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浅析日本动漫及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5-04 所属栏目:传统文化

一 : 浅析日本动漫及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启示

软实力它是一种依靠吸引力,而非通过威逼或利诱的手段来达到目标的。这种吸引力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理念和政策,而文化软实力在一国的实力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宫崎骏作为日本动画电影的精神支柱,其创作的动画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温暖的风格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从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来理解文化软实力以及如何更好的发挥我国文化的吸引力。

文化软实力 宫崎骏动画电影特征 启示
一、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实际上指的是一个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所具有的、由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精神特质及其发展态势而对其他民族国家的受众产生的精神魅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对于提高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意义。文化作为政治、经济的反映,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如何更好地发挥我国文化的吸引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从日本动漫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些许启示。
现在的日本比80年代作为经济超级大国的时候拥有更大的文化影响力。就像约瑟夫?奈所说的那样,日本文化即便在经济衰退之后也仍在制造着潜在的软实力资源。提到日本的动漫,不可避免的要提到宫崎骏,因为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宫崎骏是日本动画电影的代名词。宫崎骏创作的动画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明快的色彩,温暖的风格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二、宫崎骏动画电影特征
1.民族性
日本传统民族思想具有矛盾性,这种矛盾很好的体现在日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态度上。一方面他们强调对自然的敬畏,一方面又矛盾地肯定人类对于自然、对于环境的征服。这种矛盾性的思维,在宫崎骏的作品中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在其作品《风之谷》中,宫崎骏通过主人公娜乌希卡向人们传达的理念是: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动物是平等的,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而在其又一巅峰作品《幽灵公主》中,宫崎骏以并不完美的结局向人们传达了人类无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理念。
2.同一性
纵观宫崎骏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两大主题:人与自然的主题;个人成长的主题。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则日益恶化,物质欲望愈发膨胀,对人自身的思考则少之又少。而宫崎骏则在自己的作品中,开始了对世界人民普遍关心的话题进行“不谋而合”地探索和思考。无论是《风之谷》中对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渴望,还是《千与千寻》中千寻对世间各种丑恶现象物化后的态度,都在阐述着世人普遍关心的话题,希望世人能从中汲取些许营养来重新认识和改造我们的世界。
3.开放性
日本动漫的开放性,在于能积极主动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于能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再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之中,演绎出新的故事。曾在世界各国热播的《龙珠》的主人公借用了中国《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天空之城》中,其笔下的空中城堡来源于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知名小说《格列佛游记》中的飞岛国,剧本的创意来自我国西藏的民间传说。正是宫崎骏的这种选题的开放性,大大扩展了日本动漫的题材范围,使其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达到了效益的最大化。
三、宫崎骏动画电影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启示
1.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核心在于展现一国文化的吸引力
日本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的民族,纵观宫崎骏的作品,无不植根于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而正是宫崎骏动画电影中所传递出的文化的独特性吸引着世界各国人们的眼球。
“吸引”作为主体的某种潜质,吸引力是自身具有的,自然而然的。同时,约瑟夫?奈指出,一国文化特别是民族和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必将引发他国的兴趣和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势不可挡的文化魅力。因此,提升一国文化的吸引力,首先要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充分展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民族文化既包括沉淀于历史、保留于现在的传统文化又包括产生于时代进程中的现当代文化。因此,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既需要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又需要立足于当代文化的实践不断进行创新。
2.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对国家文化发展的准确定位
虽然约瑟夫?奈认为狭隘的价值观和民粹文化难以产生软实力 ,但这并不是其所强调的“吸引力”的全部,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更强调的是一国文化中“普遍性”因素所赢得的接受与认同感。
约瑟夫?奈认为,“一种广泛而且有远见的国家利益观念,是可以将全球利益融入其中的”。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对跨越时代、跨越民族的精神价值的探索较少。因此,要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首先,要明确文化的发展对象不是局限于某一群体,在深化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要扩大文化发展的外延;最后,要实现文化软实力的“与国际接轨”,对文化的发展,不要仅仅局限于对本国本民族意识和价值观的探讨,还要把世界各民族共同关心的话题内化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3.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依赖于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日本是一个孤独的国家,因为没有其他国家具有与之相同的特殊文化,然而日本文化却极具开放意识,能够积极主动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毛泽东曾说过,“中国的和外国的,两边都要学好。半瓶醋是不行的,要是两个半瓶醋变成两个一瓶醋”。因此我们首先要具备囊括世界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做到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正确认知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其次,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以辨别文化精华和糟粕的能力。最后,要以“我”为主,辅之以时代性。每个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是与本民族的生活环境、思想、意识形态等息息相关,有时其他民族的文化并不适用于我国,同时,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借鉴还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以此窥探所借鉴文化至于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软实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沈壮海.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120-138.
[3]张雪.日本动漫的文化特征及对中国动漫的发展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2008).
[4]王赫.日本民族背景下的宫崎骏动画电影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5]霍桂桓.文化软实力的哲学反思[J].学术研[www.61k.com]究,2011(3):13-18.

