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从月薪800到年薪40万-如何做到从月薪800到年薪40万

发布时间:2017-09-03 所属栏目:年薪

一 : 如何做到从月薪800到年薪40万

年薪40万 如何做到从月薪800到年薪40万

我认识她是在2008-2009年,那时候,我和朋友开了一家技术咨询公司。那家公司人不少,不过做技术的只有几个人。跟我接洽的主要就是我前妻和另外一个小伙子。

她代码写得有点乱,我问她是什么出身,她说是某大学毕业,后来上了北大青鸟的培训班学的编程。

我个人从来不会天生鄙视任何一个从培训班出来的学生,对所有可以虚心学习,并且有一定悟性的人,都很友善。我就开始教她什么是函数,什么是抽象,为什么代码要工整,为什么要缩进对齐。

这些东西她慢慢学会了以后,代码质量就提高了很多,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少。

她很高兴,说要请我吃饭。慢慢地交往越来越多,后来就在一起了。

在一起以后,她才告诉了我很多她以前的事情。

她老家在农村,到了十六七岁,她姐姐回老家的时候说,小丫头这么小就在家里务农就废了,既然不上学就跟我去北京打工吧。

她就这样来了北京。她和姐姐一起在门口的小饭馆,招待所打工,端盘子,洗床单,铺床单,等等。她姐觉得要学一门手艺,于是去了理发店打工。

有一天,来了一个小伙子理发,这小伙子穿得西装笔挺,背一个干净的公文包,看起来很精神。小伙子说自己是北京工业大学毕业的,上了一个北大青鸟学编程,现在写程序一个月可以挣8000元。

她就问了一个改变自己一生的问题,她问,我初中都没毕业可以去学编程吗?那小伙子说可以。

于是,虽然她从来没有碰过电脑,虽然她不知道什么是编程,但是她已经有了一个理想,那就是做程序员,一个月挣8000块钱。

半年后,培训结束,她说,她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就买了白衬衣、西裤、小皮鞋,感觉自己是一个白领。以前理发,端盘子,都像是伺候人的活。而且她觉得自己现在本事不大,挣少点合理,未来一定可以挣到8000元。

后来,我告诉她PHP比ASP市场大,她就开始跟我学了一段时间,然后找了一份新工作,挣到了4000多一个月。

后来,我们结婚了,她怀孕了,生了我们家小宝贝。断奶以后,她想去上班,第一天下班,她到家就抱着我哭,我说咋了,她说,老板骂人太狠了,要求太高了,她哭了一整天了。

我说,那就算了吧,哪里找不到一份工作呢。

她说,不,我觉得老板骂得对,这样对我严格要求我会成长得很快的。

于是,每天回家都是哭,但是哭得越来越少。

后来朋友做项目,需要ios程序员,但难找。然后,我说,我老婆做ios做得还不错,让她来帮你吧。那个朋友非常高兴。我就继续问,如果她过来,你可以开多少。他说,你说个价格吧。我说一万二吧。那个朋友答应了。

回家,我问她,一个月一万二,工资翻一倍,你学习有动力了吗?

她说,太有了,我保证可以学会。

一个月以后,她去上班,兴高采烈的。不过下班回来,她说项目好复杂,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搞定。我也有点担心。过了几天,她说,我们老板想请你吃饭,今天晚上下班你来接我吧,我们三个一起吃个饭吧。

我心说,难道是干得不好,要被开除了吗?

到了那里,寒暄了几句,我就怯怯地问,她做得如何?她老板非常高兴地说,太好了,之前拖了几个月完全没有进展的东西,现在全都动起来了,她简直是我的救星。

后来我们离婚了。离婚后,她进了360,月薪一万五。当时360她所在的部门,她是技术最差的,不过人缘不错,也很好学,很快就站稳了脚跟。

一年多以后,很多同事跳槽,纷纷拉她去,最后她跟着一波同事去了另外一家目前如日中天的公司,月薪一万九。

再后来,干了一年多后,她又跳槽到了另外一家BAT级的公司,年薪40万。

头些日子,入职以后,她转发了封邮件给我,是她发给HR的信,大概内容是说:

我发给你的简历上说我毕业自某某大学,但是实际上我最高的学历是初中而且都没毕业。我是北大青鸟培训以后自学这么多年的,不过我曾经服务于360和某某公司,这些公司的同事都知道我的学历很低,但是他们都可以证明我的工作能力。我之前给你们假的简历是怕初筛的时候就把我刷掉。现在既然已经过了全部笔试面试,我不想欺骗你们,如果你们觉得我的学历是不能接受的,就请收回offer,如果你们觉得可以接受的话,我马上就可以办理入职手续。

最后,这家公司的HR回信让她尽快入职。

她在那个公司干了几个星期以后,已经是自己所在小组的骨干了。部门领导认为她做得不错,希望她转行做这个组的team leader,但是她觉得自己还应该在技术领域再学习一段时间,暂时拒绝了。

我看人从来不看起点,只看一个人是不是努力。

我很市侩地把她每一个阶段的工资都列出来,其实也是想说,这是一个从月薪800到年薪40万的慢慢历程,说起来很简单,但是里面其实有无数的艰辛。

有人说她运气很好,遇到了我。我认为我能起到的只是催化剂的作用。本质原因是因为她是一个对的人,遇到了我这样的人,可以加速成长,没有遇到我,也许成长得会慢一点,但是也会在成长。

二 : 年薪从10万跳到50万秘诀

同样是年薪10万元左右的起步,然而短短三五年的时间过去之后,有的人从年薪10万元攀升到20万元,再到30万元、50万元,而有的人却仍在10万元左右面前徘徊不前。

这其中,猎头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不过,为什么猎头选择了其中一部分人,而没有选择。

其他人,为此我们采访了有十几年人力资源工作经验的德卡猎头的合伙人TOM.

把自己培养成“猎物”

TOM说,从一个猎头顾问的经验来看,他们选中的对象,都是对自己的发展都很有计划的人,10万元到50万元的跨越,不像8万元上升到10万元、12万元那样,这是一个一般经理人向职业经理人的跨越,对大多数人而言难度都是很大的,这需要一个人精心的准备和计划,不是说在工作中兢兢业业、顺其自然就能达到的。

TOM认为,这其中的关键环节,是一个职业人要有明确的发展计划,在工作中时时刻刻都在问自己3个问题:

你未来的发展计划什么

TOM说,很多人的工作状态,都是整天忙忙碌碌、被动地完成各种工作,从来没有想想自己长远的计划,跟着市场随波逐流。

从他们每年都接触的候选人来看,被他们所“猎”中的都是在某一个行业持续上升、从助理到经理呈垂直性发展的人才,而对那些从事的行业跨度很大、职位上升不大、呈扁平性发展的人,则很少进入他们的视野。

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计划,是一个经理人发展的第一步,今后的任何跳槽、培训始终都围绕这一计划展开。TOM提醒,对那些仅仅为了目前20%或者更多的薪水就跳槽,而不考虑职业发展的人,今后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窄。

你的职业差距在哪里

TOM说,10万元年薪的人力资源经理和50万元的人力资源总监,不管是从个人的角度还是企业的角度而言,对他们的要求都是截然不同的,这是一个一般经理人和职业经理人的差距。

从个人角度而言,10万元和50万元年薪的岗位,对个人的经验、技能等多方面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比如人力资源总监,更强调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等管理和创新能力;而人力资源经理偏重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协助和支持。从企业角度而言,对不同年薪的人才,企业的期望值也发生很大变化。另外,越往上的职位,企业对候选人的职业忠诚度要求越高。

因而,确定了自己的发展计划之后,找出自己在技能、管理才能等方面的差距,是经理人提升的关键一步。

弥补差距你需要挑战哪些工作

当知道了自己的差距后,在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弥补自己不足的地方。TOM说,在平时的工作中,这样的机会很多,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而已。

比如,不断尝试那些特别有挑战性的工作,丰富自己的简历内容;主动地去承担一些不拿钱但自己却急需锻炼的才能;积极地尝试到不同的部门工作等等,这些都是提高自己工作能力、弥补差距的方法。

当然,平时有计划的参加一些高端的管理和技能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

让猎头公司认识自己

TOM建议,经理人做好了技能和经验的准备之后,还要适当地推广自己,时刻与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让外界了解自己、认识自己。适当地曝光自己。

很多经理人,在公司内部可能是“好员工”,但由于与外界缺乏联系,外面的猎头顾问或公司高管不认识自己,而丧失了很多好的机会。

因而,候选人一定要学会怎么样跟猎头打交道,与猎头顾问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才能抓住。很从猎头顾问的角度,TOM建议候选人:认识关键的人物;准备和经常更新一份“需要认识的人”名单;不要等到你需要的时候才考虑建立你的人脉关系;永远不要“隐藏”在日常工作中。

为此,候选人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适当地展示自己,在相关行业经常集聚的地方适当地增加自己的曝光率。

如参加行业的论坛、在专业杂志上偶尔发表专业文章,或适当的接受媒体的专访等。TOM说,在他们的工作中,即使是客户指定挖的哪一类企业员工的CASE,他们首先也会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比如某某公司的财务总监,某某公司的销售总监等,因而适当的曝光将大大增加猎头公司找到你的概率。

到猎头公司“挂号”

许多经理人往往到了工作不顺利想跳槽时,才会想起与猎头公司联系。然而,此时往往猎头公司当前并不招这样的岗位,使经理人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

诚信的猎头实战

TOM建议经理人,要时刻关注猎头公司的招聘动向,若发现有与他们准备跳槽比较相关的职位,即使现在不准备跳槽,也要跟猎头公司联系一下,去“挂一下号”。因为,这时候跟猎头公司联系,正处于猎头公司急切招人的时候,会大大提高猎头顾问对经理人的重视程度,而且在这种背景下的见面,会加深猎头顾问对经理人的印象。

另一方面,猎头公司既然招聘这一职位,说明他们这一行业做的还可以,今后这样的职位还会很多,若再出现适合候选人的职位,猎头公司会主动地与候选人联系。

TOM说,他们在挑选候选人的时候,除了有针对性的到目标企业挖人,很多是先通过简历然后再决定是否面试,但是很多候选人或许能力很强,却没有花心思放在简历上,而丧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因而对候选人而言,简历也同样重要。

有些企业特别强调,让我们提供不经过修饰的候选人简历,因为他们认为,简历可以折射出一个管理者的归纳和总结能力。作为一个管理者,平时会经常作报告,制订发展计划和战略,若一份个人简历候选人都写得很糟糕,让人很难相信他的管理能力。

在国外,有专门的50万元年薪的简历模板、100万元年薪的简历模板。在MBA课程中,有专门的两节学习如何写简历的课程。TOM建议准备跳槽的人,不妨参考参考国外简历的模版。

而真正到了面试的时候,招聘单位资深高管会通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挖掘出候选人真实的潜质和能力。若发现候选者有一点不诚信的行为,都将会遭到淘汰。在猎头行业,越高的职位,对候选人的忠诚、情商的要求越高。

三 : 1个初中肄业生从月薪800到年薪40万的奋斗

作者的前妻初中都没毕业,从小饭馆洗盘子月薪800元起步,到现在进入BAT级别的公司做技术,年薪40万,这是1个真实的励志故事,希望对正在奋斗的你有所启发。免费关注微信公众号jiarenorg,就能天天收到佳人精彩文章了,还有机会和主编小陌一对一私聊喔,咱们微信里见!

