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抱怨为什么让人讨厌
抱怨是在讲述你不要的东西,而不是你要的东西。二 : 转:为什么台湾人普遍讨厌马英九
www.61k.com三 : 为老实人正名
为老实人正名
崔玉龙
“老实人”原本是一个褒语,只有那些忠诚厚道、实事求是、照科学态度办事的人,才能得到这一赞誉。“老实人常在”、“老实人终究不吃亏”,就反映了人们的良好祝愿和人心向善的历史趋势。毛泽东同志对老实人就有精到的见解,他说:“什么人是老实人?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是老实人,科学家是老实人。”他还说过,邓小平和他一样,都“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正”。这就深刻地揭示出老实人的基本内涵,说明凡成大器者非老实人莫属。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老实”不仅成了无用的别名,“老实人”也成了无能的代语。在一些人的眼里,老实人的身价一落千丈。因此,有必要为老实人正名,刷洗掉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种种污垢,还其令人尊敬的本来面目。
“不善领会领导意图”,这是派在老实人头上的头一个“不是”。老实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实事求是,讲求实际效果,他们不会也不屑搞花架子糊弄人。尤其是在贯彻上级工作部署时,必然要结合当地实际,做出自己合乎实际的安排。这同照搬照套“不走样”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对上级指示领会不深刻、执行不坚决,甚至为一些人的攻击造成口实。相反,倒是一些口口声声喊叫不折不扣执行领导意图的人,除了对上级领导曲意奉承,一味迎合外,就是不惜劳民伤财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所谓“紧跟”,无疑夹杂着极大的个人主义功利思想。这些人也可能得到某些领导的赏识而大受重用,但是掂量他们的分量,充其量是个小小的本本主义者和弄虚作假者罢了。而老实人之所以老实,就是他们看不惯也学不会那个“拍”字和“假”字。
“不懂感情投资”,这是派在老实人头上的又一个“不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同志之间,朋友之间,上下级之间,毫无疑问是要讲感情的,是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而与人为善,知恩图报,见贤思齐,帮困解难,宽厚待人,等等,正是老实人的本色与品格。至于那些把正常的工作关系、同志关系变为扭曲的金钱利益关系,见你有用就极尽巴结讨好之能事,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就一脚踢开甚至落井下石的人,压根就为老实人所不齿。君不见那些为达个人目的而给“有用的人”送钱送物甚至送美色进行“感情投资”的人,到头来往往袖手旁观“投资对象”落难而无愧怍。因为这种建立在“送”的基础上的“感情”是极其脆弱而经不起考验的,从心理角度讲,他搞得是“等价交换”,“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觉得并不亏欠对方什么。这样的事例,人们难道见得还少么?
“不会耍权”,这是派在老实人头上的第三个“不是”。这句话倒是说对了一半。老实人恪守“慎权”的古训,在权力面前,经常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一步不慎,造成千古遗恨,愧对国家和人民,同时也玷污了自己的清名。因此,他们活动,绝不超出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他们决策,从不离开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他们看来,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任何背离人民利益的行为都是对权力的亵渎。而那些所谓会“耍权”的人,无非是会搞权钱交易,为自己也为亲友及小团体谋取私利,信奉的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和光宗耀祖、惠及邻里那一套爱耍威风,官气十足,以势压人,盛气凌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好图排场,摆阔气,花公家钱不心疼,撸老百姓钱不心软,大有一掷千金的大少爷派头。如此看来,同这些“耍权”的人相比,老实人不是高尚得多,会用权得多吗?(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四 : 李光耀为什么讨厌“中国人”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壹读微信[壹读百科]栏目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因病去世。(www.61k.com]对于这位领导人,中国人的评价毁誉参半。赞他治国有方,把一个小国打理得又有钱又廉政,如果要挑瑕疵就是,这个华人,怎么跟中国这么不亲呢?
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不仅推行了在国民语言教育上的“去中国化”,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发展上也相对谨慎。
泛滥又天真的华人情结可以理解,但新加坡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因为跟你同根生,才不能放肆这份亲近。今天,壹读君(yiduiread)就来聊聊严肃的话题,李光耀为什么要让新加坡“去中国化”?