二 :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倡导文化艺术的主旋律与多样性,抵制“三俗”之风,是促进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倡导具有美好理想追求、丰富文化内涵和良好艺术品格的文化产品,抵制“三俗”之风,是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以尊重文化多样化的人文精神为灵魂,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抵制“三俗”之风,也是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壮大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文化承载着历史遗产

倡导文化艺术的主旋律与多样性,抵制“三俗”之风,是促进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前提下,党和人民鼓励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也积极倡导文化的多样性,这既与人类的普遍文明追求相沟通,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建设的广阔胸怀。200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颁布了《当今多样性世界中的文化自由——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宣布:“文化是人类最为持久的产品。人类在地球上的繁荣主要是通过文化实现的。”文化传递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核心密码,成为人类应对未来挑战的宝贵财富。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旅游、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文件中进一步指出:自从1972年联合国大会在斯德哥尔摩提出重新认识“发展”的质量以来,全球越来越形成一个广泛共识,就是“发展”必须是经济、技术和人文环境的共同提高。文化是“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资源”。文化资源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保护和传承人文遗产的多样性。而在全球化的时代,每一种文化又不能封闭自己,要在和其他文化的积极接触中才能焕发发展的活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是这一伟大理念的空前实践与成果荟萃,是全球多元文化的空前汇聚,突出了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尊重人类历史遗产和创意的多样性。

而近年来引起广泛社会批评的文化艺术领域“三俗”之风即庸俗、低俗、媚俗的倾向,一味宣扬对金钱、权势、美色的献媚和崇拜,其精神内容是空虚和苍白的。如果任其泛滥,必然会使中国文化流于贫乏和萎缩,难以适应21世纪的发展主题——经济、技术和人文环境的共同提高,难以适应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文化软实力关乎国家认同

倡导具有美好理想追求、丰富文化内涵和良好艺术品格的文化产品,抵制“三俗”之风,是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要。文化软实力是21世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它包括文化的凝聚力、文化的创新力、文化的传播力、文化的服务力等。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形成,而必然是一个不断传承中华民族和人类优秀遗产,追求和表达民族振兴伟大理想的过程。中国通过孜孜不倦地提炼和创造以“和谐”为特点的价值观念、制度体系和文化产品,以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和文化创造来丰富全人类的普遍价值,才能形成对全体人民和海外华人的高度凝聚力,并且获得各国人民的认同与好感。

国际权威机构进行的调查研究指出:中国人对国家的认同和凝聚力正在提高,这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动员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保障。2009年,母公司设在美国费城的佩尤研究中心在25个国家和地区做了“给中国打分”的大规模舆论调查,把最具好感的分值设定为100%,最没有好感的分值设定为0%,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稳步提高,2005年为88%,2006年为94%,2007年为93%,2008年为95%,2009年为95%,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人民的国家好感度。相比之下,2009年俄罗斯人对俄罗斯的好感度为87%,美国人对美国的好感度为88%。

中国人提升对国家的凝聚力,这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现代化的制度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密切相关,也与中国长期以来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包括各类艺术作品和媒体所倡导的理想追求和对全体人民的感召力密不可分。而 “三俗”之风,有的通过恶俗的电视相亲节目,成为引导青年俯就金钱和谄媚收视率的典型体现;有的通过对中国经典文学的恶搞式改编,以低级趣味的流行元素颠覆了原作精神。这些“三俗”之风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阉割了文化应该有的理想精神,把人引导向崇拜金钱和趋附权势、热衷于钱色交易、权色交易和权钱交易。这些文化现象孤立地看似乎是过眼云烟,但是长期泛滥和广泛浸染,就会使人产生“每天变坏一点点”的精神蜕变,而涣散全体人民的理想追求和国家认同,最终毁坏中国和平崛起的伟大精神动力,因而必须受到坚决抵制。

