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著名人物-桂林有哪几位中国近现代名人?

发布时间:2017-09-24 所属栏目:近代史人物论文

一 : 桂林有哪几位中国近现代名人?

桂林有哪几位中国近现代名人?


历史名人

陈宏谋 王半塘 马君武 李济深 李宗仁

白崇禧 黄旭初 李天佑 梁漱溟 张 曙

陈 光 苏 曼 罗文坤 张海萍 张同敞

雷酒人 何 信 蒋翊武 徐悲鸿 白鹏飞

章亚若 岑毓英 李征凤 李秉礼 颜延之

梁章钜 马文毅 查 淳 吕德慎 虞 舜

鉴真大和尚 朱邦苧 朱任晟 性 因 罗盛教

二 : 徐中约巨著《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徐中约历史巨著《中国近代史》有感

王京伟 金融学

徐中约先生的《中国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是记述中国近代发展历程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巨著之一,正是由于它的独到客观,语言措辞诙谐易懂,历史依据充分,得以多次出版。(www.61k.com]这本书令人耳目一新,谈一下我的读后感。

很明显,这边书不是一本单纯的“教义”书本,它与平时学习的中国近代史教材有很大区别,而它的特殊之处正是以一种“秉直客观”的历史态度看待中国的近现代发展步伐。尽管这本书广大篇幅讲述的都是令现代充满自豪感的广大中国人痛心的不堪回首的历史,但是作者还是以华人都有的那种信念一直盼望中国的真正崛起。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修订了很多次,添加了很多现代发生的重大事件,直到作者2005年去世。

首先,我认为“改革”是全书一直贯穿的主题。从清朝任用汉臣的迅速崛起、通过迅速儒化来稳固全国统治权和发展过程中“汉化改革”,以及后来清朝统治者逐渐与世隔绝,欠缺革新思维导致清朝潜在的衰败,徐先生明显的提到统治者“改革精神”会影响国家“这艘大船”的发展。在康雍乾这些相对英明勤奋的君主当政时期,中国还能勉强通过短暂效果的改革或者警惕的意识躲避“暗礁”,但是在没有了这些明君的改革意识的昏君当政时期,中国只能危机四伏,不小心就会沉没“大海”。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际地位开始下降,中国历经几次大的改革和革命,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党改革和中共统治区的改革,其中尤以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国际地位降到最低点后的改革最为激烈,但是苦难一直伴随着蹒跚前进的中国。当然,几乎和徐先生一样,我最自豪也最认同的成功改革当属1978年的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这已经是全书的最后章节,徐先生列举了大量的证据表明30年来中国的相对崛起,他以认同的态度看待中国的改革,并对中国将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其次,谈到“改革”,我会很容易想到“执政者的素养”,就是历史人物的特质,而这关系到腐败问题和民主化等问题。第一,绝对的权力无法控制,尤其是当政者“国家大局素质”欠缺,将会危及国家。不得不提,书中徐先生多次以滑稽讽刺却又略带痛心的记述写到慈禧太后,因为她是一位玩弄权力的“精明人物”,她通过各种手腕掌握权力,甚至把国家利益当作自己巩固权力的法码。显然,她拥有中国最高权力的半个世纪,对她自身来说是巨大的成功,但是却是整个国家的悲剧。第二,统治者的腐败也是中国步履蹒跚的重大原因。作者记叙明显的表明国民党失去权力的最关键时刻也是腐败最严重的时期,腐败也是各个阶级的统治者失去权力的催化剂,无论是清朝渐衰还是中共掌权警惕“糖衣炮弹”威胁党的生命力都体现了这个论点。第三,民主化改革问题。体现在权力绝对化和民主化的冲突。在书中,集中表现在辛亥革命后发生的多次专制逆流包括袁世凯复辟和张勋复辟都以失败告终,说明民主化是社会发展趋势,而作者也基本认同了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的民主化改革,并认为当前中国有步骤的渐进式的民主化改革将会推动中国继续发展。

最后,既然是历史,那就离不开历史最主要的主体——国家。我认为中国和其他国家间的关系是徐先生书中的一条暗线,他明确的写到的中国和其他国家间力量变化以及利益冲突的地方很多,但是他却没有明显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让读者去思考和评判。中国的近代失落开始于英国发起的鸦片战争,泱泱“天朝大国”被狡黠的“蛮夷之邦”击败,这是中国和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徐中约巨著《中国近代史》有感

