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鲜为人知的历史-鲜为人知的日式旗舰 丰田世纪历史简介

发布时间:2018-01-28 所属栏目:一夜间声名狼藉的明星

一 : 鲜为人知的日式旗舰 丰田世纪历史简介

  [61阅读 车系历史]  顶级豪华车这个特殊的车型,为少数人所有,舒适奢华性能卓越。一辆顶级豪华车对于它的拥有者来说不仅仅是一部交通工具,而是彰显身份、表明地位的途径。何谓顶级豪华车,仅仅舒适、奢华、强劲和纯手工打造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受到权贵商贾甚至社会地位极高的人群青睐才可以被称作顶级豪华车。这些车型中我们最多见的是欧美品牌。而在日本,却有一款鲜为人知的车型,足以与欧洲顶级豪华车媲美,这就是丰田Century(世纪),这款车在2006年被选为日本皇室专用车辆。

61阅读

  今天将要为大家介绍的丰田Century车是一辆将会引起争议的车型,虽然它的出身和它所服务的对象可能有些朋友不太喜欢,但是这款车确实是一辆非常好的车,值得我们去了解。丰田Century问世仅仅40多年,但是这款车却成为日本皇室指定用车,而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这款车几乎很少在日本本土以外销售。下面编辑就为大家介绍丰田Century的历史。


  ● 往期历史文章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 第一代丰田Century(1967年-1997年)

  第一代丰田Century源于第二代丰田皇冠的Crown Eight车型。1964年推出的Crown Eight相比普通皇冠尺寸更大更加豪华,同时搭载2.6L V8发动机。这款车的推出标志着丰田量产V8车型的开始。

61阅读

『丰田Crown Eight』

61阅读

  1967年,为了纪念丰田创始人丰田佐吉诞辰100周年,丰田推出了基于Crown Eight打造的丰田Century。这款车成为了丰田有史以来推出的最豪华的车型。

61阅读

『丰田Century VG20』

61阅读

  第一代Century的外形非常方正,庄重而优雅。当时的Century使用了丰田最先进的技术,搭载3.0L V8发动机和4速自动变速箱。动力配置在当时的日系豪华车中非常高。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丰田Century』

  第一代Century的车身尺寸非常宽敞,仅普通版车型的就达到了5120mm,轴距达到了2860mm,车内空间非常宽敞。而随后推出的加长版车型L Type的长度则达到了5270mm,轴距更是超过了3米达到了3010mm。这样的车身尺寸在现在看来都是非常大的。

61阅读

『丰田Century L Type VG45宣传图』

61阅读

『丰田Century L Type VG45』

  1973年丰田为Century更新了发动机,原来的3.0L V8发动机被3.4L发动机取代,1982年,丰田再次为Century更换发动机4.0L发动机被配备到Century身上。最初的丰田Century还有手动变速箱可供选择,1975年开始,丰田停止为Century供应手动变速箱。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第一代Century 内饰』

  1975年的东京车展上,丰田发布了一款Century概念车,这款名为GT45的概念车,采用混合动力技术,由一台燃气轮机和电动机组成。但是由于燃气轮机和电动机组过于庞大,占用了很多空间,所以这款车并没有实现量产。不过根据丰田发布的信息,GT45的最高时速可以达到160km/h,单独靠电动机驱动可以达到120km/h的最高时速。

  编者语:丰田Century的诞生标志着丰田顶级豪华车历史的开始,第一代丰田Century从1967年面市到1997年,产品周期达到了40年,对于一辆豪华车来说非常不易。足以说明这款顶级豪华车的优秀。这款车上体现了日本人对汽车最到位的见解,同时也体现了日本人对精工细作最精辟的诠释。

  ● 第二代丰田Century (1997年至今)

  第二代丰田Century于1997年推出,这一代车型整体视觉效果与上一代车型相差不大,丰田只是在车身局部做了一些调整。使第二代Century显得更加优雅稳重。而经过40年,丰田之所以对外形不做过多修改的原因就是,丰田认为以Century的定位,并不需要把外形做的多么引人注目,低调庄重才是Century车主所看重和需要的。

61阅读

『第二代Century』

61阅读

  Century虽然看上去还是40年前的设计但是从制造工艺到技术装备,Century都反映了丰田汽车的最高水平。Century基于将是雷克萨斯LS400平台打造。车身的细节表现体现了丰田对于制造汽车独到的见解。车头部分的凤凰章以手工精细雕琢、大灯和雾灯古典雅致、前后保险杠选料上乘、车身比例设计巧妙、车身油漆多达七层。

61阅读

『第二代Century内饰』

61阅读

61阅读

  动力方面,第二代Century搭载丰田1GZ-FE V12发动机,最大功率276马力。虽然Century动力上的优势并不明显,但是这款发动机却可以运转的极为安静平顺,为乘车人提供几近完美的乘坐感受。

61阅读

61阅读

  此外,丰田为了保证Century能够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能够正常行驶,在Century的动力系统内置了两组独立的6缸控制系统,每个系统均自设一套完备的进气系统组件,汇集空气滤清器、液压缓冲器、电子油门、感应器和电子燃油喷射装置等,并给接上一条独立的输油泵。当任何一个系统出现故障时,余下的系统仍可正常运作,确保行车安全。

61阅读

『第二代Century』

61阅读

  第二代Century的车身尺寸以第一代车型加长版为基准,车身尺寸长宽高分别为5270mm*1890mm*1475mm,轴距达到了3025mm。此外,为了保证车辆行驶舒适性,丰田还为Century配备了空气悬挂。

61阅读

  2006年,丰田推出了Century Royal,这款车是顶级版Century。这款车生产成本高达4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02万元),搭载5.0L V12 1GZFE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最大功率355马力,最大扭矩460N·m。配备VVT-i智能正时可变气门控制系统以及ETCS-I智能电子油门系统。

61阅读

『Century Royal』

61阅读

  车内装饰使用昂贵的羊毛织物和名贵的木材,此外车门踏板则使用花岗岩打造。这款车是专门为日本皇室打造,日本皇室代办处将Century作为唯一车型供皇室使用。

61阅读

  1999年,丰田曾经将Century引入国内销售,但是由于这款车的知名度在日本以外的市场过低,使得这款车在国内的销售极其低迷,在退出国内市场时,销售量仅为个位数。不过这款车在日本以及香港和台湾却极具知名度,受到了政要和商贾的青睐。目前日本驻中国大使乘坐的就是Century,而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先生也拥有一辆Century。

  编者语: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日本汽车厂商也许无法和欧洲厂商相比,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造车理念都有些差距,但是成立不足百年的丰田却制造出了一款在日本足以与劳斯莱斯、宾利媲美的汽车。也许Century的知名度无法与劳斯莱斯、宾利相比,但是丰田对汽车制造的执着和精益求精确实值得人们学习。

  反观国内,曾经的大红旗叱诧风云,国家领导人的统一配车,体现了当时中国造车的最高水准,虽然当时的关键部件依然依赖进口,但是一汽却在条件极为落后的情况下打造出不输劳斯莱斯的大红旗。而今,红旗品牌却落得个东拼西凑,尽显拿来主义。在自主厂商努力发展自身艰苦鏖战国外厂商的同时,曾经的共和国娇子一汽却在坐享嗟来之食,除了怒其不争,我们能做的只是期待有朝一日一汽可以崛起,重振红旗品牌与一众国外豪车一较高下。(编译/61阅读 章宁)

二 : 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

[声名狼藉的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
看到这么多人回答,那么我问详细点吧。
比如 山本五十六,二战战犯,可以说是日本海军发展最重要的一人,策划偷袭了珍珠港。在生活中却写了真性的情书,为自己的情人在街上学卓别林走路。
比如 看到有人提到发明宋体字的秦桧,还有臭名昭著的希特勒,提倡素食,禁烟。
或者 从另外一个方面,爱迪生被美化,其实也就发明了电灯和直流电,甚至还打压真正的大发明家特斯拉。
下面就看看www.61k.com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陈小呆[声名狼藉的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高俅和苏轼


高俅原本在苏东坡府中为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因而欣赏他。元佑八年(1093),苏轼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知府,便将他举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属僚本已不少,所以没有接纳,苏轼又将高俅转而荐于驸马都尉王晋卿。

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元符三年(1100),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
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位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兄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苏轼由于朝廷党争,屡屡遭贬,元佑八年(1093),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坏,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朝臣弹劾他在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有讥谤先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别驾,居住在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县西南),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

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

然而《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

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

————————————————
文字引自网络。
答主只是记得这个梗。
多谢@吴忧提醒,为之前没有说明是否原创而致歉!


网友豆子[声名狼藉的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当然是所谓的“官场不倒翁”“精神分裂患者”“老油子”杨度。


文章很久以前就写过了,可惜当时没多少人看,不妨在这个问题下再放一遍。
一定要看完!
=====================


比来流传甚广的一则人生励志小故事:
拿过秀才,参与过公车上书,当过满清四品。和康有为、梁启超、黄兴是好友,跟汪精卫、蔡锷、齐白石是同学,怂恿袁世凯称帝,赞同孙中山共和,北伐时说毛泽东能得天下,营救过李大钊,是杜月笙的师爷,入过佛门和国民党,最终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共。他叫杨度。要我说:此人人格之分裂,已是我等屌丝所不能理解。他在各种分裂人格中都能把他分裂的事业做成一绝,又何止上面说的这些!?

和广大男屌一样,杨度的祖上十八代是找不出像话的人物的,历史还是从他爷爷那辈改变。杨度的亲爷爷杨礼堂参加了湘军,居然混上了职位,是个都司。
我们知道,一般父亲是军官,那么儿孙也基本会参军,于是杨度他大爷杨瑞生也从父参军了。湘军跟太平天国干仗,最惨烈的三河之战,杨礼堂阵亡,杨瑞生脱险,升为总兵,管辖两镇。
要说本来也没杨度什么屌事,因为毕竟不是亲爹,而是大爹。
杨度亲爹排行老四,依然继承祖上光荣传统,勤于劳作,朝五晚九,白天下地干活,闲来兼职干个吹鼓手啥的,见多识广也不是,倒是见识过本镇最大规模的喜丧。
到杨度十岁那年,死了。
命苦啊。
古代讲究过继,于是,他大爷杨瑞生就承担起了养育侄子的重任。为啥不是老二和老三养呢?
因为老二和老三夭折了,老四撇下这么些个孩子,你当大哥的不管,谁管?

度爹之死,应该说成就了中国那段感慨悲歌的历史,人们会慢慢知道,杨度会用怎样的方式度过他的一生。
让伯父养育,对杨度的才华来说也是件好事。因为大爷家是有条件的,而杨家虽然世代为农,可基因里却都是天纵奇才。你看,爷爷不想当农民了,当了个兵就当上了都司,他大爷,当兵当上了总管。他弟弟杨钧,稍微教育一下,便善诗、文、书、画、印。他妹妹杨庄,工于诗文。
而杨度呢?
让我们来看他年轻时候的简历:
光绪十八年(1892年),17岁,考取秀才。(吕轻侯级别)
光绪十九年(1893年),18岁,考取举人。(范进级别)

我们说现在的学士学位、博士学位,在古代是什么级别呢?
你不能光看称呼,依照事实情况来看,现在的博士,应当相当于古代的秀才。古代的秀才,每月是可以吃皇家饭,碰见当官的是可以不必下跪的。秀才也很难考,因此,勤学苦读一辈子,许多人还只是个老童生。

困难是有的,杨度随后接连遭遇打击,连续两年的会试都落第了。
我估摸着,当年的考题对出身的乡下男屌来讲,确确实实太困难了。毕竟时局动荡,而清廷的考题也不再是“试论述三纲五常的优越性”,而是天南海北,要求考生学贯中西。
据说有考题是这样的:“项羽拿破仑”,有位考生,琢磨半天没琢磨明白,提笔写作“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何一破轮也?
考题剧变,作为考生,光会背四书五经是没用的,会写诗会作词也是没用的,八股已经不通时了,考题也让你防不胜防。
这种情况下,维新派是沾光的,毕竟消息灵通,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那种考生吃香。
当年杨度20岁,并没有心灰意懒,那年,他赶上了公车上书。
杨度跟着凑热闹,毕竟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气概,杨度自然也有他的胸襟和抱负,跟着大家一起上书。一群人在茶馆儿里嗑瓜子,谈天说地,和杨度一起在场的还有:
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

按说杨度属于维新派,头脑灵活,笔调热忱,风流倜傥,就要和大家一起登上历史舞台了,最低也能混个戊戌六君子当当,最后来个光荣殉国。
可杨度分裂出了他的第二个人格——帝王师。
所谓帝王师,通俗来讲,就是保皇派。
杨度这时候基本已经脱离了屌丝的圈子,混迹于各路名家。毕竟头脑灵光,船山书院一代大儒王闿运,居然主动跑到杨度家里,非要招聘杨度为学生。
杨度也深知巨儒王老师的名头,欣然应允。
两人说是师生,实则可以随便对骂,玩笑可以随便开,王闿运对杨度特别待见,跟人讲这个学生也是逢人说项斯,美其名曰“杨贤子”(是“杨贤人”的意思)。尼玛,杨度刻苦学习,学了一套擒龙秘诀,就是刚才说的帝王术。
当然,学生里面,杨度可能并不是最出名的,他同门的同学还有:
夏寿田、八指头陀、杨锐、刘光第、刘揆一、齐白石……

说帝王术是擒龙诀,并非胡逼扯。毕竟晚清那屌样,三五年工夫也就完蛋了。维新变法,时局变化,列强虎视眈眈,大清在风雨中飘摇。除非再有个隋唐乱世,清就是隋,下一代就是唐,你学了这么一门紧缺的技术,还可能当个房玄龄、杜如晦,再不济,你当个新皇帝的死敌魏征啥的。但情况已经不是那么个情况了,新学遍地开花,也被火烧眉毛的晚清提倡。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杨度分裂出了他的第三人格——时务派。

戊戌那年,跟着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梁启超办学堂,鼓励新学,学习新学,并决心要把事业进行到底。
以至于,听梁启超他们说日本的时务是中国学习的榜样,便跟王老师商量能否去日本留学。
王老师同他讲,日本是不能去滴,你要去日本学习那是坚决不行滴。可杨度去意已决,又不好伤老师的心,于是偷偷去了日本,当然费用自理。

在日本,杨度和同学黄克强的思想备受冲击。
他们看到了,一个是日日维新、阔步前进的日本帝国,一个是凋零腐朽、不思悔改的晚清帝国,他们的内心无疑是痛苦的。
日本为近代中国之师,中国时政和科技方面的词汇,基本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流入中国的,占据现代时政科技词汇的三分之二。
当时杨度跟同乡一起创办了刊物,可惜一群穷学生,没什么经费,故而毛遂自荐,回国募捐。

募捐出乎意料的成功,但刊物还是停了,因为主编杨度先生回国以后居然参加了科举考试。
然后……考上了。
清政府新增的经济科!还他妈考了个第二!
这说明杨度经过一番纵横捭阖的中西交流,已经成功地从思维上摆脱了男屌的逼格,对于清政府的考题简直不屑一顾。
有同学问:呵呵呵呵,都不是第一……
在此声明:第一名是梁士诒,这位仁兄在后来担任了北洋政府的财政部部长,大佬级别。
不过,就是因为这个梁士诒,让事情出现了转机。因为梁士诒姓梁,而梁启超也姓梁,而慈禧最恨的就是这个人,因此将梁士诒除名。本来也该是人家杨度补缺成第一,可惜这小子是湖南师范毕业的,又在日本攻击过政府,对朝廷有所不满,因此也惹怒了慈禧,一并除名,还给下了通缉令。
这应该看做慈禧对新学和改革的下马威,她知道大清国混成这样,必须得改革,却在行动上要将改革派斩草除根——这就是典型的不见棺材不掉泪了。杨度遭到通缉,他不傻,一不做,二不休,跑了。

回日本,到弘文学院(弘文馆是唐朝文学机构)学习。
这年秋天,杨度在横滨碰见了一个神人。
他叫梁启超。
由于梁启超写了个《少年中国说》,振聋发聩,杨度老师感慨万千,因此和了一首《湖南少年歌》。

1904年,杨度决心认真学习政治,转学进了日本法政大学,开始研究各国宪政,意图救国。
在此期间,杨度经常跟同学因观点不同而展开撕逼大战,有时也因为有知音一起愤慨国家没落而捶胸顿足。
这位被他奉为知音的同学,就是汪兆铭。那时候的汪兆铭,对改革中国有着发自内心的炙热,因此,对于救亡图存,他的决心如同精卫填海一般坚定不移——因此改名汪精卫。

那时留学生也是有派别的,保皇派、排满革命派。毕竟那帮学生跟杨度的见识是有些差距的,先不说别的,单纯从见识和口才上就不是一路人。那感觉怎么说呢?来电都唱爱情买卖。
因此杨度不参与两边的浑水,自立一派,名曰宪政派。
由于杨度德高望重,曾经受到过满清政府迫害流亡,又跟着大儒王老师,成了典型的学贯中西的鸿儒。因此被大家推举,成为留学总代表(美国和日本留学总会)。
所谓儒者,友善,温润,与之交往,如沐春风。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显然,杨度就是这样一个人。

硬要说这是杨度的第几人格,我认为,这是以往的人格,也是最初人格,还夹杂了各类后继人格。
杨度此人的朋友气实在生猛,因此三教九流都能谈得来。当然,人人都有好基友,杨度最好的基友几乎只要周末必须到他的出租房吃饭。
他是蔡锷。

