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追忆的梦---独白
花梦花开,似梦非梦,似梦似幻,一切皆如泡影。
人生本来就是百年来的一场追忆的梦,只是一场回忆而已。
乐与苦没有分别,分别只在于寂灭之前,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人本为沙,风吹化尘。
留给彼岸的是什么?是希望还是失望?彼岸对面的是什么?是孤寂还是期盼?彼岸花开,花开彼岸时,只一团火红;花开无叶,叶生无花;相念相惜却不得相见,独自彼岸路。
佛说彼岸,无生无死,无若无悲,无欲无求,是个忘记一切悲苦的极乐;世界而有种花,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中,生于弱水彼岸,无茎无叶,绚灿绯红,佛说那是彼岸花。超脱一切生死的境界,是什么,是冷清,是悲凉,是苍白;呵呵,一切都是梦。人们都说人生像棋,像牌,都是自己操控,人生变幻多端。可是有时候,人生像水,像海,平淡而又澎湃。然而这些也只是一个过程,而结果是什么可想而知,是破灭是泡影是虚幻。真实吗,是的存在的,但是那是梦,无法改变的梦。梦里花落知多少,只言身在此山中;我们都是梦地一部分,醒来只在于寂灭之时,因为寂灭之前我们看见了花开,彼岸的花开,红色的花盛开,代表了什么,代表了梦醒彼岸。而人生就只是梦的追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梦是什么?扪心自问:梦只是梦
我认为佛说;就是把梦诠释了,佛的道法自然,有悲有喜,无欲无求,看破世俗,看透世间。就像在说梦一样。我喜欢梦,我喜欢做梦,喜欢幻梦,每个人都喜欢,每个人的理解也不同,就是人生态度的不同吧。我喜欢梦,但是似乎我主宰不了梦,虽然知道梦只是梦可还是依然如梦。就算梦里不是很快乐,梦的过程很难懂,我就把当成享受吧。不管苦与乐,是梦,就不能无欲无求,所以是享受;是登上彼岸之前的享受。彼岸过后就是虚无
追忆是什么?在我认知:追忆只是百年的回忆
蓦然回首,时间已经毫不留情的把一切带走。
留给我们的只是回忆!谁也没有能力留住这一切。不知道这回忆能维持几秒?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在多样的梦里,能够懂得用平常心去对待一切,也是一种境界!!!而隔阂着我们的并非他人,是世俗。梦是那么美,我为梦里的一切而陶醉,而迷恋,我不想醒来,痛并快乐着的梦,显得那么渺小,而我以没有力气去追寻,去探知;一切都变得那么的苍白,我却依然在梦中等待。……等待彼岸花开,等待寂灭之时的宁静,等待花开的瞬间,等待去追忆逝去的梦,梦只是梦。
二 : 李清照《如梦令》中的“争渡”
摘 要:关于李清照《如梦令》中“争渡”释义,一曰其注释为“争抢着把船划出去”,一曰其注释为“怎么渡呀”。从大量的语言材料,词的格律要求以及词的感情表达需要角度看,我认为“争”作“怎”解释,“争渡”应作“怎么渡呀”解释,才是合乎情理的。
关键词:李清照;《如梦令》;“争渡”释义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295-01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所作之词,多写其悠闲生活。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其中代表作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 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www.61k.com)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由此可见,这里的“争渡”含有“怎么渡”的意思。但人教版统编教材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却注释为“争抢着把船划出去”,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又注释为“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长春出版社2006年1月第3版)中干脆采取折中的态度,注释为“抢着把船划出去”,一说,“争”通“怎”。显然,人们对“争渡”一词释义存在着歧见。 对于它的释义讨论,时有所见。一种注释为“争抢着把船划出去”。另一种注释为“怎么渡呀”这值得商酌。
我认为这“争”应作“怎”讲。
徐仁甫先生说:“自来宋人用‘怎’字,唐人用‘争’字。”这就是说,唐人是以“争”字作“怎”字,宋人才开始“怎”“争”分用。但这不等于说宋人没有把“争”字作“怎”字用的。从大量的语言材料来看,“争”“怎”通用,在当时是很普遍的。如柳永《八声甘州》“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秦观《虞美人》“欲将幽根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姜夔《念奴娇》“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周邦彦《烛影摇江》“争奈云收雨散”,管道升《渔歌子》“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等,就是“争”作“怎”字用。
