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具有特色的民族习俗-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

发布时间:2017-09-15 所属栏目:散文

一 : 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

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

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的参考答案

人类“衣食住行”的四大要素中,“衣”放在首位,可其重要性.衣服又称“服饰”,因为人们穿衣,不仅是为了遮体的保暖,而且还有很重要的美化作用.维吾尔族的服饰当然也不例外. 维吾尔族的服饰不仅花样较多,而且非常优美,富有特色.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的更亮,绿的更翠.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

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堪,其发展演变规律清楚,有些服饰款式与新疆出土衣物颇为相似,体现了一个地区、一个文化的历史沉淀.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审美接受范式,从中窥见民族服饰的传承性与地域性的习俗.

解放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维吾尔族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服和新潮服装已越来越受到维吾尔族群众,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喜爱.

维吾尔族的传统帽子

维吾尔族帽类及头饰种类很多,在维吾尔族服饰中最有特色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戴帽子,因为戴帽不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生活礼仪中的需要,社交、探亲、访友以及节日聚会等场合均需佩带.维吾尔族的传统帽子主要有皮帽和花帽两大类.

皮帽主要用于御寒,大多用羊皮制作,也有狐皮、狸皮、兔皮、旱獭皮、海獭皮、貂皮等.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白吐马克(喀什白皮帽)

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钵,羊皮制,绒毛在内,皮板在外,顶部有四个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边.

2、阿图什吐马克

帽面由黑色平绒或丝绒制成,形似钵形,较喀什吐马克浅,下沿的一圈毛边为旱獭或貂皮制成.

3、赛尔皮切吐玛克

形状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绒或丝绒制成,沿边较细,而用貂皮或其它兽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4、欧热吐玛克

该帽约高30公分,形状类梯形、柱形,分里外两层,以一般羊毛皮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农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妇女戴.

5、开木切特吐玛克

沿边较宽,用海獭皮缝制,帽圈帽顶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绒、丝绒作面子,此帽子过去多为贵妇佩戴,现在多为老年人佩戴.

6、库拉克恰

是维吾尔族群众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状是圆形,两侧帽瓣较长,可以上下活动.库拉克恰的主要种类之一的羔皮库拉克恰,是较有特色的一种,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为黑色或灰色,它的两侧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种装饰;喀力帕克(毡帽),内毡外布,等等.

皮帽本来是冬天戴的,具有保暖和御寒作用.但是维吾尔族群众中有夏天戴皮帽的习俗,是因为它还具有保持头部皮肤湿润和防暑的作用.

维吾尔族的花帽

维吾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且工艺精堪,制作小花帽的维吾尔工匠,都有一套“绝活”.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样式、花纹与图案也与各地域环境的有关,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喀什地区花帽样式繁多,尤以男花帽显著,那种以黑底白花纹为主,色彩对比强烈、格调典雅的“巴旦木”图案,按纹饰的线构成的,凌角突起而显出立体感,却把黑白色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和田、库车地区的花帽则以优质的丝绒面料,又配色彩各异的丝绒编织纹样,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纹样透溢出独特韵味.有的花帽镶饰串珠、金银饰片,珠饰圆润光泽,巧妙地运用图案本身结构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锦.还有的花帽顶部纹饰凸起,彩线编织细腻,彩球串缀闪亮夺目,是新娘的喜爱之物.吐鲁番地区的花帽则以色彩艳丽著称,那大红的花纹配上翠绿的花纹,宛如朵朵绚丽的奇葩.伊犁地区的花帽,不仅突出线纹的流动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优点,花帽造型扁浅圆巧,纹样简炼概括.

1、巴旦姆花帽

是用巴旦姆杏核变形和添加花纹的一种图案,其纹样姿态丰富多样,多是黑底白花,庄重、古朴、大方,维吾尔族男性老幼都喜欢戴这种花帽.

2、塔什干花帽

原是塔什干流行的一种花帽,现在是对格刺绣几何形纹花帽的通称,深受广大男女青年所喜爱,一般色彩对比强烈,火红闪耀如盛开的花丛.

3、格来木花帽

即扎绒花帽,帽似地毯绒面,绣法费工,比较少,但广为男女青年喜爱.

4、曼波尔花帽

顶绣四组圆开纹样,边有四组长方或圆形纹样,是最常见的一种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5、奇曼花帽

也是普通常见的花帽,帽以米字为骨架,花枝叶交错,花纹以枝杆连结或线条分隔,成多个正反三角、菱形格局,帽面图案似地毯排列,也称奇曼塔什干朵帕,以知识分子戴的最多.

6、再尔花帽

即金银线盘绣花帽,是姑娘、妇女最喜爱一种花帽,所绣的花多是立体的,在阳光下熠熠闪耀,给人以华贵端庄之感.

7、玛日江朵帕

即串珠亮片花帽,是姑娘和小女孩最常戴的花帽之一.

8、金片花帽

是用压、镂花纹金片缀在帽上加以装饰,是旧时富家妇女戴的一种很贵重的花帽,现在已见不到戴这种花帽的人了.

9、吐鲁番花帽

是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地区流行的一种男女老幼都戴的花帽.其特点是花大底空小,而且颜色特别火红鲜艳,只有这一地区的老年人还戴这种艳丽夺目的花帽.

10、伊犁花帽

是流行在伊犁地区的一种大方、雅致,男女都可戴的花帽.它的花纹纤细、色彩柔和.五瓣花帽,维吾尔语称“白西塔拉多帕”.一般花帽是四瓣拼缝成的,而这种花帽比一般花帽多一瓣,是一种男孩、女孩戴的花帽,帽子较小,纹样比较简单.

11、夏帕克帽

即瓜皮帽,是新疆南部地区男性老幼夏季戴的一种便帽,有时冬季作为衬帽,多为素面,有些在帽口有水纹边.

