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袁盎是谁 袁盎和晁错为什么不和袁盎是怎么死的
太史公在写《史记》的时候,喜欢把人物都分成一拨一拨的,比如他会把性格或是秉性相近的人放在一块写一篇列传,也会把两个性格和品性截然相反的人物放在一起写,以此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后世在津津有味了解人物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太史公的手法。而在这本史书中,袁盎为人直率圆滑,晁错刚正不阿,袁盎因胆识与见解被汉文帝所赏识,晁错以其才华与政见为汉景帝所倚重。两个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司马迁却将他俩放在一起写,很是耐人寻味。
“袁盎,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www.61k.com]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我们可以从太史公这段话里解读出,袁盎的出身并不怎么好,父亲从前是个强盗,后来迁徙到了安陵,因为父亲是强盗的原因,袁盎身上都带着豪侠的气质。后来,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天下,袁盎做了吕禄的家臣,汉文帝即位后,其兄袁哙保举他,他便被任为中郎。因为曾经为吕后的亲戚做过事情,很多人就会觉得他是趋炎附势之人,但是袁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袁盎和晁错不和又是怎么回事?
袁盎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人,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只要是不符合的礼节的事情,就算是皇上也敢拉下马来。说话特别直率,这样的人容易招人记恨,第一个记恨他的就是绛侯周勃,他因为诛灭吕氏有功,被文帝封为丞相,周勃因此甚为得意。皇帝和群臣对他是毕恭毕敬,周勃也就真把自己当爷一样,袁盎看不下去了,就跑去在皇帝面前说周勃这样做是不对的,他就是一个功臣不是社稷之臣,功臣卫国一时,社稷之臣护国一世,他怎么能这样洋洋得意勒,袁盎私下里认为陛下不应该这样做。皇帝也听取了他的意见,渐渐地在朝廷上不再对周勃费力讨好了,恢复了以往的威严,周勃也感觉到天子威严的厉害,对皇帝产生了敬畏。从此,周勃怨恨起袁盎来。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没过多久周勃就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他因故被罢相,回到封地,有人告他谋反,周勃因此面临牢狱之灾,这个时候,当初损他的袁盎义不容辞站出来,为周勃申明无罪,周勃闻之是大为感动,此事之后,两人即变成了朋友。
文帝三年,淮南王刘长自封国入朝觐见,擅自杀死了辟阳侯审食其。淮南王向来有谋反的意图,平时也骄横跋扈,袁盎曾进言压制,皇上不听,后来淮南王东窗事发,皇帝又过分打击,袁盎进言不可,皇上又不听,结果导致皇上背负杀弟的恶名,皇上又很后悔。袁盎本可以在皇帝面前挖苦帝王一番,你看,你不听我的话,这下好玩儿了,但是袁盎没有丝毫讽刺、打击皇帝的意思,反而宽慰皇帝,不是他的错是护卫工作没有做好,还例举了三件事,说明皇帝的确高人一等,不须担心名声被毁。文帝听了袁盎的分析,略感宽慰。又问他怎么处理后面的事情,袁盎建议妥善处置淮南王的子嗣,文帝听从,便将淮南王的三个儿子都封为王。此事过后,袁盎在朝廷中名声大振。
袁盎这个人太率直了,有什么话就说,善于权变,精于游说。及时抓住机遇、大胆直谏。以谏名重朝廷。他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文帝喜欢飙车,但是他的爱好,一次文帝从霸陵上山,打算从西边的陡坡飞车而下,袁盎的马车也挨着皇帝,在皇帝准备飙车的时候,袁盎即刻直言,劝说皇帝不要这么做,虽然在你心中,你觉得一定没有问题,不会出什么危险,但是谁又能预见事情的发展呢,你的安危不仅仅是你自己的,还是全天下的,有个三长两短如何对得起高祖和太后呢?皇后一听觉得在理,也就放弃了飙车的念头。
他不仅说皇帝,还要说皇帝的宠妃,胆子也是够大的。文帝宠幸慎夫人,在宫中时,慎夫人常常与文帝、皇后同席而坐。一次,文帝到上林苑游玩,窦皇后、慎夫人也一块儿去了,休息的时候布置坐席,袁盎就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皇上也发怒,站起身来,袁盎不慌不忙地上前解释道:“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文帝这才高兴,并把袁盎的话告诉了慎夫人。慎夫人还赐给袁盎金五十斤。
