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浅谈生本课堂教学反思-浅谈《开明国语课本》编辑的思想倾向

发布时间:2017-08-30 所属栏目: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 : 浅谈《开明国语课本》编辑的思想倾向

浅谈《开明国语课本》编辑的思想倾向

【摘要】《开明国语课本》自2005年重新影印出版以来便备受人们的关注。作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课本,《开明国语课本》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五四文化思潮的影响,因此本文就从《开明国语课本》的内容等方面入手来分析探讨教材的编辑思想倾向。

【关键词】开明国语课本;思想倾向

《开明国语课本》是民国时期的一套小学语文教材,1932年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开明书店出版,一共12册,400来篇课文。《开明国语课本》自出版后,在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时隔七十年后该教材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由于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课本,教材深受五四文化运动的影响,在现金这个中西方思潮碰撞激烈的时代,教材编者在继承传统蒙学教材思想精华时也在吸收着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

一、科学观

民国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些自然科技知识也从西方得以引进并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中国教育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自1915年,任鸿隽在《科学与教育》中讨论了科学之于教育的重要,中国教育界就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教育的概念。“五四”时期,科学教育思潮高涨,通过借助新文化运动的力量,科学教育思潮得到了极大的弘扬。教育工作者们不光注重科学的传播和普及,同时还注意科学精神的培养。叶圣陶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受科学教育思潮的影响,在编写这一教材时创作了一些传播科学思想,介绍现代工业社会常识的儿童文学作品。如《火车开往北》、《显微镜》、《达尔文》等介绍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的课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播新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教育思潮在五四时期开始高涨,成为教育工作者们不可忽视的一大重点,这套教材将这一思想贯彻得十分彻底。

二、传统文化道德观

五四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陈独秀提出“废除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一时间社会开始对传统元素进行批判。民国时期的教材一方面吸收着西方的先进自然科学思想和民主思想,另一方面也继承者清末传统蒙学教材编辑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开明国语课本》在教材编写时,编者十分注意对儿童文化道德的教育,但是对传统文化道德进行了筛选。抛开了譬如男尊女卑等一系列的陈旧思想,保留中华传统美德,例如尊师重道、关爱友人、以礼待人等。如开篇课文《先生早》教材从开始就教育学生尊师重道的道理;还有课文《可爱的同学》展现了同学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教导学生要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还有教导学生以礼待客的文明礼仪,如课文《客人和主人》这一单元。教材继承了传统蒙学教材的精华,注重小学生们道德的修养,为他们的成长打好了一个基础。

二 : 浅谈地理课后教学反思

2005年12月11号,全市初中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分级提高理论考试地理试题最后一题:使用新教材以来,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一些困惑和遗憾,请你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选取一则最令你回味的案例进行分析评价。此题实际上就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后反思,而课后反思在于平时的课后小结。课后小结是回顾、总结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时也能及时地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而全面地分析、总结、判别优劣,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因此课后小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为何反思

[www.61k.com)

首先,在这两年的教学中,遇到了许多困惑。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其次,经常反思有助于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课后小结可以起到对课堂教学进行整堂回顾的作用,为下节课调整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有助于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为以后的教案修改提供依据;课后及时小结,目的是为了提高授课艺术和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分析、总结每堂课的基础上及时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补短;为撰写论文提供素材,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不断的总结、积累与创新。自我总结成功之处与发现存在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对成功的教学进行小结,有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总结先进的教改经验。

二、反思什么

1.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2.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3.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等等。

4.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如何反思

如在教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时,按常规引导学生看图就能说出来,但是有不少学生印象不深,于是就采取了分组在图上做图上旅行的方法,效果不错。首先在班级中提出倡议:让我们现在一起去旅行吧!把班级中的学生分成两组,从赤道出发,沿东经15度经线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去旅行,沿途你需要的日用品将会有哪些调整?你认为这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沿途你看到了那些植物和动物?然后提出以下要求。

1.南边三行从赤道向南走,北边三行从赤道向北走,六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

2.看课本第74—75页相关地图、景观图片和文字;

3.讨论后,由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经过激烈的讨论、发言后,同学们发现向南走和向北走经过的气候类型一样,从而可以总结出本区的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是:以赤道为轴对称分布。但是在经过热带草原时,所看到的景观南北差异很大,通过分析,同学们明白了热带草原的气候特征,从而也加深了学生对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在图上旅游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以此为突破口,能够为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和发挥提供空间。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查询、搜集、读图分析,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一节课结束以后,精心沉思,想一想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总结,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贵在及时,贵在坚持,长期积累,必有所得。

