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戏曲大舞台作文-戏曲大舞台作文300字

发布时间:2017-12-02 所属栏目:运动员入场

一 : 戏曲大舞台作文300字

“戏曲”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词,只是一个上代人爱看的节目,远远不及现代的动画片,所以我从来没有看过,根本不了解“戏曲”的所有相关资料。 小时候,在沉闷的假期里,按动电视遥控器,不时地会发现有一些关于“社戏”的节目,但我却毫不犹豫地跳过了,看那些有趣的动画片。

拯救戏曲

戏曲,中国的文化源泉,却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戏曲,从前满大街的戏迷,现在已后继无人,从前人们耳熟能详,现在却一问三不知;从前的刀嗑话题,现在已无人问津。这一切都在诉说一个残酷的现实——戏曲将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戏曲这一个庞大的家族衰落不禁令我有以下的观点:戏曲的衰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时代在发展变化,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就像流行歌曲一样,过时了,不流行了,自然就会被淘汰。它虽然是中国的艺术瑰宝,但有一点不可忽略,它也是一种供人们娱乐的工具,如果有比戏曲更好的娱乐工具,人们自然会向往着好的。大自然有着一个法则——弱肉强食,也就是说如果戏曲不能超越那些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新娱乐工具,那戏曲被淘汰将会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大自然还有一个法则——适者生存。戏曲作为古典文化,如果一直因循守旧在那个世界中,不敢走向新世界的话,迎来的是会消失。

想到这儿,我不禁多了几分担心,戏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试想,一个民族若没有了信仰,那岂不是一团乱麻。于是,我又想到了一个拯救戏曲的观点:戏曲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十分古典的,场面小,表演的方式单一,而且在人们印象中是一成不变的,似乎从未发生改变。所以,第一,在戏曲内涵不变的条件下,要添加新的元素,让戏曲是多样化的,变化的,这样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第二,在剧情不变的条件下,场面要变,要一改以往秀气的风格,几个人当千军万马?不,至少要上百个,这样才热闹,才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有亲和感;第三,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表演的方式要变,可以将戏曲的故事起源拍成电影、电视剧、卡通片或是动画片,例如《梅兰芳》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开端;第四,政府可以请些明星来唱戏、表演,这样,我相信戏曲将不再孤单。

我想着,新的戏曲将掀起一股热捧的浪潮;也想着,梅兰芳在新戏曲前也只不过是班门弄斧;想着,外国人都会哼上几声京腔……我会一直想着。

我的语文老师

从出生到现在,在我心里最敬仰的老师莫过于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了。 他总是身穿一件灰色上衣,一条黑色裤子,过着他的“灰色人生”。他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像一把尖锐的剑,仔细的观察着你的一举一动。在他那浓密的黑发中夹有几缕银丝,这可是他在教育教学方面辛勤奉献见证。说起他上语文课,我的心里总有一阵激动。为什么呢?因为上语文课实在太有趣了。就拿我们学习第四单元综合训练《戏曲大舞台》为例,课上了一半时他叫几个同学上去唱戏。先上去的是何海栋,好像他妈妈是唱戏的,所以他好好坏坏也会唱几句。不过他有点内向,唱着唱着声音就没了,引得我们哈哈大笑。第二个上去的是滑稽的周豪杰,还没开始唱我们就知道一场笑剧即将出现。果然不出所料,他唱的是《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唱得并不怎么样,但他是喊着唱的,你不知道声音有多响,不仅在操场上都听得见,连校门外都听的一清二楚。我们下面所有人都笑疯了,我笑的肚子都疼了,腰都直不起来,趴在了桌子上。我们的语文老师听了也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我从来没有见他笑得那么开心,那么快乐。他的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全仗着他那雄厚的文学功底。只要课文中有涉及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的内容,他总是讲得头头是道。 他在写作方面的收获更使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他曾经在《中国教工》上发表过长篇论文,在《人民日报》出版社的诗集上发表过诗作,获得过全国全国中学师生作文二等奖,绍兴市语文论文一等奖的第一名,在诸暨教育网的教师专业发展(www.61k.com)平台上,他的“日记排行”、“热门空间”、“热门日记”获得了三个第一。在他那妙笔生花的笔下,不知修改了多少学生文章,他真不愧是我们学校的第一位高级教师。

这位我们穷山沟里的老董先生,用他那聪慧的头脑,渊博的知识,默默奉献的精神,指领着我们,使我们一步步走向理想的境界。

《了解京剧,传承京剧》

《了解京剧,传承京剧》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如雍容高贵的京剧、典雅别致的昆剧、高亢悲凉的梆子戏、婉转轻柔的越剧。戏曲那悠长的历史和独特的唱腔,高贵别致的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优美的曲调让人也仿佛置身于其中,不得不佩服戏曲的精妙内涵。但我最喜爱京剧这种艺术形式。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1790年,徽戏开始进京。当时,徽班所唱的声腔是以二黄为主。二黄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在徽戏“吹腔”和“高拨子”的基础上演变成的“四平调”进一步发展变化而成的。十九世纪初年,湖北汉戏艺人李六、王洪贵等所唱汉戏加入了西皮。徽、汉艺人的合作,并且相互影响。从而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840年以后,京剧正式形成。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角色行当也发生新的变化,拥有了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后来逐步取代昆曲数百年来在戏曲舞台上的统治地位,成为流行于全国的大剧种。京剧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的"国粹"。凝聚了我国历史深厚的内涵和悠长的韵味。所以我们应该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使中国的"国粹"传承下去,让历史见证中国的历史文化渊源。

《了解京剧,传承京剧》

《了解京剧,传承京剧》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如雍容高贵的京剧、典雅别致的昆剧、高亢悲凉的梆子戏、婉转轻柔的越剧。戏曲那悠长的历史和独特的唱腔,高贵别致的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优美的曲调让人也仿佛置身于其中,不得不佩服戏曲的精妙内涵。但我最喜爱京剧这种艺术形式。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1790年,徽戏开始进京。当时,徽班所唱的声腔是以二黄为主。二黄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在徽戏“吹腔”和“高拨子”的基础上演变成的“四平调”进一步发展变化而成的。十九世纪初年,湖北汉戏艺人李六、王洪贵等所唱汉戏加入了西皮。徽、汉艺人的合作,并且相互影响。从而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840年以后,京剧正式形成。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角色行当也发生新的变化,拥有了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后来逐步取代昆曲数百年来在戏曲舞台上的统治地位,成为流行于全国的大剧种。京剧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的"国粹"。凝聚了我国历史深厚的内涵和悠长的韵味。所以我们应该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使中国的"国粹"传承下去,让历史见证中国的历史文化渊源。

看戏

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剧院,我低头一看,裤子已经湿了一大截.正当我弯腰挽裤角时,姐姐却买来了两个冰激凌,送给我一个.我们挤进了剧院里.戏还没有开始,剧院里早已人山人海,大家谈笑风声,等着,盼着.

好久,舞台上响起了锣鼓声,紧接着,音乐开始了,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生怕漏了一眼似的.

不一会儿,几位浓装打扮,身穿花红柳绿的戏服的演员出场了,一边做着动作,一边走着有节奏的步伐,还唱着动听的戏曲.虽然我们看不懂她们在唱什么,演的什么意思,但还是觉得挺开心的.姐姐也不懂她们在演些什么.我们异口同声地说了几句:演戏的疯子,看戏的呆子,哈哈!

时间不早了,我们就回家了.

我家乡的地方戏——川剧

二 : 作文:戏曲大舞台

戏曲,中国的文化源泉,却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戏曲,从前满大街的戏迷,现在已后继无人,从前人们耳熟能详,现在却一问三不知;从前的刀嗑话题,现在已无人问津。这一切都在诉说一个残酷的现实——戏曲将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戏曲这一个庞大的家族衰落不禁令我有以下的观点:戏曲的衰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时代在发展变化,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就像流行歌曲一样,过时了,不流行了,自然就会被淘汰。它虽然是中国的艺术瑰宝,但有一点不可忽略,它也是一种供人们娱乐的工具,如果有比戏曲更好的娱乐工具,人们自然会向往着好的。大自然有着一个法则——弱肉强食,也就是说如果戏曲不能超越那些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新娱乐工具,那戏曲被淘汰将会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大自然还有一个法则——适者生存。戏曲作为古典文化,如果一直因循守旧在那个世界中,不敢走向新世界的话,迎来的是会消失。

想到这儿,我不禁多了几分担心,戏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试想,一个民族若没有了信仰,那岂不是一团乱麻。于是,我又想到了一个拯救戏曲的观点:戏曲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十分古典的,场面小,表演的方式单一,而且在人们印象中是一成不变的,似乎从未发生改变。所以,第一,在戏曲内涵不变的条件下,要添加新的元素,让戏曲是多样化的,变化的,这样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第二,在剧情不变的条件下,场面要变,要一改以往秀气的风格,几个人当千军万马?不,至少要上百个,这样才热闹,才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有亲和感;第三,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表演的方式要变,可以将戏曲的故事起源拍成电影、电视剧、卡通片或是动画片,例如《梅兰芳》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开端;第四,政府可以请些明星来唱戏、表演,这样,我相信戏曲将不再孤单。

我想着,新的戏曲将掀起一股热捧的浪潮;也想着,梅兰芳在新戏曲前也只不过是班门弄斧;想着,外国人都会哼上几声京腔……我会一直想着。

优雅的侧立

一袭红色长衫,满头如丝银发,在热烈的掌声中,她款款走上舞台,以一曲高亢的《水乡桥韵》,拉开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红线女粤剧艺术作品展演”的帷幕。她就是红派艺术的创始人,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

洒脱,飘逸,神采飞扬,你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位已经83岁高龄的老人。那眼神,那动作,那唱腔,那仪态,那神韵,都极具感染力,像一股风,穿透时空。

