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于2011年4月底发布,阅读下列材料

发布时间:2017-08-04 所属栏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一 :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于2011年4月底发布,阅读下列材料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于2011年4月底发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8分)
材料一 我国不同年份普查人口数量(单位:亿)与不同年份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单位:‰)变化组合示意图(下左图)

材料二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l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l00.00);不同年龄段构成变化见上右图(单位:%)。
材料三2010年与2000年人口接受教育水平差异比较表(以10万人为单位)
项目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2000
35 701
33 961
14 032
3 611
2010
26 779
38 788
11 146
8 930
(1)上述人口普查数据反映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分)
(2)材料一中的人口数量数据反映出我国人口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年均增长率的变化得益于;这种变化的积极意义在于。(3分)
(3)从上述人口的普查数据反映出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挑战有哪些? (3分)
题型:综合读图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分)
(2)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的控制;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社会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3分)
(3)一是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二是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偏高;三是人口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都会给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3分)
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增长。(1)图示材料一资料反映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反映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2)材料一的资料我国目前的人口数量为13.39亿,且数据反映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变低,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主要受由于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而人口增加速度减缓利于缓解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3)上述材料一反映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加剧;材料二反映我国的人口性别比失衡;材料三反映我国人口的文化水平较低。


考点:

考点名称:人口增长模式及转变人口增长模式:

1、概念:
又称人口在生产类型,反应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人口增长处于不同的阶段,体现了人口增长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的过程。

2、决定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的历程:

人口增长模式及转变:

考点名称: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的自然增长涉及概念:

1.人口: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
2.人口出生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出生的存活婴儿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人口出生率=同期存活婴儿数÷一定时期内平均人口数x 100%
3.人口死亡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死亡人数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人口死亡率=同期死亡人数+一定时期内平均人口数x 100%
4.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n数之比,计算公式为: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人口的历史轨迹:

1、 人类社会初期:
特点:十分缓慢
原因: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2、产业革命后:
特点:速度加快
原因:生产力发展和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加,生活条件改善和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导致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长
3、“二战”后:
特点:迅速增长
原因:科技进步、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人口增长随时间的不均匀性:

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考点名称:人口问题及其影响

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

人口问题表现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对策

发展中国家

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儿人口比重过大等问题

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压力

实行计划生育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加剧

劳动力不足、兵员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中国的人口问题及解决途径:

1、人口老龄化

(1)人口老龄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状态,进人老龄化社会。国际上的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状态。人口老龄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其人口再生产已进人现代型。

(2)产生的原因: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晚婚晚育和小家庭,甚至不愿生育,使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的比重也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死亡率低,老年人口比重相应上升。(关键是分析出生率、死亡率为什么都降低。)

(3)产生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老年人退休、养老的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孤单等。

(4)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


2、人口增长过快

(1)产生的原因:人口再生产处于过渡型的国家,出生率仍然较高,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主要分析为什么死亡率下降,也可加人出生率高的原因。)

(2)带来的问题:可能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可能造成粮食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条件改善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甚至造成社会、经济、环境的恶性循环。(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相伴发生的,分析时需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

(3)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转变。(政策强制见效快,但治标不治本,从根本上还是要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


3、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1)简述:出生人口性别比指每出生百名女婴相对出生的男婴数,通常值域为102-107之间。2000年我国第5次人口普查公布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16,2005年1%抽样调查为118.58,个别省份甚至超过130。出生人口性别比已严重失调。

(2)危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不仅仅是人口问题,而且是关系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影响着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势必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构成极大威胁。

(3)产生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男女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人为的技术干预等。(另外,战争可使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小,重工业发展可使其增高,轻工业发展可使其降低等。)

(4)对策:加强非法性别鉴定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宜传教育,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等。

世界人口图示优点及示例:

二 : 国家统计局28日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2011年4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 马建堂

[www.61k.com]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七、城乡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八、地区分布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九、人口的流动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这主要是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人口普查现场登记结束后,在全国随机抽取了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事后质量抽查,通过与现场登记结果比对,这次普查的漏登率为0.12%。

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详细汇总和分析,并将陆续予以公布。

上一页12下一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三 : 中国人的人口危机是不是真的?依照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0

中国人的人口危机是不是真的?

依照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0-14岁人口占16.60%,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0-14岁人口占人口总量的33.6%,不到三十年,竟然降低一半以上。未来形式非常严峻。如果按照目前的生育率,到2050年时,中国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将只有8%左右。届时将不足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少年人口的增长直线下降,老年人口的直线上升,这种对比,意味着将来中国人口达到峰值之后,将急剧下降。据《大国空巢》一书作者,中国湖南籍美国家易富贤研究,今后五年,20至60岁的总劳动力将达到顶峰,此后将出现大规模下降。

青年人少,老年人多的畸形人口结构,未来将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防安全构成严峻的挑战,在未来数十年内,如何走出三重危机,考验中国智慧。

去年,北京发布征兵令,规定适龄青年,大学生如逃避兵役,将面临高额罚款。以前纹身者不进入军营的惯例亦被打破。北京征兵困难,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青年人口的剧减。


楼主,不知道你的资料从何而来,你说的人口统计是官方数字,并未包括没上户口的黑户,这样的黑户在中国非常多

四 : 和田地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和田地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①[www.61k.com];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②。在和田地委、行署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地区常住人口
全地区常住人口③为201436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68131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33052人,增长19.81%。年平均增长率为1.82%。
二、家庭户人口
全地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④540974户,家庭户人口为1996349人,平均每一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6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08人减少0.39人。
三、性别构成
全地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028276人,占51.05%;女性人口为986086人,占48.9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41下降为104.28。
四、年龄构成
全地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28320人,占26.23%;15-64岁人口为1398333人,占69.42%;65岁及以上人口为87709人,占4.3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十六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8.4八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0.3两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地区人口中,汉族人口72279人,占总人口的3.59%,各少数民族人口1942083人,占总人口的96.41%。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6333人,增长了29.19%;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316719人,增长了19.49%。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地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86638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7196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76288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81436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81人上升为430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490人下降为35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1702人上升为3787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5216人下降为4043人。
全地区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044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84913人,文盲率⑤由8.05%下降为3.39%,下降4.6六个百分点。
七、人口地区分布
全地区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
县市人口数比重⑥(%)
(人) 2000年2010年
和田地区 2014362 100.00 100.00
和田市322300 11.0716.00
和田县269941 15.55 13.40
墨玉县500114 24.1324.83
皮山县258210 12.85 12.82
洛浦县232916 14.02 11.56
策勒县1470507.86 7.30
于田县24989912.6112.41
民丰县33932 1.911.68


注释:
①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②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③全地区人口是普查登记的2010 年11 月1 日零时的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
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
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④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⑤文盲率是指全地区15 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⑥各县(市)的常住人口占全地区常住人口的比重。

本文标题: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于2011年4月底发布,阅读下列材料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254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