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知青返城-数百万中国知青大返城【转】

发布时间:2017-09-25 所属栏目:知青返城日记上篇

一 : 数百万中国知青大返城【转】

从1979年初开始,数百万知青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带着满身的伤痕,一脸的困倦,从边疆,从草原,从红土地,从黄土地,从黑土地,从那些抛洒下青春、汗水和泪水的地方,又回到了他们原来出发的地方,走完了他们人生中的一次轮回。

数百万中国知青大返城【转】

云南知青请愿团

数百万中国知青大返城【转】

给当时中央领导的联名信

数百万中国知青大返城【转】

绝食请愿

数百万中国知青大返城【转】

知青在街头

数百万中国知青大返城【转】

组织者宣布进京纪律

数百万中国知青大返城【转】

王震接见、同知青交谈

数百万中国知青大返城【转】

当时知青情景

数百万中国知青大返城【转】

知青返城情景

1970年,作为69届中学毕业生,上海知青丁惠民来到当时的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景洪农场)。丁惠民在农场学校当总务,负责全校师生的教学物资采购。由于工作关系,他走遍了西双版纳垦区各个农场和乡镇集市,了解各地知青的真实状况,听到了许多关于知青的悲惨故事。而他自己,和所有知青一样,经历了知青生涯的各种酸甜苦辣。解决问题,最彻底的办法就是结束上山下乡运动、让知青们回家。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10月16日,在广泛征求场部和附近连队知青们的意见,并得到一致的赞同和支持后,丁惠民的第一封致邓小平副总理的公开联名信正式公布了。在得知中央近期内准备召开一次全国性的知青工作会议,对执行多年的上山下乡政策作一次全面的总结检查后,11月18日,第二封联名信公布了。如果说第一封信中限于诉苦,第二封信则有所不同,信的内容是对上山下乡政策提出质疑。

在等待回信未果的情况下,云南七个农场的三万多知青开始了游行和罢工,使工作瘫痪,生产停顿。12月7日,云南知青再次向中共中央、华国锋、邓小平写了第三封请愿信,同时,成立了农场知青北上请愿筹备组,组织北上请愿团。12月9日,知青发布了北上宣言,同日开始大罢工。罢工席卷了云南全省。


1979年1月4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接见了请愿团代表,转达了邓小平的意见。丁惠民在后来的回忆中写道:邓小平确实是个讲实际的人,短短几句话就点了问题的根本,不就是穷嘛,生活不搞好,所以知青不安心闹着要回家,现在给你钱,而且还有美元。如果党中央能够早一点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不会闹得如此了。


两天后,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基本同意国务院知青办1月18日报送的《关于处理一些地方知青请愿闹事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提出的六条意见:1、把农场办成农工联合企业,适当提高工资,把知青稳定在农场;2、参照以往办理病退困退的规定商调回城,由知青部门负责办理;3、城镇职工退职退休后,可以由其子女顶替;4、从农场参军的知青,退伍后可以回父母所在地安置工作;5、城市招工时,允许农场商调本市下乡知青;6、上海郊区到农场的青年,可以允许回原籍社队。

从1979年初开始,数百万知青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带着满身的伤痕,一脸的困倦,从边疆,从草原,从红土地,从黄土地,从黑土地,从那些抛洒下青春、汗水和泪水的地方,又回到了他们原来出发的地方,走完了他们人生中的一次轮回。

二 : 知青:知青-历史,知青-返城

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简称,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中国,知青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有很多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的估计在约1200万至1800万之间。1977年高考被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197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知青问题的“六条”精神,随后,大量知青通过各种途径返城。

知青下乡_知青 -历史

知青:知青-历史,知青-返城_知青下乡
知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早在1953年《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1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1962年开始有人提出要将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化地组织起来,1964年,中共中央为此特别设立了1个领导小组。

(www.61k.com)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为止许多中学毕业生即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得中共领导机构意识到他们需要寻找1个办法将这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授意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因此下乡去农村。全国也开始有组织地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去。

知青下乡_知青 -返城

1977年高考被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为了得到一张病退证明,他们服用麻黄素、生压灵来制造高血压,喝10%高效麻醉药制造“心力衰竭”,喝农药制造“胃痉挛”,喝墨水制造“胃穿孔”———不惜一切,只为回家。

