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司马懿诸葛亮-司马懿虽最终获胜 但为什么特别畏惧诸葛亮?

发布时间:2018-03-08 所属栏目:诸葛亮司马懿

一 : 司马懿虽最终获胜 但为什么特别畏惧诸葛亮?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作战心理,可以用三个词来描写: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为什么会这样呢?理由如下:

1,战前司马懿的心理对诸葛亮就特别畏惧。司马懿是个站的比较高的战略家,有好多别人没考虑的事,他很可能考虑了。战前,有三件大事使司马懿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多的畏惧。其一是诸葛亮帮助刘备实现了“隆中对”的重大一步----占领了益州和汉中,那时诸葛亮大名环宇,在三国中神传,人人敬畏啊。司马懿当然知道这些,他能不怕吗?而且在司马懿心中甚至想到,如果诸葛亮硬要恢复汉室,魏国无人能与诸葛亮敌对,国家将危矣啊。其二是刘备死后,诸葛亮扶刘禅登位后,司马懿趁蜀国立足未稳之际,给曹丕出主意---趁早灭蜀国,否则魏国将面临巨大的麻烦。并且出了个具体方案:五路大军灭蜀。司马懿盘算着:诸葛亮你不是很能吗?,前一段时间我用前后夹攻之计灭了关羽,诸葛亮你比关羽能,我五路大军灭你,你如何首尾相顾啊,我看你有多能?,然而结果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这很明显吓坏了司马懿。其三是平南夷得胜而归。那时候各国都互有细做(间谍),司马懿绝对想不到诸葛亮能打败并且收降孟获。因为,诸葛亮不得地利啊。诸葛亮在地形对己不利的情况下,能七擒孟获,而且最后收降孟获,这叫司马懿听了,那可是惊天劈霹雳啊,司马懿一定吓的胆战心惊。

二 : 司马懿用什么战术活活弄死了诸葛亮

[www.61k.com)

三 : 司马懿与诸葛亮斗智五丈原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行动计划,已为魏军统帅司马懿料定,正如他给胞弟司马孚信中所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见《晋书.宣帝纪》)翻译成现代文则是:“诸葛亮志向很高远,但是认不清形势,抓不住机会;谋略很多,但是总处在犹豫之中,不能当机立断;虽然穷兵黩武,但是却不懂兵行诡道,没有奇谋……”

既已掌握了诸葛亮的心理和性格弱点,蜀、魏在陕西眉县渭河滩摆开战场后,司马懿自然要针锋相对地打乱敌方部署,他没有给蜀军正面留下活动空间,在取得抢夺渭水的胜利之后,渡过渭水,在渭河南岸背水结营,深沟高垒,以逸待劳,坚守不出。

两军对垒相持中,双方展开了心理战。司马懿打出第一招:他戎装不卸,高度战备,示敌以无懈可击。诸葛亮虽做了持久作战的准备,但劳师远征,利在速决,当然不能空耗到师老气堕,被敌人乘虚攻击。见司马懿步步紧逼又深沟高垒,情迫之中,也还了一招:他“乘素舆,葛巾,持白羽扇,指挥三军”,示敌以胜利在握,不急不躁。诸葛亮秀出如此模样,致令司马懿叹道:“诸葛君可谓名士也矣。”(见《诸葛亮集》)其实,这不过是诱敌出战的策略,并不是真的如此潇洒,在其他战争场面,诸葛亮还是乘马的,只有乘马,才能及时进退,没有闪失。仅只一次的故作姿态,后世以偏概全,以为诸葛亮出兵作战,一直乘坐着四轮小车。当时的四轮小车,既没有橡胶轮胎,也没有滚珠轴承,由士兵推着,焉能不失时机地进退?要打了败仗,不做俘虏才是怪事!

心理战中,司马懿见第一招没有奏效,遂又打出另一招:他派出“两千余人,就军营东南大声称万岁”(见《诸葛亮集》)。诸葛亮派探马刺探,得到的消息是,东吴孙权派使者向已经曹魏投降,蜀军上下信疑参半,士气动摇。诸葛亮急于接战,看到司马懿第二招获得成果,自然心中甚为不甘,他立即回敬了第二招:派使者送去妇女穿戴的衣物加以羞辱,意欲激怒司马懿出兵。

深谋远虑的司马懿接过妇女衣物放到一边,心平气和地问蜀使:“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几米?”蜀使回答说:“三四升。”接着又问及诸葛亮公务,蜀使依然照实回答:“二十罚以上皆自省览。”显然,西蜀使者没有城府,竟将核心机密信口渲泻。司马懿探知了诸葛亮心慌意乱、重病缠身的机密,冷气攻心地说道:“饭少事繁,诸葛孔明其能久乎!”(见《晋书.宣帝纪》)此话传回诸葛亮耳朵,不啻是一致命打击,他知道自己病入膏肓,心理战已落下风,也没有继续进行下去的情绪,干干地喝了一壶。

