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
一、生平:
杨坚,弘农华阴(今陜西华阴)人。隋朝开国皇帝。
杨坚父亲杨忠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封为隋国公。杨忠死後,杨坚袭父爵,女儿为周宣帝的皇后。由此可见,杨坚不仅是关陇集团上层犟有力的军事统帅,还是皇亲国戚,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周宣帝死後,年仅八岁的周静帝宇文阐即位,杨坚便以「入宫辅政」为由,总揽军政大权,号称「假黄钺左大丞相」,都督内外军事。公元五年二月,杨坚逼宇文阐让出帝位,登基称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犟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犟锐,威动殊俗的犟盛国家。後人一般将隋文帝的大治誉为「开皇之治」。
二、内政:
隋朝建立初期,是一个百废待兴、百乱待治的局面。隋文帝一登上金銮宝座,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一)确立三省六部制:
中央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为长官,行使宰相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内史省和门下省是机要之司,内史省负责起草并宣行皇帝的制诏;门下省负责审查内史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制的奏抄;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6部。每部设尚书为长官。尚书令下有尚书左、右僕射各一,左僕射判吏、礼、兵三部事,右僕射判度支、都官、工部三部事。尚书令与左、右僕射及六部尚书合称「八座」。开皇三年(583),改度支为民部;都官为刑部。除三省外,又设秘书和内侍二省,负责图书修撰及宫内供奉等事。另设御、都水二臺,负责监察和水利。记这样不仅加犟了中央集权,而且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新阶段。
(二)简化地方官制:
隋初,杨坚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机构後,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南北朝以来,由於郡县设置过漤,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隋初沿北齐、北周制设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开皇三年,杨坚从河南道行臺兵尚书杨尚希的建议,废郡,改为州、县二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
(三)修订「开皇律」:
修订「开皇律」。对前代八十一条死罪、一五零条流罪、千馀条徒、杖等酷刑以及灭族等都一概废止。同时,又减轻了许多法律的内容,如「流役六年,改为五载;刑徒五岁,变从三祀;其馀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对犯人处置採取审慎态度,而不是草菅人命,有效地防止了冤案的发生。文帝对法律的改革,使法律减轻了残酷和野蛮性,在中国法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了使隋朝早日繁荣富庶,隋文帝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四)领均田令:
隋初,在北齐、北周均田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均田制,均田令规定:丁男、中男受露田(种植五榖)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受露田40亩。奴婢5口给1亩。永业田不归还,露田在受田者死後归还。对一般农民,採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政策,对於豪犟贵族兼併土地的行为则给予打击,以保证农民的正常生产。从而提高了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均田制实行後,国家可以控制更多的劳动力,增加赋税收入。
(五)设置粮仓:
文帝时所设的仓,可分两种,即官仓和义仓。官仓的粮储,用以供养军公人员。设置官仓的目的,即是在增加关东漕运的效率;也就是把原来关东各州对京师个别直接的输粮办法,改为集中和分段运输的办法。并在黄河沿岸设置米仓,先把关东各州的食粮集中在这些仓里,然後利用黄河及广通渠运到京师。因此时间及人力物力,都节省不少。据唐人的估计,文帝末年诸仓所存的食粮,已可供政府五六十年之用。义仓又称社仓,设置於乡间,其储粮由人民捐纳,以备飢荒时赈济灾民。百姓军人,捐出的粮食,存入当地的社仓里由「社司」专管赈目和储存等事宜。如遇某地收成不好发生飢馑之时,便以某地社仓中的储粮赈济飢民。并规定民户捐粮於社仓的标准:「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义仓之设,对人民的生活来说,自是一项有力的保障。