原创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倡导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鼓励丰富的原创活力,抵制“三俗”之风,是激发中国文化的创造力源泉,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影响力的需要。

一个国家文化实力的强大,首先来源于它不竭的文化创新能力。获得全世界公认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激励机制,是鼓励创新,保护创新,不鼓励模仿和复制的制度;是一种肯定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反对抄袭和垄断的制度。一座富有创意的城市,应该是最鼓励、最宽容、最爱护创意人才的城市,应该是汇聚了高素质、高能力和高产出率的创意劳动的城市。国内外具有长久生命力和广泛影响的作品,无不是凝聚了大量创意的结晶,包括演出生命长达10年以上的著名剧目《猫》、《悲惨世界》、《阿依达》、《妈妈咪呀》等,而中国艺术家首创的全球第一部大型常年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也经过长达10年的积累和准备,才厚积薄发,好评如潮。

“三俗”之风的一大表现,就是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追逐成名不择手段,在炒作和包装上寻找出路,用庸俗的噱头刻意炒作,甚至以低级趣味的所谓“卖点”吸引眼球。一些作品通过暴力色情、陈腐迷信、颓废消沉、八卦奇闻来促销谋利。让人痛心的是,一些主流媒体的名牌栏目,曾经积累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也因为一味媚俗而导致艺术品位明显下降,失去了观众的认同,草草收场,造成很大的社会损失。

联合国贸发会议等五大机构的权威文献指出:2005年,全球创意产品出口额达到3355亿美元,其中发达经济体占1961亿美元,发展中经济体占1362亿美元,转型经济体占315亿美元。发达国家经济体尤其在视听产品、音乐制品、出版等领域体现了明显的创新活力和规模优势。中国文化艺术的创造活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有待于中国在文化创新方面长期努力,奋起直追。中国文化艺术界的从业人员必须抵制“三俗”之风的腐蚀,才能让中国文化艺术的原创活力在规模和能级上达到世界前沿水平,如大河澎湃,造福人类。

商业模式要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以尊重文化多样化的人文精神为灵魂,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抵制“三俗”之风,也是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壮大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倡导文化艺术的主旋律与多样性,抵制“三俗”之风,才能促进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曾经有人认为:把文化艺术生产纳入产业化的轨道,就必然扼杀艺术家的个性和原创精神,就会导致艺术的唯利是图趋势。但是,在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企业家、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通过实践认同于这样的观念:文化产业可以而且应该是一个三元合一的动力模型。第一是人文精神的追求,对人类的心灵产生广泛的浸染作用;第二是商业模式的打造,通过产业化的运作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第三是知识网络的共享,让参与者在奉献和交换知识的过程中扩大精神财富的总量。比如:名列世界500强的迪斯尼公司倡导的文化内容,就汇聚了全人类以童心想象、人间友爱、贬恶扬善、超越时空、调皮游戏为五大主题的智慧和创意。迪斯尼总部还设立了迪斯尼集体读书计划、“迪斯尼创意的一天”等活动,以鼓励员工参与学习型的网络,激发创意和热情。这也应该是中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理想追求。请看名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30强的许多优秀项目,如以“世界情、中国心、华侨城”的主题而拓展多元化经营的华侨城集团;以“给我一天,还你千年”作为主题而成功开发南宋文化资源、打开广阔市场的宋城集团;以“产业曲江,文化梦想”为旗帜,追求全方位共享城市文化空间的曲江新区文化产业园等,莫不是体现了人文精神、商业模式、社会共享的有机结合而逐步壮大起来的。

“三俗”之风泛滥之处,每每滋生出大量的急功近利、抄袭模仿、刻意炒作的弊端,往往是一哄而起,争相开发庸俗的所谓“热点”,继而又轰然作鸟兽散,难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更不可能形成文化产业的百年基业,因为它在本质上背离了文化产业应该有的人文精神,也背离了作为现代产业灵魂的创新精神、诚信品格和发展规律。“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今天,中国在21世纪和平崛起的趋势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正如浩荡东风洗去尘埃,激发起巨大的市场活力;摒弃“三俗”之风的羁绊,中国文化产业的航船必将驶向更为广阔的海洋。

