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历史上十大茶的典故-溧阳白茶的历史或典故

发布时间:2017-10-06 所属栏目:大碗茶

一 : 溧阳白茶的历史或典故

溧阳白茶的历史或典故

溧阳白茶的历史或典故的参考答案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百八十余年了.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

珍稀白茶是一种珍罕的变异茶种,属于“低温敏感型”茶叶,其阈值约在23℃.茶树产“白叶茶”时间很短,通常仅一个月左右.以原产地江苏溧阳为例;春季,因叶绿素缺失,在清明前萌发的嫩芽为白色.在谷雨前,色渐淡,多数呈玉白色.雨后至夏至前,逐渐转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芽叶恢复为全绿,与一般绿茶无异.正因为神奇的白茶是在特定的白化期内采摘、加工和制作的,所以茶叶浸泡后,其叶底也呈现玉白色,这是珍稀白茶独有的特点.

由于珍稀白茶它是在特定的优良生态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茶树,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物种,与中国六大茶类“白茶类”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等是不同的概念;白毫银针、白牡丹等指由绿茶中多毫的嫩叶制作而成的白茶;而珍稀白茶是由一种特殊的白叶茶品种中由白色的嫩叶按绿茶的制法加工制作而成的白茶.它既是茶树的珍稀品种,也是茶叶的名贵茶叶.

与别的茶叶相比,溧阳白茶的显著特点就是氨基酸含量高,营养丰富.因此,溧阳白茶不仅喝起来口感好,而且还有利于身体健康.最近,白茶在女孩子中流行起来,还赢得了“美容茶”的雅号.

二 : 沃尔沃历史上最经典的十大车型

创建于1927年的沃尔沃汽车始终秉持“以人为尊”的理念,凭借80多年的努力,已经在消费者心目中成为了安全的代名词。而其传承自北欧设计哲学的设计理念,同样为人称道。如今,即将在广州车展上亚洲首秀的V40CrossCountry更是以引领潮流时尚的设计、卓越的安全性能、先进的动力系统和出色的操控性能成为本届广州车展的亮点。可以说,V40CrossCountry是沃尔沃经典设计的再现,它再一次引领了汽车设计的方向。现在,让我们从精选出来的十款沃尔沃经典车型展示中,深入领略沃尔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朽的传奇。

历史上的首款车——JACOB(1927年)

沃尔沃最贵的车 沃尔沃历史上最经典的十大车型

沃尔沃汽车最初的创建计划诞生于1924年7月25日,而在瑞典的日历中,7月25日正好是圣徒Jacob的诞生日,于是当1927年沃尔沃历史上首款车下线的时候,其就被命名为了JACOB。在汽车的时速还远不及今天的年代,JACOB的最高时速已可达90公里。更值得一提的是,JACOB在出厂前一年便已进行了首次碰撞实验,自此沃尔沃汽车的安全形象便深入人心。当时,沃尔沃还大胆的推出了一款JACOB敞篷车,震惊了世人。

带来赛车血液的车型——PV444(1947年)

沃尔沃最贵的车 沃尔沃历史上最经典的十大车型

始于1947年的PV444是当时瑞典的最畅销车型,它开创了沃尔沃轿车的设计传统。PV444轿车使用了钢制一体式车厢,有效提升了乘客舱的安全性,且造型动感、内部空间宽敞、动力强劲,引领了当时车辆在安全和实用方面的设计方向,获得“家庭运动车”的美誉,也为沃尔沃进入美国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后,这款车也得到了赛车手们的青睐。当时,只要有沃尔沃轿车参加,许多选手就会拒绝参赛,因为这对他们来说只是浪费时间和汽油。PV444当年在场地赛和拉力赛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为沃尔沃注入了赛车的血液。

销量惊人的沃尔沃旅行车始祖——AMAZON亚马逊(1956年)

沃尔沃最贵的车 沃尔沃历史上最经典的十大车型

1956年初,沃尔沃PV444已突破10万辆生产大关。不过,在这一年的明星并不是它,而是AMAZON亚马逊系列。AMAZON将意大利的时尚设计风格和瑞典的实用性融合在一起,由于该车采用了空气动力学设计,因此这款车不仅外观优美,驾驶性能也非常优秀,甫一推出就受到如潮的好评和追捧。而当1959年沃尔沃工程师尼尔斯·博林发明了前座三点安全带之后,这就成了AMAZON系列的标准配置,这也使得VOLVO成为世界第一家将三点安全带做为标准配置的公司。

AMZON系列车型在瑞典之外的市场被称为120系列,但全世界为之疯狂的车迷都将自己的120系列称为“AMZON”。该系列车型开创了沃尔沃制造旅行车的历史,它们直到1969年才停车,整个AMZON系列在全球创下了66万辆的惊人销售成绩。

演绎银幕经典的传奇车型——P1800(1960年)

沃尔沃最贵的车 沃尔沃历史上最经典的十大车型

当1960年P1800推出之时,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其后更被众多竞争品牌视为眼中钉而险些难以量产。正式量产之后,该款车风靡一时,并成为众多当时好莱坞明星的座驾,比如当时的经典电视剧《圣徒》主人公西蒙?坦普勒驾驶的就是P1800,而其扮演者本人罗杰?摩尔(也是第三任007的扮演者)现实生活中驾驶的也正是P1800。

50多年后的今天,你依然能够从这款车身上领略到一种明星般的迷人风采,传奇在继续。72岁的美国人埃夫?戈登(IrvGorden)如今还在驾驶着自己1966年购买的P1800,而这辆车的行驶路程已经超过了477万公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赤道跑了109圈,这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如今还在每天刷新中。

开启Volvo’sBoxy时代的车型——140系列(1966年)

沃尔沃最贵的车 沃尔沃历史上最经典的十大车型

1966年推出的140系列,是沃尔沃首次采用三位数字的命名方式。140系列简约的外观设计在当时是最新颖入时的,并且沃尔沃一贯的高安全性和耐久性也使140系列成为当时最安全的汽车。四四方方的造型和高强度的车身,为140系列赢得了“坦克”的绰号。同时,130万辆的总销量,也使140系列成为沃尔沃首款突破百万销量的车型。

沃尔沃140系列对于沃尔沃汽车的设计方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140系列的诞生不仅代表Volvo’sBoxy时代的来临,更说明沃尔沃汽车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设计风格。通过采用简朴的直线造型,反映出当年流行的功能主义设计理念,也为日后沃尔沃车型的设计指引了方向。

让测试仪器都“失灵”的最环保车型——240车系(1974年)

