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发布时间:2018-04-19 所属栏目:心理活动

一 : 《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作品介绍】

[www.61k.com)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学士刘向将其编订为33篇,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这、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记载了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至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236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动态,其中以记载谋臣策士的言论和活动为主要内容,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复杂的斗争,保存了战国时代的大量富有价值的史料。同时,本书语言精练,文笔委婉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浓厚的文学意味,是我国古代有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是后人加的。唐雎(jū),也作“唐雎(jū)”,是安陵国的臣子。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折服秦王,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保存了安陵。本文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不辱使命”,不辜负使命。辱,辜负,玷辱。

【注评】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秦王:指秦始皇。使人:派人。谓:对……说。安陵:是一个面积只有方圆五十里的小国,原是魏国的附庸,是魏襄王(前318—前296在位)弟的封地。本文的安陵君是其后人。“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寡人:寡德之人,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可译“我”。易:交换。其:语气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祈求语气,可译“一定”。许:答应。○“五百里之地”没有地名,分明是假话,表面说“易安陵”,实际是“要安陵”。安陵君曰:“大(dài)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大王:对王的尊称,指秦始皇。加:施加。以大易小:用(贵国的)大面积土地交换(敝国的)小面积土地。大、小: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大(或小)面积土地”。甚善:很好。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虽然:虽然这样,但是……。虽:连词,虽然;然:指示代词,这样。古代汉语中的“虽然”是词组,它表示承接上文,并预示下文语意将有转折。它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虽然”有很大不同。于:从,介词。之:代词,指安陵。○安陵君明知是骗局,但面对强秦,只好先说“加惠”“甚善”,恭维一番;再表明态度,说“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说:同“悦”,高兴。因:于是,就,副词。使唐雎使:派唐雎出使。于:到,介词。○恐得罪秦王,只好派使者修好。唐雎使命重大,关系国家存亡。

第一段写唐雎出使的原因,是矛盾的产生。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听:听从,接受。也:句末语气词,与疑问代词“何”连用,构成疑问语气,可译“呢”。且秦灭韩亡魏,灭韩亡魏:秦始皇十七年(前230)灭韩国,二十二年(前225)灭魏国。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以:凭,介词。存者:存在的原因。者,代词。以……为:把……看作。长者:有德行的人。不错意:不放在心上。错意:同“措意”,注意。○这是说要灭安陵极易,完全是威胁口气。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请广于君:请求给您扩充土地。广:扩充(土地),动词。于:给,介词。逆:违背。者:……的原因,代词。轻:轻视。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语气,可译“吗”。○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威胁别人,反而说别人轻视自己。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否:不。非若是也: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啊。若:像。是:这样,指秦始皇说的“轻寡人与”。○先说不是轻秦。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虽:即使,连词。岂:难道,副词。直:只是,副词。○再将安陵君的话以强硬语气说出。

第二段写秦王盛气凌人,责备安陵君;唐雎从容镇定,据理力争。这是矛盾的发展。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怫:忿怒。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可译“您”。亦:语气词,表示语气加强,不译。尝:曾经,副词。○这是甚怒,也是威胁。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假装不知,让秦王自己说出,妙甚。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尸:使尸伏。伏,使动用法。○凶相毕露,杀气腾腾。言外之意是要灭安陵。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平民为“布衣”。○用秦王问语反问秦王,针锋相对。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an),以头抢(qiang)地尔。”免冠:摘掉帽子。徒跣:光脚走路。徒:步行。跣:赤脚。抢:撞。尔:通“耳”,相当“而已”,语气词。○怒时之言,不觉轻视他人。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庸夫:平庸无能的人。士:这里指有才能、胆识的人。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不译。专诸,春秋时吴国人。王僚,吴国国君。公子光想杀王僚自立,派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腹中,借献鱼为名,刺杀了王僚。之: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使之成为全句主语。彗星袭月: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都是自然现象。本文把这些自然现象和人事联系起来,是古代流行的迷信说法。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聂政:战国时韩国人。韩傀:韩国的国相。韩国大夫严仲子与韩傀有仇,就请聂政去把韩傀杀了。白虹贯曰:一道白气直冲上太阳。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春秋时吴国人。庆忌:王僚的儿子。公子光杀王僚后,庆忌逃到卫国,公子光派要离把他杀了。仓:同“苍”。

扩展:唐雎不辱使命 / 唐雎不辱使命ppt /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照应“布衣之怒”。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休:指不祥的征兆。指上文“彗星袭月”“白虹贯日”等现象。休是吉兆,祲是凶兆,这里偏用“祲”义。○可以上动天文,岂上“百万”“千里”而已?与臣而将四矣。加上我将有第四个了。 ○点出眼前“怀怒”之“士”来。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秦王说得极大:“百万”“千里”;唐雎说得极小:“二人”“五步”,妙绝。天下缟(gǎo)素。缟素:白色的丧服。 ○“二人”胜于“百万”,“五步”胜于“千里”。今日是也。”今天就是这样的日子。是:这样,代词。○说出行怒之语。挺剑而起。挺:拔出。○拿出行怒之具。步步进逼,扣人心弦;绘声绘形,十分精彩。

第三段写秦王以武力恐吓唐雎,唐雎则针锋相对,并表示要与秦王同归于尽。这是矛盾的高潮。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色挠:变了脸色。色:脸色,表情。挠:屈服。长跪:直身而跪。古人膝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着脚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重,与现在的跪地求饶不同。谢:道歉。○不意“天子之怒”竟有如此表现!纸老虎本质暴露无遗。“先生坐!何至于此!先生:年长有学问的人,这是对唐雎的尊称。坐:因此时唐雎已“挺剑而起”,所以请他“坐”下。何至于此:何必弄到这个地步呢。○秦王反过来劝唐雎息“怒”。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谕:明白,懂得。徒:只,副词。以:因为,连词。○照应第二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突出唐雎,突出主题。

第四段写秦王为唐雎折服,唐雎不辱使命。这是矛盾的结局。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地方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施加恩惠,用(贵国的)大地方交换(敝国)小地方,很好;虽然这样,但是从先王手里接受的土地,我希望自始至终守住它,不敢交换!”秦王(听了使者的报告)很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地方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不接受我的意见,什么原因呢?况且在我们秦国灭韩国、亡魏国(之际),而安陵君凭方圆五十里的地方能够存在的原因,(是我)把安陵君看作有德行的长者,所以不放在心上。现在我用十倍的地方,给安陵君扩充土地,而安陵君不顺从我的意见,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啊。安陵君从先王手里接受土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是用千里的地方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五百里地方吗?”

