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谈小乘佛教对老挝民俗文化的影响
老挝位于中南半岛的中部,它东临越南,西抵泰国和缅甸,南连柬埔寨,北与中国接壤,是东南亚惟一的内陆国。老挝国土面积23.68万平方公里,人口560万(2005年),是一个跨境民族较多、民族成份较为复杂的国家。由于深受古印度和孟―高棉文明的影响,老挝各民族90%以上的居民信奉小乘佛教,这使得老挝成为当今世界南传上座部佛教四大中心之一。小乘佛教在老挝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老挝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小乘佛教在老挝
小乘佛教又叫南传上座部佛教。它是佛陀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逝世后印度部派佛教运动结果。公元前1―2世纪,部派佛教运动方兴未艾,大乘佛教开始萌芽,人们便把较多地保留原始佛教特点的派别称之为“小乘”。 小乘佛教通过斯里兰卡向东南亚地区扩散。但佛教特别是小乘佛教何时传入老挝,却是一个有待论证的问题。我们只知道,在14世纪之前佛教仅仅在老挝少数地区存在。1353年法昂建立澜沧王国,小乘佛教在老挝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老挝的国教。
在统一老挝的过程中,法昂以小乘佛教作为思想工具,并将其定为国教,这是小乘佛教发展过程的一个转折点。据老挝古籍记载,老挝的小乘佛教是从柬埔寨传入的。法昂的妻子是柬埔寨公主,为满足她的愿望,法昂赴柬埔寨请求佛法。应法昂的要求,高棉王派帕摩诃帕斯曼、帕摩诃德伐兰偕同20名僧侣和3位精通藏经的佛学家前往老挝传播佛教。高棉王还赠给法昂佛像、三藏经和菩提树苗。
法昂死后,被称为“三十万领袖”的温蒙执掌政(1373―1416年在位)。在他统治期间,老挝小乘佛教昌盛,许多寺庙得以修建,僧侣们获授职务和爵位,在朝庭里受到重用。16世纪初,三藏经被从巴利文译成老挝文,在当时大的佛教寺庙得到普遍使用。1560年,老挝塞塔提腊王下令将首都从琅勃拉邦迁往万象,标志着老挝小乘佛教的新发展,许多雄伟的佛教建筑如楼台、宫殿拔地而起。17世纪末,老挝澜沧王国达到全盛时期,小乘佛教也随之水涨船高。当时,老挝的法典规定,国王有信守佛门的五戒、八戒,官吏要重视传播佛教。18世纪初,澜沧王国分裂为万象、琅勃拉邦、占巴塞3个王国。在阿努于1804年继位为万象国王后,万象成为当时老挝的佛教中心。在老挝平原和河谷地区的居民中,小乘佛教已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佛教越来越深入到老挝的社会、文化领域,并对老挝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独立斗争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据老挝政府统计,目前老挝有佛寺近2000座,僧侣2万多名。在佬族人居住的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佛寺,一些大的村寨甚至有2-3座,每个佛寺中至少有僧侣3-5名,多则几十名,大的佛寺僧侣可达百名以上。
老挝的佛教分为玛哈尼凯和塔玛育两派,前者属于下层,后者属于上层,前者的信奉者占多数。二者的教义相同,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如化缘时玛哈尼凯派僧侣是背着钵,而塔玛育派僧侣是以手持钵;接受施主施舍时,玛哈尼凯派僧侣是自己接,而塔玛育派僧侣是让随行的小沙弥代接,回到佛寺后才从小沙弥手中接回。塔玛育派的中心是在占巴塞,现已发展到万象,得到一些政府官员的支持,但在群众中的影响不如玛哈尼凯派。
老挝信奉佛教的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信奉佛教但不出家修行的信徒,另一类是专门出家修行的沙弥和比丘。信徒又可以分为几种:第一种是不愿在家中生活而想修行的男女,在佛寺附近建一座房屋,修行期间靠亲朋的资助维持生活。第二种是平时居家生活,每年收获季节后到佛寺短期修行3个月。第三种是一般信徒,只是每逢佛日(每月8天)才到佛寺诵经拜佛。