不许说中国坏话,如有冒犯,必定舍命相搏。
爱国不是那么爱的。
清政府旁边有许多不许说政府任何不好的人,将蔡锷、杨度等人视为走狗。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杨度被选为总干事之后,带头请愿,要求废除1900年中美粤汉铁路借款续约,主张收回路权自办以维护国家主权,发表《粤汉铁路议》。还回国辗转,拜见张之洞,得到了张之洞的鼎力支持。
正所谓:
他们指向左,他们指向右,他们一直有洋楼。正所谓:
铁路向西走,长江不能流,到底谁才是走狗?不正视国家缺陷的不是走狗,不奔走呼号的不是走狗,努力改变中国的成了走狗。杨度收回了粤汉铁路的自办权,但他依然是走狗。
直到慈禧死了。
满清亡了。
也就没人说他是走狗了。

东京。
两个傻逼青年在为中国的未来苦苦思索,来回踱步。
因为意见不合,所以吵得很凶。
一个人说,我们就是要发动排满革命,就是要推翻昏庸无能的政府,建立新政府,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一个人说,我部分赞成你的观点,但我还是坚持中国应当走君主立宪之道路,毕竟政府成立之后,什么都可以变,惟独立宪之后,宪法不能变。须知篡改政权可以篡改法律,惟独立宪首条:选举是民主的主要形式,民主很大程度上要靠选举来实现,但选举并非民主的唯一形式。
后者源自杨度。
前者源自大炮。
大炮,就是孙中山。

虽然观点不同,吵得很凶,但杨度还是给孙中山介绍了合作人。
这位合作人,就是黄兴。
孙中山成立了同盟会,盛情邀请杨度,杨度断然拒绝:
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于是我们终于知道杨度为啥有那么多朋友了:仗义、热情、慷慨,而在不放弃自己内心坚持的态度。
杨度的态度是很明确的:今日之中国,不能行民主立宪,而只能行君主立宪。
为什么?
答曰:中国乃数千年专治之国,一旦行民主立宪,则必分崩离析,陷入绝境。
问是什么绝境。
答曰:军阀割据。
历史不幸为杨度言中。

在孙大炮忙着干革命的时候,杨度在忙着和梁启超一起捉刀为清政府派遣来的赴日专员撰写《中国宪政大纲》。
1906年,清政府正是根据这个下诏预备立宪。可惜政治不是那么好玩儿的,清政府晓得那帮举着拳头表忠的家伙不中用,因此只能打脸请昔日的卖国贼通缉犯来起草大纲。
但,这也只是朝臣的一厢情愿。
朝廷也是分为两拨的,保皇是必须的,但有人主张清流,有人主张改革立宪。两方相持不下,他觉得他傻逼,他嫌他傻逼,但终究,立宪派气势不足,因为他们知道——上头管事的是慈禧,而慈禧并不想放弃已有的权力。立宪?将皇帝置于何地!?将太后置于何地!?
载泽和徐世昌等人带着杨度等人的草稿回国实施立宪,随即杨度回国,成立湖南宪政公会,起草《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员请愿书》,请王老师作了修改,联名上奏。继而由袁世凯、张之洞联名举荐,深刻打脸。因为是去颐和园跟皇亲国戚讲课,说说宪政的意思,以及……让大家做好思想准备。
可惜……

晚清完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皇亲国戚的思想准备工作做得也挺好,都揣着金银首饰跑路去了。
此前摄政王载沣要杀手握重兵,意图“篡权”的袁世凯,被杨度拦下。起义爆发后,杨度就去给袁世凯当幕僚了。
因为,慰亭兄就是他要找的帝王。
擒龙诀绝非浪得虚名,而袁世凯为人处世也是值得称道的,原本袁世凯只是想当个总统,然后跟孙中山的南方派调停一下。负责人当然是杨度,跟历史教材上不大一样的是,推翻清廷的主要功勋并非革命军,而是袁世凯北洋大军的逼宫。
北洋握有重兵,南方军北伐压根儿是打不过袁世凯的,因袁世凯同意策应,故而逼宫结束后,形成了这么一个尬尴的局面。袁世凯当然是要当总统的,说窃取革命果实并不准确。

杨度调停完毕,而天下议论均表示既然革命已经成功,那么共和制显然是符合中国的。
为此,杨度的老友黄兴还来拉他参加中国国民党。作为坚定的君主立宪派,杨度表示,我参加国民党可以,但国民党必须放弃政党内阁制,改为君主立宪制。这并非拍袁世凯马屁,因为杨度真是这么想的,但这恰恰符合袁世凯的期望,故而对杨度大加赞赏。
不过,时局已经推翻了封建王朝,袁世凯不好意思再反水。
但杨度不这么认为,公然就君主立宪制度表态:
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得,听你的!
袁世凯谋划了个洪宪登基大典。
你可以看到,所谓洪宪,“洪”就是大,“宪”就是“立宪”,这是有来头的。袁世凯登基了,当了帝王,而杨度终于可以一展拳脚,为帝王师了。

终于可以一展身手了!
可是,历史就是历史,回不去了。
袁世凯被举国骂死,他杨度也未能幸免,身为好友的梁启超甚至都骂他下贱了。梁启超大概不能理解杨度的思维,在众人看来,杨度的精神真的是太分裂了太可鄙了。袁世凯是有政治抱负的,他想开创一个伟大的时代,如同唐太宗,如同明成祖,但他终究还是败了。
时代。
时代现在的走向,便是未来的历史。
众人纷纷远离了洪宪,骂吧,踹吧,扔臭鸡蛋吧,他们恨不得在袁世凯身上踏上一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而此时,杨度却为袁世凯写下了那对名垂千古的挽联:

共和误中国,中国不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
明公负洪宪,洪宪不负明公;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共和制会误了中国,但中国从来没对不起共和制(给足了共和制实施的时间);许多年后,再看看这件冤案。
明公(袁世凯)辜负了立宪,但立宪没有对不起明公。若是人能再生,多念叨念叨,想想我说的对不对。

此后,杨度心灰意冷,遁入空门。
直白一点说,就是出家了。
康有为拥戴张勋复辟,邀请杨度,被杨度拒绝:
所可痛者,神圣之君宪主义,经此牺牲,永无再见之日。度伤心绝望,更无救国之方。从此披发入山,不愿再闻世事。就算在佛教,杨度也是不可能不出名的啊!他的“无我主义”和“新佛教论”影响了近现代的佛教。

由于整个政府,无论哪派都有杨度的朋友,因此国民政府很快特赦了杨度。
杨度回到了南京,当了孙中山的助手。
孙:杨兄,你是否会履行你的诺言?
杨:说到做到!
杨度在政坛施展拳脚,擅长各类游说,1922年,制止了陈炯明叛乱,通过夏寿田劝说曹锟,制止吴佩孚的增援。跟大湿人张宗昌关系很铁,老张对他言听计从,因此从张宗昌那里营救出了不少异见分子。杨度认为各类意见都应该充分展示,因此一度被视为二度背叛,因为他同时营救了李大钊,还跟流氓头子,上海滩头目杜月笙私交甚密。他是这样评价杜月笙的:予初闻杜君名,意为其人必武健壮烈,意气甚盛;及与之交,则谦抑山下,恂恂如儒者,不矜其善,不伐其能。人向往之,其德量使然也。

1929年,白色恐怖时期。
在这个时候,杨度形成了他的第五人格。
他意识到,可怜的孙大炮大概不会想到,他他妈刚死,国民党作为政府政党,就已经开始戒严了。
因此,气愤的老杨毅然决然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意思是要跟无耻对着干。在共产党最惨的时候,杨度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有人就看不懂,于是骂他投机,他回复道:
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在最恐怖的时候陷自己于恐怖之中,呵呵,我这叫投机?
就是这么彪悍,就是这么硬朗!
入党这件事当时是秘密进行的,不过,明面上,杨度也不太掩饰自己对当时政府的厌恶情绪。
杨度是大人物,一般人是镇不住的,因此他的上峰直接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说,我一直领导杨度到他去世。也就是说,杨度的最后两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共产党提供了不少线索和情报。
杨度死后,葬于上海外国公墓,后来日本人占领上海,要在这里修建机场,所以迁到了沪西。墓葬毁于文化大革命。

杨度背负的骂名大概是最重的,他遭受的误解大概也是最重的。满清政府骂他走狗,袁世凯骂他误我,国民政府骂他叛徒,朋友骂他下贱,红卫兵骂他汉奸。到了今天,我们说他人格分裂。

怎样评价杨度呢?
我们试图寻找答案,却不能为这个走狗,这个汉奸,这个叛徒,这个神经病找到答案。
有人说他是政界不倒翁,一定处世圆滑,是个有才无德的老油子,否则再也找不到他历经晚清、民国、洪宪、共产而不倒的原因。
但我认为这是误解,杨度已经不去在乎朋友骂他下贱,必然也不会在乎源自于无知者的误解。
我想,他的心情,或许正如他为孙中山先生写的挽联一样:

英雄作事无它,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一百年过去了,我似乎还能看到一个在横滨与人激辩的温温儒者,他的脸上,写满了对于天下苍生满含善意的爱。









=======================

声明:复制型转载必须在开头写明作者豆子,必须附上原地址。长图形式的微博转载必须在微博字文上@豆子和他的朋友们 (必须艾特上,中间不得故意空一格)任何做成长图的转载形式都不得将本声明删除后发布。营销账号及任何盈利性质的转载、刊登,请私信联系我支付稿费。


网友一只毛衔穗[声名狼藉的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为当大总统不惜贿选的曹锟,在日本人打进来的时候却誓死不投靠。


网友夏东[声名狼藉的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康生(1898年-1975年12月16日,笔名鲁赤水,曾经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成员之一,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

康生出生于书香世家,由于受到家族薰陶,幼年时代便开始接触文艺作品,因此擅长中国传统书法、中国画及收藏,其艺术造诣曾被指为是众多中共领导中最为优秀者之一。

王力曾在《王力反思录》中说:康生是我们党内最大的书法家,是当代中国最大的书法家之一。

著名文物鉴赏家、前清翰林院编修陈叔通认为,当代中国有四大书家,分别为:康生、郭沫若、齐燕铭、沈尹默。据说陈叔通家中曾藏有康生手书的真草隶篆四条屏。另外明朝著名文人冯梦龙编纂的《醒世恒言》,据考明天启丁卯年刻本世间只有四部,两部在日本,一部在大连图书馆,康生不知用何种办法搞到一部,并亲自校订。该书共缺佚70余处3670字,全由康生仿宋体木刻字补之,并用“康体”写了详细的说明并附于书中。几千个小楷字从头至尾无一懈怠,确实功力不凡。

据说康生还送给刘少奇一面十四折扇面,两指间宽,竟用蝇头小楷誊抄了整整一篇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更为称奇的是,康生还能双手写梅花篆字,他经常左右开弓,或竟用左手,故常以“康生左手” 落款。对于自己的书法水准,康生也是相当自负的,据说他曾经放言:“郭沫若那字,也叫书法?我夹根木棍也比他写得强!”此言虽属狂语,但平心而论,与康生的字相比,郭沫若的书法确实显得俗媚了些。
不仅如此,康生还精鉴赏,通篆刻,擅绘画,他认为自己书画之水平和齐白石不差上下,故有一个笔名叫鲁赤水,恰与齐白石相对应。



康生书法可以吊打太祖,但从不在太祖面前显摆


网友忽悠老前辈[声名狼藉的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冯道(882年-954年)五代时期宰相,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

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病逝,追封瀛王,予谥文懿。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对他褒贬不一,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冯道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却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冯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的声望。

以上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我只是搬运工——以下来自于《推背图中的历史》一书

历史被推背图推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这个冯道了,有关这个人历史上是有定论的,总之是名声不太好,可是如果有谁有心思翻一翻孔子的书本的话,你就会发现,或许冯道才是一个真正的圣人。 这样说话会惹来立场坚定的史评者的不服的,盖因这个冯道是一个职业宰相,这家伙也真能玩,他活到七十多岁,总共给十个皇帝做过宰相,也亏他有本事,能够找到这么多的皇帝用他。只能说他运气好,出生在皇帝高产的年代里。不管是谁只要占据了一个城池,趴在城门楼上脑门一转悠,我也登基过过皇帝瘾算了,这就为冯道的宰相职业提供了广泛的客户基础。

冯道最先侍奉的第一个皇帝是占据幽州的刘守光,由于冯道反对刘守光称帝,遂被打入大牢。 冯道所侍奉的第二个皇帝是后唐的李存勖,李存勖称帝后,先升冯道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便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自己住在茅草屋里,当地的官吏送来的东西他都没有接受,当时大契丹已素闻冯道大名,想偷袭将他抢走,由于边境守军严密防备,这才没有得逞。 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对一些缺乏劳力的人家他也尽力帮助。 到了耶律德光横空出世的时候,冯道正在替他的第三个皇帝老板李嗣源打工。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

在这期间冯道做了两件事:一是把诗人聂夷中的诗《伤田农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让李嗣源经常颂读。二是曾借李嗣源心爱的玉杯劝诫他修仁德之道。因而赢得了李嗣源的敬重。 说起来这个怪历史真是怪到家了,这么多的皇帝,居然活不过冯道这么一个糟老头子。不久,乖乖听话的李嗣源死跷跷了,冯道就又换了他的第四任皇帝老板李从厚。李从厚是李嗣源的亲生儿子。但是他很快丢了皇帝的宝座,冯道来不及指点他什么。 冯道的第五个皇帝是李从珂。李从珂这个皇位就是从李从厚手中夺过来的,他之所以能够做成这件事,是因为他是李嗣源的养子。抢了皇帝宝座的当天,冯道率领百官迎接他登基。但是李从珂只喜欢对主子忠诚的奴才,不喜欢象冯道这样特立独行的怪人,打发他出京城以外去做官。 这件事李从珂做错了。错在何处?他也不说想一想,冯道乃职业宰相,称得上专业型的人才,他居然敢不用象冯道这样的专家,那还能混得下去吗?混不下去的,这都在史书上写着呢——推背图上也有的。连冯道都不用,这还象话吗?有人生气了。生气的人一个叫石敬瑭,另一个叫赵德钧。

石敬瑭,雄性,出产于李克用手下沙陀军事将领臬捩鸡的家中,落地就会啼哭,天才!后娶后唐明宗李嗣源女儿为妻,正式进入中央权力分配中心。 赵德钧,雄性,家有养子一名,名赵延寿,娶了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另一个女儿,在李嗣源面前说话也是算数的。石敬瑭和赵德钧都认为李从珂不是个东西,但自家的兵力又不足,于是双方求助于大契丹的耶律德光。 这样耶律德光就可以挑挑捡捡了,看两家谁开出的条件好。赵德钧在这一轮竞标中隆重败北。他开不过石敬瑭。 因为石敬瑭敢整,一点也不脸红的管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叫爹,这本事一般人学不来。虽然学不来,但赵德钧却仍是不服,又进行了最后的努力,努力的结果,是他们父子双双去了契丹,耶律德光明确的告诉他:我们契丹人最重承诺,我既然已经答应了石部,那么除非石头烂掉,我的主意才能改变。 赵德钧很没情绪,但他的养子赵延寿却在大契丹幸福的做起了官。人生啊,就是这么操蛋!这句感叹是皇帝李从珂抱着后宫的美女们发出的。 契丹大军排山倒海一般的拥来,让李从珂闹心不已,他在宫里摆上酒宴,喝得迷迷糊糊之后,就放起了一把火,正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石敬瑭如愿偿的做上了儿皇帝,建国号后晋,他是不会再犯下李从珂的错误的,甫一登基,就命令职业宰相冯道做他的宰相。冯道乐颠颠的赶来了,他上任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出使契丹。 而契丹更是久闻冯道其名,早有心将他据为已有,于是趁机点名让他出使契丹。石敬瑭舍不得放冯道离去,想另觅使者,不想余人听说是出使契丹,无不脸上变色,双股颤抖,于是冯道镇静的在一张纸上写了两个字:“道去”,余人见之,无不落泪——这才是猫哭耗子假慈悲,落泪你不替冯道去? 耶律德光听说冯道要来了,就要亲自迎接,有大臣劝阻他说:“天子没有迎接宰相的礼节。” 耶律德光这才没有去。 为回到中原,冯道用心周旋。得到赏赐后,冯道便都换成薪炭,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北地太冷,我年老难以抵御,所以早做准备。”像要久留的意思,见冯道这样,耶律德光很感动,就让他回去,冯道却三次请求留下来,耶律德光仍让他走。冯道又在驿馆驻了一个月才启程上路,路上也走得很慢,契丹的官员让住就住,两个月才走出契丹边界。左右随从不解地问:“从北边能回来,我们都恨不得插上翅膀飞,您还要住宿停留,为什么这样啊?”冯道说:“纵使你急速返回,那契丹的良马一夜就能追上,根本就逃不掉,慢慢走反倒能安全返回。”大家听了,叹服不止。 欲速则不达,欲达不可速,老头冯道果然有两把刷子。

出使契丹回来之后,冯道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国中政务,无论大小,非问冯道而不能决,甚至石敬瑭还就军事问题请教过冯道。冯道曾经表示过请辞,石敬瑭勃然大怒,坚决不许,甚至连冯道的辞呈都不看一眼。 就这样冯道替儿皇帝石敬瑭打了整整七年的工,然后又换了老板。石敬瑭死掉,他的儿子石贵重接班,他就是职业宰相冯道的第七个老板了。石贵重这人向以父亲以儿皇帝自居而耻,即位之后先将冯道放逐,随后废除了石敬瑭与契丹的条约。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闻之大怒,驱兵而入,灭后晋。 没办法,冯道只能再换老板。大契丹!耶律德光!耶律德光问过冯道如何治理中原:“天下百姓,如何救得?” 冯道顺着他说:“现在的百姓即使佛再出也救不得,只有皇帝能救得!”这话分明是在讨好耶律德光,另一层意思则是劝他不要滥杀无辜。 劝耶律德光的不止是冯道一个人,大契丹的吏部尚书张砺,就曾建议耶律德光取得中原之后,全部委任汉人治国。可是耶律德光生平头一次不听人劝,笑曰:你的,汉人的事情统统知道,但我们大契丹的事情,你的统统不知道。 那么大契丹有什么事情汉人不知道呢?汉人马上就清楚了。打草谷。打草谷好啊,打来草谷喂牲口,这没什么错吧?可是中原地带哪来的什么草谷可打?只有黎民百姓。于是黎民百姓遭殃的日子来临了。 这下子汉人生气了,干什么啊这是,你说说你这个耶律德光,大家让你这个异族人当皇帝,那是给你面子,你自己也应该知道点好歹吧?既然你这么不懂事,那大家也不跟你玩了。 天下遂反。耶律德光看到这种情形,好不乐意,生气的道:汉人太不够意思了,不好弄,咱们回家,不跟他们玩了。走?你走得了吗?耶律德光身死栾城。 这就是推背图中的预言故事了:系铃自解铃,父亡子亦死。耶律德光、石敬瑭这对宝贝父子都死跷跷了。推背图的这一象算是结束了,但历史仍然缓慢向前发展。

