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诗书易礼春秋-三字经中说 诗书易,礼春秋.好六经,当讲究.书中只说到了五经,却又说 好六经.这是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8-02-14 所属栏目:诗书易礼春秋

一 : 三字经中说 诗书易,礼春秋.好六经,当讲究.书中只说到了五经,却又说 好六经.这是为什么?

三字经中说 诗书易,礼春秋.好六经,当讲究.书中只说到了五经,却又说 好六经.这是为什么?

六经包含了诗经 礼记 尚书 周易 春秋 乐经

五经包含了诗经 礼记 尚书 周易 春秋

三字经中说 诗书易,礼春秋.好六经,当讲究.书中只说到了五经,却又说 好六经.这是为什么?的参考答案

乐经》,六经》之一.关于《乐经》的流传,有多种说法.一是认为,《乐经》已亡于秦火;一是认为,《周礼●春官宗伯》之《大司乐章》为《乐经》;.第一种说法,即《乐经》已亡于秦火,较为可信,

至于你说为什么在三字经中说 好六经,原因如下,这个是我们老师上课提到过的,一定对的

我们常说四书五经,三字经中提到的也只有诗 书 易 礼 春秋这五部书,但为什么要说号六经呢?难道是三字经中出现了错误还是另有什么原因.《正文》三字经流传了那么多年这方面是不会出错的,问题出在三字经里的诗书易礼春秋的‘礼’上,三字经里的礼指的是两部经,一部叫《周易》一部叫《礼记》,那六经就是:诗-《诗经》,书-《尚书》;易-《易经》;礼-《周易》《礼记》;春秋-《春秋》.这六部经在中国文化史上各占了一个第一,也就是说这六经有六个第一的地位.哪六个第一?《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书经》也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易经》:更是中国第一部经典;《周礼》:中国第一部组织管理和典章制度总集;《礼记》:中国第一部文化资料汇编;《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所以这六经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有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二 : 《六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导读

主讲教师 康清莲

一、《六经》:

《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书的总称。《乐》亡佚了,因此,又称为《五经》。《六经》的名称首先见于《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老子曰:“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 《六经》是孔子用来教学的。儒家典范的著作共十三经:《诗》、《书》、《周礼》、《仪礼》、《礼记》、《易》、《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孝经》、《论语》、《孟子》。

(一)《诗经》——中国诗歌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歌三百零五篇,人们常称之为“诗”或“诗三百”。

司马迁认为《诗》是孔子删定而成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语鲁太师,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所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实际上《诗》并非孔子删定,但孔子对《诗》称颂备至却是无疑的。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孔子是强调《诗》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的,“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左传》记载春秋时代各国燕享、庆贺、盟会、请求、救助、笑骂,等等都以赋诗见志,而且都不出“《诗》三百”之外。如:襄公二十六年晋平公囚了卫献公,齐景公和郑简公到晋说情,子展赋《郑风·将仲子兮》悟以“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晋侯于是放回了卫候。定公四年申包胥到秦乞师,依墙哭泣不绝声,饮食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他赋《秦风·无衣》才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1

汉初说《诗》的有齐、鲁、韩、三家,稍后有《毛诗》。郑玄为《毛诗》作《笺》,《毛诗》得以专行于世。

(二)《易经》——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源头

《易》,指《周易》,因为是在周代编成的,所以叫《周易》。司马迁说《易》是周文王作的,《易传》的是孔子作的。《史记·周本纪》:“帝纣乃囚西伯于 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也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韦编三绝”的典故就跟孔子学《易》有关。司马迁是权威作家,他这样一说,就成定论了。

