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读万卷书下一句-读万卷书后面那一句

发布时间:2017-10-23 所属栏目:诗词鉴赏

一 : 读万卷书后面那一句

读万卷书后面那一句

读万卷书后面那一句的参考答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意思:

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

(嫑犇)

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出处:

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原著作者刘彝(《画旨》).

二 : 清风中读一卷书

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怒海风云》,大概在小学四年级,或稍晚一点,那时我的主要工作是散了学去放牛,跟牛郎一个职业。我没有牛郎的幸运,不期盼来个什么人把我带到天上去,虽然奶奶告诉我天上很美,能吃上丰盛的晚餐,还有许多水灵灵的苹果,但对于未经历过的世界,还是本能的抗拒,且在山沟里伴着老牛数星星吧。家中有一个大木箱,很不显眼,角落里静静躺着,母亲从来不动它,父亲闲时会打开来,翻出几本书躺下了看。我的记忆中,拥有箱子的应该是女人,装了花花绿绿的衣服或娘家陪送来的宝贝,不愿他人看见的。父亲是村子里唯一拥有箱子的男人。等我认识了几个字,能写几句下雪了刮风了的作文后,便提出翻看大木箱的要求,父亲在我允诺放牛后点头答应了。从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在山巅之上,在河沟深处,我陪伴着老牛,书陪伴着我,虽不是花前月下,也算是风雨无阻。《怒海风云》已不知所云了,现在能想起来的只有一个叫铁蛋的英雄儿童名字。《欧阳海之歌》、《青春之歌》也是从大木箱中取来读的,我喜爱小说的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除了上述几本,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等,都读了个遍,不管懂不懂,反正有了跟同学吹牛的资本。

读《三国演义》是在四叔家,那是一个春深的夜晚,煤油灯点着了,月光没送来春天的气息,鼻子没闻见盛开的花朵的芬芳,大人们不在,我和堂弟小龙看家,早早吃了饭上炕,躺被窝里读到关云长手起刀落,我便凝神静气,院子里什么东西“唰啦啦,唰啦啦”的响,从大门口响到了厨房檐下,从厨房那边又响到我和小龙睡觉的房子窗前,然后安静了,我竖起耳朵,寂静的轰鸣声震得耳膜疼,却只是一刹那间,“唰啦啦”的响动开始满院子游走了,眼前油灯的火焰似乎要变成了绿色,不由得毛骨悚然,汗不敢出了。战战兢兢捅醒身边熟睡的小龙,示意他听门外的声响。那时节正是农村鬼怪横行、神仙忙着捉鬼的年代,受了影响,对鬼怪有莫名的恐惧。小龙人小胆子大,窜唆出去看,便握了一把斧头一柄马刀,提着马灯悄悄开门出去,月光很好,银色洒满人间,连远处的山峦都清新巍然,院子里一卷塑料布在风中漂泊,“唰啦啦”响着四处游荡。虽安稳了心脏,却有点失望,两个人这么马刀斧头的来了,总该有什么意外的发现,然而没有,小龙继续呼呼大睡,我继续看三国,塑料布继续游走。

那时经济紧张,看书以借为主,很少有人自己掏钱买。我大概是村子上第一个掏钱买小说的人,那时为此挨过骂,现在有点自豪了。那年中考时进县城,父亲给了十块钱,第一次离开山沟沟,来到城市中,三五个同学一起逛大街,囊中羞涩,大商店不好意思进,街上人多吵闹,我便溜进了一间书店,随意翻看一会,决定买一本回去,核算留下店钱饭钱和回家的路费,刚好够买一本四元的《包公传》。那三天里除了进考场,我就躺床上读小说,虽成绩不错,顺利考进了县一中,回家后还是挨了父亲一顿恶狠狠的骂,父亲边骂我乱花了钱,边津津有味的读了书,然后出门跟邻居讲故事,宣传包公如何下阴曹审判官,到陈州放粮救了李娘娘。

年轻的心是锁不住的,那时社会像反整过的沃土,阳光晒过了,雨水浇灌了,充满了勃勃生机,只等播撒种子,便要蓬勃生长,读书看报和学习的氛围浓烈得炙烤人。我初一时的班主任苏震亚,是一位英俊潇洒的年轻诗人,他教我学写日记,有时会叫我到他的宿舍里,读他的日记给我听,影响很深,至今未忘的几句是:早晨,媳妇拍打着我的屁股,说阳光照在屁股上了,还不起床。他读得津津有味,我听得面红耳赤,因为我联想到了媳妇和屁股。他有一个奇怪的习惯,收集剪下的自己的手指甲,我看见时已收集满了三四个墨水瓶。他的祖上,出过好几个进士。可惜的是,后来他喉咙生病了,再不能站在讲台上,便转行干其他的了。

