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教你读心术-教你如何读心术

发布时间:2017-12-29 所属栏目:教你读心术

一 : 教你如何读心术

——文学院 1201班 裴 莉
1

读心术简介
? 读心术是一种通过言行举止和一系列套话技巧,瞬间识透 他人心理,进行有效掌握对方心理的实用心理技术。会读 心术的人一般较会察言观色,懂得心理学,一般会给被试者 心理暗示。

? 读心术就是心理学的一种门类,也是最原始心理学——主 观心理学,因为人类的心理学在19世纪之前基本上还没有 客观的心理学研究。

读心专家
《读心专家》就是一部利用读 心术破解案子的香港电视剧。

男主角姚学琛是一名精于身 体语言的「读心神探」,往往 能透过细微的身体语言,阅读 出对方所隐藏的事实,看穿对 方真实的一面,再加上细微的 观察力,配合一群精英手下, 每能屡破奇案。

读心专家——精彩对白
? 经医学报告,人的下巴以下,喉咙以上有许多神经末梢, 摸一摸可以降低血压,减慢心跳。
? 眉毛下压,上眼睑抬高,嘴巴合成一条线一样,这代表仇 恨和愤怒 你的表情已经出卖了你。 ? 直觉是一个人的学识再加上经验累积出来的判断力,有时 候很准的。 ? 一个人说谎的时候,他会尽量控制手和脚的动作,甚至不 会触摸一些人或者物件。

读心术的作用
? 对于在现实中扮演着不同角色的我们,懂点读心术, 它可以使你摆脱无所适从的困惑;它可以让你具有认清环 境和辨别他人的能力,它可以使每个人在风云突变之际, 看透周围的人与事、看破一个人的真伪、洞悉他人内心深 处潜藏的玄机,以不变应万变,顺利地窥探出情绪变化的 温差,辨别出气色蕴藏的内涵,让你在人生的旅途上更加 从容。具有这样的能力,可以让你观人于细致、察人于无 形,从而轻而易举地掌握他人的长短优劣,辨人于弹指之 间,察其心而制其人,可以观人于咫尺之内,识其言而审 其本,潇洒地绕过生活中的险滩,从容应对各种人际关系 中,不再四处碰壁,牢牢地掌握人生的主动权。

教你如何读心术——微表情
? 说话时犹豫,语言重复,结结巴巴就表示正在说谎;人在撒 谎时,常是眼睛看着一个方向,手势却朝向另一个方向; ? 微耸单肩表示对所说的话感到别扭,在一定情况下可视为撒 谎;☆当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时,之间的时间间隔越短 (≤1秒),表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事先准备好的谎言; ? 一个人言不由衷时动作和语言往往相悖,如嘴上说“是”, 却微微摇头;说话时双唇挤一下,说明对所说的话没有把握, 模棱两可; ? 人在撒谎时,不自觉会缩紧自己,如弓起身子;☆人在撒谎 时,往往会不自觉后退一步,并作出保护性动作,如把手臂 环在胸前,或把其他物品放在胸前

; ? 当一个人在笑的时候,眼角没有出现细纹,有可能是在假笑; 人在受到惊吓时,脸上惊讶的表情只能持续不到一秒钟的时 间,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惊讶” 了很长时间,他多半是假 装的;

? 眉毛上扬,挤在一起,代表了恐惧、担忧、忧虑;咬嘴唇, 摸耳朵,说明控制欲在增长,表示焦虑; ? 鼻孔外翻,嘴唇紧抿,表示有无法控制的怒气;手扶额头 表内疚、羞愧; ? 下巴扬起,嘴角下垂表自责;眉毛向上拉紧表恐惧; ? 猛然睁大双眼表惊讶;摸侧脸或摸耳朵,说明正在控制情 绪,表紧张; ? 瞳孔在生理正常的情况下散大,表生气、恐惧、性欲;当 以个人害怕、紧张时,血液会从上身向下身汇聚,你可以 触碰他的手,皮肤的温差大于5°C; ? 单眼微眯,单侧嘴角微挑,表不屑、轻蔑;上嘴唇向上翻, 路出牙齿,表厌恶(厌恶说明仇恨,比讨厌、轻蔑更可怕)

教你如何读心术——小动作
? 触摸或按摩颈部:我们的颈部有许多神经末梢,只要稍加 按摩,就可以有效降低血压与心跳速度,消除紧张。另外, 按摩额头或是摸耳垂,也都是一般人紧张时会出现的动作。 而如果男生拉着领带,或是女生玩弄颈上的项链,也代表 同样的意思。

? 深呼吸或是话变多:深呼吸是立即平缓情绪的最简单方法, 因此当你看到对方深呼吸,就知道他可能在压抑自己的情 绪。或是在过程中对方不太爱说话,却突然话多了起来, 也代表他的情绪开始变得不稳定。
? 用手放在大腿上:紧张时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双手放在大腿 上来回摩擦,试图平缓自己的情绪,因此这个动作也是另 一个重要的线索。

? 当人们讲真话时,他们会尽力确认对方能否听懂他们的讲 述,他们会用各种手臂和面部动作加以强调。而说谎者的 表现则完全不同,说谎的人通常会尽量减少各种手势和接 触,也很少移动四肢。 ? 遇到重大事件或变化时,人们的手指会交叉紧扣,这是压 力或低度自信的表现。这是一种全世界认可的安慰行为。 动作本身像在祈祷——当然也可能只是一个下意识的动作。 随着手指紧扣的力度加大,手指的颜色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局部区域甚至会变白。这种行为说明,事情变得更糟了。 ? 处于怀疑或低度压力状态下,人们通常会轻轻地用一根手 指去摩擦另一只手的手掌。但是,当形势变得更严峻时, 就会突然变成十指交叉摩擦。十指交叉是苦恼的一种信号。

相关书籍
? ? ? ? ? ? ? ? ? ? 《心理话外音》 《登天的感觉》 《行为主义》 《少有人的路》 《20世纪心理学通览》 《FBI教你读心术》 《身体语言密码》 《行为心现

学》 《冷读术》 《卡耐基教你攻心术》

《读心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策略》
第一章 肢体语言的读心策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嘴巴是情感宣泄的重要通道 微笑会暴露人的底细 手是情绪的忠实反映者 腿脚是最诚实的部位 坐姿会泄露内心的秘密 站姿是性格的一面镜子 第二章 穿衣打扮的读心策略 服饰折射人的思想和品位 T恤是彰显个性的标语 化妆习惯暴露真性情 手提包反映女人性格 领带是男人的介绍信 鞋子是穿在脚上的表情

? 第三章 行为习惯的读心策 略 ? ? ? ? ? ? ? 从握手方式看对方性格 从打招呼方式看对方心态 从口头禅破译性格密码 从吸烟姿势看对方的真性情 从喝酒看对方的脾气和秉性 从开车习惯看车主性格 小动作揭示大秘密

? 第四章 兴趣爱好的读心 策略 ? ? ? ? ? ? 从读书偏好看对方性格 从音乐偏好看对方性格 从运动偏好看对方性格 从色彩偏好看对方性格 信手涂鸦透露内心秘密 笔迹泄露心迹

第五章 识破谎言的读心策略 声音变化是撒谎的征兆 说话方式出卖撒谎者的内心

表情细节揭开谎言众生相
肢体动作泄露内心的秘密

? 第六章 赢得好感的心理策略
? ? ? ? ? ? 你怎样对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你 向对方示弱,让对方表现得比你优越 牢记他人的名字,让对方感觉自己很重要 请他人帮个小忙,激发对方的自尊心 多谈对方感兴趣之事,让对方产生心理共鸣 常以笑脸迎人,你的微笑价值万金

? 第七章 赢得信任的心理策略
? ? ? ? ? ? 倾听是对他人最好的恭维 模仿对方的行为,向对方表达你的善意 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 强调相似之处,让对方把你当自己人 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适当吐露自己的隐私,令对方产生亲切感

? 第八章 赞美他人的心理 策略 ? 鼓励与赞美能使白痴变天 才 ? 赞美要具体,让对方感觉 到你的诚意 ? 先贬后褒,给对方意外的 惊喜 ? 背后说人好话,远比当面 恭维更有效 ? 患难见真情,最好的赞美 是雪中送炭 ? 给人一个美名,让他努力 去奋斗

? 第九章 说服他人的心理策 略 ? 一开始就让对方不反对 ? 向对方施以小恩,让他产 生亏欠心理 ? 让对方做出承诺,他就会 有言行一致的压力 ? 巧借群体压力,迫使对方 顺从 ? 人贵言重,让权威替你说 话 ? 故意制造短缺,让对方感 到机不可失 ? 用对方的观点说服对方

? 第十章 驾驭人心的心理 策略 ? 要想赢得多一点,开价就 要狠一点 ? 先提一个小要求,然后再 提较大的要求 ? 欲让对方点头,不妨先让 对方摇头 ? 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 ? 沉默有时候是最好的武器

? 在小处让步,争取大局上 的胜利 ? 巧用疲劳战术,瓦解对方 的意志力

? 第十一章 善意批评的心理 策略 ? 将批评夹在赞美中 ? 正话反说,引对方反省自躬 ? 直言曲达,间接的批评更能 打动人心 ? 打人不打脸,批评要注意场 合 ? 学会控制情绪,不要迁怒于 别人

? 第十二章 婉言拒绝的心 理策略 ? 先发制人,堵住别人的嘴 ? 避实就虚,只谈无关紧要 的事情 ? 顾左右而言他,故意把话 题岔开 ? 学会踢皮球,让对方来接 招 ? 顺杆儿往上爬,引出更荒 谬的结论

? 第十三章 化解敌意的心 理策略 ? 放下成见,清空你心中的 杯子 ? 施恩给那些故意刁难你的 人 ? 耐心听完对方的抱怨 ? 装傻充愣,解除对方的心 理防备 ? 拿自己开涮,自嘲是最好 的解难武器 ? 如果你错了,就迅速而真 诚地承认

? 第十四章 避免结怨的心理策略
? ? ? ? ? 与人争辩,你永远是输家 凡事留有余地,不要把对方逼上绝路 揭人不揭短,维护他人的自尊心 保持适当的距离,尊重对方的隐私 会兜圈子,才不会碰钉子

谢谢观看!

24


二 :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读心术怎么学 教你如何读心术

三 : 教你读心术

大脑功能
藏心术的关键,就在于隐藏那些暴露我们情绪和内心的种种破绽。[www.61k.com]所以,若想藏心,我们需要找到我们的破绽,然后想办法将这些破绽都隐藏起来。
说到藏心的破绽,包括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动作、表情、言语,都可能充满破绽。在本章中,我们将把这些破绽一一找出来。然后再教给大家一些方法,来掩饰自己的破绽。

