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精品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精品
一
1.sars非典型性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www.61k.com)侵害肺部和呼吸道细胞。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的活动离不开细胞。
3.细菌一般是单细胞生物,遗传物质是DNA.
4.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代谢为基础。
5.生长发育以细胞的增殖,分化为基础。
6.遗传和变异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
7.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质基质
8.导管是死细胞,筛管是活细胞(无细胞核),不能表达出全能性。
二
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细菌,蓝藻,放线菌有细胞壁。而支原体没有细胞壁。
3.蓝藻又称为蓝细菌。念珠藻,颤藻,蓝球藻,发菜都是蓝藻。小球藻是真核生物除了蓝藻以外各种颜色的薻都是真核的。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98℃熔化,44℃凝固
4.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只有环状DNA分子。
5.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为DNA和蛋白质,还有少量RNA。
6.蓝藻中没有叶绿体,但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7.细胞的发现并命名者是英国的虎克。
8.德国施莱登,施旺创立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成的。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有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三
1.硅在细胞中含量很少,但在硅藻,禾本科植物中含量较多。
2.在干重中碳占55.99%。
3.水85-90无机盐1-1.5糖类和核酸1-1.5脂质1-2蛋白质7-10
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和主要承担者。
5.还原糖有: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淀粉和蔗糖不具有还原性)
6.脂肪被苏丹三染色需要三分钟,呈橘黄色。被苏丹四染色需要一分钟,呈红色。
7.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混匀
8.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先A后B
9.还原糖检验需要50-65摄氏度水浴加热。
10.脂肪检验需要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再用吸水纸吸去酒精。再滴一滴蒸馏水。制片。
11.大量元素:CHONPSKCaMg微量元素:FeMnZnCuBMo主要元素CHONPS基本元素CHON最基本元素:C矿质元素:除CHO外由植物根部吸收的元素。
12斐林试剂能与还原糖反应是因为有氢氧化铜,双缩脲试剂能与蛋白质反应是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精品
因为有铜离子。(www.61k.com]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的肽键反应。:双缩脲还能使尿素变色。尿素分子里有肽键。
13 还原性糖包括所有单糖。二糖(乳糖、蔗糖、麦芽糖)中除了蔗糖都是的
四
1.成人有八种必需氨基酸。婴儿有九种,多一种组氨酸。
2.蛋白质有空间结构而多肽没有空间结构。
3.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1.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方式千变万化。2.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4.蛋白质中加入少量NaCl可以发生盐析。可以加水稀释复原。蛋白质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5.加热改变了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松散,伸展,容易被蛋白质酶分解,因此煮熟的鸡蛋容易被人吸收。这种变性不能恢复。
6.蛋白质的功能:1.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2.酶蛋白的催化作用。3.血红蛋白等的运输作用。4.信息传递如激素。5.免疫功能如抗体。
7.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简称HPP,总部设在北京。
8非必需氨基酸是指生物体内能自己合成的,必需氨基酸是指生物体内不能合成的,要从外界获取。但是所有氨基酸都是生物体所需要的缺一不可,不是说是非必需氨基酸生物体就可以不需要这种氨基酸。
五
1.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重要作用。
2.二苯胺可以使dna水浴加热变成蓝色。甲基绿使DNA成绿色。吡罗红使RNA变成红色。
3.盐酸8%质量分数,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的速率,同时使染色质中的蛋白质和DNA分离,便于于染色剂结合。
4.生理盐水为0.9g/ml的NaCl溶液。
5.脱氧核糖核酸长链不等于DNA分子。RNA通常是双链,RNA是单链。
6.遗传信息多样性的原因:核苷酸数量,种类,排列顺序的不同。
7 .细胞的遗传物质只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或RNA(但是不能说是DNA和RNA,只能是两种中的一种)常见的RNA病毒有HIV病毒,SARS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禽流感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常见的DNA病毒有所有的噬菌体
8 观察DNA可以用甲基绿,但是不能用来检验,检验用二苯胺,在沸水浴条件下生成蓝色沉淀,观察染色体用龙胆紫“染”液或者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或醋酸洋红染液
六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动物体内的储能物质为糖原(肝糖原和肌糖原),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为淀粉。
2.1g葡萄糖完全氧化产生16kj能量,1g糖原17kj,1g脂肪39kj。1mol高能磷酸键30.54kj。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精品
3.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www.61k.com)
4.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为单糖,麦芽糖(葡萄糖和葡萄糖),蔗糖(果糖和葡萄糖),乳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为二糖。
5.蔗糖在甘蔗,甜菜。乳糖在人和动物乳汁。麦芽糖在发芽小麦。
6.脂质包括脂肪(储能物质,绝热体保温,缓冲减压),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固醇。所有细胞中都有脂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如丙酮,氯仿,乙醚。
7.磷脂在人和动物的脑细胞,卵细胞,肝脏,大豆种子中含量多。
8.固醇包括胆固醇(构成细胞膜,血液中脂质的运输),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Ca,P的吸收),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在动物内脏,蛋黄中含量丰富。
9.每一个单体都是以若干相连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10.脂肪不是主要能源物质的原因:生物细胞内脂质氧化速率缓慢,需要的氧气多。无氧条件下不放能。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11 磷脂主要存在于生物膜,而胆固醇主要存在于细胞膜
七
生物体种类,生长发育时期,部位的不同,含水量也不同。新生的水多,雄性含水多。
2.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占4.5%。比例越高抗逆性越强。
3.自由水作用: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2.参与生物化学反应。3.提供液体环境。4.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4.血钙含量过低会抽搐。,过高肌无力。老人血钙过少会骨质疏松
八
1.加生理盐水的作用:保证细胞形态。
2.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磷脂最丰富)和蛋白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组成。脂质50蛋白质40糖类2-10
3.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4.红细胞未成熟时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成熟后没有细胞核寿命120天,为能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腾出空间。
5.细胞膜的作用:1.控制物质进出细胞。2.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割开。(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6.植物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细菌细胞壁是肽聚糖。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7.台盼蓝检验死细胞,染成蓝色。
九
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
2.双层膜:线粒体,叶绿体,核膜。
单层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
无膜:核糖体,中心体。
3.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物体所需能量有95%来自线粒体。
4.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能量转换站和养料制造车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精品
间。(www.61k.com)
5.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空间结构),和脂质合成的车间。
6.高尔基体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分类包装的车间和发送站。
7.核糖体有游离的也有吸附在内质网上的,是产生蛋白质的机器。
8.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游离的核糖体主要合成胞内蛋白,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主要合成分泌蛋白(称为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主要合成脂质)植物高尔基体可以合成细胞壁(即可以参与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9.液泡内含细胞液,可以调节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坚挺。
10.中心体在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有。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1.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胶质状态)。
12.健那绿使线粒体成蓝绿色,健那绿是活性染料
13.观察叶绿体的实验选叶面下表皮细胞是因为这叶绿体少且大,便于观察。
14.分泌蛋白由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细胞内蛋白由游离的核糖体合成。一般认为植物细胞无分泌蛋白
15.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膜结构。作用:1.使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物质运输起决定性作用。2.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3.把各种细胞器分割来,使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16 有液泡的细胞一般都是成熟的植物细胞(高度分化),所以不能进行有丝分裂 十
1.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2.细胞核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是系统的控制中心和遗传信息库。
3.核膜:双层膜。小分子进入。 核孔:大分子进入,实现核质的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核仁:与某种RNA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
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5.模型有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
十一
1.玻璃纸又称赛璐玢。是一种半透膜。
2.植物细胞吸水方式:1.无大液泡时:吸涨作用(靠吸水性物质吸水,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2.有大液泡时:渗透作用(有半透膜,有溶度差时)
3.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之间的细胞质。原生质: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4.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可以鉴别细胞死活。
5.细胞膜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十二
1.用丙酮能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
2.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恰好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得出的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磷脂由磷酸,甘油,脂肪酸组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
4.科学家牙刷电镜下看到细胞膜“亮-暗-亮”的结构。推测生物膜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
5.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精品
6.糖蛋白只有膜外层才有。[www.61k.com]又叫糖被,作用:细胞表面的识别;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的作用。7不要把细胞膜上的受体和糖蛋白混为一谈,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受体是糖蛋白的一种,但是有些题目要答“特异性受体”(一般都要加个“特异性”)不能直接写糖蛋白 。糖蛋白是糖类还是属于蛋白质