1个初中肄业生从月薪800到年薪40万的奋斗_年薪40万

文/郝培强(iOS开发者,Tiny4cocoa创始人),知乎@郝培强,公众号:tiny4voice,本文经授权发布。

我认识她是在08-09年的时候,那时候,我和朋友开了一家技术咨询公司。后来,有一家做积分之类的网站找到我们,说他们的系统稳定性太差,问问我们能不能解决。当时那家公司离我家比较近,就由我主力负责。

那家公司人不少,不过做技术的只有几个人。跟我接洽的主要就是我前妻和另外1个小伙子。谈了一段时间的方案,后来,我开始介入他们的开发流程,当时我前妻负责的内容最多,所以跟她打交道很多。

她代码写得有点乱,所以,我就问她是什么出身,她就说是某大学毕业,后来上了北大青鸟的培训班学的编程。

我们业内一般都喜欢嘲笑培训班出来的学生,有几个原因:

求职简历都写的完全一样。你第一次收到某培训班的学生的简历,可能感觉还不错,懂的东西不少,参与的项目也有点意思,说话也头头是道。然后,你发现后面30份简历都几乎一模一样的时候,你就会想说,简历这个样子的我1个也不想要了。

缺乏自学能力。很多人就是因为觉得没有自学能力而去了培训班。去了以后觉得让我学会的任务,是老师的。这样的学生,即使最后学会了老师教的一切,往往也是废的,因为稍微变化一点的东西就学不会。

不懂得任何的良好编码习惯、调试、调优技巧。培训班的老师们把课程全部都灌输给学生已经够困难了,这些自然就是奢谈。当然,国内大部分大学教出来的学生也是这样的。这些东西太庞杂,太繁琐,靠看书和老师教很难习得。必须看自己不断的去做东西,在过程中,不断的改进自己。

很多老师和培训机构为了追求就业率,传授各种简历面试技巧,甚至不惜帮助学生作弊。统一教出来,所以简历和说话都是1个味道。

因为无知而狂妄。

我个人从来不会天生鄙视任何1个从培训班出来的学生,但是,对这种现象,对不能跳出来的人,自然也没有什么尊重。她倒是有点不同,对我特别客气,什么都在问,什么都想知道。我对所有可以虚心学习,并且有一定悟性的人,都很友善。

我就发现她最大的问题,都还在于完全不懂好的编码习惯是什么。甚至到了基本上完全不用函数的程度。她当时在那家公司写ASP,代码都是面条代码,1个页面可以到几千行,但是1个函数都没有。自然遇到了问题也不知道怎么解决,也没有任何简单的调试技巧。更重要的是,找到了问题,改起来也经常出问题。

于是,我就开始教她什么是函数,什么是抽象,为什么代码要工整,为什么要缩进对齐。

这些东西她慢慢学会了以后,代码质量就提高了很多,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少。

她很高兴,说要请我吃饭。我当时收入高她很多倍,当然不会让女孩子请我吃饭了,于是就我请她吃饭。后来,慢慢的交往越来越多,后来就在一起了。

在一起以后,她才告诉了我很多她以前的故事。

她老家在1个农村,父母务农,姐姐从小去北京打工,哥哥也都在外地打工。她小学成绩还不错,到了初中,上学也没有心思。结果初中没上完就辍学了,在家里务农。帮父母做做饭,放放羊,做些农活。到了16-17岁,她姐姐回老家的时候说,小丫头这么小就在家里务农就废了,既然不上学就跟我去北京打工吧。

她就这样来了北京。她姐姐刚嫁了1个本地男人,生了孩子,她来北京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帮姐姐带孩子。1年后,孩子上了幼儿园,她和姐姐一起在门口的小饭馆,招待所打工,端盘子,洗床单,铺床单等等。

后来,她姐觉得要学一门手艺,于是去了理发店打工。因为她姐学得很快,又很会来事儿,慢慢的就成了理发店的顶梁柱,也成了女老板的好朋友。然后有一天,理发店的女老板,问她姐想不想自己来开店。她姐其实很有野心就答应了,回家两口子凑了点钱,借了点钱,把店盘了下来。

然后,她就跟着她姐一起学理发。

这是北京胡同里(www.61k.com]面的一家小理发店,客户都是周边的住户,大爷大妈为主。她在这样的理发店里面做学徒,月工资也就是800块钱,住在姐姐家里。

有一天,来了1个小伙子理发,这小伙子穿的西装笔挺,背1个干净的公文包,看起来很精神。她很少见这样的顾客,就攀谈起来。小伙子说自己是北京工业大学毕业的,毕业以后,上了1个北大青鸟学编程,现在写程序1个月可以挣8000。她当时就傻了,整个胡同里面都是些北京糙老爷们,都是做一些扯淡的事情,她还没见过正经上班,而且挣钱那么多的年轻人。

她就问了1个改变自己一生的问题,她问,我初中都没毕业可以去学编程么?那小伙子说可以。

于是,虽然她从来没有碰过电脑,虽然她不知道什么是编程,但是她已经有了1个理想,那就是做程序员,1个月挣8000块钱。

她跟姐姐商量,她姐说,你初中都没毕业,脑子不好使,学不会的,程序员都是聪明人做的。她其实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学会,但是8000块钱太诱惑了,就继续死缠着她姐。

最后,她姐夫问,学北大青鸟要花多少钱。她说,买电脑需要8000,学习需要1万。她姐夫就说,这些钱咱们有,既然丫头有这个想法,咱们就让她试试吧,万一学不会电脑也没有糟践,咱们可以自己留着玩游戏看电影。她姐拗不过这2个人的意见,最终同意了。

于是,家里买了一台,报名上了北大青鸟。

她说,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课后说,请大家把今天的资料用u盘拷走,然后关机下课。她闷了一天,终于跟旁边的人说了两句话,一句是问什么是u盘,一句是问怎么关机。

半年后,培训结束,她开始找工作,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第一份工作1800,干了不到3个月被开除,因为不会的东西太多。第二份工作,2000块钱,也没干完3个月。我认识她的时候,这是她的第三份工作,勉强做下来了,虽然代码写得不够好,但是毕竟没有被开除。当时她1个月挣2400块钱。

我当时就问她,2400固然比800块钱多,但是做学徒包吃包住(虽然是在她姐家,但是去别家也差不多),800花不了多少,而且干满1年多2年的话,工资差不多也能涨到2-3000多。程序员其实也还好吧。

她就说,她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就买了白衬衣、西裤、小皮鞋,感觉自己是1个白领。以前理发,端盘子,都像是伺候人的活。而且她觉得自己现在本事不大,挣少点合理,未来一定可以挣到8000元。

后来,她所在的公司跟我们公司扯皮,想赖掉咨询费,甚至拿我和她谈恋爱说事儿。我的合伙人去起诉了那个公司,我们赢了,拿回了咨询费。我跟她说,这公司太扯淡,哪里都有好工作,就让她辞职了。

后来,我告诉她PHP比ASP市场大,她就开始跟我学了一段时间,然后找了一份新工作,挣到了4000多1个月。

后来,我们结婚了,她怀孕了,生了我们家小宝贝郝依然。断奶以后,她想去上班,希望我能帮她找1个收入可以提高,而且可以锻炼的自己水平的工作。

我当时就问了问朋友们,我有个好朋友老刘当时在某家公司负责技术,他正好缺人。我就把我前妻的情况跟他说了下,他说,咱们关系虽然好,你能不能坦率的说,你老婆的水平到底如何。我说,PHP是初学,以前写过几年ASP,水平一般,经验还不够,但是好处是非常聪明,而且非常肯学。

老刘说,可以让她来吧,但是我先说明白,即使是你的老婆,我该批评该骂也不会手软的。你们要想清楚,别到时候被我骂哭了,又走掉,就浪费大家时间精力了。

我就跟我前妻说明了情况,老刘技术很好,对人也很严格,在他手下工作成长会很快,但是他性子特别直,不会因为我们的关系就对你特殊照顾,如果你不能努力的话,很可能就没办法站稳脚跟。

结果她信心满满的答应下来了。

然后第一天下班,她到家就抱着我哭,我说咋了,她说,老刘骂人太狠了,要求太高了,她哭了一整天了。

我说,那就算了吧,哪里找不到一份工作呢。

她说,不,我觉得老刘骂得对,这样对我严格要求我会成长得很快的。

于是,每天回家都是哭,但是越来哭的越少。

有一天,我打电话问老刘,问问她做的如何。老刘说,基础真是差,但是人也真是好学,怎么骂都是只是哭,从来不发脾气,哭完了认认真真做事情,做完了才走。转正后,她工资到了6000。

到今天老刘和我前妻都还是好友。

又过了一两年,我在北京的创业失败,要去上海的盛大工作。她也要跟我一起去上海。老刘他们公司非常舍不得她,甚至给了她继续远程工作的权限。但是因为网络延迟的问题,工作起来非常不便,最后还是辞职了。

她没了工作以后,情绪很不好,也经常很无聊,我们经常吵架。我就跟她商量,与其现在找工作,不如趁机学习iOS开发,行业正在起步,机会非常多,容易高薪,而且现在学可以跟很多资深的程序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非常合算。

她后来就听了我的在家里学习,但是可能还是缺乏环境而且对iOS信心也不足,她学的非常慢。

后来又一次有1个朋友约我喝茶,我就拉她去。那个朋友就一根劲的跟我诉苦,iOS程序员不好找,价格已经开到上万了,还没找到程序员。我们就一起聊了下这个项目,项目本身挺有意思,但是因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基本上停工待料,空转之中。我就暗暗捏了一下她的手。

然后,我说,我老婆做iOS做的还不错,不过最近一直在帮我做1个朋友的外包项目,走不开,要不然1个月以后项目结束后,让她来帮你吧。那个朋友非常高兴。我就继续问,如果她过来,你可以开多少。他说,你说个价格吧。我说1万2吧。那个朋友答应了。

回家,我问她,1个月1万2,工资翻一倍,你学习有动力了么。

她说,太有了,我保证可以学会。

1个月以后,她去上班,兴高采烈的。不过下班回来,她说项目好复杂,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搞定。我也有点担心。过了几天,她说,我们老板想请你吃饭,今天晚上下班你来接我吧,我们3个一起吃个饭吧。

我心说,难道是干的不好,要被开除了么?

到了那里,寒暄了几句,我就怯怯的问,她做的如何?她老板非常高兴地说,太好了,之前拖了几个月完全没有进展的东西,现在全都动起来了,简直是我的救星。

后来又过了1年多,我们2个感情越来越差,渐行渐远,慢慢的感情不在,最后离婚了。

离婚后,她回到了北京,在朋友的介绍下,进了360,月薪1万5。当时360她所在的部门,大多数人都来自微软,至少是4-5年年资的程序员。她是技术最差的,不过人缘不错,也很好学,很快就站稳了脚跟。

一年多以后,很多同事跳槽,都纷纷拉她去,最后她跟着一波同事去了另外一家目前如日中天的公司,月薪1万9。

再后来,干了一年多后,她有跳槽到了另外一家BAT级的公司,年薪40万。

头些日子,入职以后,她转发了封邮件给我,是她发给HR的信,大概内容是说:

我发给你的简历上说我毕业自某某大学,但是实际上我最高的学历是初中而且都没毕业。我是北大青鸟培训以后自学这么多年的,不过我曾经服务于360和某某公司,这些公司的同事都知道我的学历很低,但是他们都可以证明我的工作能力。我之前给你们假的简历是怕初筛的时候就把我刷掉。现在既然已经过了全部笔试面试,我不想欺骗你们,如果你们觉得我的学历是不能接受的,就请收回offer,如果你们觉得可以接受的话,我马上即可办理入职手续。

最后,这家公司的HR回信让她尽快入职。

她在那个公司干了几个星期以后,已经是自己所在小组的骨干了。后来部门领导还找过她,认为她做的不错,希望她转行做这个组的team leader,但是她觉得自己还应该在技术领域在学习一段时间,暂时拒绝了。

我还见过很多很多例子,所以,我看人从来不看起点,只看1个人是不是努力。

我很市侩的把她每1个阶段的工资都列出来,其实也是想在说,这是1个从月薪800到年薪40万的慢慢历程,说起来很简单,但是里面其实有无数的艰辛。

我以前跟很多人讲过这个故事,有人说她运气很好,遇到了我。我也很自得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我帮助了她很多。但是,我认为我能起到的只是催化剂的作用。本质原因是因为她是1个对的人,遇到了我这样的人,可以加速成长,没有遇到我,也许成长的会慢一点,但是也会在成长。

附本文作者之前的演讲:《为什么有些人用一年时间获得了你十年的工作经验?》

四 : 转看到的好日志:从月薪400到年薪1000,000

【我是谁】

先简单做个身份说明:
LZ是1980年生人,起点是很普通的本科,也没什么背景,自小淘气;
先销售-Sales,后-Marketing,但经常以Sales自居。(www.61k.com)
目前的Title是一家民企但也是名企(传统行业/坐标北京)负责市场营销的高级总监
也曾在美资外企(500强)做到中国区的营销总监职位
有人问我这个1000,000的收入:月薪税前5万再加津贴和报销,季度年终另有8到12薪+是和KPI挂钩的
有理财、有投资,会出去讲课,总收入里工资性收入低于非工资收入,标题里的"400月薪"是当年起步做sales时的底薪;
不愿公开身份,所以你们也不用问,起初逛豆瓣小组是被我那90年的助理所感召,只是为了看看80、90后在关注什么(未来的客户)

--------------------------------------------------------------------------------------------------------------------------
接下来是我打开电脑之后写下的第一行文字:
别相信那些杂志电视里描述出的白领,如果你很向往那种生活,那么好,我可以告诉你:哥们儿我也想过那种生活;
也别觉得100W/Y有多难,薪水从K级到W最难,过万之后1W到2W难,2W往上个人感觉不那么难:因为2W以上一般是议价工资,而且跳槽时或是被挖(议价机会大)或是被猎(猎头会协助议价)或是你自己想明白了。
总之职场人也是商品,我一直持"人才商品论",既然是商品,那么商品的价格就会受行情、竞争关系、买家需求和自我营销能力影响的..............

