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谁挽衰诗向天歌
谁挽衰诗向天歌
中国本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开源,《楚辞》成流,到了东晋,已呈初步的奔腾之势,屈原翻腾着汨罗江的哀伤,曹操挥动着沧海的洪波,陶潜归隐成鄱阳湖的沉静。到唐代,写诗就像今人唱歌,几乎成了知识分子群众性的活动了,光是流传下来的,就有2000多人的近5万首诗歌,浩瀚成辽阔的海洋(据史料记载,李白那样在唐代就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保存下来的九百多首诗也仅占其全部创作的十分之一,可见流传下来的五万首实际是历经劫难而幸存者,远不是全部)。李白飞扬成豪迈奔放而又清新飘逸的千顷波涛,杜甫沉郁成气魄雄浑而又凝重悲怆的百丈深渊,成了唐朝诗海中最璀璨的壮丽风光。至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柳宗元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李贺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雨”。。。。。数不胜数的佳词妙句如涌潮的浪花,靓丽了我们的文化视野。再后来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柳永,周邦彦,范成大、杨万里等等宋代诗词大师,又以其高超的文学智慧进一步灿烂了中国诗海的飞腾浪花,1300多词作者,2万多首词,万余诗人,20多万首诗,使中国诗海更加波澜壮阔,如万堆白雪,际天而来。每每粗通文墨的国人提起这个话题,哪个不是口言敬佩,心感自豪啊?
可是今天,中国诗海好像变成了西亚的死海,波澜不起一片沉寂。本来现当代也出过许多好诗好诗人,可是还有唐诗宋词那样口口相传的清词丽句吗?还有街头巷尾茶楼酒肆到处演唱的名诗佳词吗?听说过谁是当代的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吗?没有领军人物,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些好诗也因为不便于流传而湮没无闻。诗歌的衰落,好像一潭死水,缺精少神地趴在那儿等着变臭,与时代高歌奋进的壮阔奔流极不协调。
诗歌的生态何以陷此惨境呢?首先因为近代史以来,我们深受积贫积弱的压迫,国家急需强大,国人需要改善生活,发展经济成了战略重点。老百姓也涌潮般地卷入了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直至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文化的决策之前,文化建设远远摆不上战略重点的层面,更未能强调内涵层面的文化创新,小小诗歌自然显得无足轻重,有的考官甚至打压诗歌。曾有些年,仅仅因为不好判分,中高考作文明令禁止写诗,好像发誓要让中国诗歌断子绝孙。不好判分肯定不是当代问题,唐朝政府也同样遇到过。可是唐政府在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在国家最重要的进士考试中,主要就考诗歌创作。虽然受考题限制,考场上很难产生打动心灵的好诗,但国家行为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学子学诗写诗比赛创新的热情。结果,千万条唐诗的涓涓细流汇集成了辉耀中国文化天空的灿烂银河,把唐诗打造成了响当当的文化品牌,为全世界所景仰。可当代中国还有叫响世界的文化品牌吗?一个都没有。今天当然不能照搬唐代的政策,因为它也有历史局限性,但唐代力主文化创新的思想和措施仍有现实的价值。譬如今天的大学设有专门的文学院系,师生们读诗研究诗,只能反复咀嚼远逝的绝响。全国成千上万的文学教授、博士硕士所写的诗加起来,有一首像唐诗那样流传广远的杰作吗?何以至此?中国高等教育的设计者着力追求文化的研究传承,却不把文化创新确立为魂,即便写诗,绝大多数也是自由诗。方向不对,智力浪费,诗歌的创新必然萎靡不振。
其二是:有人认为,每个时代都应有独创的文学体裁,譬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决不重复,重复或相似就不叫创造。可是清亡以来,除了引进西方的自由诗,我们至今创造不出一种新体裁。这样,旧体裁废弃,新体裁又创造不出来,而自由体又解决不了口头流传的问题。诗歌就这样上不来下不去,被进退两难卡得头破血流,鲜红的血液流进一潭死水之中,中国的诗歌就沦陷在这鲜红的泥潭里苦苦挣扎,诗人如凤毛麟角,读者更是寥若晨星。
其三是鲁迅先生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佛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以鲁迅先生的权威影响,这一句话不知改变了多少条诗歌的溪流投奔诗海的流向。诗海无源,蒸发大于流入,沉寂地守望成咸涩的眼泪。(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其四是自由诗移植到东方来,与汉语境水土不服,与中国人的欣赏习惯相抵触。国人很少喜欢它,而纸质媒体偏偏执着地推广它,汉语境默然无语,却执着地以强烈的排异反应回敬之。
其五是文化的价格太低。别说小小的诗歌散文,就是中长篇小说发表了,又能拿多少稿费呀?一千首诗的稿费比不上一次官场宴会的一瓶酒钱,全国文学家百万富翁的总数远远赶不上一个中等县的房地产开发商或矿主的数量,全国只有屈指可数的作家可用稿费养家。文化不值钱,谁愿意干不值钱的事啊?