从艺70年,演过上百部粤剧,拍过九十多部电影,独创“红腔”……红线女,在中国戏曲艺术史上,成为一面独特的旗帜,享誉海内外。虽难已经83岁高龄,红线女仍然活跃在艺术一线,每天[www.61k.com]九点半以前,她一定会准时出现在红线女艺术中心,开始她一天的工作:研究、开会、看录像、修改剧本、手把手教徒弟……她说:“我年纪大了,不能到处上舞台演出,但我一直在努力,我还要进步。”

“我还要进步”,这是一位老人艺术家的孜孜追求,虽已耄耋之年,仍然不肯有丝毫的懈怠。所以,当红线女再一次站在舞台上的时候,她的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都准确、到位、传神。她边唱边舞,长衫飘飘,身轻如燕,仿佛一团火,一下子点燃了场上的气氛。

踩着音乐的节点,红线女最后以一个优雅的侧立结束了歌舞,凝固在舞台上。老人稍稍后倾,侧身而立,欲倒未倒,如升腾的风,如欲飞的燕,亦如一团明丽的火焰,照亮她脸上的笑容。红衣,白发,鹤颜,舞蹈,融为一体。全场掌声雷动。

演出结束后,记者在采访红线女是,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细节:她那侧身而立的姿势。记者们纷纷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钦佩:“我们看到您在舞台上的侧立,姿势特别优美,仪态特别优雅。”

是的,那确实算得上一个经典的造型,凝聚了一位老艺术家对于舞台一生的体悟,让人惊叹。

没想到,红线女却笑着解释说:“哪里啊,你们弄错了。我有一条腿肌肉萎缩得很厉害,侧着站,是在找支点啊!”这太让人意外了,大家都以为,那么优雅的侧立,应该是经过老人精心编排的。谁也没有看出,那是因为老人的腿肌肉萎缩了,站不住了啊。

我想起一年春节晚会,赵丽蓉老师在表演小品时,突然单腿跪倒了,观众们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后来大家才知道,那并不是赵丽蓉老师节目里原有的细节,而是赵丽蓉老师的病痛发作了,坚持不住,才有那惊心的一跪。那一跪,也是在找支点啊。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舞台上的辉煌,没看见台下的辛酸和磨难,坚韧和执著。在我看来,无论是赵丽蓉的惊心一跪,还是红线女的侧身而立,都是优雅而美丽的!因为,那不仅是她们的一个支点,也是每个人心怀梦想并执著追求的人,共同的精神支点。

京剧

舞台上演绎的悠久传奇舞台上哼哼哈哈细而圆滑的嗓音,以及换转、优雅的手法将京剧的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京剧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文化的精粹,也是我国最大剧种。它博采众长,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它将多种文化艺术融于一体,展现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京剧在悠悠京胡伴奏下,给人天衣无缝的感觉。京剧在推陈出新的同时,还不断弘扬安和、安稳、安详的风貌,因此才能在“国粹”的宝座上安然不动。我对京剧的迷还要从它那华贵的服装说起,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服装使我眼花缭乱。尤其是贵妃头上戴的那顶凤冠,让我羡慕不已。京剧的内容大多取自历史流传的历史佳话,讲述了一个个可悲可泣的让我们赞叹的生动故事。我在电视上看过一曲《包青天》,使我明白了包拯那种刚正不阿、清真廉洁、铁面无私的崇高品质。令我感叹不已。我发现京剧中也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精华,不仅能开拓我们的视野和身心,更能让我们去体会古老的文化艺术。我最喜欢唱旦角的梅兰芳,他是京剧艺术中最卓越的表演家。一曲《贵妃醉酒》、一曲《霸王别姬》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京剧的韵味。我虽然不能成为第二个梅兰芳,但我可以去发扬京剧,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支持京剧,让更多的人像我一样酷爱京剧,走进戏曲影院,去发扬和认识我国的戏曲文化。有一件事使我对京剧更是不能忘怀。有一天,池艺敏突然兴奋地对我说:“王红瑶,宋老师让我们去三楼多媒体室。”“干什么?”我一脸迷惑。“去了你就知道了。”池艺敏李玉娇神秘地说。于是,我怀着奇怪的心情到三楼多媒体室想探个究竟。原来我们几个有幸被选上到县上参加文艺汇演,我们演唱的就是京剧《都有一颗洪亮的心》我们几个在宋老师的带领下,去更深地了解京剧这门独特艺术。音乐宋老师走到前面,笑容满面地对我们说:“今天,我和同学们将一起认识、了解‘京剧’这门艺术精髓。下面,我先给大家唱一段。”哟,老师还会唱戏,这可挺新鲜的,我还以为只有京剧演员才会唱戏呢。同学们都鼓起掌来,怀着激动的心情期盼着老师开口。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位凤冠霞帔、细眉柳腰的京剧演员。这是老师从网上下载的视频,是为老师伴奏的。突然,京剧演员舞起来,一段段美妙的戏词从老师嘴里飘了出来,时快时慢,细尖又不乏柔美,像一阵春风,吹进我们的心田。真无法相信这段戏是老师唱的。再看那位京剧演员,身段婀娜,莲花小步,不时挥动她那美丽的“水袖”。而我们几个,眼睛早已看直了;心却飞到了舞台上,随声附和着和老师一同唱着、演着。一曲末了,掌声喷泻而出。宋老师听了掌声,高兴地说:“谢谢大家。你们知道吗?看戏时,大家不仅仅要鼓掌表示赞美,还要叫‘好’。叫‘好’时声音要大,还要有‘儿’的尾音,这样就读成‘haor’明白了吗?”“明白了!”答应声大得刺耳。叫“好”?我回想起电视上看戏时,演到精彩段时,确实都要叫“好”,没想到平时觉得乏味的京剧还有这样的独特之处!老师说要教我们一段京剧《都有一颗洪亮的心》。这时,宋老师用铿锵的高音唱起了这段京剧:“奶奶,你听我说……”宋老师又一句句教我们唱。最后,我们一起站起来跟着屏幕上唱:“虽说是,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可他比亲眷还……”还一边做着动作,仿佛自己真的是戏剧里的人物,激发我再次对京剧艺术的自豪之情和热爱之情,宏扬中国传统艺术!这堂课完美地结束了。我们恋恋不舍地回到了班里,嘴里还念着“奶奶,……”这堂课,我感受到了京剧独一无二的魅力,我了解了京剧,原来它具有如此有魅力!曾有一个外国人说过一句话:“中国如果没有京剧,也就不成其为中国了。”总之,京剧艺术极富魅力,只要细细鉴赏,就能发现无穷无尽的妙处来。我会继续看京剧、唱京剧的,并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朋友理解京剧,喜爱京剧。五年级学生:王红瑶指导教师:秦玉霞种蜂场九年制学校联系方式:18299248680

宋城千古情——给我一天,还你千年

宋城,一个美丽的地方;宋城,一个蕴含着宋代文化的地方;宋城,一个展现了宋代千古情的地方。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一砖一瓦、一门一窗,一一展现了中国古代大宋王朝的京都风采,既具有皇城应有的威仪与气势,又具有都市的繁华与魅力,这就是中国最大的宋文化主题公园——宋城。

宋城是杭州一个非常著名的风景点。今天,我十分幸运,来到了盼望已久的宋城,在这个园林里享受着宋代那独具魅力的风情。

进入园林,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那吸引人的古代建筑。宋街,这个普通的名字在第一刻跳入我的眼帘。在这条街上,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穿着宋代服饰。不管是达官显贵绫罗绸缎,还是小商小贩粗布旧衫,都显出了宋代独特的风情。街道虽不宽,但街边的小店却一家连着一家,小吃店、服装店、演义馆,叫卖声一家比一家响。

咦?那儿有什么好东西?怎么那么多人?好奇心旺盛的我飞奔过去,挤进人群,哇!是木偶戏耶!我目不转睛的看着,呆呆的木偶人在老爷爷的操纵下,表现得活灵活现,有趣极了!在这条街上,经常会簇拥着一堆人,谁叫文艺表演这么多呀:木偶戏、皮影戏、书唱、戏曲、杂耍等等,应有尽有,丰富多彩,更是吸引了不少游人。

走出宋街,来到了一个大广场。广场十分大,左右两旁各有一个大水缸,是专门为了每天晚上泼水节目所准备的。走下台阶,是一个大型的水上项目:水上拉锁桥、水上木板、水上浮板……看着一个个人都在尝试,我也想试试。看来看去,还是水上浮板最简单。我卷好裤腿,深吸了一口气,做好了落水准备。开始了,我奋力向前冲去,踩住每块板的中心,一步、两步、三步……我的双脚已经踩在了对岸的木板上,但还是没有反应过来。过了好一会儿,我觉得脚底下烫烫的,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我已经到了,我竟然没有落水!

玩尽兴了,天也黑了,不过在出园之前,得去观看一场歌舞晚会——《宋城千古情》。《宋城千古情》分为《宋宫艳舞》、《金戈铁马》、《美丽的西子,美丽的传说》和《世界在这里相聚》四场,叙述了从古至今的传说。《宋宫艳舞》:表现了宋代宫廷的辉煌,从华丽的服饰到绚丽的灯光,从金碧辉煌的南宋宫廷到仕女们的轻歌曼舞,一一再现了偏安一方的南浮华的过去。《金戈铁马》:舞台上又是策马狂奔,又是炮火连连,给了现场观众一个虚实交错的战斗前沿,再现了岳家兵的英勇之气。《美丽的西子,美丽的传说》:在美丽的人工瀑布中打开了一个个美丽的传说:白蛇传、梁祝……他们在隧道里演绎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世界在这里相聚》:一一展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休闲风情和民俗文化,精彩动人。时间过的飞快,节目总是那么短暂,精彩的片段还历历在目。

杭州宋城以宋文化为主题灵魂,在模糊了时空的概念里,让人独寻了这样一座寓教于乐的历史之城,体味着宋代所特有的自然山水没、园林建筑美与民俗风情美,在跨越古今的城镇之中以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追忆与表述。

——给我一天,还你千年!

