲如果过于放手,孩子把油然而生的亲情过于寄托在祖辈身上,将来亲子间的感情也许会不那么亲密(总是客客气气的那样)。
如果祖辈不幸是后一类老人,只要有可能,带孩子的事果断不让他们插手。
网友匿名用户对[隔代教育]「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给出的答复:
90后。
学龄前父母亲带。
6-15岁由爷爷奶奶带大。因为爷爷奶奶家附近有更好的教育资源。
我就只记得我小学的时候每个星期等着我爸妈回来的时候,提前一个小时就去路上等。每过来两个人就去探头看看。
他们一旦来晚了我就哭。
现在23岁了。和我妈很亲,但和家里其他所有人都……就这样吧。
包括爷爷奶奶。我永远记不住要给他们打电话这件事。
他们把我教养的很好。有可能是我真的没良心吧。
但如果要我养孩子,我绝不可能让孩子每天见不到我。这件事我和我妈讨论过,当时就开始哭,这是我唯一念念不忘不能原谅我妈的事情。潜意识里我觉得所有人都能不支持我但是我妈绝对不能。这个所有人包括我爷爷奶奶和我爸。
我可以给他们找很多很多的理由。我现在工作了,哪怕之前我也可以理解他们工作很忙。
我也可以说我父母尽了很大的努力。
我也知道我爷爷奶奶尽全力把我教养的非常好。我考上当地最好的高中,高考获得了省第13名。
同样,他们是非常优秀的高级知识分子。从为人上来说,我特别尊敬佩服他们。
你们肯定知道会有但是。
但是我就是忘恩负义。除了我妈,我不可能不上闹钟就想起来给其他家里人打电话。
我爸一说我体重问题我会直接翻脸。摔门。摔东西。
我极其害怕被拒绝。极其害怕被抛弃。
小的时候运动能力不太好,经常有小朋友不带我,欺负我,我就一个人窝在家里看书。偷偷听她们的动静。后来被同龄人反锁在教室里,像大逃杀里的情节。
在两段总共十四个月的恋爱中,我从来不会作天作地,没有和两位前男友吵过一次架。只要他们不高兴,我就从里到外的恐惧。就立马认错。
宁可哭。宁可委屈。宁可害怕到心跳过速喘不上气。
都没有胆量和爱人说一个不字。
我怕他们走。
从来对别人的喜欢,我都是不顾一切的奔上去。只要有人愿意爱我,我就仿佛受到极大的恩典。
但其实我并未貌若无盐,也教养甚好脾气温柔给足面子,并且非常独立自主。
我只是怕被别人遗弃。
从小时候别的女孩不带我玩,到长大了和爱人在一起不敢违拗。
我已经拥有最优越最理想条件的隔代教养。
我还是怕被遗弃。
我看了这个帖子里很多隔代养大的孩子们的回答。他们都和爷爷奶奶关系很好。
我知道我要谢谢我的爷爷奶奶和父母的正确决定一辈子。
也许都是我自己的错吧。
我只知道,将来我绝对不要养出一个像我一样,永远带着被遗弃的恐惧生活的孩子。
网友Yiutonglam对[隔代教育]「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给出的答复:
重要的是老人的思想观念。楼上反对隔代教养的原因不外乎是老人与时代脱节。其实现在的年轻人教育孩子也基本上是他们父母教育他们的套路,即使标榜着学校欧美的教育,也会经常流露出些所谓封建思想。
我上小学之前是外婆外公带的比较多,外婆是个华侨,从小接触法国文化,所以可能会比一般老人的思想超前的。她的思想,生活习惯,都跟现在的年轻人差距不大。上小学以后住在爷爷家,爷爷是他那一代比较少的读书人之一,思想很开明,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上初中以后我才搬回家与父母同住。
在与相隔一代人的老人相处时,我是过得很开心的,不觉得有什么心理不平衡之后与父母相处的感情也很好。同时,虽然这比较主观,但我还是认为我并没有与时代脱节。
所以隔代也好,父母也好,谁带小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带小孩的人的思想观念跟小孩周围的大环境。
网友晓晓对[隔代教育]「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给出的答复:
「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
看到这个问题,忍不住要上来说几句。因为我自己就是“隔代教养”出来的孩子。
先说一下自己的情况。
