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三国全面战争论坛-《我品战国策》第三回张司争论与惠王之[司马之智]

发布时间:2017-09-13 所属栏目:动态

一 : 《我品战国策》第三回张司争论与惠王之[司马之智]

《我品战国策》第三回

张司争论与惠王之[司马之智]

第三回:司马之智

上一集我们讲到张仪对司马错的策略分析,并且有了一些意义上的攻击。但是在张仪的策略陈述中,判错了一点。就是对西蜀的地址资源分析。他错解了或者是低估了西蜀的地址资源的丰富。这一点,后文的司马错并没有给予明显的反驳或是矫正。司马错而是针对张仪认为的优势,给予正面的反驳。开口明确到:不然。这个老哥哥还真不客气。

通过上一集的比较,我们发现张仪的策略和司马错的策略从战略高度的角度来看,张仪是略逊一筹的。在这一集,我们先品读司马错对于张仪的策略评价,再分析他为什么主张自己的策略。他的策略有哪些立足点。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他先从兴师有名的角度上看待这个问题。认为攻取韩国,劫持天子是恶名。这样的兴师在名义上已经大打折扣了。“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司马错认为这样的行为实际上未必能捞到什么好处。这里的好处应该指实际的钞票,或是地盘的意思。而张仪却认为劫持天子却能获得很多的政治资源。这两个意见看似每个都对,又互相矛盾。实际不是这样的!张仪的策略是对的,只不过实行的难度较高。而司马错的意见也是对的,顾及的就是实行的难度。攻天下而不欲,意思是如果这样做,就会失去天下的人心。这时的诸侯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但是百姓心里还是承认周天子的。文武之德的影子还是存在的。谁都没起来公开造反,可不可以造反,可以,但是是要靠实力的。(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用一个危字来形容这样做还是比较危险的。他再次警告秦王不要这样做。

“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忘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而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司马错在这一段陈述中,谈出了现在天下的形式。以及谋事对象的利害关系。说周天子虽然薄弱,但是到底还是天下的共主。同时齐国与韩国历来都是周天子的友邦。周天下假如自己将要失去九鼎。韩国将要知道自己失去三川。那么必定会联合齐国,三个集团就会精诚合作。还不是一般的合作。一方面在联络赵国解救楚国和魏国。周天子的联络代价就是把鼎送给楚国,把地送给魏国。这样一来我们的进攻代价还是比较高的。故而呢:王不能禁,不如伐蜀之完也。

司马错还是一个比较实在的人。他的账目算的还是比较精细的。不像张仪,只顾进攻,而没有考虑进攻的可行性,和进攻有可能付出的代价。那么,司马的错的主张,在他自己的心理,究竟有哪些立足点呢?这场辩论是以他的胜利告终的。他是不是早就有感觉呢?这个主张是不是有哪些其他的动机呢?

支持一:了解惠王

张仪在没有来秦国之前是在魏国担任丞相的。而司马错的履历是秦国的老臣。他很早就在秦孝公的麾下当参谋。对秦国的发展历来都是比较掌握的。同时,对惠王的为人还是比较了解的。在上一回苏秦连横说惠王的一集中,我们大概的品读过惠王这个人。他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在很多决策的过程中,他所关注的一半般来讲都是地盘啊,钞票啊。这些司马错还是比较了解的。他看透了惠王的务实精神。所以在这场辩论中,阐述自己的实在,务实。来迎合惠王的意图。而取得了认可。

支持二:形式所然

这个时候的秦国在地址资源上,还不是很强大。但是经济资源的却是受秦孝公的影响,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这样一来惠王在变法中已经尝到了甜头。所以,当司马错提出钞票时,惠王的眼睛应该是闪烁出特殊的光芒的。他自己应该清楚这个时候秦国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政治资源不是不需要,而是时候还尚未成熟。周天子最后还是在秦国的手里灭掉的。但是是昭王的时候。就是惠王的孙子。也就是说惠王没敢动,武王也没敢动,到了昭王才动。准备了三世了。认为时机才成熟。

支持三:民心所向

因为假如攻取了周天子,诸侯满不满意暂且放在一边。天下百姓可就不舒服了。失民心者,失天下。即便是攻取了天下,同统一了六国。如果民心不服。断送自己的王朝是迟早的事情。、

