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诗意的生活俞敏洪①诗几乎可以表达人类生活的所有情感。人
②什么是诗意的生活呢?在学校里,如果除了每天在教室里听课、在图书馆看书之外,除了匆匆穿行于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之外,你也有过躺在草坪上看白云飘过的时候,也有过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池塘边发呆的时候,也有过在黑夜里被教室的灯光所感动的时候,也有过春天看枯草泛绿、秋天叹秋风落叶的时候,也有过枕靠在床上就着昏暗的床头灯捧着自己心爱的书舍不得放下的时候,那你就已经有了诗意的生活。在工作或生活中,除了朝九晚五奔波忙碌之外,你也有过在办公桌上放一盆绿色植物并细心养护的时候,也有过抬头眺望夕阳正慢慢地下到山的那一边的时候,也有过轻轻哼唱歌曲放松心情的时候,那你也已经有了诗意的生活。诗意的生活不是刻意去寻找的,而是这样一种能力~一身处琐碎的日常事务却不被日常事务所淹没,总能在不经意间抬头看一看天空,想一想远方,做一做白日梦。很多人陷入世俗事务的纠葛中,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跳进水中一样,除了痛苦的挣扎和绝望什么都没有。而懂得诗意生活的人就像一个会游泳的人,在水中能够悠然自得,既能够和水相融,也能够体会到搏击大海、劈波斩浪的快感。那些懂得生活的人总能够从平凡的日子中找到美好,找到让自己心灵获得营养的诗意瞬间。 ③诗意的生活也意味着我们要为自己留出一些空白。“留白天地宽”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格言。就像一幅画得太满的画不会给观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一样,充塞着各种世俗事务的生活也不会给人留下太多的诗意空间。我们需要留白的空间和时间才能活得更加从容,才能释放种种压力达到内心安宁的平衡,而只有内心安宁的人才会拥有欣赏世界上美好事物的眼睛,才能进入诗意的生活状态。《圣经》描述上帝在一开始创造世界的时候就是工作六天休息一天,现在我们已经做到了工作五天休息两天,表面上看比上帝还会生活,其实不然。我们常常用这两天的时间更加拼命地学习或工作,拼命地联络或应酬来构建所谓的社会关系,往往疲惫之感比工作的五天还甚。还记得小时候很喜欢星期天,因为一到星期天我们就可以在原野上追逐蝴蝶,奔跑撒欢。而现在的孩子害怕周末,因为周末一到,家长安排的无数课外学习和补习在等着他们,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享受童年。孩子从小的生活就没有了诗意,长大后除了成为工作狂或厌世者,很难成为一个从容生活、有诗意的人。 ④因此,请从这一刻开始,暂时放下手中的学习和工作,关掉电脑和手机,闭上眼睛,调整呼吸,把脑子里令人烦恼的世俗事务驱逐出去。然后,再睁开眼看一眼窗外的天空,想象一下城市之外的大地,那里鲜花正在盛开,河水正在奔流,百乌正在歌唱,每一株草、每一棵树都在等待着你,等你去寻找一种诗意的生活…… 1.第①段中画线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它”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①段,清解释“诗意的生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②段中“懂得诗意生活的人就像一个会游泳的人,在水中能够悠然自得,既能够和水相融,也能够体会到搏击大海、劈波斩浪的快感”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作者认为:生活要“留白天地宽”。请淡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这篇文章后,你一定有所感悟,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想。(不少于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比喻,诗歌这片圣地。 2.诗意的生活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把现实生活中琐碎的情感升华为美好情感的过程。 3.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懂得诗意生活的人能够从平凡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发现美,享受美,让自己的心灵获得营养,从而感受生命的充实和快乐。 4.充塞着各种世俗事务的生活压力太大,生活有留白的空间和时间才能活得更加从容;生活有留白的空间和时间,才能释放种种压力达到内心安宁的平衡。 5.总结全文,呼吁人们快快从世俗事务中解脱出来,回归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诗意的生活,再次呼应标题。 6.示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名、被利、或被无聊之事(如迷恋游戏、迷恋网络、忙碌应酬等)消磨了许许多多的美好时光,因此,我们不能被世俗事务的烦琐生活所困扰,要给自己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让我们诗意的生活,充实我们美好的人生。 (意对即可) |
考点:
考点名称:散文阅读散文:散文的特点:
1.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
2.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3.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语言诗意优美。
散文之美:
一是结构美;二是语言美;三是意境美。要很好的理解一篇散文,就要把握线索、抓住文眼、借助想象领会内涵、体会意境、品味语言。
1.形散而神不散
①“形散”:
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②“神不散”:
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
a.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b.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
①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②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③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散文的不同分类:散文鉴赏步骤: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常见的有:①比喻;②反衬;③对比;④象征;⑥变换人称。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7、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
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
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
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
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
散文阅读技巧: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
②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
③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
④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
⑤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⑥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
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
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
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
④屏风式:如《风景谈》。
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
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
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
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
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
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
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
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
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
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
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
《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
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6、了解情技
了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衬托、过渡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散文经典语段摘抄:
1、秋之思
曾为《秋之思》这首曲子而迷惘:“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也曾为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饮泣。秋,是怎样萧瑟的一个季节啊!
