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舌尖上的宜昌(1)
舌尖上的宜昌(1)
一、宜昌的好吃佬
中国的饮食文化名扬海内外,所以才有“舌尖上的中国”被国人津津乐道,不过无论是那种极其大众化的“民以食为天”,还是那个被称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老二开创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舌尖上的宜昌无疑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面,不仅有着极富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也有着大批的“好吃佬”(宜昌话:吃货);不仅保留着属于自己的饮食特色,也创造出属于自己并影响全国的吃货历史。
说到宜昌的吃货历史,就不得不从很久远的宜昌农耕历史说起。一个叫于曙峦的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叶一篇介绍清末民初宜昌的文章中提到宜昌的农业生产和饮食情况:“宜(昌)少田野,杂米极稀,农人多于山陬谷底种植旱粮,中年所食者,玉蜀黍(俗称苞谷或高粱),栗、洋芋、马铃薯等(间有食米者,多系富户),其中以栗为上粮,婚丧庆吊宴客时食之;玉蜀黍最普通,洋芋(淀粉质多,其味颇劣),马铃薯为助粮,极品苦者多食此。其他菜蔬之类,颇觉简单,贫苦之家,没多淡食,盖以无力买盐也。”
除了那个人明显将红薯与洋芋和马铃薯与洋芋混为一说的错误之外,由此可见,当时宜昌的生活水平之低、饮食条件之差,既然连盐都吃不起,自然就没有什么美味佳肴了。宜昌的餐饮历史上的第一次改变是随着清朝末年南京成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宜昌成为川盐济鄂的过载码头而实现的;第二次改变是随着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为了开源节流而放开“烟禁”,将宜昌定为“特别税”征缴处、大批毒品从这座城市经过,从而使得这里变成各路“烟贩”云集之地而实现的;第三次改变是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始,大批的军工企业、大型国企纷纷落户宜昌,宜昌的版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一次得到扩展而实现的;第四次改变则是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葛洲坝、九十年代开始的三峡大坝两大世纪工程的新建,宜昌成了全国最大的水电城而彻底改变的。这也可以证明,经济发达了,餐饮业也就发达了。
所以,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一篇介绍宜昌的饮食民俗的文章中就变成了这样的描述:“宜昌在长江两岸,饮食仍是南方特点。一般以大米为主,辅以麦面、玉米(俗称包谷)、红薯、土豆(俗称洋芋)等杂粮。宜昌菜肴的味道偏辣,而兼有酸、甜、苦、辛诸味,咸淡适中,制作上擅长熏、烫、蒸、炸、炒、凉、生。日常餐中以素菜为主,荤菜为辅。城区家庭一般不自做早餐,习惯到餐馆‘过早’。早点以馒头、包子、油条、油饼、油香、京果条、蒸饺、豆浆、稀饭、醪糟为主。”这个介绍很中肯,也很真实。(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不过,宜昌人除了不爱干净、生性懒惰、喜欢动口不动手(宜昌话叫好吃懒做)的毛病以外,也有为人真诚、老实,始终如一,很富于想象,也很有追求,还喜欢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还有尊老爱幼、尊重师长,头脑不错,学习不错,男孩子的友情不错,女孩子长得也不错等优良特色。由于位于一边是一望无边的江汉平原,在饮食习惯上就有了些荆楚的痕迹;由于另一边是渝东鄂西的崇山峻岭,也就自然有了重庆的火锅本色,再加上自己本地的特色,就形成了宜昌的饮食文化,就和改革开放一样“走出去,引进来”了。
好吃佬的宜昌人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在一些地方俗语中,与“吃”相关的比比皆是,信手就能拈来一大堆:灯影子上馆子——人多不吃饮食(形容人多不管用);狗子喝米汤——浆(江)口;狗子吃打巴糖——焊(汉)口;丫鬟端面——落得一看(形容看得见吃不着);腊月下油面——有盐(言)在先;(大年)三十吃藕——看穿了;癞克蚂儿(laikemaer癞蛤蟆)吃拐椒(学名枳椇)——歪理歪理嚼(就是强词夺理或诡辩);还有:瞎子吃秤砣——铁了心;瞎子吃汤圆——心里有数;乌龟吃大麦——糟蹋粮食;还有:别人的饭好吃,自己的床好睡(提醒回家);一个鸡蛋吃不饱,一个臭名背到老(警告贪腐)。
二 : 舌尖上的许昌
网有赋云:“曹魏故郡,颍川新府。[www.61k.com)河汉同济,地位中土。控东西之通衢,扼南北之要路。中原逐鹿,几多豪杰放马;西洛锁钥,向为兵家必谋。干戈罢尽,又为帛库粮仓;生息休养,河清则天下富。”……所赞何城?魏都许昌也!