其他国家利益冲突的开始。[www.61k.com]而和中国利益碰撞最多、影响最大的有三个国家:俄国、日本、美国。

先谈俄国,它在与打中国交道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就是粗暴无礼。在清朝晚期,其他欧洲国家包括英法等,在一些对华问题上发起战争要找充分的借口和证据,而它们在打败中国后重视关税、贸易和市场开放等经济问题,但俄国不是,它显得毫无节制和毫无道理,而且它对中国最大的危害是领土的要求,严重肢解了中国领土,这是中国当时最大的危机。在后来苏俄给中国带来“马克思主义”,中共领导新兴革命,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影子领导”和瞎指挥,还是要用“粗暴”来描述比较合适。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作为老大哥,对中国的援助也好,企图操控也罢,仍然少不了霸道的影子,我觉得这是“中国痛”的一个来源。在作者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中俄利益对抗集中表现在俄国非法割占分离了中国数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以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国关系紧张即将导致的边界大战。但也有一个明显的案例是19世纪八十年代的“伊犁危机”,中国最后侥幸保住了新疆,并且设立了新疆行省,从此改变了新疆地区在中国强盛时拥有,在衰败时丢失的历史,这也客观证明了新疆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有理有据。结合当前现状,我们知道,中国在2004年与俄罗斯完全解决了领土的划分问题,并且现在中俄关系是最稳定发展的时期,很多人自然联想到中国似乎还有很多失去的东西没有得到偿还,但是我认为中国现在的对俄政策是基于最充分考虑的政策。在领土问题上,已确认“中国历史上曾经拥有的领土”归属俄罗斯,这让俄罗斯更加谨慎的再次在领土上对中国构成威胁,因为他胆敢在以后的对华关系中再次有企图获得或分解中国领土的野心,中国也可以有更充分的理由在对俄关系中获得或者分离它的领土,而目前的大趋势是中国没有必要和俄罗斯结仇。双方关系的稳定,有利于中国更好的应对真正面临的外部威胁。

再谈日本,日本在与打中国交道过程中突出特点是阴险残忍。明治维新后日本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作者虽然客观,但是在书中仍带有一种忧患的心态记述了日本崛起后做出的种种不利于中国发展的迹象。刚有发展的日本就跃跃欲试,窥视中国,满足它的各种侵略欲望。而清末中国危机四伏,残弱无力,更多的是害怕日本闹事,而日本恰恰不理睬中国建议,肆意挑事,并且始终是个阴险凶狠的角色。在作者书中,中日最激烈的对抗首先表现在甲午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我看到了一般历史书中没有的第一条款是中国承认朝鲜独立,这让我联想到按照历史发展来说,朝鲜很可能融入中国版图,从历史几千年来看,的确存在这种趋势,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偶然和巧合改变原来的发展轨迹也是历史。我也感受到作者写到的悲惨的记述情节:在甲午战争中,日本是举全国之力一定要击败清朝政府,而中国似乎只有李鸿章在战斗,或者说只有李鸿章的军队在战斗,而他在战争前后也显得犹豫不决;更奇怪的是其他中国人都在“观战”,这一方面造成了战争必败,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一些启发,那就是如果清朝有一个相对稳当的中央政府,并且可以灵活调用各地军队,那么日本和清朝全军作战,那它战胜中国的希望不大。在二战中,日本陷入中国战争泥潭就是一个例子,当然中国抗日胜利少不了外国的援助。结合现在情况,我联想到现在的中国没有实现完全统一和中日钓鱼岛危机,虽然中国统一问题是“国共内战”遗留的问题,但是这里面绝对少不了日本的影响,《马关条约》迫使中国割让了台湾,此后日本50多年的殖民统治给台湾岛内的人口组成、思维变化都产生了“离合倾向”;而在钓鱼岛问题上,徐先生在书中记录到的就是邓小平在与日本建交时恰当的避开了这些问题。而对于现阶段日本国内的逐渐右翼倾向化,大家普遍认为是是美国在二战后对日本的民主化改造不够,但是作者在书中写到的一些历史情节让人印象深刻:日本在1931年发起九一八事变到1936年侵华的加深,日本国内是一步步右倾化的,而当时的日本文官内阁政府一直都避免卷入对中国的侵略中,但是政府严重受到右翼化的军队的摆布,最后全日本被右翼势力带进了对外侵略战争中,这警告我们要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徐中约巨著《中国近代史》有感