十三
1.自由扩散进入细胞的物质:苯,甘油,乙醇,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水。
2.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小肠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是主动运输。
3.顺浓度梯度的是被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运输的被动运输是协助扩散,不需要的是自由扩散。逆浓度梯度的是主动运输,同时主动运输需要能量需要载体蛋白。
4.通道蛋白分两种,水通道蛋白和离子通道蛋白。
离子通道具有特异性,只有在对特定刺激发生反应时才瞬间开放。(神经调节有钾,钠离子通道。顺浓度梯度运输时不消耗能量,属于自由扩散。)
5.主动运输作用:保证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除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6.胞吞胞吐需要能量,主要是对大分子物质的运输。
7 。钾钠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神经调节的时候 静息电位的维持是K+外流,动作电位的形成是Na+内流。这是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离子通道蛋白。属于协助扩散。相反,当K+内流,Na+外流的时候就是K、Na泵被激活,需要能量,是主动运输。
十四
1.太阳能几乎是所有生命系统能量的最终源头。特例:世界上有种细菌叫硫细菌,还有铁细菌,硝化细菌不是依靠太阳能的。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2.细胞代谢是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3.比较过氧化氢酶作用实验中,新鲜肝脏是因为防止微生物将过氧化氢酶分解。用研磨液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积。
4.实验方法原则:控制变量法。
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5.对照实验:1.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
2.条件对照(给对照组施加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要研究的处理因素)
3.自身对照(实验前后对照)
4.相互对照(多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6.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催化效率高,且能再常温常压下高效进行。
7.脲酶能使尿素分解为CO2和氨气。
8.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小部分是RNA。
9.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的性质。
101.太阳能几乎是所有生命系统能量的最终源头。
2.细胞代谢是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3.比较过氧化氢酶作用实验中,新鲜肝脏是因为防止微生物将过氧化氢酶分解。用研磨液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积。
4.实验方法原则:控制变量法。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精品
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www.61k.com]
5.对照实验:1.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
2.条件对照(给对照组施加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要研究的处理因素)
3.自身对照(实验前后对照)
4.相互对照(多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6.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催化效率高,且能再常温常压下高效进行。
7.脲酶能使尿素分解为CO2和氨气。
8.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小部分是RNA。
9.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的性质。
10.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11.过酸,过碱,温度过高,重金属盐,会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永久失活。低温酶活性降低,但提高温度可以恢复活性。因此酶制剂适宜在0-4℃保存。
12.一般来说,在动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在35-40℃之间,植物40-50℃,真菌,细菌体内酶最适温度差别很大。
13.动物体内酶最适PH大多在6.5-8.0,植物4.5-6.5,特殊的,胃蛋白酶1.5
14.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注意不是溶酶体。
15.果胶酶包括果胶分解酶,果胶酯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能分解果肉细胞壁中的果胶,使果汁澄清透明,提高果汁变量。
16.纤维素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
17.DNA聚合酶,DNA连接酶,RNA聚合酶,逆转录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键。解旋酶作用于氢键。DNA复制时,氢键的连接是不需要用酶的
18.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不能用斐林试剂检验产生的葡萄糖,因为实验需要严格控制温度,而斐林试剂需水浴加热。
十五
1.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能量通货)是ATP。最终能源是太阳能,主要能源是糖类。
2.ATP(三磷酸腺苷)组成元素C、H、O、N、P。结构简式:A—P~P~P。P代表磷酸基团,Pi代表磷酸。~表示高能磷酸键,A代表腺苷。
3.1. 1molATP完全水解成ADP放能30.54KJ。
2. 1mol葡萄糖彻底分解后放能2870KJ。
3. 1g糖原彻底氧化分解放能17KJ。
4. 1g脂质彻底氧化分解放能39KJ。
5. 有氧呼吸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放出的能量中有1167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合38mol。
6. 无氧呼吸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放能196.65KJ,分解成酒精和CO2放能225.9KJ,但均只有61.08KJ储存在ATP中,合恰好2molATP。
4.高能磷酸化合物划定界限:放能大于20.92KJ/mol。
5.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水解一个高能磷酸键转化为二磷酸腺苷(ADP);水解两个高能磷酸键转化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
6.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少,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精品
7.ADP转化为ATP时所需能量的来源:动物,真菌和大多数细菌:呼吸作用。(www.61k.com)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8.高中阶段生物学反应式注意画成箭头,上标酶。
9.萤火虫体内特殊发光物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
10.ATP和ADP的转化不是可逆反应。物质上可逆,条件场所,能量不可逆。
11.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其动力来源于叶片的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而不是ATP提供。
十六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于兼性厌氧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2.CO2的检验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者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3.酒精的检验用硫酸酸化的橙色重铬酸钾溶液。变成灰绿色。
亚硝酸盐检验先与盐酸酸化的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然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反应生成玫瑰红色染料。
4.有氧呼吸检验CO2需要在泵入空气时出去CO2。
5.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6.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代谢旺盛的细胞中线粒体多。肌细胞中的肌质体是由大量变形的线粒体组成。
7.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一个葡萄糖分子分解成两个丙酮酸(C3H4O3)和4个【H】还有两个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6个水参与反应,产生6个CO2和20个【H】。放出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6个O2参与反应,于24个【H】生成12个水。放出大量能量。
8.有氧呼吸特点:1.在温和条件下进行的。2.能量是逐步释放的。3.放出的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储存在ATP中。
9.无氧呼吸在两个阶段需要不同的酶催化,但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10.无氧呼吸都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的能量且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葡萄糖分子中大部分能量都储存在酒精或乳酸中。
11.动物,田菜块根,马铃薯块茎,玉米种子的胚无氧呼吸生成乳酸。
植物无氧呼吸通常生成酒精。
12.醋酸杆菌是好氧性细菌,发酵生产食醋。
谷氨酸棒状杆菌是好氧性细菌,发酵生产味精。
破伤风芽孢杆菌是厌氧性细菌。需要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抗毒血清是直接注射抗体
13 单独提取出来的线粒体放到葡萄糖溶液里面是不反应的,因为缺乏了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酶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14 呼吸作用是将“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光合作用是将光能先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再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十七
1.色素提取实验中:无水乙醇用来提取色素,可以用体力分数95%的酒精和无水碳酸钠混合或者其他有机溶剂代替。(制备无水乙醇的方法:乙醇和CaO共热。)
2.层析液用来分离色素,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越快,可以用93号汽油代替。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精品
3.二氧化硅的作用是使研磨充分。(www.61k.com)碳酸钙作用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若研磨液呈黄绿色可能是色素被破坏。)
4.用棉花塞住装过滤后研磨液的试管原因:1.防止酒精挥发。2.防止色素被氧化。
5.层析带从上到下(溶解度由大到小):胡萝卜素(橙黄),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6.叶绿素占3/4,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类胡萝卜素占1/4,主要吸收蓝紫光。
7.观察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用电子显微镜。吸收光能的色素位于类囊体薄膜上。
8.绿藻,褐藻,红藻在海水中由浅至深垂直分布的原因:水层对光波中红橙光的吸收显著多于蓝紫光。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素的原理是:叶绿素"难溶于水",易溶于无水乙醇(不要写易容于有机溶剂)
9.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的氧原子全部来自水。
10.光合作用中的碳循环叫做卡尔文循环。(CO2的固定:C5+CO2→2C3)(CO2的还原:2C3+ATP+【H】→C5+H2O+(CH2O))C3的还原过程是有水生成的
11.光反应水光解供【H】和ATP。在类囊体薄膜进行,需色素参与。
12.暗反应卡尔文循环,在叶绿体基质进行。
13.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1.内因。2.光照强度。3.光的波长。4.光照面积。5.温度。
6.叶龄。7.CO2浓度。8.矿物质(N,P,Mg)
14.白炽灯是热光源,注意实验中调整光照强度时会对温度造成影响。可以在光源与实验材料之间加设长方体盛满水的玻璃柱用来吸收能量。(强调长方体是与三棱镜导致光色散区别。)
15.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利用氨氧化时产生的化学能。先将氨氧化成亚硝酸,再氧化为硝酸。
16.硝化细菌也是消耗CO2和H2O产生糖类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的。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在于利用的不是太阳能,而是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能量。
十八
1.生物体的生长既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体积,还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生物体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细胞数量的多少。(原因:细胞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
2.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大,交换效率越大。
3.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分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原核生物以及原生生物中的原生动物一般通过二分裂生殖。
4.一个细胞周期总是以分裂间期为起点。且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已经分化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5.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属于分裂间期。