秦王非常忿怒地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要死人百万,流血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打上赤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韩傀的时候,一道白气直冲太阳;要离刺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于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他们)心怀忿怒还没有发泄出来的时候,上天就降下征兆,(现在)加上我将有第四个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要死两人,流血五步,天下所有的人都穿白色的丧服,今天就是这样的日子。”(唐雎说完)拔出宝剑,站起身来。

秦王(吓得)变了脸色,(跪着)直起腰身并且道歉说:“先生请坐下!何必弄到这个地步呢!我(现在)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之后,而安陵国凭着方圆五十里的地方能够保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简析】

本文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各大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不断进行侵略小国的兼并战争。小国为了生存,常常派遣能言善辩的使者,通过外交途径,以言辞折服大国君主,遏止侵略。本文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只是由于它所记之事在“灭韩亡魏”之后,似乎不大可能,所以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元代吴师道说:“此策(指本文)文甚明,而事多难言。以始皇之兵威,何惮于安陵而易以五百里地?……秦法,侍者不得操兵,此云‘挺剑而起’何也?其辞固多夸矣!”(见《战国策》注)清代林西仲说得更透彻:“篇内有‘灭韩亡魏’之语,似在始皇二十二年以后之事。时三晋(即韩赵魏)皆属秦,何处更容得安陵五十里之地?且荆轲事在先,彼时犹以督亢图藏匕首而进,兹何独许唐雎带剑上殿耶?纵令此日安陵尚存,唐雎果有劫秦之事,始皇亦未必肯学齐桓不背曹沫也。(曹沫是鲁国将军,与齐战,三败北,鲁献地以和。随后齐桓公与鲁庄公会盟于柯,曹沫以匕首劫桓公,桓公尽归鲁地)但其文摹写人神,大为孱弱吐气。”(见《古文析义》评)

这篇文章写得很精彩,不但情节完整,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读来引人人胜;而且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而这两方面都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安陵君其许寡人

这句中的“其”不是代词,而是语气词。其,作为语气词,有的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如:

1.安陵君其许寡人。

2.吾其奔也。(《晋公子重耳之亡》)

3.曹其首也。(同上)

4.君其礼焉。(同上)

有的用在句子或分句的开头。如:

5.其何以报君?(同上)

6.其辟君三舍。(同上)

7.其左执鞭弭。(同上)

8.其后衰者也。(同上)

这些句子中的“其”,没有实在意义,只是表委婉的语气。有的表示命令语气,如例1、例2;有的表示揣测语气,如例3、例8;有的表示期望语气,如例4;有的表示反问语气,如例5;有的表示估量语气,如例6、例7。

扩展:唐雎不辱使命 / 唐雎不辱使命ppt /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翻译语气词“其”,不取决于“其”本身,而取决于上下文,有的可译“一定”(例1),有的可译“还是”(例2、例4),有的可译“大概”(例3、例8),有的可译“将"(例6、例7),有的无法译,可以不译(例5)。

跪坐

古人坐的姿势与今人不大相同。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这就是“坐”。如本文:“先生坐。”两膝着地,腰股伸直,离开脚跟,就是“跪”。本文:“秦王色挠,长跪以谢之”中的“长跪”,就是挺直上身而跪,以示庄重恭敬,并不是“跪下求饶”。

坐,引申为坐的地方,名词。如《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现作“座”。在古代汉语中“坐”还有“犯罪”的意思,如《晏子使楚》:“齐人也,坐盗。”引申为“获罪”,如现代汉语中的“连坐”,就是“由株连而获罪”的意思,保存了古义。古汉语的“坐”,还可当“因为”讲,如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扩展:唐雎不辱使命 / 唐雎不辱使命ppt /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二 :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是(朝代)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朝代)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辱: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专项题

《战国策·魏策》《战国策》西汉辜负 辱没


考点:

考点名称:文史常识文史常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文化典籍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应用文的常用格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1)“先母”“先父”已作古
“生母”一词意思就是“生身母亲”,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生母”一词通常是在有相对词出现的场合下对举使用,很少单独出现。同“生母”相对的词有“嫡母”、“庶母”“继母”、“养母”、“过继母亲”等。过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称自己父亲的妾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
男子已有子女而后续娶,原有的子女称父亲续娶的妻子为“继母”或“后母”。当然,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至于口头的称呼,往往会因地域、方言、习惯及其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则不会有太大出入。
而“先母”则与之有所区别。“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对此不可不慎。

(2)“家父”“令尊”是两人
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
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
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
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
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如“令尊”与“家父”)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

(3)“美轮美奂”房屋好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其用法。
常见于报刊之中的成语“美轮美奂”,就经常被用错或写错。
“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日: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奂,言众多。”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例如:“学生中有人痛恨曹汝霖卖国贼,生活奢侈,就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美奂美轮的汉奸住宅付之一炬。”
可是,就是这么明确的写法和用法,很多人却写错、用错。
先从写法上说,这个词其正确的写法是“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
另外,当“轮奂”连用,也可写作“轮焕”;焕,则有“焕然一新”之用法。如白居易《和望晓》诗有云:“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
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写成了“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等,这些都是错的。
其次,从用法上来讲,“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规范。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它形式的美。有人这样写道:“导游带着大家游览了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千手观音》舞蹈美轮美奂,感动了全国观众。”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描写女性貌美时,也敢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造成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在于,把一个只能用于建筑的特定成语,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了。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因为很多人用错,就可以宽容地认为其词形词义可以改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时代发展,就借助让词语“发挥更大作用”的名义乱用。