中国人一直一厢情愿把新加坡人当华人
△上世纪50年代的新加坡街头
在许多国人的印象中,新加坡和“外国”这两个字是相去甚远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放眼望去,这个国家的人几乎和我们长着一样的面孔。
事实确实如此,在新加坡的人口中,华人的比例占到四分之三左右,连李光耀自己也是华人。
虽然华人比例如此之重,但“多元化”是一直存在于这个国家的基因里的。1824年,新加坡的第一次人口调查中,华人是3317人,占总人口的31%。马来人和印度裔等非华裔,在新加坡人口中占了非常大的一部分。
虽然后来华人的数量越来越多,比例也越来越高,但新加坡依然是一个多元民族构成的社会,而非是简单的、中国大陆想象的华人社会。
官方语言要中立,要便于做生意,所以华语pass
在一个多族裔国家里,语言沟通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作为著名移民国家的新加坡住着各个民族的小伙伴,包括南方华人,形成华语(包括广东话、粤语等)、英语、泰米尔语等多种语言共存,当时各个民族之间交流是很困难的,不过由于他们本来没打算在这个小国落地生根,大家似乎也不太在乎这件事。这个时候华文教育在新加坡还是很兴盛的,毕竟这里华人占据了大多数人口。
△近代新加坡的传统华人家庭
忙碌的英国殖民者虽然也想独尊英文学校,但语文问题,在这个多族裔地区十分敏感,且在历史上引发多次抗争,因此当局“独尊英文”并没办到,也没有统一的管理政策,各家语文教育都是井水不犯河水。不过,作为马来西亚的一部分,马来语依然是官方语言。
1965年,新加坡在李光耀的带领下和马来西亚联邦分手,成为独立的国家,加入英联邦。
既然跟马来西亚分家过了,那马来语做官方语言自然不合适了。华语做为官方语言,也有族群问题存在。
李光耀认为,是时候该为各族人民寻觅一个新的共同语言了。这种语言要有利于消除民族隔阂和文化差异,形成有共同文化特质的新加坡民族。
于是,中立语言英语的作用凸显。
在2013年出版《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中,李光耀谈到,独立之初,新加坡面对的是200万人如何谋生存活的生死攸关问题。单靠母语,无论是华语还是马来语都是不行的。作为一个依靠国际贸易的国家,新加坡只有加强学习英语,加强与国际尤其是国际先进国家交流,才有好日子过。
同时,他认为,在这个周围都是马来人的多元种族新兴国家,绝不能选择华语作为共同语,否则,国家一定会乱,在国际上也无法生存。因此,为了生存,也为了各种族的和睦相处,新加坡选择了中立语种英语为工作语和共同语。
△新加坡的马来人家庭
华文教材中“我们都是中国人”是新加坡不能忍的
共同语言确定了以后,虽然母语(华语)教育依然保留,但明摆着英语好的人好找工作啊,于是家长们都赶紧顺应潮流送孩子去上英语学校,华语教育受到重大打击。这之后双语制又有所改变,华语教育的不流行最终使得整个国家都变成英语为第一语言,母语为第二语文的教育体制。
不过,在新加坡政府看来,华文学校的教材里居然出现“咱们都是中国人”,意味着教导学生效忠中国而不是新加坡,这是不可容忍的。
华人情结归华人情结,我们是不同的国家啊。李光耀在一次广播讲话中重申: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是新加坡资产的一部分,但是有一件事我们承担不起,即多样性的效忠精神。如果我们的公民不是效忠新加坡,而是效忠他们祖先的国家,那么我们的国家将陷入困境。
于是,李光耀一度推行了打压华文学校的政策。这其中以改造和关闭南洋大学最为困难和最受争议。
南洋大学是中国之外的唯一一所华文大学,在新马华人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华人中不少人将其视为华文教育的旗帜。但别的族裔可不这么看,马来族中不少人将其当作“种族主义”、“沙文主义”的靶标。自创办以来,新加坡政府不断向南大施压,要求南大加大对英语的学习,去除其“种族大学”的特征,而因政见分歧和支持反对党活动,政府剥夺了南大创办人陈六使的公民权。