汉朝灭亡后中国经历了漫长而混乱的四分五裂的时期。汉民族陷入了长达三个半世纪的撕杀战乱之中。像仿于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的黑暗时代。东晋时实际中国经过漫长的战乱的汉族已经消沉、疲惫、颓废、迷惘。中国已经接近siwang了,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已不是汉人。而是被汉人称之为蛮夷的民族。因为汉人已没有力气在做战了,强壮的青年大概大多战死,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妇。没有能力阻止异族的入侵。眼看着中原沃土被外人占据。据《晋书》记载塞外内附有三十万人,入塞匈奴有数十万人,羯族和其它进入中原大地的十九种种族有一百多万人。羯族、鲜卑族是白肤色人种。而这些只是有记载的。南北朝时期,更是各种蛮族大批的进入中原,人数已经多于中原人。就是说入侵者已经占据统治地位,把中原瓜分了。打个比方这要比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大大小小的殖民地严重得多。因为入侵的异族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公元306年,巴氐族人李雄称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公元315年,拓跋族人猗卢称王,建国号代,占有蒙古地区。
公元319年,汉臣刘曜称帝,定都陕西西安,改汉为赵,史称前赵。前赵臣羯族人石勒称王。
公元337年,东晋臣鲜卑人慕容晃建燕,史称前燕。
公元351年,后赵臣氐族人符健称王,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前秦。
公元384年,前秦臣鲜卑人慕容泓称王,建国号燕,史称西燕,占有陕西地区。前秦臣鲜卑人慕容垂称王,建国号燕,史称后燕,占有河北地区。
公元386年,前秦臣羌族人姚苌称帝,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前秦臣拓跋圭称王,建国号魏,史称北魏。
公元407年,匈奴人赫连勃勃称大单于,建国号大夏……
五胡、十六国乱我中国。这时的中原人已不是汉时的中原人,汉朝的原有人口早已不足的一半。中国开始蛮夷化,比起汉朝完全是一种经济文化的倒退。多年的战乱使中国的文化、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多少百年的文明古城成为灰烬。多少文化宗卷遭焚毁。战国、秦汉时期的艺术基本是看不到了。外来的宗教文化逐渐统治中国,中原大地上到处兴建大大小小的庙宇,供奉着外来的神。外来的佛教已远远的压过汉人推崇的儒教。异族的音乐、舞蹈、佛教的雕塑、绘画完全统治了中国。
这时在中国黑暗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伟大的皇帝隋文帝杨坚(541—604)。公元581年(大定元年)废胡人建立的周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他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征服各族蛮夷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隋朝的李德林《天命论》中说隋文帝,“帝体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龙自通,天角洪大,双上权骨,弯回抱目,口如四字,声若钏鼓,手内有王文,乃受九锡。昊天成命,于是乎在。顾盼闲雅,望之如神,气调精灵,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爱也可亲,早任公卿,声望自重。”初唐的李延寿在《北史》中赞美隋文帝,“皇考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
隋炀帝杨广曾这样歌颂过父亲:“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区夏,拯群飞于四海,革凋敝于百王,恤狱缓刑,生灵皆遂其性,轻徭薄赋,比屋各安其业。恢夷宇宙,混壹车书。”曾孙子越王杨侗这样赞美他,“高祖文皇帝圣略神功,载造区夏。”
宋朝的陈普在《历代传授歌》中歌颂道:“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大儒王夫之赞评道:“隋文之待威也,固以古大臣之任望之;威之所以自见者,亦以平四海、正风俗为己功。”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读通鉴论》:“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自隋文帝开始穿黄袍以后,从此中国后代皇帝都穿黄色的衣服了。