(4)“莘莘学子”多少人
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
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
“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
“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
“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日:莘莘征夫,每怀靡及。”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
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
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
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
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所以就不能再加“一些”、“每一位”这类词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点拨:
文史常识的掌握没有捷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辨别和识记才能准确、灵活运用,主要的考查题型也比较灵活。
其中单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连线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和判断题、改错题都有涉及。中国古代主要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三 : 《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作者介绍】

《战国策》简称《国策》。这部书大概是战国末年和秦汉之间的人采用各国史料编成的。西汉末,学者刘向加以重新整理编辑,按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在各国的政治活动和言论,反映了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它不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关于《战国策》的作者,罗根泽曾有考证,认为作者是西汉初年人蒯(kuài)通.其主要论据是史载“蒯通善为长短说。论战国权变为八十一首,“号曰《隽永》”。而《战国策》在刘向整理以前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蒯通的书从性质到书名都与《战国策》相合。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尚未成为定论。

【解题】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篇名为后人所加,也有称《唐且为安陵君劫秦王》的。

唐雎(jū),也作唐且(jū),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安陵是魏国的附庸,在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所以,安陵君也称。鄢陵君”。本文所叙事实,发生在秦王赢政二十二年前后,当时韩、魏已先后被秦国消灭,其余赵、燕、齐、楚四国在连年战争中,早已被秦国宰割削弱,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势已定。当时秦王自恃强大,气焰逼人,并不把安陵这样的小国放在眼里.他以为只要通过外交上的威胁欺骗手段,就可以把安陵并吞,于是诡称愿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五十里的安陵,这显然是一种欺诈。唐雎在安陵处于存亡的危难关头,担当起出使秦国谈判的使命,大义凛然,威武不屈,折服秦王,赢得了外交斗争的暂时胜利。“不辱使命”意思是在这次奉命出使秦国的过程中没有使国家受到屈辱。

安陵终于被秦国消灭,这是历史的必然。但唐雎在国家危难关头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却感人至深,流传千古。

【注评】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秦王:指赢政,即后来的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者。生于公元前259年,前246~前2l0年在位.谓……日:对……说道。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课文中的安陵君是他的后代。安陵: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寡人:古代帝王、诸侯对自己的一种谦称,意思是少德的人。欲:想要.以:介词,用。五百里:指方圆五百里的面积。易:交换。其:用在动词前,表示祈使、希望的语气。许:答应,允许。○以多易少是假,逞强吞弱是真。安陵面临严重威胁。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大王:敬称,指秦王。加惠:施予恩惠,给以好处。以大易小:用大的换取小的.以:介词,用。易:交换。甚善:很好。虽然:虽然这样,但是……。“虽”承上而言,“然”表示转折,启下而言。文言中的“虽然”和现代汉语里的“虽然”用法不同。说“虽然”等于说“虽然如此”。受地于先王:从先王那里继承这块封地.受:接受,引申为继承。于:介词,从。先王:指死去的国王,是一种敬称。这里是安陵君对他的祖辈的称呼.愿:希望.终:始终。之:代词,它,指封地。弗:不。○顺承一笔,急转正意.安陵君的回答言辞委婉,语意决绝。 秦王不说(yuè)。 说:同“悦”,高兴。○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因:于是,因此。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使”是派遣的意思,后一个“使”是出使的意思。予;介词,到。表示动作的趋向。○唐雎使命艰巨。

写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听:听从,依从,顺从.何也:为什么呢?何:疑问代词,为什么。也;语气助词,相当。呢”。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且:连词,况且,再说。秦灭韩亡魏:秦灭韩在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灭魏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而:转折连词,可是.君:这里指安陵君。以:介词,前一个“以”,凭,凭借。后一个“以”,因为。者:前一个“者”,语气助词,表旬中停顿。后一个“者”,助词,与“长”结合;构成名词性。者”字短语。长者:忠厚的人。故:所以。错意:即措意,打主意的意思。也:语气助词,呀,啊。○威胁意味明显。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今:现在。吾:代词,我,秦王自称。请广于君:意思是希望扩大安陵君的领土.请: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的希望或请求。可译为“请求”,希望”。广:扩大,增广。于:介词,向.逆:违背,违反,违抗。者:语气词,句中提顿.轻:轻视,小看。与:同“欤”,语气词,表示询问,相当于。吗”。○问成罪过。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百里哉?” 对:回答。否:不。非:不是。若是:象这样,如此。而:顺承连词。虽:即使。岂:难道,何况。直:仅仅,只。哉:助词,表疑问感叹语气。○唐雎沉着应对,据理驳斥。