之后,在政府的主导下,南大于70年代中期开始把教学媒介语改为英语,并最终在1980年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立了今天的国立新加坡大学。
为了新加坡的国民认同,必须去中国化
除了语言,让李光耀处心积虑的国民身份认同问题也影响到了外交层面。
到了1970年的时候这个问题仍然存在。那时中国乒乓球队访问新加坡,在比赛场上,一些新加坡华人观众嘲笑主队,并高呼赞美毛泽东的口号。
面对这种情况,李光耀也曾告诫国人:“无论是中国或任何其他国家或政府,都绝对不会单单因为我们刚巧是华人,就挺身而出保护我们和我们的利益。”
新加坡政府为了使华人华侨放弃旧的国家认同,还限制中心人员往来,曾一度规定,凡去中国大陆升学的青年一律取消在新加坡的居留权。在一系列努力下,80年代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基本解决。
文化的归文化,政治的归政治
不与中国肆意交好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新加坡特有的地缘背景。
在地缘上,新加坡可没有中国那么优越。它夹在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两个穆斯林国家之间,用印尼前总统的话说,就像绿色海洋中心的一个小红点。狭小的国土与稀缺的资源令其受到邻国不可忽视的影响,连用水都要仰仗马来西亚的新加坡,其外交政策自然会被邻国和大国的政策所左右。
虽然新加坡有很多华人,但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在严肃的外交问题上,人家可真没拿我们当“自己人”。
在李光耀担任总理的30多年间,新加坡的对华政策一直比较暧昧。上世纪60到70年代中期,新加坡虽然一直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积极发展对华贸易,但一直不与中国进行任何政治接触,甚至对两国人员的交流采取限制措施。70年代中期后,新加坡才与中国发展实质性政治关系,双方高层开始频繁接触,经贸关系也得到全面发展。
这两个阶段的背后,都是实打实的国际形势变化与国家利益考量。新加坡国土狭小,资源短缺,自然不会放过与地大物博的中国发展贸易的机会。但新中国成立后与美国的关系一直不好,新加坡又在外交上倾向于美国,因此对华政策不免要受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而且处在文革阶段的中国,一度将李光耀列为谴责对象,更难以获得新加坡的接近。
70年代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周边国家都与中国建交,减少了对两国政治交往的限制。从越南撤军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有所下降,而且美国自己与中国的关系也趋于缓和。再加上苏联在东南亚的扩张产生了威胁,令新加坡自动做出了外交策略上的调整。这些才是推动新中两国政治关系密切乃至建立外交关系的真实原因。
△李光耀出席新加坡独立47周年活动
2009年10月,李光耀在华盛顿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中国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崛起,造成了亚太地区的不平衡,美国应该利用自己的实力来制衡中国的发展。
这番言论经由媒体传播,在中国网民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个华人聚居的国家,怎么能提出“制约中国”的建议,让美帝国主义来来制约自己人的发展呢?