1978年冬在云南的知识青年以请愿和罢工的形式来将他们的要求表达出来。1980年5月8日,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10月1日中共基本上决定过去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但是仍有大量知青滞留在下乡地或者故乡城市以外的第三地。而知识青年的子女最多只可以有1个人迁回父母所在的故乡城市,而且有年龄及婚否的限制。

知青下乡_知青 -特点

知青:知青-历史,知青-返城_知青下乡
知青知青,由于他们多数来自于大、中城市和内地,并具有一定的文化,他们的到来,既为农村带来先进文化和城市文明,又为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增添了生力军,还为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与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知青思想活跃,工作勤奋,学习刻苦,思维敏捷,善于吸收知识营养,敢想、敢说、敢干,充满了青春活力,与边疆各族人民以及农垦职工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经过艰苦的磨炼,他们中有1大批在锻炼中迅速成长,一方面由于是年轻人,所以朝气蓬勃,思想单纯,富于幻想,易于接受新事物。求知欲强但识别能力低,看待事物易犯主观片面,处理问题容易简单冲动。

另一方面,知青有一定知识,因此对社会变革比较敏感,喜欢质疑和争论,富有理想和献身精神,开始思考 “人生目的”、 “人生意义”等类问题。然而他们往往又是急躁的理想主义者,人生观、道德观的不定型使他们中的有些人可能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由于自我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1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经常会有苦恼、迷茫、沮丧与不安伴随着他们。

知青下乡_知青 -划分

1、以年代划分

知青:知青-历史,知青-返城_知青下乡
知青1)自一九五五年报载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的一批中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到一九六零年,知识青年下乡处于试验阶段,规模很小。那时候的知青基本是指原为农村户口毕业后又回到农村,本文称之为“早期知青”。

2)1964年1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了中央安置领导小组的汇报,讨论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他对搞好插队问题再一次发表了重要讲话:城市知识青年下乡,以插队为主,这是一件长期的大事。每年要安置100多万人。用插队的办法,每人给的安置费不到200元。1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以后。中央成立了“知识青年下乡指导小组”和安置办,各地区也成立了安置知青下乡的专门办事机构。在此之前,已经有六一,六三年两届人数比较集中的毕业生奔赴农场农村,连同后来的六五届下乡知青,被称之为“前老三届”上山下乡知青。

3)“老三届”(66-68),“新五届”(69-73),以及“后五届”(74-78)知青。

2、以户口所在地划分

以学生上学期间,其家庭户口在城镇还是农村(大致以是否“吃商品粮”来区别)来分的“城镇知青”和“农村知青”。

3、以就业划分

由离校后学生户口去向来分的“下乡知青”(包括去山区农村,以挣工分为生), “上山知青”(远离城市的三线建设,矿山等)“支边知青”(户口落到边疆城镇),“兵团战士”(户口在兵团,吃供应粮或领薪水),“留城知青”(户口仍留在原来城镇,在家养病,从事个体或集体服务性工作,或者进入工厂)和当了兵的知青等等。

知青下乡_知青 -指示

第一次指示。毛泽东于1955年9月至12月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进1步肯定了知识青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让他们到农村参加合作化工作的思想。紧接着,他在《在1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的按语中明确指出:“这也是一篇好文章,可作各地参考。其中提到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1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毛泽东发出这一号召不久,团中央随后进行了“组织城市青年下乡的试验”。1955年10月15日,一支由98名热血青年组成的“上海市志愿垦荒队”,来到了江西省德安县九仙岭脚下开创新生活。其中有25名女孩子,最小的15岁。之后,共青团中央在全国10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动员城市青年奔赴农村。这可说是上山下乡的“前奏”。

知青:知青-历史,知青-返城_知青下乡
知青

第二次指示。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一版以大字标题刊登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并在编者按中披露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到1970年5月,全国有5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数字比“文革”前5年下乡青年的总和还多3倍。这一时期,知青上山下乡主要采取到农村插队落户和参加生产建设兵团2种形式,同时开始搞知青国营、集体农场的试点。

