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中国历史地图详细版-图文详细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僧

发布时间:2017-08-12 所属栏目:芙蓉国度

一 : 图文详细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僧

原文地址:图文详细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僧作者:天祥阿比甲当嘎

芙蓉国度 图文详细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僧

作者:程三镜

博主按: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佛教盛行,历代名僧无数,有以佛教为主闻名(译经、讲解、取经、传法之类),也有以非佛教为主闻名(比如道佛结合、诗书画、科学、政治之类)。本博文兼顾全面,按年代排序,以贡献性、知名影响性、特色性、唯一性来选取,如取经的除本博选取外还有鉴真等,禅宗传法的还有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等,译经传法的还有真谛、义净、法藏等,以诗书画闻名的还有贯休、佛印等,因博文篇幅有限,在此不再一一累述,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 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

芙蓉国度 图文详细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僧 【人物简介】

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至建康(南京市)讲经,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好谈玄理。注《庄子•逍遥游》,见解独到。后于剡县(浙江省嵊县)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据文献记载,《神骏图》画的是支遁爱马的故事。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本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有《释即色本无义》等。

【生平事迹】

出家初入名士圈

支道林本姓关,河南人,幼年随南渡的家人离开祸乱横生的北方来到江南。因家中世代信佛,他又聪明灵透,所以很早就悟到非常之理。他曾隐居在余杭山中,钻研经书,数年之后,便卓然独拨,见解出众。二十五岁时,他剃发出家。

  初入京城,刚一打进以谈玄说道为务的名士圈,他便很受王濛看重,评论道:“参悟玄理的功力,比王弼毫不逊色。”殷融常叹息,卫玠死后,论精神气韵,后世尚无人能比。一见支道林便叹道:“真如重见卫氏。”一时名士谢安、王洽、刘恢、殷浩、许恂、郗超、孙绰等都纷纷与他结交。在京多年,留下许多风流韵事。

融合神理名流叹服,开创玄佛结合

支道林为人大方,升座讲经,只标举大义,辞章文句就不免有所遗落,拘守经文者便讥讽他鄙陋无知,谢安却极力称赞:“林公说法,正如九方皋相马一样,只看其骏逸与否,而忽略其毛色是黑是黄。”支道林与诸人谈学问,妙语如珠。

  支道林虽是僧人,对《庄子》却精熟无比,《庄子•逍遥游》一向被认为难解,名士们钻研体味,总不能超出向秀、郭象的水平。这两人以为,万物各任其性,各当其分,无论是芸芸俗物还是圣贤,是有待于外物还是相反,都是逍遥。支道林以佛理来解释,便卓然独立。他的解释基于英其《即色论》,认为外物没有自性,虽然存在仍然是空,只是人生执着,外物才“有”。那么,只有对外物不起执着之心,顺应外物而又超然物外,“物物而不物于物”,悠然无待,畅游于无穷放浪之境,才能求得至上的满足,才能叫做逍遥。此说标新立异,被称为“支理”。

投身剡山注经

  很快他便投身剡山,他相中沃洲小岭,便派人去向竺法深买,竺法深也是名僧,答道:“想来就给,哪听说过巢父、许由买山而隐的呢?”十分慷慨。于是在那里立寺传道,聚集了百余名僧众又作了《座右铭》,勉励懈怠者:“……茫茫三界,无边无尽地束缚世人,烦劳自外袭来,愚心在内萌动,理应殉身赴法如饥似渴,心怀遥远而忘掉疲劳。人生一世,细如朝露,……应心平气和,立志无为。……”数年后,支道林又到石城山,建栖光寺。他打坐山门,游心禅苑,吃野果,饮溪水,放浪心志于无生无灭的境界。又注《安般》、《四禅》等经。

  后来,支道林曾来到山阴,讲解《维摩诘经》。许恂为都讲,负责提问,支进行解释。支每讲解一义,众人心满意足,以为许无可再问,等许一发问,众人又鼓掌欢呼,以为支无法讲通。如些往复,最后众人无不嗟叹二人言辞之美,但却对其佛理不大了然,大家都以为心领神会,结果自己一说,反复三两次便乱了。

进驻东安寺讲经

  晋哀帝(362—366)即位后,两次派使者请他到京,他便走出山林,重入繁华的都市,在纷乱的红尘中迎来送往。他住进东安寺,讲解《道行波若》,朝野士庶无不叹服,以为法师在山中修炼多年,果然面目一新。

再回剡山,寿尽归林

  一转眼三年过去,支道林又怀恋起清净的山溪与幽密的树林,他上书请回东山。皇帝许可。回到剡山,支道林便栖身林泽,在远离尘嚣前自然之中体悟、玩味生命。

  然而他没能再一次返回尘世。他有同学法虔,精于妙理,出神入化,忽然死了。他听到消息,在林中低头徘徊多日,叹道:“钟子期死后,伯牙便将琴摔掉,茫茫人海,知音难觅,推己求人,确实不假。法虔一去,我说话再无人欣赏。哎,心中之情,郁结不散,我也要去了。”不久便病倒。他开始作《切悟章》,临死才成,一放下笔便咽了气。这一天是太和元年( 366)四月四。

  许多年以后,高士戴逵经过他的坟墓时,不由感叹道:“善言尚未传远,坟间树木已合抱粗。但愿林公绵绵神理,不与寿数同时消尽!”他抬头,见树间一只鸟飞向林中。

【作品及成就】

擅长草书隶书,诗也写得不错。《广弘明集》收录他的古诗二十多首,其中有些也带著浓厚的老庄气味。支遁在内典之中,对《般若经》下的功夫最深。他在出家以前,就曾研究过《般若》。後来又经常辩论、讲诵《般若》。他所著的论文中可视为支遁般若义的代表作是《即色游玄论》。此论已经亡佚。

他又著有《释即色本无义》、《道行指归》(并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二)。原书已经亡佚,但由书名推测,一定也是解释《般若》的作品。此处还有《圣不辩知论》、《辩三乘论》、《释蒙论》等,也都亡佚。他又曾就大小品《般若》之异同,加以研讨,作《大小品对比要钞》。但原书也不存在了。《出三藏记集》卷八还保存著这部书的序。

此外,他也曾注意过禅学,撰写过《安般经注》及《本起四禅序》。又曾致力於《本业经》,《出三藏记集》收录他的《本业略例》、《本业经注序》。又曾讲过《维摩诘经》和《首楞严经》。

他的集子《隋书•经籍志》著录八卷,加注说∶《梁十三卷》。《唐书•艺文志》作十卷。可是到了清初的《读书敏求记》和《述古堂书目》就都作两卷了,可见此书缺佚已久。

现存的清光绪年邵武徐氏刊本《支遁集》有两卷,附补遗一卷。

《支遁集》收录支遁各种形式的诗作(诗、铭、赞并序)共38首(上卷18首,下卷14首,补遗6首),为现存支遁作品中数量最多者。如果说《大小品对比要钞序》最能完整地反映支遁的佛学思想,那么其诗作便最能表现支遁的思想风格,这与魏晋玄风和支遁名僧名士的身份是相应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佛教史上,支道林以“色即为空,色复异空”立论,创立了般若学说“六家七宗”中的即色宗。尽管他对般若学说的“性空”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所创“即色”理论受到了后人的批评,作为即色宗的首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历史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支道林以他独到的见解,为《庄子•逍遥篇》重新作注,赋予“逍遥”以新的涵义,谓之“物物而不物于物”,意思是说,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但能超然于这些事物之上,不论是非得失,自由自在。在支道林之前,向秀和郭象曾为《庄子》全书作注,注本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支道林《逍遥论》写出来以后,玄学名流们立即趋之若鹜,认为支氏“新解”远远超过郭氏旧注。这位投身佛门的理论家竟然让那些玄学家们佩服得忘记了自己的老前辈,足见支道林谈玄的影响之大!

支道林就是这么一位出入于佛、玄之间,左右逢源的文化名人,说他是精通玄理的出家人,或者身披袈裟的玄谈家,都不过分。

【后世评价】

支道林死后,无论是佛学界,还是玄学界,都对他极尽颂扬之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支道林谈玄”,反映了一种时尚,一种历史现象。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亦玄亦佛、玄佛合流的现象,一方面说明我国以儒学为主体,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玄学),逐渐掺入了佛学的成分;另一方面,也表明来自印度的佛教,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熏陶和改造下,渐渐擅变为中国佛教。所以,支道林谈玄,在中国文化史上所体现出来的深层涵义,是切不可轻视的。以中国思想来理解佛教或赋予佛教某种中国化的形式,是建设中国佛教的必要手段。佛道渗透、佛玄交融本为魏晋时期思想环境的一大特点,就禅学而言,支遁以中国化的形式对佛教禅学作出了自己的诠释,并通过其实践提高了禅学的地位,扩大了禅学的影响,这就是支遁禅学思想的意义所在。

2 取经第一,佛教革新——法显

芙蓉国度 图文详细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僧 【人物简介】

法显(334—420年),俗姓龚,平阳武阳(长治市襄垣县)人,东晋高僧,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显六十多岁的高龄,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结伴,从长安出发西行。至张掖,又遇见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共进至敦煌。敦煌太守李浩,供给法显等五人渡流沙河,经鄯善,至乌耆国。与法显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宾,法显与其他三人则渡过葱岭,到达北天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法显等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3年,于义熙九年(412年)归国。

【生平事迹】

自小出家志坚贞

  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种佛教流派,纷纷传入中土;佛教典籍,被大量翻译;全国各地广修佛寺;佛教信徒,迅速增多。西晋时,全国佛寺已有一百八十座,僧尼人数多达三千七百人。法显正是生活在佛教在中国空前大发展的这个历史时期。

  法显本姓龚,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岁的时候,就把他度为沙弥(即送他到佛寺当了小和尚)。十岁时,父亲去世。他的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他还俗。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二十岁时,法显受了大戒(和尚进入成年后,为防止身心过失而履行的一种仪式)。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

不畏艰险西取经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六十五岁的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六十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深切地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

  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次年,他们到了张掖(今甘肃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组成了十个人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慧达,总共十一个人。“巡礼团”西进至敦煌(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法显等五人随使者先行,智严、宝云等人在后。白龙堆沙漠气候非常干燥,时有热风流沙,旅行者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没而丧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往直前,走了十七个昼夜,一千五百里路程,终于渡过了“沙河”。

  接着,他们又经过鄯善国(新疆若羌)到了茑夷国(新疆焉耆)。他们在茑夷国住了两个多月,宝云等人也赶到了。当时,由于茑夷国信奉的是小乘教,法显一行属于大乘教,所以他们在茑夷国受到了冷遇,连食宿都无着落。不得已,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返回高昌(新疆吐鲁番)筹措行资。僧绍随着西域僧人去了罽宾(在今克什米尔)。

  法显等七人得到了前秦皇族苻公孙的资助,又开始向西南进发,穿越塔克拉玛大沙漠。法显一行走了一个月零五天,总算平安地走出了这个“进去出不来”的大沙漠,到达了于阗国(新疆和田)。于阗是当时西域佛教的一大中心,他们在这里观看了佛教“行像”仪式,住了三个月。接着继续前进,经过子合国,翻过葱岭,渡过新头河到了那竭国。法显和慧应、宝云、僧景等人则经宿呵多国、犍陀卫国而到了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慧景到那竭国后病了,道整陪他暂住。慧达一个人去到弗楼沙国,与法显他们会面。弗楼沙国是北天竺的佛教中心,慧达、宝云和僧景在这里了参访了佛迹以后便返回了中国,慧应在这里的佛钵寺病逝。

  法显独自去了那竭国,与慧景、道整会合,三人一起南度小雪山(阿富汗的苏纳曼山。梵语中是对“大雪山”即喜马拉雅山而言)。此山也是冬夏积雪,三人爬到山的北阴,突然遇到寒风骤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袭击被冻死了,法显抚摸着慧景的尸体,无限感慨地哭着说:“取经的愿望未实现,你却早死了,命也奈何!”然后与道整奋然前行,翻过小雪山,到达罗夷国。又经跋那国,再渡新头河,到达毗荼国。接着走过了摩头罗国,渡过了蒲那河,进入中天竺境。法显和道整用了四年多时间,周游中天竺,巡礼佛教故迹。

  晋元兴三年(404年),他们来到了佛教的发祥地—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祗洹精舍。传说释迦牟尼生前在这里居住和说法时间最长,这里的僧人对法显不远万里来此求法,深表钦佩。《佛国记》载:“彼众僧叹曰:奇哉,边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谓言:我等诸师,和上相承,未见汉道人来到此地也。”这一年,法显还参访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维罗卫城。

  晋义熙元年(405年),法显走到了佛教极其兴盛的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綖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六部佛教经典,一共住了三年。道整在巴连弗邑十分仰慕人家有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追叹故乡僧律残缺,发誓留住这里不回国了。而法显一心想着将戒律传回祖国,便一个人继续旅行。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住了两年。

  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舶,纵渡孟加拉湾,到达了狮子国(斯里兰卡)。他在狮子国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至此,法显身入异城已经十二年了。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八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东归。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飘流。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法显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劳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时为东晋义熙八年(412年)七月十四日。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在这十三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译经著述传后世

  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镇江),到了建康(南京)。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420年),终老于此,卒时八十六岁,一说八十二岁。他在临终前的七年多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六部六十三卷,计一万多言。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抓紧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佛国记》全文九千五百多字,别名有《法显行传》、《法显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等。它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为重要的史料。法显去印度时,正是印度史上的黄金时代-----芨多王朝(320-480年)有名的超日王在位的时代,关于芨多王朝古史缺乏系统的文献记载,超日王时的历史,只有依靠《佛国记》来补充。中国西域地区的鄯善、于阗、龟兹等古国,湮灭已久,传记无存,《佛国记》中所记载的这些地区的情形,可以弥补史书的不足。《佛国记》还详尽地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因而后来被佛教徒们作为佛学典籍著录引用。此外,《佛国记》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中国与印度、波斯等国的海上贸易,早在东汉时期已经开始,而史书上却没有关于海风和航船的具体记述。《佛国记》对信风和航船的详细描述和系统记载,成为中国最早的记录。

【作品及成就】

《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书中记述的地域甚广阔,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记载求法经验、见闻及游历各国的风土民情、佛教状况等,提供后人西行求法的指南。这本书是我国僧侣旅游印度传记中,现存最古的典籍。书中内容保存有关西域诸国的古代史地资料,为研究西域及南亚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至今,《佛国记》仍是世人公认的不朽之作,近代并有英、法、德等译本,备受各国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的重视。

法显是中国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而留下记载的第一人,他还参加翻译从天竺取回的佛经《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等。译《摩诃僧只律》四十卷、《僧只比丘戒本》一卷、《僧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经》六卷、《杂藏经》、《杂阿毘昙心论》等,共计百万余言。

【后世评价】

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远途陆海旅行的惊人壮举,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3 译经大师,三论之祖——鸠摩罗什

芙蓉国度 图文详细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僧 【人物简介】

鸠摩罗什(344-413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新疆库车县)。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635—713)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于是备受瞩目和赞叹。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西安西北)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四圣”。

【生平事迹】

家世勋烈化行西域

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本是天竺婆罗门,出身望族,为了躲避相位而出家,并远投龟兹,被龟兹王奉为国师。龟兹王之妹有必生贵子的体相,西域各国争聘,均不应允,却倾心于国师。龟兹王于是强迫鸠摩罗炎还俗,与王妹成亲。

  传说罗什七岁时,其母出游,见乱坟场中枯骨散落,于是要求出家,探寻生死之真相。她七日滴水不进,命悬一线。家人违拗不过,只好同意。

  罗什也在此时同母亲一起出家,并游学西域诸国,学习佛教义理和修行方法。年纪还小的罗什此时已经名震西域了。他12岁时在沙勒国参学,沙勒王即专为他举行大法会,请他登高座讲经。随后在游学途中,罗什又论败了一位著名的外道,更加声名远播。20岁时罗什在龟兹王宫受具足戒,正式成为一名比丘。龟兹王特为罗什建造一个金狮子座,并铺以大秦锦褥,请他登座说法。当时的西域各王不仅尊崇佛法,而且仰慕罗什的神采,每年前来听罗什讲法时,都伏身在法座前,甘为罗什当阶梯,请他踩肩上座说法。

  灭国而迎颠沛平生

  鸠摩罗什不仅在西域享有盛名,而且在汉地也多有传闻。史官上奏苻坚,说有奇星出现,应当有大德智的人前来中土。苻坚询问出此星当指鸠摩罗什之后,马上派遣骁骑将军吕光西伐龟兹,并一再嘱托吕光,若得罗什,马上送归。

