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商业产品经理入门——10分钟了解在线广告的逻辑和常见模式
本文作者是奔跑的蜗牛,三节课3.3 计划助教&第一期学员,58 集团商业产品经理。
阅读对象:本文写给那些对商业产品、广告产品感兴趣,或者以后想从事商业产品经理的同学,希望通过一些简短的介绍,你能够对商业产品中最重要的广告产品有一个基础的理解。同时,文章末尾也会给出可供你参考的资料以及书籍,如果你后续还希望看到更多有关商业产品方面更深入的文章,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广告产品,对于广大产品同学而言,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
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比如你在使用百度搜索时所看到的广告:
比如你在应用商店下载应用时,所看到的首页的应用:
陌生是因为很多人不了解广告产品——这个互联网最主要的商业产品——背后的逻辑,他主要的参与者都有谁,他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特别是近几年,产品经理作为一个热门的职业发展方向之后,有越来越多的文章以及书籍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名产品经理,我们能从网上学习到如何去画原型,如何去挖掘客户的需求,如何让交互变得更为流畅。
那么在基础的产品技能之上,如何才能在产品的商业化之路上往前走呢?一个互联网产品要真正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存活下去,商业化是必要的,而广告以及泛广告形式的商业化,已经成为了多数产品的选择。
在2016 年Q3 季度各大互联网公司的收入构成中,广告收入已经占据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甚至是公司的收入核心。
数据来源于以上各公司2016 年的Q3 季度财报
一、广告产品参与角色的演进
一个产品,参与方可能不止一个。比如电商类的产品,就有出售商品的卖家和购买商品的买家;一个问答类的产品,就有提问者和回答者以及获取信息的人。那么对于一个广告产品,它参与的角色都有哪些呢?而在广告产品中,主要的收费模式又有哪些呢?
1. 广告主、媒体、受众
在广告的最初期,角色比较简单,只有广告主、媒体和受众。
广告主,就是想要给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做广告的人,我们身边使用的任何一个商品,都有生产商。理论上每一个商品或者服务背后的公司或个人都有可能是广告主,因为他们有推广自己商品或服务的需求;
媒体,就是可以提供广告位的载体,负责展示广告主的广告。传统的媒体有户外广告公司、杂志、报纸,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则换成了网站、APP等;
受众,就是看到广告的人,是他们在“消费”广告。
2. 广告代理商
广告行业主要对接的两个主体是广告主和媒体。既然有参与活动的双方,就必然会产生一些专门促成交易的人。这些人的本质,就是中介,他们成为了广告代理商。和房产市场一样,有买房的人,有卖房的人,也就自然会产生房产中介。
3. ADN
一个广告主或者代理商要投放广告,一般都会选择大型的媒体进行投放。但是互联网上的媒体数不胜数,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媒体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媒体,而一些中小媒体的受众是非常优质的,比如地方上的新闻网等。
我们在互联网中的行为被不断的碎片化,受众除了会访问大型的媒体之外,也会在自己感兴趣或者相关的中小媒体上花费自己的时间。而广告主要想自己的信息触达更多的受众,往往要和大量的媒体进行谈判,不仅效率低,也增加了广告触达的难度。
此时,产生了ADN(Ad Network,广告网络),ADN的作用就是联合众多的中小媒体,统一和广告主进行谈判,相当于是媒体的中介。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广告主的时间,也使得中小媒体能够联合起来,有更多谈判的条件。ADN进行广告定价,广告主把广告需求给ADN,ADN再发布到合适的媒体中,ADN在其中赚取一部分费用。
4. ADX
对于ADN而言,一方面,它需要获得更多广告主的认可;另一方面,它需要更多的媒体加入。但是对于媒体而言,定价权不在自己手中,而一些ADN做大之后,媒体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收入,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ADN,质量以及能给到的媒体的价格都良莠不齐,选择加入哪个ADN变成了一件难以确定的事情。
由此,则又发展出来了一个平台,这就是ADX(Ad Exchange,广告交易平台),类似于股票交易市场,AND以及一些媒体把自己的“股票”(也就是广告位)登记在ADX平台上,由购买“股票”的广告主或者代理商自主选择购买。
5. DSP
一开始,ADX上的广告位不是实时的。随着技术的发展,ADX上的广告位交易也基本上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交易。由此,对于每个广告位价格的选择则成为了一大难题。就和股票交易市场一样,不是每个人都是专业的交易员。在使用ADX的过程中,不仅界面操作复杂,而且需要挨个去找自己想要的广告位,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
那么由此,DSP平台(Demand Side Platform,即需求方平台)则开始发展起来。DSP平台对接了主流的ADX,并且把广告位的具体概念,改变成了受众的人群。也就是说,我要的不是这个广告位,是目标受众。DSP平台提供多样的人群标签,而能够触达这些目标受众的广告位则由DSP来负责挑选。
6. DMP