12、赛里甫西吐玛克

即高筒花帽,也有人称赛兰多帕,多为宗教神职人员戴,上缠赛兰.

13、阿克多帕

即白色帽,帽上有白色线扎花纹,是做礼拜时戴的一种帽子.

维吾尔族的鞋靴

维吾尔人穿著鞋靴是传统的习惯,历史久远,可追溯到千年以上.他们的先祖曾经是游牧于高山雪领,纵横驰骋在广阔的西陲边塞富饶土地上的游牧民族.穿靴便于骑射,也称其为保暖耐寒的“足衣”.《逸雅》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之.”

维吾尔人的鞋多为牛皮面制作.在农牧区生活的劳动者大都自己制鞋.也有制作鞋、靴的民间工匠.他们掌握了从制作木楦头到选皮、鞣革到制皮鞋、靴成品的一整套传统绝技,技术熟练、手艺精湛,不比制鞋厂工人逊色.由于经济生活的稳定,交通的便利,鞋、靴价格的合理,现代的维吾尔人也去商店买鞋穿.

居住城镇的维吾尔人,喜在鞋、靴外面套上胶鞋,这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无论走亲访友,或是在自己居室内,都在屋前把套鞋脱放门外,以防泥土、脏物带进屋内.套鞋一般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圆头的套鞋,另一种是软底皮靴套鞋.

“靴”是长腰皮鞋,《隋书·礼仪志七》曰:“靴,胡履也”.西域各族穿靴的历史悠久,沿袭至今,适应新疆寒冷的气候,也是为骑马放牧便利而创制的一种鞋履.

维吾尔族先民由于经历过长期的狩猎、游牧生活,为了适应这种生活,养成了穿“玉吐克”(皮靴)的习俗,这种装束至今仍为维吾尔人所喜爱.维吾尔族的鞋类主要有“玉吐克”(皮靴),“去如克”(皮窝子),“买赛”(软靴),“开西”(皮鞋,类似套鞋,多在夏季穿),“喀拉西”(套鞋).维吾尔族群众的鞋、靴多用牛羊皮革做成.过去维吾尔族群众女式靴子上绣有各种花纹,非常漂亮.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玉吐克”(皮靴),中老年人多穿“买赛”,外面加穿“ 喀拉西”(套鞋).过去维吾尔族多穿用皮子做的“喀拉西”,现在则普遍用橡胶制作的“喀拉西”,既可以保暖,又可以保护靴鞋,入室或清真寺大殿要脱套鞋,以保持室内清洁.寒冷的地方,冬天穿毡筒.

维吾尔男装

维吾尔族的服装一般都比较宽松.男装比较简单,主要有亚克太克(长外衣)、托尼(长袍)、排西麦特(短袄)、尼木恰(上衣)、库依乃克(衬衣)、腰巾等.维吾尔族将外衣统称为裕袢.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蓝、灰、白、黑等各种本色团花绸缎料等制作.

过去的维吾尔族男子一般多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的长外衣,穿时腰间系一长腰巾,腰巾可以起到扣子和口袋的作用,携带食品和其他一些零星物件,随用随取.腰巾长短不等,长的可达2米多,也有方形腰巾,系时在腰间露出一个角.腰巾多为黑、棕、蓝等深色,平常腰巾不怎么讲究,节日系的腰巾一般十分鲜艳,有的印花、有的绣花.维吾尔族男子穿上裕袢系上腰巾,显得别有一番风度.过去富有的人还在裕袢外再穿长袍.

维吾尔族男子的衬衣多不开胸,长及膝部、臀部.年青人及小孩的衬衣多缀花边.宗教职业者多用长的白布缠头,维吾尔语称为“赛兰”,外衣外边不系腰带,多穿长袍,与一般人有明显的区别.

袷袢是现代的维吾尔族民族式男装,是以“袷袢”式服饰为主要款式.与古代形式虽然相似,但现代的民族服饰讲究面料的质地,式样宽松合体,典雅大方.式样多以长外衣过膝,对襟、长袖过手指、无领、无钮扣,一拢腰巾束系既紧身连体,又舒畅保暖.

“袷袢”,喜用彩色条状绸作面料,这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传统式衣料名“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织造细密,衣质轻软,是缝制“袷袢”的好面料.年老的则以黑色、深褐色等布料裁制,显得古朴大方.下身多著青色长裤,盖及脚面.讲究的男裤,则在裤角边继饰花卉纹样,多以植物的茎、蔓、枝藤组成连续性纹饰,显得雅致美观.

青年男装显得朝气勃勃,复季为白色布面料缝制成合领式衣,其领口、前胸、袖口皆续饰花边,腰部束续花“波塔”(腰巾),其名“托尼”、或“叶克台克”,此衣装不仅淡雅、凉爽,穿著也极便利,再配上青色长裤,著皮靴,全身穿著融汇成浓郁的民族服饰特色,更显青春活力与健美.

维吾尔族的裤子过去通常为大裆裤,样式比较简单,分单裤、夹裤、棉裤三种,主要用各种布料做,也用羊皮、狗皮等做.男裤通常比女裤短,裤角窄一点.大多数维吾尔人男性都穿西裤.

维吾尔女装

维吾尔妇女爱穿裙装,喜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裁制裙装,常见的有红、大绿、金黄等色的质料,内穿淡色对裙.更偏爱本民族独创的“艾得来丝绸”缝制连衣裙.每逢假日或喜庆佳节,从街市、乡村、山野,随处都可见到身穿不同花色、纹样的艾得来丝绸缝制的花裙.丝绸的花纹如彩云飘飞,色泽明丽,浓郁华丽,透出创造者内含灵性的天赋.维吾尔人誉称它“玉波甫能卡那提古丽”,即给人们带来春天气息之意,美好的祝福.女裤裤角肥大,裤长及裸骨.