简评:给我一天,还你千年——很精彩的口号,成了你的文章最出彩的一句话。

看戏

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剧院,我低头一看,裤子已经湿了一大截.正当我弯腰挽裤角时,姐姐却买来了两个冰激凌,送给我一个.我们挤进了剧院里.戏还没有开始,剧院里早已人山人海,大家谈笑风声,等着,盼着.

好久,舞台上响起了锣鼓声,紧接着,音乐开始了,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生怕漏了一眼似的.

不一会儿,几位浓装打扮,身穿花红柳绿的戏服的演员出场了,一边做着动作,一边走着有节奏的步伐,还唱着动听的戏曲.虽然我们看不懂她们在唱什么,演的什么意思,但还是觉得挺开心的.姐姐也不懂她们在演些什么.我们异口同声地说了几句:演戏的疯子,看戏的呆子,哈哈!

时间不早了,我们就回家了.

快 乐 一 起 来

“正月十三下午一点半,灵秀社区将在东港体育馆举行庆元宵活动,你别忘了!”当妈妈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时,我禁不住“耶”了一声,因为这是我盼望好久的活动。 今天,太阳暖洋洋地照着大地,真舒服!我握着相机,和妈妈、妹妹跟随络绎不绝的人流一起跨进了体育馆的大门。体育馆大楼前方空地上,早已搭好了舞台。充气拱形门拔地而起,上面写着“正月十五元圆员,老少同乐闹元宵”一行标语。拱形门下是一方红红的大地毯。拱形门后是三个大型灯笼:玉鼠灯、观音灯、白象灯,象征着鼠年大吉、气象万千之意。拱形门前方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很多椅子、长凳。 一点半,灵秀社区庆元宵联欢会正式开始。节目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有:民乐齐奏、长笛合奏;藏族舞蹈、傣族舞蹈、拉丁舞蹈;男声独唱、男女合唱、越剧选段、戏曲联唱;剪纸、瑜珈等。 令我大开眼界的是来自老年大学的节目,特别是瑜珈表演。表演瑜珈的阿婆身体真柔软。她随着音乐,在一块练功毯上不时改变着身体的动作,前弯、后仰、提身、倒竖……有时真令人替她捏把汗,她却一点没事,所以观众席上,掌声不断。听说练瑜珈能使身体健康,变得美丽,我希望外婆和妈妈也能去练练。 时间过得真快,在压轴戏《快乐一起来》的拉丁舞表演中,联欢会结束了。我在心中暗暗祝福大家、祝愿祖国:精彩2008,快乐一起来!!! 三(3)班 诸葛华扬

不一样的爱

不一样的爱

梅兰芳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大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但他同时也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梅兰芳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上海后,梅兰芳由外地演出回沪即杜门谢客。当时上海几家戏院老板相继请他出来演戏,他都一一婉言谢绝。一些日伪分子和地痞流氓多次上门纠缠干扰,并以金钱引诱称:“只要梅老板肯出来,金条马上送到府上。”梅兰芳一笑置之。此时挚友冯幼伟已去香港,故托其安排赴香港的计划,意图跳出樊笼梅兰芳虽客居花花世界的香港,却谢绝应酬。而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梅兰芳或是潜心绘画,或是关起门窗自拉自唱,或是在客厅舞剑、跑圆场……等待着抗日战争胜利的到来。梅兰芳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1941年12月7日,当从收音机里听到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的消息时,梅兰芳对时局深感忧虑,从此蓄起了唇髭。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相持阶段。侵占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粉饰太平,麻痹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阴谋筹划所谓“大东亚战争胜利”一周年纪念活动,妄图把梅兰芳请出来,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东京等地巡回演出。春天,驻港日军司令酒井打听到梅兰芳在香港,于是邀请梅兰芳在港搞一次庆祝活动,梅兰芳此时正心情烦躁,火气上升,牙痛难忍,便请医生开了证明,婉言拒绝。

夏天,由于侵港日军不断纠缠,梅兰芳决定取道广州返沪,与家人同居。从此,梅兰芳在沪闭门谢客,不参加任何演出活动。秋天,汪伪政府派铁杆汉奸褚民谊赴上海,登门邀请梅兰芳参加所谓“大东亚战争胜利”一周年的庆祝活动,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东京等地巡回演出。梅兰芳听明来意后,指着自己的唇髯说:“我已经上了年纪,嗓子坏了,早已退出舞台!”褚阴险地笑道:“胡子可以剃掉嘛,嗓子吊吊也能恢复!”素来待人文雅的梅兰芳,此刻面对这腼颜事敌、犬彘不食的民族败类,却露出了寒凛凛的锋芒,讪笑着说:“褚先生一向玩票,大花脸唱得不错,你当团长率领剧团去慰问,岂不更为合适!”寥寥数语,顶得这个大汉奸张口结舌,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末了好似一条挨了揍的癞皮狗,夹着尾巴悻悻而去。不久,日本华北驻屯军报导部部长山家少佐发出指示,把条件降低:不劳梅兰芳唱戏,只请他出来讲一段话便可。梅兰芳闻讯,在无可奈何之际,断然采取了应对措施:请来医师吴士中先生连打了三针伤寒预防针,使体温升高,然后以重病为由再次拒绝。原来,梅兰芳自幼不管打什么预防针,立刻便会发高烧。这伤寒预防针一打,果然见效,顿时浑身滚烫,昏昏沉沉,卧床不起。连日高烧,把梅兰芳折磨得更加消瘦,却愈显得风骨!梅兰芳突然患病的消息传出,敌酋山家少佐不相信梅兰芳会患病发烧,立即电令日军驻沪海军部派人查明情况。之后,一名日本军医奉命出现于梅兰芳的病榻前,一量病人的体温,果然高达42度。就这样,梅兰芳不惜人为地发高烧损伤自己的身体,再次抵制了日军的胁迫.一代享誉不凡的京剧大师,一个舞台上纤弱如花的艺术家,一个生活中处处播撒爱心的使者,在面对侵略者的百般利诱时表现出来铮铮铁骨,令每一个有血气的中国人为之动容,这就是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梅兰芳!踏着他蓄须明志的足迹,我们读懂的不仅仅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更读懂了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从那场灾难中觉醒并挣脱出来的精神内核——是崇高的民族气节缔造了昨日的解放,今日的辉煌!

临河四中初三三班张宇

指导教师杨慧文

雷锋的故事(转载)

岁岁添仇 湖南省望城县,雷锋的出生地。从长沙城跨过湘江,顺着长宁公路西行15公里,在那连绵的丘陵之间,有个小山村名叫简家塘,这就是雷锋的家乡。1940年12月18日(农历十一月二十日),雷锋出生在这里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当时起名叫雷振兴。因为那年是农历“庚辰”年,家人就叫他“庚伢子”。

3岁的孩子,若在现在,正是在幼儿园里撒欢的年龄,可雷锋3岁的时候,爷爷却被地主逼死了;5岁的时候,父亲遭日寇毒打,病死在床上;6岁时,哥哥在资本家工厂被轧断胳膊,被资本家撵回家,后来得了“肺痨”,又无钱医治而死去;不久,他的弟弟小金满病死在妈妈怀中;7岁时,他母亲不堪忍受地主欺辱,悬梁自尽,他成了一个孤儿;他小小的年纪为了糊口上山砍柴,被地主婆在手上连砍三刀。

从血和泪中走过来的雷锋,9岁时就成了反霸清匪斗争中的儿童团员。年仅15岁,就成了新生政权的一名公务员。今天有些人弄张证明,就可以把自己的兵龄、工龄任意延长。那么,雷锋如果今天活在世上的话,名副其实地是一名老革命了。 让我们沿着雷锋曾经走过的道路,去追寻他的足迹吧。

解放后,在安庆乡乡长彭德茂大叔的帮助下,雷锋进入小学读书。不久这个学校停办了。一天,雷锋到十多里外的一个山村放牛时,发现了一所学校。雷锋喜出望外,找到老师要求读书。开始老师不同意,在雷锋的恳切请求下,通过考试插班上了学。由于刚刚解放,人民生活极其困难,雷锋有时就在月光下看书写字。后来因为交不起学费,彭大叔便把他推荐到乡里当了通信员。无疑是雷锋当年品学兼优的缘故,多少年后,当有人采访雷锋生前的老师和同学时,他们仍然能清楚背诵当年编的快板书:

“小小雷振兴(雷锋幼年的名字),学习他最勤,上学他最远,功课他最尖,1956年秋天,彭乡长到望城县委开会。县委书记张兴玉想找个公务员,问他有没有好后生,彭乡长介绍了雷锋的身世和他在乡里的表现后,张书记决定把他调到县里来。彭乡长真有些舍不得放雷锋走,但是,雷锋到上级机关去,可以更快地进步,彭乡长又为他高兴。彭乡长给雷锋买来了蚊帐、热水瓶和一套新衣服,亲自把他送到了县委办公室。

螺丝钉精神的由来 在望城的山间小道上,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同时映入了张书记和雷锋的眼帘。小雷锋蹦蹦跳跳,一脚踢飞了螺丝钉。张书记却上前几步,弯腰捡起来,把螺丝钉上的灰擦干净,郑重地交给雷锋:“留着,会有用处的。”就这样一弯腰,一句话,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言行竟然影响了一个年轻人的一生。在后来雷锋写的日记中,螺丝钉被雷锋反复思索,终于形成了独特的“螺丝钉精神”。