在苍凉的秋夜,寻一轮明月,觅一林幽谧 寄语远方的友人:你曾说“友谊,像不凋的花,似永恒的烛光”,然而,年复一年,为何梦里仍寻不着你的音讯?片片枫叶蕴含了我的无限思念,且让水晶似的船,载给你一个水晶似的祝福!
寄语白云后的故乡:那开封城琉璃塔的晶莹,那洛阳城牡丹花的艳丽与白马寺的壮观,那龙门千佛岩的古色古香遗迹……往往在我梦中回莹梦转。只是,我要到何年何月才能目睹你飞扬的神采?
2、冬之盼
高挂在天上的是孤独,坠落在人间的沉寂冬,洒满了一山的柳絮,送来了寒瑟的北风,有句话说:“岁月如流成枯枝,日月如梭韶华逝。”冬啊!我该恨你的早降,还是该怨春的迟临?
成长的过程是苦涩的,但我们实毋须害怕,因为在每一次哀伤的背后,都有一份成长的喜悦,就如松柏凌霜雪而弥劲,春天总是伴随在严冬之后。
有人曾说:“群鸥碌碌,知飞行意义有几?芸芸众生,知生命真谛有几?”不知他是否找到了真切的答案?但是我相信:生命的真谛在自然里,人生的意义在四季中,且让我扬起四季的帆,航向那希望的明天!
3、四季的帆
是谁洒下了一季的亮丽与一时节的灿烂?是谁抛满了一地的紫花与一原野的翠绿?
每当天际响起一阵阵如洪钟般的春雷,每当天上飘起一丝丝如银针般的春雨,每当天边带来了燕子的影子……春,就轻轻悄悄地来了!我爱春,爱她带来了温暖与和煦,更捎来了生机的讯息。
看那春雨过后,如穹庐般的春天挂了一弯七彩的桥,有如人脸上的微笑,使人迷醉。春神,你是否就是从这桥上姗姗而来?聆听那山泉的回响,琤琤淙淙的乐声,不是很像那会自动奏出美妙旋律的白鹃吗?瞧那在树梢上的啾啾合唱团,此起彼和,正赞颂着这可人的春天,放眼望那蔚蓝的天空之中,点缀着几朵洁白悠悠的白云朋友,何不“抛开忧郁,忘了那不如意;走出户外,让我们看云去”?
俗说:“一花一生命,一草一永生。”就让心扉敞开,温暖你天使般的心灵!
4、夏之恋
不知为什么,一直很喜欢“仲夏夜之梦”这首曲子,除了那飘扬的音符深深地吸引我之外,尤其是曲名,给我梦幻而又梦似雾的感觉,特殊而熟悉……好遥远好遥远……
在炎炎的夏季里,流连在碧蓝海边,是一种至高的乐趣和享受,海,这千变万化而变幻莫测的自然奇景,安静得出奇:金黄的阳光洒在平静的海面上,有如一湖洒满金粉的湖水,耀眼而夺目:有时波涛汹涌的巨浪,夹着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有如一头发威的猛虎,正在扑击一弱小的羔羊,那猛厉的攻势与一声声的长啸,使人不寒而栗!而每当金鸟西附,天空仍抹有一胭云彩时,海天交映,海底深处也似乎发出一串串的低吟,海啊!你到底是在咏叹什么?