维吾尔族妇女衣服式样很多,主要有长外衣、短外衣、坎肩、背心、衬衣、长裤、裙子等.过去维吾尔族妇女普遍都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和裤子.裙子大都是筒裙,上身短至胸部,下宽大,长及腿肚子.维吾尔族妇女除用各种花色的布料作连衣裙外,最喜欢用艾德来斯绸,这是一种专门用来做衣裙的绸子,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维吾尔族妇女多在连衣裙外面穿外衣或坎肩.裙子里面穿长裤,裤子多用彩色印花布料或彩绸缝制,讲究的用单色布料做裤料,然后在裤角绣上一些花.妇女的长外衣主要有合领、直领两种,年青妇女喜欢穿红、绿、紫等鲜艳的颜色,老年妇女喜欢穿黑、蓝、墨绿等团花、散花绸缎或布料,衣服上缀有铜、银、金质圆球形、圆片形、橄榄形扣袢,讲究的在衣领、袖口等处绣花.女式短外衣有对襟短上衣、右衽短上衣、半开右衽短上衣三种.

维吾尔族不仅喜欢养花种花,而且喜欢将各种花卉图案绣在服装上.维吾尔族妇女喜欢在衣服领口、胸前、袖口、肩、裤脚等处绣花.就男子穿的服装上也绣有花纹,主要在合领衬衣的领口、胸前、袖口等绣花,表现了维吾尔族浓郁的装饰美感.

维吾尔族妇女非常喜欢戴耳环、戒指、项链、胸针、手镯等.女孩子从五、六岁开始,甚至更早就开始扎耳眼,佩带耳环.喜欢用“奥斯曼”的液汁描眉,在没有奥斯曼的冬季,用“苏尔麦”(石墨)或菖蒲来描眉,使本来就浓密的眉毛显得更黑,用“海乃古丽”(风仙花)染指甲,用“依里木”(沙枣树胶)抹头发,用红花的花瓣作胭脂和口红,有用樱桃和玫瑰花汁相混合,用于涂脸和嘴唇,这些都是维吾尔族妇女普遍使用的最理想的天然化妆品.

每逢节日盛会、走亲访友,维吾尔族妇女就把绚丽多彩、斑斓夺目的首饰带齐全,穿上鲜艳的衣裙,精心装饰打扮,更增无限风韵.这些风俗表达了维吾尔族妇女对美的追求.维吾尔族以长发为美,妇女多喜欢留长辫.过去未婚少女多喜欢梳很多小辫,婚后改梳两条长辫子,但仍留刘海和在两腮处对称向前弯曲的鬓发.辫梢散开,头上喜欢别一新月形的梳子,作为装饰,也有把双辫盘结成发结的.现在由于现代生活节秦的加快、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审美价值观念的变化等原因,在城市里留有长辫的维吾尔族年轻妇女已不多见了.但在维吾人对女性美的文化传统里,以妇女浓密的黑发和粗长的辫子为美的观点,仍然是根深蒂固的.

在维吾尔族的服饰中,和田地区的于田、民丰、且末一带妇女服饰与其他地方的维吾尔族妇女的服饰不同,有其独特的特点.她们多头披白纱巾,头右侧戴顶“塔里帕克”(小帽),这种帽子口大顶小(直径约8厘米左右),形如扣碗,远看如一朵花,别有一番情趣.她们的长裕袢(外衣)有依次排列、七条尖头对称的蓝色绸补条形图案,袖领、底部有同样颜色绸单边缘.此外内着一件配套合领半开口套头衬衣,衬衣右侧依次排列九条呈扇面形,绣成宽条形图案,圆领口处有一条宽边,底口绣有羊角纹和碎花纹,领中部有两条相同颜色的绳带.据传这种服装是古代打仗和狩猎男女穿的一种箭服,两侧的七条图案,原是箭袋,后来演变成装饰图案.

二 : 最简单最有特色的民族风俗

民族风俗

最简单 最有特色的俗


西双版纳是中国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 进了傣族群众家,千万不能窥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从或堂的三角架上跨过。

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

人应在包房后下马;勿手持马鞭进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骑马闯入羊群,不得追打猎犬和看家犬;不要称赞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经允许不要进入包房;在包房内不要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要吐痰,不要从主人的衣帽、枕头、被褥上跨过;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门栏;不要用烟竿、筷子、剪刀指别人的头部;礼品要成双,送接礼品用双手,忌用单手,更忌左手接礼;告辞时从左侧离开包房,出门后,不应马上上马或上车等。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活佛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活佛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维吾尔族待人接物很讲礼貌。路遇长者或宾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倾斜30度;来客,全家出迎,尔后女主人托盘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饭或到别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种双手摸脸的祝福)。

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与伊斯兰教相同。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睡觉时禁头动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甩;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朝鲜族有热情待客、尊老爱幼的传统。客人进门前,要先干咳一声,或以“在家吗?”向主人示问;脱鞋进门,进门上炕;对长者起立让坐,为长者让路;让客人吃饱吃好;客人吃饱,汤匙应放在桌上,或放在汤碗内;请可、客吃饭,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离席;对稀客、贵客要以酒相待;节日饮食要与邻居分享。

朝鲜族家庭礼节严格,讲究父慈子孝,晚辈敬重长辈。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单独设席;晚辈要待长者用餐后方可举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烟,如无法回避也要转身而饮;对六十岁的老人,全家要举行庆花甲仪式,跪拜敬酒祝寿。

朝鲜族的禁忌有:严禁同宗、表亲通婚;不喜食羊、鸭、鹅及油腻食物,喜食狗肉,尤喜狗肉汤,但婚丧及佳节时禁止杀狗、食狗肉。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内参观或想体验当地民俗而住进船形屋,记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风俗。

在船形屋内有禁忌:不得戴草笠进屋,不得在屋内吹口哨,不得在屋内扛锄头……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据说是屋场“多阴”“鬼神占地”,便要搬家等等。

在西藏民间,天葬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形式。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

天葬令旅游者充满肃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驱使,想见识一番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

三 : 中国的羌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民俗风情有什么特点特色?