沃尔沃最贵的车 沃尔沃历史上最经典的十大车型

1974年推出240系列保持了140系列功能至上的简约清晰的设计风格,得到了消费者长达30年的认可,也成为了北欧极简设计风格的代名词。其装备的沃尔沃自己发明的带氧传感器的“三元催化器”,代表了汽车行业的重大技术突破。当1976年240系列进入美国市场后,立即成为了当时美国市场销售的最洁净汽车。其尾气排放量低到了当时的测试都很难发现的成度,以至于当时的美国测试工作组一度以为是他们的测试仪器失灵了。

最具革新品质的性能之车——850(1991年)

沃尔沃最贵的车 沃尔沃历史上最经典的十大车型

1991年,沃尔沃制造的第一款大型轿车——850上市了,这也是第一款出口到美国的前驱沃尔沃,正是它奠定了沃尔沃豪华品牌的地位。该系列车型虽然保持了以直线为主的轮廓,但线条稍显柔和圆滑,不再棱角分明,并且在这一级别车的轿车里突破性的采用了前轮驱动。

这系列车被称为“具有4大技术革新的性能之车”,成为技术创新的经典之作。4大技术革新是:横置直列5缸发动机、三角连杆后轴、侧撞保护系统和自适应安全带卷轴。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群,沃尔沃很快就对这款车型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开发,推出了GLT和GLE旅行车型。在1991年到1997年之间,沃尔沃850的各种型号的销量超过了71万辆。

开创时尚新纪元的车型——第一代S60(2000年)

沃尔沃最贵的车 沃尔沃历史上最经典的十大车型

在PeterHorbury的主导下,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沃尔沃的设计风格焕然一新。2000年上市的第一代S60曾经做为打破盒子风格的先锋,开创了沃尔沃全新时尚造型的第一步。S60也是沃尔沃家族中最具动感和驾驶乐趣的车型,在赛车场上也有优异的表现,多次参加瑞典房车赛并获得冠军。值得指出的是,新一代S60已经于2011年3月正式在中国上市。凭借颠覆传统的动感设计,全球独创的主动安全科技,以及高效环保的GTDi缸内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全新S60继续成为这个格局内最有竞争力的车型之一。

最“敢”撞飞机的车型——XC90(2002年)

沃尔沃最贵的车 沃尔沃历史上最经典的十大车型

进入21世纪,沃尔沃推出的首款SUV——XC90成为了一款经典的畅销车型而一直销售至今。在2012年沃尔沃国际高尔夫挑战赛中国站上,XC90作为本次大赛的礼宾用车而格外引人瞩目。新款车型在外形和内饰设计上进行了升级,新的日间行车灯、银色装饰条、尾灯和轮毂令整车造型更加时尚、大气;三幅镂空方向盘、铝制饰板和全新白色背光仪表盘令整个内饰更加奢华,也令这款畅销SUV焕发出年轻的活力。

XC90和其他沃尔沃车型一样拥有出众的安全性能,在E-NCAP和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的碰撞测试中均获得最高殊荣,被评为SUV领域安全性最高的产品之一。而就在最近有一段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很火,内容是国外一架私人飞机在降落的时候与跑道边驶过的XC90发生碰撞。飞机起落架、机身下半部分解体,而XC90除了受撞部位略有变形之外几无大碍,人车平安。可见,其“扎实”程度确实非比一般。

最安全科技融合车型——V40CrossCountry(2012年)

沃尔沃最贵的车 沃尔沃历史上最经典的十大车型

在本次广州车展上亮相的V40CrossCountry无疑是一款沃尔沃历史上的重量级车型。作为沃尔沃的第一款紧凑型越界车,V40CrossCountry的外形极为流畅优雅,而细节部分却融入了北欧传统的粗犷、野性元素。

强调安全是沃尔沃由始至终的追求,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交通道路状况的日趋复杂,沃尔沃的安全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V40CrossCountry的安全配置可谓是目前最先进安全科技的融合,其配备强化的城市安全和行人探测系统、带排队功能的自动巡航控制系统、行车道保持系统,以及道路标志识别系统,充分向世界展示了沃尔沃汽车最新的安全科技。

三 : 杭州十大名菜的做法和历史典故介绍

聚餐网现在不大家介绍杭州十大名菜的做法,还有杭州十大名菜的历史典故,让你知道为什么这十道菜在杭州这么有名。

杭州十大名菜历西湖醋鱼:

“西湖醋鱼”是杭州传统风味名菜。这道菜选用鲜活草鱼作为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鱼笼中饿养一两天,使其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鱼肉结实。宰杀后,去掉鳞、鳃和内脏,洗净,从头至尾片成两片,再打上刀花,放入沸水中煮3分钟,用筷子扎鱼的颌下部,能轻轻扎入时即捞出,鱼背相对装入盘内。然后再用多种调料做成汁浇在鱼身上。

这个菜的特点是不用油,只用白开水加调料,鱼肉以断生为度,讲究食其鲜嫩和本味。烹制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仅能用三四分钟烧得恰到好处。胸鳍竖起,鱼肉嫩美,带有蟹味,肉滋别具特色。

"西湖醋鱼"又叫"叔嫂传珍"。

相传古时有宋姓兄弟两人,满腹文章,很有学问,隐居在西湖以打鱼为生。当地恶棍赵大官人有一次游湖,路遇一个在湖边浣纱的妇女,见其美姿动人,就想霸占。派人一打听,原来这个妇女是宋兄之妻,就施用阴谋手段,害死了宋兄。恶势力的侵害,使宋家叔嫂非常激愤,两人一起上官府告状,企求伸张正气,使恶棍受到惩罚。他们哪知道,当时的官府是同恶势力一个鼻孔出气的,不但没受理他们的控诉,反而一顿棒打,把他们赶出了官府。回家后,宋嫂要宋弟赶快收拾行装外逃,以免恶棍跟踪前来报复。临行前,嫂嫂烧了一碗鱼,加糖加醋,烧法奇特。宋弟问嫂嫂:今天鱼怎么烧得这个样子?嫂嫂说:鱼有甜有酸,我是想让你这次外出,千万不要忘记你哥哥是怎么死的,你的生活若甜,不要忘记老百姓受欺凌的辛酸之外,不要忘记你嫂嫂饮恨的辛酸。弟弟听了很是激动,吃了鱼,牢记嫂嫂的心意而去,后来,宋弟取得了功名回到杭州,报了杀兄之仇,把那个恶棍惩办了。可这时宋嫂已经逃遁而走,一直查找不到。有一次,宋弟出去赴宴,宴间吃到一道菜,味道就是他离家时嫂嫂烧的那样,连忙追问是谁烧的,才知道正是他嫂嫂的杰作。原来,从他走后,嫂嫂为了避免恶棍来纠缠,隐名埋姓,躲入官家做厨工。宋弟找到了嫂嫂很是高兴,就辞了官职,把嫂嫂接回了家,重新过起捕鱼为生的渔家生活。