《易》的八卦是象征性的,“八卦”相传为伏羲氏所作。八卦即(乾)、(坤)、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地)、兑(泽)。八卦由阴(--)阳(—)两种线形组成,阴阳是八卦的根本。八卦各代表一定属性的若干事物。八卦又以两卦相叠引以为六十四卦,以象征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八卦最早是上古人们记事的符号,后被用为卜筮符号。用以占筮吉凶。乾象天,坤象地,坎象水,离象火,震象雷,巽象风,艮象山,兑象泽。也许最初八个不同的卦,用以象征八种不同的自然物象,以类似文字的画比拟事物的形状及其变化的规律。以后占筮家逐渐从自然现象扩大到社会现象,由具体事物发展到抽象概念。

《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什么谓之“变”、“通”?“《系辞上》:“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系辞下》:“乐天知命。”

(三)《书》:汉以前称《书》。因是《六经》之一,所以也叫《书经》,是唐、虞、夏、商、周历代“典”、“谟”、“训”、“誓”、“命”:帝王对臣、民的训诰词,战争的誓师词,王室的大典礼、文书,等等,这些政治典诰是史官记载掌管的。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韩愈)

(四)《春秋》:《春秋》是一部鲁国编年史,记载从隐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到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孔子去世前两年)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

2

“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铖”。衮:古代帝王或公侯穿的绣龙的礼服。

(五)《礼》:所谓礼,是包括两周社会政治制度、等级制度、风俗习惯、礼节仪式、道德规范等,所以别贵贱、定尊卑,明是非上下的。《礼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

二、先秦诸子

《汉书·司马迁传》引《易·大传》曰:“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津。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他们都提出各自不同的学说或治法,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政治问题。

(一)、儒家——执著现实的人文精神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讲“仁”,孟子、荀子讲“义”,孔子、孟子、荀子都讲“礼”,是为适应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仁”与“礼”实质上就是“忠”与“孝”。“仁”是他们的道德原则,“礼”是他们的政治主张,而“仁”又以“礼”为准则。

“忠”、“孝”是互相通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

1、《论语》:

《论语》是孔子和弟子以及时人问答的话为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的零星语录。《古论法》21篇《齐论语》22篇,《鲁论语》20篇。

孔子提出“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君即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谓五常。克已复礼为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欤!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人也”(《宪问》)他的仁学是建立在为政的实际效果上的。

《论语》:孔子对于“仁”的发展

(1)“仁”:“仁”不是孔子最早提出的,但他却发展了“仁”,《论语》一书提到“仁”的地方共109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

3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2)对于“礼乐”文化的扬弃与升华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礼”作为一种“人道”,主要在于“明份”,即确定人在社会上的地位。“礼”所提出的保持社会各种人“明份”从而使社会有序的思想,不仅适合于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也是任何社会所需要的思想。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仁”重在自律。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乐”与“礼”则重在他律。

(3)“为仁”之方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事之仁者。” 《卫灵公》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

(4) “爱人”与“泛爱众的历史体现及其永恒价值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

(5)人格独立与对超凡脱俗的向往

孔子把个性培养和人格的塑造,看成一个人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他对于教 4

育重要性的强调,着眼于“仁德”的提高和人性的升华。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子曰:“由!女闻六吉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治长》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万里欢其行。”《公治长》

“知之为知这,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2、《孟子》——人的主体性与共同人性

《孟子》一书,相传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之徒所著,上下七篇。

(1)人的地位及其主体性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公孙丑》下

《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万章》上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度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淫,惑乱,“乱其心也。”)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一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出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离娄》下

(2)孟子“仁政”的核心是“贵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 5

也。”(《滕文公》上)

“省刑罚,薄税敛” (《梁惠王》上)

(3)主张王道,反对霸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

(4)把农民牢牢固定在土地上的封建生产方式:“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

(5)重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怫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者也”。(《告子》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告子》上)“向善四端”:恻隐之由,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3、《荀子》:天性平等与教养的决定作用