在DSP不断通过技术手段去优化自己的人群标签的时候,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群都可区分开来,有一些人群的数据在DSP平台上无法拿到,因此,又出现了专门提供数据的DMP平台(Data Management Platform,数据管理平台),他们通过专业的数据收集的方式,收集各式各样的人群数据,并且分类处理,并提供给各个DSP,供其平台使用。
7. SSP
同样,既然有针对广告主的平台,那么是不是就应该有为媒体以及ADN提供专业服务的平台?SSP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SSP帮各个供应方提供统一的界面以及通用流程,来管理自己的广告位,同时一方面又对接DSP平台或者ADX。
8. 中国程序化广告技术生态图
所有这些角色互相发生连接,互相演化,便形成了如下的生态图:
图片来源于RTBchina
二、主流收费模式的演进
其实互联网上的广告,也是由线下发展而来的。广告,简单而言,就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向公众传达的信息。
1. CPT(cost per time)
在报纸或者杂志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会有一个一个的广告。在互联网广告的初期,大家把网站理解为和报纸一样,卖的是展示位置。想要投放广告的广告主,把钱给媒体,媒体则通过自身的流量,传达给用户。
这也就是最开始的CPT模式(Cost per time),按时长计费是包时段投放广告的一种形式,广告主选择广告位和投放时间,费用与广告点击量无关。采用这种方式出售广告,网站主决定每一个广告位的价格,广告主自行选择购买时间段,目前可按周或按天购买,成交价就是网站主标定的价格。在CPT模式下,大家看到的广告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2. CPM(cost per mille)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广告主的要求更深入一步,想要针对特定的人群投放广告,而媒体则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收益,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对互联网广告技术上的要求,希望能够把人群进行区分。比如最基础的把人群进行地域的区分,进而演化成了按照展示向广告主收费的CPM(Cost per mille,千人展示成本)模式,我只要向特定的人展示了部分次数之后,就收费。在CPM的模式下,把受众按照不同的条件分为了不同的种类,大家看到的广告,是不一样的。
3. CPC(cost per click)
在互联网环境下,除了一些知名的流量大户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媒体,他们流量变现的需求同时也催生了广告网络ADN(Ad Network,广告网络,统一运营广告位),广告网络把中小媒体的广告位集中售卖,按照之前人群分类,或者关键词等联系信息卖给广告主。
而此时,衍生出了CPC(Cost Per Click,广告每次点击的费用)模式,对于广告主而言,因为是集中售卖,广告主并不知道自己的广告的具体位置,广告位置对广告展示影响巨大,而如果是按点击计算的话,其实只要保证点击,问题就解决了;对于ADN而言,则可以充分的利用中小媒体量的优势,把CPC估计模型做好,并且给出一个合理的报价;对于媒体而言,中小媒体则有一个良好的变现的方式。
4. CPS&CPA(cost per sale&cost per action)
一些强势的的广告主,以及一些按照最终效果来衡量效果的广告渐渐衍生出了CPS和CPA的计费方式。最为典型的,比如一些游戏APP,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要用户注册APP,甚至是试玩几分钟。而电商类则以淘宝客最为典型,每卖出一件商品,淘宝客将会从中获得自己的一份利益。
三、总结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广告行业中的各个参与者,各个玩家,了解了互联网广告中的各个收费模式。当然,这只是互联网广告行业中知识的冰山一角。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也可以看一下《计算广告》这本书,这本书深入浅出地把广告的各种知识说的清晰且全面。
注:相关名词解释
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入产出比
EDM:email direct marketing ,电子邮件营销
GD:guaranteed delivery,担保式投送
CPM:cost per mille,按千次展示付费
GSP:generalized second price,广义第二高价
ADN:ad network,广告网络
CPC:cost per click,按点击付费
RPM:revenue per mille,千次展示收费
TD:trading desk,交易终端
ADX:ad exchange,广告交易平台
DSP:demand side platform,需求方平台
RTB:real-time-bidding,实时竞价(程序化交易)
PMP:private market place,私有交易市场
eCPM:expected cost per mille,千次展示期望收入
CTR:click through rate,点击率
CVR:conversion rate,转化率
CPS:cost per sale,按销售订单结算
CPA:cost per action,按转化结算
CPT:cost per time,按独占时间结算
DMP:date management platform,数据管理平台
NFP:north foot print,北区广告平均条数
ASN:average show number 广告平均条数
MRP:market reserve price,市场保留价
SSP:supply side platform 供给方平台
DE:data exchange,数据交易平台
来源:三节课
二 : 第2章 硬盘物理和逻辑结构
?