如果有对市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这里 www.61k.com

「1」第一份简历
第一份简历,投给了律师事务所,本人法律专业毕业(学法律就因为没数学),上学时很懒,除了身份证学生证再无他证,大四别人开始找工作时候哥们儿我重点还是泡妞?
眼见着不着急不行了,开始正经琢磨就业这事。
之所以单把第一份简历拿出来说,是因为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我第一个简历换来的,个人感觉写简历还算有心得吧,后来很多人跳槽求职时候,都找我帮着修改简历,能写出一份入眼的简历,大概心得如下(第二份简历也算有亮点,下回说):

心得一:可以反传统
我是用钢笔手书的,开篇第一句:"尊敬的人事经理以及未来的同事您好:之所以用手写这种方式,是为了表达我对您以及您企业的尊敬......"2张纸说明问题,和别人那一沓一沓的比起来,对比度还是挺高的;但是也别太过了,我真见过附着艺术照的(穿衣服了,穿的不算多),但是一般不给机会,反倒是招聘部门有时愿意挑漂亮的给拎过来看看;

心得二:提炼卖点+聚焦
那时候还不会拽这些个聚焦啊、提炼啊之类的词汇,这都是我现在总结的。
所谓"聚焦"也可以理解为"就事论事",那时应聘的是律师助理,既然是"助理"咱就在简历里说说为啥我觉得我适合当助理,别整那些个什么为法制建设、人民幸福、正义公平、律所腾飞之类的P话,我印象里大概列了几点我适合做助理的理由和案例,这就是"提炼卖点"了:比如给老师当助教时把老师伺候的很好、让干嘛就干嘛、眼里有活之类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企业招初级职位时,也比较乐意把机会给那些定位比较准的求职者,有时我看HR转给我的简历时,感觉就是千篇一律,几张纸而已,不可能让我了解你,但是如果你说你自己适合什么(关键是你做过些什么能印证自己确实是这样的)正好触到我的"痒点"时,我一定会在简历上打勾转交HR通知面试;

心得三:捞干货,别说虚的
其实心得二里我已经提及了这部分内容,举例来说吧,我现在的部门如果增加人,简历大概会经过专员、主管几层筛选才会放到招聘经理案头,他再筛一遍才会转给我,每一层都会有筛掉的(理由不详),所以大家不会看的很有耐心。求职者多数也都会写"富有团队精神、敬业、有责任心"之类的务虚之词。但是如果有干货,那么我(以及前面那些HR)基本都会给机会,再举一个最近招聘时的例子吧,简历这么写的:"有责任心---每次社团活动一定是最后一个离场并将场地清理干净离开的;合作能力强---实习和暑期工时的各位职场前辈的手写推荐信附后......."这样的简历进入面试时,我基本就只看他是不是有明显的不适合了。说白了,"捞干货"就是给你描述的某件事或某个特质举例说明(我直到现在也喜欢用"举个例子"这样的句式)

关于简历的话给大家一个好的简历制作网站,除开简历制作也有很多行业的个别指导:
www.61k.com

回头来看,有时我会觉得很多"职场前辈"把应届毕业生"忽悠"过头了,都在劝什么第一份工作无论多艰苦都要扛住。
要说呢,这有点道理,但是这角度有点太"资方"了,初出校门,说白了还是个娃,还不那么明白事儿呢,对职场有不切实际的憧憬但入职后又有了巨大心里落差是很正常的(幻想自己从此就是小白领了,结果却是苦逼小跟班。资方还是该琢磨自己为什么留不住人,而且对应届生已经抱着提防他走的心态,那当然没有好结果;
不过娃们也该自己反省,你这一来一走给企业带来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还是挺大的,别很草率的就"走你style"了,有些你看不惯的职场现象在哪都会遇到的。

「2.1」年薪百万教不会,也不是高富帅

写的可能不完全是按照时间轴,我又不是写小说。
我猜开写之后会有人质疑我,不过无所谓,爱看的看看,不爱看的下次别打开。我不乐意公开身份,所以也别担心写着写着成广告了。
本意我想"还原"职场(至少我眼里的职场)是个什么样,但没准也会写出些励志的语句。其实就"励志"而言,看人比看事靠谱,真想励志的话,找个身边的标杆比看网上的文章来的有效。励志文章其实"过来人"看的感触更多。
再回来说说年薪百万:这个薪水是税前的,5W扣税扣社保之后入卡36800左右(卡不在我手,老婆拿着),公司会有津贴、报销等,每个月还有15000贴票。剩下的是年终奖扣税但不扣社保,企业的负担小,根据KPI,这部分在相当于8个月薪水到12个月薪水之间,还一部分我们称为"收益共享",根据企业完成目标状况还有相应系数叠加。工资性收入之外的,是理财收入和讲课的收入(会有些企业或顾问公司邀请做内训课),不影响工作的话公司不干涉,至于课程都是内训没有公开课,没有门票可以给。
其实在这个收入水平以上的大有人在,高管、资深人士、技术大61阅读上找到我的邮箱直接发给我的,后来想想他这么做有道理,因为我是用工部门,Hr不会对我的需求比我更清楚,所以如果你们看好一个职位而学历要求不符时,是可以考虑直接向用工部门发简历的。

这个要求曲线第一次下降是在有一定经验积累后,比如一些初级管理岗或资深专员岗,学历要求放宽尺度会比较大,招聘简章会写本科,但具体的就看面试了,毕竟"经验"是可以通过沟通观察到的,所以学历要求就不高了。但有趣的是学历较高的往往在这一阶段更容易发力,或许是知识积淀和学习方法的力量所致,但是这时候企业其实不那么关心你的学历了。

高级管理岗会放得更宽一些,因为你的经验可以说明你的成长氛围,而且在不跨行业的求职中,你的成果也是有多种举证途径的。

低学历就歇菜了吗?不是,由于学历障碍,低学历承受的压力会比较大,企业会欣赏这种低姿态心理,中小企业更愿意用这样的人才,因为他们更担心学历较高的来临之后"眼高手低"。但低学历的一旦在就业之后把自己的压力卸下来了,那么竞争优势就没了。

再说海归,资方依旧看的还是你所处的氛围,但前几年海龟过分的眼高手低以及攀比使得大家对其所处氛围画了问号,直接表现是薪金下降。如果你有海外工作的经历并且在海外特别留意了某个领域(行业)再回来,求职机会也会多。起码看上去不象那种在国外浪了几年的富二代,而西方国家的同业,于中国企业而言也是"对标",或许你会带些信息回来(是信息,是见解,而不是一些所谓的"点子")。

学历确实不能和能力挂钩,这已经是在论的。所以别纠结,原来不是说"不能输在起跑线"吗?其实你自己想想也就释然了,输赢那是在起跑线就见分晓的吗?或许你读研会有个先发优势,但是20出头很容易因为先发优势而有点懈怠。
----------
大概总结一下,职场初期学历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要是学历不硬气那就自己长本事去弥补。但就算你学历硬气也别懈怠,后边那些不硬气的正红着眼追你呢。你有大本的学历大专生的心态那是再好不过了,不过这个有点难,我能说出道理来,但是我实在不知该怎么做到?

躺在床上我也小感慨一下,总觉得写的这些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样,但是一眨眼,出校门竟已是十年前了。
以下这段话写给职场新兵:时间会让你得到现在我有而你没有的,但是你有的我已经回不去了。我有的是看上去不错的薪水,你有的是2字头的年龄?

怎么样,这第二段文字看着很励志吧?哈哈?抄袭借鉴的,可以搜一下"一位女上司写给女下属的信",挺有启发的。

和大家分享一个今天发生的事情,是一个有关竞争的,这个竟争简单说,是两家大公司的总监围绕一个工作经验只有1年的初级职位应聘者的争夺,有趣吧(其中一个是我)

这个求职者是个女孩子,现在在职,本科学历(哪个学校忘了,记不住起码说明这个学校不那么如雷贯耳),应聘的也是初级职位,在两家公司都面试并且已经进入用工部门总监面试,对方公司的总监和我是朋友,我们在面试时都了解到对方有录取意愿,而且从我们的沟通力都可以了解到彼此的录取意愿很强。

为什么?为什么一个初级职位的女孩子、非名校、经验短,却引起两个leader层面的直接竞争?(这女孩长得不算漂亮啊)

应该说能够吸引我们的有几件事:其一是这女孩既往的工作表现,其二是在面试时的感受和体验。

先说工作表现,从她简历、谈吐里可以看到,她现在的工作、公司以及上司她并不喜欢,但是没什么抱怨,而且心态上很感恩,譬如会提到“虽然……但是有知遇之恩……”这样的句式,她也没有描述她有多么忙、经常加班等等(可想而知她的加班不会少),重要的是她拿出了一些“例证”,比如过去工作量、时间分配的例证、一些工作成果(很细心的是她把工作成果中可能涉密的部分抹掉了)。这一部分,在上述两个录取理由里占30%;

再说面试体验吧,这孩子其实不是那种很会表达的女孩,甚至进门之后还有点小胆怯的样子(我再随和,办公室以及各种举止组成的气场也还是会给新人带来压力的),不过整体应该用“落落大方、不卑不亢”来形容,这些其实不是真的重要,最重要的是她的沟通表现,或者说沟通方法,比如我问到她一个与本职有关的问题时,她想了想之后说“我嘴比较笨,我能用您的白板吗(我办公室有大白板)”,接下来她用“图形”的形式来做表达,而且她随身也带了一些做好并且打印的图表(脑图、Excel等等),说实话她开始画图时我就可以用“惊艳”来形容这个新人!!!这部分表现,占录取原因的70%。

接下来我们聊了些其他的,行业看法啊、最近的热点事件等等,她也进入相对放松状态,直接表现就是她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虽然一部分有顺着我说的意思,但是更多时候能看出她还是进过分析的(不是事前准备的分析,就是脑子里一转,然后说出来),最后我们聊了一个小时左右,她礼貌的告别,第二天就有了两个总监之间关于这个女孩“争夺”的对话,对话内容没什么意思就不细说了,总之两个人都在劝对方放弃。

总结下来,大概有这样几点吧:

其一是能够从一些细小之处、细节上看得出她的心态很健康,虽然不喜欢原来的工作,但是还是比较用心的在做,包括提到的“感恩”、“做不好丢人”之类的话,关键的就是她准备了一些能说明她在做事的例证(比如图标等等);

