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生物学及其发展历程-生物学期刊:生物学期刊-简介,生物学期刊-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17-11-11 所属栏目:人工智能及其发展应用

一 : 生物学期刊:生物学期刊-简介,生物学期刊-发展历程

生物学刊物是随着生物科学的进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生物科学文献的一种主要类型。是一种能及时报道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出版物,是生物科学情报的主要来源之一。

生物学杂志_生物学期刊 -简单介绍

[www.61k.com)biologicalperiodicals

每期有连续年、卷、期顺序号。期刊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原始研究论文刊物;专业性期刊;研究进展及评论性的刊物;文摘及其他检索性刊物;快报、简讯等报道性刊物等。期刊大多由各种学会、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创办,少数由出版商出版

生物学杂志_生物学期刊 -发展历程

生物学刊物是随着生物科学的进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17~18世纪生物科学处于描述阶段,描述动植物的外部形态并加以分类。在这以后的时期出版的生物学刊物大多刊载的是博物学、自然史、动植物形态学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性文章。在19~20世纪初,生物学的研究领域扩展了,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研究方法不仅是形态的观察,同时也开始了实验生物学的研究。在这以后的时期,生物科学刊物也随之变化。如1859年英国伦敦林奈学会创办了《林奈学会植物学杂志》(Botanical JournaloftheLinneanSociety);《林奈学会动物学杂志》(ZoologicalJournal oftheLinneanSociety);1903年巴斯德研究所出版了《巴斯德研究所通报》(Bulletinde LinstitusPasteus),该刊主要刊载有关微生物、免疫学、传染病等方面的研究论文;1923年英国生物化学学会出版了《实验生物学杂志》(JournalofExperimentalBiology)发表实验生物学和比较生理学的研究文章。

20世纪 40年代以后,尤其是 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J.D.沃森和英国晶体结构分析学家F.H.C.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英国生物化学家A.桑格完成了胰岛素A链及B链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阶段。在这个研究时期后随之有关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等方面的刊物
不断涌现,如:在1947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埃塞维尔生物医学出版社出版了《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该刊现有存在在分10部分单独出版,其中《生物能评论》、《生物膜评论》和《癌评论》专载评论性的文章;《生物能》、《生物膜》、《基因结构与表达》、《蛋白结构与分子酶学》、《类脂与类脂代谢》、《一般问题》、《分子细胞研究》专载研究论文。又如,1967年美国普里南出版社出版了《分子生物学》杂志。

生物学杂志_生物学期刊 -重大突破

1977年遗传工程研究在美国产生了重大突破以后。致使美国、日本、西欧的生物工程业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有关遗传工程和生物工程的刊物目不暇接。如1981年美国麦克劳·希尔出版社出版了《麦克劳·希尔生物技术新闻简报》(McGraw-Hill's BiotechnclogyNews-watch),简报各国有关遗传工程、生物能量转换、酶、重组DNA、单克隆抗体等方面的研究动态。又如1982年英国德文特出版社出版了《生物工程文摘》,文摘来源于世界近1000种科技期刊及会议录和专题报告、专利文献等。

生物学杂志_生物学期刊 -现有主要期刊

由于生物科学研究的迅速进展,除出现大量专门的刊物外,一些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刊物如英国的《自然》,美国的《科学》、《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德国的《自然科学》,苏联的《自然》、《苏联科学院通报》、《苏联科学院报告》等刊载生物学文献量也与日俱增。另外,由于学科渗透,美国的《化学文摘》、英国的《伦敦化学会志》、《法国化学会通报》、日本的《现代化学》、《化学与工业》等,也不断扩展刊载生物学文献。

二 : 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摘 要】影视人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得到较快发展并将继续其本土化过程。文章对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具有文化专业性、科学真实性以及伦理道德性几个特征,并对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进行反思。