6.分裂间期完成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也有RNA的合成。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的中心粒的倍增也在间期(分裂前期的细胞中有4个中心粒)。
7.分裂前期:核仁解体,核膜消失。染色体出现(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纺锤体出现。
分裂中期:观察染色体最适宜时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平面(注意视角问题,若从细胞两极看则散乱排布。)
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精品
分裂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www.61k.com)纺锤丝消失,出现了新的核膜和核仁。(植物细胞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逐渐形成细胞壁。此过程中,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活跃。)
8.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1.动物细胞纺锤体由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形成。2.动物细胞分裂的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直接缢裂成两个细胞。
9.有丝分裂保证了细胞的亲代和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0.无丝分裂过程:1.细胞核延长,缢裂成为两个细胞核。2.细胞从中部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蛙的红细胞)
11.能染色染色体的碱性染料有:醋酸洋红溶液、龙胆紫溶液、苏木精。
12.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用盐酸质量分数15%,酒精体积分数95%(1:1)。解离时间3-5min。漂洗时间10min。染色时间3-5min。
13.使细胞分开的措施:1.解离、2.用镊子尖将根尖弄碎。3.用拇指轻按载玻片。
14.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的都是死细胞。
15.实验适宜在上午10时到下午2时进行,此时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期的较多,适宜做实验。
16.分生区细胞的特征:1.细胞呈正方形。2.排列紧密。3.不含叶绿体、大液泡。
十九
1.红细胞寿命120天。白细胞5-7天。
2.表皮细胞细胞之中没有叶绿体,但在细胞壁上有明显的角质层。贮藏细胞没有叶绿体,也没有角质层,但有体积较大的液泡。
3.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具有持久性、不可逆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4.细胞分化的本质:基因选择性表达。作用: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5.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和已经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6.全能性由高到低(高低区分在容不容易表现全能性):受精卵>胚胎干细胞>精细胞、卵细胞(生殖细胞)>高度分化的组织细胞。
二十
1.单细胞生物,细胞的死亡就是个体的死亡。而对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的过程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减小,新陈代谢速率减慢。2.酶的活性降低(头发变白: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3.色素积累(老年斑)。4.细胞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变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3.对细胞衰老原因的探究:1.自由基学说。2.端粒学说。
4.细胞凋亡(细胞编程性死亡):1.人类胚胎时期尾部细胞的脱落。2.胎儿手的发育中只见细胞的自动死亡。3.细胞的自然更新。4.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
5.细胞坏死是细胞的非正常死亡。
二十一
1.细胞癌变后,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会发生改变。癌细胞是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精品
2.癌细胞特征:1.在适宜条件下可以无限增殖。[www.61k.com]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癌细胞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更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3.致癌因子:1.物理致癌因子:紫外线,X射线、a射线等辐射。
2.化学致癌因子: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亚硝胺、黄曲霉素。
3.病毒致癌因子:Rous肉瘤病毒。
4.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
5.世界上因病死亡的总死亡率中,心血管病第一,癌症第二。
6.癌症的检测:显微观察、CT、核磁共振、癌基因检测。
7.癌症的治疗:手术切除、化疗、放疗。
8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相互独立的,不相互影响
9病毒致癌因子是生物致癌因子的一种。注意黄曲霉素是化学致癌因子不是生物致癌因子,易搞错
二十二
1.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在子代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
2.豌豆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1.自花传粉,闭花受粉(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2.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3.容易栽培,生长周期短。4.一次繁殖产生后代多。
3.人工异花传粉的步骤:1.去雄(花蕾期雄蕊)。2.套袋。3.传粉。4.套袋。
4.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形状分离。
5.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因此孟德尔时代不可说基因,而要说成遗传因子。
6.实验方法:模拟实验。
7.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根据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8.测交实验验证了孟德尔的假说。
9.孟德尔分离定律(孟德尔第一定律):在生物的 体细胞 中,控制同一性状的的 遗传因子 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涉及一对相对性状实验得出的结论)
【现代解释实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配子。
10.对一次繁殖产生后代少的物种测交,可以选择杂合子雄性和多只隐性纯合子雌性杂交。
11.相对性状的形状表现不一定只有2种,可以有很多种。
12.回交:杂交得到的后代再与亲本个体交配。
13.共显性:在生物体性状的遗传中,两个亲本的性状同时在F1的同一个体中表现。
14.不完全显性:在生物体性状的遗传中,F1的性状介于显性和隐性亲本之间。 15 出现“孟德尔定律”的题不能用“基因”这词,要用“遗传因子”
二十三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精品
1.杂合子连续自交n代,则杂合子概率(1/2)^n。(www.61k.com)显隐性纯合子概率相等,且比例无穷逼近1/2。
2.鉴定基因型最好的方法是测交,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
3.AaBb自交产生子代过程中,结合方式有16种。子代表现型4种(分离比9:3:3:1),基因型有9种。
4.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5.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第二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涉及多对相对性状)
【现代解释实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6.孟德尔第一第二定律仅适用于高等生物的有性生殖。(1.真核生物2.核遗传3.有性生殖)
7.山柳菊是孟德尔首选的实验材料。但是它有时进行有性生殖,有时进行无性生殖。花较小,且没有易于区分的可以连续观察的性状。
8.等位基因是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注意与相同基因的区别。
9.原核生物和病毒不遵循孟德尔第一第二定律。
10问“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答“多少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少种性状”。问“基因如何控制性状”→答“(具体)基因通过控制相应的酶的合成控制生物代谢,进而使生物表现出(具体性状)”或“(具体)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生物表现出(具体)性状” 。一般有两对或以上对等位基因的题都要答“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两个一起)
11
1.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卵子在卵巢形成。曲细精管中有大量的精原细胞。
2.精原细胞和体细胞中都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数目相同。
3.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静母细胞→精细胞→精子(两次减数分裂后需要经过变形作用才能形成精子。)
4.争议说法: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是体细胞
5.末期的细胞已经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因此减一末期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减二末期是精细胞。
6.间期:染色体复制,数目不变(减数过程中唯一一次染色体复制)
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数目减半。 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
7.基因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8.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出现四分体。
9.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后,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每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10.同源染色体:大小性状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11.卵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总是不均等分裂(第一极体分裂为两个第二极体时处除外)。无变形过程。
12.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两种类型的配子。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得到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一种类型配子。但是多个精原细胞或多个卵原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精品
细胞形成2的n次种类型配子(n是染色体对数)
13.人的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2N=46)把握好N的含义。[www.61k.com]不解释了。。
14.生物体中,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又能进行减数分裂的是精巢和卵巢。 二十四
1.推理方法:类比推理法(仅仅是推理,需要实验验证)→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
2.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自由组合(容易玩文字游戏)
3.摩尔根原本不相信萨顿的假设,因此做了果蝇眼色遗传实验,证明了萨顿的假说。并做了测交验证。(现代验证:分子荧光标记)
4.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5.雄蜂体细胞染色体虽然减少一半,但是仍具有一套染色体组。携有控制还生物体所有性状的基因。
6.并非所有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二十五
1.与骨骼有关的通常都是显性遗传病:1.常染色体: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2.伴X显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女患者多)
2.常染色体隐性:白化病,镰刀型贫血症,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
3.伴X隐性:血友病,红绿色盲。(男患者多)伴Y遗传:外耳道多毛症(无女患者)
4.伴X隐性:隔代遗传,交叉遗传(男孩患病基因从母亲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孩)
5.伴X显性:连续遗传,男性患者的母亲女儿一定患病,正常女性的父亲儿子正常。
6.鸟纲(ZZ雄,ZW雌)
7.蜜蜂蚂蚁特殊性请注意(欢迎补充)【蜂王,工蜂,雄蜂(假减数分裂)】
8.芦花鸡羽毛黑白相间的横斑纹是位于Z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
9.判断遗传病规律方法
二十六
1.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S型细菌:光滑,有多糖类丁荚膜,有毒(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R型细菌:粗糙,无荚膜,无毒。
2.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转化界定为基因重组)
3.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4.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S35标记蛋白质,P32标记DNA。
5.上层清液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下层是大肠杆菌。
6.标记大肠杆菌→标记噬菌体(侵染标记过的大肠杆菌)→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7.搅拌使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使分层。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精品
8.P标记时上清液有放射性原因:1.保温时间过短(未完全侵染大肠杆菌)2.保温时间过长(侵染增殖后子代被释放)
S标记时沉淀物出现放射性原因:搅拌不充分
