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过年-过年

发布时间:2017-11-17 所属栏目:过年啦

一 : 过年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 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

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1]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它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一

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二 : 过年

过 年

年关,越来越近了,眼前禁不住浮现出小时候过年的情景,总是早早的在一天天计算日子,盼望着新年的到来,到了新年就会有新衣穿,有压岁钱,有鞭炮放,和爸爸妈妈一起包冻饺子,蒸豆包,炖猪肉,还有盛庭味美的年夜饭,挑着爸爸给做的红灯笼,点燃一根鞋带,一个一个的放着窜天猴,二踢腿,还有拆散了的小鞭。

而如今,人到中年,每每到了年关, 心已不再像儿时般的悸动,平静似湖水一样无波无澜,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过年,不再是一种憧憬, 一种期待,而是流于了一种形式,成为了劳累一年的负担。 春晚的盛况一年比一年壮观,难忘今宵也唱了一遍又一遍, 不管它的形式内容变化的有多么丰富精彩,但是再也找不回儿时的那种渴望与祈盼, 岁月唯一改变不了的是一年四季的日出日落, 改变了的只是我们苍老的容颜! 它就像是一把无情的利刃,在我们的额头上,肆无忌惮刻下了岁月的年轮,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 留下人生坎坷、世事沧桑的痕迹,或深或浅。

夏晚秋俞近,冬至春又来。如烟的岁月,似白驹过隙,我们怎能一往直去,生活过的如此淡然,人生只是刚刚步入成熟的季节,而伴随着我们更多的是绚丽多彩的每一天。春天,生机盎然的芳草似绿毯铺满大地,我们漫步在林茵中,夏日,天边的彩霞永远还是那么灿烂,我们沐浴在七色彩虹间,秋季,累累的果实压弯了枝头,我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而最期待的是皑皑的白雪中,我们摸爬滾打,雪仗重新开战。生活,因为有你,我的爱人,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永远相伴在我的身边,让我们重拾童趣,点一只红烛灯笼照亮黑暗,打冰溜,抽冰尕,放一组烟花,璀璨夺目的烟火照亮整个夜晚!温一壶老酒,沏一杯热茶,阖家团团圆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欢乐伴随每一天,我们天天过年!

王东强2015.12.22

三 : 过年

中国的传统节日对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对小孩有诱惑力。比如过中秋节,在宁都农村即使再苦的家庭,过中秋节都要买饼。我小时候在江背村老家生活,那时家境贫寒,每到中秋节,看到别人家的食物备得丰盛,我就嫉妒。所以说,在贫穷中过节是很心酸的。在此文,我要说说在江背村老家年味十足的过春节。

俗语云:二十五六,杀猪买肉;二十七八,打糍嘀哒。在江背农村,过年的时间从腊月二十五六就开始了,村民们首先要置办年货,这些年货有:雇裁缝做好新衣新帽,上市镇买好油盐糖醋。家里有肥猪的要宰杀猪,这叫做杀年猪。但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衣物都是早做好了,父母也从不上街买货,也没有专门为过年杀过猪。过年所需的几斤猪肉都是从邻居那里花十至二十几元买的。但是打糍却是一年也没有空过。宁都的年糍主要有两种:一是黄糍,二是糯糍。前者用的米料是大禾籽。这种米是当地的特产,自从分田到户后,每家都会种上两三分地大禾籽,以便过年打黄糍用。米本是白色的,但在米中渗进黄板树灰就会变成黄色。所以,烧板树灰是每年都要做的事。进入腊月后,每家都要花上一两天进山烧板树灰。我们姐弟也要进山烧灰。冬天不管下雨雪有多冷,也要进山把树灰烧好。有时从山上烧的板树还是炭块,在家里还要继续烧成灰。于是,冬天里在每个祠堂里总有很多人围着炭火过夜。屋外寒风潇潇,屋内却是人声鼎沸。小孩子则把番薯拿到火堆上烤吃。板树灰在做糍中的作用是调色和调酸碱性。正因此,用树灰做出来的黄糍很润滑爽口。糯糍是用糯米蒸熟后打烂做成的米糕。这种白色米糕被做成象棋大小,可用来蒸吃,也可用来油炒,还可用水煮吃。总之,这两种米糍是宁都农村过年最流行的糕点,因为它是每家每户都会做的。