三 : 关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摘 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强化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顺利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筑扎实的硬实力平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和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创新;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8-0079-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标志着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
一、文化软实力内涵解析
曾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 Nye)首先提出“Soft Power”这一概念,其原意为“软权力”,而在中国一般被译为“软实力”,以避免产生误解与歧义、陷入美国中心主义理念下的霸权思维陷阱。1989年,约瑟夫·奈在著作《注定领导:美国力量的转变》(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率先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1990 年,他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上发表《软实力》一文,将国家综合国力首次划分为硬软两种实力,即硬实力和软实力:国家的综合实力,既包括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科技力量等在内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价值观念和政策等在内的软实力,并认为由经济、军事科技和资源四大实力元素构成的硬实力始终是有限的,而软实力才是真正具有无限力量的动力元素;约瑟夫·奈在2004年出版的《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一书和2006年发表的《软实力再[www.61k.com)思考》(Think Again:Soft Power)一文中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软实力观:“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利诱的方式来改变他方的行为,从而达己所愿的能力。软实力、硬实力都很重要,在全球化信息时代,软实力比以往更重要。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来源于三方面:对人民和他国具有吸引力的文化、言行一致的政治价值观、具有合法性和道德权威的外交政策。”软实力有如下具体表现:第一,文化的吸引力;第二,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感召力;第三,恰当的外交政策;第四,制定国际规则和建立国际机制的能力;第五,国际形象、国家领导人的亲和力和魅力;第六,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概括说来,软实力:对内,表现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则体现为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是以文化为基础的软实力,包括基于文化而产生的对内的向心力、凝聚力、动员力和对外的亲和力、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是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软实力虽取决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资源,但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具备软实力,只有那些对内能产生民族向心力、对外能产生吸引力的文化资源才具备软实力,即只有得到广泛认同的、优秀的文化才能形成软实力。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
1.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一国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硬实力的积累和提升,将为文化软实力拓展空间;而文化软实力反过来有助于增强硬实力,从而全面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交往中软实力较强的国家,可以在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思想观念等方面取得其他国家的文化认同,为本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赢得最大的善意回应,从而形成提升本国综合国力的良好国际环境;软实力包括教育科研、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可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国家的科技能力,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软实力的建设有助于发展各种优秀的文化形式,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信念,提升凝聚力,为综合国力的增强提供精神动力;软实力的创新及其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应用有助于促进综合国力提升。[1]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非常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巨大作用,千方百计地提升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2.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强化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文化具有整体性和统合性,可整合各行为主体的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形成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维持民族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屏障。文化作为民族长期的精神积淀,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并依附于语言和其他载体,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促进不同种族、民族、社群的同化,形成约束力广泛的规范与制度以协调、整合各行为主体的力量,给国家或民族的人民群众带来安全感、归宿感和自豪感,是民族认同和凝聚的最可宝贵的精神纽带。[2]纵观历史和现实,只有具备文化内聚力并以此进行价值整合的国家,才能保持政权稳定,并成功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旦文化遭遇威胁和侵略,则必然要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深刻的文化危机乃至民族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体现时代的特征,反映了时代发展的主流和方向,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保障民族生生不息、国家兴旺发达的巨大力量。
3.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对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均前所未有。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繁重而艰巨。特别是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将深刻调整,思想观念会深刻变化,这既给我国进步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也会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前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突出的地位。构建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既需要可靠的政治保障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良好的文化条件和有力的精神支撑;不仅需要经济、科技等硬实力领域的坚实基础,也需要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号召力等软实力的大力提升。4.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文化软实力具有维护国家安全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国家的硬实力做不好,可能一打就败,国家的软实力做不好,可能不打自败:一旦国家和民族失去将国民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和文化之魂,动摇了文化根基,就有可能成为他国的附庸甚至走向灭亡。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的国际背景下,大国竞争越来越注重没有硝烟的文化软实力这一战场。文化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扩张与反扩张、控制与反控制是国际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些西方国家谋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把文化当成控制和颠覆别国的重要工具。尽管我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仍未扭转;中国是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些处心积虑要遏制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敌对势力,认识到单纯依靠硬实力难以达到其目的,所以加大了利用文化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攻击的力度。因此,必须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积极应对这方面的严峻挑战,切实维护国家安全。[3]
三、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软实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意志品格、精神状态和国家的凝聚力以及对外影响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该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来自社会成员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自觉遵从,来自核心价值体系对外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积极运用多样化文化载体和多种宣传教育途径来展示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涵和精神实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和村镇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根据群众所处层次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展开针对性教育,促使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趋向全民化、实际化和通俗化,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新闻媒体和影视戏剧文学艺术作品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引导和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和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良好制度的支持,各项制度要真正体现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使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深入人心。