为什么宋人有时还要用“争”作“怎”呢?原因之一,就是受平仄的限制(虽然可以改用别的词,但究竟开始阶段,沿用也在所难免)。就拿《如梦令》来说吧,这首词的格律: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它迭韵处的定格就是“一|(韵),一|(迭)”(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如秦观“消瘦,消瘦,还是褪花时候”和“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都是按这格律填写的。从词调的平仄格律看,“争渡”句的“争”处于平声位,如果通假“怎”,读仄声不合律。李清照是严遵词律的大家,绝不会唱出拗口的乐句来破坏整首词的优美韵律,这是无可非议的。从上段所举例子来看,“争”都用在平声位上,通“怎”,不难看出,宋人词作在平声位上用“争”通“怎”,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所以李清照在那首词中只能用“争渡”而不能用“怎渡”。
从全词的感情基调来看,当时主人公的心情是甜美、轻松、欢愉、恬适的。如果突然来一个“抢着划”(其实质就是尽快地努力划)的紧张气氛,这就有损于全词的完整美。要说“抢着划”也是一种欢乐的话,那也是一种吃力的、紧张的狂欢,与轻松、恬适的语境背驰,与封建社会的妇女,尤其是封建贵族妇女的礼范不符。事实上,作者所表达的是:一个宁静的晚上,主人公因沉醉归家而误入荷花丛,一时大家欢乐地呼叫“怎么办(怎么出去)……这嘻嘻的笑闹声,惊起了溪边宿鸟。好一幅天真活泼、充满情趣的景象,跃然纸上,形声俱备,读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身临其境,游人开朗愉快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实在妙不可言。如果作“抢着把船划出去”解释,就只是一般性叙述,流于平铺直叙,要逊色得多了。
再说,即已“沉醉不知归路”,“晚回舟”而“误入藕花深处”,又怎么“抢着”划出去,向何方划?要说这条荷溪就在她家附近,荷溪的一切她们都很熟悉(事实)。当“误入藕花深处”,发觉错了,立即端正船向再“抢着”划的话,这一转折就未免太突然,角度也太大了些,令人难以接受,词的情趣也大减。
因此,根据词的感情表达需要,不能排除李清照在格律要求允许的情况下,取用“争”通“怎”的作法。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争”作“怎”解释。“争渡”应作“怎么渡呀”,似乎较为妥贴。
三 : 争渡不是怎渡——再说李清照的如梦令
小雨暑假疯狂玩耍时,我给她写了两首词,因为自己没时间亲口教她,所以只写了两首小令,都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其中自然就包括全运会选用的这一首。
尝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无数的文学家和文学爱好者都赏析过这首词,还有什么说的?包括现在语文课本上都有,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了吧?
且慢,还有,细节总是值得辨析的。
一、“常记”还是“尝记”
就在给小雨写这首词之际,我突然犯了提笔忘字的老毛病。想不起应该是“常记”还是“尝记”。书都打在箱子里了,此时无法查找,家里不能上网,我就自己去想。
妻说当然是“常记”,“尝试”的“尝”怎么讲啊?
当然也能讲。尝,曾,曾经。尝记就是“曾记得”之意,用于一首词的起语,很合适。就是说,我记得那次啊,是这么回事……
“常记”则是经常记得,也可以。这次全运会采用了“常记”,可我仍然倾向于“尝记”,有那么种感觉,就是不常拿出来展示,偶然有一天,萌发了想写出来的念头,于是从笔端流出这么一首恬淡自然、意态真趣的小令。
要说“常记”,以易安之才,何至于一直不肯写出来,记了那么久才拿出来示人呢?
二、“溪亭”究竟(www.61k.com)何物
溪亭,一般注释为临水的亭台,字面意思是临溪的亭台。那么,这究竟是某个地名还是不定指呢?
济南的珍珠泉东南侧有“溪亭泉”,旁边的介绍资料中摘取了本词第一句。然则从珍珠泉到大明湖,隔着三四里地,民居千百户,怎么看都不像那么回事。
但沧海桑田,并非传说。大明湖历下亭曾在五龙潭公园之中,后被重建在今址。而济南曾有北湖,在今北园大街以北,小清河河道以南。唐代时鹊山附近曾环绕着湖水,要想登山,必先摆渡。李白鹊山诗三首可以证明:
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
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
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
每一首都提到了这座湖,湖阔数千里自然可以说是李白的合理夸张,但如果只有小小的一汪水,怎么说也配不上“数千里”的夸张吧?
但是现在呢?只有济南市政府近年修建的鹊山水库,鹊山周围都是可耕之田了!
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宋朝距离现在更近,也有800多年的历史,北宋末年的梁山好汉曾独霸梁山泊数年,名噪一时。可现在我们去看看,还有水泊的痕迹吗?
由此推想,宋时大明湖的面积应当比现在还要大,当时的济南市区,汇集了济南诸泉之水,盛极一时,那么如果真有这样的溪亭泉,或者延伸到湖面干脆泉城路附近,而在岸边有个“溪亭”的话,实在也不意外。
三、这首词的主体是谁
主体是谁,似乎不值得讨论。李清照嘛,这还用说?