? ?
?
数据恢复的本质是找到用户所需要的数据,而数据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其必然存储于一定的介质之上。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当今市场上主流的数据存 储介质。根据使用的材料和存储原理的不同,存储 介质可分为三大类: ★ 电存储技术介质,如内存、闪存等; ★ 磁存储技术介质,如磁带、磁盘等; ★ 光存储技术介质,如光盘、DVD等。
?
电存储技术主要是指半导体存储器SCM (Semiconductor Memory)。早期的SCM采 用典型的晶体管触发器作为存储位元,加上选择、 读写等电路构成存储器。现代的SCM采用超大 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制成存储芯片,每个芯片中包 含相当数量的存储位元,再由若干芯片构成存储 器。
? ?
磁存储,主要指磁表面存储器MSM (Magnetic Surface Memory)。 磁表面存储器是用非磁性金属或塑料作基体, 在其表面涂敷、电镀、沉积或溅射一层很薄的 高导磁率、硬矩磁材料的磁面,用磁层的两种 剩磁状态记录信息“0”和“1”。基体和磁层合 称为磁记录介质。依记录介质的形状可分别称 为磁卡存储器、磁带存储器、磁鼓存储器和磁 盘存储器。计算机中目前广泛使用的MSM是磁 盘和磁带存储器。
?
光盘存储器ODM(Optical Disk Memory)和 MSM类似,也是将用于记录的薄层涂敷在基体上构 成记录介质。不同的是基体的圆形薄片由热传导率 很小,耐热性很强的有机玻璃制成。在记录薄层的 表面再涂敷或沉积保护薄层,以保护记录面。记录 薄层有非磁性材料和磁性材料两种,前者构成光盘 介质,后者构成磁光盘介质。采用光存储技术的介 质有CD、DVD光盘等。
?
硬盘是一个集机、电、磁于一体的高精系统。其内 部是密封的,对用户而言既是黑匣子,也是透明的, 用户根本不用关心其内部的运行,只需把标准接口 接上即可正常使用,其正面如图2-1所示。
图2-1 硬盘正面
?
在硬盘的正面贴有产品标签,主要有厂家的信息和 产品信息,如商标、型号、序列号、生产日期、容 量、参数、主从设置方法等,这些信息是正确使用 硬盘的基本依据,如图2-2所示。
图2-2 硬盘产品标签
?
图2-2所示的是WD200BB的产品标签。从型号上 可以判断,它是一款容量为20GB的7200RPM高速 硬盘,产品序列号为WMA9L1203351,产地为马 来西亚,出厂日期是2001年8月15日。
?
在硬盘的背面则是控制电路板,如图2-3所示。从 图2-3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各部件的位置。总得来说, 硬盘外部结构可以分成控制电路板和外壳两个部份。
图2-3硬盘背面
?
大多数的控制电路板,包括主轴调速电路、磁头驱动与伺 服定位电路、读写电路、高速缓存
、控制与接口电路等。 在电路板上还有一块ROM芯片,里面固化的程序可以对 硬盘进行初始化,执行加电和启动主轴电机,加电初始寻 道、定位以及故障检测等。在电路板上还安装有容量不等 的高速数据缓存芯片。读写电路的作用就是控制磁头进行 读写操作。磁头驱动电路直接控制寻道电机,使磁头定位。 主轴调速电路是控制主轴电机带动盘体以恒定速率转动的 电路。缓存(Cache)对磁盘性能所带来的作用是毋庸置 疑的,在读取零碎文件数据时,大缓存能带来非常大的优 势。
?