我是家中长女,下面有一个小我两岁的弟弟。父亲又在三兄妹中排行老大,所以我是祖父母的第一个孙辈。出生之后我便被交给爷爷奶奶抚养,妈妈后来的解释是她和爸爸工作比较忙。小时候,早上我还没醒,睡眼朦胧,就被我爸爸抱到爷爷家,白天过后,夜晚降临,我又被爸爸抱回家睡觉。如此日复一日。一天24小时,只有8个小时,三分之一的时间我在自己家里度过,而在这些时间里我基本上都在床上,没有和爸妈说过几句话。两年后,我弟弟出生后,我又被更深地推到了祖父母的家里,经常挤在一张小床上过夜。
上学之后,我的学费都是爷爷给的,虽然这钱不多。他还包揽了我的课业辅导,教我写字做算术题,但他从未强迫我完成那些数不清的假期作业。我的奶奶,是一个传统的农村老妇人,也不识字,但她是我所见过的最温和,最善良,最具有母性的女人,并且精于一个传统女性的一切,作家物、做饭、女工。
虽然生在农村,但我从未被以“重男轻女”这种常见的理由被歧视,反而,他们似乎对我更加纵容,相对于我那个调皮的弟弟。在这一点上,我深深感到自己是被眷顾的孩子。祖父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固执”:对待男孩子,如果犯了错,可能责骂,甚至体罚;对于女孩子,则以说教为主。我的姑姑,祖父最小的孩子,他唯一的女儿,在她还是一个小女孩时,因为顽皮,不小心打碎了家里珍藏的茶壶,所有人以为他会大发雷霆,结果他只是把一地的碎片默默收拾干净,连一句重话都没有说。“因为女孩子总会嫁出去,她还在留家里的时候,当然应该多疼爱一些。”我爷爷这样解释他的“固执”。
我的童年,和祖父母在一起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这一段文风似乎开始很诡异。)
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那些时光,是我最开心的日子。那些日子里,只剩下了甜。
我只有一丁点时,爷爷似乎还在教书,很忙。我每天做什么呢,在院子里和大公鸡打架,去果园里偷苹果被看门狗追,和一条巷子里所有的孩子结伴跑到海边捡贝壳,抠小鱼。像一只小狗在田野里撒开四蹄疯狂地奔跑,生长。爷爷傍晚回来后,就会背上背篓,我呢,就挎着自己的小竹篮,两个人去田野,去小山坡上,去小河边。那里生长着枸杞,马头兰、野荠菜,
这些都能吃,连根挖起来,拿回家给奶奶料理。枸杞可以泡酒,野菜洗干净,晾干剁碎,配上虾皮,滴上酱油、醋和香油,是一小碟配菜,特别下饭。野地里还有很多。盛开时宛若一地繁星的婆婆纳涨满山坡,刺儿草虽然扎人,淡紫色的花朵却很可爱,鲜艳欲滴的蛇莓蔓延在墙角,奶奶说它有毒,我却知道这传言是假的,因为我背着偷偷吃过好多。那些花花草草的名字都是爷爷一个一个告诉我的。
小孩子生长起来,像雨后的春笋,一节又一节。我稍微长大了。上学的第一天是爷爷带我去的,我记得很清楚,就像昨天刚去。我坐在自行车的大横梁上,背着小书包,爷爷带着我,车骑得飞快,像一阵风。那一天发了很多新书,包括手工课上的材料袋,里面装着画好图形的卡纸,小剪刀,胶水,松香,和棉线。对于刚上学的小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可爱的宝藏。上了几个星期的课,我才明白,根本没有手工课,或者是被语文课和数学课给瓜分了。反正这一袋宝藏我可以随意处置了。我兴致冲冲地向爸妈展示自己试着做的几何模型,他们根本没有理睬我,反而问我“做这些有什么用?”我答不上来,我不知道。以后我也很少再向他们询问过什么。不过,爷爷奶奶发现了,他们手把手地教我,细细看卡纸,研究说明书,最后鼓捣出了一只可以拉动翅膀的小蝴蝶,虽然有点丑,但是我一点一点做出来的。我吃饭时带着它,上厕所时捧着它,睡觉时抱着它。最后不知道在丢在哪里了。
暑假里,我几乎都不玩耍。更多的时间用来背书,练字,做数学题。不是我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我只是更享受安静。我说我也想写对联,奶奶立刻怂恿爷爷去买笔墨,她自己在家里不知从哪里拖出小一张桌子,洗洗刷刷,晒干净。爷爷从旧书摊上淘来的字帖,全是柳公权的,还有各种墨水,看起来很像真品的“一得阁”和“曹素功”,长短粗细不一的毛笔,一摞又一摞的旧报纸和黄纸,奶奶从厨房里翻出来盛墨水的青花小碟子,这些东西陪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夏天。写好之后,爷爷拿着红笔批改,在我的习字纸上画圈圈,写得好看的就圈起来。我一点也不担心,因为爷爷每次都会讲几乎所有的字都圈起来,一张黄纸最后变成了红纸。奶奶说我写的字就像一朵花,虽然她不识字。现在我在那老房子里还能闻到墨水的气息。