到了除夕那天,江背村过年的风俗是,家家都要备好丰盛的酒食,要杀鸡吃肉,要做肉撮和鱼丸。这叫吃年饭。杀鸡要到村外的慈恩阁内进行,要烧香拜佛。吃年饭时要放鞭炮。吃年饭的方式是走着吃,凡是亲戚家都要去吃,所以一天下来要吃四五次年饭。过除夕夜有的地方如县城要守年夜,但江背村没有这种习惯。现在有了电视,守年夜就是看春晚文艺节目。在除夕,有一项事情必做,那就是为孩子们发放压岁钱。我们虽然年纪小,但都能从父母那里领到几元不等的压岁钱。

到了大年初一,算是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鞭炮,接着要穿新衣戴新帽。在江背村,大年三十还不算过年,因为这一天勤劳者还要劳动,大人们还有往地里担粪,甚至还要耕地浇菜,农民把它称着抢年财。从大年初一开始才真正过春节,人们穿着新衣新帽,不再下地劳动,整天在家吃喝聊天,走亲访友,这叫做吃“七冬羹”或吃“年羹”。一直要吃七天,在这七天里,什么事情也不做,在单位的要放假,有店面的也要关门。只有等到正月初七,人们才正式上班营业工作。

在这七天中,惟一能做的事是听年曲、看年戏和还年愿。每到过年,在过去,外地有唱话文(也称道情)的民间艺人来江背村,一个祠堂接一个祠堂弹唱。男女老幼吃了饭就到祠堂内听话文。看半班也是很重要的,从外乡请来的戏班,要在江背村唱上十天半月。看戏的人除了本村人还有进村看热闹的客人。还年愿是指上仙,一家之主带好檀香蜡烛鞭炮到慈恩阁烧香拜神。凡是旧年向杨氏婆太求了福分的,过年的时候应了验的就要去返愿。

在江背村,正月初一有一个重要风俗叫“打新丁”。凡是去年生了男丁的家庭都要打新丁。“打新丁”就是庆祝家里添了男孩,所以也叫“送年福”。“打新丁”的方法是,买好十多斤粿子和水果,以及檀香蜡烛,把食品用竹箩装好,由新添男丁的父亲担着,从自家祠堂出发,后面跟着4、5个人组成的锣鼓队,沿路见到小孩或客人就分发食品。这个庆祝队伍锣鼓齐鸣,一直要游完江背村的十几个祠堂。在每个祠堂要点檀香蜡烛和燃放鞭炮,还要发放粿品。当庆祝游完了,粿品也发放完了,“打新丁”才算结束。我家是1994年添的新丁,1995年大年初一,在父母的安排下,我家也打了“新丁”。我挑着粿品箩筐,在村里散发食品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农村过年,除夕和初一,自然是大日,初三也是忌日。过年这两天家家的祠堂内都要设神桌,桌上要点油灯蜡烛和插檀香。大年初一大早,全祠堂的七八户亲戚在洗好脸面后,都要到祠堂里祭拜神灵和祖先。祭拜完后要燃放鞭炮。除了敬奉祖先,还要敬奉门神和灶神,要在门边和灶上插檀香点蜡烛,这叫敬年神。初三这天什么事情都不能做,既不能淘米做饭,也不能走亲访友。饭都是头天晚上做好的,这天要在家里烧香祈求神灵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和全家身体健康。在江背村,大年初五也是很重要的风俗,因为这天是米谷神过生日,要敬奉灶神,不能起灶做饭,只能吃旧饭或面食,以保佑今年五谷丰收和六畜兴旺。在宁都农村,只有吃开“七冬羹”,春节才算真正过完了。

记得年轻时,我在父母的操持下,在老家过了三个生日,在江背村,过生日的风俗是每十年过一次,我的生日是农历腊月28日,所以,我的生日都被父母安排在大年30日来过。父母给我过生日的方法是,用蒜子煮好黄糍,给我盛上一碗。然后在碗内放上鸡腿、肉撮和猪肉等美食,而这种“高档食品”平时谁也享受不到,所以,大伙见了只能咽口水。在父母的催逼下,算是给我过了生日。几十年来,生活就是这样马虎而有味地过下来了。

我什么要写《过年》这篇文章呢?因为,我一生大部分的节日都在江背村老家度过的。那时,父母还健在,所以,每逢过年节,我都要从学校或单位回家度过。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末父母去逝,我从农村安家到县城后才算结束。此后,我一直在县城过年节。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原因是,青少年时代,我的家庭生活非常落后,尽管这样,每年的年节都在父母的操持下度过。所以,我感到父母的不易和年节的酸甜。我很想用笔记下父母对我们的恩德,但苦于文思枯浅,我怎么也写不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在这里,我只能粗略的文字记述江背村过年节的风俗习惯了。