远古时期,以高士许由为首的游牧部落在颍水之滨繁衍生息,许地之名诞生。公元前8世纪,周封文叔于许,称许国。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许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废汉立魏,因“魏基昌于许”,遂改许县为许昌,沿用至今。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宜居城市”、“中国花木之都”、“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文化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一张张璀璨夺目的品牌名片,让莲城许昌声震高远!
囊括许昌人的国人休闲讲究“吃、喝、玩、乐”,俗语说:有钱没钱,图个休闲。有意思的是,在注重品味的休闲体系中,“吃”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在国人心目中,“吃”是一件含糊不得的大事。在文化之根—河南,有“好食”之网友就留下了中原特色美食的顺口溜,真是有才!
听,顺口溜已经响彻中原,华夏流传:
中国中部是中原,八大古都占一半!
饮食文化五千年,特色小吃说不完!
省会郑州有烩面,萧记合记是首选!
汴京开封小笼包,最悠久是河漏面!
洛阳有名是水席,燕菜源自武则天!
孟津铁谢羊肉汤,黄河岸边鲤鱼尝!
安阳三熏已百年,道口烧鸡在滑县!
黄河鲤鱼去新乡,红焖羊肉能驱寒!
濮阳回民铺牛肉,张氏糟鱼交口赞!
焦作柿饼多营养,武陟油茶越千年!
鹤壁豆腐豆腐皮,缠丝鸭蛋不一般!
商丘贾寨豆腐干,景家麻花是祖传!
许昌烧鸡丸子汤,姜丝藕片脆香甜!
周口逍遥糊辣汤,商水固强手擀面!
邓城猪蹄宴总理,试量狗肉在民间!
南阳锅盔和豆汁,去到唐河吃桐蛋!
信阳潢川有贡面,固始茶菱酥又甜!
济源煎包羊肉汤,王屋土馍代代传!
北舞渡镇胡辣汤,起源漯河已百年!
三门峡,平顶山,还有天中驻马店!
灵宝铜川大刀面,脂油烧饼馋神仙!
鲁山水席八碗八,还有郏县铪铹面!
汝南五香大头菜,确山五香松花蛋!
以上介绍四十整,还有太多没说全!
河南小吃想品完?尝遍至少要一年!
接下来,中原其它地市的“好吃好喝”先按下不表,我就许昌的饮食美宴和特色小吃给大家娓娓道来。坐落于中原之中的名城许昌,不但风云变幻几千年,散发馨香的饮食文化也源远流长!