司马懿依然我行我素,固守不出。但是,曹魏众将领受不了诸葛亮的女衣羞辱,更对西蜀数次挑战辱骂难以忍受,纷纷请求出战,以至到了难以约束的地步——诸葛亮激将法起了作用。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不能让将士的激愤情绪扰乱大谋,遂写了请求出战的表章,千里送往京师洛阳请皇帝曹叡批准。曹叡深知司马懿用心,特派卫尉辛毗持皇帝节书到前线,宣布不准出战的诏命,才使司马懿战略意图得以贯彻。

诸葛亮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中支持了一百多天,终病死于五丈原军中。按其生前安排,长史杨仪率大军回撤汉中,镇西大将军魏延率兵断后。途中虽不曾遭魏军追击,但是杨仪与魏延长期抵牾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终在汉中南郑北边虎头桥(今汉中市北关)一带发生了血肉纷飞的内讧。

诸葛亮五次“北伐”,多次都因缺乏粮草而不战自退。惟这一次准备充分,储存了足够十万大军消耗几年的粮食,这是罄国罄民的大手笔,然而却全部留给了司马懿。

终诸葛亮一生,始终未能战胜司马懿,司马懿对对手的认识远远高于诸葛亮。

四 : 事前诸葛亮,事后司马懿

读《三国演义》,常在每每掩卷后有所感悟。魏、蜀、吴,三国鼎立,逐鹿中原,演绎出多少旷世之歌?其实,吴国偏守江南,只图守疆土,享安乐,鼎立尚算,逐鹿免提。三国,实乃魏、蜀相争。两国领衔人物诸葛亮、司马懿,可谓各领风骚。

诸葛一生唯谨慎,这评论恰如其分。蜀国虽为天府之国,毕竟是荒蛮之地,疆域有限,人口稀少,物产匮乏,实力不足。与强大的魏国抗衡,能不谨慎吗?稍有疏忽,轻者,一蹶不振;重者,一命呜呼。感三顾茅庐之恩,负一振汉室之责,敢不谨慎吗?七出祁山,怀壮志而出,抱憾意而归。要知道,每出一次,皆需几年生养呀!事无巨细必亲躬,这固然是他鞠躬尽瘁的写照,更是他不得不为的苦衷呀!

司马则不同了。虽兵强马壮、粮草充足;但,一来“蜀道难”,二来“诸葛亮”。他绝对是个审时度势的高手,知己知彼的能人。在接受对手“妇人衣着”礼物时,不但笑而纳之,还关注对手健康,这绝对比那对天长呼“既生瑜,何生亮”的都督豁达多了。面对多谋的诸葛亮,既知防不胜防,干脆不防,来个太极推手,见招拆招。虽不能建功立业,也能尽职守责。顺趋势而不强为,谋长久而不急求,这真是他的高明之处啊!

以弱谋强,诸葛亮事前必左思右想;以静制动,司马懿事后才思前想后。两人皆是旷世奇才,棋逢对手,才做出了这抗衡的大文章。倘若,换个对手;倘若,换个位置……那历史将呈现另一番景象了。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关于这两人性格缺陷的描写。读了,颇觉有趣。

在蜀军出奇兵夺得魏三郡后,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的建议。这有些冒险的军事主张,自然被谨慎的诸葛亮所否定。姑且不论魏延的建议能否见奇功,但对于处于劣势的蜀来说,也不妨一试。或许,这也是个机会,毕竟总是正面较量,劣势的蜀是难以抗拒魏的。诸葛亮的谨慎在此时也就呈现出局限性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在魏军大军压境下,蜀措手不及,诸葛亮无奈中,只好演了出“空城计”。这一招,乃诸葛亮不得已而为的一招,司马懿何曾遇过?本着对诸葛亮的了解,司马懿决不信他会走险招,反认为乃疑兵之计,不攻反退。结果,失去了歼灭敌军的最佳机会。

这,也就应了那句话儿:千思百虑,总有一漏;千防万防,防不胜防。

以古为鉴,是该取之态。那么,从此中,我们可得到哪些启迪呢?