夏天和秋天,道路两边摆满了小摊子,吆喝声此起彼伏。小虾小鱼小蟹,各种小海鲜,叫得出名字的,和叫不出名字的,满大街荡漾着咸咸的味道。爷爷带我去买,买回来,奶奶做。我喜欢吃她做出来的东西。炒小白虾,沙光鱼汤,蛤蜊豆腐,很多很多,每一道道菜都很好吃,我说不出的好吃。每次拿到好成绩,或者奖状,奶奶都会小小地奖励我一下,虽然她很忙。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独特的配方,难以描述,甚至也难以记忆。只是现在她老了,好多菜她都做不动了。
有时在晚上,我睡不着,对着空荡荡的天花板发呆,我会突然觉得害怕。如果他们不在了,会怎么样?
我不知道。
(温情的回忆结束了,文风变回正常)
“隔代教养”对于我的影响是什么?
因为我是被祖父母带大的,所以,相对于父母,我更爱我的祖父母,至少是现在。
小学的家长会,别人都是父母去,只有我,我一个人,是奶奶带我去的。坐在喧闹的教室里,我才感到,原来我和别人是不同的。他们既有爸爸妈妈,也有爷爷奶奶。而我不是。这种“缺失”带来的伤害在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是一直存在的,甚至慢慢加深的。初中时,我开始读住宿学校,半封闭式,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每次坐公交车,颠簸半个小时,才能到家。只是这个“家”,是祖父母的家,哪怕只是两间破旧漏风的小屋,我也更习惯在这里停驻。我告诉他们这一个月来学校里的趣事,我们一起看无聊的电视,直到天完全地黑了,我吃完了祖母准备的饭,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另一个家。我妈妈曾经小心翼翼地问我,为什么要先到你爷爷家里去?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只能在心里说,我不知道在白天,我该在这个家里做什么,除了睡觉。
还有一次,奶奶和妈妈之间爆发了矛盾,其实只是农村婆媳之间的摩擦。我一向不喜欢夹在他们中间,所以不闻不问。但当我在家里听到我妈肆意向邻居抱怨奶奶,几个妇人嚼舌根,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得出口。我一边听他们说,一边“捏造事实,添油加醋,最毒妇人心,忘恩负义”种种词汇涌上了我心头。当时我真是怒不可遏,像被烧到了一样跳了起来,跑到我妈面前,当着很多人的面,大声地斥责她。具体的话,现在我早已记不清了,只有一句,“你现在敢怎么对我奶奶,等你老了,我就十倍地还给你!”我妈气得发抖,说她养了一只“白眼狼”,我就轻轻地问她,“我是你养的?”那时我十几岁,正值叛逆期,无所畏惧,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后来我才知道这些话,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多么无情的伤害。我后悔莫及,试图去安慰她,弥补她,就像她后悔没有亲手抚育自己的孩子,也试图来安慰我,弥补我。
上了大学以后,离家三千里。每个星期,我都会打电话回去。这个家,还有那个家。和我的祖父母通话,我总觉得说不完。小时候的回忆,大学里的新闻,我幼时的朋友现在怎么样了,爷爷和他的棋友又输了几局,我们就这样胡乱讲着,没有目的,也不担心什么会挂断。有时,没有话说了,便不说话,从手机里,我侧耳倾听爷爷家旁边的柏油路上几辆大货车呼啸而过,像一头头大怪兽,就像小时候我在家里看着它们一边数数一样。爷爷和奶奶也会听到我这边楼道里回荡着的洗衣服的哗哗声和舍友们的高声喧哗。但当我和爸妈聊天时,时常会觉得疲惫,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也总是尽力寻找话题,但似乎无济于事。所以后来对话常常演变成娴熟的套路。
“吃了吗?”