北齐和北周时期上层贵族都极端排斥汉人,热衷于鲜卑化与西胡化。杨坚先辈武川镇司马杨元寿因辅助鲜卑有功被赐胡姓普六茹,杨坚上台后立即恢复了自己的汉姓,停止了公元500年以来历时80年的军界鲜卑化和公元535年以来历时46年的政界鲜卑化趋势,力行的汉化。杨坚对反叛旧臣、豪犟大吏(鲜卑贵族),诛夷罪退,毫不手软。他罢黜了一些没有才干的大臣,包括对自己夺取帝位有功的人,将一些有真才实干的人提拔上来,辅佐自己管理国家政务。隋文帝对平民百姓实行宽仁的政策。杨坚在政权基本稳定之后,杨坚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赋税、土地制度、法律、钱币、对外关系等方面。杨坚内修制度,外抚四夷,崇尚节俭,勤理政务。“求劳日昃,经营四方”,“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乘兹机运,逐迁周鼎”,“职方所载,并入疆理,禹贡所图,咸受正朔。”公元587年(开皇七年)隋灭后梁,公元589年(开皇九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隋文帝结束了中国上百年来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
隋文帝采用长孙晟的“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战略,主要运用和亲拉拢分化突厥,使突厥耗于内战,从而各个击破。公元599年(开皇十八年)突厥内讧,突利可汗奔隋,以突利为启民可汗,筑大利城居之。公元602年(仁寿二年)隋军大破突厥,夺回了河套地区,把边界扩展到阴山以北。杨坚开创的“甲兵强盛”、“风行万里”的大隋王朝,致使“金陵失险”、“单于款塞”。隋的统一标志着胡汉文化嫁接的完成。
杨坚拯救了汉文化,因为春秋、汉代的文化典籍因几百年来的混战,因战火焚毁、遗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可大部份图书又毁于战火,唐玄宗时藏书最多时8万卷,唐学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图书只还剩28,469卷,这些图书大部分也难逃战火。多少优秀的学者、多少伟大的著作、多少中国的文明、辉煌都消失在历史的尘霭里,但只要是诸子百家的书还在,只要是儒家经典还能留存,中华文明就不会死。
隋文帝杨坚登基后下过这样一道诏书:“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自魏氏不竞,周、齐抗衡,分四海之民,斗二邦之力,递为强弱,多历年所。务权诈而薄儒雅,重干戈而轻俎豆,民不见德,唯争是闻。朝野以机巧为师,文吏用深刻为法,风浇俗弊,化之然也。虽复建立庠序,兼启黉塾,业非时贵,道亦不行。其间服膺儒术,盖有之矣,彼众我寡,未能移俗。然其维持名教,奖饰彝伦,微相弘益,赖斯而已。王者承天,休咎随化,有礼则祥瑞必降,无礼则妖孽兴起。人禀五常,性灵不一,有礼则阴阳合德,无礼则禽兽其心。治国立身,非礼不可。朕受命于天,财成万物,去华夷之乱,求风化之宜。戒奢崇俭,率先百辟,轻徭薄赋,冀以宽弘。而积习生常,未能惩革,闾阎士庶,吉凶之礼,动悉乖方,不依制度。执宪之职,似塞耳而无闻,莅民之官,犹蔽目而不察。宣扬朝化,其若是乎?古人之学,且耕且养。今者民丁非役之日,农亩时候之馀,若敦以学业,劝以经礼,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岂止知礼节,识廉耻,父慈子孝,兄恭弟顺者乎?始自京师,爰及州郡,宜祗朕意,劝学行礼。”《隋书》这样说道:“自是天下州县皆置博士习礼焉。”由此可见他对汉文明的复兴起到的巨大的作用。
二 : 杨坚为何是隋文帝而不是隋高祖?开国的不都是**祖吗?
杨坚为何是隋文帝而不是隋高祖?
开国的不都是**祖吗?
楼主,我要纠正一下你的错误观点!
首先,隋文帝和隋高租是2个不同的概念!
文帝是谥号,高祖,是庙号!
皇帝。特别是秦朝以后的皇帝,一般都具有庙号、年号、谥号,有的还有各种封号!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他认为谥号,是一种后人对前人,子对父,臣对君的评价,是一种僭越,不合纲常伦理,是对死者的不尊敬,所以下令废除了给人取谥号这一惯例!直到汉朝以后,汉武帝又恢复了这一惯例!所以一个皇帝,他一般是既有谥号又有庙号的!谥号是指一个人死了只后,后人根据他一生的所作所为,给予一个适当的评价,通常简称为一个字或2个字,谥号不一定是帝王的特有专属!一般士大夫或者高官,都会有。庙号是皇帝特有的!庙号就比如高祖啊,太宗啊等等```
而且历史每一个时期又因为习惯上的不同,会用谥号或者庙号或者年号来称呼前代君王,这纯属后人的传统习惯!比如,在汉朝,就习惯上用谥号来称呼皇帝,刘邦除外·到了唐朝直至元朝,就习惯用庙号称呼皇帝,到了明清时期,就是谥号和庙号混用了,甚至是用年号来称呼皇帝的,因为从明朝开始,一般一个皇帝,也就是一朝只用一个年号,不像前代,年号换个不停!这样一来用年号来称呼这个皇帝也是比较方便的!