  龟兹被攻陷后,吕光虽然寻得罗什,但他并不信奉佛教,屡屡戏弄罗什取乐。一次行军途中,吕光在山下驻军,罗什劝说那是凶险之地,应当移到高地,吕光不听,结果半夜暴雨骤下,洪水泛滥,死伤数千。此后几次罗什的预言一一应验,吕光才有所收敛。他们回国,刚走到凉州,就传来了苻坚被姚苌所害的消息。于是吕光就留在凉州,自己称霸。吕光父子虽然并不学习佛法,但是畏惧罗什的才能为他人所用,所以也绝不放他回到龟兹或送去关内。从此罗什被羁困在凉州长达17年,精力最充沛的壮年时光缓缓地流逝。

  姚苌、姚兴父子久慕罗什风采,数次遣使请迎罗什,吕氏不允。姚兴即位后,弘始三年,看到逍遥园中出现祥瑞,于是派遣姚硕德大破吕隆,灭后凉,终于迎得罗什到长安。此时的罗什已经58岁了。姚兴对罗什极为尊敬,奉为国师,慕名前来学习听讲的僧俗将近万人。

  姚兴认为罗什这样的大师必有杰出的后嗣,于是不顾他出家人的身份,强要他收下十名美女。无奈的罗什此后只能搬出僧舍,另外别住了。每次升座开始讲法之前,罗什总会自嘲地告诫众人:“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

  焚身存舌义契佛心

  羁留凉州的光阴,虽然阻碍了鸠摩罗什的修行及弘法,但是也成为他充分学习汉语的好时机。到达长安后,从弘始四年(402年)开始,通晓佛学、西域诸语、梵语和汉语的鸠摩罗什在姚兴、公卿和僧徒的拥助之下开始翻译佛经,讲解经典,培养弟子,开一代之风气。

  古代翻译佛经最著名的“四大译师”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以鸠摩罗什年代最早。他的译经事业可谓空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非前人可比,他译出的300多卷、近300万字佛典,影响深远。他第一次系统地翻译了大乘佛教论述缘起性空理论的经论,使当时的思想界耳目一新。他翻译的《法华经》、《阿弥陀经》、《金刚经》、《十住经》、《成实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后代天台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成实宗、三论宗等佛教宗派依据的主要经典,《十诵律》、《比丘戒本》和《梵网经》进一步完备了汉地的佛教戒律。在语言和文风上,罗什和他的译经团体一改以往翻译过于朴拙的不足,不仅充分地传达原典的旨意,而且文笔流畅洗练,甚至成为文学名篇,如影响中国文化很大的《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阿弥陀经》等虽有其他译本,但直到今天流传盛行的还是罗什的翻译。

  罗什译经不辍,直到后来死于长安。圆寂之前,他发出誓言:“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姚兴在逍遥园为他举行了毗荼仪式,以火焚尸,烟销骨碎,但是柔软的舌头却没有被烧毁。

  罗什一生命运坎坷,而且当时汉地的佛教水平和接受能力还相对不足,也限制了他的才能的充分发挥。曾有熟悉罗什的外国沙门说,罗什译出的经典,还不到他所精通的十分之一。鸠摩罗什赠友人的一首诗或许是他一生的最佳写照:“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作品及成就】

鸠摩罗什译有《中论》、《大智度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经》、《法华经》、《维摩经》、《华手经》、《成实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经》、《坐禅三昧经》、《弥勒成佛经》、法华经《弥勒下生经》、《十诵律》、《十诵戒本》、《菩萨戒本》、佛藏、菩萨藏等等。有关翻译的总数,依《出三藏记集》卷二载,共有三十五部,二九七卷;据《开元录》卷四载,共有七十四部,三八四卷。

后来,鸠摩罗什只著有《实相论》二卷,以及注解《维摩经》,他的文辞婉约清丽,不待删改而文采斐然。曾与庐山慧远书信答问,后人特将他回答慧远问大乘义十八科三卷,辑为《大乘大义章》。

东汉明帝时,佛法传来中国,历经魏晋诸朝,汉译的经典渐渐增多,但是翻译的作品多不流畅,与原梵本有所偏差。鸠摩罗什羁留凉国十七年,对于中土民情非常熟悉,在语言文字上能运用自如,又加上他原本博学多闻,兼具文学素养,因此,在翻译经典上,自然生动而契合妙义,在传译的里程上,缔造了一幕空前的盛况。

【后世评价】

从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经典而言,可知他致力弘扬的,主要是根据般若经类而建立的龙树一系的大乘中观思想。他所译出的经论,在我国佛教史上,带来巨大的影响。《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后来道生弘扬于南方,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代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因此,鸠摩罗什被尊为三论宗之祖。三论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为四论学派。此外,《法华经》,是天台宗的绪端;《成实论》,为成实宗的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为净土宗的依据;《弥勒成佛经》,促成弥勒信仰的发展;《坐禅三昧经》,促进菩萨禅的盛行;《梵网经》,使我国能广传大乘戒法;《十诵律》,是研究律学的重要典籍。……鸠摩罗什在佛教史上,承先启后,功不可没。

4 一世祖师,传奇人物——菩提达摩

芙蓉国度 图文详细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僧 【人物简介】

菩提达摩(?-536年),简称达摩,南北朝时人,佛教中国禅宗初代祖师,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相传达摩是《易筋经》的撰写者,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创造者,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国的布道者,拥有诸多神奇传说的人物,中国佛教的一世祖师。

【生平事迹】

身世师承

达摩的身世,后世传说甚多。他的弟子昙林说,他原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出家为僧。但《洛阳伽蓝记》则记载他是西域波斯国人。

达摩是释迦摩尼的第二十八代弟子,同时是天竺禅宗二十八代祖师。一次,达摩问师傅得到其佛法真谛之后,去何处传教。师傅吩咐他去中国,并告诉他不要去南方,南方君主好大喜功,无法领悟佛教真谛。

达摩在南北朝刘宋(470-478年)间,乘船来到中国南越地方(今广州)。其登岸处立有“西来初地”一碑。并建有千年古刹“华林寺”(初名“西来庵”。寺内的石塔中藏有21颗释迦佛的真身舍利子),相传为达摩所建。

根据《楞伽师资记》,达摩至中国后,成为求那跋陀罗的弟子,属于南天竺一乘宗(又称楞伽宗)。求那跋陀罗,义译为功德贤,中天竺人,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译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后菩提达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经》传授徒众。达摩在《楞伽经》之外,又相当重视《般若经》、《维摩诘经》,这可能是他在江南这一带生活,受到江南佛教的影响所致。

渡江面壁

传统上的说法,达摩自海路来到震旦后,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金陵(今江苏南京)与其谈法。由于达摩与梁武帝的佛教理念不合,遂“一苇渡江”止于嵩山少林寺,于寺中面壁九年,称“壁观婆罗门”。在石洞留下《易筋经》和《洗髓经》。他所传授的禅法,在当时受到很大的争议,主要的门徒只有道育、慧可、昙林等人。

《续高僧传》和《楞伽师资记》均未见有梁武帝与菩提达摩晤见的记载。胡适在《菩提达摩考》和《书菩提达摩考后》两篇文章据唐朝初年道宣所撰的《续高僧传》证明,达摩来华最迟在刘宋灭亡(479年)以前,此时梁朝还未建立。

传播禅宗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卒死于洛滨,葬熊耳山。

【作品及成就】

据敦煌出土资料,古来作为达摩学说而传的许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说’似乎是达摩真正思想所在。唐•净觉《楞伽师资记》的〈达摩传〉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达摩弟子昙林记录而传出。据昙林的序文说,他把达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为《达摩论》;而达摩为坐禅众撰《释楞伽要义》一卷,亦名为《达摩论》。这两论文理圆净,当时流行很广。

【后世评价】

达摩的禅法,简明深入,展现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真面目,开展了中国禅宗的先声。四行着重在于劝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爱憎情欲,按佛教教义苦下功夫。理入属于理论,行入属于实践,即禅法结合教义,也就是菩提达摩的简易禅法。

5 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

芙蓉国度 图文详细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僧 【人物简介】

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为法华宗。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三岁拜慧思为师,修习禅法,证得法华三昧。并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发明一念三千、圆融三谛、一心三观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在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初祖,以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隋炀帝授予智者之号。世称“智者大师”或“天台大师”。着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传也,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

智顗大师,在中国素有“小释迦”的尊号。智顗一生力弘法华精神及龙树教学,并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时八教”,综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经典内容,在判释经教上被视为最具代表性,而奠定天台宗教观基础。此外,智顗修正南方“轻禅重讲”与北方“轻讲重禅”的弊病,倡遵“教观双运”、“解行并进”的教学,独创依禅观而修行的止观法门,消溶中国几百年来南北方佛教的偏颇。由於他博识善辩,深达禅观,陈、隋两朝都对他相当尊重,陈宣帝甚且敬称他为“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

【生平事迹】

祥瑞降诞宿植德本

智顗字德安,俗姓陈,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年)。祖籍颍川(许昌),后迁移到荆州(湖南)华容县。父亲陈起祖,为益阳县的散骑将军,骁勇善战,博通经传;母亲徐氏,勤修齐戒。

智顗善根启发甚早,自幼即合掌而眠,并且面西端坐。长大后,每见佛像则顶礼膜拜,遇出家人则恭敬仪止。七岁时,智顗常常前往寺院道场,师父见他才情殊特,便口授《普门品》,才教一遍,智顗已能背诵。

十五岁那年,因逢梁末兵乱,亲属分散流离,智顗深感荣华富贵难以长久,亲人受别离苦却转身感受,便在长沙的佛前发大愿心:“志愿出家修道,以荷担如来正法为已任。”次日,智顗雕刻檀木佛像一尊,早晚课诵礼拜,精进不断。后遭双亲往生的智顗,服丧之后,便向兄长告别,寻师访道而去。

因缘所成同听法华

智顗离家后,北度到硖州投靠舅父。十八岁那年,礼湘洲果愿寺沙门法绪出家,学习十戒道品律仪,后又到北方慧旷律师处学律。二十岁受具足大戒。

其间,智顗曾到大贤山诵读《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等,才二十余日便能究竟其义。同时,又进修方等,忏心净行,常感得胜相现前,此后,身心便觉融畅清净,日中舒爽轻利;受具足戒后,精研律藏,常在禅悦法喜之中。

智顗求法心切,却苦於江东之地无良师可请益,而听说南岳慧思禅师南下光州大苏山,於是甘冒陈齐边境刀兵之险,在陈天嘉元年(560年)来到慧思禅师座下。甫顶礼毕,慧思便说:“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接着为他开示普贤道场,讲四安乐行。智顗遂在此修法华三昧,晨昏精进。如此经过三日夜,在诵到《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时,智顗顿感身心寂静,豁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证入法华三昧。得慧思禅师印可后,慧思更为他开演教法。开悟后的智顗,身心焕然,有如华开,慧思因而叹言:“非尔弗感,非我莫识。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从此,慧思便常命智顗开设讲筵,智顗亦不负所望,辩若悬河,舒卷之际,条理自存,听讲者无不信服。

判释经教安居天台

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年),智顗三十岁,在慧思禅师游岳后,智顗便率领法喜等三十余人前往陈都金陵(南京)弘传禅法。不久,受请移驻瓦官寺,这期间,智顗开讲《法华》经题,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奠定天台宗教观双美的基础。著名的“九旬谈妙”,也是在这个时候。智顗在瓦官寺停留八年,除了讲说《法华》经题,另讲说《大智度论》、《次第禅门》等,并且撰写对后学影响颇巨的《六妙门》。当时的高官显要,如金紫光禄王固、侍中孔焕、仆射周弘正、徐陵、尚书毛喜等人,都对智顗相当尊重,也时常前往瓦官寺听闻佛法。甚至江南一带的法师大德,也率众前来问道参禅,法席之盛,空前未有。

陈太建七年(575年)九月,智顗离开金陵,来到天台山与定光和尚相遇。和尚问智顗,是否记得当年山头摇手相唤之事?大师惊异之余,恍然明白前梦乃是有所因缘,因而感应相通。谈论之间,钟声响彻满山,和尚表示钟声为召集有缘人而响,因此建议智顗驻足於此。於是智顗在定光和尚居住之北寻得一块胜地,在此创建草庵,种植松果。太建九年,帝敕赐“修禅寺”之号,率后妃从智顗受菩萨戒。

帝王请法道成返乡

智顗德业日隆,受陈后主七番请法后,於至德三年(585)再度前往金陵,挂锡灵曜寺,於太极殿开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等,当时名僧如慧旷、慧辩、慧暅等,都往赴盛会。移锡光宅寺后,讲说《法华经》,由弟子灌顶法师随侍记录成《法华文句》,此后智顗所讲经义,皆由灌顶录成书。

陈朝灭亡后,智顗率门人亡出金陵,栖止庐山。

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深为仰慕智顗,派遣侍者三番礼请。智顗见其恳切,遂於是年十一月前往扬州设无遮大会,并为杨广授菩萨戒,取法名为“总持”。杨广也谦恭礼敬:“大师禅慧内融,道之法泽,轧奉名为智者。”从此,智顗亦被尊为“智者大师”,时年五十四。

智顗停留在扬州期间,度众无数,所获布施供养之物,多达六十余种,全数回施悲敬双田,祈愿国家昌盛,福德繁增。五十六岁那年(开皇十三年),智顗回到故乡荆州,在当阳县玉泉山创立玉泉寺,开演《法华玄义》,次年说《摩诃止观》,天台三大部,於焉完成。

悠然舍报教观双美

智顗於开皇十六年(596)启程返回天台山,其间履行忏法,更发誓愿:“若於三宝有益,当限此余年;若其徒生,愿速从化。”不久便告知徒众,世缘将尽,并嘱咐弟子在坟墓外另立白塔,愿瞻礼者发菩提心。仍为大众讲授《观心论》,并且积极设计寺院的蓝图。

不久,智顗病倒,吩咐弟子智越前往石城寺洒扫,他将於彼处之佛前命终;待他命终后,将其衣钵具等分为二分,一分供奉弥勒菩萨,一份拟作羯磨。然后敷床於东壁,面向西方,专心持念弥陀及观音圣号。

开皇十七年(597)十一月,智顗果於大石像前端身正坐,如入禅定,安详示寂,春秋六十,戒腊四十。后周世宗追谥“法空宝觉尊者”,南宋宁宗庆元三年加谥“灵慧大师”。

晋王杨广为追悼恩师,铺设千僧齐,兴工建筑未竟之寺院,初名天台寺,隋大业元年(605)赐额“国清寺”,后来成为天台宗根本道场。

智顗驻赐天台山期间,以讲授《法华经》为主,故天台宗又称为法华宗。他的三谛圆融、一心三观、六即佛、一念三千等教义,开出中国佛教思想的灿烂花朵,而五时八教释判佛陀一生弘化的教法,更成为中国佛教判教的主要思想。

【作品及成就】

智顗弘法三十余年,其著作小部分是亲自撰写的,大部分由弟子灌顶随听随录整理成书。

现存有《法华经玄义》二十卷、《法华经文句》二十卷、《观音玄义》二卷、《观音义疏》二卷、《金光明经玄义》二卷、《金光明经文句》六卷、《维摩经玄疏》六卷、《维摩经疏》(前二十五卷亲撰,后三卷灌顶续补)二十八卷、《维摩经略疏》(唐湛然略)十卷、《四教义》十二卷、《三观义》(由《净名玄义》分出)二卷、智顗前出《净名玄义》十卷;后为晋王杨广著疏,并别制《玄疏》。因将前出《玄义》分为三部,即《四教义》六卷、《四悉檀义》二卷、《三观义》二卷)、《请观音经疏》一卷、《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阿弥陀经义记》一卷、《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金刚般若经疏》一卷、《菩萨戒义疏》二卷、《摩诃止观》(初名《圆顿止观》)二十卷、《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卷、《六妙法门》(一名《不定止观》)一卷、《小止观》(一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卷、《四念处》四卷、《五方便念佛门》一卷、《禅门口诀》一卷、《禅门章》一卷、《禅门要略》一卷、《观心论》一卷、《观心诵经法》一卷、《观心食法》一卷、《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一卷、《方等三昧行法》一卷、《法华三昧忏仪》一卷、《请观音忏法》(载《国清百录》卷一)一卷、《金光明忏法》(载《国清百录》卷一)一卷、《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一卷、《普贤菩萨发愿文》一卷。此外,他的著述还有《大智度论疏》二十卷、《弥勒成佛经疏》五卷等,现已散佚。

其中,尤以《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最为宏要,世称“天台三大部”,面《观间玄义》、《观间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则称为“天台五小部”。