时刻警惕日本的右翼化倾向过渡阶段和影响,而在中国与周边国家中,中日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很高。[www.61k.com]最近出现了很多中日战争谁赢谁输的论争,我感觉按照历史评判并且结合现在中国的情况,如果没有外国帮助日本,日本难以取得胜利。可是情况就是非常微妙,作者在书中也像是预料到了什么,这也就引出了第三个国家。

最后谈美国。美国对中国的关系突出特点是狡猾平衡的战略特点。中美近150多年的打交道的历史中,中美直接战争对抗的时期不多。在清末对华不平等条约要求中,美国获取利益的手法显得文明了很多,我也看到了很多相对和谐的画面:美国在清末战争调停中扮演了合适的角色,归还“庚子赔款”建立清华大学,二战中扶持中国抗日。但是事实存在两面性,美国的很多做法都无法掩饰它一直不放弃的外交手法就是“平衡术”和“破坏术”,美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寻求亚洲的平衡支点,它善于利用各个国家间的矛盾和遗留问题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二战后的朝鲜战争是个突出例子。作者在书中还单独用了一段记述了美日安保条约的签订,条约的签订在当时是为了防堵苏联,后来却成了中美关系利益博弈的一个方案,也是美国用这种信誓旦旦的防卫条约来渲染中国威胁,以达到分化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的高明策略,它还与日本单独签订旧金山和约,在没有中国和苏联的情况下,承认了一些岛屿归属日本,这就为日后中国与日本的岛屿矛盾爆发创造了不良土壤,破坏了本该和谐的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最重要的是美国的价值观和中国的意识形态存在很大的分歧,而美国向来自信的输出自己的观念,毫不在意其他国家感受,这是中美冲突的根源。在最近非常紧张的“朝鲜半岛危机”中,我们很明显发现这种局势的动态变化离不开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朝鲜半岛与临近各国有直接关系这不难理解,但是美国作为一个外来国家,它的“故意存在”却是造成紧张局势的重要原因,美国在二战后为了包抄“红色主义”,安插了很多“跳板”,而现在我们也看到了美国随时可以用来利用这些“跳板”扰乱中国周边环境。但事实上,一旦目前的朝鲜半岛失控,美国也会卷入其中,很容易直面对抗中国,而使自己面临尴尬局面,但这不是美国想看到的,而且中美之间爆发直接的对立战争可能性很小。当然,徐先生没有说明美国的对华政策用意,甚至多次强调了中美利益的共存发展,但是美国的“遏制理念”和“不良影子影响”,我们可以从他的书中感受到。

最后,我阅读的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是删节版的,很多内容没有看到,可能是徐先生以西方的学者的思维和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历史,对有些敏感问题分析我们国内并不接受,但是这并不能妨碍我们观察到很多现实的问题。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现在发生的事情在将来也是历史中的故事,历史和现实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中国当前在国内就要坚持改革发展,不断克服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对外就要保持与其他国家的沟通,相互尊重对方的道路,审时度势,准确判断形势,防止形势误判。正如徐先生一直期盼的,中国的真正崛起不是梦,实现“中国梦”就在不远的将来。

三 : 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图书信息,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

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

近代史人物论文_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 -图书信息

(www.61k.com)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6月1日)

丛书名: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精装: 1089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208055041

条形码: 9787208055049

尺寸: 26.7 x 20 x 5.3 cm

重量: 1.9 Kg

近代史人物论文_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 -内容简单介绍

《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1979-2000)》内容简单介绍:这是一本中国近现代研究者必备工具书,也是刚踏入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研究领域者不可或缺的入门指南。编者积二十余年时间精心编制了《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1979-2000)》,为史学界提供了:十年来国内近代史学领域较为完整、系统的专题研究的目录索引。全书分论文、著作两部分,论文部分汇编论文、资料、书评等篇目题录近4万条;著作部分汇编论著、资料、文集、工具书等书目题录1万余条,方便相关研究工作者检索,并进而全面掌握研究信息。