写唐雎据理回答秦王的欺骗与威吓。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怫然:因发怒而脸色改变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公:你,古人对别人的客气称呼.亦:也.尝:曾经。闻:听到.天子:帝王.乎: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臣:我,古代臣下对君主的自称。在国内对自己君主自称臣;出国对别国君主也自称臣。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伏尸:尸体倒在地上,意思是杀人百万:概数,喻多。伏尸”、“流血”均指。杀人”。○秦王骄横,以大屠杀相威胁。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古时没有官职的人都穿麻布衣服,故用“布衣”代指平民。这里是。勇士”的意思。○针锋相对,毫不退让。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 亦:也,只是,只不过是。免冠:除掉帽子。徒跣:光着脚。以头抢地:用头撞地。抢:触,碰撞。尔:语气助词,相当于“而已”,“罢了”○口气轻蔑。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此:这。庸夫:平庸无能的人。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量的人。○语气沉着。 夫(fú)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夫:助词,用在全句之首,表示一种要概述事物的特征或阐发议论的语气。专诸:春秋时代吴国勇士。刺:刺杀。僚:吴国国君名。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欲杀僚自立为王,便重用专诸。专诸藏匕首于鱼腹中,借献鱼为名,刺杀了吴王僚.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之:助词,用于主语(专诸)和谓语(刺)之间,形成。主语·之·谓语”的句式,用作表示时间的短语,并与后面语气词“也”配合,表示下一分句的时间。可译为”……的时候”。下文“聂政之刺韩傀也”、“要离之刺庆忌也”中的两个“之”字同此。彗(huì)星:俗称扫帚星,星后拖有长光象扫帚。袭月:侵袭月亮。古人认为彗星袭月是上天为专诸刺杀王僚所显示的征兆,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下文的。白虹贯日”和“仓鹰击于殿上”同样也作为人事的征兆。聂政:战国时魏国人。韩傀:韩国的国相,一名侠累.韩国大夫严仲子与韩傀有仇,请聂政刺杀了韩傀.事见《战国策·韩策》和《史记·刺客列传》。白虹贯日:白虹穿过太阳.白虹:白色的虹,白气。贯:穿过。要离:吴国的勇士,春秋时人.庆忌:吴王僚的儿子,王僚死后,庆忌逃到卫国,被吴王阖闾(即原来公子光)派要离刺死。事见《吴越春秋》。仓鹰:即苍鹰,老鹰。击于殿上:飞扑在宫殿上。○连举三个刺客故事,与秦王的“天子怒则杀人”针锋相对。又借自然征兆显示其惊天地泣鬼神的威慑力量。 此兰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此三子者:这三个人。子:对人的敬称。 三子即上文所叙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勇士。皆布衣之士也:都是属于“布衣”范围的勇士。“……者……也”:判断句式。怀怒未发:心中藏着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休祲:吉祥和灾祸的征兆.休:吉,吉祥。祲:凶,不祥,古人认为灾祸之气,预示凶险。“休祲”是偏义复词,偏在“祲”,指不祥的征兆。降于天:从上天降示征兆。与臣而将四矣:加上我唐雎就将是四个人了。唐雎的意思是将效法专诸等三人而准备刺杀秦王。与:介词,和,同。而:承接连词,就。将四:将有四个人。因上有。三子”,故这里只用一个“四”字。矣:语气词,了。○也让秦王听个明白。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 若士必怒:如果勇士真的发怒了。若:如果.必:果真。二人:指近在眼前的秦王和唐雎自己。天下缟素:天下人都穿丧服.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用作动词,指穿丧服。意指秦王被刺后,天下将为之穿白挂孝.今日是也: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因为上举三个故事都有自然征兆,所以这里也用“天下缟素”这一情景与之相比,暗示自己已抱定必死的信念。是:指示代词,这样。○“二人”与“百万”对应,“五步”与“千里”对应,“天下缟素”又与上举三种自然征兆对应,目标对准秦王头颅。 挺剑而起。 挺剑:拔剑出鞘。起:立,站起来。原来席地而坐,现在站立起来。而:连词,连接挺剑和起两个动作。○语言之外,继之以行动。以强暴对强暴,以威胁对威胁,极尽针锋相对之能事。

写唐雎以准备拼命的勇气对付秦王的武力恐吓。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 色挠:脸色变了。挠,屈服,神色沮丧。长跪:挺直身而跪着。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以臀部压在足跟上。跪时,耸身挺腰,叫长跪。谢:谢罪,道歉。之:代词,指唐雎。先生:指唐雎,含敬意。何至于此:怎么会到这一步。意思是:事情可以商量,不至于要到动武行刺靠暴力解决的地步。这是秦王屈服的表示。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谕:同。喻”,明白。而:转折连词,然而,可是,却。徒以:只是因为,仅仅因为。徒:副词,仅,只。以:连词,因为。○秦王前倨后恭,反衬出唐雎的才智胆气。唐雎胜利完成了这次外交使命。

写唐雎在这场外交斗争中暂时取得了胜利。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拿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该答应我吧!安陵君说:”大王给予好处,拿大面积的地来调换小块地,很好;虽然这样,但是我从上代那里继承的这块封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来调换。”秦王很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调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却凭五十里大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我把安陵君当成忠厚的人,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啊。现在我拿十倍(于安陵)的地方,希望给安陵君扩大领土,可是安陵君却不顺从我,这是轻视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这样啊!安陵君从上代那里继承了封地并且守住它,即使千里大的地方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曾经听说过天子的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不曾听到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杀人百万,流血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到过平民的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只不过摘下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的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勇士的发怒呀。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扫帚星的尾光扫过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气冲向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飞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出身的勇士,心中藏着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不祥的征兆就从天而降.(他们三人)加上我唐雎就将要是四个人了.如果勇士真的发怒,那么死的将是两个人,流血只在五步之内,天下的人都要穿上丧服,今日的情形就是这样。”于是,(唐雎)拔出剑站了起来。

秦王吓得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下!哪里会到这个地步!我明白了:韩国和魏国灭亡了,可是安陵凭五十里的地方还存在着,只是因为先生您啊!”