在硬盘的一端有电源接口插座、主从设置跳线器和数据线 接口插座,电源插口与主机电源相联,为硬盘工作提供电 力保证。数据接口则是硬盘数据和主板控制器之间进行传 输交换的纽带,根据联接方式的差异,分为EIDE接口、 SCSI接口和SATA串口。EIDE接口多用在桌面硬盘,经常 听说的40针、80芯的接口电缆指的就是这类数据线,如 图2-4所示。SCSI接口则多用在网络服务器和高档图形工 作站中,如图2-5所示。SATA串口数据传输目前最高达 到150MB/S,是当前的主流产品,如图2-6所示。
图2-4 硬盘EIDE接口
图2-5 硬盘SCSI接口 (68针)
图2-6 硬盘SATA接口
?
S-ATA采用点对点连接方式,因此每个S-ATA线缆 (或通道)只能连接一块硬盘,相应的也就不必像 并行硬盘那样设置主、从跳线。
?
硬盘内部结构由固定面板、控制电路和板、磁头、 盘片、主轴、电机、接口及其它附件组成,其中磁 头盘片组件是构成硬盘的核心,它封装在硬盘的净 化腔体内,包括有浮动磁头组件、磁头驱动机构、 盘片、主轴驱动装置及前置读写控制电路这几个部 份。
图2-7揭开硬盘面板
图2-8内部结构
?
① 磁头组件。这个组件是硬盘中最精密的部位之一, 它由读写磁头、传动手臂、传动轴三部分组成。磁 头是硬盘技术中最重要和关键的一环,实际上是集 成工艺制成的多个磁头的组合,采用非接触式头、 盘结构,加电后在高速旋转的磁盘表面移动,与盘 片之间的间隙只有0.1~0.3μm,这样可以获得很 好的数据传输率,如图2-9所示。
图2-9 磁头组件
?
?
② 磁头驱动机构。磁头驱动机构由电磁线圈电机、 磁头驱动小车、防震动装置构成,高精度的轻型 磁头驱动机构能够对磁头进行正确的驱动和定位, 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精确定位系统指令指定的磁 道。 ③ 磁盘片。盘片是硬盘存储数据的载体,现在硬 盘盘片大多采用金属薄膜材料,这种金属薄膜与 软盘的不连续颗粒载体相比具有更高的存储密度、 高剩磁及高矫顽力等优点。
?
?
④ 主轴组件。主轴组件包括主轴部件如轴
承和驱动电机 等。随着硬盘容量的扩大和速度的提高,主轴电机的速度 也在不断提升,有厂商开始采用精密机械工业的液态轴承 电机技术(FDB)。采用FDB电机不仅可以使硬盘的工作 噪音降低许多,而且还可以增加硬盘的工作稳定性。 ⑤ 前置控制电路。前置电路控制磁头感应的信号、主轴 电机调速、磁头驱动和伺服定位等,由于磁头读取的信号 微弱,将放大电路密封在腔体内可减少外来信号的干扰, 提高操作指令的准确性。
?
? ?
目前,微机上安装的硬盘几乎都是采用温彻斯特 (Winchester)技术制造的硬盘,这种硬盘也被 称为温盘。这种结构的特点为: (1)磁头、盘片及运动机构密封在盘体内; (2)磁头在启动、停止时与盘片接触,而在工 作时因盘片高速旋转,从而带动磁头“悬浮”在 盘片上面呈飞行状态(空气动力学原理),这个 “悬浮”的高度约为0.1微米~0.3微米,这个高 度是非常小的,图2-10标出了这个高度与头发、 烟尘和手指印的大小比较关系,从这里就可以直 观的“看”出这个高度到底有多“高”了;
图2-10 磁头高度
?
?
(3)磁头工作时与盘片不直接接触,所以磁头的 加载较小,磁头可以做得很精致,检测磁道的能力 很强,可大大提高位密度; (4)磁盘表面非常平整光滑,可以做镜面使用。
?
每个盘片的每个面都有一个读写磁头,磁盘盘面区 域的划分如图2-23所示。与磁头接触的表面靠近 主轴,即线速度最小的地方,是一个特殊的区域, 它不存放任何数据,称为启停区或着陆区 (LandingZone),启停区外就是数据区。在最外 圈,离主轴最远的地方是“0”磁道,而硬盘数据的 存放就是从最外圈开始的 。
图2-11硬盘盘片的启停区和数据区
?