智顗在近四十年的弘化活动中,建寺度人,建寺三十六所,度僧无数,传业弟子三十二名,著名者有灌顶、智趣、智璪等。其声望之高,影响之大,在陈、隋两代,似无人可与他比。

【后世评价】

智顗的著述,建立了天台一宗的解行规范。力倡定慧双修、止观相成、教向与观心并行,化解南北偏废之争,形成天台宗教观双美的特点,树立中国独特的天台教学,成为中国天台宗的祖师。他的特点在于教观双运,解行并重。在发挥《法华经》的要旨方面,他以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判释释迦一代时教,用五重玄义解释经题,述为《法华玄义》;以四释(一,因缘释;二,约教释;三,本迹释;四,观心释)诠经的文句,述为《法华文句》;以一心三观、十乘观法开显圆顿止观法门,述为《摩诃止观》。他的学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很大

智顗有首创精神,在中国佛教史上,首先以《法华经》为主建立了天台宗。紧随其后不久,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相继建立。宗派的建立,标志着印度佛教的中国化。智顗创立的天台宗,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传到朝鲜和日本,至今盛行不衰。

6 饮誉华夏,西游美名——玄奘

芙蓉国度 图文详细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僧 【人物简介】

玄奘(602-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至天竺学习佛教。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一作贞观元年),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明•吴承恩《西游记》等,均由其事迹衍生。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其“舍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国的脊梁”。

【生平事迹】

早期生活

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104—187年)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出生,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十三岁时(615年)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玄奘出家以后看见诸位沙弥聚集放逸,大谈戏论,于是告诉诸位沙弥说:“经中不是这样说吗!‘出家之人是为了求证无为法。’岂能再像无知小儿一般一直嬉戏,徒然浪费一生光阴。”其间听景法师讲《涅槃》,执卷阅读爱不释手,直到废寝忘食的地步,随从严法师学《摄论》,更加喜爱乃至将《摄大乘论》一次读完,再览就没有遗漏,大众皆感惊异,乃至令玄奘升座复述,玄奘法音或高或低分析详尽,尽得严法师宗旨,因此博得大众的钦敬,少年时期的玄奘已经显露出积极的修学态度,和美好的名声了。

618年隋朝灭亡。玄奘提议长捷法师一同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参学,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建议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据传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年)玄奘私下与商人结伴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听。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讲毕以后,再次北上寻觅先德参学,到相州访休法师质问疑惑滞碍之法,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论》,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627年),玄奘重游长安学习外国语文和佛学。先后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俱舍》、《摄论》、《涅槃》,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其才能倍受称赞,声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

西行求法

玄奘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因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护照),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629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经过高昌国时,得高昌王曲文泰礼重供养,复欲强留奘师以为国之法导,奘师“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惙,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遂与奘师结为义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国时更住高昌三载受其供养,讲经说法。离开高昌后,奘师继续沿着西域诸国越过帕米尔高原,在异常险恶困苦的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天竺。

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过的寺院包括当时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他向该寺的住持,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与其余经论,戒贤是护法的徒弟,世亲的再传弟子。在贞观十三年,他曾在那烂陀寺代戒贤大师讲授《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此后,玄奘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学成以后,他立真唯识量论旨,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等待十八天,结果无人敢于出来辩难,他因此不战而胜,名声鹊起,威震全天竺,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摩诃耶那提婆(亦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誉为木叉提婆,亦即“解脱天”)。

翻译经文

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但没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长安弘福寺。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显庆二年(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经、论,无者先翻,有者在后”。显庆二年(657年)九月,玄奘借着陪驾住在洛阳的机会,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请求,“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次日,高宗回信拒绝。

玄奘依翻译佛典与对经文的阐释而开创了中国法相唯识宗,其学说却深深地影响了其他诸多宗派。奘师一生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目前学界流行说法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为中土一切译师之最。

凤栖原野

龙朔三年(663年)十月玄奘译完最后一部佛典《大般若经》之后感慨说∶“向在京师,诸缘牵乱,岂有了日?”玄奘于麟德元年二月六日甲申子时(664年3月8日)圆寂,最初葬于白鹿原云经寺;669年,改葬于少陵原(又称凤栖原),建有舍利塔,并在此兴建兴教寺。

【作品及成就】

创立学说

  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

  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谓“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研究唯识论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翻译佛经传播学说

另外,从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相关书籍度佛学的全貌。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他于明科译出《理门》和《入正理论》,树立了在论议基础上的佛家逻辑轨范。于对法科,声闻乘方面以《俱舍》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论,以及其后发展的《顺正理》、《显宗》等论,他都原原本本地传译了出来;大乘对法译出了《集论》和他的注书《杂集论》,显示对法经不同于瑜伽论的特点,并指示大小对法相通的途径。

于戒律科,译传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出《受戒羯磨》以为实行的规范。于中观科,特别译出护法的《广百论释》,以见瑜伽系贯通中观的成就。于瑜伽科,则“一本(《瑜伽》)十支(《显扬》、《庄严》等)”,差不多全部译出,如上所举,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了。

另外,由玄奘大师口述,弟子僧辩机笔撰的《大唐西域记》。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游记。尤有甚者,由于印度历史纪录的缺乏,这本珍贵的游记更成为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古天竺地理历史时不可或缺的文献,而近现代以来,根据本书记载所进行之考古遗迹挖掘,亦证明玄奘当时所述真实可信,允为瑰宝。

《大唐西域记》分12卷,共十余万字,书前冠以于志宁、敬播两序。卷一记载了今天新疆和中亚的广大地区,是玄奘初赴印度所经之地。卷二之首有印度总述,然后直到卷11分述五印度的各国概况,其中摩揭陁一国情况占去了8、9两整卷的篇辐。卷12记载了玄奘返国途中经行的帕米尔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缘诸国概况。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东起我国新疆、西尽伊朗、南到印度半岛南端、北到吉尔吉斯斯坦、东北到孟加拉国这一广阔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科学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陆的地理概况,记述了从帕米尔高原到咸海之间广大地区的气候、湖泊、地形、土壤、林木、动物等情况,而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反映该地区中世纪状况的古文献极少,因而成了全世界珍贵的历史遗产,成为这一地区最为全面、系统而又综合的地理记述,是研究中世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届、克什米尔地区及我国新疆的最为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

同时,他还把《老子》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

【后世评价】

玄奘取经是了不起的事情,虽然他并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经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别大,影响特别大,具有的文化意义特别深远。玄奘取经,一是为了解决佛经中的疑惑,再一个是当时东土的经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经文。所以,玄奘取经也是对公元3世纪以来不断往西天求法这个传统的继承。玄奘是第一个系统的把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千里西行求法取经,正是中华民族千年来“舍生取义”精神的最生动和真实的写照。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从3世纪西天取经的事情中就能看出来,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唐太宗亲自撰写了一篇长七百八十一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文中称赞玄奘“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足见评价之高。唐高宗得到玄奘病危的消息,即时派多名御医救治。玄奘逝世后,高宗哀恸伤感,为之罢朝,反复叨念“朕失国宝矣”。

7 名扬海外,禅宗六祖——惠能

芙蓉国度 图文详细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僧 【人物简介】

惠能(638—713年),俗姓卢,唐代岭南新州(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祖籍河北范阳(定兴县),其父行瑫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贬官流放至新州为民,寓于新州南夏卢村,后与朗传奇村女子李氏结婚。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诞生,开元元年(713年),圆寂于新兴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岁。六祖圆寂的国恩寺成了禅宗顿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国禅宗发源地”与“岭南第一禅宗圣域”之称,名扬海内外。唐宪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中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惠能,中国古代有这么一名僧人,他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又被欧洲学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这已够传奇的了;更奇的是,被称为大圣人、大思想家的他竟然目不识丁,是个文盲。这样的奇人,开天辟地以来,全世界唯此一人!

【生平事迹】

先悟佛道,后入佛门

六祖惠能三岁丧父,家境贫困,迁居龙山山麓结舍打柴,靠卖柴养母,有一天,他负薪至筠城金台寺前,闻有人诵经,便问此是何经?从何而来?诵经者告知惠能,此是《金刚经》,是从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处传来。惠能闻经开悟,感悟佛法,从此对经便结下深深佛缘。二十四岁那年,他决定离开故乡赴黄梅礼见五祖弘忍,入门求佛,以求从五祖弘忍处参学《金刚经》。

惠能几经艰辛跋涉于龙朔元年(661年)到达湖北黄梅东山东禅寺,拜五祖弘忍和尚为师。弘忍见他,即问:“居士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惠能说:“我是岭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堪作佛?”惠能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我只来求佛,不求余物”,惠能出语惊人,弘忍知来者不凡,根基深厚,智能过人,遂命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惠能因身材瘦小,腰系一块60多斤重的石块增加体重,一脚一脚地踏碓舂米,在艰辛的劳动中“渐悟”佛性。惠能出家求佛,不同于其他出家人,因某种原因而入空门,然后在师父的传教后才明佛法。惠能是先悟佛道,后入佛门。

先成佛祖,后削发为僧

惠能在碓房踏碓八个月。有一天,弘忍为了考验东禅寺七百人禅解的浅深,准备传以衣钵,命各人作偈呈验。当时,神秀上座为教授师,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也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人见此偈,甚是惊异。弘忍觉得这示法之人,已经见性,不但道出了禅的本意,而且比神秀理解得更深更透,更“空”,更“无”,更加唯心,认为他是接法的理想人选。恐人损害惠能,亲自至碓房暗示惠能晚上三更到方丈堂。是晚三更,弘忍向惠能宣讲《金刚经》,至“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惠能大悟。弘忍便传顿教及衣钵,并对惠能说:“你为禅宗第六代祖,善自护持,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即送他离寺往九江渡口,临别又叮嘱他南去暂作隐晦,待时行化。惠能遵照弘忍“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之机语,日夜兼程南返广东,隐遁于四会、怀集的大山之中,与猎人和当地村民一起生活劳作,历尽磨难,后在怀集冷坑上爱岭龟嘴岩(后人称六祖岩)栖身苦心修炼十六年之久。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居士修持中,他身承六代祖师之位,韬光养晦,严谨修行,勤练禅法,脱离浮躁,“顿悟”佛性,等待禅机。

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八日,大唐盛世,时逢大运,教派争端平息,出山弘法机缘俱足,四十岁的惠能即从怀集至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有二僧辩论风吹幡动,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惠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为之惊诧。印宗法师契悟询知是禅宗法嗣,即拜为师。集众在法性寺内菩提树下为惠能剃发,请名德智光禅师等为他授具足戒。自此开辟佛教南宗,称“禅宗六祖”。

下下人有上上智

六祖惠能目不识丁,为后人留下惊世之作《六祖法宝坛经》。这是惠能去世后,其弟子将其法语言行整理成册,编写而成的,是中国唯一的佛教经书,也是佛教发源地印度以外唯一的佛教经书。成为研究中国和世界佛教史、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的历史典籍。从唐朝至今,不少名人、文豪、学者毕生研究不绝。唐代的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分别为六祖写碑赞;当年一位伟人曾向身边工作人员说了一段关于禅宗六祖的精辟论断:惠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的创始人,亦是中国佛教的始祖。在他的影响下,印度佛教至高无上的地位动摇了,甚至可以‘呵佛骂祖’,他否定传统偶像和陈规,勇于创新,并把外来的宗教中国化。

佛教源于古印度,然后由海路和陆路分别传入中国,成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支,在中国生息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在南朝梁武帝时期,由西竺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大师从广州西来初地登岸,在华林寺把佛法传给中国的慧可,代代相传到惠能后,佛教的禅宗得到发扬光大。禅宗大师惠能的基本思想是“明心见性”,认为人们不必抛弃现实生活去进行修炼,因而把当时的贵族佛教改造为普罗大众的佛教。他还大胆地把古印度佛教的仪规、佛理、佛性和修行方式与中国传统的心性说、忠孝忍让伦理道德相糅合,把贵族式的静坐安心的禅法转换为向“运水搬柴”世间俗事去做的世俗化的顿悟法。他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即心是佛,佛性人人皆有”,“直指人心”,“佛在我心,净心自悟,见性成佛”。六祖大师特别指出:“佛在心中,悟时众生是佛,迷时佛是众生。”所以,求佛参禅时,无处,无在,“吃、住、坐、卧都是禅师,无处不是禅,处处都是禅,修禅,学禅不拘形式,不拘一格,只要你心中念佛,学佛,行佛,你就是佛,心中有佛就能成佛。”

传佛心印,不传“衣钵”

《坛经》记载,五祖在传位给惠能时说“昔日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传,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古之佛传,惟传本体,师今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五祖还说:“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此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从五祖传位给惠能的嘱托中,清楚反映了达摩以前是传佛心印,但达摩初来中国时,很多人不了解,所以要用衣钵作祖位圣物的象征,从达摩把衣钵传给慧可(二祖)至僧灿(三祖)、道信(四祖)、弘忍(五祖)、惠能(六祖)的历次接法,均发生不少不尽佛意的事端。因此,五祖特别强调惠能今后传位不要再传容易引起争端的信物——“衣钵”。而是要传心,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谁能自悟自解佛法的都为佛。六祖惠能按五祖的旨意,只传心印,不传衣钵,避免了为接法产生不必要的事端,结果使得佛禅光大于世。唐朝惠能至今,只有六祖再没有七祖八祖……。虽然表面上好象祖位失传,但实际上佛法代代相传从不间断,相反佛法兴盛,惠能所弘发的禅学理论,使禅宗“西传”,信徒“东往”,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东南亚各国、日本、斯里兰卡和北美、欧洲大陆,至今仍有众多信徒。

落叶归根身归曹溪

六祖一生精深持戒,苦修佛道,法施有间,德惠神州。他对生死,了悟自如。参透未生时,谁是我?已生时,我是谁?人生难得,佛法难求,他深知将要圆满人生,所以在他将要谢世之时,叶落归根四报恩——报父母恩、报师父恩、报国家恩、报众生恩。延和元年(712年)七月,惠能命门人回新兴国恩寺建报恩塔,次年夏末落成。开元元年(713年)七月初八,惠能带领门下回到新兴国恩寺,同年八月初三晚上子时,嘱托一切后事,像平常参禅入定一样安祥圆寂于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岁。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广东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肉身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灵照塔中。时过1290多年,六祖肉身法像仍完好地留在世间,是为我国最圆满、最珍贵的肉身高僧法体。

唐玄宗开元二年即730年,在河南滑台(滑县)的无遮大会上,惠能弟子荷泽神会辩倒了神秀门人崇远、普寂,使得“南宗”成为中国禅宗正统。

【作品及成就】

禅法

惠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

惠能又曰“先立无念为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所谓无念,即虽有见闻觉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人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典籍阐述

惠能曾告戒僧侣法达,不要错解法华经中意义。神秀把佛教理论“戒、定、慧”解释为:“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而惠能则另有不同解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然而,惠能亦一再强调“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所以认为顿渐只是假名,佛法只为一乘法,“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等经为典据,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经典作品

惠能圆寂后,其弟子们将其经历和言论录整理成《六祖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经典。坛经分为十品,经中讲述惠能的生平、拜师学道、开示公案和临终嘱托等。坛经中提到南禅宗: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在佛教史上,按照佛教的传统,只有记叙佛祖释迦牟尼言教的著作,才能被称作“经”,但是根据六祖慧能大师讲授的佛法精华汇编的《六祖坛经》,却是绝无仅有的一部被尊称为“经”、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可见慧能大师和《六祖坛经》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中土人的著述,被称之为经的,唯惠能禅师一人。

佛教文化发展

惠能在宝林寺30余年,悉心传道,弘法不辍。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禅宗教义的秘笈,形成中国佛教禅宗的“南宗”与“北宗”相比较而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由于惠能的弘法,“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遍及全国,并取代了“北宗”在禅宗中的主导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门下治学的门徒数以千计。其后,他的弟子集录其讲经的要义,编纂成《坛经》一册。该书反映出惠能对传统佛教教义作重大改革的思路,是禅宗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从而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承门派

惠能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建立门庭,影响极大。在他圆寂后,他的弟子传承禅法,形成南北二宗。北宗即是荷泽神会门下,称荷泽宗。南宗则以南岳怀让门下的洪州宗,与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系的石头宗为代表。

惠能禅法在北宗荷泽一派的推动下,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系的地位,成为禅门正宗,但荷泽一派因后继无人,在唐末衰亡。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反而是南宗门下。南宗门下,后来形成河北临济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沩仰宗、广东云门宗、江苏法眼宗五宗,即“一花开五叶”。后来,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鲜;云门宗、临济宗更远播欧美。在中国、日本,则是临济宗、曹洞宗两宗最盛。