上高中后学习紧,读小说的机会少了,开始读一些散文和杂文,培养了不挑食的好处。我的语文老师是师范中文系毕业的陈国荣,高高瘦瘦的,很精干,讲一口跟新闻联播有差距的普通话,字写得很漂亮,喜欢朱自清和郁达夫,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讲了一周时间,气氛渲染得格外悲壮,惹得北京什么中学的老师来观摩。陈老师的做法是常常收了我的日记去阅看,还会批上阅看的日期,或写几句勉励的话。我就诚惶诚恐了,不敢在日记中胡乱的写上悄悄话,这样的写日记习惯到现在还留着遗存,想起那个爱好照相存档的人物,没有遇上我的老师,该大大的遗憾一下。那时也买过几本书,印象深的有《古塔上的风铃》,最喜欢的是柯云路先生的《京都》系列,因为它让我懵懂初开,知道了谈恋爱的浪漫和激情,还有恋人雨中游园,会多一份清新和洒脱,渐渐向往起来。

那几年金庸的小说开始风靡,可惜我手头实在拮据,有心而无力,我的一位父亲是副县长的同学有全套的金庸武侠小说,但他小气的很,除了借给女同学外,男生们基本看不到。我很幸运,有一位女同学偷偷转借给我读,至于最后那位县长的公子知道了,把我的几本书从教室窗口扔了出去,再跟女同学吵了起来,惹得全班同学群起攻之。不过那时我已读完了《射雕英雄传》和《书剑恩仇录》,马上面临高考,没时间跟他计较。(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大学在西安上,那是个人文荟萃的地方,路遥先生的《人生》仿佛就是写给像我一样从山沟里爬出来的青年,我还手抄了部分内容,他后来的几部书,虽获了大奖,但我不怎么喜欢。大学时最爱读的是贾平凹先生的书,朴实无华,却处处击中我的心扉,受益匪浅。那时大学里流行外国文学,我的同学抱着茶花女漂到基督山时,我开始喜欢读古典了,读了三言西厢之类,咸阳的付敏送我一本砖头样厚的唐诗宋词,可惜毕业托运时丢了。知道了金庸先生有怎样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他的《侠客行》灵感估计就来自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代的传奇文学。因为时间较为充裕,我也读《诗经》、《道德经》和历史等,《论语》也看过,我的水平实在低,怎么都感悟不出于丹女士讲的那些深刻道理,很惭愧的。做理论的本事没有,便读自己能理解的去吧。

现在明白,我读书的方法是追求了痛快,挑拣那些文字缠绵优美的文章,就连看《孙子兵法》,也没设想怎样行军打仗和运用于市场营销,却作为文学作品来学习。皇皇巨著《史记》,看了好几遍,治国修身的道理没明白,却发现司马迁也唬弄人,他怎么知道刘邦他妈跟蛇相好,三皇五帝怎么都不是正常出生的呢?项羽也没那么生猛,韩信其实是冤死的,等等,有点对不起司马公了,不过后来者,再没有人能超越他这一点,我是相信的,就当是史论文学中的一点调侃,平增一点欢快,读之更加有味。

这几年忽然感觉自己变得懒惰起来,已很难能够认真读完一卷书了,虽然心底里依然认为自己很喜欢读书,有时也能从可怜的生活费中挤出一点点钱,买上自己喜欢的书籍。但买回去往往读不到几页,便会丢弃在旧书堆里,任其自生自灭,渐渐忘却了。偶尔想起,再翻找来看,却已没了先前的激情,还是读不完,后来连读的兴趣都没有了,当做破烂卖掉了事。一本三四十元的书卖废品不到两块钱,后悔自己做了傻事,有时恨不能拍自己嘴巴。

高师父写给我一幅字,记于此处,作为结束:

随缘自足,超然物外。

三 : 一句顶一万句 读书报告

一句顶一万句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一句顶一万句》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这本书写的是很不错的,它揭示了一个生活深层的东西。(www.61k.com)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里揭示了生活在底层社会群体生命中的东西,他挖掘的很深,人们的诉求方式的特别性,以能否谈得来,说的着作为选择朋友的标准。这种沟通方式无疑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就无怪人们内心的那种孤独感,就象巧玲老了之后变成了曹夫人,她在失去语言能力之后的那种状态,说不出来的孤独。而对于这种旷世的孤独,唯一的办法只有全书最后的那两个字“得找”,找到可以说的来的那个人。