望着渐变黝黑的大海,想银河的浩瀚,想宇宙的奥秘,想人生的目的,想人类最后的归处……唉!睡吧!仲夏夜之梦应是甜美的!
5、秋日感怀
已经十二月了,树上的叶子早已枯黄,但竟还有大半都挂在枝头。
夜幕下,昏昏的街灯中,看到的竟是一树金黄的灿烂,那一瞬间,我呆住了。
看着那童话一样的金树,哗哗的拍动着他的枝叶,我竟有了一种要落泪的感动。
我一向以为秋天,枯叶,只是代表着萧索与孤寂。秋风秋雨愁杀人,古人对于秋天的描写也大都如此:
概夫秋之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顾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听着秋声,看着叶子一片片落下,是一场场的别离,也是生命的枯竭与消逝。凄凉,不舍与无奈总是挥之不去的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欣赏秋天的风高云淡。我沉醉于她的清雅脱俗,但同时也总是不可避免的陷入凄然的情绪中去。
而今天,这种灿烂,忽然给了我一种坚强的感觉。
那棵树,一个人,执着的近乎固执的站在那里,带着满枝的金色,坚强的在风中挺立。
原来,秋天也是刚强。是坚持,也是忍耐。
错误理解的八句俗语: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不见棺材不落泪”
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识金镶玉”
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5、“不到黄河心不死”
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7、“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
“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
8、“王八蛋”
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
修辞手法:
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情境以及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
二 : 抗洪有感
阴雨连天万户愁
无情细水化洪流
滔滔巨浪堪成海
莽莽平原可渡舟
一面旌旗发号令
千只金盾解民忧(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临危涉险等闲事
百姓安康是我求
三 : 俞敏洪:读书笔记
[来源:新东方 作者:俞敏洪]
最近这段时间,忙中偷闲读了四本书: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12,迷途帝国》、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蒋勋的《少年台湾》和赵越胜的《燃灯者——忆周辅成》。
我一如既往地喜欢读《罗马人的故事》,现在中文版出到了十二本,我也买到了十二本,大多数是在机场的书店买的。这本《罗马人的故事12:迷途帝国》也是在机场的书店买的。还有最后三本,估计后面的三个月会出来。每次买到一本,心里就会多一份欢喜。
人生三件幸福的事:有人爱、有事做和有期待,我对一本好书的期待总是乐在其中。
读完前面十二本《罗马人的故事》,也基本读完了罗马帝国从兴盛到衰退的历史。一个帝国从兴盛到衰退,原因似乎都是相同的。兴盛的原因是因为碰上了伟大的人物,能够带领人民走向兴旺,从恺撒、奥古斯都,到五贤帝,几代人带领罗马走向了兴盛。一个帝国的衰退一般也都是内忧外患,内无能人,外无安宁,不断折腾,最后导致衰退。罗马帝国和中华帝国不一样的地方是:罗马帝国的政体持续了千年,分成了共和制和帝国两个阶段,实际上本质的区别不是那么大;中华帝国的特点是文化强势,不管哪个人上来当皇帝,最后都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进行统治。所以,尽管朝代不断文化,但血脉相连,构成了一个高度文化统一的民族。中国人不怕换代,哪个人当皇帝都一样生活,都生活在一样的文化中。中国人怕的是换代战争,让自己不得安生。如果统治者动了文化的根,常常是自找倒霉。元代那么快灭亡,没有接纳中国文化是重要原因。清朝就好很多,尽管本质上恶毒打压知识分子,但它主动接纳文化习惯,吸收儒家文化,所以朝代延续就长很多。罗马帝国延续了上千年,也不仅仅是伟大人物的事情,和中国文化强势不同,罗马帝国的管理机制和文化融合能力,比如帝国的元老院机制,还有对于其他文化的接纳和包容能力,都给了帝国以生命力。