第三次指示。1972年12月20日,福建省莆田县城厢镇下林小学教员、下乡知识青年家长李庆霖写信给毛泽东。他在长达2000多字的信中陈述了下乡知青生活上的困境,揭露了地方上一些干部利用职权为下乡时间不长的子女开后门招工、参军、上大学的不正之风。信几经辗转,于1973年4月25日由王海容交到了正在中南海游泳池游泳的毛泽东手里。毛泽东读完这封群众来信,他立即复信:“李庆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问题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毛泽东给李庆霖复信,引起了周恩来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重视。4月29日晚,周恩来主持召开了解决知青问题的专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叶剑英、张春桥、李先念、王洪文等人。会议传达了毛泽东给李庆霖的复信,周恩来在讲话中谈了下乡知青的安置经费、口粮、疾病治疗、婚姻、成分、安置布局、表彰先进、学习和教育、打击“坏人”、干部带队和组织机构等一系列问题。这次会议虽然只提出了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所出现的问题的一些初步看法,却为后来的知青政策调整定下了基调。

知青下乡_知青 -评价

关于中国内地的知青运动,邓小平在1978年曾说,国家花了三百个亿买了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据说李先念还加了1个不满意,叫国家不满意。

1981年10月,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起草了一份《二十五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起因、发展、失误、教训等若干重大问题给出了基本看法。

第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五十年代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是我们党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

第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是1个就业问题,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至此历时25年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无声无息中画上了句号。

知青下乡_知青 -电视剧

《我们的知青年代》 《我们的知青岁月》《血色浪漫》《北风那个吹》《蹉跎岁月》《血色青春》《孽债》《爱在冰雪纷飞时》《年轮》《昨日留言》 《今夜有暴风雪》 《爱的背后》 《回首黄土地》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甜蜜蜜》 《梦开始的地方》 《几度菊花香青红》 《一年又一年》 《美人草》《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天浴》 《老三届》

三 : 知青:知青-历史,知青-返城

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简称,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中国,知青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有很多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的估计在约1200万至1800万之间。1977年高考被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197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知青问题的“六条”精神,随后,大量知青通过各种途径返城。

知青是什么意思_知青 -历史

知青:知青-历史,知青-返城_知青是什么意思
知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早在1953年《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1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1962年开始有人提出要将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化地组织起来,1964年,中共中央为此特别设立了1个领导小组。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为止许多中学毕业生即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得中共领导机构意识到他们需要寻找1个办法将这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授意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因此下乡去农村。全国也开始有组织地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去。

知青是什么意思_知青 -返城

1977年高考被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为了得到一张病退证明,他们服用麻黄素、生压灵来制造高血压,喝10%高效麻醉药制造“心力衰竭”,喝农药制造“胃痉挛”,喝墨水制造“胃穿孔”———不惜一切,只为回家。

1978年冬在云南的知识青年以请愿和罢工的形式来将他们的要求表达出来。1980年5月8日,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10月1日中共基本上决定过去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但是仍有大量知青滞留在下乡地或者故乡城市以外的第三地。而知识青年的子女最多只可以有1个人迁回父母所在的故乡城市,而且有年龄及婚否的限制。

知青是什么意思_知青 -特点

知青:知青-历史,知青-返城_知青是什么意思
知青知青,由于他们多数来自于大、中城市和内地,并具有一定的文化,他们的到来,既为农村带来先进文化和城市文明,又为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增添了生力军,还为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与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知青思想活跃,工作勤奋,学习刻苦,思维敏捷,善于吸收知识营养,敢想、敢说、敢干,充满了青春活力,与边疆各族人民以及农垦职工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经过艰苦的磨炼,他们中有1大批在锻炼中迅速成长,一方面由于是年轻人,所以朝气蓬勃,思想单纯,富于幻想,易于接受新事物。求知欲强但识别能力低,看待事物易犯主观片面,处理问题容易简单冲动。

另一方面,知青有一定知识,因此对社会变革比较敏感,喜欢质疑和争论,富有理想和献身精神,开始思考 “人生目的”、 “人生意义”等类问题。然而他们往往又是急躁的理想主义者,人生观、道德观的不定型使他们中的有些人可能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由于自我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1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经常会有苦恼、迷茫、沮丧与不安伴随着他们。

知青是什么意思_知青 -划分

1、以年代划分

知青:知青-历史,知青-返城_知青是什么意思
知青1)自一九五五年报载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的一批中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到一九六零年,知识青年下乡处于试验阶段,规模很小。那时候的知青基本是指原为农村户口毕业后又回到农村,本文称之为“早期知青”。