1960年 1月12日,雷锋写道:“虽然是细小的螺丝钉,是个细微的小齿轮,然而如果缺了它,那整个的机器就无法运转了,慢说是缺了它,即使是一枚小螺丝钉没拧紧,一个小齿轮略有破损,也要使机器的运转发生故障的,尽管如此,但是再好的螺丝钉,再精密的齿轮,它若离开了机器这个整体,也不免要当作废料,扔到废铁料仓库里去的。”1962年4月7日,雷锋再次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螺丝钉的连结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军营里的亮相 1959年12月,19岁的雷锋走进了军营。接兵的干部从这位身体条件并不太合格,然而却有着一张不寻常的履历表上看到,他在农业战线上是优秀的拖拉机手,在工业战线上3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8次被评为标兵,5次被评为红旗手,3 次被评为节约能手,曾在报纸上被表扬过……接兵干部想,如果不是他坚决要求入伍,鞍钢怎么舍得把他送走。

新兵雷锋到部队的第一天,就代表千余名新战士,在热烈的掌声中,毫不怯场地登上全团欢迎新战友大会的讲台。全场两千双眼睛的视线集中在他身上。他昂首挺胸站在话筒前,个子虽然不高,却显得朝气勃勃,格外神气。他抖了抖落在身上的雪花,从裤袋里掏出讲稿,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大声念道:“敬爱的首长和全体老同志,让我代表新战士……”他刚讲上两句,大风就把讲稿吹叠起来了,他极力想展开讲稿,可是风仿佛故意找他别扭,刚展平,没等张嘴又给吹乱了。当时在场的团俱乐部主任陈广生想上前帮他一把,没想到雷锋干脆把讲稿一团揣进裤袋,冲着话筒来了个即席发言:“我们这些新战士,在60年代即将开始的日子里穿上军装,扛起枪杆,真有说不出的高兴。我们当中有工人,有社员,也有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可我们只有一个心眼,学好本领,保卫祖国,当个像样的兵。刚才团首长讲话,希望我们争当五好战士,依我说,有在座的领导,有老同志的帮助,别说五好,有个十好八好也保证当上。”

全场轰的一下被逗笑了。雷锋显得有点慌乱,抓着话筒又说了句:“笑什么呀 ?我讲的都是实话。”他转身向首长敬个礼,全场又响起了一阵掌声。

这就是《雷锋的故事》的作者陈广生第一眼见到的雷锋。现在,陈广生已年逾花甲,但是,一个活龙活现的雷锋仍时时映现在他的脑海里。时间越久,他越怀念和普通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和普通人一样在阳光下呈现出多种色彩的雷锋。

陈广生并不责怪写信向他发问“真有雷锋这个人吗?”的青年朋友。他满怀深情,讲述他看到的一个个雷锋。

问《祝福》 自打那次新兵大会后,雷锋和俱乐部主任陈广生逐渐熟悉起来,他发现陈广生那儿有那么多书,从此,便成了俱乐部的常客。有一次,雷锋在陈广生的床头看到了《鲁迅小说集》,便借了回去。过了一段时间,雷锋还书时,陈广生问他,你读了哪几篇? 雷锋说《呐喊》和《彷徨》里的许多篇都读过了。陈广生实在佩服他的阅读能力,尤其令陈广生永不泯灭的记忆是,当他们谈起《祝福》中的祥林嫂时,雷锋突然有些伤感的情绪。他说:“我这次看《祝福》又掉泪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很像我的母亲。”雷锋说到这里,泪水流了出来。他抹了抹眼角,说:“我母亲受苦受了一辈子,死在旧社会,死得很惨。那年我只有六七岁。”说着,雷锋忽然把话题岔开了。他说:“我文化水平低,有点看不明白,作者不会为祥林嫂祝福吧,也不是为鲁四老爷祝福吧,那怎么叫祝福呢? ”尽管雷锋还不是很懂大文学家的用意,但他却那么喜欢鲁迅的作品。《祝福》显然在雷锋的心灵荡起了阵阵涟漪,陈广生觉得可不能小瞧了这个爱动脑筋的年轻士兵。

雷锋挨训 在所有记载雷锋的书籍里,大概很难看到正面描写雷锋挨训的文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伴随着雷锋的并不都是赞扬和荣誉。

雷锋每次到陈广生那里借书,都是高高兴兴的。有一天却阴着脸走进屋来。原来,雷锋在路上碰见了副团长,副团长却并不知道这是雷锋。雷锋乐哈哈地跟副团长打招呼,副团长却一眼瞅见了他露在帽沿外的“刘海儿”,狠狠地训了他一顿。陈广生当时在心里埋怨这位副团长对新战士态度有些过于严厉,但在口头上仍然安慰雷锋说,副团长抓部队就是严格,让雷锋不要放在心上。不一会儿,雷锋就消气了,又像过去那样有说有笑,临走还对陈广生说,回去就把头发理了。以后,陈广生果然见雷锋的头发短了。但有一次,陈广生笑着说:“我是被你的口琴声吸引来的,不是来检查军容的。”雷锋放下帽子也笑了。这时陈广生才注意到,他的头发虽然很整齐,但是额前的短发仍然是刘海式,只不过比过去短了点。陈广生抚弄了一下雷锋额前的短发,开玩笑说,“还敢留着,不怕团首长再看见了? ”他嘿嘿一笑:“再上街,我把帽子戴低点。”陈广生心里偷偷笑了,好一个倔强的机灵鬼。

陈广生追述这个故事,无非是想说:雷锋是有个性的人,而不是通体透明的神。我们在宣传先进典型时,不应该像给演员化妆那样,把本来属于他的有个性的东西,包括缺点,遮盖得严严实实。那样,典型就只能在舞台上出现了。

一张“解放”照 在军营里仅仅度过了一年零八个月的雷锋,在他身上处处洋溢着当家做主人的自豪感。曾经为雷锋拍摄过不少照片的季增,当时在团宣传股担任摄影报道员,现在已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河北省承德市分会主席了。他追忆了这样一个故事:

记得1961年春天的一个中午,我挎着相机下连队采访,正赶上雷锋趴在地上保养车辆。这时我便走了过去,对他说:“雷锋,就在这儿给你照个相怎么样? ”雷锋听了连连摇头:“不,你去给别人照吧,我的照片已经够多了。再说,照多了也是浪费。”我说:“你的照片是不少,可是在汽车上照的有吗?别忘了,你是驾驶员!”听了我的话,雷锋动心了,小脸蛋一乐:“照就照!”说着就从车底下钻了出来。

他在车前做好了照相的姿势,我也调好了焦距,就在我快要按下快门的时候,他突然对我说:“不在这儿照了,到那边去吧。”原来,雷锋想在“解放”牌汽车上照一张相,而他驾驶的车是苏式老牌汽车“嘎斯51”。这样,我就随他来到一辆“解放”牌汽车前。他指着车上的“解放”牌字样,对我说:“能把这两个字照下来吗 ?”我不解地问:“照这干什么? ”他思索了一下,语气深沉地说:“没有解放,哪有我雷锋?”听他这么一说,我才明白了什么意思。就这样,我给他摄下了这张大家比较熟悉的照片。”20多年过去了,季增仍然保存着这张珍贵的原始照片。当驻军某部新闻干事孙云贵去访问他时,季增从他保存的相册里取出那张原始照片给他看。

接过相册,孙云贵好奇地翻阅着。这不是一本普通的相册,而是一本制作精美的雷锋照片专辑。雷锋当年的生活情景都集中在这本厚厚的册子里:有他艰苦朴素、缝补衣服的镜头,有他在车站扶老携幼、助人为乐的场景,还有他担任校外辅导员时为孩子们讲故事的场面……在那些褪了色的照片下面,都附有一张保存完好的底片,可见主人是多么的细心。季增说,这些照片大部分都是他拍摄以后第一次洗出来的。

“我把党来比母亲,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的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在雷锋的日记中,曾工工整整地抄录下了这首歌词,以至于后来不少人把它当成了雷锋的诗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把党来比母亲”,的确唱出了雷锋的真挚感情。现在却有一些年青人,没有体验过雷锋的经历,因而很难理解雷锋的这一情感,而仅仅把它当成一种艺术上的夸张。让我们来看一看雷锋的指导员高士祥,对雷锋入党的一段回忆吧。

高士祥现年64岁,他就是在大家熟悉的一张照片上,与雷锋谈心的那位上尉军官。他当时是雷锋所在连的指导员,也是雷锋的入党介绍人。

1964年 4月,高士祥调入运输连任指导员,刚好这时雷锋也结束了新兵训练生活分到该连学开车。

高士祥回忆说:在朝夕相处的两年多时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雷锋对党的感情,党叫干啥就干哈,一个心眼跟党走,他经常找我和连长谈心,汇报思想情况,多次提出申请加入党组织。我看他心情这样迫切,就注意培养他。我把自己保存的一本党章送给雷锋,并给他讲党的知识。从此,雷锋便更加自觉地按党员的标准严格地要求自己了,主动找工作干,一有空就帮助别人做好事,连里有两个来自同乡的战士发生了矛盾,雷锋就像干部一样,用毛主席著作中的道理,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使这两个战友很快就和好如初。我这个当指导员的看了,别提有多高兴啦。在一次支委会上,入伍不到7个月的雷锋就被支委提名列为发展对象。但是,在后来讨论雷锋入党时,个别支部成员听到有关对雷锋的一些反映,说他是做面子活图表扬,也有人认为雷锋的兵龄短,对他做好事能否坚持经常还要考验考验。这样就把雷锋入党的事搁了下来。 ,

1960年11月 7日,在沈阳军区工程兵部评“四好连队”和“五好”战士政工会上,副政委刘家乐找到我说,解放军报社的记者听了雷锋的报告后很受感动,决定写一篇《苦孩子,好战士》的报道,但一了解,雷锋还不是党员,就问了一句,这样的战士为什么没有入党?请你们 支部先研究一下,拿出个意见报团党委。会后,我向教导员汇报了上次支委会的决定,下午返回抚顺。当晚,找到支部副书记、连长李超群,又分别征求其他支部成员意见,全部通过。我在入党介绍人一栏里郑重地写下了:“雷 锋同志牢记我军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憎分明,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我自愿介绍雷锋入党。”