《迷途帝国》讲述了帝国的衰退。衰退的原因有几个:一是皇帝无能。三世纪的罗马皇帝,已经没有了雍容大度、气宇轩昂的风采。由于蛮族入侵等原因,军人势力强大起来,因此军人当政。军人大部分都是草莽出生,暴戾之气明显,互相残杀,导致不到一个世纪就换了二十几个皇帝,所以帝国动荡也属必然;二是蛮族和东方波斯帝国对于罗马帝国的入侵。日耳曼民族势力越来越强大,罗马是富饶之地,所以蛮族掠夺频繁,而帝国的动荡导致边疆守卫漏洞百出,蛮族可以轻易进入罗马腹地。这有点儿像中国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国强则少数民族弱,中国弱则少数民族一定强悍掠夺,长城其实起不到太多的防范作用。罗马帝国也有日耳曼长城,到最后也不管用。在罗马东方,帕提亚帝国被波斯萨珊王朝推翻,然后波斯帝国成了罗马最大的威胁,因为在波斯人眼里,到地中海都是古代波斯的国土,有正当理由夺回来。整个三世纪,帝国的皇帝基本上忙于保卫边疆,东奔西走,然后被暗杀;第三是基督教的兴起对于罗马帝国文化有很大的杀伤力。基督教的行为和罗马的基本文化相违背,罗马是宽容的多神教,基督教是严格的一神教,罗马人希望帝国兴旺,基督教徒幸灾乐祸希望帝国灭亡,认为这是上帝的旨意。在帝国兴旺的时候,基督教的破坏力显不出来,但到了社会动荡的时候,人的心里都是不安和恐惧,所以寻找宗教庇护就成了必然。这样,越来越多的人信仰了基督教,同时对帝国的原有文化和凝聚力造成了破坏。尽管历代皇帝都希望压制基督教,但最后基督教依然成为帝国内的熊熊烈火,加速了帝国的崩溃。
一个帝国的衰退和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几乎一样,得意之时总是好事连连,优秀的皇帝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倒霉的时候祸不单行,皇帝也是一个赛一个地窝囊。迄今为止,人类依然没有摸索出一条国家万古长青、万世兴盛之道。美国式的民主是人类近代以来最好的试验,但美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已经出现种种危机,美国是否是人类最好的生活方式,依然有待时日证明。但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的政治更替模式是比较糟糕的,因为每一代的更替几乎都是以人民的生命和安宁为代价,而且中国的统治者从来不给人民作为人的真正尊严和权利。唯有一点值得称道的是,中国儒家文化被统治者所用,尽管造成了思想僵化(儒家文化被统治者故意简单化了),但毕竟使中华民族血脉相连,道德和文化深植人心,得以持续到今天。真正毁掉中国人身上的文化气质,使中国人民思想变得更加贫瘠的,是解放之后从反右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的十几年,这十几年让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之根发生了根本性断裂,中国人的脊梁骨被打断了。
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实际上是他讲的政治史公开课的整理。因为是讲课整理,所以语言就显得活泼轻松,增加了很多可读性。当然,真正值得读这本书是因为张鸣看近代史的视角比较新颖独特。一般的近代史都比较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戴着有色眼镜来看近代史,就已经把人分成了好人坏人,人物在历史中的角色和作用简单化了。比如一讲到孙中山就是伟大的,一讲到军阀就是反动的。其实历史的真实并不那么简单。张鸣站在多视角的立场、人性的立场,而不是阶级的立场来分析中国近代史,还原了历史人物的真实风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近代史就变得丰富多彩,人物也变得有血有肉。张鸣说:“冷静地审视过去,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些,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就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诚哉斯言。