被耶律德光掳至镇州的冯道获得自由,造反的军士推选他为统帅,冯道笑着拒绝了,说:“儒臣安能谋大事,这都是你们大家的功劳。”然后他看到军中有被掳的中原妇女,就变卖私产将她们赎回,并安全的送回家中。 接下来冯道又替他的第八个皇帝老板,后汉刘知远打工,然后是第九个老板皇帝,后周郭威。然后是第十个老板皇帝,后周世宗柴荣,他甚至替柴荣修好了郭威的陵墓,亲手埋葬了这个时代。 歌舞升平的大宋行将到来。冯道这才幸福的咽气。他的一生,是为了百姓的一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实践了儒者无适无莫,义与之比的理想。但无论是在他的生前还是身后,始终是谤名随身。


网友陈泽宇[声名狼藉的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约瑟夫·富歇 法国的杨度,众所周知的变节者和叛徒,做过修士 资助过罗伯斯庇尔,身为吉伦特派投了国王的死刑支持票,在里昂用大炮对反革命者实施死刑,拖神父上街游行,策划热月政变处死罗伯斯庇尔,又参与雾月政变扶拿破仑上位,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私自与英国议和,滑铁卢后执掌法国迎回路易十八,历经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执政府、督政府、拿破仑王朝、波旁王朝,他背叛了他每一个主子,但都是在国家命运的关键节点上选择了符合实际的一方,也许他的力量几乎可以忽略,但确实每次都为国家做出了正确选择,就算是和英国议和也是因为战争显出颓势,而他向英国争取到的条件亦极其丰厚,他从没有背叛过法兰西。


网友赵业炫[声名狼藉的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晚明一大票被东林目为“阉党”的大臣,在两京陷城之时(北京陷李闯,南京陷清军),相当数量自杀殉国,论比例要大于自诩清流的东林。


网友王延[声名狼藉的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不能算声名狼藉
东北王坏事干了不少,但算不上汉奸
军阀张作霖,在孔夫子诞辰的时候,脱下军装,换上长袍马褂,跑到各个学校,向老师们打躬作揖,说我们是大老粗,什么都不懂,教育下一代,全亏诸位老师偏劳,特地跑来感谢。军阀们是不敢向教育界人士致训词的,也不敢颁发训词教教师研读的。
—————————————《李敖自传》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在整军经武的同时,再次狠抓教育。他欣然采纳奉天省长王永江、教育厅长谢荫昌的建议,创办东北大学,并对王永江说:“我没读过书,知道肚子里没有墨水子的害处,所以可不能让东北人没有上大学求深造的机会,岷源(王永江的字),一切事我都交给你了,开学越快越好。用钱告诉我,不管多少,我宁可少养5万陆军,但东北大学是非办不可。”
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正式成立,校舍暂用位于省城大南关的高校和文专两校旧校舍。后于北陵购置500亩地,开始动工兴建新馆。购地款除外,东北大学的基建费用即达奉洋600万元。 1925年,新校舍建成,其规模之大,功能齐全,在国内亦是首屈一指。


网友马力[声名狼藉的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陈果夫陈立夫兄弟,权倾一时,四大家族之一,绝对是批判对象。

但是,他们真的没钱。

国民党败退后,迫于党内压力,陈家承担了丢失大陆的责任。再后来,陈立夫在美国养鸡维持生计。好不容易养鸡生意逐渐好起来,又遇到市场变化,再遇火灾,生活可以用潦倒形容了,好在小孩都争气,家境不至于特别糟糕。

四大家族,孔家和宋家的确有钱,孔令侃可是连建丰同志都收拾不了。蒋家似乎无所谓有钱与否。而陈家,主管党务,国民党贪腐成那样,他们没有责任是说不过去的,无功便是过,只是从后来看,他们自己似乎没有明显贪腐的迹象,晚年二度创业也不容易。


网友牛思汉[声名狼藉的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东条英机喜欢半夜亲自翻人家垃圾桶,看看群众们晚饭吃点啥,要是发现有骨头,就发配硫磺岛充军


网友小熊平平[声名狼藉的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袁世凯跟日本人签的二十一条和日本打算给中国签的二十一点有很大的不同,这件事导致日本时任外长引咎辞职。国力弱就会被人欺负,但这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努力或者他们是卖国贼。


网友蒙面大侠[声名狼藉的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希特勒是1939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候選人


网友烟灰缸[声名狼藉的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我想投段祺瑞一票
-----------------------------
第一次获得赞,窃喜,再加点吧。以下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段祺瑞(1865—1936)民国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曾助袁世凯练北洋新军,而后以此纵横政坛十五载,一手主导了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有“三造共和”的美誉,后来因宠信徐树铮,迷信武力统一,为直系击败而下野,曾借助和张作霖和孙中山的三角同盟而复出。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1933年1月,蒋介石派专使迎段祺瑞南下,委以“国府委员”衔。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
“北洋三杰”之一段祺瑞,被称为“北洋之虎”,曾任国务总理、执政,有“三造共和”的美誉,是当时少有的廉洁官员。段祺瑞虽为军阀,但人格形象颇佳,由于笃信佛教,平日多半吃斋,为人严肃刻板,不苟言笑,生活朴素,清廉如水,无积蓄、无房产。他一生做人信条是“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享誉于世。在物欲横流、无官不贪的民国时期,他是个官场的另类。
段祺瑞因致电要求清帝退位抵制洪宪帝制讨伐张勋复辟这三件事,有“三造共和”的美誉。梁启超评价段祺瑞:“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吴佩孚:“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时局至此,皆误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
段祺瑞一生酷爱围棋,资助过大批围棋手(如吴清源),被称“围棋的大后台”,好打牌;有组织才能,善于利用政治、军事手腕维护统治。 后人评段者,有挺其品质高尚,爱国有心。有骂其军阀,倾心权术,迷信武力。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段祺瑞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民国十五年,纵任军警屠杀爱国请愿学生上,造成“三·一八惨案”,旋被冯玉祥赶下台。“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有说法认为他随即赶到现场,向死者长跪不起,并决定终身食素,至死都没有违背这一决定。但是段政府称示威学生为“暴徒”。段祺瑞长跪不起不合常理,且前文称段祺瑞悼念遇难学生的史料有明显谬误(这段回忆中“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间与公认的发生时间不符)。有回忆者称段祺瑞在三一八之后在家中也吃荤,在其他场合吃素只是与信佛有关。
当时,达官贵人三妻六妾很时髦,段祺瑞也没有例外,讨了几房姨太太。他的第四位姨太太,貌美如花,知书达礼,段祺瑞很喜欢。但她一进门就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原来她已经有了意中人。段祺瑞便忍痛割爱,吩咐他妻子要像嫁女儿一样,置办嫁妆,吹吹打打,很热闹地成全她和意中人的婚事。段祺瑞让姨太出嫁的事,在当时传为佳话。没有房产段祺瑞一生没有房产,直到袁世凯以送套房子给他养女的名义(段在原配夫人过世后,娶了袁世凯的养女张氏为妻),给了段家一栋房子。这栋房产的原房主是与袁世凯打牌输了四十万大洋,才把房子抵押给袁世凯的,可没给房契。等老袁一死,房主的儿子拿着房契来找段祺瑞,要收回房子。后来段祺瑞到天津、上海,都是租房而住。
不收礼作为一国军政首脑,给段祺瑞送礼的人自然会排成长队,但他从来不收礼。江苏督军齐燮元曾送给段祺瑞一件几扇镶嵌着各种宝石的屏风,五光十色,非常珍贵。段祺瑞的家里人都喜欢得不得了,盼望段能留下这件宝物。谁知第二天一早,段就派人将屏风归还给了齐燮元。张作霖给段送来一些东北特产,并不值钱,但段祺瑞死活不肯收,最后在张作霖副官一再恳求下,才勉强收下两条江鱼。爱国最可称道的是,他晚年保持气节,不与日寇合作。“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又多次到天津秘密拜访段祺瑞。为避免日本人的要挟,段祺瑞举家迁来上海,公开表明自己的抗日态度。他接受《申报》记者采访时说:“日本暴横行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国惟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准备,合力应付,则虽有十日本,何足畏哉?”“爱国朝野一致,救国惟有自救耳。”
虽然争议很多,但是我确定的是他在我们的历史上声名狼藉,但是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过去了这么久,历史也为他正了名,还是希望更多的国人能够对那段岁月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与大家共勉。
附百度百科链接段祺瑞_百度百科


网友蔡老虎[声名狼藉的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李鸿章
应知友提醒,感谢大家支持,这里做个简单目录:
前半段是李的生平及各类回顾;
后半段则是关于“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之中一二件事体现出的权谋,当然还有很多事,此处着重推荐《李鸿章与晚晴40年》这部书。
第一次得到这么多赞,感谢大家支持。

李鸿章生平及爵位: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仪叟,谥文忠安徽合肥人。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中国近代私人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在经济上与英国罗斯柴尔德家族财阀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


大清光禄大夫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晋一等肃毅侯太傅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以广西塾师洪秀全为首的农民,以传播拜上帝教为途径在广西桂平紫荆山麓金田村聚众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曰太平军,经过两年多的战斗,从广西一隅经湖南攻克武昌,直入长江流域,奠都南京,建立了一个与清朝抗衡之政权,



咸丰八年(1858年)冬,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负责起草文书。鸿章生活颇无规律,晚睡懒起,曾国藩教训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言讫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


咸丰十年(1860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同治元年(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以中立国名义通过太平天国控制的南京长江江面抵达上海,自成一军,是为淮军


同治二年(1863年)和三年(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接着李鸿章参与平定了捻军叛乱,因功加封为协办大学士,且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

洋务运动: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商业模式,使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求富”两个主张,李鸿章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金陵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以及后来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

甲午战败: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吴永《庚子西狩丛谈》,吴是曾国藩的孙女婿,李鸿章的幕僚,其文记载李鸿章回顾一生


传统说法常认为李指示给丁(注: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要“避战保船”,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种偏颇和误传,如9月28日电令“丁督催修理各船早竣,以后专在北洋各要口巡击”。而末期也曾命令丁试着突围逃跑而丁此时连拼力挣脱漏网的意志都已失去,回电拒绝。而时人认为李鸿章对甲午战败的责任,尚存在争议。虽然存在着种种争议,但从整个甲午战争的进程来看,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确实将所有淮军主力部队派往前线,从主观希望上全力与日本一战,但双方实力悬殊,同时用人不当导致了战败。

吴汝纶曾说:“平壤之败,李相国痛哭流涕,彻夜不寐……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


梁启超则说“李之失机之处多矣,然不失机亦绝无可胜之理”。


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梁启超

据梁启超记载李遇刺后说“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而稍愈后日本送来和约纲要,李“除第一朝鲜自主外,余皆驳议”。最后一稿和约,日本方面毫不让步,于是只好被迫签约。

戊戌维新:


1898年戊戌政变,慈禧太后重训朝政,光绪被囚,康、梁逃往海外,朝廷大批清查维新人士。在这样的严峻时刻,李鸿章却暗中保护一些维新人士,并和康、梁暗通款曲。有人告他是维新派,慈禧因此问他:有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慈禧听后默然。


后来,李鸿章委托伊藤博文等向康有为和梁启超捎去口信,勉励他们要努力学习西学将来报效国家。有一次,李鸿章对伊藤博文说,这次康、梁变法之失败,只“因变法太急,用人不当”。

庚子国难-落日将坛: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敬神,忘祖先。男无伦,女行奸,鬼孩俱是子母产。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珠俱发蓝。天无雨,地焦干,全是教堂止住天神发怒,仙发怨,一同下山把道传。非是邪,非白莲,念咒语,法真言。升黄表,敬香烟,请下各洞诸神仙。仙出洞,神下山,附着人体把拳传。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我朝二百数十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初亦就我范围,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嚣张,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平日交邻之道,我未尝失礼于彼,彼自称教化之国,乃无礼横行。专恃兵坚利器,自取决裂如此乎?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翦彼凶焰,张国之威?其有同仇敌忾,陷阵冲锋,抑或仗义捐资,助益饷项,朝廷不惜破格懋赏,奖励忠烈;苟其自外生成,临阵退缩,甘心从逆,竟作汉奸,即刻严诛,决无宽贷。尔普天臣庶,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朕有厚望焉。——《上谕》



1900年八国联军进图北京之际,李鸿章与两江刘坤一、湖广张之洞等督抚协议东南互保,甚至与革命党人接触试探光绪、慈禧两宫万一殉难之后,可能政局;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抵达西安的消息传出后,共和之议遂为成局。

在西安(慈禧)方面多次敦促之下,原意不愿北上收拾残局的李鸿章方不得已而受命。李鸿章到北京,全无谈判筹码,在各国严厉要求之下,经多番请示行在,终于在1901年基本按照各国所提条件签订《辛丑和约》

1901 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文件上,李鸿章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 “”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即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很明显,李鸿章在此时想的是以自己在朝廷受封的身份肃毅伯”来落下这个耻辱的款。

李鸿章心力交瘁,签约不久便即去世。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继续附本人摘录文章:


《李鸿章—权谋》

和晚清很多汉族大员一样,李鸿章的发迹,走的也是从书生到带兵官的路子,有些不同的是,李鸿章从曾国藩幕僚身份退下来,开始当上江苏巡抚时,已是不折不扣的中年(40岁),完全属于大器晚成型

李鸿章在给曾国藩做幕僚时,就以其识见和刀笔吏的功夫而深得曾氏的赏识,曾氏赞许其“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该书对李氏奏折中这种刀笔功夫,作了一些有趣的发挥,怎么反驳上级,如何敷衍皇上揣摩圣意打太极拳,今天的“秘书党”应该认真学学。


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其真正的本事当然并不在于雕虫小技的奏折文字上,大臣所以成为大臣,既有时运,更堪玩味的则是其人身怀的种种看家本领


对于做官,曾国藩曾有批评:“少荃拼命做官”。但李鸿章虽然“拼命做官”,精于自保,他却也并没有在戊戌政变落井下石,大造冤假错案,以洗干净自己,反而有点挺身而出的味道,这就不能不令人心生敬意了。


笔下真功夫:


同治元年正月初十,即1862年2月上旬,两江总督曾国藩上了一道《参翁同书片》,指责曾任安徽巡抚的翁同书对曾参与地方镇压捻军、但后来又割据一方抗清的苗沛霖处理不当弃城而逃谎报军情等数条罪状,要求朝廷严惩


此折一上,朝野震动。因为翁同书的父亲翁心存曾入值上书房达二十余年,咸丰皇帝、恭亲王等道光帝的几位皇子都是他的学生,历任工部、吏部尚书;翁同书的两个弟弟翁同爵翁同龢(后来光绪的老师)也是大名鼎鼎。翁家权位如此之高,竟有人斗胆敢“参他一本”,焉能不朝野震动?

如此重要之事,李鸿章只以区区不到六百字便将事情“搞定”,迫使本来有心回护翁同书的朝廷只得“比照统兵将帅守备不设为贼与掩袭,以致失陷城寨者斩监候律,拟斩监候”。?


区区不到六百字,可谓字千钧句句见血。此折历数翁同书忠奸不辨误用歹人措置失当贪生怕死连失两城的罪状,然后指出翁的几道奏折的自相矛盾之处反驳他的种种自辩,令其无继续辩解的任何余地。此折最后写道:翁同书有如此行为“岂宜逍遥法外?应请旨即将翁同书革职拿问,敕下王大臣九卿会同刑部议罪,以肃军纪而昭炯戒。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一句“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即将朝廷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本想“瞻顾迁就”从轻发落的“后路”封死,委实老辣。朝廷只得并不情愿地按规定将翁同书判“拟斩监候”。

洞悉形势:


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占天津,直逼北京城下,咸丰皇帝在逃往热河途中命孤驻祁门的曾国藩派湘军精锐鲍超部北上救援。接到命令后,曾国藩左右为难举棋不定。北上“勤王责无旁贷,如不北上护主,将被责为天下罪人;但此时正是剿杀太平军关键时刻,一旦抽掉精锐,于战局大有影响,而且这时正值徽州失守祁门危急之时。


李鸿章认为英法联军已在北京城下,破城而入只是朝夕之事,调兵北上保卫京城已毫无意义;而且英法联军侵略最终将“金帛议和”了事,真正威胁清王朝的还是太平军。李鸿章比清廷更早看出这一点,眼光确非寻常。他进一步论述湘军镇压太平军是关系“天下安危”之事,对北上驶援应“按兵请旨”,静观局势变化。经过仔细权衡,曾认为李说确有道理,于是采用此议。他上疏朝廷表示愿意北上,但提出鲍超人生地不熟“断不能至”,所以请朝廷在胡林翼和自己之间“酌派一人进京护卫根本”,其实是在拖延时间,因为往返奏报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果然不出所料,不久就接到“和议”已成不必北援的命令。

千年未有之变局:


船坚炮利”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最早也最为直观的认识,所以中国“向西方学习”也是从仿造轮船枪炮开始的。中国近代正式有造船工业,是从李鸿章在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于1868开始建造轮船“恬吉”(后改名“惠吉”)号开始的。到1870年,该厂又建造了“操江”、“测海”、“威靖”等轮。?