第二天中午,我回到了会议招待所,把支部大会通过雷锋入党的决议向团政委韩万金作了汇报,在会议休息期间,营党委委员专门为讨论雷锋入党的事召开了党委会,通过了运输连党支部批准雷锋入党申请的决议。这天是11月 8日,是雷锋终生难忘的一天。晚饭后,工程兵部的同志通知正在沈阳市某中学作“二忆三查”忆苦报告的雷锋来找我。雷锋一上招待所的楼梯口就让一群服务员给围上了,请他作小报告。当时入伍不到一年的雷锋就小有名气,他走到哪就把好事做到哪,颇受人们的爱戴。雷锋一走进宿舍我就从床边拿出他的入党志愿书,这时雷锋的视线紧紧盯着。丝毫也不挪开。“雷锋,从现在起你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啦! ”我严肃地说。他好像久别母亲的孩子扑到妈妈怀里一样,“哇”的一声哭了,这时在场的几个教导员全都愣住了,被雷锋对党赤诚的感情所感动,只见雷锋用手翻动着他的入党志愿书,哽咽中断断续续地说:“妈妈,我找到您啦,今后我听您的话! ”这时在雷锋身边的崔教导员走过来拉着雷锋的手说:“你已经是一名党员啦,以后要更加谦虚谨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听了直点头,晚上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伟大的党啊!您是我慈祥的母亲,我所有的一切都属于您,我要永远听您的话,做您的忠实儿子。” 翻开雷锋的日记,可以看到他多处表露了这样的心愿:要争取实现自己最美好的愿望,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为雷锋拍摄过 200多张照片、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干事,现在鞍山劳动教养院工作的张峻同志回忆道:我和雷锋在一起的时候,他曾多次对我表示:“要努力学习,做好工作,争取到北京见毛主席! ”我为什么对雷锋渴望见到毛主席这件事,至今难忘呢?因为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已作出决定,指派雷锋同志为出席1962年国庆观礼代表。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好消息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他,他就在当年的8月15日因公殉职了,没有能够实现他见到毛主席的夙愿。而我于1963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在首都中南海怀仁堂替雷锋同志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我热泪盈眶,激动万分,抢拍下十多幅毛主席接见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雷锋》剧组演员的珍贵照片。据说,酷爱戏曲的毛主席,从不看话剧,还讲过,给我200块大洋也不看话剧。可是,毛主席却被话剧雷锋所吸引,为剧中的雷锋而激动。张峻每谈起这件事,都难过地有些哽咽。

雷锋,这位从旧社会的苦海中幸存下来的孤儿,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真理的。当他由感谢党报答党的朴素阶级感情,上升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理想,并成为执政党的一员时,他怎能不感慨万端。不了解雷锋这代人成长的历史和思想轨迹,就难以理解雷锋的所做所为,真的会对雷锋产生问号,而这种疑问是多么幼稚和浮浅。 一篇自然来稿

雷锋怎么走向典型,领袖怎么发现雷锋,谁是最早宣传雷锋的人?

我们终于搞明白了。在沈阳的一所宾馆里,我们相约见到了头染白发的佟希文、李健羽,这两位当年的新华社驻辽宁分社军事记者,现已离休了。当我们还系着红领巾的时候,就记住了雷锋的名字,但我们都并没注意最早宣扬雷锋的人是谁。现在,其中两位采写过雷锋事迹的作者就坐在我们面前。

他们却谦虚地说:“雷锋不是我们宣传出来的,他早在宣传之前就很有名气了。”

“1960年10月,《前进报》社总编辑嵇炳前把我们俩人叫去,说是报社收到一篇自然来稿,反映一个叫雷锋的新战士艰苦朴素的事儿。说着,嵇炳前就把稿子递给我们。我们一看,这个新兵入伍还不到10个月,捡牙膏皮,补袜子,给人民公社捐款,好事做了很多。当时我们认为,国家正是困难的时候,党强调奋发图强,雷锋做到这点不简单,也非常可爱。嵇炳前就要求我们到部队了解了解,见见这个战士。我们就到了军区工程兵政治部,见到了王副主任,请他给我们找一找雷锋是哪个部队的。王副主任说,雷锋这几天就在沈阳,要到辽宁师范大学作忆苦报告。他是一个忆苦思甜的典型。

“我们两个一商量,决定现场去感受一下。雷锋到大学作报告那一天,我们俩人和学生坐在一起听。听到雷锋讲自己的苦难身世,心里难过得受不了。雷锋不仅讲过去的苦,也讲党对他的培养,讲他现在的工作。上面讲着,下面哭着,有些学生哭得呜呜的。这时口号突然响起来了,‘雷锋的苦就是我们的苦,雷锋的仇就是我们的仇’。这个领着喊完,那个同学又站起来领着减:‘向雷锋学习’,‘向雷锋学习’。那个场面太激动人了。这场报告对我们俩人来讲,解决了个情绪感染问题,都觉得这个战士实在可爱,他不仅仅是个节约的典型。会后,我们又和雷锋直接交谈。他谈吐很实在,他带了 3本日记和笔记。我们发现这个小伙子很注重学习,嵇炳前那天也听了报告,激动地说,要报个大典型。

“工程兵宣传部的赵志华,摄影员张峻,他们多次接触过雷锋。我们又听了他们介绍的情况,接着又上了雷锋的连队,当时连队的指导员是高士祥。他对这个战士的评价是肯定的。他介绍这个战士的特点,一个是艰苦奋斗,一个是助人为乐,说他对人民很有感情,对老同志、对工人、对农民用行动表达了一种自发的感情。部队发了4块月饼,他送到职工医院。望花区成立人民公社,他就把200元钱送去。”

张峻在回忆中,更为生动地叙述了捐款的事:“1960年10月下旬,我和团里的宣传助理员拿着雷锋所在团收到的地方表扬雷锋的两封来信,再次来到雷锋所在的运输连进行核实。一封信是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感谢雷锋送去 100元钱支援人民公社成立的;一封是辽阳市委的来信,热情赞扬雷锋给灾区人民寄去 100元钱的深情厚意。经过调查了解,事实弄清楚了:一次是连队驻地人民群众敲锣打鼓,热烈庆祝人民公社成立。雷锋看到这种热闹情景,立刻跑到储蓄所,把自己在工厂和部队积攒的200元钱,全部取了出来,一阵风似地跑到和平人民公社党委办公室,把钱往桌子上一放说:‘我早就盼望这一天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收下吧!’党委办公室的同志很受感动说:‘我们收下你热爱公社的一片心意,但是,这钱我们不能收,你留着寄回家吧 !’雷锋恳切地说:‘人民公社就是我的家呀 !假如我的父母还活着,一定不会拒绝他儿子给的钱。’雷锋一再要求,公社仍不肯收,直到雷锋说得流下了眼泪,公社的同志才答应收下一半,这 100元虽然数目不多,但它却给了和平人民公社全体社员一笔精神财富。

“事隔不久,辽阳地区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当雷锋在报纸上看到党中央毛主席派飞机给灾区人民运送衣物和粮食的时候,心里想我这个战士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呢?他连忙赶写一封慰问信,顶着大雨,跑到邮局,把公社退回的100元钱,寄给了辽阳市委…… “雷锋支援人民公社和灾区人民,舍得献出自己的一切,可他自己却从来舍不得乱花一分钱。参加解放军后,他每月领到津贴费,除留一角钱交团费,两角钱买肥皂,再用些钱买书,余下的全部存入储蓄所。他穿的袜子不知补了多少次,最后已经补得完全改样了,还舍不得扔。连队发放夏装,每人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雷锋只领一套单军装、一件衬衣、一双鞋。雷锋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深受同志们称赞的,但也有个别同志不理解雷锋,说他攒钱不花,真傻!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有人说我是傻子,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情愿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这样的‘傻子’。

“有的同志看过《雷锋》电影,不知还记不记得有个叫王大力的战士扔雷锋的破袜子的镜头,还有雷锋以王大力的名字给他母亲寄去20元钱治病用的画面,这都是确有其事的。王大力总认为雷锋‘小抠’,当他知道是雷锋以他的名字给母亲寄去20元钱之后,才改变了对雷锋的看法。”