其一的做法和其二其三的说法真的就对吗?我们早已认识到,东方的复兴不仅应该是经济科技的巨大繁荣,军力的不断强大,百姓的快乐富裕,还应包括文化的繁盛,在兼收并蓄了世界上一切文化的精华之后,要创造出带有时代特色的东方新文化。唐诗宋词那种格律体就是一种独特,历经千年时光的审视筛选,至今仍被后人格外喜爱,说明那些内容和体裁的生命力仍然像常青树,我们干嘛要淘汰常青树啊?所谓“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新体裁”的说法,虽然有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可算为局部真理。但它禁不住深入推敲。在文学体裁尚不完备的时候,确实应该创造新体裁来满足新时代的表达需要。但是,从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来说,新时代将是一个无限的概念,一千个一万个百万个新时代,人类能创造出、需要创造出百万种新体裁吗?我断定文学体裁的创造必有极限。文学体裁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只要它能适合新时代需要,旧体裁也照样可用嘛!譬如穿裤子,自打赵武灵王从匈奴人那里引进裤子以后,我们祖祖辈辈一直在穿。你可以在面料的质地。颜色。款式上更好地体现新时代服装美学的审美理想,但是,你无法改变两条腿的基本形式。不止是喜欢趋同思维的东方人跟着匈奴人学穿裤子,就是喜欢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西方人也跟匈奴人学穿两条腿的裤子,三条腿的裤子至今没创造出来,而两条腿的裤子并没有妨碍西方文明近现代以来层出不穷的发现、发明、创造,也没阻断伟大的东方复兴。可见一种形式,只要合用就可用,何必在形式上过分强调创新而扬弃使用效果甚佳的旧形式呢?你要能创造新的体裁当然更好,创造不出来也不妨重新启用唐宋已经成熟的旧诗词体裁。
至于鲁迅先生说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以后大可不必动手”,我很不赞同。他自己就写了不少旧体诗,而且颇有佳作传世。譬如《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别诸弟三首》中的“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自题小像》中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无题》中的“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答客诮》中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等等,写得多好啊!毛泽东也反对写旧体诗,说旧体诗束缚思想。真的束缚吗?不见得。譬如李白第二次进长安寻求“愿为辅弼”大济苍生的机会,可没想到给皇上当了三年玩乐助兴的御用秘书,如同当了三年的宠物狗。受宠时很得意,可之后想想自己失落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李白幡然醒悟非常气愤,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大泄蒙羞受辱之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赞美李白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说“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三首诗都不约而同地蔑视了皇上,李杜是直接蔑视当朝的盛世皇上唐玄宗,毛泽东是贬低了自古及今最著名的皇上,表情达意照样随心所欲。那些旧体诗词束缚他们什么思想感情啦?都是鲲鹏展翅逍遥遨游的精品杰作,可以千古传唱。我们今天所谓的自由诗又能自由到什么程度啊?若说旧体诗束缚思想,那旧体诗为什么能诞生李白、杜甫、李煜、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陆游、鲁迅、毛泽东那一大群非凡诗人伟大作品?若说自由诗不束缚思想,为什么自由诗出不来一个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为什么中国自由诗没有伟大作品可以广远流传?束缚不束缚思想,不在体裁,而在于诗人本身思想艺术的高度,在于政治环境的约束程度。毛泽东心里根本就不承认旧体诗词束缚思想感情,口言反对旧体,行动照常热爱无比。这是为什么?第一因为旧体诗词给他提供了灵巧好用的表达工具,第二因为时代背景使然。1915年为反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斗争锋芒直指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它以猛烈的声势和深刻的批判精神,掀起了一股强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对中国的进步功不可没。但同时它也夹带某些偏激元素,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古代诗歌一概归入糟粕,直接影响了那些伟人的思想,毛泽东鲁迅都曾发表了一些过激言论。发烧说的话,说说而已嘛,没必要把伟人的过激言论当成教条吧?那也太僵化了!