紧接李鸿章之后,洋务派的另一重臣左宗棠于1866年底创办了近代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造船企业“福州船政局”。但左宗棠立即被调任陕甘总督,于是请沈葆桢出任福州船政大臣,在沈的经管下,闽厂发展迅速。1869年6月,该厂建造的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终于下水。到1871年底,该厂又陆续建造了“湄云”、“福星”、“伏波”、“安澜”、“镇海”等船。?


正当造船事业顺利发展的时候,顽固派官僚、内阁学士宋晋于1872年1月23日上奏要求停止造船。他的理由是现在国家财政困难,而仅福州船政局由于连年造船,听说经费已拨用至四五百万两,“糜费太重”。因为制造这些轮船是用以“制夷”的,现在中外“早经议和”,造船反会引起外国“猜嫌”,而“且用之外洋交锋,断不能如各国轮船之利便,名为远谋,实同虚耗”。如果“用以巡捕洋盗,则外海本设有水师船只”,不必在传统水师木船外再造轮船,增加巨额费用。总之,在财政如此紧张之时还“殚竭脂膏以争此未必果胜之事,殊为无益”。他同时指出江南制造总局的情况与福州船政局相同,所以请旨敕令闽浙、两江总督停止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两处造船。?


对宋晋的建议,朝廷认为不无道理,但此事毕竟事关重大,且与位高权重的曾、左、李都有关系,因此将他的奏折交两江、闽浙等省督抚阅看,酌情议奏。这道“上谕”行文也颇为巧妙,一方面表示轮船如果“制造合宜,可以御侮,自不应惜小费而堕远谋”,一方面又表示“若如宋晋所奏,是徒费帑金,未操胜算,即应迅速变通”。对宋晋的意见,曾国藩表示坚决反对,但福州将军兼署闽浙总督的文煜则表示支持。这使清廷依然举棋不定,便于1872年4月初再发上谕,要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三人通盘筹划悉心筹议。?


左宗棠沈葆桢于5月初先后覆奏,坚决反对停止造船,而李鸿章则迟至6月下旬才覆奏,足见他对此事的重视。在这次上奏中,他首先高屋建瓴指出,中国面临的形势是“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西方列强通过印度从南洋逐渐向东北侵略,闯入中国边界甚至腹地,这是中国历史前所未有的。


西方列强之所以能横行中土、中国之所以受制于西方各国,就在于中国传统的弓矛、小枪、土炮不敌彼之后膛枪炮;中国传统的舟楫艇船、炮划不敌彼轮机兵船。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攘夷”,就是维持现在局面也要学习制造西方的船炮。谋求自强之道在于“师其所能,夺其所恃”,“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日本是一小国,为自保而学习西方,结果近年来反而“逼视我中国”,“中国可不自为计乎?”他进而指出:“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狃于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创巨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制外?”这正是要求停止造船论的由来。因此“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


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不得强矣。”他坦言我们并非不知道开始制造船舰花费甚巨,“为国家筹久远之计,岂不知费巨而效迟哉”,但现在必须开办此事,否则今后将后悔不及。如果现在停办,不但前功尽弃,而且将为外人耻笑,并进一步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是言之,其不应裁撤也明矣。”?

反对者指责福建船厂在筹划开办时曾上奏花费不大,现在花费远远超过当初计划,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颇有“钓鱼工程”之嫌。对此,李鸿章辩解说负责创办福建船厂的两个法国人并非造船专家,估算可能不准;并进一步详细说明创办之初购买机器修建厂房培养员工确实花费巨大,然而经过初创阶段后造船越多,每艘船的成本则将越低。这一解释,确有相当说服力。


对于反对者即便中国建造兵船,与外国在水上打起仗来也未见得能赢的论点,李鸿章的反驳看起来相当低调,他不能不承认事实确实如此,但实际却非常有力。他承认中国在海上仍打不过西方列强,但他以结束不久的普法战争为例,说法国兵船无论质、量都胜过普鲁士,最终还是战败,所以“兵事胜败,固难言已”。

接着不厌其详地介绍了英、法更为先进的军舰,其装备设施非中国新造轮船可以相比,他想要说明的是如果中国想打胜仗也要造这样先进的军舰,而这将需要更多经费。他巧妙地利用了论敌的矛盾:我们新造军舰打不过列强是因为没有它们的先进,如果你要求我们能打赢,就应拨更多的造舰经费、而不能裁撤刚刚起步的造舰事业。他接着便反驳说:“今欲我数年创始之船,遽敌彼百数年精益求精之船,不待智者而知其不逮。然就已成者而益求精,未必其终不逮也。”何况,中国现在建造轮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只是为了防守沿海、沿江,这些地方由于水浅礁多,“外洋大兵船、铁甲船势难深入”,所以从保卫海防而言,现在所造船舰规模、水平完全够用。退而言之,即便我们的兵船打不过外国,但我们建造这些船就使他们可能不敢轻举妄动;反之,如果因我们建了这些船也打不过外国而停建,就会“平日必为外人所轻,临事只有拱手听命,岂强国固本之道哉”??

由于反对造船者以财政经费紧张为理由,因此李鸿章在陈述了中国面临的不得不造轮船的历史环境后,便具体分析财政问题。接着他以相当篇幅提出了解决经费问题的具体建议,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由财政紧张顺理成章地提出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是要“求富”,提出不仅要建造兵船,更应建造商船,设立经营民用商业运输企业,要建立用大机器生产的煤矿钢铁企业,创办民用企业赢利赚钱。他指出,船坚炮利后面的支撑是,而英国之所以最强大,就因它的铁、煤产量最多。如果我们一直像现在这样不能自己用机器生产铁、煤而不得不依赖进口,那么一旦中外冲突,“不但各铁厂废工坐困,即已成轮船,无煤则寸步不行”,这才是真正应该忧虑的。?

其实,李鸿章早就想用机器生产各种民用品,但他深知守旧反对力量太强,因而不敢提、不能提。确实,能否用机器生产枪炮兵船明显关系到清王朝生死存亡还遭到如此强烈的反对,用机器生产,组建近代航运业等与“军工”无关的事业确更难推行。此时,李鸿章认为时机已到,便借反对者提出财政问题而提出只有以机器“求富”才是解决财政的根本办法。最后,他总结说:“法待人而后行,事因时为变通。若徒墨守旧章,拘牵浮议,则为之而必不成,成之而必不久。坐让洋人专利于中土,后患将何所底止耶?”?

清廷将等三人奏折又交总理衙门议奏,总理衙门上折完全支持他们的意见,这场洋务派顽固派对是否要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进行的又一场重要争论才告结束。而更重要的是,李鸿章此折借顽固派提出的“财政紧张”,反而提出更为顽固派反对的“求富”主张,使洋务运动从“求强”阶段深化为“求富”阶段。从“求强”到“求富”,不但是洋务运动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既深且广的影响。而李鸿章此折中“借力打力”的技巧,端的是老谋深算



继续上干货都是本人自己摘录的,希望大家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蔡大大”哈哈,打个小广告。
孙中山建立的民国,为何被袁世凯糟蹋? - 历史 这里是关于袁世凯的,放多了,你们还更不愿意看!感谢各位知友的支持。


=======分割线======
当然是—李鸿章
梁启超心中的“总统”人选;
他有年轻时的“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有临死劝诫后辈的“东洋尘氛犹未起,诸君莫作等闲看”;
他的淮军在甲午解散后成了各路新军的班底,为了辛亥奠定了基础;
他是洋务运动主要推动者之一,为近代化贡献了力量;
他通过自己的纵横捭阖在屈辱的外交中勉力争取权益。
君之后,谁复伤?

打个小广告:微信公众号:蔡大大
去年为李写了点文章。
被黑的还有李的传人—袁世凯。


网友张方[声名狼藉的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他曾被称为周瑜再世,谢玄复生;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击败日军第一人;
他是中国警察制度的缔造者;
他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奠基人;
他主持了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他参与废除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
他训练出了4位总统,9位总理;
他是把中国带进民主体制的第一人;
他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不流血的革命。
他是——袁世凯!
咦?这和历史课本中那个独裁者、野心家、卖国贼是一个人吗?历史书不会刻意地撒谎,但却可以选择性地展现。比如课本只会告诉你詹天佑是京张铁路的工程师,却不会告诉你袁世凯是这条铁路的包工头。所以历史看似离我们很近,但实际又离我们很远。

清朝灭亡之后,军阀割据,群雄并起。天下局势,宛如三国。黎元洪划江而治,好比孙权。孙中山百折不挠,恰如刘备。袁世凯飞扬跋扈,正似曹操。对比曹操与袁世凯,会发现两人都是当局政府不得不依靠的权臣,不用他,国家玩不转,用了他,自己就完蛋。如果说曹孟德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那么袁世凯就是共和之首功,独裁之罪魁。

袁世凯死后,有这样一副挽联。上联是“袁世凯千古”,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可这“袁世凯”和“中国人民”根本不对仗呀。有人就说,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呀。曾经不可一世的混江蛟龙,为何最终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说到底还是因为穿了一件半遮半掩的衣服,签了一个不得不签的条约。

1、二十一条

袁世凯执政时期,正值一战爆发。日本以协约国的身份,强行派兵接收德国在山东的租界。小日本白捡个便宜还不满足,又逼迫北洋政府签署“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知道袁世凯从小就是个仇日分子,估计穿越到现在,也会愤青一把,上街扯条幅高喊:“钓鱼岛是中国的,苍老师是世界的!”如今面对这道丧权辱国的合约,袁世凯采用了三大法宝:一拖二告三下套!先是拖延时间,稳住对方。然后告诉英美,从中调解。最后寻找机会,寻思翻盘。这三招不是袁世凯的原创,当年李鸿章靠着三大法宝,游走于列强之间,给清政府解决了不少麻烦。但法宝也有不灵的时候,李中堂最终因签了《马关条约》,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真是成也外交,败也外交呀。


弱国无外交,当年老师傅李鸿章搞不定的事情,如今小徒弟袁世凯也栽了跟头。虽然北洋政府驱回了《二十一条》中最严重的五条,日本只得到了一个书面协议,也没得到任何实际利益。而且为了报仇雪恨,袁世凯还将签订协议的那天定为五九国耻日。但袁世凯签字的那一刻,他就注定要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签订《二十一条》让袁世凯变成了白脸奸臣,那么建国称帝就足以让他面目全非。


2、建国称帝

辛亥革命前夕,袁世凯已经混到不是皇帝胜似皇帝的地位,此时清朝的军队只听他一人的命令。历史的选择到了他面前,是听从清政府剿灭革命军,还是帮助革命军推翻清政府?选择前者他可能成为第二个曾国藩,选择后者他就是第一个大总统。为了获得权力、满足欲望、不负壮志、实现理想,一场兵不血刃的朝代更替,在袁大总统的纵横捭阖下完美实现。没有孙中山,中国不会那么快走向共和,但是没有袁项城,中国永远不会走向共和。可当袁世凯威望到达最顶点时,他竟然选择了称帝。


袁氏称帝,是对是错,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袁世凯为什么要称帝?他的大总统已经是终身制,还有指定接班人权利,和皇帝已经没有区别。为何还非要半遮半掩地给自己穿上一件皇袍?除了他的欲望熏心之外,还要说说他的坑爹儿子袁克定。袁克定为了圆自己的太子梦,经常给袁世凯灌迷魂汤。他假办报纸,告诉老爹全国人民都支持袁大总统当皇帝。袁世凯信了报纸,心里乐哈哈。结果当了皇帝,全部都抓瞎。袁克定这坑爹程度简直完爆天一、张默、房祖名好几十条街。虽然袁世凯称帝,不是复辟秦皇汉武搞“君主封建”,而是学习英国日本搞“君主立宪”。但在共和国里称帝,这就是逆历史而行。


总结:

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有人说他被逼无奈,有人说他卖国求荣。搞君主立宪,有人说他曲线救国,有人说他野心膨胀。哪个才是真实的袁世凯呢?或许都是吧,他不是民族英雄,但绝算不上历史罪人。他不是天使,却未必就是魔鬼。他首鼠两端,对不起清王朝,却对得起人民。他见利忘义,辜负了共和,却没辜负中国。


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后,说:“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但他没等到那天,一年后就去世。他的洪宪王朝,上天也仅给了83天的试用权,便让它崩盘死机。如果袁世凯再多活几年,中国又是个什么样子呢?不得而知。他临死前的遗言是:“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是自信还是自负,是爱国还是卖国?皆留后人说。


以上文字是本人在爱奇艺开办的讲史栏目《a咖秘史》的文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观看。最后附上袁世凯死后,当时名人送上的挽联,立场不同也就观点不同,有褒有贬,供君细品。

杨度挽袁世凯:

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评是案

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冯国璋挽袁世凯:

为天下痛,兼哭其私,一柱存亡关气运

如四时行,成功者退,千秋华夏仰威灵

蔡锷挽袁世凯

辛亥革命,你在北,我在南,野心勃勃,难容正人,惧我怕我,竟欲杀我

海内兴师,上为国,下为民,雄师炎炎,义无反顾,骂你笑你,今天吊你

黄兴挽袁世凯

好算得四十余年天下英雄,陡起野心,假筹安两字美名,一意进行,居然想学袁公路;

仅做了八旬三日屋里皇帝,伤哉短命,援快活一时谚语,两相比较,毕竟差胜郭彦威。

黎元洪挽袁世凯

华夏日重光,回思缔造艰难,亿兆生灵应感泣;

勋名天不朽,太息受终危急,万几擘画失师赀。

我最喜欢下面这幅挽联,以曹操桓温二位枭雄比拟慰亭确实恰当,古今权臣总有相似之处。

曹操云:毋人负我,宁我负人,唯公善体斯意;

桓温谓:不能留芳,亦当遗臭,后世自有定评。


网友蒙面大侠[声名狼藉的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回答建议修改: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

弘扬点正能量实在是太难了。

================
我换一个。石原莞尔
===================以下内容来自:关河五十州《正面抗日战场》================
在明石之后二十年,日本陆军大学终于又出了一个纯军事作战领域的天才。有且仅有一个,自此以后便断了种。这个人就是石原莞尔。
像明石一样,石原也做到了“不拘小节”,坚决贯彻了这种不爱洗澡、不修边幅的怪人传统。
怪人才有怪才,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与明石不一样的是,在邋遢这种行为艺术的圈子里,石原表现出了更多更大的创造性。
不洗澡就会浑身长满虱子,这几乎是一定的。别人身上生了虱子,都会恼羞成怒,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石原则不然,他不杀虱子。
当然,从小就在军人窝里长大的石原既无妇人之仁,也不是动物保护组织的成员。他留下虱子只是因为他想出了新的乐子。
这位老兄把抓来的虱子都编了号,喊一声:预备,跑。
然后看哪只虱子领先,哪只虱子落后,奖优罚劣,十分过瘾。
你还别说,这种变态游戏围观的人还挺多。到后来索性开了赌场,大家按号下注,弄得就跟香港人赌马一样热闹。
绘图历来是军校的一门基本功课。好象《人间正道是沧桑》里面的“孙红雷”就是靠一手绘图手艺考上黄埔军校,并受到教官赏识的。
日本的大小军校也是如此,每周都会要求学生交来绘图作业,允许自由命题。可是有一天军校教官却被一张“自由命题”的绘图给彻底雷倒了。
其实也没画什么惊天动地的东西,如果没有文字说明,看上去就是一根很普通的小棒槌。
题目:我的宝贝。
作者:石原莞尔。
地点:厕所。
时间:某月某日。
原来是石原君自画的宝贝鸡鸡!
基本写实,也许还有一点点夸张。
从此大家便送了石原一个名字:七号。
不解释,你还以为这是搞潜伏的特务代号。其实它指的是日本一家医院的第七号楼,里面住的都是精神病人。大家认为那里特别适合石原去居住。
画图能画到进精神病院的伟大境界,也算古今第一人了。
生活上一塌糊涂,学习上也并不用功,别人都在拼着命读书,惟独这哥们不当一回事。平时除了捉虱子玩,画自个小鸡鸡外,最大的兴趣就是看闲书。
前面讲过了,日本军校最看重分数,考试压力非常之大,加上功课又多,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愿意挤时间去看军事以外的书。石原则不一样,他的阅读范围很广,人文地理什么书都涉猎,而且还颇有心得,这也许就是他后来有能力搞“理论研究”的基础。
饶是如此,那些比他用功十倍还不止的同学还是考不过他,每次“七号”都是名列前茅。
所谓怪才,通常都是指这样一类人:神经兮兮,死不要好,但脑子都特别好使,好象被外星人点过穴位一样。
明石元二郎这样,石原莞尔也是如此。两个精神病似乎不费什么吹灰之力,都先后考上了正常人挤破脑袋也挤不进去的日本陆军大学。
在当年的校园里,石原君是很有些名气的。
进了陆大,就等于进了高级军官的保险箱,出去混好了都是将军,再差也能弄个大佐当当,所以人人都架势十足,走到哪都爱在腰间挎把腰刀显摆显摆。
其中最拉风的竟然是连穿件衣服都不成体统的石原。
因为他那把刀实在太牛了。就长度而言,比谁家的刀都长出那么一截,能一直拖到地上,属于倭刀之加长版,走到哪都有人追着看。
石原毕业时还得到了另一把更牛的刀。
这就是天皇御赐宝刀。
在日本,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具有递进关系。
凡在士官学校毕业成绩进入前五名的学生,可获得天皇赏赐的银怀表一枚。
士官学校毕业后要从军,其中成绩优秀的,经基层锻炼后,可由所在部队推荐报考陆军大学
在陆大,把毕业成绩进入前六名的称为“军刀组”,不仅会得到天皇亲赐的军刀,还可以出国留学。到后期,日本陆军高层几乎被“军刀组”给完全垄断了。那个“皇姑屯”事件后被转入预备役的村冈就曾经是军刀组的一员。
石原那一届,他是军刀组当仁不让的头块牌子,是首席,第一名。
对于日本陆军来说,“军刀组”是飞黄腾达的代名词,一众人等都是坐着火箭往上升的。
但石原是怪才,跟正常人不太一样,所以不在此例。
由于他很早开始就恶名远扬,所以尽管是陆大“状元”,却连机关也没能进得去,被军部派到了中国内地,去经历每一个“中国通”都走过的路——“旅游”兼偷画地图。
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今后的“黄金档案”——陆大往届生、顶头上司板垣征四郎。
在到关东军任职前,石原已经充分享受了一下“军刀组”特殊的出国待遇,到德国去逛了一圈回来,此时正在日本陆军大学当教官。
河本选择石原来完成他在东北的“未竞事业”是很有些眼光的。
因为怪才石原莞尔不仅具有同样的疯狂凶悍,更重要的,他还是日军中极少数能把侵华战略讲得头头是道的“思想者”。