大脑功能
首先我们开始关于藏心的第一个话题:你的破绽在哪儿?
谁也无法直观地看到我们的内心,但是,我们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等因素,却经常会出卖自己。
1999年12月,FBI截获了一名被称作“千年轰炸者”的恐怖分子的信息。
事实上,FBI并没有获得关于这名恐怖分子来到美国的任何消息。在例行入境检查时,FBI特工发现一个叫阿默德的人神色紧张且汗流不止。多年的办案经验告诉特工:这个人内心充满了恐惧,他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特工勒令他下车接受进一步询问。那一刻,阿默德下意识地做出了逃跑的架势,但是很快被制伏。
后来,特工在他的车子里搜出了爆炸品和定时装置。在铁一般的证据面前,阿默德承认了自己的犯罪行为。
流汗以及紧张的神色,是身体在面对外界压力时产生的条件反射。由于这种边缘行为是最为真实的,所以特工才敢毫无顾虑地逮捕阿默德。这件事说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会反映在身体语言上。而无论是肢体语言还是面部表情,都是由大脑控制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先从脑功能这个角度去探讨一下“如何藏心”这个话题。
在一般人眼中,大脑是一个整体。但事实上,我们的大脑是由3个不同的区域组合而成的。1952年,一个名叫保罗?麦克林的科学先驱提出,人类大脑是由“爬虫类脑”(脑干)、“哺乳动物类脑”(边缘系统)和“人类大脑”(新皮质)组成的三位一体。
这3个不同的大脑区域各有着不同的职责,它们合起来就形成了“命令加控制中枢”,后者驾驭着我们身体的一切。
其中,“哺乳动物类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缘系统,是人的“情感中心”,还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动作(不包括语言)。更重要的是,“哺乳动物类脑”对我们周围世界的反应是条件式的,不加考虑的。它对来自环境中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也是最直接、最真实的。也就是说,那些在我们不经意的条件下,所做出的肢体和面部表情,主要是由这个边缘系统控制的。在前面的案例中,那个恐怖分子所出现的流汗、下意识的逃跑等生理反应,就是由这个边缘系统所操控的。所以说,“哺乳动物类脑”是一个“诚实”的大脑。
“哺乳动物类脑”不仅“诚实”,更是一个标准的“劳模”。它从不休息,只要人还活着,它就一直处于“开机”状态。
与诚实的“哺乳动物类脑”相比,大脑的第三部分“人类大脑”,也就是新皮质,则显得狡诈得多。这个大脑负责高级认知和记忆,具有思考的能力。许多科学家也说:这个人类大脑也是最善于说谎和欺骗的。总之,人类文明的一切,都是由这个大脑所创造的,当然,也包括谎言和欺骗。
由此可见,一味的诚实、不加掩饰,是一种“动物性”的体现,因为只有动物才永远坦白自己的内心,毫不掩饰。而在人性的智慧中,谎言和欺骗是一直存在的。之所以这么说,不是因为我们要赞颂谎言,我们只是想陈述一个事实——说谎是需要智慧的。而说谎本身其实就是隐藏自己内心的手段之一,虽然我们并不准备将这种手段归纳到这本书中,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件事:所谓藏心,就是尽量的抛弃自己条件反射式的“动物性”,转而去开发人的智慧思维。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人的行为是由大脑控制的,而大脑结构又是天生的,所以我天生就心直口快,永远别想学会隐藏自己的内心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科学家发现,那些善于隐藏自己的人,大脑前额皮层拥有更丰富的白质。白质是一种白色的神经组织,当一个人在运用理智隐藏自己内心想法的时候,这些组织非常活跃。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艾德里安?莱恩说:“那些善于隐藏自己的人,由于经常进行推敲和算计,所以他们的脑结构发生了变化,与常人不同。”由此可见,我们确实可以通过训练来加强自己的藏心能力。
刺激与身体反应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当一个人想掩饰自己内心时,大脑所发挥的作用。不管怎么说,大脑的反应都不会被其他人看见,真正出卖我们的是在大脑刺激下的身体反应。所以在本节,我们将着重讲一讲在我们想掩饰自己内心的时候,身体会有什么具体的反应。
当我们产生掩饰心理时,我们的表情会在身体的刺激之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比如:脸会发红,或者是脸色苍白惨淡,这都是不善掩饰的人,在试图骗过别人时所产生的生理反应。
一个人若是处在试图掩饰自己真实感情的状态中,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必然是虚假的。有很多人能将这种虚假的情感表现得惟妙惟肖,可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则无法将虚假的感情表现得更真实一些。这是因为,他们往往过于注重肢体语言的“表演”,忽视了面部表情的“刻画”。
FBl审讯室里带进来3个犯罪嫌疑人。
3个人都显得非常不安,这时,FBI特工严肃地说:“害怕了吗?看着我。”
3个人都抬起了头。
“你们3人中,只有一个是真正的罪犯。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证据来找出这个人,因为犯罪现场留下了犯罪嫌疑人的血液。通过血液分析,我们得知罪犯患有严重的传染病。如果不想耽误自己的病情,请自己马上站出来。”
其实,这3人并不都是犯罪嫌疑人,坐在中间的那个是FBI的卧底。这个卧底的手上还故意留了一些血迹,当他的同事说完那番话之后,他故意让其他两人看见了自己手上的血迹。
果然,在看到这些血迹之后,其他两名犯罪嫌疑人都做出了躲避的动作。有一个人眼中流露出了恐惧的神色。另外一人虽然同样在躲闪,但是第一时间的面部表情却显得镇静得多。
随后,他虽然极力装出害怕的样子,且吃惊的表情在他的脸上停留了很长时间。
结果,FBI将第二名犯罪嫌疑人带走单独审问。果不其然,他就是那个罪犯。
FBI之所以能够确定第二名犯罪嫌疑人是真正的凶手,就是因为他的表情出卖了他。如果他不是真凶,那么当得知自己身边坐的是个传染病人时,一定会感到惊恐。可是真正的凶手却不会感到恐惧,因为他知道——那个有传染病的人正是自己。
当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圈套,又极力想要表现出恐惧的样子时,他这样做简直是弄巧成拙,因为真正吃惊的表情是转瞬即逝的,任何超过一秒钟的惊讶表情,都可以被视作是伪装!所以,FBI特工可以确定,他心里有鬼!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一件事情,那些想要掩饰自己的人,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表情。而那些真正的伪装高手,则往往能够做到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至于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能力,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详细说明,并且教会大家如何成为一个生活中的“影帝”。
接下来,我们讲述一下在刺激下的第二种身体反应——肢体动作。
我们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会有一些习惯性的动作?比如说抖腿、摸鼻子等等。如果你认为这仅仅是习惯性的动作,那就大错特错。因为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小动作,也是大脑刺激的结果。
那么,在希望掩饰自己的时候,大脑会给身体什么刺激呢?美国芝加哥嗅觉与味觉治疗与研究基金会的科学家发现,当一个人想掩饰自己的情绪或是某种真相的时候,一种名为儿茶酚胺的化学物质就会被释放出来,引起鼻腔内部的细胞肿胀,同时,血压会上升。血压增强导致鼻子膨胀,从而引发鼻腔的神经末梢传送出刺痒的感觉,于是人们只能频繁地用手摩擦鼻子以舒缓发痒的症状。
当年,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陷入了“莱温斯基性丑闻事件”。当向陪审团陈述证词时,参与调查的FBI特工就发现,克林顿触摸鼻子的总数达到26次之多,而这正是说谎的表现。结果证明,克林顿确实说谎了。
这就是说,你的每一个小动作,其实都不是“空穴来风”。在通常情况下,大脑不会指挥你的身体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在你试图掩饰自己的时候,大脑同样刺激你的身体,让你做出一些小动作。所以,你若想真正掩饰自己,就必须学会克制自己的某些下意识的动作。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在想掩饰自己的时候,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1)假笑。
人在掩饰自己的时候,往往会假笑。在金庸小说《鹿鼎记》中,主人公韦小宝就深谙此道。在他遇到危险不知如何应对时,往往会先哈哈大笑一番,让人搞不明白他为何发笑,从而使他糊弄过去。如果碰到一个真正的识人,恐怕韦小宝这一招就靠不住了。
事实上,大部分人在掩饰自己的时候,都会像韦小宝一样,有假笑的倾向,虽然并不像韦小宝那么夸张,但即便是一闪而过的一个假笑,也会成为破绽。
(2)语言异常。
由于担心自己的掩饰心理被人看穿,所以大部分想要掩饰自己的人,常常会转移话题。有的人还会突然提高音调,加快语速。
(3)口干。
想要掩饰自己的人,常常会不停吞口水及舔嘴唇。
这3种反应,都是大脑刺激身体的结果。在本节,我们讲述了想掩饰自己情绪时,大脑刺激身体所做出的反应。目的就是想让大家明白,你如果想真正藏心,仅仅靠逻辑严密、合情合理的话语,是远远不够的,你还需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的藏心高手。至于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希望大家能耐心地读下去,我们会给出最后的解答。
关于你的情绪
关于藏心的要点和难点,恐怕就是如何隐藏自己的情绪了。如果我们不想让自己的某个想法被别人知道,那很简单,我们忍住不说就行了。但是,如果我们想掩饰自己的情绪呢?事情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因为情绪有几个特点:
(1)自发性。
自发性是说,情绪像是一种冲动,不经过思考,瞬间发生。就好像我们身体里已经准备好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相应的情绪就从我们体内释放出来。
(2)不可控性。
不可控性是说,在很多时候,对于大部分人来讲,情绪是不被理智所控制的。比如说,在极度悲伤时,你虽然极力克制自己的眼泪,但是泪水却可能“不争气”地脱眶而出。
在这一点上,人和人有极大的差别,有些人能够在非常激动的时候也保持冷静的外表,有些人则把情绪全部放到了脸上。虽然他们的内心活动同样激烈,但明显是第一种人更善于隐藏自己,本书就是想教会大家如何成为第一种人。
(3)无意识性。
所谓无意识性,是说有些情绪不受意志的支配。比如说,在某个很严肃的场合,你突然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笑的笑话,这时你的喜悦之情会油然而生。虽然你意识到这个场合不适合放声大笑,但是你最多也只能忍住笑声,却没有办法让自己的情绪在瞬间归于平淡。
由于情绪有以上3个特点,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情绪是很难被掩藏的。
情绪之所以难以克制,是因为它是人类在数亿年的进化中,产生的一种“本能”。每一种情绪,都是人类追求生存空间时的一种“武器”。例如说:
(1)感动是对那些可能使自己更为强壮的力量的强化;
(2)悲伤是想唤起他人的怜悯与同情,从而获得安慰与帮助;
(3)痛苦是为了剔除那些不利于自己的因素,从而达到强化自己的目的;
(4)愤怒是对愤怒的对象发动攻击,保护自己利益的前兆;
(5)恐惧则代表自卫,自我保护;
(6)厌恶代表拒绝,避开那些不利自己的因素;
(7)惊讶是通过静止来减少被伤害的可能;
(8)愉悦是接纳那些令自我感到愉悦的因素。
这些情绪代表着人不同的状态。在人类最初的阶段,一切行为几乎都要受到情绪的影响。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推进,人的社会属性越来越突出,这时,我们就不能再像原始人一样,一切行为都被情绪所支配了。比如说,有些时候,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愤怒;而在某些场合,即便我们有厌恶心理,也不能轻易表达出来等等。
在现代社会中,那些被情绪左右行为的人,会被人们看作是“情绪化”的人,会被视作是不成熟,或是心理有问题。但是话又说回来,即便我们能不被情绪左右我们的行为,可是却无法完全消除带给我们的一些影响,比如说细微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这些“小动作”就是所谓的情绪的表达,是人类在进化中所遗留下的一些固有的反应,很难彻底被掩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完全无法克制自己情绪的表达。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有很多人似乎完全摆脱了情绪的定律,能够很好地隐藏自己的情绪。
66岁的美国男子威廉?希莱尔,因为被控有欺诈罪,被处以监禁。
一个人因诈骗罪被捕,本来是常见的新闻,不足为奇。但是由于这个人诈骗的对象太过不同寻常——他骗的是FBI,所以这个新闻引起了轩然大波。
希莱尔先是精心编造了一个曲折的故事:多年前,他的女儿在泰国曼谷旅游时,被黑帮团伙绑架,从此沦为性奴。作为特种兵的精英队员,希莱尔知道女儿被劫持的消息后,立马前去营救,但是最终失败。最后,希莱尔还说:我的遭遇后来被拍成电影《飓风营救》,而我,正是这部电影主人公的原型。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这样一个英雄人物,自然受到了各方的追捧,很多机构都请他去作报告。这些机构中,就包括FBI。
FBI特工一辈子都在与谎言打交道,但是这一次,他们却没有识破希莱尔的假话。在希莱尔讲到女儿被恐怖分子虐待细节的时候,表现得非常悲痛,虽然这种悲痛是伪装的,他的一切情绪都是伪装的,但是FBI却未能识破。
事实上,希莱尔并不是什么特种兵,他只是一个普通人。而FBI,就被这样一个善于伪装情绪的人,给骗得团团转。
希莱尔骗过FBI的这个案例,证明了一件事情——人的情绪虽然很难被控制,但是有些人,或者是通过某些方法,确实是可以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
那些隐藏情绪的高手,他们并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不会让自己的情绪轻易地表现出来。这些人如果能够把自己的这种能力运用到正确的事情上面,往往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把这种手段用到骗人上,就如同布莱尔一样,则是适得其反了。)
例如,在公交车上,一个人踩了你的脚,却好像没他啥事儿一样。这种事情不管放到谁身上,肯定都会产生不满的情绪。但是具体表现出来,却不一样:有些人是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大声的叫嚷,斥责对方;而有些人则显得和气得多,暗示对方:你应该向我道歉。
从情绪的表达上来讲,第一种人的表现,是情绪的“正常表达”——在产生不满情绪之后发怒。而第二种人则将自己的不满情绪“隐藏”了起来,这种人就属于那种藏心的高手。我们可以想象,这类人在生活中也更加讨人喜欢。
本节所有的内容,都只是想告诉大家,关于情绪的一些基本原理。情绪是我们藏心的难点,也是重点,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明白这一点。
自我控制
之前,我们曾多次提到一个词——掩饰。是的,藏心的关键就在于更好地掩饰自己的本能和情绪。或许,我们这样的表述,会让大家认为:藏心的本质就是“弄虚作假”,就是“深藏不露”。事实上,我们所说的藏心,还包括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自我克制,即克制自己的多余欲望,这是一种道德层面的提升。
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在介绍到人的某些反应时,经常提到: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似乎是说:这些反应是不可控制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之前曾经用过这样一个词,叫做很难控制。也就是说,人类的基本反应,是可以控制的,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控制的。
那些善于自我控制的人,也更善于藏心。而那些不善于控制自己本能的人,则会更多地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他们更容易被各种诱惑所牵引,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1982年8月的一天,FBI接手了一件杀人案。在这个案件中,一个号称“绿河杀手”的罪犯,连续杀害了多名女性。
