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1812序曲-1812序曲

发布时间:2017-11-23 所属栏目:专业资料

一 : 1812序曲

《1812序曲》听后感

序曲》,整个交响乐确实给我以一种 反复听了几遍《1812

宏大的震撼,不禁联想到俄法战争的壮阔场景,和双方激烈的斗争,以及作者对俄国土地和俄国人民的一种深沉复杂的情感。(www.61k.com]我总觉得,交响乐大部分都含有一种斗争的情感,希望与绝望的交织,尽管纠结而复杂,但却因真实而打动人心,有一种细腻和悠长中娓娓道来,祥和、宁静、骚乱、焦虑、失望、昂扬、痛苦、战争、哭泣、欢笑、恐惧、乐观、无聊、忧伤,五味陈杂,在各种乐器的配合和强化下,立体而纵深地曾现了各种各样的情绪与思想,,所以,听交响乐,要有耐心,要有时间,要有空间,要有准备,要有空间,要有想象和共鸣,或许不需要太多的乐理知识,但需要投入其中。

乐曲的伊始是平和而波澜不惊的音符,是平缓的步伐重回朦胧氤氲的历史烟雾之中,探寻俄罗斯广袤大地的个人和集体记忆,作为为莫斯科教堂所谱乐曲,老柴是以回忆和想象的方式和人民的风貌重现俄法战争时期俄国国家和人民的风貌,更多的是礼赞和歌颂的意味。如同黑夜尚尽的黎明的宁静和安详,俄国人民在农奴主的庄园内辛勤地劳作和休憩,尽管整个氛围一如当时的时代背景带着保守和压抑,但各个阶级的人们依然在祖国的广大地域里愉悦地安居乐业着。而一种安逸往往意味着忽视危机和忧患意识,因为此时拿破仑正积极备战着,觊觎这俄国这只庞大的灰熊,尽管远

1812序曲 1812序曲

在千里之外,但他集结军队,激发士气,准备物资,研究战术,奏响了前进的号角,积极率军推向俄国,陌生的途中自然不乏困难,但此时对于士气高涨的法国士兵仿佛不算困难和挫折,他们翻越山脉,跨过河流,整个前进的军旅途中充满着马赛曲中所洋溢的自豪感。(www.61k.com)但形成照应的是田园中的人民依然在森林和农田满布的大地中开展着日常劳作,虽然天空已开始被阴霾的乌云所笼罩,但这种察觉也是略微的。纵观全曲,曲中细微和悠长的乐音总是给我以森林的感觉,可能是俄罗斯那漫长的冬天那一望无垠的白色森林或者圆号的低沉穿透这森林所蕴藏的深邃,所以战争大部分是在森林中进行的,而众乐器齐放的场面则是在山谷中或草原等空旷地进行的。

双方初遇,当然是准备充足精良的拿破仑军队占上风或者说是势如破竹,击溃各种阻碍力量,当然,人民的生活因此被搅乱,在慌忙逃窜的过程中,俄国的一种中坚精神也开始组织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斗争,唤醒民众的卫国热情,极力为保卫家园而战的斗志。由小股力量,逐步集结成大股力量,而拿破仑军队的铁蹄更是纵横若庞大的俄国版图,不断地奏响胜利的号角,战火已点燃了广大民众的愤怒,在防御的同时也发起了对敌军的反攻,大战一触即发,在各种乐器地奏鸣轰响中,双方的军队呐喊厮杀,金戈铁马,在刀光剑影中奋不顾身地向前冲杀和咆哮着,炮火亦在阴暗的天空下闪耀

1812序曲 1812序曲

和怒吼着。[www.61k.com]整个战场,到处都是粉碎的石块、烧焦的植物和血肉模糊的尸体,以及折弯的刀枪。

乐曲至此,回旋反复的奏鸣双方的激烈战斗,以及拿破仑军队的逐步再进,节节击败俄军,而俄国军民又怎样在溃败和失落中重整旗鼓,激发士气,准备物资,筹措战略,继续阻止侵略者的进犯。然而仿佛在这种缠绕和纠结持续着贯穿之势,令人在略微的懈怠中重复的感受是失望和希望,在一种永无止境的迷惘感中试图对前途命运把握感的摸索和探寻,这样,在屡败屡战的交锋中,确立对民族国家命运的坚定信仰。