古代有人吃了这道菜,诗兴大发,在菜馆墙壁上写了一首诗:"裙屐联翩买醉来,绿阳影里上楼台,门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何必归寻张翰鲈(誉西湖醋鱼胜过味美适口的松江鲈鱼),鱼美风味说西湖,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诗的最后一句,指的就是"西湖醋鱼"创制传说。

杭州十大名菜的历史典故——东坡肉

历史悠久的杭州名菜——东坡肉

【东坡肉简介】

汉族佳肴,流行于江浙。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所创制。制作方法:将五花肉切成大块,用葱姜垫锅底,加上酒、糖、酱油,用水在文火上慢焖即可。苏东坡《食猪肉》诗云:“……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东坡肉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

东坡肉,杭州名菜,用猪肉炖制而成。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肥而不腻,带有酒香,十分美味。

东坡肉是1956年浙江省认定的36种杭州名菜之一。

【东坡肉来历】

宋朝苏东坡(1036-1101年),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词与辛弃疾并为双绝;书法与绘画也都独步一时。就是在烹调艺术上,他也有一手。当他触犯皇帝被贬到黄州时,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他曾作诗介绍他的烹调经验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不过,烧制出被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东坡肉”,据传那还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发生的一件趣事。

那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这条堆筑的长堤,改善了环境,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后来形成了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

当时,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示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众口赞扬,趣闻传开,当时向苏东坡求师就教的人中,除了来学书法的、学写文章的外,也有人来学烧“东坡肉”。后农历除夕夜,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坡肉。相沿成俗,用来表示对他的怀念之情。现在成为杭州一道传统名菜。楼外楼菜馆效法他的方法烹制这个菜,供应于世,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遂流传至今。

【东坡肉传说】

相传系苏东坡被贬于黄州时,在贫困的生活中,仿制前人的做法改良,将烧猪肉加酒做成红烧肉小火慢煨而成。此菜在黄州发起,后传至南宋首府杭州,发扬光大,遂成杭州名菜。

在赣北的永修(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一带,每逢酒席宴会,首先是两大碗和菜,象征和睦相处。随后上桌的就是两大碗用稻草扎着的大块猪肉。丰盛的酒宴上摆着这样的两碗猪肉,倒显得别有风味, 拿起剪刀,剪断稻草,再仔细地品尝品尝,肉色清清爽爽,入口香酥绵糯。肉香味中还夹杂着一股稻草的清香味,沁人肺腑,确实是余味无穷。这种肉就叫“东坡肉”。为什么这道菜称为“东坡肉”呢?有这样一个传说。

传说一

宋朝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叫苏东坡,他云游四海,走遍天下。一年夏天的一个中午,他来到永修境内一个叫艾城的地方。此时,正是三伏暑天,天气十分炎热。恰好路边有棵参天大樟树,树阴蔽日,真是个乘凉的好地方。苏东坡坐在树下石凳上,一边纳凉,一边读书。读着读着,突然传来一阵哭声。他抬头一看,只见一农夫抱着个孩子急急忙忙朝这边走来,后边跟着个哭哭啼啼的妇人。东坡心想:八成是孩子得了什么急病,我对医学虽不在行,但医书药学倒也看过不少,常见病症也略知一二。于是就叫住农夫说:“让我给看看吧!”原来这对夫妇中年得子,看得比生命还要宝贵,所以给孩子起了名字叫“金崽俚”。金崽俚今天突然得病,神志昏迷,不省人事,两口子吓得要命,急忙抱孩子去找郎中。常言道“病急乱求医。农夫看看苏东坡的打扮,又如此热诚,立即把孩子递给他。东坡接过一看,孩子紧咬牙关,手足抽搐,正合医书上中暑之说。于是招呼农夫把孩子平放在地上,顺手摘了一把樟叶,搓了搓放在孩子的鼻子下。随后又按医书上的做法,这里弄弄,那里掐掐。一会儿,金崽俚“哇”地哭出声来。两口子真是喜出望外,抱起金崽,拉住苏东坡就往家里走。苏东坡见农夫谢恩心切,也只好跟着走。来到农夫家一看,家虽不富,却也十分整洁。农夫为了抱恩,留住苏东坡热情款待,一晃就是三天。

这天清晨,农夫兴冲冲从集上买了两斤猪肉,用一束稻草捆着提了回来。他一边走,一边想:肉买回来了,我还得去问问先生得口味。于是就去问苏东坡。

这时,太阳刚露出半边笑脸,朝霞满天,露珠挂在田间得稻叶上,如一棵棵明亮的珍珠。苏东坡被这美丽的大自然景色迷住了,他面临东窗,诗兴大作,正在赋诗填词,推敲词句呢!农夫在门口轻声问道:“先生,你看这肉怎样弄着吃?”东坡作诗入迷,口中朗朗念着:“禾——草——珍——珠——透心香。。。。”农夫听了一楞,先生这是什么意思?仔细一琢磨:对了,他是叫我把肉和着稻草整煮,并要煮透心,那样吃才香,所以说:“和草整煮透心香”。这先生和我们作田人真不一样,说话开口是诗,连吃肉都特别。想到这里,农夫把肉拿到厨房,按苏东坡讲的和自己想的,叫老婆和着稻草把猪肉整块地放在锅里闷煮,煮得透烂。

到吃饭时,菜端上桌来,苏东坡见一块整肉,没斫没切,还用稻草捆着,想来想去,不知什么原因。想问,又不好意思开口,要吃吗,一整块肉,稻草还捆在上头,不知如何动手。农夫见苏东坡望着肉出神,也挺奇怪。就对苏东坡说:“早上我去问你,你不是说‘和草整煮透心香’吗?我是按照你的意思给弄的,先生怎么不吃呢?”