2.构筑扎实的硬实力平台。实践表明,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前提与物质基础,强大的硬实力可以派生或提升软实力;软实力是硬实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软实力的提升又会拉升硬实力水平。一般来说,强大的硬实力,既会为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又会使软实力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软实力理论之所以首先产生于美国而非其他国家,原因之一即其以强大的硬实力而具有大谈软实力的资格与实力;中国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就是软实力得以提升的物质基础,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国际交往上,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否具有软实力,很大程度上与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同样,对于国内民众来讲,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决定了民众对文化的现实需求及其层次水平,[4]即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廉耻”,经济的发展使人们产生了更高的文化需求。为此,发展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基础、安全保障和强大动力在于构筑扎实的硬实力平台——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防实力,提高科技水平。当前,对于中国来讲,必须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社会经济实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实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国防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要建设强大国防,建立一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本领过硬的现代化军队,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维护国家安全;科学技术是发展经济与文化、建设强大国防的根本动力与源泉,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培养拔尖人才的体制,形成人们首先是青年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自由宽松环境,推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文化的紧密结合,为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文化需求水平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是建设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资源。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力和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以资本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将自身的文化输入到发展中国家,而诸多的发展中国家将西方国家作为“标准”来度量自身的发展理念,甚至对自身的传统文化妄自菲薄。[5]面对外来文化,如果一味地去追随模仿,丧失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就会失去自己的个性、迷失自我并带来整个民族精神的泯灭,失去自己的文化软实力。我国目前也存在着精神信仰混乱、否定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现象,我们应注重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一,强化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教育,这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携手联动、齐抓共管,增强国人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爱国心,从而自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形成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第二,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注重开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发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推陈出新,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塑造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中国形象,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当前,特别要传承和发扬光大“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公生明、廉生威”的公正廉明观念,“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诚信为本、助人为乐、惩恶扬善的传统美德,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观等。第三,通过申报文化遗产、立法等各种形式,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历史人物和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4.积极推进中华文化创新。任何民族文化的生命力都依赖于其永不停止的创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和灵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源泉。首先要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取其精华,推陈出新,注入民主、科学、法制的内涵,体现时代精神,适应时代发展,使其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其次要广泛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精华。优秀的文化应当是兼容并蓄的开放的文化,对外来文化具有创造性的融合能力,注重对异质文明的学习、借鉴。汉唐盛世时期的中国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正是由于其既是吸收外来文化最为积极的时代,也是民族主体意识高扬、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6]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全国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这也是文化创新、理论创新的成果。科学的态度应当是立足民族文化,博采众长,广泛借鉴和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世界视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后,以不断推进文化自主创新为关键。坚持实施文化自主创新,可牢牢掌握我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权,增强我国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话语权;可克服对西方文化的依赖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膜拜,增强我国文化的创造力、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和需要出发,在借鉴和吸收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中国特色文化建设,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独立自主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创作出反映中国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本质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文化成果,形成大量属于中国的、具有中国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的新观念、新思想、新艺术和新科技,这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5.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和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是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和有效载体,是发达国家增长最快的产业,已成为未来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被视为新世纪的“朝阳工业”。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在文化市场竞争中还处于劣势,文化贸易严重“逆差”,缺乏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有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和国家利益。第一,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要建立健全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和法律体系,成立文化产业领导管理机构,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化、规范化管理;国家对文化产业加大投入,在税收、融资、信贷、出口等方面出台文化企业扶持政策。[7]第二,多渠道为文化发展融资,包括政府直接拨款、企业集团投资、社会中介机构赞助、个人捐助以及境外资金等多元筹资形式,引进闲置的社会资本,大力发展包括个体、私有、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产业企业。第三,推动文化产业体系的创新,在不断向纵深推进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新兴文化产业如创意产业、信息产业等的发展步伐,为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第四,推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集群和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形成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开发和利用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精心培育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中国文化品牌。第五,除加快发展以市场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外,还要大力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效益为导向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第六,加强文化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重视文化创造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挖掘,鼓励创造、尊重人才、支持人才,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6.大力发展和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文化传播是先进文化体现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和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是传播文化内容、营造舆论环境和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条件。无论是国际层面推介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还是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应有效能,都需要有较高的文化传播能力。为此,要加大文化传播的投入力度,打造世界一流的大众传媒,大力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互联网络,加快构筑覆盖广泛、传输快捷的现代传播体系,利用网络、卫星传播等高科技手段来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创新传播方式,积极推动国内主流媒体进入国际传媒市场,同时采取联合、合作、节目交换、控股、收购、兼并、引进国外人才等方式,掌握更多的国际传媒资源;把握文化传播规律,加强传播艺术研究,充分利用国内传媒资源以及国际传媒资源传播中国的声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力和影响力。[8]积极开展国内外文化交流,加强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巩固对外文化交流阵地;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举办对外汉语水平考试,提高各国人民运用汉语进行文化沟通的能力,通过汉语的国际普及和发展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大力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中华文化,伴随着书籍、书法、绘画、工艺、诗歌、戏剧、曲艺、中医、武术、礼仪、服饰、饮食、民俗文化等等的发展而使优秀传统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9]利用国庆日、建交日、友好城市缔结日以及传统节日等契机,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同时充分利用中国文化年、文化产品交易会、出版物展销会、艺术节、影视节、世博会、奥运会、姊妹城市、友好州省等平台,宣传当代中国和中华文化,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拉近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曲士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软实力战略[J].学术交流,2011,(10).
[2]刘洁,杨连生,杨建华.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及其构建[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
[3]崔启明.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J].当代世界,2011,(11).
[4]吴桂韩.文化软实力基础问题与发展战略新探[J].天府新论,2011,(2).
[5]邓莉.文化软实力及其中国向度[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6]李齐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0,(6).
[7]刘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与提升[J].学术交流,2012,(1).
[8]齐勇锋.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硬”起来[J].人民论坛,2010,(6).
[9]骆郁廷.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5).
[责任编辑:宇 辉]