三 : 给学生空间,还课堂精彩──《我的第一本书》案例与反思

给学生空间,还课堂精彩──《我的第一本书》案例与反思

【背景陈述】

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写的一篇随笔。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前我进行了认真备课,打算以情感教育为教学主思路,引导生活在阳光下的学生体察、感悟作者这份苦难的生活,进而理解“人不能忘本”这一思想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教益。可是,在实施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却与我的教学设计大相径庭。最终我选择了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我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教学实录(片段)】

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可就在学生快读完课文时,我听到下面的学生在小声议论:

学生1:他们那是什么学校,才三个人一个班,文中的“我”得第二,又是和二黄毛这样的人比,情理之中嘛!

学生2:他们的学习比起我们来可是有意思多了,狗都可以陪他去上学。(周围的学生一阵附和声。我知道,学生是认为现在的学习生活太过枯燥了。)

(设置这一环节,我本来是想让学生读完此文后,能以苦难为主介入情感体验,不过既然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我倒想听听他们真实的想法。于是,我便决定搭建一个让学生自由畅说的舞台。)

师:是啊,文中的“我”和现在的我们比,生活境遇截然不同,那么就请你们说说读了此文,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一阵沉思后,有学生举手)

生3:我被感动了。

师:是吗,能为我们具体说说吗?

生3:我觉得感动之一,文中的“我”为了让同伴有读书的机会,宁可让自己少半本书,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他裁断了书,但他却联系了友情,那份纯真让人感动。(学生们在那里聆听,微笑,点头,似在肯定)

师:哦,这本难忘的书是友情的见证,因而这份难能可贵的友情让你感动。

生3:感动之二,父亲为了让“我”和乔元贞都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认真抄写并修补好了两本书。我想这本书肯定不会美观到哪里去,但它足以让“我”难忘了,因为父亲不仅关心“我”和“我”的同伴,也能理解“我”撕书这一行为,他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比我们以前学过的《羚羊木雕》里的父亲强多了,他特能理解孩子的心,也真因为如此,作者一直都能记得这件事。

(这一环节中,我觉得学生选择“感动”来解读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比我原先设计的思路要好得多,看来我刚才放弃原先的设计思路是明智的。)

师:是啊,你说得太好了,他能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珍视孩子们在贫困中互相帮助的友情。这份理解孩子的真情让人感动。

生4:我怎么觉得文中的父亲和《竹影》里的丰子恺的父亲那么相似,不过我就觉得他们比我幸运多了,我的父亲只是一味地叫我读、读、读,一点都不理解我,他可是真不理解我,哎!理解万岁!

师:是啊,假如牛汉没有这样的父亲,我们可能就少了一位诗人了。父亲的爱,关心,或许会影响孩子今后的一生。在你的记忆深处,肯定也有一段属于你和你父亲的美好记忆,咱们可以慢慢回忆。

生5:我觉得让我感动的是他们的书。拥有一本书,对他们而言,竟是如此的奢侈。与他们相比,现在的我们所拥有的书,都可以建一个图书馆了。但我们并没有好好珍惜,有些书买来后,我至今还没去动过,而作者竟然能把书从头到尾背出来,惭愧啊!如果要算一笔帐,光是花在书上的钱,不知能让他们中多少人改变没书读的命运啊!看来,我们真得好好反省一下,千万不能浪费呀!

(学生将自己的现状与作者的境遇完全融合起来了,都可以走一条“忆苦思甜”的路线了)

师:你说得实在精彩极了!同学们,对照今天的生活,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呀!要珍惜呀!就说你们的课本吧,国家替我们花钱买,可是我发现有些同学就没有好好保管好自己的课本。我们是否可以化感动为力量,从保护好自己的书做起,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生6: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乔元贞,他没有课本却考了第一名,足见他聪明、好学。他拥有了一生唯一的“一本书”,却没能改变他一生的命运。文章最后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乔元贞这样聪明好学,却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这让我不得不想起《伤仲永》里的仲永,因为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最终“泯然众人矣”;又像鲁迅笔下的那个闰土,到中年以后终日为生计而愁苦奔波,要是他们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是大有作为啊!再说说我吧,大家都说我有些小聪明,可是就是学习成绩老上不去,我知道,那是我没能好好珍惜学习机会的缘故,看来我真得下决心好好学习了,否则那真是太对不起我那老爸老妈了……