旧文化中的腐朽思想的确应该扬弃,可旧的文化品种不可能全都过时。现代作家柔石翻译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一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就使用了唐诗绝句的形式,读来过目难忘,这是在中国流传广远的唯一一首西方译诗。若直译成自由体,散化的句式对中国百姓还会有亲和力吗?还可能广泛流传吗?这等于说,西方的自由诗只有译成中国的格律诗才能广泛流传。我不懂匈牙利语,也找不到此诗的原作来分析,姑且举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自由诗《寻李白》为例来加以说明。此诗48句,中有三句,从意象的个性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来说,妙可敌李白的杰作: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你看,只三句,就精妙传神地浓缩了李白浪漫侠气的性格和飘逸豪放的诗风,可称当代绝唱。可是,如此绝妙的诗作有几个人知道呢?跟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比,差十万八千里了!想想哪个中国老百姓会背一首自由诗?可是中国任意一个仅有小学文化的家长,也会用“锄禾日当午……”来教育孩子珍惜粮食,而孩子根本不等父母背下去,立刻就横抢过来倒背如流“……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许多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床前明月光……”“朝辞白帝彩云间……”“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乘舟将欲行……”“故人西辞黄鹤楼……”“春眠不觉晓……”“离离原上草……”“白日依山尽……”“两个黄鹂鸣翠柳……”“黄河远上白云间……”“碧玉妆成一树高……”“清明时节雨纷纷……”“远上寒山石径斜……”“折戟沉沙铁未销……”“月落乌啼霜满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水光潋滟晴方好……”“横看成岭侧成峰……”“竹外桃花三两枝……”“生当作人杰……”“半亩方塘一鉴开……”我以为,成群的唐诗宋词深深地植根于国人心中,历久弥香,这就是13亿中国人给唐诗宋词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可是,享有瑞典文学院颁发的诺贝尔奖的那些煌煌的世界名诗,还有那些优秀的国产自由诗,哪一首能像唐诗宋词这样永远活在10亿人民的心中口头呢?
唐诗宋词何以千古流芳?因为它句式整齐,短小精悍,合辙押韵,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有优美的乐感,易记易传,这就是它的翅膀。靠着这双翅膀,它飞遍了城市乡村,飞越了国界海洋,飞成了千年的飘香。它飞到哪里,就把真善美的淳朴光芒播撒到哪里,把对假恶丑的针砭传送到哪方,把荒凉坼裂的人生田园滋润得绿意满眼芬芳满怀,让千年的后人都能够享用那不忍弃箸的珍馐盛馔。想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深刻地唤醒我们的人性良知,告诫自己要永远体念劳动者的辛苦,珍惜粮食,珍惜一切劳动成果。想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总会提醒我们再忙也别忘了孝敬善良的母亲。想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会让我们永怀感恩之心做个厚道人。想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能启发我们教育孩子要温和耐心循循善诱。想想“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就让我们一下子参透世事,拥有磊落的胸怀。想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们就能荡开豁达的性格,从容地化解人生苦难。想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们就会暗暗地立志成才,追求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而不要让平庸懒惰把本该高贵的人生埋葬了。想想“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巧妙地启发后人改革政治体制和人才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避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广泛悲剧在新时代重演。想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就会感动我们超越自我,做那种大胸怀的利他主义者。想想“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就警示我们在创造一种绝好佳境的同时,当尽力避免毁灭另一种绝好佳境。就连一位无名氏的爱情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也极为细腻传神地表现了一对老少恋人情投意合而相见恨晚的深深遗憾,让我们顿生恻隐之心。这类充满哲理或人性光辉精妙绝伦的诗句,如果没有精巧短小的格律体裁作为双翼,怎么可能飘飞千年而今还能积极参与21世纪中国人的人格构造,拓宽国人的心胸怀抱,增加我们的思想深度和智慧亮度,启迪国人诗意的追求,历久弥香呢?