《后汉书·方术列传·左慈》记载:(左慈)少有神道。尝在司空曹操坐,操从容顾众宾曰:“今日高会,珍馐略备,所少吴松江鲈鱼耳。”放于下坐应曰:“此可得也。”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须臾引一鲈鱼出。操大拊掌笑,会者皆惊。操曰:“一鱼不周坐席,可更得乎?”放乃更饵钩沉之,须臾复引出,皆长三尺余,生鲜可爱。操使目前会之,周浃会者。操又谓曰:“既已得鱼,恨无蜀中生姜耳。”放曰:“亦可得也。”……语顷,即得姜还。
《三国演义》记载:塞北送酥一盒至。曹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杨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曹操问其故,杨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以上两则故事,简化之就是“左慈钓鱼戏曹操”和“一人一口酥”,其间描写的盛大酒宴和杨修吃酥油食品的场景,皆发生在三国故都—许昌,所以尽管现存的古书中没有专门描绘许昌的饮食渊源,详尽的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在近2000年前甚至更早的许昌,其饮食文化也必在神州大地花开斑斓,独树一帜!
具体到许昌的菜品,美丽的传说也久久回旋!
相传周襄王曾到许昌襄城避难,路过一村时,他所宠爱的一个王妃产下龙子。村中老百姓以精选猪蹄炖汤贡奉,天天喝汤吃猪蹄的王妃不但很快恢复了身体,而且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小王子也皮肤红润,健康茁壮。周襄王暂忘颠沛流离之苦,龙颜大悦,赐此村名“王落子店”,后简称“王洛村”。自此,王洛猪蹄声名大噪,并传承至今。
传说,唐代画圣吴道子未成名前,曾对学画失去信心。一天,他在一座新房前看到两位老太太在烙馍。面板支在东山墙边,翻饼的鏊子支在西山墙边,中间放了个小筐子。两位老太太背向而坐,谁也不看谁,各自干着活儿:烙馍的老太太揪起一剂面团,三揉两幹就弄成了个又薄又圆的面饼,用小面杖挑起来向后一抛,那面饼飘飘然不偏不斜,正好落在鏊子上;翻馍的老太太三翻两调烙熟后,用翻馍柄挑起来向后一抛,那烙馍飘飘然稳稳地落入馍筐内。看着眼前情景,吴道子恍然醒悟,心想: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熟能生巧,翻烙馍如此,难道画画儿不是如此吗?从此,吴道子潜心作画,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终修正果,成为一代画圣。传说当然不足信,但禹州烙馍却香飘中原沃土。
据传明朝嘉靖年间,宫中御厨赵杞以少林寺“醒酒汤”和武当山“消食茶”两方为基础,做出一道色香味俱佳的汤,既消减了茶之苦味,又去掉了汤之辣味,且能醒酒提神、开胃健脾。御厨奉于皇上品尝,皇上喜不自胜,龙颜大悦,问之为何汤,赵杞回答“延年益寿汤”,皇上遂赐此汤为“御汤”。明末社会动荡,皇宫不保,御厨赵杞逃亡,泽被乡里,将制汤秘方传授一胡氏人家,并加入大茴、川椒等作料,调制而成的汤香辣开胃、美味可口,深受百姓喜爱。由于此汤为胡氏苦心经营,后人遂以其姓氏称之为胡辣汤。从此,融合了南北风味的许昌胡辣汤便风靡天下!
更妙的是魏都区作协主席娄土岭先生对许昌美食的赞誉,他巧妙地把许昌小吃与三国人物故事有机地联系到了一起,可以说是妙趣横生、神思生花,现部分摘录,以飨读者。
曹操迁都到许昌,相传久闻驴肉香。
常请云长来赴宴,必有驴肉和驴汤。
为保皇嫂容颜住,巧借驴皮做补助。
当年关羽辞曹公,只带驴肉登路程。
闯过五关斩六将,掂着驴腿打蔡阳。
千里单骑供给难,庆幸带有驴盘肠。
张飞徐州城门关,只因驴肉全吃光。
刘备从中忙解和,下次带你到许昌。
聊天就找蔡文姬,华佗带你品驴汤。
荀彧做东全驴宴,让你驴肉尝个遍。
如今老店你光顾,请去关公挑袍处。
看完这篇略带调侃的诗文,大家都会忍俊不禁。熟悉许昌的人都知道,这篇诗文说的正是闻名遐迩的吴庄驴肉!