其一: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

蜀较之魏,是处于劣势的。守,尚且不易,何至于攻?但纵观蜀、魏之争,攻守易位,以蜀攻魏居多。这固然有蜀以恢复汉室为己任,不惜以卵击石的壮举外,还有那变被动为主动的战略方针,牵着对方的鼻子走,让对方处于被动防御中而不得主动进攻。这一方式,确见效果,使蜀国的生存延续了许多年月。而诸葛亮死后,蜀王阿斗改为防御,不久,国破家亡。这一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魏为何不取先发制人方针而取后发制人方针呢?其原因有:一、赤壁之战,三国鼎立,魏已失去统一中国的最佳时机。魏连年战争,耗资已大,不堪再有大的战事。何况,已占十分之七、八的土地,需稳定国土,储备力量,以备再战。再者,蜀的地形、蜀的战意等等,已决定了战事非指日可下的了,犯不着急于一时。简言之,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占,怎能逆天行事?本着“泥鳅掀不起大浪”的观点,采取了防御的对策。

由此可见,无论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其本身无优劣之分,只是要因势利导,主观能动服从客观规律,那就是好的方针政策。

其二、谨慎从事和贸然行事

诸葛亮的谨慎,不是他的性格使然,而是客观条件的制约。

蜀的国土、人口、兵力均不及魏的三分之一,财力更是无法比拟。那么,在这极为有限的条件下,进,要完成统一大业;退,要保住社稷江山,谈何容易?稍有不慎,全盘皆输,将坠万劫不复之地,能不谨慎从事吗?

这与赤壁之战不同。那时,曹操灭两袁、吕布,胜马超,收刘表的荆州之地,天下仅余江东的孙权,一统天下指日可待。刘备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哪有地位可言?事关危急,只能作困兽一斗。除此一条,别无他路,贸然行事,实为无奈之举。虽说是诸葛亮舌战群儒,说得天花欲坠,但他比谁都清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万事,有一事不备,也死无葬身之地。还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连那本不该来的东风也来了。

彼一时,此一时。刘备已不是那丧家之犬,而是人中龙了。虽说还想着那更大的龙椅,可也不至于愿舍弃这屁股下的小龙椅呀?即便刘备舍得,诸葛亮也不答应呀!卧龙雏凤,得一而得天下。他也要用事实来证明这话不是空穴来风,他这人不是浪得虚名呀!在此情此景呀,由得他胡来吗?不谨慎,就不是诸葛亮了!

由此可见,谨慎从事也好,贸然行事也罢,那都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事。事物是在变化的,做事就要适应这个变化。变则通,不变则不通。

其三,君子风范与小人伎俩

司马懿怎说也是个人物。虽说小说中将诸葛亮美化为智慧之神,但棋逢对手,交往日久,司马懿也不输他一丝半毫。

在战事处于劣势时,司马懿固守城池,就是不与诸葛亮正面交锋,急得诸葛亮万般无奈,只得请魏延出阵开骂,想激他火起,阵前一战。殊不知,他充耳不闻,就是不上当受骗。末了,诸葛亮无计可施,黔驴技穷,派人给他送去妇人衣衫。他笑纳之下,反而打探诸葛亮的日居情况,言语中流露出真切的关怀。

怎说,司马懿也是三军统帅,手下将领数百,也要顾忌个人名誉,可他偏偏泰然处之。这固然非心胸狭窄的周瑜可比,连诸葛亮也相形见绌。

司马懿的忍辱负重,是建立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的。于国家而言,个人又算得了什么?于生命而言,侮辱又算得了什么?正因为这种取舍观念已深入骨髓,事到临头,那反应是自然体现,而不是刻意压抑,真可谓炉火纯青、与身俱来。

诸葛亮乃羽伦之士,熟读经书,自当知书识礼,何至于行此下三滥的勾当?刘备三顾茅庐,他酣卧榻上,还可表清高之态;而两军对阵,本就有攻防之术。没本事攻城掠寨,也不至于悍妇耍泼呀?究其根由,乃报国心切,成事心重。七出祁山,无功可奏;病躯一个,恐不能再。此情此景,蹉跎泪下;个人为小,事业是大。拳拳之心,惟天可表!情急之下,哪还顾及许多?

由此可见,事有当为与不当为之分,行有可端与不可端之举。君子行事,小不忍而乱大谋,行大事而不拘小节。人言固可畏,坦荡何惧之。

四、百密一疏与孤注一掷

诸葛一生唯谨慎,成也谨慎,败也谨慎。

事前诸葛亮,是人们对这智慧型的人物,最贴切的赞誉。谋后而动,固然是他行事的准则,但这并不能让他流芳百世;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神机妙算。想别人之所不能想,算别人之所不能算,就在于他思维的慎密。

纵观诸葛亮的谋算,排除他不得已的原因,也就是只有一疏:失街亭。

别小看这一疏,其意义在于:街亭一役,损兵折将,甚为惨重。蜀国不得不由战略反攻转为战略防御,最终决定了蜀的命运

诸葛亮这一错,其原因何在?虽然,平素马谡“好论军事,才气过人”,在征讨南蛮,七擒孟获时出谋划策,颇有建树,可谓“将才”,但掌管帅印,规划全局之职却非马谡做的来的。何况刘备曾明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虽注重人才,却不能知人善用,这样也酿成了这一的悲剧。