【关键词】中国;影视人类学;特征
一、中国影视人类学及其发展历程
影视人类学是以影像与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是人类学与影视学、心理学、民俗学、考古学以及视听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类学界尝试用影像来记录人类的社会生活,1922年的《北方的纳努克》标志着人类学片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影视人类学这一术语,并逐步建构将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复杂体系。影视人类学的发展以影像为基础,将影视学运用到人类学的实践调查之中,运用影视拍摄形成影像资料,剖析影视中的文化信息,以此来研究人类文化。影视人类学传入中国后,我国人类学家开始以影视来记录人类文化,并将其运用于1956年至1966年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调查研究之中,拍摄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志电影。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就影视人类学的本体理论(包括定义、对象、方法、目的等)、专业特色、区域特点、发展前途以及田野调查与拍摄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研讨,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学科体系逐步建立,其专业机构和研究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中[www.61k.com]国影视人类学在进行人类学片拍摄的同时,也将与影视有关的文化现象纳入研究,与时俱进的运用先进影视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将继续其本土化过程。
二、中国影视人类学的特征
(一)文化专业性
影视人类学借鉴和依托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以影视技术为拍摄基础,通过影视来直观的展现文化,具有文化专业性。第一,拍摄前需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广泛查阅资料,对所拍摄对象及其社会历史环境进行深入了解,有利于通过镜头探询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第二,拍摄者需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积累,熟练掌握和影视人类学相关的理论方法与影视技术,加强同国际影视人类学界的交流,将国外先进影视人类学理论与影视技术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并将其运用于实践过程中,拍摄出能更有效的诠释人类文化现象的优秀人类学片。重视拍摄者的学术修养、拍摄技术以及拍摄经验,专业性较强的拍摄者所拍影片的质量和价值相对较高,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第三,拍摄时需注重拍摄的文化性,在真实的记录和显现文化现象的同时将一个个的文化现象解释清楚,即要破译文化点,增强影视人类学片的学术性与价值。影片的拍摄需具有特定的意义和视角,以自己的视角和理解通过拍摄角度来对所拍摄内容的文化意义进行解读,把握所拍摄文化与其他文化间的关系,以期通过影像直观的展现所拍摄地区的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其影视文本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人类行为模式和一些人类学信息,为他人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科学真实性
影视人类学片具有科学真实性,即拍摄的纪实性,需具有真实人物、真实事件、真实环境以及真实内涵等因素,这也是在拍摄和制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为客观的反映所拍摄对象的文化内涵,需彻底排除自身的主观因素,利用自己的拍摄技术和视角,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真实的记录人类文化,对人类行为过程进行客观真实的采录与分析。真实性是人类学片的生命,人类学片以影像的方式记录并再现一些不为人知的文化,透过镜头向人们展示文化现象及其内涵,探求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影视人类学应追求科学的真实性,揭示和剖析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并将其本来面貌呈现出来。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可以运用拍摄技术增强人类学片的自然性,使其不具雕琢感,可信度高,让观众随着摄影机的视点进入另一种生活,感受不同的文化。当然,绝对的真实是不存在的,影片中不可避免的带有拍摄者的个人经验及其迎合市场的审美需求,存在着一些非科学性的见解与文化认同,因此我们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拍摄者对人类学片的影响,从而达到真实性与客观性。在研究与拍摄的过程中,人类学家以被拍摄者的角度并在不受干扰的情况进行拍摄,运用科学的思维与方法尽量避免失真,以便得出更加客观的结论。
(三)伦理道德性
影视人类学的伦理道德性与科学真实性密切相关,人类学片的拍摄需遵循真实性,但不能为了追求真实而冒犯其拍摄对象。首先,拍摄者需要具有基本的伦理道德以及持之以恒的品质,不急于求成,不滥竽充数,也不弄虚作假,杜绝摆拍、重现、复原等技巧,对于一些没拍好的镜头可以重拍,但不可以后期加工。其次,拍摄者需要充分尊重被拍摄者,站在他们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问题,不论在拍摄的理念还是在拍摄过程的态度上,都要给予拍摄对象充分的尊重。在自愿的原则下,可以鼓励和引导被拍摄者在镜头前表达其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感,但不能强迫,尽量回避那些他们不愿提及的隐私内容,否则,不仅不利于人们真实的了解文化,还会阻碍影视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当然,影片的拍摄还需要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良好互动,仅有拍摄者努力是不够的,有深度的被拍摄者对一点感觉、一些轻微的嫉妒与生气的简单表示都有可能成为丰富人物非常重要的细节。最后,在影片制作完成后,还需将其带回本地,听取群众的意见,以便能更准确的反映所拍摄的文化现象。
三、结语
中国影视人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还不成熟,其学科体系也未完善,尚处于人类学界的边缘地带,在理论研究、实践水平以及运行机制上都与国际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国影视人类学应当开阔其学术视野,在实践中总结并提升理论,开展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与理论研讨,完善学科体系与运行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促进中国影视人类学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江华等.影视人类学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 徐菡.中国影视人类学理论体系与方法述评[J].云南社会科学,2009(06).
作者简介:彭晓青,女,土家族,兰州大学民族学硕士研究生。

三 : 年鉴学派的诞生及其发展历程

摘 要:本文系《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的书评,在此书评中笔者通过分析作者在每章对年鉴学派各个时代史学成就的描述,概括出了年鉴学派的史学贡献。本书评还涉及了对作者的介绍、作者的写作目的、此书论证逻辑结构的分析以及笔者对此书和年鉴学派的评价。