【简析】

本文记叙了战国末期安陵和秦国之间的一次外交斗争。作为弱小国家使臣的唐雎,面对强暴国君秦王的讹诈和威胁,据理力争,大义凛然,挫败了秦国以易地的花招并吞安陵的企图,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表现了坚强无畏的斗争精神。

本文在写法上跟《曹刿论战》相象,即主要运用对话揭示思想内容,表现人物性格。如果说《曹刿论战》记的是一场两军对阵的战争,因而通过对话揭示鲁国的战略战术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那么,本文记的是安陵与秦国间的一场特殊的战争──外交斗争。外交斗争除双方实力是潜在的后盾外,交锋则主要表现为舌战。从这一点说,本文详记秦王和唐雎的对话就是一种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它体现了《战国策》全书的风貌。全文约三百字,除了五六句是直陈描写外,其余全是人物对话。第一段秦王转告安陵君说:“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两句话就揭示出秦王的欺诈和蛮横。而安陵君的回答也显示出他头脑清醒和态度坚决的特点.一问一答;交代了唐雎使秦的背景,拉开了斗争的帷幕。在第二、第三段里,秦王先是问罪,继而威胁;唐雎据理驳斥,针锋相对的以强暴对强暴.交锋双方的心理活动,斗争的起伏,情节的推移演变,都从对话中体现出来,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也在对话中得到充分的表现,特别是唐雎的话,其磅礴的气势,突出的表现他凛然的正气和坚强无畏的思想性格.最后一段秦王求饶的话,既暴露了秦王欺软怕硬的丑态,又宣告唐雎的使命胜利完成.由于这是一场唇枪舌剑的对面格斗,所以作者很注意在对比中实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如秦王由“易地”的虚伪,到“问罪”的威胁,再到宣扬天子之怒的恫吓,直到“色挠”的求饶,充分表现出秦王是一个既强横傲慢而又色厉内荏的暴君。而唐雎的话,始终从容答辩,沉着、镇静,而又针锋相对,相比之下,更显出他是一个有胆有识的使臣。

对话之外,本文叙述语言很少,但这有限的简短的叙述语言却在描写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神情变化,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方面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秦王不说”,“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三个短句显示了秦王前后不同的神态。直接描写唐雎动作的只有一句:“挺剑而起”,而对表现他的英雄气概是何等的有力。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休祲

“休”是美好、喜庆的意思;“寝”本指阴阳二气相侵所形成的云气,被视为凶险、灾祸的征兆。在本文“休祲降于天”一句中,“休寝”连用为偏义复词,只有“凶”义。因为上举彗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等现象,都是凶险的征兆。

缟素

“缟”和“素”都指白色,也都可指白色的、没有染色的丝绸,名词。在本文。天卞缟素,今日是也”一句中,“缟索”用作动词,指穿缟素。这里又有修辞上的借代格,即借“缟素”代“孝服”。



“谢”在古汉语里用作动词,义项较多,而且都常用。①道歉。如本文“长跪而谢之”。(谢:道歉。)②推辞。如《史记·汲黯传》“黯伏谢不受印”。(谢:推辞。)今有双音词“谢绝”。③告诉。如《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告诉。)④告辞。如李白《留别金陵崔侍御》“挥手谢公卿。”⑤感谢。和现代汉语相同。⑥衰亡,凋落。如花落可说花谢。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这是个解释原因的判断句,主语“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示出现某种结果的原因,“者”起提示某种结果和现象的作用.其余谓语部分,用来说明原因,而谓语部分又是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以,介词,前一个“以”,凭借;后一个“以”,因为。错意,留意。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一句中,伏,流,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伏”,“使……流”。伏尸、流血均指杀人。下文“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中“伏”、“流”与此同。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是一个判断句,主语是“布衣之怒”,这是由助词“之”用在主语(布衣)和谓语(怒)之间,形成的“主语·之·谓语”句式。谓语是。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由两个动词短语并列而成。句中“免”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徒”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泰

这是两个兼语句,谓语都是由动词短语(动+宾)套接主谓短语构成的,动词短语的动作表示使令的意思,动词的宾语充当主谓短语的主语。换言之,第一句中的“人”和第二句中的“唐雎”既是前一个动作的承受者,又是后一个动作的发出者,兼有宾语和主语两种职能。

四 : 《唐雎不辱使命》之4大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里记载着好多刺客侠士的事迹,其中有四位特别突出,常被人称为“4大刺客”。他们的信条都是“士为知己者死”。他们以视死如归的气魄和撼动山河的壮举,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侠义之名。

专诸

——鱼腹藏剑专诸(?—前514),吴国棠邑人,今南京六合区人。屠户出身,英武有力,对妈妈非常孝顺。一次,专诸与1大汉厮打,众人力劝不止,其母一唤,他便束手而回。伍子胥恰巧路过此地,见之深为敬佩,随结为八拜之交。伍子胥知公子姬光想杀吴王僚,于是便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姬光。公子姬光的爸爸是吴王诸樊。诸樊有3个弟弟:大弟余祭,二弟夷,三弟季札。诸樊知道三弟季札贤,故不立太子,把王位依次传给3个弟弟,想最后把国家传到季札手里。诸樊死后,传余祭。余祭死,传夷。夷死,当传给季札;但季札不肯受国,隐匿而去,夷之子僚便自立为吴王。王僚违背了兄位弟嗣、弟终长侄继位的祖规而接替父位。因而本想继位的公子姬光心中不服,暗中伺机夺位。公子姬光相当厚待专诸,并敬其母。专诸感其恩,以死相许。但念老母在堂,行刺之事犹豫不决。其母知道事情后为成全专诸成大事自缢而死。专诸葬母后,便一心一意与公子姬光谋划刺僚之事,并献计说王僚爱吃“鱼炙”(烤鱼),可藏利剑于鱼肚,伺机刺杀。为此,专诸特往太湖学烧鱼之术,3个月练得一手炙鱼的好手艺。时机已成熟,公子姬光入见王僚,说:“有庖人从太湖来,善炙鱼,味甚鲜美,请王辱临下舍尝之。”王僚欣然允诺,答应来日便去。姬光连夜预伏甲士于地下密屋中,又命伍子胥暗约死士百人,在外接应。王僚虽答应,但恐公子姬光有阴谋,故赴宴时戒备森严,从王室到姬光家厅堂内外布满甲士,操长戟,带利刀,王僚身穿三重盔甲,亲信更是不离左右。酒过数巡,姬光托言脚痛难忍需用帛裹紧,便躲入地下密屋。过了一会儿,专诸进献鱼炙,手托菜盘,两列武士夹专诸赤膊跪地用膝盖前行,专诸已将锋利的“鱼肠”剑暗藏于烧好的鱼肚之中,行至王僚座前,忽地抽出匕首,猛刺王僚,力大透过三重盔甲又刺穿脊背,王僚大叫一声,立即死亡。旁边卫士一拥而上,刀戟齐下,将专诸砍为肉酱。公子姬光知事成,即令伏兵齐出,将王僚卫士尽数剿灭。公子姬光既杀王僚,便自立为吴王,即名噪历史的吴王阖闾,夫差之父。后人纪念:阖闾既立,便封专诸之子专毅为上卿,并根据专诸希望葬在泰伯皇坟旁的遗愿,从优安葬专诸,如今鸿山东岭仍有“专诸墓”存。相传无锡市大娄巷的“专诸塔”,是阖闾替他葬的优礼墓,但文革时被拆除。邑人秦颂硕曾写“专诸塔”一诗:“一剑酬恩拓霸图,可怜花草故宫芜;瓣香侠骨留残塔,片土居然尚属吴。”因专诸曾在太湖边学烧鱼之术,后人把他奉为“厨师之祖”,旧时城内居民时常前往焚香祭奠。现在苏杭一带的名菜“糖醋鱼”乃“糖醋黄河鲤”的简称或俗呼,就是‘全炙鱼’(有称‘全鱼炙’者)的传承及代表,而它的发明者正是教专诸做鱼的人,春秋时期名厨太和公(或太湖公)。附博庐散人的《刺客》一首“要离断臂庆忌亡,专诸拔剑吴宫孝。埋名市井本不求,难却公卿折节交。满腔热血万古流,士为知己死当傲。莫笑荆轲劳无功,豫让击衣也堪豪”,出处:朱大的《见习魔法师见闻录》,有看过的人都知道。