9.重要实验思路:设法分离DNA和蛋白质,单独直接地观察他们的作用。[www.61k.com](生物大分子提纯技术)
10 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提取S型细菌的DNA放到R型细菌的培养皿中,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其实也算是一种转基因(S型细菌DNA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中),所以也算是基因重组。
二十七
1.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两条脱氧核糖核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磷酸二酯键)构成基本骨架。
3.A=T两个氢键,C≡G三个氢键。因此GC比例越高分子越稳定。
4.实验技术:X射线衍射
5.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6.实验—验证半保留复制: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重带,杂交带(中带),轻带
7.DNA分子复制的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原核:核区和细胞质基质。病毒:宿主细胞) 条件:模版,酶(解旋酶,DNA聚合酶),能量,原料。
(原则:碱基互补配对 结构基础:双螺旋结构)→保证准确性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分离时期: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8 PCR技术也就是体外的"DNA复制",与体内的"DNA复制"不同的是要用到Taq酶(等于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在温泉提取),而且是先解旋后复制
二十八
1.多聚核糖体: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核糖体为多聚核糖体。
2.DNA的碱基:ATCG。RNA的碱基:AUCG。
3.RNA的分类:mRNA;rRNA;tRNA。RNA一般是单链,从核孔运输。
4.核糖体=rRNA+蛋白质。rRNA有时可以作为酶出现。
5.转录的(1)场所: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
(2)条件:原料(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模板(DNA解旋后的一条单链);酶(DNA解旋酶,RNA聚合酶);能量。
(3)特点:边解旋边转录;单链转录。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
6.翻译的(1)场所:细胞质核糖体。
(2)条件:原料(游离的20种氨基酸);模板(mRNA);酶;能量
(3)原则:碱基互补配对
(4)特点:一个mRNA上可连续结合多个核糖体,一次合成多条肽链。核糖体可以沿着mRNA移动。
7.起始密码子(编码氨基酸+起始)有2种,普通密码子有59种,终止密码子有3种(只编码终止信号)密码子共有64种,编码氨基酸的只有61种。
8.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但是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决定(简并性)。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精品
9.简并性意义:保证翻译速度,减少变异发生的频率。[www.61k.com)
10.通用性: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体都共用密码子表。
11.DNA的碱基数:RNA的碱基数:蛋白质氨基酸数=6:3:1
12.37℃细菌细胞内合成肽链的速度为每秒15个氨基酸。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
13.一个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形成两个tRNA结合位点。
14.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
15基因上的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而性状未改变的“主要”原因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其他原因还有“基因上存在内含子”,“生物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
16大题,翻译的场所要答“核糖体”,但是选择题的选项如果出现“翻译的场所是细胞质”也不算错
二十九
1.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1.DNA的自我复制;2.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补充:1.RNA的逆转录;2.RNA自我复制。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2.皱粒豌豆是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异常(插入一段外来DNA序列),导致细胞中淀粉含量低,蔗糖含量升高。不能有效保留水分。(染色体变异)
3.白化病是酪氨酸酶异常不能合成黑色素。
4.囊性纤维病是患者的CFTR基因缺失三个碱基导致CFTR蛋白异常,(缺少苯丙氨酸),汗液中氯离子浓度增高。支气管粘液增多,肺部感染。(基因突变,基因的缺失)
5.镰刀型贫血症是编码血红蛋白基因的一对碱基改变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血红蛋白为镰刀状。(基因突变,碱基的替换)
6.可以是多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也可以是一个基因与多个性状有关。
7.细胞质基因指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基因。(母系遗传)
8.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酶或蛋白质的结构)来实现的。 9 “基因突变的危害较小,染色体变异的危害较大”这种说法是错的,镰刀型贫血症就是一个危害较大的基因突变
三十
1.基因突变包括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以碱基为单位)
2.诱发突变的因素:物理因素(各种辐射),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硫酸二乙酯),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3.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和基因型,但不一定导致新性状的产生。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不能产生新的基因。
4.发生在体细胞的突变也又可能遗传。(植物无性繁殖)。
5.癌细胞是由于基因突变出现的。
6.基因突变的特点:1.普遍性(所有生物都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2.不定向性3.随机性(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不同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4.低频性5.多害少利性
7.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8.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基因突变。
9.分裂间期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精品
10“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不是单指“基因突变”11 可遗传变异是指可遗传给子细胞,不是指可遗传给子代(后代)
三十一
1.染色体变异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www.61k.com]
2.染色体变异分为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基因的缺失,重复,易位【两条之间】,倒位【一条之间】)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个别染色体或染色体组的增加或减少,先天性愚型即21三体综合征)。(以基因或染色体为单位)【注意21三体综合征怎么写】
3.缺失:(果蝇残翅,猫叫综合症);重复(果蝇棒状眼);易位(夜来香);倒位
4.一个染色体组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但是携带有一种生物的全部遗传信息。
5.二倍体是由受精卵发育来,体细胞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二倍体体内可能有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
6.马铃薯是四倍体,香蕉是三倍体,小麦是六倍体,小黑麦是八倍体。
7.多倍体特点:茎干粗壮,叶片,果实,种子较大,营养丰富,但发育迟缓,结实率低。
8.多倍体诱导方法:低温;秋水仙素(剧毒)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着丝点还是会分开的
9.单倍体是由配子发育来的具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10.一个染色体组的一定是单倍体(雄蜂)
11.单倍体特点:植株矮小,高度不育(雄蜂除外)
12.单倍体诱导方法:花药离体培养。
13.单倍体育种优点:缩短育种年限,得到纯合品种。
14.卡诺氏液作用:固定细胞形态(焙花青—铬矾法也有用到)
15.具体操作方法也是解离染色漂洗制片。解离用盐酸15%体积分数。酒精95%
16.环境引发的突变可能能遗传。
三十二
1.苯丙酮尿症的原因:体内缺少能将苯丙酮酸转化为酪氨酸的酶,致使苯丙酮酸积累对婴儿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2.多基因遗传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青少年型糖尿病,无脑儿,唇裂。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3.对遗传病的预防和监测:遗传咨询,产前诊断。
4.产前诊断包括: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诊断。
5.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测22条染色体+XY,参与者:中美英德日法
6羊水检测可以检测染色体是否异常,但是检测不了基因是否异常
三十三
1.选择育种:原理:(生物变异);优点(育种周期长,选择范围有限)
2.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优点:(常规方法,适用于家禽家畜)缺点:(不能产生新性状,周期长)
3.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优点:(提高突变频率,短时间获得更多优良变异)缺点:(突变不定向,难以集中优良性状)→青霉菌,黑农五号
4.基因工程育种(基因重组)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精品
5.无子西瓜是多倍体育种的结果。(www.61k.com)
三十四
1.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2.在DNA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体外操作。
3.意义:1.能定向改变生物性状。2.打破有性生殖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4.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运载体。
5.过程: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只此步不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6.应用:作物育种,药物研制,环境保护(DNA探针技术)
基因工程能定向改变生物性状,长期的自然选择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三十五
1.拉马克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第一个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1.过度繁殖,2.生存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种内,种间斗争),3.遗传变异;4.适者生存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为核心,深入到基因水平,以种群为基本单位研究进化学说。
4.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三十六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计算X染色体上基因的频率需要注意。
3.哈代温伯格定律适用于自由交配时。
4.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5.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6.物种形成必须要有生殖隔离,可以没有物种隔离。
7.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发展。(兰花和专门给它授粉的昆虫,生物由厌氧向需氧的进化,猎豹追逐斑马等)
8.生物多样性: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9.养鸡场的所有鸡不是一个种群。
10.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以避免一种或几种少数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绝对优势的局面。
11.研究生物进化进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12.寒武纪大爆发。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13.木村资生提出中性学说。生物进化方向是中性突变积累的后果,而不是自然选择。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二 : 全部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三 :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单元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中的化合物分化、癌变和衰老、细胞增殖、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
1.4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
1.1化学元素与生物体的关系
C、H、 O、N、 P、S、 K、Ca、 Mg
1.2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1.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设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
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
第1页
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则 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 x?m?n ??????????????①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y?ma?18x ????????????????②
或者 y?
