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传承千古文化遗韵
今天是暑期社会实践的最后一天,随着成果集制作的进行,我们即将为这几天的努力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
这几天,为了对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有一个更好的了解,我们进行了多次的外勤活动,对湖州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其中,有极富盛名的湖笔、湖剧,也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长兴花龙船、安吉递铺竹雕,更有充满古韵情怀的湖州琴书、南浔三道茶。这些都是我们所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传承人的采访与拍摄,将采访中所获悉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情况记录在案,整理成采访稿,收制在成果集之中,以供有兴趣的人能够进行查阅。
除此之外,我们还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调研探寻。问卷针对不同的人群,包括湖州师院的大学生、湖州市民以及全国大学生这三个范围展开。通过分析以上人群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的总的分析结果。针对现状,再分析出合理有效的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借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成一定的助力,达到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的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州市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为了更好地保护它,我们理应为此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遗韵焯烁 熠于今朝”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许佳丽
2017年7月16日
二 :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使民间祖传骨科获得新生
5月31日,被泸州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刘氏弹筋点穴疗骨医技,在榕山镇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泸州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办公室主任易国璋、泸州晚报著名记者初旭、来自重庆市的合江籍中医学博士熊传榘教授、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骨科专家黄家骏教授、杨家福教授,以及合江县文体广电局、榕山镇党委、政府对刘氏弹筋点穴疗骨医技成为泸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示热烈祝贺! 泸州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办公室主任易国璋为刘氏弹筋点穴疗骨医技第六代传人刘崇举先生接受政府授牌。
非遗项目刘氏弹筋点穴正骨医疗技艺挂牌
图为易国璋(右2)熊传矩(右1)向刘氏弹筋点穴正骨技艺传承人刘崇举(左1)刘俊邑(左2)父子接受政府授牌
中国天机网(初旭文图)
合江榕山刘氏弹筋点穴正骨技艺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合江县大漕支(今合江福宝镇)南乡门坎滩,精医善武的刘为通认为“硬捏强拉接骨手法”有易致人伤残,痛苦终身的缺陷,便从医学《黄帝内经》与武学《易筋经》所述“诸筋者,皆属于节”、“筋力刚劲,故能约束骨骼动作强健”的理论中悟出:人体“穴位管筋筋管骨,点穴瞬间痉筋骨,痉中弹筋骨整复”的基本原理,成功创始出“弹筋点穴正骨法”。“正骨法”的基本操作手法和辅助治序手段包括:刘氏“弹筋点穴正骨法”手(www.61k.com)法;祖传外敷药秘方“疗筋正骨药粉”,刘崇举独创了“疗筋正骨药酒”和外固定手法及辅材包括:土纸、竹制夹板、绷带包扎外固定。内服中草药秘方等。刘氏弹筋点穴正骨技艺起源刘为通之后历经几代单传至今己有两百多年历史。
当今传人刘崇举数十年来,竭力深究医典古籍,在骨折整复手法实践中总结前人手法的基础上探索出上、下肢骨折整复分别在手、足掌指中瞬间完成的速捷手法;还独创了“疗筋正骨药酒”和外固定手法及辅材等制作与运用,件件隐藏着绝奥奇秘,甚值探秘。在诊断上独创了“背诊”与“触诊”手法。严于辨证施治,使正骨手法更加独特完美,使筋伤骨折近万人获得安康。其正骨甚佳,重在有坚实的诊断理论基础,精深的正骨手法与独特的外固定手法等融为一体,临床效果显著,有着普遍适用性,尤其适应战争、地震的救治,是民间骨伤医技中难得的瑰宝,博得省内外筋伤骨折患者慕名前来就医。影响十分广泛。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和科学价值,为研究和发掘民间传统医技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2010年6月,该技艺被列入四川省泸州市人民政府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在昨天的授牌仪式上,易国璋宣读了泸州市人民政府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文件(通知),并代表泸州市非遗办(中心)向刘氏父子授牌。他说,“损害非物态的文化遗产也是犯法的!”社会各界翘首期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今年2月25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获高票通过,将于明日(6月1日)起施行,在实施前夕,非遗项目刘氏弹筋点穴正骨医疗技艺的挂牌显得特别有意义。他希望传承人刘崇举、刘俊邑父子依照“非遗法”的相关规定,继续弘扬中华传统中医,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让刘氏弹筋点穴正骨医疗技艺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疗筋正骨药酒”和外固定手法,及辅材包括:土纸、竹制夹板、绷带包扎外固定,祖传内服中草药秘方等。第六代、第七代传承人刘崇举、刘俊邑父子在传袭祖辈疗骨医技”的基础上,对这一传统医疗技艺给予了传承和弘扬,先后治疗康复上千骨伤患者,该医技具有快捷接骨,减少剧痛之功效,适合老幼患者和战争、地震等特殊环境救治。2010年6月,该技艺被列入四川省泸州市人民政府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在昨天的授牌仪式上,易国璋宣读了泸州市人民政府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文件(通知),并代表泸州市非遗办(中心)向刘氏父子授牌。他说,“损害非物态的文化遗产也是犯法的!”社会各界翘首期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今年2月25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获高票通过,将于明日(6月1日)起施行,在实施前夕,非遗项目刘氏弹筋点穴正骨医疗技艺的挂牌显得特别有意义。他希望传承人刘崇举、刘俊邑父子严格依照“非遗法”的相关规定办事,继续弘扬中华传统中医,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让刘氏弹筋点穴正骨医疗技艺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三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情况