其二是她坦陈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好之后用了图形的形式做表达,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表达和沟通有很多种方式方法,不是那种滔滔不绝的就叫表达好!你用文字、图形、描述,都可以把你的意思表达清楚,除了那种特别需要语言表达的岗位之外,面试或工作中很看重的是你“能表达出来”,而不是怎么表达,图形、图表这类工具,其存在的意义就是协助你表达,比如我本人语言表达能力B+,文字表达能力B,但是自诩用图形表达的能力可以达到A,你有短板没关系,谁都有,但是你知道、尝试并试图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它!
----------
总的来说,更多的管理者看重的是你有没有培养价值,并试图从“面试”这件事看出你身上有没有特质。那些指望一个新人上来就成为全能型选手的,都是脑子有问题的管理者,但这样的人很少。我是借这女孩的真实实例给大家些启发,别被漫天的面试指南什么的给固化了。
尤其记住,面试就是沟通,沟通不是只有“说”和“写”这一种形式。

「4」说说面试吧

上午发了一段我面试别人的事例,接着说说我自己的面试经历吧。或许会有人比较感兴趣。我有过多次面试,而且这些年作为面试官也面试了不少人,努力说干货吧。

先问男生一个问题:你泡过妞吗?没泡过那就太遗憾了?面试和泡妞差不多,你去泡妞之前是不是要穿戴整齐?嗯,对了,面试和泡妞差不多吧,都想努力展现最好的一面。从这个角度来说,求职、面试,就是你第一次严谨的做sales。对,女生也一样,不过女生的衣着搭配太多了,这么说吧,女生面试,可以往"你要和一个你中意的理工男"方向去想,这个场景下,你一般都会打扮的中规中矩。

我前边说过,人生第一次"裸辞"之后入职的那家公司,其实就是抱着"泡妞"心态去的,在招聘会上看到这家公司一个貌美招聘专员很是心动,去面试前真的是精心打扮?哈哈,不过面试官不是她......面试前我看了很多攻略还打了小抄在公交上强化记忆,不过真到面试现场也忘得差不多了(年轻,真没见过大世面)。关键一点,是气场不对等!

这次9年前面试的具体细节我忘得差不多了,入职的那家因为在简历环节(文字沟通)已被认可,所以面试走了过场,而另一家严谨的面试或许还可一说,大概经历了:填简历--与众人坐等--填问卷--到你了--问好--自我介绍--N多问题等等环节。

这次面试也拿到了offer,只是没去。我总结自己面试命中率比较高的原因就是"问题多",回想起来有些问题挺没技术含量的,比如什么"公司有没有培训"、"您怎么看行业未来发展"等等,但这样其实是对的,面试官也很清楚你一个新兵蛋子问不出太高水准的问题,对我最大的好处:不会冷场?面试官又不是神,他们也会遇到"不知道该说点什么"的问题(尤其面对新人和初级职位),总结起来面试的关键问题是:沟通越多,对你的印象越深。说真的,当面试官短暂沉默时,有时其实就是通过假装看简历的方法在思索该和你说点什么,他心里也在想"这家伙最好赶紧说点什么"之类的。至少在我看来,与其"话多"也不要"冷场"。

除了今天上午的案例外,再说一个我比较欣赏的面试案例吧,我曾面试过一个应届生给我印象很深,男孩,简历精简但要点都说到了,能看出是专门对这个面试准备的,重要的是"能力"方面有例证(tips:专门准备简历还挺重要,千篇一律适用于群发的大路货看不出内容,销售经理们经常说的"聚焦"就是这意思),我没有看Hr转给我的简历mail,现场Hr转给我的是她手填的(我认为现场手填大多是Hr没有将简历调取或比较忙,没空从简历库找出来再打印)。她还是比较固执的把事先准备的给我了。

开头的礼貌没什么可说的,攻略里学来的。面试也是从自我介绍开始的,但是自我介绍最后的一句话瞬间把我吸引:"我特别想问您一个问题:您希望这个职位最后录取的人是什么样的?他应该是怎样一个工作场景呢?"天呐,这丫头居然提到"希望"和"场景"这个词,赤裸裸的"客户需求探索"啊?我当时真是认真的想了想才回答她,完全没有意识到她其实没按照通常面试程序(通常似乎会等面试官说:你有什么要问的)出牌,我承认我已经被拉到她营造的气场里(虽然不是刻意的)成功逆袭,接下来的回答我很满意,她对我描述的几个特质做了回应,重要的是她不是一味的说自己多么适合,比较坦诚的说了自己还是有些地方不够好,至少在我评价看来,已经从"推销"变成"营销"了。

我们沟通的时间算比较长的,最终我录取了她,现在这丫头正在离我不到20米的地方,从将近2年前入职时青涩的专员到现在已经是一个3人小团队的主管了。我承认她的面试有事先设计的成分,但是最起码她做了正确的事情:"你不了解我的需求或者只是通过招聘广告那几行字了解,你又凭什么滔滔不绝的说自己适合呢"?

当然,你必须承认差异性的存在,比如这招适合我这样的面试官,却未必适合别人,不过有一个是共通的,那就是没必要迷信攻略,我相信做过面试官的都遇到过面试技巧惊人相似的应聘者:估计都是同一个攻略教出来的。新人面对老道的面试官,你估计你能忽悠得了他吗?

再说另一种面试,就是由你未来的直接主管面试(销售密集型企业比较多),这样的面试没准你觉得不正规,没有网上说到那么严谨缜密,那是因为他们较少经过Hr那样的面试训练,对面试者更偏重"实用主义",潜台词就是"别整那些虚的,来,咱们说说你为什么能做这件事?"看到了吧?这么开放的问题你那些攻略用不上了吧?除了需求探索之外,比较妥当的回答我个人认为就是"我会跟优秀的前辈学,哪怕从拎包开始"。你觉得这么做把自己贬低了吗?不是,你轻易不会遇到那些真舍得让你拎包的,但是你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尊严很重要,但是尊严从结果中来。

再说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说的"我不知道怎么回答面试官的问题"。譬如"你觉得你为什么适合这个岗位"之类的,面试官这么问不是要看你临时想到的那些个点子怎么样,潜台词是"你这个新兵肯定不知道怎么做好,但是为了做好它,你想从哪些方面努力"。这就好像别人明知道你不会还要问你"你会滑雪吗"?其实期待的回答是"我不会,但是我会通过这样这样的途径和方法来学......"

如果一件事,你本就不会或不知如何回答(尤其是新人或没做过的),真就不如照实说,这里要有做Hr的估计会有同感吧?明知道你是在玩所谓的"面试技巧"却又不好揭穿?

----------------
总之呢,面试在我看来是"聊天、沟通"的一个变种,你别忘了面试技巧大多是那些资深Hr写出来的,班门弄斧。给建议的话:记得场内场外都要探索一下资方的需求,不知道需求就谈不上满足;再有就是通过"提问"确保不会冷场(别说人家没给你机会,是你不敢或不好意思而已);第三,尤其新人、初级职位以及跨职位的面试,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但是告诉他们你准备怎么把"不知道"变成"知道",因为如果招聘职位必须是有经验者才能胜任的,那么没经验的你被约来的机会也不大,必须是经验型的职位,你可能都不会有机会,努力也未必能拿到offer,拿到了可能也做不来。再有,就是上文里曾说过的,沟通方式不是只有"说"这一种,文字、图形、表格都是沟通方法。

对了,还可以临走时候要面试官的邮箱(要电话被拒的机率更大),这样你可以二度沟通,如果你能拿到就一定要有回应,比如简短的感谢信之类的。加深印象会让你胜出机率大些。

「5」万事开头难:绞尽脑汁的融入他们!

大家问面试、简历什么的多,问"融入"的少,其实这件事还挺重要而且挺难的(往往越难的事情越重要),不能融入或者融入比较差,后面的"困惑"就会多。

本质上来说,我不是个外向的人,见到生人会紧张。虽然已经是我第二份工作了,但还是很担心自己到公司之后尴尬,我会想该和前台怎么打招呼?见到同事要微笑点头等等。到我最近一次跳槽,我入职第一天也依然一百个不自在。

培训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挺"绝望"的,因为除了偶尔和同期的新人聊聊之外没人理你,我和老人们的交流,就是我和他们说"你好"他们会"哎"一声以示回应。其实这挺正常的,如果你没有主动交流的意愿,老员工有什么动力主动找你示好?

那时的我还是在抱怨上级不管、同事不帮,还好我最终融入了,而且融的还比较好。有什么窍门吗?没有......人都是被压力驱使的,如果说对于在职场早期有什么是让你痛苦、但却让你成长的经历,那就是压力了。我当时的压力特别大,这份工作,我的底薪是400元,200元饭补、100元话补和100元车补。3个月后如果没业绩,补贴为0......出单有10%提成。经济压力之下,我不能坐等,必须尽快融入!不够活啊?

我是同期入职同事里第一个主动和老销售说:"老师,你出去跑业务时候能不能带上我"?(其实第二天就有具体的指派师傅环节,这名销售没成我师傅,但是在后来给了我很多建议),他很爽快的答应了。每天忙忙碌碌的销售,真的没时间主动来教化你一个新人,我被压力逼得没办法的情况下,鼓起勇气壮着胆子主动求援,这真的让我适应职场快了许多。后来我和别的销售也提过要求,也有不少找借口没带我去的,但是我还是能给他们比较深的印象,大家或多或少都会给我支招,有些招数现在看来没有用,但就是这些有用、没用的,让我从对销售的"懵懂"走到了"略懂"。

而我做的这些"动作"被一个人远远的观察着,就是我的销售经理------金牌销售组的销售经理。他后来很用心的培养我,于公,这是职责;于私,他有限的精力当然愿意投入到能给他创造更高业绩的sales身上-----我现在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但是作为新人可能看不到。

当时我虽然没出单,但是很多人夸我是个"好苗子",我真的特别希望经理能听到这些表扬的话,哈哈?但是我确实不晓得怎么让他知道,又不好意思自己去卖弄,唯有多表现一些、各种活动量多一些,想着多做点没准什么时候就会被看到(我心计还挺深吧)。但现在回头看,小聪明没价值,你的上司肯定会知道,有时你说你很努力但是上司不闻不问以至于你很伤心,不少都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不值得一说(确实是,你自己觉得你看起来很棒,但是对过来人很可能觉得这不算什么,但我也奉劝各位正在带team的朋友,还是该多夸奖下新人,有时让他们小膨胀一下没什么不好)。

融入的另一个方法,是"和他们说一样的话",比如吸烟的男同胞们自发组成了几乎各个公司都存在的"吸烟区文化",大家会聚在吸烟区聊闲天、骂客户、侃八卦等等(女孩们好像会手拉手结伴上厕所),你听大家说什么,你也就跟着说什么;这家公司里大家常用的词汇你就鹦鹉学舌跟着用(如果你不明白,可以从鹦鹉学舌再到一知半解再到精通),你和别人语境一致,别人才会觉得和你有的聊,否则别人依旧会把你当一个不熟悉的新人看待,别人和你有的聊,才意味着这家公司里的人以及这家公司的文化真正接纳了你。
--------------------
融入的过程各有各的方法,虽然大家最终都融入了,但是融入的质量各有不同。很多时候大家说"3个月下来最初的积极性被磨没了"多是因为融入的不怎么样,融合得好,你会比较乐意去公司。做管理尤其是到一定级别,大多都知道"盖洛普Q12",其中关于"员工满意"里边就提到"你在公司里有谈得来的朋友",所以融入,需要你在公司里交朋友,你或许会说"职场哪有真朋友",那么我只能说,你是自己把自己的眼镜挡住了,你用怀疑之心看别人,也就别指望别人坦诚的对待你------是不是有点说教了?或许吧,但我确实是这么觉得,一个公司里,就没有你能谈得来的?如果你觉得和那么多人都谈不来,那么真就不要赖别人,如果"没朋友"的现象发生了,那么想补救就要投入更大努力------补救永远是事后措施,减少费时费力又费神的"补救"最好是早期就先做好。

所以,闯过简历和面试关的朋友们,好好想想你的"融入关"吧。

「6」初级销售:那些苦不堪言的日子

跟师傅学了一段之后我开始独立跑业务了。在这之前我设想了很多"场景",怎么巧舌如簧的说服客户、怎么签单、遇到难搞的客户怎么办,大概也许还想过遇到漂亮的女Boss要不要搭讪之类的......

