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5日,华为消费者业务宣布2018年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已经突破2亿台,再创历史新高,而华为Mate 20系列上市两个月发货量就突破了500万台。从2010年的300万台增长到2018年的2亿台,华为手机的年发货量增长约66倍。2018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华为手机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全球市场份额达14.6%。华为手机的崛起已毋庸置疑,如果把崛起的原因汇总起来就是一个词——创新。
在手机行业,产品竞争力是第一要素。产品是一切的龙头,如果产品是1,品牌、营销、渠道、零售等则是后面的0。很多人觉得诸如信号、续航、拍照、性能、系统这些体验,想要做好应该不难,但如今手机上的任何好一点的体验,其背后都是硬碰硬的科技创新在支撑。华为手机叫好又叫座的真相是什么?是麒麟芯片、徕卡镜头、巴龙基带以及做过“换心手术”的EMUI这些真刀真枪的科技创新。华为手机这些年喷涌的创新成果,正是其跑步前进的主动力。
2亿台只是新起点,探访“成功”的必然性
2亿台的成绩很惊人,但对于此刻的华为手机而言,最为成功的并非这些数字,而是华为手机通过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以及投入,实现了高质量的健康增长,并最终受到全球用户的认可。从这个角度来看,2亿台只是华为手机前进途中注定经过的一座里程碑,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华为式创新。
位于东莞的充满艺术气息的华为“欧洲小镇”▲
什么是华为式创新,华为的创新逻辑又是什么?或许前不久华为手机举办的HUAWEI Mate20 RS保时捷设计“致敬时代·走进华为”访问交流活动给出了答案。此行,包括李宁品牌创始人李宁,央视主持人、行知探索文化体育集团董事长曲向东,上海交通大学奢侈品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李杰,万博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米瑞蓉,言几又董事长但捷,人民大学MBA中心主任周禹教授,北大汇丰商学院教授陈玮、四川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邓富民教授等22位知名企业家与学者,受邀参观了华为深圳总部、位于东莞的“欧洲小镇”和生产线,并就“华为创新”与华为高级顾问田涛和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昌竹进行了深入交流。
HUAWEI Mate20 RS保时捷设计“致敬时代·走进华为”交流活动嘉宾合影▲
华为的崛起史就是创新史
华为最让人心生敬意的是其“成就”并非空中楼阁,华为的崛起和创新全靠双手打拼而来,一句“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不知唤起了多少奋斗者的共鸣。短短31年间,华为从一家资本、技术、人才都极其薄弱的公司成长至今,也让更多中国优秀企业投入到对技术的信仰中,从而拥有立足国际的野望。作为华为的资深顾问,田涛将华为的创新分为了六个重要阶段,伴随华为一路前行的创新并非一蹴而就,是已循序渐进的方式在不断演变。
华为高级顾问田涛▲
第一阶段:摸着石头过河。与如今的很多公司不同,早期的华为并没有以颠覆什么为己任,而是选择摸着石头过河,所谓的“石头”是指客户显性需求。在华为看来,这一阶段的创新并不需要“高大上”,而更应该注重微创新、模仿式创新、跟随式创新。借鉴行业领先者、小步快跑、贴近客户,把产品和服务的细枝末节做到位。
第二阶段:形成“初级顶层设计”。发展到第二阶段,华为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和产品实力,这时又不能过于“安于现状”,除了客户的眼前需求,还要往远看一步,花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潜在需求。以现实主义为主,理想主义为辅,遵循的逻辑依然是“以客户为中心”,偶尔诞生颠覆性创新产品。
第三阶段:拥有“科学、理想的顶层设计”。第三阶段的华为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和研发阵容,思考的则是如何在探索与开发两者之间实现平衡,从而获得持续生存的能力。创新一方面要满足客户的眼前需求和现实需求,另一方面要创造客户需求,即破译客户隐性需求。这时的华为,已经有着5000多名技术专家聆听客户声音,上千名科技外交家和高端科学家“仰望星空”。
第四阶段:把钱变成知识,把知识变成钱。华为认为,把钱变成知识,再把知识变成钱,实现研究与研发的良性循环,是一家全球领先公司应该具备的创新使命与创新哲学。这个阶段的华为不但有着集合了大概1万多名高端科学家、专家和开发人员的“2012实验室”,还像很多一流西方科技公司一样与全球两百多所大学有着合作研发,共同从事面向未来的技术探索,不断寻找客户需求曲线的峰值和技术创新曲线峰值的交集,以此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最大效应和最佳效应。
第五阶段:金字塔组织结构,价值与重构。行至第五阶段,已经拥有18万员工的华为要想在探索与开发之间形成有效的平衡,在探索方面持续领先,就需要进行组织架构的改革甚至重构。为了更好地创新,华为改变了大公司惯有的金字塔结构,让专家板块成为更开放、更受尊重的体系。有一个细节值得重视,这些年“科学家”概念不断的出现在华为的公开文件当中,华为甚至还会给国外的“科学家”颁奖。重视科学家和基础科学研究,这是国内同行都没有的概念,而这又是所有世界领先的科技公司所特有的意识。
第六阶段:拉法尔喷管,面向未来的组织再造。这一阶段,华为要做的是炸掉金字塔,实现领袖角色的转型,更多成为思想者和指导者,同时以开放的姿态在世界范围内与最一流的供应商、最一流的人才合作,包括利用最好的工具,华为将之称为大质量观,在华为看来,谁集成世界谁就领导世界。