上述对比有力地说明,进口的自由诗其实就是进口了断翅的小鸟,而唐诗宋词的格律体裁虽然初学很难,一旦熟练掌握,表情达意照样可以得心应手,你一撒手,它就会腾空翱翔,其矫健优美的飞姿,为西方的自由诗望尘莫及。而东方人一旦学用了西方的自由诗,虽赢得了写作的自由,却输掉了远翔的自由。而没有远翔的自由,那它就既不是雄鹰,也不是海鸥,只能是趴窝的母鸡。
想想是不是呢?一百年来,中国的文学家教育家下了多大的力气来推动自由诗的发展哪,中小学课本及各种媒体大力推广自由诗,可是,自由诗何时有过真正的飞翔?哪个老百姓会背一首自由诗?为什么?因为它不合辙,不押韵,句式不整齐,没有节奏感,没有优美的乐感,读起来太别扭。可是,汉字有阴平阳平上声入声四种声调的高低错落,中国古人利用汉字的声调变化,创造出富有乐感的格律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近似于唱歌一样美好,外语那些拼音文字有这种优势吗?可以说,格律诗才是唯一符合汉语言特点符合中国人欣赏习惯的成熟的诗歌体裁。跟汉语格律诗一比,自由诗应该放声痛哭。
可我们百年来所做的,偏偏是宠爱进口的自由诗,虐待国产的格律体,残忍地撅断它的翅膀,任它在滴血中抽搐成惨烈的痛苦。其结果,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旧体诗的作者日渐稀少,与中华书法一样,再过百年,这两个美好的文化品种可能绝传。你看当代各种显赫人物,乃至大学文学院的博士教授,还有几人会用毛笔书法,按格律作旧体诗词?如同自然界每年都有若干个物种从濒危走向灭绝的生态灾难一样,中华文化的若干品种也正处濒危的生态。作为渴盼东方复兴的当代国人,你愿意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军事日益兴盛强大的同时,痛失中华文化的主要特色吗?那中华文化岂不要被西方文化同化了?如果全世界都同化成了一种文化,文化还有多样性吗?没有多样性,还有百花绽放异彩纷呈吗?如同把春天的万花烂漫改造成一花独放,那美丽岂不是被冬天没收啦?
换个角度说,毛泽东之所以没进过军事院校,却以一个小学老师出身的军政智慧,打败了以蒋介石为校长的整个黄埔系科班出身的将军们,成为举世公认的伟大战略家,固然与时势造英雄和他饱览哲学与军事著作并灵活创造有关,但与毛泽东擅长浪漫主义的诗词创作也是关系极大的。这项专长,使他在构想整个政治军事战略时拥有蒋介石望尘莫及的超凡想象力。而蒋介石即使在某些时段某些局域打过一些胜仗,但都没有超越战役战术层级。在战略上,毛泽东总是赢家。可以说,灵活机动的战术策略,与浪漫主义的战略构想,打造了毛泽东世界独绝的军事特色。如果没有写作旧体诗所培养出的浪漫主义的思维风格与他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珠联璧合,恐怕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就很难成为世界一绝独步天下。当代中国军人难道不想传承这个战略特色吗?
再说伟人反对作旧体诗的事吧。我们有必要把哪个名人伟人的话打造成思想的枷锁给自己套上吗?名人伟人也是人,是人就都会有错,如果以僵化的教条主义来对待名人名言,岂不是笨拙的灾难?今天时代的物质文明比唐朝进步一千倍了,政治也有了相当的宽松,新生活新感受新思考新醒悟层出不穷,好诗怎么可能写完呢?宋代以来的无数事实早已证明,好诗到唐代远未写完,仅仅宋代的好诗好词就灿若繁星,直至鲁迅毛泽东,仍然佳作迭出嘛!如果我们今天重新起用旧体诗词那种小巧玲珑的形式创造性地表现新生活,难道好诗不会大量涌现吗?难道著名诗人不会灿若群星吗?当新时代的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绣口一吐,全球飘香的时候,中国诗歌不就可以从深深的红泥潭中突破重围,然后放声朗笑了吗?
看今天的时代,一方面是经济繁荣,人民享受了五千年历史上最殷实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物质问题基本解决之后,精神的需求更加强烈,有日益增长的多样的文化需求。旧文化中仍有现代生命力的经典内容需要不断发掘重温,但古代文学怎么能充分地展示当代生活呢?更多的,还要靠当代创新,创造出表现当代生活的丰富的文化精品。我们都知道盛唐之盛,不仅在于经济军事教育外交之盛,也在于文化文学之盛。以李白杜甫为标签的唐诗,成了当代国人永远的文化钟声,永恒而温暖的文学回响。你看网络上最常见的网民昵称,“直挂云帆”“长风破浪”“山衔好月”“奔流到海”“晴空一鹤”“敢引诗情”“星垂平野”“月涌大江”“枫桥夜泊”“夜半钟声”“孤云独去”“春江月夜”“独钓寒江”“暗香盈袖”“一蓑烟雨”“好竹连山”“春色满园”之类,琳琅满目,这些短语,都是取自于唐诗宋词啊!五湖四海的文人网民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到唐诗宋词中去挖掘昵称资源呢?时隔千年,我们仍深切地怀念中华历史上那个国力最强大文化最灿烂的唐朝,怀念那个诗人群星丽天的时代,渴望自己的人生充满精致的诗意,更期盼东方复兴的进程中,强大的国力和璀璨的新文化同时光照人间。