我觉得乐曲所带来的已经是在旷日持久和拿破仑军队的抵抗中,必胜的决心和战争的残酷绵延进俄罗斯所特有的严冬之中,法军固然所向披靡,取得众多战果,但在阴郁深邃而白雪皑皑的森林面前,他们也显得惘然了。人民昂扬的投身灵活的游击战之中,配合着军队的进攻,不断地与敌军迂回、盘旋,破坏他们的供给、车粮,并利用着天然的严寒保卫故土,与敌军展开这令他们愈陷愈深的持久战之中。正如黎明前的黑暗,乐曲的低沉悲凉再现了此时人民内心的一种复杂情绪,因为昂扬的斗志中依然不乏故国满目疮痍的悲怆。

但是,最终的大战还是终究会到来。在最后的众乐器齐鸣中,俄国人民的激情和愤怒喷涌而出,“大炮”声如同礼赞

1812序曲 1812序曲

一般,将一种收复山河的喜悦推向高潮,将侵略者的狼狈逃窜淹没于举国人民的欢呼声中。[www.61k.com]

对时代的回忆与总结,更是对人民内心那种深厚感情的重新体味和感受,这就是《1812序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二 : 1812序曲

《1812序曲》听后感

序曲》,整个交响乐确实给我以一种 反复听了几遍《1812

宏大的震撼,不禁联想到俄法战争的壮阔场景,和双方激烈的斗争,以及作者对俄国土地和俄国人民的一种深沉复杂的情感。我总觉得,交响乐大部分都含有一种斗争的情感,希望与绝望的交织,尽管纠结而复杂,但却因真实而打动人心,有一种细腻和悠长中娓娓道来,祥和、宁静、骚乱、焦虑、失望、昂扬、痛苦、战争、哭泣、欢笑、恐惧、乐观、无聊、忧伤,五味陈杂,在各种乐器的配合和强化下,立体而纵深地曾现了各种各样的情绪与思想,,所以,听交响乐,要有耐心,要有时间,要有空间,要有准备,要有空间,要有想象和共鸣,或许不需要太多的乐理知识,但需要投入其中。

乐曲的伊始是平和而波澜不惊的音符,是平缓的步伐重回朦胧氤氲的历史烟雾之中,探寻俄罗斯广袤大地的个人和集体记忆,作为为莫斯科教堂所谱乐曲,老柴是以回忆和想象的方式和人民的风貌重现俄法战争时期俄国国家和人民的风貌,更多的是礼赞和歌颂的意味。如同黑夜尚尽的黎明的宁静和安详,俄国人民在农奴主的庄园内辛勤地劳作和休憩,尽管整个氛围一如当时的时代背景带着保守和压抑,但各个阶级的人们依然在祖国的广大地域里愉悦地安居乐业着。而一种安逸往往意味着忽视危机和忧患意识,因为此时拿破仑正积极备战着,觊觎这俄国这只庞大的灰熊,尽管远

在千里之外,但他集结军队,激发士气,准备物资,研究战术,奏响了前进的号角,积极率军推向俄国,陌生的途中自然不乏困难,但此时对于士气高涨的法国士兵仿佛不算困难和挫折,他们翻越山脉,跨过河流,整个前进的军旅途中充满着马赛曲中所洋溢的自豪感。但形成照应的是田园中的人民依然在森林和农田满布的大地中开展着日常劳作,虽然天空已开始被阴霾的乌云所笼罩,但这种察觉也是略微的。纵观全曲,曲中细微和悠长的乐音总是给我以森林的感觉,可能是俄罗斯那漫长的冬天那一望无垠的白色森林或者圆号的低沉穿透这森林所蕴藏的深邃,所以战争大部分是在森林中进行的,而众乐器齐放的场面则是在山谷中或草原等空旷地进行的。

双方初遇,当然是准备充足精良的拿破仑军队占上风或者说是势如破竹,击溃各种阻碍力量,当然,人民的生活因此被搅乱,在慌忙逃窜的过程中,俄国的一种中坚精神也开始组织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斗争,唤醒民众的卫国热情,极力为保卫家园而战的斗志。由小股力量,逐步集结成大股力量,而拿破仑军队的铁蹄更是纵横若庞大的俄国版图,不断地奏响胜利的号角,战火已点燃了广大民众的愤怒,在防御的同时也发起了对敌军的反攻,大战一触即发,在各种乐器地奏鸣轰响中,双方的军队呐喊厮杀,金戈铁马,在刀光剑影中奋不顾身地向前冲杀和咆哮着,炮火亦在阴暗的天空下闪耀