苏东坡恍然大悟。原来农夫把他的话给串起来了,断断续续的诗句,被他听成一句话。既然如此,也只好顺坡下驴。于是叫剪开绳子同农夫一家高高兴兴地吃起来。真没想到猪肉掺杂着稻草香味,十分清香可口。吃完饭,农夫夫妇出门去了。东坡想:主人如此盛情款待,打扰几天了,十分过意不去。几次要走,主人都不肯,今天还是走了吧。主意一定,从包袱里取出五两纹银,放在桌子上,留下一张字条,上写着:“主人盛情难却,东坡不辞而别。”农夫夫妇回来,看见条子大吃一惊,原来救自己孩子的恩人竟是鼎鼎大名的苏东坡先生。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学着用稻草扎肉煮着吃,果然香酥可口。乡亲们便把这种肉称作“东坡肉”。因其味道鲜美,做法别致,所以一直流传。

传说二

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时候,治理了西湖,替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那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

西湖治理后,四周的田地就不怕涝也不愁旱了,这一年又风调雨顺,杭州四乡的庄稼得了个大丰收。老百姓感谢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好处,到过年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东坡收下很多猪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块,烧得红红的,然后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家一块,将肉分送给他们过年。大家很高兴,人人都有夸苏东坡是个贤明的父母官,把他送来的猪肉叫做“东坡肉”。

杭州有家大菜馆,菜馆老板见人们都夸说“东坡肉”,就和厨师商量,把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挂出牌子,也取名为“东坡肉”。

这只新菜一出,那家菜馆的生意就兴隆极了,从早到晚顾客不断,每天杀十头大猪还不够卖呢,别的菜馆老板看得眼红,也学着做起来,一时间,不论大小菜馆,家家都有“东坡肉”了。后来,经过同得公认,就把“东坡肉“定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

苏东坡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朝廷中的那班奸臣本来就很恨他。这时见他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心里更不舒服。他们当中有一个御史,就乔装打扮,到杭州来找岔子,存心要陷害苏东坡。

那御史到杭州的头一天,在一家馆里吃午饭。堂倌递上菜单,请他点菜。他接到菜单一看,头一样就是“东坡肉”!他皱起眉头,想了一想,不觉高兴得拍着桌子大叫:“我就要这头一道菜!”吃过“东坡肉”,觉得味道倒真是不错,向堂倌一打听,知道“东坡肉”是同行公认的第一道名菜,于是,他就把杭州所有的菜馆的菜单都收集起来,兴冲冲地回京去了。

御史回到京城,马上就去见皇帝。他说:“皇上呀,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贪赃枉法,把恶事都做绝啦!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

皇帝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可有什么证据吗?”

御史就把那一大迭油腻的菜单呈了上去。皇帝一看菜单,就不分青红皂白,立刻传下圣旨,将苏东坡掉职,远远地发配到海南去充军。

苏东坡被调职充军后,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处,仍然象过去一样赞扬他。就这样,“东坡肉”也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东坡肉是1956年浙江省认定的36种杭州名菜之一,直到今天,还是杭州的一道名菜。

【东坡肉相关典故】

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作为保守派重要代表人物的苏轼成为新党围攻的目标,遭遇了人生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他虽然保住了性命,却被降职,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经历了人生巨大落差的苏轼将面临怎样的生活?在黄州,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开始叫响并流传至今,从苏子瞻到苏东坡,苏轼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磨难和内心的痛苦挣扎?也许有人会说,用“潇洒”概括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似乎不大适宜,苏轼遭到这么大的磨难,从堂堂知府被贬到黄州做小官,人生反差这么大,还说潇洒?他能潇洒得起来吗?确实,要潇洒起来太难了,但是苏轼却在努力地去做。

黄州的饮食、生活条件都比较困难,但是再难也难不倒苏轼这个潇洒的美食家,他总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享受美食的机会。正是在黄州,他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有颂文为证,颂文曰: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猪肉颂》)

翻译成白话小儿歌就是:洗净大锅少放水,文火慢炖莫张嘴。火候到了揭锅盖,肉味真香好可爱!黄州猪肉真便宜,价钱好比黄泥土。有钱人家不肯吃,穷人家里不会煮。早上起来吃两碗,饱我肚子你别管!

第二道菜叫做东坡羹,也有颂文为证,颂文曰:

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碗,下菜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东坡羹颂》)

翻译成白话菜谱是:第一步,将大白菜、大头菜、大萝卜、野荠菜反复揉洗干净,意在除去菜蔬中的苦汁儿;第二步,在大锅四壁、大瓷碗上涂抹生油;第三步,将切碎的白菜、萝卜、荠菜及少许生姜放入锅中煮菜羹,用油碗覆盖但不触碰菜羹,否则会有生油味;第四步,将盛满米的蒸屉放在锅上,等到菜完全煮熟后再盖上屉盖。煮东坡羹的诀窍在于:菜羹煮沸时必然上溢,但因锅四壁涂有生油,又有油碗覆盖,因此不会溢上蒸屉。但是蒸气上达蒸屉,米饭也就煮熟了。这样一来,锅中的菜羹以及蒸屉中的米饭都一次加工而成,方便实惠,价廉饭美,有点儿类似于现在的快餐“盖浇饭”,做到菜饭合一,简便易食,苏轼曾将它介绍给一些道士、和尚朋友,很受欢迎。

有了一盘东坡肉,一碗东坡羹,还缺一杯酒。苏轼按照朋友杨世昌道士提供的秘方酿造蜜酒,并作《蜜酒歌》一首:

西蜀道士杨世昌,善作蜜酒,绝醇酽。余既得其方,作此歌遗之。

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

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

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

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

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

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

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

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

诗歌大意是:第一天酿酒缸里的酒液开始像小鱼一样吐泡泡,第二天酒液清澈光亮,第三天打开酒缸居然闻到酒香。这甘浓的美酒清亮迷人,你看那南园中的蜜蜂像雨滴一样浓密,看来上天酿酒想要醉倒我!苏轼这首蜜酒歌中反复出现蜜蜂、采花,看起来这个蜜酒真是香甜无比。可惜,苏轼酿出的所谓蜜酒,喝下去似乎并不怎么甜蜜,反而会导致严重的腹泻。 有人曾问苏轼的两个儿子苏迈、苏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底是酿酒秘方有问题,还是酿造工艺有问题?两位苏公子不禁抚掌大笑。他们说,其实他们的父亲在黄州仅仅酿过一次蜜酒,后来再也没有尝试过,那一次酿出来的味道跟屠苏药酒差不多,不仅不甜蜜,反而有点儿苦苦的。细想起来,秘方恐怕没有问题,只是苏轼太性急,可能没有完全按照规定的工艺去酿,所以酿出来的不是蜜酒,而是“泻药”(事载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其实,不管苏轼酿出来的是什么,当他按照杨道士的秘方,满怀希望酿酒的时候,未尝不是在酿造着自己对人生、生活的一份希望吧?在黄州这个地偏人稀的小城,也许正是这一杯苦涩的家酿蜜酒能够给东坡居士带来一点甜蜜的快乐吧?如果说从苦涩的酒水里能够品味出甜蜜的味道,也不惧怕腹泻的危险,这又算不算是一种潇洒呢?