武侯祠听松涛

武侯祠听松涛“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游历成都武侯祠时留下的诗句。当年他若来到南阳武侯祠,看到南阳武侯祠古色古香的美景,诵起诸葛丞相“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前后《出师表》,定会发出更加深沉的感叹。身为河南南阳人,今日第一次来到卧龙岗,我怀着难言的敬仰、肃穆的心情,参观名震天下的武侯祠堂。天气是响晴响晴的,没有一丝云彩,但远观武侯祠,松柏成林,松涛阵阵,滚热滚热的心情竟然没来由的清凉、淡薄下来了,难道,是诸葛武侯的英魂在默默镇守着它?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庵,位于南阳市西南的卧龙岗上。它是古人为纪念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而修建的一所祠堂。南阳卧龙岗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刘禹锡有《陋室铭》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可见唐代卧龙岗已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该祠元初毁于战火。元大德二年(1298年)南阳官府出资大规模重建,于延佑二年(1315年)增设孔明书院。可惜,元末明初,又焚于兵祸。至明成化年间,又将“孔明书院”恢复。以后又经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崇祯历代修缮。公元1528年,明嘉庆皇帝特赐给南阳武侯祠“忠武”庙额与祭品。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阳郡守罗景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在这次施工中,发现前人咏卧龙岗十景石刻一块,罗景根据这块石刻,进行复原。今日武侯祠主要建筑布局,仍保持了明末清初的形式。现在武侯祠现存殿堂房舍267间,主要建筑由东向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前后两重,从山门至大拜殿,左右两廊为前部,是人们祭祀诸葛亮的场所。后部的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桥、抱膝石、老龙洞、躬耕田,是根据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最后是宁远楼,亦名清风楼。山门之外有“诸葛井”和“澹宁读书台”。左侧院有关张殿、三顾堂等。台下有诸葛书院。整个卧龙岗占地12万平方米。“千古人龙”金字匾额的山门是武侯祠的起点建筑。拾级而上,穿过镌刻有“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石碑坊和仙人桥,迎面就是祠院的主体建筑--大拜殿。殿内塑有诸葛孔明像,纶巾羽扇,神态飘逸,俨然如生。两侧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的塑像。大殿外的卷棚内匾额、对联琳琅满目,两壁间还镶嵌有历代文人名士的笔迹石刻,真、草、篆、隶,各具特色。过了大殿,就是蓬松如伞、古朴美观的诸葛草庐。诸葛草庐,亦称诸葛庵,现今的茅庐系砖木结构,八角挑檐,外围有八角回廊,屋顶覆盖茅草。茅庐正门上悬挂郭沫若书的“诸葛草庐”匾额。据说这就是诸葛亮当年隐居攻读的地方。诸葛草庐的左侧是野云庵,这是诸葛亮会友的地方。野云庵,进深三间,门两侧砖刻“云归大漠随舒卷,门对寒流自古今”对联。其外装饰以苍松、仙鹤砖雕。相传他和他四个密友博陵崔州平、颖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徐庶徐元直常聚于此,讨论诗书。草庐的右边是一个古柏亭。如今,柏已不在,诸葛英名却依旧为人念怀。再往前走是伴月台。人家说诸葛亮能掐会算,真乃神人。其实他不是神,他只是熟读百书,谙习天文地理而已。赤壁之战中的借东风,并不是他真能借,而是因为他早已观测天象,知道东风将至。入祠继续往前走,不久便来到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澹宁读书台,诸葛亮的满腹经纶就源出于此。儒道两股思想贯穿了诸葛一生。他出山之后,自然是儒家思想占主流。他为了汉代江山,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但从他出山之前对他弟弟的嘱咐“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可见,道家的出世思想还是一直左右着诸葛亮的。武侯祠右侧有清同治年间新增设的庭院,这是为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特意修建的。庭院后面建有三顾堂,内有刘备、诸葛亮大型塑像。武侯祠的另一大景观就是排列有序的400余块碑碣石刻,在全国诸多武侯祠中当属首位,被誉为“卧龙碑林”。其中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碑,可称得上是“三绝”碑。据碑跋称,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遇雨夜宿卧龙岗,感慨万千,挥泪手书《出师表》,以抒胸臆。所谓“三绝”,一为文章绝,出师表为千载名篇;二为书法绝,岳飞的书法可谓苍劲峭拔,龙飞蛇腾,尤见忠武之气流于笔端;三为刻工绝,宛如手书。三者结合,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参观武侯祠在一个半天中不知不觉过去了,回望渐远的祠门,感觉半天中好像看过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诸葛亮虽有盖世之才,可惜三足鼎立之势刚形成,他便因病而逝,空留一腔遗恨。正如诗言,“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但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把他满腔的智慧与忠心造就了他万古留芳的贤相之名。两千年来,诸葛亮早已成为智慧的化身深入人心,他的存在是中国历史与华夏民族共同的骄傲!晁陂蒙中七三班王阳教师手记:碰触风姿绰约的河南文化正如余秋雨所说:河南是中华文明的见证,只有身在河南,才能真实触碰中原文化最蕴积深厚的那一层,只有亲眼所见,才会抵消狭隘的偏见误解,发现河南这片中原大地上的活力与脉搏,这次河南行,让我真正找回炎黄子孙的坐标点。本文重点介绍了“武侯祠”这一南阳著名景点,把卧龙岗上的风景描写的生动详尽,偌大一个武侯祠堂跃然纸上,让人有种想去一观古人遗风的冲动。该生写作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了大量的河南文化,特别是南阳文化的文献,归纳,总结,选取“武侯祠”做为自己的写作着眼点。其实,河南省的文化厚重如浩瀚烟海,不胜枚举。河南地处中原地区,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历史上,河南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和商城郑州。悠久的历史为河南留下了极为珍贵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历史学家称河南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这里有记载着人类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和轩辕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有历史上最早的关隘函谷关、最早的禅宗寺院白马寺;有以少林武术发源地名扬四海的“中国第一名刹”嵩山少林寺和闻名中外的相国寺,等等。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分别于2000年和200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河南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如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苏秦、岳飞,科学家、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司马光,佛学家玄奘等等。他们都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也是河南人民的骄傲。河南是中国姓氏发源地最多的省份,是台湾70%的客家人,48个姓氏的祖居地。近年来,海内外华人来豫寻根者络绎不绝。中国书法名扬世界,身为中国腹地,河南的书法艺术更是不能忽视。殷虚“甲骨文”是我国目前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信阳竹简章法独特;新莽铜嘉量铭风将雄放,袁安碑为汗篆上乘之作;张景碑是含代隶书碑刻中的精品;中岳嵩高灵庙碑,率真古拙,奇肆粗犷颇多自然烂漫之趣……河南不仅书法艺术闻名全国,而且戏曲艺术更是祖国戏曲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苑。豫剧唱腔独特,有浓郁的风土气息,不仅深受河南人民的喜爱,也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在豫剧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响誉全国的艺术大师:常香玉,海诗池……他们把豫剧推上了久违的舞台,他们唱响了河南的艺术,唱遍了中华,他们的无私奉献,他们对戏曲的热爱,无不体现了豫剧乃至河南戏曲艺术的无限魅力。说到戏剧,就不得不提到《花木兰》,它如今已成了家喻户晓的段子,在世界也引起了一定反响,美国还拍了动画片版的《花木兰》。它集中体现了河南人民先进开明的思想,也使河南文化从山坳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表现了木兰真诚的孝心和坚强的意志,使木兰这一女儿身变成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此外,蕴含着丰富文化内容的郑州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节影响巨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客商的到来。还有,河南的豫菜也是为人称道的一绝,它的特点是:中、和。因为其地处中原,并且在口味上,酸甜苦辣取其中,极具地域和文化的综合魅力。综上所述,河南的文化可以用八个字来约略概括,那就是:文武双全,秀色可餐!

家乡节日——青岛海云庵糖球会

家乡节日——青岛海云庵糖球会海云庵糖球会是青岛人的传统节日,每年糖球会,海云庵广场上都人山人海,远远望去就像是茫茫大海。各种各样的文艺节目全部一展风采:扭秧歌、大合唱、集体舞、鼓乐表演,将节日的气氛推向了高潮。200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民俗节会”之一。从2008年起,海云庵糖球会将延长为一周,即农历正月十六至正月二十二,时间更长,小吃和民间表演更丰富。增添了大型书画展、主题摄影抓拍比赛、曲艺联欢、木偶戏、等活动。现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成为了岛城春节期间一道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盛宴’。作为地道的青岛人,我每年都要跟着奶奶爷爷去逛糖球会。走进会场,激动人心的锣鼓队从舞台两侧大门鱼贯而出,拉开表演的序幕。台上70人表演的《安塞腰鼓》,台下300名腰鼓配合表演,呈现出热烈粗犷、刚劲激昂、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的热烈氛围。器乐演唱《海云庵小唱》更是把市井风情演绎的淋漓尽致。山东柳琴调演绎的《逛四方》和战鼓词《五大组团新四方》,用老百姓纯朴的大实话把四方区的新形象、新景观、展现给市民。此外,魔术、戏曲、少儿舞蹈陆续登台亮相。会场里人山人海,此起彼伏的摊位一家紧挨一家,琳琅满目的食品让人看了就馋,真是使人眼花缭乱、垂涎三尺。再看兴奋而又忙碌的商贩们一边熟练的忙活一边大声的吆喝,尽情地招呼着顾客。最引人瞩目的是卖糖球的摊位了,有王家的、张家的、赵家的、赖家的、高家的……糖球的种类多得看不过来,有:芝麻糖球、山药、黄瓜糖球、玉米糖球、山楂糖球、桔子糖球,最有名的要属高家的雪里红了:看高师傅手拿刚刚串好的糖葫芦,快速地往还在冒着泡的糖锅里一占,糖葫芦立刻变得晶莹剔透、鲜艳无比,然后倒提起来,双手抓住竹签用力那么一拧,糖丝就飞了起来像飞出万缕金丝,最后再把糖丝快速缠到糖球上就完成了。这时再看这糖葫芦,就像裹着轻沙的美丽的少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仅这绝招就令在场的人叹为观止,赏心悦目!我忍不住馋虫,总要排好长时间队,买上一大串大糖球,大口大口的吃着,又脆又香又甜,吃的我连鼻尖都会粘着粘粘的糖汁,嘿,可逗了!往前走,我们来到了另外一条风味小吃街。这里有“韶兴的臭豆腐”、香港的“撒尿牛丸”、内蒙古的“烤羊腿”、炸冰糕、洪七公的叫花鸡……我看见了一位姑娘捧着一个烤羊腿津津有味地吃着。还有两个小伙子一人拿一盒撒尿牛丸,吃得汤水四溅,笑声不断。转眼间,已到了傍晚,在奶奶催促下,我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糖球会。亲爱的小朋友们,如果您有机会,可千万不要错过,快来海云庵大饱眼福口福!青岛四方实验小学3.1班林大为

三 : 戏曲大舞台作文

“戏曲”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词,只是一个上代人爱看的节目,远远不及现代的动画片,所以我从来没有看过,根本不了解“戏曲”的所有相关资料。 小时候,在沉闷的假期里,按动电视遥控器,不时地会发现有一些关于“社戏”的节目,但我却毫不犹豫地跳过了,看那些有趣的动画片。