三 : 1812序曲赏析18

概要

《1812序曲》又称降E大调序曲“1812”,是柴可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也是柴可夫斯基的第49号作品,全名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是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而作,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该序曲于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这首乐曲后来成为柴可夫斯基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称赞《1812序曲》“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在大厅回汤,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本文将简单介绍《1812序曲》的作者柴可夫斯基和乐曲的创作背景,并对乐曲做简要赏析。

正文

作者简介——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悲怆”》,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为代表作)、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

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著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广为世界人民喜爱,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所罗门·肖特曾评价说:“柴克夫斯基是1812战争唯一的胜利者”。 创作背景——1812年俄法战争

《1812》序曲是柴可夫斯基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之请而作,目的是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这座教堂曾在1812年俄法战争中被战火焚毁。

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莫斯科,并迫使俄国投降。战争开始时,拿破仑军队在数量占优势的情况下,俄军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国迫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烧毁粮草的战略,并撤退居民,率军暂时撤离莫斯科。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反而令自己孤军陷入重围,于是下令撤离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仑军队不能适应俄国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致溃败。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多达六十万的的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最后只剩下不足两万人逃出俄国国境。

《1812序曲》是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一部管弦乐作品。柴可夫斯基在这首序曲中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事件,包括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和随后发生的不安和骚乱,俄法两军的会战,以及最后俄国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

乐曲赏析

内容简介:

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再次转到一个进行曲,

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后来激烈的主体冲突描绘了残酷的战争。里面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后来,俄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俄国国歌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

《1812序曲》使用的乐器有:

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小号、长号、低音长号、大号、定音鼓、小鼓、三角铁、钹、大鼓、铃鼓、榴弹炮、排钟、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引子

乐曲从一段辽阔的慢引子开始,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个声部的方式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的旋律,它那安详的步伐象征着俄罗斯人民和平与安宁的生活。随后,这个主题加入木管乐器,音响庄严、宏伟而有力。

主题的引出

紧张的气氛在增长着,随着一声定音鼓滚奏,低音弦乐奏出了命运的动机,它带来骚乱而激动的情绪,象征法军的入侵已打破俄罗斯人民安宁的生活。这时你可以听到一个音 调柔和动人、如泣如诉的主题在双簧管、长笛、单簧管和大管声部轮流传递。之后,鼓钹对击的声音使音乐的速度开始不断地加快,音响也不断地增强,音乐进入一个小高潮。

原先的不安情绪被一个描绘征集俄罗斯军队的插段所代替,在小军鼓背景的衬托下,木管乐器和法国号奏出一个号召性的合奏主题,这个主题经过几次反复,随后是一个短暂的休止,音乐转入快板部分。

呈示部

第一主题 这时的音乐和前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音乐的速度极快,开始描写两军决战的场面,从这主题特意加强的重音和切分音中,仿佛可以听到剑击声和马蹄声似的。当这个主题逐渐遍传整个乐队并发展到最高潮时,小鼓再次敲出信号动机,法国号奏出《马赛曲》的主旋律,它的反复呈现用以作为法国军队侵入俄国的象征。

第二主题

两支旋律在互相碰撞交错后逐渐舒缓下来,接着出现的是同《马赛曲》主题相异的两个俄罗斯风格的旋律。这是一支流畅、辽阔的俄罗斯民歌,在法国号的

背景下有小提琴奏出,诉说着俄罗斯人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及他们不畏强暴、准备给予来犯的敌人迎头痛击的决心。另一个旋律是俄罗斯婚礼歌曲《在大门旁》,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具有一种热情的特性,铃鼓奏出了清脆的响声。这投歌曲充分表现出俄罗斯人民即使在危难时刻仍然不失去蓬勃的朝气和肯定自己力量的信心。和上面的俄罗斯旋律一样,舒缓了紧张的战斗情绪。

发展部

随后一段又是会战场面的描绘,音乐显示新一轮的搏斗,铜管乐器和弦乐器错综交织,打击乐器象征刀光剑影的搏斗,打击乐器频繁演奏,调性频繁转变。而《马赛曲》在后期会渐次减弱并逐渐消失,它的片断只是加快了速度,时断时续,后来在低音弦乐器的阴沉音衬托下转入低音区由大管、低音长号和大号演奏。 再现部