老挝的男性佛教徒,无论国王还是平民,一生中都必须出家剃度当一次和尚,少则数日,多则不限,有的则出家终生为僧。社会上对入寺为僧极为重视,人们常把曾否出家为僧作为判断一个佛教徒人品的重要标准。曾经当过和尚的人,在各方面都要比没有出过家的人更有优先条件。
小乘佛教对老挝民俗文化的影响
我们说过,老挝全国居民90%以上信奉佛教。佛教的影响渗透到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文学。在老挝语中,接受了大量的巴利语。巴利语不仅是宫廷用语也是政治、军事、科学、文化、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专用名词的一个重要来源和基础。因此,要衡量一个人的老挝语水平,人们总是看他对巴利语的掌握程度如何。而传授和使用巴利语大多是在寺院或佛界创办的巴利语学校内进行,寺院也就成了各地的文化艺术中心,僧侣便是当地的知识分子。老挝的古典文学,无论是佛经文学还是世俗文学,都深深地打上了佛教的烙印。例如古典佛经文学作品《瓦三敦》,从15世纪末由老挝高僧译成老挝文以后,历经加工、润色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瓦三敦》的故事,比附悉达多的身世和出家经历,一直是老挝佛教赖以讲经布道的主要依据。每年佛历4月15日听经节时,善男信女们都要云集寺院聆听高僧讲诵《瓦三敦》,在一些佛殿的墙壁上,还描绘有《瓦三敦》故事图。
(二)建筑。老挝在历史上长期被邻国占领,所以它的建筑艺术也深受缅甸、泰国、柬埔寨的影响,反映了本国动乱的历史。它的有些建筑在东南亚地区是独一无二的,
带有浓厚的本国特色。但由于这些建筑都是木质结构,寿命有限,留下来的不多。保留下来的都是材质坚固、维修较好的建筑物。老挝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充满了宗教色彩。建筑物形状是传统的印度风格,成穹形,底部圆,顶尖如箭。建筑物的用途是供佛,但其规模远不及泰国。老挝各地区的建筑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可分为琅勃拉邦、万象和川圹三种风格。琅勃拉邦建筑的屋顶有一到三层壁凹,低垂到几乎接地,香通寺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万象建筑受泰国中部寺院建筑影响较大,屋顶高、尖、厚。万象的建筑是全国最高的,大部分为长方形。玉佛寺是它的典型代表。建筑物的底基高出地面,正门入口的台阶有龙把守。川圹的寺院建筑综合了上述两种建筑风格,屋顶宽、成鞍形,低垂到几乎接地。圣殿建在数层三角楣上。尽到责任管这三种建筑风格各有不同,但都无一例外地打上了宗教,主要是小乘佛教的烙印。
(三)艺术。老挝的艺术首先是小乘佛教的艺术。许多艺术品都来自寺院,一些壁画、壁雕也都是关于佛教故事。在佛教之前,老挝已有石器艺术,如川圹地区的石缸和华潘地区的石碑。由于老挝的历史上多战乱,许多古建筑遭到破坏,很多珍宝被盗,流落到东南亚各国。老挝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这在川圹的寺院里[www.61k.com]可以得到验证。但老挝在历史上也遭受过泰国和缅甸多次入侵,所以也留下了他们的一些艺术踪迹。此外,由于佛教的传播,老挝古代早期艺术还受到佛教发源地――印度的影响。
(四)交往。老挝人善良朴实,安于现状,不喜争斗。老挝人这种“温顺”的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小乘佛教的教义不无关系。在与客人见面时,老挝人通常施合十礼,即左右合掌,十指并拢,置于胸前,行礼时,问候”沙迈迪”。如果向僧侣行合十礼,对方可以不以同样的方式回礼,或以点头示意。在正式的外交和商务场合,老挝人一般也行握手礼,但妇女仍多行合十礼。老挝人介绍你认识别人时,一般遵循从长到幼,从尊到卑的顺序。老挝人一般不直呼人的姓名,而是在其名前冠以尊称或亲切的称呼。为表示亲密,熟悉或不熟悉的人都可称长辈为大爷、大娘,称年纪比自己大的为大哥、大姐,称年纪比自己小的为弟弟、妹妹,在国家机关或军队中一般称同志。