等到开始做了,发现真的是没那么简单,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我只有"人和"方面还好,因为前边融入的好,所以老销售还算愿意帮我。而"天时"方面,我悲催的遇到了SARS......别说拜访客户了,大街上连人都没有。而"地利"也是没有的,划给我的片区并不是繁华的商业区。

我一直觉得新的销售"傻"一点好,这种傻不是脑残,可以理解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因为你基本上没有辨别对错、好坏的能力。反倒现在看来有些职场新人急于上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有些自作聪明,觉得你这方法不科学、应该这样而不是那样......相信我,如果你遇到难题求助上级时,他们给你的建议都会经过思考。

当时因为非典,公司的氛围是一种放羊状态、坐吃山空,我这400元底薪的小销售别说山空了,就快到坐不下、没的吃的境地了。虽然家境还好但是真不想伸手向家里要钱,我总问别人"怎么办",大多数人都是消极的,只有销售经理向我传递正能量,给了我两个建议:见不到客户就打电话、没电话可打就去熟悉一下划给我的片区的商家、写字楼。

这时候就显出我的"傻"了(但也是第一次觉得"痛苦"),因为当时没有一个销售会这么做,因为他们断定这么做没有用,还有人劝我别那么傻,经理在忽悠你。而我没有能力辨别这么做会不会给我带来商机,傻傻的做吧。我抱着大黄页打电话,在SARS最严重的时候,很多公司都放假了,电话都没人接了,我就去熟悉写字楼、去看水牌(就是写字楼下的公司名录),虽然我不知道这有什么用,但是经理说了就一定有他的道理(这些做法让我在一段时间之后收获巨大)。

大家会觉得这好像不难,其实想一想似乎不难,上边写的似乎也很轻松,但是做起来真难啊?说实话啊,当大黄页摆在我面前时候,我是在去了2次厕所、抽了5根烟、酝酿了2小时情绪之后才打出第一个电话(我声音都是哆嗦的???虽然上了两次厕所但是那一瞬间还是有想尿尿的感觉,很多人都说自己擅长交流,但是面对陌生人和未知,还是会恐惧恐慌),呵呵,现在看这段文字觉得自己真的挺丢人的。第一个电话之后,经过一系列的情绪酝酿才打出第二个电话......第一天,我用了8小时打了5个电话......

接下来呢?接下来的事情,我特别想给大家说我是多么励志、多么坚强,多么多么......唉,但这些都不是真的,从公司门出来我就不争气的哭了......哥们儿我一米八的大老爷们儿边走边掉眼泪啊,还得假装是被风沙迷了眼怕路人笑话......堂堂大学生(虽然不是名校)就做这么没档次、这么低端、这么丢人、这么......(省略不知多少字)的工作,你说你没事玩什么裸辞、你说你为啥不好好学习考研读博......

有些小弟弟小妹妹,可能会觉得我在当年一定有过人之处,其实,真的没有,就像前边有人说自己懦弱,我可能比你更懦弱,懦弱到我下定决心明天就辞职当逃兵,懦弱到第二天到公司怂到不知如何开口,懦弱到怕挨经理骂又硬着头皮坐在电话旁......

再接下来呢?再接下来我又开始上厕所、抽烟,最后在卫生间抽了自己一个嘴巴:你丫饭都吃不饱了还TMD要什么脸!就这样,我"不要脸"的继续打电话,唉?做销售,起步真心不容易......后来我再打陌生拜访电话,也就好多了,不是我的自我心理建设起作用,而是我习惯了......被电话那头骂、扫楼做陌生拜访被拒、被保安轰,就是这么一点点习惯过来的......为了适应这种状态,我变的死皮赖脸、变的油嘴滑舌......

这么写,可能会把很多想做销售的朋友吓到,我先安慰大家一下:现在已经好得多,销售工具和商机渠道越来越丰富,销售管理科学也日臻成熟,尤其是营销学的成熟让销售流程被优化,使得象我当时这样苦B的销售手段少了(新人期还可能有);但我依旧要给大家泼个冷水:销售队伍这个漏斗里,3个月内的流失率依然高达30?80%(行业和公司不同)。和我同期进公司的,只有我留下了,由于SARS的影响,好多老销售也走了,那些留下的也由于那一段放羊时间的无所事事也变的技能冷却......这给我带来了机会(多年后我也在想,究竟是因为我的努力?还是我运气好?我相信,努力的成分多,我努力,早晚会达到现在的境况;而运气,加速了这个状况。就像我手上一直戴着一串招好运的水晶手串,我一直希望我交好运,不归随着年龄,我不相信撞大运了)。

当我习惯了这种状态时,我以为我"苦不堪言"的日子结束了,但接下来我脆弱的小心灵又受到重创,甚至比前述所说更痛苦:我,丢单了......
--------------------
写到这,我还真有小说里那种"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的感觉,那段苦不堪言的日子啊?真有点"往事不堪回首"。我看着自己还算体面的办公室,就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那段屌丝并且痛苦的经历,如果我选择了一种比较舒适的状态,我还会拥有这些吗?也许也可以吧,我觉得我自己不笨,但是这段经历确实起到了加速作用。

是人,都希望过舒服的日子,但是走得远、走得好的,往往是那些走出"舒适区"的人,我们人类就像野兽一样,你愿意舒服,那你就捕不到猎物;等我强壮了,而你依然在舒适区里呆着,那么连你都可能是我的猎物。

我特别相信人类社会是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就业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容易被羡慕的就业机会)肯定少于劳动力人口,而这种"自我调节功能"实则就是在为我们这些"劳动力人口"找出种种限制,把有限的机会留给那些比较强壮的人,就"吃苦"这件事来说,恐怕就是第一种限制吧?

[分享]关于“人才商品论”

最近一直在说“人才商品论”,趁着这会有空就和大家解释一下,日后我还会再细细道来。这个理论我也不知道是从哪听来的还是自己总结的,但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同感。
---------------------------------------------------------------------------------------------------
我先来模拟一个“场景(1)”(我就喜欢举例子、讲故事、说场景):

【你】想【买些什么】,这时候你有可能很准确的知道要买什么【商品】,也可能不知道。于是你走到一个【市场】里边,市场上有很多的【货架或商品摊位】,好多商品琳琅满目,你就开始看各种商品的【包装、标签】、以及【商品说明】,通过这些来了解商品的【特点】,关键是要通过这种办法知道,这个商品你要不要买,而聪明的商家也尽可能的把商品说明写的好一些,有的写了很多,有的就几句话,但是需要让客人知道自己的产品是什么、比别的商品有什么【卖点】。最后你从众多商品里挑出几样【仔细端详】,觉得其中一个商品不错,于是开始琢磨这个商品的【价格】,如果你觉得商品确实不错,那么即使商家不降价,那么你也会觉得多付点钱你也是值得的,尤其是紧俏商品,一般都不接受你砍价;但是如果这个商品的卖点不那么鲜明,不仅你可以砍价,商家还有可能主动降价。当然,最终你的商品描述言过其实,你就有可能对自己的购买行为很后悔,要么退货、要么就把这个商品放在一边不再关注……

这段文字就是关于“人才商品论”的核心场景了,虽然有可能说的有点“赤裸裸”充满铜臭味,但是现实情况有可能就是这么残酷。这里边的一些关键词我给大家解释一下:
【你】,说的就是企业、资方,或者说是要招聘员工的HR,因为作为“买方”他们有选择权,况且现在供大于求,买方的选择权就会更大;
【买什么】,是企业在招聘方面的需求,也就是招聘行为或过程;
【商品】,指的就是求职者;
【市场】,就是所谓“人才市场”,很多招聘会不都在使用人才市场的名字吗?
【货架或商品类别】,可以理解为你是哪个行业的,这就是大家会问到的“择业”问题,我们看超市里为什么商品会分门别类的摆放?就因为如果你没有分类,我就不容易找到你,举个例子:你到超市想买洗发水,但是你发现超市杂乱无章的摆放你就完全没有兴趣了;如果摆放有序,每个商品都按照属性摆好了,就容易被发现从而快速销售,所以,你先要确定自己在那个货架(行业)进行摆放,如果你说你摆在哪里都行,那你就完蛋了……择业不易,如果要择,那么就先择一个你“觉得”还行的,空在那里想没用的;
【包装、标签】,就是你的特点,你买东西,是不是会对那些完全没特点的挑挑拣拣?然后把特点鲜明的挑走?比如买苹果吧,长得差不多的挑来挑去那个都不可心,但是猛的看见一个红扑扑圆鼓鼓的,二话不说就挑走了,所以你要清楚给自己打上什么“标签”,每个人都是有自己标签的:新人大多会打上一些特点不鲜明地标签(打了就比没打好),比如:勤奋、好学之类的;有些资历的就会打上“某行业多年经验”之类的;而高端人才自己就是标签,你看过LV有商品介绍吗?没有,LV这个LOGO就是标签,因为已经被很多人知道了;
【商品说明】就是你的简历,你放心,客人没有耐心把你所有的商品说明都看完,只会看最重要的,比如你这个产品生产出来的经历(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如果是已经在市场上流通一段时间的(有工作经历的)那就会看你在流通过程里有那些事情证明你是个合格商品(好评、差评),新产品上市,那就看原材料了,这里的原材料,就是你的学历啊~个性啊等等;
【特点】【卖点】,这个没什么好说的,特点就是特点,但关键是你的特点,和那些与你类似的特点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独到的、吸引人的差异?别的商品特点都是“勤奋”,那么你也说自己是这个特点就没意思了,如果你有特点,就传达给客户(文字、语言、图形等等),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开始寻找特点并生产出来(生产过程,就是你去“做”,哪怕开始磕磕绊绊);当你的特点独特而鲜明时,恭喜你,你已经从“特点”走向“卖点”了;
【仔细端详】,就是面试等等过程了,好比你买东西,商家说的再好你也未必相信,你还是会试图找出种种方法验证一下这个商家说的是不是真的?有时候能找到,有时候找不到。能找到的,往往下决心很快、付钱也比较痛快;找不到的,就会犹犹豫豫挑挑拣拣;你想想我们面试是不是这样呢?你能证明你真的具备这个能力符合这个职位的,offer很快就来;如果你不能证明,那么HR就会比较犹豫,最后犹犹豫豫的录用了,也会和你砍价——担心买的不对时损失也能小点;
【价格】就是薪水了,你会为什么付高价?当然是你耳熟能详的商品,比如我,圈内人都知道我,我基本不会为定价发愁,只要别过分就好(阿迪达斯非要卖出阿玛尼的价钱);但是如果你这个商品并不出名以及各种各样的考量因素合在一起时,你就希望价格便宜些。所以,如果你这个商品想卖个好价钱,你要大概知道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价值,有些是提高附加值(懂得多)、有的是专业化(在一个行业走的深),怎么走在很长时间里都不是错,但是如果你这个商品不上架、不在市场里试着卖一卖,你也不知道,所以就业这事,别坐在家里空想或者指望论坛帖子给你指引,只有自己去,只有Do it,才能清楚;

看完有没有一些启发?人才就是这样,他也是商品,只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是一种有自主意识的商品。上边的是我站在买方,也就是企业和HR角度来看,接下来我站在一个商家,也就是市场上的求职者或是“人才”这一方来说。
-------------------------------------------------------------------------------------------
我们来模拟场景(2),人才角度:

如果你是一个商家,你希望自己的商品好卖,这时候你会首先找个合适的摊位(择业)把商品摆放好,找到合适的摊位有时候也不容易,但是你又需要卖商品为生,那你就先选一个“看起来不错的”然后再调整(先就业,再择业)。
商品摆放好了你担心卖不出去怎么办?那么你先把摊位收拾干净(基本的素质要有)、然后写一个商品介绍(长篇大论的别人没耐心看,但是你要绞尽脑汁想卖点)、可以做些广告(比如发到各个招聘地点等等,等着客户主动上门不是妙招,主动去找客户)。
客人来了,你就要热情接待、努力介绍,我们买东西时,你看到摊主很懒散是不是也没兴趣买?一般能和客人聊的久一些,客人买的兴趣就比较大了。
嗯,接下来你成功的把商品卖掉了。作为商人,想卖的更好怎么办?当然是一边卖货一边琢磨了,怎么能把产品包装做得更好~怎么让更多人知道~怎么把核心的卖点做到极致~怎么……