支持四:算盘明了

我们算一下,假如进攻韩国,劫持天子。楚国,魏国,韩国,齐国,周天子,一定派兵来迎。到时候可是血战一场啊。这样的战争打起来是比较吃力地。如果进攻巴蜀之地,那个地方连个正式的军队都没有。即便是去打,也不会损失太大。避难就易历来都是兵家的要诀。现有了地盘再说。

支持五:司马阅历

司马错是个老人,我们上文是提到过的。秦惠王做事不仅是务实,而且还是比较谨慎的。他在司马错和张仪两个人之间,宁愿信任司马错多一些。必定司马错跟了自己的年头比张仪多。而且还是老人。所谓,国以长为贵嘛。

根据以上的六点支持,决定了司马错的主张将会实现。在司马错的这个举动中,我们不由得想起三国时期的一名谋士。他拜相与蜀国。协助刘备雄霸一方,有着敏感的政治嗅觉和纵观天下的高度眼光,不错,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明确的向刘备指出:今天下的形势,孙权的政权已经稳固,曹操的政权更加坚硬,唯有荆州刘表和巴蜀的刘璋不是成就大事的人。如果可以先占据荆州,然后再想巴蜀地域图进将会做出一番事业。进,可以称帝。退,可以守住巴蜀之地。因为巴蜀的地址环境是易守难攻。一旦驻军此处,霸业可成。

三国时期的巴蜀和战国时期的巴蜀所指的范围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偏差。基本都是现在四川一带。当然司马错倒是没有诸葛亮一样看到巴蜀的特殊的地理环境。而是看到巴蜀的地产物博。并且容易攻陷。如果这样分析,这里面就有一个疑问:司马错既然看不到巴蜀的最高优势,那么他极力的主张是不是有为了使自己在惠王面前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呢?

答案是:不排除。因为加入听从了张仪的主张,结果怎么样,大家都还不好确定。因为说话的不是别人,是张仪。张仪是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在秦国的外交功绩非常之杰出。而且也具备相当的纵观天下形势的能力。司马错难道不知道这一点吗?是知道的。

他这样极力的反驳应该知道这中间不可控制的因素,有张仪在,就应该不是问题。可是还是极力的避难就易。难免会感觉他想在惠王面前多多立下功绩。这一点,我们作为不排除为结果。

最终:秦惠王说: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虽秦,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看来这一场战役给秦国带来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用,强,富,厚来形容,说明不是一般的强了。轻诸侯是说明此时此刻秦国的态度。看来是咸鱼翻身了。

这一策讲到这里,看似好像已经完事了。实际不然,秦国的这一场战役真的就是这样吗?

巴蜀只有秦国看到了,别的国家就没人了吗?

请听下集:迷雾重重。

二 : 《我品战国策》第三回张司争论与惠王

本章大意

本文选自《秦策一》,文中记述了司马错与张义之间的一场争论,在秦国的攻伐对象上应该是蜀国,还是韩周的问题上,两个人争锋相对。张义主张伐韩劫周。挟天子以令诸侯,以便早日称霸。司马错认为这样就会引起诸侯的反对,陷入复杂的矛盾之中,而秦国的当前力量尚不足以与众多诸侯相抗衡。因此伐韩劫周对秦不利。他主张避难就易,先伐巴蜀以利于国富民强,然后再逐渐建立霸业。从两个人的驳论中不难看出,司马错的意见符合秦国当时的政治形势。因而是切实可行的,所以被秦王采纳了。

第一回:比论曹操

在这次辩论中,惠王的谋士,司马错,张义,形成两股建议。司马错主张攻取巴蜀,先获得地址资源和物产资源。认为这时候进军中原还不够实力,我们称之为:地产派。张仪呢?主张先进军韩国,劫持周天子,获得政治立场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不妨称之为:强盗派。这两个人开始争论。我们这一集先讲强盗派,看看张仪的判断是怎么样的呢?

