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六朝古都临漳邺城
邺城简介: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13公里的漳河北岸,距邯郸市40公里。邺城是中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建安文学、北朝文化的大型遗址。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公元前685—644)。
邺城布局:
邺城分邺北城和邺南城两部分,大体呈日字形。邺北城为曹魏时期的城市布局,为曹操主持建设。北城东西七华里,南北五华里,实际勘测结果为东西2400米,南北1700米,外城共设七个门,南面三个分别为广阳门、永阳门和凤阳门,北面两个分别是广德门和厩门,东西各一个门,分别是建春门和金明门。 一条连接建春门和金明门的东西大街将邺北城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区中部是宫殿和官衙,西部是铜雀苑,又称铜爵苑,铜雀苑既是游园,也是建安(邺下)文人的重要活动场所。曹操在铜雀(爵)苑西侧的西城墙上修筑了三座高大的台榭,武器库和马厩在三台南面的西城墙下。由南向北依次是金虎(凤)台、铜雀台、冰井台。三台均为曹操规划修建,是中国古代台式建筑的巅峰之作。宫殿东面为贵族聚居区戚里及衙署。
城南部为居民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被南北向道路分割成长寿、吉阳、永平、思忠四里。北邺城规划整齐,交通便利,对北朝、隋唐都城的建设产生过深刻影响。根据记载,南邺城东西6里,南北8里60步。实测东西2800米,南北3460米,城垣迂曲,墙外有护壕。宫城设在城北部中央,宫北有后苑。居民区分设里坊。正南门朱明门已经发掘,为三门道,门南侧有方形阙楼夯基。穿过邺北城中间的这条河称为长明沟,是引漳水而通往城内,是邺北城主要的用水来源。曹魏时期,漳河在邺北城城外北面流过。
考古发掘:
金凤台遗址
金凤台遗址位于邺北城西北隅,建安十八年(213)修造,原高8丈,有房屋135间,为当时曹操大宴群臣、举行大典的主要场所。目前残存夯土高12.5米,南北长122米,东西宽78米,上建有仿古建筑十四间,设有建安文学展、六朝帝王展。
铜雀台遗址
铜雀台遗址位于金凤台北80米处,建安十九年(214)造,原高10丈,为三台之主台,有房屋109间,是当时曹操登台赋诗、处理政务、检阅军事操演的要地。目前保存夯土高5米,南北60米、东西22米。
地下潜伏城门
地下潜伏城门位于邺北城南墙下,漳河河床内,南北52米,砖砌券顶高4.7米,宽4米,城内外地面落差7.2米,外为古代战壕。
曹魏古柏
曹魏古柏位于邺南城朱明门大道右侧的三教堂院落,高21米,树冠直径26米, 胸围6米,中原罕见。
北朝皇家寺院遗址
北朝皇家寺院遗址位于邺南城朱明门大道左侧,面积30万平方米,目前仍保存有夯土塔基、砖涵、柱刹石。夯土南北40米,东西36米,高5米。整个院落位于地表下1.2米,有山门、僧房、围墙遗存。200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塔基进行了发掘,出土有大量珍贵文物,属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中国最早的地宫埋葬制度的实物。
临漳博物馆简介:
邺城博物馆位居邺北城北延长线上,占地65亩,主体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东西长65米,南北宽50米。整个博物馆由城楼、城门和城墙共同组成。博物馆大门内是由黄砂岩制成的六面浮雕墙,展示的是曹魏都邺、石虎阅兵、冉闵都邺、慕容三杰、东魏高欢、北齐高洋等六朝古都邺城有关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东西两侧建有高约11米的两座仿汉阙。6根成语景观柱表现的内容为“窃符救赵”、“曹冲称象”、“下笔成章”、“文姬归汉”、“快刀斩乱麻”、“空城计”的故事,彰显出邺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博物馆的外形是仿造邺南城的正南门朱明门而建,面积约为邺北城的千分之一。整个博物馆由城楼、城门和城墙共同组成。博物馆中间门洞是参考有关文献记载及邺城考古队在邺南城朱明门遗址发掘现场情况而仿制。主馆主要包括六个展厅,分别是“序厅”,“第一展厅:中原要地、富庶粮仓——— 史前至秦汉时期的邺地”,“第二展厅:魏武雄才、崭新都城——— 曹魏时期邺城”,“第三展厅:民族融合、文化激荡——— 十六国时期邺城”,“第四展厅:隋唐文明之前奏——— 东魏北齐邺城”,“第五展厅:中国北方佛都——— 六世纪邺城佛教”。
亮点1 螭首展示铜雀台华美
邺城博物馆“曹魏时期的邺城”展厅里,青石螭首(螭,传说中的龙九子之一)高近半米、长约两米,形态威武。据介绍,它出自曹操的铜雀台遗址,是装饰螭首中体量最大的,也是皇家建筑标志性构建。“这么巨大器型,可想象铜雀台有多宏伟。
铜雀台青石螭首
亮点2 佛造像印证佛都地位
馆内“中国北方佛都——六世纪邺城佛教”展厅,陈列着19件佛造像,有释迦像、阿弥陀像、弥勒像等,大多标注了年代,个别汉白玉像体上可见残存的彩绘和金粉。它们是又一“镇馆之宝”。这些佛造像大多采用贴金和彩绘。一些佛造像底部雕有大象,是印度佛像元素。
大量佛造像修复后,与之前发现的国内最大皇家寺院遗址及出土文物,可共同印证邺城在北朝时期中国北方佛都的地位。
结语:
邺城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在我国城市建筑史上占有辉煌地位,堪称中国城市建筑的典范。全城强调中轴安排,王宫、街道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布局方式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特别是它对后来的长安、洛阳、北京城的兴建乃至日本的宫廷建筑,都有着很大借鉴和参考价值。并且在历史文化研究上也带了重要的参考价值。(www.61k.com”
二 : 河北三国赵云家乡有他的遗址吗?