在壹读君(yiduiread)看来,这种“受伤感”其实源自中国人对国际政治和秩序的一种天真想象。民族归民族、传统归传统,至于国家和政权,那又是另一回事。
-----
本文由壹读提供,想看更多有趣有料的文章,请关注壹读微信(yiduiread)和壹读微博(@壹读)
李光耀出言提醒东盟:中国要让东南亚国家做附庸
文章摘自:凤凰网,作者:罗万·卡里克,原标题:李光耀:中国须避免犯下德日曾经的错误
《澳大利亚人报》2月19日文章,原题:警惕崛起中的中国新加坡前领导人李光耀在一本新作中表达了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在格拉汉姆阿莉森等人所著新书《李光耀:大师论中美和世界》中,李说中国是“中央王国”的意思,让人回想起其主导东亚的年代,“对东南亚,工业化的强大的中国会不会像美国自1945年以来那样善意呢?新加坡对这个问题不确定。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或越南都不确定。亚洲很多中小国家很担忧中国可能想恢复昔日的帝国地位,他们担心可能再次沦为不得不向中国进贡的附庸国。”
李光耀说:“中国告诉我们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但当我们做的事惹其不高兴时,他们就会说你让13亿人民不高兴了,请搞清自己的位置。”他认为,中国须避免犯下德日曾经的错误,“我相信中国领导人明白,若与美国展开军备竞争就会失败”。
李预测中国GDP将不可避免地超过美国,但创造力永远无法与美匹敌,因为中国文化不允许自由交流和思想竞争。中国也不会成为自由民主国家,“若成了那样的国家,中国会崩溃。如果你相信中国将发生某种民主革命,你就错了。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中共领导人将尝试各种方法,除了多党制一人一票的民主体系。”
李光耀:即使中国经济超美国也无法恢复汉朝时的地位
文章摘自:凤凰网,作者:李光耀,原标题:李光耀:即使中国经济超美国也无法恢复汉朝时的地位
中国经济已经以9%至12%的年增速持续发展了20多年。中国的繁荣也促进了军队的发展,军队的装备更加精良,而且大部分尖端武器是中国自己研发的成果。
美国第七舰队司令斯科特·范布斯柯克中将公开表示,希望中国发挥“负责任、有建设性的”大国作用。他还承认,由于亚太地区的重要性,美国已经将60%的攻击潜艇部署到该地区,还将海上舰船的数量从10年前的50至60艘增加到了70艘。
看看中国在过去30年中的经济增长,并据此来推断,中国的GDP似乎定会在今后10到20年的时间内超过美国。中国打算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所有国家的对华政策,特别是中国的邻国,都已经考虑到这一点。这些国家正在调整政策,因为它们知道,如果在中国的核心利益受到威胁时阻挠中国,将会面临严重后果。中国拥有13亿人口,中国人的收入和购买力不断增加。中国只要不开放这个庞大的市场,就能对别国实施经济制裁。
中国会成为友好、和平、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公约规定的国家,还是会利用其影响一意孤行?我认为中国必须在今后几十年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有赖于对美国的出口以及从美国的技术进口。大批中国学生渴望到美国的大学学习,在美国研究机构工作,从而为把中国发展到美国的水平积累知识和专业技能。
即使当中国的GDP总量超过美国时,中国也无法恢复汉朝时的支配地位。那时,汉朝和罗马是世界上两个大国,但它们天各一方。它们之间的交流和商业往来稀少而且困难,双方都无法把影响扩展到对方的周边地区。如今,人员和货物通过飞机和高速船往来,信息在互联网上以光速传播。此外,世界上存在数个权力中心,每个都拥有核武器。
在19和20世纪,中国经历了政治动乱。那时的中国没有实现工业化,因此经济脆弱。如今,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大国。世界希望美国依然能够制衡中国。没有其他国家或国家组织、如欧盟,能担当这个角色。印度洋、东南亚和大洋洲地区的国家与中国建立并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尽管中国表示决不会谋求对这些国家的霸权,但美国在该地区的强有力存在最符合它们的利益。但是,由于美国经济不景气、预算赤字庞大、背负巨额债务,而且失业水平严重(目前为9%),这些国家担心美国长期发挥这种作用的能力。
美国和欧洲正在经济上帮助印度,希望印度成为在地区上能与中国抗衡的国家。对东南亚国家而言,在近代历史上没有一个大国主导该地区,这令人感到安慰。这是印度和中国两大文明交汇的地区——印度支那的名字由此而来。印尼的婆罗浮屠佛塔和柬埔寨的吴哥窟等许多古迹证明了印度过去的影响和实力。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该地区的所有国家都希望中印两个大国在赢得邻国的支持方面,继续开展友好的竞争。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国家之一,位于亚洲的东南端。19世纪,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开始定期派新加坡的贸易船将印度的茶叶运往中国。此后,中国与南亚和东南亚的经济关系、特别是投资逐步发展。