张仪说: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轩辕,侯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

这一段是在描述地址要塞,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张仪这个人是一个思路及其条理的一个人。讲进攻中原是战略方针,讲地址要塞是战术方针。语言简明有力。而上一集我们看苏秦的言辞是很飘渺滴,即没有战略,也没有战术。所以说不动惠王。张仪说:我们先跟楚,魏两国结盟,然后再出兵到三川,堵住轩辕和侯氏山的通口,挡住屯留的孤道。这样魏国和南阳就断了交通,楚军逼近南郑。秦兵再攻打新城,宜阳,这样我们便兵临东西周的城外。惩罚二周的罪过。并且可以进入楚魏两国。周王知道自己的危急,必然会交出传国之宝。就是我们第一回说的九鼎。我们具有传国之宝,在按照地图户籍,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又有谁不敢听从我们的命令呢?这才是霸王之夜。(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张仪在这几句简短的句子中,说明了自己的整套强盗派的策划纲要。先是联盟魏楚,再占有要道,然后兵临城下,逼问九鼎,挟持天子,号令天下,霸业可成。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一套比较靠谱的霸王策略。实行起来很有逻辑性。但是有两个疑问点,是这套策略的难题,什么呢?我们后文再提起。我们单说这一套策略,和历史上的一个人非常之相似。这个人是谁呢?就是三国时期的曹操。

东汉末年,诸侯四起,天下大乱。这个时候董卓进京,携天子以令诸侯。并且专横霸道。引起诸侯的强烈不满。于是袁绍,曹操等人形成了关东联军,进行讨伐董卓。董卓打败后,曹操在这个时候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便出奇兵解救了皇上,回到许都。并且自认丞相一职。后期便携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这个行为和这时张仪的行为极为相似。但是却有一定的根本性差距,通过这些差距性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张仪这套策略中的优势和劣势。

一:形式比较

曹操在当时的形式是天下大乱,诸侯四起,但是这些诸侯还没有战国时期的诸侯的实力较强。此外,战国时期的诸侯是封建制度。自己拥有自己的政治体系,军队体系,也可以说企业文化等,而且都是以王而自称的。三国时期的诸侯可就逊色多了。即没有自己的政权,也没有企业文化,但是也叫诸侯,这都是后期我们抬举罢了。那么,这两种时期的也有其共同之处。就是当时谁都不敢直接干掉周天子,而自己称为皇帝的。自称为皇帝是当时非常忌讳的政治举措。谁敢称帝,大家合起来就干掉谁。这个形式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一点说明张仪的这套策略的后期执行问题,就是一旦真的劫持了周天子,这些诸侯可不想三国时期的诸侯,那么好对付。谁敢劫持周天子,大家合起来干掉谁?曹操劫持周天子也曾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那时候大家只是名义上的诸侯,而没有具体的诸侯特性。可以说张仪的后期执行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

二:地盘问题

曹操当时坐拥青,冀州。北有马超,南有刘表,西有袁绍,东有刘璋。地盘不是很大,而且都看着他这两个州眼馋,也看着天子眼馋。所以袁绍,袁术第一个看不过去了。结果呢,一一的被曹操干掉。而现在的秦国要劫持天子,韩魏两国就不干了。东周与西周都是在韩魏的中间。这样一来说是联盟,换成谁谁都不放心啊。你周天子都敢劫持,属于虎狼之辈啊。其他人早晚都会被你图之。后来的六国的合纵虽然很快就瓦解,但是总比三国时期的诸侯要团结吧?所以说,地势地盘是张仪本套策略中第二个执行难点。

三:出师较量

曹操的出师是兴师有名,百姓也都承认。而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当时是扶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以令诸侯。说明当时百姓对汉室的管理还是比较满意的。都比较承认由老刘家来当皇帝来的顺耳。而战国时期呢?谁吊你周天子啊。不是秦国不拿你当回事,就是其他六国也都拿你不当回事。百姓就更不用提了。这个原因本人追究为,周天子的动荡时间太长了。而且百姓只记得自己所在的国度,而忽略了周天子。但是周天子还有作用地,他是一根导火索,谁敢碰谁槽糕。属于纯粹的名存实亡。谁这时候兴师可不是来帮助周天子,太明显是来劫持天子的。而不是来帮助天子的。所以出师无名是张仪这套策略中第三个执行难点。

我们将张仪的主张和后来三国时期的曹操的主张对比一下,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但是这个只是操作过程的难点。那么,从这套策略中出发点,我们来看存在什么优势呢》张仪又为什么主张这个策略呢?