老挝民间还流行为远道来客举行拴线祝福的礼仪亦称“巴喜”或“素宽”仪式,以表示诚挚的友情和良好的祝愿。主人将一缕用香水浸泡过的线拴在客人的手腕上,先拴左手腕,后拴右手腕。拴毕,双手合十,举到胸前,并说“愿您长寿、健康、幸福”。客人过3天后可解开拴线。到老挝人家做客,进门应走前门,进屋要脱鞋,一般都席地而坐,注意不能用脚替代手指向人或物,男的盘膝,女的并膝把脚侧放一边。以上这些交往礼节,已经被佛经定为戒律,是佛教徒需要做到的。
二 : 老北京糕点的美食文化
北京的糕点业的特点十分突出,它吸取汉、满、蒙、回、藏等民族食品的精萃,融汇南、 北、荤、素、甜、咸之特点,形成了与其它地区所不同的“京味糕点”。
老北京人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及祭祖敬神、婚丧嫁娶、生辰寿日都离不开糕点;一些小康人家还把糕点当作早点和夜宵,或用来做招待客人的茶点。因此,北京的糕点铺特别多,而且,除糕点铺外,一些副食杂货店也兼卖这些糕点。
老北京人把糕点铺称为饽饽铺。“饽饽”一词始于元代。元世祖定都北京(大都)后,市面上出现了以蒙古饽饽为主的民族食品。经营这种食品的称鞑子饽饽铺。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又带来了南方糕点,经营这种糕点的称南果铺。清朝入关后,又带来满洲饽饽,从此北京形成了蒙、满、汉、回四个民族、三种类型的饽饽铺,蒙、满合称鞑子饽饽,汉族的大教饽饽以及回族的清真饽饽。清末民初以来,由于各民族多年的生活习惯的融合,逐渐转化为满汉结合的北方糕点,称“北案儿”;南果铺则称“南案儿”;清真则称“素案儿”。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上说:“瑞芳、正明、聚庆诸斋,此三处,北京有名者。”这三家都在前门外。此外,还有王府井大街路西的宝兰斋,东四牌楼北的瑞芳斋,地安门外路东的桂英斋,西单牌楼北的毓美斋以及后来开业的稻香村南味糕点等都很有名。
饽饽铺的产品品种,季节性很强,到什么季节卖什么时令糕点。例如:从正月初开市起,即开始供应细馅什锦元宵,直至正月十五。四月开始卖鲜花玫瑰饼,鲜花藤萝饼;五月节则卖江米小枣粽子、五毒饼。盛夏则供应绿豆糕。八月中秋节则供应中秋月饼,自来红、自来白、提浆、翻毛月饼,南果铺则供应广式月饼、苏式月饼。九月重阳,应节供应重阳花糕。十月入冬,玉面蜂糕、芙蓉糕、萨其马又上市了。一进腊月门,又准备年货供应了。那时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要祭灶,送灶王上天,要供应关东糖和南糖,关东糖用麦芽糖制成,形状有糖棍儿和糖瓜儿两种。南糖是由南果铺开始制作,仿效苏州式的糖食,有芝麻鸡骨糖、芝麻片、芝麻条、糖馅芝麻块以及带各种馅料的芝麻糖,包括豆沙馅、金糕白糖馅;此外还有花生糖片、花生糖块,统称“什锦南糖”。祭灶过后,年禧祭佛供品上市,品种有成堂蜜供、成套月饼等,月饼分红、白两种,每五块月饼为一碗,从下往上,一块比一块小,最上面码一个莲花托儿,托着一个面桃,桃上有红面条盘出“一笔寿”的图案。每堂五碗,重十五至三十斤不等。
饽饽铺日常供应的品种有大、小八件,缸炉槽糕、套环蓼花、龙凤喜饼、核桃酥、杏仁酥、杏仁干粮、焦排叉、中果条(江米条及糖枣、芝麻球组成)等。其中龙凤喜饼是男女青年订婚时,男方向女方赠送的礼品,每四块一斤,一般要送一百斤。套环蓼花是新女婿看望岳父母时要带的礼品,取“套环亲戚”的吉利。缸炉槽糕是妇女生孩子时的必备食品。中果条则是儿童的小食品。
在经营管理上,饽饽铺大都是前店后厂,前柜销售,后设烘炉,前后人员,分工严格,后案的人员为手艺人。店规中,对个人卫生要求严格,站柜台的店员,不能蓄发留胡须,必须剃光头或留平头。对顾客要和蔼,说话要文雅,不准说粗话,即便没有顾客,也禁说不雅之词。如遇女顾客来购物,在收款或找零钱时,不能把钱和物品直接送到女顾客手中,要把钱和物放在柜台上,以避免碰手之嫌。
来源:美食文化网
三 : 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本期专题】