近代史人物论文_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 -目录

论文卷

一 总论

(一)综论/3

(二)综述与研究动态/6

(三)马克思主义与近代史研究/7

(四)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7

(五)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8

(六)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与主要矛盾/9

(七)早期现代化问题/10

(八)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11

(九)近代中国政治制度/11

(十)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13

(十一)史学理论与史学评论/15

(十二)资料与书评/16

1.资料/16

2.书评/16

二 鸦片战争时期

(一)概论/17

(二)鸦片贸易/19

(三)禁烟运动/19

(四)中外关系/19

(五)抵抗派与投降派/21

(六)侵略与反侵略斗争/21

(七)失败原因/22

(八)第一批不平等条约/22

(九)赔款问题/23

(十)影响/23

1.政治/23

2.经济/23

3.社会/24

4.思想、文化/24

(十一)第二次鸦片战争/25

(十二)资料与书评/25

三 太平天国革命时期

(一)概论/26

(二)研究综述/27

(三)拜上帝会/27

(四)金田起义与胜利进军/28

1.建都天京/28

2.北伐/29

3.西征/29

4.天京事变/30

(五)太平天国在各地/30

1.上海/3D

2.浙江/31

3.江西/31

4.河南/31

5.江苏/31

6.安徽/31

7.闽桂/31

8.川贵/31

(六)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31

1.成同政局/31

2.江南大营/32

3.湘军/32

4.淮军/33

5.地方团练/34

(七)军事/34

(八)政治/35

1.政权性质/36

2.天朝田亩制度/37

3.《资政新篇》/37

4.官制/38

5.法制/38

(九)经济/38

1.财贸/38

2.土地、赋税、粮食问题/39

(十)对外关系/40

1.传教士与教会/40

2.外籍军队/40

(十一)社会/41

1.妇女/41

2.各地起义/42

3.天地会/43

4.捻军/43

5.小刀会/44

(十二)思想、文化/44

(十三)失败原因/46

(十四)资料与书评/46

1.史料与辨伪/46

2.文物考据/48

3.书评/49

四 洋务运动时期

(一)概论/50

(二)研究综述/52

(三)洋务派/52

1.洋务思想/52

2.各地的洋务运动/53

3.总理衙门/53

(四)中外关系/53

1.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54

2.传教士与教案/54

(五)经济/54

1.军事工业/55

2.近代工业/56

3.官督商办/56

4.交通与矿业/57

5.民族资产阶级/57

6.买办阶级/57

(六)社会/57

(七)思想、文化/57

(八)教育/58

(九)军事/58

(十)书评/59

五 中法战争时期

(一)概论/59

(二)政治/60

(三)军事/60

(四)经济/61

(五)中外关系/61

(六)资料与书评/67

六 甲午战争时期

(一)概论/62

(二)近代海军的建设/62

(三)战争的起因/63

(四)政治/63

(五)军事/64

1.陆海战役/64

2.旅顺大屠杀/65

(六)经济/65

(七)中外关系/66

(八)《马关条约》与战争后果/67

(九)思想、文化/67

(十)资料与书评/68

七 戊成变法时期

(一)概论/68

(二)研究综述/69

(三)变法性质与历史地位/70

(四)维新运动与维新派/70

(五)各地维新运动/72

(六)政治/73

(七)思想、文化/73

(八)经济/75

(九)中外关系/75

(十)变法失败的原因/75

(十一)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之比较/76

(十二)资料与书评/76

八 义和团运动时期

(一)概论/76

(二)研究综述/78

(三)义和团源流/78

(四)义和团的口号/78

(五)教案与义和团/79

(六)义和团与清政府/79

(七)东南互保/80

(八)自立军与庚子勤王/80

(九)义和团在各地/80

1.山东/80

2.直隶/80

3.北京/81

4.东北/81

5.内蒙古/81

6.四川/81

7.江南地区/81

(十)中外关系/81

1.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81

2.列强对华政策/81

3.抗俄斗争/82

(十一)义和团时期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82



(十)资料与书评/83

九 日俄战争时期

十 晚清社会与清末新政

(一)概论/84

(二)研究述评/85

(三)政治/85

1.预备立宪/86

2.资政院/87

3.谘议局/87

4.新政在各地/88

5.地方自治/88

6.法制与警察制度/89

(四)军事/89

(五)经济/90

1.工业/91

2.商业/92

3.清末商会/93

4.金融与税务/93

5.农业/94

(六)思想、文化/94

(七)教育/97

(八)社会/98

(九)中外关系/100

(十)传教士与中国社会/102

(十一)收回利权与保路风潮/103

(十二)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104

(十)资料与书评/106

1.资料/106

2.书评/108

十一 辛亥革命时期

(一)概论/109

(二)研究综述/110

(三)政治/111

1.革命团体的建立/112

2.会党的支持/113

(四)武装起义/113

1.武昌首义与湖北军政府/114

2.阳夏战役/114

3.各地响应/114

(五)辛亥革命与各民族/117

(六)辛亥革命时期的清军/118

(七)经济/118

(八)中外关系/119

(九)思想、文化/120

(十)社会/121

1.工农阶级/122

2.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革命派/122

3.立宪派/122

4.青年、知识分子/123

(十一)资料与书评/123

1.资料/123

2.书评/124

十二 中华民国建立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一)概论/124

(二)研究综述/125

(三)政治/125

1.南京临时政府/126

2.临时约法/127

3.国会、议会/127

4.政党之争/128

5.各派系/128

(四)军事/128

(五)经济/129

1.农业/129

2.工商业/130

3.金融/130

(六)中外关系/131

(七)思想、文化/132

(八)社会/133

(九)地方、边疆、少数民族/135