动机一:政治资源

张仪第一点看到的是关于政治资源,因为劫持了周天子,可以说在政治上大大的赚了一笔。有天子在,这就是一张王牌啊。这条理论的支持在我们看来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在张仪的心理却是很OK。

动机二:中原要塞

张仪认为,韩魏两地都是发展秦国的必争之地。大家也都在看这块地方。不错,这的确是一个好地方。后来秦武王继位后,一下子就想起张仪的这个策略。进军韩魏之地。争取了兵家的要塞。而这个策略这个时候用是不是时候呢?后面司马错是大有话说。

动机三:传国之宝

在我们第一集里谈到过九鼎一说。秦国曾经兴师去讨九个鼎,结果被颜率化解了。如今张仪看重这九个鼎的意图又是什么呢?回忆原文:周自知不救九鼎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不敢听。单看九鼎的话,貌似张仪对九鼎有号令天下的作用。

可是如果整句话看,这里的九鼎应该是语句中的代名词,实际上还是指的是周天子本人。并不是真的奔着九鼎来的,有最好,没有拉到,也无所谓,有周天子就啥都够了。

动机四:性格使然

在张仪未在秦惠王哪里做相时,是在魏国哪里当丞相的。他一开始是比较看好魏王的,后来自己的一些策略未能实现,就来到了秦国。他选择在魏国还是看中了魏国的地址要塞。既然魏国不能支持自己的策略,那就去秦国,再来图你好了。

张仪为了说服秦王,在一番主张后,开始对司马的策略进行了语言的攻击,他找到了一些关于司马错策略的漏洞。

但是最后呢,还是地产派在这次辩论中获胜,这次的获胜有着多种的原因,而这次秦国的举措在历史上也是一次比较成功的举措。进攻巴蜀也就成为了秦惠王生平的主要业绩。

那么,张仪又是怎么评价司马错的主张呢?司马错又是怎么评价张仪的主张呢?

请看下集:犀言直指

三 : 《我品战国策》第三回张司争论与惠王之[犀言直指]

《我品战国策》第三回

张司争论与惠王之[犀言直指]

第二回:犀言直指

话说张仪主张攻取韩魏之地,并主张劫持周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行为和后来的曹操极为相似。但是由于时势的不同导致两个策略的实施难点,差异较大。张仪先以自己的策略作了一番陈述后,开始对司马错的策略开始了攻击。这是辩论中最主要的技巧。先陈述自己观点的利害关系,优势。然后再对对方的策略进行攻击性的否决。那么,张仪是怎么攻击司马错的主张呢?

大家知道司马错的主张是进攻巴蜀之地。所以,再对策略攻击的基础前提是以地盘为说辞。张仪说: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伦也。他说蜀国不过是西方的偏僻之国,都是些少数民族自居的地方。没啥前途。也不是兵家要塞,也不是什么政治要地。进攻他,对咱们没啥好处。张仪说的是事实吗?确定的说:是的。这里的戎狄是对少数民族的贬低称谓。说明张仪说话时的内心是轻视西蜀的两个资源,一是地址位置过于偏僻,二是哪里的人文文化。他的轻视是有原因的。张仪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外交家,阴谋家,更是一个文化人。在上文的描述中流露出他的文化特色:就是据九鼎,按图籍。这句话是一个并列句。是文化人常用的修辞方式。那么,身为一个文化人,难免会称呼巴蜀之地的人是戎狄。张仪先否定正两点然后又说: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上两句话张仪讲的都是实话,这两句有讨究。第一:兴兵劳众去打不会震慑其他的诸侯。这个可以确定。因为这好比一个强者去攻打一群弱势群体。即便是打赢了,是没有什么名誉可得的。搞不好还会被别人笑话。第二个说辞,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这个说法正确吗?是错误的,巴蜀之地,历来都是一个地产丰富的地域,其四面环山是比较好防守的地势。而因为是所谓的戎狄之地,所以物产是非常的丰富。因为只有在相当的政治统治下,才可以大力的发挥地址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这是成为正比的。所以张仪的这个判断是错误的。他又接着说:臣闻:争名者与朝,争利者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张仪在这里做了一些比方。说争名的人,应该在朝廷,或是官场。而争利的人应该去集市。其实这两句话道出了他对待战争的原则立场:一是名,二是利。而现在的三川(河,洛,伊三水,今河南省黄河以南)周室乃是天下的市场,和名誉的聚集地。大王不去争取,反而去争夺西方的少数民族。这样做,离我们的霸王之业越来越远了。