-----------------------------------------------------------------
我就先说这么多了,后边的文章,其实是通过描述我的一些心路历程和做事方法,再度验证我上述观点。

如果你觉得有启发可以M一下,以示对我没吃中午饭码字的鼓励。哈哈~时间紧凑我也没检查错别字检查语句通顺什么的,见谅啊。没看明白的,我后边会掰开了娓娓道来,人才商品论,这里只是开了个小头而已,如果我能坚持写下去,估计能给各位说个大概清晰吧。

但是也别指望这段文字能给你带来什么太有价值的东西,他的作用是唤起你的共鸣,告诉你我是怎么“想”的。

它或许能帮你“想”明白,但是还不足以帮你“做”明白,大多数的人很平庸的原因就在于只是坐在那里“想”,想别人为什么能这样?想了之后不去做,想的再61阅读上看到的各种励志文章就是"理论",而我自认为靠的就是积累,积累的差不多了,"门"就自然打开了。

我能够和别人"说一样的话",就相当于我具备了和别人"同台竞技"的资格,观察、学习,让我变的开始有底气了。本职的工作做好,这是你在职场Day day UP的基础,额外的,我开始将一些平常的心得经各种途径"显性化",我希望自己与众不同,这就好像商品一定要与竞品有"差异化"一样。举个例子:大多数的sales不会在和客户沟通时拿个小本子做笔记,我会;大多数sales不会"请教"客户是怎么做管理的,我会;大多数sales不愿意用Email和客户保持沟通,我会......这就是我的差异化。对内来说,大多数的sales不爱开会,我爱,不仅爱开会,还爱发言,不仅爱发言,我还喜欢多说点,不仅喜欢多说点,我还喜欢做会议记录,不仅做记录,我做完了还分享给大家......或许你会感兴趣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坦率地说,我就是希望因为自己的"不同"而被客户、Boss识别,或许你会觉得"这小子真有心计"(当年也确实有人这样说我),但是结果是我在职场上走得很远、我的知识结构被认可。

这些做法"显性化"之后,我希望的"与众不同"才算落地,而最终,我的客户先于我的老板伸出了橄榄枝——有一位客户邀请我去做销售主管——我不得不否认运气,但没有那辛苦的第一年(准确说是1年2个月),就算踩再多狗屎好运也轮不到你,而且那些当Boss的比你明白的多,哪些是花招、哪些是你真的努力他们很清楚。那位客户、也就是我的新Boss对我的评价就是:你小子运气不错,不过你还算明白"运气"这玩意是靠"等",能耐得住寂寞的年轻人不多了。

这次的转型,我进入了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有规模的企业,也就是我今天所在的行业。帖子里不止一个人问我"是什么行业",我只想说,就是个很普通的行业,但是这个行业里很多人都认识我,我不想公开身份,所以也就不愿过多透露信息了。
———————————————
总结一下吧:
职场第一年还是挺重要的,我虽然不赞成频繁跳槽,但是如果你遇到"极品"公司,也着实没有混下去的意义。那些简历里第一年一直坚持的,我还是会多看几眼。至于你是在什么公司我反倒不那么关注。

给几个建议吧:
第一,千万别混日子,因为混日子的成本比干活的成本更高。
第二,初入职场"傻"一点没坏处,很多人一年半载的就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没有可学的、没有空间了......我不是笑话你,你一个新人很多时候没这个判断力;
第三,别怕起步时的压力,压力能帮你"练手",压力也能帮你进入"状态",真正的能力,都是从压力脱胎而来,起步时候压力大点,好过你在N年之后压力山大;
第四,我承认"选择比努力重要",有些人很努力,但是选择错误,进步阶梯也会变窄。但是怎么选,我没有建议,因人而异,我不是你,不知道如何帮你。但是还是有个建议:选了,才能有机会;选了,才能"碰运气"。坐在家里纠结许久,也就别指望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了;
第五,你的简历也是有信用等级的,你要维护好它,或许你可以简历作假而换得工作机会,但是早晚会露馅。管好自己的简历,不要轻易作出"减分"行为;而且要时刻想到:我做什么事情、取得什么成果是可以给简历加分的?(我称之为"简历登记管理",也可以说是职场和职业生涯规划,这是个不小的命题,我今后专门说);
第六,职场起步期的学习,目标就是"和大家有的聊"、能够和那些比较资深的人"说一样的话",哪怕是从引述书本上的名词开始,起码要先进入和大家一样的频道,否则你会被忽视,自己也痛苦。

先写这么多。
写着写着就发现好多想说的。
大家辩证的看,不是所有的都适合你。
大家也可以多互动,觉得有道理的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管好你的职场"标签"
——————————
前几天我在对@S小姐 的回应里提到"标签",正好周五我所属团队的几位负责人向我述职,其中一个指标就是关于人才培养的。当他们在描述自己团队内那些25岁以下的重点培养对象时,我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他的标签是什么"?

开帖之后我曾几次提到"人才商品论",人才在职场就是一种商品,是商品就一定会有标签。有时求职者、寻求晋升的职场人都会抱怨:"我这个人才怎么就遇不到伯乐"?还真不是因为伯乐太少,而是商品太丰富,伯乐有可能看不到,而伯乐们面对陌生的求职者也只能通过你的"标签"来识别你是不是他的"购买"对象。举个例子:你到超市采购,你会选择那些特征不明显、没什么标签、不知道对自己有什么价值的商品吗?绝大多数人不会。

什么是标签?举个例子:当你提到STARBUCKS就会想到"小资情调"这个词;当你提到VOLVO就会想到"安全驾驶";提到湖南卫视会想到"娱乐频道";提到Philip Kotler会想到"营销之父",提到Peter Drucker就会想到"管理大师"......无论是人、还是商品,都会有"标签",这个标签就是你自己的核心特点——别人提到你、想到你时会想到哪个词?该用哪个词形容你?或许你现在就可以想想这个问题。

但是在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关键词,拿我自己举个例子,我的朋友们会给我贴上"幽默",老师会说"淘气",下属会用"犀利",而BOSS会用"挑战",同事会用"好学"等等......在不同场合要"管理"自己不同的标签,而适用所有场合的,是"正能量";

这些标签将在什么场景下发挥作用?比如求职时,你的简历就要体现你的"标签",例如你的标签是"活泼",那么你在简历里说自己很活泼是没有用的,而是在整体风格上往"活泼"的方向靠,比如纸张颜色就可以活泼些、文字风格要活泼些、用"朋友们评价我是个很活泼的人"这样的对话来佐证……如果到面试时,你也依然可以往这个方向靠,即使是穿正装,也可以加些体现自己活泼的配饰、表达上主动些等等……

以上这段文字,就是"管好自己的标签"的体现之一,也就是说,你在和别人接触时,尽可能体现出你想、你希望别人给你贴的那个标签。别人对你是什么印象、给你什么评价、给你贴什么标签,都是可以被"设计"的。

我先说一个前提:我还是个新人的时候,真没想到这些个"管理标签"之类的理论,也没这种意识。当时我和一帮应届生一起入职,就觉得自己和他们一样,没什么特色。从心理来说,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很快的和他们产生"差异性",商品嘛,竟争中核心的一点就是"差异"。如今再看那些投简历的应届生,似乎"学历、专业"就是为数不多的标签了:这也是大家都会说应届生是一张白纸的原因之一了。

我当时就想着,我一个新人总得给人家"留下点好印象"吧?所以求职的时候,我就想着写《行业分析》:这个想法现在看来是对的,千篇一律的简历里,你没有点差异化还是挺难脱颖而出的。但是这最多只能是增加你的面试概率而已。其实这就已经有点开始给自己"贴标签"的意思了。

开始上岗工作之后,这种"给人留下点好印象"的想法又帮了我,我琢磨着应该给上级留下"好学"的印象,所以:言语上我经常会说"我想请教个问题"、"为什么",而且对谁都是这样;平时我随身带着小本子,有道理的我还会记录下来,功利点说,我还确实是想让人看到我这么做,尤其是希望上级看到(当然我不会太刻意),而且我会随身带着书,在不忙的时候会看,会在书上作笔记(但是这些都是"真的做"而不是装样子,装样子是持续不了多久就会被识破的)。而此时属于初级岗位,很难快速的出成绩,所以这个时期,别人都是用"观察"来给你贴标签。那么你就非常需要让你的特点"显性化"。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让别人给你贴上这个标签,那么你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就好比<好学>这个标签,要做的就是多问、做笔记、看书;不做的就是不能今天做笔记、明天就不做笔记,不能做了笔记不看。

进入职场后的"成长期"其实很长,大概就是从你在职场"站住脚跟"一直到"站稳脚跟"的这个过程。所谓"站住脚跟"就是有一份相对比较稳定的工作,像个职场人一样说话做事,并且开始筹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站稳脚跟"就是你不再为找工作发愁,已经逐步建立了职场优势,而且不再有"本领恐慌"。

在我转Marketer之前,我经历了从销售主管到VP of Sales的历程,这段过程其实就是我自己的"站住脚跟"的阶段。我的"标签"现在回忆来看,也是经常变化的,开始变得不那么固定。有时候和我最近在看什么书有关、有时候和最近我与什么人接触密切有关,有时候会觉得自己越来越像自己的上司。

现在总结起来看,这些变化就意味着我的"标签"开始迎合客户的需求了。意味着你能够迎合更多客户的需要(但你永远不要指望能满足所有客户)。在职场的这个阶段,我们开始进入了一个上行通道。此时,你已经不再单纯是依靠别人的目测观察来给自己贴标签了,而是需要和别人互换想法、以事练人。

诸如"好学、勤奋"这类的标签,就是送给新人的。而对一个熟手、甚至老手的话,你要考虑的是:"在某件事情上,是否因为你的参与而使他变的更好"?也就是说:你做过的事里,是不是有你值得骄傲的经典案例?