5.“湿盘”技术
如果要把磁盘密度进一步增大,目前以金属薄膜盘片以及玻 璃盘片为 基础的“温盘”技术便无能为力了,我们知道,当磁盘 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信号便会变得更加微弱,并且相邻信号之 间的干扰也更为严重.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把磁头进一步贴近盘 片,但目前的磁头飞行高度己 不到0.08um,要进一步令磁头靠 近盘片非常困难,因为这要克服磁头抖 动及盘片细微凹凸等引起 的问题。为此,有人提出干脆把磁头紧贴磁盘 (Contact recording),就像录音机那样。但对盘片及磁头而言,这种接 触 是致命的,磁头与盘片会两败俱伤.于是,一种全新的盘片一 “湿盘 ”(wet disk),被提上研发口程,“湿盘”可以最大限度 地减少磁头与 盘片的摩擦,但其中还有下少技术与工艺上的问题 有待解决。我们期待 着这新型磁盘材钧的早日间世。
?
?
2.4
.1 盘片 硬盘的盘片一般用铝合金作基片,高速旋转的硬盘 也有用玻璃作基片的。玻璃基片更容易达到其要求 的平面度和光洁度,并且有很高的硬度。磁头传动 装置是使磁头部件作径向移动的部件,磁头传动装 置以很小的等距离使磁头部件作径向移动,用以变 换磁道。
?
硬盘的每一个盘片都有两个盘面(Side),即上、 下盘面,一般每个盘面都利用上,即都装上磁头 可以存储数据,成为有效盘片,也有极个别的硬 盘其盘面数为单数。每一个这样的有效盘面都有 一个盘面号,按顺序从上而下自“0”开始依次编 号。在硬盘系统中,盘面号又叫磁头号,就是因 为每一个有效盘面都有一个对应的读写磁头。硬 盘的盘片组在2~14片不等,通常有2~3个盘片, 故盘面号(磁头号)为0~3或0~5。
?
磁盘在格式化时被划分成许多同心圆,这些同心圆轨迹叫 做磁道(Track)。磁道从外向内自0开始顺序编号。硬 盘的每一个盘面有300~1024个磁道,新式大容量硬盘 每面的磁道数更多,如图2-12所示。信息以脉冲串的形 式记录在这些轨迹中,这些同心圆不是连续记录数据,而 是被划分成一段段的圆弧,每段圆弧叫做一个扇区,扇区 从“1”开始编号,每个扇区中的数据是作为一个单元同时 读出或写入的。一个标准的3.5英寸硬盘盘面通常有几百 到几千条磁道。这些磁道是看不见的,它们只是盘面上以 特殊形式磁化了的一些磁化区。这些磁道是在磁盘格式化 时就规划好了的。
图2-12磁头、柱面和扇区
?
所有盘面上的同一磁道构成一个圆柱,通常称作柱面 (Cylinder),每个圆柱上的磁头,由上而下从“0”开始编 号。数据的读写是按柱面进行的,即磁头在读写数据时首先 在同一柱面内从“0”磁头开始进行操作,依次向下在同一柱 面的不同盘面即磁头上进行操作,只在同一柱面所有的磁头 全部读写完毕后才移动磁头转移到下一柱面。也就是说,一 个磁道已写满数据,就在同一柱面的下一个盘面来写,一个 柱面写满后,才移到下一个柱面,从下一个柱面的1扇区开 始写数据。而不是在同一盘面的下一磁道来写,一个盘面写 满后再从下一个盘面的0磁道开始写,读数据也是按照这种 方式进行,这样就提高了硬盘的读/写效率。
?
操作系统以扇区(Sector)形式将信息存储在硬盘 上,每个扇区包括512个字节的数据和一些其他信 息。一个扇区有两个主要部分:存储数据地点的标 识符和存储数据的数据段,如图2-13所示。
图2-13 硬盘扇区的构成
?
?
标识符就是扇区头标,包括有组成扇区三维地址的三个数 字:扇区所在的磁头(或盘面)、磁道
(或柱面号),以 及扇区在磁道上的位置即扇区号。头标中还包括一个字段, 其中有显示扇区是否能可靠存储数据,或者是否已发现某 个故障因而不宜使用的标记。有些硬盘控制器在扇区头标 中还记录有指示字,可在原扇区出错时指引磁盘转到替换 扇区或磁道。最后,扇区头标以循环冗余校验(CRC)值 作为结束,以供控制器检验扇区头标的读出情况,确保准 确无误。 扇区的第二个主要部分是存储数据的数据段
硬盘的容量由盘面数(磁头数)、柱面数和扇区数决 定,其计算公式为: 硬盘容量=盘面数×柱面数×扇区数×512字节 ? 硬盘容量单位 :KB(Kilobyte)、MB (Megabyte)、GB(Gigabyte)、TB (Terabyte)、PB(Petabyte)、EB(Exabyte)
?