中国的羌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民俗风情有什么特点特色?


住房建筑

羌族以其独特而精湛的建筑艺术著称于世。其中以碉楼、石砌庄房、索桥和栈道最为有名。碉楼:用石块、石片以稠米浆制的胶泥黏合砌成。通常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可达十三四层,高至十余丈,经久不损。从功能上分,有用于警戒的“哨碉”和用于实战防御的“战碉”。至今阿坝州理县桃坪羌寨还保留三座石砌的碉楼。庄房:这是羌族人对自己住房的称呼。呈方形,一般人家都是五层楼高。第一层用于养家畜;第二层是“咪达屋”和居室,“眯达屋”就是羌家火塘,相当于汉族的厅堂,火塘上方为供祀;第三层是储藏“猪镖”腊肉的地方;第四层是堆放粮食、杂品的贮藏室;第五层是一个小平台和祭台,叫“若基格”,是供奉“阿爸木比塔”(白石神)和朝拜神灵的地方。屋顶是晒坝,用来晒粮食,同时也可供小孩玩耍。其中最古老、最神秘、最具羌族特色的是理县桃坪羌寨,被喻为是“神秘的东方古堡”。

匠心独云的羌寨与碉楼建筑

羌寨多建于高半山上,由几户到一二百户聚寨而居。寨中一般都建有碉楼。羌寨碉楼有古老的历史,2000年前的《后汉书•西南夷传》描述的冉駹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十余丈”的所谓“邛笼”即今羌语碉楼之意。

羌族山寨选址考究,几乎都在高半山地势险要地带,向阳背风,地基坚固,不受山洪危害,砍柴取水方便,离耕地近的地方集中建房。每一座房屋院落都在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平地的前提下,结合地形变化的特点,沿着等高线布局,分台筑室,成长条形排列。房与房、户与户紧密相连,纵横交错的巷道作为全寨的交通之用和与各家各户的大门紧密相连。巷道一般很狭窄,有的1—2米宽,有的只能容二人擦身而过。整个羌寨环环相扣,浑然一体。较大的羌寨,包括碉楼建筑,犹如一处结构严谨、构造复杂的古城堡。

房屋建筑材料大都是就地取材,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羌锋、羊龙山寨,以块石、片石加黄泥砌成。萝卜寨、布瓦山寨以黄泥夯筑或二者兼用构成。

住房一般为二层或三层平顶房,整体成梯形,后墙和房屋上部高于前半部。下层圈养牲畜,通院门,中层住人,顶层作堆放谷物等用,上层房背小楼顶供白石神。居住安排方式是人在牲畜之上,神在人之上的习俗信仰。

羌寨供水可以流遍全寨,有向每家供水的水道。进水口建在寨子最高处,引渠水或泉水,水口处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一般利用水的天然冲力自然分水。水道一般在巷道旁修,渠道下用石板盖起水渠盘绕流过全寨。渠上不少地方开有天窗,为各家取水、洗涤之处,羌锋、桃坪羌寨最为典型。这种取水方式构思巧妙科学,研究水利的专家慨叹为羌族水文化。

服饰

建国前,羌族衣着以“麻布衫”和“毪衫”为普遍。用自产的大麻(俗称火麻)剥皮纺成线,再织成布,用木灰加水煮,加以漂白。“毪衫”是用牛、羊毛纺成细线,织成毪布缝制而成。此外,还有皮褂,用牛、羊皮或狩猎的岩羊、盘羊、山驴等皮缝制而成,短而无袖,套在麻布衫上,经久耐用,美观大方,男女老少均穿。

羌族男子喜欢包青色或白色的头帕,穿自制的长过膝的白色麻布或阴丹蓝布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袄,腰束挑花织带。在临近松潘、黑水一带的男子还喜欢留长发,缠成丝线编成辫子饶成发髻于脑后。羌族妇女喜欢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衣服一般都有花边,衣领上镶有一排银饰图案,腰系绣花带,足穿钩尖绣花鞋,喜欢带特大的耳环和圈子、毡子、银牌等饰物。最著名的是巧夺天工的“刺绣”,已成为九环线上的一朵奇葩。

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羌族服饰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独具民族特色的云云鞋、绣花鞋、尖尖鞋、绣花圈腰以及传统皮褂等至今仍常见。

饮食习俗:

羌族也喜欢喝自己酿成的咂酒,最有特色的是熏制的“腊猪膘”,也是馈赠客人的好礼。逢年过节全寨人聚在一起,燃起熊熊的篝火,喝着鲜美的咂酒,唱山歌,跳锅庄,气氛热闹非凡。