(十)资料与书评/136

1.资料/136

2.书评/137

十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一)概论/137

(二)政治/138

1.二次革命/139

2.护国运动/139

3.袁世凯的统治及灭亡/140

4.护法运动/141

5.直系/141

6.皖系/141

7.奉系/141

(三)军事/141

(四)经济/142

(五)外交/143

(六)思想、文化/144

(七)社会/144

(八)资料与书评/145

1.资料/145

2.书评/146

十四 五四运动时期

(一)概论/146

1.五四精神/147

2.研究综述/148

(二)政治/148

1.运动的起因及过程/148

2.巴黎和会、山东问题/149

3.五四运动在各地/149

4.五四运动与社会各界/150

(三)思想、文化/151

1.社会思潮/152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53

3.无政府主义/155

4.知识分子/156

5.五四时期的问题论战/157

6.反帝、反封建、反传统/158

7.工读互助团、少年中国学会、新民学会/158

8.新文化运动/159

9.新文学运动/160

10.五四时期的史学、哲学/162

11.五四时期的科学/162

12.五四时期的新闻媒体与出版/163

(四)教育/163

(五)中外关系/164

(六)社会/165

(七)资料与书评/165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一)概论/166

(二)政治/166

1.北京政府/167

2.广州政府/167

3.武汉政府/167

(三)中国共产党/168

1.中共党组织/169

2.中共军事工作/170

3.统一战线策略的形成/170

4.领导权问题/170

5.土地问题/171

(四)中国国民党/171

1.黄埔军校/171

2.国民革命军/172

3.中山舰事件/172

4.“四一二”、“七一五”、马日事变/173

s.国家主义派/173

6.土地问题/173

(五)军事/174

(六)经济/175

(七)外交关系/176

(八)思想、文化/177

(九)社会/177

(十)资料与书评/177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一)概论/178

1.政治/178

2.经济/179

3.军事/179

4.研究综述/180

(二)各地武装起义/181

1.南昌起义/181

2.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82

3.广州起义/183

4.平江起义/183

5.百色、龙州起义/183

6.黄麻起义/183

7.渭华起义/183

8.宁都起义/183

……

著作卷

论著

一 总论

二 鸦片战争史研究

三 太平天国革命史研究

四 洋务运动史研究

五中法战争史研究

六甲午战争史研究

七戊戌变法史研究

八 清末社会与教案研究

九 义和团运动史研究

十 辛亥革命史研究

十一 北洋军阀史研究

十二 中华民国史研究

十三五四运动史研究

十四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史研究

十五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研究

十六 抗日战争史研究

十七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研究

十八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史研究

十九 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

二十 中国国民党历史研究

二十一 国共关系史研究

二十二 民主党派及其他党团史研究

二十三 近代思想史研究

二十四 近代政治史研究

二十五 近代法律史研究

二十六 近代工人运动史研究



二十七 近代农民运动史研究

二十八 近代青年与学生运动史研究

二十九 近代妇女史研究

三十 华侨、华人史研究

三十一 近代军事史研究

三十二 近代经济史研究

三十三 近代文化史研究

三十四 近代社会史研究

三十五 民族史研究

三十六 近代地方与边疆史研究

三十七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史研究

三十八 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

三十九 近代人物研究、传记

文集

一 学术研究论文集

二 个人论文集

三 人物纪念文集

资料

一 中国近代史资料

二 鸦片战争史资料

三 太平天国史资料

四 洋务运动史资料

五 中法战争史资料

六 甲午战争史资料

七 戊戌变法史资料

八 义和团运动史资料

九 辛亥革命史资料

十 北洋军阀史资料

十一 中华民国史资料

十二 五四运动史资料

十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史资料

十四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资料

十五 抗日战争史资料

十六 第三国内革命战争史资料

十七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史资料

十八 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

十九 中国国民党历史资料

二十 民主党派及其他党团史资料

二十一 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史资料

二十二 近代法律史资料

二十三 近代工人运动史资料

二十四 近代农民运动史资料

二十五 近代青年与学生运动史资料

二十六 近代妇女史资料

二十七 华侨、华人史资料

二十八 近代军事史资料

二十九 近代经济史资料

三十 近代文化史资料

三十一 近代社会史资料

三十二 民族史资料

三十三 近代地方与边疆史资料

三十四 台湾、香港、澳门史资料

三十五 近代中外关系史资料

三十六 近代人物档案、资料、年谱

三十七 近代人物书信、日记与游记

三十八 回忆录

三十九 图集

工具书

一 辞典、手册、百科全书

二 大事记、年表

三 人名录、人名辞典

四 书目、索引

五 地图

四 : 走近名著。在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

走近名著。
在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有四个著名的吝啬鬼,请写出他们的名字以及作品、作者。中国文学人物中也有一个有名的吝啬鬼,你能说出他的名字吗?
题型:填空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中的葛朗台
奠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
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


考点:

考点名称:文史常识文史常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文化典籍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应用文的常用格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1)“先母”“先父”已作古
“生母”一词意思就是“生身母亲”,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生母”一词通常是在有相对词出现的场合下对举使用,很少单独出现。同“生母”相对的词有“嫡母”、“庶母”“继母”、“养母”、“过继母亲”等。过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称自己父亲的妾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
男子已有子女而后续娶,原有的子女称父亲续娶的妻子为“继母”或“后母”。当然,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至于口头的称呼,往往会因地域、方言、习惯及其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则不会有太大出入。
而“先母”则与之有所区别。“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对此不可不慎。

(2)“家父”“令尊”是两人
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
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
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
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
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如“令尊”与“家父”)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

(3)“美轮美奂”房屋好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其用法。
常见于报刊之中的成语“美轮美奂”,就经常被用错或写错。
“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日: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奂,言众多。”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例如:“学生中有人痛恨曹汝霖卖国贼,生活奢侈,就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美奂美轮的汉奸住宅付之一炬。”
可是,就是这么明确的写法和用法,很多人却写错、用错。
先从写法上说,这个词其正确的写法是“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
另外,当“轮奂”连用,也可写作“轮焕”;焕,则有“焕然一新”之用法。如白居易《和望晓》诗有云:“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
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写成了“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等,这些都是错的。
其次,从用法上来讲,“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规范。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它形式的美。有人这样写道:“导游带着大家游览了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千手观音》舞蹈美轮美奂,感动了全国观众。”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描写女性貌美时,也敢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造成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在于,把一个只能用于建筑的特定成语,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了。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因为很多人用错,就可以宽容地认为其词形词义可以改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时代发展,就借助让词语“发挥更大作用”的名义乱用。

(4)“莘莘学子”多少人
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
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
“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
“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
“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日:莘莘征夫,每怀靡及。”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
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
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
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
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所以就不能再加“一些”、“每一位”这类词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点拨:
文史常识的掌握没有捷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辨别和识记才能准确、灵活运用,主要的考查题型也比较灵活。
其中单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连线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和判断题、改错题都有涉及。中国古代主要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本文标题:中国近现代史著名人物-桂林有哪几位中国近现代名人?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931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