关键词:彼得?伯克;年鉴学派;评价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022-03
剑桥大学文化史教授彼得?伯克的《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www.61k.com]9》(以下简称为《法国史学革命》)一书是由英国剑桥Policy出版社1990年出版刊行的。该书按时间顺序详细阐述了法国年鉴学派从1929年创办到1989年间的发展历程,是史学界介绍、评鉴年鉴学派不可或缺的书目之一。
该书作者彼得?伯克现为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是当代最为著名的英国新文化史学家之一,研究领域为西方史学思想和欧洲文化史,突出贡献在于其学术研究沟通了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文化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法国史学革命》中文版本开篇是刘永华教授代译序,在序言中作者主要针对西方史学界中史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出现问题的危机,围绕着费雷、夏蒂埃和雷维尔的观点,总结和评论了年鉴学派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基本进展,重新思考了史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费雷的《超越年鉴派》一文中指出,年鉴派出现危机的原因在于该学派借用的社会科学概念与方法过分强调结构性的因素,从而影响了史学家的自由与决策。他认为应该重新认识政治史,强调政治变革对结构的影响与政治史中的创造性成分,从而使注重历史创造成分的史学与注重结构性因素的社会科学之间互通有无。夏蒂埃通过《作为表象的世界》一文指出这次史学危机的原因在于社会史的文化分析方法过于僵化与教条,阻碍了社会史和文化史之间的交流。他重新提出了“集体表象”这一概念来克服社会史与文化史之间的矛盾。雷维尔发表《微观分析与社会的构建》说明了史学的危机是由于史学对自身的概念与方法,尤其是对自身分析的规模缺乏反思引起的。他主张引入微观分析方法,从微观的角度讨论社会认同与结构形成问题。虽然三种模式强调的观点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认为年鉴学派使用的总体史、区域史研究方法中应用社会科学的概念和方法是有问题的,认为社会史研究忽视了研究对象的能动性,应该在将来的史学研究中让史学家充分发挥能动性,才更加有助于解决新史学所面临的危机。
一、年鉴学派的诞生
年鉴学派创立之前,史学界关于不同于以兰克和兰克学派为代表的传统史学的历史学研究领域为年鉴学派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兰克学派认为历史就是领袖或精英人物的思想、目的、意志的展现过程,因此他们从事的历史学研究对象大多是领袖或精英人物留下的书信、日记和其他与他们直接相关的档案材料和文字资料。与此同时处于历史学研究边缘的社会文化史、经济史领域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传统史学方法的挑战。例如伏尔泰的《风俗论》讨论的是查理曼大帝世代以来的欧洲社会生活,从传统的政治、战争历史主题转向了关于商业、习俗发展的社会史研究。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将社会文化史融入政治事件的叙事中,即使政治史也是社会史。福斯特尔?德?古郎热的《古代城邦》主要关注古希腊和罗马的家庭,集中讨论了宗教、家庭与伦理的历史,而不是政治事件史。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对经济史和经济理论更是具有开创性的贡献。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谓的“兰普雷希特争议”的年代将历史定义为“基本是一门研究社会心理的科学”[1]方法是“新史学将利用人类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关于人类的任何发展”[2]。法国《历史综合评论》的创始人亨利?贝尔主张历史学家应该克服历史学的过于专门化的狭隘性,主动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合作,利用多种学科方法解释历史。正是贝尔这种跨学科合作创立新史学的理想深深吸引了费弗尔和布洛赫,使其成为了年鉴学派的奠基人。
年鉴学派的创建者吕西安费弗尔?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以他们卓越的学术成就为年鉴学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29年1月费弗尔和布洛赫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标志着年鉴学派的诞生。在创刊号上他们说明了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存在隔阂,应该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从而为历史学研究开辟新的领域。他们用自身的学术研究努力实践着:费弗尔的《菲利普二世与弗朗什――孔泰》,不仅关注尼德兰叛乱和绝对主义的兴起,而且关注没落的贵族阶级和兴起的市民阶级的斗争,对经济文化史和政治史的研究有重大的贡献。文章对地理环境和总体史的诠释更是对年鉴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16世纪的不信教问题》中,他融入了宗教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的分析方法,集中在文艺复兴史和宗教改革史的研究上,为年鉴学派对总体史的研究提供了范例。布洛赫的《国王的触摸》、《法国乡村史》以及《封建社会》中涉及的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加深了历史比较研究的规范性,为他赢得了“比较史学之父”的荣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历史比较研究出现了高潮,巴勒克拉夫因此提出:“如果我们把比较史学说成是历史研究未来最有前途的趋势之一,恐怕没有什么过错。”[3]其中《封建社会》从“封建制”总体出发,使用“集体意识”、“集体记忆”、“集体表象”的语言对欧洲封建社会一系列的论题进行了社会整合,使得文章的社会学味道十足。
二、年鉴学派的发展历程