婚姻

羌族婚俗礼节比较繁琐,各羌区婚俗都大同小异。婚姻程序有以下十一项。1、订亲:父母为子求亲,先请“红爷”(注:媒人)带上两瓶酒以及点心之类去谈亲,女方父母同意时会接待“红爷”,否则退礼婉谢。若同意,男家遣“红爷”带上两斤猪肉,两瓶酒到女家吃“许口酒”。此时不请外人,只有本家和“红爷”商定吃“订婚酒”日期。2、订婚酒按女方房族多少,男方家备肉和青稞酒一坛,女家请房族到齐后,由“释比”(注:端公)向诸神通白求佑,此酒又称“响坛酒”。3、婚期酒,男家认为该办喜事了,又请“红爷”带上礼物去女家转告,女家一般会同意,若女家经济困难,与男家协商资助,认可后,即吃“插花酒”。4、报期酒:男家请“释比”按男方生辰八字择期后,用红纸封着交给“红爷”,并备上酒肉和彩礼布,前往女家报期,请房族及四大门亲,说明男家婚礼准备情况,女家多少人送亲等。5、婚前准备:男方要请寨内亲房、邻里帮助,明确分工。所有帮忙者在婚前一天请去“搭棚”,吃“搭棚子酒”。6、女花夜:男家搭棚之日是女家花夜之时,此日吃花夜酒的亲朋邻里和房族给女家挂礼或给新娘丢拜钱、物,新娘在神龛前边哭边拜。7、发亲:此时大家都很激动,唢呐不断吹着“留恋调”,新娘与母、姑、嫂、友哭成一团。8、拜堂(又称周堂),除拜“纳察堂”(白石神前拜天神、羌祖)、拜“五谷堂”(拜升或斗内装的青稞)外,多与汉俗大同小异。9、上礼安席:拜完堂后,新娘拜礼敬烟给众客人。10、男女家都要在各家正宴第二天,谢客、谢相帮执事,男方还要谢“红”、谢“唢呐”。11、回门:第三日新郎携新娘带上礼品到岳父家回门。这种婚俗一直沿用,基于程序在聚居处的不同少有变化。

丧葬

羌人的火葬习俗是源远流长的。古籍载“羌人死,燔而扬其灰”,“人死无椁棺,贵贱皆焚一所”,“死则焚尸”。对火葬习俗有多种传说,一说为羌祖燃比娃是一毛人,与天神之女木吉珠相爱,天神怒,罚其烧火,想烧死他,燃比娃经天火烧后去毛变俊;一说为羌祖上天偷火种几次被捉。后用白石藏火下凡;一说。人死后火焚会烧掉生前罪孽,尽快投生等。

节日

羌历年是羌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均举行庆典,一般为三至五天,有的村寨过到十月初十。十月初一这天,县内各羌寨都要还愿敬神,“释比”在八月起就忌觜(忌吃葱、蒜类)为祭祀作准备,祭祀则以羊、猪、鸡为主,告请神灵来领会。全寨人都要在这天到山神处祭祀,祈求来年五谷奉登,人丁兴旺,六畜满圈。全寨人还要在“释比”率领下,敬寨盘业主。祭祀完毕后,共喝咂酒、吃肉、跳锅庄。节日期间,羌人还要相互迎请,送礼走亲戚。

羌族多神信仰

古时羌民生产力低下,科技知识贫乏,无法理解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而产生“多神信仰”,认为“万物有灵”,包括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动植物山、石、水、土、日、月、星、辰、风、雷、雨、电等自然现象,都是有“灵”的,没有“灵”的东西就不能来到这个世界。羌人迁徙到岷江上游的高山深谷,常遇到气候多变:旱、涝、雹、洪、风;地质多变:崩、塌、垮、陷裂;其它诸害:病、疫、瘟、虫;加之猛兽禽危害,认为“神”才能管理、控驭这些灾害,人们只有“敬神”才能消灾灭祸。羌区宗教虽受佛、道、喇嘛教的影响,但仍保留着原始“图腾”的内核,停留在多神崇拜的阶段,把与人密切相关的物都尊崇为神。各种神各管各的执事,因受地域环境影响,各地神的名称、祭拜不同。一致的是均崇敬天神“木比塔”,诸神均由“白石神”为代表。

羌人崇拜的神有①自然神有:天神、太阳神、月亮神、星星神(俗称“星宿”)、山神(每座山都有神名)、水神(有井、溪河、江)、火神(电闪、磷火)、龙神(雨、雪)、雷神、田神、土地神(有家神、青苗、长生等)、道路神、石神(白石、峻岩)等等。②动植物神有:六畜神(马、牛、羊、鸡、犬、猪)、树神、五谷神等。③部落地域神:地盘业祖神、寨神。④家神、祖先神、男女祖先神、男女保护神、房神、圈神、门神、灶神、角角神、仓神、火塘神、媳妇神等。⑤劳动工艺之神:石匠神、铁匠神、木匠神、巧神(智慧神)等。还有观音、如来、老君、玉皇、关圣、川主、地母、娘娘、平正王、乩仙、罗汉等。羌人自己尊崇的神都有出自和神话传说,是与所从事的各种生产和有过重大贡献的人以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联的,认为这些神能支配民族兴衰、人畜安全、五谷丰收。

羌族祭山会

“祭山会”又名“山王会”、“山神会”、“转山会”、“塔子会”、“祭天会”、“还原会”,是羌族保留至今的传统祭会。是祈祷天、地、人间诸神,保佑羌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森林茂盛、地方太平、百事顺遂的大典。绵?、龙溪、雁门等地因各农事季节不同,祭祀日期同,但多在春、秋二季。龙溪、绵?在农历八月初举行,雁门在四月举行。祭会大多以一村一寨为单位,举行前,过去一般都由会首轮流担任筹备,会首要约请几位得力助手协助。

浅谈汶川县羌民族的历史与民俗风情  作者:罗晓林

四 : 积极探索具有凤冈特色的移民之路

扎实工作开拓创新

积极探索具有凤冈特色的移民之路

傅伯勇

凤冈县自移民机构组建以来,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开发性移民方针,以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为根本目标,积极推进县委、县政府“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以下简称“两区”)的和谐、富裕、文明、生态与幸福。