袁盎还敢谏权贵之骄,袁盎路上碰到丞相申屠嘉,便下车行礼拜见,申屠嘉只从车上表示谢意,袁盎觉得有点没面子,回家后又跑到申屠嘉那里去,跟申屠嘉说你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在说了一大篇道理后,申屠嘉被袁盎一席话说得竟然无言以为,还莫名对他崇拜起来,从此把他作为上宾。
袁盎的直言直谏为自己赢得了名气和声誉,也为自己树下了不少政敌,因多次直言劝谏,不能久留京城,被调任为陇西都尉,后调任为齐国丞相,再后来流转到吴国为相。袁盎为人直率圆滑,晁错刚正不阿,袁盎因胆识与见解被汉文帝所赏识,晁错以其才华与政见为汉景帝所倚重,都是人才却不能好好相处。袁盎和晁错素来不和,一方在,另一方就离去,二人从来没有在一起说过话。
汉景帝初即帝位,晁错任御史大夫,就跟袁盎较真了,查出袁盎收受贿赂,袁盎自然有一阵子日子不好过。后来晁错谏言“削藩”,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却导致了七国之乱。景帝在当时有些自乱阵脚,恰逢袁盎谏言“诛晁错一人可以平乱”,遂将晁错腰斩于长安东市。晁错被杀后,袁盎以太常的身份出使至吴国,吴王想拉拢他没有成功,后想杀死他却被他给逃回去了。
叛乱平定后,袁盎被任为楚相,不久,因病辞官,闲居在家,景帝仍常派人向他寻计问策。最后,被梁国刺客刺杀而死。
二 : 西汉智囊人物晁错是怎么死的?晁错的生平简介
晁错是怎么死的?晁错,汉景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一生致力于汉景帝削藩的大业中,但是晁错却莫名被汉景帝斩杀。晁错为什么会被汉景帝杀死呢?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史记》、《汉书》本传作鼂错,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
公元前156年,景帝即位,旋提晁错为内史(皇帝秘书),后迁御史大夫(副丞相)。晁错为人刚直苛刻,直言敢谏,为发展西汉经济和巩固汉政权制定并主持实施了许多积极政策,还写出了《论贵粟疏》、《言兵事书》、《说景帝前削藩书》、《募民徏塞下书》等大量政论性文章。《汉书艺文志》有“晁错三十一篇”之说,可惜未全部流传下来。
三 : 晁错究竟是怎么死的
由于文帝时期,对诸侯王的一味放纵和姑息,到了景帝时期,四方诸侯已经割据一方,固强自守,尾大不掉了。“清君侧,诛晁错”不过是吴王刘濞发动政变的1个华丽的藉口。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晁错究竟是怎么死的!
话说西汉时期,景帝刚刚上任,可四方诸侯已经割据一方,固强自守,尾大不掉。如果不能将诸侯王的问题解决,那么汉室的江山很可能就会断送在他的手上。年轻的景帝感到了自己作为皇帝的重大责任,他每天都在冥思苦想解决之策,可仍然不得良谋。
于是,景帝前元三年,晁错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央集权与诸侯割据的尖锐矛盾,消除王权对皇权的严重威胁,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景帝为实现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于是,开始“削藩”。
晁错力主“削藩”,无疑是忠于汉室、维护汉王朝封建秩序的正确政治主张。景帝通过“削藩”,使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诸侯王国领郡由高祖时的42郡减为26郡,而中央直辖的郡由高祖时的15郡增加至44郡,实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然而,力主“削藩”的功臣晁错,在“削藩”的斗争中,却被冠以无臣之礼、大逆不道的罪名,腰斩(www.61k.com]于长安东市。晁错之死的前因后果何在?
司马迁说:“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这里讲的“欲报私仇”指晁错企图利用镇压吴王刘濞叛乱之机,借景帝之手,杀掉自己的政敌袁盎。
晁错究竟是怎么死的_晁错是怎么死的
袁盎与晁错有很深的隔阂,晁错升任御史大夫后,曾派官员查核袁盎接受吴王财物贿赂的事,确定袁盎有罪,景帝下诏不再追究袁盎的责任,而把他降为平民。吴楚叛乱伊始,晁错对属下说:“袁盎接收了吴王的许多财物,专门为他遮掩,说他不会反叛。现在反叛已成事实,我打算请求处治袁盎。他必当知道叛乱的阴谋。”属下说:“事情还没有暴露出来,就惩治他,可能中断叛乱阴谋。现在叛军向西进发,惩办袁盎有什么好处呢!再说袁盎也不该有什么阴谋。”其实,属[www.61k.com)下知道晁错与袁盎关系紧张,极度不睦,晁错只是想要趁机报复袁盎而已,所以不赞同他的建议。晁错犹豫不决。袁盎已是一介草民,可晁错还是不肯放过他,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其心胸狭小犹如针孔。