【后世评价】

人称第二释迦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是将印度佛教与中国儒道思想交汇融通的第一人。

毛泽东主席曾多次高度评价慧能大师,认为他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外国有学者将慧能大师视作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惠能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8 丈量地球,密宗领袖——一行

芙蓉国度 图文详细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僧 【人物简介】

一行(683~727年),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本名张遂,魏州昌乐(河南省南乐县)人。张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张公谨。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代已经衰微。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绝。直到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专人去接,他才回到长安。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生平事迹】

青年学识渊博而闻名

一行自小读书很多,到二十岁左右,已经博览经史,尤其精通阴阳五行之学。他曾写成阐释扬雄《太玄》的专著,名声不小。当时的武三思有意与他结交,但他顾忌其名声不好,便逃走了,正好遇上普寂禅师,就从普寂出家。有一位叫卢鸿的隐士,得知一行的才学,惊异地对普寂说,此子“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一行传》,《宋高僧传》卷五)。普寂同意一行外出寻访名师高僧,于是他遍访当时的名宿,并曾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向一位老僧学历法。据《旧唐书》,唐玄宗于开元五年(717)派一行的族叔到湖北去请一行入京,向他请教安国抚民之道。

密宗领袖

一行在京城,一方面参加译经,一方面就是从事他的天文方面的科研工作。《佛祖统纪》说一行“传密教于金刚、无畏”,向这两位传播不同密法的大士学习密法。《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讲到善无畏时,也记一行等人曾参预善无畏的译事。一行参预译《大日经》是在开元十二年(724),次年写成《大日经疏》,此《疏》,是一行请善无畏阐释《大日经》义,由一行记录并发挥而成的,所以说这部《疏》体现出善无畏和一行的两人思想。据《宋高僧传》,一行又向金刚智学习《陀罗尼印》。金刚智又为一行设坛灌顶,一行还要求金刚智翻译金刚界一系的密法,于是在开元十一年(723)金刚智组织翻译《瑜伽念诵法》、《七俱胝陀罗尼》,一行为笔受。一行又拜不空为师,不空在其《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中说到,“开元七年,至于西京,一行禅师求我灌顶”。所以,一行的密法兼承胎藏界和金刚界两种,而能融为一体。本来胎藏界之理和金刚界之智也是合而不二的,两者的融合才构成完整的整体。

重新制订历法

玄宗请一行进京的主要目的是要他重新制订历法。因为自太初(汉武帝年号)到麟德元年(664)之间,历史上先后有过二十五种历法,但都不精确,玄宗就因为麟德历所标的日蚀总是不准,就诏一行定新历法。

一行花了七年的时间,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做了许多实测,又制作仪器,以严谨的科学精神,终于写成《大衍历》。又为《大衍历》编制而制造了非常精密的黄道仪。

制造仪器和观测

一行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编订历法。为此,首先需要有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他于开元九年(721年)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设计黄道游仪,并制成木模。一行决定用铜铁铸造,于开元十一年(723年)完成。这架仪器的黄道不是固定的,可以在赤道上移位,以符合岁差现象(当时认为岁差是黄道沿赤道西退,实则相反)。

后来,一行和梁令瓒等又设计制造水运浑象。这个以水力推动而运转的浑象,附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称为水运浑天或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一行等以新制的黄道游仪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测量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标和对黄道的相对位置,发现这些恒星的位置同汉代所测结果有很大变动。

主持天文大地测量

一行受诏改历后组织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工作。这次测量,用实测数据彻底地否定了历史上的“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错误理论,提供了相当精确的地球子午线一度弧的长度。

一行发起这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主要目的有二。其一,中国古代有一种传统理论:“日影一寸,地差千里。”刘宋时期的天算家何承天根据当时在交州(越南河内)的测量数据,开始对此提出了怀疑,但长期未能得到证实。隋朝天算家刘焯则提出了用实测结果来否定这一错误说法的具体计划,但这个建议在隋朝没有被采纳。一行的测量则实现了这一计划。其二,当时发现,观测地点不同,日食发生的时刻和所见食象都不同,各节气的日影长度和漏刻昼夜分也不相同。这种现象是过去的历法所没有考虑到的。这就需要到各地进行实地测量。

当时测量的范围很广,北到北纬51 度左右的铁勒回纥部(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约北纬18度的林邑(越南的中部)等十三处,超出了现在中国南北的陆地疆界。这样的规模在世界科学史上都是空前的。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测算子午线一度的长度。得出大约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极高度相差一度的结论。这实际上给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的长度。由于对唐尺数值的大小,人们目前的看法还不一致,故评价一行这次子午线测量的精度受到限制。初步的估计结果是,一行的测量值与现代值相比,相对误差大约为11.8%。

国外最早的子午线实测是在公元814年,由天文学家阿尔•花剌子米(约783—850)参与组织,在幼发拉底河平原进行了一次大地测量,测算结果得出子午线一度长为111.815公里(现代理论值为110.6 公里),相当精确。但这已在一行之后九十年了。

制定《大衍历》及制作黄道仪

从开元十三年(725年)起,一行开始编历。经过两年时间,编成草稿,定名为《大衍历》。《大衍历》后经张说和历官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从开元十七年起,根据《大衍历》编算成的每年的历书颁行全国。经过检验,《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精密。开元二十一年传入日本,行用近百年。

黄道仪仿天的形状而制成圆球形,铜铸,上面标有星宿、赤道及周天的度数,由水力推动其旋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在天外别置二轮,上面铸有日月,也能转动。以木柜为地,放在木柜子中,天球的一半在柜外,一半在柜中,又做两个木人,分别在木人前置钟鼓,每到一刻就自动击鼓,每至一辰则自动撞钟。这里面使用了齿轮系统。当时都称这一制作为奇妙神功,玄宗下令将它放在武成殿上让百官参观。但后来因为生锈,转不动了,就收藏在集贤院。

一行于开元十五年(727)十月去世,玄宗亲自撰塔铭,谥一行“大慧禅师”号。

【作品及成就】

一行的著作,以《大日经疏》为其密教思想的代表作,《大衍历》为其历法方面的代表作,这本书是在一行死后的第二年由玄宗诏令编成而正式使用的,称《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一行的《大日经疏》把《大日经》中一些隐含的意义都解释出来了,其中对一些教义的阐述,结合了佛教各宗如华严、天台、净土、唯识及儒家的观点,更主要的是该《疏》系统地组织密宗的理论和仪轨,因此对于密宗来讲,本《疏》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后世评价】

一行作为科学家,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佛教高僧,一行传承胎藏和金刚两大部密法,在密宗史上的作用,不只系统组织密教的教义教规,也把两大部融合起来。集科学家与高僧于一身这个特殊身份本身,也说明佛法和科学技术在一定条件下的相融性。

9 僧界狂人,草书之圣——怀素

芙蓉国度 图文详细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僧 【人物简介】

怀素(725-785年),唐时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怀素既是狂僧,又是醉鬼,更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有如疾风中的劲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

【生平事迹】

生于浓厚文化气氛环境

怀素幼年出家,依止于伯祖惠融禅师,惠融禅师亦醉心书法艺术,他俩人的书法艺术远近闻名。人称他们为“大钱师”、“小钱师”。

  怀素的叔父钱起是唐代大历年间(766—779年)的著名诗人,有“才子”之美称,曾任翰林学士,官至考功郎中。时任金吾兵曹的邬彤,钱塘人,也是唐代一位颇有名气的书法家,他的《金刚经》、《尊胜经》等书法作品,至宋代仍有人珍藏。

怀素生长在这种浓厚文化气氛的环境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得他自幼就对书法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诸如东汉草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被染黑;三国魏人钟繇昼夜习字,睡梦中还时常用手指在被子上比比划划,天长日久将被子磨穿;隋初和尚智永躲进小楼,三十年如一日地练字,秃笔成冢等故事,他都烂熟于胸。这些书坛上的精英就成了怀素学习的楷模。

芭蕉叶苦练字,成就狂草之圣

  怀素早年苦于无钱买纸,曾将一个漆盘和一块方形木板专门用来练字,随着岁月的流逝,木板和漆盘都被写穿了底,写秃了的笔头堆积起来,就像当年智永禅师的“秃笔冢”,垒得犹如小山一般。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效法古人在芭蕉叶上题诗的办法,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芭蕉,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特别是芭蕉叶滑润的、不易着墨的特点,促成了怀素后来那种灵动疾速、忽断忽连、乍干乍湿的笔触和点画。

僧界狂人,不受世俗羁绊

  精湛的书艺,使得年轻的怀素在家乡湖南一带很快获得了广泛的声誉,被推许为“草书天下独步”。每逢暖日高悬、凉风习习,气候宜人的日子,骚客酒徒总是聚集一堂,摆开笺麻素绢、宣州石砚,准备好粉壁白墙,然后纵酒酣歌、高谈阔论。酒酣耳热之后,怀素总是习惯性地斜倚在绳床上闭目休息一会儿,然后,突然纵身起床,挥笔疾书,如入无人之境。有时趁酒发兴,不仅是粉墙、纸张、素绢,就连衣裳、器皿,也都成了怀素的草书园地,常令观者嗟叹不己,时人谓之“醉僧”。

怀素一生云游,漂泊四海,他性情疏放,锐意草书,却无心修禅,更饮酒吃肉,交结名士,俗世交往非常广泛。除了书法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以外,他还能赋诗吟句,与当时文化名流如李白、戴叔伦、颜真卿、钱起、陆羽等诸多名人交往甚密。每逢聚集,必饮酒恣情,疯狂极致,杰作连连。以“狂草”名世。

【作品及成就】

怀素传世的书迹较多:计有千字文、清净经、圣母帖、藏真帖、律公帖、脚气帖、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四十二章经等。

就以上怀素作品加以研究,其风格并非全部相同,大到可分为三种:一是尚未完全摆脱前人作风的:如圣母、食鱼、苦荀、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圣母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二是他自成一家本领作风,如清净经、四十二章经、自叙帖(堪称标准的怀素书)。三是循和平澹的书风,如小草千字文,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

《自叙帖》纸本,原迹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自叙帖》是怀素草书的代表作。就草书而言,在晋唐以来的传统之中,有以羲之父子为最具学究派特质的主流,而属于反传统者,当推怀素的自叙帖式的“狂草”一路。据说颜真卿曾以张旭笔法授与怀素,所以或许可说是“张旭-颜真卿-怀素”是一脉相传的,从遗留下来的作品看来,颜真卿在楷书及行书方面,已呈现出反传统的趋向。就草书言,怀素大概是从张旭的作品中,悟得了他独自的书法。

《小草千字文》。怀素千字文有多种,而以“小字贞元本”为最佳,又称《千金帖》绢本,八十四行,一零四五字。此本为怀素晚年所书,怀素晚年草书又从骤雨旋风转到古雅平淡,与字不相连属,笔道更加苍劲浑朴。当为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之作,故历来为书林所重。

《论书帖》,纸本,纵38.5厘米,横40.5厘米,9行,共85字。一般说是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所以有“以狂继颠”的说法。

【后世评价】

怀素的狂草书法大大拓展了中国书法艺术表现力的边界,奏出了雄健昂扬的盛唐之音,其公开表演似的创作过程多为当时社会名流所记载。流传至今的《自叙帖》是书法史上狂草第一名作,对后世影响极大。

怀素狂草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瑰丽非凡的华彩乐段,是书法艺术所映射的精神世界的孤品,故极珍贵。后世书家再也未能超越怀素的健劲疾速,所以堪称绝唱。

10 和尚军师,袈裟谋臣——姚广孝

芙蓉国度 图文详细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僧 【人物简介】

姚广孝(1335~1418年),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幼名叫天禧,字斯道。祖籍河南汴梁(今开封),曾祖父随宋室南渡时逃到江南,落脚在长洲相城(苏州)。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诗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明成祖即位后,赐名姚广孝。

  明朝洪武末年至永乐年间,在风云变幻、惊心动魄的政治舞台上,姚广孝若隐若现,神出鬼没,他身披袈裟,口喧佛号,是地地道道的和尚;他出谋划策,指点江山,是货真价实的军师。他最擅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能亲自指挥千军万马,守城却敌,在明成祖朱棣夺取江山的斗争中,他是第一功臣。但他恰如一条神龙,见首不见尾,使人感到莫测高深。他实在是一位神秘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腥风血雨的朝代更迭中,计定江山的谋略家灿若繁星,不可胜数。这也不足为奇。但能够将超凡脱俗、四大皆空的和尚和积极用世、竭精殚智的谋臣集于一身者,却极为少见。而姚广孝就是这样一位神秘的和尚军师,一位身披袈裟的政治家和谋略家。

【生平事迹】

怪杰出世

  姚广孝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乡间郎中,生活虽然清苦,但祖辈事佛积善,很受乡里敬重。姚广孝十四岁时,由于姚家祖辈事佛,父母决定让他出家为僧,谋口饭吃。

  姚广孝出家后,却从师于一个叫席应真的道士,向他学习“阴阳术数之学”,同时还读书工诗,研究兵法。他云游四方,广交名士,精通佛、道、儒诸家之学,成了当时颇有名气的高僧。

  吴中富庶,也是人才荟萃之地。姚广孝有四个好友,分别叫高启、杨基、张羽、徐贲,这四人自比于唐初四杰。其中的徐贲,号北郭生,比邻而居的高启、王行、宋克等十人,号称“北郭十友”,均与姚广孝结为诗文好友。这些人劝姚广孝弃佛归儒,姚广孝婉言谢绝了。大约在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4年),他潜心内外典籍的学习,开始了佛、儒两家的对比与选择。在学佛访友和诗文来往中,他的政治思想逐渐成熟。

  在元末乱世中,姚广孝叩钵吟诗,高谈阔论,确实不像个安分守己的出家人,倒像一个胸怀大志的书生。他渴望走元初怪僧刘秉忠的路子,辅佐明君,成就帝王之业。

  洪武八年(1375年),姚广孝以通儒被召留京师天界寺。这一次他虽未得官,但这次赴京使他进一步交结了官宦和高僧,并增强了成就事业的雄心。

  洪武九年,姚广孝回到苏州西山海云院,在那里住了四年,过着“无过客则终日危坐澄想”的生活。洪武十三年秋,他再次出游,次年“扬帆于浙江之上”。在好朋友宗泐的举荐下,他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再次被选高僧进京。

燕王朱棣的首席谋臣

  洪武十五年八月,皇后马氏去世,朱元璋命令选拔天下的有道高僧来侍奉诸王,为诸王诵经荐福。宗泐是元末明初的著名高僧,当时正应诏在京,深得朱元璋器重,朱元璋称他为“泐秀才”。在他的举荐下,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召见了姚广孝。两人一交谈,竟非常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朱棣请姚广孝出山相助,姚广孝毫不犹豫,欣然应允。姚广孝就跟随燕王北上,来到了北平。为了遮人耳目,朱棣让他住持庆寿寺。两人从此频繁往来,经常秘密私谈,至于谈论什么,至今不得而知。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病死,皇储之位成了空缺。朱元璋晚年丧子,悲痛不已。同年九月,在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建议下,朱元璋立年仅十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指定了未来的接班人。

  朱元璋死后,朱棣得到消息,遂带领军队赴京奔丧。即将到达淮安时,却收到了朱允炆派人送来的敕符,让他立即返回自己的封地去。朱棣非常恼火,仍要下令过江。姚广孝赶忙劝阻说:“大王以至孝渡江,奈何有违诏命,反为不孝也,愿殿下养成龙虎之威也。他日风云感会,羽翼高举,则大江只投鞭可断也,今日何得屑屑于此哉!”朱棣听从了姚广孝的建议,虽然心中不满,但还是带兵返回了北平。实践证明,姚广孝的建议在当时的确是明智之举。因为如果朱棣强行过江,不仅有违朱元璋的“遗诏”,闹不好还会搭上自己的性命。

  1399年,朱允炆即位,改年号为建文。他上台之后,采纳了大臣齐秦和黄子澄的意见,大肆清除诸王,朱棣的处境十分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姚广孝立即密劝朱棣起兵夺取政权,但朱棣一直顾虑重重,下不了决心。为了进一步坚定燕王起兵的决心,姚广孝煞费苦心,以相面、占卜等方法不断地诱导,并对当时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朱棣终于被说动了。

  靖难之役定天下

  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等人的鼓动下,决意夺取皇位,与侄子建文帝决一雌雄。姚广孝作为燕王的主要辅佐和谋士,不但以自己的谋略使燕王最后下了决心,而且要作各方面细致的准备,其中的练兵和铸造兵器尤为重要。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正式起兵。燕军一路破关拔城,来势凶猛,举国震动。建文帝急忙派耿柄文为征虏大将军,率三十万大军讨伐。燕王在姚广孝的辅佐下,采取两面夹击的战术,大破耿柄文的大军。