年鉴学派的第二代学者继承了第一代学者的衣钵,他们著成了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并且引领计量史学的兴起,开创了年鉴学派的鼎盛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社会史年鉴》改名为《经济、社会、文明年鉴》,标志着年鉴学派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费尔南?布罗代尔以及他的代表性著作《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布罗代尔从总体历史出发,广泛运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研究方法,分别考察了地中海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土耳其与西班牙争霸地中海的过程。文章采用“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三种不同的历史时间有层次地、立体地展现了地中海世界的人类全面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与《地中海》相同,利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分别从人类的物质生活、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三个层面对这个时期的世界经济活动进行了整体性的考察。布罗代尔开创了年鉴学派的鼎盛时代,使其成为国际史学界最具有影响力的史学流派之一。年鉴学派倡导的结构式,通过模式的归纳对社会结构进行分析,都会大量运用数学工具和计量分析,因而诞生了计量史学方法。布罗代尔的《地中海》1966年第二版便强调了计量史,并包括了第一版没有的图表。勒华拉杜里的《朗格多克的农民》中对中世纪人口波动曲线和朗格多克地区农民经济状况所做的结构分析,同样是计量经济社会史中的杰作。计量方法史学把传统史学中常见的定性论断中的模糊的数量判断明晰化,并验证那些定性论断。它的运用使历史学向经济史学、社会史学、心态史学、政治史学等领域接近和交叉,有助于促进历史问题的研究领域与现实问题的研究相互配合。当然,“数学工具本身完全不可能阻止研究者做出荒唐的结论,却反而可能被研究者利用来为他主观上想要做出的任何结论服务。”[4]1968年布罗代尔辞去《年鉴》杂志主编职务,把它交给了雅克?勒高夫和勒华拉杜里,年鉴学派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其特征是零碎化。雅克?勒高夫的《炼狱的诞生》和乔治?杜比的《三个等级》使心态史学重获新生。他们通过个案研究讨论了作者所谓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物质因素与心态因素之间的关系”,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普遍规律,因此不能指望用历史人物的心理上的某一特征解释其一切行为。系列史是由计量史学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是有别于计量经济史的。其中米歇尔?伏维尔的《巴洛克虔诚与非基督教化》引起学术界不小的轰动,他对数据高超而有节制的运用,使解释统计数据走出了困境。但是,至20世纪70年代末,史学界出现了史学危机,计量研究方法的运用都难以逃过明显的化约论的批评,尤其是对社会史与结构史的支配地位,出现了全面的反动――不管采取的是历史人类学、回归政治还是叙事的复兴的形式。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出世了。他运用叙述和历史人类学的微观史学的方法,考察了14世纪法国西部一个小山村中普遍民众的精神世界。尤其突出的是勒华拉杜里继承了年鉴学派总体史的观念,借助村民自身的活动描绘出整个村落,从而达到借助一滴水研究整个海洋的写作目的,为微观历史学的兴起提供了一个范例。然而,新史学的兴起使历史学的研究对象逐渐碎片化,尽管这些“支离破碎”的知识也有某些“见微知著”的价值,但是“历史学家失去了乐队指挥的身份,而沦落为井下的矿工,其职责是为其他社会学科提供研究‘原料’。”[5]
三、全球视野下的年鉴学派
年鉴学派从其诞生之日逐渐被其他国家的历史学家、其他史学领域、其他学科所接纳。在意大利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中树立的史学典范,使历史学家摆脱了克罗齐的史学理论的束缚。在德国,从20世纪70年代后历史学家兴趣转移到了日常生活史、民间文化史与心态史。“在英国,从60年代起,剑桥学派的人口史家与年鉴派紧密合作,运用计量方法从事历史人口学的研究。”[6]年鉴学派的史学著作中涉及了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等众多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使得这些学科的专家们对年鉴学派表现出了相当的兴趣。作者认为年鉴学派的贡献既深且远,但是也极不平衡。对于年鉴学派第一代人而言,作为个人,不管布洛赫还是费弗尔都算不上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法国史学家,但是加在一起,他们两个都是第二代“20世纪中叶找不出第二个布罗代尔”,第三代人的贡献“在于开拓了广袤的史学领域”[2]。然而,这个群体所关注的是地中海地区,对涉足世界的其他部分很少关注,并且他们集中关注的只是一个时段,即从1500年至1800年,极少关注1800年以后的世界。
本书作者有条不紊地描述、分析和评价了年鉴学派的史学成就。该书以时间顺序贯穿始终,作者对年鉴学派每一代人的学术贡献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逻辑结构清晰可辨。该书涉及年鉴学派内部尤其是换代过渡时期对掌门人的争夺时略显不足。
本人认为年鉴学派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抛弃了传统史学注重的政治史,利用与历史学相关的地理学、经济学、心理学、人口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把研究重点集中到了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领域,拓展了史学研究界限和史料考察范围,这些史学贡献着实令人感叹不已。年鉴学派一代又一代学者追求对史学领域不断创新的精神更是令人敬仰。当然,从唯物史观来看,年鉴学派的学者们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作用,看到的只是一些静止不动的“结构”和“模式”,看不到变动的历史。正如伊格尔斯所言:“就运用更为严谨的概念分析那些参与了特殊历史变革的有目的的人类行动而言,年鉴学派几乎无所作为。”[7]因此,年鉴学派不可能揭示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
参考文献:
〔1〕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6.
〔2〕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3〕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81.
〔4〕庞卓恒,李学智.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88.
〔5〕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6.
〔6〕张广智.西方史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10.
〔7〕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85.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四 : 大学生情感网--个人发展目标及其管理