一、凤冈县移民工作的主要历程

伴随着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推进,国家“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和乌江流域大中型水电站的梯级开发,以及国家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和国家移民政策尤其是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逐步完善,凤冈县移民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并随之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以《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和《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的颁布实施为标志,凤冈县移民工作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移民机构成立至2006年6月,这是凤冈县移民工作学习探索与初步实践阶段。表现为:对移民政策法规和移民业务工作相对陌生,工作开展创新与突破不足;移民规划安置深度不够,操作起来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移民安置程序不够规范,存在规章制度缺失;面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难以找到合情合理的政策法规依据。这个阶段的移民工作,范围相对狭窄,业务只涉及乌江思林水电站凤冈库区的移民规划安置。第二阶段,是2006年7月至今。这阶段是注重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库区经济发展、水库移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促进“两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使“两区”移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个阶段的移民工作,范围合理拓展与扩大,除了思林水电站凤冈库区的移民规划安置与后期扶持外,还涉及境内的九道拐中型水电站和穿阡中型水库的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及正在修建的河头中型水库的移民规划安置。在2006年底,凤冈县委、政府审时度势,将九道拐中型水电站和穿阡中型水库的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划归移民部门管理,这成了全省移民机构职能职责合理拓展与扩大的先河,为凤冈县后来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全省移民机构职能职责合理拓展与扩大积累了经验。(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二、凤冈移民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思林水电站凤冈库区、九道拐水电站、穿阡水库和河头水库,共涉及移民626户2667人,其中:思林水电站涉及移民47户231人,后期扶持人口47户238人;九道拐水电站涉及后期扶持214户875人;穿阡水库涉及后期扶持325户1327人;河头水库涉及移民40户227人。各水库水电站移民补偿补助投资和后期扶持资金具体为:思林水电站移民补偿补助总投资3139。34万元,其中:农村移民补偿补助费2317。27万元,专业项目复建工程补偿费787。79万元,库底清理补偿费34。28万元;后期扶持到位资金42。12万元。九道拐水电站后期扶持到位资金236。25万元,包括:现金直补77。34万元,后期扶持项目资金158。91万元。穿阡水库后期扶持到位资金358。29万元,其中:现金直补84。63万元,后期扶持项目资金273。66万元。河头水库移民补偿补助总投资2318。29万元,其中:农村移民补偿补助费1574。21万元,专业项目复建工程补偿费738。21万元,库底清理补偿费5。87万元。另外,“两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位资金23。83万元、省后期扶持到位结余资金227。86万元。八年来,凤冈县移民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显著成效:

1、以人为本,人性移民,保证移民“搬得出”

“搬得出”是移民工作的基本任务,如何引导移民在水电站水库下闸蓄水前主动搬迁,是摆在移民干部面前的头等大事。到目前为止,凤冈县已开展的移民规划安置工作只有乌江思林水电站凤冈库区和河头水库。乌江思林水电站涉淹凤冈县天桥乡、王塞乡、蜂岩镇3个乡镇14个村31个村民组,涉及搬迁安置移民47户231人,其中天桥乡需安置移民19户88人,王塞乡需安置移民28户138人;河头水库涉淹凤冈县进化镇沙坝村4个村民组,涉及移民安置40户227人,全部需在本镇就地安置。为确保规划设计落到实处,保证按期下闸蓄水,凤冈县从四个方面做好移民安置工作:一是注重基础数据收集整理工作。在淹没实物指标的调查、登记、核实、分解工作中,始终做到不重不漏、不偏不缺,坚持实事求是,依法移民。由于做得实,做得准,库区没有一个移民因为基础数据问题而上访。二是结合实际,引导移民选择好安置方式。思林水电站和河头水库的移民,都是农民,土地成了他们的命根子。因此,凤冈县充分结合移民现行政策法规、移民家庭成员一致意愿及当地客观实际情况,积极引导移民,采取了有土安置方式,从而保障了移民的基本生活与后续发展。三是严格移民安置地条件。对移民安置区,凤冈县要求:土地容量要充裕、经济条件要好、社会文明程度要高、发展潜力要大。如集中安置在琊川镇街道和新民村街道的移民,既拥有自己的土地,又能够过上了舒适的小集镇生活,发展前景看好。四是扎实做好移民搬迁动员工作。水电水库移民搬迁都是被动搬迁,相对难度较大。而影响移民搬迁的因素,除了政策、经济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思想因素。因此,凤冈县在坚持做好移民搬迁“物”的工作时,把“人”的因素放在了第一位,尤其是把移民的思想工作放在了第一位。广大移民工作者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严以律己,尽职尽责,以扎实的工作、务实的作风、满腔的热情,和移民广交朋友,做移民的贴心人,打消了移民的顾虑,增强了移民的信心,使移民变被动搬迁为主动搬迁。在思林水电站下闸蓄水前,凤冈县在思林水电站涉淹的四个县份中,率先完成了移民搬迁安置任务;正在施工中的河头水库,移民搬迁工作也在积极进行。

2、夯实基础,重建家园,保证移民“稳得住”

移民能够“搬得出”,是近期目标,是前提;而“稳得住”,则是中期目标,是关键。为了让移民能够“稳得住”,凤冈县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了这阶段的工作。一是认真搞好各项“对接”工作。对移民留在库区的剩余耕地、林地及部分没有拆除的房屋,没有处理的其他个人资产,该流转的进行流转、该交还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交还村集体经济组织、该拆除的限时拆除、该处理的及时处理,做到“不留余地”;对移民的房产变更手续、土地变更手续、户口迁移手续、子女就学转移手续、党团组织关系手续,等等,进行及时办理、变更或转移,使移民能够有“新家”的感觉,能够安家乐业。二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虽然移民安置地都是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但是一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仍然不很完善。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凤冈县大力开展库周规划复建项目建设、后期扶持项目建设、“两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帮助移民重建家园,从而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引导移民迅速融入当地社会。凤冈县思林水电站的移民,搬迁前大多生活在乌江河谷相对闭塞的地方,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融入迁入地社会有一定难度,需要相对漫长的时间来适应。为此,凤冈县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除了一些政策法规教育,还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当地风土民情、社会伦理道德,等等,使移民尽快脱掉“外来人”身份,迅速融入到当地社会中去,与当地群众和睦相处,同甘共苦,共建家园。他们搬迁后,心里很踏实,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没有一户移民愿意返迁回原来的居住地。

