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2025中国制造-《中国制造2025》:目标10年内赶超德日

发布时间:2018-01-15 所属栏目:健康

一 : 《中国制造2025》:目标10年内赶超德日

十年磨一剑。[www.61k.com)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并于昨日正式对外公布。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昨天的资本市场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机器人(300024.SZ)、秦川机床(000837.SZ)、亚威股份(002559.SZ)、三丰智能(300276.SZ)等一拨智能机器概念股大幅上涨。

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对此,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罕见地在官网上连发七篇解读。总体来看,《中国制造2025》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而是兼顾当前和长远、兼顾战略和战术的一个行动计划。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五项重点工程和若干重大政策举措,还前瞻部署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突破的十大战略领域。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中国制造2025》的最终意图是通过在创新、“智”造等多方面的转变,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这意味着,到2025年,我国综合指数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目标10年内赶超德日

从“制造”到“创造”

“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自从2014年12月被首次提出以来,今年3月23日,李克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制造2025”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将在国际合作中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水平。欢迎各国企业积极参与,利用国际产能合作等机会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

“历史上中国曾是制造业的第一大国,大约在1850年,中国丢掉了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个位置。2010年我国再次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苗圩说,我国虽然是制造业的大国了,占整个世界制造业20%左右的份额,但是“大而不强”。

目前,全世界80%的空调、70%的手机以及60%的鞋都是中国制造。但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在下降。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对此直言不讳:“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还是受制于人。”

在《中国制造2025》中,一个亟须实现的转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李明(化名)曾在康佳工作,他给《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举了一个液晶显示屏的例子:“假如一台电视机成本为1000元,液晶显示屏通常占到成本的七成,但国内工厂多数时候只能引进韩国的产品。不是说国内企业不能生产液晶显示屏,但高质量的不多。”

再以汽车产业为例。社科院工经所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已成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主要处于组装环节和零部件制造环节,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目前,中国汽车工业的品牌营运、整车与零部件设计与研发、关键与核心零部件制造等环节主要被奔驰、通用、丰田等跨国公司所把握,这些跨国公司占据着价值链的高端。

苗圩则用“缺核少芯”来形容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困境。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高端芯片如果不解决,对我国整个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将形成最大的一个瓶颈。此外,飞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设备的核心技术,我国目前还不掌握。”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发展经济学博士岳健勇此前发文称,在制造业核心的装备制造上,虽然中国的发电设备、机床与汽车产品数量在全球居于前列,但仍有一半以上的IC制造设备和高档数控机床等需要依靠进口。在信息产业、精密仪器、生物科技等方面,国内主要负责包装和组装工序,相当大的产业价值都产生在国外。

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我国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外,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发电设备、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等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

根据《中国制造2025》,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将从目前的0.95%增长到1.68%。

智能制造将是主攻方向

要做到智能制造,并非只是采用新型制造技术和装备。“还要将迅速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渗透到工厂,在制造业领域构建信息物理系统,从而彻底改变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和人际关系,带来制造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转变。”苗圩表示,在五项重大工程中,“智能制造将是主攻方向。”

早在2012年5月,工信部就发布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机器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器人(300024.SZ)就是一家以机器人独有技术为核心、致力于数字化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的高科技企业。财报显示,该公司2014年度新签订单约33亿元,同比增长32%。当期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三成达3.26亿元,到今年一季度业绩依旧强劲,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一成。受《中国制造2025》发布提振,该公司股价昨日午后被封在了涨停板上。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智能制造会给制造业带来“两提升、三降低”:“两提升”指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三降低”指研制周期大幅缩短,运营成本大幅下降,产品不良品率大幅下降。

李东透露,工信部已发布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实施方案,并计划今年选30个以上试点示范项目,未来将连续三年实施试点示范,边示范边总结边推广,2017年准备全面推广。

苗圩说,工信部此前仔细分析了德国提出来的“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所谓相同的地方,就是更多地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进行结合,或者讲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这么一个结合,带动整个新一轮制造业发展。发展最大的动力还在于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或者用德国人的讲法,叫CPS系统或信息物理系统。