随着调查的深入,FBI逐渐掌握了凶手的一些情况。原来,这个人曾经被女人伤害过,当时他一怒之下,便杀死了那个伤害他的女人。但是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所以他将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别的女人身上,接连杀害了多名女性。
就是因为不能控制自己,所以酿成了一桩桩悲剧。由此可见,作为一个人,必须要懂得自我控制,不能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杂草般滋长。
人都有欲望,可是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正因为我们有道德观,所以我们才知道自控。中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故事:一个人非常饥饿,但是当人不客气的吆喝来吃东西的时候,他却拒绝了。这就是所谓的“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事实上,饥饿中的人,对食物有天生的渴望。但是故事中的这个人却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本能欲望,正是由于他具有出于道德观的自控能力。
控制自己的欲望,是藏心的重要一课。在生活中,当一个人看到万贯财富、珍馐美食、绝世美女时,都会立刻产生占有欲。但是作为一个文明人,我们必须用理性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占有欲表现出来,更不能让占有欲主使我们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情,因为那样只会引火烧身。
我们之所以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藏住自己的欲求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欲望往往就是一个人最大的缺点,如果不懂克制欲望,经常会被敌人所利用。
据说,东南亚的当地土著,有一个捕捉猴子的方法十分有趣。他们将一些美味的水果放在箱子里面,然后在箱子上面挖一个小洞,大小正好能够让猴子的手伸进去。
那些猴子通常经不住箱子中水果的诱惑,它们很想抓住里面的水果,可手一旦进去了就再也无法把手抽出来,唯一的办法是把手里的水果放下。但是,绝大多数的猴子宁愿被捉,也不愿意放下那些看似唾手可得的水果,以至于当猎人来到的时候,根本就不需要花费什么力气,就可以轻易地将它们捉住。
猴子不懂克制欲望,所以会陷入别人的陷阱。而我们人,虽然聪明、理智,但是我们的欲望也常常会被人利用,因而遭到别人的算计。
2001年2月21日,美国FBI局长路易斯?弗里赫召开了紧急记者发布会,透露了FBI高级特工汉森15年来充当某敌对国间谍的惊人内幕。
这个汉森本是FBI特工,但是他却被金钱所诱惑,为敌对国服务。由于这个人是个反间谍专家,所以FBI久久没能找到他为敌对国服务的证据。
为了能“引蛇出洞”,FBI决定利用汉森贪财的这个特点,给他下个“套”。首先,他们指派一名FBI特工冒充敌对国间谍,告诉汉森说:“我们需要一个重要的情报,如果你能得到这个情报,我们将给你500万美元的报酬。”
作为一个资深的特工,汉森意识到:这可能是个陷阱。但是在500万美元的诱惑下,他还是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所以铤而走险。结果,正好落入了FBI的圈套,现出原形。
在这个案例中,汉森就是因为没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走上了邪路,最终又因欲望而被“打回原形”。由此可见,欲望确实是让一个人暴露自己本性的重要因素。
我们若想成为一个藏心的高手,首先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这不是说人不能有欲望,而是说要学会隐藏自己的欲求、克制自己的“危险”欲念。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欲望表现出来,更不能被欲望所牵引,这是一个藏心的秘诀。一个人只有懂得克制自己之后,才能做到真正的深不可测,变成一个没有缺点的人。
常见的肢体破绽
担任美国FBI特工长达25年的乔?纳瓦罗在2008年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叫《牌桌上的阅人术》。这本书可不仅仅是一本“赌博指南”,更是一本“识人”的宝典。这本书介绍了许多人在掩饰自己时产生的破绽,受到了读者的追捧。正因为有人在试图学习“阅人术”,而希望掩饰自己的我们,才有必要学习“藏心”。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乔?纳瓦罗在书中提到:当人在紧张或是有压力时,会有一些情不自禁的小动作。还有,深呼吸或是话突然变多,或者是把手放在大腿上往返摩擦,都是因为感到紧张,所以才会通过这些动作试图平缓自己的情感。
乔?纳瓦罗认为,FBI特工大都是从肢体语言上看出对方个性来的。这也是他们的一种秘密武器。
由此可见,普通人在掩饰自己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破绽。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如果深入探讨,会获得许多原来没有注意过的“冷知识”。现在,我们来系统地介绍一些常见的肢体破绽:
(1)真正吃惊的表情只能在脸上停留不到一秒钟。
如果一个人显得格外吃惊,表现在脸上定格超过一秒钟,那么就可以断定这个人是假装的。反过来,我们从藏心的角度去看的话,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你试图用一种情绪去掩饰另一个情绪,那么你切忌,不要把你虚假的情绪保持得太久,那样反而会让人识破你的内心。
(2)手放在眉骨附近,意味着此人内心非常羞愧。
所以,当我们因某事心生愧意,但是又不想被别人发觉时,请克制住自己伸向眉骨的手。
(3)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去,是大脑正在回忆的表现。
所以你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叙述显得真实,不妨做出这个动作。
(4)明知故问时,眉毛微微上扬。
我们用一个虚拟的场景来阐述如何掩饰这种破绽:你的一个朋友新买了一个昂贵的戒指,你也许知道这个戒指的价格,但是为了配合朋友希望炫耀的心情,你还是会明知故问:“这个戒指看着真不错,多少钱?”在这个时候,你千万要控制住你的眉毛,否则朋友会识破你的明知故问。
我们讲的这个例子也许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情,即使被识破了也无关紧要。但是在FBI办案的过程中,确实有没控制住眉毛而酿成大祸的案例。
1996年,FBI特工詹姆斯奉命去调查一件爆炸案。当时他前往犯罪嫌疑人的家中,试图搞明白,他的家人是不是知道爆炸案的内幕。
当他敲开门,向犯罪嫌疑人的家属出示证件之后,家属问道:“FBI特工来找我们干吗?我们可都是合法公民。”
詹姆斯发现,家属在说这番话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了一下。他立刻判断出:这家人知道我的来意,所以他们也一定知道自己的儿子到底干了什么。
因此,他决定以家属为突破口,向他们询问犯罪嫌疑人的下落。果然,在特工的百般说服之下,家属最终供出了犯罪嫌疑人的藏身之地。
在这个案例中,FBI特工根据对方的眉毛找到了事情的真相,当然值得庆贺。但是对于我们想要隐藏自己并不是因为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勾当,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人际交往中一种善意的掩饰,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表达。
(5)习惯性动作中的破绽。
当你与朋友一起谈天说地的时候,你也许会做出一些习惯性的小动作。现在告诉你,这些习惯性的小动作暴露了你心中怎样的情绪。
首先,有人可能喜欢手捂着嘴巴或是鼻子,这表明你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在说话时,你手捂着嘴,暗示你对对方的说法不是很认可,但是又不好意思表达出来。所以,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你最好不要把手放到嘴上,那样很可能让对方看出:这个人心中存在着相反的意见。
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喜欢不停地抚摸下巴或托着下巴,这表明他是一个很喜欢思考的人。这种人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喜欢算计别人,经常钻牛角尖。所以,你的这个动作同样会暴露一些对你不利的东西,应该加以克制。
还有一种人喜欢在跟人说话的时候玩弄头发。这种人显得比较温和,一副柔弱的模样,但其实他的内心深处刚强,有自己不易动摇的原则。所以你如果不想让别人看穿你的原则,就不要轻易抚摸自己的头发。
那些与他人说话喜欢东张西望的人,则是明显的不耐烦表现。而且,这也说明你是一个比较懒散的人,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因此,在面试的时候,不管什么原因,你都千万不能表现出这种状态,毕竟没有一个公司喜欢懒散的人。
(6)总在你不注意时偷看你一眼。
有些人喜欢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看人家一眼,这是性欲过剩的表现。
以上,都是人际交往时经常会出现的一些肢体破绽。善于藏心的你,一定要注意,不能让自己的破绽被他人识破!
藏住你话语中的破绽
之前,我们讲了许多能够暴露你内心的破绽,这些破绽大都体现在肢体动作上。现在,我们讲讲另一个容易产生破绽的地方——语言。
FBI在审问的时候,会用一个小小的伎俩:他们先问一个人问题,然后等他们回答。然后问第二次,这时那个希望掩饰自己的人,肯定还牢牢的记得自己当初所说的那个虚假的答案。当FBI问完第二次之后,他们不会在短时间内再次询问相同的问题。在这期间,嫌疑人的身体会平静下来,他们会想,“我已经蒙混过关了。”
由于人在掩饰自己的时候,所说的话并没有多少事实基础,所以在放松下来之后,很快就会忘记。所以,当FBI第三次提问时,嫌疑人往往会惊慌失措,不能将之前编造的那个谎言再原原本本的复述。
虽然绝大部分人都不会被审问,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似乎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初为了掩饰自己而说出的某些话,隔几天之后,当人们再细问起来,自己第二次的回答却和之前的话相差甚远。这就会让人怀疑你的品格,即便当初你说谎的目的是善意的。所以,我们若想藏心,第一件事情就是尽量不要忘记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
有些话,除了字面意思之外,还有另一层深层的含义。话语的字面意思是我们所能控制的,而深层的含义,则要受到语气、说话方式的影响,所以有时候会暴露出我们不会表达的含义。
比如,我们也许经常说一句话:“让我想一想。”在朋友请求我们帮忙的时候,也许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绝对的把握,所以说“让我想一想”。但是你是否知道,你的朋友会因为这句话认为你是在拒绝他。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这样的人——他们所说的话,不论对不对,常常无端引起别人的反感。这些人就是因为不善于把握自己言语中的深层含义,所以才会让人讨厌。由此可见,同样意思,用不同的话语表达,就会附加上不同的情感意味,人们往往能从你的话语中看到你内心的情绪。
所以,要想藏心,我们也该学会藏住自己话中那些不必要的深层含义。
1995年,洛杉矶郊外发生了一起杀人案。由于久久找不到真凶,所以警方将破案工作交给了FBI。
FBI在接手案件后,先是搞明白了被害人的基本情况。死者为年轻女性,名叫珍妮,已经结婚,丈夫叫做詹宁斯。死者父母双亡,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哥哥。死者的哥哥住在休斯敦,与妹妹关系恶劣,不经常来往。死者的妹妹住在纽约。
由于死者的社会关系非常单纯,所以FBI决定从她的家人查起。
他们找到了死者的哥哥。由于这个男人和死者并不在一个城市,所以FBI首先向这个男人传达了他妹妹的死讯。FBI特工对他说:“我们从纽约来,你的妹妹被杀害了……”
在听到自己的妹妹死于非命的消息之后,男人显得非常激动,哭着说:“天啊,我都不敢相信,珍妮才29岁啊,是谁这么狠心!”
在听到男人的这句话之后,FBI特工马上意识到:这个人和他妹妹的死一定有关系!因为自己还没有说出具体是他的哪个妹妹死了,他就知道是珍妮。
之后,FBI开始把破案的重点放到了这个男人身上,不久后,就找了他杀害自己妹妹的证据。
以上的故事中,凶手一句不经意的话便暴露了自己的内心。由此可见,无论是语言的逻辑还是情感,都可能透漏出一些你不想透露的东西。所以,我们想修炼藏心,也要修炼好自己的语言。
当商鞅来到秦国的时候,秦孝公雄心勃勃地正想富强自己的国家,重塑祖先当年的辉煌。商鞅经过当时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介绍,拜见了秦孝公。
初次见面,商鞅就大谈尧舜禹汤,说古时先帝之德,说君王就要与民共苦、与民同乐,这样才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臣民,才能让自己的统治更加长久。秦孝公听了一会儿就昏昏欲睡。这种纸上谈兵的做法,让秦孝公非常不满意。
过了几天,商鞅又来拜见秦孝公。这一次,商鞅把自己以前的想法全都进行了修正。不料又失败了,秦孝公还是不满意。这时,秦孝公就找来了景监:“你找来的这个商鞅,一而再再而三地求见,让寡人很不满意。如果再这样下去,你就让他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吧!”
几天后,商鞅又来拜见秦孝公。有了前两次的交谈,商鞅渐渐揣摩到秦孝公的心思,抓住了关键性的问题。这一次,商鞅和秦孝公谈了春秋五霸用武力来强国的过程,并在谈话过程中,时刻仔细观察秦孝公的表情变化,从而确认秦孝公已经有采纳他建议的意思了。即使是这样,秦孝公还是因为前两次的印象而表示不想重用他,只是对景监淡淡地说:“你这个客人不错,我能和他谈得来。”商鞅认为,如果他能再见一次秦孝公,就一定能说服他,让他采纳自己的建议。
就这样,商鞅再次拜见了秦孝公。这次的交谈让秦孝公听得入了迷,忍不住要把座位向前移动。而且一谈就是几天,秦孝公还觉得听不够。这让景监非常奇怪,怎么才过了没多少天,秦孝公对商鞅的态度就有了这么大的改变?景监耐不住好奇,就去问了商鞅。
商鞅说:“我向大王讲述尧舜禹汤的为帝之道,秦王说这些太久远了,他等不及了。于是,
我就向国君讲富国强兵之道,我观察到秦王的言行举止开始发生了变化。直到最后听完非常高兴,我的建议就被他采纳了。”
后来,商鞅开始辅佐秦孝公实施变法,最后取得了成功。秦国从那以后开始强大,最终吞并了天下。
故事中的秦孝公,显然不是藏心的高手,他的一举一动,都暴露了他内心所想。因此,商鞅才能抓住他的弱点和破绽,有的放矢。当然,他被商鞅“针对”而重用了商鞅,对他自己来说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被针对肯定会给你带来一定的害处。所以,我们绝不能因为自己语言上的破绽而影响到自己藏心。
我们如果想要让自己的言语没有破绽,光在语言上下工夫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注意自己说话的场合。比如说,祝你“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这本身是一句好话,但是如果你在对方倒霉的时候说出来,恐怕话里的意思就完全变了。
除了环境之外,我们还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语境。比如说,你手下的员工做错了事,你批评他可能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一是将他叫到自己办公室,语气严厉地批评一顿,然后再鼓励几句;二是在公司大会上或当着其他员工面前,表面语言温和,其实暗含批评。这两种话虽然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是却暴露了你心中的某些想法。所以,说话注意语境是藏心的必备法门。
总而言之,我们要想藏心,就需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这一点,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慢慢体会。
什么是冻结反应
冻结反应是一种人类本能的条件反射,在我们遇到危险或是面临困境时,冻结反应就会被激发。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冻结反应经常暴露我们的内心。所以,我们应该最大限度的控制自己的冻结反应。
在本章中,我们将从冻结反应是什么说起,然后一步步教会大家从各方各面来克制自己的冻结反应。通过本章的叙述,相信大家一定会对冻结反应有深刻的认识。