四 :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环境科学与工程

刘腾飞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含义
?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 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 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 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 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 软实力也是十分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 软实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 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 文化软实力事关国家兴衰成败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 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 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 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是国家崛起、民族昌盛、 经济科技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 第一?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 自豪感。 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 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第二?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 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 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而且文化本 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

? 第三 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 国际地位。 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 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民族文 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 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 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 尊重。正所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 之”。

三、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一)独具吸引力的传统文化资源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厚 的文化积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 的瑰宝,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漫长发展进程 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 的强大精神纽带。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其演化的历史 过程中留下了文化瑰宝,这些珍奇的文化遗存从上 古时代一直排列到现代的整个中国文明史序列,而 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从漠河到海南的山山水水 之间,谱写着中华大地上勤劳的人们从石器时代走 到网络时代的壮丽诗篇。

(二)拥有庞大的海外华文网络和华文媒体资源
华人华侨遍布世界各

地,他们勤劳、勇 敢,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随着走出国门的华人越来越多,海 外的华文媒体也迅速发展起来。海外共有52 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过华文、华文与其他文字 合刊的报刊,累计总数约4000 种。目前仍在 出版的印刷媒体有500 多种,其中固定出版 的日报有100 多家,华语广播电台70 多家。

(三)良好的国家形象和较为灵活的外交政策 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 表现与象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国家 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国家形象对国 际公众在心理、行为上会产生潜 移默化的影响, 有时会产生比经济、军事更加显著的效果。新 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国家 形象问题,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自强不息、 开放进取、和平发展的中国日益赢得国际社会 的尊重与支持。

(四)?丰富的体现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国家、民族形 象的艺术作品。

表现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与重大现实题材的电影、 电视剧、舞台艺术及美术、音乐作品。像影片《鸦片战 争》、《生死抉择》、《惊涛骇浪》、《太行山上》? 电视剧《长征》、《西藏风云》、《士兵突击》、《亮 剑》;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 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交响乐《红旗》…… 这些作品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的精神信仰与民族情感是感 化、陶冶、激励受众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包括那些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个性化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也 都能够体现当代国家的文化影响力。