如果印度和中国的关系变得敌对,世界各国、尤其是该地区将受到影响。紧张局势和不稳定的环境将妨碍贸易和投资,减缓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印两国保持稳定友善的关系,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
生前操碎心:李光耀忧中国崛起望美国执掌亚太
新加坡第一任总理和前内阁资政李光耀在新作《李光耀:大师论中美和世界》中对中国崛起感到担忧,他称中国有意回到王朝时代从而能够依靠强大的实力驾驭周边国家。李光耀的言语之间透漏出希望美国继续主导亚洲事务的想法,而中国作为后起之秀可能会破坏亚太地区的现有平衡。
李光耀作为新加坡的头号政治家,他的话实际上反映出新加坡政客对于未来中美亚太博弈的看法。他在书中提到,美国二战之后在东南亚问题上是善意的,并且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中国作为曾经的“中央王国”,文化和意识决定了中国可能想恢复昔日的帝国地位,中国的人口和经济规模会威胁到周边小国。
这种思维在东南亚应该很盛行,他们都是寄希望于游走在大国利益的博弈之间而不受牵连。正由于新加坡是亚太经济格局的既得利益者,李光耀才更要表达自己对该地区可能出现的巨大变化的担忧,他曾经还主张美国被纳入东亚体系来制衡中国不断扩张的影响力。作为美国的盟友,新加坡享受到了美国一家独大的好处。
李光耀深受西方教育和思维的熏陶,或许他对于美国的看法是正确的,但他对中国的判断则存在偏见。他认为中国希望恢复昔日帝国的荣耀明显是一种旧思维,新的亚太格局需要本地区所有国家去塑造,中国和美国在该地区相互竞争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好事。李光耀对于美国的赞誉不遗余力,他认为即便是中国GDP远远超过美国,也无法在创造力等很多领域同美国竞争。中国如果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那么赢家必然是美国。
李光耀:中美绝不会开战两岸必走向统一
中新网8月9日电据台湾《旺报》报道,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其新作《李光耀观天下》中指出,两岸经济整合将让两岸走在一起,大陆与台湾未来终将统一。
下月将满90岁的李光耀,8月6日在新加坡总统府发布新著作《One Man's View of the World》(新加坡译为《李光耀观天下》)。李光耀在书中阐述了他对世界主要大国和区域未来的看法。
李光耀书中有大篇幅关注中美关系,其中涉及台湾问题。他认为,台湾与大陆未来终将统一。其中原因之一为,台湾的命运早在1943年《开罗宣言》时就已经决定。
断言中美不会开战
李光耀认为,渐进的经济整合可以让两岸走在一起。他说,目前两岸经济关系逐渐成长,未来4年将持续发展。在国民党在台“执政”8年后,即使民进党拿下下届台湾“政权”并扭转政策方向,台湾的农民和企业家将承受苦果,民进党依然会输掉下次“大选”。
李光耀认为,台湾的命运仍将由两岸的现实力量以及美国是否介入而决定。但美国无须将中国视为敌人,他判断中美不会开战,更不致因台湾问题而发生战争。李光耀在新书中写道,中美两国都不愿兵戎相见,“两国各自都有核武库,所以它们清楚知道潜在的(战争)有可能造成极其灾难性的后果。”
在李光耀看来,中国需要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以确保继续进入美国市场、吸引美国的投资、得到美国的技术、与美国的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而美国也没有必要将中国塑造成一个长期敌人。
李光耀表示,中美之间最大的危机仍将是台湾问题。“但我不认为美国会为了让台湾‘独立’,同中国爆发战争,这不值得……大陆与台湾之间重新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他并指出,由于美国有能力迫近中国海岸线12海里范围内刺探中国情报,中国正努力确保其东部沿海地区免于被美国监视。“设想如果中国的航母接近美国的海岸,想必美国也会无法忍受的。所以你就可以了解中国人的感受了。”
新作里无太多回忆
李光耀曾任新加坡总理、国务资政以及内阁资政,被誉为“新加坡国父”。他不仅是新加坡开国元老之一,也是现今新加坡政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李光耀此最新著作与以往李光耀的书籍相似,也是由他口述,新加坡英文媒体《海峡时报》的记者予以记录整理,但与过去书籍不同,李光耀在书中没有太多回忆,也没有太多涉及新加坡发展的论述。
本文标题:为什么老实人惹人讨厌-抱怨为什么让人讨厌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