什么是冻结反应
FBI特工在追捕一名凶犯,据可靠情报,这名凶犯就潜藏在他母亲的家里。
由于凶犯的母亲年事已高,所以大张旗鼓的对其居所进行搜查似乎并不合情理。如果搜查到凶犯,一切还好说;但是如若情报有误,那么一切都不好解释了,可能对老人造成负面影响。这时候,FBI特工决定先对老人进行询问。
当特工问道:“你儿子在家吗?”注意到她把手放到额头上,说:“没有,他不在。”
几分钟后,特工再次问道:“你儿子会不会趁你外出时偷偷潜入你的房子?”她又一次将手放到额头上,然后说:“不,应该不会。”
最后一个问题:“那么,我要做记录了,你儿子确实不在这间屋子里是吗?”这一次,她仍然想把手放在那个位置上。
由此,特工肯定这个老人是在说谎,于是他申请了搜查令,结果他儿子就藏在一个密室里。
这是FBI侦查工作中的一件往事。特工根据什么判断这位老人说谎呢?就是那只放在额头的手,之所以她的手放在那里,是由于冻结反应造成的。
在FBI特工追查案件时,经常会根据人的冻结反应来判断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他内心的波动。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自身的冻结反应也常常暴露出我们的紧张、恐惧和不安,让明眼人一眼看穿我们的内心。那么,本章将告诉大家,如何控制我们的冻结反应,进而影响我们的恐惧和不安……
若想做到这一切,首先让我们从什么是冻结反应说起。
在科学上,对冻结反应的解释是:边缘系统使用的第一种防御战略就是冻结反应。移动会引起注意,一旦感到威胁时立刻保持静止状态,这是边缘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最有效的救命方法。
这个解释太过学术化,深奥难懂,其实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能搞明白冻结反应是什么。你们一家人在吃饭的时候,突然听到门外传来非常巨大的敲门声,这时候你们一家人会是什么反应?是不是所有人都停下吃饭,看着门口,没人发出声响,在数秒之后才有所反应?在那一刻,时间和空间似乎像是被冻结了一般。这就是我们的冻结反应。
在很多时候,冻结反应会对人造成不利的影响。比如说,一个人在过马路的时候,突然有一辆失控的卡车从意外的地方冲了出来,这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赶紧逃走,但事实上,很多人这时候会被冻结反应所控制,呆住了!从而失去了最好的逃生机会,酿成惨祸。这就是冻结反应的负面效应。
有人要说了,冻结反应让人变得迟钝,而且会暴露我们的内心,对人而言大大有害!毫无疑问,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的任何一种下意识的反应,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大约100万年前,原始人类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中求生存。那个时候,许多大型猎食动物都可能对人类造成致命威胁。然而,他们最终生存了下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所拥有的冻结反应。
很多动物——尤其是大多数食肉动物,对移动非常敏感。比如我们看到了一条狗,如果你下意识的逃跑,这条狗很可能凶猛地扑向你;但是你若是静止不动,这条狗很可能不敢轻举妄动。而我们的祖先,面对的是更加凶残的动物,若是看见猎食者就跑,很可能招致追杀,还不如先静止一下,然后再想办法,所以他们更需要冻结反应来保全自己的性命。
这就是冻结反应,以及冻结反应的由来。
冻结反应的具体表现
之前我们提到了冻结反应的几种表现,如静止不动,或者是因为约束而重复做同一个动作等等……但是这并不是冻结反应表现的全部,在本节,我们将系统的介绍冻结反应的表现。
冻结反应的第一个表现,是呼吸!俗话说的“大气都不敢喘”,这是经典的冻结反应之一。
在受到惊吓时,人的本能反应是快速吸一口气,留着备用。但感受到恐惧的时候,尤其是迫于客观条件不能逃跑、不能反抗的时候(比如现代社会的规则、礼仪等),则会出现屏住呼吸或者减弱呼吸的冻结反应。
当然,呼吸的冻结反应比较难以观察,因为没有谁能一眼看出其他人是在呼吸还是在憋气。其实,除了呼吸之外,冻结反应还体现在许多肢体动作上。
冻结反应体现在肢体语言上,首先发生作用的就是手的约束。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第一次站在一个大舞台上,面对着台下数百观众的注视,一定会觉得浑身不自在。这时候,连自己的手都不知道应该如何摆放了。
还有,有些女士常常习惯于将自己的双手拉住放于身前,这个动作也总是被人看作是可爱的表现。可事实上,这是她们紧张情绪的一种暗号,如果她们的手不这样相互约束的话,她们简直不知道把它们放到哪里才好。
男士常见的动作则是将双手拉住背在身后,这经常被人认为是沉稳大方的表现,但其实也是出于紧张。
还有几种比较难以发现的动作,看起来很酷,但其实也属于手部的约束性动作,比如将双手插入裤兜。还有新手主持人用一只手拿住麦克风,另外一只手插入裤兜。
当然,不潇洒的手部约束也有,比如用袖筒将手拢起来。这个动作看起来是因为冷,但也可能是由于紧张而导致的手部约束。
其实,这些姿势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通过外力来约束手部。这些手的反应在具体的情境中,都是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冻结反应,映射了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肢体语言所反映的冻结反应还体现在脚上。
脚上的冻结反应主要体现在,当人感到恐惧时,立刻会把脚摆到即将要逃跑的状态中。此时,人的腿部为了准备逃跑而会大量充血,身体其他部分则供血不足,会产生手心发凉的后果。
在一个学校里发生了一起女教师被谋杀的案件,FBI特工迅速赶往学校,对学校中的可疑分子进行排查。
但是经过一番调查,FBI特工发现,学校没有一个人和这位教师有过冲突,根本就没有人有理由杀害这位教师。
无奈之外,FBI特工只好和校长握手告别,另谋出路。
但是,在和校长握手的时候FBI特工发现,这位校长手掌冰凉。FBI特工认定,这位校长是在内心极度恐惧的前提下才产生了这样的“冻结反应”。
他为什么会感到恐惧?是不是和案件有关?抱着这样的疑问,FBI特工把刑侦对象放到了校长身上。
通过调查,终于真相大白。原来,这位校长和女教师有私情,而女教师则以此威胁校长,校长无奈之下,终于痛下杀手。
一起特大杀人案件,就在一次不经意的握手中,找到了真相!
除了呼吸和手脚的反应之外,冻结反应还有一个体现,那就是表情。
一般情况下,在冻结反应中,人的面容会瞬间僵化。如果负面刺激压力过大,冻结反应也会呈现在脸上,让人失去礼仪和修养的矜持,表现为面部肌肉僵化,表情僵硬。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是最灵活的眼睛也会表现得滞涩,虽然因为需要继续观察,还会轻微的运动,但总体上是盯着负面刺激源,以便寻找后续的解决方案。
所以,如果你发现一个人表情僵硬、眼神呆滞,总是盯着一个地方,那么他很可能是产生了冻结反应。而他所盯着的地方,就是让他感到恐怖之所在。
以上种种表现,都是冻结反应的结果。而接下来,我们将教大家如果避免这些冻结反应,藏住自己内心的恐惧!
隐藏你的战斗反应
当一个人遇到危险,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冻结反应。如果事件进一步恶化时,冻结反应会转化为战斗反应。也就是说,当你认识到危险已经无法逃避,你的潜意识会激发你的战斗意志,让你充满攻击性。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恐惧会转化为愤怒。比如说,某人在走夜路的时候,突然有一个黑影蹿了出来,这个人肯定会被吓一跳。紧接着,他会感到非常的愤怒,这时他会充满攻击性。
那么我们想想:这个黑影,其实没有给他造成任何实质性的伤害,而他愤怒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这个影子让他感到恐惧。所以说,恐惧所导致的愤怒,大多是不理性的。大多数愤怒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而不理性的愤怒则更是如此。
愤怒之所以可怕,是因为愤怒经常会让人产生战斗反应,让我们只想着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暴力手段应该得到最大程度的克制,因为没有一个国家的法律和道德,容许一个人肆无忌惮的采取暴力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藏心,就必须学会克制自己的战斗反应。
1992年,一名FBI特工奉命打入墨西哥黑帮组织。这个黑帮组织的头目是墨西哥著名的大毒枭,FBI特工此次行动的目的,就是搞明白这个大毒枭是通过什么渠道将毒品贩到美国本土的。
这名FBI特工在进入这个黑帮组织之后,开始了秘密调查。
突然有一天,大毒枭让特工到自己的办公室来一趟。作为大毒枭的“下属”,特工只得从命。这位特工在进入办公室之后,立刻感觉气氛有点不对。在办公室里还坐着几个凶神恶煞的人,他知道这些人都是黑帮里的打手,他们在这里,肯定没有什么好事情。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果然,还没等他开口,大毒枭就掏出一把手枪,指着他说:“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是警方派来的卧底!我今天就杀了你。”
事后,特工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时,依旧心有余悸:“在听到对方的那句话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事情暴露了,我必须杀出去。但是这个想法仅仅在我脑子里停留了零点几秒,因为我知道,即便是动手,也不见得就能跑掉。更何况,如果这仅仅是对方的一个考验,那么我一旦动手,就真正暴露了,不仅小命难保,我们的所有计划都泡汤了。”
正因为有了这番考虑,所以特工克制住了自己的恐惧以及战斗反应,从容地说:“您开什么玩笑,我怎么会是条子?”
那个大毒枭依旧不依不饶地说:“我都已经调查清楚了,你不要抵赖了,今天你死定了。”
特工依旧从容,说道:“如果您真的调查了我的背景,那么只会更信任我,因为我过去10几年中都在监狱和逃亡的路上,我恨不得把那些抓捕我的条子都杀光。”
见特工没有露出破绽,大毒枭立刻换了一张脸,笑道:“哈哈,哥们儿,我只是开个玩笑。我一直都很信任你,现在,我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交给你办……”
这个特工一步步取得了大毒枭的信任,最终帮助FBI剿灭了这伙毒贩。
我们不得不被案例中这位特工的机智所折服。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特工确实不是一般人。在大毒枭说已经识破他本来面目的时候,相信这个特工也是非常紧张的。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会产生极度的恐惧,在恐惧心的驱使下,不是夺路而逃就是“揭竿而起”。但是这位特工却克制住了自己的冻结反应和战斗反应,成功地化解了一次考验。由此可见,若想成就大事,就必须要学会克制自己不理性的冲动,更不能随便表现出自己的战斗反应。
你或许会说:“我就善于克制自己的战斗反应,我从来都没有过和别人动手的念头。”
如果你仅仅把与人动手当作是战斗反应的唯一特点,那就错了。战斗反应包括了人类的一切攻击行为。在现代社会中,最为频繁的攻击行为就是争论。所以,争论也是战斗反应的一种表现。
争论可以是辩论或讨论,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讲,争论则成为了一种过分激烈的讨论。本质上来说,过激的讨论就是一场没有身体接触的战斗。在争论中,侮辱、人身攻击、反驳、诽谤、激将都是我们用来攻击对方的一种方式。
我们要藏心,要克制自己的战斗反应,首先就应该克制自己与别人争论的念头。或许因为某件事,你特别想和对方争出个是非因果。但是你发现没有,大部分争论到最后都会成为无休无止的扯皮。
对于争论双方,想要搞明白谁对谁错是非常困难的,即便你有再多的论据论点,也无法真正说服对方。争来争去,除了得到一肚子气之外,还在各执一词的喋喋不休中暴露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弱点,让别人有机可乘。
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战斗反应下的争论。因为任何进攻性的战略都可能导致情绪混乱,精力不集中,如果这样的话,你就不能对眼前的危险有正确的认识。
越是危险的时候,我们越要藏心。当我们的情绪上涨时,我们的判断能力便会受到影响,只会让自己更多的暴露,藏心就更加无从谈起了。这是因为,此时此刻,我们的认知能力已经被劫持了,“劫匪”就是我们大脑的战斗反应。它已经占据了思想的制高点,会调动一切资源为“战斗”服务。这时,我们很难保持理性。所以,想藏心,先藏住自己的战斗反应!
冻结反应的脱敏法则
在之前的篇幅里,我们着重讲了冻结反应的表现、意义以及应对冻结反应的一些小办法。不过,上面所提到的种种办法,只能够应对冻结反应中的某一种肢体表现。若想真正抑制自己的冻结反应,或者说让自己的冻结反应表现得不那么明显,我们还需要从消除冻结反应的根源做起。
我们知道,冻结反应的根源就是我们心中的恐惧和不安。所以要想消除我们的冻结反应,第一步就是抑制内心的恐惧。
在生活中,能给我们带来恐惧的事情太多了。寂静中的一声惊雷、黑暗中一闪而过的身影,甚至是在社交时遇到一个陌生人(即所谓的社交恐惧症),都能引起我们的冻结反应。
而事实上,在大部分时候,我们的恐惧其实是毫无必要的,那些让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并不能带给我们任何实质性的伤害。所以,我们的恐惧仅仅是一种心理作用。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若想消除恐惧,我们需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心理变得更强大一点。
在FBI的训练科目中,有一项叫做“深入敌后”。在这个训练中,FBI特工会被派遣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独立完成一项任务。
一个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而且是去执行危险的任务,甚至连一个能够在一起说说话的人也没有。此时,特工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对敌人致命威胁的恐惧,还要经受对孤独的恐惧、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FBI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若想没有恐惧,就必须先让自己习惯于恐惧。所以,他们才会把自己的下属放置于孤立无援之中。
事实证明,FBI的这种训练方式是非常有效的。很多经受住考验的特工,在任务结束之后,都大有长进。他们变得更沉稳干练,更善于隐藏自己。这些能力,都是他们在极度危险的条件下,在高强度的恐惧中练就的。从此以后,无论将他们派到任何危险的地方,他们都会从容不迫。因为他们的心,已经在磨练中渐渐强大起来!
FBI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训练方式,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在我们感到恐惧,因为恐惧而暴露自己内心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去主动接近那些让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你会发现,自己的恐惧会逐渐消失。在心理学上,人们将这种锻炼方法叫做“逐渐脱敏法”。
所谓“逐渐脱敏法”,就是让人反复接受恐惧刺激物的刺激,使其逐渐适应这种刺激物,逐步消除自己的恐惧。比如说,有些人非常害怕打针,但是如果他患了一场大病,每天都需要打针,过几个月你就会发现,这个人对打针的恐惧已经完全消失,因为他习惯了。
如果我们想要更好的藏心,不妨采用逐渐脱敏法来提高自己的藏心能力!假如一个谈判新手需要和一个重要客户谈判,肯定会感到紧张。在谈判现场,他很可能因为恐惧而产生冻结反应,被对方看出他的底限。但是如果这个人经历过许多类似的谈判,那么他一定会从容得多,心机也藏得更深,就能更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