以上的辩词是张仪对司马错主张的辩词。他是先强调自己策略的立场,优势,然后从名利的角度来分析司马错主张的劣势。并且最后和霸王之业联系到一起。此时说完话的张仪,一定是静静的倾听秦惠王的意见。那么秦惠王说了什么呢?下文的秦惠王没有回答,而是司马错直接站出来,与张仪开始了争辩。从这个情景我们可以确定秦惠王没有一一的询问意见,而是三个人在一起讨论。这同时也说明了张仪和司马错都是秦惠王的红人,而不是外人。这个场景用易中天老师的话讲这应该是最早版的秦国的《隆中对》。(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在上面的分析,我们确定在张仪的言辞中有一个很严重的判断错误。就是他认为蜀国的地产不丰富,认为争夺的话,没有什么利益可言。弊兵劳众,这四个字中看得出张仪是一个懂得兵法的人。不是很多,但是确实是懂一些。弊兵劳众的意思是劳师远征的意思。兵家忌讳劳师远征,连年远征会导致国库空虚,防御空虚,对本身就是一个不利。就别说这个时候其他诸侯乘虚而入了。

张仪的这个漏洞会被司马错发现吗?司马错又是怎么看待张仪的策略呢?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这段话说明了司马错的战争原则。强调三个资源的具有和资源优化。并且说明了三个因果关系。这三个资源分别是:富国,强兵,为王。对应的三个原因是:地盘,富民,博德。司马错的战争原则为:国家要强大,需要有一定的大地盘,而且国度的人民要有钞票,而君王要兴师有名,不可违背人民的意愿,要积累自己的德行。

我们比较一下张仪和司马错的战争原则,张仪是名和利,司马错是地盘,富民,名正言顺。这个的高度有一定的差别。张仪的名,实际上指的是政治优势。而利是地盘,兵家要塞。

从他的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出张仪的战争原则是比较实在的,属于战术层面的决策。属于短线的利益策略,应该是一个营销部经理应该干的活。

而司马错呢?是富国,就是钞票。地盘是为了更多的资源,名正言顺是说明少树仇,而是天下归心。这个策略应该是徘徊在战略层面的。利益的出发点比较长远。也很实在。单纯从策略的层面上看,司马错比张仪有高度多了。司马错倒是向一个总经理应该策划的。

这个总经理倒是也很不客气,在上面的开篇就是很果断的回答:不然。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这句话的表面上看是司马错认为如果像张仪一样主张进攻韩魏之地,是比较困难的策略,并非容易的策略。好像司马错没有观看出张仪的策略出现大的问题,只是比较困难。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是司马错碍于张仪也在场的面子上,没有说出真正的策略缺失。还是司马错真的没有看出呢?我们再看下文: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又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看来司马错还是承认西蜀是一个戎狄为首的国家,成不了什么气候。而且地址比较偏僻。这个观点两个人是相同的。而有桀纣之乱是说明西蜀的内部集团纠纷比较严重。张仪没有说出来是说明他没有司马错了解西蜀。如果我们秦国现在攻取西蜀,好比豺狼猎杀小羊羔一样简单。

这些陈述到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利害关系,和势头产生。下面的话,才是司马错真正想说的。

取其地,足以广国。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重,而彼以服已。这句话在三个方面得到了上文的照应。分别从地盘,钞票,民怨情况作以仔细的分析。他认为攻打西蜀可以明确的获得地盘,钞票,民意。故拔一国,天下不以为为暴。这句话里面有一个比较大的智慧。

当时的秦国如果举兵侵占任何的国家,都会引起大家的愤怒。因为在所要侵占的其他的六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举足轻重的。他的生存和灭亡都会带来一些影响。