好比前一阵我的一位下属经理在和我沟通他想晋升一位主管,我问他怎么评价这位同事能够胜任时,他就告诉我"上次那件棘手的XXX事,就是他来完成的,计划性很强,完全是在之前计划好的时间里完成的,而且他自己琢磨出来一个项目推进表,大家都评价很好用,已经是我们部门的例行沟通时的报表了"。这里有好几个比较关键的信息:1、那件棘手的事情大家都不愿意干,我曾"公开悬赏"过;2、计划性很强,这对我来说意味着"如果我晋升这小子负责一些项目,那么起码他不会出现大的纰漏";3、有类似项目推进表这样的可以固化的经验和交付物,说明比较好学,毕竟不是新兵了,我是要通过你做过些什么事,来判断你是不是应该被关注;4、大家都会评价"好用",包括他的上司,这样的口碑还挺重要。

当你不再是新人了,那么管好自己的标签就需要做两件事:一件是向大家证明你以前通过行为给自己贴上的标签是不是真的?另一件是你是不是通过一些事例给自己贴上了更具实用价值的标签?也就是由一些简单的"词汇型标签",过渡到能够证明能力的"事件型标签":如果大家知道这件事是你做的,那么上下级都会马上给你贴出"这人挺有能力"的标签。

这很像玩游戏里的"打怪升级":需要花时间,而且需要做"打怪"这件事、还得是有难度有挑战的,通过事情来证明自己确实"行"——所谓"口说无凭"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我吧,这些年我换过多少办公桌我也不记得了,不过每个办公桌上一定有书、书上也一定会有笔记,我用10年时间使得所有和我比较近的人都知道我爱看书、我比较好学,有什么心得还爱交流互动,不仅是见面会交流、即使在豆瓣上我也喜欢交流。所以"好学"二字已经从标签到了烙印;而另一方面,我对于那些比较有挑战、比较难、很多人都祈求不要摊到自己头上的比较难做的事情有一种带有"功利"色彩的期盼,这类事情做到了,就会是自己的"经典案例",当然,我也有一些失败案例,但是正是因为事情很难,往往失败也会带有"虽败犹荣"的感觉:重要的是我真的努力去做了,就像这周很忙碌,也是因为我刚承接了一个比较难的项目,带着自己的兄弟们半封闭的做项目研讨。

当你在职场真的走得很深、不再有那么严重的本领恐慌时,你会逐步通过一些办法使得你自己就是一个标签。

———————————————————————
总结一下:

人才就是特殊商品,是商品就要有标签,而这个标签(也可以说是别人对你的评价)其实是可以被管理的、可以提前设计的。

管好自己的标签大概有这样的办法:
(1)先想好自己的性格、特点,适合那类标签?比如一个性格内向的,你就别费劲的给自己贴"活泼开朗"的标签了,可以是"踏实勤勉"之类的;
(2)对于这个标签,你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比如"[好学]这个标签,要多看书,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如"[踏实]这个标签就要在一个地方持久些,而不要频繁跳槽";比如"[热情]这个标签就要见人就微笑热情打招呼,而不要对保洁员和老板报以两副面孔"等等;
(3)给人留下印象不难,难得是你能坚持做下去,因为在职场,大家会通过时间来考验你是不是真的能做到这样?所以,不要乱给自己设计标签,要的是那些真的能和自己性格相融合的,否则也难坚持;
(4)用"事"来锻炼自己,也用"事"来给自己贴上能力标签,类似"XXX项目就是他做的"这样的话,才是真的能让你与众不同的、变得更有份量的标签。而这些都需要时间。

求职、找工作、升职:其实是一种C2B的销售行为
一直都在说销售,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销售怎么改变我们的行为,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是sales,只是销的产品不同而已,或是实物、或是服务、或是理念,或者根本就是自己。

我感觉自己在职场还是受欢迎的,这种"受欢迎"得益于我的"销售行为模式"。什么是销售行为模式?这样的行为模式可以被理解为销售人员的"职业病",比如对各种商机比较敏感、在说服他人时会遵循一些销售步骤、看到一个商品或服务时会不自觉的想"这玩意的三个核心卖点是什么"、写一份建议书(包括写简历)很像产品说明……等等。

我基本上完整的走完了"销售"的职业路径。从开始时的业务员,到带领10人团队的销售主管,到带领3个销售小组的销售经理,到负责几个产品的销售总监,再到负责公司全部销售事务的销售副总,包括兼做销售培训,再之后转向营销……对于销售还是有些心得,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年的sales经历实际上锻炼我形成了"销售行为模式":我的很多想法、行为,都很像销售。

以前一直在说《人才商品论》,是商品就一定涉及销售行为。商业模式里主要有B2B(Business to Business)即:企业对企业间的销售行为、B2C(Business to Customer)即:企业对消费者之间的销售行为,我们要说的,可以用C2B表述,Customer to Business,个人对企业的销售——求职、要求晋升,都是C2B——我以一个Sales的角度、招聘者的角度来看看怎么才能把人才销售给企业,我没法确保你这么做就会成功,但是最起码成功率会增加。

销售的核心是什么?不是把产品卖出去,而是"客户满意"!求职也如此,资方不满意也就谈不上"购买"。由这个核心说开,求职这个C2B销售模型就需要经过四步:

探索——提议——行动——确认。

这四步还真不是我发明的,是客户满意度研究中很重要的一块:关键时刻(MOT)Moment Of Truth。接触过MOT类培训的,或是IBMer想必都不陌生。

(1)探索

做Sales都在讲"了解客户需求",至少我在做Sales时,拜访客户前都会做这样的工作:上网搜索客户所处行业、企业所有的报道、企业高管的报道,一来见面"有的聊",二来也能显示出我是"有备而来"。

求职也是如此。我为什么一直强调"聚焦"?你选定行业之后,再锁定几家目标企业,这样一来可以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少数对象身上,成功率也会比较高。广撒网式的投简历,虽然看似对象多、貌似机会大,其实哪个成功率都比较低,还耗费精力,而且极大的挫伤自信。

现在的资讯很发达,我建议:

「1」先了解行业,尤其是财经类媒体对行业的报道和解读,最好能做一份《行业分析报告》,在我早期求职经历里,这招屡试不爽,一方面是做报告真的能帮你了解行业、再一方面也可以让你的准备过程"显性化",很多的求职者都会和面试官说自己很喜欢这个行业,但是为何喜欢?怎么证明?你光嘴上说自己喜欢啊热爱什么的,叫"口说无凭",拿出份《报告》给面试官,虽然他们未必仔细看,但是至少证明自己"所言不虚",再有,HR一般都会把类似报告拿给你未来的上司看,或是当新鲜事、或是让他们验证写得如何,但至少你的胜算面更大;

「2」了解企业:锁定几家目标企业,再通过网上的公开信息做个分析,尤其是社会化媒体时代,微博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有几次我见到面试者,他们就会告诉我已经在微博上关注我了,并且对我的一些观点做了阐述,留下的印象非常好,甚至也有面试者在面试结束后发来私信表示感谢。所以通过微博等渠道去关注企业官微、高管微博、员工微博,一来可以了解企业,二来也可以从他们的一些微博内容上了解企业的价值观、人才观。

「3」看他们对这个岗位的期望。有几个角度,一是看他们的历史招聘需求,看看是不是有变化,究竟想要什么样的人?自己的哪些特质与之相吻合?二来看看他们的同类企业对该岗位的招聘描述,换个角度再来了解下;第三就是搜一下网上其他企业对这个岗位的需求,譬如"市场专员"在不同企业里的要求是什么?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什么的对这个岗位是怎么定义的?如果再能认识在职的该岗位从业人员聊聊那就再好不过了。

企业能写出来的招聘需求都是"显性"的,只有将碎片信息整合起来做分析才能把"隐性"的需求挖出来,比如同是"市场专员"的岗位,有的要求研究、分析能力,有的由于涉及活动策划执行,要的是配合能力。就好像sales在面对客户时都要多沟通、多聆听是一样的,为的就是挖出"隐性需求"。所以,拿着《行业分析报告》虽然有花招、噱头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你形成自己的判断,从抹黑瞎找,变为提着灯笼去找。

(2)提议

做Sales都讲究自己的产品能"直击客户痛点",能够形成"双赢"局面,给客户的"解决方案"有效。求职时,你的简历、面试就是在提供"解决方案":企业需要人,而你这个产品能解决企业的问题,重要的是能解决"什么"问题、满足客户的"什么期望"?

求职的"提议"或说"解决方案",主要发生在简历、面试这两个环节。

「简历环节」:很像销售说的"产品说明书"或是产品介绍。你可以准备一版"通用版"的简历,但是对不同企业最好是针对性的做修改。怎么修改?上边"探索"环节已经提到了怎么了解需求,接下来你就按照你得出的结论,看看自己哪些地方吻合,重要的是怎么证明自己吻合。

简历不用长篇大论,HR看简历不会特别的细致,往往够60分的就会给面试机会。想想你这个产品有哪三个"核心卖点"?就三个足够,多了就不真实了。每个卖点都该提供一些证明,比如"分析能力强"搭配着"做了一份数千字的行业分析报告";比如"执行能力强"配以"在校期间协助学生会组织XX活动,执行很到位,分配的任务全部按时完成"等等。干巴巴的说你自己很勤奋什么的,也无从证明,没内容没凭据,连多看两眼的兴趣都没有。而且这些卖点和企业需求、岗位要求应该是相吻合的。比如在开篇简短的《求职信》里,就可以说"尊敬的……我对贵司XX职位非常感兴趣……我的XX方面使我对胜任此职位很有信心"之类的。

「面试环节」:很像Sales做的"产品说明会",在Face to face的环境下与你的"客户"当面沟通。很多人都说自己不擅长沟通,其实我也在反复强调,沟通并非只有语言这一种,你完全可以考虑使用类似PPT、文字的形式作为补充。目的就是将"自己的核心卖点,在与客户需求相匹配的前提下完整的表达出来"。大多数的面试都是"你问我答",但其实面试中,求职者依然要做"探索",通过引导性的问题例如"您能否描述下这个岗位的工作场景"(之前的帖子有提到一位面试者这样问我,给我的印象很深也很好)这样的问题,了解下这个岗位究竟是在做什么,再和自己的核心卖点相结合,告诉对方你确实符合这个要求,当然,需要一些"例证"来证明你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真的符合。

(3)行动

Sales取得商机、向客户交付产品都属于"行动"范畴。比如确认了客户的需求之后,就要帮客户规划怎么来满足、怎么支付,以及怎么把产品送达、怎么使用等等。而求职中的"行动",主要是在"面试"以及"入职"之后。

行动最重要的是"控制客户的期望值"。比如你的产品说明(简历)说得天花乱坠,到面试时发现根本就不符,那么面试官的心理落差一定很大:因为期望和现实不相符。所以,如果自己真的不具备这个能力那就不要乱说。以我的Sales经验来看,言过其实很容易让客户反感——因为太多的sales做言过其实的表述使得客户对sales的话产生了天然的抵触或猜疑感,就像面试官在面试时,心理活动就是"这小子说的是真的假的?除非能证明给我看"。

如果有幸入职,那么"行动"起来,满足客户期望值也很重要。尤其是能够提供超出客户预期的产品。比如我在做Sales时,我一般都会委婉的告诉客户"价格没什么折扣",客户可能想到的是95折就能满足,那么权限范围内我很可能给到9折,让客户有"真值"或者是"超值"的感觉会非常好。

职场也一样,如果你言过其实的表述,不消多久就会让企业"识破",此时甚至巴不得你试用期不过自己走;如果能符合期望,那么企业会觉得"看来我没选错,这小子还是言行一致的,可以多关注下";如果你在入职后少些负面,多些正能量和努力,完全有可能让企业觉得超出期望,那么你就可以成为重点关注对象,通过多一些任务,尤其是有挑战的任务锻炼你,帮助你拿出含金量比较高的"成绩、成果",为你的下一步发展铺平道路。

所以我为什么一直建议职场人应该挑那些比较难的工作项目?原因就在于此,这类任务Boss一般对完成质量期望不高。如果勉强完成,他会想"反正别人都不爱干,这小子做成这样不错了",这就是"符合期望";如果你完成质量很高,那么Boss也会想"这小子真不错,干得漂亮"!Boss给你的回报就是多关注、多培养,有机会时,考虑范围里把你排在前面。

(4)确认

很多Sales这方面做的不好,觉得产品都卖了,还确认什么啊,赶紧忙下一单生意吧。面试、入职、在职场希望打开上升通道,都需要"确认",反复确认!

比如面试,面试完大多数求职者都是礼貌的道别,其实这时候特别应该确认,一方面,确认其实是个"重新探索"的过程,看看企业对你哪里不满意,今后你也可以改正;另一方面,如果你确认对方有可能还是有不满,你还会有补救的机会。我遇到的一位求职者就曾在面试即将结束,我问他"还有什么问题"时和我说过这样一段话:"您的职场经验比我丰富多了,我特别想问您一下,您觉得我是否适合?有哪些地方是您觉得不那么满意的?您的建议对我来说特别重要"。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好为人师的,尤其是对新人。那次面试他的问话给了我很好的印象,我也回答了他的问题。后来他礼貌的要了我的Email地址(要电话有时怕被打扰,有可能拒绝),并在晚一点时候给我发了感谢信。

如果进入职场之后,"确认"就变的更重要,不管你是什么岗位,在职场你就是Sales,其他同事尤其是Boss就成了你的"内部客户",他们是否满意决定了会否长期采购"你",尤其是愿不愿意在涨价(加薪、晋升)的背景下依旧愿意采购?