深圳市电子商会执行会长程一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最终都要落实到智能化和信息化上,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实现智能化,二者融为一体。“不是说使用机器人生产就达到目标了,整个流程体系必须智能化。每个企业都是一个生态圈,靠互联网技术联系起来。”

八方面政策作后备

《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等八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

以深圳为例:相对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使得这块不到2000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大量像腾讯和华为这样耳熟能详的高科技企业知名品牌。在迎接“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这些在全球来说都颇具竞争力的企业在研发水平上优势明显。

刘国宏是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的副所长。几年前,他曾经就深圳企业出现外迁趋势做了一个调研。“当时就在讨论深圳的产业结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是以服务业为主导,还是以制造业为主导,最后政府还是认为应该牢牢抓住制造业的优势。”

他补充道:“深圳的工业企业很多已经从加工制造的环节进入了以研发为主的环节,绝大多数员工从事技术含量高的研发工作,但是不少龙头企业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扶持,办公场所多在工业园区内,土地价格相对不高,这就保证了低运营成本。”

学术界人士也认为,国内部分企业的研发能力已经与国际同类最先进的企业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奠定了技术基础。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曲建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与以德国为代表的4.0相比,国内很多企业还不能在同一水平上竞争,但是,这些年来成果显著,国内不少龙头企业已经完成与发达国家的垂直分工,正在进行水平分工。

他解释道:“发达国家原来负责高端的部分,而国内很多企业主要是负责低端的环节,比如说加工,但是这些企业的转型速度非常快,现在已经与发达国家企业同处于高端的分工过程。”制图/蒋皓明

《中国制造2025》还说了什么

●绿色制造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全面推进钢铁、有色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在《中国制造2025》中,“绿色”散布其间,成为贯穿全文的主色调。

●中国品牌

《中国制造2025》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最新的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有29个内地品牌上榜。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从贴牌大国迈向品牌大国,可以预见,将会有越来越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成为国际市场上耀眼的“中国名片”。

●中国质量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在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看来,中国在一些关键材料、零部件和核心系统上,质量和可靠性不是太高,长期依赖于进口。改变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状况,必须从质量入手。

【专题】

《中国制造2025》全文公布

【解读】

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地 明确9项战略任务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六个关键词看明白《中国制造2025》核心意图

中国制造正在迈出“由大变强”第一步。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记者从中梳理出六个关键词,力求刻画《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意图。

工信部解读中国制造2025:已成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十二五”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国制造业始终坚持稳步发展,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已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主导力量,我国制造业肩负着由大变强的新历史使命。

【投资】

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地 工业4.0重回风口(附股)

广发证券看好今年工业4.0的投资机会,估计工业4.0投资机会将贯穿全年。但是需要注意相关标的的风险,特别是并购标的的质量。工业4.0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机器人只是其中一个通用的基础平台,还包括工业软件、智能机床、传感器、机器视觉、激光和工业通讯等。从机械行业的角度,推荐东方精工、科远股份和机器人(数字化工厂),亚威股份(机器人和激光),京山轻机(机器视觉),建议关注佳士科技、软控股份、海得控制、天奇股份、金明精机和博实股份等。

平安证券分析师表示,中国制造2025是未来十年最强音,即中国版工业4.0,将成为未来贯穿行业全局収展的又一投资主线。其主线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云联网+传统工业的融合有望成为中国新一轮制造収展的制高点,将驱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加速转变。A股中新时达、沈阳机床、蓝英装备、机器人等中国制造概念股,近期值得重点关注。

中国制造2025主攻智能制造 A股投资机会显现

国泰君安认为,“中国制造2025”勾画出了制造业未来10年发展蓝图,互联网和传统工业的融合将是中国制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智能制造将是中国制造未来的主攻方向。在此带动下,国内一大批制造业公司将积极探索转型升级,给A股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相关上市公司可关注机器人、海得控制、东土科技、宝信软件、劲拓股份、宝利来、中航重机、银邦股份、天奇股份、美亚光电、环旭电子、长城汽车等。

二 : 重磅!《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绿皮书发布

绿皮书 重磅!《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绿皮书发布

5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作了整体部署,提出了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三步走”战略目标,明确了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任务和重点,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www.61k.com)