因为前一阶段读了蒋勋的《说唐诗》、《说宋词》和《说红楼梦》,觉得他真是一个很能说的人,不仅仅能说,而且说得有道理、有情趣、有悟性,所以我对蒋勋产生了很多好感。原来都是看他说的书,这次买了一本他写的书《少年台湾》。读《少年台湾》,体会到了另外一个蒋勋,一个文笔优美、充满少年情怀和梦想的蒋勋,一个不愿意老去的蒋勋,一个愿意背上肩背包到处流浪的蒋勋。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以少年开头,少年加上一个地名,比如少年银野、少年龙峒等。书是散文体,又不全是散文,有不少虚构性的对话和诗一样的描述,这是蒋勋自己不愿意落入某种固定文体的取向。书中文笔优美,几乎每一段都可以单独出来朗读。不过对于大陆人来说,里面描写的台湾地名和文化有一点儿隔阂感,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够了解。因为整本书都是感性描述为主,每个地方和故事尽管不一样,但整体上是同一种风格和笔调,所以读完之后觉得行文优美。但情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够,给人一种单调和怅然若失的感觉。但它依然是一本好书,就像蒋勋自己说的:“这不是一本阅读的书,这本书阖起来,就可以背起背包,准备出发了。你当然就是书中的少年。”也许我们如果真的背上背包,到了蒋勋书里描述的地方,每一个故事的丰富性和内涵就豁然开朗了。
我阅读的第四本书是赵越胜的《燃灯者——忆周辅成》。坦率地说,尽管周辅成是北大的著名教授,而且我在北大的时候老先生就在北大,我却没有读过他的书,更加不知道赵越胜是谁。这次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一个朋友的推荐。但一旦拿起来,确实就放不下了。一点儿不假,就像封面所说的一样,这是一本“再现一代大师的风骨与情怀,两代学人精神相续的心灵史诗”。赵越胜自己也是研究哲学的,周辅成是一代哲学大师,主攻伦理学,学贯中西。一个哲学家写另外一个哲学家,大家一定会以为文笔枯燥、艰涩难懂,但实际上这是一本文笔清秀、行文优美的回忆录,中间到处闪耀着思想的火花和人性的光辉。作者从自己是一个普通工人写起,由于自己对于哲学的爱好认识了周辅成教授,于是有了几十年两代学人的交往和学术探讨。书中最感人的是两代学人相互鼓励、相互切磋的场景。老一代学人对于新人的关心和新人对于老一代学人的尊敬,都跃然纸上。一些场景描述令人唏嘘不已,这种感觉在今天的师生身上,已经几乎不见踪影。在学术和思想都不能完全自由的环境下,他们对于人道主义、人性和时政的讨论,令人拍案。比如周先生在九十八岁的时候还清醒地说:“现在中国的问题是大人物只关心自己的小事情,而小人物的大事情却没人管。小人物的大事情办不好,大人物的小事情也会出麻烦。”先生又说:“评判一个国家、政府好不好,就要看它是否把人当作目的。凡讲基本人权,讲人性的政府,即使有点错误,也可以挽救,而凡是无视人权,挑动人的仇恨,残害人的精神活动的政府,即使它做了一两件留名历史的大事,也仍然是个坏政府。”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能够有如此振聋发聩的言论,令多少自以为是公共知识分子却天天在依附权贵的人无地自容。
全书文笔自然流畅,充满情感:“呆呆坐着,许久,许久……天渐渐暗了,几点细雪花飘落,愔愔地洒在青竹赭瓦上。先生言犹在耳,透骨的悲凉弥漫开来。寂静中,仿佛见到先生,在清河小营哲学班的教室里。先生刚擦完黑板,回身转向我们,飞舞的粉尘在阳光的裹夹下变得金灿灿的,罩在先生身上,先生的身影模糊了,像峨嵋金顶上隐现的佛光。而耳边的天音却有着川腔:‘巴门尼德说,存在是一。’”这是一本值得读很多遍的好书。
每次出差,我都会带上一堆书,但每次都不会有时间看,基本上是背出去又背回来。朋友就嘲笑我带书不看的愚蠢,自己想想也觉得好笑,但下次还是接着带,好像没书在身边,灵魂就没有了安全感。生活中也许有许多东西值得牵挂,但我确实满足于身边有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相伴。
四 : 俞敏洪:读书
[来源:新东方 作者:俞敏洪]
整个中秋节和国庆节,因为害怕到处都是人的场面,就一直躲在家里。我个性中最大的矛盾是喜欢热闹,又喜欢清幽。喜欢热闹是有一帮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吹拉弹唱,直至通宵达旦。喜欢清幽是喜欢一个人待着,散步、发呆、阅读。所以我的生活常常一面是高朋满座,另一面就是幽室独处。高朋满座的时候兴致盎然,幽室独处的时候心静如水,这是我追求的境界,尽管远没有达到,但总是我不断努力的目标。
当然,不管如何喜欢热闹,有两件事情我到今天为止也不愿意参与,一是挤在一起看热闹,尤其是挤在一群完全不认识的人中间,比如“五一”、“十一”挤在一个景点,变成了人看人而不是人看景点;二是我不愿意逛商场,像有些人那样没有目的逛商场一逛就是一天,我觉得这一定不是同一个星球上的生物。
在热闹的中秋节和国庆节,我选择了待在家里,除了发呆之外,就是阅读。人发呆的耐心总是有限的,除非得了老年痴呆症,否则发呆时间太长,脑袋里更加一团浆糊,反而容易得老年痴呆症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拿书来读,这恰恰是书最大的用处。当全世界都抛弃你或者你抛弃了全世界,惟一能够和你不离不弃的就是你手头的那些书籍。