年纪小一些时,如果我有些成绩就会变的特别"得瑟",巴不得所有人都要知道,巴不得所有人都来夸我。但是年纪变大、职位走高之后,我虽然还会得瑟,但是就不那么严重了。得瑟,只是为了让工作成果"显性化",有成绩就要让别人知道,因为职场上"荣誉"有时候比薪水更值钱,他会是你进步的垫脚石、也是管理好自己简历的最佳填充物。

但是得瑟完了,我还是要回到这个MOT行为模式的四步循环里,我会和"内部客户"确认哪里做的不好?哪里有待改进?重点是"哪里有待改进"!职场是个特别残酷的地方,不进步就是退步。很多人都在羡慕别人的成功,却没看到人家背后的努力;现在的我看到身边其他同事很优秀,也会有压力和担心:担心自己被"拍死在沙滩上";而压力更大的是那些比我优秀的人,比我更努力!

虽然我会时不时表扬自己的员工,但是我本人却越来越不喜欢被别人表扬,我宁愿别人说我不好,但是一定要告诉我哪里不好!

职场的进步真的不在于你做出多少成绩,而在于你改了多少错误、不断"确认"自己什么地方不符合客户期望值,在"确认"并修正错误后符合甚至超越期望值。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虽然我也是80后(跨界也算,哈哈),但我我开始羡慕80末和90后,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确认自己哪里做的不好,然后不断的修正错误以使自己更符合"内部客户"的期望。

——————————
总结一下吧:

职场中每个人才都是"商品",既然是商品就一定会涉及"销售"。想在职场上走得好、走得远,不妨站在Sales的角度审视自己。

销售就是满足客户的期望,可以借鉴MOT行为模式"探索—提议—行动—确认"。

【探索】,在于你对客户的需求了解多少?做了哪些前期工作;
【提议】,在于你给招聘方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否和他们的期望相吻合?自己的三个核心卖点是不是能够有凭据的表述出来?
【行动】,在于你控制好客户的期望值,千万不要言行不符;
【确认】,就是一个改错的过程,成绩不那么重要、学历也不真的重要,重要的是你的错误越来越少;
【循环】,是你的销售行为一直都在重复这四个步骤,如果确认有不满,则马上重新探索客户需求,迅速的改正。

说说"职业规划"
我一直犹豫要不要说职业规划。因为这件事还挺难讲的,最主要的是每个人情况不同,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的起步、不同的目标都会让你的规划有所不同。前几日正好和一个前辈聊天谈及此事,多了不少心得。我努力说说,大家可以结合自己情况思索一下。别盲从,我说的未见的对。

职业的规划,我理解有"职业规划"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两种。『职业规划』指的是你选择什么职业?是在职场"开端"阶段要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你在职场要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职场的路打算一直怎么走下去?可以说前者是"眼前、最近"的,后者是"长期的"。

【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也可以理解为"职业选择",客观来说对职场新人很难,我第一份简短的律所经历,完全是因所学专业;第二份究竟是"怎么规划"的,我还真没太想明白,总之是很模糊的觉得这行有前景。但最终我也还是离开了办公家具行业转到了现在的行业。走出的这一步也不能算是规划的,是入行之后慢慢才有了『职业生涯』方面的规划:和我接触的人、遇到的事都有关系。

新手做职业规划,受制于:社会经验不多、对于职场上什么行业分别都是干什么的充其量不过一知半解而已……但是"求职"这事也不能不规划,因为"任意撒网"式的求职绝不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而且命中率奇低,质量也不高,所以就算规划很难,咱们还是得规划。前边我也说了,在职业选择上我没怎么规划过,但是如果以今天我对职场的了解再让我规划,会清晰很多。

我在前边写《职场Style》( www.61k.com )时提到过,如果选择"行业",一般都是先选"行"再选"业"。所谓"行"可以理解为"行当",比如你是做人力资源的、她是做财务的,我是做营销的,这就是"行";所谓"业"指的是"业态",比如有服装制造业、互联网业、房地产业、物流业、电商业等等;最后才是"司",也就是选择哪家或哪些公司。明确这个概念,我们接下来的就好说了。我这样的说法只是为了和大家表述方便,至于语文里是不是这么分的,我还没做考证。

「1」从关注"财经"开始

选什么行、择什么业,我着实不好给建议,尤其是我不了解你们,即使大家给我提供了一些碎片信息我也无法全面了解,我也很担心误人子弟。但是可以给一个建议,就是从阅读财经媒体开始,财经媒体会介绍很多企业、行业的信息,尤其是比较深度的解读甚至企业Leader的人才观等等,这些将帮你建立对行和业的印象。如果你对行业连个印象都没有又怎么锁定目标?怎么做规划?

也许你会说现在的财经媒体还是有些晦涩难懂,没关系,开始时就是这样的。而且我觉得报刊杂志还是要比高等数学之类的有趣得多(文科生嘛?不喜欢高数不丢人)。而且在我观察,那些平时会阅读财经媒体的职场人,对自己的规划一般也要科学的多,进步也会快。至少大家有的聊,有时哪怕是略带"卖弄"的说一些关于行业、管理的观点时,也更容易说到"点"上。我在小站里的「阅读推荐」也推荐了一些与商业有关的书籍,也能帮你了解商业业态,比如这本"入门级"的读物《认识商业》 www.61k.com

现在有很多手机App都可以帮到你,比如我会在「新浪视野」订阅一些财经资讯,订阅iPad版「第一财经周刊」、「哈佛商业评论」、「商业价值」杂志以及「福布斯」,这些媒体使我和当前的商业潮流不脱节。有时还会买「经济观察报」这样的深度评论报刊。对于职场新人而言,通过阅读一方面可以建立自己对商业的判断,另一方面也能够从中分析哪些职业、行业可以唤起你的共鸣甚至激发兴趣。

如果你已经对某些"行"和"业"产生了兴趣,那就可以进一步的关注,并做些分析了。功利的看待,你对行业信息的搜集、分析并形成报告可以帮助你在求职时加分(有关《行业分析报告》在求职中的应用前边说了,不再赘述);理性看待,你在制作报告中势必搜集更多信息,这样一定会帮你更深的了解行业。

「2」了解下企业的"组织结构"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结构,你需要先知道企业都设置了哪些部门,然后再来思考自己"希望"从这个结构中的哪一块开始做起。尤其在你已经对进入什么行、什么业有了大概了解之后。

熟悉组织结构的办法,你可以去百度上搜,比如"酒店+组织结构",你就可以大体知道酒店一般都会设置哪些部门。比如组织结构里有一层叫"大堂副理"你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你就可以继续搜。边搜边整理,你可以大概还原一家企业都有些什么部门设置、这些部门设置都是做什么的。比如可以搜"大堂副理+岗位职责"之类的。如果你有目标企业,不妨直接去搜这家企业的组织结构。

「3」正确的选择往往带点"偶然性",期望值别太高

没什么是绝对正确的,有时回过头来看会觉得选择还是多少有些偶然性的。尤其是职场新人,你没有融入其中去感受一下、坚持一段,很难说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正确。即使按照我前述方法锁定了行业,你依然有可能因为入行之后的心理落差而放弃……而且很多事后被认为是"正确"的选择,也往往在于你熬过了充满怀疑、纠结、茫然的阶段。很多人都会怕"入错行",其实对新人而言真的不要太过虑。年轻,经得起折腾,只要不是"瞎折腾"。错了还有改的机会,职场本来就是将"偶然"通过奋斗变为"必然"的过程。

虽然我会试图分析"职业规划",但再怎么规划,规划和现实也还是有很大的落差。从你的内心来说,把问题想的"难"一些、甚至"悲观"一些都不是坏事。比如有人觉得"我努力肯定能做好销售",但是现实却未必如此;比如你觉得"外企能学到东西",但现实很可能告诉你,你只是标准化工作流当中的一颗螺丝,什么都学不到;比如你觉得大公司可以得到锻炼,但现实很可能是你压根没得到重视……所以从一开始,你就该明白,电视里的白领,只是艺术演绎,实情远非如此。

职场没什么浪漫主义色彩,控制好自己的期望值,这样才不会因为一些小挫折就随随便便说放弃。

当你打开职场这扇门你就可以站在"门里"去思索自己的职业,但重要的是:先开门。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先就业、后择业"。

【职业生涯规划】

我认为真正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多是从工作至少三五年之后才开始的。因为工作头几年,无论顺逆,你还都只是在"生存线"——即使你已经有不错的收入和Title。

刚工作的头几年,往往还不定型,通过"就业"来进入职场,有些人可能还会再二次"择业"。这一阶段应该说算是在"试探"。譬如我进入职场后,大概在不到3年成长为带领50人团队的销售经理,但就在这个阶段我也没有想清楚Sales是不是我的终身职业。要说"爱上工作"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你可以从中寻找"High点",比如在主管阶段,我的High点是钱;到销售经理时High点是培养人、被认可,还有钱;到销售总监时High点是搞定疑难、受尊重;直到我做到销售副总,才开始思考"Sales是不是终身职业"?

Sales是可以作为终身职业的,但是我更希望自己能做些改变行业、改变模式的事情。而这些都不是在sales岗位可以做到的,因为Sales是执行岗(在有些企业则不是,不能一概而论)。所以我开始尝试向营销岗转,"转型"有时也是需要代价的,譬如收入。转到营销之后,我的年薪甚至不如sales时的年终奖,但是目标摆在哪里,为了目标做出牺牲是值得的——这就是职业生涯的"阵痛期"。总之,目标不变方法变。

"职业生涯规划"至少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要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愿不愿意走出舒适区?

第一个问题:我要什么。凡事都有个步骤,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只有升官、发财这两条路,也有很多in house的SOHO族过得很不错。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自己还是要从理想、现实两个角度考虑的。重要的是,为了这个"想要"的,你能付出多大努力?能不能耐得住寂寞?因为为了这个目标你可能需要付出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努力!而且从目标你是不是可以"反推"回你每年的目标是什么?为此要接触和结识什么人?要学些什么?在同事和上司面前建立什么"标签"?

第二个问题:我能做什么。想做,未见的能做。比如很多年轻人会说"希望成为世界首富",我不想打击你,这目标着实有点大,不过第一步惊人地相似:先吃饱饭。能做,第一重意思是客观评价自己,千万别好高骛远,我的同事曾和我抱怨没有给他们机会,但客观评价,我即使给了机会他也做不好,反倒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如果再历练一下倒是有可能,而且机会有限,前边还有比他更强的人,想要机会,只能更强;第二重意思是现在能做什么,即使你拥有远大抱负,也拜托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再说,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说什么都白搭,没人愿意拿团队和组织来冒险。

第三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愿不愿意走出舒适区?职场上走得高、走得远的,都是自己给自己找别扭的人。大家都会说"喜欢挑战",但是每人挑战的底限不同。譬如,在我的标准中是60分的事情,对于你来说可能就是90分!你觉得很辛苦的工作,对于真正有追求(不是嘴上说说的)的人来说可能根本不叫事。举个例子:我属下的一位经理,坚持每周写详细的工作周报给我,所有人都觉得这么做会将自己的工作不妥之处暴露给Boss,但他不这么看,他通过写工作周报公然接受来自上司的监督,自己给自己施压!绝大多数的进步,真的不是自觉自愿的,敢挑战,也看你是不是愿意自己给自己创造压力。

———————————
写的又有点长,慢慢看别着急。大概总结下,职业规划分为"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两件事。

职业选择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所谓的"正确"也是在于你坚持下来回头看的时候作出的评判,你还在路上,也就无从判断正确。不管怎么样现先"动起来",能够"开门"之后,慢慢的往深走。

职业选择之后才是"职业生涯规划"。就我自己的感受,起码应该解答这三个问题:要什么?能做什么?愿不愿意走出舒适区?

职场是个"T字型"结构,也是一个"金字塔"结构。所谓"T字型"在于开始时是那"—",需要走的宽、知识面宽、社交宽,走到一定阶段之后,找到自己的High点开始往深、往专、往精走,就是那个"|",全才其实是个伪命题;而金字塔结构意味着,只有少数人能走到塔尖,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人都在舒适区里懒洋洋的混着……

本文标题:从月薪800到年薪40万-如何做到从月薪800到年薪40万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834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