由大变强“三步走”战略目标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

制造业覆盖面很广,为了确保用十年的时间,到2025 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必须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中国制造 2025》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选择10大优势和战略产业作为突破点,力争到2025 年达到国际领先地位或国际先进水平。

十大重点领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 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 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中国制造2025》提出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实现生物3D打印、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绿皮书正式发布

日前,为指明十大重点领域的发展趋势、发展重点,引导企业的创新活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特组织编制了这十领域的技术路线图,汇总成册,称为“《中国制造 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由于封面为绿色,也可称为“《中国制造 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以下简称,绿皮书)。

技术路线图的编制于2015年4月中旬启动,动员了48位院士、400多位专家及相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广泛征集了来自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学会协会的意见。以下是《绿皮书》中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相关内容:

十、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10.1 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是基于生物技术的用于防治疾病及卫生保健的制品和系统技术总称,包括基因药物、单抗/蛋白药物、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和中药等。

10.1.1 需求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药品消费市场,据国家药品统计年报,2014 年我国药品市场纯销售额超过 1.5 万人民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65 岁及以上的人口超过1.2 亿,卫生健康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迅速增长,也对我国新药创制提出新的需求。2014年,我国医药工业销售额 24553.2 亿人民币。但是,我国自主研发产品薄弱,药品生产以仿制为主,原创性新药甚少,生物医药关键技术也有明显差距。因此,提高生物医药产业整体的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重点开发一批创新药物,培育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竞争能力的关键。

10.1.2 目标

到2020年,推动一大批企业实现药品质量标准和体系与国际接轨,其中至少有100家药品制剂企业取得美、欧、日和WHO认证并实现产品出口;按照国际药品标准,研制并推动10-20 个化学药及其高端制剂、3-5 个新中药、3-5 个新生物技术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完成药品注册,加快国产药品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2020 年前国际专利到期的重磅药物 90%以上实现仿制生产。突破 10-15 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初步建立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和创新团队。

2025年,基本实现药品质量标准和体系与国际接轨;发展针对十种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实现20-30个创新药物产业化;5-10 个我国自主产权新药通过FDA或欧盟认证,进入国际市场;建设完善和支持对外服务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形成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推动我国医药国际 化发展战略。

10.1.3 发展重点

1.重点产品

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新机制和新靶点分子靶向药物、抗体药物及抗体交联药物(ADC)、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新型细胞治疗制剂、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

(1)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

按照国际药品标准,研制并推动10-20个化学药及其高端制剂,如多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抗肿瘤1.1类新药法米替尼、治疗老年性痴呆1.1类新药 HSH-971和治疗耐药性病原感染药物可利霉素等;3-5 个新中药,如抗肿瘤阿可拉定、抗抑郁症奥生乐赛特和治疗糖尿病肾病大黄酸等;3-5个新生物药,如门冬胰岛素和长效GLP-1 等。

(2)重点开发新机制和新靶点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和免疫细胞治疗制剂

主要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自主研发20-30个创新性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性抗体,抗体交联药物(ADC),重组蛋白药物和免疫细胞治疗制剂,其中10-15 个为原创性,如抗 CD22、抗CD147人源化单抗药物、G-CSF 长效蛋白药物、重组高效抗肿瘤抗病毒蛋白注射液和基因修饰 T 细胞治疗制剂(T 细胞受体 TCR 和嵌合抗原受体 CAR)等,并研发这些抗体药物配套基因表型检测试剂盒,发展个性化治疗和精准治疗药物。

(3)发展生物3D打印技术,研制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治疗产品

开展生物3D打印技术在药物筛选、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探索;利用生物 3D 打印技术,结合大分子药物、新型修饰型免疫细胞治疗药物、干细胞及iPS细胞,研制10-20个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治疗产品。

(4)加快专利到期药物仿制上市

针对防治重大疾病或突发疫情等用药需求,仿创结合、系统 集成,研制20-30个临床亟需重要品种,并切实解决产业化问题,满足临床用药的紧迫需求。

2.关键共性技术

(1)基于疾病靶点网络、反向分子对接等药物新靶标发现与确证技术

用计算机方法构建疾病的细胞信号网络模型,描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网络动态变化,进行虚拟分子筛选、对接和验证确定候选药物对于特定疾病亚型的有效性,最终确定有效的新靶标,实现以动态网络为靶标的创新药物发现。