个人发展目标及其管理

目标管理理论不仅对企业管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个人发展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www.61k.com]目标重要,目标在任何时候都重要。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一个团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明确的目标,明确的目标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同样重要。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自己做这件事的最终目的,并在此目的的指导下开始自己的行动。为了尽快地实现自己的目的,所有的行动必须服务于自己的目的,所有与达成此目的无关的行动都是必须摒弃的对象。只有这样自己的目的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也只有这样个人或团队的事业才有蒸蒸日上的可能

我们大多数人在小的时候都经常被问及理想是什么,理想就是一种目标。但因为小的时候人们知识、经历的有限,对问题的看法大都是模糊的,那时对理想的选择都是出于直观的好恶,不能与自己的实际条件及社会的总体发展状况相联系起来。随着知识的增加,社会阅历的提高,大家对自己的奋斗方向与发展目标大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并开始以此为基础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其实这里所讲的奋斗方向与发展目标就是我们为自己设计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总目标,在此目标基础上的职业生涯设计就是对自己实行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个人的发展实行目标管理有以下几个关键的因素:

一是目标设立的客观性。个人发展目标的确立与团队或企业目标一样,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你的目标只能停留在幻想当中。也就是说,

情感网 大学生情感网--个人发展目标及其管理

个人目标的设立必须建立在个人兴趣、爱好、知识、能力、身体条件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之上,应该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并且是可考核、可评价的,明确、具体的,是可量化、可分解的。[www.61k.com)如果脱离了这些因素与特征,你的目标是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如一个人的身体条件本来是不适合运动的,但他非要为自己确立一个长跑世界冠军的奋斗目标,一般情况下只能是一种幻想。当然一个人奋斗目标经确立,也不是完全一成不变的。随着个人的成长,知识与阅历的增加以及兴趣、爱好的转移,阶段性地调整自己的目标更加有助于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但却不能过分频繁地变换自己的目标。频繁地变换目标与没有目标,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同样是危险的。

二是人生发展总目标的实现是从每一天、每一件事开始的。与团队或企业的目标管理一样,一个人的人生目标通过层层分解,最终会落实到每一天、每一件事上。一个善于对自己实行目标管理的人是从来都不会忽视对每一天的工作或每一件事的计划与总结的。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利用十分钟的时间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与总结,找出其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后引以为戒。然后整理思路,对第二天的工作做一个简单的计划,必要时还可以列一个计划表,第二天按计划安排自己的工作;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同样按照自己的思路列出计划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之后再将其付诸实施。养成这样的习惯后,你很快就会发现你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你的上司开始赏识你了,你的自信心也逐渐地加强了。

情感网 大学生情感网--个人发展目标及其管理

由此对我自己的管理目标表现在以下方面:大一时,

逐步适应大学生活,初步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由于任务不是很重,可以适当的参加学校的活动,同时,学好各门学科,同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大二时,认真考虑是否继续深造,主要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等级证书.有选择的辅修其他专业知识,努力学好各门必修课和选修课.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放过任何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

大三时,开始为就业积极做准备,学会简历的撰写,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现实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及应聘能力.继续学好各门功课, 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大部分精力应放在求职和成功就业上.参加各种招聘活动,为走上工作再努力一把.

专业规划

我所学的专业是电子商务.因此,在大学里,必须认真学好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网络经济学原理、电子商务概论、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商务英语、国际市场营销、网络营销、货币银行学、金融与电子支付、物流配送与管理、电子商务技术、电子商务法律与安全、网站设计与管理、网络广告等专业课程.

使自己系统掌握管理学和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电子商务工作实务操作基本技能;了解电子商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了解电子商务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

据了解,电子商务就业方向主要有四种类型:1

电子商务服务企业。[www.61k.com)2电子商务企业3传统企业4传统行业.,

情感网 大学生情感网--个人发展目标及其管理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岗位有:1网站运营经理/主管

2网站策划/编辑

3网站推广4网站开发人员

5网站设计6网络营销员

7外贸电子商务。[www.61k.com]

尽管电子商务在中国蓬勃发展,但是本专业的就业形势目前并不乐观.所以,我更要努力学习.做其中的佼佼者

中国有句古话说“站得高,看得远”,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在立足自身优势及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为自己建立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奋斗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将目标分解开来,形成阶段性目标、年目标、月目标、周目标,甚至日目标,同时能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努力拚搏,真正做到“锲而不舍,奋斗不息”,逐步将一个个分目标踩在脚下。历经千辛万苦之后,你会惊喜地发现目标已在你的身后。

五 : 生物制品:生物制品-历史,生物制品-发展

生物制品是应用普通的或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获得的微生物、细胞及各种动物和人源的组织和液体等生物材料制备的,用于人类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生物制品不同于一般医用药品,它是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物质(如抗体)才发挥其功效,在人体内出现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或细胞介导免疫。人用生物制品包括:细菌类疫苗(含类毒素)、病毒类疫苗、抗毒素及抗血清、血液制品、细胞因子、生长因子、酶等。

生物制品学_生物制品 -历史

[www.61k.com]在10世纪时,中国发明了种痘术,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这是人工自动免疫预防传染病的创始。种痘不仅减轻了病情,还减少了死亡。17世纪时,俄国人来中国学习种痘,随后传到土耳其、英国、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后又传入美洲、非洲。1796年英国人E.詹纳发明接种牛痘苗方法预防天花,他用弱毒病毒(牛痘)给人接种,预防强毒病毒(天花)感染,使人不得天花。

此法安全有效,很快推广到世界各地。牛痘苗可算作第1种安全有效的生物制品。微生物学和化学的发展促进了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制作。19世纪中期,“免疫”概念已基本形成。1885年法国人L.巴斯德发明狂犬病疫苗,用人工方法减弱病毒的致病毒力,做成疫苗,被狂犬咬伤的人及时注射疫苗后,可避免发生狂犬病。巴斯德用同样方法制成鸡霍乱活疫苗、炭疽活疫苗,将过去以毒攻毒的办法改为以弱制强。D.E.沙门、H.O.史密斯等人研究加热灭活疫苗,先后研制成功伤寒、霍乱等灭活疫苗。19世纪末日本人北里柴三郎和德国人贝林,E.(A.)用化学法处理白喉和破伤风毒素,使其在处理后失去了致病力,接种动物后的血清中和相应的毒素,这种血清称为抗毒素,这种脱毒的毒素称为类毒素。R.科赫制成结核菌素,用来检查人体是否有结核菌感染。抗原—抗体反应概念的出现,有助于临床诊断。这些为微生物和免疫学发展奠定了基础,继续发展出各种生物制品,在预防疾病方面越发显得重要,是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