? ? ? ?
?
? ?
各种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 1KB=210B=1,024Byte 1MB=210KB=220B=1,048,576Byte 1GB=210MB=220KB=230B=1,073,741,824Byte 1TB=210GB=220MB=230KB=240B=1,099,511, 627,776Byte 1PB=210TB=220GB=230MB=240KB=250B=1,125, 899,906,842,624Byte 1EB=210PB=220TB=230GB=240MB=250KB=260B=152, 921,504,606,846,976Byte
? ?
系统在管理硬盘扇区时以簇为单位进行,并采用LBA方 式来定位扇区。 LBA,全称为Logic Block Address(即扇区的逻辑块 地址)。显然,它是相对硬盘扇区三维物理地址而言的。 扇区的三维物理地址与硬盘上的物理扇区一一对应,即 三维物理地址可完全确定硬盘上的物理扇区。那么为什 么还要引入LBA地址呢?首先,由于INT 13的限制,三 维地址C/H/S的最大值只能为1024/16/63,容量最大 只能达到1024×16×63×512 Byte =1032192Byte=504MB。另外,在系统管理文件时 去记录烦琐的C/H/S也非常吃力,效率非常低,使用逻 辑扇区后,可在硬盘读写操作时脱离柱面、磁头等硬件 参数的制约。
?
由DOS假设硬盘的全部存储区域都由一系列的扇区组成, 每个扇区固定包含512个字节。此外,在硬盘中每4、8、 16个或更多的扇区组成一个簇,在对一个具体的簇进 行读写操作时,DOS划分一个一维数据的逻辑扇区号要 比指出“簇200”在“柱面40、磁头2、扇区5~12” 要简单一些。如果一个簇的扇区跨越在两个盘面(即两 个磁头)之间,用“柱面、磁头、扇区”的表示方法就 更复杂了,这样就引入了LBA的概念。在LBA方式下, 系统把所有的物理扇区都按照某种方式或规则看做是一 线性编号的扇区,即从0到某个最大值方式排列,并连 成一条线,把LBA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而不再是具体 的实际的C/H/S值,这样只用一个序数就确定了一个惟 一的物理扇区,这就是线性地址扇区的由来,显然线性 地址是物理扇区的逻辑地址。
?
?
?
那么线性地址如何与实际的C/H/S值相对应呢?如 何把C/H/S值转换为线性地址,把线性地址转换成 C/H/S值呢? 首先,要了解从C/H/S到LBA线性地址的转换规则。 其次,要注意C/H/S中的扇区编号从“1”至 “63”,而LBA方式下扇区从“0”开始编号,所 有扇区顺序进行编号。
三 :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扩展:dds生物电疗法简介 / dds文件 / dds文件怎么打开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pf文件 DDS简介(物理文件和逻辑文件)
扩展:dds生物电疗法简介 / dds文件 / dds文件怎么打开
四 : 聘宝:从连接到理解,再造招聘行业的产品逻辑
聘宝是一个第三方招聘推荐服务。通过信息匹配进行推荐,对接招聘信息和求职信息。利用算法推荐让企业接触到并未投递简历,却高度符合条件的求职者;同时让求职者接触到平时难以发现的工作机会。
市场分析:招聘市场信息不对称,在线职位与在线简历数量与日俱增,但有效的简历投递却少之又少,中小企业的招聘越来越难。智联等传统网络平台模式面临广告位数量远小于在线职位的数量的困境;猎聘网请猎头发布职位赚取简历,结果是带来大量的无效职位与投递;领英困于应用场景的局限,并没有完成需求的对接。
项目特点:
1.主动交互:不再依赖HR刷新以换取简历投递。而是作为中间服务,以系统推荐的方式将匹配的候选人推荐给企业,而这些候选人很可能是并未事先投递过该职位的。Beta版本上线期间,对于并未主动投递过简历的候选人,企业HR的点击率超过了50%,企业“相中”候选人的比率超过20%,候选人对企业感兴趣的比率达到40%。
2.智能匹配:基于招聘专家的经验,建立知识库原始模型。不仅基于文本匹配,而是扩展到该知识图谱下的相关技能。除此之外,聘宝还独立拆解分析求职者的基础素质、工作经验、教育背景、薪资可靠性等数十个环节,对应企业招募需求、公司规模、人才偏好等方面,最终完成招聘方与求职方的双向智能匹配。该方式为企业HR带来了50%以上的简历查阅率,20%以上的简历企业表明感兴趣。