我举个例子,清朝我们习惯上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比如康熙皇帝,他也是有庙号、谥号的,还有封号
他的全称:康熙名"玄烨",庙号"圣祖",谥号"仁皇帝",全称:"合天弘运 文武睿哲 恭俭宽裕 孝敬诚信 功德大成 仁皇帝"
这里的全称,就是他的封号!康熙则是他的年号!
一般来说,每个朝代的开创者,也就是第一代君主,他的庙号是叫什么什么祖,相当于是一个家族的老祖宗一样!是祖先!从第2代君王开始,就是什么什么宗了!
可是也有例外的,比如上面提到的康熙帝,他不是第一代君主,但是他的庙号却是圣祖!还有康熙的父亲顺治帝,他的庙号的世祖!招常理。他们爱新觉罗一族的皇帝,只有努尔哈赤能被称为“祖”!他也的确是太祖!但是顺治和康熙!!!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释,顺治是满清进关后的第一个皇帝,实际上他才是清朝建立全国性政权后的第一个皇帝,所以被称为世祖,而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他一生对大清朝的贡献,对于中国的贡献,对于历史的贡献,实在太大了,而且他可以说是一个“全能型”的皇帝!语,数,文理,文武等等各个方面,他都是有所建树,堪称专家!而且相比他的儿子雍正,康熙一朝还是比较宽松的,康熙帝也是比较仁慈的,所以他的庙号被定为圣祖!他也是乾隆帝从小的偶像!乾隆帝是很自负的皇帝,自称“十全老人”,可是就连他自己都说,他这一生的功绩都无法跟他的祖父相提并论!以至于他因不敢超越他的祖父而在即位之初就定下如若在位满60年即禅位的昭书,因为康熙在位61年!
我这么说,楼主看明白没?满意没?
三 : 隋文帝杨坚到底是怎么死的?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短暂但又影响深远的朝代。隋朝的建立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是继承北周而建立的。北周武帝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在历史上以灭佛闻名,然而继他之后的宣帝、静帝没什么本事,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左丞相杨坚手中。
杨坚是北周的皇亲国戚。他的妻子是鲜卑大家族柱国大将军孤独信的女儿。杨坚祖父为汉族人杨元寿,是北魏武川镇的司马,杨坚的父亲杨忠是鲜卑大贵族孤独信的得力部下,后从宇文泰起兵,以战功封隋国公,任宰相,掌握军政大权,声名显赫。另外,杨坚的女儿嫁给了周宣帝为妻,成了皇后,所生之子成为后来的周静帝,所以,杨坚既是周宣帝的岳父,又是周静帝的外公,在北周的身份很不一般,身为宰相,权倾北周朝野。
杨坚总揽国家大权后,在众多汉族官僚们的支持下,积极布置夺取帝位,周静帝形同傀儡。公元580年,杨坚自称隋王。次年2月,周静帝被迫让位,杨坚称帝,即隋文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宣布大赦天下。
隋文帝杨坚一生在位13年,经过他的励精图治,隋朝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全国人口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国库充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由此可见,隋文帝杨坚在历史上是一位功不可没的圣君。
在西方人的眼中,隋文帝杨坚就是最伟大的中国皇帝之一,被尊为“圣人可汗”。那么,这样一位伟大的圣君又是怎么死的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关于隋文帝杨坚的死法,共有两种版本:
版本一:病死。《隋书.文王本纪》中记载:乙丑,诏赏赐支度,事无巨细,并付皇太子。夏,四月,乙卯,帝不豫。六月,庚申,赦天下。秋,七月,甲辰,上疾甚,卧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命太子赦章仇太翼。丁未,崩于大宝殿。
版本二:被杨广所杀,且有三种说法:
一、不知其所死
《隋书.后妃列传》中记载:“初,上寝疾于仁寿宫也,夫人与皇太子同侍疾,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诚误我,意谓献皇后也,因呼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严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严出阁为勒书讫,示左仆射杨素。素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张衡入寝殿,遂令夫人与后宫同侍疾者,并出就别室。俄闻上崩,而未发丧也广。”
二、被毒死