3、关注民生,放眼长远,保证移民“能致富”

“逐步能致富”是长期目标,是根本,是开发性移民方针的本质体现,因此,凤冈县始终把移民的长远生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引导移民积极创业。充分尊重移民的主体地位,强化移民人才资源的开发,激发移民发家致富的能力与活力,引导移民转变“等、靠、要”的观念,增强其自力更生的意识;引导移民转变“弱势群体”的定位,增强其自尊自信的勇气;引导移民改变贫穷落后的处境,增强其自立自强的本领。通过教育与培训,大多数移民初步掌握了1-2门新技术,观念转变,学以致用,开始从事商业、运输业、劳务输出、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如:新民集镇的黄礼发,自己建起了砖厂,生意红红火火;琊川集镇的黄礼强,依靠打铁技术,收入很不错;天桥集镇的龚其富,开起了小超市,自己率先富裕起来。绝大多数移民生产生活落实,家庭收入增加,经济社会稳定。二是注重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对到位的后期扶持直补资金,采取“一卡通”方式,直接打在扶持人口个人存折上,做到不延误、不截留、不挪用;对直补对象,实行动态管理,采取随时核减。在项目扶持上,以基础设施、生产发展、科技培训等项目为重点,积极实施后期扶持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改善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移民文化素质、增加移民收入。三是建立移民长期保障机制。除了制定后期扶持规划与“两区”规划外,还将移民纳入了农村医疗保险,同时将移民逐步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畴,切实解决移民有病能治、“老有所养”的问题,这也会减轻移民经济压力,间接增加移民收入。

4、讲政治,保稳定,构建和谐“两区”

“稳定压倒一切”,凤冈县从讲政治、保稳定的战略高度,积极构建和谐“两区”。八年来,“两区”社会总体稳定,没有发生过一起移民群体事件和移民群体上访,总的信访次数不到20起,总的信访人次不足100人。之所以会产生如此效果,主要是针对移民各种诉求,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采取召开群众会、走访群众、个别交流等方式,做好移民政策宣传解释,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心理疏导工作。对群众提出的疑问进行一一解答和回复,做到回复问题不拖延、解释政策不走样、开展工作不徇私,努力使广大移民和涉淹群众了解、掌握、维护移民政策。二是认真做好信访和接待工作。凡是移民来信来访,都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具体情况,按照信访工作的要求进行了一一回复,并认真沟通,努力化解矛盾隐患。三是各部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时刻掌握库区动态。四是认真落实维稳工作领导责任制,严格执行《移民维稳工作预案》,防患于未然。通过这些措施,移民诉求得到妥善处理,矛盾得到有效化解,进一步维护了“两区”的社会经济稳定。

三、凤冈移民工作的主要经验和体会

凤冈县八年的移民工作,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总结这八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积累了很多成功的做法和宝贵的经验,值得很好总结和发扬。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领会精神,活学活用,是移民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随着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提出,面对移民规划安置、移民后期扶持、移民遗留问题、移民资金管理及移民工作的组织管理等等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国家逐步出台了《新条例》与《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移民政策法规体系逐渐形成。这些新政策的主旨在于:国家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使移民生产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以人为本,保障移民的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与发展需要;移民工作的近期目标是解决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以及“两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突出问题,中长期目标是加强“两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移民收入、使移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达到当地农村平均水平。这些政策的出台,使移民工作更加有法可依、以人为本,既避免了移民工作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又能够毫不动摇地把移民的合法利益放在首位。新移民政策法规出台后,凤冈县及时组织移民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积极探讨,并在学习中切实推进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强化学习。通过学习,我们对移民安置和社会经济重建、移民生存与长远发展、合法权益维护与不当利益诉求等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综合把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工作。比如移民集中安置问题上,一些地方比较谨慎甚至保守,但凤冈县立足于自己的实际,在安置思林水电站移民时,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办法,建设了琊川和新民两个集中安置点,建好这两个集中安置点后,不但没有移民“抱团”反映不当诉求,更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更有利于移民相互沟通与学习,更有利于移民长远生计与后续发展。

第二,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是移民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要把移民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我们就要沉下去,了解“两区”情况,找准实质问题,化解移民疑虑。这些年,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的领导,不断深入“两区”,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走访移民,走访村组干部,走访其他涉淹群众,与他们谈心,与他们交流,全面了解“两区”情况。通过了解,库区的客观实际是:闭塞落后,不富也安,生态恶化;面对搬迁,移民既有搬迁的美好愿望又顾虑重重;等等。因此,凤冈县根据移民政策法规的本质要求、库区移民群众的根本需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同时尽量避免出现老库区遗留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凤冈特色的移民工作“十字”方针,即:通过移民工作,努力构建“和谐、富裕、文明、生态、幸福”的“两区”,让移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一方针,既具有前瞻指导性,又是前几年移民工作的高度概括;目前,我们正在沿着这个方针,不断推进各项工作。

第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移民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凤冈县努力推进移民工作法制化、移民方法人性化、移民队伍专业化进程,逐步建立健全移民工作新机制,使移民工作更好地服务移民、服务“两区”、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从实际出发,注重效率意识、精品意识,不断转变观念,自我施压,主动出击,开拓创新。在移民安置问题上,凤冈县不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而且一定要让移民“舒适”、“满足”、“幸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凤冈县在安置移民时,充分结合新农村建设,结合黔北民居建设、小城镇建设,积极争取资金,让移民的房屋重新修缮、盖上琉璃瓦,让移民的房前屋后种上花草树木,让移民的家居环境净化、美化起来,移民生活在其中,感到称心如意,幸福美满。