作者陈世杰
如果您喜欢此篇文章,记得~分~享到~朋~友圈哦!分享智慧,好运常伴您!
免责声明
本平台部分文章转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取需要的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三 : 体验的就是原汁原味——舌尖上的安昌古镇
江南的古镇,周庄也好,乌镇也罢,都已经被改造的差不多了,旧有的居民多已迁出原地,取而代之的就是各式各样的商业旺铺,再加上成日里游人如织,彻彻底底沦为了“知名旅游景点”。幸好中国那么大,还有一些藏在“闺中”的娟秀古镇,风景不亚于乌镇,却鲜为人知这就是位于绍兴柯桥的——安昌古镇!
绍兴安昌古镇始建于北宋,又于明清时期重建,其建筑风格传承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一衣带水,古朴典雅。
沿街一路上呈现在你眼前的是民居廊上窗前挂满安昌腊肠和鸭子,恰似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另外,安昌的扯白糖也是远近闻名。由于牙口不好,所以没敢尝试!
舌尖上的中国曾经在这里取景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三集《食物的转换》。)
《舌尖上的中国》我几乎都看过了。对于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对腊肉,腊肠,酱鸭并不感兴趣。所以也没有过多的关注。
命运就是如此巧合,由于儿子最近去了浙江绍兴的万丰集团上班,朕也就顺理成章的跟随儿子一起下了江南。(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踏着舌尖上的足迹,寻觅百年老店,品尝当地最有名的美食。就像《舌尖上的中国》所描述的那样,安昌古镇的宝麟酒家一成不变的永远都是两张桌子。儿子只点了两道菜,一盘是双拼,这家最有名的腊肠和酱鸭,还有一盘是腊肉炒梅干菜。其实对我而言这两道菜我都不是特别喜欢,牙口不好,吃着有点费事儿。不过慕名而来一定要尝尝的。
在安昌最出名的还有仁昌酱园和沈宝麟。仁昌酱园在清朝的时候就有,专门做酱油,很出名,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排列整齐的“晒足180天”的大酱缸让人震撼!游人可以随意掀开酱缸,还真是,一股浓浓的酱香扑鼻而来。
大厅里摆放着全是一桶桶的酱油,根据游人需求大小不一。本打算买上一小瓶的,前思后想最后决定还是不买了,在绍兴没有做饭的地方,带回去千里迢迢的也不方便,又怕安检过不去。安昌古镇的腊肠之所以远近闻名,也是用了仁昌酱园的酱油腌制的秘诀之一。
相比江南那些知名的水乡古镇,安昌好像多了些不修边幅的大方。安昌人安静地过他们自己柴米油盐的生活,一点也不张扬。如果你只是想游古镇,那么是不需要门票的,还有就是里面有六个景点需要买门票,我和儿子花了100元买了两张联票,这六个展馆分别是(师爷馆、石雕馆、中国银行旧址、文化馆、民俗风情馆、穗康钱庄),价格真是亲民,但我觉得看不看都无所谓,有点多余了!