息的笑声,将后春节时期的欢乐气氛引向高潮。(www.61k.com]
事后,虽然校长与班主任介入此事,并把班长和课代表找去谈
话,但“作案人不在现场”,最终水落而石不出。
那时候,除了上缴压岁钱和捣蛋外,还有几样玩头,比如口袋里有糖,就玩钉糖的游戏。一张方凳权作战场,一方将糖放在凳子中央,另一方也用糖去钉。如果对方的糖被钉出凳面边界,就算赢,按此规则循环往复。据我的经验,软糖质轻,战斗力稍差,硬糖要强些,但硬糖易碎,也是缺陷。玻璃纸包的糖易滑,往往不禁“夹”,而纸包的糖最有韧劲,最后的赢家就是它。
到了元宵节那天,吃剩的糯米粉做成最后一批汤圆,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思的是用辣椒做成小灯笼。挑圆形的辣椒,削去盖子,掏空,支一个蜡烛头,用线穿起,绕在一根筷子上,入夜后,点亮的辣椒灯满弄堂晃,好看极了,如果有红的辣椒灯,更是一流了。还有就是小炮仗。学校里规定不可放炮仗的,但是手痒后,二十二条军规就不管他了。我们的玩法是,用一根鞋底线联接小炮仗的引信,点燃后让线慢慢烧,按长短计算,小炮仗在10分钟或半个钟头响起。这种玩法比较讲科学,有爆破的预期在里头。我们称之为“定时炸弹”。
定时炸弹的投放也要讲技巧,一般是下课后,趁大家作鸟兽散时,放在某女同学的课桌里,妥当点燃。下一节课上到一半,突然响起,往往能把那个女同学吓哭。于是所有的男生都笑得手舞足蹈,前俯后仰,课堂纪律大坏。
有一次,大家想捉弄一下外语老师。这位老师长得比较漂亮,穿着也很时髦,给我们上课时一脸傲气,谁要是读不准国际音标或背不出单词,从来不提示你,而是从鼻孔里哼一声,再斜眼一瞄:“脑子倒蛮灵光,就是嘴巴太笨。”任何人被她这一哼一瞄,自尊心必定遭到严重打击。
有一天,大家商量后开始行动,将几枚小炮仗分别埋好。上课铃响后,我们准时进课堂坐好,一刻钟后,正当她眼睛朝天朗读课本
时,先是从讲台里发出一下沉闷的声响,把她吓得一大跳,眼镜也从高高的鼻尖上滑落。紧接着粉笔盒也炸开了,炸断的粉笔弹到她身上,落下一个个白点。正当她惊慌失措地向课堂门口撤退时,门口墙角的畚箕适时响起,并带有清晰的金属声,吓得她后退几步,又被黑板前高出地面的台阶绊了一下,整个儿坐在地上。
这时,整个课堂响起了经久不
★张本瀛
老北京人过年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六朝古都,京味儿文化熏陶着皇城根下的世代子民们。远的不表,就拿我国汉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春节来说吧,每年农历腊月三十为除夕,又称大年三十,讲究多多的北京人辞旧迎新的主要礼仪大多集中在这一天进行。因此,它亦是一年当中最为热闹、最为欢快、最为喜庆的一天。
追忆以往老北京人过年,和现如今可不大一样。当公历元旦刚一过去,家家户户的心里就惦着农历年的来临。并开始掐着指头盼望阖家团圆、共同守岁、五谷丰登的美好年景。如果此时与亲朋好友相约一块儿来到景山公园雅聚,然后站在景山主峰的万春亭上远眺北京,便可将京城美丽的风光尽收眼底,只见遍布在皇城若干条胡同中的一座座错落有致的青砖小院里炊烟袅袅,
北京民俗文化 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成群的鸽子带着阵阵清脆的哨声在古城楼上边自由飞翔,这一幕幕情景出现在蓝天白云下的皇城显得是那样的自然、和谐、古朴、幽静。[www.61k.com)虽然昔日京城每个家的家庭生活还远远谈不上富裕,仅仅维持在半温半饱的水平上,但是祥和、亲情、温馨则是许许多多家庭的共同点,和睦、理解、稳定的感情纽带把家庭成员之间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旧时京都年景的装饰性点缀,各家各户因人而异也不完全一样。一部分出身于买卖地儿的商贾人家,因家境殷实,自然出手大方阔绰,很有气派地在自家老宅门的门楼上挂上一对大红灯笼,吉祥进宝的一副副春联有序地贴在朱红色的柱子上面,与一左一右两个抱鼓形门礅相互衬托着深宅大院的辉煌。然而更多的是寻常百姓人家,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过年。