这个假期,顺手拿到的几本书分别是日本历史学家盐野七生著的《罗马人的故事》,阎连科著的《我和父辈》,彼得•德鲁克的回忆录《旁观者》,美国作家艾瑞克的《忠诚》,还有高晓松的《如丧》。一下子就五本书了,不知道还会不会读到第六本书。不过,五本书就已经有点餍足的感觉了。
盐野七生是个女性,酷爱罗马文化和罗马历史,在罗马待了几十年,定居罗马,从1992年开始,用15年的历史,写出了《罗马人的故事》十五卷。我一直在猜这个日本女人为什么叫盐野七生,难道她的祖先是做盐田生意的?难道他是家里的第七个孩子?日本人有用地理环境起名的习惯,由此推断,也许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就是在村头的树下春天生的吧?不过这里确实需要称赞一下盐野七生,一个女性在写《罗马人的故事》的时候,写出了男人写不出的气魄和壮烈来。十五卷的故事,在中国总共出版了七卷,后面的八卷应该会陆续出来。
我前面已经读过了六卷,这一次读的是第七卷《臭名昭著的皇帝》,专门讲了奥古斯都大帝之后罗马的四个皇帝提比略、卡里古拉、克劳狄乌斯、尼禄的事情。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恺撒大帝开了个头,奥古斯都真正实现了帝国化,后面的这四个皇帝是帝国的继承者,同时也体现了帝国继承的局限性。和中国古代一样,如果刚好有经验的人继位,国家就会稳定发展,如果遇到年轻人继位,就会导致国家动荡。卡里古拉24岁继位、尼禄17岁继位,各种决策的不成熟导致了帝国的动荡。但有意思的是尽管在帝国时期,元老院也起到了很多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元老院和很多罗马公民,已经养成了对于过去几百年形成的公共事务规则和传统的尊重,所以一旦皇帝事情做得离谱,即使原来忠于皇帝的人也会背叛皇帝。让我感到罗马人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们忠于传统和规则远胜于忠于个人。所以当两位年轻的皇帝比较离谱的时候,一个被手下人刺杀,另一个被宣布为国家公敌被追捕而自杀。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皇帝被宣布为国家公敌,开什么玩笑,朕就是国家。在中国,也从来没有像元老院这样的一个机构,或多或少凌驾在皇帝之上,可以对皇帝的行为进行制裁,或者说在皇帝之外,有一个价值体系全民公认,皇帝一旦违反就会有灭顶之灾。所以,在罗马,即使像尼禄这样被历史一直认为是暴君的人物,其最大的罪恶也就是弑母杀妻,好像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对于公民的伤害。在中国,一个皇帝比如朱棣,就可以灭人十族,一杀人就是几万人几十万人,没有一种力量可以进行制衡。
阎连科是一个近几年开始响亮的作家,2009年被列为中国最富有的作家而轰动,紧接着他的《风雅颂》长篇小说又引起争论,据说对北大极尽讽刺打击之能事,但我自己没有读过这本小说,也没有读过他的其他作品。这一次读《我和父辈》,是因为一次在飞机场候机偶然买了这本书。宣传语为“一曲长歌当哭,道尽世情冷暖”。这个假期把这本书读了一遍,觉得确实写得很真诚。尽管起转落笔间,感情思想的描述有一点做作,但实实在在是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是一个人成长的真实故事,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生活和苦难,以及生命挣扎的真实写照。他自己成长的故事,他父亲、大伯和四叔的生死故事,足以让人动容。野夫的散文是我特别喜欢的,尽管阎连科的文笔不如野夫的好,但感情的真挚不相上下。我也出生农村,所以书中描述的农村生活和作为基层老百姓无望的艰难,感同身受。一口气把书读完了,然后掩卷太息了一会。
德鲁克是管理学的祖师爷,现代管理学科的先驱,在他之前,管理学一直被认为不是一门科学,是他对管理学和管理实践的研究,对现代企业的管理和变革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他出了很多管理学的书,比如《管理的实践》,很受大家推崇,我基本读不下去。但这次读他的回忆录《旁观者》,却是一口气读完。这是德鲁克1978年写的回忆录,德鲁克2005年去世,所以他写完后接近三十年才去世。他的这本回忆录,不是回忆自己的管理实践,也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在他生命成长过程中对于遇到的一些有趣人物的回忆。这些人物对于他的成长影响至深,在和这些人物的接触中,德鲁克也形成了自己的人格和个性、世界观和价值体系。