荀子是先秦继孟子而起之儒学最后一位大师。他创立了博大的儒家思想体系,又因为对先秦诸子思想均有批判吸收,他不仅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环节,也是先秦思想史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思想家;他又是秦汉之际传授经学的大师,在中国古代经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荀子生当统一前夕,与孔、孟一样,为实行王道统一中国而周游列国,主要有齐、楚、赵、秦,见解虽受赞赏,但都不被重用。

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汉人所传的《诗》、《书》、《易》、《礼》及《春秋》的传授系统,无论直接或间接,差不多都和他有关。?他实在可以称为杂家的祖宗,他是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都融会贯通了。”他的著作,后人定为《荀子》三十二篇。

(1)隆礼和礼治

荀子从“人性恶”,“好利”的角度推论礼的起源: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而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 6

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天论》)

“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 (《富国》)

“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非相》)

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思,使其曲直、繁省、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乐论》)

(2)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亡焉。”(《性恶》)

(3)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礼论》)

(4)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不可以已。”(《劝学》)

(二)、道家——超越现实的人文精神

1、《老子》:人性复归与超越:

《老子》,共五千言,八十一章,里面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今存王弼的注本算是最古的了,明焦 撰《老子翼》三卷和《考异》,较为完备。

7

(1)道,无名

老子认为“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法则,在老子哲学中,“道”意味着普遍存在的,视之不见的与物质世界不可分开的,主宰万物的法则。

“名”是《老子》特用术语,是称“道”之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1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25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王候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第32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

(2)无为:老子明确反对儒墨,认为仁义礼智是天下大乱和崩溃的表现,他反对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一切聪明才智之士,还极力攻击法家的法治和耕战政策:“法令滋章(彰),盗贼多有”(第57章)“兵者,不祥之器”(第31章)主张“不以兵强天下”(第30章)最理想的政治是使人民象婴儿一样,无知无识:“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第3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65章)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48章)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第7章)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22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28章)

8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第75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第77章)

(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40章)——“道”的运动是循环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老子》和《周易》是先秦哲学史中包含朴素辩证法思想最丰富的著作,论述最多的是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向反面转化是运动的普遍法则。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第43章)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第42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1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158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第39章)“柔弱胜刚强”(第36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2章)

(4)揭示“礼乐”异化与超越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第38章)(礼是忠信的不足,祸乱的开端)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第57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虚伪之文不足以治国),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9章)

(5)老子理想的社会:“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

2、《庄子》:

《庄子》书名,唐玄宗诏改称《南华真经》,也称《南华经》。现存《庄子》古注本有晋郭象注本,共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1) 道

“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自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自辨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 (《天下》)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 9

三 :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三字经》不是讲了吗,四书《孝经》读好了,接着就应该要读六经了。顾名思义,六经应该是指六部经典。这是哪六部经书呢?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如果没有接触过《三字经》的或者第一次接触《三字经》的人,一到这里我相信脑袋就炸了,为什么?乱了啊。诗、书、易、礼、春秋,怎么号六经啊?这不才五部吗,那难道《三字经》那个作者连数数都数错了吗?为什么明明把五部经他要叫六经呢?

  (画外音:我们常说四书五经,《三字经》中提到的,也只有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经,但为什么要说号六经呢?难道是《三字经》中出现了错误,还是另有什么其他原因?)

  《三字经》流传了那么多年,在这方面是不会出错的,这个问题就是出在《三字经》里边的诗书易礼春秋的“礼”上头。《三字经》里边的“礼”指的是两部经,一部叫《周礼》,一部叫《礼记》。所以《三字经》的诗书易春秋,每部确有所指,而这个礼却是指的两部经。诗-《诗经》、书-《书经》、易-《易经》、春秋-《春秋》、礼-《周礼》《礼记》。这6步经,在中国文化史上各占了1个第一,也就是说,这六经有6个第一的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哪6个第一呢?《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书经》(《尚书》)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易经》第一部经典;《周礼》第一部组织管理和典章制度总集;《礼记》第一部文化资料汇编;《春秋》第一部编年史。所以这六经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有无可替代的崇高的地位的,大家看看,就这一点而言,谁能够说六经的价值不高呢?《论语》认为这些经典能够使人思想纯正,言语高雅,礼貌而规矩。《论语》里边就有这样的思想。真正地理解了这六部经典,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次序井然。那么难道六经所能带给我们的都是好东西吗,难道它就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吗?