如书香门第的人家往往亲自动手,书写春联和剪贴窗花。希望将一家人对新一年的美好祈盼,通过春联的形式尽善尽美地抒发出来。还有一些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家,就采取到街头去买春联的方式来解决。这时,头戴瓜皮帽、鼻子上架着一副老花镜,为人专门代写春联的老先生注视着来客。随后他会非常自然地依据客人的心意,因人而异地出口成章,将不同内容的喜庆春联奉献给各位宾客。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和守岁,更是过年中最重要的内容。饭菜丰盛,美酒佐之,预示着来年丰衣足食、升官发财、皆大欢喜这一人人祈盼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此外,这顿团圆饭,一般都要讲究吃到掌灯时分或者深夜为好。按中国人传统的习惯,年夜饭后至夜间为接神的时间,在初一正式拜年以前通宵达旦的不能休息,这就是大家习惯
的守岁。其意义亦是非同寻常:对年长的人标志着辞旧岁,珍惜时光如梭之意;对年轻的儿女、孙子辈的来说,含有对父母、爷爷奶奶能延年益寿的良好祝福。一般父母健在的人,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即儿女都必须在过大年时,提前赶到家中为父母守岁。
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初十这些天里,亲朋好友约定俗成都要到对方家中相互拜年,范围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像初一这天,首先应到岳父、岳母家去拜年。拜年时还需带上一些礼物,以示孝顺,岳父母一般都要留女儿、女婿在家中吃饭。
礼节性拜访,指同行、同事、朋友之间的互相拜年,一般情况下不宜久坐,寒暄客套一番为宜,随即就应该告辞。
感谢性的拜访,指对在刚过去的一年当中对
自己或家庭有过直接帮助的人,借新春佳节之际,带上礼品登门去谢忱,以表示欠人情给予补偿的意思。
串门式的拜年,主要指过去北京人大多都住在同一座院子中,而且有部分人家是世世代代为邻的老街坊。平常来来往往就比较多,老话说:远亲还不如近邻呢,到了年禧,一定要到其屋中拜年,说些“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以示多年的交情随着岁月的延续与日俱增。总之,早年的京华在欢度春节时,“过年、拜年、守岁、贴春联、吃年夜饭、逛庙会”等风俗习惯,能一直保留到今天,我以为可贵的是传
统的儒家思想浸润在其中。不过现在它已被时髦的年轻人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含义。特别是改革开放这30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高收入的年轻白领已不满足于像父辈母辈那样在家中按传统习俗来“过年守岁”,而是利用春节公休的机会,到北国的冰城哈尔滨、海南三亚的热带椰林,甚至与朋友一块携手到更远的新、马、泰等国家或地区一游,您瞧瞧,这不比老辈北京人见多识广,早早进入一种具有时尚特色的过年方式了吗?不过这话儿还得说回来,眼下
出现的上述美事儿,还不是京城大多数平头百姓所能享受得起的。真正靠工薪生活的京都百姓,大多还要在大年以前赶到家中,与年迈的父母、亲如手足的兄弟姐妹,一块儿吃上一顿团圆饭,遵守共同守岁的老规矩。而这种传统形式的过年,如一张发黄的老皇历一样,不也伴随着一代代的北京人就这么一年一年走过来的不是。
逛厂甸品民俗
旧时的京城有那么一句老话儿:“生活在北京,没逛过厂甸,根本谈不上算是北京人。”您瞧瞧,这
2009/02
27
北京民俗文化 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本期专题】
入老北京的一座民俗博物馆。[www.61k.com)人还没来到跟前儿,可大老远就能瞧见