当然包括李清照,但应当不仅仅局限于她一人一舟。
李清照应当是和一众闺蜜携酒外出,从水上来到“溪亭”,曲水流觞,尽情嬉戏,在天地茫茫的大自然中,陶然忘机的。
享受青春,享受自然风物,不觉日暮时分,酒意上涌,发现已然“沈醉”。更糟糕的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无论是临水之亭,还是溪亭泉,都是明白无误的地标,怎么可能不识归途了呢?何况,如果只有李清照一人,也还罢了,摇橹的船娘,随身的侍婢,难道都陪着李清照喝醉了?当然也许不止这些人,因为肯定还有更多的船只,也就是她的闺蜜们,一起陪她的。
1个人载酒外出,到溪亭边喝醉了?那绝对不是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宋时就算再开明,这样的行为也有些出格吧?何况,“一壶酒,一杆纶”,孤舟独钓,那要说是老翁所为,还算贴切,怎么也不会是少女李清照的行径。
所以闺蜜其实隐含在这个主体中,一直存在,只不过不用点明就是。
四、怎么会“误入”
既然有很多人陪李清照在一起,那又怎么会“误入藕花深处”呢?这看上又是1个矛盾。
其实一切都是从李清照醉态朦胧的出发点写的,也就是说,这么1大群人,哪怕都没有喝醉,而只有李清照醉了,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景物,也就是醉眼所见的!
李清照事后写这首词,自然也是从醉眼朦胧的出发点去写的。
时间不早了,闺蜜们见李清照颇有醉意,遂提出要返程。李清照说我醉了,今天也很高兴,我们就尽兴而归吧。于是小舟掉头而行。
路上,也许是某人的动议,也许是李清照娇憨的坚持,船娘也许是为了凑趣,将船划入了荷花深处。莲叶如盖,荷花如星,这样的情景,怎能不让人赞叹呢?
因荷而得藕,李清照喜欢用“藕”。如一剪梅中首句就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藕这个字,或许含有“偶”的含义。那么“藕花深处”是不是也和情有关,不得而知。
古时有“因荷而得藕”,其谐音就是“因何而得偶”,是1个问句,说的是明时程敏政的故事。李贤很欣赏程的才学,意欲以女妻之。于是随口一问,意思是你凭什么得到我的女儿呢?未来的岳父这么问了,程敏政心思敏捷,立即回答“有杏不须梅”,谐音“有幸不须媒”。嘿嘿,岳父钦点了,还需要媒人吗?于是就有了这么1个流传千古的佳话。
所以这个所谓的“误入”,其实是顺着沈醉不知归路而来,未必就是真正的“误入”。
五、争渡何解
“争渡,争渡”,乃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教育课本上说这2个字念“怎渡”,意思是“怎么渡啊怎么渡”,颇有些惶急无奈之感。
我当初把它们写在单元测试题上时,绝对不是用的这样的解释!我用的是“争相求渡”、竞渡之意。
争,的确有“怎”的意思。柳永词: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白居易在〈燕子楼〉里有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叫红粉不成灰。
这些诗句中,“争”就是“怎”的意思。既然宋人柳永还这么用,李清照用一下也不奇怪吧?
可惜,如果这样解释,与上下文不符!
作者嘴里念叨着:怎么渡啊怎么渡?就能“惊起一滩鸥鹭?”这样的说法不合乎逻辑!
相反,如果百舸争流,欸乃声,人喊声,一时顿起,则栖息于此的鸥鹭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齐振翅高飞,更合乎逻辑。
如果顺着李清照醉了这条线索写下来,闺蜜们为了给她凑趣,决定假装迷路,大家四处找路,误打误撞,冲撞了野鸟,说得过去。就算李清照她们真的迷路了——这情形是有可能的,毕竟此处不是溪亭,乃是在茫茫湖水之中的一处所在,那么大家都迷路的可能性也有——在娇笑声中一齐出发,寻找归途,误惊了野鸟,岂不是很正常?
反倒是一副坐困愁城模样的“怎么渡啊怎么渡”,让人觉得莫可索解,也索然无味。毕竟这只是描写了1种心情,尚没有诉之于行动,如此一来,后文的“惊起一滩鸥鹭”纯属写实,缺乏意境,不够生动了!
而如果有三五条船,在黄昏宁静的湖面上,竞相争先,那么这种竞赛的氛围,岂不是更与前文的潇洒狂放一脉相承?其意境也更加曼妙摇曳吗?
也许有人说,唐代还没有“怎”字,到了宋代也沿用“争”字,有了“怎”字,“争”字才不用。确实,刚才说柳永就用“争知我”,但更大的问题是,“争”历史悠久,很早就有另一层意思,所以如果李清照用的“争”字原意,我们也就不用“争”了。
事实上,在另一首词中,她就使用了这个字:
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簇带争济楚”中的“争”就是争相,竞相的意思。
综上所述,这首小令虽然简短奇趣,恬淡自然,却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辨析一番,也是因为喜欢。
这首小令用在全运会开幕式上,除了契合济南的风物之外,“争渡”二字是不是也有千帆竞渡之意呢?
四 : 忆:春雨如梦
阴霾惠风艳春雨,
寒衣从菊两盛开。
忧意非真弗如梦,
高举伤杯痛不停。
本以短痛因相别,
千亩回忆垫心中。(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不知酒后书生醉,
倚卧垂柳释浓情。
金承银诺千斤重,
为何因你逝无踪?
本文标题: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追忆-追忆的梦---独白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