(五)?大量的普遍社会反响和市场效应的娱乐性、 大众性文化产品。 影片《少林寺》、《天下无贼》、《墨攻》; 电视剧《渴望》、《便衣警察》、《激情燃烧的岁 月》、《暗算》……这些在文化消费领域具有娱乐 因素的大众文化产品,尽管并没有直接表现国家的 重大历史事件,也没有直接表现高层领袖人物的丰 功伟绩,但这些作品中所具有的劝人向善、向上的 精神力量,不论对于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还 是加强文化的心理吸引力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资源。 此外,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还应当包括政 治、法律、外交、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相关内容。

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的不足
? 1?社会核心价值观缺失 。 这是中国现实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上 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价值失落。 近几年“两会”期间来自各地的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多次关注国人核心价值迷失的问 题,“加紧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以凝 聚起全社会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国家建 设的呼声再度高涨。

2

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在文学方面,迄今为止国外民众很少有人能 说出一个有名气的中国作家,与印度、日本相比差 距很大。在流行音乐偶像方面,我国甚至比不上邻 国韩国和日本。尽管我国期刊总数迅速增加,但无 论是期刊总量和影响力还是人均拥有期刊数,我国 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比较落后。中国至今没有 一份真正享誉世界的杂志。另外,在跨国旅游、知 名企业和品牌影响的方面,中国元素依然稀缺。总 体上看,虽然近两年来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形势发生 了可喜的变化,文化产品中中国元素越来越多。但 是,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仍然处于 劣势地位的状况却是不争的事实。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薄弱 。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 施落后,覆盖面窄,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文化发 展的差距日益拉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机制不活、 以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严重影响和制 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十分重视重——http://www.61k.com——点文化硬件设施 建设,但对如何有效发挥文化设施在公共文化服务 中的作用往往缺乏科学的谋划。有的城市新建的图 书馆远离居民区不符合公共文化设施的便民要求; 有的城市兴建的博物馆、大剧院外表很壮观,但配 套跟不上,使用效率很低等等。同西方发达国家相 比,我国的公共文化设施无论在规模、普及程度、 使用效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

4?国民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

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延续至今 所取得的成绩不容抹杀,但教育管理权限划 分不清,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应试教育仍然处于主导 地位,素质教育进度不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我国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的水平,由此导致我国民众素质相对落后。

5?国际话语权微弱
随着20世纪末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发生, 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遇重大挫折。与此同 时,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实施不争论、韬光养 晦政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遥遥领先的经济和科 技实力以绝对优势把控了各个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在他们的信息的狂轰乱炸之下世界各国的人们 有意无意之间接受了他们对“民主”、“自由”、 “人权”等话语的界定,以致这些价值几乎成为举 世公认的价值准则,而且似乎唯有西方式的实现方 式才是正确的。

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一)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生 机和活力。 胡锦涛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 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

内容形式、体制 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 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文化创新,首先要推进文化观念创新。观念是 行动的先导,观念不更新,就难以实现文化软实力 的快速发展。推进文化观念创新,主要是树立和更 新文化创新观、文化权益观、文化安全观、文化产 业观、文化人才观等等。

(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提升我国 文化竞争力。 文化产业概念强调文化创造财富和文化 增加价值,既重视文化的市场化,推动文化 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消费;又重视市场文化 化的趋势,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附加 值和大力发展“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或创 意产业。

(三)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 化的传承力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是中国文化软 实力的文化基础,是一种内在的、隐性的文 化竞争力。面对全球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 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提升 文化软实力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 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四)强化体系建设,增强中国文化的凝聚 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 核和灵魂,我们必须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为建设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任务。 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 基础上,不断凝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政治理 想的价值共识,进而内化为自觉地追求共产主义的 政治信仰,以此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和凝聚力。

(五)建构全社会参与的文化建设新格局, 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
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扬艺术 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 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 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使各类文化 人才的才华有展示的舞台。此外,加强海外民间文 化交流的力度,调动海内外各种华人组织和社团参 与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做出 贡献。

(六)改善文化传播理念和方式,提升中国 文化对外传播力。
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 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该国是否具有先进的 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当今时代,“西强我 弱”的国际舆论格局的形成,就与西方传媒产业的 高度发展和我国传媒产业的相对落后直接相关。国 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需要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以扩大 其文化影响力。

(七)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 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还要特别重视思 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

播,努力使本国 成为国际社会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的生 产者和传播者,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 召力。思想、观念和原则等价值理念是文化 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 则的生产和传播是发展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 重要途径。

谢 谢


本文标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浅析日本动漫及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启示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8041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