隋末唐初赵毅所著的《大业略记》中记载:“高祖在仁寿宫,病甚,追帝侍疾,而高祖美人尤篓幸者唯陈、蔡二人而已。帝乃召蔡于别室,既还,面伤而发乱,高祖问之,蔡曰:‘皇太子为非礼。’高祖大怒,啮指出血,名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严等令诏废追庶人杨勇,即令废立。帝事迫,召左仆射杨素、左庶子张衡进毒药。帝简骁健宫奴三十人皆服妇人之服,衣下置杖,立于门巷之间,以为之卫。素等既入,而高祖暴崩。”
三、被刀砍死
唐马忠所写的《通历》中这样记载道:“上有疾,于仁寿殿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欧欣。是时唯太子及宣华夫人侍疾,太子无礼,宣华诉之。帝怒曰:‘死狗,那可付后事’,遽令召勇,杨素秘而不宣,乃屏左右,令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崩。”
隋文帝杨坚一生虽然极会治国,却不善于治家,导致自己的儿子杨广夺了自己的皇位,把隋朝拉入了水深火热的深渊中,最后走向灭亡。倘若他老爹泉下有知,肯定会死不甘心的!(陈令申)
四 : 随州和隋文帝杨坚的大隋盛世
随州和杨坚的大隋盛世
文邱雪梅
提到隋朝,不得不提到隋文帝杨坚,提到随州。
很多人对于隋朝的了解来源于《隋唐演义》,会联想到荒淫残暴的隋炀帝杨广。其实,真实的隋朝历史远不是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事实上,隋朝的繁荣和富足不逊于历史上任何1个盛世,甚至完全可以和盛唐媲美。
宋末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古今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就是说,从古到今,能称得上国家富裕的,除了隋朝还是隋朝!
隋朝因随州而命名,是因为随州曾是隋文帝杨坚的封地。
据史料记载,随州与杨坚家族并没有渊源。其爸爸杨忠是北周政权的开国元勋,战功显赫,“出师樊邓,饮马汉滨”,一举攻取随州、安陆等地,被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为“随国公”,后进封为“随王”。
杨坚少年时期读书时并没显示出自己卓越的才能,他曾自嘲地说自己“不晓书语”。但因为爸爸的有心栽培,14岁时,便走上了仕途。l5岁时,依靠爸爸的功勋被授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的荣誉职衔。16岁时娶大将军独孤信之女为妻,也就是后来在历史上著名的独孤皇后,北周取代西魏建立政权时,杨坚升为骠骑大将军。19岁时,这个英俊潇洒的少年将军便被任命为随州刺史。
随州与陈朝和梁朝相邻,已经拥有府兵优势的杨忠让杨坚来随州的目的,估计也是看中了随州特殊的战略地位,让他更好的摸清对手的情况,也为他日后顺利平定陈朝和梁朝打下了基础。
有人说,杨坚在随州的两年是韬光养晦的两年。但我不这么认为,这两年,实际上是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两年。随州是杨坚发迹前的蛰伏地,也是他走向国家政治高端的一块跳板。
据《隋书》《王劭传》记述,杨坚启程去随州赴任时,一向浑浊的黄河顿时变得清澈,当时的北齐人以为黄河变清是北齐国将要兴盛的征兆,遂改年号为河清。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当时文人的有意为之。
也有传说杨坚的相貌像龙,前额有五根柱子直通头顶,眼光外射,手上有像“王”字的纹理,身材上长下短,面部表情威严庄重,不苟言笑。种种传说,只是说明了1个事实:就是杨坚生来就有天子气象。
若真有天子气象,我想杨坚在随州的那些时日,随州城一定终日紫气笼罩,异常美丽吧?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说,世上有两部历史,一部是官方的骗人历史,是作教科书用的;另一部是秘密的历史,它才能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中国的许多历史,就是在皇帝的“刀”下写成的,帝王们都想让天下人知道,他是皇位天绶,生下来就担承着拯救黎民于水火的“天职”。
也许杨坚本来就是1个传奇。他不仅承袭了爸爸杨忠随国公的爵位,也传承了爸爸魁伟高大的身材、一表堂堂的相貌和骁勇善战的勇气。
来随州上任后的杨坚,马上拜访自己的上司,时任襄州(襄樊)总管的大司空卫国公宇文直[www.61k.com),宇文直并不把新来的随州刺史放在眼里,派下属骠骑将军庞晃礼节性回访。庞晃从杨坚的谈吐上看出此人必定不凡,并断言杨坚此番下放,朝廷不会久置,应当速作绸缪,以谋大事。