  (画外音:六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用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熟读六经,可以使人气质温厚,通达世事,端庄有礼,聪慧有为。如此之好的六经难道还会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吗?)

  这也要看我们怎么去学习,怎么去理解六经。假如学习不得法,假如我们的理解有偏颇,那么六经有时候也不是不会产生那么一些不良的影响。这一点并不是我们现代人所注意到的,古人就有这个智慧。《礼记.经解》篇接着上面的话就告诉我们,六经是可能有不良的影响的。“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诗之失,愚,《诗经》所能够可能带来的过失,它所能够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愚,愚昧的愚。怎么说呢,你用1种不是什么太好的方法去学《诗经》,你有可能变得什么,诗歌你是会背很多了,但是整天的无病呻吟,咬文嚼字,不顾大节,扭捏作态,那么这类文人,谁能说他们不愚蠢呢?所以,诗之失,愚。

  书之失,诬,《尚书》也有可能带来不良的后果,如果我们学的不得法,如果我们没有把握住它的真精神。因为我们知道历史都是后来人编的,里面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谁能够完全相信历史。孟子说得非常直截了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告诉大家,如果你不加分析,不跟自己的人生经验相结合,不跟实际情况相结合,你一味迷信书本,你不上当谁上当?

  乐之失,奢,这是什么意思呢?艺术文化发达、繁荣当然是值得欢迎的,毫无疑问是好的,但是如果走偏了,也不是不可能使社会的风气变得奢靡。我们老讲靡靡之音,靡靡醉醉的,生活太舒服了,也不是没有这个危险。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上,好多文明古国是在什么时候灭亡的,诸位,恰恰是在文化艺术达到顶峰的时候突然灭亡。玛雅文化,留下多少多么漂亮、多么巍峨、多么神奇,没有了。好多这种古代文明正是在它创造了非常繁荣的、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的时候,紧接着突然衰亡了。这里面透露出来的消息难道不正是证明了乐之失,奢吗?

  易之失,贼,《易经》我们知道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知识,自然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的,这我们下面也会讲。可是呢,有些人的路数可能是有点问题,什么1个路数呢?过分地看重、机械地认识《易经》里面神秘的算卦、算命这样的1种成份。所谓掐指一算如何如何,这就难免有点贼头贼脑的。古人讲,察见渊鱼不详,什么意思啊?你往那儿一看,河里面每条鱼我都看见了,你别以为这是你眼力好,古人认为是不详的,不是好事。你有的时候觉得什么事我都知道,天上一点事我都知道,大家看在传统中国好多算命的人是什么人?盲人。不是盲人也得装成盲人,不然你算命人家不信,总得这么算,这样话比较像,眼睛瞪得大大的谁理你。为什么?因为传统有1种说法,这个人泄露了天机,贼。当然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我们不在这里评论,而是讲传统中国有这么1种思想。这种思想贼头贼脑往往并没什么用,我们不说古人,举1个不太远的例子。我们知道决定中国的命运的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淮海战役。当初国民党有一支重兵,战斗力也比较强的一支机械化部队,它的司令叫邱清泉,也是很著名的1个将领。他带领部队驻扎下来,在1个院子里。他一看,这不像话,院子中间怎么有棵树啊,那院子中间有个木头这不就是困吗?他一算,不行,把我困住了,下令,把这个树给砍了。他挺高兴,在院子里踱来踱去,旁边有个人多嘴,说司令,您1个人在这儿走,不就是个“囚”吗?您把自己囚那儿了。邱清泉,不对,从今后就在院子外面逛,这是民间的传说。但是他忘了,他司令部的所在地叫商丘(伤邱),河南的商丘。那当然他后来兵败,他是自杀的,兵败了,最后讲这个不吉利什么的,这种就是贼。因为你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你这个房子有个围墙,并不是因为你那里有棵树,并不是因为你在院子里逛,也不是因为你的司令部设在商丘,而是你所代表的那股力量腐朽了。所以易之失也有可能是贼。讲得多好,大家听听。