2016.2.14

四 : 年过

年过

文/远古的梦幻

像是匆匆地路过

如同宾至如归的感觉

也如同初恋时的初约

很快又要远行(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你是否又要洒泪为我送别

你说 家仿佛是我的驿站

我说 驿站没有家里亲切

家 我还会再来

只是需要用上一年的跋涉

思念 有时却像我夜晚里的风雪

家 为何这样离合

合的短暂,离得如同阔别

2016*02*09 夜

五 : 过年

作者:麦子

天气预报的小雪又一次失约了。其实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你越是期待什么样的结果而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就是这样的了。

旭日东升的阳光穿过朦朦薄雾映挂在那两颗松柏树的枝头,缓缓上升,光芒也愈来愈有些刺眼,所有的一切都在这光芒的照射下折射出分明的几何阴影关系。整个天空湛蓝湛蓝的,随意飘散着几缕云彩,天空那么高,而云彩看似是那么的近。一排鸟儿就在这云彩之间自由的飞过,还能听到其欢愉的叫声。的确算是明媚的一天了。但此刻的温度很低,听说这是很久未遇的寒潮。地面上有水的地方全都是厚厚的冰,即便有阳光的照射也未见丝毫消融的迹象。一阵风卷起地面的尘土纸屑从两栋楼之间由北呼啸而过,好像一群咆哮的战马,发出呼呼呼呼的响声,被风吹过的道路顿时干净了不少。寒冷的冬天,心里这样想着。不禁把外套的领子往上翻了翻,用手压了压被风吹乱的头发。

诺大的工地上已经没有工人的身影了。除了寒冷外,更多的是因为已时至年终,在外忙碌流浪了一年的工人门都踏上了归家过年的行程。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应该就是过年了吧,也就是春节了。关于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书籍上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正好是春季的开始,所以过年也叫春节了。从古至今,关于过年的故事比比皆是,关于过年的习俗五花八门。但其中心思想都是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渴望,和期盼。红红的灯笼,红红的春联,红红的日子……还有杨白劳给喜儿买的那根红红的红头绳。

很多现在的人都感慨过年了无趣味了。似乎年味已经不存在了,或者是淡了。在我看来也是这样的,年更多的成为一种不得不过的过场,再也寻找不到儿时对过年那种渴望的心情。尽管那时候还不知道除夕,过年的真正含义,只是希望过年有更多的好吃的,新衣服,更多的压岁钱,还有除夕的春晚……现在孩子门的压岁钱的确是多了,春晚也是一年又一年,但唯一不变的只有那首李谷一从年轻时代唱到如今的难忘今宵。不知道这样的一首歌还能唱多久呢。

接触到张小娴的文章是偶然的,在众多靠优美词汇所堆积的文章里,我发现了重寻美丽的偶然,吵架的对手、微妙的巧合、无法假装不在乎……一个女的,竟能够心细到如此程度,对生活的感悟如此之深,能够发现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里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变化,能够捕捉到恋人身上指甲的形状、拇指的弯度、牙齿的颜色还有唇纹,甚至是眼睛里黑白的比例,所穿的衣服,充满情欲时皮肤散发出来的味道,能够区分什么是无聊,什么是寂寞,什么是孤独……平实的词语却触碰心灵的深处,在女性的柔美间透露出一种男人所不及的阳刚之气。或者说是在阳刚的外表下隐藏着一种柔美之感。总之这种感觉可以让心得以慰寂,得以释然,以至于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女子。(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我以为自己已经没有什么欲望了,然后我发现,我不过是一只欲望的骆驼,我把头埋进泥沙里,逃避自己的欲望。我太知道了,欲望是一发不可收拾的。欲海无边,我是个害怕遇溺的人。所以,对雪的期盼已经无关紧要了,在平凡的生活里,我们乐于怀抱着一个微小的希望。为了一个希望,即使花一点时间,或再失望一次,又有什么关系呢?春节的步伐很近了,眼看就要立春。那就去期盼一个灞柳成荫的的景象吧。

想起了儿时过年的歌谣来,过年好,过年好,吃白面,砸核桃……

本文标题:过年-过年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893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