……

(学生热烈鼓掌)

师:同学的掌声是对你最好的回答,刚才同学们能结合不同作品进行对比学习,能实话实说,而且都讲得非常好,老师也很感动!乔元贞的结局是令人遗憾。而造成他们这一不幸的,正是生活的苦难。认识历史会让我们充满智慧,希望你们要好好学习,懂得珍惜,不要留下遗憾。

……


【案例反思】

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的细节,上述这一教学片段,生成因基于学生抓住“感动”而精彩热烈,学生因旁征博引而生成了充满智慧的精彩。回顾这堂课,有以下几点收获:

1、尊重学生,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都在事先设计了一个“起点”,然后有意无意地牵着学生走到教师设计好的一个终点,以为这样便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而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这样的预设,其实就是教师牵着学生的思想走,很难在课堂上闪现智慧的火花。即使偶尔有,那也是按部就班式的。也就是说,教师思维始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甚至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决不让他们“越雷池半步”,否则就会觉得“覆水难收”。也正因为如此,课堂中的“冷场”局面时有出现。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呈现了“活”的课堂。可见,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课堂创新的最佳途径。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并进行正确引导,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成为“学”的课堂:

新课程中提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而要成就学生“学”得精彩的关键,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新课程要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就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有无法预见性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发现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时,要正确引导他们朝着有价值的方向探究,要敢于打破自己原有的计划,不囿于预设的束缚,引起学生发现的快乐和交流的快乐,让课堂自然生成,真正呈现学生灵动的思维。如在案例中陈述的那样,在对文本中心把握前提下,把学生引向他们认为感受最深的,从而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为课堂的精彩作好充分的准备。

3、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灵感:

学生在案例中所出现的热烈情景,都是在学生感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引导的过程中出现的,由于适时的点拨、引导,才有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这样既有小结、拓展,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心灵之火真正点燃了,你启迪我,我启迪你,你感动我,我感动你,此时此刻,任何一个学生都会觉得有巨大的收获。比如在我讲了“在你的记忆深处,肯定也有一段属于你和你父亲的美好记忆,咱们可以慢慢回忆”一句后马上有学生想到了自己拥有图书的量,而这些又是父母、老师所给予的,这又使“感动”的外延得以拓展。总体说来,这又是一种发散思维的引导。它唤醒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对现实生活的切身感受,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验,这些体验的聚焦,就使文章翻陈出新,完成对课文的再创造,既获得语文学习的灵感,又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热情,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

4、创设机会,让学生以真言诉说真情:

“心有灵犀一点通”,在学生提出合理的见解后,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启发下,其他学生思维的灵光也一下被碰撞了,纷纷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再联系学生平时的作文,可能就是因为不敢放手,作文时假话、空话、套话较多,无病呻吟现象非常普遍,而利用这样说的机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通过比较、感受、体验、畅说的机会,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同时使他们的自主意识得以增强。

总之,“生成”是动态的课堂,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捕捉课堂教学的契机,它不仅是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和素质的表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它的发展,根植于学生自主实践这片“沃土”,只要教师敢于放手,学生就敢于创新。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课堂也将变得更为精彩,只要能坚持这样去做,生成之花必将不断绽放,最终能由“生小成”而“集大成”。