这些人物有从小对他有很大影响的格瑞塔奶奶,还有他的小学老师,然后是弗洛伊德、基辛格、佛利德伯格、美国报阀鲁斯和美国通用汽车的救星、被认为第一个真正职业经理人的斯隆(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不知道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商学院是不是和这个斯隆相关,一查百度,发现确实是这个斯隆捐款500万美金在1952年建立的)。这本书中最深刻的一章是写的德国头号纳粹战犯汉斯,和他一起工作的时候是一个胆小自卑的人物,最后变成了杀人魔王,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个怪兽;同时还讲述了当时在美国新闻界很有影响力的人物谢弗,如何一步步蜕变成被纳粹所利用的绵羊,帮助纳粹在全世界掩盖真相。这两个人的故事说明了邪恶对于一个人的侵蚀是多么的容易。《旁观者》是一篇有血有肉的文字。只要文字传达真实感情,就永远是最有吸引力的文字。
读《忠诚》一书,从头读到尾,都是把忠诚作为困境来描述的。书的英文名称《Loyalty the VexingVirtue》,就已经表明了忠诚的品德,常常会给人带来道德的困境。作者EricFelten是《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在本书中,他论述了战争中的忠诚、家庭中的忠诚、爱情中的忠诚、朋友间的忠诚、企业中的忠诚、政治上的忠诚,以及在这些忠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困境。比如,在战争中是忠于上司的命令,还是忠于战友间的友谊;在家庭中如果出现犯罪的人,是忠于家庭保守秘密,还是忠于法律揭露罪犯;在爱情中是忠于自己已经结婚的配偶还是忠于自己的感情等等。在分析了忠诚的种种困境后,最后的结论是忠诚依然是一个值得人们尊敬和尊重的美德,尽管忠诚带来种种疑惑,但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忠诚,将到处都是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社会秩序也会为此崩溃。
在我看来,忠诚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之一。在忠诚中只要坚持两条底线就行,一是不是愚昧的忠诚,也就是没有任何价值体系的忠诚,二是两人之间的忠诚不至于伤害到社会。另外,忠诚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我忠诚于一个人,可能是因为尊敬他的价值体系和理想,如果对方变了,我的忠诚就变得毫无意义。比如,汪精卫最初去刺杀摄政王载沣,最后被捕,在监狱里写下了“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个时候的汪精卫是值得追随和忠诚的,但到了他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反过来支持日本人,就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再有人追随忠诚,就变成了卖国贼汉奸,这时候的忠诚就死活要不得的。每个人都会遇上忠诚的困境,但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要老百姓表达对国家的忠诚,为了达到目的,不惜挑动家里人反家里人,就像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让子女揭发批斗父母,或者和父母脱离关系,是完全没有人性的黑暗时代。我想,一个人在坚持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忠于自己的内心,可能是最问心无愧的忠诚了吧。
高晓松的《如丧》,是他在看守所蹲了半年之后出来出的一本书,但实际上在进看守所之前就打算出的一本书。我和高晓松有过一面之缘。两年前的五四青年节,团中央在人民大学举行了一场“五四”青年歌唱晚会。报道是这样写的:5月4日晚,“我与祖国共奋进——伴我成长的歌声”青春歌会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堂举行。来自首都高校的大学生和各个时期的杰出青年代表与青年歌手一起,用优美的旋律唱响青春、祝福祖国。俞敏洪与高晓松共同演绎《同桌的你》、阿里郎的《青苹果乐园》、成方圆的《童年》、谭维维的《往日时光》、潘安邦的《外婆的澎湖湾》、郑绪岚的《牧羊曲》,仿佛时光机器,让记忆停留在纯真的青春岁月。晚会当时让我和高晓松,还有几个大学生一起唱了《同桌的你》,结果高晓松被我带着跑了调,下台后第一句话就说什么时候一起喝酒,要罚我一杯。但后来各忙各的就忘了这茬,结果一年之后,就听说高晓松醉酒撞车的事情,然后就听说他低调认错,自己坚持要坐六个月的牢,给自己一个机会反省自己。