建文四年五月。燕王朱棣进入京师,终于夺取了明朝的政权,当了皇帝,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成祖,定年号为永乐。

  不脱袈裟的政治家

朱棣即位后,姚广孝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宠信,马上被授予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恢复了他的姓,赐名为广孝。太子少师是当时文臣的最高秩(正二品),是一个实职,由此可见朱棣对他是极为重用的。

永乐二年六月,姚广孝以钦差身份前往苏湖赈济,这是一种特殊的荣誉。离别故乡二十余年后,他终于衣锦还乡了。但是,回到故乡时,他的父母均已去世。父母没有看到他的功成名就,这不免使他感到有些怅然。姚广孝带着复杂的感情,将父母的灵位放进了少时出家的妙智庵。

  姚广孝晚年最有成效的工作是先后主持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两部大书的编修。原来主持编修《永乐大典》的是解缙,解缙并没有理解皇帝编修这部巨书的宗旨。永乐二年二月,这部巨书完成后,定名为《文献大成》。上呈皇帝审阅,成祖对这部书不太满意。命姚广孝等人重修。永乐五年,这部包罗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等内容的二万多卷的巨书,在姚广孝主持下顺利完成,并更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九年,七十七岁的姚广孝再次受任监修官,主持《明太祖实录》的重新编修,直至他去世,大约六年多时间,他兢兢业业地完成了此项工作。这次修成的《明太祖实录》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三修本,这是一次真正的重修,所用的时间和全书的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的修纂。

姚广孝八十四岁时病重,不能朝见,仍居于庆寿寺。成祖多次亲往看视,赐予金唾壶。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二十八日,姚广孝死于寺中。他希望能够按照出家人的方式来安葬自己,朱棣同意了,并停止视朝二日以示哀悼。他被依照僧制安葬于京西卢沟河畔。三十日,镇远侯顾兴祖奉旨祭灵,并宣读了明成祖朱棣亲自撰写的祭文。

【作品及成就】

主持永乐大典

姚广孝虽然受官,却未改变僧人身份,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又著《道余录》专诋程朱,人称“黑衣宰相”。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明宣宗)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是朱棣的唯一朋友。

作品

主要著作有《逃虚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五卷等。

禅佛哲理

姚广孝诗之另—特色,即诗中有禅佛哲理。诗人写诗,常于现实之此岸世界,吟咏山水,抒情写意。而姚广孝既为禅僧,又作诗人,故诗有禅境,亦有对彼岸圆融世界之悟性。譬如“冥观了无法,何有寂与喧”,“竹云时驻影,桂露夕阑香”。

姚广孝曾作《绿洲曲》,五言四句,写自然山水之境,不涉佛语,却入禅味。禅宗以“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为其教义之一,故禅与诗的关系,譬如春与花,“春在于花,全花是春;花在于春,全春是花”。思与诗,融会通达而无滞碍。

【后世评价】

  姚广孝是一位穿着袈裟的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在朱棣夺取政权以前,姚广孝是和尚;在朱棣夺取政权以后,他仍然坚定不移地当和尚,因为这身袈裟为他的政治活动和得以善终做了最有效的保护。他继续当和尚,实质上向朱棣表了一个态度,自己对权势是淡薄的,在政治上是没有野心的。朱棣因而对姚广孝放心了,反而使姚广孝的权势和地位更加牢固,得以安度晚年,善始善终。

  姚广孝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在成为达官贵人之后,并没有像别人一样大肆敛财。相反地,他保持了一个和尚的本色,视金钱如粪土,永远不蓄钱财。他曾因公干到家乡长洲,把朝廷所赐的金帛和财物都分给了宗族乡人,自己不留积蓄,这与历来巧取豪夺、搜刮民财的封建官僚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世人议论广孝,常以异僧诋毁之。其中的原因大抵是他劝导且帮助燕王夺太祖嫡孙之位,既违背了佛法戒律,亦忤逆了儒家君臣之礼。然而观其终究不改僧相之举,则不能单以纯粹之功利心定论。

继续延伸阅读:《有信仰和无信仰家庭200年对比让你大吃一惊》《公开上海申报登过的一篇轰动整个上海滩的千古奇文》《你知道比风水更厉害100倍的是什么吗?》《惊:学佛四年面相大变人中变长︱鼻梁变高︱耳垂变大变厚》《超级准:快来看你生命线上是否有岛形符号和下垂线》《女人颧骨高,杀夫不用刀这句话可有依据》《你无名指的指根能看出你有邪淫三个手指下代表智慧寿命福德三座山岳都在增长》《人的福报和命运中隐藏的惊人秘密》

[关注"天祥菩提精舍",请加微信号:txpt123

共享生命之美,一探灵性究竟,传递健康知识,佛医养生(公开许多不为人知的偏方、土方)两性、亲子关系、冥想、内观、觉悟、风水、改运、运势。关注人数突破数十万、每天新增关注人数数以万计的大型微信公众平台,绝对不容错过!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或者微信添加:txpt123

芙蓉国度 图文详细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僧

二 : 有什么比较好的历史地图册我想买一本地图册,可以详细的有各个历史事

有什么比较好的历史地图册

我想买一本册,可以详细的有各个历史事件,谢谢了
希望能写出书名及版本


《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

作 者: 谭其骧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2-01-01

ISBN: 750311844

市场价: ¥482.0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精装本)

作 者: 谭其骧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1-10-01

ISBN:750311015

原价:¥ 48.0

这可以说是至今最权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先生也是复旦大学已故的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

三 : 生日花:生日花-起源,生日花-图文详细版

四 :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呢?请详细讲述一下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呢?

请详细讲述一下


主要原因是君权神受观念在中国占统治地位。任何宗教不能高过君权。在欧洲不是这个在欧洲范围容易发生。

大头晶说的肯定是宗教战争,是特殊的宗教战争。他实际是用自己的宗教观否定君权神受观。但是本质上可能是以此来搞阶级斗争而不是搞宗教的所谓真理。具体说来就复杂了。一般说是借宗教名义推翻政权,由于没有成功的先例所以无法判定究竟是为宗教还是为政权。

五 : 中日双语版最详细的日本战国时代历史年表付战国时代地图

①本年表是在最完整的日版年表基础上修改翻译+补充。为了方便查询,重要事件,战役都加了链接,点击可以看到中日文的详细说明。中文的介绍来自wiki百度等,可能有不够详细地方,没办法。

人物介绍的日文链接是原来就有的,但是不够详细,如果想看详细的请自行日文wiki或其他资料。

③因为原版的一些条目过于简略,为方便理解,部分日文描述后追加了带链接的事件或战役名。另外,中文部分也根据日文资料在能力范围内做了补充,算是现学现卖吧,但我是不会瞎写的。这段历史倒是挺有意思的,就是弄起来很麻烦。。。。。

2013.4.14终于完成了。。。。好了,最后,转载请注明。

【需要了解的专有名词】
国:本年表中出现的“国”,并非是指国家,而是古代日本律令制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如“上野国”,“相模国”等,这些行政区被统称为“令制国”,也称“律令国”。

守護:守护。镰仓幕府,室町幕府设置的武家官职。一“国”的军事指挥官,行政官。要注意的是相比于镰仓时期的守护,室町时期的守护又称“守护大名”,他们不仅仅拥有军事行政上的管理权限,同时也拥有经济上的治理权,这种由守护大名统治领国的体制也被称为“守护领国制”。守护大名也是以后出现的战国大名的前身。

一揆(いっき):古代日本的人民起义,语源出自《孟子》。为达成某种共同目标,通过各种盟约,契约而结成的政治共同体,以及在此基础上针对既存政权进行的包括武装起义在内的抵抗运动。需要注意的是,能够进行政治请愿,武装起义等活动的这种政治共同体本身就是“一揆”,而并非单指叛乱和暴动。

土一揆(つちいっき•どいっき):室町时代中期至后期,底层民众形成连带组织(=一揆)为求“德政”而向幕府或守护官进行政治请愿或起义的行为被称为土一揆。绝大多数土一揆是以要求“德政令”为目的,因此也被笼统的称为徳政一揆。

徳政一揆(とくせいいっき):土一揆的一种,以要求德政令为目的。

德政令(とくせいれい):朝廷,幕府针对高利贷商人,债权拥有者,金融业者等发布的要求其放弃债权,免除债务的法令。

国一揆(くにいっき):南北朝时代、室町时代在地方拥有势力的武士,领主层发起的“一揆”。针对幕府,守护大名等的政治,军事压力,为确保领主权不被侵犯,地方豪族联合起来,率领民众发动的起义。
其形成的契机及主要原因有:1.怀有一定政治意图的,由上至下建立的组织。2.以对抗新任“守护(军事指挥官,行政官)”为目的结成的军事组织。3.以追放现任守护势力为目的而结成的组织。

一向一揆(いっこういっき):由净土真宗本愿寺教团(一向宗)信徒主导发起的一揆。

戦国時代(日本):日本历史上15世纪末至16世纪末战乱频发的时代。一般是以1467年应仁之乱或1493年明应之变为开端,以1568年织田信长入京,或1573年室町将军足利义昭被信长追放为终结。也有以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天下,1600年关原之战,或是更往后的1615年大坂之役为终期的说法。

1428~1491年【応仁之乱(应仁之乱)】


西暦年号おもな出来事/主要事件新暦換算
1428正長9月18日、正長の徳政一揆発生。
     正长德政一揆(正长土一揆)爆发。这是第一次由农民发起的一揆。
1428.11.13
142921月19日、播磨の土一揆発生。赤松満祐京より帰国。
     播磨土一揆爆发。赤松满佑由京归国。镇压。
1429.3.13
永享3月15日、足利義教室町幕府第6代将軍となる。
     足利义教成为室町幕府第6代征夷大将军。
1429.4.26
143796月15日、上杉憲実、足利持氏による討伐を恐れ相模国藤沢に退く。
     上杉宪实因畏惧足利持氏前来征讨,退入相模国藤泽。
1437.7.16
7月11日、足利義教弟•大覚寺義昭、挙兵の陰謀露見し大和国に出奔。
     足利义教的弟弟,大觉寺义昭起兵谋反的阴谋败露,逃往大和国。
1437.8.12
8月13日、足利持氏、上杉憲実を慰撫。
     足利持氏安抚上杉宪实。
1437.9.22
1438108月14日、上杉憲実、足利持氏と不和のため上野国に逃れる。
     上杉宪实因与足利持氏不和逃往上野国。
1438.9.12
8月16日、足利持氏、上杉憲実討伐に出兵。
     足利持氏出兵征讨上杉宪实。
1438.9.14
8月28日、幕府、足利持氏討伐の軍を発す[永享の乱]
     幕府出兵讨伐足利持氏。【永享之乱】
1438.9.26
11月5日、足利持氏、捕らえられ出家。
     足利持氏被捕,入称名寺出家,后转移至永安寺,被幕府幽禁。
1438.12.2
1439112月10日、上杉憲実ら、足利持氏を攻め自殺させる。
     上杉宪实为持氏说情反被义教怀疑,后不得不进攻永安寺,迫使足利持氏自杀。
1439.4.2
1440123月4日、持氏の子の春王丸•安王丸常陸国茂木城に挙兵。結城氏朝はこれを助け、後に結城城に迎える[結城合戦]
    持氏之子春王丸•安王丸于常陆国茂木城起兵造反,得到结城氏朝,持朝父子支持,被迎入结城城,公开反抗幕府。【结城合战】
1440.4.14
1441嘉吉3月13日、島津忠国、幕命により大覚寺義昭を日向国で自殺させる。
     岛津忠国,受幕府之命于日向国迫使大觉寺义昭自尽。
1441.4.13
4月16日、結城城陥落し、結城氏朝戦死。持氏遺児春王丸•安王丸•永寿丸囚われる。
     结城城陷落,结城氏朝战死。持氏遗子春王丸•安王丸•永寿丸被囚。(注1
1441.5.15
5月16日、幕府の名を受けた長尾実景、春王丸と安王丸を美濃国垂井で斬殺。
     受幕府之命,长尾实景于美浓国垂井将春王丸•安王丸处死。
1441.6.14
6月24日、赤松満祐、将軍•足利義教を誘殺し、播磨に逃亡する[嘉吉の変]
     赤松满佑,借结城合战庆功宴之机设伏诱杀了大将军足利义教,并逃回领地播磨。【嘉吉之乱】
1441.7.21
9月10日、山名持豊軍により播磨国木山城陥落す。赤松満祐自害。
     山名持丰军攻陷播磨国木山城。赤松满佑自尽。
1441.11.3
1449宝徳1月、上杉房定、永寿丸を鎌倉公方とし、幕府もこれを許可。
   上杉房定推举永寿丸为第五代“镰仓公方”,得到幕府许可。
 
9月9日、永寿王鎌倉入りし、上杉憲実逃れ去る。
    永寿王丸入镰仓,上杉宪实逃走。
1449.10.4
11月13日、永寿王、将軍足利義成(義政)から一字を貰い、足利成氏と名乗る。
    永寿王丸,从将军足利义成(义政)处得赐一“成”字,改名足利成氏。
1450.1.4
145024月、長尾景仲ら鎌倉を襲い、足利成氏は江ノ島へ逃れる。
   长尾景仲等袭击镰仓欲发动政变,但事前得到消息的足利成氏趁夜离开镰仓逃入了江之岛。
1450.6.9
8月4日、足利成氏江ノ島から鎌倉に戻る。
    足利成氏从江之岛返回镰仓。
1450.9.19
1452享徳4月21日、鎌倉府、関銭を納めずに小田原を通過することを禁ずる。
     镰仓府下令不缴纳通行税不得通过小田原。
1452.5.19
1454312月27日、足利成氏、上杉憲忠を攻め殺し享徳の乱始まる。
     足利成氏趁景仲不在之机将上杉宪忠招入府邸,将其谋杀。上杉家宅邸也受到袭击,享德之乱始。
1455.1.23
1455康正1月21日、長尾景仲らが足利成氏と武蔵分倍河原にて戦う。上杉憲顕•顕房戦死。
     长尾景仲等与足利成氏在武藏分倍河原激战。上杉宪显•显房战死。
1455.2.16
6月16日、今川範忠軍鎌倉に入り、足利成氏は古河に拠り古河公方となる。
     今川范忠军攻入镰仓,足利成氏将古河做为新根据地,成为初代古河公方。
1455.8.8
7月1日、幕府、畠山義就と畠山政長を和解させる。
    幕府促使畠山义就与畠山政长和解、
1455.8.22
1457長禄4月8日、太田道灌、江戸城を築城す。
    太田道灌,筑起江户城。
1457.5.10
5月15日、蝦夷南部にてコシャマインの乱勃発し武田信広これを鎮圧す。
    以渡岛半岛东部大首领胡奢魔犬(即コシャマイン)为中心的阿伊努联军南下引发动乱,后被武田信広(guang)镇压。
1457.6.16
12月19日、足利義政、弟を還俗させ政知とし伊豆の国堀越で関東を治めさせ堀越公方とする。
    足利义政为了与古河公方足利成氏对抗,令其弟(兄)政知还俗并封为镰仓公方治理关东,然而政知却进不了镰仓,只能停留在伊豆国堀越,被称为堀越公方。
1458.1.13
145938月13日、幕府、京の七口に関所を置く。
     幕府于京都七大出入口设置关卡。
1459.9.18
1460寛正10月21日、幕府、関東奥羽の諸将に足利成氏討伐を命ず。
     幕府命关东奥羽诸将讨伐足利成氏。
1460.12.12
1464512月2日、義政、弟の浄土寺義尋を還俗させ、義視とする。
     义政令净土寺的弟弟义寻还俗,改名足利义视。
1465.1.8
1467応仁1月18日、応仁の乱、勃発す。
     应仁之乱爆发。
1467.3.2
1468211月13日、足利義視、ひそかに西軍に入る。
     足利义视,秘密进入西军。
1469.1.4
1471文明3本願寺蓮如が越前国に、吉崎道場を設立する。
本愿寺莲如于越前国设立吉崎道场。
 
147353月13日、山名宗全死亡。享年70歳。
     山名宗全死亡。享年70岁。
1473.4.19
5月11日、細川勝元死亡。享年44歳。
     细川胜元死亡。享年44岁。
1473.6.15
14746加賀国で一向一揆が起こる。
加贺国爆发一向一揆。
 