绍兴的安昌古镇真是没有任何的加以修饰,真是一座原汁原味的江南古镇。
四 : 舌尖上的宜昌(1)
舌尖上的宜昌(1)
一、宜昌的好吃佬
中国的饮食文化名扬海内外,所以才有“舌尖上的中国”被国人津津乐道,不过无论是那种极其大众化的“民以食为天”,还是那个被称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老二开创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舌尖上的宜昌无疑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面,不仅有着极富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也有着大批的“好吃佬”(宜昌话:吃货);不仅保留着属于自己的饮食特色,也创造出属于自己并影响全国的吃货历史。
说到宜昌的吃货历史,就不得不从很久远的宜昌农耕历史说起。一个叫于曙峦的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叶一篇介绍清末民初宜昌的文章中提到宜昌的农业生产和饮食情况:“宜(昌)少田野,杂米极稀,农人多于山陬谷底种植旱粮,中年所食者,玉蜀黍(俗称苞谷或高粱),栗、洋芋、马铃薯等(间有食米者,多系富户),其中以栗为上粮,婚丧庆吊宴客时食之;玉蜀黍最普通,洋芋(淀粉质多,其味颇劣),马铃薯为助粮,极品苦者多食此。其他菜蔬之类,颇觉简单,贫苦之家,没多淡食,盖以无力买盐也。”
除了那个人明显将红薯与洋芋和马铃薯与洋芋混为一说的错误之外,由此可见,当时宜昌的生活水平之低、饮食条件之差,既然连盐都吃不起,自然就没有什么美味佳肴了。宜昌的餐饮历史上的第一次改变是随着清朝末年南京成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宜昌成为川盐济鄂的过载码头而实现的;第二次改变是随着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为了开源节流而放开“烟禁”,将宜昌定为“特别税”征缴处、大批毒品从这座城市经过,从而使得这里变成各路“烟贩”云集之地而实现的;第三次改变是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始,大批的军工企业、大型国企纷纷落户宜昌,宜昌的版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一次得到扩展而实现的;第四次改变则是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葛洲坝、九十年代开始的三峡大坝两大世纪工程的新建,宜昌成了全国最大的水电城而彻底改变的。这也可以证明,经济发达了,餐饮业也就发达了。
所以,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一篇介绍宜昌的饮食民俗的文章中就变成了这样的描述:“宜昌在长江两岸,饮食仍是南方特点。一般以大米为主,辅以麦面、玉米(俗称包谷)、红薯、土豆(俗称洋芋)等杂粮。宜昌菜肴的味道偏辣,而兼有酸、甜、苦、辛诸味,咸淡适中,制作上擅长熏、烫、蒸、炸、炒、凉、生。日常餐中以素菜为主,荤菜为辅。城区家庭一般不自做早餐,习惯到餐馆‘过早’。早点以馒头、包子、油条、油饼、油香、京果条、蒸饺、豆浆、稀饭、醪糟为主。”这个介绍很中肯,也很真实。(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不过,宜昌人除了不爱干净、生性懒惰、喜欢动口不动手(宜昌话叫好吃懒做)的毛病以外,也有为人真诚、老实,始终如一,很富于想象,也很有追求,还喜欢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还有尊老爱幼、尊重师长,头脑不错,学习不错,男孩子的友情不错,女孩子长得也不错等优良特色。由于位于一边是一望无边的江汉平原,在饮食习惯上就有了些荆楚的痕迹;由于另一边是渝东鄂西的崇山峻岭,也就自然有了重庆的火锅本色,再加上自己本地的特色,就形成了宜昌的饮食文化,就和改革开放一样“走出去,引进来”了。