杭州十大名菜的历史典故——东坡肉

【东坡肉做法】

视频做法参考

菜谱一

材料:猪五花肋肉1500克、葱100克、白糖100克、绍酒250克、姜块(拍松)50克、酱油150克。

制作方法:

1、将猪五花肋肉刮洗干净,切成10块正方形的肉块,放在沸水锅内煮5分钟取出洗净。

2、取大砂锅一只,用竹箅子垫底,先铺上葱,放入姜块,再将猪肉皮面朝下整齐地排在上面,加入白糖、酱油、绍酒,最后加入葱结,盖上锅盖,用桃化纸围封砂锅边缝,置旺火上,烧开后加盖密封,用微火焖酥后,将近砂锅端离火口,撇去油,将肉皮面朝上装入特制的小陶罐中,加盖置于蒸笼内,用旺火蒸30分钟至肉酥透即成。

注意:

1、猪肉选以金华“两头乌”乌猪为佳。

2、100克葱其中50克打葱结。

风味特点:

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

菜谱二

原料:五花肉600克、八角2个、香菜1棵

辅料:绍兴酒1瓶、酱油3大匙、冰糖1大匙

做法:

1、将五花肉切四方块,先汆烫过,接着抹上酱油,再用热油炸上色,捞出立刻用冷水冲凉。

2、肉块排放在锅内,加入八角及所有调味料烧开,改小火烧至肉块熟烂,约1小时。

3、待汤汁收至稍干时撒上香菜末,即可关火夹出食用。

注意:

1、用酒代替水烧肉,不但去除腥味,而且能使肉质酥软;炸过再烧的目的是彻底去除油腻。

2、五花肉的肉质瘦而不柴、肥而不腻,以肉层不脱落的部位为佳。

原料:猪五花肉,生姜,小葱,酱油,绍兴黄酒,白糖等。

制法:五花肉煮熟之后切成方块,沙锅内放入葱,姜块垫底,五花肉皮朝下放在葱姜上,加入酱油,白糖,黄 酒,葱结,加盖先用旺火烧开,再用微火焖2小时,再将肉块装入陶罐,加盖,以桃花纸密封,上笼蒸透即成。

菜谱三

制作工艺

1. 将猪肉刮净皮上余毛,洗净后放入沸水锅汆约3~5 分钟,煮出血水,捞出切成20 个小方块;

2. 取大沙锅1 只,用小竹架垫底,铺上葱、姜块(去皮拍松),将猪肉皮朝下排放在葱、姜上,加入糖、酱油、黄酒,再放入葱结,加盖用旺火烧沸;

3. 再密封沙锅边缝,置文火上焖2 小时左右,启盖;

4. 将肉块翻身(皮朝上),继续加盖密封焖至酥熟;

5. 将沙锅端离火,启盖,将肉分装入特别的小陶罐中,撇去肉汁上的浮油;

6. 将汤汁分装入罐,加盖密封,用旺火蒸半小时左右至肉酥透即可。

工艺提示

1. 原料必须选用皮薄、肥瘦相间的新鲜猪肋条肉(以金华“两头乌”猪为最佳),经汆煮定型,再用直刀切成大小均匀的方块(块的大小也可根据各人的爱好改刀);

2. 以酒代水(也可加少许水),调料必须一次加足,以突出醇香的地方风味;

3. 焖蒸结合掌握好火候,用旺火煮沸,小火焖酥,再用旺火蒸至酥透,才能达到肉酥烂而形不变,油润不腻入口香糯的要求。

食谱营养

猪肋条肉(五花肉):猪肉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并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具有补肾养血,滋阴润燥的功效;但由于猪肉中胆固醇含量偏高,故肥胖人群及血脂较高者不宜多食。

食谱相克

猪肋条肉(五花肉):猪肉不宜与乌梅、甘草、鲫鱼、虾、鸽肉、田螺、杏仁、驴肉、羊肝、香菜、甲鱼、菱角、荞麦、鹌鹑肉、牛肉同食。

菜谱四

原料:

猪五花肋条肉 1500克

绍酒 250毫升

姜块 50克

酱油 150毫升

白糖 100克

葱结 50克

制法:

1、选用皮薄、肉厚的猪五花条肉(以金华“两头乌”为佳),刮尽皮上余毛,用温水洗尽,放入沸水锅内汆五分钟,煮 出血水,再洗尽,切成20块方块。

2、取大砂锅一只,用小蒸架垫底,先铺上葱、姜块,然后将猪肉整齐地排在上面,加白糖、酱油、绍酒、再加葱结,盖上锅盖,用旺火烧开后密封边封,改用微火焖二小时左右,至肉到八成酥时,启盖,将肉块翻身,再加盖密封,继续用微火焖酥。然后用砂锅端离火口,撇去浮油,皮朝上装入两只特制的两个小陶罐中,加 盖,用桃花纸封罐盖四周,上笼用旺火蒸半小时左右,至肉酥嫩。食用前将罐放入蒸笼,用旺火蒸10分钟即可上席。

特点:

以薄皮嫩肉用名酒焖制此菜,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

杭州十大名菜的历史典故——龙井虾仁

简介

龙井虾仁,顾名思义,是配以龙井茶的嫩芽烹制而成的虾仁,是富有杭州地方特色的名菜。虾仁玉白,鲜嫩;芽叶碧绿,清香,色泽雅丽,滋味独特,食后清口开胃,回味无穷,在杭菜中堪称一绝。

"龙井虾仁"选用活大河虾,配以清明节前后的龙井新茶烹制,虾仁肉白、鲜嫩,茶叶碧绿、清香,色泽雅丽,滋味独特,是一道杭州传统风味突出的名菜。

典故

杭州典故

相传,杭州厨师受苏东坡词《望江南》“且将新火试新茶,诗洒趁年华”的启发,选用“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明前龙井新茶和鲜河虾仁烹制而成。成菜虾仁白玉鲜嫩,茶叶碧绿清香,色泽雅致,滋味独特。杭州天外天菜馆是该菜的发源地。

乾隆典故

另传,一天,乾隆微服私访,在杭州茶农家喝到一杯龙井新茶,深感清香可口,趁人不备,暗抓了些茶叶离去。后来在市内餐馆用膳,叫店伙计用此泡茶。店伙计看到乾隆内着的龙袍外露一角,急忙告诉店主。店主正值烹调虾仁,惊慌竟把店伙计手中的茶叶当作葱末撒到锅内。想不到这道茶叶虾仁色泽雅丽,滋味独特,吃得乾隆点头称好。此后,这道菜肴便成了杭州名菜而流传至令。

据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正好是清明节。他游览了西湖龙井,茶农将新茶进献给他,他带回行宫,御厨在炒“玉白虾仁”时放进茶叶,烧出了这道名菜。不久,“楼外楼”菜单上,就出现了“龙井虾仁”这道名菜。聪明的厨师把龙井茶叶入馔,大概是受了别的西湖名菜的启发,而在烹调技艺上进行的一次大胆创造。这个菜,不仅用料别出心裁,火候也必须掌握得恰到好处。制作时,厨师用油滑锅再下熟猪油后,立即放入上过浆的虾仁,约滑15秒钟,就倒入漏勺沥去油,再同用沸水泡过的新茶一起下锅,用料酒一喷,在火上一颠,就起锅装盘。功夫就是在这一转眼中把这道名菜烧出来。