据说,在日本很少有人能真正读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就连他们的洋老师、陆军大学首任德国教官梅克尔少校对这部煌煌大著也都讳莫如深。
但是“军刀组”首席石原却超越了他的祖师爷,把一部《战争论》硬给啃了下来。不仅如此,他还有所发展,拿出了一个最新理论成果,即“最终战争论”。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像那个传说中的西方预言家查拉斯图拉一样,石原也给日本算了一卦。
他说今后日本和美国迟早要打一场“最终的战争”(倒还是蛮准的)。
要打的话,日本在战略上非常吃亏,主要是国土无纵深,又缺乏战略资源(后来也应验了)。
所以一定要拥有一个后方基地,这个基地就是满蒙(缺德结论就这样被推导了出来)。
在战后的远东军事法庭上,起诉方曾把日方的一份奏折作为证据提出犯罪指控。
这就是著名的田中奏折。全文很长,有四万多字,但被人们记住的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第二句话: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田中奏折在史学界是有争议的,日本人一直说它是伪书。
从田中当政时推行的政策来看,出自此人之手的确疑点很多。因为田中的对华外交政策有个名堂,叫做积极外交。
所谓积极外交,就是依靠奉系军阀首领来维护和扩大“满蒙权益”。虽然一样是打坏主意,但它与“征服满蒙”毕竟还是两码事。
其实田中奏折的大部分理论观点,都来自于石原从“最终战争论”中推导出的“满蒙生命线论”。
按照这个理论,日本如果象以往那样“被动”地维护“满蒙权益”是不够的——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应该直接拿下,一劳永逸。
“满蒙生命线”理论一出炉,就被日本陆军当成了宝贝,并成为关东军策动“九一八”事变的指导思想。
一切都预示着,关东军这次不光是消灭两个东北的头头脑脑就算了,他们要玩儿一把大的,把作为日本“未来的生命线”和后方基地的满蒙(东北和内蒙)一口吞下。
在东北,石原和板垣等人都亲自观摩了中苏之战的实况。看完之后,石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付张学良连我的家传宝刀都不需要,竹刀就足够了”。
他又一次预言:
我敢断定,如果一旦有事,关东军不用两天时间就可以占领奉天。
不过从现在开始,我们需要准备和等待,因为行动的最终实施至少还需要两年时间。
石原比河本们更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仅狂妄,而且冷静,非常的冷静。
作为奇才,一般都不太善于搞人际关系。石原也是如此。
但是欣赏他的人倒也不少。参谋本部军事课长永田铁山大佐(陆大23期)就是其中之一。
提起永田铁山,当年可算是一个人物。在巴登巴登泡温泉的“四人帮”里面,这位仁兄是和冈村宁次、东条英机肩并肩挨在一起吹过老牛的。
在先前樱会策动的那个“三月事件”里面,永田铁山也“重在参与”了一把。计划流产后,他便把希望放在了石原等关东军的“有为军人”身上。
1931年春天,永田铁山到满洲视察,发现沈阳城墙比较坚固,一旦攻城还得用上重炮。
回去后就批了个条子,从国内支援两门大炮给关东军。
这两门大炮口径都达到24公分,块头不小,如果堂而皇之运过来,那挑衅打架的姿态就太露骨了。
所以得保密。
大炮首先被拆卸开来,炮身被放进一个好象棺材的大木箱里,然后再搬上船。
为了隐蔽身份,这只装炮的船既不是军舰,也不是货轮,而是一只货真价实的客船。连负责装卸的士兵,都穿上便衣,扮作了船上拖运行李的苦力。
就这么累死累活,神神秘秘地拖到沈阳附近,却发现了一个事先谁也没有想到的雷人问题——装不起来。
这时的关东军主要就是负责看守铁路的,并没有炮兵这一军种。大炮运过来后,大家都傻了眼,因为光会拆,不会装。
想从国内调专家过来帮忙吧,又觉得实在丢脸,只好摸索着自己干。但干也没法好好地干,得偷偷摸摸地干。
说出来很搞笑,关东军把装大炮这门活整得像个地下工作一样,主要还不是为了避中国人,而是躲自己人先。
尽管运炮的路上小心了又小心,但日本外务省可不是吃素的,探子到处都是,不知怎么让他们听到了风声。
外务省帮军人擦屁股擦怕了。一听关东军有异动就两眼直冒金花,不知道这帮小子又准备惹什么麻烦出来了。
没有确凿证据又不敢跟军部说,他们只好找借口,三天两头派沈阳领事馆的人去关东军驻地附近转悠,就想从中发现一点关东军的秘密所在。
这下好了,白天就别想把大炮搬出来装了。
“临时技师们”最佳的工作时段是深夜十二点到凌晨三点,一个个都熬得眼睛通红。
一帮人白天睡觉,晚上工作,总得有个理由吧。
正式理由是:打井。
就这样,紧赶慢赶,等两门大炮装到好,也用了两个多月时间。
看到地上一个螺丝都不剩了,大家伙总算松了一口气。这时候巨晕的事情又发生了——没人会操作。
你别看《集合号》里的“谷子地”连长想冒充炮兵似乎很容易,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
炮兵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独立兵种,那可绝对是一个纯技术活。普通步兵上去填个炮弹可能没问题,但要瞄准就一准得抓瞎。
再一查这两门看似威风凛凛的大炮,出厂日期竟然能一直追溯到日俄战争年代。
性能那不是一般的差,是非常非常之差。
你还不能怪参谋本部推销伪劣产品,告诉你,这货色在日本国内就算好的了。
一般人都以为日军武器装备好,其实那得看跟谁比。
海军还算可以,因为你有几艘航母,几只驱逐,都是摆在明面上的。加上日本就是靠甲午海战起家的,当年天皇都捐钱出来买军舰,所以家当称得上丰厚,与海洋霸主老美都有得一拼。
陆军就不行了。
中国的土枪实在太寒蹭,所以都羡慕小日本的三八大盖。
你以为三八大盖真是什么高级货,现代产品?
错,大错特错。
三八大盖可不是1938年制,那是明治38年,也就是1905年,武器专家南部麟次郎的作品!
快三十年过去了,他们还拿着老祖宗的破玩艺在到处现宝。
后来向老美和老毛子的阵地发起冲锋时,人家端着冲锋枪,就日本兵手里拿着这些擀面杖瞎冲乱撞,结果一个个都被打成了筛子。
日本人要搞新武器,按说既不缺钱,也不缺技术,问题是他们不想搞。
这也是他们最看不起老美的地方。有什么啊。不就有点物质吗。老子们地方小,没物质,但是有精神。
精神万能论。并不是我们中国人才会放这种卫星,一衣带水的日本人也会,而且更早更狠。
于是从东京兵工厂拖出来的,就只有这种玩意儿了。因为物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精神来使用它。
石原本人是主张武器先进论的。据说早在一战前,他就预言过军用飞机在战争中将起到的巨大作用,后来甚至还提到过原子弹的威力。
看着这两个中看不中用的家伙,石原啼笑皆非。
但既然是领导特意关照给送来的,又费尽周折地装了起来,怎么着也不能提出来退货,只好自我解嘲地对部下说:反正离得很近,也用不着瞄得太准,只要起到吓人的目的就万事大吉了。
真正对石原的惊天行动起到强有力后援作用的,是他的老前辈、“光荣退休”的河本大作。
“皇姑屯事件”结果不圆满,把事情搞砸了的河本很不甘心,退出现役后,这老小子靠山吃山,傍水喝水,到满洲铁路上去混了。
眼看着石原等一帮“后起之秀”在那里折腾来折腾去,他也心痒难耐,自己不能亲身参与,就出钱赞助。石原“满洲行动”的活动经费几乎都是河本一个人掏的腰包。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石原拿了老前辈的钱,却也没忘记吸取老前辈的教训。那就是坏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绝。这回可不是杀一两个人的问题,而是得把东北军统统干灭,由日本人独霸满洲。
为此,他也给自己和关东军投了一个保险,那就是想方设法把日军驻朝鲜军队调至边境,随时准备越境支援。
地点选好了,人马配好了,就等东北出事。
“中村事件”一出,石原认为机会来了。
他见外务省没什么动静,就自己起草了一个要求搜寻中村大尉的通知,以关东军名义发至满洲铁路管理局,要求他们进行调查。
事已至此,外务省不敢怠慢,也赶紧作出反应,第二天就命令沈阳领事馆对辽宁省主席臧式毅提出试探性抗议。
之所以是试探性,是因为到现在为止,领事馆仍然找不出半点有力的真凭实据。
过了两天,石原又想起了那个对他颇为欣赏、还送过来两门重炮的永田长官。于是又急不可耐地给永田铁山写了一封信,诉说了事件的原委,并主张关东军要以“中村事件”为口实,直接武装占领东北。
在信中,他清楚地表明了一个信号,那就是:永哥,咱们动手吧。
天赐良机,此时不动,更待何时。
9月15日当天,石原们接到桥本的密电,立刻着了急。
“满蒙行动”不比“皇姑屯事件”,用几个工兵就能解决问题,这是需要动用关东军全部武装的大事,而要组织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没有司令官的点头是不行的。
正好这时关东军总部也接到了建川发来的电报,又正好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去沈阳视察去了,石原们便成了这份电报的第一收阅者。
看了建川的电报后,班底内部也出现了分歧。有人主张按照电文的暗示,立即动手占领沈阳。“满蒙行动”的总策划师石原却担心如果行动过于仓促,会打乱他在时间上的精确安排,以致前功尽弃。
不过最大的担忧还是作为司令官的本庄繁会不会同意他们的提前举事。
毕竟本庄繁不是秘密班底里的人,又负一方责任,关东军的存亡与否都在他手里捏着,做决策自然要慎重得多。
特别糟糕的是,万一他把电报往旁边一搁,来个顺水推舟,接风归接风,沈阳就沈阳,并同意“阻止事变”,那大家两年的辛苦就等于付诸东流了。
为了稳妥起见,几个人把电报扣下不报,一起开了个紧急碰头会,秘密商讨对策。
会上,“断然行动”与“待机而行”这两种意见仍然相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
就这么一直讨论来讨论去,一直弄到第二天凌晨两点,讨论依然热烈,答案却还是没有。
眼看这样不是办法,会议的主持者板垣便把一支铅笔竖在桌子上。
既然是赌,那就照规矩来,看色子究竟朝哪里。
众人事先说好,铅笔往右倒就“待机而行”,往左倒就“断然行动”。
结果,铅笔毫不留情地倒向了右边。
“断然行动”派们傻了。
本指望老天给投个赞成票的,没想到对方不赏脸。
那就只好“待机而行”了。
就在这节骨眼上,一个人霍地站了起来,脸红脖子粗地来了一句:“你们要是不干,那我就一个人干!”
大家都把眼光齐刷刷地扫向这个人,看看究竟是谁这么有种。
参与“满蒙行动”的几个核心人物,官衔从大到小排,分别是板垣、石原、花谷正、今田新太郎。
刚才作慷慨激昂状的就是今田新太郎大尉(陆大37期)。
今田属于刚刚毕业的新生,跟板垣和石原不能比,就是那个花谷正,也比他高了3届。
这么低的资历,要说已经混到大尉就算不错了。如果不是陆大出来的,估计还在下面慢慢爬。
今田可不这么看。
这人本事还是有一点。据说特别擅长剑术,颇有点日本传统的武士情怀。
身上有点本事的人,大多上进心强。今田加入这个秘密行动小组,就是奔着肩上的牌牌去的,做梦都能梦见自己当上了大佐或者少将。
现在忽然行动暂停,等于说美梦要搁浅了,这岂不让他又气又急。
日本人很讲资格。连今田这样的小字辈都站出来表了态,板垣和石原们就觉得脸上挂不住了。
豁出去了,那就干吧。
提前十天,定于9月18日晚准时行动。
因为时间无法推后。3天,只有3天,建川能帮同党们争取到的只有3天。
再多,估计建川只能先到新马太旅游一圈再回来了。
几个人简单分了一下工。
板垣负责赶到本溪去迎接建川,并把他带回沈阳交给花谷正,随后坐镇当地,就地指挥整个行动。
石原莞尔呆在旅顺,等本庄繁司令官视察回来,一俟沈阳那边有了动静,便促使其下达关东军全体出动的命令。
今田负责通知执行部队开始行动。
花谷正分配到的活则一如既往地和喝酒有关:不管外面打得怎么热火朝天,只要能把建川灌醉,就是大功一件。
关东军那边忙得上蹿下跳,不亦乐乎,东北军这边还是一如既往地“以不变应万变”。
应该说,对关东军在东北的一举一动,起码南京国民政府还算是警惕的。
日本特务固然厉害,南京的谍报人员却也不都是吃闲饭的。
一直以来,关东军举行进攻东北大演习的情报就没少往张学良的办公室送。连9月18日那天下午,两个日本兵剪断北大营电话线这样的细节,谍报员也没给漏掉。
但少帅似乎从来没有因此上过心。
莫非他以为东北的关东军是传说中的Hello Kitty?
对此,我也觉得十分郁闷。人家都在你家门口放火了,而你愣是说闻不着烟味,连点最起码的准备动作都没做,这话讲出来谁信?
史料中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闯入了张学良在沈阳的府邸,从他的保险柜中搜出了一大堆收款单。
军官们不看犹可,一看就瞪大了眼珠。因为这些收款人都是日本人,而且还不是普通的日本人,个个都是日本政界要人。
点一点,总共有53张之多,少数也有千把万元。数字最大的一张是50万,收款人是床次竹二郎。
这床次竹二郎在日本政坛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是日本两大党之一的政友会的主要干部。后来政友会的犬养毅上台组阁,床次还做过内阁的铁道相。
为什么给床次竹二郎的钱最多?
因为当时床次想竞选首相,需要选举经费,张学良就把宝押在了他的身上,希望通过提供“政治献金”的方式帮助床次顺利上台。
张学良身为东北少帅,钱自然是有的。但话又说回来,谁的钱都不嫌多。这些钱花出去,自然也都是要派用场的。
按照行贿界传统,砸出去的银子一般有三种用处:其一,拉拢关系。其二,替我说话。其三,帮我办事。
既然收据都拿了,那就是说目的肯定达到了。中国政坛的潜规则移到扶桑后同样适用。
因此,我猜测,少帅并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样,对日本方面的情况完全两眼一抹黑。
53张收款单,那就意味着53个人情,53条信息渠道,53份保证书。
的确,那时候虽然相当多的日本政客嚷嚷着要动拳头,其实也不过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在国内选民面前唱唱高调,表表姿态而已。真要说马上动武,没几个人会赞成。
也许,正是基于这种日本短时期内不会动武的判断,才使张学良在事发前未做任何认真准备。
可惜,和当时国内大多数政治家一样,张学良对日本军政分离的体制似乎并不了解和熟悉,特别是没有料到日本军人会如此敢于铤而走险。
他以为搞定政客,就一定搞定了军人。
此举大谬。
不过,退一步说,即使他想到了,也一样没辙。
因为日本军人不是中国军阀,用钱是搞不定的。
另外还有一点比较重要。通常来说,日本的高级军官都比较穷,至少没有中国的高级军官那么阔。
东条英机那算牛了吧。做联队长的时候,部下有急事,向他借钱。他也没有,只好让老婆从家里搜了几件衣服,到当铺去当了钱,再拿回来给部下应急。
穷归穷,但这点你不佩服不行,因为他们的军官就是不收礼。
很可能,张学良对日本政府不会主动动武是有把握的,但他没有料到关东军的少壮军官和他们的政府并不穿一条裤子。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猜测。
至于东北军为什么在事变前防备如此松懈(容忍和防备应该是两码事情),真实的想法和原因就只能问他们自己了。
把接待建川的任务安排给花谷正后,板垣来到了位于沈阳的关东军特务机关处。
特务机关长土肥原此时刚好到东京出差,板垣便以代替他值夜班为名,坐镇特务机关办公楼,以便指挥全局行动。
夜暮降临,他发出指令:开始行动。
9月18日晚的东北:今夜,将注定无人能够入眠。
时间是深夜10点。
行动部队105人来到柳条湖附近待命,进行所谓的夜间演习。
爆破小组一行8人,假装巡视铁路,扛着炸药来到了预先指定的铁道旁。
指挥者跟策划“皇姑屯事件”的河本大作是本家,也叫河本。不过这个河本官小,只是一个中尉。
要搞爆破,这里存在着一个技术性的问题。
炸自己家的铁路固然心疼,但最要命的还是不能出事故,万一铁轨坏了,列车也上了天,那边北大营却还没能攻下来,这就真成偷鸡不着蚀把米了。
因此事前,石原专门请了爆破专家进行精确测算。
先算出一个安全长度,大概一米半长,然而又规定了炸药数量。
当年河本弄了一个“皇姑屯事件”,光炸药就倒腾了120公斤,要用30只大麻袋装。
现在不需要了,黄色炸药一共用了42包。
别看数量不少,其实并不多,因为都是小包。
42包是有讲究的,少一块炸不了铁轨,多一块得翻车。
它要求达到的最终效果是:铁轨虽然炸断了,但高速行驶的列车能够安然无恙,就算暂时晃那么一晃,通过绝对没有问题。
你别说,搞到这么精确,还真得找个专家才行。
为了使效果看起来更趋逼真,河本还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地把炸药埋在土里,这样一旦爆炸,就可以制造出烟尘弥漫的景象。
由于投资少了,再怎么折腾,跟炸张作霖列车时的壮观还是不能比。好在也不是给别人看的,自己知道就行。
铁轨总算是炸了。
没等河本庆祝成功,就发生了一件让他心跳不止的事。
早不来,晚不来,一列自长春开出的列车呼啸着来了,经过爆炸地点时还特地歪了那么一下下。
河本一口气差点没抽上来。
幸好,过了。
列车没事。
河本抹了一把冷汗,随即用电话机向沈阳特务机关处报告。
接到报告,处于极度亢奋状态的板垣一跃而起,以代理关东军司令官的名义,命令各部队“扫荡北大营,进攻沈阳城”。
在对着北大营的那两门烂炮呜咽着响了几嗓子后,柳条湖附近的行动部队便在那个做梦都想当少佐的今田大尉的率领下,呐喊着向北大营冲去。
人一个也没多,就这105人。比水浒的108将还少3个。
在他们对面,就是北大营。
里面驻扎的,是所谓东北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东北陆军独立第七旅。
1万多人,步枪、机枪、大炮样样齐备,听说是东北军的“王牌”部队。
100比1。就算不是精锐,不是“王牌”,围成一圈,踩也能把你踩死。
帐谁都会算。显然,日军105将完全是抱着必死决心往里面闯的。悲观一点的,连遗嘱都准备好了。
抛开立场,我觉得这105将无论如何都能算是好汉。明知必死,还要飞蛾扑火,那真是需要一点不把自己当人,只当炮灰的决心和勇气的。
可是等他们闭着眼睛冲进去的时候,一睁眼,才发现情况大出预料之外。
那1万多人不是准备和他们拼杀的勇士,倒像是1万多头待宰的羔羊。
天照大神啊,是你在保佑我们吗?
接下来便出现了世界战争史上难得一见的奇观。
1百多人追杀1万多人,而且追得荡气回肠,毫无顾忌。
都是军人,还号称“精锐”,对方不过是看看铁路的守备队(并非后来出动的仙台师团),当兵的差距怎么会这么大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东北军那里没人指挥。
此时,北大营的最高军事长官、第七旅旅长王以哲,竟然不在营内。
哪里去了?
既非开会,也不是汇报工作,而是找乐子去了
旅长不在,不是还有团长吗?
三个团长,一个都不在。
去了哪里?
也是找乐子去了。
幸好还有一个负责的。只是这个负责的等于不负责,因为据说他不会打仗。
这位兄弟的职务是旅参谋长。
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混上去的。参谋长不会打仗,也算世间一奇。
不会打仗但会打电话,赶紧请示更大的参谋长——负留守责任的东北军参谋长荣臻
火烧眉毛的关头,居然还能想到请示领导,这参谋倒也没白当。
荣臻那两天正在给他老爷子办寿诞,忙得晕晕乎乎,电话打过去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只好先用张学良前一阵给他的类似外交辞令的指示应付一下:暂时不允许抵抗,等待命令。
然后赶紧打电话请示北平的张少帅。
住在北平的张学良夜生活还是蛮丰富的,像他的七旅将官一样,这么晚了还在找乐子。
他在看梅艳芳的《宇宙锋》。