拯救戏曲

戏曲,中国的文化源泉,却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戏曲,从前满大街的戏迷,现在已后继无人,从前人们耳熟能详,现在却一问三不知;从前的刀嗑话题,现在已无人问津。这一切都在诉说一个残酷的现实——戏曲将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戏曲这一个庞大的家族衰落不禁令我有以下的观点:戏曲的衰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时代在发展变化,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就像流行歌曲一样,过时了,不流行了,自然就会被淘汰。它虽然是中国的艺术瑰宝,但有一点不可忽略,它也是一种供人们娱乐的工具,如果有比戏曲更好的娱乐工具,人们自然会向往着好的。大自然有着一个法则——弱肉强食,也就是说如果戏曲不能超越那些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新娱乐工具,那戏曲被淘汰将会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大自然还有一个法则——适者生存。戏曲作为古典文化,如果一直因循守旧在那个世界中,不敢走向新世界的话,迎来的是会消失。

想到这儿,我不禁多了几分担心,戏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试想,一个民族若没有了信仰,那岂不是一团乱麻。于是,我又想到了一个拯救戏曲的观点:戏曲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十分古典的,场面小,表演的方式单一,而且在人们印象中是一成不变的,似乎从未发生改变。所以,第一,在戏曲内涵不变的条件下,要添加新的元素,让戏曲是多样化的,变化的,这样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第二,在剧情不变的条件下,场面要变,要一改以往秀气的风格,几个人当千军万马?不,至少要上百个,这样才热闹,才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有亲和感;第三,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表演的方式要变,可以将戏曲的故事起源拍成电影、电视剧、卡通片或是动画片,例如《梅兰芳》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开端;第四,政府可以请些明星来唱戏、表演,这样,我相信戏曲将不再孤单。

我想着,新的戏曲将掀起一股热捧的浪潮;也想着,梅兰芳在新戏曲前也只不过是班门弄斧;想着,外国人都会哼上几声京腔……我会一直想着。

不一样的爱

不一样的爱

不一样的爱

——书和书的故事

初中组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初级中学八年三班姜一凡

指导教师肖欣娜

联系电话13904299360

时间如流水,再嶙峋的怪石终究会被打磨的圆润光滑,多么雄伟的壮举也只得随风飘逝。在历史面前,什么能永垂不朽呢?唯一的答案,便是书。那书里书外,美好的不美好的故事也与书一起被人们所熟知,牢记。

委屈的曹操与《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阴险至极。随着《三国》的广泛流传,曹操的奸臣形象深入人心。以至于在戏曲舞台上,昔日的大丞相竟以水白脸示人,不得不说这是为罗老先生的封建正统思想所误。这是真正的曹孟德吗?不,不是的。那才是他。那东临碣石的一代枭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依旧能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不屈之音,那一份遒劲雄浑的意气,岂能为一个小人所有?那才是他,一个拥有别人所不曾有的豪气与自信的人物,比如他这样评价英雄:“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又比如他潇洒的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曹耳。”

这便是曹操,一个被误解了数百年的英雄豪杰。但我想,如果曹丞相依旧在世,当他面对流言蜚语时,应该会一笑置之吧。

想象中的《中国长城建造时》

这本书是在长城建造好几千年后,一个生活在布拉格的说德语的犹太人写的。在他的想象中,中国长城是分阶段建造的,而这样建造的原因竟然是为了给同样古老的建筑——“世界第七大奇迹”巴别塔打地基用的?这也不算奇怪,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大师——卡夫卡,其创作的宗旨永远是写现代人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将长城写成这样很正常。现实中的“中国长城建造时”远比卡夫卡所写雄壮,惨烈的多。数十万民工有去无回,他们家里又有多少苦苦等待的“孟姜女”呢?

其实,换一个角度,一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捷克是一个小国,总人口也不过几百万人,卡夫卡是理解不了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去修一堵墙的。在此,有一些民族自豪感吧?

流浪者的三毛

我是近两年开始痴迷于三毛的。

买全了她的著作。与她度过不再来的雨季,听她讲述撒哈拉的故事。在温柔的夜里一起看梦里花落知多少,最后,再走遍千山万水,度过了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三毛如蝶,虽朝生暮死,可是我依然为他的色彩目眩神迷,觉着生命所有的神秘与极美已在蜕变中彰显了全部的答案。

欣赏三毛,为她的超脱于世,为她的喜形于色,为她的心神活泼,为她的“离经叛道”,为她的一切一切。

生命在变,生命在延续,观念有改变,这都是无可奈何的人生之旅所造成的。但我相信,无论世界怎样改变,书是永远都不会变的。书和书的故事将会如汩汩清泉,永不干涸。

奥运,走进北京

2008年8月8日晚8时,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了。

今晚,焰火照亮了北京城。焰火表演了大约20分钟。美丽的焰火变成了盛放的牡丹花,绚丽的奥运五环。焰火弹接连不断地射向天空,焰火看上去就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由焰火组成的巨大彩色“脚印”穿过天安门广场,沿着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朝国家体育场走来。这29个焰火“大脚印”,拉开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序幕,象征着现代奥林匹克盛会一步步走来,进入“鸟巢”。“鸟巢”里人山人海,有许多外国朋友。今晚的“鸟巢”成了红色的海洋和欢乐的海洋。看到的除了笑脸,还是笑脸,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击缶体操队表演以后,一幅美丽的长卷慢慢展开。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诗意般的历史场景,向世人展开的是一幅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文房四宝、四大发明、琴棋书画、戏曲歌舞、丝绸之路、万里长城展现在世人面前。特别是“活字印刷”表演,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和”字,表达了我们以和为贵,呼唤和平与和谐的愿望。舞台中心有一个大“地球”,有许多演员在这个“地球”上倒立行走和空翻,“地球”周围许多人围成一圈又一圈,在表演太极拳。体现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含义。

运动员入场了,每一个代表队入场都受到热烈欢迎。终于中国体育代表团入场了,所有的观众都站起来拍手欢呼,国家主席胡锦涛爷爷和其他领导人也都站起来向运动员们招手。“小巨人”姚明举着国旗走在最前面。走在他旁边的是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600多个运动员满怀豪情走进体育场。

奥运五环旗升起来了。北京奥组委主席和国际奥委会主席分别讲话。运动员代表和裁判员代表在五环旗下宣誓。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体操王子”李宁腾空而起,伴着姣洁的明月,踩着“祥云”,飞翔在“鸟巢”上空,用手中的火炬点燃了巨型“祥云”主火炬下的“灯蕊”,一条火焰迅速向前窜去,点燃了主火炬。

奥林匹克圣火在“鸟巢”上喷薄而出,照亮了聚集在五环旗下的笑脸。“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国人民期盼的“百年奥运”终于在北京开幕了!

不一样的爱

不一样的爱

不一样的爱

——书和书的故事

初中组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初级中学八年三班姜一凡

指导教师肖欣娜

联系电话13904299360

时间如流水,再嶙峋的怪石终究会被打磨的圆润光滑,多么雄伟的壮举也只得随风飘逝。在历史面前,什么能永垂不朽呢?唯一的答案,便是书。那书里书外,美好的不美好的故事也与书一起被人们所熟知,牢记。

委屈的曹操与《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阴险至极。随着《三国》的广泛流传,曹操的奸臣形象深入人心。以至于在戏曲舞台上,昔日的大丞相竟以水白脸示人,不得不说这是为罗老先生的封建正统思想所误。这是真正的曹孟德吗?不,不是的。那才是他。那东临碣石的一代枭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依旧能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不屈之音,那一份遒劲雄浑的意气,岂能为一个小人所有?那才是他,一个拥有别人所不曾有的豪气与自信的人物,比如他这样评价英雄:“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又比如他潇洒的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曹耳。”

这便是曹操,一个被误解了数百年的英雄豪杰。但我想,如果曹丞相依旧在世,当他面对流言蜚语时,应该会一笑置之吧。

想象中的《中国长城建造时》

这本书是在长城建造好几千年后,一个生活在布拉格的说德语的犹太人写的。在他的想象中,中国长城是分阶段建造的,而这样建造的原因竟然是为了给同样古老的建筑——“世界第七大奇迹”巴别塔打地基用的?这也不算奇怪,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大师——卡夫卡,其创作的宗旨永远是写现代人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将长城写成这样很正常。现实中的“中国长城建造时”远比卡夫卡所写雄壮,惨烈的多。数十万民工有去无回,他们家里又有多少苦苦等待的“孟姜女”呢?

其实,换一个角度,一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捷克是一个小国,总人口也不过几百万人,卡夫卡是理解不了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去修一堵墙的。在此,有一些民族自豪感吧?