(2)基于细胞和靶标的药代动力学以及药代/药效/毒性三位一体的成药性评价技术

运用人源细胞和人源化动物模型,结合靶标的分子病理机制,建立PK-PD,TK-TD模型,强化药代/药效/毒性三位一体的成药性进程。

(3)基于新靶点/新结构/新功能的抗体、蛋白、多肽、核酸及免疫细胞治疗等创新生物技术药物研制新技术

突破同一靶点协同增强功能的抗体制备技术体系;发展ADC 抗体药物筛选技术体系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规模化生产和质控技术;加强蛋白质和多肽药物相关纳米技术、3D打印技术的缓释平台开发,突破蛋白质药物的成药性研究关键技术;制备低免疫原性,靶向、无毒、高效的基因治疗载体/输送系统。鼓励原始创新,使创新生物药物多样化、成熟化。

(4)抗体/蛋白质药物产业化工程链技术

建设真核细胞大规模培养GMP生产技术平台,包括无血清培养基开发、工程细胞株建库、蛋白药物纯化、制品制剂、冻干工艺等技术,提高GMP管理水平,使生物技术药物的大规模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基于磁性靶向给药等释药系统和药物递送相关技术等系列特色共性关键新技术

推进药物递送系统向精密性、控释性和靶向性的智能方向发展。构建新型的环境响应性递送系统,发展基于磁性靶向释药系统和药物递送相关技术,提高药物性能及其疗效。

(6)基于个体基因信息和分子标志物的精准治疗共性技术体系

开发基于个体化特异性分子标志的药物,建立从基因检测到个体化精准免疫治疗技术体系。建立基于对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全基因组测序、外显子及靶向重测序、转录组测序等的精准靶点筛选技术,结合疾病靶点网络变化及关键性网络靶标的蛋白质新节点,实现药物有针对性的干预,提高药物的精准治疗。

(7)提升化学仿制药质量,提高中药质量的可控性

通过技术体系的建设,提高我国的化学仿制药及中药的 GMP 生产、质量检测、质量保障能力,提升化学仿制药和中药质量的可控性。建立专属性质量评价方法与技术,并形成化学仿制药,中药药物质量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保证药物的安全、有效、稳定。

10.1.4 应用示范工程

2020年,推动 3-5 家基础好的大专院校与制药企业联合建成具有高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的大型研发基地、国家级转化科学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2025年,发展到 5-10个,其中 3-5个协同体的技术创新能力、重大创新产品和制药工业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主营销售收入超过500 亿元,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生物医药骨干企业。

10.1.5 战略支撑与保障

1.遵照国际规范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和药 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建立或标准化国际前沿的各项新药临床前和临床评价关键平台。

2.优化和完善优先审评和快速审批的政策,强化审评检验人员队伍的扩充建设。

3.细化落实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 号,保障新药审批。

4.发展药物一致性评价体系。

绿皮书 重磅!《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绿皮书发布

绿皮书 重磅!《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绿皮书发布

绿皮书 重磅!《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绿皮书发布

绿皮书 重磅!《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绿皮书发布

10.2 高性能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是应用于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保障过程中的设 备、装置、材料、制品。高性能医疗器械泛指在同类医疗器械中能够在功能和性能上满足临床更高要求的医疗器械,其发展对满足临床需求,带动整个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10.2.1 需求

2014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值约为3000亿元,年增长率15%以上,在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中,90%以上产品为国外品牌,这是造成我国看病贵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健康需求迅速发展,但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的现状与此极度不相适应。

10.2.2 目标

2020 年产业发展目标:

1.年产业规模达 6000 亿;

2.县级医院国产中高端医疗器械占有率达 50%;

3.国产核心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 60%;

4.全国建起 5 个以上科技成果工程化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

5.形成 20 家示范应用基地;

6.形成 3 家以上国际知名品牌。

2025 年产业发展目标:

1.年产业规模达 1.2 万亿;

2.县级医院国产中高端医疗器械占有率达 70%;

3.国产核心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 80%;

4.全国建起10个以上科技成果工程化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

5.形成6个产值超千亿元的省级产业集群;

6.形成30家示范应用基地;

7.在各主要产品领域各形成5家以上国际知名品牌。

10.2.3 发展重点

1.重点产品

(1)医学影像设备

3T及以上超导磁共振系统(MRI),开放式超导系统,128 排X射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机)、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 机)、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 像/磁共振成像系统(一体化PET-MRI),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128及以上物理通道),微型超声诊断设备,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系统(DSA)、X 射线相衬成像、电阻抗成像设备、脑磁图设备等新型影像设备。

(2)临床检验设备

高通量临床检验设备、快速床旁检验、集成式及全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检验分析系统、分子诊断设备、微生物自动化检测系统、高分辨显微光学成像系统等。

(3)先进治疗设备

大型重离子/质子肿瘤治疗设备、图像引导放疗设备、高清电子内窥镜、高分辨共聚焦内窥镜、数字化微创及植介入手术系统、手术机器人、麻醉机工作站、自适应模式呼吸机、电外科器械、术中影像设备、脑起搏器与迷走神经刺激器等神经调控系列产品、数字一体化手术室、可降解血管支架、骨科及口腔材料植入物、可折叠人工晶体等。

(4)健康监测、远程医疗和康复设备

智能型康复辅具、计算机辅助康复治疗设备、重大疾病与常见病和慢性病筛查设备、健康监测产品(包括可穿戴)、健康大数据与健康物联网、远程医疗及相关标准等。

2.关键零部件

大热容量X射线管(8MHU 以上)、新型X射线光子探测器、超声诊断单晶探头、面阵探头(2000 阵元以上)、微型高频超声探头(血管或内窥镜检测),3T 以上高场强超导磁体、MRI 用多通道谱仪(64 通道以上)、CT 探测器、PET 探测器(基于硅光电倍增管)、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透析材料、医用级高分子材料、植入电极、临床检验质控用标准物质等核心部件。

3.关键共性技术

(1)可靠性保证技术

包括可靠性分析、计算机模拟、软硬件和机械的可靠性测试技术、电磁相容相关技术等。

(2)健康互联网技术与标准

研究健康互联网标准体系,分层次、分步骤建立相关标准, 建立必要的测试与测试方法的技术条件。

(3)健康大数据技术

健康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分析技术及健康管理行为指导标准。

(4)医用增材制造技术(3D 打印技术)

适于3D打印技术的可植入材料及修饰技术,碳纳米与石墨烯医用材料技术、用于个性化制造的全面解决方案,包括检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等。

10.2.4 应用示范工程

1. 创新医疗器械应用示范工程

推动创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实施,示范内容包括在医疗机构开展应用培训、维养培训、数据采集、产品评价等。通过示范工程在可靠性、适宜性、功能指标、技术性能、技术服务多个维度上开展评价工作,形成评价规范,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满足更高 产品要求的团体标准,进而形成团体认证品牌,让中国的高水平 产品拥有“中国创造”的品牌,在更高的水平上同国外知名品牌展开竞争。

2. 基于大数据、面向全球的医疗设备联合运维保障服务示范工程

通过联盟等形式,基于大数据技术,以市场化机制,建立医疗设备的运行质量保障体系,逐渐建立相关标准与操作规范等。

10.2.5 产业集聚区

京津冀地区创新医疗器械集聚区,充分利用京津冀地区的智力资源和医疗资源,以创新、成果转化、技术输出为特色。

长三角地区先进医疗器械集聚区,充分利用地区内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产业实力,以全球化、创新、先进制造、产品应用服务为特色。

珠三角地区数字化医疗器械集聚区,充分利用地区内开放、创新、创业的前位意识和产业基础,以工程创新、先进制造、出口为特色。

10.2.6 战略支撑与保障

1.建立医疗器械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院

将开展医疗器械可靠性研究、标准研究、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健康大数据技术研发等;开展产业基础信息、竞争情报、专利分析、产业研究、战略规划等方面基础性工作。