1.8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
r
a?18x ????????????????③ 3
1.6蛋白质的组成层次
1.7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1.9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
1.10
第2页
水
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 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1.11细胞膜(C、H、O、N、P)的物质交换功能
亲脂小分子
高浓度——→低浓度 不消耗细胞能量(ATP 离子、不亲脂小分子 低浓度——→高浓度 需载体蛋白运载
消耗细胞能量(ATP)
1.14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
1.15理化因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1.12
1、具有双层膜结构
2、进行能量转换
3、含遗传物质——DNA 4、能独立地控制性状 5、决定细胞质遗传 6、内含核糖体
7、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 8、能自我分裂增殖
1.16细胞分裂异常(或特殊形式分裂)的类型及结果
1.13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
1.17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关系
第3页
G
1.18已分化细胞的特点 1.19分化后形成的不同种类细胞的特点
1.22癌细胞的特点
1.20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关系
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
分化程度高,全能性也高
分化程度最低(尚未分化),全能性最高
1.21
永生细胞 扁平梭形 成纤维细胞癌变
球形
如癌细胞膜糖蛋白减少,细胞黏着性降低,易转移扩散。
癌细胞膜表面含肿瘤抗原,肝癌细胞含甲胎蛋白等
如线粒体功能障碍,无氧供能 主要是细胞免疫
可移植在异种生物体内生长,形成癌瘤
1.23
衰老细胞的特点 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
酶的活性降低
色素积累,阻碍细胞内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
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体固缩,染色加深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1.24
细胞的死亡
蝌蚪尾部消失
花瓣凋萎
第4页
-
-溶酶体
你知道吗:
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分化产生新细胞类型基 因突变产生新基因 基因重组产生新基因型 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
1.26细胞工程
第5页
脱再
1.28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
1.27植物组织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的比较
第6页
第二单元 生物的新陈代谢
Ⅰ 植物代谢部分:酶与ATP、光合作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
2.3生物体内ATP(C、H、O、N、P)的来源
2.1新陈代谢与酶——降低反应活化能
新陈/细胞代谢: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1. 发现
①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学家):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 ③利比希(德、化学家):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比希纳(德、化学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⑤萨姆纳(美、科学家):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的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⑥许多酶是蛋白质。
⑦切赫与奥特曼(美、科学家):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定义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注:
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 ②催化性质:
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
③成分: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特性
① 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应速度很快,是一般无机催化集的107——1013倍。 ②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 多样性 。 ③ 需要合适的条件(温度和pH值) → 温和性 → 易变性 。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2.4生物体内ATP的去向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细胞分裂
矿质元素吸收 新物质合成 植株的生长 神经传导和生物电 肌肉收缩
吸收和分泌 合成代谢 生物发光
植物
酶
ATP ——→ADP+Pi+能量
动物
2.5光合作用的色素
(橙黄色)胡萝卜素 快 (黄色)叶黄素
(蓝绿色)叶绿素a (黄绿色)叶绿素b 慢
胡萝卜素 叶黄素
大部分叶绿素a 叶绿素b 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2.2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PH,反应物浓度,酶的浓度
胡萝卜素 叶黄素 a b
第7页
2.6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
2.7
光能利用率与光合作用效率的关系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
光能利用率 = 照在该地面的总的光能 光合作用效率 =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
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
热能损失
光能损失→荧光、磷光
光能→电能→化学能(贮存)
控制光照强弱
二氧化碳供应 必需矿质元素供应
2.8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与提高光能利用率的关系
提高复种指数:改一年一季为一年多季
合理密植套种(不同时播种)因地制宜:阳生植物种阳地
阴生植物种阴地
红光照,糖类增多
N
P
ATP、NADP+的成分 K:糖类的合成和运输
Mg:叶绿素的成分
2.9光合作用实验的常用方法
第8页
2.10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2.10.1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①植物细胞与土壤溶液之间构成 ②每两个植物细胞之间构成
2.10.3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与联系
2.10.4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产生蒸腾拉力
2.10.2扩散作用与渗透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2.10.5植物体内水分的利用和散失
①根持续吸水的动力 ②物质运输的载体 ③降低叶片温度
物质由高到低的移动方式,利用物质本身的属性,不需要能量 特指溶剂分子(如水、酒精等)的扩散,需特定的条件
第9页
注:以下有部分老教材知识点删掉,故编号直接跳到2.20
注:以下关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及人体必须氨基酸不做识记要求,了解即可,属于老教材知识点
2.20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无氧呼吸酒精途径和乳酸途径代表生物举例 酒精:酵母菌,多数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
乳酸:乳酸菌,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植物某些特殊部位(马铃暑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 注:人体呼出的CO2全部来自有氧呼吸,人体呼出的CO2量等于O2吸收量
2.2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注:新陈代谢类型了解即可,不做识记要求。
2.25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的利用情况
注: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值为分解为乳酸时的值。不同的无氧呼吸类型释放的能量可能稍有不同。
2.26新陈代谢的类型
第三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包括植物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内环境与稳态、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免疫)
绝大多数动物,腐生的真菌,大多数细菌 多数动植物
一些细菌(如光合细菌,供氢体不是水,不放O2) 蛔虫等
3.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激素调节
3.2 动物的体液调节
(略)
主要在叶、幼嬾的芽和发育的种子
第11页
第12页
3.4神经调节的细胞补充
3.4.1电位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K外流 动作电位:内正外负 Na内流 3.4.2 电流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
膜内:电流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兴奋未兴奋 3.4.3 信号形式 神经纤维是以神经冲动(电信号)形式传导 细胞间 电信号
3.4.4 兴奋在突触间单向传递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解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4.5 神经系统分级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里面有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3.4.6 各级中枢的功能简介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各种感觉形成的场所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和心跳中枢
第13页
3.5内环境与物质交换
3.7水盐平衡的调节
第14页下丘脑 下丘脑 体温调节是中枢 产生激素真不少 血糖平衡功不小 通过垂体控性甲 水盐代谢没有它
3.8血糖平衡的调节
3.9
3.10免疫概述
第15页
3.11抗原与抗体
T细胞受体及抗体结合,
10000的物质。蛋白质、脂多糖、多糖等 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取决于抗原决定簇
B细胞只接受一种抗原决定族的刺激
B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球蛋白
第16页
3.1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1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第17页
3.13免疫学的应用(选学)
第18页
第四单元 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4.1动物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没有交换)
四种精子 (一种卵细胞)
精细胞
第19页
4.4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及数目与配子类型的关系
4.5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以动物细胞为例)
第20页
第五单元 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
(包括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规律、伴性遗传、细胞质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现代进化理论)
5.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第
5.3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
5.5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5.6 DNA的组成单位、分子结构和结构特点
第22页
5.7 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引起的碱基间关系
第23页
5.8 DNA分子的复制 5’端 3’ 5’ 3’端
5.9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明 Ⅱ代
半重半轻 全轻 半重半轻
DNA
第24页
5.10基因的结构及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第25页
5.11染色体组与基因组比较
5.12人类基因组研究
第26页
5.12.5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第27页
5.13遗传的中心法则
蛋白质(性状)
5.14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 第28页
5.15基因分离定律中亲本的可能组合及其比数
5.18遗传定律中各种参数的变化规律
5.16基因分离定律的特殊形式
第
5.17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一般特点
5.20自由组合定律中基因的相互作用
30页
1 F2
EeFf(三角形果)
E-F-(三角) E-ff(三角)
9/16 3/16
eeF-(三角)
3/16
eeff(卵形) 1/16
5.21 杂交育种
5.21.1培育显性基因(A)控制的优良品种
第31页
5.21.2培育隐性基因(a)控制的优良品种 Aa aa 自交,选择aa
5.22 人类的X染色体与Y染色体
5.25伴性遗传的特点
说明:这里讨论致病基因的遗传。隐性遗传表示隐性基因致病,显性遗传表示显性基因致病。
5.23 人类性别畸型及其原因
5.24性别分化与环境的关系
第32页
5.26伴性遗传中的致死效应
第33页
5.28人类常染色体遗传病与伴X遗传病的比较
5.32判断核、质遗传的方法
5.29细胞质遗传的一般形式
母方性状
×
父方性状
母方性状
5.33人类线粒体基因组
5.30核质互作雄性不育遗传情况表
5.31植物的三系配套杂交(选学)
5.34
细胞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的比较
N(RR)
S(rr) N(rr)
♀ S(rr) N(rr) ♂♀ S(rr) N(RR) 第34页
S(rr) (可育) S(Rr)
第35页
5.35细胞质遗传与伴性遗传的比较
5.36生物变异的类型
第36页
5.37基因突变
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 例:抗虫棉
5.39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比较
5.40染色体结构变异
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供体细胞的DNA 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通过噬菌体介导,将供体细胞DNA片段 带进受体细胞
第37页
5.41染色体数目变异
5.38基因重组
第38页
5.42四倍体(AAaa)的自交分析
隐性∶显性=35∶1
5.45普通小麦(异源六倍体)的自然形成途径
5.43三体(AAa)的自交分析
×
AA(2N=14)
BB(2N=14)
(2N=14) ×
AABB(4N=28)
DD(2N=14)
(3N=21)
5.44染色体变异的几个概念的比较
AABBDD(6N=42)
5.46单倍体育种
花药离体培养
第39页
亲本
(品种A) AAbb
杂交
①
5.49人类的遗传病
5.47
幼苗
植株
♀ 第一年
种子 5.50人类遗传病的预防(优生)
植株 第二年
果实 5.51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进化理论的比较
第40页
5.48利用遗传学原理的育种总结
5.54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与关系
设 有N
个个体的群体中有A
和a
一对等位基因在常染色体上遗传,其可能的基因型有三种:
AA、Aa、aa
2Aa+n3aa个个体,则
n1+n2+n3=N。于是
n D?1 ????????????① N
n H?2 ????????????② N
n R?3 ????????????③ N
而D+H+R=1,由于AA个体有两个A基因,Aa个体只有1个A基因;aa个体有两个a基因,Aa个体只有1个a基因。因而 2n1?n2p??DA
基因频率=配子频率
a
而p+q=1。公式④、⑤表示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间的关系。
5.52达尔文进化理论的三个原则与群体遗传学
任何一个群体中的个体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差异 后代与他们亲本的相似性多于无关个体的相似性
在特定的环境下,一些个体总比另一些个体有更强的生存力和繁殖力
2N2n?n2q?3?R?2N5.53
例 中国汉族人中PTC(笨硫脲)偿味能力分布如下表(T对t不完全显性)
则 T基因的频率为 p?