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如果你经常对某种事物产生恐惧,就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去接触它,从而消除恐惧。例如社交恐惧,在有陌生人的场合中,如果局促不安,处处谨小慎微,脸红心跳,语无伦次,那你就要经常参加联谊活动,逼迫自己与陌生人打交道。那样,你就会在交往中得心应手,落落大方,潇洒自如,社交恐惧也就消除了。
我们曾反复强调,生活中大部分产生冻结反应的恐惧,都是一种心理作用,你没必要因此而畏缩不前。你不能因为这一次你没有处理好一件事情:被人看穿、被人识破,最终功败垂成,就觉得:我永远也做不好,我无法克制自己的恐惧,我不能从容自如,我不能隐藏自己。事实上,只要你多去经历,多去感受,终有一天你能够做好的。
转移你的恐惧心
之前我们讲了通过“脱敏法”来对抗恐惧,和因恐惧而产生的冻结反应。在现实生活中,脱敏法是非常有效的,但是这个方法有一个缺点,那就是需要有计划的、长时间的磨练和坚持。假如我们遇到了什么突发事件,脱敏法就没有什么作用了。而在我们的生活中,突发事件不在少数,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在突发事件中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我们还需要另一种方法来对抗恐惧,以达到在危急关头藏心的目的——转移刺激法。
所谓“转移刺激法”,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引起恐惧的刺激物上暂时移开,这样虽然并不能消除对某种事物的恐惧,但是却能暂时消除惧怕心理,以达到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藏心的目的。
FBI特工积臣曾经遭遇过一次生与死的考验。在某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被穷凶极恶的歹徒抓获了。由于他曾经多次破坏歹徒的犯罪行为,所以对他恨之入骨。歹徒不愿意马上打死积臣,认为那样算是便宜了他。
歹徒将积臣带到一个密室中,绑住他的手脚,然后狂笑着对积臣说:“你将在这里度过你的余生。我们很仁慈,不会轻易杀人。哈哈哈!”说完歹徒就转身离开,在临出门的时候,歹徒又回过头对积臣说:“忘了告诉你一件事情,这里有一颗定时炸弹,将在两天后,也就是48个小时之后爆炸,你好好享受你的生命吧。”说罢便将沉重的大门关上了。
在一声闷响之后,一切都归于平静,紧接着,密室里的灯光也灭了。在黑暗的密室中,空气似乎都凝结了。
在那一刹那,积臣陷入到短暂的恐惧中。的确,在无边的黑暗和寂静中等待死亡,确实是一件让人崩溃的事情。积臣知道,现在唯一的生路,就是等待自己的队友来解救自己。而这唯一的生还希望,其实也非常渺茫,因为队友不见得能找到这里,更不见得能在炸弹爆炸之前找到这里!想到这里,积臣的心沉了下去。但是他马上意识到,如果任由自己的恐惧心理蔓延下去的话,自己的精神恐怕很快就崩溃了,自己说不定会在爆炸之前就已经被吓死了!
想到这一层,积臣就打起了精神,试图忘掉自己当前的惨境。但是濒临死亡的恐惧是无法克制的,百般无奈之下,积臣绝望地唱起了歌。作为一个摇滚歌曲爱好者,积臣开始想象,自己站在舞台上为数万人歌唱。逐渐地,他在歌声中忘记了自己的处境。
就这样,积臣开始无休止的歌唱。他不知道时间,不知道疲倦,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终于,他的歌声被打断了,因为有人把门打开了,那是他的队友!
当其他FBI特工看到积臣的时候,他们完全不能想象,这个声嘶力竭唱歌的人已经在死寂的黑暗中待了整整30个小时!更可怕的是,他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而现在,他的表情却像是一个超级巨星在舞台上表演。
事后,积臣的故事成了FBI的奇迹。许多供职于FBI的心理学专家都说:这本身就超乎想象,因为一个人在绝对的黑暗和寂静中待上12个小时,就将面临心理崩溃;如果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我想普通人连5个小时也坚持不了;但是这个人却在里面“饶有兴致”地待了整整30个小时,绝非常人能够做到。
我们回过头想想,积臣之所以能战胜恐惧,是因为他成功地转移了对恐惧的注意力,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启发。
如果我们想要藏心,不想被人看穿自己的内心,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不去关注哪些让自己恐惧的事情,恐怕是个非常好的方法。
有一个自卑感很强的男士,经过长期的摸索,发现转移注意力可以有效地转移自己对自身不足的注意。当他转移了注意力,脑子里就不再有自卑感和因为害怕丢丑而产生的恐惧。这样一来,他的行为举止就自然回归了本性。在别人眼里,他成为了自信从容的人。而他身上即便有缺点,也不容易被别人轻易发现了。
其实,这位男士就是采用了转移法来藏心的。
恐惧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你越是想越是害怕。索性什么都不想了,你就会发现,那些让你感到恐惧的事情,其实也没什么。所以,我们在恐惧面前应该学会“迂回”,这样就不会暴露自己的内心了。
视线的控制
什么能引起我们对恐惧的反应?是听到的声音?是触摸的感觉?还是亲眼目睹的恐怖事物?相信对于大部分人来讲,更倾向于第三者。
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些被我们直观看到的事情,更能带动我们的情绪。比如说,如果有一个人在给你讲一个恐怖故事,即使他讲得再好,你也可能仅仅是稍有恐惧。但是,如果故事中的那些场景,是你亲眼看到的呢?那时你的恐惧感,肯定要比仅仅是“听说”大得多。
眼睛除了能够带给我们最为直观的感受之外,它本身也会对外界产生直观的反应。瞳孔实验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人们在看到喜欢的事物时,瞳孔会放大;在看到不喜欢的东西时,瞳孔则会缩小。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反应,其实还是源于人的天性。在瞳孔放大的时候,人能够尽可能多地去观察自己喜欢的事物;而瞳孔缩小,则意味着人对眼前的事物有逃避心理,以避免受到负面刺激。当然,瞳孔的变化是非常隐秘的,一般人是难以察觉的。
所以,一个人在遇到事情时,只有瞳孔发生的变化,那他肯定是藏心的高手。他们即使内心波澜壮阔,外表也不动声色。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他们在受到视觉的刺激之后,不仅瞳孔会发生反应,还会产生如视觉转移、眼神飘忽不定等状况。这样的人,就更容易被人识破,属于不善于藏心的那类人。
FBI曾经专门研究过人在各种状态下,眼睛所产生的变化。他们发现,当一个人遇到刺激而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例如愧疚、心虚、尴尬或者恐惧时,往往会产生视觉逃避。也就是说,他们不会一直盯着那个对他们产生刺激的事物看。这时候,他们的目光会尽量转向那些让他们感到愉悦的事物上,这样他们的负面情绪就会快速衰减。
但是问题来了,在对方还没有发现你情绪异常的时候,你转移视线确实有调整情绪的功效;假如对方已经对你的情绪异常有所察觉,这时候你如果还想用转移视线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恐怕为时已晚,而且对方很可能会因此确认——这个人一定是想在掩饰什么!那么,你想要藏心就难上加难了。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所以,在你已经露出马脚的时候,不妨镇定一些,不要让自己的眼神显得太过飘忽,这样才能真正藏心。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藏心确实需要随机应变,这世上没有哪一种方法能让你永远不被别人看穿。只有在最合适的场合,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才能做到真正的藏心。在这方面,发生在FBI特工身上的一个经典案例,或许能给我们启示。
1987年,FBI截获了一份重要情报:在美国政府内部,安插有某敌对国的一个间谍。当时FBI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抓捕这个间谍,他们想利用他,向敌对国传达一个错误的情报,上演一出“反间计”。
FBI获悉,这个间谍下一步的任务是盗取一份机密文件。所以他们造了一份假文件,就等着间谍“自投罗网”。与此同时,FBI还安插一个特工进入到政府部门,专门负责保管文件。特工的任务,就是“指引”间谍盗取假文件。
特工在进入政府部门之后,很快就和周围的同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当然,也包括那个间谍。作为一个“新人”,和老员工搞搞关系是件很正常的事情,所以特工的这一举动并未引起那个间谍的怀疑。
某一天,那个间谍主动邀请特工到自己家共进晚餐。特工知道,间谍一定是想从自己口中套话。虽然自己的任务就是告诉对方“文件”的具体位置,但是如果太过刻意的话,肯定会让对方怀疑。而且,作为专门保管文件的负责人,那样也显得太没有专业素养了。对方怎么能相信呢?特工决定耍一些小花招。
席间,间谍和特工边喝酒边聊天,聊的都是些家常话。特工知道,真正的考验还没有开始,好戏还在后头。
果然,饭过五味、酒过三巡之后,那个间谍叹口气,说:“我真羡慕你们这些搞后勤工作的,天天在办公室闲坐。哪像我们,每天要面对那么多事情,整天提心吊胆的应付上司。”
特工连忙道:“可别这么说,我们这活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最近几天,第三档案室……”说到这里,特工赶忙停下了话,还装作非常紧张的样子,眼神飘忽不定。
间谍见状也没多问,岔开了话题。特工心中暗想:“果然上钩了。”
几天后,藏在第三档案室的那份假文件果然有被人动过的痕迹……
这个案例中的FBI特工,为了让对方相信自己说的话,故意表现出一种试图掩饰自己内心的状态,这属于反其道而行之的藏心术。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眼神起到很大的作用,这让对方坚信:这个人所说的一定是真的,因为他想掩饰自己!而特工则通过这种方式,将真相隐藏起来。这可以算作是藏心的另一层境界了。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如果想要掩饰自己的真实内心,不妨通过对视线的控制,先让对方相信“假象”。这种方式,我们在生活中其实经常可以看到。
比如说,你去买一件衣服,这件衣服店主要价500,而事实上,这件衣服卖到300店主还有得赚。但是当你砍价砍到400的时候,店主便做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眼中充满了不可能、绝对不卖的神情,并且对你说:“我这进价就400,你再多给点。”这种情况,其实店主就是想将你引到一个假象中,以隐藏自己心中真实的价格定位。
藏心是一门特别高深的学问,这里没有什么固定的套路可言,只有活学活用,才能做到最好。而本节,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对于自己视线的小小控制,就能在不同的场合中起到意想不到的藏心作用!藏心术的“博大精深”可见一斑,我们将在之后的篇幅中继续介绍。
藏住你的恐惧
如何通过避免冻结反应来隐藏我们的内心?首先你要“管住”你的眼睛。
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确实我们的很多情绪都是通过眼睛透露出去的。由于人们在谈话的时候,第一个观察到的地方也是对方的眼睛,所以管住自己的眼睛往往就等于隐藏了自己的内心。而很多时候,许多人就是由于没有管住眼睛而被人看穿的。
FBI知道对于狡猾的人来说,他的眼神要比语言可信得多。
桌子对面的男人小心谨慎地回答FBI特工提出的问题。他既不是谋杀案的主要嫌疑人,也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案发当时不在现场,但特工依然不停地追问:
“假如你参与这宗案件,你会使用枪吗?”
“假如你参与这宗案件,你会使用锤子吗?”
“假如你参与这宗案件,你会使用碎冰锥吗?”
其实,破冰锥正是作案的工具,所以特工想看看嫌疑人听到凶器名称时,会作出何种反应。
果然,那男人一听到“碎冰锥”这3个字时,眼皮耷拉了下来。根据这一点,他被作为第一嫌疑人调查,随后的事实证明他没被冤枉。
上面是FBI特工乔?纳瓦罗叙述的一件事情,证明了脸上最为诚实的部位,就是眼睛。那么,如何管住自己的眼睛,避免暴露心中的想法,防止冻结反应?
如果你感觉心中有压力,就尽量将视线转移到美好的事物上去,让自己的心境好起来,以此来掩饰心中的负面情绪。也就是说,你不要总把目光放到那个让你感到恐惧的地方,那样会暴露你的内心。
当然,你的眼神也不能过于游离,因为冻结反应还有一个表现,那就是眼珠乱转,也是内心恐惧之后的一种表现。所以在危险时刻,你一定要把眼神放在一个能让你感到愉悦的地方。当你的眼中尽是欢欣之情的时候,谁也不能发现你的恐惧。
管住了眼睛之后,你还要管住自己的手。很多人在“心里有鬼”之后,会显得手足无措,或是下意识的作出反应,这会极大地暴露自己的内心想法。相反,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手,则会藏住自己的心。
在这里,我们用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来说明,克制自己手部冻结反应来避免暴露内心想法的好处。
东汉末年,曹操持短剑去刺杀董卓。当时董卓背对曹操,曹操乘机拿出短剑,准备下手。而此时,董卓却突然转过身来。这时曹操肯定是非常惊惧的,如果他产生了冻结反应,要么是僵住不动,要么是下意识的逃跑,那么他的小命就难保了。但是曹操却没有被冻结反应所控制,而是顺势说:“我要把宝剑赠与你。”从而避免了杀身之祸。
曹操的这个案例,就说明了避免冻结反应的好处。但是我们如何才能修炼得和枭雄曹操一样厉害呢?
首先,你要锻炼自己对情境的掌控感。比如,一档很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自己的演播大厅,即使人再多,场面再大,也不会感到恐惧。为什么呢?因为他能掌握这个情境。
FBI为了锻炼对情境的掌控感,常常会进行一些“非人”的训练。为锻炼特战队员的心理素质,会把他绑在即将驶来的火车铁轨上。在实弹射击中间,假人旁边就站你的队友。总而言之,他们要的,是在任何危险情况下都能保持冷静的人。
一些退役FBI特工说:“我们并不需要那些在酒吧斗殴中的打架能手,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这样的人:他能够走进一个酒吧,立马意识到这不是个好地方从而马上离开。”
在紧张局势下执行任务时,能否冷静观察可能意味着是消除危机还是引发危机。
1996年4月,一支FBI特工队降落在利比里亚的蒙罗维亚,以帮助那里的美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摆脱内战的威胁。此时情况已经很复杂,武装暴徒在使馆附近抢劫,站岗的特工遭到枪击。狙击手朝使馆院里打黑枪,直升机飞行员偶尔看到流弹从挡风玻璃前掠过。
但是,在将近两周时间里,这支特工队未发一枪,撤退了2126人,最大限度减少了在使馆周围交火的可能性。
FBI之所以能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冷静,是因为他们在训练中已经模拟了任何危险的场景。比如在铁轨上面对火车,比如说对着离队友很近的假人开枪。他们适应了这样的场景,所以能在这样的场合中保持冷静。
我们不会经历那样危险的时候,所以不用将自己放到火车道上,但是我们也可以模拟一下可能会感到紧张的场合啊。
比如说,你去面试之前,如果害怕紧张,可以找个人扮演考官,来提问一些面试中可能会问到的问题,然后你做回答。
你在姑娘面前总显得缩手缩脚,可以多尝试着和一些姑娘约会,时间久了,你适应了那个场景,就不会再感到紧张,更不会产生冻结反应了。
总而言之,情景再现,是避免冻结反应的一种好办法。
除了情景再现之外,还有很多办法可以避免冻结反应,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还将进一步讲述。
逃跑的那一刹那
太多时候,我们显得不太镇定。而慌乱无措的行为,想要逃离危险的心态,则是暴露我们内心的罪魁祸首。我们想要藏心,就必须让自己变得镇定一些。
想要让自己变得镇定,变得更有城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需要调动我们太多的精力,所以,我们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改变自己。在本章,会给大家指出一条明路。让大家知道:“我可以通过这样的办法,来让自己变得更镇静。”请耐心读下去吧。