日益强盛的国家不该畸形进步,经济强而科学文化弱的那种强大是难以可持续发展的,也难以满足人民丰富的文化需求。充满创新精神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满足人民与时俱进的审美需求,让人获取审美享受,还能以美好人性引领和改善低劣人性,是人的方向动力系统的导航灯、助推器,可以重塑民族性格,积蓄精神能量,激发创新活力,维系良性的社会心理,安稳正常的社会秩序,是国家强大的软实力。我们常说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三个(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都已衰亡,唯有中国古代文明薪尽火传,至今仍然洋溢着吐故纳新的强大活力,不仅可以励志强国,启迪智慧,滋养人心,而且成了海内外炎黄子孙辨识中华血统的文化基因。
既然健康文化有如此巨大的价值,那就不该让文化的价格太低,文价太低,知识分子的尊严和人格独立性都受损害,文化创新就缺乏动力。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从1981年工农业总产值7490亿元,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增长了63倍。而我国的稿费在千字30——100元人民币之间,这是文革结束后制定的稿酬标准,30年来始终未变。而美国的稿酬千字在750——2000美元之间,差距一百几十倍。虽然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不处在同一个档次上,但也不该差距太悬乎了。记得美国第十六届总统林肯好像说过“智慧之火浇上利益之油,就会燃起熊熊大火。”反过来说,智慧之火喷洒低价之水,智慧之火就难以熊熊燃烧。要想振兴中国文化包括诗歌,复兴诗国的美名,就应该尽快提高稿酬标准,切实表现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尊重。虽然古今中外的多数经典杰作都不是金钱刺激出来的,但这不能成为维持低稿酬的理由。30年来,物价涨了多少倍,各行各业的劳动报酬提高了多少倍,维持30年不变的低稿酬,等于稿酬不断下降,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如果让中国文化的领导者30年工资一分不涨,却要接受物价不断上涨的现实,他是什么感觉?当然,完全可能是工作太忙,没想到这个问题,我就提醒一下吧。其实我根本不是个有才华的作家,也不欣赏功利主义的精神境界,我只是觉得文化应该很值钱。
余秋雨先生说,我一生走遍世界各国,发现海外的炎黄子孙不管走到哪里彼此邂逅,只要一方吟出几句唐诗宋词,彼此就像见到了久别的亲戚一样,唐诗宋词成了炎黄子孙的身份名片。就连外国名人政要到中国来讲话,也以引用老庄孔孟这四大经典和唐诗宋词为荣。它特别说明,独特的民族文化,其实是一个凝聚人心的精神磁场,是赢得世人尊敬的软实力。我们要传承诸子百家以来中国古人所创造的各种文化经典中的精华,包括唐诗宋词,将它发展创新。首先由政府来重视诗歌的发展,制定政策加以促进,包括适当扩大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像唐朝那样,“唐诗无忌讳”,解放想象力、质疑思维和发散思维,也就是解放科学文化生产力,那样才能诞生当代的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可以从中小学语文课本开始普及旧体诗的格律知识,按5%——8%的分数比例考试写诗,各种媒体和文学界教育界都来培养旧体诗的读写赛风习,让东方文化中最有特色的诗歌来一次蓬勃的复兴,重现诗国诗海的壮美风光,不是正当其时吗?
也许有人要说,这是复古吧?表面看,广泛恢复使用唐诗宋词的旧体裁,好像是复古,但生活是新的内容是新的,本质是创新。若硬说是复古,那么,我们每一个至今还在穿裤子的人不全是复古主义者吗?再说,中外历史上有些复古运动就曾产生了伟大的作用。譬如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人,反对六朝以来只追求华丽词藻玩弄典故的浮艳文风,借助于儒学的复古运动,倡导并实践恢复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变骈文为散文,注重内容的充实,打破了骈文的一统天下,确立了古文在文坛上的权威地位,把中国古代散文推向了第三个高潮,并为后代散文发展开辟了道路,这就是著名的“古文运动”,在文章的演变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唐宋八大家”的许多传世散文即源此而来。再比如14到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号,要把久已淹没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其实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阶级和神权统治的思想解放运动。恩格斯说“这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名义是复古,实际是推动当世的进步,不是挺好吗?
复兴东方诗国的美誉,创造远超唐宋的诗歌大海洋,中华文化将焕发更大的生机和活力。那么,繁荣的中华文化与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交相辉映,新时代的东方风景岂不是更加壮美迷人?
全文9190字2012。03。01定稿
二 : 《天天向上》里王诗龄太聪明啦(图)
三 : 《天天向上》里王诗龄太聪明啦(图)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