而在蜀、魏对抗中,尽管蜀出于主动,但军事上并没占上风,而此次出奇兵,夺得三郡,乃获得了最佳战机。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取长安,但诸葛亮怕有失,不肯弄险。结果丧失了这一机会。倒不是说,采纳魏延之计,蜀就能成大业,但这对于处于劣势的蜀来说,毕竟是难得的机会。弃之,实在可惜。

由上可见,谨慎从事是弱蜀的必然选择,面对强魏,稍有不慎,将有累卵之危。但是,消耗战不该是蜀的唯一选择,毕竟有力不从心之忧。当时机来临时,就该有孤注一掷的决心和胆魄。否则,失去机会,岂不扼腕叹息?

至于事后司马懿一说,因为《三国演义》扬蜀抑魏,用司马懿来衬托诸葛亮,将他置于受制于人的局面,也就极少正面加以描写或刻画。其实,这也无损这一人物的形象。司马懿绝不是受制于人,而是后制于人。否则,他如何是诸葛亮的对手。本文在此也就不赘述了。

五 : 司马懿忍辱受巾帼,诸葛亮病归五丈原

诸葛亮激将法 司马懿忍辱受巾帼,诸葛亮病归五丈原

司马懿,字仲达,出身士族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就被名士赞许,被认为这个孩子是“非常之器”。[www.61k.com)司马懿为人多智谋,善于随机应变,曹操掌权当政的时候,曾进献过军屯之策和拉拢孙权合攻关羽之计,其军事才干和政治谋略已崭露头角。曹丕称帝后,他升任抚军将军和录尚书事,参与了最高统治层大政方针的谋划。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出兵祁山,蜀魏在渭水边的北原对峙,司马懿先是识破诸葛亮的计谋,使得进攻北原的蜀兵都损失惨重。后来,郑文诈降蜀,被诸葛亮看出破绽,被迫修书给司马懿,叫他前来劫营。来劫营的魏兵遭伏击,全军十伤八九,主将秦朗也死于乱箭之下。上方谷司马懿再次中计,险些丧命,结果渭南的营寨尽落入蜀兵手中。

司马懿败退回渭北,自己烧了渭水浮桥,在北寨传令说:“渭南营寨,现在已经落入敌人手中,诸位将士如果再说迎战,一律斩首。”诸葛亮屯兵五丈原,每日派人来魏营挑战,魏兵只是坚守不出。为了引诱司马懿出战,诸葛亮采用激将法,派人给他送去一封信和一盒子衣物,司马懿当众打开盒子一看,里面是红红绿绿的女人衣物以及金银首饰,信中写道:“仲达你既然是统领中原数十万大军的主将,不披上坚硬的铠甲拿起锐利的武器,在战场上与蜀兵一决雌雄,却畏畏缩缩躲在老鼠洞里逃避刀箭,这跟女人有什么两样呢?现在我派人送了些女人衣物来,如果你还不出战的话,这些衣服你最好还是穿上,做个彻头彻尾的女人。如果你还算个男子汉的话,不甘心受辱,那就按期决战吧!”司马懿看了信,不动声色,欣然接受了这份馈赠,并若无其事地和来使交谈,询问诸葛亮饮食、睡眠等琐事,并不涉及军事,使者回答说:“我们丞相日理万机,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每天吃的很少。”司马懿对众将说:“诸葛亮事务繁忙,整天劳碌奔波,进食却那么少,他还能活得长久吗?”司马懿更坚定了坚守不出、疲惫蜀兵的决心,魏军将领心里十分不满,不甘受辱,纷纷要求出城,与诸葛亮一决胜负。司马懿推说魏明帝有令,让坚守勿动,不敢违背君命。众将再请战,司马懿说:“你们既然要战,让我先奏明皇帝,明帝说战,那时我们竭尽全力,与诸葛亮大战一场,怎么样?”于是千里迢迢向朝廷请战。

明帝也知道司马懿的意思,就不准众将出战,司马懿又得到朝廷的支持,众将也无可奈何。

于是,不管诸葛亮用什么办法,魏兵只是按兵不动,疲劳蜀军。诸葛亮求战不得,只好在渭滨分兵屯田,作长期较量的打算。两军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因积劳成疾,心力交瘁,病故军中。姜维等人按照其生前嘱托,秘不发丧,组织蜀军撤退。司马懿领兵追赶,但唯恐中了诸葛亮的计谋,不敢穷追,便率部返回关中。

终于,司马懿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他预期的目的。

诸葛亮激将法 司马懿忍辱受巾帼,诸葛亮病归五丈原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本文标题:司马懿诸葛亮-司马懿虽最终获胜 但为什么特别畏惧诸葛亮?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685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