逃跑的那一刹那
在上一章中,我们讲到人的冻结反应。在本章中,我们要讲一种和冻结反应一样,拥有“悠久历史”的人类本能——逃离反应。
所谓逃离反应,就是人在感受到厌恶或恐惧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反应。造成这种反应的源头是,那些对人构成威胁的刺激源足够强大,人没有改变局面的信心,所以会造成人的逃避心理。远古时代,逃离就是简单的跑,但是在现代社会中,逃离则多数比较隐晦。
如果你出现了逃离反应,那么别人就可以判断出,你对眼前的东西产生了厌恶或者是恐惧。和冻结反应一样,这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值得人真正逃跑的事情越来越少了。可是我们的逃离反应依然发生着作用,更可怕的是,它随时都有可能暴露我们的内心。
某次,FBI特工在机场巡查,他们的目标是找出一个潜逃中的连环杀手。FBI特工知道,这个人很可能已经易容改装,想要抓到他可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他们擦亮了眼睛,四处寻找。
可是在找了将近半个小时之后,FBI特工依旧一无所获。
这时候,从机场外面进来一个人,看起来和其他人并无区别,向着登机口走去。此时,一个机场的安保人员从他身边经过时,不小心撞了他一下。那个安保人员立刻向他道歉,他仅仅是点点头,并未说话。
这一切都被FBI特工看在眼里。FBI特工注意到,在安保人员和他身体接触那一刹那,他的脚立刻摆出了一前一后的姿势,类似于运动员在起跑线上所采用的起跑动作,这是最典型的逃离反应。FBI特工立刻前去“请”他谈一谈,果不其然,此人正是FBI要找的那个连环杀手。
FBI特工之所以判断那个人有问题,是因为对于一般人而言,机场安保并不能对他们形成威胁,所以不会因为安保人员碰他一下就产生逃离反应。而这个人却表现出了明显的逃离反应,只能证明他心里有鬼!
采用这个案例只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逃离反应确实可以暴露我们的内心。
大家不要以为只有“心里有鬼”,才可能产生逃离反应。事实上,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即便我们的内心坦荡,但是在受到某些刺激的时候,还是会产生逃离,进而暴露我们当时的心理状态。
在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令狐冲在知道师傅岳不群是个伪君子之后,对他产生了极度的厌恶感。所以当岳不群过来想拍一下令狐冲的肩膀时,令狐冲自然而然地闪避了一下。而岳不群则哼了一声,走开了。这就是典型的逃离反应出卖一个人真实想法的案例。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当我们内心对一个人非常厌恶或者是害怕的时候,这个人若是试图接近自己,我们也可能会产生逃离反应。由于逃离反应很容易被人看穿,进而让人意识到:这个是讨厌(害怕)我,所以逃离反应经常会暴露我们的内心想法。所以,要藏心,必先控制自己的逃离反应。
事实上,我们的父母很早就在帮助我们克服自己的逃离反应。由于每个人天生对陌生人都有一定的恐惧感,所以在小的时候,在见到陌生人之后,父母会教我们:去主动和叔叔阿姨问好。这其实就是一种克服逃离反应的培训。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培训,我们在成年后,在面对陌生人时,会较少出现眼神逃离或者躯干后仰等明显的逃离反应。我们因此被人视作是有修养的人。
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虽然在大部分时候,我们比较好的克服了逃离反应,但是在面对某些情况时,我们还是难以克制自己的这种反应,因而暴露了自己的内心。所以,在接下来的叙述中,我们将阐述逃离反应的“终极控制”。
克服目光的逃离反应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们的很多情绪都是从眼睛中显露出去的。在之前介绍如何应对冻结反应时,我们就讲了如何控制自己的眼神,以做到藏心的目的。而在本节中,我们将不得不再次提到眼神控制,因为眼神控制也是克服逃离反应的一种手段。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以下情况:在会场里,领导在讲台上喋喋不休,而你对这个领导还有他所讲的话充满了厌恶,这时候,你的目光就开始四处飘荡了,这就是典型的逃离反应。你不能阻止对方讲话,又不能转身离开,所以逃离反应便体现在你的目光上。
当然,会场中那么多人,你即便产生了逃离反应,也没什么关系。但如果你独自面对一个人,在倾听对方谈话的时候,把头转向一边,目光的聚焦也不在对方身上,那么很可能引起对方的极度反感,因为这是逃离反应的典型动作,代表着厌恶或恐惧。这就不仅仅是一种暴露自己内心想法的行为了,还是一种没有礼貌的体现。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警方抓到一个在逃多年的逃犯,他手上掌握着关于犯罪集团的重要线索。但是不管警方如何审问,他始终闭口不答。无奈之下,警方只好求助于FBI审讯专家。
审讯专家到了现场之后,看到的是这样一个人:多年的逃犯生活,让他显得有点神经质,似乎总是在悄悄地观察四周的动静,神情猥琐。
审讯专家对警方说:“你们先审问,我在旁边观察一下。”
和前几次一样,警方的审问依旧一无所获,警长对专家说:“还是由你出马吧。”
专家也没有推辞,搬了把椅子,坐到逃犯的对面,开始审问。
警方惊奇地发现,专家的审问方式和自己完全一样,甚至连每一句话都非常接近。但是,逃犯似乎被施了魔法,老老实实地说出了线索,到最后甚至还留下了忏悔的眼泪。
事后,警长好奇地问专家:“我们的方式完全一样,为什么效果截然不同?”
专家笑了一下说:“这个逃犯已经潜逃多年,受尽别人的冷眼与嘲笑,现在他有了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其实他自己也非常想和警方配合。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你的下属在审问他的时候,在离他非常远的地方坐着,甚至连正眼都不愿意看他一眼;即便是看了,也是鄙视和厌恶的目光。这激起了他心中的反感,所以你们才徒劳一场。而我,虽然对这样一个曾经犯下滔天罪行的人非常鄙视,但是自始至终都没有表现出来,而用柔和的眼光看着他。对于一个亟需别人尊重的人来讲,还有什么方式能比这样更打动他呢?所以我成功了。”
在这个案例中,审讯专家通过眼神,成功的隐藏了自己内心的厌恶和不满,更杜绝了自己的逃离反应,所以他才能获得对方的认可。
在与人交谈的时候,我们的目光也应该始终聚焦在谈话者身上,即便是你对他有些不满,有些厌恶,你也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不仅能够让你藏住自己的厌恶心,更是一种社交中的基本礼仪,是每一个懂礼之人应有的素养。
克服肢体上的逃离反应
之前我们介绍了从眼神控制这个层面来克制逃离反应,那么本节,我们将从肢体语言的角度探讨如何克服自己的逃离反应。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逃离反应在肢体动作中的几种体现。
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逃离反应,就是躯干的转动。
这种逃离反应比较容易出现在多人对话的场景,和在比较开放的空间环境中对话。当不喜欢当下正在说话的这个人时,很多人都会将身体转向另外一个人,尽管脸上可能没有表现出厌恶之情,但是这种肢体语言已经将此人的内心暴露了。
FBI曾派遣特工M潜伏到某犯罪组织,试图瓦解这个犯罪组织。
M特工发现,这个犯罪组织结构严密,犯罪行为隐蔽,要想一举破坏对方,只有从内部下手。但是,他缺少这样一个契机。
某一天,这个犯罪组织搞聚会,许多头目都来参加。在聚会中,M特工敏锐地察觉到,在他们老大讲话的时候,组织中的副手虽然一脸堆笑,但是身体却转向了别处。M特工意识到,副手对老大有所不满,这也许是从内部瓦解对方的一条好路子。所以从那以后,他开始刻意挑拨二人的关系。
果然,没过多久,这个犯罪组织就开始了内讧。内讧大大削弱了这个组织的实力,很快他们就作鸟兽散了。一个让警方头疼了很久的组织,就这样被瓦解了。
案例中的M特工,就是敏锐的观察到副手一个小小的肢体动作,从而洞悉了对方的内心想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肢体语言也同样会被有心人所观察到,我们的内心所想也可能会因此而暴露。所以,在面对一个人的时候,无论你内心是如何想的,在还没必要摊牌之前,请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他。而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转开身体。
第二个肢体上的逃离反应就是你的脚。
从科学角度来看,想要控制自己的脚要比控制身体其他部分更难。因为脚是离中枢神经系统最远的一个器官,所以最难控制。美国有位前FBI特工就曾经在书中总结过:“从头到脚,可信度逐渐增强。”
如果两个人是站着说话的,无论身体其他部分是怎样的状态,双脚脚尖一定是指向对方的。如果是坐着说话,双腿延伸线形成的扇形区域,会把对方涵盖在中间。
但是当一个人产生逃离反应之后,脚会立刻改变方向。这是典型的“准备逃走”的表现,也是逃离反应最直接的体现。
发生在脚上的逃离反应,虽然很难被人观察到,但是一旦被人发现,那么对方就可以确定你此时的心理状态了。所以,如果你想藏心,就要控制住自己的脚。
第三个逃离反应的肢体表现就是手。
我们之所以把手上的逃离反应放到最后一位,是因为手的反应是最不直观的。这是因为,手部的逃离不是通过动作体现出来的。
在我们有了逃离反应的时候,其实我们的神经系统已经开始为逃跑做准备了。这时候,身体里的血液会向腿部集中,而手部则供血不足,所以会冒冷汗,手上发冷。之所以说手部的逃离反应不太明显,就是因为这些特征是观察不到的。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比如正式场合需要握手,这个特征就会显得十分明显了。
由于手部的逃离反应完全是生理上的反应,不能用理智加以有效克制,所以,若是你感到自己手心冰凉、冒虚汗的时候,就要避免和他人握手。
这里介绍几个礼貌拒绝握手的小窍门:在需要握手时,你可以先把手伸出来,掌心向上,做出“请”的动作,并且说:“有失远迎,这边请。”或者是,在握手之前,假意打喷嚏,用手捂一下自己的嘴。这样的话,你不和对方握手,反倒显得你彬彬有礼。
总而言之,逃离反应在肢体上有多种表现方式,但是你可以通过一些小方法一一化解,以达到藏心的目的。
熟悉让你更镇定从容
一个歌星,在自己熟悉的舞台上,往往表现出无比自信的气质。一个企业老总,在自己的企业中,往往体现出超出一般的王者之气。就算是一个普通人,在自己家里,也肯定会从容不迫……
相反,一个贫困潦倒的人进入到富丽堂皇的酒店中,会显得手足无措。而员工在强势老板的办公室,也会显得有点不自在……
为什么我们在有些时候、有些地点,总能保持镇定,而在某些时候,却又显现出难以抑制的窘迫呢?
其实,这都是逃离反应在作祟。在你熟悉或者是你能掌控的地方,你感受不到威胁,所以不会产生任何逃离反应,你显得镇定从容、落落大方。但是在有些地方,你会感到自己的弱势。而这时,由于逃离反应的产生,你会显得缩手缩脚,不够自信。
很显然,我们都想成为一个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表现得落落大方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也都希望能够藏住自己心里的不安和局促。若想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培养自己的“熟悉”。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每一个资深的FBI特工,在被派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执行任务时,都会先熟悉这里的地形。他们会到附近的街道随意的逛一圈,在逛街的同时,他们还会特别留意这里的一些具体情况:比如人群的密集程度、当地的地形等等。
FBI特工斯威夫特说:“其实,我们所做的这些观察,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更是为了能够对这个地方形成一种熟悉的感觉。要知道,熟悉在很多时候等同于安全。有了这种感觉,我们会显得更加从容镇定,就不容易暴露自己。”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知道,熟悉这种感觉来源于我们心中的防范或是进攻意识,在熟悉之后,人就相对更有安全感
在自身绝对熟悉的一个范围内,人会体现出极度的自信和松弛(当然,也可能表现出如炫耀、骄傲等特点,这是熟悉的负面效应,对藏心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我们更加镇定,所以能够更好的藏心。
所谓藏心,其实关键在于人对自己情绪或者是状态的熟悉。如果一个人对一切已经熟悉,那么他首先就具有了“掌控一切”的意志和心理基础。而拥有掌控心态的人,对于任何突发事件都会呈现出比较平淡的反应。这是因为他们心中自认为有控制一切的能力,所以在“大事”面前,他们显得比较淡定从容。
