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浅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问题解析

发布时间:2017-09-26 所属栏目:就业问题

一 : 就业问题解析

对于就业问题的几点看法

摘要: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尤为重要。为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一、当前就业形势;

二、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三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职位 教育 国家

前言 古人说:“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一个人只有从事某种职业、某项工作,付出劳动获得经济收入,才能获取生活资料,维持生计、改善生活。同时,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还能够享受劳动的喜悦,体验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成就感,实现有尊严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说,就业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关乎社会和谐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前提。只有人们都有工作干,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人心才会思安,才会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社会才会稳定发展。充分就业也有利于减少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发展的事实也说明,失业率过高往往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就业关乎经济健康发展。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财富的日益增加,归根到底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不同的就业岗位上创造出来的。如果大批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不创造财富却在消耗财富,必然削弱经济增长的活力。同时,只有实现充分就业,使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才能刺激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

一、就业形势

1.“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形势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依然用了“严峻”二字。“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尹蔚民分析说,“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其现实表现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且有常态化趋势,而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复杂。不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都将对就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势必更加凸显,结构性失业问题也会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也使就业形势增加了更多变数。”人社部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超过700万人。

2.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01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毕业生流动性较高。

3.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

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二、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大点就是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第二大点就是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1.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导致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在单位的选择上也要求偏高,导致就业难。

2.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3.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

三、要解决就业问题需以下几点

1.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调控机制。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就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强化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2.我国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作用,不失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好办法。为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国家还必须尽快建立信息预警机制或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同时,国家还应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对以不实之词、虚假信息吸引参展单位和学生的招聘会主办单位和个人予以查处,对各类毕业生招聘会予以引导、规范,改善招聘会的软硬件环境,提高招聘会质量。毕业生们呼唤针对市场细分的、小型的、建立常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暂未就业的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方便。

3.对于现今的大学生应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希望。当然,自我设计时要切记做到知己知彼,特别是全面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脾气秉性、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等等。为了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设计,建议运用科学的职业能力、心理、个性、适应性测量工具,好的职业测验工具将是你正确步入职业生涯的指南针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还望老师指正。谢谢!

参考文献:[1] 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 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二 : 浅析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精神疾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而现有的精神卫生资源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看好,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精神医学 就业前景 发病率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187-01

随着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看好,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通过对我国精神卫生现状及学生就业前景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提出对策。
一、我国精神卫生概况
据2009年我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已达1亿人以上,神经精神疾病在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约占1/5,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到1/4。精神疾病不仅患者数量庞大,而且危害严重,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很低,就诊率更低。精神卫生问题作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共识。
二、有利的就业前景
(一)国家重视精神卫生事业发展
近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出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把防治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把精神卫生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ww.61k.com)计划,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由此,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学生就业也必将迎来新的机遇。
(二)精神卫生领域人才缺乏
我国精神卫生机构严重不足,导致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缺乏,目前我国精神科床位每万人口只有1.06张,精神科医师每10万人口只有1.29人,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家富裕了,人才问题就成为制约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今后必将需要大量的人才,学生的就业必将迎来新的高峰。
(三)精神医学专业优势
很多疾病和病人都会合并有精神科问题,但目前临床医务人员普遍欠缺精神医学知识,这将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和预后,而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兼具精神医学、临床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这些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三、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职业认同和专业精神
1.很多学生入学前对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和从事的行业并不了解,当他们逐渐了解到自己将来所要面对的高压力、高风险和低回报时,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教育和引导,由此产生恐惧和抵触,导致学生缺乏职业认同感,因此宁愿选择转行,也不愿意从事精神专科工作。
2.很多学生认为精神医学是一门起步晚、发展慢、前景差的学科,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不高,治疗很难取得明显的疗效,不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因此对专业产生怀疑态度,很难培养出专业兴趣,更难以树立专业精神,这也导致了学生不愿从事本专业。
(二)大众存有偏见
当前社会,大众对精神医学和精神卫生存有很大的偏见和歧视,认为从业人员跟正常人不一样,似乎他们的精神上也有问题。如果学生的亲友也产生这样的想法,极有可能对学生进行劝阻,导致学生放弃就业机会而选择其它。
(三)学生就业定位过高
部分学生就业定位过高,认为只有到大城市、大单位才能发挥自己的的专业特长,却不愿意到基层就业。而我国目前专业人才的缺口却恰恰在基层,国家也把发展的重心放到了基层和社区,这就可能会造成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基层单位却人才不足的局面。
四、问题与对策
(一)加强学生职业认同和专业精神教育
1.通过教育的引导作用:
(1)老师要树立榜样,把正确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精神卫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认清精神医学的发展前景,树立正确的观念,摒弃不良认知,增强职业认同感。
(2)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学习效果的提升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专业精神。
2.通过环境的影响作用。学校可以改革培养模式,增加学生在医院学习的时间,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慢慢熟悉、了解和适应医院的环境,而且与临床老师长期的相处和交流可以逐渐消除他们的心理恐惧,另外病人及其家属所承受的痛苦也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消除大众偏见
1.国家要继续加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的力度,引导大众正确认识精神医学和精神卫生,逐步消除他们原有的偏见。
2.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学校、教学点、实习基地和学生生源地及周边地区开展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既能贯彻国家政策、响应国家号召,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自我认可度。
(三)加强就业观教育
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合理定位。特别要让学生认识到,国家正在逐步加大对基层精神卫生机构的建设和投入,将来精神卫生事业的重心将在基层和社区,因而要把就业目光转向基层和社区单位,因为那里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更需要他们的病人、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正迎来新的春天,面对随之而来的学生就业上的挑战和困难,在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和克服,学生的就业前景会更加广阔,也必定能在蓬勃发展的精神卫生事业为祖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贾新生,夏洪福.谈强化精神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农垦医学.2004.26(2).
[2]雷鸣,曾国华,袁坚,何朝辉,钟文.加强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专业精神教育.南方医学教育.2009(3).
[3]接雅俐,汤先忻.谈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6.1(17).
[4]刘铁桥,曹玉萍,张亚林,薛志敏.医学生对精神医学的态度及其与精神科职业选择关系的初步研究.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4.4(1).
[5]王俊成,张瑞岭,周芹.中国精神卫生服务现状与建议.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5).

三 : 浅析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问题及对策

本文标题:浅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问题解析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544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