聂政

——弟忠姐烈聂政(?—前397年),轵邑深进里(今济源轵城南)人。春秋末期,韩国大夫严仲子受丞相侠累的迫害流亡他国。他游历各地,欲寻侠士为自己报离乡之恨,刺杀侠累。后闻听魏国轵地人聂政因杀人避仇,携母及姐隐迹于齐国,在市场做市贩屠狗生意。其人仁孝侠义,武功高超。严仲子遂赴齐,寻至聂政所居,数次登门拜访,并备酒馔亲向聂母致礼,赠黄金百镒与聂母为礼。聂政坚持不受,但已心许严仲子为知己。不久,聂母辞世。严仲子亲执子礼助聂政葬母,聂政感激在心。此后,聂政服母丧三年,并嫁其姐。无一切后顾之忧后,聂政到严仲子府问得其仇家具体情况,并谢绝严仲子为他提供的敢死队相助的要求,只身去韩国为严仲子报仇。侠累府宅护卫森严。方时侠累正高坐府堂,执戟甲士侍立两旁。聂政仗剑直入韩府,诸多甲士反应不及,聂政以白虹贯日之势长剑已刺入侠累胸膛,侠累顷刻命丧。顿时府中大乱,甲士们齐上围攻聂政。聂政仗长剑击杀数十人后,难逃重围,遂倒转剑柄,以剑尖划破面颊,剜出双眼,破腹而死。聂政死后,韩王暴其尸于市,悬赏购求能辨认其人者。聂政姐聂嫈闻听消息,即刻与人言:“此必聂政,昔蒙韩相仇人严仲子国士相交,政必报其知遇之恩,我当往认之。”遂动身赴韩,至市,果认出尸乃聂政。聂嫈抱尸恸哭,大声道:“此轵地深井里人吾弟聂政啊!”当时有好心劝止道:“此乃刺韩相之凶手,韩王悬赏千金欲求其姓名,他的亲人恐怕也难逃重罚。你不躲避,怎么还敢来辨认呀?”聂嫈回答:“聂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隐迹于市贩之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严仲子认识吾弟聂政于屠贩之中,屈身结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报!士为知己者死,聂政不过是因为我才毁坏自己的躯体,以免被人辨认出来牵连与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牵连而任聂政的英名埋没!”话说完,聂荣长呼三声 “天!”然后自杀于聂政的尸体旁。有市人感其姐弟侠义,收其尸厚殓之。后人纪念:聂政的家乡(今济源市轵城镇泗涧村)父老为其修建了衣冠冢,以示纪念。至宋代,又在冢前建起聂政祠。历经几代修葺,保留至今。聂政的另一纪念地在河南禹州市,名曰聂政台。四十年代郭沫若以聂政的事迹写了一篇著名的历史剧《棠棣之花》,他以诗人的激情,赋予了聂政、聂嫈姐弟新的内涵,再现了两千多年前残酷的那一幕。另外,东汉时蔡邕所作的名曲《广陵散》也是歌颂聂政的壮举的。

豫让

豫让,春秋战国间晋国人。为晋卿知(通“智”)瑶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赵﹑韩﹑魏共灭知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见《史记·刺客列传》。豫让最初是给范氏,然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无闻。直到他做了智伯的家臣以后,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间关系很密切,知伯对他很尊重。正在他境遇好转之际,知伯向赵襄子进攻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将知伯灭掉了,消灭知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就是智伯在晋国里的领地)。赵襄子最恨知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赵襄子就是赵无恤,公元前475年,执晋国国政二十年的赵简子按照自然规律死掉了,其子赵无恤嗣立。豫让逃到山里,思念知伯的好处,怨恨赵襄子把知伯的头颅做成漆器,盛了酒浆,发誓要为知伯报仇,行刺赵襄子。于是,他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他怀揣匕首,伺机行刺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藏着利刀,被赵襄子逮捕。被审问时,他直言不讳地说:“欲为知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就是了。况且知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士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过了不久,豫让为便于行事,顺利实现报仇的意图,不惜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肤烂得像癞疮,吞下炭火使自己的声音变成嘶哑,他乔装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他认为那样做有悖君臣大义。豫让摸准了赵襄子要出来的时间和路线。在赵襄子要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于一座桥(即豫让桥,据传有两处,其一在河北邢台市区内;其二在晋祠北一里处.因邻赤桥村,村以桥得名,豫让桥又被称为赤桥)下。赵襄子过桥之际,马突然受惊,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让。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赵襄子责问豫让:“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知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知伯的家臣。知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知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意思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知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很受感动,但又觉得不能再把豫让放掉,就下令让兵士把他围住。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知伯矣!”遂伏剑自杀。豫让的事迹传开,赵国的志士仁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为他而悲泣。豫让行刺赵襄子,舍死忘生,备尝艰辛,虽未成功,却用生命报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他为知己献身的精神令人感佩。他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重视他,尊重他,给了他尊严,所以,他要舍命为智伯复仇,用生命捍卫智伯的尊严。他是1个未能成功的刺客,但这个失败的过程却成就了他的人格。江淹《别赋》有言:“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赵厕即指豫让之事。