此时,两个主体均以bE大调呈现,以强调俄罗斯人民对入侵的敌人的胜利。左右你会再听到熟悉的俄罗斯民歌。两个主题结束演奏后,《马赛曲》主题相继出现,乐声的节奏加快和加强,随后出现第一声炮响,接连出现五下炮声,音乐转入暴风骤雨般的下行乐句,描绘最后的搏斗和敌军的溃逃,形象鲜明、逼真。 尾声

从引子的赞美歌主题开始,这时候,整个乐团添加进来的铜管乐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庄严而宏伟地奏出《马赛曲》和拿破仑帝国国歌《出征曲》,由于结合着管钟的特别新颖的色彩,显得更加威武堂堂,成为一首辉煌的胜利颂歌,象征着斗争的光荣结局。这首赞美诗的有力陈述屡次,但因为此段旋律来自敌方而被会战主题的一些急速的乐句所打断,这些音阶式乐句的重现,使人们又回想起过去同敌人的搏斗。

最后,一个庄重而有力的主题响起来了,这就是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的终场合唱《光荣颂》的主题,配合十一响炮声和教堂响起的钟声,它是俄罗斯人民最后胜利的宣告,整个乐曲就以这凯旋的欢乐颂歌作为结束。 总结

《1812序曲》是柴可夫斯基交响乐作品中最形象鲜明、通俗易懂和备受欢

迎的作品之一,乐曲将俄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昂扬斗志和战争的激烈场面描写的淋漓尽致。乐曲多处引用朴实的俄国民歌和变调的马赛曲,结构清晰,把听众带到了有声的历史事件中,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和感情,使得听众无不慷慨激昂,真不愧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管弦乐作品之一。

四 : 《1812序曲》:《1812序曲》-作品简介,《1812序曲》-历史内容

《1812序曲》(降E大调序曲“1812”,作品第49号)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该作品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

1812序曲_《1812序曲》 -作品简单介绍

《1812序曲》:《1812序曲》-作品简介,《1812序曲》-历史内容_1812序曲
《1812序曲》作品完成于1880年10月,全名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是尼古拉·鲁宾斯坦委托柴科夫斯基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创作的作品,也是柴科夫斯基最受人们欢迎的作品之一。作品于1882年8月8日首次演出时,就受到了听众极其热烈的欢迎。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加上乐队宏大的气势以及乐曲末段的钟、鼓和排炮齐鸣的热烈气氛,使当时的听众非常兴奋,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演出中动用了超大规模的乐队,并在结尾处加了1个军乐队,还动用了大炮。这部序曲能为柴科夫斯基赢得声誊并被推为他的代表作品,是作者没有预料到的。

(www.61k.com)1812序曲_《1812序曲》 -历史内容

《1812序曲》:《1812序曲》-作品简介,《1812序曲》-历史内容_1812序曲
《1812序曲》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莫斯科,并迫使俄国投降。战争开始时,拿破仑军队在数量占优势的情况下,俄军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国迫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烧毁粮草的战略,并撤退居民,率军暂时撤离莫斯科。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1个月后,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反而令自己孤军陷入重围,于是下令撤离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仑军队不能适应俄国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致溃败。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多达六十万的的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最后只剩下不足万人逃出俄国国境。
《1812》序曲是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一部管弦乐作品。柴可夫斯基在这首序曲中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事件,包括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和随后发生的不安和骚乱,俄法两军的会战,以及最后俄国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