概念: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存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特点:彼此之间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通过繁殖传递基因给后代
概念: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基因库
特点:不仅不会因个体死亡而消失,反而在代代相传中保持和发展 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叫基因频率
第41页
140011
?0.7 或 p?D?H?0.49?0.42?0.7 20002260011
?0.3 或 p?R?H?0.09?0.42?0.3 200022
t基因的频率为 q?
群体中某特定基因型个体的数目占个体总数目的比率
5.55遗传平衡定律
①个体数量足够大
②交配是随机的 ③没有突变、迁移和遗传漂变 ④没有新基因加入 ⑤没有自然选择
那么这个群体中的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保持平衡(不变)。这就是遗传平衡定律。
如果一个群体满足以下条件:
aa?q2
?????????????????????????????④
于是有 p2?2pq?q2?(p?q)2?1 ??????????????????????⑤
5.56性染色体上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如果一对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在随机交配的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有 雄性个体 雌性个体
XA Xa XAXA XAXa XaXa 基因型
p q P2 2pq q2 基因型频率
p q p q 基因频率
p+q=1 p2+2pq+q2=1 基因型频率特点
由此可知,
即
p?pX?pXX q?qX?qXX (式中X表示雄性,XX表示雌性)
例 如果某群体中最初的基因型频率是YY(D)=0.10,Yy(H)=0.20,yy(R)=0.70。
1
?0.20?0.20 21
y(q)?0.70??0.20?0.80
2
则这个群体的配子频率(配子频率)是
Y(p)?0.10?
于是,下一代的基因型频率是 即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 YY=p2=0.04 Yy= 2pq=2×0.16=0.32
由此可知,该代的基因频率是
yy= q2=0.64
1
?0.32?0.202
1
y(q)?0.64??0.32?0.80
2
Y(p)?0.04?
与上代的基因频率达到平衡。可以计算,下代的基因型频率与上代相等,即 YY=p2=0.04 Yy= 2pq=2×0.16=0.32 yy= q2=0.64 至此,基因型频率也达到平衡。
综上所述,对于一个大的群体中的等位基因A和a,当A基因频率为p,a基因频率为q时, 有 p?q?1 这个群体的基因型频率是 AA?p
2
例 在人群中调查发现男性色盲患者是7%,求(1)色盲基因(Xa)和它的等位基因(XA)的频率。
(2)女性的基因型频率。(3)下一代的基因频率。 解:(1)求基因频率:
Xa基因的频率:
q=男性个体的基因型频率=男性个体的表现型频率=女性个体的Xa基因频率=7%=0.07。
XA基因的频率: p=1-q=1-0.07=0.93
第42页
?????????????????????????????① ?????????????????????????????② ?????????????????????????????③
Aa?2pq
(2)求女性的基因型频率:
XAXA=p2=0.93×0.93=0.8649
XAXa
=2pq=2×0.93
×0.07=0.1302
Xa Xa
=q2=
0.07×0.07=0.0049
(3)求下一代的基因频率
下一代的基因频率=上一代的女性中基因的频率,即
不随机交配。例:果蝇中有红眼雄果蝇时雌蝇不与白眼雄果蝇交配 按照人的意志保留某性状的个体,淘汰不需要的个体。
XA?0.8649?
1
?0.1302?0.93 21
Xa?0.0049??0.1302?0.07
2
5.59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自然选择改变了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5.60改变生物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
突变、选择(包括自然选择、性选择和人工选择)、遗传漂变、迁移 自然选择
5.57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5.61突变与选择的关系
5.62
5.58选择的类型
5.62物种形成的方式 选择种群中的极端类型,淘汰多数个体的过程。最常见。
例:桦尽蠖的进化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选择种群中的中间类型,淘汰极端类型。对抗基因突变和遗传漂变。 例:3—4kg左右的新生儿存活率高,轻于和重于此值的存活率低。 选择种群中的极端类型,淘汰中间类型。较少见。 例1:同源多倍体——四倍体西瓜
第例:美州白足鼠长尾(LL)和短尾(ll)被选择,中尾(Ll)被淘汰 43页 例2:异源多倍体——六倍体小麦
物种形成
5.6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1、突变和基因重组
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
6.1生态因子的组成
光 热 水 土 气 火 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
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6.2非生物因子的作用
第44
沉水植物 浮水植物 挺水植物 水稻 地衣 苔藓
介于湿生与旱生之间:森林植物 大多数农作物
耐受土壤和大气干旱:多浆植物:仙人掌;少浆植物:骆驼刺
6.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①作用的不可替代 ②作用的和同等重要 ③作用的不等价 ④彼此相互影响
各种生态因子 ①对整个环境起主导作用,能引起全部生态关系的变化 ②使生物的生长发育、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发生明显变化
限制生物生长或存活(超过生物的耐受性)的生态因子
6.2生物种间关系比较
6.3种群的一般特征
时间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 迁出 6.5群落的概念及结构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生物群落。
不同生物对不同生态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和适应性,导致不同生态习性的生物处于 不同的层次。
环境因素在不同地段的不一致性,导致不同生物在不同地段的分布差异。
6.6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6.7生态系统的成分
凡是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包括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和人为因素。
①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
46页
6.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6.7典型生态系统的特点比较
6.8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一般不超过五级) 营养级 Ⅰ Ⅱ Ⅲ Ⅳ
由食物链构成的网状结构 6.9
由食物(营养)关系连接起来的生物组成层次
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第47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广大的空间:全球(生物圈)
漫长的时间:经历地质过程
6.10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6.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 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48页
6.12生物圈及其稳态
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有生物分布的圈层组成。
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 ①太阳——源源不断的能量供应——能量流动 ②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取之不竭的物质来源——物质循环 ③生物圈自身——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
6.12全球环境问题
土地沙漠化 森林植被破坏 生物多样性锐减 全球气温上升 臭氧层损耗 酸雨
6.12酸雨的成因与危害
6.13生物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食用价值 药用价值 科研价值 美学价值
生态价值
尚待开发
第49页
四 :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高三复习生物知识结构网络
第一单元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
1.1化学元素与生物体的关系
1.2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1.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第1页
1.4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
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设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
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
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则 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 x?m?n ??????????????①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y?ma?18x ????????????????②
或者 y?