流浪者的三毛

我是近两年开始痴迷于三毛的。

买全了她的著作。与她度过不再来的雨季,听她讲述撒哈拉的故事。在温柔的夜里一起看梦里花落知多少,最后,再走遍千山万水,度过了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三毛如蝶,虽朝生暮死,可是我依然为他的色彩目眩神迷,觉着生命所有的神秘与极美已在蜕变中彰显了全部的答案。

[www.61k.com)

欣赏三毛,为她的超脱于世,为她的喜形于色,为她的心神活泼,为她的“离经叛道”,为她的一切一切。

生命在变,生命在延续,观念有改变,这都是无可奈何的人生之旅所造成的。但我相信,无论世界怎样改变,书是永远都不会变的。书和书的故事将会如汩汩清泉,永不干涸。

宋城千古情——给我一天,还你千年

宋城,一个美丽的地方;宋城,一个蕴含着宋代文化的地方;宋城,一个展现了宋代千古情的地方。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一砖一瓦、一门一窗,一一展现了中国古代大宋王朝的京都风采,既具有皇城应有的威仪与气势,又具有都市的繁华与魅力,这就是中国最大的宋文化主题公园——宋城。

宋城是杭州一个非常著名的风景点。今天,我十分幸运,来到了盼望已久的宋城,在这个园林里享受着宋代那独具魅力的风情。

进入园林,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那吸引人的古代建筑。宋街,这个普通的名字在第一刻跳入我的眼帘。在这条街上,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穿着宋代服饰。不管是达官显贵绫罗绸缎,还是小商小贩粗布旧衫,都显出了宋代独特的风情。街道虽不宽,但街边的小店却一家连着一家,小吃店、服装店、演义馆,叫卖声一家比一家响。

咦?那儿有什么好东西?怎么那么多人?好奇心旺盛的我飞奔过去,挤进人群,哇!是木偶戏耶!我目不转睛的看着,呆呆的木偶人在老爷爷的操纵下,表现得活灵活现,有趣极了!在这条街上,经常会簇拥着一堆人,谁叫文艺表演这么多呀:木偶戏、皮影戏、书唱、戏曲、杂耍等等,应有尽有,丰富多彩,更是吸引了不少游人。

走出宋街,来到了一个大广场。广场十分大,左右两旁各有一个大水缸,是专门为了每天晚上泼水节目所准备的。走下台阶,是一个大型的水上项目:水上拉锁桥、水上木板、水上浮板……看着一个个人都在尝试,我也想试试。看来看去,还是水上浮板最简单。我卷好裤腿,深吸了一口气,做好了落水准备。开始了,我奋力向前冲去,踩住每块板的中心,一步、两步、三步……我的双脚已经踩在了对岸的木板上,但还是没有反应过来。过了好一会儿,我觉得脚底下烫烫的,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我已经到了,我竟然没有落水!

玩尽兴了,天也黑了,不过在出园之前,得去观看一场歌舞晚会——《宋城千古情》。《宋城千古情》分为《宋宫艳舞》、《金戈铁马》、《美丽的西子,美丽的传说》和《世界在这里相聚》四场,叙述了从古至今的传说。《宋宫艳舞》:表现了宋代宫廷的辉煌,从华丽的服饰到绚丽的灯光,从金碧辉煌的南宋宫廷到仕女们的轻歌曼舞,一一再现了偏安一方的南浮华的过去。《金戈铁马》:舞台上又是策马狂奔,又是炮火连连,给了现场观众一个虚实交错的战斗前沿,再现了岳家兵的英勇之气。《美丽的西子,美丽的传说》:在美丽的人工瀑布中打开了一个个美丽的传说:白蛇传、梁祝……他们在隧道里演绎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世界在这里相聚》:一一展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休闲风情和民俗文化,精彩动人。时间过的飞快,节目总是那么短暂,精彩的片段还历历在目。

杭州宋城以宋文化为主题灵魂,在模糊了时空的概念里,让人独寻了这样一座寓教于乐的历史之城,体味着宋代所特有的自然山水没、园林建筑美与民俗风情美,在跨越古今的城镇之中以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追忆与表述。

——给我一天,还你千年!

简评:给我一天,还你千年——很精彩的口号,成了你的文章最出彩的一句话。

《梨园春》来啦

周五吃过午饭,我正准备去上学,爸爸喜气洋洋地举着一张入场券说:“妞妞,《梨园春》栏目组来扶沟啦,今晚要在大礼堂演出,想不想去看哪?”一听这消息,我惊喜交加,一把夺过入场券高高兴兴地去学校了。

好不容易熬到晚上七点钟,我和妈妈一起来到人民会堂,嗬!观众可真多,上下两层都已座无虚席。仔细一看,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也难怪,戏曲节目一般是老年人的最爱嘛!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们刚找到座位安稳下来,演出就开始了。两位美若天仙的女主持人落落大方地走到舞台中央,她俩的声音很甜美,配合默契,堪称“黄金搭档”。

第一位上场的《梨园春》明星擂主王光姣,这位阿姨声情并茂地演唱了《情系梨园》,还变换风格演唱了几首流行歌曲,观众们给她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更是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听主持人说,她打擂时两次开走了作为最高奖项的小轿车,还多次把奖品和奖金无偿捐献给敬老院和孤儿院,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好演员啊!

第二个上台表演的是童星擂主连晓爽,她五岁就上台打擂并成为了小擂主。她是靠演老太太的角色一举成名的,今天她为观众们带来的是拿手好戏——《小白鞋说媒》和《朝阳沟》选段,她不但戏唱得有板有眼,而且表情俏皮可爱,动作夸张幽默,引起大家一阵阵欢快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出场的是著名笑星黄华伯伯,他和搭档带来了戏曲小品《墙头记》,三人的表演惟妙惟肖,把一位风烛残年的老爷爷,还有一对不孝顺夫妻虐待老人的可耻行为演得跟真的一样,我忍不住想上台去踹他们几脚!!

紧接着是歌手万伟叔叔演唱的歌曲《母亲》、《河南人爱中》,铿锵有力,振奋人心。擅长男扮女装的边玉洁叔叔表演了《花木兰》、《红娘》,他还忸忸怩怩地跳了风情万种的印度舞,让人忍俊不禁。两位漂亮姐姐吹奏了好听的萨克斯曲《走过咖啡屋》,我听得如痴如醉。还有一位叫张霞的阿姨,她一边唱戏一边画画,最后还写了一首藏头诗——《唐伯虎点秋香》,实在是多才多艺啊!另一位明星擂主李春景阿姨演唱了《陈驸马》和《程咬金照镜子》,她是女扮男装,声音如炸雷,超级给力!最后上场的是模仿秀表演者刘军叔叔,他无论是长相,还是衣着打扮,都和著名歌手刘欢叔叔十分相似,他演唱了人人皆知的《好汉歌》,一边唱一边下台与观众互动,将演出气氛推向了高潮。随着一段热歌劲舞,这场精彩纷呈的大型综艺晚会圆满结束了。

大约十点钟,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会堂打道回府。《梨园春》栏目真是好样儿的,怪不得你能走出河南,走入全国,走向全世界呢!你是咱们河南人的骄傲,更是咱们全中国人的骄傲,但愿你能越办越好!越来越辉煌!!

融融绍兴,一城好戏

初次到绍兴,早晨被窗外高亢的戏曲唱腔惊醒。推开窗子,想仔细地听听唱的是哪出戏,却怎么也听不明白。几个中年人站在一个戏谱架旁,旁若无人地唱着。我只能凑近看看戏词:“这是越剧吗?”一位老妇操着绍兴方言告诉我:“绍剧哩,这里的人多唱绍剧的。”

鲁迅说,“大敲,大叫,大跳……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地看起来,也自有它的风致”。我国地方性的剧种很多,像绍剧这样,历经千年仍深植于民间的却少之又少。

傍晚时分,村中庙宇对面的戏台和周遭几乎没有了界限。大幕随着锣鼓声渐渐拉开,前奏逐渐变得粗犷而高昂,拉开了整场戏的序幕,我寻个最佳拍摄点占好位置。如鲁迅当年看过的社戏一样,至今绍剧仍先是大锣大鼓闹头场,“盛盛盛盛盛盛盛,呛呛呛呛呛呛呛”,说的就是一开场便热闹非凡,声传百里。台下观众的眼睛瞪起来,远处的村民听到锣鼓声,也快步赶了过来。

剧团到乡下演出,观众大都是当地的农民,他们酒酣脸红,和着台上的节拍,一边摇着蒲扇吟唱,一边想着赏心乐事。我不经意间回头,见一位金发碧眼的外籍女教师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心里不由一阵感动,她未必完全明白戏中的故事,却被它深深吸引。

行走在绍兴的街巷中,会感觉到桥多船多歌亦多,时不时能从某户人家的窗户里飘出绍剧唱腔。到了周末,沈园里也经常有演出活动。城市广场上和古街巷中的社戏演出多在节假日。若赶上晴天,又是桂花飘香的日子,还可以乘着乌篷船看水上戏台演出或临河的“草台戏”,水中的人影影影绰绰,停泊的乌篷船摇摇摆摆,河上的波光闪闪烁烁,从台上飘起来的唱腔豪迈雄阔,真是难得的悠闲。其实,不仅绍兴人喜欢看戏,这份好戏的情怀也感染了长三角乃至江南更加广阔的区域。

据说,早在大禹的年代就有祭社,社戏起源于祭社中的文艺演出,后来逐渐发展为唱腔高昂、锣鼓节奏强烈的绍剧。绍剧刚柔并济、感情奔放,浸淫了古越先民的粗犷和剽悍,让人觉得它不应该诞生在柔情似水的江南。

绍剧的大量优秀传统剧目保留至今,体现爱国爱民精神的《于谦》,彰显勇敢诚信忠义的《杨门女将》,鞭挞贪腐的《新官劫》,为好人申冤鸣不平的《葫芦案》……无一不紧扣百姓的心弦。鲁迅看过很多社戏,并把绍剧《龙虎斗》中“手持钢鞭把你打”等经典台词融入了自己的创作。显然,鲁迅对绍剧的“草根性”了如指掌,感受深刻,这一故乡文化也许深深影响了他,使他的文学作品引人警醒、常读常新。

念白风趣诙谐,表演幽默轻松,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绍剧的又一特色。

从艺30多年的姚元法,在《龙虎斗》中扮演陷害忠臣呼延寿的奸臣欧阳方,他的逼真表演总能把观众带入戏中,引发对坏到极点的欧阳方的声声怒骂。有一次他在余姚乡下演出,观众中有一位木匠,入戏太深,要提着斧子冲上戏台去砍“欧阳方”,成为十里八乡的笑谈。

鲁迅的文章里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常年跟随绍剧团摄影采风,记不清看了多少次演出,每一出戏终了,我总是很享受、很依恋,也很担心,担心自己哪一天会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好戏了。

本文标题:戏曲大舞台作文-戏曲大舞台作文3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595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