手艺精湛的艺人,放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在蔚蓝色天空中随风飞翔的情景。五颜六色的风筝中,有两三丈长的关节儿会动、眼珠会转的大蜈蚣,还有正在飞舞的栩栩如生的红蜻蜓、沙燕等,特别赏心悦目。在观风筝之际,忽然孩子们的嬉笑声又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别处,只见著名的民间艺人泥人张的后代传人,娴熟地将柔软的一团团黄泥变戏法儿似的,就在围观者的眼皮子底下,转眼间捏成钟馗、包公、刘罗锅子、铁拐李、孙悟空等深受寻常百姓欢
厂甸在过去的北京平民百姓心里的位置有多么重要。
旧时的厂甸,只在春节期间有一些老北京的民俗活动为过年人助兴,性质与如今各大公园的庙会或大集市有诸多类似之处。它北边从和平门开始,南到虎纸坊桥路口,整整为一条街。开市时适逢过大年这一喜庆的日子。一清早儿,天还没大亮,从四九城赶来逛厂甸的人就开始熙熙攘攘地行走在路上,那场景好不热闹。而此时先于游人的厂甸一条街两边的食品大棚里,厨艺高超的厨师们正“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纷纷现做现卖,将各式各样的北京风味小吃提前摆上自家台面上,煎、炸、炒、涮,真可谓门类齐全。扑鼻撩人的喷香味道,吸引着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食客们。像造型别致的盆糕儿,以及油酥火烧、麻酱烧饼、江米炸糕、灌肠儿、炸春卷、豆汁、茶汤、豆腐脑儿、白水羊头、杂碎汤等,各具特色和富于老北京传统风味儿的小吃,十分适合不同食客的口味。首先应指出,正宗、色香、味美、花样齐全,是老北京厂甸庙会小吃的一大特
色,可以说是尽人皆知。此外,迎着寒风矗立着的、红玛瑙似的特大糖葫芦,足有五六尺高,它外表包裹着晶莹剔透的上好冰糖,再加上小贩那极具挑逗性的吆喝:“刚蘸好的冰糖葫芦,又大又脆呀,吃上一串甜掉牙哟。”随之人群便一拥而上,更是乐坏了那些得了机会便撒欢儿的孩子们,只见他们一块儿唧唧喳喳,如小鸟儿闹林般地着实疯了开来。
接近海王村的地界,这里有一处专给舞文弄墨的文化人找乐子的地方,用现在的专业术语可称之为“文化市场”。其中有颇受广大文人青睐的文房四宝、线装古书、戴月轩狼豪笔等,以及不同材质和造型的古玩字画类的艺术品。总之,昔日的京都子民大多还讲一些诚信与道德,故而来此寻觅的文化人一般来说总是不会空手而归,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收获,迎来好心情的更是大有人在。如果运气儿不错,吉星高照,对文物又在行的主儿,说不定在哪会儿碰到位皇亲国戚迫于应个急儿换些钱的宝物。
来到厂甸庙会一条街,如同步
迎的人物,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虽然手中忙得早已滴溜转,但仍供不应求。孩子们眼睛中露出渴望与祈盼的目光,一双双小手早早地伸开着,都希望快点拿上自己希望得到的那个可心的小泥人。
老北京的厂甸究竟始于何时,据史料记载大概始于清末,兴于民国初期。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养育了京都子民,年复一年地伴随着北京人一代又一代,也吸引一些著名的文人雅士多次光临这块风水宝地。如早年在京任教的文学泰斗鲁迅,一代国画宗师齐白石、徐悲鸿,以及京味儿文学家老舍,京剧名家余叔岩、马连良等,可以说不胜枚举。不过,说过来道过去,厂甸庙会的巨大魅力就在于它更加贴近老百姓,是一个深受平民欢迎、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好地方儿。甭管您是家境殷实的老爷也好,还是贫寒一些的小户人家也罢,都能在这儿找到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乐子。当您的手里拿上一个随风摇动的小小风车,听着它那“嘎嘎”的一阵阵脆响,如此边走边逛,如同沿路欣赏着一幅京城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景画。
四 : 【老北京民俗文化】北京地名的由来(下)
本文标题:老北京的民俗文化-谈小乘佛教对老挝民俗文化的影响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