第2页
r
a?18x ????????????????③ 3
1.6蛋白质的组成层次
1.7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1.8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
第3页
1.9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
1.10选择透过性膜的特点
水
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 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1.11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
亲脂小分子
高浓度——→低浓度 不消耗细胞能量(ATP 离子、不亲脂小分子 低浓度——→高浓度 需载体蛋白运载
消耗细胞能量(ATP) 1.12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
、具有双层膜结构
2、进行能量转换
3、含遗传物质——DNA 4、能独立地控制性状 5、决定细胞质遗传 6、内含核糖体
7、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 8、能自我分裂增殖
第4页
1.13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
1.14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
注:设间期染色体数目为2N个,未复制时DNA含量为2a。
1.15理化因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注:+ 表示有影响
1.16细胞分裂异常(或特殊形式分裂)的类型及结果
第5页
1.17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关系
G
1.18已分化细胞的特点 1.19分化后形成的不同种类细胞的特
点
1.20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关系
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
分化程度高,全能性也高
分化程度最低(尚未分化),全能性最高
1.22癌细胞的特点
1.23衰老细胞的特点
1.24细胞的死亡
永生细胞 扁平梭形
如线粒体功能障碍,无氧供能 主要是细胞免疫 可移植在异种生物体内生长,形成癌瘤 成纤维细胞癌变 球形 如癌细胞膜糖蛋白减少,细胞黏着性降低,易转移扩散。 癌细胞膜表面含肿瘤抗原,肝癌细胞含甲胎蛋白等
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
酶的活性降低
色素积累,阻碍细胞内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
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体固缩,染色加深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第7页 蝌蚪尾部消失 花瓣凋萎
-溶酶体
-
第8页
1.26细胞工程
脱再第9页
1.27植物组织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的比较
1.28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
第二单元 生物的新陈代谢
Ⅰ 植物代谢部分:酶与ATP、光合作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生物固氮
2.1酶的分类
单纯酶
(蛋白质本质)
仅含蛋白质 如胃蛋白质酶
蛋白质
复合酶
辅助因子离子
唾液淀粉酶含Cl-
细胞色素氧化酶含Cu2+ 分解葡萄糖的酶含Mg2+
辅酶
NADP(辅酶Ⅱ) B族维生素
生物素(羧化酶的辅酶)
酶
有机物
存在于低等生物中,将RNA自我催化。对生命起源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RNA 端粒酶含RNA
(核酸本质)
2.2酶促反应序列及其意义
酶促反应序列 生物体内的酶促反应可以顺序连接起来,即第一个反应的产物是第二个反应的底物,第二个反应的产物是第三个反应的底物,以此类推,所形成的反应链叫酶促反应序列。如
终产物 ?? 酶
意义 各种反应序列形成细胞的代谢网络,使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沿着特定路线有序进行,确定了代谢的方向。
2.3生物体内ATP的来源
第11页
2.4生物体内ATP的去向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细胞分裂 矿质元素吸收 新物质合成 植株的生长 神经传导和生物电 肌肉收缩 吸收和分泌 合成代谢 生物发光
植物
酶
ATP ——→ADP+Pi+能量
动物
2.5光合作用的色素
(橙黄色)胡萝卜素 快 (黄色)叶黄素
(蓝绿色)叶绿素a (黄绿色)叶绿素b 慢
胡萝卜素 叶黄素
大部分叶绿素a 叶绿素b 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胡萝卜素 叶黄素 a b
2.6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
第12页
2.7 C3植物和C4植物光合作用的比较
2.8 C4植物与C3植物的鉴别方法
2.9 C4植物中C4途径与C3途径的关系
叶肉细胞
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英文缩写为PEP。
维管束鞘细胞
第13页
2.10 C4植物比C3植物光合作用强的原因
2.11光能利用率与光合作用效率的关系
2.12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与提高光能利用率的关系
提高复种指数:改一年一季为一年多季 合理密植
套种(不同时播种)
因地制宜:阳生植物种阳地
阴生植物种阴地
红光照,糖类增多
N
ATP、NADP+的成分 P
K:糖类的合成和运输 Mg:叶绿素的成分
第14页
2.13光合作用实验的常用方法
2.14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2.14.1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由细胞膜、液泡膜、两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 看作一层半透膜(本质是选择透过性) ①植物细胞与土壤溶液之间构成
②每两个植物细胞之间构成
第15页
2.14.2
扩散作用与渗透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物质由高到低的移动方式,利用物质本身的属性,不需要能量 特指溶剂分子(如水、酒精等)的扩散,需特定的条件
2.14.3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与联系
2.14.4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产生蒸腾拉力
2.14.5植物体内水分的利用和散失
①根持续吸水的动力 ②物质运输的载体 ③降低叶片温度
2.15植物体内的化学元素(1)
、 第17页
2.17生物固氮
的 过程
3营养
要作用
2.19三类微生物在自然界氮循环中的作用
酶 -- NH3——→NO2、NO3
注意:不同的根瘤菌具有共生专一性。如蚕豆根瘤菌与蚕豆、
豌豆、豇豆共生;大豆根瘤菌只能与大豆共生。
第18页
固氮酶
酶
NO2-、NO3- ——→N2
Ⅱ 动物与微生物代谢部分:三大类营养代谢、细胞呼吸、代谢基本类型、微生物类群、
微生物的营养代谢与生长、发酵工程简介
2.20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第19页
2.22细胞的有氧呼吸
第20页
2.2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2.25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的利用情况
2.26新陈代谢的类型
绝大多数动物,腐生的真菌,大多数细菌 多数动植物
一些细菌(如光合细菌,供氢体不是水,不放O2) 蛔虫等
第21页
)
吸收养料—营养
产生孢子—繁殖
第22页
2.28微生物的营养
第23页
2.30微生物的生长
第24页
2.31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生长速率的关系
菌体数目
注意
2.32发酵工程简介
(lg)
生长速率=繁殖率—死亡率
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产品; 或者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
基因诱变——传统,常用。
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细胞融合
工程菌(工程细胞)
pH→分装→灭菌
严格杀灭培养基和发酵设备中的各种微生物,保证菌种是单一纯种
选育的良种要经多次扩大培养,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需要
pH、溶氧、通气量、转速)
蒸馏、萃取、离子交换等方法提取
过滤、沉淀等方法分离
第25页
啤酒、果酒、食醋等
第三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包括植物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内环境与稳态、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免疫)
3.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激素调节
第26页
3.2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
第27页
第28页
3.4
3.5内环境与物质交换
3.6水、钠、钾的来源与去向
第30页
3.7水盐平衡的调节
第31页
3.8血糖平衡的调节
3.9体温的调节
第32页
3.10免疫概述
第33页
3.11抗原与抗体
T细胞受体及抗体结合,
10000的物质。蛋白质、脂多糖、多糖等 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取决于抗原决定簇
B细胞只接受一种抗原决定族的刺激
B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球蛋白
3.1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第34页
3.1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第35页
3.13免疫学的应用(选学)
第36页
第四单元 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包括生殖的种类、动物生殖细胞的生成、植物的个体发育、动物的个体发育)
第37页
4.2动物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没有交换)
四种精子 (一种卵细胞)
精细胞
第38页
4.4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及数目与配子类型的关系
4.5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以动物细胞为例)
第39页
4.6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
4.7动物的个体发育
第40页
第五单元 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
(包括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规律、伴性遗传、细胞质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现代进化理论)
5.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第41页
5.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2)——T2噬菌体感染细菌实验
5.3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
第42页
5.4 DNA是遗传物质的理论证据(遗传物质的必备条件)
5.5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5.6 DNA的组成单位、分子结构和结构特点
第43页
5.7 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引起的碱基间关系
第44页
5.8 DNA分子的复制
3’
5’
5’端 3’端
5.9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明
Ⅱ代
全轻
第45页
DNA
带
5.10基因的结构及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第46页
5.11染色体组与基因组比较
第47页
5.13遗传的中心法则
蛋白质(性状)
5.14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
第48页
5.15基因分离定律中亲本的可能组合及其比数
5.16基因分离定律的特殊形式
5.17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一般特点
第49页
5.18遗传定律中各种参数的变化规律
第51页
5.20自由组合定律中基因的相互作用
第52页
5.21 杂交育种
5.21.1培育显性基因(A)控制的优良品种
方法同上。纯合更加困难,育种难度大
2n?1r
x%?(n?100% (n表示自交的代数;r表示等位基因对数)
2
5.21.2培育隐性基因(a)控制的优良品种
Aa aa
自交,选择aa
第53页
5.22 人类的X染色体与Y染色体
5.23 人类性别畸型及其原因
5.24性别分化与环境的关系
第54页
5.25伴性遗传的特点
5.26伴性遗传中的致死效应
5.28人类常染色体遗传病与伴X遗传病的比较
5.29细胞质遗传的一般形式
母方性状
×
父方性状
母方性状
5.30核质互作雄性不育遗传情况表
5.31植物的三系配套杂交(选学)
S(rr) N(rr) N(RR)
♀ S(rr) N(rr) ♂♀ S(rr) N(RR) 第56页
S(rr) (可育) S(Rr)
5.32判断核、质遗传的方法
5.33人类线粒体基因组
5.34细胞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的比较
第57页
5.35细胞质遗传与伴性遗传的比较
5.36生物变异的类型
诱因(间接影响)
5.37基因突变
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供体细胞的DNA 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通过噬菌体介导,将供体细胞DNA片段
带进受体细胞 5.38基因重组
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 例:抗虫棉
5.39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比较
5.40染色体结构变异
5.41染色体数目变异
第60页
5.42四倍体(AAaa)的自交分析
隐性∶显性=35∶1
5.43三体(AAa)的自交分析
5.44染色体变异的几个概念的比较
第61页
5.45普通小麦(异源六倍体)的自然形成途径
×
AA(2N=14)
BB(2N=14)
(2N=14) ×
AABB(4N=28)
DD(2N=14)
(3N=21)
AABBDD(6N=42)
5.46单倍体育种
花药离体培养 亲本 F1
花粉
单倍体
5.47
幼苗
植株
♀第一年
种子 植株 第二年
果实 5.48利用遗传学原理的育种总结
5.49人类的遗传病
第63页
5.50人类遗传病的预防(优生)
5.51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进化理论的比较
5.52达尔文进化理论的三个原则与群体遗传学
任何一个群体中的个体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差异 后代与他们亲本的相似性多于无关个体的相似性
在特定的环境下,一些个体总比另一些个体有更强的生存力和繁殖力
第64页
5.53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概念: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存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特点:彼此之间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通过繁殖传递基因给后代 概念: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基因库
特点:不仅不会因个体死亡而消失,反而在代代相传中保持和发展 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叫基因频率 群体中某特定基因型个体的数目占个体总数目的比率
5.54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与关系
设 有N个个体的群体中有A和a一对等位基因在常染色体上遗传,其可能的基因型有三种:
AA、Aa、aa,如果群体有 n1AA+n2Aa+n3aa个个体,则n1+n2+n3=N。于是
n D?1 ????????????① N
n2 H? ????????????② N
n R?3 ????????????③ N
而D+H+R=1,由于AA个体有两个A基因,Aa个体只有1个A基因;aa个体有两个a基因,Aa个体只有1个a基因。因而 2n1?n2p??DA
基因频率=配子频率
a
而p+q=1。公式④、⑤表示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间的关系。
2N2n?n2q?3?R?2N 例 中国汉族人中PTC(笨硫脲)偿味能力分布如下表(T对t不完全显性)
p?