“杨百顺他爹是个卖豆腐的。别人叫他卖豆腐的老杨。老杨除了卖豆腐,入夏还卖凉粉。卖豆腐的老杨,和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是好朋友。两人本不该成为朋友,因老马常常欺负老杨。欺负老杨并不是打过老杨或骂过老杨,或在钱财上占过老杨的便宜,而是从心底里看不起老杨。看不起一个人可以不与他来往,但老马说起笑话,又离不开老杨。老杨对人说起朋友,第一个说起的是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老马背后说起朋友,一次也没提到过杨家庄卖豆腐也卖凉粉的老杨。但外人并不知其中的底细,大家都以为他俩是好朋友。”一场关于出走与回归、过去与现在的小说,就在这样绕口令似的开场白里,徐徐展开了。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只是这一走一来,延宕百年。

书中有许多片段让我有一闪而过的思绪,然而大部分忘却了。不过我还是选择两个来简单的说说。

失去了才珍惜

老汪在东家老范的私塾里教书。灯盏是老汪的小女儿,从小就淘。一日灯盏掉进水缸淹死了。当时家里各家孩子都多,老汪不觉得太难过,可三个月后找到东家老范说要走。老范劝说:“算了,都过去小半年了。”老汪:“东家,我也想算了,可心不由人呀。娃在时我也烦她,打她,现在她不在了,天天想她,光想见她。白天见不着,夜里天天梦她。梦里娃不逃了,站在床前,老说:‘爹,天冷了,我给你掖掖被窝。’”

当我看到上面的那段时,很有哭的冲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亲人在时总觉得有千般不好,可他们走后想念万分。其他事物我们有时对其亦是如此,也许生活就是让我们这般无奈。

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的着的人千里难寻。

老汪一日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啊,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那不是添堵么?恰恰是身边没有朋友,才把这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况且是不是朋友还两说呢。 这话不好说全错,有的人性格外向,即使与人不说心里话只是胡侃也是开心的;有的人只需有三五知己则可,嘴上逗乐的朋友并不太需要,都是因人而异罢了。但是无论哪种性格的人,想找到可以说说心里话的朋友都是要靠机缘的。

说完记得住的,再说说记不住的。书中丈夫与妻子说不着的太多太多,两人结婚要么因为家境合适,要么因为一时冲动,又或有所图谋,真正说得着有感情的却都是私奔的几对。而说不着的夫妻要么有一方总是沉默,要么两人矛盾不断。我不知道现在的家庭都是怎样的,但是书中的情况我却目睹了好些年,真的觉得好悲哀。《一句顶一万句》,讲述的是孤独,这样的孤独,不是针对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因为一个人不一定孤独,两个人也不一定热闹,本书描述的是一群人。“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小说中塑造了很多的世间百姓,卖豆腐的,剃头的,杀猪的,染布的??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一个人找另一个知心朋友不容易,你可能跟这个人是好朋友,但是你们未必能说上真心话,其实比人找人不容易的是话找话,《一句顶一万句》反应了一种中国式的孤独和友情观。本书的作者刘震云曾说:“朋友的多寡,要看‘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人分这么几种:不认识,认识,熟人,朋友,知心朋友。‘朋友’的判断,就像《一句顶一万句》开

一句顶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 读书报告

篇写的,不在当面的表白,而是背后说起朋友的时候,是否提到过你。(www.61k.com)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朋友,别人并没有拿你当朋友。另一个判断的标准是,在你走投无路时,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有几个。”

刘震云先生的书还有很多看点,他对于生活在底层的民众的生活细节的描写是极好的。琐碎庞杂的生活细节被他写的活泛的很,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有这本书里得人物多的很,脑袋不灵光的读者一会就弄乱了,张三李四王麻子孙??一杆子的人物就让人喘不过气来了,但他好像盖鸽子窝一样,这些人物还都弄得很顺溜,而且时空的转换上他也玛的很清晰,从这个地方步行到那个地方多久他都能算清,细节问题他处理的都是很清晰的,这点不能不佩服作者有着一流的头脑。