得知这一情况,赶紧从戏院跑出来,连夜召开东北军政首长会议。
集体商讨的结果是不能抵抗。
不能抵抗,虽然仅仅只有四个字,但里面包含的意思很多。
首先是对日军此次挑衅目的何在的判断。
张学良的看法,是关东军只不过仿效当年的苏联远东红军,想通过一场局部战争来要求更多的南满特权。
是局部,还是全局,是想要求南满特权,还是要获取整个东北。这很关键。
如果是前者,战争无非就是推动谈判的手段,最终大家还是会回到谈判桌上,那么最后关东军该回哪里还是回哪里去。
如果是后者,那就关系到端东北军的老窝了。张学良不是二傻子。出来混靠什么,一靠部队,二靠地盘,而部队又得靠地盘提供给养,如果没了地盘,他张学良和东北军还靠什么立足?
所以,前者可不必抵抗,而后者则非抵抗不可。
张学良选择的是前者。
可不必抵抗,就是说可以抵抗,也可以不抵抗,那为什么一定要选不抵抗呢?
这还得说“中东路事件”和中苏同江战役给张学良以及他的东北军留下的印象实在太深了。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
就在那场战役中,东北军伤亡将近1万多人,海军全军覆没。
按照张学良的想法,关东军的实力比苏联的远东红军还要强(实际并非如此),如果东北军独自跟关东军作战,必然损失不小。
当初,跟苏联人打,他还曾指望过中央军能帮忙,可结果中央军连个照面也没打。眼下如果和关东军大打出手,就更没法动这个心思了。
因为眼下,革命政府不是一个,是两个,南京有,广州也有。广州的那个还想打南京呢。此外,中央军还得分出力量到江西去和红军作战。这种情况下,就算老蒋是他张学良的亲哥哥,恐怕也爱莫能助了。
正是基于这些复杂的考虑,他给荣臻的回复是:要避免扩大冲突,不得开枪还击。
命令传到七旅那个参谋长那里,明确为:部队既不许开枪还击,又要立即突围。
这一番茶话会开下来,北大营的东北军已经在地上躺了一大堆。
官僚主义搞到这份上,也真是古今无二,丢脸算是丢到家了。
回过头来看,这些“抵抗”、“不抵抗”的问答其实也都是在扯犊子。
北大营的士兵们,这种情景下,你们需要请示汇报吗?
人家剌刀都顶到胸口这里了,第一反应就是哪怕赤手空拳也得夺下他的白刃,不然还能叫当兵的?!
你人多啊。1万多人好吧。日本兵就算是浑身长剌的八脚怪物,也只不过就1百来号。

难怪自此之后,东北军的士兵就再也抬不起头来。
耻辱啊。
得到荣臻的指示,七旅官兵如遇大赦,推倒营房后墙,跑了。
此时,日本沈阳领事馆的领事森岛,听到外面又是爆炸又是放炮又是打枪的,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赶紧四处打听。
一打听下来,原来是日军在进攻北大营和沈阳城。
这么大的事怎么没人通知我?
事情紧急,领事先生也顾不得流弹危险,慌忙赶到沈阳特务机关处。在那里,他见到了正忙于向四处发号施令的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大佐。
为什么要攻击沈阳的张学良部队?是谁下的进攻命令?
板垣漫不经心地回答:因为张学良部队破坏南满铁路,所以关东军必须反击。
至于进攻命令嘛。板垣冷冷地看了森岛一眼:是我代替关东军司令下达的。
森岛领事见状,试图劝板垣保持克制,以便通过外交方式解决事端。
板垣却已扭过头去,再也不理踩这个可怜的老夫子了。
森岛还想再说什么,一旁的一名关东军军官已经拔出了刀,喝道:“你这个国贼,到底想要干什么?”
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是赤裸裸的人身威胁了。
领事无奈,只好退出,跑回他的领事馆装聋作哑去了。
9月18日晚上,北大营枪声四起时,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已经回到了旅顺。
这时他接到了板桓发来的多份电报,一会说“暴虐”的中国军队把南满铁路炸了,一会又说他们发动了对日本军队的突然袭击。
本庄繁不是秘密班底的人,不知道板桓石原们究竟在搞什么鬼,突然收到这种电报,自然有些丈儿和尚摸不着头脑。直到石原把事情解释清楚,他才恍然大悟。
但是当石原劝说他下令全面攻占沈阳时,他还是予以了回绝。
因为作为关东军的当家人,他必须掂量清楚,这一注投下去到底意味着什么。
沈阳毕竟是东北军的大本营,攻占沈阳,就意味着向东北军全面宣战。不攻占沈阳,事情还有回旋的余地。倘若对沈阳开火,则一切覆水难收。
正在他举棋不定的时候,板垣再次来电,守备队已占领北大营的大部分,驻沈阳的仙台师团所属步兵联队也向沈阳发起了进攻。
那意思,不管你同不同意,反正我们要干到底了。
本庄繁接到报告后,闭目沉思了几分钟,然后对围在他身边的石原和参谋们说:这件事由我担责,干吧!
至此,关东军开始发动全线进攻。
十五年战争开始了(1931-1945)。
这是日本史学界对抗战的叫法,指的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开始算,一直到1945年结束。
中国学界一般的划分方法则是从芦沟桥事变后,中日两国政府正式宣战起计算,即自1937年到1945年,一共八年,称为八年抗战。
而我自己,对此有一个完全个人的意见,叫做前八年,后八年。
前八年,从1928年(皇姑屯事件)到1936年。
后八年,从1937年(芦沟桥事变)到1945年。
之所以我要坚持前八年,是因为从那时候起,日本就加快了它攫守“帝国权益”甚至全面侵吞东北的进程,而中国人(范围为全体国民)也已经为着维护属于自己的国家权益,付出越来越多的努力,乃至流血牺牲。
凭心而论,从“九一八”的枪声打响的那一刻起,张学良在东北的战略判断和决策已经错得一塌糊涂了,而且他谁都怪不了,只能怪他自己。
毕竟这东北是他老张家传下来的江山(改旗易帜后也只是名义上算南京政府和老蒋的)。你不当心,难道还让别人给你当心?
此次日军对东北闪击战的成功,除了石原“满蒙行动”计划具有隐蔽性和突然性,日军进攻战术娴熟外,与张学良平时疏于防范,紧急情况下判断失误,一味保存实力也有相当大的关系。
不过到现在为止,他还并没有全输,在东北,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还有足够的翻盘机会。
不到最后一刻,说谁赢谁输都是没有意义的。
甚至,前面张学良对日军行动的误判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错。老练如斯大林,直到德军进攻前夜,不是还相信过德国人一定不会打他的莫斯科吗?
只是你不能一错到底。
这时,日军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战争不是局部,而是全局;目的不是南满特权的多少,而是要占领东北全境。
不抵抗已经毫无意义。
张学良此时要做的就是赶紧调整战略,命令部队立即就地抵抗,打得过要打,打不过也要打,能拖一日就好过一日。
而且此时东北军精锐并未遭到根本性削弱,关内关外的加在一起,仍然大大超过关东军,完全有集中力量进行大反击的本钱和实力。
从对手一方来看,虽然表面上日本一时得势,其实那只是军事上的暂时胜利。离成功还远着呢。
且不说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必然会引起国际干涉,仅就关东军而言,必须在占领的土地上分兵驻扎,军事行动上也不再具有任何闪击的效果,这在无形中就必然会使其由战略主动走向被动。
一旦号令三军,让东北军再拼着老命杀回来,还真够日本人喝一壶的。
可惜张少帅学良没有这么做。
他还是选择了那个让他倒霉到底的驼鸟战术——不抵抗。
19日清晨,日军完全占领北大营(实际上是东北军奉命“突围”了),同时沈阳城也被占领。
都只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
此前关东军对北大营和沈阳城进行了多次攻击演习,谁也没想到实战比演习容易多了。
原因与那条“不抵抗”的命令自然是难以分开的。
东北军参谋长荣臻率先化装逃出,辽宁省政府主席臧式毅是个文官,连枪也不会开,见到日本人动了真格的,吓得连跑都找不着方向,结果被日军逮个正着。
领导如此表现,下面的东北军各部队也有样学样,大部分都选择了服从命令听指挥,没做什么像样的抵抗,就扔下辎重装备,不顾一切地各自“突围”了。
“突围”到哪里去呢,跑到锦州和山海关,窝在那里,然后继续等待上级命令。
沈阳的所有重要军事和民用目标全部被日军接收,连张学良的家都让关东军给抄了。
最惨的是沈阳兵工厂和东塔飞机场也归了日本人。日军高高兴兴地接收了飞机场上的约110架飞机。这下子,所谓的东北空军一弹未发,继东北海军之后,也算全军覆没了。
全世界都震惊了。
不仅震惊于日本这黄皮猴子竟能如此胆大妄为,还震惊于东北军的如此不作为。
要知道,当年满清总算够腐败无能了吧。但鸦片战争、甲午海战,还是拼到了不能打为止。
最近的北伐军“济南事件”、中苏同江战役,虽然也无一例外地败了,不过也舞刀弄枪地上去比划了两下。
只有此次“九一八”,谁也没想到东北军会完全不作抵抗就全军逃跑。
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在日军猛攻沈阳的同一天,驻长春的步兵第4联队开始奉命进攻长春。
现在大家都明着来了,也不算偷袭,而且长春的东北守军不仅人数占有优势,武器也一级棒——列队野炮都有长长的好几排。
不过真打起来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日军的战术是各个击破,先打抱着一堆大炮睡大觉的炮兵,结果以伤亡很小的代价就把这帮人给赶跑了。
火力最猛的都跑了,其它各支部队也是跑路的路跑,缴械的缴械,总之是菜的不能想像。
只用了一天时间,长春也落入敌手。
吉林省的重镇还剩下一个吉林市,这是吉林省的省政府所在地。
但吉林市是不用打的。
不用打的意思,是日本人只要坐在家里等人献宝就可以了。
献宝的人叫熙洽。
你一定看出这姓氏有点古怪。没错,这不是汉人的姓。
熙洽是满族人,还是皇族,NN年前是属于格格阿哥一类的人物。
他现在是吉林主帅。
原来的吉林主帅不是他,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老好人”张作相。
对于张学良治下的东北将帅,有一个现象我们现在应该非常熟悉,那就是主帅通常都不在岗。
不过可别冤枉了张老,他可不是跑哪里找乐子去了。人家是正正经经到锦州西郊给父亲办丧事去的。
说起来,这位张老也真够窝囊的。以前大家等他接帅印吧,正好要去给老妈服丧,这回让他负将责吧,偏巧老爸又倒下去了。
张作相不在,他的吉林省主席一职便由过气的满清阿哥熙洽代理。
熙阿哥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与日军第2师团(仙台师团)师团长多门二郎中将(陆大第21期)有师生关系。
这个多门二郎还是有点牛皮可以吹吹的,因为他不仅做过士官学校的教官,还曾经是陆军大学的校长。
“九一八”时的陆大新锐们虽然志比天高,但当参谋还是他们的本职工作。
这倒不全是能力问题,主要还是得熬——熬资历。
比如说本庄繁,陆大19期的,日俄战争时代的毕业生,人家就做到司令了。
但熬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如果你既无时间,又无耐心,那就只好像石原板垣们那样铤而走险一把了。
这个时候,同中原大战前后,能替蒋校长独挡一面的大多是黄埔教官一样,唱大戏主要还是靠多门校长这样的老戏骨。
按理说,这师生归师生,钢刀归钢刀。可熙洽不,他一枪未放,就以中国学生的身份去拜见他的日本老师了。
日军也就高高兴兴、不费一枪一弹地开进了吉林。
至此,锦州以北、除黑龙江以外的东北全境尽陷敌手。
“九一八”事变的当晚,老蒋还在江西湖口的军舰上,对东北的突发事件毫不知情。第二天中午下舰后,他才接到上海发来的电报,得知出事了。
但上海的消息,又是从东京消息转引过来的。上面只说东北军破坏了南满铁路,其它不详,所以这位国民政府主席并不知道事情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他当时只是就事论事地赶紧给张学良发了个电报,除询问详情外,还让他做好对外宣传,尤其是要辟谣。
那意思就是,哪怕破路这件事真是你干的,也打死不能承认。
等收到张学良复电,老蒋才知道东北的那档子事远远超出他的想象范围。
和老蒋一样,日本内阁首相若榇对“九一八”事变也感到十分吃惊。
这天早上,他接到了陆军大臣南次郎打来的电话。
南次郎向他报告了一个足以令他头皮发胀的消息:昨天晚上,关东军与中国的东北军打了起来,目前已占领了沈阳。
按照关东军提供的情况,是东北军先动的手。
若榇知道事态严重,立即召开临时内阁会议,确定了不扩大事态的方针,并要求南次郎向关东军下达相关指示。
南次郎以陆军省的名义发了一通指示,责令关东军立即停止进军。
没人理他。
就算石头扔进河里,还能泛个浪花出来呢。
情急之下,南次郎忽然想起了那位派去做思想工作的建川。
这厮是干什么吃的?他在哪里?
建川人就在沈阳。现在他酒已经醒了。
至于他昨天晚上是不是真的喝醉了酒,那谁也说不清楚。
我所知道的只是这位仁兄的老爸据说还是一位大法师,画符念咒那是伸手就来,属于搞迷信和诈骗活动的行家里手。
有了这点遗传基因,如果说他是假装醉酒,我也不会不相信。
酒醒了,就得做工作,要不然没法回去交差。
一问,原来事情已经闹完,连沈阳都被攻下来了。
正合我意。
不过为了顾及自己此行的目的和身份,建川还是假模假式地和石原拌了两句嘴,然后算是完成任务,坐上飞机回东京交差去了。
南次郎托人算是托了个王伯伯。
若榇不支持,军部支持。
就在若榇拉着他那个更没用的陆相,想劝关东军止步的时候,军部内部也召开了一个讨论相同内容的紧急会议。会议结果却大相径庭,不仅认为关东军的“军事行动是适宜的”,而且还决定向东北继续增兵。
与此同时,若榇还得到了一个更让他犯晕的消息:驻朝日军在根本未接到任何正式命令的情况下,就已跨过鸭绿红进入了东北境内。
对于这样极可能在国际上造成丢分的莽撞举动,内阁首相愣是连知会一声的面子都没能得到。
把个若榇气得直翻白眼珠,却又无可奈何。
内阁之所以不同意把东北的事情闹大,当然并不是为中国人着想,而是为他们本国考虑。
有时候,内阁和军人的关系,就好象日本家庭里的那一对对夫妻。
在外面混的可以满嘴八格牙鲁,胡吃海喝玩女人,怎么爽怎么来。
守在家里的那位却得整天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发愁。
因为那时日本境况着实不妙。
志大才疏的滨口内阁没等把日本国的一只脚从泥淖里拔出来,就出师未捷身先死了。等到若榇上来,想拔已经有心无力。
日本到底有几斤几两,只有内阁这些过日子的人才能惦得出来。
作为一个蕞尔小国,资源短缺性国家,日本无论是原材料还是粮食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严重依赖进口。
内部已经危机重重,如果再被国际孤立,后果将极其严重:缺了粮食,没法活人;缺了原材料,没法搞工业,自然更无法驱动它的战争机器。
就算对中国这个一贫如洗的穷邻居,它也不是一无所求。
因为日本唯一的优势就是生产和出口商品,而中国是它的大客户之一。
得罪了这个大客户,你的商品再好,又卖给谁去?
在若榇看来,关东军在东北干的这些事得不偿失,无异于让日本国的另一只脚也陷入了烂泥之中。
可这些东西没法说,一说就是“软弱”和“无能”。更何况就是说了,军部和关东军也只当你是在放屁,甚至听烦了还会拔刀相向。
跟他的日本同行一样,此时老蒋也快被这个谁也料想不到的“九一八”给逼到了绝境。