特点

有人说,人们创制出"龙井虾仁",可能受到宋代作过杭州地方官的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一首词的启发。苏东坡调到密州(今山东诸城)时,作的《望江南》中有一句:"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旧时,有寒食节不举火的风俗,节后举火称新火。这个时候采摘的茶叶,正是"明前"(寒食后二日是清明节),属龙井茶中的最佳品。人们从苏东坡的词联想到这个季节中的时鲜河虾,于是以新火烹制了"龙井虾仁",经尝试味极鲜美,又突出表现了杭州的风味特色,遂从此保留流传下来。

龙井茶叶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河虾(即青虾)被古人誉为“馔品所珍”,不仅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且有补肾、壮阳、解毒之功效。取用清明前的龙井新茶与时鲜的河虾烹制的“龙井虾仁”,色如翡翠白玉,透出诱人的清香,食之极为鲜嫩,是一道具有浓厚地方风味的杭州传统名菜。

“龙井虾仁”因选用杭州最佳的龙井茶叶烹制而著名。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中,以龙井村狮子峰所产最佳,素以“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据传此茶起源于唐宋,明清以来又经精心改良,品质独树一帜。古人云“龙井茶真品,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味之淡然,似乎无味,过后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齿颊之间,此无味乃至味也”。清代时曾被列为向朝廷的贡品。当时安徽地区以“雀舌”、“鹰爪”之茶叶 嫩尖制作珍贵菜肴,杭州就用清明节前后的龙井新茶配以鲜活河虾仁制作炒虾仁,取名“龙井虾仁”。其味鲜香可口,不久就成为杭州最著名的一道特色菜肴,并流传各地。

做法

原料:活大河虾1000克,龙井新茶1.5克,鸡蛋1个,绍酒1.5克,精盐3克。味精2.5克,淀粉40克,熟猪油1000克(约耗75克)。

制作过程:

一、将虾去壳,挤出虾仁,换水再洗。这样反复洗三次,把虾仁洗得雪白取出,沥干水分(或用洁净干毛巾吸水),放入碗内,加盐、味精和蛋清,用筷子搅拌至有粘性时,放入干淀粉拌和上浆。

二、取茶杯一个,放上茶叶,用沸水50克泡开(不要加盖),放1分钟,滤出40克茶汁,剩下的茶叶和汁待用。

三、炒锅上火,用油滑锅后,下熟猪油,烧至四五成热,放入虾仁,并迅速用筷子找散,约15秒钟后取出,倒入漏勺沥油。

四、炒锅内留油少许置火上,将虾仁倒入锅中,并迅速倒入茶叶和茶汁,烹酒,加盐和味精,颠炒几下,即可出锅装盘。

细说龙井虾仁

茶叶入馔,古已有之。据唐《茶赋》载,茶乃“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相传,清末安徽的厨师就已在用“雀舌”、“鹰爪”等茶叶去炒河虾仁了。美食家高阳在《古今食事》里曾提及:“翁同龢创制了一道龙井虾仁,即西湖龙井茶叶炒虾仁,真堪与蓬房鱼(《山家清供》里介绍的名菜)匹配。”

龙井虾仁素雅秀气,清鲜味美,很快便为江南食客所接受。此菜从上世纪20年代起就流行于杭州市井百姓间,而到了30年代时,常熟厨师的菜谱便将其收入了。1956年,在浙江省认定的36个杭州名菜中,龙井虾仁名列其中。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杭州设宴招待,菜单上也有这道菜。

制作龙井虾仁,选用的茶叶至关重要。杭州龙井茶叶盛产于西湖南面的龙井村,素以“形美、色翠、香郁、味醇”四绝著称,现主要有“狮峰龙井”、“梅坞龙井”和“西湖龙井”三个品种。采摘龙井茶叶可是细活,又颇费工夫。每年清明时节,采茶姑娘便在茶园忙个不停。采摘茶叶很讲究,只采一个嫩芽的叫“连心”,采摘一芽一叶的叫“旗枪”(叶似旗,芽似枪);一芽两叶初展的叫“雀舌”;一芽三叶的叫“鹰爪”。

清人陆次云爱煞龙井茶,曾说:“龙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感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不过,制作龙井虾仁这道菜时用到的虾仁也马虎不得,宜选个大鲜活的河虾来剥取。这剥虾仁其实也是一门学问,不得其法,虾仁易碎烂。早年扬州名厨莫有财之法就值得借鉴。先将虾头壳掀开,再将虾背壳揭去,一手提虾头,一手捉虾尾,双手往中间一挤,虾壳便自然脱下来。

挤出的虾仁盛小竹箩内,再放清水里,用竹筷以顺时针方向轻轻搅打,挑去虾背污筋,待搅洗至虾仁洁白时,捞出沥水纳碗,放精盐和鸡蛋清,等到用筷子搅至有黏性时,加入湿淀粉和味精拌匀,随后静置1小时,以便调料渗入虾仁内部。另取龙井新茶1克用沸水50毫升泡开(不要加盖),放1分钟等茶叶慢慢泡开舒展,滗出茶水30毫升,剩下的茶水和茶叶则留用。

滑锅后下猪油,烧至四成热时,放入虾仁,并迅速用筷子划散,至虾仁呈玉白色时,倒出沥油。暗葱炝锅(这是指锅里放少量(www.61k.com)油,先放葱段煸出香味后拣去葱,既留葱香而又不见葱的一种方法),随后下入虾仁,将茶叶连同汁水一起倒入,另外烹少许绍酒并调好味,颠动片刻出锅装盘。虾仁玉白,茶叶碧绿,成菜清香,令人食后回味无穷。

杭州十大名菜的历史典故—— 叫花童子鸡

叫花童子鸡

据传,古时由于封建王朝战乱暴政,不少百姓家破人亡,沦为乞丐。一天有个流落到江南的叫花,在饥寒交迫中昏倒,难友为他搞来一只小母鸡。可苦于没有炊具,急难中,便仿效烤红薯的方法,用烂泥把鸡包起来,放入篝火中用柴草煨烤泥团,使其成熟,意外地发觉此鸡异香扑鼻,十分好吃。从此,这一别致的煨烤法便传开了。杭州厨师吸取中不断加以改进,采用嫩鸡、绍酒、西湖荷叶、腹中填料,进行精细加工,使烤鸡香醇透味,终于成为人们喜欢的传统名菜。

