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色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二 :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到北京出公差之前,发了蛮大一个誓愿,我要背上400D,要去拍拍奥运建筑鸟巢和水立方!谁料白天看到时阴雨蒙蒙,到处有警察戒严,怕被人把鸟巢鸟蛋给偷了,处处交通管制!晚上表姐夫开着车兜了一个大圈,也只让我看到暗暗的象巨大的暗蓝色水泡子组成的水立方,因为白天没有好角度,晚上水立方没开灯,实在拍不出来照片,只好灰溜溜的离开了。不过我在心里想象了一下水立方开着灯的样子应该是奇特和美丽的。
还好,网上YY出来的鸟巢图片实在多,我通过想象排除一切非正常客观条件,鸟巢的确是这么巨大和怪异,但确实也壮观和美丽的!
公差第二个地点是杭州,我与这个城市有缘,这是第四次相逢了,前几次都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桃花如意的春机盎然;这次匆匆赶到时遇上酷暑时节,闷热难言,不过倒正是荷花好颜色,我在盛夏来到西子湖衅,处处是田田的莲叶。曲院风荷,白堤,苏堤各处都是菡萏景色,唯独断桥旁有一处荷花开得格外娇研,莲叶凋残的也少,生机勃勃一大片,大片碧绿的荷叶中探出长长的花茎托着的含苞花蕾,粉红娇嫩,姿态怜人,盛开的荷花更是风姿楚楚,玉洁冰清!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我又诗兴大发了,可惜这次没有人跟我对吟!
三 :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出自唐代李白的《子夜吴歌·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四 : 家有绿荷菡萏香
家有绿荷菡萏香
家有绿荷菡萏香
女儿大了,与我们交流的范畴也越来越广泛,我只能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也用事实教育了她:活到老,要学到老。记得有一次,女儿与我一起讨论“葛朗台”时,竟对我说:“妈妈,葛朗台真聪明,他是一个出色的商人,爸爸应该向他学习!”我心中暗暗吃惊,笑着对她说:“你怎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她打开书把巴尔扎克对葛朗台的那一段描写分析给我听,我没有对她的看法表示异议,但是我告诉她:葛朗台是个守财奴,妻子病重都不请医生,这种自私自利的人千万学不得。从此,我会经常关心女儿读了什么书,和她交流一下对书中人物的看法,以此来引导她明辨是非,告诉她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女儿很懂事,功课也很好,还坚持在星期六下午去奥数班上课。可是有一次,她到三点半了还没有回来。四点之后,我开始着急,开始打电话寻找。可是她不在同学那里,也不在我的朋友家里,更没有去乡下。我的眼前一片黑暗,电视里播放的拐卖儿童的情景闪现在我的脑海里,天哪!我的女儿那么聪明,那么机灵,难道骗子能将她骗走?可是,她在哪里呀?我站在小区门口,绝望地流泪,无助的我忽然想到了报警。于是我走进传达室,电视里正在播放网吧非法经营坑害青少年的新闻。网吧?我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一个念头:女儿会不会在网吧里?不,绝对不会,我的女儿怎么可能去那种地方?可是,一刻钟后,我在附近的一家网吧里找到了她。她那么专心地敲着键盘,熟练得让我吃惊。我拍了拍她的肩膀,她转过头,惊呆了。然后默默地跟着我走。
到家后,她一直低着头,不敢看我。我问她:“网吧很好玩吗?”她迟疑了一下,似乎经过很激烈的思想斗争,然后抬起头说:“妈妈,我不是去玩的,我只是想知道网上到底有什么好东西,才让我们班的同学为此神魂颠倒。”“那么,你找到答案了吗?”她沉默。我看着她,想知道她说的是不是真话,可是我得不到答案。作为妈妈,我一向认为对她非常了解,可是此刻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也许我的孩子真的长大了?“妈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去那种地方了,除非得到你的同意。行吗?”我点了点头。以后我再也没有提过这件事,而她也确实再也没有去过,我明白我的女儿有了一个新的优点——信守承诺。
五 :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_全诗赏析
出自盛唐诗人的《子夜吴歌?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蒲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赏析
这首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辽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呈现了,成为采莲人,然而她的明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广阔的若耶溪变得狭窄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烈局面,如同浮现在读者面前,将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惊动当地的如实刻画。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公道的设想来补足:勾践早已断定应用丽人计来凑合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必去费劲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波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行美人计的进程;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成果,同样地表示了“艳色天下重”的意思。这种截割,多了一些蕴藉跟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的下抑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起因之一。这即是是提示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色之过,仍是因为西施成了亡吴的症结?假如西施是消亡吴国的要害,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由于什么?”李白不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岂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明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过剩了,这可能是李白鸭蛋虽密也有缝的笔误。
本文标题:菡萏发荷花-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