荆轲

荆轲——图穷匕见(公元前227)战国末期人,人称庆卿,据说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他喜好读书击剑,曾向卫元君游说,不为所用。秦王政六年(前241),秦取卫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作为秦东郡的治所,将卫元君迁至野王(今河南泌阳),成为秦的附庸。荆轲于是到四方游历,结识了许多豪杰志士。在榆次,他与盖聂讨论剑法,话不投机,盖聂怒目而视,他就扬长而去。在邯郸,他与鲁句践弈棋赌博,争棋路,鲁句践对他加以呵斥,他仍是不予计较,悄然离去。随后,荆轲来到燕国,与当地的狗屠夫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交上了朋友。荆轲喜好喝酒,整天与狗屠夫、高渐离一起在街市喝酒,然后,高渐离击筑,他和着乐声唱歌,唱着唱着就哭起来了。话说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国。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如今秦军已逼近易水,惟恐灾祸来临,心里十分忧虑,于是对他的太傅鞫(jū)武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太傅帮忙想想办法才好。”鞫武回答说:“秦国的势力遍布天下,地盘广大,如果它们再用武力胁迫韩赵魏,那么易水以北的燕国局势还不一定啊。何必因在秦遭受凌辱的怨恨,就去触犯秦国呢?”太子说:“那可怎么办好呢?”太傅说:“请让我好好考虑考虑。”过了一些时候,樊於(wū)期[1]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太子收留了他。太傅进谏劝告太子说:“不能这样做啊。秦王残暴,又对燕国一直怀恨在心,如此足以让人胆战心惊了,更何况他知道樊将军在这里!这就好比把肉丢在饿虎经过的路上,灾祸难以避免了。我想,即使管仲和晏婴再世,也无力回天。太子您还是赶紧打发樊将军到匈奴去,以防泄露风声。请让我到西边去联合三晋,到南边去联合齐楚,到北边去和匈奴讲和,然后即可对付秦国了。”太子丹说:“太傅的计划旷日持久,我心里昏乱忧虑得要死,恐怕一刻也不能等了。况且问题还不仅仅在这里,樊将军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怎么能因为秦国的威胁,就抛弃可怜的朋友,把他打发到匈奴去呢,这该是我拼[www.61k.com]命之际了,太傅您得另想办法才好。”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谋远虑勇敢沉着,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说:“希望太傅您代为介绍,好吗?”鞫武说:“好吧。”于是鞫武去见田光,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稳,左右人都退下后,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尽量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件事。”田光说:“我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之际,一天可以飞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之际,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这么说,我不敢因此耽误国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田光说:“好的。”说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门口,告诫他说:“我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头一笑,说:“好。”田光弯腰曲背地去见荆轲,对他说:“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大不如当年了。有幸得到他的教导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尽力想想办法。’我从来就没把您当外人,于是把你举荐给太子,希望您能到太子的住处走一趟。”荆轲说:“遵命。”田光又说:“我听说,忠厚老实之人的所作所为,不使人产生怀疑,如今太子却告诫我说:‘我们所讲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这是太子他怀疑我啊。为人做事让人怀疑,就不是有气节的侠客。”田光这番话的意思是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接着又说道:“希望您马上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表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说完就自刎而死。荆轲见到太子,告诉他田光已经死了,转达了田光的临终之言。太子拜了两拜,双腿跪行,泪流满面,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我之所以告诫田光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实现重大的计划罢了。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没有泄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定后,太子离席,给荆轲叩头,说:“田先生不知我是个无能的人,让您来到我面前,愿您有所指教。这真是上天可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代。如今秦国贪得无厌,野心十足,如果不把天下的土地全部占为己有,不使各诸侯全部成为自己的臣下,它是不会满足的。现在秦国已经俘虏韩王,占领了韩地,又发兵向南攻打楚国,向北进逼赵国。王翦(jiǎn)的大军已逼近漳水、邺城,而李信又出兵太原、云中。赵国哪里能抵抗秦国的攻势,一定会投降。赵国向秦称臣,大祸就落到燕国头上了,燕国国小力弱,多次遭受兵祸,现在就算征发全国力量也不可能抵挡住秦军。诸侯都屈服于秦国,没有谁敢和燕国联合。我私下考虑能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这些厚礼,我们就一定能如愿以偿了。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归还侵占的全部诸侯土地,就像当年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那就更好了;如果秦王不答应,那就杀死他。秦国的大将在国外征战,而国内又大乱起来,那么君臣必定会相互猜疑。趁这个机会诸侯即可联合起来,势必击破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但不知道把这个使命托付给谁,希望先生您给想个办法。”过了一会儿,荆轲才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求荆轲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下来。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让他住在上等的馆舍,太子每天前去问候。供给他丰盛的宴席,备办奇珍异宝,不断地进献车马和美女,尽量满足荆轲的欲望,以便让他称心如意。过了很久,荆轲还没有动身的意思。这时,秦将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占领了赵地。