好吃佬的宜昌人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在一些地方俗语中,与“吃”相关的比比皆是,信手就能拈来一大堆:灯影子上馆子——人多不吃饮食(形容人多不管用);狗子喝米汤——浆(江)口;狗子吃打巴糖——焊(汉)口;丫鬟端面——落得一看(形容看得见吃不着);腊月下油面——有盐(言)在先;(大年)三十吃藕——看穿了;癞克蚂儿(laikemaer癞蛤蟆)吃拐椒(学名枳椇)——歪理歪理嚼(就是强词夺理或诡辩);还有:瞎子吃秤砣——铁了心;瞎子吃汤圆——心里有数;乌龟吃大麦——糟蹋粮食;还有:别人的饭好吃,自己的床好睡(提醒回家);一个鸡蛋吃不饱,一个臭名背到老(警告贪腐)。
五 : 舌尖上的宜昌(2)
舌尖上的宜昌(2)
二、宜昌的饮食习俗
说到宜昌的饮食文化,就不得不从宜昌的习俗说起。那篇载于《东方杂志》1926年3月25日第23卷第6号上的《宜昌》一文中详细的说明了这座城市“社会上对于岁时节序,均有其习俗,照例实行,少花样翻新之改革,业无论农工,人无论新旧,多无跳出此圈者。”这也就是说,我们的前辈都是循规蹈矩的。
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元日(大年初一)陈酒醴,然(同燃)灯烛,子妇夙兴,各盛装祀神,男人出门行礼,谓之‘出天方’。子弟拜家长,亲友互相拜贺,三日市无交易,地不扫除,禁水泻地。初三烧门神纸,十五制糯粉为丸,名曰‘元宵’,晚张灯嬉。”这也就是说,从正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十五,除了拜年,串门,走亲戚,就是大吃而特吃了。
宜昌的规矩很多,正月初一天一亮就要放鞭,这叫“接年”;只能半开大门出门(封门钱纸留一头在门上)这叫“留钱”;初一拜父族的长辈,开始吃;初二拜母族的长辈,接着吃;初三拜妻族的长辈,继续吃;初四拜亲友,还是吃;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商店复业开门接财神,或者到寺庙烧头炷香,大家一起吃春节后的第一顿饭。
宜昌的规矩是正月初一到初六是不能倒垃圾,不能向外泼水,以免走了“财喜”,一直要等到初六才能把这么多天积累的所以垃圾倒掉,这叫“送穷”;正月初一到初三不能煮生米,要吃过年时吃剩的饭菜,这是企盼“有吃有剩”,后来演变为家家煮面条、豆丝、糍粑当顿。到了正月十五,除了吃元宵,寓意“团团圆圆”,家家户户都要炸制春卷,象征春天的到来。用一句宜昌话说,那一天吃的就是“涨了个肚儿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三月清明日,祭祖扫墓。”一大帮人出行,能少得了吃吗?“五月五日,悬艾蒲于门,午刻饮雄黄酒,并遍洒户壁间,云‘辟蛇虫’;以其汁涂小儿耳鼻,云‘辟百毒’;时日龙舟竞渡,至十五日曰‘大端阳’,十三、十四、十五龙舟夺标尤甚。”自然就是吃粽子的时候了;过了“七月半”,送完“包袱”,放完“河灯”,就是八月十五:“亲友各备果饼相馈,是夜家人聚集,具酒肴,陈瓜果于庭,谓之‘赏月’。”自然还要吃月饼。
一晃就是腊月,从腊月二十三,宜昌的规矩是家家户户“打扬尘”,也就是除旧迎新的意思;腊月二十四是老百姓的小年,家家户户要烧香敬神,还要煨汤吃肉,晚上还要在灶神菩萨面前供上一块糯米糖或麦芽糖,封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向玉帝汇报的时候多讲好话,这就是“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短”的来源吧。接下来,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了:“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割鱼肉,二十七年事毕,二十八去沐浴,二十九样样有。”除了买新衣服、做好吃的,丈夫还要和妻子一起去岳父岳母家送上钱物,俗称“辞年”。
忙的一塌糊涂之后就到了除夕:“更桃符春联,设酒肴,家人聚饮曰‘团年’;子弟拜家长曰‘辞年’;击锣鼓曰‘闹年’;家中器皿均用纸钱贴挂曰‘散岁’;达旦不寐曰‘守岁’;以银钱给小儿曰‘压岁’;饭兼数日之炊曰‘宿岁饭’;又曰‘隔年陈’”……一口气看下来,就是一个吃货的节日。还有,不论是中午团年还是下午团年,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
值得一提的是,宜昌的吃货都知道,腊月三十团年的时候,桌上的那全鸡、全鱼和全鸭是一碗“看菜”,必须等到大年初一才能动筷子,不过好就好在团年的时候满桌的菜肴琳琅满目,尽可以大快朵颐的。
本文标题:舌尖上的南昌-舌尖上的宜昌(1)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