有人把晁错的打算告知了袁盎,袁盎很害怕,连夜求见朝廷中与晁错有矛盾的官拜为太子詹事之职的窦婴,对他说明吴王叛乱的原因,希望能面见景帝,当面说明原委。窦婴入宫奏报景帝,景帝召见袁盎,问袁盎有什么退敌妙计,袁盎趁机对景帝说:“方今之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刃血可俱罢。”袁盎比晁错更精于算计人,此计之妙,妙不可言,堪称厚黑学的经典案例。景帝为换取七国罢兵,表示“不爱一人以谢天下”,决意把晁错当做替罪羊斩杀,以消除国家危机。然而,朝廷众臣却没有人为晁错求情,向景帝说明这只是袁盎一厢情愿的臆想罢了,犯上作乱,抱的就是鱼死网破之心,斩晁错无济于事,反倒会堵塞言路,造成大臣噤若寒蝉,不利于国家的治理。当然,这也不能完全责怪众臣。晁错为人峭直刻深,弄得朝堂之上,不是政敌,就是仇人,人家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请。于是,忠于汉室的晁错被腰斩于东市,并被灭族。李贽说:“晁错区区欲图袁盎,自速反噬,无足怪也。”所谓“无足怪”,是说晁错之死是自取的。景帝诛晁错,使七国叛乱没有了借口,但七国仍然不肯罢兵,彻底暴露了其推翻景帝政权的真实面目。于是,追悔莫及而又愤怒不已的景帝,决定不抱任何幻想,坚决以武力平息叛乱。汉军很快平定了叛乱,刘濞逃到东越,为东越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或被杀,七国被废除。
其实,晁错并非是智慧超群的高人,自从他一味建言“削藩”并为景帝采纳后,他的两只脚,就一只踏进了阴间,一只留在了阳间。面对诸侯势力不断膨胀的情形,群臣皆会意识到“削藩”是不可或缓的要务,也会勾勒出如不“削藩”诸侯王国未来发展变化的轨迹,预料到西汉中央与诸侯王国火并的结局,然而,谁都不敢干涉刘氏“家事”,因为弄不好自己就会成为刘氏宗室内部皇权与王权斗争的牺牲品。晁错只意识到,朝廷如若顺利“削藩”,首功则在己,自己即会因政绩显赫,备受景帝宠信,赢得总领百官的丞相之职,同时,也会力挫持不同政见者,消解自己耿耿于怀的宿怨。但不知晁错是否意识到如若“削藩”失败,他极有可能会被“削职”甚至“削命”,风险甚巨。
晁错究竟是怎么死的_晁错是怎么死的
晁错虽被称之为景帝“智囊”,建言献策,多有真知灼见,但从他因力主“削藩”而遭诛杀一事看,他还缺少足够的政治智慧,甚至可以说是政治上的低能儿。“削藩”的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深不可测。才华横溢的贾谊之所以仕途坎坷,最后郁郁而终,主要原因在于他提出“削藩”之策,不合时宜,受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排斥和倾轧。可见,力主“削藩”,不讲时宜,不权衡利弊,同既得利益集团的斗争,不讲策略,不苦心研究应对之策,个人失败的几率是很大的。晁错只提出了“削藩”的主张,而没有周密谋划应对“削藩”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极端情势,因此,景帝面对“削藩”造成的“七国之乱”缺少充分的思想和军事准备,以至于吴楚起兵,浩荡西向,景帝迫不得已“不爱一人以谢天下”,以图消弭叛乱。汉景帝本是心狠手辣之人,曾在博弈中打死刘濞之子,对豪族大户的打击也毫不手软,后来他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囚禁功臣周亚夫至死,身为景帝之师的晁错,却没有看透景帝的为人,梦想火中取栗,实在不能算作是聪慧之人。
回过头来,再说景帝诛晁错是否盲目。我想,景帝诛晁错用意颇深:其一,诛晁错,以去掉吴楚联军“诛晁错,清君侧”的借口,使反王因师出无名而不得不罢兵,但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反王更相信这是1种欺诈,秋后算账是不可避免的。其二,诛晁错后,如反王继续挥戈京师,很明显就是造反,要推翻景帝政权,由此天下人就不会再受蒙骗,从而同情和支持景帝平息叛乱。经过高祖、吕后、文帝乃至景帝的治理,百姓生活不断改善,社会日益安定,因此,反对诸侯造反,维护景帝政权,是民意所在。
那么,“失道寡助”,吴楚联军就会因陷入孤立被动的不利地位,而导致失败。在人心向汉的情形之下,处于犹豫观望的诸多诸侯王也[www.61k.com]会权衡利弊,不想与叛军有瓜葛,甚至会为显示忠心,主动攻击叛军。因为反叛朝廷成功甚难,即使成功,还会有争夺皇权的杀戮,总之,“削藩”总比“削命”要好。这就更增加了景帝平叛的胜算。可见,诛杀晁错,是景帝一经袁盎点拨,便高度认同的正确的战略之举。