又挥军北进,掠夺土地,一直打到燕国南部边境。太子丹非常恐惧,就向荆轲请求说:“秦国军队早晚要渡过易水,我虽然愿意长久地侍奉您,又哪里可能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想向您请求行动了。现在去了如果没有信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秦王正用千两黄金和万户封邑来悬赏缉拿樊将军。如果能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乐于接见我,这样我才能有报效太子的机会。”太子丹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又怎么忍心为了自己的私事而伤害忠厚老实的人的心,还望您另想个办法。”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里去见樊于期说:“秦王对您可以说太狠毒了,父母和同家族的人都被杀害了。现在又听说秦王悬赏千两黄金和万户封邑来求您的头颅,您打算怎么办呢?”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次想到这些,就恨入骨髓,考虑再三,只是不知道如何才能报仇罢了。”荆轲说:“我现在有1个建议,不但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而且可以为您报仇,您看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您究竟想怎么办?但说无妨。”荆轲说:“希望能得到将军的首级,进献秦王,秦王必定很高兴,就会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进他的胸膛。这样,您的大仇可报,燕国遭受的耻辱也可以洗刷了。将军可有这番心意呢?”樊於期袒露出一条臂膀,握住手腕,走近1步说:“这是我日夜咬牙切齿、痛彻心胸的事情,居然在今天能听到您的指引。”说完就自杀了。太子听说后,赶紧驾车奔去,趴在樊於期的尸体上痛哭起来,极其悲伤。事情既然无可挽回,于是就只好收敛樊於期的头颅,用匣子封存起来。这时候,太子已经预先寻到天下最锋利的匕首,那是从徐夫人手里用一百金才买到的匕首。太子让工匠用毒药水淬染匕首,拿它在人身上试验,只要流出一点儿血,那人就会立刻死去。于是准备行装,送荆轲动身。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时就杀过人,别人都不敢正眼看他。于是太子就派秦武阳做荆轲的助手。荆轲正等着另1个人,想跟他一起去,那人住得远,还没有赶到,荆轲为此滞留等他。过了好几天还没有出发。太子嫌他行动缓慢,怀疑他要反悔,于是又去请求他说:“时间已经不多了,你难道不打算去了吗?请让我先派秦武阳去吧。”荆轲生气了,喝叱太子说:“我今天去了如果不能回来,就可能因为秦武阳这小子!如今我拿着一把匕首到吉凶难测的秦国去,之所以还不动身,是要等我的朋友一起走。现在您既然嫌我行动迟缓,那就诀别吧!”于是就出发了。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身穿白衣,头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到了易水岸边,祭祀完路神,就要上路。这时,高渐离击起了筑乐,荆轲和着曲调唱起歌来,歌声凄厉悲怆,人们听了都流下眼泪,暗暗地抽泣。荆轲又踱上前唱道:“风萧萧啊易水寒,壮士一去啊不复还!”接着乐音又变作慷慨激昂的羽声,人们听得虎目圆瞪,怒发冲冠。于是荆轲登上马车飞驰而去,始终没有回头看一眼。一行人到秦国以后,荆轲带上价值千金的玉帛等礼物,去见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事先在秦王面前美言道:“燕王确实畏惧大王的威势,不敢发兵和大王对抗,情愿让国人做秦国的臣民,和各方诸侯同列,像秦国郡县一样进奉贡品,只求能够奉守先王的宗庙。燕王非常害怕,不敢亲自来向大王陈述,特地斩了樊于期,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都封装在匣子里,燕王又亲自在朝廷送行,派来使者向大王禀告。请大王指示。”秦王听了这番话后十分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置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使者。荆轲捧着封藏樊于期头颅的匣子,秦武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按顺序走上前去。走到宫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陡变,浑身发抖,秦国大臣们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朝秦武阳笑了笑,走上前去向秦王谢罪说:“他是北方荒野之地的粗人,没有见过世面,今日得见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加宽容,让他能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把秦武阳拿的地图取过来。”荆轲就取过地图奉献上去,打开卷轴地图,地图完全展开时露出了匕首,说时迟那时快,荆轲左手拉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抓过匕首就刺向秦王,秦王大吃一惊,抽身而起,挣断衣袖。秦王赶忙伸手拔剑,剑身太长,卡在剑鞘里了。当时情况紧急,剑又竖着卡得太紧,所以不能立刻拔出来。荆轲追赶秦王,秦王只好绕着柱子逃跑。群臣都惊慌失措,由于突然发生了出人意料的事,1个个都失去了常态。而且按照秦国的法律,大臣在殿上侍奉君王时不得携带任何兵器,守卫宫禁的侍卫虽然带着武器,但都站在殿外,没有秦王的命令不能上殿。这时御医夏无且用他身上带着的药袋向荆轲投去,荆轲一振臂将药囊击碎。此时大臣们如梦初醒,一起上前与荆轲肉搏。秦王正绕着柱子跑,不知怎么办好,趁这个机会大臣们才对他大喊:“王负剑!”秦王这才拔出剑来砍荆轲,一下子砍断了他的左腿。荆轲重伤跌倒在地,于是举起匕首向秦王投去,没有击中,扎在柱子上。秦王又砍荆轲,荆轲八处受伤。荆轲自知事情失败,就靠着柱子大笑起来,叉开两腿大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无非是想活捉你,得到归还侵占土地的凭证去回报太子。”两旁的人赶过来把荆轲杀了,秦王头昏目眩了好久,才回过神来。后来秦王对群臣论功行赏,处罚也根据情况,分别对待。秦王赏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说:“无且爱我,以药投荆轲。”于是秦对燕十分愤恨,增派军队赶往赵国旧地,命令王翦的部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陷燕都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精锐部队退守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燕王急了,只好采用代王赵嘉的主意,杀了太子丹,打算献给秦王。但秦军只是暂时撤军,五年之后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秦国统一天下。后来,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利用击筑的机会见到秦始皇,他用筑投击秦始皇,想为燕国报仇,结果也没有击中,反被杀死。易水歌〔战国〕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本文标题: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812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