强国把强国吞噬了,那么强国就会变得更强。这样一来力量就变得此消彼长的状态。如果强国把弱国给吞并了,那么就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看待这个问题上,诸侯的利害分析还是比较有高度的。基本的判断都是注意到此消彼长的利害。而不是一时的利益驱使。

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这句话是司马错主管的意愿,他的意思是进攻西蜀,平定西蜀。是对蜀国人民的利益。当然从某种利益上可以这样判定。但是,这样不是就等于得了便宜还卖乖是一个道理吗?但是从语句的言辞分析上来看,这句话也有可能是接替上面的并列句。无论是那一种可能,都能看出司马错这个人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陈述完毕之后,给予一个高度的概括。说秦惠王啊,我们要是这样做,名节和实惠我们就捞到了。

在以上的这些陈述中,没有发现司马错比较明显的进攻言辞。他只是说明自己策略的利害。在我们的这个品读《战国策》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的陈述主张,或是言辞的技巧上。一般都是先说明自己的主张,而且言词修饰完美,可以说无懈可击。假如有必要给自己的言辞找一些佐证,那么会列举很多先前的实例,多是尧舜等时期,或是文武时期的实例。假如有和自己对立的观点,就会从对方的观点中,寻找一些可以击破的裂缝。这个在鬼谷子中的纵横之术常为应用到。

司马错也不例外,他在为自己的主张一番陈述后,开始对张仪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意义上的攻击。那么他是怎么攻击,和评价张仪的主张,司马错为什么又提出这个主张呢?这里面是否有一些暗藏的玄机呢?

请听下集:司马之智

四 : 《我品战国策》第三回张司争论与惠王之[迷雾重重]

第四回:迷雾重重

这段策看似已经完毕了,但是这其中却是有很多的疑问。第一个疑问就是:张仪的策略虽然不适合秦国的暂时的发展,但是其作用,我们没有看到。假设当年秦惠王听从了张仪的策略,到底今天的形势怎么样还不确定。那么,张仪会轻易的放弃吗?当时的场景是一个三个人的隆中对的场景。根据上面苏秦连横说秦王一集里的风格中,我们知道后来苏秦又一连上书好多回。那么在本策中,没有对此进行相关的描述。

因为是隆中对的场景,所以张仪更加方便说出自己的策略怎么怎么好。但是文中却没有描述。至于历史上,没有确定的记载。那么我们只可以做一些假设。

假设一:记述文体不同

上一集是为了描述苏秦多么多么的辛苦。为了着力的突出苏秦是多么的不容易。如果没有描述苏秦多么苦,也就无法体现后来的他多么光彩。所以在后来的本文。没有直接描述张仪是否进行后期的辩论。我个人认为辩论是存在的。只是由于文体的不同而没有加以记载。战国策的文体是策略学,不是史学。如果张仪后来确实辩论了,那么可能由于当时秦惠王直接确认了司马错的主张。而将后来的张仪主张给删减了。

假设二:辩论相同(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后来的张仪可能确实经过辩论了,可能是由于后期的辩论和前面的主旨基本相同。作者为了使读者阅读方便,没有重复记载,采取了删减。只取了这本策中最精彩的一个部分。

假设三:规避司马错

假设张仪后来没有辩论,说明他可能估计到司马错是秦国的老臣,他相秦不久,这个老人还是不能得罪的。还是要低调一点。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这个判断的观点有一些以今论古的感觉。

假设四:为司马错感动

假设张仪在后来没有进行辩论,说明可能被司马错的主张感动了。认为司马错的驳论很有道理。因为这次这场辩论张仪在先,司马错在后。张仪之前的否决是真的否决。可是后来听司马错的辩论,动心了,认为很有道理,所以后来没有进行反驳。

假设五:秦惠王果断专行

他喜欢先听辩论,然后自己给一个结果。就像老板开会一样。一旦决定这件事怎么做,大家就不需要再议论了。所谓正是会前充分讨论,会后坚决执行。

以上的五个假设,都有可能。不能排除。本策的第一个疑点就是这个。我们之所以探讨这个疑点是为了弥补本策的不足。让读者可以不觉得这么这样就完了的感觉,太干脆了吧。等等。那么第二个疑点是,巴蜀之地,难道只有秦国看到了?其他人没有看到吗?