140011
?0.7 或 p?D?H?0.49?0.42?
0.7 20002260011
?0.3 或 p?R?H?
0.09?0.42
?0.3 200022
t基因的频率为 q?
第65页
5.55遗传平衡定律
如果一个群体满足以下条件: ①个体数量足够大
②交配是随机的
③没有突变、迁移和遗传漂变
④没有新基因加入
⑤没有自然选择
那么这个群体中的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保持平衡(不变)。这就是遗传平衡定律。
例 如果某群体中最初的基因型频率是YY(D)=0.10,Yy(H)=0.20,yy(R)=0.70。
1?0.20?0.20 2
1 y(q)?0.70??0.20?0.80 2则这个群体的配子频率(配子频率)是 Y(p)?0.10?
于是,下一代的基因型频率是 2即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 YY=p=0.04 Yy= 2pq=2×0.16=0.32
由此可知,该代的基因频率是 yy= q=0.64 2
1?0.32?0.202 1y(q)?0.64??0.32?0.802Y(p)?0.04?
与上代的基因频率达到平衡。可以计算,下代的基因型频率与上代相等,即
22 YY=p=0.04 Yy= 2pq=2×0.16=0.32 yy= q=0.64
至此,基因型频率也达到平衡。
综上所述,对于一个大的群体中的等位基因A和a,当A基因频率为p,a基因频率为q时, 有 p?q?1
这个群体的基因型频率是
AA?p 2?????????????????????????????① ?????????????????????????????②
?????????????????????????????③
?????????????????????????????④ Aa?2pq aa?q2
22于是有 p?2pq?q?(p?q)?1 ??????????????????????⑤ 2
第66页
5.56性染色体上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如果一对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在随机交配的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有 雄性个体 雌性个体
XA Xa XAXA XAXa XaXa 基因型
p q P2 2pq q2 基因型频率
p q p q 基因频率
p+q=1 p2+2pq+q2=1 基因型频率特点
由此可知,
即
p?pX?pXX q?qX?qXX (式中X表示雄性,XX表示雌性) 例 在人群中调查发现男性色盲患者是7%,求(1)色盲基因(X)和它的等位基因(X)的频率。 aA
(2)女性的基因型频率。(3)下一代的基因频率。
解:(1)求基因频率:
aX基因的频率:
q=男性个体的基因型频率=男性个体的表现型频率=女性个体的Xa基因频率=7%=0.07。
AX基因的频率:
p=1-q=1-0.07=0.93
(2)求女性的基因型频率:
AA2 XX=p=0.93
×0.93=0.8649
AaXX=2pq=2×0.93×0.07=0.1302
aa2X X=q=0.07×0.07=0.0049
(3)求下一代的基因频率
下一代的基因频率=上一代的女性中基因的频率,即
XA?0.8649?1?0.1302?0.93 2
1Xa?0.0049??0.1302?0.07 2
第67页
5.57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5.58选择的类型
选择种群中的极端类型,淘汰多数个体的过程。最常见。 例:桦尽蠖的进化 选择种群中的中间类型,淘汰极端类型。对抗基因突变和遗传漂变。 例:3—4kg左右的新生儿存活率高,轻于和重于此值的存活率低。 选择种群中的极端类型,淘汰中间类型。较少见。 例:美州白足鼠长尾(LL)和短尾(ll)被选择,中尾(Ll)被淘汰 不随机交配。例:果蝇中有红眼雄果蝇时雌蝇不与白眼雄果蝇交配 按照人的意志保留某性状的个体,淘汰不需要的个体。
5.59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自然选择改变了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5.60改变生物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
突变、选择(包括自然选择、性选择和人工选择)、遗传漂变、迁移 自然选择
5.61突变与选择的关系
第68页
5.62隔离的类型
5.62物种形成的方式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物种形成
例1:同源多倍体——四倍体西瓜
例2:异源多倍体——六倍体小麦
5.6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1、突变和基因重组
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69页
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
6.1生态因子的组成
光 热 水 土 气 火 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 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6.2非生物因子的作用
第70页
沉水植物 浮水植物 挺水植物
水稻 地衣 苔藓
介于湿生与旱生之间:森林植物 大多数农作物
耐受土壤和大气干旱:多浆植物:仙人掌;少浆植物:骆驼刺
6.2生物种间关系比较
第71页
6.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①作用的不可替代 ②作用的和同等重要 ③作用的不等价 ④彼此相互影响 各种生态因子 ①对整个环境起主导作用,能引起全部生态关系的变化 ②使生物的生长发育、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发生明显变化 限制生物生长或存活(超过生物的耐受性)的生态因子
6.3种群的一般特征
第72页 6.4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Nt
?N0?t
J”增长(我国环颈雉刚引入美国时) 时,增长率最大 0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 迁出 凡是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包括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和人为因素。
①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②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依据
6.5群落的概念及结构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生物群落。 不同生物对不同生态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和适应性,导致不同生态习性的生物处于 不同的层次。 环境因素在不同地段的不一致性,导致不同生物在不同地段的分布差异。 第73页
6.6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6.7生态系统的成分
6.7典型生态系统的特点比较
第74页
6.8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营养级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Ⅰ Ⅱ Ⅲ Ⅳ (一般不超过五级) 由食物链构成的网状结构 由食物(营养)关系连接起来的生物组成层次 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6.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75页
6.9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76页
6.10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6.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 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6.12生物圈及其稳态
第77页
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有生物分布的圈层组成。
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
①太阳——源源不断的能量供应——能量流动
②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取之不竭的物质来源——物质循环 ③生物圈自身——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
6.12全球环境问题 土地沙漠化 森林植被破坏 生物多样性锐减 全球气温上升 臭氧层损耗 酸雨
6.12酸雨的成因与危害
6.13生物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第78页
五 : 生物175条关键知识点汇总
1.诱变育种的意义: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 w.w.w.k.s.5.u.c.o.m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3.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变化: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4.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主要特点是:w.w.w.k.s.5.u.c.o.m(a-氨基酸)都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5.核酸的主要功能: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性,变异性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6.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7.选择透过性膜主要特点是: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8.线粒体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9.叶绿体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10.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11.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使亲代和子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12.atp的功能: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13.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14.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结构))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能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14.确切地说,光合作用产物是:有机物(一般是葡萄糖,也可以是氨基酸等物质)和氧15.渗透作用必备的条件是: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要有浓度差。16.矿质元素是指:除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17.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8.呼吸作用的意义是:(1)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19.促进果实发育的生长素一般来自:发育着的种子。20.利用无性繁殖繁殖果树的优点是:周期短;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21.有性生殖的特性是: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具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2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是:对维持生物体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重要意义。23.被子植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生殖生长的起点是:花芽的形成24.高等动物胚胎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组织分化、器官形成→幼体。25.羊膜和羊水的重要作用:提供胚胎发育所需水环境具防震和保护作用。26.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作用是: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解者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保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27.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理由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仅少数病毒遗传物质是rna。28.dna规则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9.dna结构的特点是:稳定性——dna两单链有氢键等作用力;多样性——dn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特异性——特定的dna分子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30.遗传信息:dna(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遗传密码或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31.dna复制的意义: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dna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多起点多片段32.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33.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使遗传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同的性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阶段。34.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dna rna 蛋白质35.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分离定律呢?)36.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发生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dna复制时。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原材料。37.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意义: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38.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39.性别决定: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40.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page]单倍体基因组:由24条双链的dna组成(包括1-22号常染色体dna与x、y性染色体dna)人类基因组:人体dna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内容:绘制人类基因组四张图: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转录图。dna测序是测dna上所有碱基对的序列。41.人工诱导多倍体最有效的方法: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42.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单倍体特点: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育种过程:杂种f1 单倍体 纯合子。单倍体育种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4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44.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45.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意义: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 局限:不能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对可遗传变异的作用。 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发生改变46.常见物种形成方式: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种群 小种群(产生许多变异) 新物种 47.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48.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总量。49.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草原上治虫、除杂草等。50.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循环”是指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所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要求能写出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图解)51.能量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5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食物网形成原因:许多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53.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习稳定性等方面。54.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55.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它的结构和功能能保持相对稳定。56.池塘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57.一种生物灭绝可通过同一营养级其他生物来替代的方式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58.生物的多样性由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意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59.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植物体吸收后,会在体内不断积累,致使这类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超过外界环境。随食物链的延长而加强。60.富营养化是指:因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