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素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全县版图面积255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85个村,总人口36.48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6%。这里有唐崖土司墓地群,有奇景通幽的黄金洞,有县级深林公园的青灵山之美,有国家级原始深林公园坪坝营之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南剧、民间歌舞地盘子、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刺绣等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县各民族的骄傲,而且成为激励支撑全县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我县文化部门在县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县上下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热潮,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现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为保护传承夯实了物质基础。
XX年6月,我县正式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县文体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和《普查方案》。在当年全县半年工作总结会上,县文体局对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明确“非遗”保护工作由文体局领导、文化馆为责任主体牵头成立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管所、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全力参与、配合。为提高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文体局召集乡镇文体中心、文化馆、剧团、文管所等单位职工培训会,认真组织学习了国家、省、州各级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通知,详细介绍了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普查任务、要求,并就普查业务进行了系统培训,为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XX年7月起,县文体局指示咸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抽调精干人员(主要涉及音乐、舞蹈、摄影、文字等)组成专班,首先从清坪镇展开普查工作。截止2010年春,完成清坪、忠堡、活龙、尖山、小村、大路坝、朝阳、黄金洞、高乐山、丁寨、甲马池、丁寨等11个乡镇的田野普查,普查工作覆盖到全县所有乡镇和所有村组。在整个普查过程中,专班人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细致的作风,克服经费少、交通工具不足、工作难度大、生活不习惯等实际困难,爬山涉水,走村串户,遍寻民间艺人。尤其对重点项目、重点传承人进行了深入调查,运用摄像机、照相机、采访机等现代设备和人工手段详细记录所发现的山民歌、民间文学,以及普查到的各种民间技艺,从而掌握了大量珍贵的信息资料。对这些资料,普查人员还各司其职,边普查,边整理。椐不完全统计,我县普查涉及项目50个,确认县级名录30多个,整理文字资料50多万字,拍摄照片1400余张,刻录cd光盘40多张,dvd光盘20多张,登记民间艺人300余名,新收集民歌200余首,小调30支,民间故事、谚语100余条,新发现民间舞蹈有小村“打土地”、尖山“板凳拳”;民间曲艺有黄金洞的“三才板”,民俗有活龙的“排排亮”,还收集有吊脚楼建造技艺、咂酒、油茶汤、绣花鞋、神豆腐等制作工艺,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我县民间艺术档案信息库,为建立县级名录作好了准备,为保护传承夯实了内容基础。
(二)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项目申报工作。
我县在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过程中,一边认真开展普查,一边积极进行申报。XX年5月,我们将南剧、地盘子、板凳龙三项民间艺术到省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受理,使我县以上三种重点民族文化艺术进入了法律保护程序,抢得了保护先机和制高点。在全州开展申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中,我县认真筛选南剧、地盘子两个项目,组织专班编写申报材料,制作申报电视专题片以及cd数据光盘和其它辅助材料,报送材料做到了及时、准确,有力地支持了全州申报工作的开展。XX年年7月,我县南剧、地盘子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我县南剧被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我们将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成功申报了省级名录;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了“民间艺术之乡”的申报工作,2010年,我县朝阳寺镇被公布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县各乡镇也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的格局。
(三)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我县民间文化艺术精品的打造。