目前华为的研发人员约8万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5%,累计获得专利授权74,307件,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在全世界范围内,华为拥有36个联合创新中心、14个研究院/所/室。而近十年华为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3940亿元。
华为创立至今,创新可谓贯穿始终。拆解了华为的创新史,也就洞悉了华为的崛起史,从而明白什么是长期投入、厚积薄发,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华为总在说“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长期艰苦奋斗”。
华为的创新只能学习,却很难模仿
如果说市场的成就只是华为创新带来的伴随结果,那么同行是否有可能在“幡然醒悟”后短时间内加大马力快速跟进?事实上,华为的创新只能学习,却很难模仿。华为手机身上有不少已经被市场充分验证过的创新技术让同行非常眼红,但却有着很高的技术壁垒,可以说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店。
如果缺乏研发能力,即使有再好的想法和创新意愿也难以实现,而全部依赖供应商的话,也很难保持创新的独有性和领先性,甚至会受制于人,这样的经验教训已有不少。以上市两个月发货量就突破500万台的华为Mate 20系列为例,麒麟980无疑为这款手机带来了巨大的领先优势,同期除了苹果A12芯片可以说再无敌手。而其他厂商就算再有雄心壮志,也不得不用差出了一代的骁龙845,还没起跑就已经输了。
要知道,仅麒麟980的研发投入就超过了3亿美元,这还是建立在从K3V2一路走来的经验和人才基础上。换句话说,就算现在给你3亿美元,也不可能马上研发出比肩麒麟980的芯片,华为25年前就已经研发芯片了,25年的积累不可能被一朝模仿。
与徕卡合作,“疯狂”地跟自己较劲
近几年,华为手机可以说是手机摄影的引领者,从徕卡双摄到徕卡三摄,不止获得了消费者极大的认可,甚至连同行也在默默跟随。但如果你听了李昌竹分享的研发历程,就会明白这又是一项别人学不来的“独门绝技”。
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昌竹▲
华为手机与徕卡的合作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更非把徕卡摄像头直接装到手机上那么轻松。在李昌竹的讲述中,与徕卡达成合作协议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磨难”还在后头。
确立合作之后,华为手机与徕卡成立了技术专家组,主要的工作方向是光学设计和图像质量。虽然手机拍照结构的每个部分都和数码相机相对应,但手机的光学设计有着天然的限制:塑料镜头的光学素质距离光学镜片有差距;由于尺寸的限制,传统光学镜头的设计经验可能无法完全继承;镜头模组的加工难度较大。当徕卡专家提出镜头模组的光学设计指标时,华为手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李昌竹对挑战的形容是:排山倒海。从一名加入华为超过22年的老华为人口中听到这样的词,当时的困难可想而知。
徕卡专家在镜头的鬼影和炫光指标上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徕卡测试鬼影和炫光用的光源相当于投影机的光源,比手机行业原本的测试光源强了几十倍。只有在这种极端的强光源下,才能彻底暴露镜头在鬼影和炫光上的缺陷。另一方面,虽然手机和相机在客观评估图像质量的测试仪器和平台是一样的,但徕卡使用的测试标准要高很多。用来测试色彩还原的色卡,华为手机一般要求准确还原几十个色块就不错了,徕卡的标准却是140个色块的准确还原。谁能想到华为手机用的是徕卡的测试标准,恐怕除了华为手机也很难有人这么“疯狂”地跟自己较劲。
华为手机与徕卡的合作更像是一种“共同研发”,因为要求太高,一开始的试制良率很低,每做出100组镜片,最后只能出品不超过10套符合要求的镜头模组。面对这种足以让人“崩溃”的情况,双方并没有向“现实”妥协。相反,徕卡的专家团队多次和华为手机研发团队一起拜访生产厂家,一起讨论改进方案,充分发挥他们在光学系统设计和生产上的经验,指导如何调整镜片形状和间隔,如何考虑周边系统对光学部分的影响。夜以继日的努力,换来的是良率的不断提升,最终达到了量产标准。
类似的创新故事在华为手机身上还有很多,相较于“花拳绣腿”的创新,华为手机更热衷硬核技术创新,除了带来对消费者真正有价值的体验升级,也让人难以跟随。即使行业里偶有效仿者,也只能学个皮毛。如果有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华为手机的创新通常都是技术实力的硬输出,就算涉及到与某个垂直领域的顶尖伙伴合作,华为手机的研发人员也都会参与其中,发挥出自身的技术优势。
2亿台的背后是创新,创新的背后是核心技术
在所有技术相关行业,有技术不一定能成为最后的赢家,但没有核心技术一定无法成为高端玩家。就如同过去练功夫之前都要扎几年马步,看看全球三大智能手机厂商,三星、华为手机、苹果,没有一个是“技术下盘”不稳的。所谓创新,是开在技术研发“老枝”上的新花,否则只会沦为浮萍顺流而下。
转过头来再看华为手机如今年出货量2亿台的成绩,或许是意料之外,但更是情理之中。正像华为手机自己所说:自己比较笨,选择最难的那条路去走。实际上,最难走的路才是通向成功的路,好走的路走的人太多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61k阅读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标题:年出货量2亿台,华为手机的崛起史就是创新史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