河北三国赵云家乡有他的遗址吗?
三国赵云家乡有他的遗址吗?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三国时期蜀国大将。 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 《三国志》卷三十六:“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今正定县城)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三国演义》赞誉赵云:“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清代正定知府刘秉琳赋诗《赵子龙故里》盛赞赵云:“荆蜀都闻将略长,威声一振自当阳”“成都盛日无田舍,名并常山重故乡”曾于清光绪年间编撰过《正定县志》的正定府学教授赵文濂在《顺平侯祠》中写道:“功从长坂坡前建,祠自滹沱水畔留。” 建兴七年(229),云病故,后主敕葬于成都银屏(锦屏)山麓。
正定县城南门瓮城、北门瓮城均曾立有“赵云故里”碑。《古常山郡新志》载:“县人仰其典范武德,于南门里故址建赵将军庙,香火鼎盛。”清乾隆帝过正定县城,特拨库银重建,并勒石曰:“赵云故里”,文武百官至此下马。在现今赵云庙正殿内矗立一座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汉顺平侯赵讳云故里碑”。清代《正定县志》卷十“坛庙”载:“赵将军庙祀汉顺平侯云,旧在南关滹沱河北岸,移建于城东北隅草场,道光六年,移建于关帝庙东。同治四年与关帝庙一并重修,春秋二仲与关帝同日祭。”正定人为缅怀赵云功德,在城内曾多次、多处修祠、建庙祭奠。
现今的赵云庙,是正定县政府于1996年在清朝道光年间赵云庙遗址上再一次重建的。该庙占地12亩,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古典建筑结构,其格局为广场、一进院、二进院组成。赵云庙在重建过程中多次得到世界龙冈亲义总会(由刘关张赵四姓组成)、香港赵族宗亲总会的大力支持和捐赠。十几年来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内外游人和赵族后代。
常山赵子龙,其故居具体在哪里呢?2007年3月30日,河北省赵子龙文化研究会特邀80岁高龄的原河北正定中学副校长侯遵贤先生到现场指认。确定具体位置在正定城内南门里路西原火磨厂以南,差不多与华塔东西相望。侯遵贤先生1952年为正定县委宣传部干事,亲自接待了当时的省政府主席杨秀峰、数学家华罗庚、古建专家梁思成。领导和专家都对正定的古建筑、古文化的继承和保护提出了具体意见。随后成立了“中央文物保管所正定分所”,开展了大规模文物保护工作,对赵云故居文物的保护也列入了议事日程。侯遵贤先生回忆说,根据群众反映,县委宣传部长智良俊带人,赶往南门里路西赵云故居。雇了几辆大车,把“赵云故里碑”、“饮马槽”等运到隆兴寺,安放在方丈院保护起来。
2003年10月23日,河北省赵子龙文化研究会在子龙故里正定县成立。研究会成立以来,广泛开展了子龙文化研究,多次与海内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为弘扬子龙精神做了大量工作。今年4月4日,河北省赵子龙文化研究会在正定召开第八次会议,李九元、程宝怀等领导和学者到会,总结了子龙文化研究取得的成绩,部署了今后的研究课题,同时重申只有今天的正定县才是赵子龙故里,研究会还接受影乐宫邀请,积极组织观看《见龙卸甲》。正定古城的第一张城市名片便是“三国子龙故里”,新建的古城中心文化广场,与县政府大楼隔路相望,被命名为“子龙广场”,广场中心矗立着高达9.9米的赵子龙塑像,已成为古城标志性建筑。而子龙战鼓(常山战鼓)响彻城乡,刚刚被文化部公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3月,正定弘文中学战鼓队入选北京奥运会迎宾仪仗队。
1958年,毛主席在天津接见正定县委书记杨才魁时说:“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踞今恰好50周年,又逢历史巨片《见龙卸甲》火爆上映,确实值得子龙故里人庆祝!
本文标题:
河北临漳邺城遗址-六朝古都临漳邺城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70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