特点:鸡身白净,肉酥离骨,食不嵌齿。

原料:叫化童鸡选用绍兴、萧山一带的越鸡。

烹调过程:除去内脏,填入绍酒、姜、葱等佐料,用猪网油、荷叶、箬壳分层包裹,用绳扎紧,再涂上用绍兴酒脚、盐水调和的酒坛泥,放文火中煨烤三、四小时而成。食时,当场打开泥团,香气四溢。

杭州十大名菜的历史典故——宋嫂鱼羹

“宋嫂鱼羹”是南宋的一只名菜,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鱼羹色泽油亮,鲜嫩滑润,味似蟹肉,成为闻名遐迩的杭州传统名菜。

据《武林旧事》记载:淳熙六年(公元1171年)3月15日,宋高宗赵构乘御舟闲游西湖,命内侍买湖中龟、鱼放生,宣唤中有一卖鱼羹的妇人叫宋五嫂,自称是东京开封人,随皇上南迁到此,在西湖边以制鱼羹为生。高宗命其上船,吃了她做的鱼羹,十分赞赏,并念其年老,赐予金银绢匹,从此,声誉鹊起,富家巨室争相购食,宋嫂鱼羹也就成了驰誉京城的名肴。"一碗鱼羹值几钱,旧京遗制动天颜,时人信值来争市,半买君恩半买鲜。"

原料:

主料:桂鱼1条(约重600克)。 配料:熟火腿10克,熟笋25克,水发香菇25克,鸡蛋黄3个。

调料:葱段25克,姜块5克(拍松),姜丝1克,胡椒粉1克,绍酒30 克,酱油25克,精盐2.5克,醋25克,味精3克,清汤250克,湿淀粉30 克,熟猪油50克。

烹调过程:

(1)将桂鱼剖洗干净,去头,沿脊背片成两爿,去掉脊骨及腹腔,将鱼肉皮朝下放在盆中,加入葱段(10克)、姜块、绍酒(15克)、精盐(1克)稍渍后,上蒸笼用旺火蒸6分钟取出,拣去葱段、姜块,卤汁滗在碗中。把鱼肉拨碎,除去皮、骨,倒回原卤汁碗中。

(2)将熟火腿、熟笋、香菇均切成1.5厘米长的细丝,鸡蛋黄打散,待用。

(3)将炒锅置旺火上,下入熟猪油(15克),投入葱段(15克)煸出香味,舀入清汤煮沸,拣去葱段,加入绍酒(15克)、笋丝、香菇丝。再煮沸后,将鱼肉连同原汁落锅,加入酱油、精盐(1.5克)、味精,烧沸后用湿淀粉勾薄芡,然后,将鸡蛋黄液倒入锅内搅匀,待羹汁再沸时,加入醋,并洒上八成热的熟猪油(35克),起锅装盆,撒上熟火腿丝、姜丝和胡椒粉即成。

四 : 历史典故大全

五 : 大碗茶:大碗茶-喝法,大碗茶-历史

大碗茶,风靡于解放时期的老北京,茶有两种,一种是煎茶,即把茶叶投入开水直接煎熬;还有一种是特有成茶,是由大碗盛有煮好的茶加盖上玻璃等待过路口渴的行人。喝茶时5人一组,分得一个大茶碗。一般情况下是2分钱一碗。大碗茶文化伴随着那个纯朴的年代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文化形式渐渐为各种冷饮店所取代。

大碗茶:大碗茶-喝法,大碗茶-历史_大碗茶
大碗茶

大碗茶,风靡于解放时期的老北京,茶有2种,1种是煎茶,即把茶叶投入开水直接煎熬;还有1种是特有成茶,是由大碗盛有煮好的茶加盖上玻璃等待过路口渴的行人。喝茶时5人一组,分得1个大茶碗。一般情况下是2分钱一碗。大碗茶文化伴随着那个纯朴的年代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文化形式渐渐为各种冷饮店所取代。

大碗茶_大碗茶 -喝法

大碗茶:大碗茶-喝法,大碗茶-历史_大碗茶
喝法

北京人喝茶的历史很悠久。可一直存在着3种不同的喝法。而且根据不同的喝法,就有不同的市场形式与之相适应。

喝法一

第1种喝法是最基本的,那就是满足解渴的需要。北京人出门在外,不管是出差,还是逛公园、逛商店,走得口干舌燥之际,要是碰上卖大碗茶的,那就得猛灌一气。这种喝法儿是救急的,所以喝得多,喝得快;茶好不好、水好不好都在其次,至于使什么茶具那就更不在乎了。

喝法二

第二种喝法,喝的是个讲究。讲究茶叶、讲究水,讲究茶具,更讲究怎么个沏法、怎么个喝法。北京城有的是大茶叶店,花茶、绿茶、乌龙茶,云南的坨茶,蒙藏人好喝的砖茶,什么样的茶都买的着。因为喝的是讲究,一般的茶馆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已往都是买了茶叶,回到家里头自个儿细斟细品去。

北京城里已经出现了好几家专门讲究“茶艺”的茶馆。不管您是喝中国茶,喝外国茶,不管您怎么讲究,都能满足你。不过,既然是讲究,价钱很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约上几个朋友,作为1种高档的文化享受。

喝法三

其实大多数北京人喝起茶来,既不象第二种那么讲究,也不象第1种那么将就。不管经济条件如何,北京人总能找出1种适合自己的茶文化来。只要有口饭吃,肯定得弄壶“高末”喝。还真有不少的北京人,至今保留着当年的老作法,早清儿起来先得闷上壶茶,一直等到喝满足了,这才能吃了早点,出门上班去。所以当年北京城里才能出了茶馆这个行业,而且作为1种地域文化扬名天下。

大碗茶_大碗茶 -历史

大碗茶:大碗茶-喝法,大碗茶-历史_大碗茶
大碗茶喝大碗茶的风尚,在汉民族居住地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道两旁、车船码头、半路凉亭,直至车间工地、田间劳作,都屡见不鲜。这种饮茶习俗在中国北方最为流行,尤其早年北京的大碗茶,更是名闻迩遐,如今中外闻名的北京大碗茶商场,就是由此沿习命名的。

大碗茶由于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自然受到人们的称道。即便是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的今天,大碗茶仍然不失为1种重要的饮茶方式。

早年间北京卖大碗茶的都是挑挑儿作生意。什刹海海沿上、各个城门脸儿附近、天桥一带,常能碰见挑挑儿卖大碗茶的,一般都是老头或是小孩,挑子前头是个短嘴儿绿釉的大瓦壶,后头篮子里放几个粗瓷碗,还挎着俩小板凳儿。一边走一边吆喝。碰上了买卖,摆上板凳就开张。