因此,对一切熟悉的人往往表现出另一种见惯了大场面的自信,在任何时候,他们都保持着松弛的状态,这种松弛的状态其实是我们内心的一层保护膜。因为你松弛,所以你没有破绽和漏洞,别人也就更难以看穿你的内心,这类似电影中高手们所说的“无招胜有招”。
内心鼓舞的原动力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一些“无所谓”的事情搞得非常“不淡定”,慌了手脚。比如说,公司明天要开一个重要的会议,到时候公司的领导们全都在场,而你的部门要求你届时当着所有人的面发言。
想到要在那么多人面前发言,也许你感到有些恐惧,并引起你的逃离反应,整整一天,都显得非常不淡定。对你而言,你想获得发言的机会,因为这对你的晋升非常有利。但是你却产生了本不应该有的恐惧心理,陷入到苦恼之中。恐惧心理可能会让你在明天的会议中显得不够自信,甚至可能因此影响你的发挥。
其实,我们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往往是由于我们在精神上总想逃离或逃避某件已经决定要做的事而产生的。事实上,因此而产生的逃离反应,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内心力量来纠正。
1987年,4名FBI特工在追捕一名逃犯时,被狡猾的逃犯引入到危险的南美丛林里。在那里,他们迷失了方向。
在原始丛林中迷失方向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那里潜藏着无数的危险和杀机,稍有不慎,就会丧命。
即便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FBI特工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经过一番寻觅,他们终于抓获了那名逃犯。
被抓获之后,那名穷凶极恶的逃犯依然不知悔改,他狂笑着对4名特工说:“你们费尽心思抓我,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但是,又有什么意义呢?这里是原始丛林的最深处,你们不可能活着出去,而我根本就没打算活着。”
面对逃犯的这番话,一个特工回答说:“因为你的内心已经对自己绝望了,你对生活充满畏惧,所以你才会走上邪路,才会把自己引向死亡之地。而内心真正强大的人,则永远不会放弃生的希望。”
在之后的一个星期中,4名特工带着这名逃犯跋涉在原始丛林中。经过千辛万苦,他们终于走出了茫茫丛林,重获新生。
事后,死里逃生的特工们在接受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内心是一种力量,心中有光明则无所畏惧,而心中黑暗,则将自己引入死地。”
作为FBI特工,经常会遇到一些危险的事情。但是他们的内心似乎具有强大的能量,他们不会因为危险而惊慌失措。在外人看来,这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境界。
正如FBI特工所说,我们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完全取决于我们内心的力量。如果你决定想要将一件事进行到底,又何必在精神上老是希望躲开或者逃避呢?
只有内心力量真正强大的人,才能做到不为外界的因素所干扰,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杜绝一切恐惧,永远保持镇定,不会被人轻易看穿。
FBI第一任局长胡佛曾经说过:“如果一个特工敢于出没最危险的地方,那么他犯再大的错误也错不到哪儿去。”这就是说,遇到问题越是想逃避,那么犯错的几率就越大;如果你能勇敢地面对,那么即使犯错,也是能够挽回的。
这个规律在我们的“藏心术”中依然适用,在很多时候,我们越是害怕自己“暴露”,越是容易被人看穿。因为你的恐惧会出卖你。而那些真正能够藏心的人,都是“勇敢者”,因为他们不会畏惧,所以才能挥洒自如。
一个人如何才能在人生中更加勇敢无畏?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心理控制方面的知识去回答。
当一个人不够自信、内心不够强大时,他对外界的反应会显得非常“过激”。比如说,一个人个子很矮,小的时候经常被人嘲笑。长大后,如果他还因此极度自卑的话,那么就会非常在意别人对他身高的评价。如果有人在身高上和他开玩笑,他的反应一定会非常激烈,因为他无法掩饰自己内心的愤怒情绪。
但是对于那些内心强大的人来讲,就不容易情绪失控,即便是有人恶意嘲笑他们,他们也能从容应对。这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自信,他们是生活的勇敢者。
那么,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人的内心会有强大弱小之别?
通过日常观察我们会发现,有些人能力很强,但是在有些时候常常因为心理素质太差而坏了事。有些人能力虽然一般,但是关键时刻能稳住自己,藏住内心的负面情绪,反倒是无往而不利。
由此可见,在这个世界上,客观的因素固然重要,但是主观的能动性也不容忽视。对每个人而言,其实大家在能力上都差不了多少。所以,成功者和失败者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内心:成功者的内心更强大,而失败者则往往难以掩饰自己内心中负面的东西。
成功者不是没有恐惧之心,但是他们能够很好地隐藏自己的恐惧,让理智占领思想的高地。对于那些善于藏心的成功者而言,在遇到重大的事情时,他们不会马上表现出惶恐、不知所措的情绪,而是显得更为清醒,所以他们能透彻分析形势,在头脑已经形成了应对的方法。
如果我们将自己的生命用在恐惧、犹豫、左右不定上,那么最终会一事无成。在任何时候、采取任何行动,我们都有可能犯错。但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害怕出错,就止步不前。
从“藏心术”的角度而言,一个人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最容易暴露自己。相反,不管任何时候,如果你能保持镇定,那么你就能更好地隐藏自己的内心。我们可以想一想,在生活中,那些被人称作是“有城府”的人,是不是都显得比别人要镇定许多?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李?艾科卡曾说,镇定是他在成功者身上找到的首要品质。正是因为处事冷静,这些人才一呼百应,不负众望。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藏心术”,并不是单纯掩饰自己内心的一种法门,更是一种让自己内心力量逐渐强大起来的训练方法。
藏心的关键,不在于外在的方法,而在于如何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强大。因为只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心,才能让你在任何时候都保持镇定,在此基础上,所有的方法、理论才能运用自如。
积极面对,别逃避
藏心的主旨在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许很多人会因此认为:藏心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恰恰相反,若想更好的藏心,其实需要你积极主动地去面对生活中的事物。
对于普通人而言,碰到一些紧急事件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逃避,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因为有了逃避之心,所以我们会变得惊慌失措,显得不镇定,从而更容易暴露自己的内心想法。所以,要想藏心,我们还是要积极面对,不能让自己的逃避心理轻易占据我们的思维。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对于即将发生的那些“坏事儿”,自己心里常常惴惴不安,但是当这件事情已经摆在眼前,我们已经无路可退的时候,整个人反倒显得镇定从容得多。这就是面对的力量。当你下定决心去面对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已经接受了一切后果,你不会再逃避,所以你会更强大。
或许,我们只是在情势的逼迫之下,才不得不去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而“藏心术”,则要教会你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中的一切艰难时刻。
为什么我们在预想未来时,总是觉得前路坎坷?为什么我们对未知事物总是充满恐惧?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你还未做好积极面对的准备。
当你学会积极面对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拥有了镇定从容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你不会因为一些突发事件而显得惊慌,无论外界有什么样的变化,你都不会过早的暴露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
“可以确定的是,每一个FBI特工,都是生活的勇者。”这是FBI首任局长胡佛说过的一句话。
在胡佛11岁的时候,小胡佛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一家人吃过晚饭后,小胡佛跑到自己的房间,拿出一张自制的报纸,发给全家人。
这张自制报纸上的内容是小胡佛自己收集的他认为重要的新闻材料,当时他向家里人宣布:“我的每份收取一美分的报酬,你们都要订阅。”对于孩子的这个举动,胡佛的家人都十分支持,他的妈妈说:“好的,我喜欢我们的小情报员收集的这些情报。”
小胡佛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喜欢收集情报。虽然当时的他可能还不知道,自己将成为世界上最大情报组织的掌门人,但是他依旧积极主动的为自己争取每一次“收集情报”的机会。
胡佛掌管FBI之后,这个“过分积极”的局长成了所有FBI特工的噩梦。他规定特工必须实行“强制性自愿加班”政策。
在胡佛的手下,特工被迫早晨7点就要上班,比一般的工作时间提前了两小时。这是一个常态化的规定,更是雷打不动的规矩。如果遇上工作需要,都会在凌晨2点的时候从温暖的被窝里钻出来去捕人,或者加班到清晨。
当时有些特工为了消磨时间,就到附近的咖啡厅去。那段时间,挨着FBI办公地点的咖啡馆生意出奇的好。
胡佛知道情况之后,十分生气。星期五这天,胡佛叫来自己手下的一个特工,对他说:“今天你到咖啡厅去,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在那里喝咖啡的特工的名字给我记下来。”
这个特工就照胡佛说的去办了。当他把这份名单交给胡佛的时候,胡佛心满意足地笑了。从此,这些人被相继以各种各样的借口踢出门外。胡佛常说:“我对那些无所事事的人非常不理解,因为我总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有做不完的事情。”
正因胡佛的积极主动,FBI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情报部门之一。
胡佛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积极主动,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这个道理,在藏心术中同样适用。
在你需要隐藏自己的内心时,积极与消极是成败与否的关键。你有没有信心去战胜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是你能否藏心的关键。
当你的上司不相信你的能力,你应该积极的证明自己,而不是整日愁眉紧锁,让人一眼就看穿你心中的不满和压抑。你和你的同事相处得不好,你应该积极地去尝试与他沟通,而不是避得远远的,让人家明显感觉你心中的疏远……
退让只能暂时逃避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出了这个圈子有可能会遇上更麻烦的问题。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镇定,请学会积极面对。
人际关系的距离感
逃离反应在生活中多有体现,下面我们给大家叙述一下逃离反应的另一种表现——人际关系的距离感。
在人际交往中,心理上的距离会通过距离上的远近体现出来。这种意识其实和动物的领地意识非常相像,也是逃离反应的一种。
比如说,你和一个陌生人,理论上应该保持3米以上的距离(在公交车等场合除外)。如果这个人过分的接近你,你就会感受到威胁,产生逃离反应。对方若是你最为亲密的人,则不会产生这种反应。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博士将这种距离关系分为4层:
第一种距离叫公众距离。应该保持在3.6-7.5米。也就是说,如果一个陌生人试图靠近到离你3米左右的距离,就会引起你的警觉,从而产生逃离反应。
第二种距离叫社交距离。这个距离是一般性的社会活动时所保持的距离,如办公、开会等,这时候人们应该保持在1.2-3米之间。