第三个问题,攻打蜀国历经了10年?这样的战役算是简单吗?是不是司马错本人失算了,低估了西蜀的防御能力。

第四个疑点:秦惠王对新攻的西蜀让陈庄去任相。陈庄又是什么人?秦惠王就这么放心吗?

第五个疑点,这场战役倒是什么战役?秦国真的就像本策中说明的那样,轻诸侯吗?

第六个疑点:本策想要最终告诉我们是什么智慧?

由于资料有限,待本人仔细查阅后,给出参考性的解析。

本章未完待续

五 : 中国Hulu的三个焦点争论

【陈佼观点】Hulu的CFO至关重要,CFO一定要学会在采购部门提交的预算表上画叉。

上周末和几个视频行业的朋友聊天,或者说是辩论,话题又是Hulu。我发现对于Hulu,大家爱的爱,恨的恨,观点很鲜明。于是挺Hulu的,倒Hulu的,双方各执一词,剑拔弩张,倒是碰出了不少火花。于是撰文以记之。

1、节流,还是开源?

不看好中国Hulu的人认为,中国的版权拥有者分散,很难像Hulu那样一家独大。而且中国的维权环境较差,高额购买的版权可能为他人做了嫁衣,投入产出比不高。

我认为,“版权分散”是个伪命题——美国Hulu手中的版权集中,导致的结果就是它能够降低版权的购买成本,进而提升盈利能力。所以我们讨论的焦点应该是“盈利能力”,而非“版权集中度”。

我同意易观国际傅志华的观点,摆在中国Hulu面前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发挥版权视频的盈利价值,说白了就是提高ARPU值。也就是说,如果中国Hulu无法“节流”,就要在“开源”上下功夫。醒客在分析中国Hulu的时候也是持这一观点。

此外,大家不要忽视了一点:在版权集中度方面,美国Hulu也越来越面临挑战,去年Hulu就和CBS闹翻,从CBS旗下的TV.com撤下内容。从长远来看,Hulu日益对传统的电视节目内容和发行公司构成挑战,到头来还是得将更多心思放在“开源”上。

2、ARPU能到多高?

刚说了ARPU值,当然,如王冉之前的一篇博客中提到,Hulu纯粹、简单、干净,用户也较高端,更有购买力。其广告单价会大大高于Youtube。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从广告报价来看,都要高2-5成。

除了单价的提高,中国Hulu更应发挥精准营销的价值,通过对目标受众的细分挖掘,建立更具匹配度的广告投放系统。看看中国的Hulu,我不清楚奇艺是否能够与百度在这方面有资源的共享,在精准营销数据挖掘方面,百度显然是中文领域屈指可数的公司。如果是,这将是ARPU潜力挖掘的重要一环。

3、独播、首播有那么重要?

“开源”讲完了,还要来讲讲“节流”的事。美国Hulu占有天时地利,能够在版权成本控制方面做到最好。中国的Hulu千万不要急功近利,闷着头狂砸一通,到头来血本无归。

Hulu说到本质上,实际上是个“赚差价”的活——买版权,再卖给广告主。所以我一直认为,Hulu的CFO至关重要,CFO一定要学会在采购部门提交的预算表上画叉。尤其对于奇艺这个特殊的中国Hulu来说,有百度的流量输血,不用急着通过独播、首播来抢眼球。龚宇也说过,不会抢独播,而是求全。这是上策。

热播剧会是一个抢夺的焦点,如果批发能够卖更好的价钱,版权方也不见得就希望卖独家。不过有一点毫无疑问,专注于长视频的中国Hulu会下血本在这方面的采购上,中国Youtube们则会低调许多。

王冉曾经算过一笔账,如果一家没有盗版历史包袱的网站启动Hulu模式,想获得至少三家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以及国内大部分主流影视剧公司的独家正版授权,每年用于版权采购的费用是1000-1500万美元。我认为,这个预算对当前的中国Hulu来说,太高了,容易扭了腰。

文章来源:中国Hulu的三个焦点争论 作者:陈佼

本文标题:三国全面战争论坛-《我品战国策》第三回张司争论与惠王之[司马之智]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345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