===================以上内容来自:关河五十州《正面抗日战场》================

作为9.18事变的策划者,石原莞尔被写的臭名昭著。
实际上从长城抗战开始以后,日本陆军总部开始筹划占领整个中国,石原莞尔是坚决反对的。
再后来,由于与东条英机的意见相左,石原莞尔被陆军部长期雪藏、封杀。直到战争结束,石原是一直被边缘化的。
作为9.18是事变的核心人物,石原的策略是长期占领东北,积累力量,向西与德国合拢,一起吃掉苏联,继而再兵合一处南下。如果这个战略得到认可和执行,今天世界的格局是会发生很大变化的。
正因为9.18事变的成功,极大的刺激了陆军的少壮派,石原被封为偶像,大家争相效仿,都想搞个大新闻出来,导致了对华战争的全面爆发。(9.18当晚日军仅有100多人,就轻松占领了沈阳的北大营,这是石原所没有料到的。之所以如此轻松,说是因为张学良的不抵抗有点扯,实际情况是当晚东北军的指挥官根本不在军营,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迅速溃败。张学良当晚正在北京的戏园子看戏。)
9.18事变中,石原的搭档是板垣征四郎。但是后期,板垣青云直上成为军事主官,石原这个陆大次席成了摆设,尽管也授了中将军衔。
9.18事变的主要资助者中,有一个日本浪人,对石原和板垣崇拜的五体投地,于是他给自己儿子起名字的时候,各拿了二人一个字,叫做:小泽征尔!没错,就是那个指挥家!
石原最大的爱好是摄影,今天存世的9.18事变的照片,大多数都是石原拍摄的。
石原最大的遗憾是,作为9.18事变的始作俑者,却没有能够成为战犯。
由于石原莞尔在关东时曾被自己所配军刀捅中裆部,导致尿道口撕裂,长期尿血引发膀胱癌。1949年8月15日,石原莞尔因膀胱癌病死家中,终年60岁。
战争的结局证明,石原莞尔是日本陆军最优秀的将军和战略家。

============


网友抽雪茄的鱼[声名狼藉的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我也来说一个

在光荣革命中被赶下台的约克公爵,詹姆斯二世

如果能抛开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的牵绊,单从个人经历,作为一个人的角度来说,詹姆斯二世的一生颠荡起伏,充满传奇色彩
年幼的詹姆斯二世(右)和父亲查理一世(左)年幼的詹姆斯二世(右)和父亲查理一世(左)

15岁,内战爆发,被软禁在圣詹姆斯宫,通过密码本传递消息,然后在父亲派来营救他的班菲尔德上校(Joseph Bampfield)的接应下绕过层层看守潜出圣詹姆斯宫,化妆成女孩儿逃往荷兰,辗转去往巴黎,在达到巴黎的当天,接到父亲被斩首的消息;

19岁,进入法国军营,跟随法国名将德雷埃元帅(Henri d'Auvergne)学习,渐展露才华,深受德雷埃的赏识;

25岁,追随哥哥查理二世加入西班牙军队,在敦刻尔克战役中和自己的老师交手,当时为了抢占有利地形,打开局面,他率领骑兵团冲击敌方的火枪阵,他亲自带头冲锋,身中数弹,盔甲上都是弹痕,坐骑也被击毙,他愣是不下火线,翻身再战,士气大振,终于击溃了敌方的火枪阵;

1664年,英军占领新阿姆斯特丹,市民劝阻荷兰守军不要开火1664年,英军占领新阿姆斯特丹,市民劝阻荷兰守军不要开火

31岁,率领英国皇家海军攻占荷兰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新阿姆斯特丹从此改名为纽约(New York, in honor of Duke of York);

36岁,在法国神父爱德华西蒙(Edward Simeon)面前宣誓放弃了自己出生时就信仰的英国国教圣公宗,皈依于法国天主教,他给自己的好友,虔诚的圣公宗信徒,达特茅斯伯爵的信中写到:“上帝将给予我他的恩典,为了真正的天主教信仰而死亡”,在他人生最艰难的时候是法国收容了他,他从青年时代开始的大部分时光也都是在法国度过,对于法国的感情也最终融入血液

詹姆斯二世的加冕仪式詹姆斯二世的加冕仪式

52岁,正式加冕成为英国国王,实行亲法政策,并在英国大力推行法国天主教,最终众叛亲离

55岁,光荣革命,他的外甥兼女婿威廉三世率领荷兰军队一路所向披靡进入伦敦,和40年前一样,詹姆斯二世再次被迫离开伦敦,前往巴黎,但这一次他再也没能回来

1701年他在巴黎的圣日尔曼宫去世,临死前拒绝了扶棺返回伦敦下葬的提议,他知道自己不会被安葬于威斯特敏斯特教堂,宁可做孤魂野鬼也不回去,他被放入铅制的棺材,放置于巴黎的圣埃德蒙顿教堂供后人凭吊,教堂后来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暴徒冲击,他的棺木和尸身也被损毁

1824年,他残存的遗骸被找到,并重新安葬于巴黎圣日尔曼的教区教堂,墓碑的碑身上刻着英国国王乔治四世亲自为他撰写的碑文
今天的巴黎圣日耳曼教区教堂,詹姆斯二世的安葬地今天的巴黎圣日耳曼教区教堂,詹姆斯二世的安葬地

这是他刚登基时,比利时雕刻家范狄埃沃特(Peter Van Dievoet)为他雕刻的铜像,光荣革命后,很多他的雕像都被损毁,但这一尊幸运的保存了下来,几经辗转,于1948年落户于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的国家美术馆前,经历了三百年的风雨,雕像至今栩栩如生,他也最终以这种方式,回到了故乡这是他刚登基时,比利时雕刻家范狄埃沃特(Peter Van Dievoet)为他雕刻的铜像,光荣革命后,很多他的雕像都被损毁,但这一尊幸运的保存了下来,几经辗转,于1948年落户于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的国家美术馆前,经历了三百年的风雨,雕像至今栩栩如生,他也最终以这种方式,回到了故乡


网友碎瓦[声名狼藉的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照顾女性读者继续骗赞的分界线————————
玛丽·安托瓦内特,路易十六的媳妇,原奥地利帝国公主,关于她生活奢靡腐化的小报在当时的巴黎满天飞,每天只是热衷于舞会、时装、玩乐和庆宴,被称为“赤字夫人”。政治上支持王权,并勾结奥地利,把作战计划提供给外国干涉军,企图借外部势力镇压革命,最后被革命法庭推上断头台。
相传她得知农民饥荒时没有面包吃,笑问“何不食蛋糕?”和司马衷好登对的说,不过这应该是张冠李戴了。
不过她年轻时做过不少善事,她还是个竖琴演奏家,新发型狂热爱好者。
她最有名的一句话在死前,真事。在被推上断头台时踩着了刽子手的脚,立刻歉身致意:“先生,请您原谅。”
真是最后的古典主义优雅了。

如果说玛丽是个好傻好天真的千金小姐的话,克里奥帕特拉则算是经纬之才了。她的名声够狼藉吧,搞完恺撒搞安东尼,最后想搞屋大维的时候估计是年老色衰了没成功,好像托勒密王朝全靠她的阴道庇护着。

其实女王也是雄才大略,埃米尔路德维希的传记里提到,女王时期埃及与罗马的商贸往来达到历史最高,最近发现的一份亲笔签署的政令文件可为佐证,是埃及国王答应给罗马将军卡尼迪斯以优惠的商品进出口关税,女王签署了genestho(同意)。

Found - A Document Signed By Cleopatra(节选)
The only known example of the signature of Cleopatra, the most seductive queen of the ancient world, has been discovered on a scrap of papyrus that lay forgotten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in a mummy casing in Berlin, write Rossella Lorenzi and Peter Conradi.
Peter van Minnen, a Dutch professor of ancient history, has identified a single word, "genestho" - Greek for the royal command "so be it" - at the end of a document from 33BC, when Cleopatra VII ruled Egypt.
Experts at the British Museum who are familiar with van Minnen's findings said this weekend that there was little doubt that the word had been written by Cleopatra.
The document contains a promise from the queen of lucrative tax breaks for Publius Canidius, a powerful Roman commander close to Mark Antony, her lover.
It indicates that Cleopatra, who also had an affair with Julius Caesar, was a skilled political manipulator rather than the tragic heroine of Hollywood legend.
Found - A Document Signed By Cleopatra

如果不是有经济上的往来,式微的埃及能在罗马帝国边上躺20多年?

如果不是有政治手腕,能终其一生凭美色蛊惑天下?



这是电影啦,金币上她长这样:

鼻子再高一点也没有什么卵用好吧。。。
——————感兴趣的人多了开始更新骗赞的分界线————————

乔治·拜伦,从小就是个情绪化的跛正太,在剑桥大学射击、赌博、饮酒、打猎、闹学潮,经历了一次断背欢后把注意力转向女人,他让特瑞萨伯爵夫人为他抛夫弃子与他同居,他的情书让无数年轻的贵妇夜不能寐,他肆无忌惮地推崇土耳其人的做法:“想要女人,就拍一拍手——叫她们进来。完事了,也拍一拍手——叫她们出去!”
最狠的是他还把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给办了,生下一女,搞的人家管他爹叫什么都难办,幸好他爹死的早,并没有什么卵关系。
声名狼藉的坏处就是上流社会各种流言飞语(当然也有真的),还传说他玩鸡奸。鸡奸可是要吊死的啊,死相很难看有没有,完全不该是美男的结局啊,与是他四处逃亡。
可这样一个渣男,才华横溢,21岁游历欧洲各国写下《恰尔德·哈罗德游记》,33岁作诗剧《该隐》,跑去希腊参加抵抗奥斯曼人的战争,最后死在了那里。享年仅36岁。


雅典宙斯神庙边有他的纪念碑,苏尼翁海岬的阿波罗神庙廊柱上有他的刻名。
既然谈到文人就再来一个正面的,海因里希·海涅,德国文学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你读他的作品,感觉到痛苦和哲理,真的以为他是个很严肃的男人噢。
其实他就是一个逗比。
其实他就是一个逗比。
其实他就是一个逗比。


有一次他和书商斯特劳斯发生争执,称对方为“一头有角的驴”,后者要求其道歉,他上前就是一个耳光,搞的人家忍无可忍,双方协议决斗。
海涅倒不怕死,怕的是他万一死了,有名无份的情人米莱特拿不到遗产,遂举行闪电婚礼定下人生大事,请脑补一下,这孙子气喘吁吁的跑去找情人:“妞,咱结了吧!完事了哥要决斗去袅!”
决斗现场更是爆笑,气势汹汹的歪把子海涅首先放了空枪,自己倒被人打中了屁股。我就奇怪两人侧身互射怎么会打中屁股呢?难道他失手后转身就跑?生死之际都没个正形,我喜欢。
——————正经答题的分界线————————

上海滩的大佬杜月笙,在历史上的形象似乎就是个欺行霸市无法无天之徒,其实哪有这么简单。没有这些人,乱世中的上海就没法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民国十八年,法租界水电厂的职工突然罢工,一时全法租界无水无电,僵持十多日,法租界当局毫无应付办法,最后派人请杜氏出来调解。杜氏提出所有工人薪金一律要加一倍,最后敲定加薪百分之七十五。接着便召集罢工领袖,由他具柬在“三和楼”大摆筵席,讲清楚事情后把酒发言:“我祝贺你们胜利,也是中国人胜利,希望大家明日一清早就上工。”大家鼓掌如雷,高呼“照办”,一场连续几个月的大工潮就此结束。
[1]

鲁迅先生那篇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广为人知,其背景是“三一八”惨案,当时执政的段祺瑞自然是不折不扣的反面人物。但是段祺瑞在惨案发生后的表现,大约并不为人所知。段祺瑞在知道政府卫队打死徒手请愿的学生之后,顿足长叹:“一世清名,毁于一旦!”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并即刻命令严惩凶手,之后他又宣布自己决定终身食素,以示对这场杀戮的忏悔。惨案发生后的十年中,段祺瑞都不吃荤腥,至死不改。1936年,他的身体十分虚弱,病痛不已,医生建议他开荤,以增强体质,他则以“人可死,荤绝不能开”回答,食素如故,最后不治而死。[2]段祺瑞终身如此忏悔,恐怕不能以作秀称之,这个历史上评价不高的军阀,也有自己的良知和原则。

[1] 陈存仁:《阅世品人录》。


[2]西林:《残照记》。

很多历史人物,不胜枚举。人们只记得他们传世的脸谱,却忘了他们生之为人的有血有肉。


网友蒙面大侠[声名狼藉的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纳粹空军司令——戈林

以下摘自逻辑思维第一期——向死而生,罗胖子语录。【侵删】

最让我震憾的是,纳粹的空军司令戈林,大胖子,比我还啊,呵,然后这个人怎么说呢,他这一生几乎就没一点好。

他的欲望无节制,无论是吃还是好色,然后搜集艺术品戈林是欧洲艺术界的一个大劫难,然后这个人还非常残暴,屠杀犹太人也有份等等等等。

可是他在他生命的最后刻,这就是1946年的10月,盟军法庭已经判了他死刑,他最后的一个生命阶段,他就是跟盟军法庭博弈一件事,他说能不能枪毕我,不要给绞死?

因为在欧洲人的观念当中,砍头绞死枪毕这完全是不同的死法,绞死是给谁预备的,江洋大盗,最底层的老百姓,砍头是最高贵的死法,你看查理一世路易十六,都是咔嚓一刀,至于枪毕呢,是军人应该享受的死法,所以戈林说我怎么能跟江洋大盗搞到一起呢?好歹搞个枪毙嘛,博弈半天,但是法庭最后没同意,说你就得绞死。

戈林心情很灰败,然后回到监牢里,就拿出来藏着的一颗氰化钾胶囊吃了就OVER死了。

但是有意思的是,也是我今天特别想强调的是,他在临死的时候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即不是给孩子的,说我哪藏着金了拿走,也不是给纳粹的这个,继承遗志的一封什么公开信都不是。这个是给监狱长写的一封信。

在信中他就详细交待了,我这个氰化钾是怎么来的,他说啊我一共带了三颗,第一颗放衣服口里,故意让你们发现,第二颗呢,我放在帽沿里面,所以检查的时候,你们没有发现。第三颗我是搁在我的手提箱的那个雪花膏的一个瓶子里,你们到现在也没发现。

最后,在信的最后,他写一句话,他说监狱长,我这种藏法,你们检查人员是不可能查的出来的,请你不要怪罪他们。

所以你看,在历史留给我们一个如此不堪,肮脏背影的人物,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暴露出来的是一颗慈悲的心肠,你知道这个故事,你怎么看他?


网友蒙面大侠[声名狼藉的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三 : 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

[三复斯言]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
看到这么多人回答,那么我问详细点吧。
比如 山本五十六,二战战犯,可以说是日本海军发展最重要的一人,策划偷袭了珍珠港。在生活中却写了真性的情书,为自己的情人在街上学卓别林走路。
比如 看到有人提到发明宋体字的秦桧,还有臭名昭著的希特勒,提倡素食,禁烟。
或者 从另外一个方面,爱迪生被美化,其实也就发明了电灯和直流电,甚至还打压真正的大发明家特斯拉。
下面就看看www.61k.com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吴宇浩[三复斯言]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高俅和苏轼


高俅原本在苏东坡府中为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因而欣赏他。元佑八年(1093),苏轼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知府,便将他举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属僚本已不少,所以没有接纳,苏轼又将高俅转而荐于驸马都尉王晋卿。

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元符三年(1100),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
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位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兄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苏轼由于朝廷党争,屡屡遭贬,元佑八年(1093),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坏,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朝臣弹劾他在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有讥谤先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别驾,居住在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县西南),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

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

然而《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

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

————————————————
文字引自网络。
答主只是记得这个梗。
多谢@吴忧提醒,为之前没有说明是否原创而致歉!


网友陈小呆[三复斯言]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当然是所谓的“官场不倒翁”“精神分裂患者”“老油子”杨度。


文章很久以前就写过了,可惜当时没多少人看,不妨在这个问题下再放一遍。
一定要看完!
=====================


比来流传甚广的一则人生励志小故事:
拿过秀才,参与过公车上书,当过满清四品。和康有为、梁启超、黄兴是好友,跟汪精卫、蔡锷、齐白石是同学,怂恿袁世凯称帝,赞同孙中山共和,北伐时说毛泽东能得天下,营救过李大钊,是杜月笙的师爷,入过佛门和国民党,最终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共。他叫杨度。要我说:此人人格之分裂,已是我等屌丝所不能理解。他在各种分裂人格中都能把他分裂的事业做成一绝,又何止上面说的这些!?