1812序曲_《1812序曲》 -序曲解说词

晨曦萌萌,弦乐揍出缓慢低沉的A调,舒缓与宁静,仿佛黑暗的夜色才开始逝去,有些压抑,随着定音鼓与铜管乐的凸现,乐曲进入了另1个情绪世界里;双簧管于宁静中吹出晨曦的明快,继续伴随着沉重的低音配合,以映衬明朗尚出的霞光,双簧管的再次出现,与沉重感十足的低音交叉萦绕;长笛的复合旋展现着晨起的光明;交替映现,节奏在渐进中快速凝结,弦乐开始亢奋,铿锵之中,长号拉出凄惨的情绪,小号闪亮奏出激动的号音,法国号与长号、大管相继吹出低亢压抑的悲歌,小号继续上演末端音节的亮点,定音鼓打出瞬间的停顿,反复交替回旋,显示出一股被压抑的力量正在奋力崛起,最后,还是弦乐在低位奏出伤心的徘徊……
随着小军鼓轻击出沙沙的声音,次中音号、法国号奏着清晰明快的步点,第一与第二小提琴向前推出舒缓高亢的旋律,仿佛晨光出现,广阔浩瀚的俄罗斯森林迎来了曙光,法国号清晰的爬音,活跃而明快,军鼓沙沙齐响,象征着在温暖的晨曦霞光里,鸟儿自由地飞翔,象征着正义的军队浩荡行进,法国号再次拉出长音阶,逐渐远远逝去…….
紧接着,小提琴组奏出铿锵的节奏,低音大提琴互答而出,宛如湍急的河水急速向前,不安定的情绪开始躁动,弦乐整体奏出阵阵顿音,铿锵有力,交替萦绕,仿佛一股新生的力量不顾一切奋力抗争着,小号

《1812序曲》:《1812序曲》-作品简介,《1812序曲》-历史内容_1812序曲
《1812序曲》与打击乐短暂瞬间闪亮出击,法国号与长号奏出攻击型的亢奋音节,小号紧接着重复奏出,好象战火硝烟的广阔战场上,军刀挥舞,战马嘶鸣,低婉有力的铜管乐再次从低音区奏出相同的旋律,小号重新演义着刚才的士气,显示着奋力前进的正义之师所向披靡,定音鼓激情出现,乐曲进入抗争与角斗的情绪里,铜锣煞响,顿音齐出,预示着光明与黑暗势力的殊死搏斗,小号再次高奏出那攻击型的高亢旋律,整体乐声走向逐渐衰弱,当大管、法国号、双簧管相继演奏出阵阵音节之际,战火好象停息了,战场已经逐渐远去……
弦乐开始沉醉在晚霞的晕红色的光芒里,乐曲此时涌动着怀念的情绪,小提琴向上推动着抒怀的长音节,仿佛俄罗斯寂静的奥涅加湖碧波万顷的蔚蓝色湖水,也好象是鄂毕河缓缓的激流,乐曲抒发性旋律的推进,仿佛让我们看见了巍峨的乌拉尔山脉与广阔蓝天相合而成的画面,双簧管的抒情,演唱着悠扬的旋律,让人想起了我们中国牧童短笛所带给我们的静谧的感觉,长笛明亮的复合,让人们感到了晚霞的美好,在舒缓与宁静中,世界进入到了暮色的傍晚,大管出现低声的哼唱,由近及远……
弦乐再次躁动,不安的情绪再次出现,逐渐展开着铿锵的味道,主部主题声浪滚滚,小号的再次鸣响使乐曲进入到了副部主题的灰暗世界里;主部主题再次迸发,使人们感觉到了光明的旗帜在飘扬,弦乐再次展现着副部主题的灰色;定音鼓的坚定果断,好象狂风、雷雨又要出现,打击乐奋力击打出凄惨的声调,迅疾而威猛,反复交替,预示着黑暗势力的恐怖,小号奏出哀号般的悲歌,阵阵顿音,显示着善良的人们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灾难,抗争的情绪在弦乐与定音鼓交相辉映下逐渐抬头,随着小号闪亮奏出主部主题亢奋激昂的旋律,铜管乐再次把人们的情绪稳定在舒缓的寂静里。随着弦乐演奏出歌唱性的旋律,让人们再次怀念着往日的温情,节奏开始跳跃,仿佛斯拉夫舞曲的情调,温馨而舒畅。
法国号从安静的氛围里吹出黎明的歌,躁动的小提琴拉出有力的切分音,法国号给人以悠远的感觉,小提琴的节奏轻盈而欢快,乐曲逐渐进入奔放的情绪中,小号领着主部主题,整体乐队全力出击,定音鼓大力锤击着缓慢的鼓点(首次演出该曲目时,柴可夫斯基此时采用的是礼炮),胜利与欢笑的场景在欢腾的节奏里展现着,弦乐急速回旋;铜管乐在小号的带领下,三角铁与竖琴应声配合,小号以高亢激动的情绪强有力地吹出豪迈与胜利的歌声,舒缓的阵阵点奏,显示着铜管乐本身亮丽长音的魅力,这时,乐曲节奏忽然发生变异,全力奏出斯拉夫舞曲欢快的旋律,那是小号的世界,那是整体弦乐的世界,那是柴可夫斯基梦想的世界,让人们怎不想起小小村庄晚间的篝火、宁静的沃尔塔瓦河上空飞翔的白鸽,广阔的原野,那浩瀚的俄罗斯森林……。忽然,大管、长号、法国号、大号…演奏出低音域的慢节奏,定音鼓打出重重的锤击声(首次演出时,此时的定音鼓被礼炮代替),乐队齐奏,浑厚而舒展,乐曲最后深沉有力的管乐中结束。