2.构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公共平台

公共平台开展科技服务,包括:开展创新、创业辅导,促进 成果工程化,开展公共测试、临床试验、协同创新,为企业产品开发提供全方位的发展咨询。

3.强化专业人才培养

构建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和物理医师的教育、培训体系,逐步 建立相应的资质认证制度及上岗资质要求。

4.营建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鼓励技术创新。针对产学研医结合、创新医疗器械应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绿皮书 重磅!《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绿皮书发布

绿皮书 重磅!《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绿皮书发布

绿皮书 重磅!《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绿皮书发布

绿皮书 重磅!《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绿皮书发布

三 : 乘《中国制造2025》春风,我国迎造船大国变造船强国契机

细数我国现代造船业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阶段,一个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造船业开始走向时间;另一个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我国造船业出现井喷式发展。(www.61k.com)目前,另一个阶段,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的阶段正迎面而来。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造船业开始走向世界,造船业一直稳步发展。2006年9月,国务院通过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年-2015年)》。2007年,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大幅增加,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得益于我国稳定的经济环境,我国造船业出现井喷式发展,并在之后的几年,一直稳居全球造船第一大国的位置。然好景不长,在2014年下半年之后,随着人力等成本的增加,我国造船业新接订单明显减少,在2015年第一季度,我国造船业新接订单降幅接近8成,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我国把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作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我们在此可以大胆预测,属于中国现代造船业的第三个阶段已经到来,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市场,需各位船企各显神通,为我国成为造船强国努力。

欢迎关注卓创资讯官方微信账号,第一时间获取大宗商品相关信息。微信号:卓创资讯

四 : 浙江抢跑“中国制造2025”

浙江制造 浙江抢跑“中国制造2025”

浙江制造 浙江抢跑“中国制造2025”

浙江制造 浙江抢跑“中国制造2025”

不少浙江企业借助信息化、机器换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实现了产品设计数字化、产品制造自动化、生产装备智能化。(www.61k.com]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是”中国制造2025”点题的10大领域之一。

还在迷恋电影《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你知道吗,这样又萌又有爱的机器人未来中国也能制造—

不只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产品接下来都将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方向。

日前,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中国制造2025”概念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又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让资源消耗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困扰制造业的诸多问题,迎来了新的转机。

那么,呼之欲出的“中国制造2025”有哪些亮点?这一过程中,浙江如何抢抓新机遇?“浙江制造”的着力点又在哪里?

“中国制造2025”是什么?绕了大半个地球,费劲折腾买回来的,竟然全是国产货—相信这是不少人出国旅游都会遇到的尴尬。

“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如此坦言,可是他接着又说,“(我们)还不是制造业强国。”

的确,大国与强国虽一字之差,却有云泥之别。

众所周知,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达到20.8%。仅从数字上看,成绩可谓亮眼。可问题在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呢?

一个尴尬是,眼下,很多产品的核心部件在国内都难以生产出来。比如飞机的发动机,计算机的芯片,甚至煮饭锅的内部涂料等等。而许多高端技术,已经很难再通过进口获得。

为此,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而就在十多天后的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

相较2010年国家提出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新兴战略产业,记者留意到,这次“点题”的十大行业可谓更高端、也更细致。

同样值得关注的一点还包括,“中国制造2025”其实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迈进的第一步。

根据工信部部长苗圩之前的介绍,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强国大致需要三十年时间,共分“三步走”:第一个10年到2025年,进入世界强国之列;第二个10年到2035年,进入世界强国的中位;第三个1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占据世界强国的领先地位。

因此,“中国制造2025”不啻是“三步走”中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而在第一个十年里,将首先出台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三年行动计划。

眼下,虽然国家层面的规划尚未出台,但记者留意到,不少地方已经纷纷行动,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抢先开跑。

又一个转型契机在众多的抢跑者中,浙江无疑是备受瞩目的一个。

尽管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大省,从自身来看,浙江制造业和中国制造业一样,也有着许多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个事实是,自2008年经济危机开始,浙江制造业一直处于疲态当中。