3.偏好沉淀:通过语义分析和行为反馈,理解用户偏好。根跟进简历的整个流程,检查算法匹配的结果,迭代算法,使得整个系统具备成长性。偏好沉淀的优势之一,就是算法的表现会随时间推移正向增长。简历查阅率从最初的6%增长到目前的54%,意向率则从最初的7%增长到目前的24%。
4.减少成本:每次仅推荐3~5份候选人简历以确保推荐准确,减少企业在招聘上的时间成本。同时提供最接近猎头的专属定制服务,价格远低于猎头佣金,减少资金成本。聘宝完成一个职位招募的成本低于1000元,而猎头的招募成本则大多高于2万元。
项目现状:聘宝目前已累计逾10万份人才简历,1500名企业客户,并实现30%的月增长。
项目规划:2014年底计划推出微信端的服务,以及面向个人求职者端的产品。
团队简介:
创始人:方园
爱丁堡大学数据挖掘专业研究生,创业前先后供职腾讯R线搜索广告部门与阿里巴巴无线事业部,担任产品经理与资深经理职务。目前负责公司的整体事务、 发展规划与产品设计等。
市场VP:史惟
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硕士,创业前曾就职腾讯担任搜索广告部门大客户总监,并在阿里与雅虎从事产品与营销工作。
主工程师:李开国
腾讯SNG部门负责海量社交数据的挖掘分析,中科大硕士。曾参与Trend Micro 2013 Programing Contest获得团队全球三等奖,项目主题是挖掘GitHub中的优秀技术人才。
同类融资:Jobr 成立于2014年2月,能够过滤不适合求职者或者求职者不符要求的工作。目前有超过1000家企业加入该应用。已经获得了Redpoint Ventures等机构的200万美金天使投资。
融资需求:Pre-A预计融资规模300万美金,出让股份15%。
五 : 抄袭的产品没有灵魂 除非你懂得其背后的逻辑和需求
上周,PickRide反抄袭的事情闹得挺厉害。虽然我试用了PickRide的产品后,觉得做得很烂,但还是支持PickRide创始人谴责抄袭者、追求自己权益的行为。但今天我们不去讨论这件事情确实如此还是另有说法,只是说说我对抄袭的看法。
抄袭在任何地方都有,包括互联网。从苹果抄袭施乐、微软抄袭苹果,再到现在中国互联网最为人诟病的一个话题,抄袭已经成为了西方人对大陆互联网的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而这尤其拜一帮互联网大佬所赐,比如靠抄袭起家的腾讯,不仅让中国人看到了抄袭也能成功,同时也拉开了中国互联网抄袭史的序幕。
而在以前,抄袭确实是成功率蛮高的一种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网络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信息闭塞,不同国家的用户习惯差异严重、用户本地化明显,而且以前互联网用户还都在早期阶段,所以一个好用的产品很快就能获得用户,不管他是不是抄袭的。
但现在,网络的高速发展,各个国家都日趋开放,很多产品一开始就面对全球用户,上面提到的所有差距都在不断减小,用户的认知水平和对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如果一个产品是抄袭的话,绝大部分用户不会去用一个差不多的产品的。这样抄袭也就没有了意义,抄袭失败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高。
其实细分起来,抄袭有三种。
第一种是直接竞争抄袭,就是在同一个市场中,产品的基本逻辑都是一样的,只是UI颜色等一些细节不一样。这类抄袭基本上就是必死无疑,现在也没有多少人傻到做出这样的事情。如果这类抄袭中有成功的,那原因只有一种:不正当竞争。比如当年的微软用IE捆绑打败网景,就属于这一类,腾讯系的一系列产品也都是如此。
但现在,即使是通过不正当竞争,也很难成功了。比如前一段时间Facebook打着黑客精神的名义抄袭SnapChat做出来的Poke,虽然上线当天Poke冲到了免费排行榜第一的位置,但很快第四天便落到了34名,而SnapChat重新回到了排行榜前三的位置。
第二种是在不同市场中,由于用户使用的语言、文化习惯等不同,催生的一种本地化抄袭,这类产品是最常见的一种抄袭。欧洲Samwer三兄弟的抄袭工厂就是这么干的,中国的Tumblr抄袭者、Path抄袭者等大量产品都是这种抄袭模式。其实这种抄袭看起来容易,实际上要想成功要比本土创新者更加困难,抄袭者不仅要完全理解原产品的逻辑,同时还要了解本土市场并做好足够本土化的改进,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别想成功。在这类抄袭产品中,虽然死伤众多,但也有几个比较成功的的,比如抄袭Pinterest的美丽说、蘑菇街,比如抄袭Whatsapp、LINE和Talkbox的微信,比如抄袭Groupon的美团等。