这本《如丧》,有些文字就是在看守所反思的结果,其中《写给1988年暑假的高晓松》和《如丧青春》写得比较动人。青春不再,故事犹在,故事中的高晓松,比后来成名后的高晓松更加可爱和动人。整本书收集的文章比较散乱,但整体还是给人一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气势,也通透着一种诗人气质。高晓松这种带有贵族气的人,从来不知道自卑为何物,即使坐牢也带有意气风发的感觉,属于我蛮喜欢的男人类型。喜欢他的《青春无悔》的歌词:“开始的开始,是我们唱歌。最后的最后,是我们在走……你说你青春无悔包括对我的爱恋,你说岁月会改变相许终生的誓言,你说亲爱的道声再见,转过年轻的脸,含笑的带泪的不变的眼……”
一个假期,就读了这么几本书,记录下来,免得最后彻底忘记了,以后的岁月里再翻看到这里,就会知道自己读过这些书。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加,刚刚做过的事情就恍如隔世,而隔世的事情却慢慢近在眼前。
五 : 俞敏洪:成功没有终点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谈“英语学习与人生奋斗”
你习英语困难吗?,你想把英语学好吗?你有信心把英语学好吗?你是一个成功的人吗?你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吗?听听俞敏洪的理论:
学英语的三个“境界”
俞敏洪很形象地引用了苏东坡的三句话来比喻学习英语的三个境界。
其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背单词,学语法,是一种刻意的学习,是一种零散的印象;其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学到一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处于一种停滞无法飞跃的阶段,这时甚至都有些力不从心;其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你完成质的飞跃,达到与英语融为一体时,你在说英语时没有意识到你是在说它,而是感觉和说母语一样自然。
俞敏洪说我们的学习,就应该追求第三境界:当你在翻译英语时,能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甚至没有意识到你是在说英语,那种熟练程度,好比把家乡话翻译成普通话一样自然。
做人像水,做事像山
俞敏洪曾被媒体评价为最具升值潜力的十大企业新星之一,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企业家之一。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说,成功永远是人的一种心态而不是做事本身;要做一个成功的人,就应该学会“做人像水,做事像山”。具体来说,待人应该像水一般随和,而做事如同爬山,目标永远是山顶,要努力一步一步地去爬,达到成功。在努力的过程中,奋斗的心态就是一种成功,而人的一生中,成功是永远没有终结的。
俞敏洪说,做一个成功的人,并不要求一开始你就比别人好很多,但一次比别人好一点,一件事比别人好一点,一天比别人好一点,日积月累,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已遥遥领先,别人已经再也无法赶超你。
留下让自己感动的日子
面对学生,俞敏洪深情地回顾起自己的学习、奋斗、创业的历程,他说:“在人生中,一定要留下一些让自己感动的日子。”
多年前,他还只是江苏江阴县一个贫苦自卑的农村孩子,下决心要参加高考,就是为了摆脱贫穷。而那时最高的理想,也就是常熟师范这样一所大专学校,但他考了两年都失败了。最后,是英语改变了他的命运——在油灯下,他用最机械的办法死背300句英语句子,从中文译到英文,又从英文译到中文……这种笨办法让他勉强考上了北大;刚进北大因为英语基础太差连降几级,连课也听不懂,甚至受到老师的嘲笑,他又苦练口语听力;意识到学英语的重要,创业最初为争取办英语补习班的资格,他陪人喝酒差点喝死……
但俞敏洪最终成功了,走过那些写满苦累奋斗的日子,新东方在中国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时。俞敏洪的宏愿是:到2008年,新东方将每年培训英语人才100万人,实现收入100亿元,成为世界最大的外语教育培训基地。
这个宏愿让人热血沸腾。“疯狂吗?”他说:“8年前,我还拎着糨糊桶,在学校四处偷偷张贴托福班广告,那时如果有人告诉我,我会成为一家年收入近亿的培训学校的校长,我自己也会觉得疯狂。”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