第三种距离叫私人距离。这个距离是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时常见的距离,这个距离应该保持在0.45-1.2米之间。
第四种距离就是亲密接触。这个距离已经没有距离了,在至亲之间会得以体现。
不要小看人际关系中的这种距离感,事实上,它可以透露出许多东西。
FBI特工在追查一起间谍案。他们接到一份情报称,间谍会在下午5点左右,出现在一家咖啡厅里。
在得到这个情报之后,FBI特工马上意识到:这是个老手。对于新手而言,他们会尽量选择在人少的时候接头,以为这样不容易被人发现。但是真正的老手,却会选择在人多的地方接头,因为那里更容易隐蔽和躲藏。
为了找到这个间谍,FBI决定在咖啡馆布下天罗地网。
下午5点时候,咖啡馆里已经是人声鼎沸。在这样的环境中,想找出可疑分子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很快,FBI特工就把目光对准了一对夫妇。这对夫妇在进门的时候手牵着手,显得非常亲密,在落座后,他们面对面的坐着,偶尔耳语几句,但是在说完话之后,却都是背靠着沙发的靠背,这是明显的距离感。FBI特工马上判断出:这是一对假夫妻。对他们便留意起来。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果不其然,不久后,FBI特工便找到了他们接头的证据,将二人拘捕了。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得知,在大部分时候,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感是一种心理上的默契,很难长时间的假装。这种人际关系交往的距离,很可能将我们的内心暴露出去。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保持距离。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比如说,在一次同学聚会中,你的所有同学都在场,其中肯定有和你关系特别亲密的,也有关系比较一般的。这时候,如果你不注意对社交距离的控制,和那些关系好的表现得特别亲密,和其他人则显得有些疏远,肯定会给人厚此薄彼的感觉,引起不满。
所以,我们要藏心,有时候先要藏住我们和别人之间的距离。否则,很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距离的控制,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情感。比如说你与恋人吵架了,
仅仅是普通的吵架,并没有伤害到彼此的感情。但是你想刻意表现你很生气,以便让对方明白你的立场是非常坚定的。当然,这个生气是假的,你心里其实早就归于平静了,那么你如何才能掩饰自己的平静心情,假装很生气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刻意的保持距离。比如,在吃饭的时候,你坐的离对方远一点,并且不容许对方的筷子和你的筷子有触碰,那么就肯定骗过对方,让对方以为你还在生气。
也许大家读到这里会有所启发:原来那些最能暴露我们内心的种种线索,同样也是我们藏心的好方法!如果大家都能够领悟这一层,那么也算是对“藏心术”有所感悟了。
事实上,这世界上不存在任何绝对性的东西,藏心也是如此。在很多时候,“暴露”和“隐藏”是相对的,你完全可以通过给对方一些虚假的信息来更好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逃避型人格的分析
现代心理学将习惯性逃避的人群,归结为逃避型人格。
在古代,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居者,就可能是属于此类人格。对于现代人而言,想做一个隐居者恐怕非常困难,因为我们必须面对红尘俗世的纷纷扰扰,即便你不想,但是你别无选择。所以,逃避型人格在现代社会中,显得与世情格格不入。因此,即便你对生活有再多不满,对现实有再多无奈,你依然要藏住自己的逃避心理,积极地面对眼前的社会。
但是在现实中,对于许多逃避型人格的人而言,他们虽然不能选择隐居,可是往往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他人亲密的接触,唯求自安。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江苏南京有一位父亲,将自己的两个孩子“囚禁”在自己的家中,不让孩子和外面的世界有任何接触。父亲这样做的目的,是怕孩子被外界坏的东西所影响。可是,他这种古怪的想法断送了孩子的童年与青春,是一种犯罪行为。
逃避型的人,不敢面对外界社会,也同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灵。所以,这种逃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因此,逃避型人格如果发展到最后,对于人是有害无益的。只有克制和隐藏自己的逃避心理,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取得一定的成就。
FBI心理学专家霍妮认为逃避型人格有以下特点:
(1)因为别人的批评和反对意见而深受伤害;
(2)除了自己的亲人之外,没有或很少有交往密切的朋友;
(3)除非他们确定自己受到别人的欢迎,否则不愿意介入到别人的事情中;
(4)对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交活动尽可能的逃避;
(5)在社交场合显得沉默寡言,尤其害怕别人的评价;
(6)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的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霍妮认为,只要满足以上特征中的4项,那么就可以断定一个人属于逃避型人格。
逃避型人格最大的特点是普遍地疏远他人,甚至有对自我的疏远,他们对自己都持旁观态度,这与他们总的生活态度是一致的。他们的内心还有一种有关键意义的需要:在自己和他人之间保持感情的距离。更精确地说,他们有意识和无意识地作出决定,不以任何方式在感情上与他人发生关联,无论是爱情、争斗、合作、还是竞争。
当然,逃避型人格也并非没有好处,拥有逃避型人格的人,往往是细腻的内心观察者,显得独立而有主见。但是,在当今社会,如果一个人不愿意与别人协同合作,那么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且,从藏心术的角度来讲,逃避型人格的人往往不能克制自己对于集体和他人的恐惧,所以极容易被他人看穿,对藏心是极为不利的。
拿破仑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当时,他的家族已经穷苦不堪,但是他的父亲还是把拿破仑送进了地处布里恩的一所贵族学校。在这里,拿破仑的同学都是一些富贵子弟,他们经常夸耀自己家庭的富有,嘲笑拿破仑家庭的贫穷。拿破仑的自尊心被深深地刺伤了。
终于,拿破仑实在忍不了了,逃离这里。他给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我始终忍受着别人的嘲笑,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向我炫耀他们的金钱,讥讽我的贫困。父亲,难道我在这些富有而高傲的人面前永远只能谦卑地活下去吗?”
拿破仑的父亲回信写道:“诚然,我们很贫穷,但是你必须在那里把书念完。”
无奈之下,拿破仑在那所学校坚持了5年,经受了长期的折磨。但是那里的每一次嘲弄、每一次欺侮、每一次轻视的态度,都使他坚定了改变命运的决心。既然无法离开这里,那么只有试着改变现状,他要让那些嘲笑自己贫穷的人看看,他确实比他们优秀许多。拿破仑没有任何的空口自夸,只是在心里暗暗地计划着,决定把这些没有头脑而又傲慢的人作为通向权力、财富和名誉巅峰的桥梁。
到了16岁,拿破仑成为法军的一名上尉。也就在这一年,他的父亲去世了。拿破仑不得不从他微薄的薪水中抽出一部分来供养他的母亲。在军队里,拿破仑发现很多人把空余的时间都用在追求女人和赌博等事情上。拿破仑身材矮小,不讨女人喜欢;经济拮据,也没有钱拿来赌博,所以拿破仑显得很不合群。形单影只的拿破仑选择到图书馆打发时间,这使他获益匪浅。
拿破仑漫无目的地读一些杂乱无章的书,并不是以读书作为消遣的方式,而是把读书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途径。他决心将自己的才干与能力展现给世人,并把它当作自己选择图书类别的指引。在图书馆的时光里,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总司令,描绘出了科西嘉岛的地图,并在地图上标明应当布置防范的地方。他用数学方法对所有的一切进行了精确的计算,他的数学才能也由此而得到了发展。
拿破仑的努力使他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的长官发现拿破仑与众不同,决定把操场上一些极复杂的计算工作派给他做。他漂亮地完成了这些工作,于是又获得了别的机会。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就这样,一切情形都因此而改变了。从前嘲笑过他的人,现在都簇拥到他周围,想从他的奖金中分得一点;从前轻视他的人,现在也都希望与他成为朋友;以前贬低他矮小、无能、死用功的人,现在都对他表示尊重。他们都变成了他忠心的拥戴者。
后来,拿破仑回忆这种转变时,感叹说:“我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是我没有逃避。我决不会失败,除非我确信自己已经不敢去面对了。”
如果想控制自己的逃避心理,就需要从自身出发做出努力。由于具有逃避型人格的人大多伴随着认知歪曲现象,所以,想要改善自己的逃避型人格,就必须扭转自己的认知歪曲。
对于逃避型人格的人而言,他们的认知歪曲经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常会认为自己必须出类拔萃;
(2)认为无论做任何都必须谨慎小心;
(3)认为这世界上没有谁值得相信,所以认为朋友可有可无;
(4)尽量少介入他人事务,以免麻烦;
(5)要求自己必须高效,对于金钱的利用尤其是如此。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扭转认知歪曲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向观念法”,就是指与自己原有的不良自我观念唱反调。
比如说,对于大部分逃避型人格的人来讲,他们多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应该逐渐放弃自己的这种心态,学习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原来爱走极端,现在则学习从多方位考察问题。原来喜欢超规则化,现在则应偶尔放松一下,学习无规则地自由行事。
通过反向观念法,我们应把这些歪曲的认识改变为:
(1)我希望出类拔萃,但是我也不能排斥眼前的平庸;
(2)我必须做事谨慎,但是也不能完全提心吊胆;
(3)虽然获得知音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我不能拒绝交各种各样的朋友;
(4)不管他人闲事,但他人有难,我当尽力相助;
(5)我希望自己办事高效率,即使效率不高,做总比不做好。
采用反向观念法克服缺点,就需要通过自我认识的方法来执行。先按照上面的方法找出自己的错误,然后再提出相反的改正意见,也就是更新自己的关键。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照着自己的新观念去指导自己的言行。这种自我分析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几天一次或一星期一次,也可以在心情不好或屡遭挫折之时进行。认识上的错误往往是无意识的,通过上述自我分析,就可把无意识的东西上升到有意识的自觉层次上,这有助于改进不良心理状态。
但是,想要矫正逃避型人格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需要你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你可以给自己安排一个具体的矫正计划。
比如说,如果你不愿交朋友,就必须给自己制定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你先从和熟悉的人聊天开始,然后逐渐学会和陌生人正常的交往,最后找到属于自己的朋友。
这看起来非常容易,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你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你的执行情况,并监督你坚持下去。最终,你会扭转自己的逃避型人格,做到更好的藏心。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本文标题:教你读心术-教你如何读心术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076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