“恩,吃了。你们怎么样?”
“还好,没钱了告诉我啊。”
“还有钱。”
“没什么事,那挂了啊。”
“哦,再见。”
一次又一次,这样的对话。每次结束后,我浑身都仿佛被无力和负罪感包围。我和他们之间隔着一条河,我过不去,他们也渡不来。
虽然我的祖父母给了我所有他们可以给出的爱和关怀,但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对于孩子来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疮口。我感激我的父母将我带到这个世界来,我感激他们为我提供的生活,我也知道他们对我的爱毋庸置疑。只是在我曾经最需要的时候,他们不在我的身边。
这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局限于我个人,难免有所偏颇。有很多“隔代教养”的孩子,他们的童年和他们的现在,每一个都是截然不同的。我见过焦躁不安、缺乏安全感的留守儿童,也有同龄人中和我一样被祖父母养大,但和父母也相处和谐、健全发展的人。但是,我还是希望每一个孩子能尽可能得到父母的爱。生命最初几年的那些关怀、照顾和陪伴,对一个人漫长的一生有重要的影响,这些远不是以后物质上的丰富能够补偿的。希望那些即将选择自己的孩子“隔代教养”的父母,慎重,再慎重。
三 : 一个游戏程序员父亲对女儿的愧疚(关注孩子心灵成长)
我是一个有着近10年业内经验的游戏主程,我由衷的热爱自己的职业,也为自己亲手设计出的游戏产品而深感自豪。我从未怀疑过自己的能力,正如别人口中所说的,我就是那种行事果断、理性至上、以结果为第一导向的人。直到我31岁那年迎来了女儿的降临……
女儿甜甜的到来,让我更加深感作为一名父亲肩上的责任和重担,也让我的心变得更加柔软、感性。虽然现在,我依旧热爱我的工作,也热衷于继续设计和开发游戏,但这些都远远不及我对女儿的爱。
我的女儿5岁了,在幼儿园念大班。每次回到家,她那期盼的眼神和稚嫩的小脸上绽放出的甜笑,就仿佛已将我从周围的一切烦恼中抽离。平时在家,只要我有空,就一定会陪伴女儿。如果我打开电脑,那女儿一定会兴冲冲地跑过来,钻到我怀里,模仿着我的样子敲敲这儿,点点那儿,好奇的不行。有时,她也会拉着我跟她一块儿摆弄摆弄她的那些小玩具、布娃娃什么的,把我当成她的知心好朋友。
总希望时间能定格在这样的时刻,让幸福永远延续……然而,这样的时光却总是太少,太少……
随着工作室游戏项目开发的继续深入,我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忙,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晚。有一阵子,加班成了家常便饭,甚至连周末两天也不例外。那段时间,只能趁着晚上下班后,才能回家看看熟睡的女儿,摸摸她的小脸。而女儿,则已经很久没见过她的爸爸了……
这样的加班经历相信每个程序员都遭遇过,或者早就已经习以为常了。虽然不是每天都没日没夜地工作,但遇到如游戏更新等节点性阶段,或者有突发事件,无论你愿意与否,熬通宵那是很寻常的。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加上饮食作息的不规律,让我的身体也开始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职业病。程序员之所以大多非常年轻,就是因为这个行业需要以身体本钱对抗极大的工作量,而这一点也更加深了我对女儿的愧疚感。因为虽然我是一名游戏工作者,但我更是一位父亲,我的健康也是我对女儿的责任。