后来,杨坚与庞晃结为莫逆之交。而杨坚也借在随州任职期间加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广泛拉拢关系,扩大自己势力,为他日后篡夺北周皇位和创立隋朝天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年轻的杨坚在随州的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其妹妹也来随州看望哥哥。妹妹从小潜心信佛,到随州后看中了随州城外的仙城山(即现光山),觉得此地风景秀美,灵山秀水,如同仙境一般适合修行。杨坚便在仙城山上建起一座寺庙,让妹妹入寺修行。妹妹从此出家。
俗话说,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而这个未来天子妹妹的城就选择了在随州,可见随州在当时确实是有灵气的。
杨坚在随州的故居就在随州城南三里的龙居山上(即南郊金三角附近的白云山)的智门寺。该寺始建年代不详,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重建,寺院规模宏大,有一座七层的宝塔,现寺庙建筑大部分已毁,遗址尚存。
据清同治《随州志》、南中《舆地纪胜》记载:杨坚在随州所居寺内有不枯之泉,寺内僧人曾于泉眼处筑井,名为“雪窦井”,一旁植银杏一株,长得十分繁茂。
据悉,雪窦井已于建国后毁掉了,昔日僧人所植的银杏树几年前倒伏后慢慢死掉了。杨坚在随州的历史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掩埋在历史的尘埃里。
杨坚在随州任刺史两年后,被招回都城。北周灭北齐,杨坚立下战功,进封为柱国。此后,杨坚出任定州总管,不久转为亳州总管。周武帝和周宣帝相继去世后,8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凭借军事贵族的家世和皇太后之父的外戚身分,以辅政为名,先后平定军事反抗,屠杀北周宗室五王,胁迫年幼的静帝下诏赠其曾祖杨烈、祖杨桢为随公,将杨坚进爵为王,以随等10郡为随国。公元581年,四十岁的杨坚,杨坚以“受禅”为名代周称帝。因自己曾受封于随,便把“随”当国名,据史书上记载,杨坚建国后,因鉴于“周、齐奔走不宁”,忌讳“随”有走字旁,遂去“走”作隋,以为国号。随州作家、文化学者蒋天径在《为隋文帝“改随为隋”正名》一文中用详实的资料和史实证明,在古代“随”、“隋”通用,不存在“去‘走’作隋”一说。
杨坚就是以自己的封地随州而命国名,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这也从1个侧面也反映了在杨坚心里,随州是他的福地。
隋文帝杨坚在位24年,在位期间成功统一了300多年来严重分裂的中国,大胆改革,大力发展文化经济,人口达700余万,当时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积蓄充盈,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颠峰时期,创造了大隋盛世。
隋朝的历史并不长,只有38年,在历史上是1个流星王朝。然而,它开启了随之而起的隋唐盛世,其开创的科举制度、三省六部改革等制度持久而深远地影响着后世。
虽然隋文帝杨坚在随州时间不长,但随州从此与杨坚和隋朝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人民网评出的“随州在中国历史上曾创造的5大奇迹”中,杨坚以随定国名排在第四,与炎帝神农、编钟等并驾齐驱。
所以说,隋朝是杨坚的骄傲,也是随州的骄傲。
五 : 了不起的隋文帝——杨坚
了不起的隋文帝——杨坚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短命王朝,一共只有三十七年,然
后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www.61k.com)隋朝虽短,却具有承前
启后,开往继来的历史意义。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和他的儿子
隋炀帝杨广给后世子孙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亚于中国古代史上任何一
位君主。隋文帝杨坚更是被西方人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
“关中自古帝王州”,历代的统治者都会选择长安作为国都,不
仅因为它在军事上有优越的军事地位,更由于这里是天府之国,是全
国最为富饶的地方。然而,汉代以来长安城靠近渭水,雨季常常面临
被淹没的危险,加上王朝更替,长安城屡次作为战场,这使得整座城
市已经变得破败不堪。种种原因促使杨坚决定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部建
立新的都城。那里距离渭水远,地带开阔,山川秀美,在建筑大家宇
文恺的监督下,新的都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修建,史称大兴
城。大兴城的建筑风格与布局设计对后世的都城建设以及日本,朝鲜
