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手机的浪潮始于小米,后呈澎湃之势。不过玩家渐多,大部分最终落脚点仍在“手机”,“互联网”更多只是空响的涛声。这其实接近一个必然,硬件好卖,互联网生态却难成,强烈的马太效应令其很难形成一个雨露均沾的市场,硬件和软件的平衡更是极其困难。从这个角度看,立于潮头的小米在撕下“手机厂商”标签这件事上其实已经做得不错了。
尽管已上市,但小米目前还是很难被定义。雷军曾表示小米是一家“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但后来在采访中又说“不纠结小米是互联网公司还是硬件公司”,在刚结束的2018年AIoT大会上,雷军又表示,“AI+IoT”是小米未来的核心战略。
别疑惑,61阅读小编认为,小米互联网公司的属性之所以被质疑,是因为缺乏真正强势的头部互联网服务。但它又不同于纯粹的硬件公司。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从硬件出发来构建场景,最后收割的还是互联网服务。而这个场景当下目光所及最理想的形态,就是“AI+IoT”形成的生态。我们可以以此为前提,更好地理解小米的“AI+IoT”战略。
小米AI和IoT的能力
在今年的AIoT开发者大会上,61阅读小编听到最多的词是“开放”。既然是“AIoT”,不妨从AI和IoT两个方面来看小米有哪些能力。
雷军说小米从2014年就开始了IoT的布局,这里所指是大家更熟悉的一个词:小米生态链。准确的说从2013年下半年小米就开始物色市面上优秀的创业公司,以投资不控股、输出产品方法论的方式支持这些企业。通过这样的模式布局IoT,小米生态链迅速壮大。到2018年3月,小米已经投资孵化了超过210家公司,有30多家发布了产品,16家年收入超过1亿元,3家年收入超过10亿元,4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
小米IoT平台正是从小米生态链模式中走出,最初用来支持生态链企业在智能、联网、软件端体验方面的改造。到今年第三季度,小米IoT平台已经支持2000款设备,智能设备连接数超过1.32亿台。
这样的成绩正是“开放”战略带来的。具体来看小米IoT平台的架构,一方面,机器学习、数据存储、云计算等基础技术面向消费层面开放,包括移动App、AI音箱、数据看板、智能电视等。设备连接、设备中心、规则引擎、MIoT-SPEC等组件面向开发层面开放,包括运动健康、电气照明、摄像机等设备以及RTOS(模组接入,例如WiFi模组、蓝牙模组、NB-IoT模组等)、Linux和Android等。在架构中,机器学习等基础技术和OT、设备中心、规则引擎和MIoT-SPEC等组件构成基础层,除此以外都是开放的内容。
61阅读小编了解到,小米IoT通过ZigBee接入、云云AIoT互联、海外服务开放、行业解决方案、蓝牙Mesh,同时还有开放接入、控制、智能场景、云+AI+数据,新零售渠道等实现对外的全面开放。
AI战略方面,小米主要是围绕核心场景搭建AI技术和产品,赋能核心业务。具体来说,即核心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构建数据生态(例如视觉、AR、NLP、知识图谱、用户画像等),以此提供核心服务(包括小爱同学、搜索推荐、智能问答、翻译、识物等),这些构成小米AI的核心能力,然后以开放平台、内容生态和技术合作的开放合作战略对外赋能。无论是硬件制造商还是软件服务提供商都可以通过小米AI开放平台得到硬件生态、服务生态和内容生态的彼此开放和相互促进,最后服务于用户。
以上AI和IoT的能力,可以归总为硬件生态的能力。智能手机业务已经平稳,小米正处于裂变的关口,其实能够召开开发者大会本身就说明小米具备了一定的生态能力,苹果之外,大家见过哪家“手机厂商”召开开发者大会?