四 : 把课堂还给学生――《爸爸,你知道吗》教学反思

如果小鸟被囚进笼子,不能再飞翔;如果鱼儿离开家乡,被困在小小的玻璃缸中不能在畅游;如果美丽的鹿儿变成大人身上的盛世华衣。。。。。。这个世界,还有谁能再同我们一起欢畅?这本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反问,但却被人们贪婪的心灵所掩盖。《爸爸,你知道吗》这一课,通过一个孩子的心声来告诉人们,放下手中的猎枪,让我们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心热爱小动物。
  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好象对这篇课文没什么兴趣。对于我的提问也每人举手,读书有气无力,这时,我想如果在这样讲下去,也不会有好效果。于是,我换了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答,我先提问:“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的学生说不要伤害小动物,有的说要保护小动物,爱护小动物。但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答案,于是我又问:“课文中的我爱不爱我的爸爸”,这时,学生多数说爱爸爸,也有少数说不爱爸爸,我接着引导,课文中的我爱爸爸,但我不爱的是爸爸的什么?学生回答:“是猎枪”,我马上反问:“为什么他不喜欢爸爸的猎枪?”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有的说:“怕伤害小动物”,有的说:“小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有的说:“动物也有生命,”有的说:“动物可以帮我们做事”,我立刻问:“小动物们可以为我们做哪些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分别说出了:“小狗可以看家,小猫可以捉老鼠,小狗可以和我们玩耍”等例子。这时我及时总结:“这些小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不应该去伤害它们,而且小动物们失去亲人,也非常痛苦,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不去伤害其他小动物。”
  回顾本课教学环节,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果再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提问:“你想对那些大人说些什么呢?”我想学生一定会说出自己的理解,同时,也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的感悟。

五 : 走进差生的心灵——一次课堂教学的反思

有一次,在办公室里,我无意间翻开了语文老师桌上的一个作文本,作文题目是“一个差生的自述”。
文章是这样写的:
  我是差生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我们并不想当差生,我们也曾经努力过,刻苦过,但最终却被一盆盆冷水泼得心灰意冷。每次考试各课成绩都不理想。老师说我“真笨!简直一个狗脑子。”我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考出个好成绩。功夫不负苦心人,其中考试,英语成绩的了90分。我想老师这次一定会表扬我吧。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同学的面问我:“不是抄的吧?”我一下子从头凉到了脚,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伤害,我当时真的好难受。
  还有老师上课很少提问我,哎!总之一句话:“差生都是后娘养的”。
  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心好像被什么堵住了。不知是惭愧,还是触动太深,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我任教已经八年了,上过很多公开课,可我总是提问那些反应机灵、学懂会用、大胆发言的学生,因为他们可以给我撑面子,而且不浪费课堂时间,从不提问那些成绩差的同学。这难道不是老师的失误吗?
由于读作文感触太深,再加上新课改的理论指导,我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开始发生转变。
     新的一节课又开始了,和往常一样,首先诊断补偿,提问上节课的内容,我说:“同学们要大胆举手、积极发言,你不一定能回答正确,但只要你肯举手,就足以说明你有很大的勇气和胆量。”说完这些话,我把目光有意识的投向了他,只见他略有信心的眼睛抬了起来,手动了一下,我立即叫响了他名字,结果他由于心理过于紧张,启而不发,满头大汗,不知所措,这时我让他坐了下来,语气温和的对他说:“没关系,老师知道你会了,只是过于紧张而暂时想不起来,以后经常锻炼就好了。”说这些话时,我感觉到学生们都向我投来了敬佩的目光。我用爱心点燃了胆怯者的智慧之火,让差生感到了“我也有被爱的权利”而且还提高了自己在学生们心中的威信,学生们的目光让我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和自豪。从这以后,在我的课堂上他总是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而且语气总是那么自信。
  年终考试,他进入了全班前十名,各科成绩都很理想,进步幅度非常大,特别是政治科竟然的了95分这使我被感欣慰,因为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期末考试总结课上,我异常激动的讲解了一番:“同学们,我们每个人既有长处,也由短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昨天的你,并不代表明天的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班有一个同学他能够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经过努力改正了错误,老师相信这样的学生将来一定非常的有前途。”很多学生略有所知地把目光投向了他,那些目光中带着几分赞赏与祝福。
  从此以后,在我的“黑名单”里少了他的名字;在学生的差生档案里没了他的名字;在我的课堂上又有多了一张灿烂的笑脸。
反思之一:通过他的转变,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渴望、期盼老师和同学给与他们表扬和赞誉,希望有一个公平的参与和表现机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只有熟知这根琴弦的音域,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他们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是我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没有及时、正确地给予他们引导和帮助,才使他们变差,给他们戴上了沉重的“差生帽”。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否认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反思之二: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个别对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都应怀着同样的深情和爱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抬着头走路”,“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都感受到教师爱的阳光”,这难道不是我们最基本的施爱方针吗?
今后我将用我的知识作他们学习的引导者;用我的品行作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用我的爱去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使他们能够愉快、健康的成长。        
本文标题:浅谈生本课堂教学反思-浅谈《开明国语课本》编辑的思想倾向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673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