的都城设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新都建成后,运输问题又被提上了日程。随着人口的不断
增多,一向富饶的关中平原所产的粮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国都的消费
了,必须依靠各地往京师的输送。而旧有的渭水渠道曲折多沙,使得
漕运非常困难。杨坚决定开通都城和关东地区相联系的运河。公元
584年6月,开漕渠,从大兴城到潼关,全长三百余里,这条渠后来
改名为永通渠。公元587年,杨坚又下令开山阳渎。一方面是为了运
送来自江淮地区的粮食,以解救连年遭遇干旱的关中百姓,更重要的
隋文帝杨坚 了不起的隋文帝——杨坚
原因是为灭陈作准备,山阳渎的开通,灭陈的军需、辎重、给养就能源源不断运送到广陵,解决前线的需要。(www.61k.com]公元589年,隋军大举南下,迅速攻下建康,俘虏了陈后主,南陈自此灭亡,东晋以来270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宣告结束,开启了隋统一中华帝国的历史新篇章。在灭陈一战中,开凿山阳渎的战略充分体现了隋文帝的老谋深算,如果没有这条运河将充足的粮食和物资供给供应给前线几十万大军,想灭依靠长江天险的陈朝是不可能的。对当时统帅灭陈大军的晋王杨广来说,这一点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杨坚对隋朝大运河开了个头,隋炀帝杨广在父亲的启发下为加强与经济发达的江淮、江南地区的联系,加强对北方边地的控制,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水路大动脉。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这条大运河为促进经济交流与国家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自古以来,经过长期的分裂动荡之后,统一全国的统治者们都会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制度的创新。在某些程度上,隋朝与秦朝出奇的相似。隋文帝废除仿效《周礼》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制度,在汉魏以来官制演变的基础上初创三省六部制;废除汉以来地方长官自辟僚佐的惯例,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年终须接受吏部考核;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他将先前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全盛的唐王朝在制度方面很大部分延续了隋朝的体制,而且这些体制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除此之外,杨坚废除九品中正制,取消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下令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科目考试,按才学标准选拔文士出任
隋文帝杨坚 了不起的隋文帝——杨坚
官吏的开科考试制度由此开始。(www.61k.com)
史书对隋炀帝的评价也有不好的,比如生性刻薄,爱猜忌,独断专行,吝啬财物,精于搜刮,晚年急功近利,喜怒无常,内建仁寿宫,外伐高句丽,死伤无数,靡费巨大等等。更有唐代史官在《隋书》中总结:“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
尽管如此,也不能抹杀他作为帝王的才能。其在位期间厉行改革,励精图治,振兴国势,使隋朝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殷富强盛的景象。而其推行的官制制度与科举考试的创新,修建大运河,建立大兴城等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往昔相比,隋朝在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上都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来的唐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帝国推向全盛的局面,使中华帝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毫不迟疑,隋文帝杨坚对的起西方人对他的评价。
本文标题:
隋文帝杨坚-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2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