1812序曲_《1812序曲》 -作者简单介绍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科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1个贵族家庭,从小在妈妈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爸爸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科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柴科夫斯基性格内向而且脆弱,感情丰富,与崇拜自己的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这期间开始和1个热爱音乐的梅克夫人通信。后来梅克夫人成为他的资助人,他后阶段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2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当他们十四年的书信往来因为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产而终止时,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后于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点重重,官方说法是他喝了带有霍乱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据后来学者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杀。但是,这都只限于猜测,真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是1个谜。
在音乐创作上,柴科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对于瓦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瓦格纳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了声乐,柴科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五 : 音乐教案-1812序曲

《1812年序曲》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了解音乐体裁中序曲的形式。

2使学生了解此作品的创造背景,以交响手法描绘1812年拿坡仑侵略俄罗斯战争最终失败的历史事件。

二 教学重点 战斗主题与法军主题的交锋变化

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录音机 磁带

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 导入(录音机)

欣赏《1812年序曲》再现部片断

师:请同学根据下面这段音乐判断这是一个什么场景?是什么因素使你产生这种联想?

生:描写的是一场战争。音乐紧张激烈、充满战斗性,还有隆隆炮声。

师:很好。今天老师要用一部音乐把你们带到1812年的俄罗斯。这将是一个有声的历史世界。

2 授新课(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展开想象,知道本课内容是以战争为背景。

(1)展示课题《1812年序曲》

j介绍序曲 :(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k创作背景: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2)分别介绍呈示部4个主题

j欣赏战斗主题

师:该主题有何特点?

生:速度较快、紧张急促,表现的战争形式迫切,战斗激烈。

k欣赏法军主题

师:这一主题主旋律我们曾欣赏过,是什么?有何作用?并根据音乐风格作出表演。

生:法国国歌《马赛曲》。法国军队的象征。随节奏模仿法国军队趾高气扬的样子。

l欣赏抒情主题

师:这一主题与我们曾欣赏的那首作品风格相似?有何作用?

生:与柴可夫斯基《十一月.雪橇》有俄罗斯民歌风格,表现俄罗斯战士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祖国的热爱。

m欣赏欢快主题

师:该主题有何特点?并根据音乐作表演。

生:音乐轻松、愉快并有舞蹈音乐的特点,体现俄军民乐观的精神。学生据音乐节奏跳起欢快舞蹈。

n分别视唱呈示部4个主题。

(3)完整欣赏《1812年序曲》,出示作品结构示意图 和1812年战争有关图片。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xml:namespace prefix =w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word" />

<?XML:NAMESPACE PREFIX =O />


问题:j对比展开部与再现部法军主题和战斗主题有什么不同?

展开部听上去两主题交织在一起,好象不分胜负;再现部法军主题逐渐被战斗主题淹没。法军主题最终失败。

k再现部与尾声隆隆炮声相同吗?表示什么意思?

不同。再现部是反击的炮声;尾声是胜利的炮声、是礼炮。

3课堂小结

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由你们自己来总结和评价。

学生甲:展开部法军主题和战斗主题交织在一起,我仿佛看到了一场殊死搏斗。

学生乙:趾高气扬的法国军队在隆隆炮声中消失。

学生丙:我听到了和平的钟声,我希望人类不要在爆发战争。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通过本课的的学习我们 应能跟深刻地认识到音乐可以反映历史事件,可把我们带入到有声的历史事件中去。

了解基本常识和创作背景

听辨4个主题使学生熟悉4个主题,为完整欣赏作品奠定基础,并了解作者创作意图。

根据风格表演,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视听结合,感受音乐的功能,可以反映历史。

提出相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作品全面理解。

自己评价所学内容、加深印象。

本文标题:1812序曲-1812序曲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250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