和广大男屌一样,杨度的祖上十八代是找不出像话的人物的,历史还是从他爷爷那辈改变。杨度的亲爷爷杨礼堂参加了湘军,居然混上了职位,是个都司。
我们知道,一般父亲是军官,那么儿孙也基本会参军,于是杨度他大爷杨瑞生也从父参军了。湘军跟太平天国干仗,最惨烈的三河之战,杨礼堂阵亡,杨瑞生脱险,升为总兵,管辖两镇。
要说本来也没杨度什么屌事,因为毕竟不是亲爹,而是大爹。
杨度亲爹排行老四,依然继承祖上光荣传统,勤于劳作,朝五晚九,白天下地干活,闲来兼职干个吹鼓手啥的,见多识广也不是,倒是见识过本镇最大规模的喜丧。
到杨度十岁那年,死了。
命苦啊。
古代讲究过继,于是,他大爷杨瑞生就承担起了养育侄子的重任。为啥不是老二和老三养呢?
因为老二和老三夭折了,老四撇下这么些个孩子,你当大哥的不管,谁管?

度爹之死,应该说成就了中国那段感慨悲歌的历史,人们会慢慢知道,杨度会用怎样的方式度过他的一生。
让伯父养育,对杨度的才华来说也是件好事。因为大爷家是有条件的,而杨家虽然世代为农,可基因里却都是天纵奇才。你看,爷爷不想当农民了,当了个兵就当上了都司,他大爷,当兵当上了总管。他弟弟杨钧,稍微教育一下,便善诗、文、书、画、印。他妹妹杨庄,工于诗文。
而杨度呢?
让我们来看他年轻时候的简历:
光绪十八年(1892年),17岁,考取秀才。(吕轻侯级别)
光绪十九年(1893年),18岁,考取举人。(范进级别)

我们说现在的学士学位、博士学位,在古代是什么级别呢?
你不能光看称呼,依照事实情况来看,现在的博士,应当相当于古代的秀才。古代的秀才,每月是可以吃皇家饭,碰见当官的是可以不必下跪的。秀才也很难考,因此,勤学苦读一辈子,许多人还只是个老童生。

困难是有的,杨度随后接连遭遇打击,连续两年的会试都落第了。
我估摸着,当年的考题对出身的乡下男屌来讲,确确实实太困难了。毕竟时局动荡,而清廷的考题也不再是“试论述三纲五常的优越性”,而是天南海北,要求考生学贯中西。
据说有考题是这样的:“项羽拿破仑”,有位考生,琢磨半天没琢磨明白,提笔写作“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何一破轮也?
考题剧变,作为考生,光会背四书五经是没用的,会写诗会作词也是没用的,八股已经不通时了,考题也让你防不胜防。
这种情况下,维新派是沾光的,毕竟消息灵通,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那种考生吃香。
当年杨度20岁,并没有心灰意懒,那年,他赶上了公车上书。
杨度跟着凑热闹,毕竟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气概,杨度自然也有他的胸襟和抱负,跟着大家一起上书。一群人在茶馆儿里嗑瓜子,谈天说地,和杨度一起在场的还有:
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

按说杨度属于维新派,头脑灵活,笔调热忱,风流倜傥,就要和大家一起登上历史舞台了,最低也能混个戊戌六君子当当,最后来个光荣殉国。
可杨度分裂出了他的第二个人格——帝王师。
所谓帝王师,通俗来讲,就是保皇派。
杨度这时候基本已经脱离了屌丝的圈子,混迹于各路名家。毕竟头脑灵光,船山书院一代大儒王闿运,居然主动跑到杨度家里,非要招聘杨度为学生。
杨度也深知巨儒王老师的名头,欣然应允。
两人说是师生,实则可以随便对骂,玩笑可以随便开,王闿运对杨度特别待见,跟人讲这个学生也是逢人说项斯,美其名曰“杨贤子”(是“杨贤人”的意思)。尼玛,杨度刻苦学习,学了一套擒龙秘诀,就是刚才说的帝王术。
当然,学生里面,杨度可能并不是最出名的,他同门的同学还有:
夏寿田、八指头陀、杨锐、刘光第、刘揆一、齐白石……

说帝王术是擒龙诀,并非胡逼扯。毕竟晚清那屌样,三五年工夫也就完蛋了。维新变法,时局变化,列强虎视眈眈,大清在风雨中飘摇。除非再有个隋唐乱世,清就是隋,下一代就是唐,你学了这么一门紧缺的技术,还可能当个房玄龄、杜如晦,再不济,你当个新皇帝的死敌魏征啥的。但情况已经不是那么个情况了,新学遍地开花,也被火烧眉毛的晚清提倡。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杨度分裂出了他的第三人格——时务派。

戊戌那年,跟着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梁启超办学堂,鼓励新学,学习新学,并决心要把事业进行到底。
以至于,听梁启超他们说日本的时务是中国学习的榜样,便跟王老师商量能否去日本留学。
王老师同他讲,日本是不能去滴,你要去日本学习那是坚决不行滴。可杨度去意已决,又不好伤老师的心,于是偷偷去了日本,当然费用自理。

在日本,杨度和同学黄克强的思想备受冲击。
他们看到了,一个是日日维新、阔步前进的日本帝国,一个是凋零腐朽、不思悔改的晚清帝国,他们的内心无疑是痛苦的。
日本为近代中国之师,中国时政和科技方面的词汇,基本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流入中国的,占据现代时政科技词汇的三分之二。
当时杨度跟同乡一起创办了刊物,可惜一群穷学生,没什么经费,故而毛遂自荐,回国募捐。

募捐出乎意料的成功,但刊物还是停了,因为主编杨度先生回国以后居然参加了科举考试。
然后……考上了。
清政府新增的经济科!还他妈考了个第二!
这说明杨度经过一番纵横捭阖的中西交流,已经成功地从思维上摆脱了男屌的逼格,对于清政府的考题简直不屑一顾。
有同学问:呵呵呵呵,都不是第一……
在此声明:第一名是梁士诒,这位仁兄在后来担任了北洋政府的财政部部长,大佬级别。
不过,就是因为这个梁士诒,让事情出现了转机。因为梁士诒姓梁,而梁启超也姓梁,而慈禧最恨的就是这个人,因此将梁士诒除名。本来也该是人家杨度补缺成第一,可惜这小子是湖南师范毕业的,又在日本攻击过政府,对朝廷有所不满,因此也惹怒了慈禧,一并除名,还给下了通缉令。
这应该看做慈禧对新学和改革的下马威,她知道大清国混成这样,必须得改革,却在行动上要将改革派斩草除根——这就是典型的不见棺材不掉泪了。杨度遭到通缉,他不傻,一不做,二不休,跑了。

回日本,到弘文学院(弘文馆是唐朝文学机构)学习。
这年秋天,杨度在横滨碰见了一个神人。
他叫梁启超。
由于梁启超写了个《少年中国说》,振聋发聩,杨度老师感慨万千,因此和了一首《湖南少年歌》。

1904年,杨度决心认真学习政治,转学进了日本法政大学,开始研究各国宪政,意图救国。
在此期间,杨度经常跟同学因观点不同而展开撕逼大战,有时也因为有知音一起愤慨国家没落而捶胸顿足。
这位被他奉为知音的同学,就是汪兆铭。那时候的汪兆铭,对改革中国有着发自内心的炙热,因此,对于救亡图存,他的决心如同精卫填海一般坚定不移——因此改名汪精卫。

那时留学生也是有派别的,保皇派、排满革命派。毕竟那帮学生跟杨度的见识是有些差距的,先不说别的,单纯从见识和口才上就不是一路人。那感觉怎么说呢?来电都唱爱情买卖。
因此杨度不参与两边的浑水,自立一派,名曰宪政派。
由于杨度德高望重,曾经受到过满清政府迫害流亡,又跟着大儒王老师,成了典型的学贯中西的鸿儒。因此被大家推举,成为留学总代表(美国和日本留学总会)。
所谓儒者,友善,温润,与之交往,如沐春风。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显然,杨度就是这样一个人。

硬要说这是杨度的第几人格,我认为,这是以往的人格,也是最初人格,还夹杂了各类后继人格。
杨度此人的朋友气实在生猛,因此三教九流都能谈得来。当然,人人都有好基友,杨度最好的基友几乎只要周末必须到他的出租房吃饭。
他是蔡锷。

不许说中国坏话,如有冒犯,必定舍命相搏。
爱国不是那么爱的。
清政府旁边有许多不许说政府任何不好的人,将蔡锷、杨度等人视为走狗。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杨度被选为总干事之后,带头请愿,要求废除1900年中美粤汉铁路借款续约,主张收回路权自办以维护国家主权,发表《粤汉铁路议》。还回国辗转,拜见张之洞,得到了张之洞的鼎力支持。
正所谓:
他们指向左,他们指向右,他们一直有洋楼。正所谓:
铁路向西走,长江不能流,到底谁才是走狗?不正视国家缺陷的不是走狗,不奔走呼号的不是走狗,努力改变中国的成了走狗。杨度收回了粤汉铁路的自办权,但他依然是走狗。
直到慈禧死了。
满清亡了。
也就没人说他是走狗了。

东京。
两个傻逼青年在为中国的未来苦苦思索,来回踱步。
因为意见不合,所以吵得很凶。
一个人说,我们就是要发动排满革命,就是要推翻昏庸无能的政府,建立新政府,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一个人说,我部分赞成你的观点,但我还是坚持中国应当走君主立宪之道路,毕竟政府成立之后,什么都可以变,惟独立宪之后,宪法不能变。须知篡改政权可以篡改法律,惟独立宪首条:选举是民主的主要形式,民主很大程度上要靠选举来实现,但选举并非民主的唯一形式。
后者源自杨度。
前者源自大炮。
大炮,就是孙中山。

虽然观点不同,吵得很凶,但杨度还是给孙中山介绍了合作人。
这位合作人,就是黄兴。
孙中山成立了同盟会,盛情邀请杨度,杨度断然拒绝:
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于是我们终于知道杨度为啥有那么多朋友了:仗义、热情、慷慨,而在不放弃自己内心坚持的态度。
杨度的态度是很明确的:今日之中国,不能行民主立宪,而只能行君主立宪。
为什么?
答曰:中国乃数千年专治之国,一旦行民主立宪,则必分崩离析,陷入绝境。
问是什么绝境。
答曰:军阀割据。
历史不幸为杨度言中。

在孙大炮忙着干革命的时候,杨度在忙着和梁启超一起捉刀为清政府派遣来的赴日专员撰写《中国宪政大纲》。
1906年,清政府正是根据这个下诏预备立宪。可惜政治不是那么好玩儿的,清政府晓得那帮举着拳头表忠的家伙不中用,因此只能打脸请昔日的卖国贼通缉犯来起草大纲。
但,这也只是朝臣的一厢情愿。
朝廷也是分为两拨的,保皇是必须的,但有人主张清流,有人主张改革立宪。两方相持不下,他觉得他傻逼,他嫌他傻逼,但终究,立宪派气势不足,因为他们知道——上头管事的是慈禧,而慈禧并不想放弃已有的权力。立宪?将皇帝置于何地!?将太后置于何地!?
载泽和徐世昌等人带着杨度等人的草稿回国实施立宪,随即杨度回国,成立湖南宪政公会,起草《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员请愿书》,请王老师作了修改,联名上奏。继而由袁世凯、张之洞联名举荐,深刻打脸。因为是去颐和园跟皇亲国戚讲课,说说宪政的意思,以及……让大家做好思想准备。
可惜……

晚清完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皇亲国戚的思想准备工作做得也挺好,都揣着金银首饰跑路去了。
此前摄政王载沣要杀手握重兵,意图“篡权”的袁世凯,被杨度拦下。起义爆发后,杨度就去给袁世凯当幕僚了。
因为,慰亭兄就是他要找的帝王。
擒龙诀绝非浪得虚名,而袁世凯为人处世也是值得称道的,原本袁世凯只是想当个总统,然后跟孙中山的南方派调停一下。负责人当然是杨度,跟历史教材上不大一样的是,推翻清廷的主要功勋并非革命军,而是袁世凯北洋大军的逼宫。
北洋握有重兵,南方军北伐压根儿是打不过袁世凯的,因袁世凯同意策应,故而逼宫结束后,形成了这么一个尬尴的局面。袁世凯当然是要当总统的,说窃取革命果实并不准确。

杨度调停完毕,而天下议论均表示既然革命已经成功,那么共和制显然是符合中国的。
为此,杨度的老友黄兴还来拉他参加中国国民党。作为坚定的君主立宪派,杨度表示,我参加国民党可以,但国民党必须放弃政党内阁制,改为君主立宪制。这并非拍袁世凯马屁,因为杨度真是这么想的,但这恰恰符合袁世凯的期望,故而对杨度大加赞赏。
不过,时局已经推翻了封建王朝,袁世凯不好意思再反水。
但杨度不这么认为,公然就君主立宪制度表态:
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得,听你的!
袁世凯谋划了个洪宪登基大典。
你可以看到,所谓洪宪,“洪”就是大,“宪”就是“立宪”,这是有来头的。袁世凯登基了,当了帝王,而杨度终于可以一展拳脚,为帝王师了。

终于可以一展身手了!
可是,历史就是历史,回不去了。
袁世凯被举国骂死,他杨度也未能幸免,身为好友的梁启超甚至都骂他下贱了。梁启超大概不能理解杨度的思维,在众人看来,杨度的精神真的是太分裂了太可鄙了。袁世凯是有政治抱负的,他想开创一个伟大的时代,如同唐太宗,如同明成祖,但他终究还是败了。
时代。
时代现在的走向,便是未来的历史。
众人纷纷远离了洪宪,骂吧,踹吧,扔臭鸡蛋吧,他们恨不得在袁世凯身上踏上一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而此时,杨度却为袁世凯写下了那对名垂千古的挽联:

共和误中国,中国不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
明公负洪宪,洪宪不负明公;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共和制会误了中国,但中国从来没对不起共和制(给足了共和制实施的时间);许多年后,再看看这件冤案。
明公(袁世凯)辜负了立宪,但立宪没有对不起明公。若是人能再生,多念叨念叨,想想我说的对不对。

此后,杨度心灰意冷,遁入空门。
直白一点说,就是出家了。
康有为拥戴张勋复辟,邀请杨度,被杨度拒绝:
所可痛者,神圣之君宪主义,经此牺牲,永无再见之日。度伤心绝望,更无救国之方。从此披发入山,不愿再闻世事。就算在佛教,杨度也是不可能不出名的啊!他的“无我主义”和“新佛教论”影响了近现代的佛教。

由于整个政府,无论哪派都有杨度的朋友,因此国民政府很快特赦了杨度。
杨度回到了南京,当了孙中山的助手。
孙:杨兄,你是否会履行你的诺言?
杨:说到做到!
杨度在政坛施展拳脚,擅长各类游说,1922年,制止了陈炯明叛乱,通过夏寿田劝说曹锟,制止吴佩孚的增援。跟大湿人张宗昌关系很铁,老张对他言听计从,因此从张宗昌那里营救出了不少异见分子。杨度认为各类意见都应该充分展示,因此一度被视为二度背叛,因为他同时营救了李大钊,还跟流氓头子,上海滩头目杜月笙私交甚密。他是这样评价杜月笙的:予初闻杜君名,意为其人必武健壮烈,意气甚盛;及与之交,则谦抑山下,恂恂如儒者,不矜其善,不伐其能。人向往之,其德量使然也。

1929年,白色恐怖时期。
在这个时候,杨度形成了他的第五人格。
他意识到,可怜的孙大炮大概不会想到,他他妈刚死,国民党作为政府政党,就已经开始戒严了。
因此,气愤的老杨毅然决然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意思是要跟无耻对着干。在共产党最惨的时候,杨度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有人就看不懂,于是骂他投机,他回复道:
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在最恐怖的时候陷自己于恐怖之中,呵呵,我这叫投机?
就是这么彪悍,就是这么硬朗!
入党这件事当时是秘密进行的,不过,明面上,杨度也不太掩饰自己对当时政府的厌恶情绪。
杨度是大人物,一般人是镇不住的,因此他的上峰直接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说,我一直领导杨度到他去世。也就是说,杨度的最后两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共产党提供了不少线索和情报。
杨度死后,葬于上海外国公墓,后来日本人占领上海,要在这里修建机场,所以迁到了沪西。墓葬毁于文化大革命。

杨度背负的骂名大概是最重的,他遭受的误解大概也是最重的。满清政府骂他走狗,袁世凯骂他误我,国民政府骂他叛徒,朋友骂他下贱,红卫兵骂他汉奸。到了今天,我们说他人格分裂。

怎样评价杨度呢?
我们试图寻找答案,却不能为这个走狗,这个汉奸,这个叛徒,这个神经病找到答案。
有人说他是政界不倒翁,一定处世圆滑,是个有才无德的老油子,否则再也找不到他历经晚清、民国、洪宪、共产而不倒的原因。
但我认为这是误解,杨度已经不去在乎朋友骂他下贱,必然也不会在乎源自于无知者的误解。
我想,他的心情,或许正如他为孙中山先生写的挽联一样:

英雄作事无它,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一百年过去了,我似乎还能看到一个在横滨与人激辩的温温儒者,他的脸上,写满了对于天下苍生满含善意的爱。









=======================

声明:复制型转载必须在开头写明作者豆子,必须附上原地址。长图形式的微博转载必须在微博字文上@豆子和他的朋友们 (必须艾特上,中间不得故意空一格)任何做成长图的转载形式都不得将本声明删除后发布。营销账号及任何盈利性质的转载、刊登,请私信联系我支付稿费。


网友豆子[三复斯言]历史上有哪些人声名狼藉,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给出的答复:

本文标题:鲜为人知的历史-鲜为人知的日式旗舰 丰田世纪历史简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370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