第三种抄袭是由于政策或限制条件原因,比如中国特有的局域网,也催生了大量的抄袭产品,像抄袭Facebook的校内网(人人前身)、抄袭Twitter的饭否和新浪微博、抄袭YouTube的优酷等都是这类抄袭。还有一种是政策限制问题,比如Square涉及金融环境,其市场只在美国,而欧洲的iZettle由当地的金融资源,便成了欧洲的Square,国内也有很多如钱方、盒子支付类似的产品。后者在全球互联网抄袭中并不多,因为是政策问题,产品模式并不是其核心竞争力,所以成不成功和抄袭的关系不是很大。
创新型的创业公司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个,成功的也只有那百分之几,而抄袭的产品成功的可能性更小。从那百分之几里面开始抄袭,不仅意味着成功的可能性更小(因为那百分之几也有可能是因为幸运而已),同时还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因为抄的人很多),以及本土化的问题和用户习惯问题。而且随着用户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大家也会越来越认可创新型的产品。
不管是哪种创业,成功的几率都会很小,但抄袭的产品往往会有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抄袭后遗症。由于前面有成功案例可循,所以抄袭的产品刚开始可能会很快火起来,资本、用户都会不断的涌入,但这造成了一个假象:就是现在的火热往往是原产品的光环效应产生的,但接下来该怎么走抄袭者并不清楚,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刚开始很火,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产品越做越烂(人人网),甚至这时候仍然是别人出一个你抄一个,不精心运营产品,置用户需求而不顾,同时也想不清楚有哪些商业模式。到最后用户抛弃、资本退出,倒霉的还是创业者自己。
很多抄袭者,看见别人加什么他就他加什么,比如有人在照片上加声音,抄袭者也在产品里加个声音功能。我个人是很鄙夷这种行为的,这说明抄袭者他不知道在做一个什么样的产品,他不知道用户要满足什么样的需求,还是按照中国人喜欢的大而全的去做一件东西。但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完全不是这样,用户需要简单、直接、满足直接需求的产品,而不是花里胡哨的加上一大堆,结果都不知道用什么。(当然由于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层次分类太多,教育水平低的用户确实喜欢大而全、花里胡哨的东西)
还要一个问题,抄袭的产品在现在这个人人上网,人人传播的时代,已经越来越没有优势。你的东西是抄人家的,用户讨厌你、媒体讨厌你,这样你自然就没有了优势。原来可能使用产品还比较封闭,大家接触不了太多的信息,现在信息传播速度如此之快如此之广已经让抄袭者无处遁形了。
而且从另一角度讲,抄袭对创业者来说也没有什么好处。欧洲臭名昭著的Samwer三兄弟,专门复制美国的创业公司,然后通过各种包装把抄袭的产品炒到资本的最高点,然后卖出去。而那些做产品的创业者,实际上没有获得多少利益,反而落了一身黑。
最后,我不否认现在还有很多产品可以成功通过抄袭来获得用户,但我文章从前到后都是有时间概念的。抄袭者现在过得很好,但网民教育水平、信息传播速度、传播广度、媒体的价值观越来越正确、整个市场越来越透明,所有阴暗角落的行为都会被曝光。所以奉劝那些以抄袭为生的伪创业者、投资人,不要去做这种蠢事,现在这么干感觉很爽,但过几年之后就过不下去了,你们不还指望着过几年才能收钱么?!
你的idea ,别人是抄不走,因为抄袭者不懂得开发这款产品背后的逻辑和满足了用户什么样的需求。创业者是需求驱动,而抄袭者只是利益驱动,后者很难理解产品的灵魂是什么。而如果别人抄袭,还成功了,那可能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抄袭者也有类似想法,而且比第一个做出来的想的更成熟,也更懂得如何实现这个想法。
本文标题:产品流程和逻辑梳理-商业产品经理入门——10分钟了解在线广告的逻辑和常见模式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