14768伊勢新九郎長氏の働きで、今川氏親家督を継ぐ。
在伊势新九郎长氏(北条早云)的帮助下,今川氏亲继承家督。
 
1477911月11日、土岐成頼が美濃に足利義視を奉じて帰国する。応仁の乱がほぼ終わる。
     西军解体,土歧成赖也追随足利义视回归美浓国。应仁之乱基本结束。
1477.12.25
148113朝倉孝景が「敏景十七ヵ条」を制定する。
朝仓孝景制定《朝仓孝景十七条》。
 
14821411月27日、足利義政、足利成氏と和解する。
     足利义政,足利成氏和解。
1483.1.15
14851712月11日、山城国の国人が集結する。山城国一揆
     山城国国人集结。
1486.1.26
12月17日、山城国の両畠山軍がすべて引き上げる。
     经谈判)山城国两畠山军全部撤退。
1486.2.1
148616太田道灌が上杉定政に暗殺される。
太田道灌被上杉定政暗杀。
 
1488長享26月9日、加賀の一向宗徒が守護の富樫氏を滅ぼす。加賀一向一揆
    加贺一向宗徒歼灭守护富樫(jian)氏。
1488.7.26
1489延徳足利義尚、近江で陣没。
足利义尚,于近江阵亡。
 
149154月3日、堀越公方足利政知没す。
    堀越公方足利政知去世。(病死)
1491.5.20

1491~1546年【幕府落日(幕府落日)】


西暦年号おもな出来事/主要事件新暦換算
1491延徳510月、伊勢新九郎が堀越公方の茶々丸を滅ぼす。
   伊势新九郎(北条早云)灭堀越公方足利茶茶丸。
 
1493明応2細川政元が第10代将軍足利義尹(義稙)を追放する。明応の政変
细川政元将室町幕府第10代将军足利义尹(义稙)流放。明应之变
 
細川政元、足利義澄を将軍として立てる。
细川政元立足利义澄为将军。
 
14954伊勢新九郎長氏が小田原城を奪う。
伊势新九郎长氏夺小田原诚。
 
149763月14日、毛利元就が生まれる。
    毛利元就出生。
1497.4.25
14998足利義尹が大内義興をたよる。
足利义尹投奔大内义兴。
 
1507永正4大内義興が足利義尹を奉じ山口を発す。
大内义兴以足利义尹入京为名,对九州,中国诸大名发动动员令,11月从山口出兵。
 
151074月、朝鮮に於いて三浦の乱発生。
   朝鲜爆发三浦倭乱。
 
15129この年、対馬•宗氏と朝鮮との間で壬申約定締結される。
这一年,对马•宗氏与朝鲜签订壬申约条。
 
1516137月11日、伊勢新九郎長氏、三浦家の篭もる新井城を落とし相模統一す。
    伊势新九郎长氏(北条早云)攻陷三浦家新井城(三崎城)统一相模。
1516.8.19
151815大内義興、山口に帰還。
大内义兴回归山口。
 
151916伊勢新九郎長氏死す。
伊势新九郎长氏于韮山城辞世。
 
1521大永細川高国が細川澄元を破り、足利義晴を将軍とする。
细川高国击败细川澄元,拥立足利义晴为将军。
 
11月3日、武田晴信生まれる。
     武田晴信出生。
1521.12.11
152338月10日、毛利元就、家督を継ぐ。
     毛利元就继承家督。
1523.9.29
1523大内氏と細川氏の間で寧浦の乱発生
大内氏与细川氏之间爆发宁浦之乱。

152441月13日、北条氏綱軍が扇谷上杉軍を高輪原で破り、江戸城を攻略。高輪原の戦い
     北条氏纲军在高轮原击败扇谷上杉军,攻陷江户城。
1524.2.27
4月、毛利元就の異母弟•毛利元綱が謀反の罪で討たれる。
   毛利元就的异母弟弟毛利元纲计划谋杀元就,被毛利元就察觉以谋反罪讨伐杀死
 
152664月、今川氏親、今川仮名目録を制定。
   今川氏亲,制定今川假名目录。
 
11月12日、里見義豊が鎌倉を攻め、鶴岡八幡宮が燃える。鶴岡八幡宮の戦い
     里见义豊攻入镰仓,合战中作为源氏及镰仓守护神的鹤冈八幡宫失火。
1526.11.25
大内義興没す。
大内义兴去世。
 
152778月、土岐頼芸が西村勘九郎の助力により、美濃国守護土岐政頼にクーデターを起こし成功する。
   土岐赖芸在西村勘九郎(斋藤道三)的帮助下,对美浓国守护土岐政赖发动政变并成功。
 
1530享禄31月21日、長尾景虎生まれる。
     长尾景虎(上杉谦信)出生。
1530.2.28
15314三好之長、細川晴元を擁して細川高国を破り自害に追い込み、幕府の実権を握る。
三好之长拥护细川晴元击败并迫使细川高国自尽,掌握幕府实权。
 
1533天文27月27日、里見義豊、叔父実堯を討つ。
     里见义豊杀死叔父実尧。
1533.8.27
153434月6日、実堯の遺児義堯、義豊を討つ。
    実尧的遗子里见义尧杀死义豊。
1534.5.17
5月12日、織田信長生まれる。
     织田信长出生。
1534.7.1
153654月14日、伊達稙宗が塵芥集を制定。
     伊达植宗制定尘芥集。
1536.5.14
6月10日、花倉の乱で今川義元が勝利し、家督を継ぐ
     花苍之乱中今川义元胜利,继承家督之位。
1536.7.8
7月、天文法華の乱が起こる。
   天文法华之乱(法华一揆)爆发。
 
153762月6日、木下藤吉郎が生まれる。(太閤記には1536年1月1日とある。)
    木下藤吉郎(丰臣秀吉)出生(太阁记记载为1536年1月1日)
1537.3.27
1538710月7日、第1次国府台の戦いで、北条氏綱軍が足利•里見連合軍に勝利す。足利義明戦死。
    第一次国府台合战中,北条氏纲军战胜足利•里见联合军。足利义明战死。
1538.11.8
154099月4日、尼子晴久が安芸に侵入。吉田郡山城を囲む。吉田郡山城の戦い
    尼子晴久入侵安芸,兵围吉田郡山城。吉田郡山城之战
1540.10.13
1541101月13日、大内•毛利連合軍が尼子軍を破る。尼子軍は出雲に退却す。
     大内•毛利联军击败尼子军。尼子军退往出云。
1541.2.18
6月14日、武田晴信、父信虎を追放し家督を継ぐ。
     武田晴信(武田信玄)将父信虎驱逐,继承家督。
1541.7.17
7月、北条氏康家督を継ぐ。
   北条氏康继任家督。
 
1542111月11日、大内義隆、出雲遠征の軍を発す。
    大内义隆发动出云远征军。
1542.2.5
5月1日、斎藤道三が美濃国守護土岐頼芸を追放する。
    斋藤道三将美浓国守护土岐赖芸(艺)驱逐。
1542.6.23
8月、織田信秀が三河国小豆坂にて今川義元を破る。第一次小豆坂の戦い
   织田信秀于三河国小豆坂击败今川义元。第一次小豆坂之战
 
12月26日、徳川家康が生まれる。
    德川家康出生。
1543.1.22
1543123月14日、大内軍が尼子軍に敗北、総退却す。
     大内军败给尼子军,全面撤退。
1543.4.27
織田信秀、朝廷に寄進。
织田信秀向朝廷上贡。
 
8月25日、種子島にポルトガル人を乗せた船が漂着し、鉄砲が伝来す。
     葡萄牙人的船只漂流至种子岛,枪传入日本
1543.10.3

1546~1568年【群雄割拠(群雄割据)】


西暦年号おもな出来事/主要事件新暦換算
1546天文154月20日、河越の戦いにて北条氏康軍が上杉憲政・上杉朝定•足利晴氏連合軍に勝利。
    河越城之战中北条氏康军战胜上杉宪政・上杉朝定・足利晴氏联军。
1546.5.29
12月、毛利元就、家督を嫡子・隆元に譲る。
   毛利元就将家督之位让与嫡子隆元。
 
1547169月22日、加納口にて斎藤道三軍が織田信秀軍に勝利。加納口の戦い
     斋藤道三军于加纳口击败织田信秀军。加纳口之战
1547.11.15
10月、松平竹千代が今川家に行く途中にて織田家に奪われる。
   松平竹千代(德川家康)在去往今川家途中因家臣背叛被送往织田家成为人质
 
1548172月14日、上田原にて村上義清軍が武田晴信軍に勝利。上田原の戦い
     村上义清军在上田原战胜武田晴信(武田信玄)军。上田原之战
1548.4.3
3月19日、小豆坂にて今川軍が織田軍に勝利。小豆坂の戦い
     第二次小豆坂之战中今川军战胜织田军。
1548.5.7
長尾景虎が家督を相続する。
长尾景虎(上杉谦信)继承家督之位。
 
1549182月24日、織田信長が斎藤道三娘帰蝶と結婚。
     织田信长与斋藤道三之女归蝶结婚。
1549.4.3
7月3日、フランシスコ=ザビエル、鹿児島に上陸。
    圣方济・沙勿略登陆鹿儿岛。
1549.8.6
11月10日、今川・織田人質交換。
     金川织田人质交换。(松平竹千代(德川家康)被换往今川)
1549.12.8
三好長慶、江口の戦いで細川晴元を破る。
三好长庆在江口之战中击败细川晴元。
 
1550197月13日、毛利元就、井上元兼を始めとする井上党を粛清。
     毛利元就将以井上元兼为首的井上党肃清。
1550.9.4
10月1日、武田晴信、戸石城にて村上義清に敗退。砥石城の戦い(砥石崩れ)
    武田晴信(武田信玄)于户石城败给村上义清。砥石城之战(户石崩)
1550.11.19
1551203月3日、織田信秀没し、織田信長家督を継ぐ。
    织田信秀去世,织田信长继承家督之位。
1551.4.18
5月26日、武田方の真田幸隆の謀略により、戸石城落城。村上義清越後に亡命。
     在武田方的真田幸隆的谋划下,户石城被攻陷(据『高白斎記』记载仅用了一天)。村上义清逃往越后。
1551.7.9
9月1日、大内義隆、陶隆房の謀反により自害。大寧寺の変
    陶隆房谋反,大内义隆自尽。大宁寺之变
1551.10.10
1552211月、上杉憲政、越後に亡命。
   上杉宪政逃往越后
 
3月1日、大内家家督を大内義長が継ぐ。陶隆房、陶晴賢と改名。
    大内义长继承大内家家督之位。陶隆房改名陶晴贤。
1552.4.4
155322閏1月13日、織田信長傅役平手政秀諌死。
     织田信长的傅役,平手政秀自杀。
(这里的“諌死”不是单纯的自杀,而是带着以死来警醒信长的意思。另外,“傅役”是负责重要的嫡男的养育教导的一个职位、通常是从最衷心的家臣中选出。)
1553.3.7
4月20日、正徳寺にて斎藤道三と織田信長が会見する。
     斋藤道三与织田信长在正德寺会面。
1553.6.11
8月、第1次川中島の戦い。
   第一次川中岛之战。
 
長尾政虎単身上洛。
长尾政虎(上杉谦信)单身上京。
 
1554233月、武田・今川・北条の三国同盟成立す[善徳寺の会盟(甲相駿三国同盟)]
   武田・今川・北条三国同盟成立。
 
11月1日、尼子晴久、新宮党尼子国久・誠久父子を殺害。
     尼子晴久将新宫党尼子国久・诚久父子杀害
1554.12.5
1555244月20日、織田信長、清洲を攻略。
     织田信长占领清洲。(原清洲城城主织田信友被信长联合织田信光杀害)
1555.5.20
7月19日、第2次川中島の戦い。
     第2次川中岛之战。
1555.8.16
10月1日、厳島にて毛利軍が陶軍に勝利。陶晴賢自害。厳島の戦い
     毛利军于严岛击溃陶军。陶晴贤自尽。严岛之战
1555.10.26
弘治10月23日、「弘治」に改元。
     改元(改年号)“弘治”。
1555.11.18
155624月20日、長良川の戦いにて斎藤義龍軍が斎藤道三軍に勝利。斎藤道三戦死。
     长良川之战中斋藤义龙军战胜斋藤道三军。斋藤道三战死。
1556.5.9
8月24日、稲生の戦いにて織田信長軍が織田信行軍に勝利。
     稻生之战中织田信长军战胜织田信行军。
1556.9.27
155734月3日、大内義長が毛利元就に敗れ自害。
    大内义长被毛利元就击败,自杀。
1557.5.11
8月、第3次川中島の戦い。
   第3次川中岛之战。 
 
11月、織田信行が再度謀反し、信長に討たれる。
   织田信行再度策划谋反,被信长杀死。
 
1558永禄2月28日、「永禄」に改元する。
    改元“永禄”。
1558.3.28
155922月、織田信長単身上洛。将軍足利義輝に拝謁。
   织田信长但身上京。拜见将军足利义辉。
 
4月、長尾景虎、単身上洛。将軍足利義輝に拝謁。
   长尾景虎(谦信)单身上京。拜见将军足利义辉。
 
北条氏康隠居。
北条氏康隐居。
 
156035月19日、桶狭間の戦いで織田軍が今川軍に勝利。今川義元戦死。
     桶狭间之战中织田军战胜今川军。今川义元战死。
1560.6.21
6月15日、長宗我部国親没し、長宗我部元親が家督を継ぐ。
     长宗我部国亲去世,长宗我部元亲继承家督之位。
1560.7.18
156143月、長尾景虎が小田原城を攻撃するが、撤退。
   长尾景虎(谦信)进攻小田原城未果,撤退。小田原城之战(1561)
 
閏3月、長尾政虎が関東管領上杉家を継ぐ。
    长尾政虎(上杉政虎,谦信)从上杉宪政处继承了上杉家督同时也继承了上杉家世袭的关东管领之位。
 
4月13日、森辺の戦いで斎藤龍興軍、織田信長軍に勝利。
(上面这一条记载可能因为历法不同和闰月等问题,把日期以及森边(森部)和十四条的结果搞混了。以下根据信长公记,日文wiki,信长之野望吧的朋友的讨论,以及在日站上询问的结果,作出如下改动)

5月14日、森部(森辺)の戦いが雨の中で行われ、結果として斎藤方の長井、日比野の両将が討死し、織田方大勝。
5月14日森部之战(森边)在雨中爆发,斋藤方长井,日比野两将战死,织田方大胜。

5月23日、龍興軍十四条に布陣。織田軍もこれに応戦し十四条で合戦となったが、劣勢の信長、退却。追撃の美濃勢と軽海で戦い、信長が勝利。闇も深くなったため斎藤軍は撤退。その後織田軍も墨俣に戻り、さらには清洲城に帰城した。
5月23日,斋藤军出兵十四条,织田军应战。两方在十四条村开战,信长军处于劣势,退走,并与追击的美浓军在轻海再次交战,这一次织田军胜。此时由于夜已深斋藤军没有继续追,而织田军也撤回了清洲城。
1561.6.6
8月3日、木下藤吉郎とねね結婚。
    木下藤吉郎(丰臣秀吉)与宁宁结婚。
1561.9.22
9月10日、第4次川中島の戦い。
     第4次川中岛之战。
1556.10.9
11月、大友軍が毛利軍に敗れる。
   大友军败给毛利军。
 
156251月11日、織田信長と松平元康が同盟[清洲同盟]
     织田信长与松平元康(德川家康)结成同盟。【清洲同盟】
1562.2.24
156367月、織田信長小牧山に築城。
   织田信长于小牧山筑城。
 
156471月9日、第2次国府台の戦いで北条軍が里見軍に勝利。
    第二次国府台合战中北条军战胜里见军。
1564.2.11
2月28日、このころまでに三河一向一揆が平定される。
    1564年1月15日马头原合战胜利,德川家康占到上风,开始和谈,不久三河一向一揆被平定。
1564.4.2
8月、第5次川中島の戦い。
   第5次川中岛之战。
 
156584月17日、毛利軍が月山富田城を包囲。
     毛利军包围月山富田城。
1565.5.26
5月19日、松永久秀と三好三人衆が足利義輝を暗殺。永禄の変
     松永久秀与三好三人众串通谋反,最终杀死13代将军足利义辉。永禄之变
1565.6.27
156692月19日、足利義秋還俗。
     足利义秋(足利义昭)还俗。
1566.3.20
4月、織田信長が朝廷に献金。
   织田信长向朝廷献金。
 