第四,政府引导,移民参与,是移民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移民工作,面临的情况纷纭复杂,需要政府高屋建瓴地引导;移民工作又是群众性的工作,需要移民群众广泛参与。凤冈县的移民工作,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人性化的道路。从实物指标调查到移民搬迁,从后期扶持人口的登记到直补资金兑现,从项目的规划设计到项目的竣工验收,移民工作的全过程都是实行阳光操作,都充分尊重移民的主体地位,移民都享有知情权、建议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比如实物指标调查,凡是涉淹的实物指标,都要涉淹对象户参与,核对无误后,签字盖章,张榜公示,最后才最终认定。比如,后期扶持项目选择,要召集移民开会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由村组、乡镇签署意见后盖章上报。可以说,没有移民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凤冈县移民工作的良好局面。

四、凤冈县移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凤冈县移民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更多的挑战,突出表现在:

一是移民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形势更加严峻。国家“十二五”期间,在农业农村工作上,将大力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这是难能可贵的机遇,也必然面临前所未有难度。凤冈县目前正在建设河头水库,即将动工的还有西山水库、冉渡滩水电站、响摊子水库,及一大批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工作将涉及全县各乡镇,新增数千移民。移民工作本身就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工程、环境和管理等等,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和社会性很强,在人员少、任务重、时间紧、社会转型期矛盾越来越凸显的情况下,要完成好这些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二是移民补偿补助标准偏低,难以满足移民愿望。今年,河头中型水库的涉淹户,因为工程的补偿补助标准与杭瑞高速公路(横穿凤冈县)和遵义市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补偿补助标准过于悬殊,曾经一度迟滞工程的建设。后来凤冈县政府以移民“生产安置困难补助”名义,间接提高了补偿补助标准,工程才得以重新开工。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所以,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补偿补助与其他工程相比,标准明显偏低,这给新形势下的移民搬迁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三是移民的需求日趋多元化,诉求更加复杂。水利水电工程改造、再建和新建,现在已经处于一个以往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移民的需求除了物质的还有精神的,除了现实的还有长远的,除了表层的还有深层次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同时,移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在不断增强,移民利益诉求日趋复杂,移民安置的难度越来越大。如在河头水库的移民安置中,移民补偿补助资金本身就不足,但他们又特别希望向进化镇中心集镇搬迁,中心集镇土地、房屋都相对较贵,资金缺口很大,很难满足移民这一要求;现在农村土地收益相对较少,一些移民只想领取补偿补助资金后,从事商业或者其他服务业,不愿重新流转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库区一些涉淹群众,看到水库开工建设,对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其他各项建设,期望过高,总想一蹴而就;等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新变化,需要进一步提高新认识、总结新经验、提出新对策、采取新措施,完善移民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提高移民工作水平。

五、积极探索具有凤冈特色的移民之路

下步,凤冈县的移民工作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强力推进绿色战略,加速推进“三化”进程为主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扬长避短,克服不足,继续以建设“和谐、富裕、文明、生态、幸福”“两区”为根本目标,促进“两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以稳定为前提,构建和谐“两区”。进一步宣传好、落实好、维护好开发性移民方针,不乱开口子,不超越权限,不打政策折扣;在工作中,运用好政策、把握好标准、拿捏好尺度、结合好实际、开展好工作,保护好移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物价上涨和市场情况,多方争取资金,弥补移民资金不足;始终从源头抓起,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排除不稳定隐患。通过各种措施,努力构建和谐“两区”,使水库淹没破坏与社会重建同步进行、移民安置与工程建设协调开展、移民生产生活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齐头并进、移民合法权益与正当利益诉求得到维护与满足。

2、以增收为手段,构建富裕“两区”。移民群众为了国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离开了自己的家园,放弃了自己的幸福,作出了自己重大的牺牲。因此,要按照“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的要求,以移民搬迁为契机,拓宽增收渠道,促进移民增收。结合凤冈县农业县实际,发动移民种植茶叶、粮食、油菜、果蔬等,引导他们实行基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引导移民发展大鲵、竹鼠、刺猬等特色畜禽养殖,立足在“特色”上做文章;鼓励移民外出务工,或者从事二三产业,转移富余劳动力,增加收入。

3、以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构建文明“两区”。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统筹兼顾,搞好“两区”精神文明建设。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向十二年制义务教育迈进;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增设卫生、体育等场所和设施;向移民群众开展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等政治思想教育;革除地方各种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积极引导移民实行自治,使移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培养移民高尚的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严明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以此为“两区”及凤冈经济建设大局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政治保障、法律保障和智力支持。

4、以环境保护为目标,构建生态“两区”。坚持生态标准,保证水资源质量,减少大气污染,增加森林覆盖率,避免固体废弃物污染,整治局部环境脏乱差问题。鼓励移民利用清洁能源。尤其是对库区,几乎都是水资源源头,必须进行强制性保护。通过环境保护,把“两区”打造成天然的氧吧、心灵的寓所、养生的天堂。

5、以移民的满意感、和谐感、知足感为核心,构建幸福“两区”。通过各项社会事业建设,让广大移民感到愉悦、安详、平和、满足,让他们对生活充满满意感、和谐感、知足感,使他们相互认可信任,坚持正确信念,乐于社会奉献,内心深处满怀阳光。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工作,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工作,但只要我们按照“和谐、富裕、文明、生态、幸福”“十字”方针,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就一定能够克难攻坚,切实推进凤冈县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本文标题:具有特色的民族习俗-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791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