2)1964年1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了中央安置领导小组的汇报,讨论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他对搞好插队问题再一次发表了重要讲话:城市知识青年下乡,以插队为主,这是一件长期的大事。每年要安置100多万人。用插队的办法,每人给的安置费不到200元。1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以后。中央成立了“知识青年下乡指导小组”和安置办,各地区也成立了安置知青下乡的专门办事机构。在此之前,已经有六一,六三年两届人数比较集中的毕业生奔赴农场农村,连同后来的六五届下乡知青,被称之为“前老三届”上山下乡知青。

3)“老三届”(66-68),“新五届”(69-73),以及“后五届”(74-78)知青。

2、以户口所在地划分

以学生上学期间,其家庭户口在城镇还是农村(大致以是否“吃商品粮”来区别)来分的“城镇知青”和“农村知青”。

3、以就业划分

由离校后学生户口去向来分的“下乡知青”(包括去山区农村,以挣工分为生), “上山知青”(远离城市的三线建设,矿山等)“支边知青”(户口落到边疆城镇),“兵团战士”(户口在兵团,吃供应粮或领薪水),“留城知青”(户口仍留在原来城镇,在家养病,从事个体或集体服务性工作,或者进入工厂)和当了兵的知青等等。

知青是什么意思_知青 -指示

第一次指示。毛泽东于1955年9月至12月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进1步肯定了知识青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让他们到农村参加合作化工作的思想。紧接着,他在《在1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的按语中明确指出:“这也是一篇好文章,可作各地参考。其中提到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1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毛泽东发出这一号召不久,团中央随后进行了“组织城市青年下乡的试验”。1955年10月15日,一支由98名热血青年组成的“上海市志愿垦荒队”,来到了江西省德安县九仙岭脚下开创新生活。其中有25名女孩子,最小的15岁。之后,共青团中央在全国10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动员城市青年奔赴农村。这可说是上山下乡的“前奏”。

知青:知青-历史,知青-返城_知青是什么意思
知青

第二次指示。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一版以大字标题刊登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并在编者按中披露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到1970年5月,全国有5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数字比“文革”前5年下乡青年的总和还多3倍。这一时期,知青上山下乡主要采取到农村插队落户和参加生产建设兵团2种形式,同时开始搞知青国营、集体农场的试点。

第三次指示。1972年12月20日,福建省莆田县城厢镇下林小学教员、下乡知识青年家长李庆霖写信给毛泽东。他在长达2000多字的信中陈述了下乡知青生活上的困境,揭露了地方上一些干部利用职权为下乡时间不长的子女开后门招工、参军、上大学的不正之风。信几经辗转,于1973年4月25日由王海容交到了正在中南海游泳池游泳的毛泽东手里。毛泽东读完这封群众来信,他立即复信:“李庆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问题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毛泽东给李庆霖复信,引起了周恩来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重视。4月29日晚,周恩来主持召开了解决知青问题的专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叶剑英、张春桥、李先念、王洪文等人。会议传达了毛泽东给李庆霖的复信,周恩来在讲话中谈了下乡知青的安置经费、口粮、疾病治疗、婚姻、成分、安置布局、表彰先进、学习和教育、打击“坏人”、干部带队和组织机构等一系列问题。这次会议虽然只提出了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所出现的问题的一些初步看法,却为后来的知青政策调整定下了基调。

知青是什么意思_知青 -评价

关于中国内地的知青运动,邓小平在1978年曾说,国家花了三百个亿买了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据说李先念还加了1个不满意,叫国家不满意。

1981年10月,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起草了一份《二十五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起因、发展、失误、教训等若干重大问题给出了基本看法。

第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五十年代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是我们党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

第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是1个就业问题,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至此历时25年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无声无息中画上了句号。

知青是什么意思_知青 -电视剧

《我们的知青年代》 《我们的知青岁月》《血色浪漫》《北风那个吹》《蹉跎岁月》《血色青春》《孽债》《爱在冰雪纷飞时》《年轮》《昨日留言》 《今夜有暴风雪》 《爱的背后》 《回首黄土地》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甜蜜蜜》 《梦开始的地方》 《几度菊花香青红》 《一年又一年》 《美人草》《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天浴》 《老三届》

本文标题:知青返城-数百万中国知青大返城【转】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064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