长期以来,由于以代工模式为主,浙江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近年来,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不断攀升,一些东南亚国家凭借廉价的劳动力,更是吸引了诸多制造企业的转移。

就像前段时间国人热衷到国外去购买马桶盖等产品,结果发现此马桶盖竟然产自浙江一样,这个颇具反讽意味的例子不仅显示了浙江制造业与德国、日本在质量上存在现实距离,也反映了浙江制造业仍然缺少品牌创新能力。

统计显示,近年来浙江工业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已经由1999年的49.2%下降到2014年的43%左右。与此同时,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也明显放缓。

据悉,自金融危机以来,浙江工业增速已经由之前的15%左右下行到10%左右,2012年后更是降到了个位数。

面对这样的境况,转型俨然成为浙江制造业的关键词。如今,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大背景下,浙江制造打造升级版更是迫在眉睫。

“在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国家有界、市场无边。加快供给创新、真正实现从要素禀赋主导向创新驱动主导转变,从标准制造向制造标准跨越,千方百计地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千方百计地给予消费者信任,千方百计地便利百姓,才是发展的根本道路。”对此,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表示。

他坦言,对浙江来说,实现“中国制造2025”,就要抓住当前经济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时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企业真正把产品的内涵做好,把工业化的实现程度提高,使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从工业化的中期进入工业化后期。

浙江华之毅时尚集团总裁张华明也认同类似的观点。

“用一米的宽度、一千米的深度做精自己的产品,做美自己的品牌,做优自己的特色。”他称,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标志,就是让“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现在很多企业把转型和升级放在一起说,其实它们中的不少已经完成了转型,但升级永远是在路上的”。

浙企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江则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工业商品嫁接智能化、互联网等高附加值要素,使这些要素融入整个制造体系。

“这就要求民营企业主动创新求变,提升原有经营模式的质量和效率。”在他看来,未来企业发展必须具备驾驭新技术,适应创新、研发、制造等人才的储备、自我适应抵抗等能力。

“浙江制造”,为自己正名实际上,早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之前,浙江制造已经开始为自己正名。

这几年来,浙江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围绕打造经济升级版这一目标,全面实施两化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三改一拆”、“四换三名”、“五水共治”等重大举措,以环境倒逼转型,以创新牵引升级,以改革释放红利,取得了显著成效。

去年末,由政府主导的浙江制造也应运而生。

记者注意到,作为全面提升浙江产品整体质量和综合形象的一项新途径、新举措,“浙江制造”已经成为整体反映、综合体现浙江企业和产品形象的区域公共品牌。

可眼下要贴上这个标签,对浙江企业来说一点都不简单。据悉,它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先进性、创新性、带动性、责任性”四大特征,即企业管理须实施卓越绩效等先进方法,产品技术指标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须牢牢掌握产品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须带动省内产业链协同发展;须讲诚信守法经营,并注重环境改善、资源保护、公共服务等社会责任。

不难发现,这四大特征既是政府的导向,也是“浙江制造”提升竞争力、企业接轨国际的努力方向。

与此同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浙江制造中,也已然翻开了一页新篇章。

2013年10月,工信部批准浙江为全国首个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去年4月和5月,浙江省政府又相继出台《关于建设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两化”深度融合被进一步放到更突出、更重要位置。

目前,由“两化”融合带来的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已成为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内生动力,不少浙江企业正在借助信息化、机器换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产品制造自动化、生产装备智能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

浙企太平鸟集团就是其中一例。

据了解,企业目前开发了一款手机日报,通过这个APP,可以看到所有的品牌和销售额,以及总销售额中直营占比和加盟占比、百货、购物中心、街店销售占比情况。接下来,太平鸟还想做到销售数据分析细化到颜色、货型、版型,利用大数据手段来指导经营决策。

同样明显的变化,还来自于机器换人。

“机器红利代替人口红利,让我们尝到了甜头。”家用压缩机生产商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金松说,自从他们公司最新的自动化冰箱压缩机生产线上大量采用“机器换人”后,生产线人员从580名减少到280名,降幅达50%以上。

本文标题:2025中国制造-《中国制造2025》:目标10年内赶超德日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521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