9月24日、織田信長配下の木下藤吉郎が墨俣に築城成功したとされるが後世の創作とされる。
    织田信长属下木下藤吉郎(之后的丰臣秀吉)于墨俣筑城成功。此城乃是一边应对敌人的攻击,同时动员3000多人不分昼夜施工,花费几天时间先造了个只有空壳的堡垒,之后几经改修才完成。后世所谓“墨俣一夜城”的逸话并非史实。【此段中间部分记得是某博物馆的介绍还是啥的,真实性不好说,我考虑了下还是加上了】
1566.11.15
9月29日、箕輪城を武田軍が攻略。
     武田军攻占箕轮城。
1565.11.20
11月21日、尼子家が毛利軍に降伏。
     尼子家向毛利军投降,战国大名尼子氏灭亡。
1568.1.1
12月、松平家康、徳川に改姓。
   松平家康改姓德川。
 
1567103月、織田軍伊勢進出。
   织田军进入伊势。
 
5月、織田・徳川軍に婚姻。
   织田・德川联姻。
 
8月3日、伊達政宗が生まれる。
    伊达政宗出生。
1567.6.15
8月15日、織田軍により稲葉山城落城。信長は岐阜に改名し本拠をここに移転。稲葉山城の戦い
     织田军攻陷稻叶山城。信长将地名改名岐阜并将据点迁至此地。稻叶山城之战
1567.9.27
8月23日、三船台の戦いで里見軍が北条軍を破る。
     三船山之战中里见军击败北条军。
1567.10.5
9月、織田•浅井間に婚姻成立。
   织田•浅井联姻。
 
10月19日、武田義信自刃。
     武田义信自尽(或病死)于東光寺。
1567.11.29
1568112月、織田軍により北伊勢平定。
   织田军平定北伊势。
 

1568~1582年【覇王降臨(霸王降临)】


西暦年号おもな出来事/主要事件新暦換算
1568永禄117月27日、織田信長、美濃立政寺に足利義昭を迎える。
     织田信长于美浓立政寺迎接足利义昭。
1568.8.30
7月29日、織田信長、美濃立政寺に出仕する。
     织田信长于美浓立政寺仕官。
1568.9.1
9月7日、織田信長、上洛の軍を発す。
    织田信长领兵开始上京。
1568.10.7
9月14日、織田軍により近江平定される。
     织田军平定近江。
1568.10.14
9月26日、織田軍、入京する。
     织田军入京都。
1568.10.26
10月18日、足利義昭征夷大将軍となる。
     足利义昭成为室町幕府第15代征夷大将军。
1568.11.17
12月13日、武田軍により駿府城落城。
     武田军攻陷骏府城。
1569.1.10
1569121月5日、三好軍京に乱入するも織田軍に敗北。
    三好军闯入京都但被织田军击败。
1569.1.31
2月27日、二条城築城開始。
     二条城筑城开始、
1569.3.24
5月17日、徳川軍により掛川城落城。今川家滅亡。
     德川军攻陷挂川城。今川家灭亡。
1569.6.11
10月1日、武田軍、小田原城を包囲。
     武田军包围小田原城。
1569.1119
10月6日、三増峠の戦いにて、武田軍、北条軍に勝利。
    三增峠之战中武田军战胜北条军。
1569.11.24
1570元亀1月25日、織田信長が足利義昭に条書五ヶ条を送る。『五ヶ条の条書』
     织田信长(以强硬的态度)将五条条书递交足利义昭。
1570.3.11
4月20日、織田軍、突如3万の兵を京から発す。
     织田由京都突然发兵3万。
1570.6.3
4月27日、越前討伐中の織田軍に浅井長政離反の報が伝わり、全軍撤退。金ヶ崎の戦い
     越前征伐中的织田军收到浅井长政背叛的消息,全军撤退。金崎之战
1570.6.10
4月28日、織田軍の殿軍の木下藤吉郎、金ヶ崎城より撤退。
     负责殿后的织田军木下藤吉郎军队由金崎撤退。
1570.6.11
5月21日、狙撃されながらも織田信長岐阜へ帰還。
     虽然受到狙击但织田信长还是回到了岐阜。
1570.7.4
6月4日、柴田勝家、長光寺城にて六角軍を破る。(瓶割り柴田の由来の戦となる)長光寺城の戦い
    柴田胜家于长光寺城击败六角军。(此战为柴田胜家的美名“割瓶柴田”的由来。)
1570.7.16
6月28日、姉川の戦いにて織田・徳川連合軍、浅井・朝倉連合軍に勝利。
    姊川之战中织田德川联军战胜浅井朝仓联军。
1570.8.9
9月12日、石山本願寺、織田信長に対して挙兵。
     石山本愿寺对织田信长起兵。
1570.10.21
11月21日、伊勢一向一揆、信長の弟・織田信興を討ち取る。
     被伊势长岛一向一揆众包围,信长之弟织田信兴孤军奋战,最终自杀。
1570.12.28
157126月14日、毛利元就病死。享年75歳。
     毛利元就病死。享年75岁。
1571.7.16
9月12日、織田軍、比叡山延暦寺を焼き討ち。比叡山焼き討ち
     织田军火烧比睿山延历寺。
1571.10.10
157239月、織田信長が足利義昭に条書17ヶ条を送る。
   织田信长向足利义昭递交“条书17条”。这是一份针对义昭的严厉批判书。
 
10月3日、武田軍、上洛の兵を発す。
     反信长派代表武田军发兵开始上京。
1572.11.18
12月23日、三方が原の戦いで、武田軍が徳川軍に勝利。
     三方原之战中,武田军战胜德川军。
1573.2.5
1573天正2月、足利義昭挙兵。
   足利义昭举兵。
 
4月12日、上洛の途にて武田信玄病死。享年53歳。
     上京途中武田信玄病故。享年53岁。
1573.5.23
7月18日、織田信長、足利義昭を追放す。これにて室町幕府滅亡。
     织田信长将足利义昭驱逐。室町幕府从此灭亡。
1573.8.25
8月17日、織田軍、朝倉家本拠•一乗谷城へ侵攻。朝倉義景自刃し朝倉家滅亡。
     织田军攻入朝仓家大本营一乘谷城。朝仓义景自尽,朝仓家灭亡。
1573.9.23
8月28日、浅井家本拠•小谷城が織田軍により落城。浅井家滅亡す。
     浅井家大本营小谷城被织田军攻陷。浅井家灭亡。
1573.10.4
157423月28日、織田信長、蘭奢待をうける。
     织田信长割取兰奢待。
(兰奢待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香,天皇家的宝贝)不加入主观
1574.4.30
6月17日、武田軍により、徳川方の高天神城落城す。第一次高天神城の戦い
     武田军攻陷德川家的高天神城。第一次高天神城之战
1574.7.15
9月29日、織田軍により、長島一向一揆平定。
     织田军平定长岛一向一揆。
1574.10.23
157535月21日、長篠の戦いにて織田・徳川連合軍、武田軍に勝利。
     长筱之战中织田・德川联军战胜武田军。
1575.7.9
7月、長宗我部元親、土佐統一。
   长宗我部元亲统一土佐。
 
8月19日、織田軍により、越前一向一揆平定。
     织田军平定越前一向一揆。
1575.10.3
11月28日、織田信長、嫡子・織田信忠に家督と濃尾2国を譲る。
     织田信长将家督之位连同美浓东部与尾张国的一部分让与嫡子织田信忠。
1576.1.9
157641月、織田信長、安土城築城に着手。
   织田信长开始在安土城筑城。
 
2月23日、織田信長、安土に移る。
     织田信长迁往安土。
1576.4.4
7月13日、第1次木津川口の戦いで、毛利水軍が織田水軍に勝利。
    第一次木津川口之战中,毛利水军战胜织田水军。
1576.8.17
157758月17日、織田信長配下の松永久秀謀反。
     织田信长属下松永久秀谋反。
1577.8.17
9月17日、上杉軍、能登統一。
     上杉军统一能登。
1577.11.7
9月23日、手取川の戦いにて、上杉軍が織田軍に勝利。
     手取川之战中,上杉军战胜织田军。
1577.11.13
10月10日、織田軍により、信貴山城落城。松永久秀爆死。信貴山城の戦い
     织田军攻陷信贵山城,松久永秀自杀(切腹或炸死未有定论)。信贵山城之战
1577.11.30
157863月13日、上杉謙信病死。享年49歳。後継者争いの御館の乱勃発。
     上杉谦信病死。享年49岁。继承人之争的御馆之乱爆发。
1578.4.29
7月3日、織田方の上月城落ち、尼子勝久自害。上月城の戦い
    织田一方的上月城被攻陷,尼子胜久自尽。上月城之战
1578.8.16
7月16日、第2次木津川口の戦いにて、織田水軍が毛利水軍に勝つ。
    第二次木津川口之战中,织田水军战胜毛利水军。
1578.8.29
10月21日、織田信長配下の荒木村重謀反。
     织田信长属下荒木村重谋反。
1578.11.30
11月11日、耳川の戦いにて、島津軍が大友軍に勝利。
     耳川之战中岛津军战胜大友军。
1578.12.19
157973月24日、御館の乱にて上杉景勝が勝利し家督を継ぐ。
     御馆之乱中上杉景胜胜利,继承家督。
1579.4.29
158081月17日、織田信長配下羽柴秀吉軍により三木城落城す。別所長治自刃。三木合戦
     织田信长属下羽柴秀吉(丰臣秀吉)军攻陷三木城。别所长治自尽。
1580.2.12
4月9日、本願寺顕如、石山を退去。
    本愿寺显如接受了信长提出的和谈条件,后离开石山本愿寺。
1580.6.1
3月10日、織田信長、竹生島詣でに外出中に無断で外出した女中数名を斬ったとされる。
    织田信长将自己去琵琶湖北竹生岛参拜期间私自外出(去桑実寺参拜)的侍女数名连同说情的长老一同处死。(注2参见原文)天正9年4月10日
1580.4.4
8月12日、織田信長、佐久間信盛を追放。
     织田信长将佐久间信盛放逐、
1580.9.30
1581910月25日、織田信長配下の羽柴秀吉軍が兵糧攻めにより鳥取城を落とす。
     织田信长属下羽柴秀吉军使用断绝兵粮供给的方法攻陷了鸟取城。
1581.12.1
1582101月、大友ら3大名が天正少年使節派遣。
   大友宗麟,大村纯忠,有马晴信3大名派遣天正遣欧少年使节。
 
3月11日、織田・徳川・北条連合軍の侵攻により武田勝頼自刃。武田家滅亡す。天目山
     在织田・德川・北条联军的进攻下,武田胜赖自尽。武田家灭亡。
1582.4.13
5月15日、徳川家康、安土に挨拶を述べに参上。
     德川家康拜访安土城。(信长命明智光秀招待。)
1582.6.15
5月29日、織田信長、京・本能寺に入る。
     织田信长进入京都本能寺。
1582.6.29

1582~1591年【天下一統(天下统一)】


西暦年号おもな出来事/主要事件新暦換算
1582天正106月2日、明智光秀の謀反により京•本能寺にて織田信長落命。享年49歳。本能寺の変
    明智光秀谋反,织田信长于京都本能寺自尽。享年49岁。本能寺之变
1582.7.1
6月2日、織田信忠、父・信長を救出しようとするが果たせず、自刃。
    织田信忠欲救父亲信长未果,自尽。(详情参看本能寺之变)
1582.7.1
6月3日、柴田勝家軍が上杉方の魚津城を落とす。翌日、本能寺の変を知る。
    柴田胜家攻陷上杉家的鱼津城。次日得知本能寺之变。
1582.7.2
6月4日、3日に本能寺の変を知った羽柴秀吉軍が毛利軍と講和。
備中高松城は落城し、清水宗治自刃。急ぎ撤退を開始す。備中高松城の戦い
    3日得知本能寺之变后,羽柴秀吉军与毛利军议和。
备中高松城落,清水宗治自尽。之后羽柴秀吉军紧急撤退开始返京。备中高松城之战
1582.7.3
6月5日、明智軍により安土城占領さる。
    明智军占领安土城。
1582.7.4
6月13日、山崎の戦いにて羽柴軍、明智軍に勝利。
    山崎之战中羽柴军战胜明智军。
1582.7.12
6月13日、退却中の明智光秀、京・小栗栖にて落命。享年55歳。
     撤退中明智光秀于京都・小栗栖丧命(自尽或被杀未有定论)。享年55岁。
1582.7.12
6月15日、明智軍の坂本城落城。明智一族滅亡。
     明智军的坂本城陷落。明智一族灭亡。
1582.7.14
6月15日、織田信雄軍安土城を燃す。
     织田信雄军火烧安土城。
1582.7.14
6月18日、神流川の戦いにて滝川一益軍、北条軍に敗北。
     神流川之战中泷川一益军败给北条军。
1582.7.17
6月27日、清洲会議にて羽柴秀吉が推す織田三法師が世継ぎと決まる。
    清洲会议中羽柴秀吉支持的织田三法师(织田秀信)被定为织田家继承人。
1582.7.26
1583114月21日、賎ヶ岳の戦いで羽柴軍、柴田軍に勝利。
    贱岳之战中羽柴军战胜柴田军。
1583.6.11
4月24日、柴田軍本拠、北ノ庄城落城。柴田勝家自害。
     柴田军大本营北之庄城陷落。柴田胜家自尽。
1583.6.14
9月1日、羽柴秀吉、大坂城築城に着手。
     羽柴秀吉于大坂城开始築城。
1583.10.26
1584123月18日、沖田畷の戦いで、島津軍が龍造寺軍に勝利。龍造寺隆信戦死。
    冲田畷之战中,岛津军战胜龙造寺军。龙造寺隆信战死。
1584.4.28
4月9日、長久手の戦いで、徳川軍が羽柴軍に勝利。
    小牧、长久手之战中德川军战胜羽柴军。
1584.5.18
10月、伊達政宗が家督を継ぐ。
   伊达政宗继承家督之位。
 
11月、織田信雄が羽柴秀吉と単独講和。
   织田信雄与羽柴秀吉单独议和。
 
12月、羽柴秀吉と徳川家康講和。
   羽柴秀吉与德川家康议和。
 
1585137月11日、羽柴秀吉、関白叙任。
    羽柴秀吉就任关白。(辅佐天皇执政的职位,已经是朝廷最高的官位了)
1585.8.6
8月6日、長宗我部元親、羽柴秀吉に降伏。土佐一国を安堵。
    长宗我部元亲向羽柴秀吉臣服。土佐一国领主权得到承认。
1585.8.30
閏8月2日、真田昌幸軍が徳川軍を上田城で破る。上田合戦(第一次 神川合戦)
    真田昌幸军于上田城击败德川军。第一次上田合战(神川合战)
1585.9.25
11月12日、徳川家重臣の石川数正が突如羽柴秀吉の元に出奔。
     德川家重臣石川数正突然出逃投奔羽柴秀吉。
1586.1.1
11月17日、人取橋の戦いで、苦戦の末伊達軍が二本松•芦名•佐竹連合軍に勝利。
     人取桥之战中,伊达军以寡敌众,经过苦战战胜二本松•芦名•佐竹联军。
1586.1.6
1586147月27日、岩屋城の戦いで、島津軍の前に大友家の高橋紹運軍が全員玉砕。
    岩屋城之战,面对岛津大军,大友家高桥绍运军殊死反抗全员阵亡。
1586.9.10
10月17日、徳川家康、羽柴秀吉に服従。
     德川家康向羽柴秀吉称臣。
1586.11.27
12月13日、戸次川の戦いにて、島津軍が羽柴秀吉配下仙石秀久軍に勝利。
     户次川之战中,岛津军战胜羽柴秀吉属下仙石秀久军。
1587.1.21
12月19日、羽柴秀吉太政大臣叙任。豊臣姓を賜る。
     羽柴秀吉就任太政大臣,得赐姓“丰臣”。
1587.1.27
1587155月8日、島津義久、剃髪の上豊臣秀吉に降伏。
    岛津义久剃发,改名龙伯,之后面见丰臣秀吉,正式投降。
1587.6.13
6月19日、豊臣秀吉、バテレン追放令を発す。
     丰臣秀吉发出传教士驱逐令(伴天连追放令)。
1587.7.24
10月1日、豊臣秀吉、北野にて大茶会を催す。
     丰臣秀吉于北野举办大茶会。
1587.11.1
12月3日、豊臣秀吉、関東と奥州に惣無事令を発す。
     丰臣秀吉对关东奥州发出惣无事令(禁止大名私斗)。
1588.1.1
1588164月18日、後陽成天皇が聚楽第に行幸。
     后阳成天皇驾临聚乐第。
1588.5.13
7月8日、豊臣秀吉、刀狩令を発す。
    丰臣秀吉发出刀狩令。(平民百姓不得带刀)
1588.8.29
1589176月5日、摺上原の戦いで、伊達軍が芦名軍に勝利。芦名義広は常陸に逃亡。
    摺上原之战中,伊达军战胜芦名军。芦名义广逃往常陆
1589.7.17
10月23日、北条家家臣猪俣邦憲が真田家支城名胡桃城を奪う。
     北条家家臣猪俣邦宪夺取真田家辅城名胡桃城。(支城,以辅助主城为目的修置的城池)
1589.9.30
11月24日、豊臣秀吉、北条家に対して宣戦布告。
     丰臣秀吉对北条家宣战。
1589.12.31
1590184月7日、伊達政宗、弟•小次郎を斬る。
    伊达政宗将弟弟小次郎斩杀。
1590.5.10
6月9日、伊達政宗、豊臣秀吉に臣従。
    伊达政宗向丰臣秀吉称臣。
1590.7.10
7月5日、北条氏直、豊臣軍に降伏。小田原城落城す。北条氏政ら切腹させらる。
    北条氏直向丰臣军投降。小田原城陷落。北条氏直被流放,北条氏政等被逼切腹自杀。小田原之战
1590.8.4
8月9日、豊臣秀吉、黒川城で奥州仕置を命ず。ここに天下統一なる。
    丰臣秀吉于黑川城令奥州仕置。至此天下统一。
1590.9.7