生物制品学_生物制品 -发展

生物制品:生物制品-历史,生物制品-发展_生物制品学
生物制品

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始于20世纪初。1919年成立了中央防疫处,这是中国第一所生物制品研究所,规模很小,只有牛痘苗和狂犬病疫苗,几种死菌疫苗、类毒素和血清都是粗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长春和兰州成立了生物制品研究所,建立了中央(现为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它执行国家对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监督,发放菌毒种和标准品。后来,在昆明设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生产研究脊髓灰质炎疫苗。生物制品现已有庞大的生产研究队伍,成为免疫学应用研究和

计划免疫科学技术指导中心。汤飞凡1957年发现沙眼病原体,他对中国生物制品事业有很大贡献。

在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方面,接种预防生物制品效果显着,在公共卫生措施方面收益最佳,这不仅是1个国家或地区,而且是世界性的措施。世界卫生组织(WHO)1966年发表宣言,提出10年内全球消灭天花,1980年正式宣布天花在地球上被消灭。1978年 WHO又作出扩大免疫规划(EPI),目的是对全球儿童实施免疫。EPI是用4种疫苗预防6种疾病,即卡介苗预防结核病;麻疹活疫苗预防麻疹;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百白破三联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有计划地从儿童开始,使世界儿童都得到免疫。1981年,中国响应WHO的号召,实行计划免疫,按要求用国产4种疫苗预防6种疾病。1988年以省为单位达到了85%的疫苗接种复盖率。1990年以县为单位,儿童达到85%的接种复盖率。诊断制剂品种的增多和方法的改进,促进了试验诊断水平的提高;现已应用到血清流行病学以及疾病的监测。中国生产血液制剂已有30多年的历史,品种在逐年增加。

春夏季节是麻疹、腮腺炎、狂犬病、肝炎等传染病高发期,疫苗需求旺盛。上半年,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076.63亿元,同比增长16.34%,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十八个百分点,较1季度提高1.七个百分点。

2009年以来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及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季度,全国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07.64万例,死亡4122人,报告发病数呈逐月增加趋势。夏季为肝炎高发期,2季度,病毒性肝炎发病数36.18万例,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37.25%;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其中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总数为12.66万例,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11.46%。

随着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生物制品已改变了传统概念。对微生物结构、生长繁殖、传染基因等,也从分子水平去分析,现已能识别蛋白质中的抗原决定簇,并可分离提取,进而可人工合成多肽疫苗。对微生物的遗传基因已有了进1步认识,可以用人工方法进行基因重组,将所需抗原基因重组到无害而易于培养的微生物中,改造其遗传特征,在培养过程中产生所需的抗原,这就是所谓基因工程,由此可研制一些新的疫苗。70年代后期,杂交瘤技术兴起,用传代的瘤细胞与可以产生抗体的脾细胞杂交,可以得到1种既可传代又可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这一技术属于细胞工程。这些单克隆抗体可广泛应用于诊断试剂,有的也可用于治疗。科学的突飞猛进,使生物制品不再单纯限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传染病,而扩展到非传染病领域,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甚至突破了免疫制品的范畴。中国生物制品界首先提出生物制品学的概念,而有的国家则称之为疫苗学。进入21世纪,张勇飞等专家根据中药归经理论发现了许多中药的提取物——多糖、皂苷等,具有对生物活性分子和低级活性生物具有特殊的保护作用,富含羟基的中药多糖、亲水亲脂的中药皂苷能和生物活性分子和低级活性生物结合,构建多维网络空间氢键结构,在生物活性分子和低级活性生物表面形成假性水化膜,通过这种多维网络空间氢键假性水化膜实现对生物活性分子和低级活性生物的保护作用,这样形成了稳定、坚固的多维网络空间氢键水化膜,更好地保护生物活性分子和低级活性生物免受外界环境的破坏。在这独创的多维网络空间氢键膜理论指导下,成功地将中多糖和皂苷应用到疫苗和抗体的制造,实现了中药归经、免疫原及免疫蛋白保护和免疫增强一体化的生物制品新功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生物制品学_生物制品 -应用

应用分预防、治疗和诊断3个方面。

1、治疗制品包括各种血液制剂、免疫制剂如干扰素。按治疗作用机理可分为特异的(如抗毒素和γ-球蛋白)和非特异的(如干扰素和人白蛋白等)。临床医生将抗毒素及γ-球蛋白作常规治疗用药品,实际上也起预防作用。血液制剂在治疗用生物制品中占非常大的比例。中国生产和正在研制的血液制剂已有50余种。有些单克隆抗体已用于治疗。血液中某些含量少的组分整合到微生物基因中,可大量生产,如□因子。主要的预防和治疗用生物制品见表主要的预防和治疗用生物制品