围绕打造南剧、地盘子艺术之乡的目标,我县全面加强了对南剧、地盘子的保护和传承。XX年县政府拨款20万元,创作排练了大型土家历史故事剧《女儿寨》和民间歌舞地盘子《从小明理讲诚信》,在州内外演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积极开展民间文艺创作活动,先后多次举办了全县“三民”汇演、唢呐大赛、乡村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的民间文艺汇演。加大“湖北苗寨第一村”官坝村的苗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力度,全力打造土家摆手舞、草把龙、牛虎斗等民间艺术精品,成功举办了“官坝民俗文化节”活动,有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
(四)、“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民间文艺活动的广泛开展。
围绕“非遗”保护并结合普查工作,近两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非遗”保护和普查工作的开展。XX年至今,我县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咸丰梨树文化节”,南剧、地盘子、板凳龙、锁呐、哭嫁歌、草把龙等民间艺术多次被搬上舞台,较好地打造了民族文化品牌。XX年,活龙坪乡主办了全县第一届乡村民间文化艺术节。XX年年9月,高乐山镇主办了全县第二届民间文化艺术节,XX年,我县举办了全县第三届“三民”调演。XX年年10月,活龙坪乡举办了全乡民歌歌王争霸赛。2010年11月,我县举办了全县民歌大赛。这些活动都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促进了普查工作深入开展。2010年8月,我县举办了全县第三届乡村民间文化艺术节。
(五)、“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优秀民间艺人的评选。
目前我县有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州级“民间艺术大师”、12位县级优秀民间艺人。在保护措施方面,我们一是于XX年举办全县“三民”调演之际,请示县人民政府命名表彰了全县首批12个优秀民间艺人,县政府给每人每年发放补贴800元;二是抢救机遇,将地盘子传人李仕洲、板凳龙传人周礼乐、干龙船、咂酒传人李政福、吊脚楼建造师傅万桃元等人申报了省、州级民间艺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三是通过举办锁呐大赛、民歌大赛、梨树节、乡村民间文化艺术节等各类活动,给广大民间艺人创造了展示技艺的舞台和获奖的机会;四是在我县文联创办的《唐崖》杂志和文化馆创办的《野菊花》杂志和“风景弯弯”文学网站开办专档,加强了对民间艺人的宣传推介。五是以农村、社区、协会、学校为载体,建立民歌、南剧基地,进一步开展“民歌、南剧进校园”活动,使其成为培养后备人才的基地,确保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六)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
一是加强了对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文化、民宗等部门紧密协作,创建了《唐崖》文学杂志,编辑出版了《咸丰民间故事》、《民间对联》、《民间器乐》、《民间舞蹈》、《民间谚语》、《民间歌谣》等五大集成。二是请求县政府设立了全县民族文学创作奖励基金,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创作。近几年来,我县文学艺术工作者先后出版了《色调蓝蓝的远处》等3部散文专集;创作了《乡村阳台》等150余篇散文、诗歌作品,其中,散文集《城乡边缘》获全州“五个一”工程奖。
(七)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县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面对这种现状,拥有阵容庞大、原汁原味、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咸丰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住咸丰县旅游发展的生命线。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咸丰县委、县政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政府主导、文体局文化馆为责任主体、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扎实做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旅游服务,处理好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将口头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民间手工艺和餐饮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已经成为提升咸丰县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使得几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咸丰县坪坝营旅游风景区一跃成为中国湖北恩施最美的几大有名风景区之一,成为湖北恩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颗闪耀的明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宣传、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力度不强。党委宣传部门、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该多渠道、多媒介作宣传。非物质文化所在地,必须克服以文化遗存为招牌,换取眼前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真正使自己的宣传工作落实到遗产本身的保护与传承上来。
2、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大,不能切实使遗产项目得到充足的保护经费。该经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经费不足,该申报国家级保护传承的名录项目不能全部得以申报。
3、培养、扶持、帮助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政策不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非物质特性,其技艺往往是代代言传身教而成。传承人的存在与其创造力的发挥是该遗产得以存留的标志。传承人的创造就是艺术实践,就是对传统艺术的保存与创新。遗产中还有相当部分其技艺已缺乏相应的传承人。为此,应该努力培养传承人。在抢救这些技艺的同时,让有成就的民间艺术人成长起来,通过他们的学习、实
本文标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承千古文化遗韵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