卖大碗茶的现在也还有,不过全都改成茶摊了,名声赫赫的大碗茶集团公司就是从这儿起的家。这种茶摊在旅游区常能见着。树荫底下,支张小桌,摆几个小凳,玻璃杯里早就晾好了茶水,上边还都盖着盖儿,透着那么干净,那么凉快。顾客来了,一口气能喝下好几杯去。

北京茶馆最昌盛的年代是在清朝。那时候,北京四九城的街面上,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茶楼、茶园、茶馆,一天到晚,接待着三教九流的茶客。当年的茶客里边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八旗子弟。满、蒙、汉八旗原本是清朝政府统一中国之际所依靠的军事力量,政府为了保证随时都有足够的兵源,不准闲散的八旗子弟离开八旗自谋生路,他们只能依靠朝廷发给的粮饷度日,这就是所谓的“铁杆庄稼”。战争结束以后,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十来万人守在北京,无所事事,只能是游手好闲,提笼架鸟,走狗斗鸡,浪荡度日。茶馆是这些人一天也离不开的地方。

当然上茶馆的不全是八旗子弟。茶馆是个公共的社交场所,是各类社会信息聚集和传播的地方,这一点和国外的咖啡馆其实是一样的。茶客们在这儿评茶、论鸟、拉家常、讲时事;会朋友,谈买卖,一坐就是半天,花钱不多,收获不少。有些茶馆为了招徕生意,又搭起舞台,添上大鼓、评书,添上京戏,茶馆又成了娱乐场所。北京城有名的广和、天乐、同乐等大戏园子,早先都是茶园。

有的茶馆专作某1类人的生意,比方说打小鼓收旧货的小贩,他们每天都在固定的茶馆歇脚聚会,一边喝茶,一边交换情报,他们管这地方叫“攒儿上”。北京城那些打散工的泥瓦匠、木匠、棚匠,每天早上也在固定的茶馆聚齐,一边喝着茶,等着包工头儿来叫人,他们管这儿叫“口儿上”。所以与其说这类茶馆提供的是茶,不如说是提供了一处廉价的社交环境。

大碗茶_大碗茶 -大碗茶馆

大碗茶:大碗茶-喝法,大碗茶-历史_大碗茶
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命名的茶馆,始建于1988年,现有营业面积2600多平方米,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大茶馆。在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环境里,您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同时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

吴裕泰茶庄

解放后公私合营时,吴裕泰茶栈改为“吴裕泰茶庄”。冯亦武老先生题写了第一块黑底绿字的“吴裕泰茶庄”的横式牌匾。“十年动乱”期间,吴裕泰茶庄曾一度改名为红日茶庄。1985年,在建店98周年的时候,又恢复了“吴裕泰茶庄”的老字号。1994年春,茶庄进行翻扩建改造,同年9月28日重张开店。扩建后的茶庄营业面积由过去的30平方米,增加到80平方米。

1995年在茶庄旁开了“吴裕泰茶社”,茶社虽不是雍容华贵,却以其独有的清幽雅致,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

四惠建材城大碗茶馆

2007年7月10日,四惠建材城大碗茶馆正式开张,方桌、长条凳、粗瓷碗、大叶茶,店小二用老北京吆喝声招揽顾客,身怀几百种吆喝声的“吆喝真人”坐镇主持……一切复原了人们记忆中的大碗茶。

四惠建材城的大碗茶馆将在目前面积为100平方米。四惠建材城将每年为大碗茶馆投入20多万元,以保证大碗茶完全是公益性的,不带任何商业目的,还将把评书、二胡、京韵大鼓等老北京传统曲艺节目引进到大碗茶馆里。


大碗茶_大碗茶 -大碗茶的故事-连环画


大碗茶:大碗茶-喝法,大碗茶-历史_大碗茶
《大碗茶》改编李武魁绘画 陈玉先


大碗茶_大碗茶 -日本大碗茶

大碗茶:大碗茶-喝法,大碗茶-历史_大碗茶
日本大碗茶

日本大碗茶简单介绍

品茗饮茶,自古讲究器具使用。小巧精致的茶具赏心悦目,自然不必多说,而使用大茶具也别有一番情趣。虽说北京曾出过著名的大碗茶,可要是和日本的大碗茶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种大碗茶产自奈良市西北著名的西大寺。那里每年4月和10月的第二个周末,都会举行“大茶盛式”活动。日语中“盛”是“器具”之意,“大茶盛”就是大茶碗的意思。这种大茶碗也真够大的,高21厘米,直径为36厘米,周长107厘米,重达7公斤,堪称茶具中的巨无霸。

大碗茶的来由

1239年,西大寺的高僧向寺院内的菩萨献茶后,为保佑“玉体安稳,万民丰乐”,将剩下的供茶施舍给聚集在寺中的信徒们饮用。当时,茶叶大多从中国进口,是高级奢侈品,只有贵族和僧侣间才流行饮茶,而日本民间,茶是被当成包治百病的药物使用的。

施茶给众人饮用时,因没有足够的茶具,就用1个大水盆盛满茶水,一人一口,一直传递着喝下去。这样的做法在信徒中受到好评,西大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后来,这种发放茶水给参拜寺庙的信徒喝的传统就流传下来,直到今天。西大寺使用的茶具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模样,成了日本独一无二的大茶碗。

大碗茶喝法

西大寺每年春秋举行的“大茶盛式”都人满为患,尽管门票4000日元一张,还是极难买到。仪式本身与其说是分发茶水,更像是宗教仪式表演。参加者被带到铺着榻榻米的日式房间,跪坐在蒲团上等待。寺院长老在众僧侣簇拥下,神态庄严地缓缓踱进屋,开始讲述大茶碗的来龙去脉。听者正襟危坐,说者话音朗朗。然后,长老在众人注视下煎煮茶水。茶有2种,1种是煎茶,即把茶叶投入开水直接煎熬;还有1种是日本特有的抹茶,先把烘干的茶叶粉碎,然后加入开水搅拌成糊状。喝茶时5人一组,分得1个大茶碗。长老用长长的茶勺象征性地向碗里注入茶水后就可饮用了。

由于茶碗又大又重,1个人单独喝茶实在困难,需要两边的人协助才能捧起茶碗。喝茶时,头几乎要全部埋进碗中,从正面看,根本就瞧不见喝茶人的脸。由于紧张,不少人喝大碗茶时战战兢兢。据说,每年都有人把茶碗滑落,被大碗茶搞得狼狈不堪。

大碗茶_大碗茶 -参考资料

[1] 大众点评网 http://www.dianping.com/shop/537431/good

[2] 腾讯网

本文标题:历史上十大茶的典故-溧阳白茶的历史或典故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534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