  礼之失,烦,非常烦的烦,烦死我的烦,为什么说礼之失烦呢?讲礼貌当然是很好的事情,我们经常说礼多人不怪,难道真的是礼多人不怪吗?我们知道,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面,好多民族都很讲礼貌,以讲礼貌著称的旗人,也就是过去我们北京城里讲的过去传统的旗人。大家知道旗人和旗人之间打招呼那时极其讲究礼节的,一见面先给你打个千,您好,您家里老太太好,老太爷好,二姑娘好,三弟弟好,这千一直打,打到最后想起对对,您家的蟋蟀可好,最近赢了吗?您家那条狗最近胃口怎么样,您那八哥怎么样会唱歌吗,折腾半天,烦不烦?这就叫礼之失,烦。

  春秋之失,乱,这是非常深刻的,历史中有好多智慧,有好多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人物和行为。但是历史当中毕竟也有好多阴谋诡计,有好多勾心斗角,也有不少卑鄙龌龊的东西,历史当中也有。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前面的那个东西。如果你把脑筋放到后头那上面去,整天去学怎么“挖坑埋人”啊,怎么去弄弄诡计啊,那什么啊,乱了。所以春秋之失,乱,学历史是好的,学得不得法,学了历史里边最麻烦那些东西,导致的结果是乱。大家看看,《礼记.经解》,古人的著作多么有水平。

  (画外音:六经虽然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但如果理解不当,也是会产生负面作用的。所以我们在学习古代经典著作时,一定要注意“当讲求”,那么这六部经书应该如何去读,每部经又各有什么特点呢?)

四 : 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庄子·天下》

意思是:《诗》用来表达人的情志,《书》用来记述世事,《礼》用来表述人的行为准则民,《乐》用来说明音律,《易》用来讲述阴阳变化,《春秋》用来讲述人的名分。




何韵诗 - 诗与胡说
曲: Pan 词: 黄伟文 编: 英师傅
监: 英师傅/hocc@goomusic
专辑:无名.诗
51家族带给您不同的感觉
music.....
越花钱 口袋钞票 越多
买一张飞毯 飞到波尔多
去看我 两百岁 的外婆
和我 小时 养的 花豹 波波
她请我 喝香槟 告诉我
上星期开始 世界没战祸
而明年 我爱上 那一个
总留 最後 一片 蛋糕 给我
别理我 爱胡说 就胡说
你就不懂 诗是什麽
超声波 曼陀罗
两个东西 放在一起
有什麽 没什麽
我怎麽知道
我还没有试过
管他的 好结果 坏结果
我只负责 清心直说
是诗歌 是胡说
一开始的时候听来 大概也 差不多
所 以别烦我
带一把吉他 到处唱歌
几千万小孩 从此不捱饿
网路上 的沙发 没人坐
因为 我们 找到 真的 快活
别理我 爱胡说 就胡说
你就不懂 诗是什麽
流行歌 蔡李佛
电光火石 碰出来的 是造作 是杰作
我怎麽知道
不过随便说说
管他的 好结果 坏结果
我只负责 想到就说
是诗歌 是胡说
伟大梦想 最初听来
大概也 差不多
你 就让我说
管他的.....啦 尽是在胡说
本文标题:诗书易礼春秋-三字经中说 诗书易,礼春秋.好六经,当讲究.书中只说到了五经,却又说 好六经.这是为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186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