(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后来,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自己的时间分配,每天花1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工作,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女儿,这对她来说太不公平。为了让女儿高兴,也让她不那么孤单,我特意从朋友那给她带回了一份她渴望已久的礼物——一只两个月大的纯灰色英短蓝猫。
女儿给小猫取名叫小灰灰,小灰灰很乖也很温顺,但可能由于换了一个新环境还不太适应,刚来的第一天足足叫了一晚上,不过后来习惯了也就好多了。这小猫很有灵气,跟女儿也特别亲,常喜欢围在她腿边转悠,跟她一块儿玩。有了小猫的陪伴,女儿明显更活泼开朗了,看着她幸福的摸样我也放心了不少。
可是好景不长,就在游戏项目即将进入尾声,当我以为一切都越来越顺利时,家里突然发生了一次重大变故……小猫死了!!
那是在一个周末,女儿周末时一般会到爷爷奶奶家玩。我的父母家有一块小菜园,周围的邻居平时也都喜欢自己种些菜,小猫是趁我们不注意时溜到邻居家玩,然后一不小心落入了邻居家浇菜用的大水缸被淹死的……
这件事对女儿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小猫对她而言就像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年幼的她还无法承受失去朋友的痛苦。我直到现在还清楚记得女儿那天含着泪看我的眼神。
那天晚上,加班回来的我一打开门 ,女儿就带着哭腔跑过来紧紧抱住我说:“爸爸,小灰灰死了,你送给我的小灰灰死了,你不是说小灰灰会陪我一起长大么?为什么我还没长大它就死了……”面对哭成了泪人的女儿,我甚至都不敢去看她的眼睛,一个5岁多的小孩,我该怎么张口告诉她这个残忍的事实!这是多么的残酷!或许在她纯洁美好的童话世界里,她身边最爱的人、最珍惜的东西、能够带给她来快乐的一切,都是不应该离她而去的……
后来,女儿带着眼角的泪痕睡着了。直到临睡前,女儿还在喃喃自语地说,“如果明天一早我醒来,小灰灰能回来就好了……”面对天真的孩子和她那永远不可能完成的心愿,我的内心充满酸楚,我从未像现在这样感到自己力量的卑微和渺小!我多想为她做点什么!
后来的几天,我一直在思考,我到底能为情绪低沉的女儿做些什么。我想起了南京的80后老爸房鹏,为逗女儿一笑,他利用自己大学时学计算机专业的优势埋头苦干5天,为女儿量身打造出一款“川剧变脸”的手机游戏,让女儿爱不释手。我也是个游戏程序员,我为什么不能像他一样呢?
带着对女儿的愧疚和亏欠,我决定亲自为女儿设计制作一款游戏,一款和猫有关的游戏,一款对女儿有特别意义的游戏。我希望女儿在玩这款游戏时所想起的、记得的永远是跟小灰灰在一起时的那些开心的回忆,仿佛它从未离去……
经过4个多月的加班加点和工作室队友的帮助,一款专门为了女儿制作的猫手游 喵小贱 正式完工。从女儿看到游戏画面的那个瞬间脸上绽放出的灿烂笑容,我就知道,我做到了……
“爸爸,小灰灰终于回来啦!”女儿的这句话,让我的眼睛再次湿润了……
为了女儿,我会继续努力去完善喵小贱,让它给女儿带去更多的快乐和惊喜,女儿请相信爸爸一定可以做到的。
本文标题: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有些建议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