我在读这个书的时候,也感觉到一些问题,比如他的语言不够凝练,喜欢用习惯的句式是一个问题,还有因为全书时间跨度达到百年,文中前后引论的比较多,重复解释,让我偶然有是不是翻错了书页的感觉,行文中在介绍人物的时候象扯瓜蔓儿,一个扯着一个的介绍出来,有缠绕,粘连的感觉,不能给人以轻、快、脆的阅读享受。

再从文章内容来说。我起初以为,刘震云写杨百顺苦难的经历,从他儿时崇拜罗长礼喊丧,到后来跟着学论语,没能进入书院后出走,后投师杀猪,进蒋家染坊,再到认识詹牧师,去竹坊破竹子,到流浪挑水,到当阎罗,再进入县衙种菜,是想写他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一个坚韧,老练,智慧的人物,因为这一路的经历足可以让一个人脱胎换骨,生活中他应该摔打成为一个坚韧不催的人了。正如他的名字从杨百顺变成了杨摩西,不想他越混越背,一直走背字,招赘给卖馒头的寡妇吴香香,连祖宗的姓都买了,变成了吴摩西,最后又变成了罗长礼,那个他少年时心里曾无限喜欢的喊丧人,走上一条流亡的路。他的生命是窝囊的,憋屈的。

三十六万字的书中,第一部分出延津记,主人翁是杨百顺;第二部分是入延津记,主人公是牛玉国。中间的一条线就是杨百顺的养女巧玲,也就是后来的牛玉国他妈,曹夫人,她是牵起前后文章的一条线,这个线的两头,一头是她的养父,一头是他的儿子,而这两个人的命运,都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他们都被生活逼上了寻找的道路,开始都是假找,再到真找,假找都是在世俗的压力下,都是被动的,真找都是自愿的,主动的,假找中连着真找,这种寻找着有着怎样的无奈呢?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四 :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出自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陈章甫》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赏析
  李颀的送别诗,以善于描述人物著称。此诗即为一首代表作。朋友陈章甫罢官回家,李颀作此诗送别。

  陈章甫是个很有才学的人,原籍不在河南,不过长期隐居嵩山。他曾应制科及第,但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经他上书力争,吏部辩驳不了,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这事受到天下士子的赞美,使他名扬天下。然其仕途并不通达,因此无意官事,仍然经常住在寺院郊外,活动于洛阳一带。这首诗大约作于陈章甫罢官后登程返乡之际,李颀送他到渡口,以诗赠别。前人多以为陈章甫此次返乡是回原籍江陵老家,但据诗中所云“旧乡”、“故林”,似指河南嵩山而言。诗中称陈章甫为“郑国游人”、自称“洛阳行子”,可见双方同为天涯沦落人,情意是很密切的。

  诗的开头四句,轻快舒坦,充满乡情。入夏,天气清和,田野麦黄,道路荫长,骑马出门,一路青山作伴,更怀念往日隐居旧乡山林的悠闲生活。这里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显出隐士的本色,不介意仕途得失。然后八句诗,用生动的细节描绘,高度的艺术概括,赞美陈章甫的志节操守,见出他坦荡无羁、清高自重的思想性格。前四句写他的品德、容貌、才学和志节。说他有君子坦荡的品德,仪表堂堂,满腹经纶,不甘沦落草野,倔强地要出山入仕。“不肯低头在草莽”,指他抗议无籍不被录用一事。后四句写他的形迹脱略,胸襟清高,概括他仕而实隐的情形,说他与同僚畅饮,轻视世事,醉卧避官,寄托孤云,显出他入仕后与官场污浊不合,因而借酒隐德,自持清高。不言而喻,这样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注定他迟早要离开官场。这八句是全诗最精采的笔墨,诗人首先突出陈的立身坦荡,然后写容貌抓住特征,又能表现性格;写才学强调志节,又能显出神态;写行为则点明处世态度,写遭遇就侧重思想倾向。既扣住送别,又表明罢官返乡的情由。“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因此,行者和送者,罢官者和留官者,陈章甫和诗人,都在渡口等候,都没有着落。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都有一种惆怅。而对这种失意的惆怅,诗人以为毋须介意,因此,末二句以试问语气写出态炎凉,料想陈返乡后的境况,显出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轻松地结出送别。

  就全篇而言,诗人以旷达的情怀,知己的情谊,艺术的概括,生动的描写,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令人同情,深为不满。而诗的笔调轻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

本文标题:读万卷书下一句-读万卷书后面那一句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553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