四 : 远观:晁错这个人死得不冤
远观:晁错这个人死得不冤
晁错这个人其实死得其所,易中天先生说了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说他死得冤枉,而在任何一段历史中,臣子为皇帝的社稷去死,这难道叫冤死吗?有一句话在君与臣的对立中说得极为巧妙,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叫什么,叫臣忠于君。如果是这样,晁错死得冤枉吗?应该说没有什么冤枉的啊,我们看看这个人曾经对他的爸爸说了什么,当时他准备削藩之际,他爸爸劝他三思而行。他爸爸叹了口气说:“你这样做,刘家的天下安定,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老了,不愿意看到大祸临头。”结果这小子说了什么,大概是一些劝慰其爸爸的话,这些话里大部分应该体现的是自古忠孝难以两全这样的话语,后来他爸爸回到家里就自杀了。
我们看一看这里,晁错把一家大小的生命都不放在眼里,难道会把自己的小命放在眼里,晁错在削藩这个事情上抱的是什么态度,必死的态度。那个时代的一家人,指的是什么,是九族啊,九族的人数可就多了。所以说晁错的家人如果死得很冤,也算情有可原,但是晁错的死叫什么呢?无论怎么说都该叫死得其所。晁错的家里人只能有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命运了。在这点上,晁错的家人的确很冤枉。但是这些人死的形式上都该叫随君,就是跟随着身边的主人,主人荣华之际富贵下,主人倾家荡产之际,你也就没有什么东西了。晁错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一定没把自己的小命放在眼里,你其他爱说什么说什么,做我自己的事情,让别人吹凉风去吧。晁错的死是由于国难来了,而且是国君汉景帝赐他去死的,我们在许多电视剧里看见过这样的镜头,比如说,某些大臣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当着君王的面就自杀了,有的人不是这样,但是皇帝赐死之时,仍然喊着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什么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古代当时实行的就是这个叫做忠君的制度啊,作为臣子为了天下兴亡而去死那是最光荣的。至于景帝错杀晁错,我觉得也不是什么错杀,景帝不可能错杀这个老师啊,作为他的智囊团里的一号人物,景帝难道没有思索吗?景帝当然不是什么大傻子,历史上任何1个皇帝没有1个是吃素的,就是刘禅那个皇帝,我都觉得不简单,因为那个时代善终的皇帝没有几个,所以以后我想提出刘禅这个人相反是个安于知命的人。像晁错这样的人,历史上还有几个,类似于他的有王安石,还有清朝变法推出新政的六君子,死得都比较暧昧,但是晁错本人在这里我觉得并不算冤屈,也许汉景帝做梦都在说,晁错啊,晁错啊,你是个忠臣,但是我也没有办法,杀了你和你的家人才能保全朕的天下啊,而且我猜想,汉景帝不知道哭了多少回,我们想一想,晁错和景帝那是穿一条裤子的人啊,都想削藩啊,可关键之际你晁错不能让皇帝去死吧,所以晁错,那就只能牺牲你1个,幸福全万家了,甚至可以这样说,晁错应该是那个朝代的1个烈士。易中天先生分析了他的性格,认为他为人主要在于苛刻,得理不让人。但是最关键的几点我想说明为什么晁错死德不冤,第一,当时皇帝这里没有过大的武装能力,无法保全这个大臣,腰斩晁错,那是向藩王说明了作为皇帝的景帝暂时低头了,而腰斩晁错不就是象征性地腰斩景帝吗?晁错是为了皇帝的安全而死的,这是大义,是忠君;第二,晁错早已经做好了全家牺牲的信念啊,开头我说过了,这里不提了。连全家的性命都不顾及了,他会顾及到自己吗?
所以你说,晁错死得冤吗?一点也不冤枉,他早该预料到这样的结果的。晁错虽然在被执行死刑过程中比较暧昧,我觉得是皇帝根本不想当面为自己的心腹晁错去死,所以秘密把他斩了。晁错是个烈士,而且是个隐烈士。
五 : 晁错的死有无意义
晁错的死有无意义
如果不杀晁错汉军能不能胜
应该有点意义,毕竟晁错不死,吴楚之地的七国竖起的“清君侧”的大旗就无法证明是骗局,至于杀不杀晁错与汉军神不胜没啥太大的关系,毕竟邓公曰“吴王谋反,已经准备几十年了,为削他的封地而发怒,要求诛晁错,不过是个借口,本意并不在反对晁错一个人.现在杀了晁错,我恐怕天下之士从此闭口,再也不敢说话了”这是有史可循的,而且哪怕是晁错死了之后刘濞也没退兵,所以,如果不杀晁错汉军也能胜“犇-嫑”!
本文标题:晁错是怎么死的-袁盎是谁 袁盎和晁错为什么不和袁盎是怎么死的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