2、预防疫苗

包括类毒素的发明是为了预防传染病。大多数烈性传染病已有疫苗,根据各种传染病的性质特点、传染源、传播方式,用于预防的疫苗有以下几种:

①消灭传染病的疫苗。有些人类传染病病原体没有中间寄主,有可能用疫苗高度免疫人群,使病原体不能在人群中传播并最终被消灭,如天花已被消灭。麻疹、脊髓灰质炎用疫苗高度免疫后,有可能被彻底消灭。

②保护群体的疫苗。如中国的乙型脑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流感杆菌多糖疫苗、流脑多糖疫苗、卡介苗等。例如,以昆虫为中间寄主的传染病,往往难以消灭其传染源,但当群体达到一定免疫水平,即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复盖率达到85%以上时,就能控制其流行。尽管人群中有少数人没有接种疫苗,但由于群体具备足够的免疫能力,阻断了传染源,这些人也可受到保护。

③全球性而局部流行或地区性传染病用疫苗。对伤寒、霍乱、鼠疫、森林脑炎、黄热病、斑疹伤寒等疾病,在人群中疫苗免疫有针对性,如疫区人群、常发病地区易感部分人群进行普遍接种疫苗。

④保护个体的疫苗。有些疾病只侵袭某种类型的人,或某些人感染了某种疾病后,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如流行性感冒对老年体弱的人,水痘病毒对病房体弱儿童。这类疫苗有多价灭活流感疫苗、水痘疫苗、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链球菌疫苗等。

⑤控制先天性疾病的疫苗。如风疹活疫苗。风疹病毒对受感者本身没有多大危害,但若孕妇感染,可侵犯子宫内发育的胎儿,造成新生儿先天性畸形。

⑥有接触某些传染病危险的人用疫苗。如接触狂犬病后或去疫区应接种这种疫苗。中国无黄热病,但去非洲、南美洲的人员必须接种黄热病疫苗。疫苗类制剂都含有抗原,接种人体后,刺激体内免疫系统细胞,产生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以防止相应病原体的感染,这种免疫称作自动免疫。γ-球蛋白(包括一些抗毒素)是起预防作用的抗体,给人注射后可不感染相应疾病,这种免疫称作被动免疫。由于体内的新陈代谢,所注入的抗体半衰期很短,1~2周即消失,但其优点在于生效快。各种疫苗的使用大多有一定对象,不同疫苗有不同的接种途径。接种方法有肌肉、皮下、皮内、皮上划痕;口服有糖丸、胶囊或液体;气雾法分气溶胶法(如腮腺炎活疫苗)、喷鼻法(如流感疫苗)。一般来说,浓度较大的疫苗宜采用肌肉或深部皮下注射,如果注射皮下浅层,往往局部出现硬块或无菌化脓。皮上划痕疫苗不可注射。皮内注射疫苗用量少,但有的可能反应较强,有的免疫持久性差。口服疫苗方法简便,较为理想。常规用的只有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和口服卡介苗,正在研制的有口服伤寒疫苗、口服痢疾和霍乱疫苗等。治疗 用于治疗的生物制品包括各种血液制剂、抗毒素和其他免疫制剂。按其作用机理可分为特异性免疫治疗和非特异性治疗。前者如各种抗毒素和特异的丙种球蛋白;后者如干扰素、转移因子、白蛋白等。血液制剂是指健康人或胎盘血液经分离提纯后制成的多种有效的血液成分,每种成分都有其独特生理性能。对病人来说,除大量失血者外,绝大多数人只需要某1种或几种成分,如甲型血友病人只缺□因子,补充□因子就可以满足需要,这样既节省血液,又可提高疗效。血浆可代替全血功能,白蛋白可代替血浆。γ-球蛋白除用于防治某些传染病外,还可用于治疗γ-球蛋白缺乏症。干扰素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生长、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等多种物质活性,是免疫反应介质之一。转移因子是细胞免疫中的重要介质,能激活细胞免疫反应,凡细胞免疫低下引起的疾病均可采用。转移因子还可抗感染(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病。

3、诊断制品

大都用于检测相应抗原、抗体或机体免疫状态,属于免疫学方法诊断。随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诊断用生物制品的种类不断增多,不仅用于传染病,也用于其他疾病。主要包括2类:①诊断血清,包括细菌类、病毒立克次氏体类、抗毒素类、肿瘤类、激素类、血型及 HLA、免疫球蛋白诊断血清、转铁蛋白、红细胞溶血素、生化制剂等。②诊断抗原,包括细菌类、病毒立克次氏体类、毒素类、梅毒诊断抗原、鼠疫噬菌体等。此外还有红细胞类、荧光抗体、酶联免疫的酶标记制剂、放射性核标记的放射免疫制剂、妊娠诊断制剂(激素类)、诊断用单克隆抗体。

用于诊断的生物制品可分以下几类:

①体内试验诊断制剂类。常用的有布鲁斯氏菌素、结核菌素和锡克试验毒素(白喉)3种,皮内注射0.1ml,观察反应,判断是否患过相应疾病或免疫接种成功否。

②一般传染病的诊断制剂类。包括各种诊断菌液、病毒液和诊断血清。

③诊断肿瘤用制剂。如甲胎蛋白血清、癌胚抗原诊断试剂盒等。

④测定免疫水平的诊断制剂。测定人体内所含的5种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D、IgE),以Ig单价诊断血清与患者血清作定量测定,用于疾病诊断、治疗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的测定,亦是临床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指标。

⑤激素用诊断制剂。如妊娠诊断制剂。不良反应 使用生物制品后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这与制品的菌种毒种、型别、抗原浓度、所用培养基、灭活或减毒过程、佐剂、保护剂、受者个体差异、年龄、性别、接种史、传染病史、被动获得抗体等因素有关。接种疫苗和类毒素常见的反应,如细菌内毒素引起的毒性反应,所有细菌制剂都可引起发烧和局部的肿、痛、热的炎症反应,一般在接种后48小时之内发生。精制类毒素和病毒类疫苗,一般反应比较轻微。活疫苗类接种后实际上产生一次轻度感染过程,在活菌或病毒增殖到引起发烧或其他反应之前,常有几天或长一些的潜伏期,这些感染反应常伴有低热,有的有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生物制品学_生物制品 -管理规则

(一)基本生产条件生产生物制品的单位应有合乎微生物操作的实验室;应具备灭菌操作条件;有冷藏设施;应能对产品自检;生产应由主管技师以上职称者主持并做到文明生产;产品要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生物制品远程》。

(二)管理权限与范围生物制品:统一由卫生部管理,由部直属的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其它特殊需要的产品需由省卫生行政部门向卫生部报告审核批准后,方可生产。

血液制品:除卫生部属的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可生产,但只能有1~两个生产点,由省药检所监督检验产品质量。

其它医疗卫生单位不准生产生物制品及血液制品。个别因科研需要又无生产单位正常供应的品种,要具备一定条件,经省卫生行政部门同意方可研制,经检定机构同意,并报省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后,才能在一定范围内上人体试用,但是不得进1步中试投产。

(三)颁发营业执照卫生部所属的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生物制品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省属的生物制品生产单位由省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核批准后方可颁发营业执照。

(四)质量标准按卫生部一九七九年颁发的《生物制品规程》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检验。

(五)生产、销售和储备卫生部属单位的生物制品的生产、销售、储备由卫生部统一平衡。省属血站的血液制剂生产、销售由省卫生厅安排。

(六)进口生物制品由卫生部检定所检验。血液制品由口岸药检所检验。中国血源充裕国外的AIDS病已四外蔓延,进口血液制品必须严格控制。

(七)价格的制定与调整由卫生部统一管理。新产品试销时,或参照同类产品自订,报卫生部备案,投产后再报卫生部批准。

(八)医院购进的生物制品的管理应严格按储备条件要求,预以储藏,按有效期先后使用。严格适应证,防止滥用(详见22章)。加强血液制品的监测,杜绝由于使用血液制品而传播的疾病。

生物制品学_生物制品 -注册分类

第一部分治疗用生物制品

1.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生物制品。

2.单克隆抗体。

3.基因治疗、体细胞治疗及其制品。

4.变态反应原制品。

5.由人的、动物的组织或者体液提取的,或者通过发酵制备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组份制品。

6.由已上市销售生物制品组成新的复方制品。

7.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生物制品。

8.含未经批准菌种制备的微生态制品。

9.与已上市销售制品结构不完全相同且国内外均未上市销售的制品(包括氨基酸位点突变、缺失,因表达系统不同而产生、消除或者改变翻译后修饰,对产物进行化学修饰等)。

10.与已上市销售制品制备方法不同的制品(例如采用不同表达体系、宿主细胞等)。

11.首次采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制品(例如以重组技术替代合成技术、生物组织提取或者发酵技术等)。

12.国内外尚未上市销售的由非注射途径改为注射途径给药,或者由局部用药改为全身给药的制品。

13.改变已上市销售制品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生物制品。

14.改变给药途径的生物制品(不包括上述12项)。

15.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生物制品。

第二部分预防用生物制品

1.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疫苗。

2.DNA疫苗。

3.已上市销售疫苗变更新的佐剂,偶合疫苗变更新的载体。

4.由非纯化或全细胞(细菌、病毒等)疫苗改为纯化或者组份疫苗。

5.采用未经国内批准的菌毒种生产的疫苗(流感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等除外)。

6.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疫苗。

7.采用国内已上市销售的疫苗制备的结合疫苗或者联合疫苗。

8.与已上市销售疫苗保护性抗原谱不同的重组疫苗。

9.更换其他已批准表达体系或者已批准细胞基质生产的疫苗;采用新工艺制备并且实验室研究资料证明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的疫苗。

10.改变灭活剂(方法)或者脱毒剂(方法)的疫苗。

11.改变给药途径的疫苗。

12.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疫苗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疫苗。

13.改变免疫剂量或者免疫程序的疫苗。

14.扩大使用人群(增加年龄组)的疫苗。

15.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疫苗。

本文标题:生物学及其发展历程-生物学期刊:生物学期刊-简介,生物学期刊-发展历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730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