小米发力AIoT的底气
一句“AI+IoT是小米未来的核心战略”奠定来了小米接下来数年发展的基调。硬件是小米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最大的优势,AI和IoT给了小米押宝的信心。除了上述的开放能力,透过财报数据,我们也能一窥一二。
首先61阅读小编整理了小米2017年全年和2018年Q1、Q2和Q3三大主要业务的收入数据(单位:亿元):
然后据此算出各项业务收入占比:
从2017年到2018年Q2,智能手机业务收入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到2018年Q3又有上涨,IoT及智能硬件收入占比则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至于互联网服务的收入占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只是在今年Q2有所回落。
整体来看,小米智能手机收入占比长期趋势应该是下降的,让出空间给IoT和互联网服务,不可否认小米当前硬件收入占比仍很高,超过90%,但是61阅读小编认为,IoT及智能硬件生态若建成,用户粘性增加,对于互联网服务的收入会有很强的反哺作用,这也是小编在文章开头所要表达的。
再看利润。根据财报数据,2018年Q1、Q2和Q3小米互联网服务的毛利率分别为62.3%、62.8%和68.4%,IoT产品毛利率分别为10.7%、9.4%、10.5%,智能手机毛利率则分别为5.8%、6.7%、6.1%。在利润占比中,互联网服务牢牢占据主要位置。之前小米宣布硬件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其实暗示了未来利润来源都将倚重于互联网服务。按照61阅读小编之前的观点,小米IoT及硬件产品的发展将迎来春天。
另一方面,在组织架构上小米其实也提前为裂变做好的准备。今年9月13日,小米进行了组织架构重大调整,新成立集团参谋部和集团组织部,同时改组电视部、生态链部、MIUI部和互娱部等四个业务部,将这些部门的业务范围打散,重组成十个新的业务部,并提拔了10位新的业务总经理。在成立的十个新部门里,有四个是互联网服务部门,有四个是IOT相关部门。
AI方面,主要体现在小爱同学,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目前小爱同学的累计设备激活数已经达到约1亿台,累计唤醒次数已经达到80亿次,月活跃用户则超过3400万。作为IoT设备的驱动力,小爱同学在IoT生态中的应用前景将非常广泛。
小米还差什么
首先是能够形成壁垒的基础性技术,例如通信基带、芯片、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在本届AIoT大会上,小米也展示过技术肌肉,例如和AI能力相关的语音技术、视觉技术、知识图谱等,还有移动端深度学习框架MACE等。不过小编认为,对于志在IoT硬件生态的小米来说,其实不够。过去三年,小米集团累计研发投入为67.67亿人民币,分别为15.12亿、21.04亿和31.51亿。作为比较,小米集团在过去三年投入的营销费用分别为19.13亿,30.22亿和52.32亿,对于科技公司而言,研发投入其实并不够。
另外就是爆款,这其实与技术研发投入和市场积淀密切相关。根据此前小米在招股书公布的数据,今年Q1,小米3000元以上高端旗舰机销量为49.6万部,营收是13.15亿元,2000-2999元的旗舰机销量为157.6万部,营收是28.40亿元,1300-1999元中高端机销量为428.1万部,营收是48.01亿元,800-1299元中端机销量为1099.1万部,营收88.61亿元,799元以下入门机销量为1106.9万部,获得收入54.22亿元。可见在真正凝结核心技术的高端手机上,至少从销量来看其竞争力尚待提升。而在IoT上,作为智慧家居主体的大家电市场,小米的竞争力也并未能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其实这里小编所说的爆款,正是指让小米引爆某个市场的产品,特别是小米目前还不具备明显优势的市场。
当然,小米还有积淀的时间。“AI+IoT”战略还只是布局的开始,正如雷军所言,小米已经手握一些优势,“形成了庞大的智能硬件生态链和整个生态环境,有网上的交易商城,有线下的新零售店铺小米之家,还有很好地IoT设备,营销的渠道,更重要的是有非常多的用户”,也许多年以后,还可以在这一连串“有”后面再加上“有核心的技术专利和技术壁垒,有源源不断的遍布各个市场的爆款产品”。在大会上,小米人工智能与云平台副总裁崔宝秋调侃道,“过去雷军在风口上飞起一头猪,现在是飞起一头大象,甚至一艘航母”,相信那个时候,距离飞起一头大象不远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61k阅读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标题:AI和IoT双手发力,小米离“飞起一头大象”还有多远?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