1591~1605年【江戸開幕(江户开幕)】


西暦年号おもな出来事/主要事件新暦換算
1591天正191月22日、豊臣秀長死す
     丰臣秀长病故。
1591.2.15
2月28日、千利休自害
     千利修自杀。
1591.4.21
8月5日、秀吉の子鶴松死亡
    秀吉之子鹤松死亡。
1591.9.22
8月21日、秀吉、身分統制令を発布
    秀吉发布身分统制令。
1591.10.8
9月4日、九戸政実の乱平定される。
    九户政实之乱被评定。
1591.10.21
9月16日、豊臣秀吉、諸将に朝鮮出陣命令を発す[文禄の役]
     丰臣秀吉命诸将出征朝鲜。【文禄之役】
1591.11.2
10月、豊臣秀吉、名護屋築城に着手
   丰臣秀吉于名护屋开始筑城
 
12月27日、豊臣秀吉が甥•秀次に関白を譲り、自らは太閤となる
     丰臣秀吉将关白之位让与侄子秀次,自己成为太阁。
1592.2.10
1592203月4日、日本軍、朝鮮に渡海開始
    日 本军开始渡海向朝鲜出发。
1592.4.15
5月2日、日本軍一番隊、小西行長ら漢城入城
    日 本军一番队,小西行长等进入汉城。
1592.6.11
7月22日、秀吉の母の大政所•なか死す
     秀吉之母大正所•仲去世。
1592.8.29
文禄12月8日、「文禄」に改元される
    改元“文禄”
1593.1.10
15932閏3月、豊臣秀吉、伏見城へ移る
    丰臣秀吉迁至伏见城
 
4月18日、日本と朝鮮の間で休戦協定結ばれる
     日本与朝鲜签订休战协定。
1593.5.18
8月3日、豊臣秀頼生まれる
    丰臣秀赖出生。
1593.8.29
159432月下旬、秀吉、吉野で花見
     秀吉于吉野赏花。
 
159547月8日、関白豊臣秀次自害
    关白丰臣秀次涉嫌谋反被命切腹自杀。
1595.8.13
8月2日、秀次一族、九条河原にて処刑
    秀次一族于九条河原被处刑。
1595.9.5
11月7日、秀吉が急に病む
     秀吉突染重病。
1595.12.7
15965閏7月13日、伏見に大地震が起こる
     伏见发生大地震。
1596.9.5
9月1日、朝鮮との和平交渉決裂する
    与朝鲜的和谈决裂
1596.10.22
9月2日、朝鮮への再征が決定される [慶長の役]
    决定再次远征朝鲜【庆长之役】
1596.10.23
9月、サン=フェリペ号、土佐に漂着する
   圣菲利普号(西班牙船只)漂流至土佐
 
慶長10月27日、「慶長」に改元される
     改元“庆长”
1596.12.26
11月、長崎でキリシタン26名が処刑される[26聖人殉教]
   26名天主教徒于长崎被处死。【日本26圣人】
 
159721月、日本軍が渡海を開始する
   日 本军开始渡海。
 
2月、秀吉が慶長の役の陣立書を発表
   秀吉发表庆长之役阵立书。
 
159831月4日、蔚山城の戦いで援軍が到着し、明軍退却
    蔚山城之战中援军到来,明军退却
1598.2.9
3月15日、醍醐の花見催される
     举办醍醐赏(樱)花会
1598.4.20
7月15日、秀吉が諸大名に対して秀頼への忠節を誓う誓詞を要求
     秀吉要求诸大名提交向秀赖效忠的誓词。
1598.8.16
8月18日、豊臣秀吉没す享年62歳
     丰臣秀吉去世享年62岁
1598.9.18
8月25日、五大老、朝鮮にいる日本軍に撤退を発令
     五大老向在朝鲜的日 本军发布撤退命令
1598.9.25
11月25日、日本軍朝鮮より撤退
     日 本军从朝鲜撤退
1598.12.23
15994閏3月3日、前田利家没す
     前田利家去世。
1599.4.27
閏3月4日、加藤清正ら七将が石田三成邸を襲撃
     加藤清正等七将袭击石田三成宅邸。
1599.4.28
160053月16日、オランダ船リーフデ号、豊後国佐志生に漂着
     荷兰船“慈爱号(De Liefde)”漂流至丰后国佐志生。
1600.4.29
4月10日、徳川家康、ウィリアム=アダムズと会見
     德川家康与威廉·亚当斯(William Adams,三浦按针)会面
1600.5.22
5月7日、徳川家康が上杉景勝討伐令を発す
    德川家康发出上杉景胜讨伐令。
1600.6.17
6月16日、徳川家康、大坂城を出陣
     德川家康出征大坂城
1600.7.26
7月17日、石田三成、毛利輝元を総大将とし、徳川家康征伐を宣言
     石田三成联合诸大名,以毛利辉元为总大将,宣言征讨德川家康。
1600.8.25
7月25日、会津討伐軍、小山評定にて石田三成征伐を決定
     会津征伐军召开军事会议(此会议被称为“小山评定”),决定征讨石田三成。
1600.9.2
8月1日、西軍により伏見城が落城。徳川方の鳥居元忠自害。伏見城の戦い
    西军攻陷伏见城。德川方的鸟居元忠自杀(或被铃木重朝杀死)。伏见城之战
1600.9.8
8月23日、東軍により岐阜城落城織田秀信降伏
     东军攻陷岐阜城织田秀信投降。
1600.9.30
9月15日、関ヶ原の戦いで東軍が西軍に勝利
     关原之战东军战胜西军。
1600.10.21
9月21日、石田三成が捕らえられる
     石田三成被捕
1600.10.27
10月1日、石田三成ら3名を処刑
     石田三成等3命被处刑。
1600.11.6
160275月1日、徳川家康、二条築城を命じる
    德川家康命令修筑二条城。
1602.6.20
160382月12日、徳川家康が征夷大将軍となる
     德川家康成为征夷大将军。
1603.3.24
7月28日、豊臣秀頼と家康の孫千姫が結婚
     丰臣秀赖于家康之孙千姬结婚。
1603.9.3
160495月3日、幕府、糸割符制度を確立
    幕府确立糸割符制度
1604.5.31
7月17日、徳川家光が生まれる
     德川家光出生。
1604.8.12

1605~1651年【元和偃武(元和偃武)】


西暦年号おもな出来事/主要事件新暦換算
1605慶長104月16日、徳川秀忠、二代将軍となる。
    德川秀忠成为江户幕府第二代将军。
1605.6.2
1607125月6日、徳川家康、朝鮮に国書。
    德川家康向朝鲜发出国书
1607.7.29
7月3日、徳川家康、駿河へ移る。
    德川家康迁至骏河。
1607.8.25
1609143月、対馬の宗氏と朝鮮とのあいだで己酉約条締結さる
   对马的宗氏与朝鲜缔结庆长条约。
 
4月5日、島津軍の前に琉球王朝降伏
    琉球王朝向岛津军投降。
1609.6.1
7月25日、徳川家康、オランダとの貿易許可の朱印を与える
     德川家康在与荷兰的贸易许可上印上朱印(红色官印)。
1609.8.24
9月、幕府、西国大名の500石積み以上の船を没収する
   幕府将西国大名装载量500石以上的船只没收。(形容和船装载量时 1石=约0.278立方米)
 
1611163月28日、徳川家康と豊臣秀頼が二条城で会見
     德川家康与丰臣秀赖在二条城会见。
1611.5.10
6月24日、加藤清正死去。享年50歳
     加藤清正死去。享年50岁。
1611.8.2
1612173月21日、朱印状偽造などの罪で、本多正純与力岡本大八火刑
     因伪造朱印状等罪,本多正纯手下重臣冈本大八被处以火刑。
1612.4.21
3月21日、駿府城内にキリシタン禁令出される
     骏府城内施行天主教禁令。
1612.4.21
5月6日、長崎奉行暗殺未遂の罪で有馬晴信切腹
    有马晴信,因长崎奉行暗杀未遂罪切腹自杀。(日方的记录)
1612.6.5
1613184月25日、大久保長安死去。享年69歳
     大久保长安死去。享年69岁
1613.6.13
6月16日、徳川家康、公家衆法度•紫衣勅許法度を制定
     德川家康制定公家众法度•紫衣勅许法度
1613.8.2
7月9日、大久保長安遺児•家臣処刑される
    大久保长安遗子•家臣被处刑
1613.8.24
9月15日、支倉常長らイスパニアへ向け月の浦を出立
     支仓常长等由月之浦出发前往西班牙。
1613.10.28
1614161月19日、大久保忠隣改易される
     大久保忠邻被贬为平民。
1614.2.27
7月21日、方広寺鐘銘事件が起こる
     方广寺钟铭事件发生。
1614.8.26
9月24日、高山右近マニラ追放
     高山右近被流放至马尼拉
1614.10.27
11月15日、大坂冬の陣開始
     大坂冬之阵开始。
1614.12.15
12月19日、講和がなる
     双方和议成立。
1615.1.18
1615205月5日、徳川家康、二条城を出陣(大坂夏の陣)
    德川家康出征二条城。大坂夏之阵
1615.6.1
5月8日、徳川軍により大坂城落城。豊臣秀頼自害。
    德川军攻陷大坂城。丰臣秀赖自杀。

これ以後、日本では戦いが止む(元和偃武)
从此日本内乱基本结束。天下再无大的战事,幕府于7月改元“元和”,史称“元和偃武”。
1615.6.4
7月7日、江戸幕府、武家諸法度を制定
    江户幕府制定武家诸法度。
1615.8.30
元和7月13日、「元和」に改元
     改元“元和”
1615.9.5
7月19日、江戸幕府、禁中並公家諸法度を制定
     江户幕府制定禁中并公家诸法度。
1615.9.11
161621月21日、駿河国田中城で徳川家康発病す
     德川家康于骏河国田中城病倒。
1616.3.3
3月21日、徳川家康、太政大臣となる
     德川家康成为太政大臣
1616.5.6
4月17日、徳川家康没す。享年75歳
     德川家康去世。享年75岁。
1616.6.1
7月6日、松平忠輝改易される
    松平忠辉被贬为平民、
1616.8.18
8月8日、幕府、キリシタンの渡来禁止し、明船以外は長崎と平戸に寄港地を限定する
    幕府禁止天主教徒渡海入境,明朝以外的外国船只只能在长崎与平户港口停泊。
1616.9.18
161732月21日、家康に東照大権現の称号が贈られる
     德川家康得赐神号“东照大权现”。
1617.3.28
7月21日、幕府、寺社法度制定
     幕府制定寺社法度(寺院諸法度)
1617.9.9
8月16日、徳川秀忠、オランダ貿易を平戸に限定した上でオランダ人に朱印状を与える
     德川秀忠,在只能于平户地区进行贸易的前提下授予荷兰人朱印状。
1617.9.15
161956月9日、幕府、福島正則を信濃•川中島に減封する
    因违反武家诸法度,福岛正则50万石封地被没收,转封信浓川中岛4万5000石
1619.7.19
162066月18日、秀忠の娘•和子が入内
     秀忠之女和子正式入宫成为女御。
1620.7.17
1622810月1日、下野宇都宮10万石の本多正純改易される
     下野宇都宫十万石领本多正纯被贬为平民。
1622.11.3
162397月23日、徳川家光、三代将軍となる
     德川家光成为3代将军
1623.8.19
11月、イギリス日本より撤退
   英国从日本撤退、
 
1624寛永2月30日、「寛永」に改元
    改元“宽永”
1624.4.17
3月、幕府イスパニア(スペイン)と断交
   幕府与西班牙断交
 
7月12日、日本に潜入していたフランシスコ会宣教師ソテロ、長崎にて処刑される
     潜入日本的基督教方济会传教士Luis Sotelo于长崎被处刑。
1624.8.25
9月6日、高台院ねね没す。享年83歳
    高台院宁宁去世,享年83岁
1624.10.17
1629611月、紫衣事件発生
   紫衣事件发生。
1622.11.3
163186月、奉書船制度開始
   奉书船制度开始施行
 
163291月24日、徳川秀忠没す。享年54歳。
     德川秀忠去世。享年54岁。
1632.3.14
5月24日、徳川家光、伊達政宗ら有力大名諸侯の前で熊本の加藤忠広改易を宣言
     德川家光,在伊达政宗等有力大名诸侯面前宣布将熊本的加藤忠广贬为平民
1632.7.11
1633102月、幕府、海外在留5年以上の者の帰国を禁じる
   幕府禁止在海外停留5年以上的人回国。
 
1635125月28日、幕府、日本人の海外渡航を禁止する
     幕府禁止日本人出航海外、
1635.7.12
6月2日、幕府、参勤交代の制を定める
    幕府规定参勤交代制度
1635.7.15
1636135月24日、伊達政宗没す。享年70歳
     伊达政宗去世。享年70岁、
1636.10.27
5月28日、幕府、海外密航した者の処罰を制定し、外国人子孫を追放を決定
     幕府制定针对海外偷渡者的处罚条例,并决定流放外国人子孙
1636.7.1
16371410月25日、島原の乱発生
     岛原之乱爆发
1637.12.11
1638152月28日、島原の乱平定さる
     岛原之乱被平定。
1638.4.12
1639167月、幕府、ポルトガル船の日本来航を禁止する
   幕府禁止葡萄牙船只进入日本。
 
1641184月、オランダ商館を平戸から長崎へ移動
   荷兰商馆由平户移至长崎、
 
1643203月、幕府、田畑永代売買禁令を出す
   幕府发出田畑永代売买禁令
 
1649慶安22月26日、慶安の御触書が出される
     庆安御触书发布
1649.4.7
165147月23日、由井正雪の幕府転覆の企みが発覚し、手丸橋忠弥逮捕
     由井正雪颠覆幕府的阴谋败露,主谋者之一的丸桥忠弥被捕。
1651.9.7
7月26日、由井正雪自刃する(慶安事件慶安の変)
     由井正雪自尽。(庆安之变)
1651.9.10

注1:这里有两种有力的说法,第一种是当时4岁的永寿丸连同春王丸,安王丸一起被抓。另一种是永寿丸=永寿王丸,当时并不在场,另一个倒霉的孩子被抓。

注2:信长公记原文(此处牵扯到信长性格为人至今仍有争论):(竹生島参詣の事)四月十日、信長御小姓衆五•六人召列られ、竹生嶋御参詣。長浜羽柴筑前所迄御馬にめされ、是より海上五里、御舟にて御社参。海陸ともに片道十五里の所を、日の内に、上下三十里の道御帰りなされ、誠に希代の題目なり。併、御機力も余人にかはり、御達者に御座候の処、諸人感じ奉り候なり。遠路に候へば今日は長浜にご逗留候はんと、何れも存知の処、御帰り候てご覧候へば、御女房たち、或は二の丸まで出でられ、或は桑実寺薬師参りもあり。御城内は行きあたり、モダヘ焦、仰天限りなし。則、くゝり縛り、桑実寺へ女房共出だし候へと御使を遣はされ候へば、御慈悲に御助け候へと長老詫言申上げられ候へば、其長老をも同時に御成敗候なり。


=======================
日本战国时代地图
=======================
中日双语版最详细的日本战国时代历史年表付战国时代地图
1.戦国時代地図 安土桃山時代旧地名地図



中日双语版最详细的日本战国时代历史年表付战国时代地图
2.令制国一覧



3.更加详细的→武将割据地图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地图详细版-图文详细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僧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356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